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26 11:11 編輯 香港“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優勢、定位和實現方式的思考 作者:巴曙松 王誌峰 “一帶一路”是中國在全球經濟新環境下確定的重大戰略,開啟了全新的國際合作格局,將推動中國在更開放範疇、更高層面融入世界。香港作為國際化的金融、貿易、航運和信息中心,一直肩負著中國改革開放跳板、橋梁和窗口的使命,具備全面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多項能力。香港需要全面識別“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明確定位,使香港的人力資源、資金、金融服務等優勢,在更廣闊的平臺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積極推動國家戰略的落地的同時,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在國際經濟金融體系中的優勢地位。 一.“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下的香港機遇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分別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倡議,核心內容包括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2014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一帶一路”確定為優化經濟發展格局的三大戰略之一。“一帶一路”戰略將重點打造全球新的增長板塊,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寬產業投資和經貿合作水平等,在金融、貿易航運、產業轉移、服務業等領域蘊含著大量的機會。 (一)“一帶一路”整體發展水平明顯快於全球,未來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板塊之一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經濟總量(GDP,現價美元,下同),從2000年的4.4萬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22.3萬億美元,13年間增長了405%,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4.8%,在全球經濟總量中的占比從13.2%躍升至29.5%。在此期間,全球經濟總量從2000年的33.3萬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75.6萬億美元,累計增長127%,年複合增速僅9.5%。 ![]() 圖1 全球與“一帶一路”國家(地區)GDP情況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地區)中,80%左右處於工業化發展中後期。2013年底,41個經濟體屬於中高等收入及以上國家,占比63%,高於全球61%的占比;僅柬埔寨、孟加拉國、緬甸、尼泊爾、塔吉克斯坦等五個屬於低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在該區域的占比為8%,低於全球16%的占比。 ![]() 圖2 全球與“一帶一路”國家(地區)收入分布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近年來,受基礎設施發展緩慢等因素制約,“一帶一路”周邊大部分國家經濟增長有所放緩。通過“一帶一路”戰略性投入建設,沿線國家經濟增長有望進一步加速,也有助於加快沿途國家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這一區域占全球GDP的比重有望進一步提升,成為與北美、西歐板塊並列的新的經濟增長板塊之一,人均GDP也有望進一步提高,世界經濟增長中心也有望將向“一帶一路”轉移,在這個過程中,該地區需要發展一套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金融貿易服務等配套支撐體系。 (二)港口、交通等基建連接世界跨度最大的經濟走廊 從地理位置看,“一帶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同時發展也較具挑戰性的經濟走廊,貫穿亞太、歐洲、非洲等多個經濟圈。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在空間走向上初步形成以歐亞大陸橋為主的北線、以石油天然氣管道為主的中線、以跨國公路為主的南線三條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將串起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發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合作經濟帶。中國沿海的各個口岸,比如粵港澳,本身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 ![]() 圖3 “一帶一路”路線圖 資料來源:網絡圖片。 從幅射範圍看,“一帶一路”沿途大多為新興市場或發展中經濟體,正處於經濟發展的上升期,後發優勢強勁,但迫切需要解決交通、電力、信息等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難題。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一帶一路”區域未來10年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達8萬億美元。目前,已規劃的一大批跨境鐵路、公路、海上航線、空中航線、油氣管道、輸電線路、通訊光纜和互聯網等方面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將全面啟動。龐大的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急需大批熟悉多國文化,精通工程、規劃、設計、制造、法律等專業領域的國際化高端人才。 ![]() (三)經貿合作區打造對外開放升級版 1990-2013年,“一帶一路”65個國家(地區)的貿易和投資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3.1%和16.5%,比同期全球平均水平高出5.3個百分點和6.8個百分點。自1995年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額保持較快速度增長,近20年複合增長率為16%,對“一帶一路”主要國家的貿易水平明顯高於整體水平,其中,對中亞、海灣、南亞國家貿易的複合增長率分別為26%、25%、21%。2014年,中國在全年進出口增速僅2.3%的情況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出口增長超10%,與一帶一路國家或地區的進出口雙邊貿易額接近7萬億元人民幣,占同期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1/4左右。貿易的持續增長有望為香港自由港帶來大量業務機會,如果可以抓住這些機會,有助於進一步鞏固香港貿易領域的優勢。 圖4 過去十幾年進出口貿易增速 ![]() 圖5 對中亞五國貿易額快速增長 ![]() 資料來源:wind 圖6 與南亞五國貿易增速有所放緩 ![]() 圖7 與海灣國家貿易額持續上升 ![]() 資料來源:wind 與此同時,中國正在“一帶一路”沿線打造中新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伊土經濟走廊、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等。商務部數據顯示,中國還在“一帶一路”沿線設立了77個經貿合作區,其中,35個處在“一帶”的沿線經濟體,42個處在“一路”的沿線經濟體。隨著2015年“一帶一路”戰略的全面實施,通過經貿合作區打造新的經濟合作平臺,將中國的產業鏈向外延伸,改變與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合作模式,建立跨國產業鏈,打造中國改革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升級版,必將進一步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與投資往來,未來區域內內貿易和投資可望保持較高速增長。隨著經貿合作區的落地實施,將催生大量產業轉移、園區建設、跨境投資、貿易結算、貨幣流通、法律服務等需求。 (四)“一帶一路”區域需要大量的外部資金註入 “一帶一路”區域經濟體財政狀況相對較好,大多數經濟體的財政收支余額占GDP的比重都在3%的安全線以內,政府債務余額占GDP比重遠低於60%的安全線。同時,這一區域資源豐富,除了中東歐外,大多數國家的經常賬戶長期處於盈余狀態。但是,除了亞洲的一些發展和新興經濟體外,這個區域的儲蓄率一直不高,不同國家儲蓄水平兩極分化有所擴大。2000年以來,儲蓄率(儲蓄占GDP比重)高於40%的國家數,從2000年的3個增至2006年的12個,但2012年又回落至9個。與此同時,儲蓄率低於20%的國家數量持續攀升,從2000年的15個增至2006年的17個,2012年這一數字繼續增長18個。 ![]() 圖8 “一帶一路”國家(地區)儲蓄率分布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儲蓄率水平常常決定了投資率。1992年以來,整個“一帶一路”區域投資率從29.5%降至2013年的28.1%,其中,中亞五國從1992年的37.8%降至23.1%,新興和發展中歐洲從1984年的25.7%降至2013年的20%,中東和北非地區從1980年至2013年一致保持在27%左右。從整體經濟發展角度出發,如果該區域投資率需要提升到40%,至2040年新增資金將達100萬億美元;如果投資率提升至36%,至2040年時新增資金將達46.2萬億美元。以後者為標準計,假定新增資金中,有30%屬於直接投資的資本金,30%將可能出現由自身資本市場發展和儲蓄率提供的內生替代,則余下的40%(約18.5萬億美元)屬於信貸資金和國際資本市場融資資金。“一帶一路”區內資金難以滿足其投資增長的需求,不足以支持龐大的戰略計劃,需要大量從區域外,尤其是香港、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籌資。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已經籌劃或建立了一系列的支持性金融機構為項目保駕護航,例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金磚銀行等。以絲路基金為例,投融資項目的實施需要銀行的配合與服務,這其中既包括項目的資金結算、配套貸款等商業銀行產品,也可能需要發行債券籌資等投資銀行服務,特別有利於香港等地的大型金融機構心利用多元化業務平臺促進交叉銷售。 (五)探索構建“人民幣區”,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隨著大量中國企業和投資走出去,人民幣在“一帶一路”區域的認可度大大提升,將有助於在這條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走廊中形成“人民幣區”。“一帶一路”戰略將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新的發展動力。一是提高人民幣在全球金融交易中的份額。由於歷史和自然條件的雙重原因,中亞各國經濟發展落後,突出表現為資本短期、基礎設施不足,而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資金供給方面具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優勢,有可能依托基礎設施、產業園區、自貿區,建立以人民幣貸款、直接投資為主的絲路經濟帶建設融資體系,擴大人民幣在亞洲地區的使用範圍。二是擴大貨幣互換範圍與規模。中國已經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一帶一路”國家的中央銀行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定,中國大力拓展跨境金融交易管道,在全球14個清算行安排中,7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支持人民幣成為區域計價、結算及投融資貨幣。三是改善人民幣離岸市場布局。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龐大的貿易和基建投資規模將推動人民幣計價及支付走進沿途各國,推動歐洲、中亞、南亞、中東地區出現人民幣離岸市場,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沿線地區日益成為人民幣業務的主戰場。香港作為跨境人民幣結算和清算市場的核心,也最有機會抓住人民幣國際化的紅利。 二.香港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具備獨特的優勢 香港作為國際性大都市,也處於“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在金融投資、貿易航運、現代服務和跨國人才等領域的積累,與“一帶一路”提倡的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等核心內容高度契合,既具備全面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能力和優勢,也能有效支持香港經濟的繼續轉型升級。 (一)獨特的區位優勢 一是與內地的特殊地理聯接。香港毗鄰內地,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與內地多年來在兩地顯著的制度差異下開展了全面深入的合作,積累了豐富經驗。中國作為“一帶一路”的倡議者和推動者,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中將發揮主導性的作用,內地與香港在各個領域的“互聯互通”,無疑將成為中國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加強互聯互通合作夥伴關系”的起點和範例。 二是擔當內地與東盟的橋梁。香港在促進內地與東盟貿易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東盟也是“一帶一路”沿線的重點區域,2014年香港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談判已經開始啟動,一旦確定,將有助於香港在區域合作中間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加快東盟經濟共同體建設。 (二)與“一帶一路”需求相契合的專業優勢 金融市場、跨境人民幣、貿易物流等是香港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也是“一帶一路”的戰略重點,通過服務於“一帶一路”的融合,既能發揮專業能力和優勢,也能為香港經濟發展尋找到新的動力。 一是金融市場領域的比較優勢。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一直是亞洲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逐步構建了完善的金融體系,專業的金融分工,透明、標準化的金融產品,齊備的金融基礎設施,形成了強大的金融信息聚集和金融研發能力、金融人才培養體系,但這一優勢地位在近幾年有所下滑。在新華•道瓊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14)的全球十大國際金融中心排名中,香港位列第五,跌落至新加坡之後,與上海並列,雖然在“金融市場”、“產業支撐”、“服務水平”方面排名前列,但由於成長放緩及內部環境的不穩定,使得香港在“成長發展”方面由2013年的第二位下降至第六位。這些排名雖然只是一家之言,但是也從特定角度體現了香港金融市場發展的現狀和趨勢。 二是跨境人民幣方面的領先地位。當前,香港是規模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到2014年底,離岸人民幣存款余額累計已超過2萬億元,其中香港人民幣存款資金1.16萬億元。2014年香港與內地的跨境人民幣收付量占所有境外地區的52.7%,在SWIFT國際支付貨幣中的占比為69%。盡管近年來隨著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多元化發展,香港跨境人民幣業務占比呈現小幅下降趨勢,但未來10年內仍將占絕對主導地位。 圖9 人民幣跨境收付境外地域分布 ![]() 圖10 人民幣國際支付地區分布 ![]() 資料來源:人民銀行、SWIFT。 三是國際自由港的優勢。貿易暢通是“五通”的重要內容之一,香港是連接內地與海上的重要中轉站,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在國際貿易與物流上具備天然的優勢。香港曾經是中國最大的港口,也是全球重要的貨物流通中心,是亞洲船運、貨代、物流企業雲集的地區之一,擁有豐富的物流、貿易人才,港口、機場、鐵路系統發達,但近年來相繼被上海、深圳超越,位列全球第四。世界航運理事會2013年底數據顯示,香港集裝箱港口碼頭的吞吐量為2,235萬標準箱(TEU),與2011年的2,438萬TEU和2012年的2,312萬TEU相比持續下滑。 四是產業跨境轉移與基礎設施建設的經驗。由於國際產能利用的不均衡,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國過剩產能和優勢產能的“走出去”是一個必然進程,“一帶一路”沿途多個經濟走廊和77個經貿合作區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安排。但是,在產業跨境轉移過程中,一方面,面臨接受國出於政治、保護本國企業等考慮而可能出現一些不同形式的的約束,另一方面,還要適應各國不同的經濟、社會環境,以及其他國家產業的競爭。這些情況都會可能會在未來影響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的進程。香港企業則經歷了從香港向內地轉移、從內地向東南亞等國家轉移的不同過程,在多年的國際經營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香港政府既可以發揮產業轉移的優勢,協助中國大規模推進產業轉移落地;香港企業也可以抓住“一帶一路”的機遇,深化在全球的產業布局,提高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優勢。與此同時,香港企業在上世紀80年代始就積極參與本地、中國內地、亞洲與歐洲的能源、發電、公路、鐵路、碼頭與電訊項目開發、建設與管理。此外,香港的金融、法律、工程與管理專才更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有利於商務談判與項目管理工作。 (三)國際化人才和多元文化優勢 一是法律、財經等國際化專業人才。各國法律體系的不同影響境外投資企業的經營。香港擁有大量的法律和各個專業領域的人才,他們熟悉國際法律、慣例,有豐富的處理國際業務的經驗。與此同時,依托金融業發展起來的金融服務業,以及依托於內地經濟開放和環亞太經濟增長而發展起來的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業,聚集了大量的專業服務機構、高端服務人才,能夠提供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專業服務。特別是其熟悉國際管理、西方會計制度、稅例的商業管理與顧問、會計及審計咨詢,這些都是“走出去”中寶貴的人力資源。 二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優勢。“一帶一路”沿途是世界上典型的多類型國家、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區域,古代“四大文明古國”誕生於此,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也發源於此並流傳至世界各個角落,但多元文化對順暢的人文交流也帶來了巨大挑戰。香港是亞洲種族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也是中西文化的交匯融合地,五洲四海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人民相處,形成多維的經濟利益和縱橫交錯的關系網絡,不斷為香港帶來新的信息、新的意念,也成為眾多中資企業“走出去”的首選橋頭堡,扮演著“引進來”、“走出去”過程中重要的中間人角色。這種獨特的多元文化的形成以及積累的經驗,在“一帶一路”人文交流中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 三.香港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定位和工作思路 香港有必要全面識別“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明確定位,使香港的人才、資金、金融服務等優勢,在更廣闊的平臺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積極推動國家戰略的落地的同時,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 (一)香港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定位 1.“一帶一路”整體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2.“一帶一路”區域最大的國際融資中心,絲路基金、亞投行、金磚銀行等區域內的主導性的金融機構和多邊機構的全球金融合作中心 3.“一帶一路”人民幣區建設的主力軍 4.“一帶一路”沿途貿易增長最快的區域 5.“一帶一路”產業跨境轉移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橋梁 6.“一帶一路”國際人才的孵化器和輸出地 (二)具體舉措 一是積極參與整體框架的設計及跟蹤評估。“一帶一路”參與經濟體眾多、涉及面廣、影響深遠,但實施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也高,香港可以借助與內地特有的緊密聯系,密切關註和評估內地因“一帶一路”戰略而形成的全方位開放格局下的相關改革措施,積極了解內地發展需求,特別是主動配合內地的相關改革和開放,研究設計相關方案、試點實施相關舉措,借此也能為香港市場爭取更多發展機遇。 二是構建以香港為基地的全球融資體系。“一帶一路”區內有大量企業來自中國本土和香港,香港銀行業可利用服務客戶的優勢,與客戶形成良性互動,通過加強與“一帶一路”區內沿線國、區外國家的業務聯動,使客戶走到哪里,香港銀行業的金融服務跟到哪里。與此同時,充分發揮香港金融市場的多元化優勢,從全球資本市場,把各種機會、各個領域、各個客戶撮合起來,為“一帶一路”提供貸款、債券、股權等不同類型資金,滿足不同客戶的多元化資金需求。同時,考慮在全球發行“一帶一路”債券融資,加強與國際、國內金融機構合作,發揮投行作用,做好風險防範。 三是鞏固香港在境外人民幣融資市場的優勢地位。通過與日本、韓國等東亞市場合作,以產業合作和貿易往來提升人民幣作為區域貿易結算貨幣地位,以人民幣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等為俄羅斯、中亞等新興市場提供項目融資。香港金融機構還可以通過銀團貸款和發債等方式向“一帶一路”基建項目提供人民幣融資,也可以通過中國對外工程承包獲得大量人民幣ODI項目,更好地推動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進行人民幣資金循環和跨境流通。同時,利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加強與其他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合作,提升人民幣在貿易融資、項目投資、跨境貸款中的使用比例。 四是擴大香港在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領先優勢。香港一直以來利用廣泛的清算網絡和高效的流動性管理功能,為其他境外地區提供人民幣頭寸和資金調劑,支持其他市場發展人民幣金融資產和產品創新。在現有流動性管理基礎上,香港可進一步完善多層次的流動性支持機制,為全球離岸市場開發利率風險對沖、利率互換、浮息產品提供更為穩定的利率基礎。重點發展人民幣相關的衍生產品,進一步推動香港以人民幣計價的RQFII、股票、債券等產品發展,鼓勵內地企業在香港市場進行人民幣IP0,同時著重考慮以大宗商品為基礎,推出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期貨產品,強化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風險對沖、投資功能、融資功能。香港作為“滬港通”模式的首創者,需進一步實現更多程度的互聯互通,包括債券市場、基金互認等,豐富離岸以人民幣計價投資目標,吸納更多海外客戶群通過香港平臺進入內地市場,也為中國的投資者對外投資提供更多的產品選擇。 五是加強深港合作發展海洋經濟。香港在貿易、港口航運、漁業等方面具有天然資源和深厚基礎,可將自身在金融、法律方面的優勢與海洋領域的資源稟賦相結合,順應趨勢推動香港自身“海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升級,尤其是豐富和發展貿易及航運相關的“海洋金融”及“海事法律與仲裁”的服務,積極促進貿易融資、船舶及航運項目融資、海商海事保險、海事與航運爭議裁決和法律服務等行業的發展。同時,進一步加強與深圳的多方面合作,充分發揮香港自由港管理的經驗和優勢,以及深圳特區的土地和企業優勢,將香港的自由港與深圳的自貿區融為一體,最終共同形成一個面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產融結合、互惠互利的海洋中心城市。 六是幫助建立具有國際標準的商業模式和合作框架。利用香港在法律制度、市場規則以及語言文化等方面與國際接軌的優勢,積極提供法律、會計、金融等專業服務,推動、參與或發起建立針對“一帶一路”政策目標的多邊金融機構、投資基金、行業組織或爭議處理機制,與中國相關主管部門共同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邊參與、產權及投資保護機制,在支持中國提高區域內金融監管影響力的同時,也相應提高香港的地位和重要性。 七是鼓勵香港企業參與基建項目投資和管理。“一帶一路”基建投資規模龐大,其中由政府出面或主導的項目占相當大比重。除了絲路基金和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提供長期低息資金外,還需要民間投資資金的支持。香港金融機構可以通過銀團貸款和發行基建債券等方式向絲路基建項目提供融資,香港企業也可以利用國家正在大力推廣的PPP模式及其他常用方式參與“一帶一路”基建投資、建設和管理,未來較為成熟的基建項目還可以在香港上市和資本運作,為香港資本市場提供新的機會。 八是為中資企業在沿線投資基建項目提供協助。國家大力鼓勵及推進內地企業“走出去”,並將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營造有利於中資企業的投資環境,為中資企業投資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提供便利。中資企業在絲路沿線投資基建項目的意願也進一步提升,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中資企業借船出海,以香港為跳板到絲路國家投資基建項目,香港可為這些企業提供基建項目貸款、過橋貸款、發債融資、顧問咨詢、項目管理和專業服務等,使“走出去”企業的業務發展更加順暢。鼓勵香港企業、當地企業與中國企業一起到“一帶一路”沿線投資基礎設施,各自發揮優勢以提升基建項目的成功率。 九是為“一帶一路”輸送國際性人才。“一帶一路”戰略在基建項目推進過程中,將會面對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包括景氣變化、市場環境、地緣政治、宗教沖突等等,都將伴隨投資合作的全過程。國際性人才是香港最寶貴的資源,在“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中可以積極發揮作用,包括進行基建投資項目評估、盡職調查、商業談判、工程咨詢、法律服務、財務顧問等,以提升成功機會,減少失誤和損失。未來香港需要繼續培養和引入更多國際性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同時分享發展帶來的共同利益。(完) 來源:人民論壇 |
中美博弈下的中國大戰略選擇,中國為什麽搞一帶一路 美國東移與中國西進 ——中美博弈下的中國大戰略選擇,中國為什麽搞一帶一路。 主講人:國防大學 喬良 將軍 喬良,中國著名軍旅作家、軍事理論家、評論家,空軍少將。 現任空軍某部創作室副主任、空軍指揮學院戰略教授、國家安全政策研究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著作理論:《超限戰》 (與王湘穗合著)、《新戰國時代》( 與人合作)、《全球軍事排行榜》、《軍官素質論》、《中國空軍攻防兼備要論》、《關於軍隊改革的思考》。 1史上第一個金融帝國的出現 這個問題,我相信在座的搞經濟搞金融的同誌比我更適合談論它,有所不同的是我把它和戰略問題結合起來談。從1971年8月15日,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美元這艘大船就摘掉了它的錨,這個錨就是黃金。讓我們向前追溯一下,1944年7月,美國為了從大英帝國手中接過貨幣霸權,由羅斯福總統推動建立了三個世界體系,一個是政治體系——聯合國;一個是貿易體系——關貿總協定,也就是後來的WTO;一個是貨幣金融體系,也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按照美國人的願望,是確立美元的霸權地位。但是實際上經過20多年的實踐,從1944年到1971年,整整27年,卻並沒有真正讓美國人拿到霸權。什麽東西阻擋了美元的霸權?就是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之初,為了確立美元的霸權,美國人曾經對全世界做出承諾,就是要各國的貨幣鎖定美元,而美元鎖定黃金。怎麽鎖定呢?每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有了美元對全世界的這個承諾,美國人就不可能為所欲為。說的簡單點,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意味著美國人不能隨便地濫印美元,你多印35美元,你的金庫里就要多儲備1盎司黃金。 美國之所以有底氣對全世界做出這樣的承諾,是因為它當時手中掌握了全球80%左右的黃金儲備。美國人認為,我有這麽多黃金在手,用它去支撐美元的信用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情況並不像美國人想的那麽簡單。美國在二戰之後連續愚蠢地卷入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這兩場戰爭使美國耗費巨大,尤其是越南戰爭。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差不多打掉了八千億美元的軍費。隨著戰爭花費越來越大,美國有點吃不住勁了。因為按照美國的承諾,每35美元的流失就意味著1盎司黃金的流失。 到1971年8月,美國人手里的黃金大概還有8800多噸,這時美國人知道有點麻煩了,與此同時有些人還在給美國人制造新的麻煩。比如說法國總統戴高樂,他不相信美元,他找來法國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要他們看一下法國有多少美元儲備,得到的答案是大概有22億—23億美元。戴高樂說,一分都不剩全部提出來交給美國人,換成黃金拿回來。法國人對美國人的這一擊,對其他國家產生了示範效應,其他一些外匯盈余的國家紛紛向美國人表示,我們也不要美元,我們要黃金。這樣就逼得美國人無路可走。 於是,在1971年8月15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關閉黃金窗口,美元與黃金脫鉤。這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的開始,也是美國人對世界的一次背信棄義。但是對於整個世界來講,當時人們還不能完全理清楚頭緒。原來我們相信美元是因為美元背後有黃金,美元成為國際流通貨幣、結算貨幣、儲備貨幣已經實行了20多年了,人們已經習慣使用美元。現在美元突然剎車,它的背後不再有黃金,從理論上講,它變成了一張純粹的綠紙,這個時候我們還要使用它嗎?你可以不使用它,但在國際間結算時用什麽對商品的價值進行衡量?因為貨幣是價值尺度,所以如果不使用美元,難道還能信任別的貨幣?比如人民幣和盧布之間,俄羅斯人(當時的蘇聯人)如果不認人民幣,我們不認盧布的話,就只能繼續拿美元做為我們之間的交換介質。 所以,美國人就利用世人的慣性和無奈,在1973年10月迫使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接受了美國人的條件:全球的石油交易必須用美元結算。在此之前,全球的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種國際流通貨幣結算,但是從1973年10月以後,一切改變了,歐佩克宣布,必須用美元對全球的石油交易進行結算。這樣,美國人在使美元與黃金貴金屬脫鉤之後又與大宗商品石油掛鉤。為什麽?因為美國人看的很清楚,你可以不喜歡美元,但你不可以不喜歡能源,你可以不使用美元,但你能不使用石油?任何國家要發展,都要消耗能源,所有國家都需要石油,在這種情況下,你需要石油就等於需要美元,這是美國人非常高明的一招。從1973年開始美元與石油掛鉤以後,其實是從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美元就伴隨美國開始了一個新的歷程。 整個世界當時並沒有幾個人清晰的看到這一點,包括很多經濟學家、金融專家,他們不能夠非常清晰地指出,20世紀最重要的事件不是別的,不是一戰、二戰,也不是蘇聯的解體,20世紀最重要的事件是1971年8月15日美元與黃金脫鉤,從此之後,人類真正看到了一個金融帝國的出現,而這個金融帝國把整個人類納入到它的金融體系之中。實際上所謂美元霸權的建立是從這個時刻開始的。到今天大約40年的時間。而從這一天之後,我們進入到一個真正的紙幣時代,在美元的背後不再有貴金屬,它完全以政府的信用做支撐並從全世界獲利。簡單地說:美國人可以用印刷一張綠紙的方式從全世界獲得實物財富。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這樣的事情。人類歷史上獲得財富的方式很多,要麽用貨幣交換,你要麽黃金或者白銀;要麽用戰爭的方式去掠奪,但是戰爭的成本非常巨大。而當美元變成一張綠紙出現後,美國獲利的成本可以說極其的低廉。 因為美元與黃金脫鉤,黃金不再拖美元的後腿,美國可以隨意印刷美元,這時如果大量美元留在美國國內,將造成美國的通脹;如果美元輸出去,那就意味著全世界替美國消化通脹,這就是美元通脹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換句話說,美國向全球輸出美元,也就稀釋了它的通脹。但是美元向全球輸出之後,美國人手里就沒有錢了,這個時候如果美國人繼續印刷貨幣,美元就不斷貶值,這對美國沒有好處。所以說美聯儲並不像有些人所想象得那樣,是一個濫印貨幣的中央銀行。美聯儲實際上懂得什麽叫克制。從1913年美聯儲成立到2013年100年,美聯儲一共發行了多少美元?大約10萬億。 這樣一比較,有人開始指責中國的央行。為什麽呢?我們的央行從1954年發行新貨幣——新人民幣到現在,已經發行了120多萬億人民幣。如果按匯率6.2跟美元折算的話,我們大概發行了20萬億美元。但是這同樣並不意味著中國亂印貨幣,因為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掙到了大量美元,同時這期間還有大量的美元做為境外投資進入中國。但由於外匯管制,美元不能在中國流通,所以央行就必須發行與進入中國的美元及其他外幣相應的人民幣,然後以人民幣在國內流通。可是國外的投資在中國掙到了錢以後,可能就撤走了;與此同時,我們還會拿出大量外匯,從境外夠買資源、能源、產品和技術,如此一來,大量的美元走了,人民幣留了下來,你又不可能將相應數額的人民幣銷毀,只能讓人民幣留在中國繼續流通,所以我國人民幣的存量必然大於美元。這也反過來佐證了這30多年中國經濟的驚人發展。中國央行承認近年來大概超發了20多萬億人民幣。巨量的超發最後全都留在了中國,這就牽扯到我後面將要談到的問題——人民幣為什麽要國際化。 2美元指數周期律與全球經濟的關系 美國之所以沒有通脹很大程度上就在於美元的全球流通。但是美國又不能無節制地發行美元,讓美元不斷貶值。所以要節制。可節制後手中沒有美元了怎麽辦?美國人有另外一套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發行國債,通過發行國債又讓輸出去的美元重新回到美國。但輸出去的通過債務資本重新回到美國,美國人開始玩起一手印錢,一手借債的遊戲,印鈔能賺錢,借債也能賺錢,以錢生錢,金融經濟比實體經濟賺錢來得痛快多了,誰還願意出大力流大汗去幹附加值低的制造業、加工業實體經濟?1971年8月15日之後,美國人逐漸放棄了實體經濟而轉向虛擬經濟,漸漸變成一個空心化的國家。今天美國的GDP已經達到18萬億美元,實體經濟為其GDP的貢獻不超5萬億,剩下的大部分全都是虛擬經濟帶來的。美國通過發行國債,讓大量在海外流通的美元重新回到美國,進入美國的三大市——期貨市場、國債市場和證券市場。美國人通過這個方式錢生錢,然後再向海外輸出,這樣循環往複地生利,美國由此變成一個金融帝國。美國把全世界納入它的金融體系之中。很多人認為在大英帝國衰落之後,殖民的歷史基本就結束了。其實不然,因為美國成為金融帝國之後,開始用美元進行隱性的殖民擴張,通過美元隱蔽地控制各國經濟,從而把世界各個國家變成它的金融殖民地。今天我們看到很多主權獨立的國家包括中國在內,你盡可以有主權、有憲法、有政府,但是你脫離不開美元,你的一切最後都會通過各種方式用美元來表達,並最終讓你的實物財富通過與美元的兌換源源不斷地進入美國。 這一點,通過40年來美元指數周期圖表,我們可以看得非常清楚。1971年8月15日美元跟黃金脫鉤,意味著美國人擺脫了黃金的束縛,可以隨意地印刷美元了,美元發行量大增,美元指數自然要走低。從1971年特別是1973年石油危機之後美元指數就一直在走低,這就說明美元印多了。如此這般大約持續了近10年時間。美元指數走低對於世界經濟來講並不完全是壞事,因為這意味著美元的供應量增大,也就意味著資本的流量增大,大量的資本不留在美國,要向國外出溢出。第一次美元指數走低之後,大量美元去了拉丁美洲,給拉丁美洲帶去了投資拉動,也帶來了繁榮,這就是70年代拉美的經濟繁榮。 美元泄洪期大約持續了近10年左右的時間,直到1979年,美國人決定關掉泄洪閘。美元指數走低相當於美國人開閘放水,而關閘實際上就是減少美元的流動性。1979年美元指數開始走強,意味著向其他地方輸送美元減少。拉丁美洲本來因為獲得了大量的美元投資,正在欣欣向榮的發展,突然間投資減少了,流動性枯竭了、資金鏈條斷裂了,經濟能不出現麻煩嗎? 遇到麻煩的拉美國家紛紛開始想辦法自救。比如阿根廷,阿根廷的人均GDP一度已經邁進了發達國家的行列。但拉美經濟危機一出現,阿根廷卻率先進入衰退。解決衰退的辦法有多種,但不幸的是,當時的阿根廷政府是通過政變上臺的軍政府,總統是加爾鐵里,他完全沒有經濟頭腦。作為軍人的加爾鐵里唯一的想法就是戰爭,他希望通過戰爭來脫困。他把目光瞄向了離阿根廷600公里遠的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人把它叫做福克蘭群島。這個群島已經被英國人統治了100多年,加爾鐵里決定把它奪回來。但阿根廷是南美洲國家,南美一向被視作美國的後院。在美國後院打仗不能不請示美國。於是加爾鐵里讓人給美國總統里根帶話,看看美國的態度。里根明明知道加爾鐵里打這一仗,會導致一場和英國的更大規模戰爭,但他卻輕描淡寫地表態說,這是你們與英國之間的事情,與美國無關,我們不持立場,我們保持中立。加爾鐵里以為這是美國總統對他的默許,便發動了馬島戰爭,輕松收回了馬島。阿根廷上下一片歡呼,熱烈的像過狂歡節。但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宣稱絕不接受這個結局,還逼著美國總統必須表態。這時的里根立刻撕下中立的面具,發表聲明強烈譴責阿根廷的侵略行徑,堅決站在英國一邊。隨後,英國派出一支航母特混艦隊,勞師遠征8000海里,一舉拿下了馬島。 與此同時,美元走勢開始走強,國際資本按照美國的意願回到美國。因為當馬島戰爭打響後,全球的投資人立刻判斷,拉美的地區性危機出現了,拉美的投資環境惡化了,於是紛紛從拉美撤資。美聯儲看到時機已到,立刻宣布美元加息,加息後的美元加快了資本撤出拉美的步伐。拉美的經濟一片狼藉。從拉美撤出的資本幾乎全到了美國,去追捧美國的三大市(債市、期市、股市),給美國帶來了美元與黃金脫鉤後的第一個大牛市,讓美國人賺得缽滿盆滿。當時美元指數從弱勢時的60多點一口氣躥升到120多點,上升了100%。美國人在自己的三大市牛市後並不收手,有趁勢拿著賺到的錢,重新回到拉美去購買那些此時價格已跌成地板價的優質資產,狠狠剪了一次拉美經濟的羊毛,這是美元指數第一次走強後的情況。 如果這種事情只發生一次,那它就是小概率事件;如果它反複出現,那它就一定是規律。當第一次“十年美元走弱、六年美元走強”之後,人們並不確定它是不是規律。從拉美金融危機這個高峰之後,美元指數從1986年又開始一路下跌。其間經歷了日本金融危機、歐洲貨幣危機,美元指數仍然在走低,大約走了10年,10年之後的1997年美元指數再一次走強。美元指數這一次走強之後也是持續了6年。這就很有意思了,我們看到美元指數差不多呈現出這樣一個規律性——10年的走弱、6年的走強,再一個10年的走弱、接下來又一個6年的走強。 在1986年美元指數第二次開始走弱之後,長達10年的時間內,美元又像洪水一樣向世界傾泄。這次主要的泄洪區是亞洲。上個世紀80年代最火的是什麽概念?“亞洲四小龍”、“亞洲雁陣”等等。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亞洲的繁榮是由亞洲人的辛勤勞動、亞洲人的聰敏智慧帶來的,實際上很大原因是因為亞洲國家獲得了充足的美元、獲得了充足的投資。當亞洲的經濟欣欣向榮到差不多的時候,美國人覺得又應該到剪羊毛的時候了,於是,1997年,也就是美元指數整整走低10年之後,美國人通過減少對亞洲的貨幣供應,使美元指數反轉走強,亞洲大多數國家的企業和行業遭遇流通性不足,有的甚至幹脆資金鏈條斷裂,亞洲出現了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征兆。 這時候一鍋水已燒到99度還差1度才能燒開,差哪一度呢,差地區性危機出現。那麽是不是也像阿根廷人那樣打一仗呢?未必。制造地區性危機,不一定只有打仗一途。既然制造地區性危機就是為了攆出資本,那麽不打仗照樣有制造地區性危機的辦法?於是我們看到那個名叫索羅斯的金融投機家,帶著他的量子基金和全世界上百家的對沖基金,開始群狼般攻擊亞洲經濟最弱的國家——泰國,攻擊泰國的貨幣——泰銖。一個星期左右,然後由此開始的泰銖危機,立刻產生傳導效應,一路向南,陸續傳導到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然後北上傳導中國臺灣、香港,日本,韓國,一直傳導到俄羅斯,東亞金融危機全面爆發。這個時候水已燒開。全球的投資人判斷亞洲的投資環境惡化,便紛紛從亞洲撤出自己的資本。而美聯儲則又一次不失時機地吹響了加息的號角。跟著號音從亞洲撤出的資本又一次到美國去追捧美國的三大市,給美國帶來了第二個大牛市。當美國人掙夠了錢以後,仍像在拉丁美洲那樣,拿著他們從亞洲金融危機賺到的大把的錢又回到了亞洲,去購買亞洲跌到地板價上的優質資產。此時亞洲經濟已經被這次金融危機沖得稀里嘩啦,毫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這次唯一的幸運者是中國。 3現在,輪到中國了 此後,如潮汐一樣準確,美元指數經過6年的走強,到2002年,再一次開始走弱,然後,又是10年時間,到2012年,美國人又開始為美元指數即將由弱轉強做準備。辦法還是老一套:給別人制造地區性危機。於是,我們就先後看到,在中國周邊陸續出現天安號事件,釣魚島爭端,黃巖島爭端。幾乎全在這一時期密集出現。但是很不巧,美國在2008年自己玩火玩大了,自己先遭遇了金融危機,結果使美元指數走強的時間被迫向後推延。中菲黃巖島爭端和中日釣魚島爭端,看似和美元指數走強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真的沒有關系嗎?為什麽恰恰出現在美元指數第三次走弱之後的第10個年頭?很少有人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探究,但是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如果我們承認從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確實存在著一個美元指數周期率,那麽,根據這個周期率及美國人借機剪別國羊毛的手法,我們可以斷定,現在輪到中國了。為什麽這麽說?因為眼下中國已經成了從全球吸引和獲得投資最多的國家,大量國際資本由於看好中國經濟進入中國。從經濟規律上講,不能僅僅把中國看成是一個國家。一個中國的經濟規模就相當於整個拉美,甚至比拉美的經濟總量還要大;和東亞經濟比,也可以說中國經濟相當於整個東亞。而過去十年里,大量資本進入中國,使中國的經濟總量,以令人垂涎的速度增長到全球第二,如此一來,美國把第三次剪羊毛的目標瞄準中國,一點不奇怪。 如果這一判斷成立,那麽,從2012年中日釣魚島爭端、中菲黃巖島爭端之後,中國周邊的事情層出不窮,一直到去年中越“981”鉆井平臺沖突,再到後來的香港“占中”事件。這些事件還能看成是偶然事件嗎?去年5月,我陪國防大學的政委劉亞洲將軍到香港去考察時,已經得知“占中”行動正在醞釀中,可能在5月底就會發生。但是5月底沒有發生,6月底沒有發生,7月還是沒有發生,到了8月仍然沒有發生。什麽原因?這個醞釀的“行動”在等什麽?讓我們對比另一事件的時間表:美聯儲退出QE時間表。去年年初,美國就說要退出QE(量化寬松),4月、5月、6月、7月、8月,一直沒有退出。只要不退出QE,就意味著美元還在超量發行,美元指數就不能走強,香港的“占中”也就一直沒有出現,二者在時間表上完全重合。直到去年9月底,美聯儲終於宣布美國退出QE,美元指數開始掉頭走強後,10月初,香港“占中”爆發。其實,中日釣魚島、中菲黃巖島、981鉆井平臺、香港“占中”,這四個點都是炸點,任何一個點引爆成功,都會引發地區性金融危機,也就意味著中國周邊投資環境惡化,從而滿足“美元指數走強時,其他地區必須相應出現地區性危機,使該地區投資環境惡化,迫使投資人大量撤出資本”,這一美元獲利模式的基本條件。但是對美國人來講很不幸的是,這回它碰到的對手是中國。中國人用打太極的方式,一次次化解了周邊危機,結果直到現在,美國人最希望的在99度水溫時出現的最後1度,始終沒能出現,水,也就一直沒有燒開。 水沒燒開,美聯儲舉著加息的號角就遲遲不能吹響。看來,美國知道想剪中國的羊毛沒那麽容易,所以也就沒打算就在一棵樹上吊死。在推動香港占中的同時,美國多管齊下,在其他地區同時下手,在哪兒?烏克蘭。歐盟與俄羅斯的接合部。亞努科維奇領導下的烏克蘭,當然不是沒縫的雞蛋,所以,才會有讓蒼蠅下蛆的機會。但美國盯上了烏克蘭並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一只有縫的雞蛋,而是它是足以既打擊亞努科維奇這個不聽話的政客,又阻斷歐俄走近,也能造成歐洲投資環境惡化,一桃殺三士的理想目標。於是,一場貌似烏克蘭人自發的“顏色革命”爆發了,美國人的目的以出乎美國人和地球人意料的方式實現了:俄羅斯強人普京趁勢借機收回了克里米亞,此舉雖不在美國人計劃之內,但卻正好讓美國人更有理由向歐盟還有日本施壓,迫使他們與美國一起制裁俄羅斯,給俄羅斯更給歐洲經濟帶來巨大的壓力。 美國人為什麽要這樣做,人們往往容易從地緣政治角度,而不是從資本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烏克蘭出現危機之後,歐美與俄羅斯的關系迅速惡化,但整個西方世界一起制裁俄羅斯的結果,卻直接使歐洲的投資環境惡化,導致資本從這里撤出。據有關數據顯示,大約有上萬億的資本離開了歐洲。美國人的兩手設計得逞了。這就是:如果不能讓資本從中國撤出去追捧美國的話,那就起碼讓歐洲的資本撤出來回流美國。這第一步,以戲劇性的烏克蘭變局實現了,但第二步,卻未能如美國所願。因為從歐洲撤出的資本,並沒有去美國,另有數據顯示,它們大部分來到了香港。這意味著全球投資人仍然不看好美國經濟的複蘇。而寧願看好雖已處在經濟下行線上,但仍保持著全球第一增長率的中國。 這是其一。其二是中國政府在去年宣布了要實現“滬港通”,全球的投資人都熱切地希望通過“滬港通”,在中國撈一把。過去西方資本不敢進入中國股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進行嚴格的外匯管制,寬進嚴出,你可以隨意進來,但是你不能隨意出去,所以說他們一般不敢到中國來投資中國的股市。“滬港通”之後,他們可以很輕松地在香港投資上海的股市,掙到錢後可以轉身就走,於是上萬億的資本滯留在了香港。這就是去年9月之後,也就是香港“占中”開始直到今天,“占中”勢力及其幕後推手始終不肯罷休,總想卷土重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美國人需要制造一次針對中國的地區性危機,讓滯留香港的資本撤出中國,去追捧美國經濟。 美國經濟為什麽這麽強烈地需要並依賴國際的資本回流?原因是,從1971年8月15日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美國經濟逐漸放棄實物生產,脫離開實體經濟。美國人把實體經濟的低端制造業、低附加值產業叫做垃圾產業或者叫做夕陽產業,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尤其是向中國轉移。而美國除了留下所謂高端的產業,IBM、微軟等企業外,70%左右的就業人口都陸續轉向了金融和金融服務業。這時的美國已經變成了一個產業空心化國家,它已經沒有多少實體經濟可以為全球投資人帶來豐厚的利潤。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不得不打開另一扇門,就是虛擬經濟的大門。虛擬經濟就是它的三大市。它只能通過讓國際資本進入三大市的金融池子中,為自己錢生錢。然後,再拿掙到的錢去剪全世界的羊毛,美國人現在只有這麽一個活法了。或者我們稱之為美國的國家生存方式。這個方式就是,美國需要大量的資本回流來支撐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和美國經濟,在這種情況下誰阻擋了資本回流美國,誰就是美國的敵人。我們一定要把這件事弄明白想清楚。 二、中國快速興起動了誰的奶酪? 1歐元的誕生為什麽會招來一場戰爭?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誕生。三個月之後科索沃戰爭爆發。很多人以為科索沃戰爭是美國和北約聯手打擊米洛舍維奇政權,因為米洛舍維奇政權在科索沃地區屠殺阿族人,制造了駭人聽聞的人道主義災難。戰爭結束之後,這個謊言迅速戳破,美國人承認這是中情局與西方的媒體聯手做的一個局,目的是打擊南聯盟政權。但是,科索沃戰爭真的是為了打擊南聯盟政權嗎?歐洲人開始一邊倒地認為就是這個目的,但是打完這場72天的戰爭之後,歐洲人才發現自己上當了,為什麽? 歐元啟動之初,歐洲人信心滿滿。他們給歐元的定價是與美元比值1:1.07。科索沃戰爭爆發後,歐洲人參與北約行動,全力以赴支持美國攻打科索沃,72天的狂轟亂炸,米洛舍維奇政權垮臺,南聯盟屈服。可接下來一盤點,歐洲人發現不對頭了,歐元,就在這70天里,居然被這場戰爭打殘了。戰爭結束時,歐元直線下跌30%,0.82美元兌換一歐元。這時歐洲人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別人把你賣了,你還在替別人數錢。這一來歐洲人才開始醒悟。這就是為什麽到後來當美國要打伊拉克的時候,法國和德國這兩個歐盟的軸心國家,堅決反對這場戰爭。 有人說,西方民主國家之間不打仗,到現在為止,西方國家之間,在二戰之後確實沒有直接發生過戰爭,但是不等於沒有發生軍事戰爭,不等於他們之間不發生經濟戰爭或金融戰爭。科索沃戰爭就是美國人對歐元的間接金融戰爭,結果打的是南聯盟,疼的是歐元。因為歐元的誕生動了美元的奶酪。在歐元誕生之前全世界的流通貨幣是美元,美元在全球的結算率一度高達80%左右,即使到現在也在60%左右。歐元的出現立刻切走了美國的一大塊奶酪。歐盟是一個27萬億美元的經濟體,它的出現一下子就蓋過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北美自貿區(24萬億美元—25萬億美元規模)。做為如此大規模的經濟體,歐盟當然不甘心用美元來結算它內部的貿易,於是歐洲人決定推出自己的貨幣——歐元。歐元的出現切走了美元三分之一的貨幣結算量,到現在世界上23%的貿易結算已使用的是歐元而不是美元。美國人在歐洲一開始談論歐元時對此警惕不足,到後來發現歐元一出現就對美元的霸權地位構成挑戰時,已經有點來不及了。所以,美國要接受這個教訓,一方面要摁住歐盟和歐元,另一方面要摁住其他的挑戰者。 2“亞太戰略再平衡”要平衡什麽? 中國的興起,讓我們成了新的挑戰者。2012年釣魚島爭端、黃巖島爭端,就是美國成功打壓挑戰者的最新嘗試。這兩個發生在中國周邊的地緣政治事件,雖沒能造成資本從中國大量外流,但卻起碼部分達到了美國人的目標,直接導致兩件事情胎死腹中。2012年年初,中日韓關於東北亞自貿區的談判接近成功;4月,中日貨幣互換和中日之間互相持有對方國債也初步達成協議。但此時,釣魚島爭端,黃巖島爭端相繼出現,一下子把東北亞自貿區談判,中日貨幣互換一風吹了。幾年後的現在,我們才勉強完成了中韓兩國的雙邊自貿區的談判,這已經意義不大了,因為它和中日韓東北亞自貿區的意義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為什麽這麽說?因為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一旦成功,一定是包括中、日、韓、港、澳、臺的整個東北亞自貿區。東北亞自貿區一經形成就意味著世界規模大約20多萬億美元的第三大經濟體出現。但是,東北亞自貿區一旦出現就不會止步,它會迅速南下與東南亞自貿區整合,形成東亞自貿區,東亞自貿區的產生意味著30多萬億美元規模的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出現,將超越歐盟和北美。接下來我們還可以繼續推想,東亞自貿區出現,依然不會止步,它會向西整合印度和南亞,然後向北整合中亞五國,再然後繼續向西,整合中東部分的西亞。這樣整個亞洲自貿區,規模將超過50萬億美元,將比歐盟和北美加起來還要大,這麽龐大的一個自貿區出現,難道她會願意用歐元或美元結算他們內部的貿易嗎?當然不會。這就意味著亞元可能誕生。 但我認為,如果真的出現亞洲自貿區,我們只能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讓人民幣成為亞洲的主導貨幣,就像美元先成為北美的硬流通貨幣,再成為全世界的硬流通貨一樣。人民幣國際化的意義遠遠不止我們所說的人民幣走出去,在“一帶一路”中發揮作用等等,它將與美元、歐元一起三分天下。中國人能看到這一點,美國人就看不到這一點嗎?當美國人宣布戰略重心東移,推動日本在釣魚島跟中國扯皮、推動菲律賓在黃巖島跟中國對峙的時候,如果我們還目光短淺地以為,釣魚島爭端是日本右翼鼓動“購島”後與中國的沖突,黃巖島爭端是菲律賓總統阿基諾昏了頭找中國的麻煩。而看不出這是美國人的深謀遠慮,是美國人在阻止人民幣成為美元的有一個挑戰者,而美國人則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幹什麽,所以他們一定不能讓這樣的事情再次出現。因為東北亞自貿區一旦形成就會產生連鎖反應,也就意味著世界貨幣三分天下成為現實,想一想看,手中只剩三分之一貨幣霸權的美元,還叫貨幣霸權嗎?而今天一個產業空心化的美國,假如再沒有了貨幣霸權,美國還能算世界霸主嗎?想明白這點,就知道為什麽今天中國遇到的所有麻煩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是因為美國比我們想得遠,看得深,才為了防中國之“患”於未然,處處給我們制造麻煩。這也就是美國為什麽要實施亞太戰略再平衡的根本原因。它究竟要平衡什麽?它真的要在中國與日本、中國與菲律賓,中國與其他有爭端的國家之間,實現一種微妙平衡,扮演平衡者的角色嗎?當然不是,它的目標就是一個,平衡掉中國今天大國崛起的勢頭。 三、美軍為美元而戰的秘密 1伊拉克戰爭與石油交易用誰的貨幣結算 人們都說,美國這個國家的強大,是由於有三大支柱——貨幣、科技、軍事。實際上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真正支撐美國的是貨幣和軍事,而支撐貨幣的則是美國的軍事力量。全世界所有國家軍隊的打仗都是燒錢,但美軍打仗雖然也燒錢。但卻能一邊燒錢,一邊為美國掙錢,這一點,其他國家都做不到。只有美國,可以通過打仗獲得巨大的利益,盡管美國也有失手的時候。 美國人為什麽要打伊拉克?大部分人心里想到的是兩個字——石油。美國人真的是為石油而戰嗎?非也。美國人如果為石油而戰的話,那麽,美國人在打下伊拉克之後,為什麽不從伊拉克拉走一桶石油?而且,油價從戰前的38美元一桶,一路飆升到戰後的149美元一桶,美國老百姓並沒有因為美軍占領了伊拉克這樣的產油國而享受低油價。所以說,美國打伊拉克不是為了石油,而是為了美元。 為什麽這麽說?道理非常簡單。由於為了控制世界,美國需要全世界都使用美元。為了讓全世界都使用美元,美國人在1973年下了一步高明的先手棋:讓美元與石油掛鉤,通過脅迫歐佩克的主導國家沙特阿拉伯,實現了全球的石油交易用美元結算。如果你理解了全球石油交易用美元結算,你就能理解美國人為什麽要在產油國打仗。在產油國打仗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油價飆升,油價一飆升就意味著美元的需求量也提高了。比如說戰爭之前,你手里有38美元,理論上講,你就可以從油商手里買走一桶石油。現在這場戰爭把油價打高了4倍多,達到149美元,你手里的38美元就只夠買1/4桶石油,剩下3/4桶意味著你還差100多美元。怎麽辦?你只能去找美國人,拿出自己的產品和資源去換美國人手中的美元。而這時美國政府就可以理直氣壯、光明正大、名正言順地印美元。這就是通過戰爭,通過在產油國打仗打高油價,打出美元需求的秘密。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美國人在伊拉克打仗,還不止是這一個目標。它同時也是在維護美元的霸權地位。當年小布什為什麽一定要打伊拉克?現在我們已經看的很清楚,薩達姆沒有支持恐怖主義,沒有支持基地組織,也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為什麽薩達姆卻最終走上了絞刑架?因為薩達姆自以為聰敏,想在在大國之間玩火。1999年歐元正式啟動,薩達姆以為抓住了在美元和歐元,美國和歐盟之間玩火的機會,於是他迫不及待地宣布伊拉克的石油交易將用歐元結算。這一下惹火了美國人,尤其是它產生一連串的示範效應,俄羅斯總統普京,伊朗總統內賈德,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紛紛宣布自己國家的石油出口結算也用歐元結算。這還了得?這不是往美國人胸口捅刀子麽?所以說這場伊拉克戰爭非打不可,有些人認為這麽說太牽強了。那麽請他看一看,美國人打下伊拉克之後幹了些什麽?還沒等抓住薩達姆,美國人就迫不及待地成立了伊拉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發布的第一道法令,就是宣布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從歐元結算改回用美元結算。這就是為什麽說美國人是在為美元作戰。 2阿富汗戰爭與美國資本項目順差 也許有人會說,伊拉克戰爭為美元而戰可以理解,阿富汗不是產油國,那麽美國大打阿富汗戰爭總不會是為了美元吧?何況阿富汗戰爭是在“9·11”發生之後,全世界的人都看得很清楚,美國是為了對基地組織的報複和對支持基地組織的塔利班的懲罰,才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阿富汗戰爭是在“9·11”之後一個多月打響的,應該說打得很倉促,打到一半時美軍就把巡航導彈打光了,而戰爭還在繼續,美國防部不得不下命令打開核武器庫,取出1000枚核巡航導彈,摘下核彈頭,換上常規彈頭,又打了900多枚才把阿富汗打下來。這明擺著證明這一場準備得非常不充分,既然如此,美國人為什麽硬要倉促上陣呢? 因為美國人已經等不及了,更因為美國人的日子過不下去了。21世紀初期,美國作為一個產業空心化的國家,每年都大約需要有7000億美元的凈流入,才能過日子。可是“9·11”之後一個月內,全球投資人對美國的投資環境惡化,表示出了從未有過擔心和憂慮:如果強大如美國對自己的安全都不能保證,怎麽能夠保證投資人的資金安全?結果,3000多億的熱錢離開了美國。這就迫使美國必須盡快打一仗,這一仗不僅是要懲罰塔利班和基地組織,還要給全球投資人一個信心。隨著第一枚巡航導彈在喀布爾炸響,道瓊斯指數迅速回升,一天之內回升600點,流出的資本開始回流美國,到年底,大約有4000多億美元回流美國。這不正說明,阿富汗戰爭同樣是為美元而戰,是為資本而戰。 3航母為何讓位於全球快速打擊系統 不少人對中國的航母充滿了期待,因為他們都看到了在航母歷史上的作為,也熱切地盼望中國有自己的航母,而遼寧號的出現,也確實讓我們中國趕上航母的末班車。雖然航母在今天仍然是一個大國的標誌,但是它更多的就是個標誌。因為在全球經濟越來越被金融化之後的今天,航母的作用將逐漸式微。因為在歷史上航母是物流時代的產物。大英帝國興盛時,要推動全球貿易,將它的產品推向全球,然後再把資源拿回來,所以它需要強大的海軍保證海上通道的暢通。直到後來發展到航母的出現,都是為了控制海洋,保證海上通道的安全。因為當時是資源和產品“物流為王”的時代,誰控制了海洋,誰就能控制了全球財富的流動。但是今天世界已是“資本為王”的時代,成百億、上千億乃至上萬億的資本,從一個地方流到另一個地方,只要在電腦上敲幾個鍵,幾秒鐘之內就能完成,在大洋上航行的航母能跟隨物流的速度,卻無法跟上資本流的速度,當然也就無法控制全球資本。 那麽今天,有什麽辦法?可以跟上被互聯網支持的全球資本的流向、流量和流速?美國人正在開發龐大的全球快速打擊系統,用彈道導彈、超音速飛機,5倍甚至十幾倍於超音速的巡航導彈,就可以迅速打擊任何資本雲集的地區。現在美國號稱可以28分鐘打遍全球,不管資本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雲集,只要美國不想讓資本在那個地方落腳,導彈就可以在28分鐘後趕到那里。而當導彈落下去的時候,資本就會乖乖撤出。這就是全球快速打擊系統必將取代航母的原因。當然,航母在未來仍會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諸如保障海上通道的海上安全,或者執行人道主義使命等等,因為航母是非常不錯的海上平臺。但是作為控制未來資本流動的武器,它已經遠不如全球快速打擊系統。 四、“空海一體戰”難解美國之困 美國人在考慮用軍事手段應對中國崛起的問題上,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空海一體戰”。我認為“空海一體戰”仍然難解美國的困局。“空海一體戰”是2010年美空軍和海軍首腦聯合提出的針對中國的作戰概念。提出“空海一體戰”,實際上首先就反映出美軍今天正在走弱。美軍過去以為,它用空襲可以打擊中國,用海軍也可以打擊中國。現在美國發現自己的力量無論是空軍還是海軍單獨使用,都不可能對中國構成優勢,必須空海聯合才能對中國構成一定的優勢,這就是空海一體戰的來由。但是空海一體戰從2010年年初提出到現在不過4年多一點,突然美國人給它改了個名稱,叫做“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概念”。 在這個空海聯合行動構想中,美國人認為10年內,中美之間不會發生戰爭。因為美國人研究中國今天的軍力發展後,認為以美軍現有能力,不足以確保抵消中國軍隊已建立的一些對美優勢。如攻擊航母的能力和摧毀太空系統的能力,所以,美國必須再拿出10年時間發展更先進的作戰系統,以抵消中國的某種優勢。這意味著美國人可能的戰爭時刻表撥到了10年後。雖然10年後戰爭也仍可能不會發生,但我們都必須對此做好準備。中國要想讓10年後也不會發生戰爭,就需要在這10年內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包括軍事和戰爭的準備。 五、“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 讓我們看看在美國受人追捧的運動,第一是籃球、第二是拳擊。拳擊這項運動典型地反映出了美國人崇尚實力的風格,直來直去,重拳出擊,最好KO(擊倒獲勝)對手,一切都很明確;而中國人則相反,喜歡模糊,以柔克剛,我也不追求KO你,但我要把你所有的動作都化解掉。中國人喜歡打太極,而太極確實是一門比拳擊更高的藝術。 “一帶一路”就反映了這種思路。歷史上所有的大國在崛起過程中,都有圍繞它的崛起展開的全球化運動。這意味著全球化不是一個從歷史到今天一以貫之的過程,而是各有各的全球化。羅馬帝國有羅馬帝國的全球化,大秦帝國有大秦帝國的全球化。每一次全球化都是被每一個崛起的帝國推動的;每一個帝國都有與它相關的一段全球化,在它的上升期到它的鼎盛期,全球化達到一個巔峰。而這個全球化同時會被它自身的力量所限制,這就是它的能力所能達到的最大範圍和它的交通工具所能到達的最遠點,那也就是它全球化的終點。所以,無論是古羅馬全球化,還是大秦帝國的全球化,今天看來,都只能算是一種帝國擴張的區域化過程。真正的近現代史上的全球化,是從大英國帝國開始的,大英帝國的全球化是貿易的全球化。美國秉承了大英帝國的衣缽之後延續了一段貿易全球化,而真正具有美國特色的全球化,是美元的全球化。這也是我們今天正經歷的全球化。但我不同意說中國今天的“一帶一路”,是和全球經濟一體化接軌,那等於說是要繼續和美元的全球化接軌,這樣的理解是不對的。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一帶一路”是中國全球化的初始階段,也就中國的全球化。作為一個大國,在崛起過程中必須推進環繞你展開的全球化。 “一帶一路”應該說是中國迄今為止能提出的最好的大國戰略。因為它是跟美國戰略東移的一次對沖。有些人會對此提出疑問,對沖應該是相向而行,你還能有背向而行的對沖嗎?對了,“一帶一路”就是中國對美國東移戰略的一次背向對沖,我拿背朝向你。你不是壓過來了嗎?我往西走,既不是避讓你,也不是畏懼你,而是非常巧妙地化解你由東向我壓來的這種壓力。 “一帶一路”並非兩線並行戰略,而應有主次之分。鑒於海上力量至今是中國的短板,“一帶一路”首先應該選擇從陸上完成,也就是說“一路”應該是輔攻方向,而“一帶”應該成為主攻方向。“一帶”成為主攻方向,意味著我們必須重新認識陸軍的作用。有人說中國陸軍天下無敵,這話放在在中國的國土範圍內說,沒錯,中國陸軍所向無敵,誰也別想再踏上中國的領土來打大規模的仗,問題是中國陸軍有遠征能力嗎? 我在去年年底《環球時報》的年會上談到這樣一個問題,我說美國人選中國作對手,打壓中國,是選錯了對手、選錯了方向。因為未來真正對美國構成挑戰的根本不是中國,是美國自己,美國將自己埋葬自己。因為它沒有意識到,一個大時代正在到來,這個時代將會把它所代表的金融資本主義推到最高階段之際,讓美國從巔峰跌落,因為一方面,美國通過虛擬經濟,已經把資本主義的紅利吃盡了。另一方面,美國又通過它引以為傲的領先全球的科技創新、把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推到了極致,而這些工具最終將成為埋葬以美國為代表的金融資本主義的最主要的推手。 阿里巴巴在去年“雙11”這天,其淘寶網、天貓網的網購銷售額一天達到507億人民幣,而在相隔不久的感恩節三天的假期里,美國網上銷售和地面上的商場銷售總額才相當於407億人民幣,不及阿里巴巴一家。而中國還沒有算上網易、騰訊、京東,更沒有算其他商場的營業額。這意味著一個新的時代已經悄悄到來,而美國人面對這個時代仍然遲鈍。阿里巴巴的交易,全是用支付寶的方式完成的,支付寶意味什麽?意味著貨幣已經退出交易舞臺,而美國人的霸權是建立在美元基礎上的。美元是什麽?美元是貨幣。未來當我們越來越多的不再使用貨幣結算的時候,傳統意義上的貨幣就將成為無用的東西。當貨幣成為無用的東西時,建立在貨幣之上的帝國還會存在嗎?這才是美國人要考慮的問題。 3D打印機同樣也代表了一個未來方向,將使人類社會今天的生產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由於生產方式在改變,交易方式在改變,世界就必然要發生根本性變化,而歷史證明,真正能導致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兩者的致變,而不是其他因素。中國從秦末秦二世時期,開始有人造反,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到辛亥革命,2000多年的歷史上有發生過多少次起義、造反、戰爭、革命?解決問題嗎?不解決問題,一直是改朝換代,一直是低水平循環。因為這些來複式運動改變不了農耕社會的本質,既沒有改變生產方式又沒有改變交易方式,所以只能一直改朝換代。西方也是如此,拿破侖攜法國大革命的雄風,帶領一支嶄新的被大革命洗禮過的軍隊橫掃歐洲,把一頂頂王冠掃落在地,但等到滑鐵盧一仗失敗,拿破侖下臺,歐洲的帝王們一個個複辟,立刻重回封建社會。直到英國的蒸汽機來了,工業革命來了,使人類的產能大大的提升,大量剩余產品出現,有了剩余產品才會有剩余價值,然後才會有資本,然後才會有資本家,然後資本主義社會就到來了。 那麽今天當資本有可能隨著貨幣的消失而消失,當生產的方式也將隨著3D打印機的出現而改變時,人類即將跨入一個新的社會門檻,這時的中國和美國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都站在互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的起跑線上。那麽這時我們要比的就是誰先邁入這個時代,而不是誰把誰打壓下去。我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選錯了對手。美國真正的對手是它自己,是這個時代。而美國人恰恰在這一點上,顯示出驚人的遲鈍。因為它太渴望保住自己的霸權地位,而從未想過與別的國家分享權力,共同邁過新社會時代那道今天對我們來說,還有很多未知領域和不確定性的門檻。 (根據西財工商EDP高級管理培訓中心2015年4月25日大型講座整理稿。轉自:西財工商校友中心公眾號)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習近平與普京共同簽署聯合聲明
中俄之間備受矚目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合作終於應聲落地。
5月8日,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習近平與俄總統普京會面後,雙方共同簽署並發表了《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下稱“聯合聲明”)。
根據聯合聲明,雙方努力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相對接,確保地區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維護地區和平與發展。雙方支持啟動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歐亞經濟一體化的對話機制,並將推動在雙方專家學者參與下就開辟共同經濟空間開展協作進行討論。
值得註意的是,此次習近平歐亞三國之行中訪問的其他兩國——哈薩克斯坦及白俄羅斯,都是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的成員。於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歐亞經濟聯盟目前有5個成員,除了俄白哈三國,亞美尼亞、吉爾吉斯斯坦也是成員。塔吉克斯坦目前是該聯盟的候選國。
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的合作,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成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一個虛體的倡議與一個實體的機構怎樣合作,在國際上尚無先例,需要有很多創新思維。後續的具體實施需要雙方在互諒互讓、共建共享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予以推進。”
當地時間10日,習近平繼續歐亞行,將到訪白俄羅斯。俄媒援引俄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彼得羅夫斯基的話說,這不是偶然的路線,中國領導人無疑會討論吸引歐亞經濟聯盟國家加入絲綢之路經濟帶事宜。
“水到渠成”的結果
其實,中俄之間就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合作也經歷了些許波折。上海外國語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汪寧此前告訴本報記者,早在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伊始,俄羅斯國內主流學者是抱著非常謹慎的態度進行觀望的,“有俄羅斯學者認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所穿過的中亞地區一直以來是俄勢力主導的範圍,所以俄羅斯起初的態度不是非常積極,國內甚至反對聲不少。”。
那究竟是什麽因素導致了俄此次態度急劇轉變?汪寧認為,西方就烏克蘭問題對俄羅斯持續不斷的制裁無形中促使了中俄之間合作步伐的加快及合作領域的擴大,中俄此次絲路戰略合作就是最直接的體現。
的確,西方連續制裁對俄羅斯的經濟影響非常明顯。盧布暴跌、資本外流,外加油價的重挫,使得普京不得不出臺一系列應對措施,盡可能緩解外部效應對俄經濟的打擊。“俄羅斯政府的轉變是在西方制裁加碼下的順勢而為,放低姿態,通過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來緩解西方制裁的壓力。”汪寧說,近一年,中俄在能源、基建、金融、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的務實合作為俄積極“向東看”的戰略提供了註腳。
彼得羅夫斯基說,普京去年2月在索契宣布俄羅斯將加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在那之後俄中就這一問題展開了專家協商,現在這一結果“水到渠成”。
以自貿區、產業園為依托
當中俄以聯合聲明的形式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定調時,雙方下一步合作將詮釋兩大戰略的對接。
陪同習近平此次訪俄的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當地時間8日晚間在莫斯科會見歐亞經濟委員會貿易委員斯列普涅夫時表示,中國將通過即將啟動的經貿合作夥伴關系協定談判,與歐亞經濟聯盟建立貿易便利化的制度安排,最終與後者建立自貿區。中俄雙方也簽署了啟動經貿合作夥伴的聯合聲明。
中俄還在聯合聲明中提到,要實施大型投資合作項目,共同打造產業園區和跨境經濟合作區;在物流、交通基礎設施、多式聯運等領域加強互聯互通,實施基礎設施共同開發項目,以擴大並優化區域生產網絡等。由此可見,以自貿區為代表的跨境經濟合作區與產業園將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的主要平臺。
在習近平此次歐亞三國行的最後一站白俄羅斯,被譽為中國在海外最大的工業園中白工業園正悄然起步。據記者了解,該產業園中,中方將占股60%;白方將占股40%。該產業園將聚焦生物醫藥、電子通訊科技、高端制造等領域。目前,已有多家企業對入園頗感興趣。
中國產能對接歐亞市場
盡管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建立自貿區與產業園的說法首次被提升到戰略層面,但中國與相關國家的合作已提前謀篇布局。
在中國能源需求巨大的當下,對於歐亞經濟聯盟成員而言,以石油、天然氣為主的能源是與中國合作的主要項目。繼5月初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建設方案得到普京批準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和中石油此次又確認了西線供氣的原則條件。在哈薩克斯坦,中哈石油管道是連通兩國的“黑色動脈”。據哈媒報道,2014年中石油和哈國家石油公司簽署了1.5億美元的石油天然氣設施項目。哈薩克斯坦此次還與中國公司共同部署20余合作項目,大多數是關於能源領域的。
除了能源供給,歐亞經濟聯盟還大打市場牌。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此前表示,歐亞經濟聯盟擁有由1.7億人口組成的巨大消費市場,到2030年經濟一體化將給3國國內生產總值額外帶來9000億美元的增量。
在中國產能急求海外市場時,歐亞經濟聯盟將成為中國產能走出去的有一個新市場。去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哈薩克斯坦時,就鼓勵中國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企業走進哈薩克斯坦。目前,中哈產能合作已達成28項協議,投資總額達230億美元。在俄羅斯,中俄在高鐵、航天、造紙、水泥制造等領域均已達成合作共識,雙邊貿易額有望在今年突破千億美元大關。
此外,伴隨著產能走出去,中國的金融服務也在逐步跟進。李克強此前強調,推動裝備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金融服務要同步跟進。此舉不僅能拓寬中國的外匯儲備利用渠道,同時還能破除商業融資障礙,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根據《歐亞經濟聯盟》條約,其目標是在2025年前實現聯盟內部商品、服務、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推行協調一致的經濟政策。這也就意味著,在中國產能走出去的當前,與歐亞經濟聯盟單個國家打交道的情形或將被這些國家“把團取暖”的形式所替代。統一的經濟政策和標準也將節省中國產品走進這些地區的成本。
楊成表示,絲綢之路經濟帶一旦建成或部分建成,都將有利於推動建成連接歐洲與亞洲生產和消費能力的快速通道,使得包括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等國在內的全球化“疏漏”地區更快更好地融入國際交換體系中並獲得更多的發展紅利。
彼得羅夫斯基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可能需要“路線圖”,因為這是一個宏偉的項目,有許多組成內容,包括交通、物流、石油天然氣管道等,需要一整套規劃來加以實施。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下的香港機遇 作者:巴曙松、王誌峰 2014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一帶一路”確定為優化經濟發展格局的三大戰略之一。將重點打造全球新的增長板塊,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寬產業投資和經貿合作水平等,在金融、貿易航運、產業轉移、服務業等領域蘊含著大量的機會。 香港作為國際化的金融、貿易、航運和信息中心,一直肩負著中國改革開放跳板、橋梁和窗口的使命,具備全面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多項能力。香港需要全面識別“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明確定位,使香港的人力資源、資金、金融服務等優勢,在更廣闊的平臺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積極推動國家戰略的落地的同時,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在國際經濟金融體系中的優勢地位。 一.“一帶一路”整體發展水平明顯快於全球,未來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板塊之一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經濟總量(GDP,現價美元,下同),從2000年的4.4萬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22.3萬億美元,13年間增長了405%,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4.8%,在全球經濟總量中的佔比從13.2%躍升至29.5%。在此期間,全球經濟總量從2000年的33.3萬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75.6萬億美元,累計增長127%,年複合增速僅9.5%。 “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地區)中,80%左右處於工業化發展中後期。2013年底,41個經濟體屬於中高等收入及以上國家,占比63%,高於全球61%的占比。 近年來,受基礎設施發展緩慢等因素制約,“一帶一路”周邊大部分國家經濟增長有所放緩。通過“一帶一路”戰略性投入建設,沿線國家經濟增長有望進一步加速,也有助於加快沿途國家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這一區域占全球GDP的比重有望進一步提升,成為與北美、西歐板塊並列的新的經濟增長板塊之一,人均GDP也有望進一步提高,世界經濟增長中心也有望將向“一帶一路”轉移,在這個過程中,該地區需要發展一套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金融貿易服務等配套支撐體系。 二.港口、交通等基建連接世界跨度最大的經濟走廊 從輻射範圍看,“一帶一路”沿途大多為新興市場或發展中經濟體,正處於經濟發展的上升期,後發優勢強勁,但迫切需要解決交通、電力、信息等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難題。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一帶一路”區域未來10年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達8萬億美元。目前,已規劃的一大批跨境鐵路、公路、海上航線、空中航線、油氣管道、輸電線路、通訊光纜和互聯網等方面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將全面啟動。龐大的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急需大批熟悉多國文化,精通工程、規劃、設計、制造、法律等專業領域的國際化高端人才。 三.經貿合作區打造對外開放升級版 1990至2013年,“一帶一路”65個國家(地區)的貿易和投資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3.1%和16.5%,比同期全球平均水平高出5.3個百分點和6.8個百分點。自1995年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額保持較快速度增長,近20年複合增長率為16%,對“一帶一路”主要國家的貿易水平明顯高於整體水平,其中,對中亞、海灣、南亞國家貿易的複合增長率分別為26%、25%、21%。 2014年,中國在全年進出口增速僅2.3%的情況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出口增長超10%,與一帶一路國家或地區的進出口雙邊貿易額接近7萬億元人民幣,占同期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四分一左右。貿易的持續增長有望為香港自由港帶來大量業務機會,如果可以抓住這些機會,有助於進一步鞏固香港貿易領域的優勢。 與此同時,中國正在“一帶一路”沿線打造中新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伊土經濟走廊、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等。商務部數據顯示,中國還在“一帶一路”沿線設立了77個經貿合作區。隨著2015年“一帶一路”戰略的全面實施,通過經貿合作區打造新的經濟合作平臺,將中國的產業鏈向外延伸,改變與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合作模式,建立跨國產業鏈,打造中國改革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升級版,必將進一步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與投資往來,未來區域內貿易和投資可望保持較高速增長。隨著經貿合作區的落地實施,將催生大量產業轉移、園區建設、跨境投資、貿易結算、貨幣流通、法律服務等需求。 四.“一帶一路”區域需要大量的外部資金註入 “一帶一路”區域經濟體財政狀況相對較好,大多數經濟體的財政收支余額占GDP的比重都在3%的安全線以內,政府債務余額占GDP比重遠低於60%的安全線。同時,這一區域資源豐富,除了中東歐外,大多數國家的經常帳戶長期處於盈余狀態。但是,除了亞洲的一些發展和新興經濟體外,這個區域的儲蓄率一直不高,不同國家儲蓄水平兩極分化有所擴大。2000年以來,儲蓄率(儲蓄占GDP比重)高於40%的國家數,從2000年的3個增至2006年的12個,但2012年又回落至9個。與此同時,儲蓄率低於20%的國家數量持續攀升,從2000年的15個增至2006年的17個,2012年這一數字繼續增長18個。 儲蓄率水平常常決定了投資率。1992年以來,整個“一帶一路”區域投資率從29.5%降至2013年的28.1%,從整體經濟發展角度出發,如果該區域投資率需要提升到40%,至2040年新增資金將達100萬億美元;如果投資率提升至36%,至2040年時新增資金將達46.2萬億美元。以後者為標準計,假定新增資金中,有30%屬於直接投資的資本金,30%將可能出現由自身資本市場發展和儲蓄率提供的內生替代,則余下的40%(約18.5萬億美元)屬於信貸資金和國際資本市場融資資金。“一帶一路”區內資金難以滿足其投資增長的需求,不足以支持龐大的戰略計劃,需要大量從區域外,尤其是香港、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籌資。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已經籌劃或建立了一系列的支持性金融機構為項目保駕護航,例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金磚銀行等。以絲路基金為例,投融資項目的實施需要銀行的配合與服務,這其中既包括項目的資金結算、配套貸款等商業銀行產品,也可能需要發行債券籌資等投資銀行服務,特別有利於香港等地的大型金融機構利用多元化業務平臺促進交叉銷售。 五.探索構建“人民幣區”,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隨著大量中國企業和投資走出去,人民幣在“一帶一路”區域的認可度大大提升,將有助於在這條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走廊中形成“人民幣區”,“一帶一路”戰略將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新的發展動力。 一是提高人民幣在全球金融交易中的份額。由於歷史和自然條件的雙重原因,中亞各國經濟發展落後,突出表現為資本短期、基礎設施不足,而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製造業、資金供給方面具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優勢,有可能依托基礎設施、產業園區、自貿區,建立以人民幣貸款、直接投資為主的絲路經濟帶建設融資體系,擴大人民幣在亞洲地區的使用範圍。 二是擴大貨幣互換範圍與規模。中國已經與哈薩克、烏茲別克等“一帶一路”國家的中央銀行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定,中國大力 拓展跨境金融交易管道,在全球14個清算行安排中,7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支持人民幣成為區域計價、結算及投融資貨幣。 三是改善人民幣離岸市場布局。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龐大的貿易和基建投資規模將推動人民幣計價及支付走進沿途各國,推動歐洲、中亞、南亞、中東地區出現人民幣離岸市場,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沿線地區日益成為人民幣業務的主戰場。香港作為跨境人民幣結算和清算市場的核心,也最有機會抓住人民幣國際化的紅利。(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轉載,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原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近日在“中國自由貿易區與開放新階段”高峰論壇上表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恰逢適宜。一方面中國正從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發展為高收入國家,必須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市場;同時作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應在國際上承擔相應責任,也該有相應影響力和發言權。
林毅夫(資料圖)
林毅夫認為,“一帶一路”戰略是符合國內、國際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不僅能夠讓中國有一個更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幫助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也可以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國家現代化夢想。 ‘一帶一路’之所以能夠得到57個國家的響應,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不僅是中國自己的利益,還將創造一個國際和平的發展環境。”
在他看來,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在基礎設施建設、外匯儲備、所處發展階段三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
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我國不管是從產業還是建設能力方面都有優勢。基礎設施建設往往成為限制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明顯瓶頸,如果中國能幫助這些國家解決技術設施建設問題,無疑會受到發展中國家的歡迎。
在資金方面,林毅夫表示,我國目前有3.7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並且展望未來,中國每年的外匯儲備還是會增加。“所以中國用這些外匯儲備來支持這些基礎建設的能力不管從資金來看還是建設能力來講,都是非常優越的。”
中國所處的經濟轉型階段,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合作共贏的機會,這也成為“一帶一路”戰略提出的優勢之一。
“前期中國以勞動力密集型加工業的快速發展,讓中國變成最大的出口國和世界工廠。而現在隨著經濟發展的上升,中國在勞動力密集型的加工業上失掉比較優勢,開始要把這些勞動力密集型的加工業轉移到其它工資水平比較低的國家,而且要轉移出去的規模非常巨大,” 林毅夫說道:“在60年代,日本整個制造業的規模是970萬人,80年代的時候,亞洲四條小龍之一的韓國,制造業規模是230萬人,新加坡只有50萬。而中國的整個制造業,按照第三次工業普查是1.25億人。所以我國‘一帶一路’提出後,不僅為了中國的利益,讓中國能夠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和資源,同時可以創造一個國際和平的發展環境,給其他發展中國家帶來千載難逢發展機遇。”
林毅夫表示:“正因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合作共贏的機會,才獲得這麽多國家的響應。”
此外,在回顧中國經濟走過的歷程以及對未來經濟預期時,林毅夫依然充滿贊嘆和信心。
“中國從1979年開始,由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在過去這36年的過渡轉型期,國內生產總值(GDP)平均每年增長9.7%,對外貿易增長46.4%,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林毅夫指出:“2009年時,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時,中國的出口超過了德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國;2013年,中國的貿易總量,也就是進口加出口超過美國,變成全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並且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在2014年,中國已經超過美國,變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林毅夫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各種產業的特性,發揮好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兩只手”的作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即使在相對不利的國際環境下,我國經濟也能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前後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帶動下,中國企業正在加快進軍海外市場。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哈薩克斯坦一周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5月14日從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獲悉,該公司與上海電氣、東方電氣、金風科技、英利集團等中國企業一起組團,趕赴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推介中國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力,以便在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中,擴大與哈薩克斯坦的合作。
值得關註的是,更多央企正在進軍海外市場。
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要求央企要積極參與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周邊“互聯互通”、非洲“三網一化”等戰略,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分食政策紅利。她說,要以高鐵、核電、特高壓、4G、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為依托,帶動國內裝備、技術、標準、服務、管理出海。
中企軍團探險“一路一帶”國家
記者了解到,推介活動期間,中廣核與哈薩克斯坦國家原子能工業公司(下稱“哈原子能工業”)簽署了《開發清潔能源合作諒解備忘錄》。這被認為是標誌著中哈雙方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合作進入新階段。
哈薩克斯坦是中國的重要鄰國,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橋頭堡。而能源作為中哈雙方合作的重要領域,雙方合作時間長、基礎穩固,特別是哈方的資源優勢和中方的技術設備優勢形成互補,有利於形成強強聯合的雙贏局面。
哈薩克斯坦在鈾礦、風能、太陽能、水電等領域擁有豐富的資源儲備,發展清潔能源的優勢得天獨厚,發展戰略清晰明確,提出在2030年前實現“綠色經濟”轉型構想,這為中哈雙方進一步擴大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廣核與哈原工有著多年的合作歷程,被視為中哈兩國企業間合作的典範之一。哈薩克斯坦鈾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廣核是中國最大的核電運營商和全球最大的核電建造商,雙方的合作正是從鈾資源開發開始的。
中廣核與哈原工已經在幾年前即成立了海外鈾礦開采合資企業——謝米茲拜伊鈾有限責任合夥企業,共同開發哈境內兩大鈾礦,為中國核電發展所需的鈾資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而在鈾資源合作的基礎上,中廣核與哈原工不斷加大合作的深度和廣度。2014年12月14日,中廣核與哈原工簽署了關於擴大和深化核能領域互利合作的協議,雙方計劃在哈薩克斯坦建立合資企業生產核燃料組件。
中廣核與哈原工擬合資建設的核燃料組件廠也納入了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2014年的國情咨文。
在推介活動期間,中廣核重點推介了中國自主知識產權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東方電氣和上海電氣重點推介了其電力裝備制造和技術服務能力,金風科技和英利集團分別推介了其在風電和光伏電站領域的制造和服務優勢。
央企抱團出海
這五家企業均是國內同行業中的巨無霸,被視為中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主力軍之一。“我們願與哈薩克斯坦合作夥伴一起,通過互利共贏的方式,進一步拓展在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領域合作。”中廣核總經理張善明在推介活動中表示。
推介活動同期,中廣核還牽頭舉行了“哈薩克斯坦-中國‘發展清潔能源’合作研討會”。而記者從中廣核了解到,5月15日,中廣核還將與哈方有關企業舉行清潔能源圓桌會議。來自哈薩克斯坦能源部、哈原工、哈方有關企業,中國駐哈薩克大使館、五家推介中企業等中方機構的代表參加了上述活動。
中國企業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4月28日,中國電建與華能集團、東方電氣集團三方聯合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京舉行。三方共同表示,將在海外及多項業務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中國電建董事長晏誌勇、華能集團總經理曹培璽、東方電氣集團董事長王計出席簽約儀式。三方最後在《戰略合作協議》上簽字。它們“希望充分發揮三家企業在投資、建設、供貨的獨特優勢,形成強強聯合、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生命共同體,實現各自的發展戰略目標”。
“這對於我們來說絕對是一個利好的消息,對此,我們充滿期待。”上述集團中的其中一家集團內部高層此前本報向記者表示,“海外的市場太大了,競爭也很激烈,而我們三家集團聯合在一起,將使得我們在海外競爭時變得更強大。”
黃丹華在2015年4月表示,央企要緊緊抓住難得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優勢產業“走出去”。與此同時,她鼓勵央企“要加大聯合出海力度,同行業企業要學會以資本為紐帶聯合走出去,產業鏈上下遊企業要積極以業務為紐帶‘抱團’走出去。”
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金融棋局中,各家金融機構所走下的每一步棋子,背後都蘊含著審慎而周密的布局意圖。這不,向來以國際化取長的中國銀行一連“出招”兩步棋:出售全資附屬銀行南洋商業銀行有限公司(下稱“南商銀行”)全部股權,並重組東盟地區部分機構業務。
中行5月21日公告稱,本行子公司中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銀香港(控股)”) 直接持有的全資子公司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下稱“中銀香港”) 正在考慮出售南商銀行其在中的全部股權的擬議交易計劃。
同時,公告還稱,本行亦正在考慮將東盟部分國家的銀行業務及資產重組並轉讓予中銀香港(控股)或中銀香港的擬議交易計劃。
中銀香港出售全資附屬銀行股權是基於怎樣的考量?中行將東盟地區部分機構和業務交由中銀香港的目的何在?這背後折射了中行推進“一帶一路”過程中海外布局哪些新的端倪?5月22日,中行副行長張金良向《第一財經日報》詳解了其背後的戰略意圖。
出售南洋股權 合並同類項
作為一家成立於1949年在香港註冊的銀行,南商銀行除了在香港本地經營商業銀行業務以外,在內地設有南商(中國)有限公司,總部位於上海,在國內各大城市設有分支機構。
對於出售南商銀行股權的原因,張金良表示,無論在香港和中國內地,南商的業務與中銀香港和中國銀行均有重疊,差異化程度不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和客戶的分散。
“這次中銀香港擬議出售南商股權,可以解決上面所說的機構重疊和資源分散問題,可以簡化管理鏈條,降低管理成本。”張金良表示。
那麽,如何將南商銀行股權出售?對此,中行投資銀行與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高健表示,中行和中銀香港將在取得財政部及其他有權監管機構(如需)的批準或許可後,在產權交易所以進場交易方式,或按照財政部及其他有權監管機構認可的方式,實施出售。
據了解,此次資產出售和資產重組交易較為複雜,需要中國財政部、香港金管局等境內外多個監管機構的批準。
至於具體進展,高健表示:“我行正在按照監管規定的要求,開展項目的報批工作,向監管機構遞交申請,在取得監管機構的批準或許可之後,方可推進項目繼續進行。”
中銀香港扮演更重角色
事實上,盡管此次中行資產出售和資產重組交易複雜,但梳理其邏輯清晰可見:出售南商銀股權,旨在整合中行資源,“合並同類項”,將中銀香港的更多資本和資源投入於東盟地區銀行業務和資產重組。
這可謂是中行“一帶一路”戰略布局中,由中銀香港做出的一道“先減法,再加法”的算術題。中行的重要考量在於,東盟地區是中銀集團海外業務發展的重點地區之一,也是人民幣國際化和企業“走出去”的重點區域。
“我行已經啟動了監管溝通及相關準備工作,一旦時機成熟、條件具備,我們將報請董事會審議批準。成熟一家、推進一家。”張金良介紹。
對於中行向中銀香港轉讓東盟部分國家銀行業務的意圖,中行公司業務部副總經理李芒表示,東盟地區與香港在地域和文化方面有著天然的聯系,多年來,中銀香港與母行及其他海內外分支機構密切聯動,積極支持了大批中資企業“走出去”,與東盟國家有著長期的業務往來。
在業務能力方面,中銀香港也有著比較優勢。該行長期植根國際金融中心,是香港三大發鈔行之一,是海外最大的人民幣清算行。“如果這次重組計劃順利完成,可以充分延伸中銀香港在客戶、產品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加快進入東盟主流市場,提升中銀集團的國際競爭力。”張金良說。
在中行的海外架構上,中銀香港在集團“一帶一路”戰略中有著重要角色。李芒表示,作為中銀集團控股子公司,中銀香港與中國銀行其他眾多海外分行、附屬機構一起,構成集團構建“一帶一路”金融大動脈的全球性網絡基礎。
“此次重組,不僅是將中國銀行部分機構和業務轉讓中銀香港,更是將相應的市場交由中銀香港發展。”高健表示,以後中國銀行將不再直接在這些地區新設機構,而由中銀香港負責此地區的業務擴張與發展。
張金良表示,今後中銀香港將會深耕東盟地區,必將有助於配合中行國際化戰略的推進,更好地支持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實施。
不過,中行方面表示,目前考慮的戰略重組只包括部分東盟國家,尚不涉及其他地區。
踐行“一帶一路”戰略
在海外國家和地區,中行有著廣泛的服務網絡,被公認為“中國國際化水平最高的商業銀行。”截至2015年3月末,中行在中國大陸之外的4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630家經營性分支機構,其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已在16個國家設立機構,在2個國家正在籌設機構。
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以來,不論是政策性金融機構,還是商業性金融機構都在積極踐行這一戰略,競相拓寬海外金融市場。那麽,中行將如何一如既往地發揮國際化水平的比較優勢?
對此,李芒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新的機遇背景下,中行海外金融服務的市場定位著眼於:第一,側重與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合作,爭取在重大項目中獲得商業業務機會;第二,在“一帶一路”地區能更廣泛地挖掘重大商業項目配套商業項目的融資和金融服務機會;第三,借助中行海外服務網絡和多元化服務優勢,通過多元化的融資模式,為“走出去”企業提供更好的融資支持;第四,發揮海外經營優勢,特別是利用撮合業務能力,為“走出去”和“引進來”企業相互之間的市場調研、企業資信調查及項目信息獲取等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金融服務解決方案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32
文|广发证券香港经纪公司
核心观点:
“一带一路”是确定将持续景气的领域
习近平主席近期出访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与三国累计签署各类合作文件和协议近90项。相对于国内疲软的经济数据,“一带一路”战略景气凸显。
国企改革再掀热潮
国务院国资委发布《2015年度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计划》,推动地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新一轮国企改革,将呈现从中央企业到地方国企“全面开花”。央企整合以及进一步集团旗下上市公司资产注入整合的预期较高。
“一带一路+国企改革+资产重组”:对外工程
对外工程企业有望在“一带一路”、国企改革、资产重组三个领域利好叠加,是我们首推的标的。
投资建议:
目前央企之间的整合已经开始,随后还会带来消除同业竞争的进一步整合。在大型国有建筑企业中,对外工程承包具有抗周期的显著特点,,有望在“一带一 路”、国企改革、资产重组等三个领域利好叠加,是我们首推的标的,包括中材国际、中工国际、中钢国际、北方国际、中成股份、中国海诚;从地方国企改革方 面,山东路桥、浦东建设、上海建工、隧道股份、粤水电等公司也会受益于这个过程
在传统业务下沉的压力下,装饰、园林、钢结构等子行业纷纷转型发展,积极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建筑民企机制活、资产轻、转型易,目前转型进展也十分 顺利,我们同样十分看好,建议重点关注棕榈园林、鸿路钢构、铁汉生态的投资机会。综上,我们仍然维持建筑行业能带来超额收益的判断,并维持对建筑行业的 “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投资加速下行;国企改革推进力度不达预期;
一、回顾大建筑股一年多来波澜壮阔的行情
1、投资前景黯淡和国有性质使大建筑股上市后跌跌不休
大建筑公司自2008年纷纷上市以来,其估值一直不太乐观,至2014年中期,部分公司的PB已降至0.5倍左右,主要是国内投资前景黯淡和国有性质造成的。
(1)基本面:国内投资前景黯淡不断压制大建筑公司估值
如图1所示,我国人口拐点大约出现在2010年。之后我国的抚养比上升,储蓄率下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意味着社会将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换,投资也已经进入一个长期的下降通道。
然而大建筑公司十分依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部分企业的扩张都要靠投资的提升。如图3所示,中国建筑的营收增速与城镇固定资产增长率紧密相关。建筑企业具有明显的后周期特征,上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与下一年的建筑企业收入的相关系数高达99%。
自2010年我国投资增速见顶回落,建筑企业新签订单增速也随之大幅下滑,所以市场对大建筑公司的市场容量是否能持续增长开始担忧,导致PE、PB大幅下降,至2014年中期,部分公司的PB已降至0.5倍左右,估值已经低于净资产。
(2)体制方面:控股股东、流通股东、管理层的利益并未紧紧绑在一起
由于国有企业的控股股东不会在二级市场轻易减持股票,大股东对二级市场的关注度比较低。而且在传统上,由于管理者不是企业的剩余索取者和风险承担 者,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同时,国有建筑企业的高管激励不如民营企业充分。综合以上几点,国有建筑公司的控股股东、流通股东、管理层的利益 并未紧紧的捆绑在一起。综合原因导致业绩无法预期,这带来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困惑。所以长期以来,国有性质使得投资者对其“是否在乎流通股东利益”产生诟 病。
在我国特殊的体制之下,很多大建筑公司还承担着一些特殊的政策性任务,比如经济托底。很多项目的盈利性和回款都稍差一些,再加上之前提到的委托代理 问题,导致国有企业的盈利水平较低。截至2014年,我国8大建筑公司的平均净利率仅为3.2%,而剔除这8家公司之后,基础建设行业的净利率达 5.54%。
2、多因素促成了大建筑股一年来波澜壮阔的行情
(1)“沪港通”引起市场对高分红、低估值建筑公司的关注
证监会在去年4月10日正式批复开展“沪港通”机制试点。香港证券市场以机构投资者较多,海外及本地的机构投资者的成交额占总数的65%左右。“沪 港通”能带给他们更多投资选择,特别是境内一些大型蓝筹股的折价可能会对他们构成吸引力。据我们调查,香港投资者认为同时具备高股息率(4-5%)、低市 盈率(4-5倍)、低市净率(低于净资产)的标的在全世界都很少见到,被低估的状态不可能保持很久,沪港通之后将十分有意愿参与。中国交建、中国电建、中 国铁建等大建筑公司完全具备该条件,股息率均在4%以上。随着我国大部分周期性行业从行业总量增长进入存量博弈,追求分红的投资者会越来越多。虽然“沪港 通”不能在根本上铲除造成建筑蓝筹低估值的主要矛盾,但可引起市场对于低估值建筑公司的持续关注。
(2)国企改革是建筑公司股价上涨的直接驱动力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国企改革再次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去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四项改 革”试点新闻发布会,将在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等6家央企开展“四项改革”试点工作,为后期推进央企全面改革提供经验。地方层面来看,从上海开始, 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国资国企改革方案。
国企改革的本质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对国有企业各项资产进行合理性定价,也就是“市场化的卖”。同时,我国建筑企业具备卖出高价的实力。国有企业隐性资源的盘活能带来资产升值,比如垄断能力、品牌优势、历史上形成的廉价土地等。
首先,国有企业的垄断能力、品牌优势极具吸引力。大建筑企业在国内细分工程市场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比如铁路、水利水电等工程市场。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参股国有企业进入过去不能进入的领域。而且,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强,多年来已形成明显的品牌和平台优势。
国有企业存量土地盘活能提升资产价值。既然国企改革的本质是对资产合理定价,自然无法绕开历史上形成的廉价土地资源。大部分国有建筑公司的土地资源都是以成本入账,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有些甚至是零成本。国有企业存量土地盘活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转让、出租与拍卖;二是开发新物业;三是重新改造老厂房。
上述因素使得国有企业资产升值的空间巨大,但是,此时建筑股处于破净状态,任何股权方面的安排都涉嫌国有资产流失。因此,这个时点上建筑蓝筹也有了市值管理的动机。
(3)针对中科云网等公司的调查,进一步催化大建筑公司估值向上
自2014年6、7月份始,经济、投资数据加速下行,大公司则具有较强的业务稳定性,使其获得相对收益。进入10月份,中科云网等18只股票进行市场操纵方面的调查。而在涉案的18只个股中绝大多数为中小板股票,从投资行为的来看,小盘股的下跌为大蓝筹创造了相对优势。
(4)降息为大建筑公司估值提升带来增量资金
紧接着,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11月央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央行的降息降准将使资金从银行流出,存款变为投资或消 费,增加资金流动性。所以一般来说,降息会给股票市场带来更多的资金,因此有利于股价上涨。近年来由于行业景气下降与竞争加剧,建筑企业的财务费用有所上 升,与上下游的款项往来也绷的较紧。此次降息,虽然无法改变行业竞争态势,但毫无疑问将缓解他们的财务压力,对大建筑股自然是利好。
(5)“一带一路”战略从根本上扭转市场对建筑蓝筹的低预期
“一带一路”战略以基础建设为先,对大建筑企业形成直接利好。李总理在2014年5次出访,签署了1400亿美元以上的“一带一路”订单,其中 50%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另外一方面,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了中国外交亮丽的名片,截止去年12月,我国和24个国家在高铁上进行了交流,部分国家有了意 向,甚至签约。
之前造成建筑蓝筹的估值低于净资产最直接的原因是国内建筑市场收紧,市场对大建筑企业的生存问题产生担忧。我国建筑企业在国外市场的拓展情况并不乐
观。我们将8大建筑企业视为一个整体,其综合海外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仅为8%。“一带一路”和高铁出海战略迅速地将大建筑企业推向海外建筑市场,大大改善
了市场对大建筑公司的收入预期。如果过剩产能能够“走出去”、开辟海外增量市场,则大建筑公司的收入、利润等盈利情况应有极大改善,那么低于1倍的PB估
值应该不再合理,估值水平应大幅上升。因此,建筑蓝筹估值如约大幅上升,在11-12月其PB从0.6倍飙升到2倍。
进入2015年,市场对“一带一路”又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一带一路”是能长期持续的国家大战略,然而在一开始的执行层面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 市场对建筑企业“走出去”的短期效益和回款问题有所担忧。随后,西方国家相继加入亚投行,以及博鳌论坛的召开,“一带一路”战略的主题热度又开始升温。目 前,部分大建筑公司的PB已在3以上。
二、“一带一路”、国企改革、资产重组将引爆下半年建筑板块的大行情
造成建筑板块的上涨的多种因素依然存在,而且呈更加猛烈之势。国企改革、“一带一路”、以及资产注入将引爆下半年建筑板块的大行情。
1、“一带一路”是确定将持续景气的领域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经济托底方面能做的事情其实不多,“一带一路”战略算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持续景气的领域。
今年3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一带一路”已经步 入全面推进阶段。文件提及了国内逾18个省份,梳理了这些省份在“一带一路”规划中所承担的角色,重点地区的基建投资有望增加;文件明确提出交通基础设施 的关键通道和关键节点将是重点,对大建筑公司更是利好。4月央视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一带一路共建繁荣》,全方位呈现中国与沿线国家为实现互联互通所作 的不懈努力,彰显出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落实到位的决心。
中国副总理张高丽表示,我国正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一道,积极规划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这说明“一带一路”战略在继续不断推 进。截止目前,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丝路基金也已经顺利 启动。亚投行从框架到签约成立只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有望在今年年底正式成立。
习近平主席近期出访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与三国累计签署各类合作文件和协议近90项,涵盖经贸、能源、航天、金融、投资、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相对于国内疲软的经济数据,“一带一路”战略景气凸显,而大建筑公司是该战略的执行者,预计仍将表现出较好的相对收益。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资金 瓶颈是制约其基建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项目的回款问题是企业比较担忧的。而且“一带一路”不仅仅是经济战略,更多的是政治战略,相关项目的收益性可能不 高。但是,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这些政治任务有多种实施形式和回旋余地,比如建筑企业通过承接海外项目,可以在国外建产业,经营资产;或是以资源 换取项目方式。而且,国家通过“一带一路”三大资金池、政策性出口保险、银行信贷等融资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降低海外信用风险。
2、国企改革再掀热潮
2015年5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2015年度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计划》,提出四大方面二十五项措施,推动地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5月底 广州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意见之后,6月11日,上海浦东新区正式发布浦东国资国企改革“18条”,标志着浦东新区国资国企改革大幕正式拉开。国 企改革是2015年的重头戏,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国资国企改革方案,截至2015年1月,全国已经有上海、甘肃等22省市出台了地方版本的国资国企改革意 见。新一轮国企改革,将呈现从中央企业到地方国企“全面开花”的局面。
随着南北车以及中电投和国家核电的合并,央企整合成为了市场最为期待的一环。央企成功整合之后,随后还会带来消除同业竞争的进一步整合,特别是对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进行资产注入的预期较高。
3、“一带一路+国企改革+资产重组”:对外工程
对外工程企业有望在“一带一路”、国企改革、资产重组三个领域利好叠加,是我们首推的标的。
三、建筑民企战略转型不断提速
建筑企业中,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原因通常属于市场景气的被动接受者,而民企由于体制的灵活性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周期性。建筑民企具有轻资产、高周转 的特点,如下图所示,其速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比例;而且相对于国有企业,建筑民企的规模较小,更加容易转型。在完全竞争行业中脱颖而 出的龙头企业则更容易有腾挪的空间,表现在转型方面较强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
四、投资建议
国内建筑市场已经不再景气,传统市场容量逐渐萎缩,但是由于建筑企业的轻资产特性,大企业再融资,小企业积极谋求转型,反而打开了建筑股的上涨空 间。由于特殊体制问题,我国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历史上更多的是凭借渠道和市场优势在做分包、转包,然而面对不再景气的市场,将激活他们的竞争力、直面国内外 市场的残酷竞争。目前央企之间的整合已经开始,随后还会带来消除同业竞争的进一步整合。在大型国有建筑企业中,对外工程承包具有抗周期的显著特点,有望在 “一带一路”、国企改革、资产重组等三个领域利好叠加,是我们首推的标的,包括中材国际、中工国际、中钢国际、北方国际、中成股份、中国海诚;从地方国企 改革方面,山东路桥、浦东建设、上海建工、隧道股份、粤水电等公司也会受益于这个过程。
在传统业务下沉的压力下,装饰、园林、钢结构等子行业纷纷转型发展,积极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建筑民企机制活、资产轻、转型易,目前转型进展也十分顺利,我们同样十分看好。综上,我们仍然维持建筑行业能带来超额收益的判断,并维持对建筑行业的“买入”评级。
五、风险提示
投资加速下行;国企改革推进力度不达预期。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转载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66
作者:焦一丁
行业观点:
1)转型PPP模式导致上半年新签合同下降,但经济下行压力有助基建行业下半年提速:政府虽然极力推进PPP模式在基建项目融资中的占比,但由于相关法律条款的制定较为落后,导致2015年上半年的招标情况并不理想,但下半年随着达到GDP目标的压力变大,流动性增大和PPP模式探索上的进展会加速基建项目的落实。我们认为基建行业整体下半年会好于上半年。
2)“一带一路”任重道远,应关注“占比”多于“总量”:亚 投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沿线国家有巨大的基建需求,但同时往往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相应的经济基础,项目落地的速度我 们认为并不乐观。同时由于行业内的龙头公司国内业务数量庞大,海外业务虽然增速远快于国内业务,但对总收入影响有限。因此,我们认为应将注意力放在海外业 务占比高的中小市值公司上。
3)工程机械行业2015年全年将持续低迷:房屋新开工面积持续下滑导致工程机械新增需求停滞,是导致公司上半年业绩惨淡的最主要因素。虽然上半年不乏“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等重磅催化剂,但我们认为公司业绩在缺少基本面支持的情况下,短期难以改善,与股价的背离将难以持续。
选股建议及投资主题:
1)“一带一路”短期带来的将是现有项目的加速:亚投行成立后,领导人每次出访都能签署一些意向性项目,成为短期股价的催化剂。但意向性协议从签署到项目开工,在到利润贡献,往往需时超过2年以上的时间;而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还有可能使项目无限期推迟。短期对公司的影响更多是来自于现有项目的加速。
股票推荐:中国机械工程(1829HK):海外收入占总收入比重高,海外项目储备丰富,是“一带一路”概念股中最实际的受益者。
2)国内基建仍是拉动GDP的重要力量,寻求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公司:2015年一季度各公司国内新签合同额环比均有所下滑,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资金紧张和当前PPP模式还在摸索阶段导致。随着时间推移,保持GDP增速的压力会加大,基建投资大概率回暖。前期市场对基建投资的关注主要在交通类别的基建股上,预计后期关注度较低的保障房市场有望补涨。
股票推荐:中国建筑国际(3311HK)以保障房业务为主,基本面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目前个股涨幅低于前期板块整体涨幅,未来有一定补涨的机会。同时公司在绿色建筑领域发力,提升差异化竞争力,从市场中脱引而出。
3)需谨慎对待工程机械行业面对的风险:借“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15”的春风,工程机械行业公司的股价出现了明显的反弹。但根据我们观察到的销售数据,工程机械2015上半年的销售依然惨淡,与下游房地产行业低迷的新开工率相互印证。我们预测工程机械板块2015全年销售难有改善。同时大部分企业还需解决高拨备和应收账款所导致财务费用高企的困局。
中国机械工程(1829HK,买入,目标价:HKD15.25)
公司80%的业务收入来自海外,2014年底已签待审生效合同额为127.9亿美元,相当于公司2015年预计收入的4.4倍。海外业务的高占比和丰富的项目储备将使公司成为“一带一路”最直接的受惠者。
公司由于其富有竞争力的EPC业务模式和成熟的风险管控能力,绝大部分项目为净现金工程,不需要公司垫付款项。这使公司可以在低杠杆的状态下运营,间接节省了公司的财务费用、提升公司应对风险的能力并为未来可能的资金需求提供空间。
公司目前股价对应14.38倍2015年市盈率,2014-17年净利润复合增速为20%,相当于0.7xPEG(行业平均为1xPEG),我们认为公司运营能力已于同业,估值存40%提升空间。公司下半年计划公布的资产注入预计会成为股价提升的强力催化剂。
中国建筑国际(3311HK,买入,目标价:HKD18.61)
公司收益于政府对棚户区改造力度的加大,连续三个月新签合同额同比大幅增长,截止2015年4月未完成合同额同比增长19%,项目储备足够维持公司业务长期稳定成长。
公司于4月份签订第一份PPP模式项目合同。新PPP模式有助于降低公司自有资金占用规模。在不影响公司土建收入的前提下,提升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为运营收益设上下限,提供了运营收益保底,有效平滑收益,降低了运营风险;对公司未来发展有正面拉动效益。
公司基本面优于同业,“深港通”的开通可为公司带来更多关注。按行业上限13倍市盈率算出一年目标价18.62港元,相当于
2016年13倍市盈率,维持“买入”评级。公司有资产注入的计划,具体细节的公布将成为公司未来股价提升的催化剂。
来源:招商证券香港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转载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043
来源:财经内参 作者:乔良,著名军事理论家、空军少将
美国之所以称霸全世界,是因为它有两个拳头:一个是军事,一个是货币。这两个拳头打出的组合拳,几乎所向披靡,KO了一个又一个对象。接下来轮到中国上擂台了,但中国打的却是太极,讲究以柔克刚、四两拔千斤……
OK,在好戏上演之前,我们不妨先见招拆招,看看乔良将军如何拆解美国的组合拳,看清他的招数!
一金融帝国崛起
1944年7月,美国为了从大英帝国手中接过货币霸权,由罗斯福总统推动建立了三个世界体系,一个是政治体系——联合国;一个是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也就是后来的WTO;一个是货币金融体系,也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按照美国人的愿望,是确立美元的霸权地位。但是实际上经过20多年的实践,从1944年到1971年,整整27年,却并没有真正让美国人拿到霸权。什么东西阻挡了美元的霸权?就是黄金。
布
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初,为了确立美元的霸权,美国人曾经对全世界做出承诺,就是要各国的货币锁定美元,而美元锁定黄金。怎么锁定呢?每35美元兑换1盎司
黄金。有了美元对全世界的这个承诺,美国人就不可能为所欲为。说的简单点,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意味着美国人不能随便地滥印美元,你多印35美元,你
的金库里就要多储备1盎司黄金。
美国之所以有底气对全世界做出这样的承诺,是因为它当时手中掌握了全球80%左右的黄金储备。美国人认
为,我有这么多黄金在手,用它去支撑美元的信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情况并不像美国人想的那么简单。美国在二战之后连续愚蠢地卷入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
两场战争使美国耗费巨大,尤其是越南战争。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差不多打掉了八千亿美元的军费。随着战争花费越来越大,美国有点吃不住劲了。因为按照美国的承
诺,每35美元的流失就意味着1盎司黄金的流失。
到1971年8月,美国人手里的黄金大概还有8800多吨,这时美国人知道有点麻烦了,
与此同时有些人还在给美国人制造新的麻烦。比如说法国总统戴高乐,他不相信美元,他找来法国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要他们看一下法国有多少美元储备,得到的
答案是大概有22亿—23亿美元。戴高乐说,一分都不剩全部提出来交给美国人,换成黄金拿回来。法国人对美国人的这一击,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其他
一些外汇盈余的国家纷纷向美国人表示,我们也不要美元,我们要黄金。这样就逼得美国人无路可走。
于是,在1971年8月15日,时任美国
总统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窗口,美元与黄金脱钩。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开始,也是美国人对世界的一次背信弃义。但是对于整个世界来讲,当时人们还不能
完全理清楚头绪。原来我们相信美元是因为美元背后有黄金,美元成为国际流通货币、结算货币、储备货币已经实行了20多年了,人们已经习惯使用美元。
现
在美元突然刹车,它的背后不再有黄金,从理论上讲,它变成了一张纯粹的绿纸,这个时候我们还要使用它吗?你可以不使用它,但在国际间结算时用什么对商品的
价值进行衡量?因为货币是价值尺度,所以如果不使用美元,难道还能信任别的货币?比如人民币和卢布之间,俄罗斯人(当时的苏联人)如果不认人民币,我们不
认卢布的话,就只能继续拿美元做为我们之间的交换介质。
所以,美国人就利用世人的惯性和无奈,在1973年10月迫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欧
佩克)接受了美国人的条件:全球的石油交易必须用美元结算。在此之前,全球的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但是从1973年10月以后,一切改变
了,欧佩克宣布,必须用美元对全球的石油交易进行结算。
这样,美国人在使美元与黄金贵金属脱钩之后又与大宗商品石油挂钩。为什么?因为美
国人看的很清楚,你可以不喜欢美元,但你不可以不喜欢能源,你可以不使用美元,但你能不使用石油?任何国家要发展,都要消耗能源,所有国家都需要石油,在
这种情况下,你需要石油就等于需要美元,这是美国人非常高明的一招。从1973年开始美元与石油挂钩以后,其实是从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美元就
伴随美国开始了一个新的历程。
整个世界当时并没有几个人清晰的看到这一点,包括很多经济学家、金融专家,他们不能够非常清晰地指出,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不是别的,不是一战、二战,也不是苏联的解囘体,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是1971年8月15日美元与黄金脱钩。
从
此之后,人类真正看到了一个金融帝国的出现,而这个金融帝国把整个人类纳入到它的金融体系之中。实际上所谓美元霸权的建立是从这个时刻开始的。到今天大约
40年的时间。而从这一天之后,我们进入到一个真正的纸币时代,在美元的背后不再有贵金属,它完全以政府的信用做支撑并从全世界获利。简单地说:美国人可
以用印刷一张绿纸的方式从全世界获得实物财富。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人类历史上获得财富的方式很多,要么用货币交换,你要么黄金或者白银;要
么用战争的方式去掠夺,但是战争的成本非常巨大。而当美元变成一张绿纸出现后,美国获利的成本可以说极其的低廉。
因为美元与黄金脱钩,黄
金不再拖美元的后腿,美国可以随意印刷美元,这时如果大量美元留在美国国内,将造成美国的通胀;如果美元输出去,那就意味着全世界替美国消化通胀,这就是
美元通胀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美国向全球输出美元,也就稀释了它的通胀。但是美元向全球输出之后,美国人手里就没有钱了,这个时候如果美国人继续
印刷货币,美元就不断贬值,这对美国没有好处。所以说美联储并不像有些人所想象得那样,是一个滥印货币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实际上懂得什么叫克制。从
1913年美联储成立到2013年100年,美联储一共发行了多少美元?大约10万亿。
这样一比较,有人开始指责中国的央行。为什么呢?
我们的央行从1954年发行新货币——新人民币到现在,已经发行了120多万亿人民币。如果按汇率6.2跟美元折算的话,我们大概发行了20万亿美元。但
是这同样并不意味着中国乱印货币,因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挣到了大量美元,同时这期间还有大量的美元做为境外投资进入中国。
但由于外汇管
制,美元不能在中国流通,所以央行就必须发行与进入中国的美元及其他外币相应的人民币,然后以人民币在国内流通。可是国外的投资在中国挣到了钱以后,可能
就撤走了;与此同时,我们还会拿出大量外汇,从境外够买资源、能源、产品和技术,如此一来,大量的美元走了,人民币留了下来,你又不可能将相应数额的人民
币销毁,只能让人民币留在中国继续流通,所以我国人民币的存量必然大于美元。这也反过来佐证了这30多年中国经济的惊人发展。中国央行承认近年来大概超发
了20多万亿人民币。巨量的超发最后全都留在了中国,这就牵扯到我后面将要谈到的问题——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
二美元指数周期律与全球经济的关系
美
国之所以没有通胀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美元的全球流通。但是美国又不能无节制地发行美元,让美元不断贬值。所以要节制。可节制后手中没有美元了怎么办?美国人
有另外一套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发行国债,通过发行国债又让输出去的美元重新回到美国。但输出去的通过债务资本重新回到美国,美国人开始玩起一手印
钱,一手借债的游戏,印钞能赚钱,借债也能赚钱,以钱生钱,金融经济比实体经济赚钱来得痛快多了,谁还愿意出大力流大汗去干附加值低的制造业、加工业实体
经济?
1971年8月15日之后,美国人逐渐放弃了实体经济而转向虚拟经济,渐渐变成一个空心化的国家。今天美国的GDP已经达到18万
亿美元,实体经济为其GDP的贡献不超5万亿,剩下的大部分全都是虚拟经济带来的。美国通过发行国债,让大量在海外流通的美元重新回到美国,进入美国的三
大市——期货市场、国债市场和证券市场。美国人通过这个方式钱生钱,然后再向海外输出,这样循环往复地生利,美国由此变成一个金融帝国。
美
国把全世界纳入它的金融体系之中。很多人认为在大英帝国衰落之后,殖民的历史基本就结束了。其实不然,因为美国成为金融帝国之后,开始用美元进行隐性的殖
民扩张,通过美元隐蔽地控制各国经济,从而把世界各个国家变成它的金融殖民地。今天我们看到很多主权独立的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你尽可以有主权、有宪法、有
政府,但是你脱离不开美元,你的一切最后都会通过各种方式用美元来表达,并最终让你的实物财富通过与美元的兑换源源不断地进入美国。
这一
点,通过40年来美元指数周期图表,我们可以看得非常清楚。1971年8月15日美元跟黄金脱钩,意味着美国人摆脱了黄金的束缚,可以随意地印刷美元了,
美元发行量大增,美元指数自然要走低。从1971年特别是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美元指数就一直在走低,这就说明美元印多了。如此这般大约持续了近10年
时间。美元指数走低对于世界经济来讲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这意味着美元的供应量增大,也就意味着资本的流量增大,大量的资本不留在美国,要向国外出溢出。
第一次美元指数走低之后,大量美元去了拉丁美洲,给拉丁美洲带去了投资拉动,也带来了繁荣,这就是70年代拉美的经济繁荣。
美元泄洪期大
约持续了近10年左右的时间,直到1979年,美国人决定关掉泄洪闸。美元指数走低相当于美国人开闸放水,而关闸实际上就是减少美元的流动性。1979年
美元指数开始走强,意味着向其他地方输送美元减少。拉丁美洲本来因为获得了大量的美元投资,正在欣欣向荣的发展,突然间投资减少了,流动性枯竭了、资金链
条断裂了,经济能不出现麻烦吗?
马岛海战爆发
遇到麻烦的拉美国家纷纷开始想办法自救。比如阿根廷,阿根廷
的人均GDP一度已经迈进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拉美经济危机一出现,阿根廷却率先进入衰退。解决衰退的办法有多种,但不幸的是,当时的阿根廷政囘府是通过
政变上台的军政府,总统是加尔铁里,他完全没有经济头脑。作为军人的加尔铁里唯一的想法就是战争,他希望通过战争来脱困。他把目光瞄向了离阿根廷600公
里远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把它叫做福克兰群岛。
这个群岛已经被英国人统囘治了100多年,加尔铁里决定把它夺回来。但阿根廷是南美洲
国家,南美一向被视作美国的后院。在美国后院打仗不能不请示美国。于是加尔铁里让人给美国总统里根带话,看看美国的态度。里根明明知道加尔铁里打这一仗,
会导致一场和英国的更大规模战争,但他却轻描淡写地表态说,这是你们与英国之间的事情,与美国无关,我们不持立场,我们保持中立。
加尔铁
里以为这是美国总统对他的默许,便发动了马岛战争,轻松收回了马岛。阿根廷上下一片欢呼,热烈的像过狂欢节。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宣称绝不接受这个结局,
还逼着美国总统必须表态。这时的里根立刻撕下中立的面具,发表声明强烈谴责阿根廷的侵略行径,坚决站在英国一边。随后,英国派出一支航母特混舰队,劳师远
征8000海里,一举拿下了马岛。
与此同时,美元走势开始走强,国际资本按照美国的意愿回到美国。因为当马岛战争打响后,全球的投资人立
刻判断,拉美的地区性危机出现了,拉美的投资环境恶化了,于是纷纷从拉美撤资。美联储看到时机已到,立刻宣布美元加息,加息后的美元加快了资本撤出拉美的
步伐。拉美的经济一片狼藉。从拉美撤出的资本几乎全到了美国,去追捧美国的三大市(债市、期市、股市),给美国带来了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的第一个大牛市,让
美国人赚得钵满盆满。
当时美元指数从弱势时的60多点一口气蹿升到120多点,上升了100%。美国人在自己的三大市牛市后并不收手,有趁势拿着赚到的钱,重新回到拉美去购买那些此时价格已跌成地板价的优质资产,狠狠剪了一次拉美经济的羊毛,这是美元指数第一次走强后的情况。
如
果这种事情只发生一次,那它就是小概率事件;如果它反复出现,那它就一定是规律。当第一次“十年美元走弱、六年美元走强”之后,人们并不确定它是不是规
律。从拉美金融危机这个高峰之后,美元指数从1986年又开始一路下跌。其间经历了日本金融危机、欧洲货币危机,美元指数仍然在走低,大约走了10
年,10年之后的1997年美元指数再一次走强。美元指数这一次走强之后也是持续了6年。这就很有意思了,我们看到美元指数差不多呈现出这样一个规律性
——10年的走弱、6年的走强,再一个10年的走弱、接下来又一个6年的走强。
亚洲金融风暴
在1986年
美元指数第二次开始走弱之后,长达10年的时间内,美元又像洪水一样向世界倾泄。这次主要的泄洪区是亚洲。上个世纪80年代最火的是什么概念?“亚洲四小
龙”、“亚洲雁阵”等等。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亚洲的繁荣是由亚洲人的辛勤劳动、亚洲人的聪敏智慧带来的,实际上很大原因是因为亚洲国家获得了充足的美元、获
得了充足的投资。当亚洲的经济欣欣向荣到差不多的时候,美国人觉得又应该到剪羊毛的时候了,于是,1997年,也就是美元指数整整走低10年之后,美国人
通过减少对亚洲的货币供应,使美元指数反转走强,亚洲大多数国家的企业和行业遭遇流通性不足,有的甚至干脆资金链条断裂,亚洲出现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
征兆。
这时候一锅水已烧到99度还差1度才能烧开,差哪一度呢,差地区性危机出现。那么是不是也像阿根廷人那样打一仗呢?未必。制造地区
性危机,不一定只有打仗一途。既然制造地区性危机就是为了撵出资本,那么不打仗照样有制造地区性危机的办法?于是我们看到那个名叫索罗斯的金融投机家,带
着他的量子基金和全世界上百家的对冲基金,开始群狼般攻击亚洲经济最弱的国家——泰国,攻击泰国的货币——泰铢。
一个星期左右,然后由此
开始的泰铢危机,立刻产生传导效应,一路向南,陆续传导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然后北上传导中国台湾、香港,日本,韩国,一直传导到俄罗斯,
东亚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这个时候水已烧开。全球的投资人判断亚洲的投资环境恶化,便纷纷从亚洲撤出自己的资本。而美联储则又一次不失时机地吹响了加息的号
角。跟着号音从亚洲撤出的资本又一次到美国去追捧美国的三大市,给美国带来了第二个大牛市。
当美国人挣够了钱以后,仍像在拉丁美洲那样,拿着他们从亚洲金融危机赚到的大把的钱又回到了亚洲,去购买亚洲跌到地板价上的优质资产。此时亚洲经济已经被这次金融危机冲得稀里哗啦,毫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这次唯一的幸囘运者是中国。
三瞄准中国
此
后,如潮汐一样准确,美元指数经过6年的走强,到2002年,再一次开始走弱,然后,又是10年时间,到2012年,美国人又开始为美元指数即将由弱转强
做准备。办法还是老一套:给别人制造地区性危机。于是,我们就先后看到,在中国周边陆续出现天囘安门事件,钓鱼岛争端,黄岩岛争端。几乎全在这一时期密集
出现。但是很不巧,美国在2008年自己玩火玩大了,自己先遭遇了金融危机,结果使美元指数走强的时间被迫向后推延。中菲黄岩岛争端和中日钓鱼岛争端,看
似和美元指数走强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真的没有关系吗?为什么恰恰出现在美元指数第三次走弱之后的第10个年头?很少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究,但是这个
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我们承认从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确实存在着一个美元指数周期率,那么,根据这个周期率及美国人借机
剪别国羊毛的手法,我们可以断定,现在轮到中国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眼下中国已经成了从全球吸引和获得投资最多的国家,大量国际资本由于看好中国经济进
入中国。从经济规律上讲,不能仅仅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国家。一个中国的经济规模就相当于整个拉美,甚至比拉美的经济总量还要大;和东亚经济比,也可以说中国
经济相当于整个东亚。而过去十年里,大量资本进入中国,使中国的经济总量,以令人垂涎的速度增长到全球第二,如此一来,美国把第三次剪羊毛的目标瞄准中
国,一点不奇怪。
香港占中事件
如果这一判断成立,那么,从2012年中日钓鱼岛争端、中菲黄岩岛争端之
后,中国周边的事情层出不穷,一直到去年中越“981”钻井平台冲突,再到后来的香港“占中”事件。这些事件还能看成是偶然事件吗?去年5月“占中”行动
正在酝酿中,可能在5月底就会发生。但是5月底没有发生,6月底没有发生,7月还是没有发生,到了8月仍然没有发生。什么原因?这个酝酿的“行动”在等什
么?
让我们对比另一事件的时间表:美联储退出QE时间表。去年年初,美国就说要退出QE(量化宽松),4月、5月、6月、7月、8月,一
直没有退出。只要不退出QE,就意味着美元还在超量发行,美元指数就不能走强,香港的“占中”也就一直没有出现,二者在时间表上完全重合。直到去年9月
底,美联储终于宣布美国退出QE,美元指数开始掉头走强后,10月初,香港“占中”爆发。其实,中日钓鱼岛、中菲黄岩岛、981钻井平台、香港“占中”,
这四个点都是炸点,任何一个点引爆成功,都会引发地区性金融危机,也就意味着中国周边投资环境恶化。从而满足“美元指数走强时,其他地区必须相应出现地区
性危机,使该地区投资环境恶化,迫使投资人大量撤出资本”,这一美元获利模式的基本条件。
但是对美国人来讲很不幸的是,这回它碰到的对手是中国。中国人用打太极的方式,一次次化解了周边危机,结果直到现在,美国人最希望的在99度水温时出现的最后1度,始终没能出现,水,也就一直没有烧开。水没烧开,美联储举着加息的号角就迟迟不能吹响。
看来,美国知道想剪中国的羊毛没那么容易,所以也就没打算就在一棵树上吊死。在推动香港占中的同时,美国多管齐下,在其他地区同时下手,在哪儿?
点评:美国发财的逻辑很简单,这世界上的国家都是美国圈养的一群羊,美国拿着剪刀不断的搜罗着,看到哪个羊的毛长了就去剪一把,剪秃了再把你放回去,然后再去其它羊身上剪羊毛。
乌克兰危机
欧
盟与俄罗斯的接合部。亚努科维奇领导下的乌克兰,当然不是没缝的鸡蛋,所以,才会有让苍蝇下蛆的机会。但美国盯上了乌克兰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只有缝的鸡
蛋,而是它是足以既打击亚努科维奇这个不听话的政客,又阻断欧俄走近,也能造成欧洲投资环境恶化,一桃杀三士的理想目标。于是,一场貌似乌克兰人自发的
“颜色革命”爆发了,美国人的目的以出乎美国人和地球人意料的方式实现了:俄罗斯强人普京趁势借机收回了克里米亚,此举虽不在美国人计划之内,但却正好让
美国人更有理由向欧盟还有日本施压,迫使他们与美国一起制裁俄罗斯,给俄罗斯更给欧洲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
美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人们往
往容易从地缘政治角度,而不是从资本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乌克兰出现危机之后,欧美与俄罗斯的关系迅速恶化,但整个西方世界一起制裁俄罗斯的结果,却直接
使欧洲的投资环境恶化,导致资本从这里撤出。据有关数据显示,大约有上万亿的资本离开了欧洲。美国人的两手设计得逞了。
这就是:如果不能
让资本从中国撤出去追捧美国的话,那就起码让欧洲的资本撤出来回流美国。这第一步,以戏剧性的乌克兰变局实现了,但第二步,却未能如美国所愿。因为从欧洲
撤出的资本,并没有去美国,另有数据显示,它们大部分来到了香港。这意味着全球投资人仍然不看好美国经济的复苏。而宁愿看好虽已处在经济下行线上,但仍保
持着全球第一增长率的中国。
这是其一。其二,中国政府在去年宣布了要实现“沪港通”,全球的投资人都热切地希望通过“沪港通”,在中国捞
一把。过去西方资本不敢进入中国股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进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宽进严出,你可以随意进来,但是你不能随意出去,所以说他们一般不
敢到中国来投资中国的股市。“沪港通”之后,他们可以很轻松地在香港投资上海的股市,挣到钱后可以转身就走,于是上万亿的资本滞留在了香港。这就是去年9
月之后,也就是香港“占中”开始直到今天,“占中”势力及其幕后推手始终不肯罢休,总想卷土重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美国人需要制造一次针对中国的地
区性危机,让滞留香港的资本撤出中国,去追捧美国经济。
美国经济为什么这么强烈地需要并依赖国际的资本回流?原因是,从1971年8月
15日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美国经济逐渐放弃实物生产,脱离开实体经济。美国人把实体经济的低端制造业、低附加值产业叫做垃圾产业或者叫做夕阳产业,逐渐
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尤其是向中国转移。而美国除了留下所谓高端的产业,IBM、微软等企业外,70%左右的就业人口都陆续转向了金融和金融服务业。
这
时的美国已经变成了一个产业空心化国家,它已经没有多少实体经济可以为全球投资人带来丰厚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不得不打开另一扇门,就是虚拟经济的
大门。虚拟经济就是它的三大市。它只能通过让国际资本进入三大市的金融池子中,为自己钱生钱。然后,再拿挣到的钱去剪全世界的羊毛,美国人现在只有这么一
个活法了。或者我们称之为美国的国家生存方式。这个方式就是,美国需要大量的资本回流来支撑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美国经济,在这种情况下谁阻挡了资本回流美
国,谁就是美国的敌人。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弄明白想清楚。
四严防欧洲、亚洲一体化
1999年1月1日,欧
元正式诞生。三个月之后科索沃战争爆发。很多人以为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和北约联手打击米洛舍维奇政权,因为米洛舍维奇政权在科索沃地区屠杀阿族人,制造了骇
人听闻的人道主义灾难。战争结束之后,这个谎言迅速戳破,美国人承认这是中情局与西方的媒体联手做的一个局,目的是打击南联盟政权。但是,科索沃战争真的
是为了打击南联盟政权吗?欧洲人开始一边倒地认为就是这个目的,但是打完这场72天的战争之后,欧洲人才发现自己上当了,为什么?
科索沃战争
欧
元启动之初,欧洲人信心满满。他们给欧元的定价是与美元比值1:1.07。科索沃战争爆发后,欧洲人参与北约行动,全力以赴支持美国攻打科索沃,72天的
狂轰乱炸,米洛舍维奇政权垮台,南联盟屈服。可接下来一盘点,欧洲人发现不对头了,欧元,就在这70天里,居然被这场战争打残了。战争结束时,欧元直线下
跌30%,0.82美元兑换一欧元。这时欧洲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别人把你卖了,你还在替别人数钱。这一来欧洲人才开始醒悟。这就是为什么到后来当美国要
打伊拉克的时候,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欧盟的轴心国家,坚决反对这场战争。
有人说,西方民主国家之间不打仗,到现在为止,西方国家之间,在二
战之后确实没有直接发生过战争,但是不等于没有发生军事战争,不等于他们之间不发生经济战争或金融战争。科索沃战争就是美国人对欧元的间接金融战争,结果
打的是南联盟,疼的是欧元。因为欧元的诞生动了美元的奶酪。在欧元诞生之前全世界的流通货币是美元,美元在全球的结算率一度高达80%左右,即使到现在也
在60%左右。
欧元的出现立刻切走了美国的一大块奶酪!欧盟是一个27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它的出现一下子就盖过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北美自贸区(24万亿美元—25万亿美元规模)。做为如此大规模的经济体,欧盟当然不甘心用美元来结算它内部的贸易,于是欧洲人决定推出自己的货币——欧
元。欧元的出现切走了美元三分之一的货币结算量,到现在世界上23%的贸易结算已使用的是欧元而不是美元。美国人在欧洲一开始谈论欧元时对此警惕不足,到
后来发现欧元一出现就对美元的霸权地位构成挑战时,已经有点来不及了。所以,美国要接受这个教训,一方面要摁住欧盟和欧元,另一方面要摁住其他的挑战者。
破坏亚太——第三大经济体
中国的兴起,让我们成了新的挑战者。2012年钓鱼岛争端、黄岩岛争端,就是美国成功打压挑战者的最新尝试。这两个发生在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事件,虽没能造成资本从中国大量外流,但却起码部分达到了美国人的目标,直接导致两件事情胎死腹中。
2012
年年初,中日韩关于东北亚自贸区的谈判接近成功;4月,中日货币互换和中日之间互相持有对方国债也初步达成协议。但此时,钓鱼岛争端,黄岩岛争端相继出
现,一下子把东北亚自贸区谈判,中日货币互换一风吹了。几年后的现在,我们才勉强完成了中韩两国的双边自贸区的谈判,这已经意义不大了,因为它和中日韩东
北亚自贸区的意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一旦成功,一定是包括中、日、韩、港、澳、台的整个东北亚自贸区。东北亚自贸区一
经形成就意味着世界规模大约20多万亿美元的第三大经济体出现!
但是,东北亚自贸区一旦出现就不会止步,它会迅速南下与东南亚自贸区整
合,形成东亚自贸区,东亚自贸区的产生意味着30多万亿美元规模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出现,将超越欧盟和北美。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继续推想,东亚自贸区出现,
依然不会止步,它会向西整合印度和南亚,然后向北整合中亚五国,再然后继续向西,整合中东部分的西亚。这样整个亚洲自贸区,规模将超过50万亿美元,将比
欧盟和北美加起来还要大,这么庞大的一个自贸区出现,难道她会愿意用欧元或美元结算他们内部的贸易吗?当然不会。这就意味着亚元可能诞生。
但是,如果真的出现亚洲自贸区,我们只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让人民币成为亚洲的主导货币,就像美元先成为北美的硬流通货币,再成为全世界的硬流通货一样。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远远不止我们所说的人民币走出去,在“一带一路”中发挥作用等等,它将与美元、欧元一起三分天下。
中
国人能看到这一点,美国人就看不到这一点吗?当美国人宣布战略重心东移,推动日本在钓鱼岛跟中国扯皮、推动菲律宾在黄岩岛跟中国对峙的时候,如果我们还目
光短浅地以为,钓鱼岛争端是日本右翼鼓动“购岛”后与中国的冲突,黄岩岛争端是菲律宾总统阿基诺昏了头找中国的麻烦。而看不出这是美国人的深谋远虑,是美
国人在阻止人民币成为美元的有一个挑战者,而美国人则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他们一定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出现。
因为东北亚自贸区一旦形成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也就意味着世界货币三分天下成为现实!
想一想看,手中只剩三分之一货币霸权的美元,还叫货币
霸权吗?而今天一个产业空心化的美国,假如再没有了货币霸权,美国还能算世界霸主吗?想明白这点,就知道为什么今天中国遇到的所有麻烦背后,都有美国的影
子。是因为美国比我们想得远,看得深,才为了防中国之“患”于未然,处处给我们制造麻烦。这也就是美国为什么要实施亚太战略再平衡的根本原因。它究竟要平
衡什么?它真的要在中国与日本、中国与菲律宾,中国与其他有争端的国家之间,实现一种微妙平衡,扮演平衡者的角色吗?当然不是,它的目标就是一个,平衡掉
中国今天大国崛起的势头。
五、美军为美元而战!
人们都说,美国这个国家的强大,是由于有三大支柱——货
币、科技、军事。实际上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真正支撑美国的是货币和军事,而支撑货币的则是美国的军事力量。全世界所有国家军队的打仗都是烧钱,但美军打仗
虽然也烧钱。但却能一边烧钱,一边为美国挣钱,这一点,其他国家都做不到。只有美国,可以通过打仗获得巨大的利益,尽管美国也有失手的时候。
伊拉克战争
美
国人为什么要打伊拉克?大部分人心里想到的是两个字——石油。美国人真的是为石油而战吗?非也。美国人如果为石油而战的话,那么,美国人在打下伊拉克之
后,为什么不从伊拉克拉走一桶石油?而且,油价从战前的38美元一桶,一路飙升到战后的149美元一桶,美国老百姓并没有因为美军占领了伊拉克这样的产油
国而享受低油价。所以说,美国打伊拉克不是为了石油,而是为了美元。
为什么这么说?道理非常简单。由于为了控制世界,美国需要全世界都使
用美元。为了让全世界都使用美元,美国人在1973年下了一步高明的先手棋:让美元与石油挂钩,通过胁迫欧佩克的主导国家沙特阿拉伯,实现了全球的石油交
易用美元结算。如果你理解了全球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你就能理解美国人为什么要在产油国打仗。
在产油国打仗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油价飙升,
油价一飙升就意味着美元的需求量也提高了。比如说战争之前,你手里有38美元,理论上讲,你就可以从油商手里买走一桶石油。现在这场战争把油价打高了4倍
多,达到149美元,你手里的38美元就只够买1/4桶石油,剩下3/4桶意味着你还差100多美元。怎么办?你只能去找美国人,拿出自己的产品和资源去
换美国人手中的美元。而这时美国政府就可以理直气壮、光明正大、名正言顺地印美元。这就是通过战争,通过在产油国打仗打高油价,打出美元需求的秘密。
美
国人在伊拉克打仗,还不止是这一个目标。它同时也是在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当年小布什为什么一定要打伊拉克?现在我们已经看的很清楚,萨达姆没有支持恐怖
主义,没有支持基地组织,也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为什么萨达姆却最终走上了绞刑架?因为萨达姆自以为c聪明,想在在大国之间玩火。
1999
年欧元正式启动,萨达姆以为抓住了在美元和欧元,美国和欧盟之间玩火的机会,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宣布伊拉克的石油交易将用欧元结算。这一下惹火了美国人,尤
其是它产生一连串的示范效应,俄罗斯总统普京,伊朗总统内贾德,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纷纷宣布自己国家的石油出口结算也用欧元结算。这还了得?这不是往美
国人胸口捅刀子么?!
所以说这场伊拉克战争非打不可,有些人认为这么说太牵强了。那么请他看一看,美国人打下伊拉克之后干了些什么?还没
等抓住萨达姆,美国人就迫不及待地成立了伊拉克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发布的第一道法令,就是宣布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从欧元结算改回用美元结算。这就是为什么
说美国人是在为美元作战。
阿富汗战争
也许有人会说,伊拉克战争为美元而战可以理解,阿富汗不是产油国,那
么美国大打阿富汗战争总不会是为了美元吧?何况阿富汗战争是在“9·11”发生之后,全世界的人都看得很清楚,美国是为了对基地组织的报复和对支持基地组
织的塔利班的惩罚,才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但事实真的如此吗?阿富汗战争是在“9·11”之后一个多月打响的,应该说打得很仓促,打到一半时美军就把巡航导
弹打光了,而战争还在继续,美国防部不得不下命令打开核武器库,取出1000枚核巡航导弹,摘下核弹头,换上常规弹头,又打了900多枚才把阿富汗打下
来。这明摆着证明这一场准备得非常不充分,既然如此,美国人为什么硬要仓促上阵呢?
因为美国人已经等不及了,更因为美国人的日子过不下去
了。21世纪初期,美国作为一个产业空心化的国家,每年都大约需要有7000亿美元的净流入,才能过日子。可是“9·11”之后一个月内,全球投资人对美
国的投资环境恶化,表示出了从未有过担心和忧虑:如果强大如美国对自己的安全都不能保证,怎么能够保证投资人的资金安全?结果,3000多亿的热钱离开了
美国。这就迫使美国必须尽快打一仗,这一仗不仅是要惩罚塔利班和基地组织,还要给全球投资人一个信心。随着第一枚巡航导弹在喀布尔炸响,道琼斯指数迅速回
升,一天之内回升600点,流出的资本开始回流美国,到年底,大约有4000多亿美元回流美国。这不正说明,阿富汗战争同样是为美元而战,是为资本而战。
全球快速打击系统
不
少人对中国的航母充满了期待,因为他们都看到了在航母历史上的作为,也热切地盼望中国有自己的航母,而辽宁号的出现,也确实让我们中国赶上航母的末班车。
虽然航母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大国的标志,但是它更多的就是个标志。因为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被金融化之后的今天,航母的作用将逐渐式微。因为在历史上航母是物流
时代的产物。大英帝国兴盛时,要推动全球贸易,将它的产品推向全球,然后再把资源拿回来,所以它需要强大的海军保证海上通道的畅通。直到后来发展到航母的
出现,都是为了控制海洋,保证海上通道的安全。因为当时是资源和产品“物流为王”的时代,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控制了全球财富的流动。但是今天世界已是
“资本为王”的时代,成百亿、上千亿乃至上万亿的资本,从一个地方流到另一个地方,只要在电脑上敲几个键,几秒钟之内就能完成,在大洋上航行的航母能跟随
物流的速度,却无法跟上资本流的速度,当然也就无法控制全球资本。
那么今天,有什么办法?可以跟上被互联网支持的全球资本的流向、流量和
流速?美国人正在开发庞大的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用弹道导弹、超音速飞机,5倍甚至十几倍于超音速的巡航导弹,就可以迅速打击任何资本云集的地区。现在美国
号称可以28分钟打遍全球,不管资本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云集,只要美国不想让资本在那个地方落脚,导弹就可以在28分钟后赶到那里。而当导弹落下去的时
候,资本就会乖乖撤出。
这就是全球快速打击系统必将取代航母的原因。当然,航母在未来仍会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诸如保障海上通道的海上安全,或者执行人道主义使命等等,因为航母是非常不错的海上平台。但是作为控制未来资本流动的武器,它已经远不如全球快速打击系统。
空海一体战
美
国人在考虑用军事手段应对中国崛起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空海一体战”。但“空海一体战”仍然难解美国的困局。“空海一体战”是2010年美空
军和海军首脑联合提出的针对中国的作战概念。提出“空海一体战”,实际上首先就反映出美军今天正在走弱。美军过去以为,它用空袭可以打击中国,用海军也可
以打击中国。现在美国发现自己的力量无论是空军还是海军单独使用,都不可能对中国构成优势,必须空海联合才能对中国构成一定的优势,这就是空海一体战的来
由。但是空海一体战从2010年年初提出到现在不过4年多一点,突然美国人给它改了个名称,叫做“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概念”。
在这个
空海联合行动构想中,美国人认为10年内,中美之间不会发生战争。因为美国人研究中国今天的军力发展后,认为以美军现有能力,不足以确保抵消中国军队已建
立的一些对美优势。如攻击航母的能力和摧毁太空系统的能力,所以,美国必须再拿出10年时间发展更先进的作战系统,以抵消中国的某种优势。这意味着美国人
可能的战争时刻表拨到了10年后。虽然10年后战争也仍可能不会发生,但我们都必须对此做好准备。中国要想让10年后也不会发生战争,就需要在这10年内
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包括军事和战争的准备。
六、“一带一路”:中国的太极!
让我们看看在美国受人
追捧的运动,第一是篮球、第二是拳击。拳击这项运动典型地反映出了美国人崇尚实力的风格,直来直去,重拳出击,最好KO(击倒获胜)对手,一切都很明确;
而中国人则相反,喜欢模糊,以柔克刚,我也不追求KO你,但我要把你所有的动作都化解掉。中国人喜欢打太极,而太极确实是一门比拳击更高的艺术。
“一
带一路”就反映了这种思路。历史上所有的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都有围绕它的崛起展开的全球化运动。这意味着全球化不是一个从历史到今天一以贯之的过程,而是
各有各的全球化。罗马帝国有罗马帝国的全球化,大秦帝国有大秦帝国的全球化。每一次全球化都是被每一个崛起的帝国推动的;每一个帝国都有与它相关的一段全
球化,在它的上升期到它的鼎盛期,全球化达到一个巅峰。而这个全球化同时会被它自身的力量所限制,这就是它的能力所能达到的最大范围和它的交通工具所能到
达的最远点,那也就是它全球化的终点。
所以,无论是古罗马全球化,还是大秦帝国的全球化,今天看来,都只能算是一种帝国扩张的区域化过
程。真正的近现代史上的全球化,是从大英国帝国开始的,大英帝国的全球化是贸易的全球化。美国秉承了大英帝国的衣钵之后延续了一段贸易全球化,而真正具有
美国特色的全球化,是美元的全球化。这也是我们今天正经历的全球化。但我不同意说中国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接轨,那等于说是要继续和美
元的全球化接轨,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一带一路”是中国全球化的初始阶段,也就中国的全球化。作为一个大国,在崛起过程中必须推
进环绕你展开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应该说是中国迄今为止能提出的最好的大国战略。因为它是跟美国战略东移的一次对冲。有些人会对此提出
疑问,对冲应该是相向而行,你还能有背向而行的对冲吗?对了,“一带一路”就是中国对美国东移战略的一次背向对冲,我拿背朝向你。你不是压过来了吗?我往
西走,既不是避让你,也不是畏惧你,而是非常巧妙地化解你由东向我压来的这种压力。
“一带一路”并非两线并行战略,而应有主次之分。鉴于
海上力量至今是中国的短板,“一带一路”首先应该选择从陆上完成,也就是说“一路”应该是辅攻方向,而“一带”应该成为主攻方向。“一带”成为主攻方向,
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认识陆军的作用。有人说中国陆军天下无敌,这话放在在中国的国土范围内说,没错,中国陆军所向无敌,谁也别想再踏上中国的领土来打大规
模的仗,问题是中国陆军有远征能力吗?
美国人选中国作对手,打压中国,是选错了对手、选错了方向。因为未来真正对美国构成挑战的根本不是
中国,是美国自己,美国将自己埋葬自己。因为它没有意识到,一个大时代正在到来,这个时代将会把它所代表的金融资本主义推到最高阶段之际,让美国从巅峰跌
落,因为一方面,美国通过虚拟经济,已经把资本主义的红利吃尽了。另一方面,美国又通过它引以为傲的领先全球的科技创新、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推到了
极致,而这些工具最终将成为埋葬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资本主义的最主要的推手。
互联网+:斩断美国货币霸权的利剑!
阿
里巴巴在去年“双11”这天,其淘宝网、天猫网的网购销售额一天达到507亿人民币,而在相隔不久的感恩节三天的假期里,美国网上销售和地面上的商场销售
总额才相当于407亿人民币,不及阿里巴巴一家。而中国还没有算上网易、腾讯、京东,更没有算其他商场的营业额。这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悄悄到来,而美
国人面对这个时代仍然迟钝。阿里巴巴的交易,全是用支付宝的方式完成的,支付宝意味什么?意味着货币已经退出交易舞台,而美国人的霸权是建立在美元基础上
的。美元是什么?美元是货币。未来当我们越来越多的不再使用货币结算的时候,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就将成为无用的东西。当货币成为无用的东西时,建立在货币之
上的帝国还会存在吗?这才是美国人要考虑的问题。
点评:未来资本通过什么流通?正是美国一直倡导的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未来资本不再以货币为载体,而是数据流!中国的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社交媒体等信息产业高度独立,且日渐繁荣,中国政府倡导的互联网+,正是斩断美国货币霸权的一把利剑!
除此之外,制造业乃生产力之根基,当美国开始空心化的时候,中国除了提倡互联网+的产业精神,还必须脚踏实地的完成自己的制造业升级!
中国制造2025
毫
无疑问,中国走在了美国的前端!3D打印机同样也代表了一个未来方向,将使人类社会今天的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于生产方式在改变,交易方式在改变,
世界就必然要发生根本性变化,而历史证明,真正能导致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两者的致变,而不是其他因素。
中国从秦末秦二世
时期,开始有人造反,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辛亥革命,2000多年的历史上有发生过多少次起义、造反、战争、革命?解决问题吗?不解决问题,一直是改朝换
代,一直是低水平循环。因为这些来复式运动改变不了农耕社会的本质,既没有改变生产方式又没有改变交易方式,所以只能一直改朝换代。西方也是如此,拿破仑
携法国大革命的雄风,带领一支崭新的被大革命洗礼过的军队横扫欧洲,把一顶顶王冠扫落在地,但等到滑铁卢一仗失败,拿破仑下台,欧洲的帝王们一个个复辟,
立刻重回封建社会。直到英国的蒸汽机来了,工业革命来了,使人类的产能大大的提升,大量剩余产品出现,有了剩余产品才会有剩余价值,然后才会有资本,然后
才会有资本家,然后资本主义社会就到来了。
那么今天当资本有可能随着货币的消失而消失,当生产的方式也将随着3D打印机的出现而改变时,
人类即将跨入一个新的社会门槛,这时的中国和美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站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起跑线上。那么这时我们要比的就是谁先迈入这个时
代,而不是谁把谁打压下去。而美国人恰恰在这一点上,显示出惊人的迟钝。因为它太渴望保住自己的霸权地位,而从未想过与别的国家分享权力,共同迈过新社会
时代那道今天对我们来说,还有很多未知领域和不确定性的门槛。
点评:我们应该非常欣喜的看到,在世界前五的经济体中,各国都在以本国产业为根基,逐渐逃离美国的货币霸权,中国的互联网+、日本的机器人计划,德国的工业4.0,此谓太极乾卦中的群龙无首,吉。
反对霸权,和而不同,是中国对这个世界的设计和追求。而且多元化、协作化才是世界大势所趋,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而现在,中国和美国是被这个时代推倒了擂台上,但是,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真正的对手,都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