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O2O創業資本遇冷 熱錢都跑到B2B電商去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02/153046.shtml

導讀 : 2015的B2B融資企業數量已經是去年的6倍以上,越來越多的B2B創新企業出現在媒體報道中,整個電商界即將邁入B2B時代。

     即使最濃重的迷霧,在太陽升起後終會消散。

肆虐一年的O2O大戰終於走入終章,仿佛一夜之間,原本熱情萬丈的VC們都帶著資本躲了起來,讓轟轟烈烈的O2O補貼大戰變成了一場鬧劇,只得以合並和批量死亡收場。

寒冬真的來了麽?確實是的。數據顯示,2015年二季度互聯網行業VC/PE融資事件規模為37.89億美元,環比下降50.36%;融資案例數量222起,環比下降10.84%,剛結束的第三季度的情況比第二季度更加嚴峻。

有人說,這次寒冬就因為不爭氣的股市,但在我看來,股市僅僅是催化劑,真正讓投資人捂住口袋的是現階段的O2O本就是無本之木。

目前的O2O更像是一場做給投資方看的商業狂歡:O2O平臺用重金收買了一群只在乎補貼力度的消費者,利用誇大甚至是虛報的市場規模來套取投資人的真金白銀,完成了所謂的商業閉環。在整體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以及運營效率並沒有獲得真實提升的情況下,平臺根本沒有能力扭虧為盈,只能依賴投資人的資本輸血,這樣的商業閉環是非常脆弱的,一旦遇到金融局勢動蕩或是周轉困難,平臺很快就會倒閉,投資人也將血本無歸。難怪有人說,O2O就是一個坑,坑了投資人的同時也讓整個電商領域都被說成“騙子”,沒哪個投資人再腦袋短路把錢投入這個行業了。

資本不再眷顧電商了麽?其實不然,只不過資金更多轉向了B2B。相較於O2O的大面積雕零,體量更大、運行更加穩健的B2B電商則吸引了更多關註。根據托比網的數據顯示,2015的B2B融資企業數量已經是去年的6倍以上,B2B的媒體曝光率也大幅上升,越來越多的B2B創新企業出現在媒體報道中,整個電商界即將邁入B2B時代。

1

他們看好B2B為哪般?

B2B今年大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作為B2C和O2O的上遊,B2B擁有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且增長穩定。

根據易觀智庫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電子商務B2B市場交易額達8.8萬億元,環比增長23.6%;到2016年,中國電子商務B2B市場交易規模預計達15.2萬億,環比增長32.8%,這樣的高速增長在經濟增速放緩的中國是非常難得的,也預示著中國的B2B電商領域有可能將迎來新一輪的爆發期。

2

B2B電商市場交易規模表現搶眼,眾多投資界人士對其也是大為看好。IDG的熊曉鴿認為下一代的BAT會在B2B領域里產生,用BAT對標未來B2B行業中的巨無霸。經緯中國左淩燁稱B2B已經排進了國內VC投資的前三名,北極光的張朋認為移動互聯網給B2B帶來了新的機會,而千米網的石正川則認為B2B將成為未來中國電商界新的關註點。

市場需求讓B2B成為電商新亮點

為什麽說B2B電商將大有所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企業目前的電商化水平仍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很多領域的電商化水平仍舊很低。

舉個例子,作為制造業、建築業的重要原材料之一,鋼鐵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在經歷產能過剩和經濟下行等多重打擊後,鋼廠和高級代理商希望通過降低價格的方式刺激消費,但收效甚微;與此同時,下遊用鋼企業購買鋼材的價格卻沒有降低甚至還有增加,高昂的價格攤薄了利潤,有時候還會碰到上遊中間商囤貨以至於無鋼可賣的局面,更增加了企業負擔。

出現這樣結果的原因傳統的鋼鐵貿易電商化程度很低,貿易鏈過長,從鋼廠到終端用鋼企業需要經過鋼廠、多級代理商、中間商、服務商等多個環節,最多能有八九個層級。經過層層轉手和盤剝,鋼鐵真正到達用鋼企業的時候價格已經大幅上漲。不僅如此,在鋼廠降低出廠價格時,中間利潤將加大,更多中間商將加入其中,層級將變得更多,進一步加重用鋼企業負擔,也讓鋼廠獲得增大銷量獲得利潤變得困難。

面對這樣的市場亂象,B2B電商就發揮了作用,B2B電商最直接的效能就是用平臺的方式使得信息透明度增加,縮短貿易鏈條長度,讓不同體量不同需求客戶能夠在平臺上找到最合適的產品,促進交易的形成,最終讓終端企業能夠以更加低廉的價格買到產品而制造廠能夠獲得更大的銷量和利潤。

B2B電商由綜合平臺逐步走向重度垂直

近兩年,B2B電商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由綜合性平臺向重度垂直過度。每一個行業對於流量導入、供應鏈管理、物流、金融服務的需求是不一樣的。綜合平臺想要滿足所有客戶的電商化需求難度很大,效能遠低於重度垂直平臺,這幾年風頭正勁的“找鋼網”“找塑料網”等重度垂直電商平臺借此騰然興起。

B2B電商向著生態化邁進

除了重度垂直之外,B2B電商的另一個特點是正在向生態化邁進。在促成交易的基礎上,B2B電商正在進行生態化的建設,在物流、倉儲及再加工和供應鏈金融方面著重發力,利用平臺的力量將產業上下遊統一為一體,為企業提供完整的電商解決方案和實際運營助力。

SaaS企業服務與B2B電商齊頭並進

伴隨著B2B電商的崛起,SaaS企業服務行業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企業最需要B2B電商幫助他完成“業務流程再造”和“供應鏈重構”,而這些正是SaaS企業服務的強項。目前主流的SaaS企業如千米網用SaaS軟件將企業的交易流程進行線上化改造,金蝶、管易等ERP軟件則為企業提供庫存管理、倉儲建設的線上解決方案,而明道等企業管理軟件則為企業提供內部管理和溝通工具。這些電商SaaS軟件或系統通過底層數據互通共同幫助企業進行B2B電商化改造,為他們的電商化提供助力的同時也借勢深入B2B領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機會。

B2B電商應更註重品類衍生及配套服務

在B2B電商的發展過程中,有一項有可能成為其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這就是“天花板”效應,也就是單一的品類的交易體量是有上限的,想要進一步發展就需要擴大產品品類體系,或開發深加工產品以應對多變的市場。

舉個例子,瀝青產品的年交易額上限預計在400億,任何一家B2B電商企業的交易額短時間內都不可能突破這個數字,想要進一步獲得市場就需要涉及瀝青衍生市場,將防水納入其交易範圍就可以將上限突破5000億,從而擁有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

另外,配套服務也將是B2B電商另一個發展重點。目前中國的B2B電商主要業務是促成交易,從中收取服務費或信息費,這樣的經營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B2B電商平臺能夠將供應鏈金融、倉儲建設以及進出口貿易等配套服務融入,可以在現有體量內產生更多的效益,對於吸引企業入駐、擴大規模也是有很多好處的。

結語:B2B電商擁有廣闊的想象空間,是未來10年乃至更久的電商熱點,在這個基礎上,B2B電商企業需要抓住機遇,揚長避短,相信這個行業中必將會誕生新的“獨角獸”,個別企業甚至可能會超越BAT成為新的電商傳奇。

撥開寒冬迷霧,陽光最終將照射B2B電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892

汽車後B2B平臺“喜汽貓”倒閉 上線不足一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19/153368.shtml

導讀 : 喜汽貓高峰時期員工超過100人,現在只有五六個人,準備開始新一輪的創業項目。

i黑馬訊 周路平 12月19日消息 今日,汽車後市場B2B交易平臺“喜汽貓”宣布停止運營。網站(www.xiqimall.com)將於2015年12月20日停止線上交易,服務器將於2016年1月15日關閉。

據悉,喜汽貓成立於2015年3月,創始人為徐超。根據其官方透露的信息,喜汽貓已有12377個實名認證的註冊用戶、179個上遊供應商、7000多個使用ETP的服務門店。徐超告訴i黑馬,喜汽貓起初做車品的交易的第三方平臺,直接對接品牌廠商和門店,而後開始改為自營,給汽車修理門店出售車品。其高峰時期員工超過100人,現在只有五六個人,準備開始新一輪的創業項目。

其創始人徐超分析,喜汽貓失敗的原因在於:一是打法不夠直接。通過SaaS切車後B2B繞得太遠。“運營過程中我們發現,SaaS用戶很難轉化成為B2B用戶,看似我們參與到了用戶的核心經營過程,實際上門店用了你的管理軟件,和從你平臺采購沒有直接關系。”。

二是看錯方向。徐超的團隊起初做車品撮合交易平臺,讓廠家直接對門店。在徐超看來,標品類的東西應該直接toC,“第一步就選錯了方向,我們不得不忍痛割愛。”

三是不能牢牢綁住一端。汽車用品停掉之後,徐超搭建了自營的零配件平臺。售賣原廠配件,SKU較少,但後來發現單純以產品切入,很難獲得提升。在專業度和規模的選擇上一度使得徐超犯難,徐超甚至認為,零配件供應是一個“偽痛點”,不能夠牢牢地綁住修理廠,而零部件上遊相對集中,基本也是一些較大的企業,沒有成熟的渠道和銷量很難撬動,“B2B的兩端都處在完全不確定的狀態之中”。

關於喜汽貓汽車後市場B2B交易平臺停止運營的公告

各位親愛的喜汽貓平臺用戶、產品供應商:我們不得不在這樣一個寒冷的冬季,宣布喜汽貓平臺停止運營。

1、喜汽貓B2B網站(www.xiqimall.com)將於2015年12月20日停止線上交易。網站服務器將於2016年1月15日關閉。

2、ETP軟件(汽車服務門店ERP+CRM系統)將不再提供程序更新服務,已有功能除“客戶管理”中的“短信模塊”之外,其他功能可永久免費使用。

3、喜汽貓平臺用戶“賬戶余額”及經銷商“應付賬款”將在2016年1月1日前由財務部門統一退款至用戶或供應商。

4、ETP用戶購買但未發送的短信,將在2016年1月1日前由財務部門統一退款客戶

在此我代表團隊,向12377個實名認證的註冊用戶、179個上遊供應商、7000多個使用ETP的服務門店致以深深的抱歉。由於喜汽貓平臺停止運營對您產生的不便,我們深表內疚,感謝大家一路走來對喜汽貓的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784

鋼鐵B2B平臺找鋼網獲E輪10億+戰略投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finance/2015/1224/153463.shtml

導讀 : 今日,鋼鐵B2B平臺“找鋼網”宣布完成E輪戰略融資,融資規模逾10億元。

i黑馬訊 12月24日消息,今日,鋼鐵B2B平臺“找鋼網”宣布完成E輪戰略融資,融資規模逾10億元。具體領投機構尚未披露。

作為采用創投模式成立的公司,找鋼網此前只接受投資機構投資,對於此次接受戰略投資,找鋼網相關負責人表示,主要因其正在拆除VIE構架,準備國內新興板上市。

找鋼網創始人、CEO王東日前在供應商峰會上透露,除日均10多萬噸的撮合交易,找鋼商城目前每天銷售量在6萬~7萬噸,全年銷售額將近200億元。

據悉,找鋼網此前共經歷過四次融資。2011年12月宣布獲得1000萬元A輪投資後,先後獲得B輪數千萬元、C輪3480萬美元、D輪1億美元投資,投資方包括真格基金、險峰華興、經緯中國、紅杉資本中國、IDG、雄牛資本等。

找鋼網成立於2012年3月,是一家鋼鐵全產業鏈電商平臺。主要業務模式為從上遊鋼廠原材采購端即與煤炭企業、鋼廠形成“煤鋼聯動”,借助分銷能力形成集中訂單流,為買賣雙方提供智能雲倉儲和現代化物流配送、加工服務,同時根據大數據分析建立的信用模型,為中小服務商提供金融融資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605

票管家掛牌新三板上市 在線旅遊B2B企業啟動資本運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2918.html

票管家掛牌新三板上市 在線旅遊B2B企業啟動資本運作

一財網 樂琰 2015-12-30 16:30:00

票管家董事長黃榮表示,“互聯網+”使得旅遊產業加速了叠代與升級的步伐。客觀、中立的在線旅遊B2B所代表的平臺價值,及其對資源與平臺的深度把控,使得B2B資源方更易於構建生態型的全產業鏈服務鏈條。鏈條中的所有環節,都可以在協同、整合與共生中,逐漸影響到未來在線旅遊的格局。

在B2C模式下的在線旅遊企業陸續進行了資本動作後,B2B端的企業也開始發力。

在線旅遊B2B平臺票管家30日宣布消息,票管家(上海)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上市(證券簡稱:票管家,證券代碼:835260)。票管家在新三板的上市宣告著,作為國內旅遊行業效率放大器的B2B平臺企業,正式開啟了其資本市場旅程。

登陸新三板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自2014年以來,旅遊B2B的熱度不斷升級,並持續受到資本追捧。在6月拿到3000萬Pre-A輪融資後,票管家逐步推進業務創新與轉型,從平臺型公司向服務型公司邁進。 而此番登陸新三板,也驗證了資本市場對於B2B平臺核心價值和企業戰略轉型的認可。

票管家董事長黃榮表示, 隨著在線旅遊的高速發展,“互聯網+”使得旅遊產業加速了叠代與升級的步伐。客觀、中立的在線旅遊B2B所代表的平臺價值,及其對資源與平臺的深度把控,使得B2B資源方更易於構建生態型的全產業鏈服務鏈條。鏈條中的所有環節,都可以在協同、整合與共生中,逐漸影響到未來在線旅遊的格局。

“中國旅遊市場空間巨大,旅遊+互聯網將產生數萬億的紅利,給票管家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其有信心繼續做大做強平臺業務,並不斷整合智慧景區的產業鏈資源,構築智慧景區完整解決方案和數據運營服務生態圈,著力拓展在智慧旅遊產業領域的業務,構建智慧旅遊產業平臺,實現公司轉型的戰略構想,相信票管家的發展潛力得以不斷釋放升級。”黃榮表示。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註意到,就在近期,驢媽媽也選擇在新三板上市,資本道路與此次票管家上市手法非常類似,當時驢媽媽創始人洪清華給出的理由是——主板上市的排隊時間過長,新三板上市速度比較快,且融資功能是一樣的。

對此,黃榮給出了一致的說法。其認為,主板上市的最大問題在於等候時間,根據目前情況來看,可能等到2016年年底都未必可以走完主板上市的流程,所以對其而言,登陸新三板是快速實現資本運作的最優選擇。

背後的謀略

盡管票管家是一家在線旅遊B2B平臺,很多消費者似乎並沒有聽說過這個企業名稱,但是B2B平臺的功能恰恰是目前各大在線旅遊商業爭奪的資源之一,因為要獲得更多客源,就要掌握更多的線上和線下旅遊資源,這需要業者在背後的通力合作以及全產業鏈的打造。

驢媽媽正是深諳這一點,所以其上市後的一大舉措就是建設旅遊O2O的全產業鏈旅遊圈。

這一點,正是票管家的謀略。自票管家創立以來,其核心業務為在線旅遊B2B平臺, 而票管家上市後,其謀劃轉型,以積累多年的B2B平臺資源為核心,合縱連橫,切入景區運營及托管服務、景區營銷管理服務輸出、智慧景區解決方案、社會化營銷等多個業務領域,打造全產業鏈條。雖然在線旅遊B2B行業有多家企業存在,但多為景區、酒店、跟團遊、自由行等單個產品或單條線路。票管家向服務型企業轉型後,將是在線B2B企業中首個依托平臺向全產業鏈轉型的企業。

有分析師指出,目前消費者對旅遊產品的需求逐漸向個性化、碎片化轉移,目的地產品SKU多而分散,更加需要B2B平臺的交易整合。對於B2B平臺來說,無論切的是哪一段市場,其根本目的就是線上交易提升兩端服務效率,通過互聯網改造降低原有的人力和營銷成本,縮短產業鏈,從而達到新的利潤分配體系,做旅遊經濟運轉的效率放大器。2016年新三板分層制度將會重磅推出,新三板作為上市公司“孵化器”與“雨水池”的功能,將在融資、增發和並購重組方面,毫無疑問發揮更大作用。

公開數字顯示,2014年中國旅遊總收入3.3萬億元,在線旅遊滲透率8.5%,預計到2016年在線旅遊滲透率將超過10%,但年均增速不足1%,遠低於我國互聯網網民的平均增速。由此可見,旅遊行業在未來仍然會有穩定的增長,不斷湧現的新模式也會是投資領域關註的熱點。作為旅遊行業的B2B平臺來說,打通產業鏈各個環節,加快資源整合效率,對於提升旅遊行業的線上滲透率有極大幫助。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815

垂直B2B的春天有人說2016才剛開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09/153690.shtml

導讀 : 中國大步邁進互聯網+時代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歇,擁抱互聯網之後,政府不僅具備了互聯網思維,其治理行為也在發生改變,這取決於互聯網+對於傳統產業的改造和顛覆性改變。

2015年已過去,“互聯網+”是這一年中今日頭條年度熱詞國內TOP10之一,入選2015年度今日頭條國內十大熱詞。中國大步邁進互聯網+時代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歇,擁抱互聯網之後,政府不僅具備了互聯網思維,其治理行為也在發生改變,這取決於互聯網+對於傳統產業的改造和顛覆性改變。

下面我們盤點回顧一下2015年的中國式互聯網升級

“雙十一”阿里巴巴集團平臺交易額達到了912.17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571億元,同比增長將近60%。這樣的購物狂潮延續到了往年低調的“雙十二”,很多城市用戶使用支付寶付款或在口碑平臺領取商家折扣可享受5折優惠。

另外,2015年也迎來紅包熱潮,借助於CCTV春晚等重磅節目,春節成為騰訊的主場,阿里巴巴的客場,雙方激烈角逐,封殺反封殺手段可謂諜影重重。

與此同時,生活服務類電商龍頭紛紛合並,重新定義出行模式的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合成快滴墊定出行寡頭位置,美團和大眾點評均從“浴血奮戰”走到“握手言歡”與BAT各自支持的外賣小巨頭讓餐飲業奠定基本格局;二手車去C2C新模式取代傳統中間商行實現買賣雙方直接交易炒熱整個二手車市場……

回顧這一年大大小小的電商事件,一大部分功勞要歸功於“互聯網+”,真是這全新的互聯網思維讓諸多傳統線下行業和傳統電商重新煥發了生機。

然而,國家政策給其發展也提供了好的平臺。在2015年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在政府強力推動下,工業4.0將催生數萬億的增量市場,原來那種粗放式的發展模式,需要轉變為以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精細化模式,在互聯網技術推動下,可以很好地讓供需雙方予以匹配。不僅如此,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互聯網與各產業融合創新。

在國家對工業4.0、“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落實實施條件下,才有了2015年互聯網革新發展的良好勁頭,互聯網帶動傳統制造業升級變革的目的才得以實現。

乘著O2O的東風,傳統制造業這一年迎來了爆發的元年,從各種“找X網”到各行各業的爆發。以找鋼網為例,3年交易900億,揭起電子商務的狂潮。找塑網、找衣網、找鞋網……各種垂直電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2015只是起點,2016年才是見證互聯網+時代璀璨的時候。2016年,傳統制造業都將陸續融入這個全新時代的步伐,平臺進行有效整合,實現互聯網式采購——生產——加工——銷售——物流,一站式更高效地實現采購銷售。

在互聯網+的風口之下,創新型垂直電商B2B在孵化好的發展環境中將會得到很好的展露空間。從單純的信息撮合到在線交易,現在的B2B電商更註重去挖掘客戶的需求,去做好服務。只有挖掘需求將服務和口碑做到最好,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戶。

一個全新的電商風口正在出現,2016年無疑各種新型垂直B2B電商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不管是投資者,還是研究者,怎能錯過2016年垂直電商發展的大勢。

2016年電商圈又將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

5G加速風—下世代通訊標準打造新興聯網應用情境  

預計2016年3GPP Release 13的標準即將底定,其中將有影響產業的新技術:如窄頻物聯網(NB-IoT)、6GHz以下的 5G 無線新接取技術,及小型基地臺(Small Cell)將聚焦在雙連線模式及授權輔助接取技術(LAA)等方面發展,5G產業的先行者如測試、晶片業者等將造就第一波商機。

5G將會讓你體驗到每秒10G的網絡高速,相當於眨眼就能下載一部電影,喜歡在手機上購物秒殺的朋友,再也不用擔心手機網速卡、慢的問題。這無疑給喜歡上網購物的朋友們帶來了好消息來。相信,移動購物市場將在2016年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

3D技術的應用   

傳統行業一路走來,發展出很多種模式,但是無論如何發展都沒有突破信息交易這個壁壘,大家看到每一個行業都有行業性的B2B網站,但是有些行業性B2B網站的發展現狀並不樂觀。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舉個例子,在鞋材市場上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尷尬,鞋廠通過像阿里巴巴或者慧聰網這樣的綜合性B2B網站采購鞋跟,但是搜索時一般只能通過鞋跟高低、粗細來篩選,篩選後的鞋跟範圍仍然讓鞋廠大海撈針,這還不如花費更多的成本通過中間商購買來得省事,導致鞋材領域的B2B網站較為冷清。

然而有缺陷,就會有發展。3D打印是將會是實現智能制造的重要一環,3D技術給制造業帶來的不僅僅只是生產上的革新,也能成為交易采購端變革的利器,有一個準備上線的鞋材采購平臺速聚網正式看到了這樣的一個發展機會,將3D技術運用到找貨采購上,替代傳統線下批發市場人力找貨的苦逼現狀,大大提高了效率。

搜索引擎無外乎是文字/圖片和聲音三大渠道,很多人預測下一步3D將會是成為第四種檢索語言,以3D搜索最大的難點無疑是一個強大存儲壓力,業內人士稱,

“用3D來做搜索對於平臺服務器的要求是要比一般平臺要高出幾倍,除了考慮3D數據本身存儲空間壓力之外還要確保用戶使用平臺服務依然流暢,團隊技術人員費勁了心思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架構再造風工業4.0帶動企業資訊架構重整商機   

2016年政府積極推動生產力4.0,同時全球產業也朝 智慧制造發展的同時,各種設備、控制系統與感測裝置連接至企業資訊平臺環境後,企業資訊網路架構可能走向複雜化與破碎化,預期將帶動新型態的“企業診斷”、“架構設計”及“系統重整”等商機。

工業4.0為眾多制造業創造更多增值和盈利的機會。從政府角度來看,工業4.0與中國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戰略不謀而合,德國工業4.0和中國國策有很大共鳴,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重要的機遇。

其次,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機械制造國,但我們的出口被德國人遠遠甩在後面,我國制造業市場份額占4.2%,從而看出中國的制造業對中國國民經濟影響非常重要。如此強大的產業,對我們的效率和基礎能夠產生怎樣的影響呢?這取決於工業4.0對中國經濟能否發揮作用至關重要。

B2C在2015年呈下降的發展趨勢,然而傳統行業興起的垂直電商在2015年成為中國互聯網發展最為迅猛的領域之一,一頭連著供應商,一頭連著采購群體。互聯網的快速滲透帶動著傳統市場的發揮。相信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制造業還要依靠互聯網化成為撬動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撐點。

尤其是隨著大數據應用的逐漸寬泛發展,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應用大數據進行布局和統籌發展。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將影響到更多的B2B行業布局和發展,這里包括兩個B的發展和布局都是如此。不單單局限於任何一方,因為商務發展的最大特點就是構築雙贏和互利互惠。

隨著互聯網+戰略的實施,很多行業在面對互聯網的時候,都會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發展布局。在大環境下,2016年的電商是否會繼續垂青垂直電商,助其全面發展,將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953

阿里張勇:“供給側”改革下,B2B的春天正在到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12/153738.shtml

導讀 : 張勇提出:生產東西和賣東西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技能。阿里巴巴在戰略上把B2C2S,或者B2B2C2S鏈路看成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i黑馬,1月12日消息,今日,在由阿里巴巴B2B事業群主辦的全球B2B生態峰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發表演講,他表示互聯網對商業的影響是全面的融合,B2B的春天正在到來,互聯網將擁抱整個“供給側”。

以下為張勇演講內容:

大家早上好。今天早上我非常高興,有那麽多朋友集聚一堂,在杭州非常著名的創業的地方雲棲小鎮來探討B2B的未來。在這個會議開始以前,我就知道這個會很火,一票難求,因為我很多朋友都跟我說要特地趕來參加這一個會議。大家對這個會議那麽大的熱情,主要還是看到了整個B2B巨大的機會。

今天在這個開幕式上,我想跟大家分享過去一段時間,阿里巴巴在做業務的時候,看到的互聯網和商業結合變化的趨勢。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大家都知道B2B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個業務,“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句話首先是在我們的B2B業務上開始起步,開始去追逐這個夢想。我們最早就是幫助中國的中小企業去找到全球的商業機會,把他們的商業帶到全球各地。這在今天在阿里巴巴被稱為“老鴨煲”,就是我們做的最著名的“Alilbaba.com”的業務之後我們又做了內貿的業務。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在整個B2B的業務上做的就是一件事情,就是通過互聯網能夠把原來不對稱的信息進行對稱,讓很多的中小企業把商品的供給能力發布到網上去,讓所有的全球的采購者、全國的采購者能夠在網上找到這些信息,通過這些信息的撮合,最後能夠形成交易,形成貿易的機會,能夠形成一種穩定的商業關系。我們從1999年開始做,很多年以後也一直在做這件事情。

但是在最近的幾年,阿里巴巴B2B的業務其實發生了一些本質的變化。這個本質的變化就是,我們在這個中間不僅僅是去看互聯網能夠讓信息更透明,讓買家和賣家在網上能更多找到彼此,同時,我們開始更多去關註這個貿易背後需要的各種各樣的服務。在這樣的變化中,反映了整個中國互聯網在全面擁抱傳統商業中,思考不斷變化的過程。

互聯網擁抱商業的不同階段

我個人做互聯網那麽多年,做電子商務那麽多年,我的體會是:在整個互聯網擁抱商業的過程中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也是最開始的時候,其實就是解決一個信息對稱性的問題,就是讓買賣雙方更好的見面,更好的擁抱對方,更好的能夠認識彼此。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新的商業機會,在今天大家都樂此不疲的時候,說到電子商務帶來新的增長,這個能夠帶來未來的機會帶來增長。

到第二個階段,大家最近討論非常熱的話題。電子渠道的產生,網上所有的行為,都能夠沈澱數據,特別是客戶的數據被沈澱以後可以進行管理。所以大家看到的認識,是從整個互聯網是一個銷售的渠道,開始走向是一個客戶管理的渠道。以此而形成的各種各樣的2C的也好,2B的也好的各種各樣的客戶系統,各種各樣客戶管理的服務都在這上面延伸。因為這能夠帶來數據,同時能夠更方便高效的去使用數據以後,給我們的生意帶來增值,給我們商業帶來新的機會。

在線下一個交易的完成,很多時候人是離線的,但是今天特別是隨著我們無線互聯網的發展,其實人的所有的行為,商業夥伴的所有的行為都是在線的。通過這樣在線的溝通,在線的合作,能夠深刻的改變整個工作的鏈路。所以這里整個客戶服務的方式,客戶管理的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這一塊我們可以看到,在今天正欣欣向榮。當我們看到互聯網帶來的零售的商業機會和2B商業機會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看到他對銷售的機會,銷售我想是第一個環節,第二個環節就是客戶管理。

未來幾年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大的一個變化趨勢,整個互聯網對商業的影響,正從對需求商業的影響,走向供給商業的影響,所以我在很多場合都說了很多次了,今天還要做說一次。我是非常認同國家最近提的“供給側”的改革,今天整個經濟的發展,今天互聯網對商業的影響,正在大步走向用互聯網更好的帶來銷售,用互聯網去覆蓋更多的人群,更多的商業機會,用互聯網去管理更多的機會,走向整個生產供應鏈全面的改造,整個供給側全面的升級,這是我們可以看到整個的我們的互聯網對商業的影響,應該說是全面的融合。

剛才我們在休息室跟我們用友的老總聊,今天我們共同看到的情況是,我們很多共同的客戶,我們認為他們是在傳統的行業當中,很多年都是傳統企業,但是今天這個“傳統企業”要打引號,所有的“傳統企業”今天想的問題都是用互聯網怎麽樣去改造自己的商業,怎麽去革新自己的商業模式,怎麽樣更高效的為客戶去服務。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整個變化一定會從剛才說的第一階段銷售管理到我們的客戶運營,到供給側生產供應鏈的改革。

合作共贏,建立B2B生態圈

對阿里巴巴來講,無論是B2B,無論是外貿還是內貿,非常應合我們今天會議的主題。我看這個主題不是“峰會”兩個字,最重要的是前面兩個字,“生態”。這個峰會叫B2B生態峰會,為什麽叫生態,因為生態非常重要。因為對阿里巴巴來講,我們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在這個過程當中,當商業和互聯網全面擁抱的時候,當各行各業都覺醒都決定大踏步去使用互聯網的時候,去用互聯網的思想和技術去革新自己的業務的時候,我們作為一個最早去嘗試B2B的業務、後來又擴展到C業務的一個公司,我們今天最大的財富是什麽?我們最大的能夠幫到我們合作夥伴的東西是什麽?我想只有一個東西,就是數據。我們怎麽樣利用我們16年沈澱的我們的交易平臺,我們的服務平臺,這中間沈澱的數據,能夠更好的去服務我們的合作夥伴,服務我們在各個行業的各個細分產業的合作夥伴,能夠合作共贏,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在B2B領域,其實每個行業術業有專攻。今天我們五礦的姚總也在現場。當時我們跟五礦談合作的時候,吳敏芝跟我商量,我說我們必須要做,因為在鋼鐵制造行業,在重金屬黑色金屬這個行業,阿里巴巴是用互聯網的基因去擁抱這個產業,但是我們同樣需要這個產業的領路人,這個產業的先行者,因為它積累了很多行業的經驗。如果我們能夠進行充分的合作和互補,那會是一個最佳的配置。我想這僅僅是一個起點,阿里可以更多的去和各行各業形成合作,這樣我們才能夠形成一種豐富的生態。

另一方面,對於整個B2B領域的消費品來說,阿里巴巴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除了去幫助B2B產業互聯網化以外,我們還有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利用阿里巴巴整個B2B的平臺和2C平臺零售平臺的完美結合,能夠讓整個商業的業務流能夠在一個大體系內順暢的運轉。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的淘寶、天貓即零售平臺上面有近千萬的中小賣家在做生意,但是所有的商家為了做好生意,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要有好的貨源。有一小部分的商家具備自己的生產能力,具備自己的設計能力,具備自己的品牌塑造能力,但是對絕大多數的特別是小商家小賣家來講,其特長是做整個客戶服務,做整個用戶管理,做網上的營銷,去賣東西。生產東西和賣東西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技能,我們在戰略上把B2C2S,或者B2B2C2S鏈路看成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B2B的春天正在到來

互聯網並不會改變商業的本質,產業還是需要分工的,互聯網帶來的銷售機會,並不是說生產者一定是最終的零售商。很多人擅長生產,但是不擅長賣東西,當我們的團隊跟中國很多零售產業帶合作的時候,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特征。圍繞這樣的一些機會,其實我們能夠把生產者、服務商、銷售商、金融服務提供商、物流服務提供商等各種各樣的服務商整合在一起,我們才會用一種生態的方式,更好的去服務我們最終用戶。同時,因為互聯網,我們能夠讓這個多角色之間的協同工作更加高效,讓信息、讓數據在這個多樣的角色、多個服務角色當中順暢運轉,能夠真正的形成一種供應鏈的協同,形成一種服務的協同。這是我們未來非常清楚的一個方向。

所以,今天是非常好的一個機會,能夠讓我們的合作夥伴集聚一堂,共同來暢想未來。但是我想說,從現在來看,中國特別是零售行業面臨著很多經濟的壓力,面臨著整個消費的壓力,但是在B2B這個領域,特別是隨著整個互聯網擁抱整個“供給側”全面的發展,其實B2B的春天正在到來。這一定是一個非常豐富多彩的一個B2B的生態圈。並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能夠找到一席之地。最重要的是,任何的企業任何的合作夥伴在這個中間,有沒有獨特的競爭力,能不能提供獨特的客戶價值,決定著它能不能找到一席之地。我們用互聯網的手段將大家連接在一起,我們一定能夠用更高效的方式來服務客戶,創造一個更完美的生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733

複盤B2B交易電商的2015:百花齊放背後的發展脈絡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15/153797.shtml

導讀 : B2B的春天正在到來,2016年這個市場將會呈現新的局面。

      這兩天,阿里巴巴B2B全球生態峰會正在雲棲小鎮舉行。相較於前幾年的阿里B2B峰會,今年峰會現場可謂人頭攢動。B2B好久沒有像今天這樣熱鬧了,而這一現象背後,正是2015年中國B2B電商產業爆炸式發展的縮影。

很多人都說,2015年是B2B電商2.0的元年。在這一年,B2B電商從傳統的信息展示時代,進階到以撮合、寄售、自營等為特色的2.0交易時代。除了率先起跑的鋼鐵領域(找鋼網、上海鋼聯),化工領域(找塑料網、快塑網、化塑匯),農業領域(美菜、鏈農、一畝田),航運貨代領域(運去哪、航運城、二貨網)、煤炭領域(找煤網、易煤網)等各大垂直B2B電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紛紛獲得資本的青睞。

站在這樣一個歲末年初的節點,筆者就給大家全面複盤下2015年B2B電商產業的發展脈絡,並預判下2016年B2B電商行業將有怎樣的看點。

一、 為什麽是2015年?

B2B電商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現在如日中天的阿里集團,當年就是靠阿里巴巴.com這一外貿B2B平臺所起家的。但隨著2011年因中國供應商欺詐事件而引咎辭職的衛哲、2012年阿里巴巴從港交所退市,B2B電商行業集體陷入了低谷。直至去年,B2B電商才步入在線交易時代,並迎來了自己的第二春。為何是2015年?在筆者看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1. 經濟下滑,傳統產業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

對於B2B電商而言,本質上就是作為平臺方,積聚產業鏈上下遊,縮短交易的中間環節。如果上遊賣家實力過於強大,顯然不利於平臺的發展。而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明顯放緩,GDP破7已是大概率事件,剛剛公布的2015年進出口數據也呈現雙降,傳統產業的上遊生產商可謂哀鴻遍野。

以航運貨代領域為例,作為行業風向標的BDI指數從2014年最高點的近2000點,一路下探至現在的400余點。行業上遊船公司的壟斷控制能力不斷下滑,船公司、貨代企業虧損連連,躺著賺錢的時代一去不複返,話語權向行業下遊分散的外貿企業轉移。而在這一背景下,以運去哪、航運城、二貨網等為代表的航運貨代B2B電商則以幫助外貿企業更快速的找到最便宜的艙位,提供更優質的國際物流服務為特色切入,聚攏了大批下遊的外貿企業使用,從而獲得快速發展。

而在化工、煤炭等其他B2B垂直電商行業,也同樣呈現這樣的特征。可以說,行業越不景氣,越能夠給B2B垂直電商平臺提供發展機遇。

2. C端電商發展成熟 互聯網普及工作完成

2011-2014年是2C電商大放異彩的幾年。雖然在這幾年B2B電商集體沈淪,但正是這幾年2C電商的快速發展,讓人們習慣了購物就上天貓、京東,支付就用支付寶、微信支付……根據習大大在烏鎮的發言,中國目前的網民總數已達到6.7億,互聯網可以說已經滲透進了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對於互聯網,社會普通大眾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君不見,以前傳統企業70後的老板們對於互聯網的態度可謂是不信任、不接受,而現在微信玩的最High的就是這幫人。隨著互聯網普及程度的提高,也為主打企業間交易的B2B電商掃清了障礙。

3. 榜樣示範效應 資本不斷湧入

不得不說,這一輪B2B電商的快速發展,與行業一些明星企業的示範效應密不可分。作為B2B撮合交易型電商的鼻祖,“找鋼網”在2015年初完成D輪1億美金的融資,激發了一批化工、煤炭、航運、布料、農業等領域的找字輩企業。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資本也嗅到了新型B2B交易平臺的機會,紛紛大舉進入,希望在其他領域複刻找鋼網的商業模式。而隨著資本的推動,B2B電商交易平臺在各個細分領域生根,呈現如今百花齊放的局面。

二、 發展較快的B2B電商平臺呈現怎樣的特征?

不得不說,雖然2015年B2B電商平臺獲得了迅猛的發展,但也可謂泥沙俱下。傳統行業千千萬萬,並非全部適合利用B2B電商的模式進行改造。不是套上一個“找”字,就能夠烏鴉變鳳凰的。在筆者看來,2015年發展較快的B2B電商平臺,其所處的行業多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1. 行業SKU非常多

以目前發展迅猛的化工B2B電商為例,擁有化工原料、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精細化學品等多個大類,每個大類下面又有眾多細分產品,綜合起來高達數萬SKU。傳統的線下貿易商,受限於規模和地域,能夠覆蓋的產品數量是非常有限的。而作為一個行業的互聯網平臺,則能夠依靠其資源整合的優勢,覆蓋大量的SKU,從而獲得傳統線下貿易商所不可比擬的規模優勢。相反,如果行業中的SKU過少,傳統線下貿易商用產品彩頁、計算器就能搞定的事,還要互聯網平臺幹嘛呢?

2. 行業上下遊分散

作為行業的中間交易平臺,B2B電商承擔著撮合上下遊交易的重任。如果行業上遊或者下遊非常集中,則互聯網的價值將大打折扣。我們看到,2015年快速發展的B2B電商領域,基本都呈現這一特征。以撮合外貿企業與貨代企業進行在線交易的航運貨代B2B電商為例,上遊的貨代企業總數超過20萬家,下遊外貿企業的總數則達到約160萬家,可謂非常分散。正是這樣的行業特征,給了航運電商發揮的空間。

3. 交易環節多

與C端電商一樣,B2B電商同樣有著打通產業鏈,縮減交易中間環節的特征。因此,如果該行業,原本中間交易環節就非常多,則非常適合B2B電商的發展。以最早迸發的鋼鐵行業為例,一批鋼材從鋼廠生產出來,需要經過多級的代理商、庫存商,再經過中間商(行業俗稱搬磚頭戶),再到下遊的小微鋼貿商(次終端,為最終用戶提供加工、配送、墊資等個性化服務),最終才能到達實際的用鋼企業。中間鏈條可謂無比冗長,而找鋼網、上海鋼聯等B2B電商通過取代中間商、代理商等環節,從而改善鋼材的流通效率,獲得自身的價值。

三、2015年B2B電商平臺融資圖譜

根據筆者的統計,2015年獲得融資的B2B電商平臺多達31家,其中以化工領域(6家)、農業領域(8家)、航運貨代領域(4家)最為熱門,最先獲得了資本的認可。

123

在融資輪次上,由於以交易為主打的B2B2.0電商發展日期較短,絕大部分企業還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A輪與天使輪企業占比64%),而獲得C輪及以上融資的企業僅占13%。

分行業來看,鋼鐵行業,已出現找鋼網這一融資達到E輪的獨角獸企業,此外上海鋼聯已成功登陸創業板,再加上有著阿里巴巴和五礦集團註資的五礦電商,可以說行業里已有多個巨頭,已幾乎沒有創業團隊的空間。

在化工、農業等行業也出現了獲得C輪、B輪的成熟企業,行業已進入到紅海,競爭異常激烈。而航運貨代、煤炭、紡織布料等領域的企業基本處於A輪或天使輪的階段,這些行業仍然還有較多投資和創業的機會。

QQ截圖20160113152256

四、2016年B2B電商平臺的發展看點

如果說2015年B2B電商平臺迎來了寒冬後的新春,那麽2016年的B2B電商平臺將迎來行業變革的深水期。很多業內爭論的一些商業模式、發展路徑等,將在各家B2B平臺的實踐中,越來越明晰。在筆者看來,2016年有著以下幾個看點:

1. 是否將有更多的傳統野蠻人轉型B2B電商平臺?

傳統企業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但千萬不可小覷這些傳統企業,他們仍然掌控著大量的線下資源。從2015年底五礦集團與阿里巴巴聯合打造新型鋼鐵電商來看,傳統企業轉型搭建自己的B2B電商平臺將成為一種趨勢,在2016年呈現出更多的案例。傳統野蠻人們轉型互聯網,將與市場上現有的互聯網玩家們產生更為激烈的PK,究竟誰能勝出?值得關註。

2. 是否將有更多行業步入B2B成熟期?

如上文融資圖譜中所說,除了鋼鐵電商可以說已經非常成熟外,像航運貨代、煤炭、紡織布料等領域中的企業基本還處於A輪的階段,可以說還沒有完全步入成熟期。隨著時間的演進,上述這些行業內的企業將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推動所在行業不斷發展成熟。此外,傳統行業門類非常廣,目前市面上出現的B2B電商平臺可謂只是冰山一角。那麽,在2016年是否還有其他行業B2B電商發展的機會?湧現出一些新的創業公司?值得期待。

3. 撮合與自營模式究竟孰優孰劣?

B2B電商平臺是撮合交易的模式好,還是平臺自營的模式好,一直以來行業中的人都是爭論紛紛,沒有定論。平臺自營派的人認為,撮合交易的模式,平臺很難把控服務質量,並且如果交易不通過平臺,數據很難追溯、沈澱;撮合交易派則認為,自營的模式過重,影響擴張速度,平臺也會承擔很多的風險和資金壓力。在筆者看來,這些爭論都是因為B2B電商交易平臺還停留在發展的初期階段。實踐出真知,隨著2016年各大B2B電商平臺的進一步發展,這一問題的爭論將越辯越明。

最後,引用阿里集團CEO張勇這兩天在阿里B2B生態峰會上的發言。B2B的春天正在到來,2016年這個市場將會呈現新的局面。

標簽 B2B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118

B2B電商創投新觀察,60%初創公司獲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20/153883.shtml

導讀 : 雖然在行業的大分類里,B2B電商並沒有被歸於企業服務之中。但要問今年哪一個TO B服務在資本市場上最為活躍,答案則一定是B2B電商。

雖然在行業的大分類里,B2B電商並沒有被歸於企業服務之中。但要問今年哪一個TO B服務在資本市場上最為活躍,答案則一定是B2B電商。IT桔子對這個細分方向也進行了跟蹤分析。

行業背景:世界第一的產業升級

眾所周知,B2B電商並非是一個新興的服務概念。它的歷史和中國電子商務的整體發展一樣久遠,阿里巴巴、慧聰網、敦煌網等B2B商品的信息或交易平臺早在十年前就已經出現。並且根據市場數據,B2B電商的交易額在電子商務整體的交易額里一直是占據多數的。那麽,為什麽會在這個節點掀起第二波B2B電商創業浪潮呢?

如果說中國消費升級的大勢托起了一眾休閑美容、城市社區和交通旅遊的C端創業公司,那麽中國的產業升級則為2B的眾多服務創造了良性的市場基礎。

當下的中國產業(特別是工業與農業兩個領域)就體量而言,穩居世界第一。根據2014年中國國家統計局對外公布的數據,中國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業凈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制造業僅增加值就在世界占比達到20.8%。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資料也進一步證實這個事實,目前中國工業制造業凈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中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國在2011-2013年這三年內消費的水泥重量,超過了美國過去一個世紀的水泥消費總量。

巨大的體量帶來了經濟的飛速增長,當然也帶來了嚴重的產能過剩。而多數傳統行業在采購和交易流程上卻還延續著過去二十幾年前的老習慣,信息化和系統化程度非常低,庫存消化時間長,商品信息不規範,大量的人力和時間甚至都耗費在了交易的路程上,提升效率的產業升級迫在眉睫。

大宗商品的B2B電商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用戶已經被互聯網消費市場培養了紮實的使用習慣下,憑借互聯網最為擅長的標準化交易流程、提高交易效率、系統化交易數據進入資本和市場的視線。

創業觀察: 2倍於2013年的B2B電商創業

截止2015年12月31日,IT桔子總共追蹤到62家新成立的B2B電商創業公司,相較於2013年的26家新成立公司,增長了3倍。

1

在這些B2B電商公司中,主要分為2類,一類是為商貿及生產機構提供非實體的服務,諸如B2B信息系統建設、B2B商品信息或數據服務、B2B商品物流倉儲等;另一類則是現在最為火爆的B2B實體物品電商,涉及農業生鮮(農產品、水果、凍品等)、服裝材料(面料、輔料等)、工業材料(鋼鐵、煤炭、石油、塑料等)、3C電子、化學藥劑和建材等。其中農業與工業是其中占比最高的兩大實體交易類。目前,就IT桔子最終得到的數據來看,B2B電商占整體電子商務創業的8%。

2

3

而在2015年新成立公司的獲投率上,B2B電商更是破天荒地拿下了60%的初創公司當年成立、當年獲投的記錄。遠遠高於電子商務和企業服務兩個大行業的平均水平,資本市場對這種B2B電商交易模式給與了充分地肯定。 

資本觀察:699%的獲投金額增長速度

截止2015年12月31日,IT總共追蹤到103起中國B2B電商的獲投事件,估計金額總數在50多億人民幣。與2014年相比,投資數量增長了329%,獲投金額總數增長了699%。道一聲藍海中的最高潮毫不為過。

4

B2B電商的獲投金額在電商獲投金額中的整體占比,也從2013年的4%,上升為目前的7%,與目前B2B電商公司數量的占比一致。

而就輪次來看,2015年的B2B電商早期投資比例在84%左右,B輪投資占比10%。相較於2014的發展局面,成熟期投資的數量有一定上升。根據IT桔子的數據統計,在2014年獲得A輪投資的公司中,有近60%都進入了下一輪。

5

就金額來看,2015年中國B2B電商的主要獲投區間在數千萬人民幣(換算後),並擁有17%的億元及以上級別的金額比例,吸金較為明顯。

IT桔子還特別關註了B2B電商的種子天使、A輪以及B輪投資在2013年-2015年平均金額的變化。其中種子天使輪的金額,這三年內增長了2倍左右,2015年一筆B2B電商的種子天使輪投資大概在600多萬人民幣(換算後);A輪平均融資增長了4倍左右,2015年的A輪平均金額在5600多萬人民幣;B輪金額在2014年之後,基本穩定在1.2億人民幣。

6

行業發展觀察: 成長速度與滲透率進一步加快

在經歷了1-2年左右的醞釀之後,2015年的B2B電商終於進入了資本收獲的時期。而隨著融資節奏的加快,B2B電商的行業生態也在發生著變化,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就線下行業的滲透率而言,2015年的B2B電商在許多行業正在持續突破中:根據市場數據,至少我國華東地區的鋼鐵電商滲透率已經達到30%;更多種類的大宗商品電商正在出現。資本市場和創業者目前也已經意識到,此類電商的傳統線下市場最好不要低於萬億(目前蓬勃發展的鋼鐵、衣料、煤炭、塑料等均屬於這個檔次的市場),這樣才會有更多可以發揮的利潤空間。

就業務線的建設來說,更多的B2B電商創業者們開始嘗試延伸自己的平臺價值:從單純的信息發布和交易撮合,推出針對資金鏈的供應鏈金融、針對運輸鏈的物流倉儲或是針對客戶端貨物管理的輕量級SAAS產品等等。特別是供應鏈金融,已經被大部分B2B創業者視為平臺標配。對於一些頻次較低的大宗商品門類來說,單純依靠交易的傭金或是廣告費是肯定無法滿足平臺的盈利需求的,只有深化到交易環節內部,通過對交易信息的大數據挖掘和分析,掌握行業與用戶的運營狀況,才有可能進一步開展真正的點開增值服務。未來的B2B平臺可以發布行業晴雨表、指導行業交易或是提供定制化營銷。

就產品的服務來說,2015年的B2B電商繼續在平臺信任度和交易標準化上進行努力。畢竟,對平臺的信任與否將影響用戶的使用黏度,更影響之後的供應鏈金融等增值服務;而交易的規範化和標準化則直接影響這個產品,對行業的介入是否直擊痛點,是否深入業務需求。在一些標準化程度低的行業(比如服裝面料),擁有一套規範化的信息表述和交易(商品)定義的方法將成為產品的先發業務壁壘,能夠幫助創業者迅速地進行規模化擴張。

就行業的整體發展來說,目前的B2B電商正逐步進入爆發期。在大公司層面,巨頭如阿里巴巴,也開始通過投資和合作涉足B2B交易;在創業公司層面,B2B電商正在逐漸加快進入成熟期的腳步。當前的B2B電商,大約有十余家B輪以上的非上市公司,平均成長周期在39月左右,而假如我們將極端值去除,剩下的初創公司大約只花了2年不到的時間就成長了B輪。最快的如找鋼網,只花了8個月。這些B輪以上的創業公司,成立時間多集中在2014年。

不過考慮到B2B電商的發展階段,IT桔子將行業觀察的範圍擴展到A輪以上的非上市創業公司里。農業生鮮以大比例占據首位;工業原材料(鋼鐵、煤炭、塑料、石油等)合計占比大約為27%;3C電子和服裝材料瓜分剩下的大額市場。其中農業生鮮類在A輪以上的創業公司里占比更高,大約能占到一半的比例。

7.A輪以上B2B電商交易

當然,一家B2B電商能否成功,最終仍然得看它所解決的交易問題(無論是信息層面,還是流程層面)是否徹底,是否會為行業的創造極大的價值,模式是否易於複制和擴大。因此綜合來看,市場體量大,產能過剩高、產品標準化程度高、交易中間環節過多的行業(例如鋼鐵)往往能夠先跑起來;業務線較長,涉及環節較多,同時線下交易缺乏規範性流程、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的(比如面料),則需要搶先拿出自己的標準化方法和信任可行性,劃出屬於自己的跑道。體量較小,交易雙方地位嚴重不對等、業務線較短的行業,則較難采用B2B電商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838

康敬伟构筑 制造业B2B超级平台

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601/t20160126_765899.htm

  加入WTO后蓬勃生长十余年的中国制造,正在经历艰难时刻。即使华为、三星的供应商,也难逃一劫,福昌电子倒闭,苏州普光高管跑路,中天信处境堪忧。沉重的去产能压力下,供给侧改革成为热词。

  传统制造业模式塌陷的另一侧,是顺应工业4.0与物联网两大趋势的新产业模式,生机盎然。

  伴随互联网+之下工业4.0起步,工业时代的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将逐步转向灵活分散的个性化、数字化订单式生产。而由此带来的新问题是,无论用户决定产品,还是按需生产,C端越趋差异化,则B端越多长尾客户。如何降低他们的采购、生产成本?

  供应链重构,成为制造业新旧模式切换中的关键节点。连接供需两端的供应链服务商,在产业链上的角色日益吃重。

  一个工业4.0时代的供应链服务商,不只是供需两端的连接者,还可以是双方交易的撮合者。其一面汇集长尾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基于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将其进行标准化分解处理;一面通过敏捷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将订单分发给上游的生产商,从而聚少成多,实现低成本、低库存下的个性化生产。

  其中的佼佼者,可能还不止是供应链的管理者,甚至可以成为生产的组织者,乃至供应链金融等一揽子服务的提供者。产品方只需提供自己的创意,供应链服务商就可以从元器件采购、产品代工、测试、包装设计等各个环节,为其寻找匹配的合作伙伴;并在这一过程中,为各方提供相应的物流、融资、人才等全程服务。

  除了工业4.0所催生的生产组织模式的革命,在制造业革新产能的供给侧转型路上,另一路标——物联网所指向的,则是产品本身的革命。包括智能汽车、智能物业、穿戴式智能设备等在内的各式智能硬件,正把我们带入全新的智慧生活场景。因此,一个与时俱进的供应链服务商,又怎能置身于决胜未来的智能硬件领域之外?

  正因为洞察制造业世代切换这样的宏大背景,康敬伟不断沿供应链延展着自己的商业版图。

  1995年辞职创业的康敬伟,以电子元器件分销领域20年积累的深厚经验与人脉,首先在传统线下分销商和纯线上平台之间,开辟出了第三种电商模式,打造了横跨PC和移动端的“线上交易+线下服务”的垂直电商平台——科通芯城,其线上平台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为中小企业提供过往大客户享有的低价;而线下服务则有助于解决它们对于产品的复杂需求,完成交易的闭环。

  成功拓展电子元器件长尾市场之后,康敬伟又放眼制造业下一站,搭建起智能硬件创新创业平台—硬蛋,为转型的传统制造企业、硬件创业企业、创客提供全程供应链服务。凝聚超过700万创客和专业粉丝的硬蛋,粉丝经济的辐射力正在显现,基于这一平台,甚至可望衍生出“硬件评测师”等前所未有的新职业。

  康敬伟于供给侧布局的这两大业务模块,还可以无缝拼接:科通芯城的供应链平台,可以服务于新兴的智能硬件企业;智能硬件业的种种创新“黑科技”,又能引领传统制造的产业转型。

  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考察,无论工业4.0还是物联网,由此引爆的制造业革命,并不是中国制造一方在战斗,美国制造的复兴,亦是其中一幕。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工业革命中,植根中国的硬蛋,已相继在美国、以色列、意大利等智能硬件创新高地落地,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创新平台。连接中西、连接供需的硬蛋,由此可望把中国过去30年间培育的成熟制造产业链,对接全球先进的新兴制造产能,从而激发中国制造的新活力。

  一手科通芯城、一手硬蛋的康敬伟,最新的兴趣点是,把Uber的共享经济模式引入制造业供应链条,整合供应商、产品厂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融资机构等各方资源,从而通过以需求调供给,令整个产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如果康敬伟能够打造出一个工业界的Uber,科通芯城与硬蛋能够成为新兴制造产业链上的价值集成者,那么,不只BAT难以切入的制造业B2B领域会出现一个类似B2C和C2C领域的阿里系、社交领域的微信这样的超级平台,转型路上的中国制造,亦可望进入崭新的生态。而相比喧嚣的资本市场,坚实的制造业是避免经济空心化的根本。此举的意义,或更为深远。

  作者:陶娟

  来源:新财富杂志2016年1月刊

  原标题:康敬伟构筑 制造业B2B超级平台

  20年前,松下的一名销售员辞职创业,在深圳的上海宾馆租了一间不足100平方米的办公室,开始扎根于IC电子元器件分销领域;10年前,拥有英特尔、微软、华为等豪华合作伙伴的科通集团,成为第一家登陆纳斯达克的深圳企业,先后成功募集1.5亿美元;4年前,科通从线下的IC元器件分销商转型为“线上+线下”的新型B2B电商平台科通芯城,从瞄准大客户转向放眼中小客户的广阔蓝海;2年前,以微信社区聚集的电子行业工程师和爱好者为基础,科通芯城之上孵化出智能硬件创新平台硬蛋;1年前,从纳斯达克回归港股,破茧成蝶的科通芯城市值迈上百亿港元台阶;2015年,硬蛋成功聚拢智能硬件与共享经济的双重风口,其上圈住了1万个项目及6000家供应商、700万粉丝,立志成为制造业的Uber。

  立足传统制造产业链,如何拥抱未来?一个本有可能泯然于华强北一众分销商的企业,在不忘初心之时,究竟经历了怎样脱胎换骨的自我变革,变得性感起来,并实现估值的大幅上扬?科通的故事与模式值得深挖。

  科通芯城:IC供应链垂直电商, 三年速成百亿市值

  深圳首只中概股

  2011年,已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科通集团的董事长康敬伟,内心越来越不安:“在互联网变革面前,企业规模再大也没用。稍有不慎,十几年积累的品牌就会烟消云散。”

  尽管在感受到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之前,科通已在电子元器件分销链条上深耕多年,与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供应商如英特尔、微软、ABB等深度合作,下游则拥有华为、中兴、联想、比亚迪等高端客户。在经过多年优化的服务系统下,其可以针对客户需求,提供IC元器件新品推介、快速样品、应用咨询、方案设计支持、开发环境、售后、物流等方面的专业供应链服务。

  科通也几乎是最早一批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2004年5月25日,科通集团在美国OTCBB(场外柜台交易系统)挂牌上市。2005年3月21日,科通转板至纳斯达克,以5.5美元/股的价格发行了734.45万股,募资4039万美元,康敬伟也成为第一个在纳市敲钟的深圳企业家。

  这一时期,中国有不少新兴企业奔赴美国资本市场,如2004年“网游第一股”盛大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市值达到23亿美元,陈天桥借此成为中国首富;2005年的明星中概股则是楼宇广告第一股分众传媒、搜索巨子百度(BIDU.NSDQ)。如果以发行价计算,当时的百度还不到10亿美元级别。

  上市之后,科通集团的业绩持续向好。2006-2010年的5年间,其营收差不多翻了一倍,从13亿元增长到25.8亿元。2007年,科通集团再次成功以17.5美元/股的价格配发550万股,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夕募集到了9625万美元。即使在金融危机中,其2008、2009年营收仍同比录得正增长(表1)。

  然而,2010年,伴随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高峰来临,美国做空机构频繁出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对中国企业及其审计机构介入调查,最终导致中概股集体陷入诚信危机,包括新东方、奇虎360等明星股票都受到做空机构打击,绿诺科技、中国高速频道、多元环球水务甚至软件外包明星企业东南融通因涉嫌造假被摘牌或停牌。进入2011年,阿里巴巴和新浪的诚信受到质疑—阿里巴巴在雅虎不知情的情况下转让了支付宝所有权,新浪在最高点买入麦考林股票,被市场质疑是曹国伟在还沈南鹏帮助其MBO的人情债—进一步引爆了这个危机。

  这一轮做空中概股危机中,科通集团同样未能幸免。其股价从2011年年初最高9美元跌落至2.5美元一线徘徊,相比起2007年配股时17.5美元/股的价格更是折损了八成,市值则缩水至不足1亿美元。

  面对冲击,盛大、分众传媒等选择了私有化退市。2005年就上市的科通,此时同样站到了分叉路口。为了公司的发展,是否应当撤出估值低廉的纳市,转移资本阵地?与此同时,面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互联网冲击下供应链革命的次第展开,公司是否需要在业务上进行新的拓展?

  科通开始逐步着手,启动业务和资本架构上的双线重构。

  2012年2月,新的运作平台科通芯城(Cogobuy)于开曼群岛注册,在线销售平台Cogobuy.com也随之上线。相比科通集团,科通芯城的定位发生了鲜明转换—嫁接“互联网+”基因,成为IC元器件领域的垂直电商平台。

  分疆3万亿蓝海,“线上+线下”打造交易闭环

  此时的制造业垂直电商领域,尚是一片蓝海,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尤其缺乏。尽管也有阿里巴巴、慧聪等巨头插足其间,并聚集了海量买家和卖家,但它们仍然依靠广告实现营收,对双方交易的介入度和贡献度有限。

  其原因在于,B2B不同于淘宝、京东所处的B2C领域,B2B交易量大,客户需求复杂。正如康敬伟所说,“企业服务不是标准化的简单服务,是很多复杂东西合并而成的”。尤其是电子元器件,每批次采购订单量在数千美元起步,交易的达成和服务的跟进最终离不开线下的支持。

  但是,如果仅仅凭借传统的线下模式,扩张速度必然非常有限,从而导致企业极度依赖大客户。而供应链的日益扁平、信息透明度的提高等趋势,已导致针对大客户的渠道作用相对递减。那么,能否通过线上渠道低成本获取中小客户,同时以传统的线下团队跟进服务,从而完成交易的闭环?科通芯城尝试开辟“线上+线下”的第三种供应链服务模式。

  中国是全球电子产品制造的中心,科通芯城总部深圳所辐射的珠三角地区,更是集中了全球6成以上的电子产品制造产能。在这个庞杂的市场中,高端的上游供应商相对集中,下游则生存着300多万家电子制造企业,分销渠道极为分散。科通芯城将这300万家电子制造企业分成了两类,一种是“蓝筹客户”,它们年营收在4亿元以上,IC元器件采购需求大,但全中国只有约3000家,占比仅为0.1%;另一种就是大量缺乏合适渠道服务的中小“长尾客户”(图1)。根据易观国际的调查,2013年,IC元器件采购规模约为2万亿元,并有望在2016年达到3.4万亿元,而这其中,中小客户的采购需求占到了四成。

  但是,对于中小电子制造企业而言,它们的采购量还不足以直抵原厂或一级代理商,通常是一级一级的渠道下沉才能够得着它们。通过电商平台,即使中小企业也能方便接触到正品原价,中间渠道消弭于无,成本自然下降。而2013年,IC元器件电子商务交易市场规模尽管同比增长58.3%,但仍只有71.2亿元,在2万亿的市场规模中占比微不足道,存在极大的拓展空间。

  如何在茫茫货源中对接到优质正价的品牌元器件,是中小企业的痛点,也是科通试图撬开的金矿所在。

  “定位先定价,定价定天下”。在B2C领域,商家会特意打造爆款—爆款本身不盈利,而是起到引流的作用。针对蓝筹客户和长尾客户,科通也做出了量与利的区隔:蓝筹客户采购量大,甚至直接就能对接到上游供应商,科通芯城本身便不打算从它们身上赚钱,反而为其提供售前至售后的一系列服务,并延长它们的账期,给予各种优惠,使它们留在平台之上。其真正的利润源泉则来自长尾客户。科通芯城通过线上平台,可以快速聚集多方中小企业的订单需求并汇总。由于蓝筹客户的订单保障了采购量,科通芯城可以方便地从代理商处争取更优惠的价格,使得中小长尾客户的成本低于自身独立采购。

  由于订单数额可观,科通集团面对上游供应商也处于较为强势地位,签订的多是POS(Point of Sales)协议,卖不出去的元器件可以返厂换货,而这些占据了90%的库存,风险极小。同时,由于下游企业用户多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再加上科通集团多年以来建立了非常成熟的物流配送体系,整个测算下来,科通芯城的物流成本仅占1%。

  市场空间和盈利模式已然清晰,但要将中小企业客户拉到线上来,需要给买卖双方提供更加有营养的渠道。科通芯城做足了两方面的功夫:第一,保证正品,打出“假一赔十”的承诺,解决它们在线上交易中最大的担忧;第二,深入研究其采购模式,设计贴合其需求的营销方案。

  他们发现,中小电子企业的采购决定,主要由几个关键人如总经理、采购总监或设计总监做出。如果能以社交电商的方式将他们聚拢起来,就能有效地实现精准营销。为此,在Cogobuy.com之外,科通芯城又推出了微信服务号“芯云”,方便客户通过PC和移动端实现询价、一键下单等功能。

  “芯云”界面简单,以“产品信息”、“现货直购”、“我要查询”三大子菜单对应客户的普遍诉求,功能一目了然,推送的内容则以促销、特卖等为主。这一智能服务平台一是针对客户,客户可以根据需求直接下单,后台IT系统会自动录入订单信息并跟踪,货物到达之前会主动给客户推送物流消息,客户也能在后台直接实时跟踪供应商的订单处理、物流、工厂是否验收等情况。二则面对科通自身的员工,销售员可以回复关键字获得客户及同事的产品信息,并在线及时响应客户咨询。

  如今,科通芯城还将“芯云”开放给了传统电子制造业厂商,帮助其实现互联网化转型。而它们在上面留痕的庞大交易数据,则成为科通芯城新的金矿。

  交易功能之外,科通芯城还着力打造“芯云”、Cogobuy.com的社交属性,以沉淀交易关系。科通芯城按照业务重心和工业板块将用户分组,每组由专人维护,不仅推广产品和方案,更设置讨论区,尝试将其打造成专业人士的交流圈子,提高用户黏性及复购率。科通芯城通过社区、论坛、社交网络平台、线下产品发布活动等方式打捞起来的数千位中小企业关键人,均可以有效纳入线上营销的生态系统内。

  对于上游供应商而言,科通芯城的变化不仅仅来自分销渠道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和移动端,更由于其通过各种媒介端如微博、微信、专业论坛的介入和联系,对工程师社群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从而转身为业内的专业营销平台。

  互联网+的长尾效应在获取中小客户上充分显现了出来。2011年,科通的大部分客户还集中在线下交易端,2013年,科通芯城所有的客户均接纳了线上交易的习惯,即至少在Cogobuy.com或“芯云”上进行了登录、询价、下单等其中任何一项采购步骤。及至2014年,科通芯城的在线交易客户达到5050名,较2013年同比增长了83.4%,这其中,蓝筹客户约130家,而中小长尾客户则多达4920名(表2、3)。

  2014年,科通芯城68亿元的自营收入中,中小企业客户和蓝筹客户已能够平分秋色,分别占48.8%、51.2%(表4),中小客户的营收增长同比超过了217%。“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大客户增长了也就50%,而在进入电商平台后,新增客户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客户”,康敬伟深深感受到互联网带来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尤其关键的是,鉴于中国电子制造企业300万家的现状,中小企业市场还有很大潜力。根据国金证券的研究,完全以中小客户为主流的线上IC电商如Digikey的毛利率可以高达50%(图2),随着科通芯城营收来源的重心转移,其“量价齐升”的局面有待进一步呈现。

  从供应链金融到保险、云计算,价值链重构的巨大空间

  科通芯城的成长潜力,并不止于传统的IC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的收入扩张。

  在构建起线上及移动端的采购平台后,科通芯城所主导的价值链整合了电子产业的不同参与者,包括供货商、买家、电商平台营运商,以及付款与其他服务供货商,其大平台的价值可以深入挖掘。一方面可以横向拓展,把自营平台与第三方平台对接,如果第三方平台上的商户售出产品或提供服务,科通则收取约占交易额2%的佣金。而在纵向的价值链上,科通芯城又可以作为线上入口,将服务领域逐步从元器件交易,延伸至供应链管理、融资及数据管理等层面。

  科通转型之前,其收入主要依赖大客户,供应链的三大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几乎只提供了简单的分销物流功能。而在转型之后,更多的中小客户连接进来,随着交易数据有效积累,科通作为核心平台,又能居中整合资金流和信息流,实现价值链的突破(图3)。

  这种拓展顺势改变了科通芯城的收入结构。年报显示,2014年科通芯城的GMV(总商品交易额)约为84亿元,其中81.7%来自于自营销售额,15.1%来自第三方平台交易额,3.2%来自供应链融资业务贷款额。

  2014年9月,科通芯城启动供应链融资业务,主要针对难以获得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客户。这一模式类似于蚂蚁小贷—基于过往交易记录、以数据驱动的贷款模式。仅仅一个季度,获得供应链融资的中小企业客户给科通芯城贡献的GMV就达到了2亿元,占其2014年总体GMV的8%。

  彼时,科通芯城仅仅持有香港市场上的放债人牌照,提供港元及美元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随着此方向潜力的迸发,科通又通过内资子公司申请了内地小额贷款牌照,设立了注册资本达3亿元的科通小额贷款公司。2015年12月,科通芯城发布公告表示,正对科通小贷公司进行收购,谋求经营以人民币为放款货币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涉足供应链金融,给科通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既能增强客户黏性,也给自身增添了金融属性。

  近几年,供应链金融之所以风生水起,其一在于,直接从银行获得贷款是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痛点;其二在于,一般企业很难获取金融牌照,而金融领域的利润率有目共睹。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对各行业渗透率的不断提高,行内核心企业或交易平台可以获取用于评估上下游企业信用水平及风险的关键数据,从而具备了开展供应链金融的能力。据宏源证券统计,2013年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已突破8万亿元,2020年预计将达15万亿元。

  供应链金融更大的威力,在于垂直B2B平台将凭此实现对产业价值链的重组。有券商认为,“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将不断推进,行业垂直B2B电商取代综合B2B电商是大势所趋”。根据托比网自建的B2B投融资资料库的统计,2013-2015年拿到投资的B2B企业分别有10家、16家、98家,舆论热点也从阿里巴巴、慧聪等综合性B2B平台向一亩田、找系列网站等垂直型B2B平台转移。

  与此同时,国内已有不少上市公司涉足供应链金融,如上海钢联、怡亚通等,都在2015年波澜壮阔的股市中,凭借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大红大紫(表5)。在钢铁业产能极度过剩的情况下,上海钢联从信息资讯平台到大宗垂直电商平台的转型,赚足了眼球。

  总结起来,涉足供应链金融的公司通常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所处行业里中小企业占主体,有较大的融资需求;二是公司已经搭建电商交易平台,有较多客户积累。这正是科通芯城开展供应链金融时所处的有利地位。

  在供应链金融之外,科通芯城还计划涉足保险和云计算服务等,以扩充平台的增值服务。如2014年,其成为微软金级认证合作伙伴(Microsoft Gold Certified Partner),并开始向客户推广微软云端服务。而从客户和供货商的交易中沉淀的大量数据也将是笔宝贵财富,如通过数据挖掘识别和应对客户及供货商的需求,可以先人一步予以回应。科通芯城的数据导向服务,将包括营销及宣传规划、推销规划、度身设计产品、履约管理及第三方数据服务等。

  科通芯城在香港的上市以及此后的市值倍增,是其从线下到O2O成功转型的充分见证。

  转型收获资本市场认同,进入百亿市值俱乐部

  在科通芯城于业务运营上实现蝶变的同时,康敬伟也在资本运作上进行筹划,以科通芯城承接原科通集团资产包,由纳斯达克转向香港上市。

  第一步: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注册地由美国马里兰州迁往开曼群岛。具体操作是2011年4月,在开曼群岛注册COGO GROUP,并于7月以一股换一股的方式吸收合并了纳斯达克上市的Cogo 马里兰公司,COGO GROUP由此取得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地位,而注册地的变迁将使得上市公司的后续资产出售计划更加方便快捷。

  第二步:资产剥离。2012年10月,COGO GROUP与康敬伟控制的Cogobuy签订合约,以7800万美元价格向后者出售了一部分资产,该资产包主要包括Alphalink Global、Comtech HK、Comtech China及其各自附属运营子公司。在这一交易中,康敬伟的报价甚至高过公告当日COGO GROUP的市值,利好中小股东。

  根据协议,科通集团留下的实体继续给出售资产包中的子公司提供担保服务,每季度收取25万美元担保费。另外,留下的实体还为已售公司提供法律、财务、人力资源、消费者服务及IT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并且按照约定价格付费。

  2013年9月23日,COGO GROUP与康敬伟旗下的Brilliant签署第二份合约,以8000万美元价格将第二个资产包(主要包括Gold tech、Mega Smart、Comtech Broadband)出售给Brilliant,该交易于2013年11月20日完成。此后,这些资产又被Brilliant出售给Cogobuy。两者同时还达成了协议签署后两年之内不进行同业竞争的关系。

  此时,原科通集团主要资产已经由Cogobuy收购承接,而在纳斯达克上市的COGO GROUP则于2013年11月26日更名为VIEWTRAN Group(优创集团,股票代码由COGO改为VIEW),主营业务为供应链金融。

  第三步:回归港股上市。由于实际运营Cogobuy.com的电子商务公司是深圳可购百,2013年3月,科通芯城以7800万美元对价,收购了持有深圳可购百的Total Dynamic,将该网站的经营资质纳入旗下。科通芯城赴港上市前的控股架构,由此搭建完毕(图4)。

  2014年,科通芯城引入3名战略投资者:IT服务领域巨头—神州数码旗下的Unique Golden Limited认购2000万美元的股份,慧聪网旗下慧聪国际认购2000万美元,Blueberry Capital Limited认购1000万美元。这其中,神州数码已通过收购成为慧聪网的大股东。与科通存在业务协同关系的神州数码,对于科通芯城的价值无疑有独到的认识,其这一投资也很快收获了成倍的回报。

  2014年7月7日,科通芯城(00400.HK)宣布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7月18日正式上市。其发行价定为4港元/股,在港发售获得29倍超额认购,最终募集资金13.75亿港元。在股价低于4.5港元/股时,公司都积极进行回购,康敬伟等管理层也在不断增持以显信心。截至2015年12月19日,其收盘价达到了10.78港元/股,上市1年多时间已上涨了170%,其市值也由上市初的55亿港元一跃而至146.7亿港元。

  相对比当年科通集团惨遭中概股危机波及时不到1亿美元的市值,如今脱胎于此的电商品牌科通芯城,已坐拥百亿港元市值。而在供应链金融、保险、云计算等方面,它所拥有的颇具想象空间的待开发价值链,让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其价值仍被低估。

  从宏观层面看,相比估值跳涨的B2C网站,远离大众的B2B行业近年确乎仍未获得资本充分的重视,处于厚积薄发的前夜。

  事实上,随着工业4.0概念持续升温,互联网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深刻变革。尤其在中国,供给侧的陈旧结构还跟不上消费端的需求跃迁。中国制造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又难以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以低价倾销刺激消费欲望的做法已经过时,洋奶粉和日本马桶盖的热销大概是最有力的证据。而制造业和互联网加速融合后,可以实时感知、采集、监控生产中的大量数据,促进生产过程的无缝衔接和企业间的协同制造,实现生产系统的智能分析和决策优化,智能、网络制造、柔性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

  制造业互联网化,使传统产业供应链也受到革命性冲击。在大数据、云计算等协助下,互联网化的供应链将大行其道,供应链上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将连接到互联网,为C端客户所驱动,采购、生产、渠道、客户体验、信息等将全面发生变化(图5)。世界500强企业已纷纷收购信息类厂商,西门子则成为工业4.0中打造智能工厂的一面旗帜。

  针对个人消费市场的互联网化,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如京东、淘宝、唯品会等B2C网站,削减了从品牌商或代理商到个人间的一层层分销渠道,让人足不出户即可购物送货到家;而围绕吃喝玩乐进行供应链整合、提供O2O服务的美团、大众点评、滴滴打车等,也快速获得百亿估值。

  基于此对照,中国2013年工业产值占全球经济的30%,如果未来工业互联网化能跟消费互联网化产值相当的话,那么,其中的供应链整合平台或O2O服务提供商估值的增长也将非常惊人。由于B2B市场相对理性、需求复杂,在垂直细分市场上,BAT优势并不明显。通过整合上下游需求,增进产业链上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整体效率的科通芯城,价值日益浮现。

  硬蛋:制造业的Uber,因700万粉丝而性感

  下一站,是硬件的?

  如果科通的转型仅止步于“线上+线下”的O2O平台,那么这个故事还少了一点引领未来的看头。基于供应链优势衍生出的另一平台硬蛋(INGDAN.com),令科通芯城在投资人眼中显得尤其性感。

  硬蛋最早是科通芯城于2013年9月推出的一个微信社区。其初衷很简单,无论是线上的平台,还是线下的活动,科通关注的人们来了又去,需要有个社区让关系沉淀下来,增强核心粉丝群的黏性。由于电子元器件下游的中小客户多半集中于智能硬件领域,硬蛋的起初定位也就是智能硬件设计师及工程师的网络互动平台。

  这时间卡位得正好,2014年被称为智能硬件元年。咨询机构Gartner预言,到2020年全球互联设备将达到250亿台,每年为相关企业带来300亿美元的利润。谷歌董事长施密特预言,未来互联网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互动化、个性化的互通互连的物联网时代。

  资本圈对智能硬件也给予了相当热情,对康敬伟触动最大的,是互联网时代的标杆企业谷歌,却大手笔斥资32亿美元收购一家智能报警器公司Nest。这可是谷歌啊,一个一向以网络为根据地赚取利润的企业,跑去收购一家硬件公司是为什么?他觉得震惊,但决定跟上巨头的思维,积极拥抱智能硬件的未来。

  科通芯城在IC供应链领域日益提升的话语权,成为他切入下一个风口的核心竞争力。而有了早前打造垂直平台的种种经验,这一次的布局更加顺畅。

  在这个互联网软件领域被BAT包圆的年代,智能硬件的全面开花更多依赖于初创者的尝试。而对于初创型企业而言,最大的痛点在于供应链—成本高批量小,从概念落地到试产到量产,项目都充满了极高的不确定性,很难找到合适的且愿意与之配合的供应商。

  如2013年,由于概念图在朋友圈爆红,土曼智能手表选择了匆忙开启在线预订系统,但在提前获得用户百万元预订资金后却一再跳票,令粉丝由喜欢转为唏嘘和愤怒。虽然土曼跳票引起了人们对创新企业供应链的关注,但传统供应链的改造则非常缓慢。此后,罗永浩在锤子手机发布前,也曾按捺不住愤怒,公开指责代工厂。

  针对这一痛点,硬蛋的定位和优势开始明确—在科通芯城的基础上,帮助初创企业寻找最匹配的供应链。

  降低创新的成本

  在科通芯城总裁助理文东看来,智能硬件的创新潮中,玩家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传统公司如家电、家居厂商,它们会主动或被迫拥抱智能硬件的变化,这些企业需要整合的是相关跨界资源;第二类是创业类的公司,它们纯粹做智能硬件,但创业初期肯定是有很多资源上的欠缺;第三类是创客,他可能就是玩一玩,有一个概念想做出DEMO,倒不一定会追求商业化”,“硬蛋主要面对的还是创新企业和创客,因为他们欠缺的资源很多,尤其在供应链上”。

  在电子制造业中,元器件的采购成本可以占到总成本的60%-70%,手机的比例还更高。而在智能硬件领域,从供应链结构看,由电子产品衍生出来的较为纯粹的智能硬件等,元器件依然是最主要的原材料成本,而在智能家居类别,芯片等的成本占比就较低。

  围绕供应链服务这一重点,硬蛋在科通芯城的基础上,做了一个更大的升级。硬蛋所覆盖的供应链,是一个更长的链条,并提供了崭新的价值。其目前提供“硬蛋Link”、“硬蛋Direct”、“硬蛋Consult”等服务,从帮助初创者评估项目可行性,到为创新者提供供应链的总包服务,不一而足,专业零部件采购的硬蛋IOT超市也已经面世(表6)。

  此外,硬蛋还广发英雄帖,拉来一众互联网巨头,如京东众筹、京东众测,百度的云服务等,为这些创新类项目站台或提供服务。其宗旨均是帮助创新者更快地从创意到制造再到营销,降低他们的试错成本。

  时间、物力还有人力成本,是困扰硬件公司发展的重要难题,这就需要一个整合供应链资源的平台,提高效率。“从前一个产品创新可能需要几百万元,失败了就是一笔昂贵的学费,借助硬蛋进行创新,可能几万元就能打出样品”。

  基于科通芯城在供应链上的优势,硬蛋对初创项目具有天然吸引力,目前创新者在硬蛋平台上提交的创新项目已达到了1万个,硬蛋据此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创新平台。

  在线下,硬蛋体验厅已经在深圳、北京、香港、罗马落地,为创新项目提供实体店进行展示,并提供新品发布会等场地。下一步,硬蛋体验厅还将走向已拥有线上粉丝的硅谷、首尔、米兰、特拉维夫等全球创新高地。

  中国过剩的制造产能在内引人担忧,出了国门则被公认为全球最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今天的深圳,比全球任何一个城市,都更能够满足硬件创业者的供应链需求。而在欧美及以色列等地,存在着诸多技术过硬的中小创新企业。中国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能力,强大的制造能力,巨大的国内市场—而中国制造业实现升级所需要的大量先进科技,又正好掌握在这些中小科技公司手中。硬蛋的目光已跨越国界,寻找全球智能硬件创新者,以全球创新能力对接中国制造。

  共享制造与粉丝经济

  在硬蛋的平台上,创新者可以低成本试错创新,积极求变的供应商、制造商也能够积极寻找对接未来的机会。文东表示:“电子制造技术的迭代非常快,如果你不拥抱未来,不积极求变,今年华为从你这里订2000万台手机屏幕,明年可能就只要1000万台,后年可能就是200万甚至没有订单来了。已经投产的生产线一旦闲置,企业就将难以承受。”因此,谁都想第一时间锁定下一个小米,下一个大疆。科通芯城正提供这样的机会。其客户如通力电子,现在已开始关注如何从硬蛋上汲取养分,比如给一些初创项目提供供应链服务,或获得投资原创项目的机会。

  此前,科通芯城主打的是核心供应商概念,其供应商大约有500家。如今硬蛋面对创新类项目,这类中小企业会寻找更灵活的中小供应商,因此,硬蛋的上游供应商已激增至6000家(图6)。

  摸索如何能让两方更好对接,是硬蛋的主要任务。不同于普通的孵化器仅仅是提供办公场地或是资金扶持等,硬蛋致力于提供O+O(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2015年9月15日,硬蛋联手京东、科大讯飞、物联传媒等举办“芯火+”供应链大会,117家智能硬件公司和224家供应商从北京、杭州等地奔赴深圳,进行线下的见面和“团购”对接。11家智能硬件公司当场发布了购买需求,当天交易额超过了6000万元。

  硬蛋连接的资源,还不止于供应商与创新者。通过线下各场活动的积累及线上的口碑相传,成立不到1年半的时间,硬蛋就聚集到了智能硬件领域的100万名粉丝。而截至目前,其粉丝数量更是突飞猛进,超过了700万,未来有可能衍生出可观的粉丝经济。

  对科通芯城来说,这也带来了客户延展的端倪:其从前的经营交易都聚焦在B2B领域,如今则已往C端延伸。2015年12月4日的上海创博会上,硬蛋携300家智能硬件厂商参展,吸引了8万粉丝实地参观。大规模粉丝群体的存在,可以帮助创新者、供应商的新产品快速推广至目标客户。硬蛋平台集聚的大量用户,也能显著降低科通芯城获取新客户的成本。

  在科通芯城公关总监王刚看来,粉丝经济时代,硬蛋之上甚至可以孵化出新的职业,“硬件评测师”就可能是其中之一。硬蛋上聚集的粉丝全都集中于智能硬件领域,不少智能硬件新品也会放到硬蛋上来供粉丝众测,如果硬蛋召集或培训其中的行家里手成为大V或评测师,那么这样的评测报告对于初创项目、对于风投,对于产品市场预估、对于供应商是否愿意介入等都将起到很大的帮助。

  未来,硬蛋甚至有望在大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推出智能硬件新品的评级报告,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制造业的Uber:匹配是核心

  近年来最具颠覆性的商业模式,非共享经济的典范Uber莫属。国泰君安研报发现,全球估值最高的10家创业公司,有5家属于共享经济范畴。人们正在达成共识,共享经济将重新定义互联网经济,重新定义一切产业。

  在康敬伟看来,硬蛋的内核也是在践行共享经济,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推进“全民创新”,这和以“全民打车”为宗旨的Uber有异曲同工之妙。

  剖析Uber的模式,其第一要素是连接,将打车的人和开车的人引入同一个平台;第二步是匹配,将最近的空车匹配给需求方,在拼车模式中则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寻找最合适的拼车乘客及路径;最后一步体现了共享:每一个消费者都有可能成为资源的提供者,使用该服务的人们互相帮助,共享资源,所有人的效用都得到了增强。

  如果比照Uber,硬蛋的第一步已然成功,其平台上创新项目、供应商数量及粉丝数的急速增长,体现了连接的魅力;而这一模式如果能够走成功,通过硬蛋,创新供应链的上下游将极度扁平化,供应商和服务商对于创新项目的接纳与热情,以及创新项目对于供应链及各种服务的需求,也是天然存在的互利关系。

  最难的环节还是在于匹配。消除乘客与司机间信息的不对称,Uber靠的是强大的后台运算能力,而如何根据不同的状况进行动态定价,则需要依据供需双方的大数据进行实时报价,看似简单的打车软件,背后都有着惊人的门槛。硬蛋所面对的挑战,更甚于此。乘客从A地到B地,通过定位导航系统就能规划出路径,而硬蛋为创新类项目提供的帮助几乎都是非标准化的,每个项目天生禀赋和资源不同,当其提交给硬蛋供应链需求时,所需要的解决方案都不可能完全一样(表7)。

  在创新者于硬蛋上提交的供应链服务需求实现爆炸式增长后,硬蛋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能够跟上这种暴增的速度,为其提供最合适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为了下好这盘越来越宏大的棋局,2015年11月,康敬伟成功约请到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李世鹏入职,担任科通芯城与硬蛋的CTO(首席技术官),进一步完善其在物联网上的布局,并为创新创业团体提供专利等更多增值服务。

  硬蛋还在自由的疆域里伸展着,康敬伟也并不急于盈利,“现在硬蛋只需要关注项目数量、粉丝数量以及和供应商的关系,先把生态系统建立起来,而不是关注如何盈利”。不过,由于凝聚了越来越多的资源,硬蛋已引起资本的强烈兴趣,其能否分拆回归A股,成为下一大看点。

  制造业华丽转身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这是一个持续转型,试错,寻找并积极拥抱未来的故事。如果科通未曾赴纳斯达克上市,那么其可能还是华强北商圈里那些拥有数十家稳定客户,然而未来越来越不确定的电子器件分销商之一;如果科通沾沾自喜于B2B行业“闷声发大财”的惯例,不曾想过转战线上,那就难以互联网的长尾效应聚集中小客户,更无法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从30%到100%的跨越,在供应链日益扁平化的明天可能随时会被甩出方舟;如果科通跳脱不开盈利的思维,没有积极关注行业的新动向,主打共享式创新概念的智能硬件供应链平台硬蛋就不可能诞生,也就无法承载科通的明天和希望。

  然而,这一系列转型,其实并不容易做到。对于中国制造,财经作家吴晓波有言,“我的企业家朋友中大半为制造业者,我眼睁睁地看他们‘嚣张’了20年,而今却终于陷入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彷徨。”痛苦,是成本优势的丧失,是渠道优势的瓦解;而彷徨与挣扎,则是“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

  转型不易,但产业链上轰轰烈烈的革命,却以不为任何人所能阻挡的力量展开着。新经济横扫江湖,当手机代工厂商纷纷陷入红海,有效整合资源、集成式设计、强调互联网营销的小米,却因为出货量跟不上营销速度,陷入“饥饿营销”;消费领域的互联网化已经实现了巨大的产值,而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将激发一个更大的市场,共享经济典范Uber、Airbnb等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整合闲散资源,今天一家创新型企业从0走到几百亿美元,甚至不需要十年。

  连接的资源越多,平台越大,梦想的边界就会越宽。科通的不断转型,是承载更多资源,最终将供应链挖掘为更有潜力的价值链的故事:科通集团从收获第一个客户华为起步,在传统的B2B领域内逍遥自在,上游核心供应商百家,下游大客户数百家;当转战线上,瞄准300万电子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带动产业上下互联网化,其客户数冲过了8000家,上游供应商也随之扩容,第三方平台的引入和供应链金融服务也就水到渠成;科通第三季硬蛋,则由于1万个创新项目、6000家供应商与700万粉丝的汇集,成为硬件创新的超级生态系统。

  创新项目通过硬蛋对接供应链,快速打造样品,再在硬蛋众测平台上交由700万粉丝众测,快速试错,感受市场温度,再决定下一步的量产与否及规模,每一步经由硬蛋平台都将获得效率上的提升。对于创新者而言,从生产端到消费者终端的信息都在此平台上汇聚,从而取代了此前从创意到智造到量产到营销的漫长链条。借助硬蛋,一个人的创新将越来越快地落地,成为社会整体的福利。而作为供应链链接平台的硬蛋,将获得所有有效数据和交易网络,正如京东副总裁点评的那样,“掌握供应链的人,将掌握交易”。

  在更远的未来,康敬伟对于硬蛋自有一番牵挂与梦想:“有一天,创新企业不仅可以不用担心供应商,还可以不管财务、税法、销售等,所有其他事情都可以交给硬蛋上的外包服务商,每个企业只专注于他们的核心技术和创意。”且期待科通下一季的精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247

詳解B2B網絡:如何尋找解決方式?國外玩家有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18/154315.shtml

導讀 : 市場迫切需要一種新的IT基礎應用平臺來為之提供支撐,但要占得先機,企業需要更新觀念、轉變思維。

編者按:這是深圳意貝思網絡有限公司CEO趙傑夫的一篇譯作。文中就B2B供應鏈解決方案的價值展開討論。長期在中國B2B的市場環境中,不妨換換腦,看看國外對B2B的部署與應用是如何開展的。

譯者按:該文源自美國供應鏈研究機構“Supply Chain Insights,LLC”於2014年4月發表的一份題為“Building Business-To-Business Supply Chain Networks:How Do I Choose a Solution? Who Are the Players?”的研究報告,有刪節。)

(當前,企業B2B電子商務領域正處在一場突破性“大變革”的前夜,該研究報告代表了當今世界B2B供應鏈外部協同領域的專業研究最前沿水準,對於國內正方興未艾的“產業互聯網”或“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差距、學習經驗,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

一、概述

今天,供應鏈是網絡化的而不是線性的,每個企業都與外包的合同制造企業、第三方物流供應商 (3PLs)、貨運代理和運輸商存在相互依賴關系。雖然企業間的合作關系因“外包”而相互依賴,但不同企業的IT信息系統卻仍然是處於孤立狀態。企業內部的業務流程依靠內部IT信息系統而變得自動化,但延伸到外部的企業間價值鏈協作的自動化卻仍是一個有待發掘的機會。

當前,B2B 網絡解決方案很可能正處於走向成熟的第二個十年,雖然目前只有7%的業務流量通過 B2B 網絡,但B2B網絡正日趨走向成熟,因此,企業應該將其視為供應鏈IT架構體系中的一部分。

今天,大多數企業間供應鏈網絡依賴於特定的、手工的流程與操作。盡管B2B 互聯互通技術已經過十年的演化,但企業間供應鏈網絡中的大多數的信息交互仍然是通過電子表格、電子郵件和電子數據交換 (EDI)來完成的。其結果是,一旦企業在供應鏈網絡中的事務信息發生變化,就很難保持與貿易合作夥伴的信息同步。企業間的信息“集成”雖可勉強實現,但做不到信息變化的“同步”。為什麽?因為企業間沒有一個能對數據交互進行跟蹤記錄的在線系統,數據交換是“點對點”的,數據延遲很高,其結果是,接收到的數據,經常是不同步的和過期的。由於企業間的數據鏈接非常脆弱,,要實現企業相互之間業務協作流程的自動化是幾乎不可能的。

大多數公司都清楚知道上述問題的存在,但卻困惑於以下三個因素而不知如何入手解決:(1)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解決方案與電子數據交換(EDI)是何關系?(2)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解決方案與ERP系統是何關系?(3)該使用什麽樣的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解決方案?

二、歷史回顧

過去十年,相互鏈接、互聯網和新的應用軟件共同驅動電子商務發生了革命性變化,無論是面向普通消費者還是面向企業的“網上銷售”均高速增長。電子商務催生了一個新的產業和新的商業模式。

但是,B2B 電子商務自動化領域的狀況並不如此靚麗,B2B的互聯互通狀況是一個不同的故事。盡管有過去六十年來的發展演變,B2B業務流程的自動化、 數據共享和業務流程交互的發展依然是步履蹣跚。有關發展歷史概述如下:

1960 年代:EDI(電子數據交換)。由美國鐵路行業基於運力延伸與協作的需要而定義。但這種數據集成方式是“點對點”的,每個公司管理自己的數據傳輸和轉換,談不上有什麽“標準化”。

1990 年代: 增值網絡 (VANs) 出現。這些解決方案使用基於互聯網的協議 (HTTPS、 AS2、 EDIINT 和 RNIF),以及符合行業標準的 XML 商業事務處理 (CIDX,Rosettanet,PIDX,VDSA),改善和提高了 B2B 間的互聯互通特性。數據的傳送和轉換通過調用一個“服務”來實現,但他們仍然是“點對點”的,不同行業有不同的標準,這一點嚴重阻礙了企業間協作應用程序的發展。

2000 年代:隨著最初十年的曙光來臨,我們看到了第一代B2B網絡平臺的崛起,市場上曾經有超過300多個各類B2B網絡平臺出現,但其中的90%最終都消失了。問題很多,其中之一是解決方案超越了技術上的可行性,期望值高於實際的可能性。其中值得關註的事件有如下三項:

1) 增值網絡 (VANs) 外包服務興起:基於企業內部ERP系統向外部延伸所產生的B2B互聯互通需求,很多VANs供應商開始為企業提供EDI連接的程序開發外包服務。這對企業因公司並購 (M&A) 活動或主系統升級而產生的不同信息系統間的數據交互的需求解決很有吸引力。

2) VANs供應商並購: VANs市場並購洗牌。IBM 收購了Sterling,GXS收購了Inovis。同時,更多的價格實惠的供應商諸如Datalliance、Descartes Systems Group 以及SPS Commerce進入市場,提供特定行業、 低成本的可供選擇的EDI方案服務。

3) B2B網絡平臺蹣跚而行、絕處逢生。少數第一代B2B網絡平臺幸存了下來,度過了這十年的難關,這對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是一大壯舉。很多B2B解決方案在渡過艱難歲月之後,今天看起來已經和當初開始的時候大不一樣。

2010年以來,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解決方案和過去相比,已被重新定義,包括接口的可重用性、集成層的規範數據模型、應用程序的多交易方特性、行業標準化的多層數據分析以及社區化的即租即用(訂閱)服務。在這些新型的 B2B 網絡中,供應鏈的可視化從事務處理層面擴展到了業務流程層面。與此同時,新的技術諸如“雲計算和非關系型數據庫”的出現,也使其具有了更快的發展速度和更強大的能力。

浮躁已經不再,一個新的黎明正在顯現。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解決方案現正漸趨成熟,解決方案正不斷發展,新的可能性也在不斷出現。本研究報告的目的,正是為了幫助企業了解發展趨勢,並充分利用變革所產生的可能性。

三、B2B 網絡和供應鏈可視化

通常來說,企業在向外部延伸的商業網絡中尋求建立供應鏈的可視化,會促使公司考慮 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解決方案。當你說“我們需要供應鏈的可視化”時,在會議室里的所有人都會點頭說是,大家都同意這是他們的需要;然而,給它下個準確的定義卻是另外一回事,所謂“供應鏈可視化”一詞缺乏共同的定義,市場上的眾多技術供應商提供的是不同形態的解決方案。盡管目前已有眾多版本的“供應鏈可視化”解決方案雲集市場,但構建B2B供應鏈商業網絡仍是其核心內容。

企業可視化是剛需。在今天的市場上,企業當前已經達到的供應鏈可視化水平,與其規劃目標的需求之間還存在巨大差距。企業通常具有一個多樣化的技術環境,既需要在內部ERP系統的多個應用實體之間的可視化 (企業平均有四個應用實體),也需要在企業之間的多個應用系統之間實現可視化,以便同步制造與采購。如圖1“ B2B商業網絡中的供應鏈可視化—差距分析”:

1

總之,企業之間的可視化、合作夥伴之間供應鏈的同步是剛需,需求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包括跨多個層的供應商、 物流商和合約制造商的可視化,它可以是“一對多”或“多對多”的。如圖 1 所示,今天,企業內部部門之間的可視化程度水平要遠遠優於企業外部企業之間的可視化程度水平。可視化的需求和現實之間的差距越大,業務上的痛苦就越強烈。

采用“基於B2B 商業網絡的供應鏈可視化解決方案”目前可謂正當其時!為什麽?隨著B2B供應鏈商業網絡解決方案的日漸成熟,領先企業已經逐步放棄了從ERP 廠商獲取供應鏈可視化解決方案的打算。而在十年前,企業對於ERP廠商的承諾還是抱有高度的信任,讀者從圖2中可看出,這種信任現在已開始減弱。如圖 2“企業對於ERP 廠商所提供的系統網絡外延型供應鏈可視化的信任度”所示:

2

譯者註:從上圖中可看出,ERP廠商的解決方案在企業內部事務的供應鏈可視化方面,效果較好,用戶比較滿意,但在有關企業外部的業務協同方面則效果較差,用戶較不滿意;

四、EDI 增值網絡與 B2B 網絡解決方案的比較

盡管ERP 系統也可觸發EDI 信號從企業內部發給企業的貿易夥伴,但EDI 增值網絡與B2B 網絡相比,在七個不同的方面有很大差異:

3

此外,好幾種 ERP解決方案都具有B2B功能,市場上是最著名的一個是 SAP SNC(SAP供應商網絡協同)。在這種解決方案中,有關消息從公司的 ERP 系統中被觸發,然後直接發送給貿易合作夥伴。這種做法與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的差距,類似於B2B網絡與 EDI 增值網絡的比較。

盡管很多公司已把相關信息推送到了企業門戶,但這並不足夠,門戶方式過於被動,缺少系統的記錄,一旦數據發生變化,貿易合作夥伴無法參考這種變化,也無法根據上下文作出相應改變。

五、為什麽需要B2B供應鏈網絡?為何說現在是正當其時?

今天,供應鏈被外包,它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鏈條,信息流動也不再是線性的或“點對點”的,與之正相反,它是一個有許多合作夥伴的複雜網絡,數據流是動態的,但通過 EDI 與ERP系統實現的連接卻是靜態的。公司需要通過供應鏈可視化洞察已經發生的變化,在問題發生前就發現前兆信號,或識別出新的商機。

“外包”已是一個確定的現實。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平均下來,公司已外包了制造業務的32%和物流業務的48%多方之間的信息流動不是線性的,信息複雜且相互交織在一起。一天之中,信息需要在多方之間流過很多次。采購訂單平均需要更改一至兩次。一個工業制造企業的零部件供應商表示:每個零部件平均一天有五個需求更改,他們已經從客戶那里得到了 1800份電子數據表格。如圖3“制造和物流外包概覽”所示:

4

應用B2B網絡的最大驅動力是供應鏈信息正以小時為單位快速變化。信息爆炸時代,現在的一周信息總量就與1990年代的信息總量一樣多,甚至一天的數據總量頂得上過去十年的數據總量。企業需要與貿易合作夥伴之間,按小時同步並刷新數據,依靠ERP 和EDI電子數據交換的連接是不足夠的。然而,現狀是大多數供應網絡目前仍是依靠電子表格和EDI交換數據信息。如圖4“商業網絡中的互聯互通與流程鏈接的當前水平與狀況”所示:

5

六、何為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

B2B供應鏈商業網絡技術供應商是這樣一家公司,它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使得網絡平臺之上的貿易合作夥伴之間,能夠基於特定的流程和數據的雙向交互,支持供應鏈信息的實時與同步。方案本身變化多端,往往與特定流程和特定行業相關,沒有一刀切的辦法。

B2B 供應鏈網絡技術提供商的解決方案有三個獨特的層:

1) 網絡層:網絡層包含了解決方案的物理機制。規範的數據層使得網絡平臺上的貿易合作夥伴可以將大量數據及格式在轉換之後發送給對方。過去的十年間,解決方案已經變得更具彈性,可以使用多種數據格式和協議。

2) 應用層此處是奧秘之所在。在網絡平臺的這一層面,所有參與各方都能夠實現多層鏈接、多邊實時交互。當前這種“實時交互”還在不斷改進,但發展的步伐在過去三年中正不斷加大,可為企業提供兩年前尚不存在的更新、更豐富的可能選擇。

3)社區層: 在 B2B網絡的社區層,公司可看到社區化的分析和參考基準。未來,這些解決方案也將能夠提供基於社交關系的有關功能。

市場上行之有效的每一種解決方案,上述各層的成熟度狀況各不相同。這些解決方案可能是托管型的或者是SAAS 租用型的。雲計算和非關系型數據庫架構的發展實現了諸多十年前還是不可能的新功能。

一對多: 在“一對多”模型中,公司在自己和貿易合作夥伴之間建立起一個私有的交易網絡或平臺。這種解決方案以一個占主導地位的貿易夥伴為中心,聚焦於相互之間的實時交互。最著名的“一對多”網絡平臺是沃爾瑪的“Retail Link”,沃爾瑪通過該網絡平臺與其供應商共享信息、開展業務。

多對多: 在“多對多”網絡中,解決方案是相互交織的,通過多個實體將諸多貿易合作夥伴鏈接起來以共享信息。這種網絡解決方案更加複雜,同時也能提供更大的潛在價值。

註意:B2B供應鏈商業網絡不是 EDI VAN增值網絡,不是一個企業私有的網絡,也不是一個企業內部系統。相反,如圖5所示的GT Nexus 的商業網絡,它是一系列的貿易夥伴節點之間的複雜流動。當前我們的供應鏈系統絕大多數都是“一對一”數據模型的企業內部系統,建立在“一對一”基礎上的企業數據模型是無法轉換為B2B網絡的。與之正相反,B2B解決方案需要基於網絡和“多對多”架構來精心構建。如圖5所示的 GT Nexus網絡描繪了在 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平臺上的業務流的複雜性。

6

七、盤點該領域供應商

在本報告的附錄中,我們給出了 11個 B2B 網絡平臺的供應商概覽,包括其解決方案的有關細節。註意,這些解決方案是基於特定行業和特定流程的,相應地,許多公司需要用一到兩個附錄中列出的供應商的情況並不罕見。表 2-B2B 解決方案概覽:

7

雖然有很多高科技、電子和醫療保健行業方面的供應商可選,但幾乎沒有快速消費品方面的解決方案,其原因與市場發展的歷史有關,由消費產品制造商財團(最典型的是 Transora,一個由美國50家著名食品公司組成的網絡市場) 提供資金資助的供應鏈商業網絡解決方案在市場上曾遭到失敗。我們發現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該行業談論協同最多,但在打造B2B供應鏈商業網絡平臺方面的速度又最為緩慢。

此外需請註意的是, 表2 中列出的唯一ERP廠商是SAP,去年SAP收購了 Ariba。從過去來看,Ariba 網絡是一個主要應用於“間接物料”采購的B2B網絡平臺。(間接物料及服務與制造的物料清單不相關,而直接物料與制造的物料清單緊密相關並轉換成為清單一個組成部分)。盡管 SAP 正在構建 Ariba 網絡的未來應用前景,但今天的Ariba網絡的主要用途還是在“間接物料”采購,未來版本或將聚焦於“直接物料”的管理。預計SAP 至少五年內不會成為 B2B 網絡平臺市場中的主要玩家,理由很多,諸如:

側重於間接物料。Ariba 功能是一種間接物料的采購模式,專註於 RFX(RFI/RFQ)方式的采購,過去以來並沒有建立直接物料的采購功能。SAP 雖然聲稱其解決方案將支持直接物料的采購,但我們並沒有在有關資料中看到有這方面的證據,其解決方案用於“直接物料”采購只是原有功能的延伸。雖然使用變通辦法可使 Ariba網絡應用於直接物料的采購,但當前的有關平臺功能應用於直接物料采購並不能令人滿意。

多個目標。導致顧此失彼。SAP 仍然在吸收消化 Ariba,其領導層的變化和管理團隊變更,使得相關工作的實施路線圖仍是圍繞SAP SNC來進行,包括基於HANA重寫 SAP APO,重組Ariba網絡,以及HANA架構的改進等。

銷售重點。SAP 的銷售能力源於企業銷售模式,而網絡解決方案的銷售則是一種不同的業務模型,這對 SAP 來說需要有一個很大的轉變。

出於類似的原因,我們也不確信其他供應商,諸如 JDA、 Kinaxis、 Logility 或 Oracle 將進入 B2B 網絡平臺市場,因為他們的數據模型都是“一對一”的,他們的商業模式受限於部署實施型的傳統銷售模式。

GXS VAN 在2013年被OpenText收購之後,其自身的重新定位使之在市場上有可能成為一匹黑馬。對於“OpenText的資金註入是否就能使GXS VAN具有B2B 網絡平臺的能力?”疑問,答案還是個未知數。

綜上所述,我們的建議是,企業之間應當基於 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建立合作夥伴關系,這對其所屬行業及自身業務目標的實現都具有重大意義。

八、結論

基於供應鏈被廣泛“外包”這一現實,市場迫切需要一種新的IT基礎應用平臺來為之提供支撐。與十年前相比,過去的諸多“不可能”現在已變為“可能”,但是,要占得先機,企業需要更新觀念、轉變思維。

九、附錄-供應商概述

B2B 解決方案供應商很多,下述列出的清單難以窮盡,因此姑且將以下11個 B2B 網絡解決方案看作是一個市場調研。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制造商和零售商,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以建立一個從公司內部向外部合作夥伴延伸的價值網絡。

1. Activ Technologies, Inc

網址:www.activ-tech.com

成立日期:2007年

背景概述:開始時主要是為大型的航天客戶提供供應鏈集成服務。

所有權模式: 私營

網絡類型: 一對多

社區構建: 主要是一些航空航天和汽車行業的OEM制造商以及及他們的供應商,其所構建的社區規模有限 (主要客戶是卡特彼勒,一家位列全球500強的大型工程機械制造集團)。

商業模式:為 OEMs 制造商及其供應商提供基於“雲模式”的租用服務。

解決方案概述: 該公司產品“Harmony”是一款基於“雲模式”的“多對多”平臺系統,旨在將制造商與他們的供應商集成在一起,使得參與各方在生產運營、制造計劃和履行能力的細粒度層面上,能夠提高需求管理和供應商的可視化。

應用定位:主要是為品牌商及其供應商提供服務,基於平臺之上多級參與者的流程集成場景驅動網絡制造,實現多級庫存的可視化、提高工廠能力,從而降低風險、均衡負載。

優點: 管理團隊不大,專註於提供社區解決方案,已在航空航天和汽車領域站穩腳跟。現在的方案聚焦於需求和供應數據的集成與同步,在采購和零部件管理方面涉獵較少,更多的是關於離散環境下多級制造需求的管理,其解決辦法還在不斷完善中。

註意事項: 雖與E2Open相比還不夠成熟,但是價格方面有優勢,公司不大,具有有所有小公司的特點:響應快速敏捷但未來的不確定因素較多。

2. Ariba – 隸屬於SAP

網址:www.ariba.com

公司成立日期: 1996 年 (2012 年被SAP以42億美金收購)

背景概述: 成立於互聯網興起之時,基於在線協作降低采購成本。

所有權模式:SAP的子公司(NYSE: SAP)

社區構建: 適用於所有行業的“間接物料”采購,目前社區已有 120 萬家會員公司。

網絡類型: 多對多

商業模式: “即租即用”的會員模式,同時還提供額外的工具供選擇使用。

解決方案概述:適用於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間接物料采購,並逐步延伸至直接物料采購市場的網絡平臺。Ariba 商業網絡致力於提高“從采購尋源到到款項支付、訂單到收款”全流程的工作效率。

優點:被SAP視為戰略資產,是龐大的SAP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方案較齊全配套。相比於其他公司,Ariba網絡平臺是本報告最大的、開放的企業社區。

註意事項:SAP將很多模塊組合在了一起,Ariba的網絡模型更適合間接物料采購而不是直接物料采購。SAP的SAP APO、 SAP SNC及SAP的直接物料采購功能不太適合於網絡模型。Ariba自從被SAP收購之後,已經歷了幾次重組和停頓重啟。我們相信SAP在四到五年之後,將為傳統供應鏈功能的銷售、交付、制造、采購尋源 (直接物料)構建一個適用的網絡服務平臺。屆時,我們相信 Ariba 網絡將與 SAP SCM 產品集成。

Ariba 還將整合SAP Supplier InfoNet,使供應鏈協作成為可能,這將增加風險共擔的可視化能力;新的網絡協同流程功能還將與 SAP 供應鏈管理(例如庫存和預測共享)和運輸管理模塊集成在一起,推測2018年可實現這一點。這些更傳統的供應鏈管理功能,通過雲計算解決方案,將使得很多新客戶可迅速利用SAP強大的功能組合,從而擴大企業的應用範圍。

3. Covisint

網址:www.covisint.com

成立時間:2000年

背景概述:由幾個全球性汽車制造商所建立的行業性交易平臺,而後演變成多層級的雲平臺,服務於多個行業,包括消息應用和身份識別服務。該公司在 2013 年上市。

所有權模式: 上市公司 (納斯達克代碼:COVS)

社區構建:主要是汽車、 醫療、 能源、 石油和天然氣相關企業。

商業模式: 有多種定價方式可供選擇,包括基於發送的消息數量定價,“消息中心”與“連接終端”雙邊計費,是一種基於社區用戶數的“即租即用”(訂閱)定價模式。

解決方案概述: Covisint 是一款包括消息應用、門戶和身份管理的雲服務平臺,它是基於雲計算的面向服務架構 (SOA)的,任意企業之間可實現互通。

優點: Covisint 平臺的演變可謂波折崎嶇,但該公司最終幸存了下來,並成為上市公司。其一路走來的商業模式已經變得更具彈性,並能覆蓋到更多的其他行業。該公司現在提供基於雲模式的解決方案給行業提供商,主要滿足“個性化”的用戶數據需求,該項工作是從汽車行業的“智能”售後服務模型演化而來。Covisint 還做醫療保健價值鏈方面的業務開發,旨在幫助企業獲取醫療保健方面的記錄。

註意事項: Covisint 現在已經發展成為更像一個 B2B 服務提供商而不是B2B 網絡平臺商,主要提供的是企業私有網絡平臺服務。其之所以被列入本報告,主要是因為對汽車行業的歷史貢獻。

4.E2Open

網址:www.e2open.cm

成立日期: 2000年

背景概述:服務於高新技術行業的私有交易平臺,由IBM、 希捷、和日立聯合創建,是一個供應鏈商業網絡發展的先驅者。在本報告中它是唯一的上市且保持不變的公司。Exostar 也是基於 E2Open 架構。

所有權模式: 上市公司 (納斯達克: EOPN)

社區構建:主要是聚焦於高科技與電信行業,但目前正進軍航天和國防、化工、消費品及工業制造領域。截至 2013 年 12 月,社區已擁有 122,739獨立的企業註冊用戶以及37,931個貿易夥伴。

商業模式: 典型的“即租即用”(訂閱)模式。歷史上,E2Open曾為高科技和電子工業提供“一對多”模式的服務,一度曾構建30個不同的服務社區。當前,正致力於轉換為“多對多”模型,同時提供“私有”和“公用”兩種網絡平臺服務。

解決方案概述: E2雲平臺網絡環境能將合作夥伴各種不同應用系統與業務流程集成鏈接在一起。基於一個標準化的應用架構,E2雲平臺的“流程管理”功能橫跨供應鏈的多個層級,諸如分銷、供應、外包制造、需求管理等。E2雲平臺的“計劃與響應”功能致力於優化與改進。E2分析則是一套新的應用,可實現網絡化的交叉績效管理與報告。

優點: E2Open 是最成熟的供應商之一,有雄厚的離散制造業客戶基礎,特別是在高科技和電子行業,其業務流程已經過很好的錘煉,能為多層級的物料采購尋源和計劃承諾提供支持。平臺可為價格屏蔽、多層級的直接材料采購,以及制造可視化提供獨特的管理功能。平臺的分銷功能則更側重於庫存管理和流程可視化,而不是行程、調配與商務事宜。

註意事項:E2Open為處於困惑中的企業提供了多種可能的選擇方案,解決方案組成套件的數量也增長很快,但現在其正努力回歸到構建一個更為標準化“多對多”的企業社區型網絡平臺。公司在 2013 年收購了SCM-ICON,旨在增加其產品套件的計劃管理功能。公司計劃在 2014 年秋季發布一個集成的套件。

5. Elementum

網址:www.elementum.com

公司成立日期: 2012年(從偉創力國際有限公司剝離)

背景概述:偉創力國際有限公司內孵化出來的一家獨立公司

所有權模式: 私人

社區構建: 目前正從偉創力的客戶群向外部擴張。

商業模式:純SaaS服務模型,按節點計費。

解決方案概述:通過各種移動APP跟蹤供應鏈的特定部分以提供供應鏈的相關圖表查詢功能。

優點:設計基於移動APP與供應鏈可視化,目前正積極為20家高科技和電子行業的公司開發解決方案。未來計劃聚焦於汽車、醫療和行業增值網絡,目前已有四個移動APP應用—預測、運輸、商品展示和訂單履行(尚在開發中),其解決方案中供應鏈可視化是最為成熟的。

註意事項:這是一個新進入市場的解決方案,使用合同制造商的公司可以將其看作一個合作發展的機會。

6. Elemica

網址:www.elemica.com

成立日期:2000年

背景概述: 由包括巴斯夫、BP、陶氏化學、杜邦和殼牌等22家公司參與創建。

所有權模式: 私人

社區構建:專註於流程制造行業諸如化學、輪胎、橡膠、能源。

商業模式: 一至三年的合同訂購。

解決方案概述: 供應鏈運營網絡 (SCON) 由三個平臺應用組成: QuickLink,SmartLink,B2B合作夥伴開發。QuickLink是一個基礎網絡平臺,在此之上SmartLink允許應用程序使用共享的數據,目前正在QuickLink之上開發預測分析。

優勢: 公司專註於流程制造行業,在化工、橡膠、塑料制造方面的解決方案開發有優勢。在2013 年,該產品程序代碼被重新寫過,其集成層被重新設計以提高“互聯互通”與“即租即用”功能,在流程制造方面可從其客戶獲取重要的的應用經驗與意見反饋。

註意事項:該新模型有一個基於強大參照的規範基礎架構,但是,由於程序的重寫使得應用程序方面的開發進度被放緩,其解決方案中的運輸流程比采購尋源或制造方面的功能強大得多。

7. Exostar

網址:www.exostar.com

成立日期:2000年

背景概述: 由五家航空航天和國防公司聯合創立。

所有權模式: 私人

社區構建: 主要是航空航天及國防工業方面的公司,但正進入生命科學和制藥行業。

業務模型: Exostar基於E2open平臺致力於“一對多”模式的部署與開發。

解決方案概述: 供應鏈平臺聚焦於基本的訂單管理和設計文檔共享方面。

優點:這是本報告所涵蓋解決方案中,唯一專註於供應鏈流程的設計文檔自動化管理的方案,已建成五個初級和完備的數據中心,是一個宇航及國防工業的零部件管理方面的標準應用程序。

註意事項:該公司也為客戶部署私有的數據中心,“一對多”模式是Exostar的選擇偏好。該公司聚焦於對安全保密與專有數據共享有深度需求的行業。其結果是,他們服務於兩類完全不同的行業:宇航及軍工行業以及制藥行業。

8. GHX

網址:www.ghx.com

成立日期: 2000年

背景概述: 由強生、GE 醫療、巴克斯特國際公司、雅培和美敦力公司聯合創建

所有權模式: 私募股權公司 (Thoma Bravo))

網絡類型: 多對多

社區構建:醫療保健。GHX 網絡平臺已連接400,000家獨立貿易夥伴,在北美和西歐國家已形成一個連接6500家醫療服務組織和700家供應商的服務網絡。在美國,GHX 已將70%以上的急救中心與供應商連接在一起。

商業模式:一次性的集成開發費用和年度租用費用,同時針對供應商和客戶雙邊計費。

解決方案概述:一個規範化的模型能使得各種文檔類型實現“多對多”的集成。聚焦於醫療領域“采購到支付”流程活動的自動化。GHX 也在幫助建立公司內部的記錄系統,該系統能使得授權方可以發布和訪問基於各種用途的共享和安全的關鍵數據視圖,包括合同同步和管理植入設備的供應鏈。GHX提供的服務旨在提高買家和賣家之間的數據同步,減少紙面單據的使用。GHX Health Connexion是一個認證的全球數據同步網絡數據池(GDSN)。

優點:GHX 服務於保健價值網絡,雖歷經市場發展的跌宕起伏,但一直堅持其最初的使命。來自醫院、集團采購組織和醫療保健供應商所組成的活躍的咨詢委員會的需求一直驅動著其產品的不斷改進。該公司還提供一個價值評估工具,來證明供應鏈自動化和數據同步是如何降低醫療保健成本的,該工具對軟件使用如何在內部推廣很有幫助。基於其強大的客戶應用案例參考,GHX的目標是通過其網絡平臺,為北美和歐洲的絕大多數衛生保健供應商提供自動化的電子數據交換。

註意事項: 此解決方案是僅適用於醫療服務組織以及他們的供應商和集團采購組織。目前該公司在不同的地區運營著不同的網絡,最近的重組的努力目標是將不同的網絡整合成一個全球的基礎架構。該公司目前正處於重組期間,來自其客戶的相關報告抖露其有一些人事及客戶支持方面的變化。

9. GT Nexus

網址:www.gtnexsus.com

成立日期: 1998年

背景概述: 初建於1999年的加利福尼亞州,後在2013年與TradeCard合並。

所有權模式:私人(譯者註:該公司已於2015年被全球第三大ERP廠商INFOR以6.75億美金收購

社區構建:所有企業均可加入(但專註於大型跨國企業)。GT Nexus目前的重點是商貿領域:即物流與貿易的結合。

商業模式: 年度租用(訂閱)服務。

解決方案概述:GT Nexus是一種綜合的解決方案,可基於特定的物流能力將供應鏈金融與實體訂單和外延的供應鏈庫存管理集成在一起。公司已經證明該業務模型的有效性,在運輸安排管理上具有深度社區化的優勢。

優點:從金融服務角度切入供應鏈管理,具有結合金融流程進入實體供應鏈的能力。公司在第三方物流方面擁有雄厚的基礎,業務可覆蓋全球各地。

註意事項: 在密集分銷行業有最佳的實施方案,有深厚的商貿和金融能力,但在采購功能方面不及 E2open或Ariba。相對於其他在制造和采購方面有更廣範應用的網絡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10. iTradeNetwork

網址:www.itradenetwork.com

成立日期: 1999年

背景概述:隸屬於Roper Industries的子公司。iTradeNetwork 最初創建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易變質商品的貿易效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產品已變得更為全面,包括GS1 數據池和目錄服務。

所有權模式: 私人

社區構建: 食品行業(包括肉類、水果、蔬菜和花卉的易變質產品),包括雜貨零售商、分銷商、連鎖餐廳和生鮮產品的承運商。目前已有在南美、拉美、澳洲、北美和歐洲的24個國家的超過8000家公司在利用其開展易變質商品的采購與尋源業務。

商業模式: 收費方式因解決方案所在地區的不同而異。基於用戶數、單位流量的業務額、商品種類數以及所管理商品的業務量金額來計費。

解決方案概述:訂單管理和采購管理平臺,同時具有不斷增長的數據分析功能。

優點: iTradeNetwork降低了生鮮產品和蔬菜在計劃、采購尋源、運輸和商務方面的複雜性和成本。該解決方案包括50個服務,諸如數據管理、預測、物流/發運、采購尋源與商務。iTradeNetwork 是一個認證的使用GS1標準的全球數據同步網絡數據池 (GDSN)。

註意事項:iTradeNetwork使用Oracle數據庫,同時使用Teradata數據倉庫分析工具增強其功能。其在規範化的數據模型方面雖不及E2open或Elemica,但在食品工業的流程處理能力方面則非常成熟。此外,該解決方案供應商有一個強大的社區型價值網絡,其產品有強大的即插即用能力。

11. NeoGrid

網址: www.neogrid.com

成立日期: 2003年

背景概述: NeoGrid 起源於1999年的巴西,在 2008 年被Agentrics收購後,開始在世界各地擴展其網絡。平臺則是在與WWRE(World Wide Retail Exchange)和GNX(Globle Network Exchange)合並之後而誕生。

所有權模式:私人

社區構建: Neogrid平臺是一個由 200 家零售商和300,000家制造商所組成的網絡社區,共享和協同相互間的發運事務和未來需求。在美國,該公司在化妝品、高科技和電子產品的批發業更具優勢。在南美洲則廣泛應用於時尚和服飾等行業。

商業模式: 計費模型是基於連接數量而不是交易量。

解決方案概述:基於雲模式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平臺。

優點:Neogrid 是一個針對零售商與其制造供應商業務協同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聚焦於數據同步的自動化、VMI(供應商管理庫存)、計劃和采購尋源的業務協同。其母公司在南美洲有強大的影響力,目前正因為Agentrics的並購而被重新定義。

註意事項:WWRE和GNX在北美地區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動蕩和曲折的過程,其解決方案的使用並沒有多大普及率,北美的大型零售商使用不多,在被Neogrid 並購前只是掙紮求存。當前的重點是重新定義平臺,實現業務協作功能。該公司目前正在構建一個多租戶的雲環境,稱為 NeoGrid PaaS平臺。

十、作者簡介

Lora Cecere (twitter ID @lcecere) 是Supply Chain Insights, LLC 的創始人,也是廣受歡迎的企業軟件博客Supply Chain Shaman 的作者,該博客有 5000 位供應鏈專業人員讀者。她也是 Linkedin 有影響力的人,以及福布斯雜誌的作者。她的書《Bricks Matter》(與Charlie Chase合著)出版於 2012年12月26日。她目前正在著手的第二本書《Metrics That Matter》,將在 2014年出版。

作為Supply Chain Insights的創始人,Lora Cecere擁有超過九年的作為AMR Research, Altimeter Group, Gartner Group 的研究分析師經驗,對供應鏈有深入的研究了解,她已經為超過 600 家公司的供應鏈策略提供過咨詢顧問服務,每年在超過50個的供應鏈流程和技術發展論壇會議中作為發言嘉賓。她的研究特別有益於尋求先發優勢的公司及個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8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