大凡成功的企業,都有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
推薦人:常皓靖
推薦星級:★★★★
閱讀時長:2619字,需用時5分鐘
推薦理由:麥當勞與肯德基、國美與蘇寧、蒙牛和伊利......縱觀商業發展史,我們註意到凡是成功的企業,都有一個偉大的、旗鼓相當的對手。本文由線性資本(ID :LinearVenture)授權i黑馬發布。
如果沒有司馬懿,就沒有了諸葛亮在《三國演義》里堪稱經典的孔明戰仲達的傳奇; 如果吳王夫差,就沒有了越王勾踐後面的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如果沒有了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就沒有了華山論劍的熊熊壯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如果沒有了交戰雙方,怎麽會有精彩的戰役,又怎麽會有偉大的將軍?孤掌必然難鳴,每個英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對手。英雄企業也不外如是。
大凡成功的企業,都有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眾所周知的麥當勞肯德基、國美蘇寧“美蘇大戰”、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的“兩樂”之爭、蒙牛和伊利、寶馬和奔馳、茅臺和五糧液等,無不不是在競爭中成長起來的。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兩對相愛相殺的競爭對手們。
可口可樂 vs.百事可樂
說到可樂,你會想起紅色的可口可樂,還是藍色的百事可樂?都說自古紅藍出cp,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就相愛相殺接近兩個世紀了。
前面的70年對百事可樂來說可謂是漫漫長夜,長期生活在可口可樂的強大壓迫之中。百事可樂也曾三次上門請示可口可樂收購,卻遭到對手拒絕。大家知道,美國1930年代是經濟蕭條時期。當時,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的售價都是五美分,但前者的容量是後者的兩倍。這時百事推出了一個廣告,說:“花同樣的錢,買雙倍的可樂。”它從價格上去打擊可口可樂,短期內奏效了。但很快,當可口可樂把價格降下來之後,優勢又回到可口可樂的手中。
進入1960年代末期,當百事可樂定位於“年青人的可樂”時,才算找準了可口可樂戰略上的弱點。因為可口可樂是傳統的、經典的、歷史悠久的可樂,它的神秘配方至今仍被鎖在亞特蘭大總部的保險櫃中,全世界也只有七個人知道保險櫃的密碼。所以當百事可樂找出針鋒相對的反向策略,從而把可口可樂重新定位為落伍的,老土的可樂時,百事可樂從此才走上了騰飛之路。
回顧三次請求收購之路,我們可以看到百事可樂的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是我們在看到它最近挑戰結果之外,還看到了什麽?產品的不斷完善,營銷的創意頻出,市場占有率的不斷提高。所以百事其實開始打這場仗,就已經贏了。
阿迪 vs 耐克
一直以來,阿迪達斯(以下簡稱阿迪)與耐克都是一對死對頭。在過去幾年中,阿迪一直嘗試摧毀耐克這個無堅不摧的競爭對手,打官司、挖走代言巨星以及設計師,無所不用。同樣的,耐克也在各方面不斷的打壓阿迪,使其不能很好的發展,所以,兩個企業間結下了很深的梁子。
在2001年到2005年,兩大運動服裝巨頭勢均力敵。阿迪由世界級的設計師——山本耀司(據傳,山本最初是欲與耐克合作)擔當其創意總監,在此期間極大的提升了阿迪在全世界的知名度與受歡迎程度,不僅如此,阿迪還以1.6億美元的天價,簽下大衛.貝克漢姆這的終身代言權這一大單。反觀耐克,在這一時期也達成了數項重大收購——搶購Hurley,匡威Starter,據估算總購價或達4.5億美元。
而在2006年到2010年,是耐克大火的時期。從當時的財務角度來看,總營收高達190億美元,同時,其品牌的市值也飆升至634.5億美元。同是從財務收入的角度來看,作為對手的阿迪,則是處於低谷,被耐克甩了好幾條街,連車位燈都看不見!
接下來,在2011年到2015年,則是阿迪的show time。 從2010年開始,無論是營收還是人氣、聲望,耐克都是扶搖直上。即使在2012年,股票分割令耐克的市值曾有短暫下跌。不過,這並未阻止耐克觸及現如今的峰值。目前,耐克的規模是阿迪達斯的四倍。阿迪的話,也在默默的努力著,面對勁敵的蒸蒸日上也不退縮,選擇了正面迎敵,積極研發新產品及增加對美國運動員的贊助,足見其重奪霸主之位的決心。
我們可以看到,在阿迪與耐克的競爭中,雙方都在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僅僅進行了品牌的精準定位和市場細分,更是塑造了更豐滿的企業形象。同時,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並且對消費者的心理拿捏得更為準確,成本也在不斷削減。
蘋果 vs 谷歌
在iphone7剛剛發布的今天,說到科技企業可能有不少人蹦入腦海中的第一個詞都是“蘋果”。但是你是否知道,在今年2月份谷歌的市值已然反超蘋果。沒錯,谷歌和蘋果都是科技企業我們都知道,但在我們前面討論了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阿迪和耐克這相愛相殺的同質性極高兩對之外,為什麽這里要討論一個手機電腦品牌和一個搜索引擎平臺,感覺突然出現了奇怪的cp?
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谷歌和蘋果分別代表著工程師的兩種極端文化:軟件和硬件的極致。谷歌是軟件文化極致的代表,非常講究工程師的主導性、技術為王,技術人員的地位至高無上,且非常強調透明度和協作。蘋果則更講究執行,把硬件方面的思路執行到極致,不允許犯太大錯誤。硬件的特點是很難通過叠代慢慢實現既定目標,只要產品賣出去都盡力達到最優,所以沒有太多機會去叠代(除非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召回)。
這兩種風格反應在產品的制造流程、團隊文化上就很不一樣:蘋果對錯誤的容忍度很低、跨產品的協作很少,不像谷歌和Facebook,做了很多共用的library,且鼓勵內部跨部門的協作。而蘋果更垂直化,不強調橫向的交流切磋。此外,蘋果雖然在硬件人才方面是世界頂尖的,但缺乏好的軟件人才也是在矽谷是公認的。
蘋果和谷歌這一對科技企業,兩家相反的企業文化導致了完全不同風格,一個軟件導向一個硬件導向,一個工程師思維一個產品經理思維,但他們又各自和諧相處著,他們引領著行業的發展方向,縱情鏖戰於江湖,誰也滅不了誰,誰也殺不死誰,卻永遠在進行著天王山之戰。一個行業、一個產業要持續進步,不僅僅需要一條條鯰魚,更需要領導型企業之間的積極競爭,良性競爭推動行業走向一個個高潮和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