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25台相機、一艘飛艇和一架直升機,Google安排了4位跳傘運動員從舊金山上空降落到會場的屋頂平台。他們佩戴的Google Glass將跳傘的全部過程記錄並傳送到了大會現場的屏幕上。然後幾位騎著自行車的特技車手和跳傘者進入會場,全場歡呼,掌聲雷動。
「也許用其他500種方法來發佈都是不合適的,誰想要看看用Glass直接發佈的Demo?」除了震撼現場,有超過20萬名觀眾在YouTube上點擊了Google Glass的發布視頻,Google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的目的達到?了。
那麼來看看這副讓Google大費周折的眼鏡吧。作為一款硬件設備,Google
Glass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一塊作為導航的觸摸板、一個顯示裝置和一顆攝像頭,還有一些包括指南針以及陀螺儀在內的傳感器。顯示器嵌在右眼上方很近的
位置,但不會阻擋到用戶的正常視線。Google Glass重量很輕,可以與任何普通眼鏡搭配使用,Google
將它描述為一個具有社交分享功能的拍攝記錄設備—就像那些跳傘隊員以第一人稱記錄畫面,並可以進行流暢的視頻通話一樣。當然,第一視角是它目前最大的賣
點。
雖然還不知道正式的上市時間,但參加 I/O 大會的開發者已經可以開始預訂 Google Glass 。其中面向開發者的版本售價 1500 美元,預計明年年初可以出貨,消費者的版本價格會更為低廉。
這當然是一件讓人躍躍欲試的新產品。儘管在I/O大會上並沒有得到更多的細節,包括Google
Glass的操作系統,或者是否具備能夠取代現有智能手機的功能。這看起來離未來的「屏」,也就是可以進行識別、搜索和人工智能交互的設備還有些遠,但
Google至少已經先於其他人邁出了第一步。
事實上Google把這項名為Project Glass的計劃一直藏到今年4月。作為Google
X實驗室裡的秘密項目,這個計劃的目的是讓一副眼鏡基於Android系統,能夠操作智能手機上所有的功能。根據Quora上的一個回答,Google
Glass的核心團隊主要由5個人構成:除了布林,還包括Babak Parviz—主要研究嵌入式隱形眼鏡,Steve
Lee—Google一款位置服務的產品負責人,Sebastian Thrun—曾負責Google無人駕駛汽車項目。
在Google發佈的公開視頻上,眼鏡的佩戴者通過對幾個虛擬按鍵的選擇,可以完成發短信、查看天氣和交通路線等等操作。過去的幾個月裡,布林戴著Google Glass頻繁亮相,「現在人們並不懂得如何與科技相處,我們設法讓人們擺脫智能設備的奴役。」
聽起來Google想要憑藉這個計劃實現自己更大的野心,已經有無數科幻電影為這項技術貢獻了足夠的想像空間。布林稱他們的團隊正在不同版本的眼鏡上
測試各種功能,以決定哪些是重要的。而開發團隊的帶頭人Babak Parviz則稱,前一個版本的Project
Glass可以實現語音搜索,能解決只要是互聯網上能夠找到答案的問題。
很顯然現在看到的Google
Glass並不是一個完成品,Google想要真正改變這個世界的生活方式,它們還必須解決一些問題。對於「可穿戴式計算」產品而言,電池的續航能力尤其
關鍵。有消息稱Glass的原型機電池可以用6個小時,這就意味著用戶每天要為Google
Glass充上兩次到三次電。另外,包括數據的網絡傳輸—儘管在發佈會上Google做得不錯,但真正推向市場之後,如果環境導致網絡狀況不佳,對於一款
穿戴式計算設備的用戶而言是難以容忍的。
發佈會後,就有內部人士宣稱2013年年初的開發者版Google Glass很可能還是會採用類似全息投影的技術,將圖像投射到Google
Glass那塊置於眼睛前上方的透明小塊上。想像一下未來的場景還是讓人興奮不已。你通過眼球轉動查找到新同事的Facebook並發出好友申請,順手將
剛剛拍下的照片設置為她的來電頭像。這些複雜的動作將在幾秒之內完成,科技變得理所當然。Google
Glass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是否成功的推向市場,為這家大公司帶來更高的價值和利潤,更在於它為這個世界帶來了新的可能。
|
||||||
從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的大動作,到剛落幕的Google開發者大會,科技業的巨變,從這一刻正式展開。 六月二十七日,早上七點,舊金山(San Francisco)街頭開始出現騷動,攝影機和燈光,跟著人群在街道上架起。 一千四百噸的飲料食物已經進駐,六千名參加者大排長龍,甚至從前一天上午,就有人搶著報到。「今年飯店的房價,比去年貴上了兩成,」一位來自加拿大的開發者,一邊抱怨一邊加入排隊的行列。 他們的目標,是Google開發者大會,堪稱今年上半年科技界最重要的一場盛會。 握有三億一千萬名瀏覽器用戶、四億二千萬個電子郵件使用者、每分鐘兩百萬個要求的搜尋引擎、一天超過四十億人點閱的YouTube,還有每天正以一百萬名新增用戶速度擴張、已有四億支手機使用的Android系統。 Google,幾乎滲透了整個網路世界。但對Google而言,今年正是全面進軍的關鍵年。 以往只有兩天的大會,今年延長至三天,包括了一百三十場系列活動,全球各地還同時為開發者舉辦了三百場大大小小的聚會。現場則有如閱兵典禮,Google七大產品線互相爭鋒,從手機、眼鏡、電視、平板電腦到瀏覽器。 而且,Google送給與會六千人,每人四台最新設備,包括最新平板電腦Nexus 7及雲端娛樂串流裝置Nexus Q等,直接燒掉新台幣兩億元! 為此,Google不只推出首次官方合作、與華碩共同開發的平板電腦,也推出第一款消費性電子產品Nexus Q,《紐約時報》指出,「Google正在成為一家硬體公司。」 從網路公司到硬體製造,Google的這一步引起各方揣測,難道是蘋果的高毛利讓Google決定從雲端落地,成為硬體品牌廠?《商業周刊》飛抵現場,一窺Google布局背後的秘密。 為搶使用者從雲端落地,讓硬體成為服務入口 「行動裝置是史上最強的潮流,」才剛主持完Google開發者大會第二天的主要發表,Google產品資深副總裁皮查(Sundar Pichai)說,「雲端上的應用程式也跟著成了趨勢,這時候,在不同載具上,使用者經驗的一致就很重要了!」 美國投顧機構BGC Partners分析師吉利斯(Colin Gillis)解釋,Google跨足硬體,是因為「硬體已經成為(Google)產品和服務的入口……,誰生產設備,誰就控制了(雲端)產品。」 為了在雲端時代站穩地盤,本來屬於網路、軟體的大廠,紛紛落地,「現在的消費者買的是一整個生態系,」Android全球合作夥伴關係總監賴格林(John Lagerling)說,為了抓住消費者,雲端上的大廠,開始以共同開發或甚至以自我品牌之名,推出硬體。 雲端巨擘可帶著內容和服務落地,與代工廠合作,但硬體廠缺乏內容,無法在新賽局中單獨吸引消費者,「台廠必須要轉向,否則在雲端上根本沒有獲利空間!」出 身Google的台達電子雲端技術中心資深處長翟本喬說。尤其是自有品牌的硬體廠商,再不轉向,可能會步上諾基亞(Nokia)、黑莓機製造商RIM的後 塵。 從Google TV、Nexus Q、Google Glass計畫(指最新實驗眼鏡)到走向跨平台服務的軟體布局,Google正在建立新的生態系,其中,扮演「端」的行動裝置,「量和種類,需求會越來越多,」Google Taiwan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 釋訂單關鍵台廠要靠硬體設計能力比快 「Google有的是內容和應用,但它不懂得做硬體,」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勝帆說,不只是製造本身,「還有行銷、通路管理等,這些都是它做不到的,」國際數據資訊(IDC)軟體分析師馬培治補充。 雲端巨人Google跟著落地,台灣硬體夥伴的價值,也是搶到訂單的關鍵,就是硬體設計的能力。 Android工程副總裁洛克哈摩(Hiroshi Lockheimer)解釋了Google的需求,「我們會用我們最新的技術,搭配理想的價格帶,去滿足我們看到的市場空缺……,然後會讓各個合作夥伴去 競逐,」賴格林指出,具體來說,「就是速度,跟客製化的能力,」他以Google和華碩的合作為例,四個月內,以一百九十九美元的價格帶提出客製化的成 果,「硬體廠就能為自己找到價值,就能贏了!」 但價格那麼低,又要求速度、客製化,台灣品牌廠的獲利空間在哪裡? 「這是一場快魚吃慢魚的競賽!」楊勝帆形容,當行動裝置還在發展各種使用情境時,硬體和軟體的結合,速度成為關鍵。過去,本來靠著緊密與Google合作能站穩地位的品牌廠,將面對代工廠的直接挑戰,品牌廠只能靠著硬體設計服務,創新使用者經驗,才可能力守自身價值。 「像華碩,從變形平板開始,就證明了它的創新能力,所以你就會想和它合作,」Android使用者經驗總監都亞特(Matias Duarte)表示,硬體廠也有機會建立起品牌效應。 簡立峰說,「來自台灣,我看到這個趨勢很急。」台灣的優勢要確立,科技(IT)產業鏈,必須有新的競合可能。品牌廠如宏達電、華碩、宏?硉央A可強化硬體設計的能力,一旦得到青睞後,再搭配台灣完整的生產鏈,速度、客製化,就能兼顧。 Google的話說得直接,因為Google真正的算盤,並不在硬體的獲利。對Google來說戰略相當清楚,「我們就是一家廣告公司。」Google執行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說。 楊勝帆認為,「他們就是在搶使用者,」當蘋果直接把iPhone上的Google地圖換成自家服務,並嘗試著用Siri、百度取代Google的搜尋引 擎,甚至直接和臉書(Facebook)合作,火藥味相當濃厚,更不用提微軟推出跨平台的Win8作業系統,亞馬遜也早就推出電子書閱讀器Kindle做 為販賣雲端內容的管道。 「而且,Google靠雲端服務賺的錢,比賣硬體多太多了,」楊勝帆說。他指的,就是廣告,二○一一年廣告收入就占了Google總營收的九六%。 目標廣告財靠YouTube進軍大一倍電視廣告市場 對Google來說,硬體不是賺錢的工具,它就如同古希臘戰爭中的「特洛伊木馬」,而Google部署躲在木馬內部的希臘士兵就是YouTube。 從跨平台的瀏覽器到為Google TV暖身的Nexus Q,二○一二年的Google開發者大會,等於是正式宣布了它要吃下任何形式廣告的野心,不只是蘋果、臉書、微軟,甚至電信商、電視台、有線電視系統,都是它的對手。 施密特認為,全球廣告市場大約在七千億到一兆美元之間,Google要擁有其中的一○%,「從一個足夠長的時間來看,答案是肯定的。」 電視廣告就是Google要透過YouTube的下一個進攻之地。以去年為例,電視廣告占美國總體廣告市場四二%,網路則只占了二二%,要吃下兩倍大的市場,過去六年來,YouTube正在將自己打造成Google先鋒。 《商業周刊》走入YouTube總部,左手邊掛著「YouTube Present」的攝影棚正在趕工,招牌的室內高爾夫球場上,各國記者穿梭,興奮和熱鬧的氣氛塞滿了Google下一波廣告商機的基地,「現在就是我們的 轉捩點!」YouTube全球內容營運總監皮克特(Tom Pickett)說。 曾經嘗試著扮演有線電視的Google,花了十六億五千萬美元收購YouTube,雖然一度年虧損高達四億七千萬美元,但在線上影音逐漸威脅電視之下,終於要一償宿願。 花旗投顧分析師馬哈尼(Mark Mahaney)最新報告指出,YouTube讓Google繼續抓住廣告潮流,他大膽預估,YouTube今年會帶來三十五億美元營收,比去年成長五○%以上。 「還有,我們能得到更好的內容,」皮克特對我說,有如Google與部落客分享利潤般,YouTube用此模式抓住更好的創作者,美國已有節目製作公司直接將節目在YouTube播出,而不選擇電視台。 就算成長快速,從一個網路上影音平台,YouTube要怎麼攻入電視廣告? 下一步整合從內容製作、播放到販賣都要賺 「下一步,就是裝置和內容的整合了,」YouTube產品管理總監拉雅拉曼(Shiva Rajaraman)說,而隔一天所發表的Nexus Q,就是答案。七吋的平板電腦Nexus 7,也為未來YouTube影片在電視上的播放、操控,提供了解決方案。 發表會上,大部分的時間在談內容的豐富和跨平台分享;而Nexus Q,可外接家庭影音設備的個人雲端處理中心,直接在家庭的娛樂情境中呈現;若再加上YouTube近期全力發展的頻道概念,未來,網路上的影音,無論是多 媒體商店Google play上的內容,還是YouTube影片,都能通過Nexus Q,在你家裡的電視、平板電腦、手機呈現。 若加上總部內即將完工的攝影棚,一個Google建立的影像消費生態系,從製作、播放、廣告業務、到影音販賣,儼然成形! Google為了瞄準一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兆元)廣告商機而朝硬體的大轉彎,逼得台灣科技品牌業者要想存活,就必須走向提升自我附加價值之路。 【延伸閱讀】Google大軍軟硬通吃,攻3兆廣告大餅—— Google秘密布局圖 YouTube全球每天逾40億人點閱 Gmail全球4.2億用戶 Chrome瀏覽器全球3.1億用戶 Google play多媒體商店全球下載次數逾200億次 Android手機全球4億支 Nexus Q雲端串流裝置最新產品(還未上市) Nexus 7 平板電腦預估下半年賣出200萬台 Google全球每分鐘被搜尋200萬次 提供0元服務和便宜硬體目標:吸引新使用者 爭奪更多使用者目標:給廣告主參考 搶下全球10%廣告量目標:衝3兆廣告收入 |
|
||||||
Evernote大受歡迎,反映出一個重要趨勢,即資訊爆炸時代,大家對於數位筆記工具的強烈需求。 數位行事曆成為隨身的私人小祕書;運用網路簡訊開會,也可以大幅減少實體會議的頻率,究竟數位筆記工具還可以如何提升工作效率? 撰文‧燕珍宜 隨著智慧型手機等行動上網裝置愈來愈成熟、普及,行動數位筆記工具也愈來愈普遍。免費雲端行動數位筆記工具Evernote,短時間內暴紅,全球使用人數倍速成長到三千六百萬人,連介紹如何使用Evernote的工具書,都成為排行榜暢銷書。 Evernote的受歡迎,透露一個重要趨勢,即資訊爆炸時代,大家對於數位筆記工具的強烈需求。 《Evernote超效率數位筆記術》的作者黃鐘毅說明,Evenote的最大特點,是讓使用者可以「跨平台」記筆記,亦即當你在智慧型手機記筆記時,筆記資料會立刻同步傳到電腦或平板電腦。 Evernote不只記錄文字,還可以記錄聲音、影像,為了滿足各式各樣的筆記需求,Evernote進而推出美食筆記本(Evernote Food)與人脈筆記本(Evernot Hello)。 手機簡訊交辦工作 互動性佳又即時除了專用程式外,隨身的手機就是最方便、簡單的數位筆記,同時管理台隆手創館、機車事業台鈴工業,以及代理高爾夫球具等產業性質迥異的台隆 工業董事長黃教漳,就很享受行動數位筆記工具所帶來的便利性。重視時效的他,現在都用手機訊息的方式親自記錄每天的行程,不假手祕書。 黃教漳表示,以前事情還沒那麼多的時候,還可以寫紙本筆記,後來因為事情愈來愈繁雜,並被要求快速回應時,他就開始利用行動數位工具來記筆記。 現在黃教漳都是用手機簡訊與同仁、主管做最即時的溝通互動,無論是交辦事項、鼓勵、支持同仁,都是透過簡訊,e-mail對他來說,都嫌太慢。「簡訊有一 半打電話的感覺,比e-mail有感情。」職場進入高效運轉的「多工時代」,任何人手邊隨時可能都有五件待辦事項、三個小型專案、一個大型計畫等。如何做 好行事曆筆記,也是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上班族常用的Google或Outlook都具有數位行事曆的功能,智慧型手機更讓數位行事曆成為隨身的私人小祕書,數位行事曆不但可以敲定會議、安排行程,更貼心的是,它還設有提醒功能。 網路趨勢專家、也是網路行銷公司米斯特六總經理劉威麟(Mr. 6)就將Google雲端行事曆(Google Calendar)的功能發揮到最極致,「它就像私人小祕書,幫你管理、安排所有工作,無論你人在哪裡,數位小祕書都會定時提醒你,接下來該做什麼了。」 劉威麟解釋,「它不只幫我安排工作內容,我還會利用它提醒我去買肥皂,或是提醒我要看某本書等等。」數位行事曆的共享功能,還可以讓你看到同事或客戶的行 事曆,依此選擇對方的「空閒時間」,就能直接發出會議邀請。 網路簡訊溝通決策 減六成實體會議此外,每個人開會常做的會議筆記,現在也可以透過數位工具來搞定。雄獅旅遊副總經理陳憲祥說明,早在兩年前,他們公司就開始嘗試使用網路簡訊軟體WhatsApp(簡稱WA)或LINE,來進行「數位」開會、討論、溝通、決策等。 「現在LINE的討論群組,可以高達兩三百人,因此,有時候一些簡單的會議,就不必大費周章集結各路人馬,直接透過LINE討論、並達成決策,還可以立刻擁有完整的會議紀錄。」陳憲祥表示。 「透過網路簡訊工具,我們幾乎減少了約百分之六十的實體臨時會議,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陳憲祥興奮地說道。只是一個簡單的網路簡訊工具,卻讓台灣最大的旅行社大幅改善開會效率,也讓會議筆記變得更即時完整,提升會議的品質。 雄獅旅遊甚至因此制定數位筆記管理規則,每位員工對於WA或是LINE上的訊息,都要做到「速讀、速回、速決」。 英雄所見略同,但又更上一層樓的是風尚數位科技(Fashion Guide)自行開發的工作管理數位工具,不僅包含會議筆記,還有工作筆記。 凡工作過必留下痕跡 考核績效最公平原本每位員工都有一本自己的工作筆記,記載、安排自己的工作內容與進度。風尚數位科技創辦人及董事長謝攸升表示,員工的工作是否能順利、準 時完成,是公司或主管最在乎的事情。因此,謝攸升利用數位工具,「幫員工設計一套最佳的工作平台,員工只要在此數位平台上記錄,就可以達到最高效率的工 作。」「我自己的工作也都是靠這套系統在管理,我做了哪些工作、工作的時程、工作相關資料,全部都記錄在上面。」謝攸升解釋,當任何一位員工的進度落後 時,這套數位工作平台還會發出提醒通知,以掌控進度。 謝攸升說,「凡工作過的,都必留下痕跡」,每位員工的工作項目、進度、工作相關的報告、資料,透過此平台,都記錄得清清楚楚,做到最即時、公開、公平的反映。 「更重要的是,我們對員工的績效考核,就可以根據這些最真實的資訊。」謝攸升開玩笑地表示,從此員工不必再「巴結」主管,而能真正做到靠自己出頭天。 各式各樣的行動數位筆記,連上雲端就能隨時隨地運用,提高工作效率,上班族不妨好好利用,讓自己的競爭力更提升。 讓你效率加倍! 8大行動數位筆記軟體 軟體名稱 下載平台 價格 雲端儲存功能 優點 Evernote 電腦、手機或其他行動裝置 免費 無論記錄文字、錄音或影像,都簡單、易上手,可整合智慧型手機與電腦,走到哪裡,記到哪裡。 Calendar 電腦、手機或其他行動裝置 免費 攜帶式行事曆,可在不同平台自由存取,甚至還能安排別人的行事曆。 Awesome Note iPhone、iPod touch及iPad 3.99美元 有行事曆、日記和塗鴉便條等筆記形式,可設定密碼保全文件。 OneNote 電腦、手機或其他行動裝置 免費 搜尋功能可讓使用者快速找到需要的資訊,還能與其他人共同使用筆記本。 UPAD iPad 4.99美元 輸入多樣化,提供手繪、鍵盤輸入、局部放大書寫、插入圖片等功能。 Note Taker HD iPad 4.99美元 似UPAD,能將筆記輸出成PDF檔,筆跡顯示擬真程度優,且筆觸可任意換色。 手機 付費,不同平台訂價不一 可夾帶影片、錄音檔、郵寄或備份對話紀錄,收訊較好,可與電話簿好友同步。 LINE 電腦、手機或其他行動裝置 免費 與WhatsApp類似,可語音通話,也可於PC下載使用,擁有卡通表情圖案。 整理:陳兆芬 |
上個月Google撤掉了iGoogle和Google視頻服務,今天Google又將撤下新一輪雞肋應用。這一輪下架的產品中,最出名的要數Listen。
這一款Google2009年上線的播客應用。Google撤下Listen的目的很單純,Android用戶的播客應用程序選擇很多,不缺Listen這一個。
據稱Google會在Android手機的Music應用程序中加入播客功能。有趣的是,Apple6月份剛發佈了全新的播客應用程序。
Google這次要「砍掉」的還有2個產品,Google團隊應用和Google商業視頻。但消費者都這兩款產品都不熟悉。使用Google商業視頻的企業可以去GoogleDrive繼續訪問上傳的視頻。
Google歷來都有撤掉沒用的產品的習慣。尤其是Listen這款播客應用,用戶數量又不多,更不敵Apple,與其撐著浪費錢,不如趕緊撤掉把空間讓給其他部門。
具體地說,在一個多月以前,根據彭博社的報導,Google Android的官方應用商店Google Play中,應用程序的數量已經達到了70萬個,這一數字已經與蘋果在2012年9月份公佈的App Store內的應用數量相差無幾。
Android手機市場佔有率增長當然是重要原因。從這樣的發展速度看,Google Play的應用數量要超過App Store恐怕也是遲早的事。
還有開發者們現在對蘋果App Store又愛又恨。這是他們眼裡的神奇之地,有時卻也是苦難之地。江湖一直流傳在App Store上致富的傳說,而站在塔尖的卻永遠是少數人。
越來越多的應用開始推出或者考慮推出Android版本,這麼大的使用人群誰也不敢忽視。按照一些開發者的說法,他們希望「在Android市場裡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在iOS版本上賺錢」。
你看,這就是問題。如果要成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就應該讓開發者意識到Google Play 也是一門「生意」。目前Google Play在30多個國家支持付費功能,但開發者在這個平台上賺錢的意識仍然很淡薄。如果不盡快做些什麼,Google Play可能會失去眼下這個最好的機會:
適當提高門檻 不設門檻讓Google Play可以提供的選擇更為豐富,但帶來的負面效應也非常明顯:應用質量良莠不齊,用戶付費意願低,提高門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轉這種局面。
亞馬遜Kindle AppStore在這方面是一個好例子。它對進入的應用採取了審核機制,並且有促銷配合。按照2012年12月這一業務的總監Aaron Rubenson的說法,一些應用,比如TinyCo出品的Tiny Village,在Kindle上賺的錢是iOS的1.8倍、是Google Play的2.76倍。
當然提高門檻也是一把雙刃劍,要知道蘋果的開發者們如今對App Store的審核機制已經有諸多不滿。最終這會是一個雙方利益的權衡問題。
更有效的應用發現機制 對於擅長搜索和數據處理的Google,這應該不是一件難事。App Store之所以刷榜橫行,是因為讓用戶發現應用的手段實在有限,除了一些愛好者網站,更多的是通過商店內的搜索和排名,或者編輯推薦。
Google可以更好地處理這件事。比如通過Google+,或者其它Google的產品平台。比這些粗淺設想最重要的是,讓用戶尋找應用成為一件有趣、並且毫不費力的事。當越來越多的應用可以被不同的手段發現,Google Play的地位還會提升一大截。
一個類iTunes平台 iTunes是蘋果軟件和硬件的連接中樞。這跟「開放」或者「封閉」沒有關係,它只跟你想讓用戶在軟件和硬件連接的這段時間裡做些什麼事有關。
沒有iTunes的差距現在看起來還不至於致命,但假設一個極端狀況,當應用程序總是因為免費,使Google Play與開發者難以形成收入關聯,蘋果和亞馬遜仍會在聚攏開發者、連接軟硬件上形成巨大優勢。
在這時,如果Goole還需要在用戶之間關聯硬件和軟件,那麼一個類似於iTunes的平台仍然很關鍵。不過Google Play的前景,也不取決於Google「是否知道應該怎樣做」,而取決於「願不願意這樣做」。商業就是這樣。
據國外媒體稱,今日,Facebook正式收購了微軟的Atlas解決方案。
去年十二月,有傳言稱Facebook欲意收購Atlas實際是為了建立自己外部的廣告網絡。Atlas廣告平台是微軟在2007年用60億美元收購aQuantive公司的時候獲得。而Facebook一直想要收購它。
今天,這個交易正式結束了。儘管價錢一直沒有公開,但是估算應該在1億美元以下。微軟的Atlas廣告平台能夠幫助廣告商購買和管理廣告。這個收購交易將幫助Facebook開發自己的一站式服務,讓廣告商和機構購買、銷售、優化和跟蹤網絡廣告。Facebook希望,Atlas能幫助其向廣告商提供有效工具,基於他們捕捉的社交習慣,更有針對性地投放廣告,並更好理解社交活動對消費者購買決定的影響。
Facebook產品營銷主管布萊恩·博蘭德(Brian Boland)說:「我們相信,一旦可以測量營銷渠道的各個接觸點,將有助於廣告商看到有關其營銷活動效力的更全面觀點。收購Atlas將是取得這一目標的重要一步。」
不論Facebook還是微軟,都想增強顯示廣告業務方面與谷歌競爭的能力。據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的資料顯示,在規模達150億美元的美國在線顯示廣告市場上,谷歌以15.4%的市場份額排在首位,Facebook以14.4%的市場份額居於次席。所以Facebook收購Atlas此舉將給Google重重一擊。外界預計,Facebook將會創建一個廣告網絡,可以在其社交網絡以外銷售廣告。
新一場科技大戰即將開始,Facebook已經逼到了Google的城下。該輪到你出擊了!谷歌!
Google官方今日對外發佈消息,將在今天的7月1日關閉Google Reader服務。Google Reader服務上線於2005年,八載之後,Google終於下定決心將其關閉。消息一出,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很多人都在為Google Reader感到惋惜。
至於Google為何關閉Google Reader?Google官方的說法是「使用量下滑」,但因為這種理由就去關閉擁有忠實擁躉的服務,顯然不符合Google的風格。Google下決心關閉Google Reader的真正原因是——為了促進Google+的發展,把閱讀功能併入Google旗下社交網絡Google+。
Google Reader的前產品經理Brian Shih在美國著名問答社交網站Quora回答網友對Google Reader為何會被關閉提問時,昭示出了Google的這一戰略意圖。Brian聲稱,Google Reader在2008、2009、2010年都曾經差點被「幹掉」,原因就是Google 希望其閱讀業務能融入社交網絡,而在2010年之後,Google Reader團隊中大量的人才都直接被調到了Google+。其實自從Google+上線伊始,Google內部就一致認為Google Reader業務會被砍掉,之後閱讀功能將融入Google+——而Google現在才砍掉Google Reader,其實已經是下手非常慢的了。
其實我們只要簡單分析就不難理解,Google+作為一個社交網絡,是需要「內容」推動其社交,而Google Reader把這個功能拆分出去,無疑會讓Google+發展受阻,何不讓Google Reader成為Google+的一個功能,讓其為Google+輸送足夠的內容促進社交,也讓更多的喜歡Google Reader的閱讀用戶去試用Google+呢?
當然,Google不會對我們說:「嘿!喜歡Google Reader的傢伙們,你們還想用這麼好的閱讀業務嗎?那你得聽話,來玩我們的Google+才能享受到!」——這樣未免和其「不作惡」的口號相違背,所以Google溫柔的對我們說「使用量下滑,我們將迫不得已關閉Google Reader了」。雖然這樣有點可惡,但是喜歡Google Reader的i黑馬讀者們也不用傷心,Google Reader將會在Google+中重生。
i黑馬 導讀:作為一個資深閱讀控,Google Reader的死忠粉,對於它將「離世」的消息,深表不震驚!作為一個靠前沿趨勢吃飯的科技blogger,作者@龍真 以前平均每天花在上面的時間是18小時!毫不誇張的說,Google Reader就是我的飯碗,就是我的全部,對我來說意義極其重大!如果這個事發生在三年前,我相信它會激起很多人的強烈反彈,因為它直接損害了太多人的利益,至少對於我來說,這就是滅頂之災!但現在,大家所做的只是哀悼。三年的時間,世界已經發生了太多的變化。但Google Reader對於世界的的貢獻,不容抹殺。
Google Reader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生態世界,也是一個長期走在潮流最前沿的孤獨的世界。儘管它所倡導的RSS最終沒有成為主流,但它留下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不容抹殺。如果談閱讀革命的形式創新,我會把它和報紙,門戶的出現相提並論。如果談閱讀模式創新,我會把Google reader,digg,summly,stumbleupon並稱為閱讀領域的新四大發明,並會把它放在第一位。在龍真看來,Google Reader的巨大貢獻在於:
第一,自主式聚合閱讀。第一次讓人們離開了被門戶,被報紙們瘋狂推送內容的媒體時代,開啟了個性化的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的時代。使用Google reader後,我就再也沒有去看各大門戶的習慣了。因為一切的內容基本在這裡都可以搞定了。閱讀在這裡,分享在這裡,收藏在這裡,互動雖然難用但也在這裡!現在的Flipboard,Zaker,網易云閱讀,搜狐新聞客戶端,無覓,指閱等社會化閱讀工具其實都是Google Reader的形式上的變種,它們的出現都離不開對Google Reader的借鑑和參考!
第二,互聯網訂閱模式。第一次真正做到了"內容為王",小媒體有了與巨無霸們競爭的機會。個人也可以作為發生源產生與媒體巨頭們一樣的力量!國外幾大新興科技媒體Techcrunch,Mashable,thenextweb,allthingsd,readwriteweb等莫不是在沒錢,沒人,沒太多內容,沒推廣資源的窘困境況下,借助於Google Reader的平等的對待內容的態度,依靠眾多GR死忠粉絲的力量而衝到了主流的行列。而國內情況也驚人的相似,36Kr,Tech2IPO創見,云科技之所以在今天有強大的影響力這跟他們之前已經滾動了上萬的各種reader訂戶密不可分。Google Reader的關閉也會對國內外這些靠Reader起家的知名博客們的用戶造成不小的影響。這點值得嚴重關注一下。說到了現在,您不覺得現在的微博,尤其是微信背後都有著深深的google reader的影子嗎?都是訂閱,都是內容驅動,規則的改變都帶動了大量屌絲逆襲的機會!
Google Reader的生態世界裡核心在於那些「志同道合」的「與世隔絕」的「神奇」用戶。經過了多年的大浪淘沙,你會發現GR的用戶驚人的一致!他們的群像可以描繪的清清楚楚:年齡18歲到40歲之間;本科以上學歷,很多都有留學經歷;休閒和簡約風格;互聯網或技術工作者;非常講究個性化;特別強調獨立思考能力;忠實的蘋果粉或Google粉;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第一批用戶;對最新的科技潮流有強烈的渴望;信仰技術和產品可以改變世界;郵箱用Gmail;聊天只聊產品和技術或這個圈子;有強烈的表達慾望等等。這是一個小的世界,就跟中國互聯網洪荒時期那些混論壇的人創造了了中國互聯網的騰訊、網易和新浪一樣,這些Google Reader的用戶們開啟了中國最原始的科技博客的大門。但儘管如此,他們的根據地依然是Reader。因為這群人更喜歡聚合的內容,更喜歡看到不一樣的觀點,它們苛刻的追求內容品質,是真正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趨勢的追隨者,是真正的分享者和研究者。以致於我不管是在Tech2IPO還是現在的i黑馬面試作者的時候,第一要求就是:你用不用Google Reader?你都訂閱了什麼內容?這是第一要求!
為什麼會離Google Reader越來越遠?其實對於我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只是呆的時間越來越少。翻牆的原因就不說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Google自身對於Reader產品的破壞。Reader的核心邏輯其實非常明確,就是讓大家儘可能的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最有價值"的"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Reader的團隊他們一直在努力。不管是在相關推薦上還是在朋友內容分享推薦上都做的非常可圈可點,這都極大的方便了用戶的使用,甚至在很困難的互動交流上他們也都在不斷的研究方法。但似乎萬惡的Google公司管理層完全不是這麼想的。他們更傾向於把這個不賺錢的產品廢掉。最突出的表現是對PostRank的態度。Postrank是一個Google reader裡最有價值的第三方插件,它可以自動為每篇文章打分,我們在閱讀時可以直接按分數來篩選文章,直奔主題,這是Google reader對我這樣每天要瞄上數百篇文章的閱讀控的最致命的吸引力。時間不長,就傳出了Google二三千萬美金收購postrank的消息,我本以為這是好事,但馬上postrank就被移出了Google reader!然後產品被廢掉,技術融入了Google分析。還有很多例子,Google Reader的產品不能跟Google的其他重點產品發生衝突,不能加上有衝突的功能,只能作為其他產品的推廣渠道。這種種束縛住Google Reader手腳的種種惡意,讓我們普通用戶都看的出來,除了心酸和同情,我們能做的了什麼?!要知道,在這個競爭已經推進到了極致化的時代,如果你不能做到更好為用戶篩選內容,用戶就會有其他家備選!
第二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社會化媒體Facebook,twitter,國內微博,微信和人人的興起。它們一方面擁有比Google reader更多的用戶,一方面擁有更開放的內容源頭,更重要的是它們的產品形式更容易分享和互動。"更好的內容",加上"更便捷的分享",再加上"興趣相投的朋友推薦",以及"更強大的交流互動形式",Google reader完敗於社會化媒體。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龍真個人也傾向於這或許是Google下定決心,關掉Google reader,而把它的使命放到Google+去完成的核心動因。
第三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開放性和移動端興起的交叉作用。Google reader在移動領域基本沒佈局。由於Google reader一直保持著強烈的開放性,給了很多基於Google reader的產品機會,從這點上我們也應該心酸的為GR叫聲好。貢獻出它的用戶及內容,來成就其他的閱讀器,共同推動RSS的發展,這是一種什麼精神?!從PC端的鮮果閱讀到網易閱讀,從移動端的reeder到mobilerss,數不清的Google reader的徒子徒孫們:一方面,在言談和高度上把GR捧上了天;另一方面,又在不聲不響的瘋狂搶奪它的陣地。到目前為止,它也僅在android上有一個已經被淹沒在各種閱讀器裡體驗一般的簡易應用。而Google新出品的被稱作可能會代替GR的"新鮮匯"應用,更像是迎合出版商們的在線圖書館的公關產品!
| ||||||
手機產業競爭進入白熱化,但不論蘋果、三星或宏達電的新手機,已無法讓消費者有「哇!」的感覺。Google眼鏡的誕生,只要透過聲控就能完成智慧型手機的功能,也宣告穿戴式電子產品正式登場。 撰文‧林宏文 今年一月二十三日傍晚,紐約地鐵出現一位穿黑夾克、戴毛帽、提著黃色塑膠袋、滿臉鬍子的大叔,臉上還戴著一副特別的眼鏡,神色輕鬆地閒逛。一位乘客認出他來,立即拍下照片放到Twitter(推特)上,並寫著:「我與這位全世界最有權勢的人,在往市中心的三號線地鐵上不期而遇,我們簡短地聊了一下,他是個好人(nice guy)!」原來,這位大叔就是谷歌(Google)兩位創辦人之一的布林(Sergey Brin)。他與另一位創辦人、現任的谷歌執行長佩吉(Larry Page),於一九九八年寫下了谷歌震撼世人的傳奇故事,兩人更躋身當今世界排行第二十及二十一名的富豪。 布林戴的這副眼鏡,就是即將於今年下半年推出的谷歌眼鏡(Google Project Glass)。喜歡挑戰新鮮創意的布林,正是谷歌內部開發最具成長潛力產品Google X實驗室的負責人,這個實驗室專注在概念性的研究,例如谷歌眼鏡、自動駕駛汽車等。 功能炫 聲控即可錄影像谷歌眼鏡計畫其實幾年前就已展開,去年則開始對外密集曝光,布林在去年七月的Google I/O大會中,以高空跳傘影片直播的形式正式發布;今年初的CES展(美國消費性電子展)及TED(科技、娛樂與設計大會)等多次演講中,也都談過谷歌為何要發展這項產品。 這款智慧型眼鏡的功能確實令人驚豔,包括只要透過聲控,就能完成一般智慧型手機的功能,不管照相、錄影甚至導航,統統難不倒它;動動嘴巴,眼睛看到的影像就立刻記錄下來。 此外,在谷歌眼鏡右上方的小型鏡片,能顯示所有的互動介面。鏡架右方裝有前置攝影機,眼鏡將數據發送到雲端後,分享使用者所在位置,就能立即導航,並提供當地氣象等資訊。谷歌眼鏡也有即時翻譯功能,出國旅遊不必擔心語言不通。 一項最具特色的功能,就是所謂的「雷射虛擬鍵盤」;這個鍵盤可以投射在使用者的手上,直接靠著手勢操作與觸碰,就可以完成各種動作。這樣的設計,讓這副眼鏡幾乎擁有像手機的功能,而且因為直接戴在臉上,使用起來更方便。 一位網友說,「谷歌眼鏡是每個小男孩的夢幻玩具,就像『七龍珠』裡的戰鬥力偵測器,可以探知對手戰鬥力及所在地,宛如一戴上後,馬上變成超級賽亞人或那美克星人。」題材夯 供應鏈股價發酵谷歌眼鏡的誕生,對競爭已進入白熱化的智慧手機產業來說,更具重大意義。因為不論蘋果、三星或宏達電,近來推出的許多新產品,儘管標榜擁有許多新功能,但創新的步伐似乎都已受限,很難讓人有「哇!」的驚豔,無法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如今谷歌眼鏡的出現,把創新又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目前,谷歌並未明確說明這項產品要何時推出,但一般預料,很可能將在今年五月十五日舉行的Google I/O網路開發商年會中,發表與鴻海合作生產的探索者版本眼鏡(Glass Explorer Edition)。 而這項革命性產品的推出,也在資本市場逐漸發酵。去年以來,蘋果與谷歌的股價一下一上,正好形成上下交叉,似乎就在反映谷歌的創新動能勝過蘋果。儘管谷歌眼鏡初期對業績貢獻並不多,但在谷歌持續引領創新方向,未來股價肯定不寂寞,難怪目前已有分析師預測,谷歌股價有機會突破一千美元。 谷歌眼鏡概念股的另一震撼,就是三月五日傳出奇景光電將是谷歌眼鏡中,微投影顯示器IC的獨家供應商。在美國掛牌的奇景光電,當天股價最高大漲四成,股價創下五年來新高。 其實,奇景雖然是僅次於聯詠的全球驅動IC二哥,但很早就發展多元顯示技術,旗下公司立景耕耘LCOS(矽基液晶)微投影技術多年;由於LCOS微投影的產品並未成功地應用在手機及可攜式微投影機,因此多年來一直沒有具體成績,也讓奇景的股價沉寂一段時間。 不過,奇景一直沒有放棄LCOS微投影技術,今年二月初奇景光電的線上法說會中,執行長吳炳昌對LCOS微投影解決方案曾做過簡單說明。他表示,奇景與數家「頂級客戶」共同研發的頭戴式顯示器,將於二○一三年邁入初期量產的出貨階段。這個說法,應該相當接近谷歌眼鏡的推出時間,雖然奇景沒有證實,但打入谷歌眼鏡供應鏈應該是相當明確。 此外,鴻海也是傳聞中谷歌眼鏡的組裝廠,而且這項產品將以在美國生產為主,不過由於初期數量並不多,對鴻海業績貢獻應該很有限。 外資巴克萊亞太區半導體產業首席分析師陸行之預估,谷歌眼鏡問世第一年,出貨量約五千萬至六千萬副,對台系供應鏈的營運貢獻約二%上下。倘若日後逐漸成為市場主流,年銷量一億至二億副或以上,對供應鏈的貢獻才會轉趨明顯。 谷歌眼鏡即將面世,不僅滿足重度3C產品迷的好奇心,同時也挹注資本市場新的題材。谷歌眼鏡擁有令人驚訝的功能,不再是科幻電影的情節,也宣告穿戴式電子產品正式登場。對於世界的改變,谷歌又將再一次寫下新頁。 蓄勢待發! —— Google眼鏡台灣供應鏈概念股 公司 產品項目 鴻 海 組裝 奇景光電 微投影顯示器IC 頎 邦 奇景半導體封測博 通 WiFi晶片 台積電 博通晶圓代工 日月光、矽品 博通半導體封測 資料來源:各公司 |
| ||||||
手機產業競爭進入白熱化,但不論蘋果、三星或宏達電的新手機,已無法讓消費者有「哇!」的感覺。Google眼鏡的誕生,只要透過聲控就能完成智慧型手機的功能,也宣告穿戴式電子產品正式登場。 撰文‧林宏文 今年一月二十三日傍晚,紐約地鐵出現一位穿黑夾克、戴毛帽、提著黃色塑膠袋、滿臉鬍子的大叔,臉上還戴著一副特別的眼鏡,神色輕鬆地閒逛。一位乘客認出他來,立即拍下照片放到Twitter(推特)上,並寫著:「我與這位全世界最有權勢的人,在往市中心的三號線地鐵上不期而遇,我們簡短地聊了一下,他是個好人(nice guy)!」原來,這位大叔就是谷歌(Google)兩位創辦人之一的布林(Sergey Brin)。他與另一位創辦人、現任的谷歌執行長佩吉(Larry Page),於一九九八年寫下了谷歌震撼世人的傳奇故事,兩人更躋身當今世界排行第二十及二十一名的富豪。 布林戴的這副眼鏡,就是即將於今年下半年推出的谷歌眼鏡(Google Project Glass)。喜歡挑戰新鮮創意的布林,正是谷歌內部開發最具成長潛力產品Google X實驗室的負責人,這個實驗室專注在概念性的研究,例如谷歌眼鏡、自動駕駛汽車等。 功能炫 聲控即可錄影像谷歌眼鏡計畫其實幾年前就已展開,去年則開始對外密集曝光,布林在去年七月的Google I/O大會中,以高空跳傘影片直播的形式正式發布;今年初的CES展(美國消費性電子展)及TED(科技、娛樂與設計大會)等多次演講中,也都談過谷歌為何要發展這項產品。 這款智慧型眼鏡的功能確實令人驚豔,包括只要透過聲控,就能完成一般智慧型手機的功能,不管照相、錄影甚至導航,統統難不倒它;動動嘴巴,眼睛看到的影像就立刻記錄下來。 此外,在谷歌眼鏡右上方的小型鏡片,能顯示所有的互動介面。鏡架右方裝有前置攝影機,眼鏡將數據發送到雲端後,分享使用者所在位置,就能立即導航,並提供當地氣象等資訊。谷歌眼鏡也有即時翻譯功能,出國旅遊不必擔心語言不通。 一項最具特色的功能,就是所謂的「雷射虛擬鍵盤」;這個鍵盤可以投射在使用者的手上,直接靠著手勢操作與觸碰,就可以完成各種動作。這樣的設計,讓這副眼鏡幾乎擁有像手機的功能,而且因為直接戴在臉上,使用起來更方便。 一位網友說,「谷歌眼鏡是每個小男孩的夢幻玩具,就像『七龍珠』裡的戰鬥力偵測器,可以探知對手戰鬥力及所在地,宛如一戴上後,馬上變成超級賽亞人或那美克星人。」題材夯 供應鏈股價發酵谷歌眼鏡的誕生,對競爭已進入白熱化的智慧手機產業來說,更具重大意義。因為不論蘋果、三星或宏達電,近來推出的許多新產品,儘管標榜擁有許多新功能,但創新的步伐似乎都已受限,很難讓人有「哇!」的驚豔,無法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如今谷歌眼鏡的出現,把創新又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目前,谷歌並未明確說明這項產品要何時推出,但一般預料,很可能將在今年五月十五日舉行的Google I/O網路開發商年會中,發表與鴻海合作生產的探索者版本眼鏡(Glass Explorer Edition)。 而這項革命性產品的推出,也在資本市場逐漸發酵。去年以來,蘋果與谷歌的股價一下一上,正好形成上下交叉,似乎就在反映谷歌的創新動能勝過蘋果。儘管谷歌眼鏡初期對業績貢獻並不多,但在谷歌持續引領創新方向,未來股價肯定不寂寞,難怪目前已有分析師預測,谷歌股價有機會突破一千美元。 谷歌眼鏡概念股的另一震撼,就是三月五日傳出奇景光電將是谷歌眼鏡中,微投影顯示器IC的獨家供應商。在美國掛牌的奇景光電,當天股價最高大漲四成,股價創下五年來新高。 其實,奇景雖然是僅次於聯詠的全球驅動IC二哥,但很早就發展多元顯示技術,旗下公司立景耕耘LCOS(矽基液晶)微投影技術多年;由於LCOS微投影的產品並未成功地應用在手機及可攜式微投影機,因此多年來一直沒有具體成績,也讓奇景的股價沉寂一段時間。 不過,奇景一直沒有放棄LCOS微投影技術,今年二月初奇景光電的線上法說會中,執行長吳炳昌對LCOS微投影解決方案曾做過簡單說明。他表示,奇景與數家「頂級客戶」共同研發的頭戴式顯示器,將於二○一三年邁入初期量產的出貨階段。這個說法,應該相當接近谷歌眼鏡的推出時間,雖然奇景沒有證實,但打入谷歌眼鏡供應鏈應該是相當明確。 此外,鴻海也是傳聞中谷歌眼鏡的組裝廠,而且這項產品將以在美國生產為主,不過由於初期數量並不多,對鴻海業績貢獻應該很有限。 外資巴克萊亞太區半導體產業首席分析師陸行之預估,谷歌眼鏡問世第一年,出貨量約五千萬至六千萬副,對台系供應鏈的營運貢獻約二%上下。倘若日後逐漸成為市場主流,年銷量一億至二億副或以上,對供應鏈的貢獻才會轉趨明顯。 谷歌眼鏡即將面世,不僅滿足重度3C產品迷的好奇心,同時也挹注資本市場新的題材。谷歌眼鏡擁有令人驚訝的功能,不再是科幻電影的情節,也宣告穿戴式電子產品正式登場。對於世界的改變,谷歌又將再一次寫下新頁。 蓄勢待發! —— Google眼鏡台灣供應鏈概念股 公司 產品項目 鴻 海 組裝 奇景光電 微投影顯示器IC 頎 邦 奇景半導體封測博 通 WiFi晶片 台積電 博通晶圓代工 日月光、矽品 博通半導體封測 資料來源:各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