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現在的經濟世界與你有關 止凡

http://www.findcpa.com.tw/1/post/2013/11/88.html
現在的經濟處於非常時期(文章當時為2010年),各國都採用非常規的經濟操施,美國又印銀紙,大量熱錢追逐有限的資產,令全球資產飛升,超低息環境,低美元,各國貨幣升值,各國出手控制自己國家的貨幣,金價、商品、股市、樓市,無一不升上天,你還說這個世界與你無關的話,你定必蝕本。

港元跟美元掛釣,美元貶值即是港元貶值(台幣亦可能受到影響吧),以黃金為單位,一萬元人工,一兩年前還可以買下一两黃金,現在就不能了,遲些可能只可以買下半两金。

相對所有商品也好,股、樓也好,事實我們的人工不停地在「縮水」,很多香港市民都埋怨樓市「上車」(首次置業)難,樓價飛升,一世都不可能上車了,衣食住行乃生活基本,今天在香港,一個普通市民靠工作,收入正常都不能滿足衣食住行,現在大家實在不可能不明白全球經濟及金融,因為經已影響到基本生活了。

現在投資理財已經不是你不理就與你無關,事實已經「踩」到上門,你不理財已經不是「不傷肝」,不理財的話只會令財富被慢慢給吃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63

行政總裁的講座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1/blog-post_9.html
一個星期日,止凡看電視播著公開大學的講座,講者是楊梵城先生,他是某保險公司行政總裁,在行內已經工作近五十年,實在經驗充足。楊生在講座中分享做管理層的要點,的確值得學習。

今時今日,要在世界級的公司擔當管理層,甚至是行政總裁,的確不容易,亦要注意不少地方,在這裡分享一下楊先生在講座中的一些論點。

「責任」-要保證公司每年有20%的增長,做公司高層不是「打工仔」,不是做好本份就每月賺取月薪就算,主要目的是替公司賺錢。

「工作」-要替公司賺錢,最簡單四個字「開源節流」,開源」就要替公司找生意,要找生意就要識人才。可能看中了別的公司有人中之才後,打算以高薪挖角,但又可能眼光不好而蝕本,這個開源節流」平衡的能力很重要。

「用人」-世上有千里馬,作為高層一定要懂千里馬,不是伯樂就分不出千里馬,要找到「忠心」及「有能力」的人才,這兩者缺一不可。

「健康」-沒有健康難以擔任高層,試想想,人家做8、10、12小時,但你做6小時就要休息,怎跟別人競爭?

「能力」-高層本身也要不停進步,好像巴菲特拍擋Charlie Munger所言,每天都要比昨日更好。

「鼓勵」-員工外出工作相當辛苦,作為高層要懂得鼓勵員工,才人員工甘心為你打天下。

「政治」-要不時瞭解自己的位置及處境,身處高位,公司內外很多人都會對你不客氣,隨時想坐你的位子,不懂公司內的政治學實在難以生存。

「管治」-身為高層,公司內多數人會向你「擦鞋」,但不一定所有人都會這樣做,營銷部門的員工多不會,因為他們都不資薪,收入是靠他們帶生意到公司時所抽取的佣金,在他們的角度,不是公司在養他們,而是他們令公司生存。所以要有管治之道,認清各人立場及思考對策。

「團隊」-世界上太多專業,正所謂雙拳難敵四手,個人不可能兼顧所有東西,所以一定要靠一個團隊去工作,要懂利用團隊及對團隊有信心。

「人際網絡」-鋼鐵大王曾經做過研究,顯示80%的行政總裁多是靠人際網絡上位的,而其餘的20%就是能力太強,所以不找他們也不行的個案。人際關係很重要,在公司內外,就算人家不說你的好話,但只要不說你的壞話,成功機會已經大增了不少。

「轉工」-Fortune 500內的高層,有30%是從畢業開始就一直沒有轉換過工作的,不轉換工作的至少有份忠心。實際一點看,當公司內能力比較好的員工都走了,留下來的員工要「上位」都自然能快一點,因為競爭少了。相反,能力高的員工,轉了工作所以又升職加薪,但轉換工作後又要跟新上司重新磨合,又可能被新同事及下屬排斥,情況不一定樂觀。楊先生本身就35年沒有轉過工作,由office boy做到副總裁。

「運氣」-楊先生提到這點令我覺得很有趣,但他解釋後又的確很有道理。楊生說運氣在職場亦很重要,大家可以觀察身邊的人與事,有能力的人際遇可能比你差,無能力的人際遇可能比你好,比比皆是。甚至乎一個人的出生亦已經決定了很多事。

今天還不是高層的你,也可以學習這些觀點,至少可以瞭解高層的思維,增進知識,多點進步,亦能替自己做好準備。人家說「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但我慢慢覺得這句話要改一改,應該是「有準備的人才能看見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14

決定買賣好方法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1/blog-post_5144.html
一位80後朋友對某物業有興趣,由於第一次買賣物業,所以他向止凡徵詢意見。這是很好的舉動,雖然我並沒有太多的物業買賣經驗,但至少都曾經買入物業,瞭解整個物業買賣包括銀行按揭的流程,所以都能給一點意見,讓他少走一點「冤枉路」,甚至少交一點「學費」吧。

有關他有興趣的物業單位,雖然我並沒有親身到過現場,但也透過問他一些問題,大概瞭解一了他的目標。我發現他對同區物業的價位都有基本認知(他近年一直都有在同區看樓盤,做足功課),他心知這個目標單位比起同區平均樓價貴一成,而銀行估價亦足額。

他表示自己到過單位之後,的確十分喜歡,就算比同區貴一成,但銀行估價足額,亦有靚裝修,因此他認為亦算開價合理。我當然無法客觀確定值與不值,於是建議他以不同角度再次思考及分析。假設有兩頂帽,一頂是「白帽」,另一頂是「黑帽」,戴上「白帽」時,就只能想所有好的理由,戴上「黑帽」時就想所有壞的理由,然後把兩邊的理由寫在紙上作分析。

例如先幻想自己戴上「白帽」,高層、靚景觀、靚裝修、銀行估值足額、供樓負擔能力可以、自己喜歡單位、有自住需要、利息低位、樓價開始穩定、近期二手放盤疏落而選擇有限等。 

再幻想自己戴上了「黑帽」,比同區貴了近50萬、靚裝修可能是「化妝樓」、業主沒有議價空間、樓市乃歷史高位、息口將只升不跌、政府未來幾年供應將會增加、樓市下行比上升機會大等。

本身又要一直留意世界及香港經濟脈搏,例如今天的外圍環境如何?政府的辣招動機何在?美國收水將至,息口走勢如何?世界經濟大時代是什麼狀況?未來香港樓房供求如何?

分析後,不是一定要決定買或不買,至少到議價時多一點背景知識,不會因求住心切而匆匆決定而日後後悔。自己喜歡亦有個價,到底自己多付了多少金額去買入這個「喜歡」呢?為這個海景又付多付了多少萬?自己又是否覺得值得?經過這個帽子分析法,可以很實在地比較,量化你的「喜好」。

近日再跟這為80後朋友仔談回這個物業,他說已經放棄了。記得當時我沒有對他說過什麼立場,沒有提出我的意見,亦沒有跟他辯論買與不買,所做的都只是一個啟法思考的討論,因為所有資料他都已經掌握了,只是要有系統地分析出結果,就算今天決定錯了,相信日後他都不會「怨」我的,用這方法給投資建議也不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15

全職炒股淪賭徒90後輸百萬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1/90.html
今日有報章以「全職炒股淪賭徒90後輸百萬」作標題,止凡看報導後決議回家一定要以這標題寫一篇感想。今時今日社會開始不再多講80後了,開始到講90後,所謂90後,即90年代出生的朋友仔,今年最多23歲。20出頭,如果好好學習理財之道,必定大好前途。

報導中一名90後青年阿賢(化名)中七畢業後就到證券行工作,20歲的他月入約萬五元,他不認為這個薪金能足夠買樓結婚,在母親鼓勵下,阿賢全職炒賣股票衍生工具,工作則變成了「副業」,惜窩輪市場瞬息萬變,眨眼就輸了約30萬元,阿賢未有被嚇怕離場,半年後再出擊,再虧損更達68萬元,最後近100萬元欠債需由家人代還。

有社工指越來越多90後青年炒賣股票,這也是我預期的。投機炒賣的心態多是因為認為正途不可能「上位」,在近年公認上流力下降的香港社會,普遍青年人都抱有一個心態,就是腳踏實地努力工作根本不可能出人頭地。

從他們的角度出發看問題,就算大學畢業生,初出來社會工作,薪金好的兩萬多元,差的只有一萬幾千。看看今天香港樓市,新界偏遠單位,09年還是100萬上下,今年可以過300萬,這個近3倍的升幅已經不是指一些極佳位置的高質單位,只是普通新界細價單位一個而已。近年政府又出多樣樓市「辣招」,銀行又用什麼壓力測試增加申請按揭難度,屈指一算,以這個薪金賺啊賺,人家的資產眨眼飛昇,何等無奈。

對於這個情況,不少90後對慢慢努力賺錢這個模式失去信心,認為只有投機及賭博才能「上位」,因為有的是青春及時間,就算博輸了也可以重新再來。但其實90後有的最大資產正正是青春及時間,何不好好計劃一下,從而把這個青春的「時間值」釋放出來呢?

我要說的,來來去去也是財務知識,加上愛因斯坦認為最厲害的複利效應,這是造就今天投資首富巴菲特的元素。青年人,時間值是有的,要的是知識及好好的計劃,如著眼於財富的話,這樣不知能造就多少個富豪出來。

曾經教訓一名債仔朋友時問過類似的一個問題,在這裡想問一問報導中的90後:「既然因為年輕輸了一百萬也不要緊,覺得好好咬緊牙關儲錢還債後人生還有時間重新再來,為何一開始不好好計劃及儲蓄呢?如今不是要還這輸掉的一百萬債的話,還完債務的那天不就是有一百萬了嗎?(雖然報導好像是要家人幫他還的)」

當然這是「馬後砲將軍」的言詞,但我還是要教訓,因為真心希望朋友能好好改過。如果不欠債,好好計劃儲蓄、增加財務知識、善於投資,青年人的時間值所帶出的威力可以大得難以相信,不信的話不妨按一按計算機,40年複利息10%或15%之類有多少倍回報,投機者多不多理解,因為他們滿腦子都是「炒一轉,賺一兩倍」之類的概念,有多少人能炒贏巴菲特的回報率呢?

80/20法則能放到很多方面,相信香港大部份青年人(可能超過八成)是不太懂財務知識的,當中又多少人心信投機才能出人頭地,從而親身嘗試投機或賭博,以至落得輸身家後還要欠債的處境呢?我不敢猜測,但相信不會少。

希望透過這個blog宣揚一下財務知識。這裡沒有十分具體的投資建議,但對90後來說,相信看畢及思考後,絕對有所幫助,從而不再成為「八成人」,而是「兩成人」,你身邊有90後朋友仔嗎?分享給他們吧,不要讓他們浪費他們的「時間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643

銀行如何考慮貸款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1/blog-post_15.html
日本一套劇集叫「半沢直樹」破了日本收視紀錄,劇中講述日本某銀行內一名主管級員工,被上司擺佈令他錯誤批出一筆金錢予一家企業,之後企業火速倒閉,這名銀行職員則要負上全責,繼而令這名職員對事件展開追查。


還未看完這套劇集,但止凡想起東亞銀行曾向前政務師長許仕仁借出6000萬,事後許仕仁因欠債被申請破產,這件事件令銀行的管理層及主席在股東會上被小股東破口大罵,質疑其批出貸款的嚴謹度,不知道東亞這次事件有否「半沢直樹」的影子

對這類個人名義無抵押貸款,銀行批出貸款前一定會思前想後,原因是一個普通人的個人財務經濟體很有限,出事的話大不了就申請破產,介時債權人最多只能接受破產處理官安排發還剩餘某比例的個人財產。然而,如果一個人有心申請破產的話,自然會事先「整理」好自己的資產,到破產時可謂「全裸」。

銀行如何考慮貸款呢?我未做過銀行,所以不能完全掌握,只能分享一些所見所聞。如果是拿資產作抵押的貸款,好像樓按一樣,這就最簡單,只要對資產作出估值,考慮其市場流通量,再按估值的一個相對安全的比例批出貸款,就算個人或企業破產,銀行亦能沒收資產即時拍賣套現,損失風險不大。

如果是公司,要看是不是法人,一些合夥人公司不算法人,就算開設了有限公司炒賣物業,公司不能產生足夠生意及現金流「養活」自己,在銀行眼中亦不算一個可靠的個體,要提出借貸還是要公司某些主要成員的個人財務支持,即他日如果公司倒閉,銀行就會向當日的擔保成員追數。

對一些生意人或中小企業,就算公司能慢慢製造出盈利與現金流,銀行還是要慢慢試著提高貸款額,初時不會一下子借太多,而是會小額、短期的試探,有不錯的還款記錄之後,銀行就會一步步提升借款額。所以做生意的,平時都一定要向銀行借貸,就算借出來的錢沒多大用途,又要蝕利息給銀行,亦要做這些動作來跟銀行「打好關係」,到真正需要資金時就能活用銀行這位好幫手。

記得「半沢直樹」劇中講過,銀行是「好天借傘,落雨收傘」的,其實銀行也是做生意的,借出的錢收不回來,蝕一次的話,多幾倍的利息都補不回,所以銀行對借貸風險看得非常嚴謹。懂得運用銀行這位朋友,對你的理財之路會有很大幫助。

曾經也無聊地想過如何運作銀行或財務公司,借錢給人家收利息,慢慢搞大了之後就找人家借錢給我,再把錢借出去賺息差,的確和味。但一想到如果人家賴帳,我如何處理呢?銀行或財務公司會找收數公司代勞,又會向法庭申請債仔破產,甚至可以向其他公司賣出債務,大耳窿更會「自己處理」。一想到這樣的情況,立即感到頭痛,賺息差絕不是容易,想參與的話還是買入銀行股,做個小股東更適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54

此blog幫你賺多少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1/blog.html
統計看看,原來止凡在「取之有道」這個blog近年大約每年寫下了百多二百篇文章,平均大約一星期發三四篇文章左右,相信以這個產量,應該能與專欄作家比較。再者,財經版的專欄作家多是寫與市場有關的文章,然而市場消息每天動態萬千,找題目寫實在不難,但這個blog所寫的都以財務知識及大道理為主,難度更高吧。

身邊有些朋友,當提到某支股票時就會說:「這支股票都令我賺過錢」,一聽之下,他們對股票的概念就是能否替他們賺錢而已,直接簡單,但深入一點思考的話,值著聽消息炒炒賣賣的概念想賺錢,又談何容易呢。

同樣地,朋友們亦會提到某股評人,他們會說:「這位財演都令我賺過錢」,當然有時會話:「這位財演害我蝕了很多錢呀」。跟上面對股票的概念類似,這位股評人的一言一行,朋友們都「照單全收」,當成是股市「貼士」來看待,只要跟著買入沽出後有所賺錢的話,就會欣賞這位股評人,算成是這位股評人替他們賺了多少。

進而提到某blog的時候,同樣地就會說:「這個blog提過的股票都不準確的,我現在正追看某某blog,預測非常準,跟買賺很多」。這樣的言論,令我很擔心,這就是大部份人的思維嗎?好像對所看的讀物沒有多少分析思考,沒多少個人進步。

不知道這個blog幫大家賺了多少呢?按以上的邏輯,相信是一元都沒有,因為在這裡根本就沒有投資貼士,從不會介紹你買賣什麼號碼,這令不少人看了兩眼就已經離開了。但同時,如果用心看的話,我又認為此blog的確能幫你賺很多錢,因為這裡有不少知識的分享,這是一般提供貼士的blog及專欄所欠奉的。

時不時就會有一些朋友第一次發現這個blog,可能他們覺得文章有點吸引,於是就會一口氣閱畢過往所有文章,幾百篇文章,所花時間可能一個半個星期,看完後就好像吸收了所有文章的知識,之後就沒有再回來了。我很感謝他們花時間看這裡的文章,只不過這種看法只流於表面,沒有發揮文章的真正作用。

透過這裡的文章最想做到的是對blog友的啟發,例如誘發blog友多看書、引起追求財務知識的興趣提醒對身處的世界環境的認知等。如果看止凡的文章的目的,單想看看他的功力如何、看看他的預測準不準確、看看他的資產增加速度如何、看看他有沒有前言不對後語等,相信這個blog對你幫助十分有限,然而抱著這種心態的人,到哪裡看文章都難以增進真正屬於自己的財務知識。

我經常鼓勵身邊朋友多看書及吸收知識,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引入更多新知識到朋友圏內,要不然,朋友間的討論層次只會十年不變,同事間的討論亦只能是某職級的層次。這是常見的問題,大家不妨可以觀察一下身邊組群的討論話題,多年來的討論,在知識的深度及闊度,看看有多少改變。

只要這blog能啟發大家認真學習財務知識,相信此blog幫你賺的價值應該比任何一個blog或專欄都要多,當然個人的進步與否,還是要靠大家本身的積極性。總之,我心中為這個目的而花時間分享的,各位未來財務自由人,甚至千萬及億萬富豪,成功之後千萬不要忘記小弟,有機會可以通知一下,讓我知道此blog為你賺了多少,應該感到安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205

重視股息就是「食息派」?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1/blog-post_19.html
曾與朋友討論股票買賣,當朋友一聽到止凡其中一個買入股票的考慮點是其股息率時,立即將我分類成「食息派」,並不是他眼中的市場「醒目仔」一類,之後更有點像對我說教,認為買股票應該這樣那樣,不能只看重股息,一年只得幾釐實在「無肉食」。

還有,如果著眼股息率的話,實在難以買中近年爆升的賭業股及高增長的科網股,例如買不到銀河娛樂(0027)或騰訊控股(0700)這類升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股票。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都不再想繼續討論,因為他覺得我追不上市場步伐。

其實重視股息率亦可以是穩陣的「大食派」,看股息率買賣股票,並不一定是只貪圖每年幾釐的股息。其實能長期而穩定地派息,甚至是能不斷增加派息的公司,多少能反映其公司的實力。一家公司的收入也好、盈利也好、現金也好,都可以是賬面數,亦可以是玩弄財技的數字。一次半次派高息予股東亦可以是「做」出來的,但有長期而穩定的派息能力,實在難以做假,其公司實力一定不俗。

股息率所代表的,是股息及股價的比率,如果某公司能穩定甚至可以一直增加派現金股息,股息率的高低正反映其股價的波動。如果股息率由平日的3釐大幅提升至6釐,而沒有明顯因素顯示未來的股息會受影響的話,意味其股價比平日便宜了一半。例如平日每年派3元,股價大約100元,股息率自然是3釐,派股能力不變甚至有能力增長,即每年能派股息3元以上,但股價突然跌至50元,股息率就會跳至6釐。

買入的決定就是為了穩定地收取6釐的股息嗎?這可以是其中一個原因,而另一個原因是等待大市對這家公司回覆正常估值時,即股息率達3釐時,股價升回100元,股價大約就會比買入時大升一倍。

大家還記得巴菲特在金融海潚時對高盛的投資嗎?當時股神的投資看似不平等地、離譜地在非常有利的位置,在高盛股價屬於歷史低位之時,以10釐股息的優先可換股買入高盛,可以隨時換成普通股,不兌換的話亦可以一直收取10釐股息,這批股票在高盛破產時亦能比普通股優先獲得賠付。這樣的投資,以廣東俗語來形容,實在是「襯佢病,攞佢命」,「佢」當然是指高盛。

其實重視股息的投資分析,亦可以是一個很厲害的投資法,可以跟巴菲特上面所做到的動作很類似。因為對派息能力高的公司進行投資,永遠在其股息率高位時買入,買入後的狀態就是邊賺取高股息,邊等待股價回升。股價一天不回升的話,其公司的派息能力一直增長中,所收的股息只會越來越多,根本不太需要定股價回升的限期,股價快快升也好,慢慢升也好,只要繼續持有,定期有高股息送上門,根本不用心急。到股價真的回升時,股息率相對大跌,這亦是可以考慮沽出「食糊」的時候,大賺一筆。

當然這樣的投資方法的前提,是要有能力分辨公司是否有保持派息甚至增加派息的能力,這又需要財務知識的。早前我也碰過釘子,對當時上市不到兩年的中國動向(3818)採取這種投資方法,在其股價大跌時,相對股息率甚高時買入,但事後其公司派息能力出現頗大的變化,生意亦一落千丈,根本維持不了派息能力,最後亦損手離場。

總結,重視股息的不一定是「食息派」,對股價升幅亦可以賺很大口的,亦不介意一直收股息,所以是否「食息派」不重要,最重要是明白自己在幹什麼,說到尾還是看財務知識。相信一理通百理明,其他的資產投資,例如物業,亦能運用類似的邏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263

重溫鄧小閒有關股息文章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1/blog-post_7128.html
前日止凡在這裡分享了一篇文章「重視股息就是「食息派」? 」,得到不少blog友回覆,其中自由駱駝兄貼了鄧小閒兄的一篇有關股息的舊文章,值得在這裡重溫一次。

自由駱駝兄的回應如下: 

提起股息,我總愛重溫(鄧小閒)於零六年的一篇舊blog文

每年我定時收到股息,對我來說這是非常重要及有意義:

1. 不勞而獲:只要持有優質股票,就會收到股息,不需要朝九晚X地工作,日日看老闆臉色,收工後帶著「半條命」回家。

2. 公平放心:股息比工資更令人感公平放心,多些股票、多些股息,打工賣命是否多勞多得,當你著重工資時,就會懷疑老闆是否公平,性感的女秘書的工資是否比自己高。本想「小國寡民,不理世事」,奈何公司一時裁員廋身,一時又合併重組,真是過得初一,未必捱到十五。

3. 改變命運:此話雖有點誇張,但必須明白奴隸獸出賣勞力及尊嚴的生活往往是世襲,若果要改變下半生或下一代的命運,必須把重點由工資轉往股息,由出賣勞力轉變為擁有賺錢機器,即大企業的股票。

4. 長期收入:無論年紀有多大,我也會收到股息,即使60歲、70歲,甚或死後,家人也會得到股息,相反公司對你再好,退休後就再無賓主關係,打工仔若理財不善,隨時「手停口停」。

5. 簡單方便:香港股民不需為股息交稅,股息準時存入銀行戶口,股東可安心花費,第二年又有股息收入,還可能有大於10%的增長,真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感覺。

6. 自由及安寧:只要有穏定可靠的股息,不必再擔心股價大上大落,今天下跌了的股價,往往是短暫,只要股份能有不斷增長的盈利及股息,股價還是重上升軌,實在不值得為股價升跌勞神操心,擔驚受怕。

互勉



後記:

以上鄧小閒兄的文章中所指出的不是股息本身,而是一種狀態,是財務知識所達至的狀態。這是描述有關股息的操作,然而「一理通百理明」,不只是股息,還可以把這個概念運用在物業收租、生意紅利等,重點是對現金流的控制。

回味鄧小閒這篇文章,突然有一個很有趣的想法,就是不知道大家在看文時有何感覺,是羨慕加妒忌嗎?還是抱有學習的心態?心態決定取向,取向決定行動,行動決定成功機會。不少人一看到這類狀態的人在分享時,心裡可能會想「他在炫耀嗎?」,問題是什麼心態才對自己有益。當然,本身已經運行著這樣的狀態的高手,不會有太大感覺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14

blog連結交流平台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1/blog_23.html
可能大家應該知道,yahoo不會再辦blog了,因此所有現有的yahoo blog已經在今年十月進入了唯讀模式,不能再更新,而到十二月,所有yahoo blog就會正式被刪除。止凡今天亦整理一下blog內的連結,把戰友們的yahoo blog網址都刪除了。

做這個動作時,心中不是味兒,一直在網上寫blog之餘,亦不時有追看理念相似的blog。每天我會追看的,除了是一些報紙專欄,還有數十個blog址,只要他們有更新,我都會看。有時會在部份blog內留言,他們亦會路過這裡留言交流,感覺就好像多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似的。

如今一部份的yahoo blog友並未有告知其搬blog計劃,然而yahoo blog經已進入了唯讀模式了,所以這部份blog友們難以再告知大家新blog地址,這樣下去,會否意味著有不少好blog永遠消失了呢?

當時我對寫這個blog的想法,純粹是為了分享,希望為自己製造一個平台發表一下見解。漸漸發現這裡不只這個功能,正因為這個blog的平台,我自己本身亦得到不少知識,知識交流更快,思維角度更廣,全因這裡不只我一人,還有很多戰友們。

實在不希望見到一些有質素的blog消失於世上,說實點,他們的質素比很多專欄作家及報章財演還要好,雖然這種消失過往不時都有發生,好像鄧小閒、麒麟王、YC兄等blog都突然停掉,他們可能個人事忙,亦可能已經寫盡想寫的東西,所以不再繼續寫blog了,但今次不同,是因為yahoo,令大家一下子損失了很多平台。

在此呼籲大家,如果知道有很好理念的blog,而我又並未有連結的話,請留言通知。當然,如果你正正是被yahoo blog趕走的舊戰友,在別的地方開了新blog的話,亦請通知我,我務必在這裡加入新連結讓大家能繼續交流。希望這個blog能作點供獻,加強大家的交流,有一直追看的好blog,請大家分享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09

投資思維不應太灰心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1/blog-post_26.html
有位blog友在止凡blog留言(blog友沒有留名,鼓勵大家留言可以留個名字,方便交流),他問及有關財務自由的概念,看來這位blog友對投資及未來頗灰心,對能否財務自由抱有懷疑,同時又有其他blog友在留言版回應這位blog友的問題,我覺得這個討論非常值得發篇新文章再細心分析一下。



blog友的提問:

止凡兄,小弟追讀貴BLOG也有一段時間,有一個問題自己想了很久也想不通,就是投資(有法)所製出來的現金流能夠拋開自己月薪的現金流的限制嗎?

簡單來講,如果小弟(30歲,沒樓)月入大約$15000,但只能投入$5000作投資,年(複)息5%算下來,我要用12年零2個月,才做得到100萬(73萬本金+27萬利息)

想起來也灰心,我即42歲時才可能(真的做到每年5%複息)有100萬資產,沒有上車。對輸在起跑線上的人來講,真的有financial freedom嗎?



Hung Lam兄對提問的回應:

你如果是投資股票,好公司每年增加派息再加上股價升值等因素。但會否增加派息就需要定期檢閱你所投資公司的發展,而公司只要每年增長,股價總會上升的。

但偏偏這兩個因素就是不確定,所以無人敢講必升值。你所舉的例子好比債券,每年定期5%利息再加每年買入5%定期息一樣。



cleverpeople兄對提問的回應:

樓上的朋友無樓,月入1.5萬,就已經這樣灰心,確實要積極些。您要計算下自己的人工升,自己的股票升,股息升,等等的因素。

在之前看過報紙,30年前若只有1000元,買入當年的煤氣還是中電(我不太記得),一路持有至今,升增連股息共獲利19.8萬。

澳門十年前用20萬買入一間普通樓,現在已值380萬。

珠海及廣東,十年前用5萬買入一間普通樓,現在已值近100萬。

今時今日您必需要努力找出這個時勢的增值機會,然後拼盡去將自己的資產翻幾翻,若不然,您只會在這個社會慢慢地成為大眾的普通一群,無法踏上財務自由的道路。
互勉之。



後記:

非常高興有blog友在這裡把自己的疑問分享,因為這樣會令我感覺更實在,更能瞭解看文章的人是什麼想法,這絕對是好事來的。

看了這位blog友的問題,加上Hung Lam兄及cleverpeople兄的回應,感覺成了很大對比。從文字推演其思維就感覺Hung Lam兄及cleverpeople兄會有比較大的成功機會。原因是思維影響你的行為。很多事情,想得出不代表能做得到,但想不出就一定做不到,所有偉大的成就都是由一個想法開始,連想都不敢想又怎可以成功呢?

所以要接受財務自由概念及方法之前,先要擺脫灰心的思維,解放消極的想法,要不然,人家對你說什麼都是徒然,因為灰心或失敗者永遠只會暗暗否定人家的方法,滿腦子都是一些消極說話:「你好命!在說風涼話嗎?」、「你成功了當然這樣說啦!」、「這方法你可以不代表我可以,大家背景都不一樣!」、「你總說自己如何成功,換轉你是我的處境,保證你不行!」等等,能擺脫這類思維,更積極面對挑戰,這已經是成功第一步。

其實這裡鮮有實在的方法可以教到大家,雖然有時也會分享一些財技及投資考慮,但我不建議blog友們跟著照做的,每個人對自己的投資理財應有個人的計劃。每個人的背景及性格都不同,就算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都難以分享計劃,可能大家對金錢的態度不同,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變數。

弄好了以上的概念之後,說回blog友的疑問,我發現這位blog友好像對財務自由這個概念有點錯誤認知,blog友的5%回報及$5000每月儲蓄皆是為了100萬的資產,然而達至100萬資產並不是財務自由的本身。

財務自由應該解讀為被動收入大於生活支出,被動收入指不用主動工作才能賺回來的收入,例如證券的股息及債息、物業的租金收入、生意紅利等,能達至這樣的狀態之後,你的生活再不需要靠你的工作收入才能維持,即你工作與否及如何享受人生全是你自由的選擇,不再受金錢財務所限制。

每個人對生活支出都有個不同的數字,這是其一。增加被動收入的能力亦每個人不同,這是其二。因此,每個人對財務自由的計劃理應不同,所以我對blog友的計劃決不能「指指點點」,不過儘可能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blog友所計算的是妨間不少嚷著「買不到樓」的新一代所計算的算式,我曾在回應時指這是一條「死數」。工作的薪金多少,支出多少,儲蓄多少,拿起計算機按兩按,計算出十二年後的結果,準確無誤。問題是,為何要被一條「死數」控制你的人生及生活呢?

人生及生活是一個個的計劃,當然不少人會毫無計劃而等待各種事情發生再算,然而這正是成功與失敗率的分別。十二年,你的能力真的沒有任何改變嗎?讀一個學位只需要三年,十二年可以計劃讀四個學位了,有能力者絕對可以成了律師、會計師甚至工程師。不做專業嗎?可以研究做生意,可以研究投資,資產買賣等。十二年就單單儲蓄100萬為了物業首期?這真的是一個好計劃?真的沒其他路可以想?沒更偉大的目標及計劃嗎?

我不知道blog友的水平,就算是做苦力,做個地盤工人,我亦聽過有前輩夜讀工業學院,慢慢做慢慢學習,今天自立門戶成了承辦商老闆,手持多個物業收租。如果一開始他也被一條「死數」所侷限,今天應該還是地盤工人一名,可能足夠養家吧,又或者終日賭波賭馬周身債。

衝出這條「死數」難不難?視乎大家的決心,只不過可以告訴大家,大部份人都不能做到。然而財務知識正正是衝破這條「死數」的有效工具,建議blog友先饑餓地吸取財務知識,大量看書、上網看財務知識相關的影片,得到理財正確概念,再發展某理財工具,可能只需一兩年時間,眼界會闊了非常多。

希望這樣的一篇文章真的能幫助這位blog友,這篇回應並沒有點對點的道明做法,因為blog友所需要的是概念,沒有概念,不可能紙上談兵地單靠一篇文章就能解決blog友的問題,所以只可以靠啟發。

富爸爸作者曾說教人家釣魚比送魚給人家更好,而我反而更進一步,不應捉著人家的手教人家怎樣釣魚,而是點出學習釣魚的重要性,指出學習釣魚的地方,讓人家積極自發地去尋找方法學習釣魚,感覺這更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9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