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BLOGBLOG:借人頭「首置」港樓槓桿風險不遜97
1 :
GS(14)@2017-01-23 07:42:42■在供應增加下,樓價可穩難升,但遇上突發事件,就容易急跌。 資料圖片
一個新盤開售,睇盡買家眾生相。根據地產代理負責人透露,柏傲灣首置客佔達七成,慈父慈母為囝囡畀首期當然見怪不怪,而部份是父母及投資者用「仔女名」買樓避15%辣招印花稅,更有揸住3間樓的80後炒家,用沒有物業的爸爸名義買樓避稅,當然唔係益老豆,遲下先轉返自己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府過去六年推出數輪辣招冀壓抑需求,早年被發展商回贈印花稅破解後,最新是各路人馬以「首置客」名義、攞盡折扣優惠買一手樓。如果去年是炒家的世界,今年就是所謂「首置客」主導的一年。
加辣出發點是好,希望趕走欠實力的用家,免爆破時攬炒。但辣招政策的後遺症,諷刺地是增加樓市槓桿,投資客用盡方法,借盡親戚家人首置名義、以折扣價入市,名義是首置、實質是炒家,繼續能借高成數按揭避逆周期措施。97至98年樓市爆破,元凶就是一人炒幾層樓,過度借貸,槓桿再槓桿。廿年後的今日,炒家表面上可能只揸住一、兩間,但實際是四、五間,借盡家人名義「攞人頭」,借貸的程度隨時媲美當年癲狂。稅務局有項數據,或者反映了槓桿式買樓的風險。2006年度,物業有一個擁有人的數目是約128萬個,物業有兩個擁有人的數目是82萬個。五年後,單人持有物業數目約增14萬個,至142萬,而聯名持有物業則增至83萬個。到了2016年度,物業有一個擁有人的數目增至160萬個,五年間激增逾18萬個,而聯名持有物業數目,同期減少至不足80萬個。
數字解釋了,聯名持有物業的業主,有部份人因應雙倍印花稅(DSD)等辣招,選擇退出原來物業,騰空名額用作首置身份以避辣稅。可以想像,去年末季DSD劃一15%加辣招數,將令聯名持有住宅(例如夫妻),剔走另一方的誘因加大。這樣被剔走的一方,可以首置身份、免辣招「上車」。整個家庭借貸槓桿,實際上可能加大了。過去兩、三個月,律師樓處理聯名轉單人等樓契生意,就較往年激增數倍,因此,真正「首置客」想上車,實際非並政府意願般簡單,單是聯名除名的潛在「首置客」,已經動輒數十萬人計,還不計炒家借盡九十後、甚至千禧後的子女名額,甚至是老一輩的額度。真正首置客欲買新盤上車,卻面對眾多「人頭客」,自然抽極抽唔中。加辣的後遺症,只是造就樓市繼續畸形。梁振英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分享一個「經驗」,「如果有一日,樓市重現97、98年嗰種情況,大家唔好再話當時嘅梁振英特首做得太多。」確實,經過數年積極批地及建屋,今明兩年始是供應漸多的年份,CY自然有種為他人作嫁衣裳的不忿。供應增,樓價可穩難升,但遇上突發事件,就容易急跌。聽完美國新總統特朗普的就職演說,民粹主義抬頭,這個世界未來四年注定不平靜。
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22/19904833
財經評論:97年買愉景之命運
1 :
GS(14)@2017-02-07 05:14:09■1997年荃灣愉景新城開賣盛況。 資料圖片
有評論認為樓市變態,但我認為買家最變態。所謂變態,不是指買家心理變態,而是近期新盤無論賣幾貴,仍然熱賣,港人的購買力好變態。例子之一是荃灣柏傲灣,半月加價逾一成,平均呎價由15,000元加到17,000元。柏傲灣,令我想起愉景新城。愉景新城是港人集體經典樓蟹回憶之一,1997年9月金融風暴爆發前的最高峯發售第三期時,平均呎價逾7,000元(當時以建築面積賣樓,換算實用呎價約8,400元)。之後樓市泡沫爆破,樓盤約一年後入伙,樓價已跌四至五成,買家無法上會觸發大規模撻定,據講約1,100個單位中,多達300伙撻定。至2003年,樓價累跌七成。20年後的今日,同一間發展商新世界,又在同一區賣樓,又同樣是樓市高峯,難免令人觸景傷情。柏傲灣選址愉景新城賣樓,地方依舊,但不同的是樓價更變態,比愉景新城貴足足一倍,呎價由約8,400元變逾17,000元。當年買入愉景新城97貨的買家,大部份不是一早撻定,就是中途止蝕。我找了愉景新城十個呎價最貴單位統計,有7個已在一年後撻定,另外兩伙於1999年及2008年平均蝕五成離場。能捱到今日只剩1伙,是12座一個頂樓連天台實用面積652方呎三房單位,97年9月以約730萬元買入,當年借390萬元按揭仍在供款中,但單位現已升值至約870萬元,較2003年跌至最低位不足200萬元,樓價反彈逾3倍。兩代樓市的高峯,大家癲法不同,命運會否一樣,只有上帝先知。97年樓市的癲,是因為沒有辣招,樓市任炒唔嬲,投資者盲搶樓。今日樓市的那種癲,是用家盲搶樓。以2016年為例,全年俗稱摸貨的確認人成交是零。但97年,全年摸貨成交逾萬宗。沒有人炒樓,理論上樓市更健康發展。或者可引用這代買家的一套買樓智慧,就是自住唔怕樓價跌。既然全部人都是自住,沒有人賣樓,樓價就不會跌吧。記者:朱連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207/19920075
政協港運城97貨淪銀主盤
1 :
GS(14)@2017-02-08 22:11:26【本報訊】北角港運城有97貨淪為銀主貨。單位為1座高層D室,實用面積753方呎,3房間隔,銀主叫價1,280萬元,實用呎價16,998元。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上述單位由兩人聯名持有,其中一人為楊華陽,1997年8月以851.8萬元買入。其後爆發金融風暴,至2003年樓價曾跌七成,兩人仍能捱過。該物業曾被多間銀行及財務公司釘契追債。有關業主疑無力還款,即使能捱過97年金融風暴、03年沙士及08年金融海嘯3個樓市巨浪,但單位最終仍淪為銀主盤。資料顯示,楊與香港奔達集團董事長,及泉州市港澳政協委員同名,料為同一人。
太古業主沽天巒蝕583萬
上水天巒再錄蝕讓,為納沙泰爾大道雙號屋,實用1,674方呎,剛以1,950萬元易手,呎價11,648元。原業主透過公司持有洋房,2010年向新地(016)以2,411.5萬元買入,持貨6年,連使費蝕約583萬元。該公司其中一名董事,為鰂魚涌太古城業主。未補價居屋則癲升,世紀21魏仕良稱,將軍澳和明苑A座高層4室剛售403萬元,呎價7,603元,創屋苑綠表價新高。同座低兩層4室,去年7月僅售329.8萬元,屋苑樓價7個月升22%。祥益黃肇雯稱,天水圍天盛苑F座高層8室售430萬元,貴絕天水圍綠表價。另樂富富強苑C座低層5室兩房戶,連地價售500萬元,呎價12,468元屬屋苑新高。原由重慶富商安晉辰持有的南區赫蘭道12號大屋,實用7,891方呎,去年底以約6.3億元賣殼易手。新買家現把洋房加價17%放售,市傳意向價7.4億元,呎價約9.4萬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208/19921314
97樓災曾連環蝕讓 曾志英忠告:有四成首期才上車
1 :
GS(14)@2017-03-02 10:21:29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903&issue=20170302
【明報專訊】過去一星期不論市場及官方公布的樓價指數均創歷史新高,個別專家更預測樓價在今年可再升兩成至三成。雖然升市莫估頂,惟前車可鑑,曾經歷1997至2003年樓價大跌七成、期內連環蝕讓多個住宅的曾志英接受專訪親述當年經歷及提出忠告,值得參考。他分析,與1997年「塘水滾塘魚」由港人持有多個單位的情况不同,目前港樓業主不乏海外及內地實力投資者,持貨力強勁,加上港美息口今年料難大升,預測樓價短期仍易升難跌,即使調整,幅度僅介乎10%至15%;他建議年輕人若有自住需要,儲夠四成首期就可上車。
明報記者 葉創成
樓價近日升至歷史新高,相信不少無殼蝸牛想上車,有樓一族也考慮多買一層追逐升浪。惟曾志英透露,他在1990至2001年的12年期間,由買樓到炒樓先甜後苦,高峰期持有4個物業後,被迫在低潮時悉數賤價而沽,正是輸錢皆因贏錢起。
曾志英回憶道,他在1990年以約100萬元買入大埔新達廣場500多方呎(建築面積‧下同)樓花單位,之後搬入自住,1996年初再以300萬元買入上水奕翠園千呎單位樓花,原擬「細屋換大屋」,惟其後樓價升勢凌厲,數個月後該樓花已升值至400萬元,他亦趁高沽貨獲利。100萬元的炒樓收益落袋後,當時曾志英心想:「原來錢係咁容易賺。」於是跟着1年多時間內,他斥資逾1000萬元先後買入新達廣場700多方呎單位、麗港城約1000方呎單位及藍田某居屋屋苑500方呎單位,並且全數只付一成首期、借九成按揭,高峰期擁有4個住宅單位。
96年炒樓花賺百萬 高峰擁4單位
當中,曾志英除了「細屋換大屋」搬入新達廣場700多方呎單位自住外,其餘3個單位均作出租,希望由「租客幫手供樓」。
上述招數,若應用於1990至1997年上半年的本港經濟繁榮期,無疑行得通,因為當時租金升幅較按揭供款升幅快;惟事與願違,1997年下半年爆發亞洲金融風暴,本港經濟漸走下坡,租金開始下跌,由於本港實行聯繫匯率,港息跟隨美息上調,按揭利率曾高達10厘,持有物業收租已不足以支付供樓開支,曾志英回憶說:「當年我供樓真係供到索晒氣!」
更可怕的是,由於曾志英在1996至1997年買入新達廣場、麗港城及藍田居屋等大單位時只付一成首期,其後樓價大跌,有關物業已資不抵債,他亦淪為負資產,最後被迫低價拋售有關物業,再「補錢」向銀行償還差價。至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紐約世貿中心被飛機恐襲,他年底亦沽出1990年買入的新達廣場細單位,套回百多萬元現金,無樓一身輕。
金融風暴後淪負資產 賣樓還債
1990年至2001年的12年,曾志英由購買自住物業,到有3層樓出租,至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後被迫逐一賣走4個物業,他今日回想起來仍然不無唏噓,「如果有能力的話,當然希望盡量都繼續持有磚頭,因為如果持有到今日就發達啦!但大家也記得本港地產市道於1997年出現高峰後每况愈下,一直去到2003年才見底,連衰6年。當時大部分香港人亦好悲觀,所以我亦一間一間把物業賣出去」。
不過,不幸之中有大幸,曾志英於1999至2001年分批沽清4個物業,得以保留實力,令他在2003年SARS期間樓價跌至谷底時,以400多萬元購入大埔半山區豪宅屋苑1400方呎單位,「SARS時市民出街要戴着口罩,有些人更連街都不敢出,樓價當然大跌啦!但我當時反而覺得這是機會,因為原已租住大埔半山區屋苑,住得好舒服,發展商減價促銷貨尾,400多萬元除可買入住宅加車位外,更額外多送1個車位。我心想與其每月付2萬多元租金,不如拿40多萬元出來做首期,再借九成按揭買入新樓,因為這樣的話,原有租金亦足夠供款有餘」。
SARS撈底買大埔豪宅 至今升值2倍
曾志英2003年買入該大埔豪宅單位後,不久在亞洲電視主持財經節目「曾Sir 28 Show」,迎來個人賺錢的黃金5年,期內還清所有樓按,之後亦居於該豪宅至今。
他說:「我除了在SARS撈底買樓外,亦主動出擊聯絡亞洲電視新聞部的主管,成功開創早上主持財經節目的先河。SARS後本港經濟復蘇、股市興旺,我靠該節目建立到自己的事業,亦首創成立粉絲俱樂部開投資講座,帶粉絲去旅行,最遠去過西藏,過程中搵到少少錢。2007年底曾Sir 28 Show完成歷史任務,我亦一直處於半退休狀態至今。」
根據地產代理的數據,曾志英的大埔豪宅單位現已升值至逾1200萬元。2003年SARS後樓價大漲小回累積近4倍,期間有膽色加按買樓的話,發達者大有人在,惟曾志英坦言,經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一役,已「不敢在物業投資上太勇」,對現狀心滿意足,過去10多年一直沒有再買樓。
息口仍低 樓價最多跌15%
曾志英SARS期間成功撈底買樓退休無憂,他給現計劃置業者一些建議。他認為,即使樓價近日已創歷史新高,惟今年內料仍易升難跌,「現已處於歷史高位的樓價仍可以升,我覺得要考慮兩大因素,首先,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央行先後推出量寬(QE)措施以今,銀紙只會愈來愈多,不會愈來愈少,環球資金需要搵出路,作為國際城市,本港的房地產是投資佳選。第二,隨着2015年8月人民幣開始貶值,內地資金不斷南下,近日中資機構亦以高價投得啟德及鴨脷洲地皮,這些項目在3至5年落成後,樓價會升至哪一水平呢?即使我保守一點,樓價不升,我覺得大跌的機會很低,下跌10%至15%已是極限。因為目前本港按揭利率僅約2厘,市場料美國聯儲局今年加息2至3次,即使本港照跟,按揭利率也不會升至3厘,與1997年的10厘比較相差很遠,不足以推冧樓價。」
綜合上述分析,曾志英認為,本港樓價中長線仍線睇升,建議有能力供樓的年輕人,若已儲夠四成首期現仍可上車買細價樓,「年輕人若買入400萬元以下的細單位,不論靠自己或家人籌夠四成首期後,只需向銀行再借六成按揭240萬元,未來30年每月供款低於1萬元,不難負擔。至於向按揭證券公司或發展商借二按,令按揭成數增至九成,我就不鼓勵了,因為二按息率較高,而且假若樓價下跌10%至15%,他也會淪為負資產」。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7-03-02 10:22:04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026&issue=20170302
【明報專訊】曾志英去年開始為日本某大集團銷售東南亞樓盤,當中他最看好柬埔寨首都金邊樓市的前景,「柬埔寨過去兩年經濟均按年增長7%,在東盟十國中增長數一數二,因為該國人口平均年齡只有27歲,年輕勞動力充裕,一般工人月薪低於300美元,在製造業方面有成本優勢。更重要是,柬埔寨經濟正由工業轉型至地產及投資拉動,日本資金如豐田車廠及Aeon超市近年已在當地投資多個大型項目,令金邊現恍如一個小日本;而向來與柬埔寨關係友好的中國,亦在急起直追,中資財團最近已在金邊拍板投資多個大型項目」。
百萬港元可上車
據曾志英介紹,金邊舊城區的面積較細,約相等於尖沙嘴、佐敦、油麻地及旺角的總和,供應緊張,目前樓價約相等於每方呎2500港元。至於他正為日本某大集團銷售的樓盤,位於金邊機場旁邊的新城區,樓價每方呎不足2000港元,而且以100萬港元買500方呎單位送車位,「有些人覺得金邊是20年前的深圳,未來樓價可以大升;我認為若本港投資者近年在樓市升浪賺到大錢,可以將部分資金轉為投資於金邊住宅,分散風險」。
[名人樓市論壇]
97蚊變2900萬受欺凌22歲仔靠計數變賭神
1 :
GS(14)@2017-04-04 08:59:19英國倫敦一名22歲小伙子從小喜歡計數,雖然讀書時因有數學天份而飽受欺凌,如今這卻成為他的賺錢武器--靠數理知識及分析能力玩德州撲克,4年間就將10鎊(約97港元)變為300萬鎊(約2,900萬港元)。卡雷爾(Charlie Carrel)將數學天份用在賭德州撲克上,研究撲克多年後,18歲時在網上賭場以10鎊小試牛刀,一直順風順水。他知道可靠此賺錢,於是將所有精神及時間都投放在德州撲克上,試過連續8個月日玩16小時。「我在社交生活上本有更好的選擇,但我認為德州撲克可能是個很好的機會,它可改變我的人生,包括朝九晚五的工作生涯。」他後來轉戰現實撲克比賽,在技巧、天份加上懂得在賭牌時隱藏情感,繼續賭場得意,曾在歐洲撲克巡迴賽(European Poker Tour)決賽贏得100萬鎊(約974萬港元)。雖然已是千萬富豪,但他沒打算要豪使豪買,他聲稱:「我有賺錢慾望是想為這世界做點好事,我知道錢有多麼的重要,並知道可以聰明地運用它。」卡雷爾不捨得花錢買超級跑車,但就樂意請好朋友一同度假,「我常和自己及朋友說,如果我贏大錢就請他們去荷蘭阿姆斯特丹,那是我遇過最瘋狂的旅程,為了回憶一切都值得。」英國《太陽報》/《每日鏡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03/19978810
97金融風暴失200億大劉:點會唔怕輸
1 :
GS(14)@2017-04-08 19:39:49■大劉投資生意快狠盡,於商界40多年,曾經歷順流逆境。
【劉鑾雄講大劉】【連載系列之九 果斷轉型】劉鑾雄(大劉)於40年前由做風扇廠起家,至今財富估計有1,200億,躋身成香港十大富豪,多年來他從商之路經歷過高低起跌,日前他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坦言:「我絕對唔係一個成功嘅富豪。」
■大劉在秀樺面前,盡顯一臉慈父模樣。(版權所有.嚴禁盜用)
■大劉與甘比所生的細仔仲學攬實爸爸,果然孻仔孻心肝。(版權所有.嚴禁盜用)
■96年,大劉以超過36億將中環娛樂行賣給希慎。資料圖片
天文數字買機器
大劉後生做生意開風扇廠時已見膽識,別人最大的風扇廠用6萬呎廠,他夠膽投資買4、50萬呎廠房:「投資機器先係天文數字,用咗3、400萬成本開間工廠,總投資超過2億幾,高峯期工人約有萬幾人,投資咁大冇回頭路一定要去。」當年大劉的風扇廠一年賺幾億,更是全港唯一一間廠房有美國安全資格,所以定單接不停,令大劉儲得第一桶金,不過經營了6、7年,因純利由每年幾億跌至2、3%純利,他即果斷轉投地產及金融業生意,於96年以超過36億元高價將娛樂行賣給希慎,但於97金融風暴一鋪輸清。染指金融、外國債券的大劉,上落贏錢注碼高達5,000萬到1億美金,他笑言:「我點會唔怕輸啫!你估我打得呀!不過一個人食得鹹魚抵得渴,去賭場賭錢都唔會包贏,贏錢全憑自己經驗判斷!」投資多年,大劉曾於97金融風暴輸200億,不過在08年環球金融海嘯時,把握在雷曼爆煲前急流勇退套現不少資金,之後再大肆出擊獲利,令他贏了400多億。
「健康係最大財富」
提到外界指大劉身家被低估時,他表示不敢評論:「我絕對相信頭嗰20個身家係俾人低估咗。」大劉坦言年紀漸大,心境亦有轉變:「中國人有句說話『健康係最大財富』,真係啱嘅,俾你賺幾多嘅錢,但如果過兩日就拜拜,咁又有乜意思?錢有機會就搵,但唔需要刻意,都已經夠食夠着,唔需要去爭做第幾富豪,我要引述好多人講『我心中富有咪得囉!』」採訪:陳月媚攝影:陳俊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407/19982173
經典蟹貨變「復活王」嘉湖高97價五成
1 :
GS(14)@2017-04-17 07:14:38【地產專題】樓市瘋狂,97年蟹貨也變樓王。今年是香港踏入回歸20周年,一批曾經歷1997年金融風暴洗禮的蟹貨盤,大部份已返家鄉。回顧全港五大經典蟹貨屋苑,只有深井浪翠園仍未「復活」,其餘已返家鄉,呎價已升破1萬元的天水圍嘉湖山莊更成為「復活王」,現時樓價較97價貴近五成。記者:朱連峰
要樓價跌回「97價」,看來是不可能發生。因為自1997年爆發金融風暴以來,即使經歷2003年沙士及2008年金融海嘯,過去近20年整體樓價累升八成。差餉物業估價署的全港私人住宅樓價指數,1997年10月最高位指數為172.9點,但至今年2月,指數已升至312點。
平均呎價見$9,529
多個蟹貨屋苑亦已返家鄉。本報以五大經典97蟹貨統計,除了深井浪翠園仍未「復活」外,即平均呎價仍低於1997年最高位,其餘四個屋苑包括嘉湖山莊、深井豪景花園、荃灣愉景新城及北角港運城已返家鄉。當中嘉湖山莊成「復活王」,現時平均呎價升至9,529元,較97年7月最高位的5,736元,有近50%升幅。其餘4個屋苑,升幅亦有兩至三成。嘉湖山莊當年賣出的最貴1伙麗湖居頂層複式,1997年7月以1,085萬元易手,業主至今仍持有單位,現估值約1,300萬元,較97價高近兩成。代理指,屋苑目前400萬元內放盤僅兩間,全為1樓兼連租約兩房單位,最平為賞湖居1座極低層戶,連租約叫價380萬元。若以中原統計的傳統10大屋苑計,截至3月底,樓價已大幅超越1997年7月最高位﹔沙田第一城樓價升幅最勁,上月平均呎價升至14,275元,不但自去年11月政府加辣後再升逾4%,與97年高位比較,升幅更逾九成,成為過去近20年的10大屋苑「復活王」。沙田第一城近年樓價喪升,近日兩房單位造價更已衝破500萬元,但在1997年,屋苑細戶最貴不過「三球」。當年炒得最貴的24座中層H室,1997年1月以197萬元轉手,8個月後再度易手,但樓價已炒高至262萬元,其後樓市爆煲,至2004年5月,單位以「半價」賤賣,僅售122萬元,業主持有單位至今,單位現值約480萬元。
太古城較97價貴82%
至於鰂魚涌太古城及荔枝角美孚新邨,現時樓價亦較1997年高出82%及76%。當年金融風暴爆發前,炒風如何熾熱,10大屋苑的平均實用呎價仍未達「5位數」,但今日該10大屋苑,只剩沙田第一城及嘉湖山莊的平均呎價低於1萬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17/19991960
債務重組專家 97年入市輸光汲取教訓 黃嘉錫:樓價已瘋狂 勿借錢置業
1 :
GS(14)@2017-04-20 09:44:21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575&issue=20170420
【明報專訊】黃嘉錫律師事務所創辦人黃嘉錫曾在1997年買入大量物業,經歷其後6年樓價大跌七成的「樓災」,對高位買樓成為負資產後被迫蝕讓、輸光身家的慘痛教訓記憶猶新。他接受訪問時表示,目前本港新盤呎價普遍逾2萬元,明顯已超越本港居民的負擔能力,甚至接近瘋狂水平,建議準買家現時須有充足現金、即可不借按揭才好買樓,否則若日後樓價掉頭大跌,隨時淪為負資產。
明報記者 葉創成 攝影 劉焌陶
黃嘉錫於1997年樓市高峰期曾持有多個物業,惟當年第四季亞洲金融風暴席捲香港,本港樓價隨即大跌,他回憶20年前大起大落的經歷,恍如昨日事歷歷在目,「1997年買樓的時候,我已經是律師行合伙人,收入非常好,一個月可搵數十萬至百萬元,有錢可以投資什麼呢?買股票驚自己不在行,買磚頭是很正常,以為也是很安全的投資。當時我買樓已經算是保守,付足三成首期,心想放租由租客代為供樓,若然不夠,我每個月補貼幾千至一萬元,補貼幾間亦只需數萬元而己。而且當年樓市很興旺,回歸前大家都唱好,想不到回歸後幾個月已開始冧市,我記得『十一國慶』時我在北京旅行,其間聽到亞洲金融風暴已殺到本港,揸重物業的我已被嚇窒」。
97年月入數十萬 揸重物業突成負資產
1997年10月外資狙擊港元,金管局須大幅加息捍衛聯繫匯率,本港經濟步入衰退,樓價亦大跌,令黃嘉錫淪為負資產。更要命的是,每月供樓利息開支大升,但物業續租時又須減租才可租出,加上旗下律師行生意亦減少,令黃嘉錫原本以個人收入貼錢供樓的如意算盤打不響。結果,他於2000至2001年沽出物業止蝕離場,並且一家幾口由渣甸山豪宅搬去天后不足千呎的單位,經歷人生的低潮,他表示:「在1993年,我年僅30年歲時已開設自己的律師行做老闆,但1997年錯誤的買樓決定,令我輸光所有積蓄,並且成為負資產,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教訓。」
當然,在1997年高位連環買樓的,並不止黃嘉錫一人,亦包括不少公務員、醫生、教師、律師及銀行家,隨着其後數年樓價大跌,他們亦一樣成為負資產;這些專業人士無力負擔每月沉重的供樓開支,部分選擇向銀行借高息私人貸款以解供樓燃眉之急,最終舊債新債均無力償還;惟他們若宣布破產的話,可能會被降職甚至辭退,承受重大壓力,更有不少人因此走上自殺之路。
創立債務重組業務 助欠債者分期還款
身歷樓價大跌之痛的黃嘉錫,於2001年亦看到上述社會問題,故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律師行,為負資產者與銀行洽商個人自願安排(Individual Voluntary Arrangements、下稱IVA),給予面臨破產之人士另一個選擇。債務人可向債權人提出IVA還款建議,透過法庭聆訊申請臨時命令,並需要總欠債金額75%的債權人通過。當債權人通過還款建議後,IVA 便正式實行。債務人可在定期、定額、定息的情况下清還所欠債項。黃嘉錫解釋:「當年我發明IVA為負資產者債務重組,舉例說,某人本來欠債500萬元,年息20厘,無力償還需要破產,便會被銀行收樓拍賣後抵債;但我與銀行磋商,勸銀行不要逼死該客戶,讓他可分100個月、每個月償還5萬元,並且將利率減至5厘。銀行最初也不願意接受,認為應根據合約精神行事,但最後銀行也接受了,我覺得銀行考慮到社會責任,而且若把大量物業收回後,再以銀主盤方式在市場推售,樓價一定會進一步大跌,對各方面也非好事。」
在2001至2009年期間,黃嘉錫在各大媒體鋪天蓋地賣廣告宣傳IVA理念,廣告開支數千萬元,他亦由此打響名聲,並處理了近9000宗IVA個案,市場佔有率逾五成,賺取數以億元計的債務重組費用,其後亦再次買樓,目前家住紅山半島豪宅,堪稱「從邊度跌倒就邊度企返起身」。另外,黃嘉錫估計,在他近9000名IVA的客戶中,有1000至2000名由此保留了自住物業,部分亦持有至今,與他一樣享受到2008年金融海嘯後樓市大漲小回的升浪。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7-04-20 09:51:59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137&issue=20170420
【明報專訊】雖然黃嘉錫是近年樓價升浪的受惠者,但他認為,目前500方呎新盤售價逾千萬元,呎價逾2萬元,很明顯已超越一般港人的購買能力,他是次接受訪問,主要目的是希望擬置業者三思而行,不要重蹈他自己及其他人在1997年高位買樓的慘痛經歷。他表示:「買樓並非錯事,亦可以是很好的投資,但入市的時機很重要,不要在每個人都唱好時,你才『仆個頭埋去』;還有,你一定不要高估自己的還款能力,避免借太多錢去買樓。」
不要人人唱好時入市
黃嘉錫總結說,目前樓價去到不合理甚至瘋狂的水平,只有可以「一炮過」付清樓價,不需要借按揭置業者,才有資格買樓,「我自己的想法是,現時我不會借錢買樓,除非我自己有現金才會買樓。假如我的子女要結婚希望買樓,我會勸他們想清楚自己是否供得起;若子女問我借錢或希望聯名買樓,我也不會借,否則日後樓價大跌成為負資產,豈非大家攬住一齊死?」
[名人樓市論壇]
3 :
GS(14)@2017-04-20 09:52:18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308&issue=20170420
【明報專訊】黃嘉錫會考及高考均成績優異,1986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法律系,是同年代的「天之驕子」;雖然1997年高位買樓慘遭滑鐵盧,惟他於2001年起透過提供IVA(負資產者與銀行洽商個人自願安排)服務,幫助其他負資產人士渡過困境,自己亦再次累積可觀財富。
在黃嘉錫1986年港大法律系畢業的同窗中,不乏社會名人,當中包括律政司長袁國強、刑事檢控專員楊家雄、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及《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等。
黃嘉錫表示,當年港大法律系只有80名畢業生,經過逾30年的事業發展,自己與一班同班同學均去到事業上的高峰,「除了較出名的幾名同學外,我有很多同學已經是法官、御用大律師、資深大律師,因為大家已經53歲、54歲,作為專業人士,不論在政府或私人機構均應該去到頂層」。
[名人樓市論壇]
4 :
ng caddy(36072)@2017-04-21 22:36:17又會三篇一齊
5 :
GS(14)@2017-04-22 07:21:29他是同一個訪問
陽明97貨近10萬租出
1 :
GS(14)@2017-05-04 09:12:36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861&issue=20170504
【明報專訊】南區陽明山莊錄大額租賃成交。利嘉閣分行經理梁志偉透露,陽明山莊9座中層57室,實用面積2,157方呎(建築面積2,764方呎),3房連3套房間隔,以9.8萬元租出,折合實用呎租45.4元(建築呎租35.5元)。業主1997年6月以約4,138萬元買入,租金回報約3厘。
泓景臺2房租1.82萬 呎租37元
另外,西九四小龍之一的荔枝角泓景臺,剛錄2房租賃成交。美聯分行首席高級營業經理鄧偉傑表示,泓景臺3座高層D室,實用面積492方呎(建築面積678方呎),2房間隔,獲同區客承租,以約1.82萬元租出,實用呎租約37元(建築呎租約27元)。業主2004年3月斥資約235.5萬元購入,租金回報約9.3厘。
統計處:樓價較97高85%
1 :
GS(14)@2017-05-13 05:32:39【本報訊】本港住宅物業市場繼續熾熱。統計處最新公佈,去年12月至今年3月期間,本港住宅物業價格累計升4%,近月成交量亦由1月低位逐漸回升。單看3月份數據,整體樓價更比1997年高?時超出逾85%。
置業供款負擔率66%
政府過去多次為樓巿加辣,雖然壓抑部份住宅投資需求,但仍阻不到樓價持續上升。據資料顯示,本港首季置業供款負擔比率進一步惡化至66%,大幅高於過去20年平均數約45%,反映供樓負擔加重,市民購買力下降。署理政府經濟顧問歐錫熊昨日表示,本港住宅物業價格上升的原因眾多,例如利率改變、本港與環球經濟走向,以及供求等都會影響樓價。但他亦直言,香港樓市確實存在泡沫風險,但對本港何時會出現泡沫爆破則不予置評,僅稱現時樓價對大部份市民而言比較高,期望供應增加能令樓市轉趨健康。他又提醒有意置業的市民,應時刻留意市場風險,因美國加息、本港息口遲早會跟隨變化,加上政府表示未來3至4年,住宅供應量料陸續增加9.6萬個單位,上述因素均對樓市構成壓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13/20019869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