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八%消費稅後遺症:民間沒消費、企業砍存貨 安倍經濟學大跌跤 但它還沒玩完

2014-12-01  TCW
 

許下了「讓日本重回光明」的華麗承諾,日本首相大膽的「安倍經濟學」如今卻觸了礁。究竟在他鋪天蓋地的政策中,是哪一點失算?難道安倍經濟學真的宣告失敗了?

撰文‧楊卓翰

因為連兩季經濟衰退,讓日本正式邁入二○○八年以來第四度的經濟衰退。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十一月十八日晚間記者會上宣布,原本要在明年十月調升消費稅,不得不延後;為此,安倍也宣布解散眾議院,並訂在十二月十四日閃電重選。

一二年年底,用寬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及結構改革為三支箭的「安倍經濟學」(Abenomics)來勢洶洶,曾經是那麼的有希望,卻在宣布解散國會的窘境下,大受打擊。《今周刊》在去年十一月就以封面故事《安倍的困局》直陳安倍經濟學的挑戰。這些問題,果然逐一發生,為什麼安倍團隊卻沒預料到?關鍵就是他們小看了「三%」的威力。

不討喜 七成民意反對加稅加稅,永遠都不是討喜的政策。日本東京電視台十月的民調指出,自從今年四月日本將消費稅從五%調升至八%後,有七成的民眾和七成二的企業反對調升消費稅。

這三個百分點的消費稅調升幅度,雖然預計可以為日本政府帶來五‧二兆日圓的年稅收,但它的衝擊卻比想像中大。就連舉雙手支持安倍經濟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也非常不認同在此時提高消費稅。「消費稅實在下得太急了。」他說。

事實上,這次讓日本陷入經濟衰退的背後元凶,就是消費稅帶來的後遺症。如果拆解數據,可以看出,讓安倍措手不及的並不是在消費或出口,而是「企業存貨」調整,原來四月後消費大減,造成第二季的企業存貨大增,這些存貨擺了一整季,只好在第三季處理掉。匯豐銀行日本經濟學家戴瓦莉爾(Izumi Devalier)分析:「這不是一件壞事,這個存貨調整是一個健康的調節。」消費稅另一個衝擊:民間消費和企業投資,則是安倍經濟學的老問題。戴瓦莉爾用簡單幾句話解釋這次安倍「跌跤」的原因:「薪資沒有跟上物價成長,再加上匯率貶值,消費力被壓縮;同時,貶值又沒有幫助出口成長太多,而全球市場需求也不強勁。」安倍經濟學追求的正向循環,就是在這裡卡住。雖然第一支箭:寬鬆的貨幣政策,讓日本股市大漲、日圓大跌,但是安倍經濟學的唯一宗旨:讓日本走出通縮,通膨率回升至二%,如今卻離目標越來越遠。這個目標,仰賴的正是占日本經濟結構六成的民間消費。畢竟,民眾得開始買東西,才會有通膨。

但是,在第三季的消費中,民間最終消費的季成長卻是大大的鴨蛋。整體國內最終需求之所以還有二.七%的成長,是因為政府支出。事實上,現在日本經濟之所以沒有崩潰,可以說是全靠著日本政府的財政支出在苦撐。

同時,日圓貶值之下的出口雖然成長,但是企業卻沒有開始加薪,也未見安倍的第三支箭「結構改革」能改善這點。沒有薪水,哪來的錢買東西?再加上弱勢日圓,削弱了日本民眾和企業的購買力,反而讓日本的逆差擴大。

再這樣下去,安倍經濟學的二%通膨率目標,眼見就要失敗。因此安倍從北京APEC(亞太經合會)回國後,第一件事就是開記者會,宣布延後消費稅調升十八個月,一直到二○一七年四月才調整。並且解散眾議院,提早大選,重新取信於民。

事實上,選擇「當機立斷」重新選舉的安倍非常聰明,雖然解散眾議院後,十天內要重選首相;安倍也提出但書,如果重選他領導的自民黨沒有獲得多數席,他就辭職,但是從NHK(日本放送協會)在過去一年所做的民調可以看出,自民黨的支持度雖走低,但一路都在三成五以上,與在野黨民主黨不到一成的支持度一比,安倍的自信不是沒有道理。如果選贏,他也更有民意支持,可以讓安倍經濟學一路玩到一八年任期結束。

外資挺 上調明年經濟成長率在一片唱衰之下,看好安倍的不是只有日本選民,外資也不認為安倍經濟學已經宣告失敗。首先,本次GDP(國內生產毛額)的衰退,最大的問題在於來自上一季消費稅後累積的存貨調整,並不是安倍最害怕的消費衰退,而出口更是有所增加。雖然外資紛紛下調今年的經濟成長率,但也指出,日本經濟在第四季將會有三%以上的成長反彈,甚至有經濟學家調高明年經濟成長率。

瑞士信貸分析師白川浩道就認為,解散國會反而對日本經濟有正面效應:「延後消費稅調整,日本的消費和需求可能回彈。原本明年和後年愁雲慘霧的經濟狀況,可以稍稍獲得減緩。」他解釋。而且,安倍接下來將推出全新的刺激民間消費政策,規模預計有二兆至三兆日圓,對日本疲弱的消費也有幫助。

救通膨

明年可望再啟QQE

另一個觀察重點,就在於戮力推升日本二%通膨率目標的央行總裁黑田東彥會怎麼做。他的決心,可以在萬聖節的記者會上看出來。在啟動八十兆日圓的QQE(量化與質化寬鬆政策,也被稱作日版QE)後,他還補了一句:「如果需要,我們會毫不猶豫地再次行動。」在現況判斷下,日本通膨率能夠在未來幾年達到二%的可能性可說微乎其微,但也因為如此,外資認為鐵了心要逼升通膨的黑田,極有可能在明年第二季後再次出手,啟動第三波QQE來推升通膨率預期,也讓市場在一片不景氣之下摩拳擦掌。

貨幣和財政政策之外,安倍經濟學接下來真正的重點,還是在尚未成形的第三支箭。如何從日本經濟結構改變,提升銀行放款及投資,並且改善企業獲利?到現在,除了安倍增加女性勞動力的女性經濟學(Womenomics)略微改善就業率外,難以看出有什麼成效。

不過,摩根大通東京證券研究部門主管科爾(Jesper Koll)仍然看出一些好轉的跡象。「安倍成長策略中,公司治理改革,特別是針對提升ROE(股東權益報酬率)做的各種措施,將對企業獲利有很大的幫助。」他說。

如何帶給日本當初承諾的「光明的日本」,安倍這第三支箭,將會是一切的關鍵。

安倍經濟學出軌三大意外

—日本第三季經濟數據

GDP成長不如預期

實質GDP

市場預估 2

實際 -1.6

民間最終消費疲弱

民間消費

市場預估 0.5

實際 0

企業存貨減少

市場預估 -0.5

實際 -2.6

資料來源:日本內閣新聞稿、外資報告安倍經濟學,日後還有什麼招?

政治策略

目前成效:

民調支持仍高,眾議院重選預計拿下多數席次2014 .11 解散國會2014 .12 眾議院選舉預料勝選2015 .04 地方選舉預料勝選2015 .09 自民黨黨主席選舉(安倍預計連任)2016 .06 參議院選舉2018 .09 安倍任期結束

第一支箭

貨幣政策

目前成效:

股市大漲、匯率大跌,但通膨率未見起色

2014 .11

延後第二階段消費稅

2015 .06

預計達標2%通膨率

(非常困難)

2015 .09

可能啟動第三輪QQE

2017 .04

消費稅第二階段調升(8%→10%)

第二支箭

財政政策

目前成效:

消費稅打擊消費及企業投資意願,民間消費零成長

延後第二階段消費稅

2014 .12

公布新刺激民間消費政策

2015 .01

預計通過擴張性支出預算

2016 .01

預計達標財政平衡

(非常困難)

消費稅第二階段調升

第三支箭

成長政策

目前成效:

企業獲利尚未看到具體成效

延後第二階段消費稅

2015 .04

預計開始企業大減稅

2015 .09

公布第二階段成長策略

消費稅第二階段調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80

两位诺贝尔 奖获得者,一群金融天才,两次在市场展试身手,两次以失败告终,这令我们难以接受,但它就是事实。 浪子终回头

http://xueqiu.com/1162258074/48517515

两位诺贝尔  奖获得者,一群金融天才,两次在市场展试身手,两次以失败告终,这令我们难以接受,但它就是事实。
       
       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交易理论,模型,我们和金融学界、业界的世界顶尖领袖并肩同行,我们也拥有一流的情报和资讯;甚至,我们就是最顶尖理论、模型的创造者,我们本身就是顶尖的领袖,我们讲一句话,就会在市场上产生反应。
       
       我们也几乎做到了万无一失,但最终,天才抵不过天时。在天时的剧变下,没有踏准天时的我们,一而再地失败了,这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教训。
       ----------------------------------
       在现代金融学界和业界,我算是拥有一席之地的人。曾经我和我的同事到任何一个国家,该国央行行长都会接待我们,很多行业内的人会以认识我们为荣。
       
       但我今天要分享的,是失败的故事,一个一群金融天才在金融业惨败,甚至一败再败的故事。
       
       1995 年,默顿(RobertC.Merton)不断打电话给我,邀请我加入到他们刚刚创建的伟大事业——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默顿是我在斯坦福的导 师,我曾提议并协助他写作《连续时间金融》一书。这本书后来广受赞誉,也令我们的关系更为紧密。1997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本书也更受关注。
       
       LTCM 是当时华尔街最闪亮的明星。公司创办人麦利威瑟(John Meriwether)被誉为是华尔街债券套利之父,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美联储前副主席等大 人物也是公司合伙人。我的另一位导师,与默顿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被称为是金融宗师的斯科尔斯(Myron Samuel Scholes)也在这 里。
       
       这些天才们组成了全球金融业有史以来最为耀眼的“梦幻团队”,也用成绩证明了自己,我接到邀请时,才一年的他们已获得高达16亿美元的利润和含手续费在内高达到59%的收益率,开创了基金业有史以来最迅速的成长奇迹。
       
       LTCM 的主要业务是债券套利交易,通俗地说,就是像做股票一样做债券。债券的价格波动很小,风险和回报也低。为了获得更高的回报率,LTCM动用大量财务杠杆将 规模做到很大,他们运用电脑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价格波动,并且通过电脑精密计算在波动中发现与把握套利机会。这样一来,运用和建立套利模型就显得非常关键, 我被他们认为是这方面的天才,这也是他们邀请我加入的原因。
       
       莫顿和斯科尔斯邀请我去担任LTCM亚洲业务主管及公司合伙人。这很诱人,但起初我拒绝了。我太太不愿来亚洲,她是加州理工的电脑博士,也是耶鲁知名的电脑教授,她觉得自己的事业在美国,不应该到亚洲来。
       
       后来,麦利威瑟也向我发起攻势。我开始动摇了,太太也觉得可以尝试一下。1995年,我正式加入LTCM,从零开始拓展亚洲业务。最初两年,我在总部格林威治上班,跨洋开展以日本债券市场为主的交易。
       
       在 我们的合力下,LTCM继续腾飞。1997年底,我们当年金融衍生工具的总规模已接近万亿美元之巨,超过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我们这些合伙人的财富也 火箭般上升,到1997年年底,我们在基金中的总值已高达14亿美元,比投入的1.5亿美元增长了9倍,要知道,这不过才两三年的光景。
       
       我负责的亚洲业务也越做越大,我刚去的时候,公司晚上是没有人上班的,1997年5月,当亚洲业务成为我们的重点市场,我们决定在东京建立亚洲业务大本营时,我光是从美国就带过来15个人,并在东京安了家。
       
       就在我们准备更上层楼,大展拳脚之际,坏事情发生了。
       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政府将卢布贬值,宣布无法按时偿还国债。我们持有不少俄罗斯债券,马上亏损不少。后来,很多人解读我们的失败,认为我们是在俄罗斯亏到了底儿掉。但事实上,我们在俄罗斯的业务很小。
       
       真正让我们滑向深渊的,是俄罗斯之后的连锁反应。
       
       1998 年之前的差不多10多年里,每两、三年俄罗斯都有面临一次金融危机的考验,但每次,其他七大工业国或者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会帮助他们。因为大家 都认为,他们破产会殃及鱼池。1998年,真正的危机发生之前,俄罗斯警告说自己会有危险,债券价格于是下降很多。很多大机构和投机者,都觉得机会又来 了,趁机大量收购俄罗斯债券。大家的想法是,真正出问题的时候,别的国家还是会按照惯例出面帮忙,然后危机就会过去,债卷价格就会上涨,这样就又可以稳稳 地赚上一大笔。
       
       我们也是这么想的。我们认为,真正出问题的可能性是“万一”,别国要帮忙俄罗斯的可能性是“一万”。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万一发生了。
       
       这一次,没有人愿意再替俄罗斯买单。危机迅速蔓延。
       
       金融机构都必须保有足够的资本。一旦它亏损较多,就会通过出售资产来减低风险,增加资本。俄罗斯宣布破产,让很多国际大银行遭了损失,他们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要出售资产套现。
       
       这 些大银行手里持有很多,抛售很方便的资产就是债券,主要是7大工业国的债券。我们的灾难因此而来,因为我们手里持有的金融资产,大多数也是7大工业国债 券。一场抛售7大工业国债券的踩踏惨剧由此发生。8月21号,国际大银行开始大幅抛售他们手中的7大工业国债券,令全球主要债券价格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波 动。前呼后拥的卖空踩踏中, LTCM几乎一天就毁掉两年的心血。
       
       难忘的是,8月21那天,我正和麦利威瑟在北京旅行。当天晚上,我们还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官员共进晚餐。回到下榻的酒店——北京国际俱乐部,分别给总部已经上班的同事打去电话时,我和麦利威瑟听到的是总部传来的噩耗。
       
       震惊之下,我和他当即取消中国剩下的行程,他回总部,我回东京。虽然我们彼此安慰和鼓励,但内心都十分清楚,恐怕已是无力回天
       从 8月22号开始,我们不断召开各种会议,但听到的都是坏消息。越来越多的客户知道我们亏本的消息,担心我们没有偿还能力,并且在市场上做了很多动作,令我 们雪上加霜。我们的亏损也每天都还在扩大。不到10天,我们已走到破产边缘。7大工业国的债券,亏掉我们90%至95%的资本。虽然我们推出了大量自救活 动,但终究未能再有奇迹。
       
       在我们最难的时刻。我在高盛时期的老板,其时已是高盛共同主席的科赞 (Jon Corzine)给我打了电话,向我了解我们的情况。当年,他盛情邀请我告别学界加入高盛时,给我的业务之一就是建立数理模型进行债券套利,试 图让高盛与LTCM竞争。但我却为报师恩加入了LTCM,令科赞有过一段失落和不快。
       
       现在,LTCM出事了,科赞看到一个既可以“复仇”,还可以渔翁得利的机会。科赞提出的方案是,高盛帮助LTCM解决资金的问题,但LTCM要将至少50%的股权交给高盛。我们内心欣喜,但假装无奈地接受了这个安排。
       
       但 最终科赞却没能解决资金的问题。同时,他还将我们的“丑事”告诉了他的前任,原高盛主席,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鲁 宾被称为是“典型的刻板守旧的华尔街人士”,他以交易员身份加入高盛,对我们干的事情非常熟悉,也清楚我们如果出事可能带来的后果。他接到科赞的小报告之 后,非常震惊,急忙启动了紧急程序,要求美国政府介入LTCM,并将其形容为挽救华尔街之战。
       
       鲁宾的担心是 有道理的。我们的规模实在太大,超万亿的各类金融  衍生品任由亏损,最终将带给整个华尔街带来深重灾难。在鲁宾的重视下,不能让我们倒下成为大家的共识。9月23日,美联储出面,组织以高盛、美林、 J.P摩根为首的15家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LTCM90%的股权,共同接管了LTCM,避免了它倒闭的厄运。后来,我们也因此被称为是大而不 倒(too big to fail)的人。
       
       但对我们这些合伙人而言,LTCM事实上已经倒闭了。我们的LTCM已经倒闭了。一个被认为只会成功,不会失败的巨人,就这样在一个看起来风险很低的市场轰然倒下。
       
       有些讽刺的是,就在前一年,默顿、斯科尔斯,才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接受万众瞩目的敬仰。天才和疯子只有一墙之隔,现在,这堵墙倒了。
       
       那 段时间,也是我和合伙人们人生旅程里最艰难的日子。虽然我负责的亚洲市场是LTCM唯一没有亏本的业务分支机构,但我的遭遇却并不比LTCM的任何一个合 伙人好。LTCM从经营的第一天起,就有一个规定,合伙人应将赚到的钱大部分继续投入到基金中。但事实上,我们都将赚到的钱全部都投入到了公司中。我们相 信,我们能够做到万无一失。
       
       当时,我在东京的房租高达250万日元/月,我的三个孩子也在昂贵的国际学校念 书。以前,不但这些费用全由LTCM直接支付,我还在LTCM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但LTCM清算以后,单是这些支出就已让我难以承受。我在LTCM的几乎 所有财富,也都与LTCM曾经的辉煌一起成为了历史。
       8月初,我与斯科尔斯重新成立了一家名为Platinum Grove Asset Management的新公司,继续LTCM的业务,默顿也加入到我们,出任顾问。已经习惯了开口就是百亿千亿的我们,从4500万美元的规模,东山再起。
       
       LTCM 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核心教训是:不要用高杆杠进行金融操作,即使是在风险很低的领域。当时,我们每年的报酬率都是40%到50%,在一个收益很低的领域,你 要有那么大的报酬,就要做到很大的资产规模,进而用很大的杠杠去撬动。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那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因此,在这家新公司,我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把杠杆率降低到以前的十分之一,我们只赚过去10分之一的利润,希望换来持续的生意。
       
       在我们的努力下,新的基金很快重新站稳脚跟,并在2007年达到50亿美元左右的资产规模。但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我们奔向100亿规模时,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爆发了,让我们几乎是重蹈了LTCM的覆辙。
       
       2008年金融海啸的前10个月,我们的基金就损失了38%的净值,单是10月份的上半月,损失就达29%。这其中最重要的损失,来源于我们对雷曼兄弟的错误判断。
       
       令人痛心的是,我们几乎犯了当年看错俄罗斯一样的错误。
       
       我们当时认为,政府一定会挽救雷曼,因为它已经花大代价挽救了贝尔斯登。于是,我们押重注于政府会挽救它,甚至期待一战成名。
       
       但结果,和没有人帮助当年的俄罗斯一样,美国政府居然任由了雷曼兄弟戏剧性的倒闭。我们预期的巨额利润变成了惨重损失。
       
       LTCM的遭遇再次在我们身上发生。2008年11月,为了抵御撤资浪潮,保护公司稳定,我们宣布暂时不允许投资者抽回他们的资金。但最终,我们再次败走麦城,选择清仓,退还投资者的资金,缩小投资范围,合伙人也各奔东西。
       
       两位诺贝尔奖  获得者,一群金融天才,两次在市场展试身手,两次以失败告终,这令我们难以接受,但它就是事实。
       
       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交易理论,模型,我们和金融学界、业界的世界顶尖领袖并肩同行,我们也拥有一流的情报和资讯;甚至,我们就是最顶尖理论、模型的创造者,我们本身就是顶尖的领袖,我们讲一句话,就会在市场上产生反应。
       
       我们也几乎做到了万无一失,但最终,天才抵不过天时。在天时的剧变下,没有踏准天时的我们,一而再地失败了,这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教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67

粉紅經濟很熱鬧,但它也僅僅是個開始而已LGBT這個市場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385

2015年6月26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合法。這在中國攪起了互聯網端“彩虹營銷”的一場狂歡——天貓、百度地圖、優酷、拉勾等公司紛紛出招。上一回,人們大張旗鼓地談論“粉紅經濟”(或曰彩虹經濟),是2014年10月蘋果CEO庫克出櫃。 (CFP/圖)

快消品、社交App、旅遊產品、理財產品、影視作品……粉紅經濟什麽時候可以爆發?

“當90後成長起來,找到足夠多的自我認同後,自然就會爆發。現在,我們得先幫她(他)們扯起旗幟。”——女同App“樂do”創始人

“人們對同誌的包容度是在提升的,包容度到達一個點,一定會刺激這個產業爆發。我比較關心在這個市場下,我的團隊如何能夠勝出。”——粉紅經濟投資人

專車司機老黃扶著方向盤,堵在緩行的長龍間,用濃重的上海口音說:“是公司在做什麽活動嗎?”

一夜之間,一款叫車軟件給地圖上的車輛圖標都鋪了一層彩虹底色,司機們卻摸不著頭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彩虹代表的是同性戀人群。

這天之前,2015年6月26日,發生了一件不僅是和同性戀人群密切相關的大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合法。在中國,這立刻攪起了互聯網端“彩虹營銷”的一場狂歡——

天貓的logo:那只黑貓被換成了七色貓;海爾放出彩虹冰箱海報,廣告詞“個性生活,如愛多彩”;TCL手機上在七彩屏保上宣告“活,就要出彩!”百度地圖、優酷、拉勾等新媒體也在這場營銷大戰中積極站隊。

事實上,這樣的營銷方式並不新鮮。過去一兩年間,敏感的商人早將觸角探入彩虹領域:2014年10月,當當網CEO李國慶在微博上曬出一張男男牽手的海報,文案是:“我怕有色眼光,但我敢認真去愛,敢做敢當當。”但這張海報最終未在任何官方渠道使用。音樂App“唱吧”也拋出過同誌廣告:“不能說的,唱吧。”2015年6月,淘寶網還資助了7對同誌情侶赴洛杉磯結婚。

上一回,人們如此大張旗鼓地談論“粉紅經濟”,是2014年10月蘋果CEO庫克出櫃。庫克出櫃第二天,中國最大同誌交友軟件blued的CEO耿樂,對外發布了“blued”B輪融資3000萬美元的消息。

耿樂也許是第一個把“粉紅經濟”帶入中國的人。2011年開始,他就在微博上樂此不疲地販售“粉紅經濟”概念。而“彩虹”“粉紅”並不單指同性戀,事實上,這是一種基於LGBT亞文化人群興趣和需求的經濟細分。

所謂LGBT,是國際通用的對女同性戀(Lesbians)、男同性戀(Gays)、雙性戀(Bisexuals)、跨性別者(Transgender,即男性的心理認知是女性,女性的心理認知是男性)等亞文化群體的合稱。

一般認為,人群中大致有5%的LGBT群體。也就是說,中國可能有7000萬的LGBT人群,相當於全部英國人口。而同誌人群,在許多人眼中,是“高薪”“有品位”的代名詞。這些正是專車、冰箱、手機、虛擬軟件願意將自己“彩虹化”的原因,也正是耿樂可以獲得3000萬美元投資的原因。

身家暴漲之後,耿樂常被邀請參加各種演講。他往臺上一站,總是這樣開場:“我是同性戀。但你們千萬不要小看我。我的公司值1.8億元人民幣,你們見過這麽多錢嗎?”

這可能並不僅僅是一個玩笑。“在中國有很多做事的方法。你可以每年提交同性婚姻法議案,也可以進行社群運動,我就是想讓大家看到同誌群體強大的經濟能力,讓普通人不能小瞧我們,讓政府認識到我們的價值。”耿樂解釋。

“別出現黃色暴力反動內容”

耿樂著實過過幾年東躲西藏的日子。那時他還是秦皇島的一位人民警察。

2000年,耿樂創辦“淡藍網”。2007年底,“淡藍網”經歷了一次網絡嚴打。耿樂去找有關部門理論:“我們不是黃色網站。”“但是同性戀違反社會公德。”對方回答。耿樂十分生氣:哪條規定說同性戀違反社會公德了?對方不再回應,但強硬地關閉了網站。那段時間,耿樂把服務器在幾個城市間換來換去,總覺得像做賊一樣不光彩。

2008奧運會某種程度給LGBT群體帶來不少好處。為了展示北京的包容,新華社專門撰寫英文報道,介紹北京最大的同誌酒吧“目的地”。

那之後,耿樂決定去北京試試。2009年,他戰戰兢兢到北京市公安局海澱分局備案。接待的女警察告訴他:“你要還沒做,就別做了。像你們這種網站,管理部門都會拿著放大鏡找問題。你要是非得做,那就一定要管好,別出現黃色暴力反動內容。”耿樂立即把頭搖得像撥浪鼓:“我們肯定不會搞那些東西。”

服務器成功挪到北京。耿樂也因此辭掉了秦皇島警察局一個副處長的職位。2012年,他把“淡藍網”搬到了朝陽區。

不久,朝陽分局派來兩個警察,第一句話是:“同性戀在中國是不是合法,現在政府都沒個結論。”耿樂壓抑住心中不滿,嘿嘿一笑:“當然合法。”然後講起了自己16年在櫃中(註:同性戀隱瞞身份稱之為“在櫃中”,公開身份為“出櫃”)的警察生涯。一個酸楚的故事,加上“老同行”的親切關系,兩個警察聽著聽著,語氣就軟了。

2014年,“blued”融資1.8億的消息放出後不久,天津衛視求職節目《非你莫屬》邀請耿樂加入,成為現場boss團一員。節目內部一直沒有達成共識:找這麽一個企業的CEO,不會有問題吧?但導演還是執意支持他上了節目,“想突破一下”。

耿樂外形微胖,小平頭、瞇縫眼,從外表到舉止,都跟人們對於男同誌“娘娘腔”的刻板印象相去甚遠。節目剛開始錄,同席的大佬還對“同誌”這個詞敬而遠之,問他:“耿樂,你不是同誌吧?”“我當然是了。”耿樂回答。對方明顯不自在起來。

幾期節目過後,大佬們和耿樂越來越熟,也不再覺得同誌古怪。耿樂說打算在北京辦一個同誌招聘會,幾位大佬紛紛應承:“我肯定去。”

有些尷尬是擺不上臺面的。耿樂給選手留了燈,選手卻把耿樂的燈滅了。節目錄完,這位選手給耿樂發短信:“耿老師,對不起。其實我也是同誌,我是為您才到這個節目來的,但我實在沒有勇氣走出那一步。”

2015年5月,樂do買下了泰國女同電影《yesorno2.5》(圖為劇照)在中國大陸的版權。在華人地區擁有大批粉絲的影片主演、泰籍華裔女藝人蒂娜(tina)開始頻繁出現在樂do主頁,並空降成都。 (樂do供圖/圖)

“你不如走同誌圈”

“blued”並非中國第一個同誌社交App。在它之前,2012年8月,彭明鑫的“G友”上線。

2013年G友當紅的時候,彭明鑫去投資機構找資金,還是遭到不少白眼。“連杯水也不給倒。”彭明鑫回憶,“很明顯,他們有那方面(指艾滋病歧視)的擔憂。”最終,彭明鑫從李開複的創新工場拿到了這筆投資。

G友的第一筆錢,則來自天使投資人王忠平。王忠平不是同誌,他對於“粉紅經濟”的興趣,純粹源於市場分析。“LGBT產業還處於比較落後的狀態,大量用戶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因而存在龐大的改造機會。”王忠平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

“blued”的第一筆投資,來自耿樂的朋友高良平。高良平也不是同誌,他投錢給“blued”的原因很簡單:按照國外專業同誌調研機構“CMI”的研究報告,LGBT人群的消費能力是異性戀的三倍以上。

事實上,同誌未必賺得更多。美國人畢信樂成立的“上海同誌商務”,2014年聯合blued做了一次LGBT群體的消費調查,結果顯示,LGBT群體的收入水平和普通人沒有太大差別。

“人們會有錯覺:同誌經濟能力好。其實只是因為出櫃的這部分人群經濟能力好,比如庫克。經濟獨立的同誌,才更可能沒有後顧之憂地出櫃,”畢信樂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另外,可能因為許多同誌不結婚,不生孩子,所以可以花更多的錢。”

彭明鑫曾接觸過一位G友的資深用戶,平日租住在深圳的城中村里,但只要出門會友,就是一身得體而奢華的行頭,渾身散發淡淡的名貴香水味。“很多同誌會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哪怕沒錢也要享受,過夢想的璀璨生活。”彭明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就像時尚編輯也會穿得光鮮亮麗,但未必有很強的消費力。”同誌網文作家王泡小泡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同誌對產品比較挑剔,因此在一些細分市場上,可能獲得收益,比如有設計感的內褲。”王泡小泡自己的錢主要花在三部分:護膚保養品、衣服、書,“潔面用品不止一款,早晚不一樣,敷面膜前後也不一樣,皮膚異常的時候更不一樣。”

快消品的確是“粉紅經濟”最大的載體之一。彭明鑫很早就關註,他本人對快消品品質也十分挑剔。他的G友與男士護理液品牌“高擎”達成了一項合作:在“高擎”的包裝上放置兩兩配對的二維碼,用戶掃描它,就能在G友上找到和自己“有緣分”的那個人。

“高擎”的老板穆磊並非同誌。他做了多年快銷品策劃與推廣。兩年前,他做市場調查,發現女人和老人兩個最易賺錢的市場已很難打入,而男性健康是中國人少關註的領域。起初,穆磊依托自己的資源,和全國的酒店、高爾夫球場達成合作,在這些場所推廣他的護理液,效果並不好。在一次風投論壇上,有投資商建議他:“你不如走同誌圈。這東西在國外的同誌圈就很普遍。”穆磊考慮:男同誌比直男(即男異性戀)在健康上更有危機意識,也更願意傳播對產品的使用體驗,並且他們“基本上引領了男人的時尚潮流”。

穆磊花了好幾個月進行產品改造,顏色調了二十幾次,味道調了八次,泡沫程度調了二十多次,“就是為了更貼近同誌的喜好”。產品出廠後,穆磊到“目的地”酒吧做了一次試銷,售價120元的護理液,據稱當晚賣出了120多瓶。

彭明鑫看重的另一塊細分市場,是LGBT旅遊。“比如我和我男友出去玩,訂酒店,人家經常會給你白眼:兩個大男人睡大床房?”彭明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LGBT群體非常需要在這方面有差異化的服務。

每年泰國潑水節,是中國同誌最蠢蠢欲動的時節。大多數開展同誌泰國遊的旅行機構,都會為其設計與普通遊人截然不同的線路,比如,不去看人妖表演,而是去天體浴場曬皮膚、去gogoboy bar體驗夜生活。

遠途的同誌旅行也在崛起。加拿大旅遊局推出報價16000元/人的“彩虹遊”,在blued上推送兩次後,就有130人報名。加拿大方面十分高興,幹脆為blued設置了一個遊行方隊,並增加了一場酒吧派對。

耿樂最感興趣的細分領域,是同誌理財產品。“很多同誌可能沒有孩子,如何解決養老問題?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妥善的保險方案。在美國舊金山,同誌理財已經十分成熟。”

“約嗎”還是“我們做朋友吧”?

很少有人像王忠平一樣看好女同市場。除了G友,他還投資了兩款女同App:“the l”和“拉拉公園”(les park)。

當耿樂宣布blued融資1.8億的時候,女同App的融資規模都還停留在百萬級別,用戶數也不是一個量級:最火的女同App只有100多萬用戶,而照耿樂對外宣稱的數字,blued的用戶是1500萬。

“女同用戶的數量雖然少些,使用率和使用時間卻是男同的兩倍。也就是說,女同會在社交App上註入更多的情感。”王忠平對南方周末記者解釋,“而從市場的角度來說,社交App的黏性,遠比用戶數更重要。”

如果粗暴地總結,女同使用社交App,更多的需求是“同學,我們做朋友吧”,以及“我有個戀愛想和你談談”;而男同有很大一部分需求是“約嗎”,顯著特征就是,一登陸便能看到附近的同好。

早期的女同App大多也複制了“約嗎”模式。女同誌澤野本是女同App“樂do”的第一批用戶,後來成了其聯合創始人。澤野深知“約嗎”模式不可能留住拉拉用戶,2014年初,走馬上任樂do產品運營總監後,她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對象是從微信、微博征集來的潛在用戶。每個電話至少一小時,每天至少四五通,持續了一個多月。這些通話給澤野的最直觀印象是:生活在北上廣這種大城市里的拉拉實在太幸福了。

“其中有明確出櫃意向的人占大多數。她們很少悲觀,年紀越小越是這樣。”澤野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而生活在三線以下城市的拉拉,則大多月薪不高,喜歡讀同誌網絡小說,對北京著名的女同誌酒吧“楓吧”充滿憧憬——盡管楓吧早幾年就關門停業,以及“無一例外地認為,拉拉就是珍惜這幾年,年紀到了就必須去結婚”。

澤野希望架構一個通道,讓小地方的女同也能看到另一種真實生活的可能性。她認為這種通道就是信息本身。於是樂do推出2.0版本時,著重做了社區架構。用戶可以自行發帖交流,幾位編輯也會負責每日推薦“正能量”的帖子,比如真實感人的情感故事、出櫃咨詢、職場指南、女性健康,以及一些有爭議的話題,比如如何看待“對雙性戀的十個誤解”。

“不說外界對同誌的歧視,就在LGBT群體內部,歧視也挺多。我嫌你特別爺,你嫌我特別娘,她嫌你雙性戀。我們都會對這些問題進行引導。”樂do創始人小A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男同誌App為了增加用戶黏性,也在試圖淡化其“約嗎”的標簽。耿樂不斷給blued升級,加入同誌資訊、同誌小說,增加聊天室、興趣群組和朋友圈狀態。彭明鑫則采用“微博話題”式的討論方式。改變也許頗有效果,耿樂說,如今blued用戶每日平均在線時長已達半小時。

和耿樂的blued、彭明鑫的G友不同,樂do團隊並不急於賺錢,偶爾的一些商業合作,也以不影響用戶體驗為底線,比如,用介紹跨性別者職場穿搭的方式,來引流單品;在性知識科普的帖子後,順道宣傳情趣用品公號。

甚至談到“粉紅經濟”本身,樂do團隊也不像耿樂那樣眉飛色舞。“我們做受眾分析,覺得能從那個‘流氓罪’的年代堅持下來的70後,都是鬥士;80後則是踟躕、徘徊的;90後,是網絡的原住民,她們應該是混不吝的。‘粉紅經濟’什麽時候可以爆發?當90後成長起來,找到足夠多的自我認同後,自然就會爆發。現在,我們得先幫她們扯起旗幟。”小A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blued的CEO耿樂從泰國引進了劇集《不一樣的美男》,2015年3月開始在網上播出。這部滿是同誌、跨性別、“人妖”的網劇,讓中國網民在性別認知上大開眼界。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看好?不看好?

樂do2015年上半年打了一套“組合拳”:2006年參加過《我型我秀》的已出櫃歌手高婭媛、臺灣“網紅”耐吉、圈內“名媛”丁晞文等人先後被邀請入駐樂do。這一度引起了部分樂do用戶的集體狂歡。

2015年5月,樂do買下了泰國女同電影《yes or no 2.5》在中國大陸的版權。在華人地區擁有大批粉絲的影片主演、泰籍華裔女藝人蒂娜(tina)開始頻繁出現在樂do主頁,並空降成都。

耿樂從泰國帶回來的劇集《不一樣的美男》,則更徹底地跳脫出LGBT人群。從2015年3月開始,這群烈焰紅唇、肌白如雪、扭捏作態的泰國青少年“人妖”,就霸占了許多普通中國年輕人的社交軟件表情包。

網友一邊吐槽這部劇是“視覺恐怖主義”,一邊放縱自己,把它刷了一集又一集。

很多人點開“美男”,帶著獵奇和不懷好意。就連一些同誌本身,也覺得難以接受。耿樂不以為意:“重要的是,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樣的人。”的確,這部囊括了同誌、跨性別、“人妖”的網劇,讓中國網民在性別認知上大開眼界。

blued也已迅速涉足了自制劇。已上線的三集《我和x先生》同誌自制劇,搜狐視頻點擊平均每集五十多萬,雖遠不及熱門劇集,卻有一批穩定觀眾。

彭明鑫的G友,也在做視頻作品。2015年4月,他找來攝制團隊,把韓國著名MV《I will show you》改編成“基情版”,由同誌圈內明星李小兵出演,在G友一周年的活動上首映。

就連穆磊,也迫不及待在產品全面鋪開之前,就找來幾位“名媛”,為高擎護理液拍攝了一系列廣告,並簽下了圈內紅人eric一年的形象代言。

“我以為他會忌諱,讓我們只在圈內傳播什麽的。誰知道拍完廣告後,他說,快成全我吧,快讓我上雜誌吧。”穆磊哈哈大笑道。

彭明鑫也把觸角伸向了遊戲業。在G友研發的一款德州撲克遊戲里,所有人物形象都是擁有閃亮肌肉的猛男。在創建G友前,彭明鑫就從事遊戲開發工作,“通過遊戲交友,總比直接約有意思”。

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些文化產品能夠化為可見的效益,但整個行業都對此躊躇滿誌。至少,“名媛”們可以以拍片、代言維生,小的視頻制作團隊也可以從同誌社交App的投資中回本。

社交App之所以願意投錢,現階段最大的目的就是打造品牌價值,而這意味著可能融得的資金。

過去十年里,能夠穩定而長久地從同誌群體身上賺錢的經濟體不多。“目的地”酒吧算一個。在國外,同誌社交App對酒吧經濟造成了不小的沖擊——能夠在線“約”,就省得到酒吧花酒水錢。也許因為北京的同誌酒吧本就不多,“目的地”並沒有過多受到這種困擾。

“目的地”的CEO楊治中,也是普華永道北京分公司註冊會計師,他對眼下的“粉紅經濟”並不看好。“要吸引投資者,就得把市場潛力誇大,但同誌市場並沒有鼓吹的那麽高。”楊治中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同誌即便有不一樣的需求,也不會特別大量。我不健身,不買奢侈品,像我這樣的同誌也有很多。”

置身“粉紅經濟”洪潮的人,也有自己的盤算。“我不擔心政策困擾,也不擔心粉紅經濟本身不爆發。我比較關心在這個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下,我的團隊如何勝出。”王忠平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所有看好“粉紅經濟”的人,信心都來自社會對同誌群體越來越多的包容。

美國人畢信樂問過一些同誌對於商家們“粉紅營銷”的看法。“很多同誌覺得,商家只是想賺同誌的錢,他們究竟對同誌是不是真的友好,還得觀察觀察再說。”畢信樂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15年5月,他主管的“上海同誌商務”曾在上海舉辦了一場LGBT招聘大會。參與招聘的17家企業中只有一家中國企業:耿樂的blued。

“上海同誌商務”會時常組織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召開“多元共融大會”,向國內企業介紹外企針對LGBT員工的特殊政策,比如組織企業內LGBT高管演講、成立LGBT員工小組、為LGBT人群設定特殊的“婚假”、醫療保險等福利。只是大部分跨國企業,在中國都並沒有沿用他們在國外的做法。

樂do的一位創始人,是谷歌中國區的一位高層。在美國谷歌,所有人都知道她的拉拉身份,但在中國,她十分顧忌向同事透露自己的性取向。

“在海外,企業內部的LGBT友好政策經過了二三十年的發展、架構,在中國,這個過程還很難完成。即便在我心目中排名第一、二位的同誌友好企業,也是如此。”畢信樂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粉紅經濟很熱鬧,但它也僅僅是個開始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731

國外玩Pokemon GO,國內玩山寨,但它的成功卻不可複制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14/157388.shtml

國外玩Pokemon GO,國內玩山寨,但它的成功卻不可複制
麻策 麻策

國外玩Pokemon GO,國內玩山寨,但它的成功卻不可複制

Pokemon Go有望被載入未來世界範圍AR遊戲產品代表作大名單。

文|麻策

盡管困難重重又遙遙無期,但國內玩家們依然對Pokemon Go國服充滿期待。而這背後更多人是因為受到了強大的好奇心驅使——他們太想參與這場真正屬於世界的大狂歡了。

前新浪遊戲主編、資深遊戲玩家楚雲帆對i黑馬表示:“這遊戲火主要是由於過去20年Pokemon一系列的遊戲和動畫在世界範圍內產生的影響,其背後的文化、情感積累很深。”

不可否認,Pokemon Go再次讓我們見證了一個強大IP的力量,以及一點對於AR的驚喜。

VR遊戲開發工作室哈視奇創始人沈浩然認為,Pokemon Go的風靡確實給AR遊戲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力,但其技術本身並沒有太多的突破和優勢。它能引爆的真正原因,“最主要還是IP的力量”。

但他並不否認,Pokemon Go有望被載入未來世界範圍AR遊戲產品代表作大名單。

這源於它使人眼前一亮的玩法和讓人上癮的魔力。

它通過在現實世界中融入增強現實元素,讓玩家可以基於地理位置搜尋並捕捉口袋妖怪,比如人人皆知的皮卡丘和傑尼龜等。它讓無數玩家包括禦宅族,三五成群地走上街頭。

“收集養成類的遊戲本來就具有上癮的特性。”哈視奇VR遊戲主策劃冉子辰對i黑馬表示,“再加上全世界鋪天蓋地的新聞和交互手段,遊戲本身賺取用戶的碎片時間,且輕度又易被接受,肯定用戶粘性會表現得很出色。”

Pokemon Go創造的巨大影響力,除了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區突然暴增了大量“精靈捕手”外,還讓其IP掌權者、聯合開發商之一任天堂市值暴漲90億美元。

“任何有創意的玩法和技術都是對全球手遊的貢獻。”冉子辰說。何況,同時它還創造了足夠巨大的商業價值。

但是,它能撐起AR遊戲的爆發嗎?

一個爆款遠不足支撐一個產業

Pokemon Go的火熱引發了大眾對於AR這種遊戲形式的好奇與狂歡。

但是,人稱“AR/VR+二次元”遊戲第一人、創幻科技CEO陳堅卻認為,觀眾關註越多,AR的新奇性就越下降,AR用戶廣告營銷的價值也會隨之下降,“這種情況並不能支撐產業的發展”。

“技術並不是現在的難點,難點在怎樣把這樣的技術變成一個完整的產品和一個商業邏輯。”陳堅對i黑馬表示,“某天應用市場很可能出現一個蠻新奇的AR遊戲,但要把它變成一種獨立的遊戲類型,卻並不靠譜。”

在他看來,運用了AR增強現實場景的應用或者遊戲能通過朋友圈火起來,但並不代表它就能支撐起AR遊戲的發展。

楚雲帆持同樣的觀點。在他看來,一款遊戲火不能代表AR技術進入消費者領域。“就像當初《阿凡達》火的時候,很多電視廠商都在推3D電視,但實際上這麽多年過去了,3D電視還是沒有取得多少發展。”

“AR這個概念也炒了很多年。”陳堅曾撰文表示,“曾經業內最熱的事情就是做LBS服務,不過現在看來,也沒有多少公司能存活下來。”陳堅認為,AR依然是新興市場,它不像手遊,已經有很成熟的市場和產業鏈。

“Pokemon Go的AR技術其實沒有多麽讓人難忘。你用攝像頭捕捉到小精靈後,它會一直定格在屏幕中央,這樣的細節其實給玩家的代入感並不強。但是大部分用戶還是喜歡每天多次登陸,或許是情懷和病毒效應吧。這說起來很簡單,但想解釋清楚感覺又很複雜。總的來使,它火起來,大眾對技術的好奇、IP的潛力、病毒傳播,三者缺一不可。”冉子辰對i黑馬表示,Pokemon Go對AR的貢獻不是讓大家深愛AR,而是在於對全球用戶的認知普及。

雖然Pokemon Go算是站在了情懷和時代的交合點,其IP世界觀和LBS+AR的高契合度,有力推動了它的成功,但是AR遊戲產業的發展仍然處於起步階段。

只可學其形,無法被複制

“Pokemon Go進入中國肯定會火。國內現在喜歡體驗這個新鮮事物的人群極大部分都是小時候看過皮卡丘的,而且這是第一個具有社交性的AR產品,不管是技術運用還是IP都有太多優勢了。”一名體驗過該遊戲的玩家對i黑馬如此表示。

一個爆品的身後從來都不缺跟風者。

i黑馬發現,通過國內App Store進行Pokemon Go相關關鍵詞搜索,已然有大批遊戲跟進。如《城市精靈GO》、《口袋寶貝進化》等。

這在楚雲帆看來,再正常不過。

“跟風是必然的,但是國內跟風遊戲的成功幾率一直很低。”楚雲帆表示。

但顯然,仍有部分跟風者搭上了Pokemon Go的順風車。有媒體報道稱,一家精靈遊戲從業人員透露,Pokemon Go上線兩天,自家的遊戲曾一天導入20萬用戶,直接導致後端奔潰。

這得益於國內玩家無法玩到Pokemon Go的利好。但i黑馬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雖然現在Pokemon Go在國內很熱,但對山寨遊戲並不看好。

“Pokemon Go的成功是因為有ingress的開發團隊Niantic優秀的開發能力,以及Pokemon巨大的IP價值,同時IP跟遊戲玩法高度吻合疊加下,才在世界上掀起了巨大的風潮。”陳堅解釋道,“如果國內想要出現這類AR遊戲的爆款,需要在玩法上有很大的創新才可以。完全複制pokemon場景就很難達到這種高度。”

楚雲帆的說法則更為直接。“Pokemon Go里面的精靈點是開發商Niantic上一款遊戲ingress的玩家們幾年間貢獻的。”他認為,Pokemon Go能夠風靡世界是綜合因素反應的結果。而在技術層面,它也不是一蹴而就,而在於多年的積累。

“IP背後的文化和驅動力,以及技術的累積,其實是沒辦法複制的。(山寨遊戲或仿品)如果能有適合的內容,可能會有一定的玩家,但更多是學其形。”楚雲帆稱。

但現在,國內玩家對Pokemon Go的熱情依然在不斷高漲。在一些直播平臺上,已經開始有個別主播期望借助該遊戲的體驗直播吸引粉絲的關註。

遊戲 VR 科技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027

都說VR內容不足,但它正在引導VR硬件的發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18/158213.shtml

都說VR內容不足,但它正在引導VR硬件的發展
淩晨六點 淩晨六點

都說VR內容不足,但它正在引導VR硬件的發展

硬件先於內容幾乎是整個VR行業的主流聲音,但VR硬件的部分設定實際上也制約了內容的發展。

Kaleidoscope主創Pinnell曾經指出,Kaleidoscope VR電影節的舉辦初衷,是為了促進滯後的內容發展。而從SuperDate以及Gartner近期發布的虛擬現實報告來看,VR硬件市場的活躍度也遠大於內容市場。硬件先於內容幾乎是整個VR行業的主流聲音,但逆向考察也不難發現,VR硬件的部分設定實際上也制約了內容的發展。

基於HTC Vive的移動機制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雖然人們一度驚艷於房間級的動作追蹤,但Vive卻無法很好的處理大場景的移動方式。大多數內容開發商會根據Vive手柄的相關特性設計一個“閃爍(Blink)”功能,而有些VR內容甚至直接排除了移動的基本設定,這實際上也是內容設計對於硬件的一種讓步。

除此之外,為了滿足VR主視角的控制問題,硬件開發商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世嘉90年代起就開始研究虛擬現實設備的頭部移動,而FOVE近期深耕的眼動追蹤以及Oculus Touch契合手部操控的環形設計,都讓玩家的體驗日趨完善。

大量VR外設的湧現,基本上也是在解決硬件和內容不匹配的問題。雖然VR內容確實不太成熟,但它們還是在某種程度上引導了VR硬件的發展。

僅靠VR頭顯還不能滿足傳統內容的基礎需求

十字鍵手柄經過幾十年的檢測,幾乎已經成為了遊戲內容的最佳控制方案,Oculus平臺中的VR遊戲“Lucy’s tale”也證明了這一點。但為了表現更加貼近真實的移動感官,才衍生出了Virtuix Omni這樣的移動控制外設。

Omni有些類似家用跑步機,Virtuix公司試圖滿足體驗者在虛擬現實中自由行走的基本訴求。然而,雖然Virtuix在眾籌成功之後研發了近三年的時間,但CES上的Omni成品體驗依然差強人意。從外媒gizmag反饋的結果來看,由於Omni沒有采用傳統的輸送帶形式,再加上配套鞋子的傳感器影響,人們在使用設備時會感覺到非常不適,甚至像在冰面上滑行。

拋開視場角、陀螺儀、以及內容設計本身的問題,我們也會發現VR內容的輸入和輸出是完全不對等的。簡單來說,虛擬現實中一個簡單的動作反饋需要用戶進行大量的前置操作。

以飛行體驗為例,傳統內容在改變位置時可能只會用到兩個按鍵,而這在VR中將會有所不同。用戶需要擡頭、側頭、再加上左右手的手柄動作,同時視覺也會陷入沒有參照物的混亂之中。為了緩解這個問題,VR硬件開發商考慮將工業生產中的“六自由度運動平臺”引入,這個平臺不僅結合了上下左右的基本操作,還附加了擰動和旋轉的動作。

除此之外,VR內容中的交互界面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傳統內容中的表單和文字在此基礎上都需要做出改變。因此也促使了眼動追蹤、語音識別、立體音頻等硬件設備的完善。

VR內容的發展,需求硬件提供更為接近“虛擬現實”的合理體驗

VR內容的合理體驗,需要硬件在各個感官上加以反饋,目前的虛擬現實設備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不過,很多硬件開發商也正在為這個“合理體驗”絞盡腦汁。

基於慣性的動作捕捉外設試圖為觸覺體驗打好基礎,Perception Neuron就是這個類型的代表設備之一。在集成了慣性傳感器、陀螺儀等元件之後,這款設備基本上能勝任精巧動作的捕捉,從而減少內容的操作難度。而ARena采用的則是堆砌定位裝置的辦法,雖然可以將傳感點遍布全身,但幾乎沒有什麽精度。

在此基礎上,Impacto則用肌電模擬完善了觸覺感受,Impacto通過振動元件和肌肉電刺激系統給體驗者帶來了兩種不同的觸覺反饋,一定程度上再現了真實的打擊感。而AxonVR的觸覺營造更為細致,它的貼身套裝能根據內容的場景來改變溫度,而外骨骼系統則可以有效的對作用力實行反饋。不過人類的觸覺感官觸類旁多,這些只是基礎中的基礎罷了。

除此之外,Kellogg公司為了推廣旗下品牌的麥片,曾利用Oculus Rift頭顯進行過一次營銷。用戶一邊在虛擬現實的世界中與埃及艷後Cleopatra共進早餐,一邊拿著現實中的湯匙給自己餵食。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也算VR感官的一種解決方式。

為了迎合相似的VR內容,部分硬件開發商在嗅覺和味覺領域也做出了嘗試。一款名為“Cyrano”的圓柱體設備已經能夠提供柑橘、薄荷、椰子等12種氣味,而Feelreal面罩更是加入了味覺方面的感受。

VR內容的發展本身也需求相應的硬件支持,而半吊子的VR體驗只會讓使用者在感官上產生落差,從而破壞沈浸感。水體碰撞的設置與否,也是虛擬現實內容和硬件矛盾的一個側面體現。

VR內容與硬件的聯合開發,可能成為一種新的形式

目前的技術能力還無法制作出感官方向的通用設備,Cyrano也僅僅只能提供12種味覺體驗罷了。而為了VR內容能夠與硬件本身更加契合,內容開發商與硬件開發商聯合產出作品也許是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在這樣的機制下,VR內容規劃初期就可以確定外設的基本要求,最終在發售內容的同時,將硬件作為可選項打包販賣給消費者。

南方公園(South Park)的作者Trey Parker和Matt Stone最近就找了個新樂子,他們與育碧公司正在聯合開發一款名為“The Fractured But Whole”的VR遊戲,而這款遊戲的亮點在於捆綁配備的嗅覺面罩,它的主要作用是進行“屁”味的反饋。針對南方公園的特殊需求,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麽定制外設如此重要,而育碧也煞有其事的請來了香水專家來進行味道的測試。

類似的模式在遊戲行業中也能找到,稻葉敦誌曾經開發過一款名為“鐵騎”作品,當時蒸蒸日上的Capcom非常看好這款遊戲的潛力,於是花重金打造了對應的獨立控制臺。量身制作的鐵騎控制臺幾乎完美反饋了內容中的操作流程,踏板、扳機等40多個控制元件的體感體驗讓人記憶猶新。

拋開個例來看,Indiegogo的零部件生意可能來得更加正統一些。他們在幾個月前與Arrow Electronics達成了合作,Arrow電子將為眾籌產品提供相應的零部件、供應鏈和生產工具。雖然這個服務目前還只針對硬件產品,但也不排除包含了大量奇異項目的Indiegogo平臺會將服務延伸到內容方向。

當然,僅靠VR硬件單方面的去滿足內容需求也是不可取的。在同等的條件下,內容也需要構思新的機制和形式來適應當前的硬件情況。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像蹺蹺板的兩端,只有保持平衡才能讓整個虛擬現實行業更加健康的發展。

作者:淩晨6點,虛擬現實第一自媒體,專註於VR產業評論,微信聯系vryouxi1

VR 硬件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0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