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濟安,一位再平凡不過的上班族,卻有著最戲劇化的人生轉折。 29歲時,他罹患淋巴癌第三期,歷經36次化療,奇蹟似地在生死的拔河賽中,贏了死神! 病癒後,他得到高人指點,以「農夫投資術」,每年深耕一檔股票,創造出50萬變3億元的財富奇蹟! 而最令人驚嘆的是,15年來,他透過有策略、有計畫的行善,默默認養了62名孩童,並把一個月高達60萬元的房租收益,全數用在孩子身上! 這位神祕大戶的傳奇故事,值得您細細品味。 製作人.吳美慧 撰文‧林讓均 研究員.葉揚甲走在路上,你可能不會對擦身而過的陳濟安(化名)多加注意,中等身材、戴眼鏡的他,看來就是一般的上班族。但聽完他的故事,你會發現,「傳奇」兩字用在他身上,真是一點都不為過! 今年五十歲的陳濟安,二十九歲時罹患癌症,他是從閻羅王手上搶回一條命的抗癌鬥士。抗癌成功後,他利用「農夫精神操作法」,成了以五十萬元賺進三億元身家的股市大戶;但鮮為人知的是,十五年來,他一共認養六十二名孩子,是一位默默行善的慈善家。 好景不常,從家境優渥到一夕負債為了貫徹他「為善不欲人知」的信念,並顧及受捐助孩子們的感受,陳濟安破例受訪,但前提是身分不曝光。 陳濟安出生在新北市的一個小鎮。在成長的六、七○年代,正值十大建設、經濟蓬勃發展,原本開小水電行的父親事業平步青雲,最後還成立專包房地產新建案的水電工程公司。當時手上建案滿檔,家中經濟寬裕,陳濟安還念了學費昂貴的私立中學,過著小王子一般的生活。 好景不常,在陳濟安上初中時,父親意外被倒了一大筆帳,一夕間負債上千萬元,如同天文數字般的負債,讓家中生活頓時從天堂掉進地獄,過著每天醒來,就是看到無數債主上門討債的日子。儘管這段往事已經過了三十幾年,但只要一提起,陳濟安眼眶依舊泛紅。 所幸,有姑姑及時伸出援手,陳濟安得以在私立學校完成課業。畢竟,家中仍舊有龐大的負債,所以,陳濟安上高中後,就開始半工半讀,寒暑假在火車上賣便當與 零食。接受採訪時,陳濟安還可以琅琅上口當時叫賣的絕活﹁菸、魷魚、牛肉乾、蠶豆、豆乾、牛奶糖,趕快來買喔!︵台語︶﹂,賣完便當後再趕去工地當水泥 工。能夠想得到的賺錢方式,他都做過,不放過賺取生活費的機會。所以,儘管有能力上國立大學的他,當時因為經濟因素,選讀有建教合作,可拿獎學金的理工學 院。 這筆負債還了十多年,一直到陳濟安結婚前才還完,這一段經歷深刻地烙印在他的心中,並許下「我以後絕對不要過負債的生活」的願望。「我要娶我老婆之前,還叫她剪掉岳父給她的信用卡副卡,不然我多沒面子啊!」陳濟安笑說。 其實,陳濟安很擔心,從小過著如同千金小姐生活般的太太,如果花錢沒節制、還不起卡債時怎麼辦?但是,婚後為了給老婆每個月至少買一套新衣服,還有希望家 中盡快有儲蓄,任職電子公司的他,每天下了班還去補習班教電腦,多賺取一個月約一萬五的講師費;而且,他連一個字五毛錢的稿費都要賺,逮到機會便投稿。就 這樣,當時底薪才三萬元的小工程師,一個月收入可拚達五萬元。 在小夫妻勤懇打拚的日子裡,幸運之神眷顧他,很快來了一筆意外之財!一天,下班後的陳濟安途經一座橋頭,好心買了一位阿婆賣剩下的八張愛國獎券,回家後發 現八張都是同一個號碼,根本沒指望會中獎。沒想到,隔天陳濟安老婆一通電話打到公司,緊急告知「出事啦」,要他立刻回家!他回去後才明白「原來,中了二 獎!一張五十萬元,八張就是四百萬元!」扣完稅,實領了三六○萬元!這對民國八十年左右,全球經濟陷入石油危機的時期來說,是多麼龐大的一筆數字。 跌至谷底,中大獎後就發現罹癌中了大獎的隔年,陳濟安常常覺得肚子不對勁,但想要拚命多賺一點錢,也就不在意肚子痛的問題。直到有一天,他終於受不了而上 醫院檢查,竟然發現罹患淋巴癌,而且已經第三期!當時他才二十九歲,這天起,人生從雲端跌落深淵,他不知道未來該怎麼辦。沒想到,幸運之神眷顧了陳濟安的 同時,死神也找上了他。 「那時候萬念俱灰,好想出去找一輛賓士車、一頭撞死,至少家人還有高額保險費可以拿!」陳濟安現在想來,眉頭依舊糾結。他說,生病時一個月開銷近十萬元, 薪水卻只有三、四萬元,入不敷出的日子,要怎麼過?愛國獎券中獎的錢,多少發揮了救命作用,但在生重病的那三年期間,也全部消耗殆盡。而在一次次戰勝死神 的過程中,躺在病床上,最讓陳濟安掛念的,不是自己的病,而是一雙不到五歲的年幼子女。拖著病體的他,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搶時間賺錢」,才能夠讓兒女不 再如同他童年一般,辛苦過日子。 因此,看到投資股市幾乎成了全民運動的陳濟安,本來沒有理財觀念的他,決心投入股市,找尋賺錢機會。 在一次次回院做化療的住院期間,他苦讀了二十多本股票書籍,大多是以技術分析為主,並趁著病情穩定的靜養期上號子看盤,增進對股票的了解。對這名股市新手而言,股票漲跌間的紅紅綠綠,依舊充斥著太多問號。 「每天我都學書上那套來分析股價走勢,什麼KD值、RSI都看,但怎麼股價都不照我想像的在走!問別人,人家才告訴我那是高、低檔指標鈍化的現象!」陳濟 安苦笑說,他真的完全不懂什麼是鈍化,只好拜託營業員教教他,誰知道營業員沒好氣回他:「如果我知道,我就不會在這裡當營業員啦!」苦尋不著門道的陳濟 安,硬著頭皮再請營業員推薦號子裡最會賺錢的「大戶」,只見他隨手比向一位隱沒在人群中的老伯伯。 這位當時七十多歲的老伯,原來是一位身價上億元的退休公務員。在陳濟安多次買點心、飲料噓寒問暖之後,老伯終於丟了一句話給他:「像農夫一樣就好」。 「像農夫一樣?是要先去種田嗎?」老伯說:「不是啦,傻小子。農夫不都是依照四季時節去播種、收成嗎?按著這個道理去做股票就對了!」原來,老伯正在傾囊 相授縱橫股海多年的「一精神、三要點」心法。這位不起眼的老伯,竟是陳濟安日後的一盞股海明燈。老伯提點的簡單原則,不但讓他得以啟航,也指引他找到豐饒 的獲利漁場。 而老伯口中的「一精神」,指的是「農夫精神操作法」,依照農夫「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農事節奏,來布局股票投資。 陳濟安進一步解釋,所謂的「農夫精神操作法」,就是在前一年的第四季,也就是冬天,開始研究並挑選股票,等到第二年的第一季下單,接著春、夏兩季股票都放著不動,等到秋天,也就是第三季,再找適合的點賣出、獲利了結。 至於老伯所謂的「三要點」,則是運用在選股上的心法。首先看產業趨勢,找出正在崛起的明星產業;二是找出明星產業中的龍頭股;第三,挑選出明星產業中龍頭公司的基本面、本益比,找出相對便宜的個股來投資。所謂相對便宜的股票,「通常會以本益比十倍為基準。」陳濟安說。 第一桶金,五十萬會錢買台積電賺二倍「簡單來說,如果這家公司夠大、是正派經營,所處的產業又正要開始成長,而且本益比低於十倍,現金殖利率還比定存利率 高,那就是一檔好股票!」陳濟安補充,如果產業已經進入成熟期,那就會買在高點,所以一定要密切注意產業趨勢,才能在股價才剛要起漲時就切入。 但買點實在難判斷,老伯因此提醒陳濟安:「不要期待一定可以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只要價格算起來合理,你就買下來放著等!」有了老伯這套錦囊妙計,陳濟安如同漢朝張良獲得黃石老人的《黃石公書》一般,選股功力大增。但實戰成果如何? 一九九六年底,做了許久功課的陳濟安,把妻子標會得來、原本打算拿去還房貸的五十萬元當作本金,一古腦兒買進台積電。 「那時台積電買在五十元,以五十萬元買了十張,隔年過完年就漲了五○%。我太太一直叫我賣,還好我堅持農夫精神操作法,等到第三季才收割,最後賣在一五○ 元,一口氣賺了兩倍!」陳濟安說,第一檔股票之所以選台積電,是因為半導體產業正在崛起,而當時股價每股五十元的台積電可配息四到五元,本益比差不多十 倍,殖利率也比當時四%的銀行定存利率高,完全符合老伯傳授的「三要點」。 三十五歲、第一次買股票就賺了一百萬元,這是陳濟安在股市中賺到的第一桶金。儘管成果不錯,但當初為何敢把僅有的五十萬元資金全押在股市,而且還只有一檔 股票?陳濟安笑說,當時因為重病纏身,真的有點「豁出去」的﹁憨膽﹂。其實,老伯曾叮囑陳濟安,買股票最好拿閒錢,不可拿急用。 雖然初登場拿的是救命錢,但接下來,陳濟安買賣股票十多年來,總是謹守老伯交代的箴言:「股票交易不宜炒短線,最好是像放定存一樣長線投資!」康復之後,本來是課長的他,很快一路晉升,年薪破百萬元,才四十多歲就當上總經理。 開始投資股票的前幾年,陳濟安會把從股市賺來的資金,再全部投入股市,而且一年只買一檔,通常一抱就是三季。「我一年只買進一次、賣出一次,營業員都抱怨一年只能賺我兩次手續費!」為什麼只押一檔股票?「好股票一檔就夠了,不用多!」陳濟安笑說。 資產分散,將股票資金轉至定存與地產此外,他買賣股票,大約都利用一周的時間進貨、出貨,「這樣才不會對個股股價帶來影響!」這樣的進出模式,他到現在都還這麼操作著。 不過,只押一檔股票的原則,在一九九八年底打破了。由於當時投入的資金部位高達二千萬元,又只看好光碟片產業,因此當年度陳濟安把資金一拆為二,各投入一半買進中環與錸德。 「錢那麼多,再只集中一家,如果出事就完蛋了。講白一點,就是如果一家失火了,那還有另外一家撐住,而且會有轉單效應,股價會更好!」這樣的風險意識,來 自於他服務的公司曾經慘遭祝融肆虐,營運出現青黃不接,這才讓陳濟安在股票投資上,有了分散風險的概念,盡量不要再「押孤支」,獨押一檔股票。 可惜,他並未堅持當初的規畫。二○○○年,他判斷DRAM產業大好,準備海撈一票,所以賣掉中環、錸德股票,獲得的八千萬元資金,以每股三十多元的價位, 全押在茂矽一檔股票上。買進後,茂矽果不負期待,股價一路漲到九十多元。儘管股價漲了三倍,但他認為,依照「農夫操作法」的賣點還未到,就想把股票放到第 三季再來賣就好。 沒想到,等到第三季準備收割時,茂矽股價已經從九十多元跌回到三十多元,陳濟安不但沒賺到錢,還倒賠手續費!這也是陳濟安投資股票以來,最接近失敗的一次。 「我當時賭阿扁上任、五二○之後盤勢會再拉上來,誰知道股價一路走跌,差點跌死!」陳濟安說自己是貪念來了,居然把資產百分百押在單一個股,而且金額高達 八千萬元!雖然那次只賠掉手續費,但差點沒嚇死的陳濟安,重新審視整體的資產配置,並把資產拆成三等份:兩千萬元購置房產、三千萬元投入當時有五%至六% 利率的銀行定存,另外三千萬元再投回股市。 陳濟安坦承,在陳水扁主政八年期間,他在股市的獲利不如預期。但採行上述「農夫精神與三要點」的投資心法,他儘管每年只押一、兩檔,至少會有三○%的年報酬率。 獨鍾科技,看好本夢比轉為本益比潛力投資股市迄今從未失敗過的陳濟安,曾經投資做LED照明的「東貝」,讓他的年報酬率創下高達四.八倍驚人紀錄。東貝在 ○八年底、金融海嘯期間,股價一度跌破票面,○九年元月重新站回十元後,陳濟安隨即進場買進一千張東貝股票,直到○九年底才在五十八元的高點出清,獲利四 千八百萬元! 從這檔股票的選擇,也見識到他對產業趨勢的洞察力。「一般人看到跌破票面都會縮手,但兩年前我就覺得LED是產業趨勢,因為面板的背光開始從CCFL(冷 陰極管)轉到LED,不僅會降低耗電量,也可以延長產品的壽命,照明必然走這條路啊,所以LED穩賺的!再加上我判斷東貝隔年產能會再拉升,所以重回票面 後就趕快去撿啊!果然很準吧!」陳濟安得意地說。 到底陳濟安是如何做功課,才能這麼神?道理很簡單,如同農夫一樣,只要抓住節氣與氣候變化,並在變化出現時再觀盤就好。 所以,不用每天在盤中看盤,頂多每日收盤後上網看看收盤結果就好。而他真正做功課、選股的時機,是在每年第四季的「冬藏」時節。 例如去年底,他詳閱《今周刊》、《財訊》等雜誌,並綜合前三季的財報與全年觀察,發現未來兩個產業最夯,一個是觸控、一個則是太陽能。但他認為,觸控業的本益比已經太高,例如TPK宸鴻的本益比已達三十六倍,超過他設定的十倍甚多。 所以,陳濟安鎖定太陽能產業,但捨棄做電池模組組裝、毛利率較低的下游業者,獨鍾產業鏈上游的多晶矽業者。循此模式,他挑選出綠能、中美晶與達能三家生產多晶矽的龍頭企業。 爾後,進一步審視各家在產業中的定位,發現綠能是國內多晶矽產業的主導廠商,具有設備、產能上的相對優勢,而且本益比也才十倍左右。 於是在去年第四季,陳濟安進場買進六百張綠能股票,持股成本約八十四元。陳濟安看好太陽能產業的明、後年走勢,不排除在除權息前先跑一趟,明年再繼續重押綠能。 在股市中累積三億元身家的陳濟安,在朋友眼中已是「股神」等級,他也曾經把這套「農夫精神操作法」的長線投資法教給朋友,但許多人就是抱不住股票。 投資房產,將租金全數用來﹁養小孩﹂「選股就像選老婆,我的老婆是我千挑萬選、慎重考慮後才娶的。我知道為什麼娶她,但朋友只看到我老婆很漂亮啊!」陳濟 安笑說,他之所以能堅持,除了因為篤信老伯教的那一套,關鍵點在於,每一檔股票他都深入研究過,非常清楚自己為什麼要買,但朋友只是聽他報明牌,頂多賺個 二○%,根本等不了「秋收」就跑了! 翻開陳濟安的投資史,可說清一色都是科技股。「選科技股,當然和我的專業背景有關,而且只有科技股有本夢比,從本益比十倍時開始投資,還有機會可以等到三、四十倍;但傳產股、通路股通常就維持在十倍左右,不會動啦!」陳濟安說,像太陽能股就絕對有繼續做夢的潛力。 在二○○○年開始進行分散資產時,陳濟安除了購屋自住之外,同時,開始第一次投資房地產。 「投資房地產,我只買套房,因為出租方便,租金可以全數用來養小孩!」「養小孩?你有多少小孩要養啊?」原來,陳濟安在罹患癌症期間,曾經有人建議他可以到位在中南部的一間媽祖廟求福。 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陳濟安到這間媽祖廟參拜,當下並許下兩個大願,一是他如果抗癌成功、身體健康,一定會每年將所得捐出一○%做慈善;第二個大願,就是六十歲退休後,要到這間廟當廟公、做義工,繼續做善事。 所以,當他身體逐漸康復後,他開始遵守自己許下的諾言,每年捐出一○%的所得做慈善,並透過家扶中心,認養需要被扶助的小孩。 從買台積電的股票開始,陳濟安每一年都堅持奉行做慈善,直到投資茂矽、獲利幾乎打平的那一年,讓他警覺,從股票投資,然後把獲利拿來做慈善的模式,並非長久穩當之計,必須要找出「萬無一失」的方法才行。 最後,他想到可以利用投資小套房,把小套房出租後的租金,作為慈善資金,「這樣的風險應該很小吧!」他笑說。 秉持這樣的想法,過去十年間,陳濟安陸續購入四十多間套房,地點都在新北市板橋、新莊一帶。因為板橋有眾多外來人口,新莊則有輔大的學生,套房不怕沒人租。 此外,陳濟安只買全新的套房,而且配搭好裝潢與家具,房客可隨租隨住,他還指派專人收租、管理。平均每間套房的出租價格近兩萬元,月租金收入超過六十萬元,租金報酬率都能維持四%,,難能可貴的,這些收入他全部用在慈善捐助上。 人生轉向,病榻中淬鍊出新體悟曾經在病榻上與死神拚搏的陳濟安,對人生早有另一番體悟。生病前,他對自己的期望是升官加薪;生病後,人生重新排序,現在他把「健康」擺在第一位,而且更懂得「奉獻」的真意。 這一切他都是低調進行。一位和陳濟安有二十年交情的朋友,因為參與《今周刊》的採訪,才知道陳濟安居然是六十二名孩子的「乾爸」。 「以前不懂他明明有上億元身家,為什麼不住豪宅、開名車,原來是有這麼多小孩要養啊!」這位老友方才恍然大悟。 至今,陳濟安仍然一家子擠在四十坪公寓、開十年舊車,過著儉樸但與資產總值極不搭調的生活。 在他的人生剛要「三十而立」、開始衝刺時,就因癌症而被迫停滯三年,讓凡事「衝衝衝」的他,正好有機會放慢腳步,思考人生,並趁機飽覽佛書、紫薇斗數、︽孫子兵法︾,與投資理財等各種書籍。 其中影響他最大的,就是佛教經典中提及的「捨得」與「行善」的觀點,他已經交代兒子房產絕對不准賣,因為捐助貧苦孩子的慈善志業,要一代一代傳下去!他也從︽孫子兵法︾萃取其中精髓,並歸結出三個重點,用在帶兵與管理上,無往不利。 癌症差點奪走陳濟安的命,回頭來看,癌症反而帶來致富的智慧。只是在陳濟安看來,他的富有,不是擁有超過三億元的身家,而是他從孩子們身上看到的無窮希望。 拚搏!—— 陳濟安的人生五階段 階段一 家道中落 ˙含著金湯匙出生,小時候過著優渥的生活。 ˙國一,做水電工程的父親生意失敗,債主上門討債,導致他必須到處打工過活,以此度過高中與大學階段。 階段二 病中苦讀 ˙29歲罹癌,積蓄都花光。 ˙開始思索兩名不到5歲子女未來的生活,病榻中決定靠投資來賺錢,並苦讀20多本理財書籍。 階段三 初試啼聲 ˙靜養期間模擬操作股票,卻發現理論與實務有落差。 ˙得到老伯傳授「一精神、三要點」投資心法,並投資生平第一檔股票「台積電」。在1996年第四季以50元買進,97年第三季賣在150元,獲利2倍。 ˙把每年賺來的錢,捐出10%做慈善。 階段四 資產分散 ˙2000年,拿8000萬元重押茂矽,不但沒獲利,還倒賠手續費,幾乎讓行善資金來源斷炊。 ˙開始把投資的股票分散,並把資產分配在存款、股市與房地產。 ˙擁有40餘間小套房,與市值近億元的股票。 階段五 人生富足 ˙買進40餘間套房,月收租60萬元。 ˙認養60餘位貧苦小孩。 ˙過著儉樸的生活。 ˙準備60歲退休去當廟公,把幫助別人當作一生志業。 精髓!—— 陳濟安的「農夫精神操作法」 冬 挑選肥沃標的 開始尋覓來年值得播種的沃土:選定趨勢向上的產業,並挑選出基本面佳的龍頭股,再以低本益比篩出值得投資的標的。 股票名稱 台塑 華映 聯發科 威盛 中鋼 大同 東貝 聯電 綠能 春 撒下資金種子 將資金種子撒在沃土上:一旦選出標的後,等待值得進場的買點,並且利用一周的時間,將準備買進的張數,全數買齊。 股票名稱 買進價位 台塑 35元左右 華映 13-14元 聯發科 200元左右 威盛 17?18元 中鋼 30元左右 大同 15元左右 東貝 10元 聯電 11元 綠能 80元左右 夏 靜待股價成長 讓種子安心成長:買進股票後,其間股價難免會出現震盪,除非短線暴漲(跌),大環境變動時才須特別留意。 股票名稱 持有期間 台塑 華映 聯發科 威盛 中鋼 大同 東貝 聯電 綠能 02年Q4~03年Q4 03年Q4~04年Q2 04年Q4~05年Q3 05年Q4~06年Q2 06年Q4~07年Q3 07年Q4~08年Q1 09年Q1~09年Q4 2009年Q1~ 2010年Q4~ 秋 收割豐碩利潤 及時收割飽滿的稻穗:在股價達到預期報酬率或時間滿足點時,立即獲利了結,讓穀倉滿載。 股票名稱 賣價 獲利 台塑 華映 聯發科 威盛 中鋼 大同 東貝 聯電 綠能 50多元 40% 17~18元 30% 330元 65% 30元左右 66% 45元 50% 23元 50% 58元 4.8倍 目標22元 目標200元 陳濟安選股三要點 龍頭股 台積電為晶圓代工龍頭、鴻海為代工業龍頭、中鋼為鋼鐵業龍頭、聯發科為IC設計龍頭。 本益比低於十倍 買進台積電、鴻海、中鋼與聯發科等股票時,本益比都不到十倍。 產業趨勢向上 1996年買進台積電、2000年買進鴻海、2002年買進中鋼、2004年買進聯發科。 好標的! 依照「選股三要點」 《今周刊》挑出值得留意個股股票代號 公司名稱 2010年每股純益(元) 2011/ 4/19股價(元) 4/19本益比2603 長 榮 4.94 25.1 5.08 2609 陽 明 4.60 23.7 5.15 2618 長榮航 4.06 26.6 6.55 2374 佳 能 5.39 43.5 8.07 2548 華 固 11.31 83.0 7.34 2303 聯 電 1.91 14.9 7.80 2606 裕 民 7.78 61.3 7.88 2337 旺 宏 2.33 18.6 7.98 2301 光寶科 *4.27 35.5 8.31 2605 新 興 *3.70 32.8 8.86 6239 力 成 10.89 94.0 8.63 2344 華邦電 0.97 8.72 8.99 9904 寶 成 *2.89 27.1 9.38 資料來源:財訊智庫 註:*表每股純益為財訊預估 製表:葉揚甲 陳濟安的資產配置概況 總資產 2000年開始進行資產配置。 房產 一間自住宅,40多間小套房。 活期存款 目前約有7位數。 慈善 一個月約60萬元租金,全用來做慈善。 股票 目前兩檔股票,投入資金約6000萬元。 陳濟安看好的個股:綠能、聯電目前陳濟安手上有兩檔股票,一檔是今年初才買的「新歡」綠能,另一檔則是第四度持有的「舊愛」聯電。去年三月,他以每股11 元買進的聯電,為何沒在去年「秋收」時就賣掉?「我會破例、第二年還持有的股票,通常就是它的現金殖利率仍然高於定存,而且後勢看俏!」陳濟安解釋,聯電 以11元買進、去年每股配息0.5元,殖利率達4.5%,而且半導體業的景氣已在去年回升,今年看來也沒有利空因素,因此選擇繼續長抱。 另一檔就是「綠能」。買進綠能的理由是,綠能是國內薄膜多晶矽產業的主導廠商,具有設備、產能上的優勢,且本益比也才10倍左右。他預期日本核能事件後, 全球會再度重視新能源與太陽能產業,是可以長線看好的標的。他在今年第一季進場,持股成本約84元,為避免除權息要繳交高額的稅賦,他不排除在除權息前先 跑一趟,爾後再繼續重押綠能。 現身說法—— 陳濟安:我靠蜂膠走出癌症! 我發病接受化療時,要用到中、高劑量的化療藥劑,但副作用很多,一打下去,整個人、連關節都變黑了!當時我不到30歲,但要從一樓爬樓梯到5樓住家,中途還要休息10次,可見體力有多差! 但病情怎麼好轉的?靠蜂膠!我在第16次化療時開始喝蜂膠,蜂膠是體重10公斤要喝一滴。我體重70公斤就喝7滴,每兩小時喝一次,結果居然可以(正常) 排尿了。而且我的CR值(Creatinine,肌酸酐)在10天內從8降到正常值的1.3以下,連醫生都驚訝不已。 並不是說單靠蜂膠就可以治癒癌症,我還是有接受正常療程。只是在我的經驗裡,蜂膠幫我增強抵抗力。到現在已經20年,我還是每天早上喝一次蜂膠。可是,也 不是每種蜂膠都有用,我會選義大利、巴西來的,我覺得效果比較好。現在,假日我會去探訪認養的孩子們,一起去爬山、運動。我退休要有三老:「老伴、老友和 老本」,現在老本存夠了,我就到處去分享養生之道,希望大家都能健康到老。 病榻上淬鍊出智慧—— 陳濟安推薦書單 《孫子兵法》 運用在商戰與管理上 對〈謀攻篇〉中提及的「上下同欲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等三個「知勝之道」特別有心得。 陳濟安解釋,「上下同欲者勝」代表企業上下是利益共同體,往同一個目標前進。「識眾寡之用者勝」,是要知道敵我的虛實強弱、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不要莽撞行事。「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則是強調「充分授權」的重要。 《藥師經》、《心經》、《梁皇寶懺》等經典 運用在慈善志業上 對經典中提及的「捨得」與「行善」的觀點尤其認同。 陳濟安說這些書教他要捨得,而且有捨才有得;此外,為善不欲人知,為了博得名聲才做善事,反而是一種罪過。 |
|
||||||
○六年快將結束,今年中國成為全球的焦點,不但經濟維持雙位數字的高速增長,同時外匯儲備突破一萬億美元關口。香港作為中國窗口之一亦吹起「中國熱」;由國內到香港上市的企業成為股市的火車頭,亦因而締造出不少內地富豪。今年富豪榜中,有八位新上榜的富豪,全部因在內地經營業務,而令公司股價水漲船高,傳統世家望族亦要讓路。第24位羅康瑞 身家:$129億 年齡:58歲 籍貫:廣東普寧 學歷:畢業於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經濟系 家庭狀況:已離婚,與前妻育有一對子女 職銜:瑞安集團主席 簡歷: 69年:大學畢業回港,在父親羅鷹石創辦的鷹君集團工作 71年:向父親借十萬元創業,成立瑞安集團,主攻建築工程 78年:與鷹君集團合作,投得位於油塘、全港首個私人參建居屋的發展權 85年:麗晶花園工程完成,稍後並投得灣仔地皮,興建瑞安集團總部大廈 97年:分拆建築業務上市,名為瑞安建業,集資近七億元。同年,羅取得上海盧灣區項目發展權 99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和上海市榮譽市民 02年:新天地南里全面開業,其後陸續發展重慶、杭州和武漢等地產項目 06年:再分拆地產業務上市,名為瑞安房地產,集資淨額約二十七億元 冒險創富羅康瑞 事業愛情兩得意的羅康瑞,以一百二十九億元身家,躋身五十大富豪榜,排第二十四位。旗下上市公司瑞安建業,與今年十月分拆上市、主攻上海、重慶地產的瑞安房地產,因為中國熱而水漲船高,令他成為羅氏家族中最有錢的人。而一直專心守着老父羅鷹石創辦的鷹君集團,其主席羅嘉瑞就排名第三十二位,身家八十五億,較弟弟羅康瑞少三成四。羅康瑞今年名副其實超兄趕父。 上週四,羅康瑞率領一眾香港記者,到上海參觀瑞房旗下的創智天地綜合發展項目。介紹進度是其次,他最想趁機發放一個消息,他說:「我沒有被調查,亦沒有被邀請調查,亦沒有人和我打招呼。」對於被傳涉及上海前市委書記陳良宇貪污一案,他還反問記者:「有這件事情嗎?」 早在兩個月前,瑞房分拆上市時, 就碰上「陳良宇被免職」事件。瑞房旗下的創智天地被揭出部分的貸款來自社保基金,社保基金向來不可以投資地產這類高風險項目,當時證券界亦因而看淡瑞房股 價。「 佢(羅)現在咁高調,仲要在創智天地呢個敏感的地方做記招,好刻意想去淡化事件。」一間華資行的證券分析員說。 上海市長撐腰 鬆 了一口氣的「上海姑爺」羅康瑞,過去二十年在上海搞地產,都是一帆風順,當中現任上海市長韓正亦出了不少力。陳良宇違規事件後,傳聞韓正曾奉召到京,與胡 錦濤詳談三小時,當紅的韓正現時兼任上海市委代書記。話說羅在內地首項投資,是一九八五年與上海共青團合作發展「城市酒店」。這個投資額不足一千萬,房間 數目三百間的小項目,是羅小試牛刀之作,當年上海共青團市委書記就是韓正。 然而,在項目發展期間,中方的資金周轉出現困難,羅康瑞借錢給中方渡過難關,酒店才能如期在八九年落成。其後,韓正調升為上海市盧灣區區長,羅康瑞亦參與重建盧灣區太平橋項目,該項目第一期,正是令他打響名堂的「上海新天地」。 九九年上海新天地動工,在政府「配合」下,一個半月內動遷了三千八百戶居民。當年收地時有居民抗議,但政府出面打壓,所以一眾「老上海」對新天地印象一般。 新 天地的模式是先保留部分地區發展高級食肆和零售,再在周邊地方發展豪宅,羅康瑞把這個成功方程式再引入到重慶、杭州和武漢等地。這合共六個項目注入瑞房 後,瑞房今年十月分拆,集資淨額約二十七億元。 近期市場狂炒中國熱,尤其是日本資金,特別看好內地房地產股份,瑞房股價亦水漲船高。本週二,其股價便創出收市新高,每股收報六點八八元,較上市訂價上升了兩成九,市值升至二百八十多億元。 讀書肥佬愛冒險 能夠乘中國熱而榮登百億富豪榜,與他自小就喜歡冒險的性格有關,其創業過程中就碰過不少風險。 經 常以一身中山裝打扮,永遠官仔骨骨的羅康瑞,是鷹君集團創辦人羅鷹石的第四子(羅鷹石育有六子三女)。羅康瑞一名朋友說:「在羅家一眾兄弟中,最肯冒險的 是羅旭瑞(富豪集團主席),第二個就論到羅康瑞了。」就以投資中國為例,三哥羅嘉瑞一直對內地市場看法較審慎,他始終認為內地土地供應多,又難以掌握準確 的供應量資料,所以鷹君還是對投資海外物業較有信心。 羅康瑞曾向人提及,自已細個時只喜歡踢波和看電視,讀書「全部肥佬」,連父母都說:「你(羅康瑞)能夠中學畢業,我哋已經好開心。」 十六歲時,老父就把他送到澳洲讀書,羅康瑞坐着貨船到澳洲,其間「嘔足十三日」。大學畢業回港後,第二日連休息也沒有,便與父親坐巴士返鷹君工作。在鷹君工作兩年後,二十三歲的他,在七一年向父親借十萬元成立瑞安集團,主攻建築及樓宇保養工程。 捕捉低潮入市 他在建築界的成名作,是八十年代中,中英談判令市道跌至谷底時,夠膽投建九龍灣麗晶花園私人參建居屋工程,並火速以二十個月建成五千九百個單位以省回利息開支,成為行內佳話。 不 過,當建築業務站穩陣腳後,羅便計劃分散投資,八五年他收購了快圖美,其後又搞旅行社、酒店和快餐店。業務膨脹至一個不健康的地步,「那時我們發展到一個 情況,是開董事會的時候,差不多五分鐘傾一個行業,咁樣點可以作出好的決定。」羅康瑞曾經這樣說。到九一年,他才決心回歸本行。 令人津津樂 道,還是九四年美國地產大亨特朗普(Donald Trump)因地產市道下滑陷入財政困難,羅康瑞聯同新世界鄭家純和遠東發展邱達昌等組成財團,以少於一億美元購入新澤西赫遜河畔曼克頓上城區項目。經過 十一年地產價值暴升,去年羅康瑞的財團以一百三十七億元出售項目,賺到盆滿鉢滿。豈料惹來特朗普入稟法院,指他們「賤賣」上述物業,要求法院凍結有關資 產。最後,法院判特朗普敗訴。冒險精神令他贏了一仗,羅康瑞還參考由特朗普主持的《飛黃騰達》節目,與上海電視台合作《創智贏家》節目,獎金有一百萬人民 幣。 涉足國內科技項目 貫徹其愛高回報的性格,羅康瑞近年還成立創投基金,投資內地科技及電訊相關行業。去年度,創投基金為他帶來二億九千三百萬收益。 羅康瑞在二千年透過瑞安建業,成立了一間名為「長江流域創業」的公司,以創投基金的方式投資內地高增長行業。除了由瑞安建築持有約七成五股權外,長江流域的股東還包括大生地產馬清偉、陳永祺家族和裕華國貨家族等。約兩年前,瑞安建業又成立了「On Capital 中國科技基金」,也是投資內地科技和電訊等行業。 這些創投基金,共投資了十多個項目,從事中藥開發及零售的漢生堂是其中之一。漢生堂的負責人表示,羅康瑞的基金去年入股漢生堂,並安排了瑞安行政總裁黃月良擔任漢生堂的董事。該公司的負責人說:「我們原本計劃今年初到英國的AIM(另類投資市場,類似本港的創業板)上市,集資二千萬英鎊,但因為上市保薦費用太高,暫時取消了。」該公司明年會積極在內地開拓銷售點。 另外,在本港上市的晶門科技,亦曾是長江流域創業的投資項目。該基金當年以三千四百萬元入股了晶門科技,並在去年全數沽清股份,合共賺了二億九千六百萬元。 羅 康瑞事業生活同樣多姿多采,市場最多人談論是與朱玲玲的緋聞。據羅的一名朋友說:「這是公開了的,試問他們喺埋一齊有什麼問題。」羅康瑞與前妻何晶潔育有 一對子女,但二人○一年正式離婚。而朱玲玲早前亦向友人承認,已與霍震霆離婚。剛過去的霍英東葬禮上,羅康瑞亦有送上花牌致敬。 第7位張茵 身家:$349億 原名:張秀華 年齡:49歲 籍貫:黑龍江雞西市 學歷:大專畢業,修讀財務會計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一子 職銜:玖龍紙業董事長兼執行董事 簡歷: 85年:與丈夫持單程證來港,在中外合資公司——營港深任董事副總經理 87年:自立門戶,創辦陸源有限公司,從事廢紙生意 90年:移居美國,創辦美國中南,採購廢紙,出口至中國 95年:在樟木頭設造紙廠,成立東莞中南紙業 96年:在東莞麻涌建玖龍紙廠,生產牛卡紙 97年:成為唯一華人入選美國婦女企業五百強 03年:以二十五億身家,登上中國富豪榜第十七位 06年:玖龍在港上市,張茵獲「胡潤百富榜」選為中國首富,同時在《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排名第五 廢紙變黃金張茵 四十九歲的張茵,旗下的玖龍紙業今年三月在香港上市時,超額認購達五百七十七倍,集資三十八億港元。短短八個月內,其股價一直如火箭般急升,現在已經差不多是招股價的四倍,真正將廢紙變銀紙。將玖龍紙業上市,不但令張茵的身家半年內激增至三百四十九億,亦將一年前在富豪榜籍籍無名的她,帶到第七位,較排名二十七位的中信泰富榮智健家族跑出多個馬位。 過百億身家相信是不少人的夢想,但榮登中國首富的張茵對金錢卻嗤之以鼻,「我追求的是事業上的成就,如果以追求多少錢為目的,真的太累。」 本月初,張茵專程為榮登富豪榜而召開記者會。一身火紅大花外套的她,頸上繫了一個如牛眼般大的藍寶吊墜,狀甚風騷,對記者有求必應。「百富榜一直是民企的,等了十年才輪到我這個外資來。」她以流利的普通話笑說。 有人說登上富豪榜並不是好兆頭,好像過氣上海首富周正毅、歐亞農業老細楊斌等,都是因經濟犯罪鋃鐺入獄或出走外地,張茵卻表示,「我哋玖龍紙業是上市公司,所有數都在報告內可以看到。況且這些富豪榜只是反映我們上市公司的業務而已。」她還補充:「我們可是內地的納稅大戶。」擺出一副真金不怕洪爐火的姿態。 原籍黑龍江雞西市的張茵,登上榜前作風低調,只透露自己出生於軍人幹部家庭,在廣東韶關出生,在八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一,大專畢業後,曾於深圳信託旗下合資公司工作,八五年帶着三萬元來港,短短二十多年,便攀上中國首富之位,十分傳奇。 女首富有兩段婚姻 本刊追訪數位早期與張茵做生意的拍檔和員工,張茵之所以極速暴富,原來全靠早期泊到好碼頭,有「大老細照住」,才能廢紙變黃金。 張 茵原名張秀華,父親曾在軍隊中任伙頭。比她小六歲的老公,即玖龍紙業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劉名中,其實是她的第二任丈夫。張茵前夫名叫劉源,與現任丈夫有親 戚關係。「八五年佢同老公劉源一齊落嚟香港,個仔都有三、四歲大了。」張茵前生意拍檔表示。張茵的兒子劉晉嵩,今年二十四歲,現正在哥倫比亞大學深造。 香港賺第一桶金 張茵自稱來港後,曾在一間中外合資企業做會計,一年後公司結束,她放棄深圳公司一份五十萬年薪的工作,留在香港創業,八六年開始做廢紙貿易生意。 不過,據本刊所查得的資料顯示,八五年初,張茵未來港定居前,與前夫劉源,曾在深圳一間中外合資企業——營港深紙品公司,擔任董事副總經理。據說,當時劉源的母親在深圳市政府出入境簽證處任高官。八五年十月,張茵與劉源已持單程證來港定居,正式涉足香港廢紙業。 營港深紙品廠由遼寧國營企業——營口造紙廠,與香港兩間廢紙公司合資創辦,中港雙方各投資五十萬元人民幣。公司先在香港收集廢紙,運往內地紙廠,同時亦自行生產衞生紙,銷往港澳及深圳等地。當時營口造紙廠廠長高萬寶,便是張茵口中經常提及,指點她入行的「師傅」。高萬寶乃共產黨黨員,據說是張茵的姑丈。有了這個大靠山,張茵的廢紙事業,開首時已很順利。 豪氣過男人 「我哋係透過營口造紙廠一個叫陳敏東的客戶拉線,才認識高萬寶,佢一定要搵埋張茵一齊做。」從事廢紙生意,港深紙品公司股東之一的吳偉庭表示。 那時,張茵及吳偉庭等負責在香港收廢紙,他們在觀塘碼頭租了兩架躉船儲紙,再用大船運往遼寧營口。「以前香港廢紙好難做,因為大陸的廠,好難收到錢,而營口造紙廠就以定價同我哋收紙,確保每噸紙都有六十多元毛利。當時生意好好,一個月可出口近三、四千噸紙。」吳偉庭說。 不過,第一年冬天,公司曾 因遼寧出現冰封「凍港」,船隻無法靠岸,令大量廢紙囤積在觀塘碼頭,最後張茵成功在廣州租下平價倉庫做中轉站,才解決問題。講起張茵,吳偉庭一臉佩服。 「佢叻女又勤力,出手好豪氣,次次吃飯都爭住俾錢。我哋做男人嘅,又係生意拍檔,邊好意思次次要佢請,最後咪講明每人一餐囉。」 曾幫張茵在香港及美國打江山的舊員工張輝祖,指張茵十分「好彩」,當年全靠有「大老闆」,包括國營企業營口造紙廠「照住」。「大陸紙廠嘅大老細同佢講,你儘管去收(廢紙),多多我都幫你買起佢。」回想起舊老闆,張輝祖笑說,張茵年輕時,個個叫她小張,後來公司越做越大,員工都稱呼她做「太上皇」。「總之佢話乜就乜,仲威過慈禧太后。」 離婚後赴美 營港深紙品廠第一年分利,張茵及另兩名香港股東,各分得三十萬,營口造紙廠則分得九十萬。後來,張茵主動提出分家,與前夫八七年在港創辦陸源有限公司,在九龍灣做廢紙生意。 據說,張茵與劉源約在九○年左右離婚,張茵亦在這時期持有巴西護照移居美國,據她的舊拍檔估計,當時她最少已賺過二、三百萬。她創辦美國中南有限公司,在美國收集廢紙,再租用中國遠洋的貨櫃,運回中國。短短幾年間,已將公司打造成美國廢紙大王。「佢好識做生意,喺自己廢紙場內,搞個貨櫃維修站,貨櫃公司將貨櫃送到佢度修理,整好後佢就入返自己嘅廢紙,運返內地,省回唔少陸路運輸費。」吳偉庭表示。 美國中南做後盾 之後張茵將資金調回國內,籌組其紙業王國,既經營印刷器材生意,又創辦玖龍紙業,到江蘇太倉市及內蒙古開設造紙廠,實行造紙一條龍生意。並在今年三月,將玖龍在香港上市。 但由張茵和現任丈夫劉名中私人持有的美國中南,並沒有注入上市的玖龍紙業,張茵答:「美國中南規模雖大,但可以發展的空間不多。沒有潛力的項目,我是不會放到玖龍那兒。」不過,美國中南身為玖龍的主要原料供應商,以玖龍每年增長達三成計,照理可惠及供應商。 從事造紙業的梁先生說玖龍紙業勝在有美國中南撐腰,在成本上較其他行家慳了一大截,「而家嘅廢紙都係從外地入口,佢八成貨源都喺美國中南入,一定有優惠價(在年報也有注明),而且佢哋喺shipping rate(運輸費)上講價嘅牙力都多啲,成本都比人慳一至兩成。」 上市半年股價升三倍 市場一度質疑其家族管治模式的成效,因為玖龍紙業九名董事中有四名為家庭成員,除張茵兩夫婦外,還有弟弟張成飛,三人已囊括公司正副董事長及行政總裁之位,仍在求學的兒子劉晉嵩則任非執董。不過,玖龍股價仍節節上升,其招股價才三元四角,如今已升逾十三元。 有外資分析員表示,近幾個月的升幅除了反映其業績外,最重要是三名董事:張茵、劉名中及張成飛,放棄過百萬的分紅,改要購股權,認購價是每股九點八三六五元,還要在公司五年內,每年盈利增長百分之三十五以上才可行使。「你唔好理佢哋做唔做到,佢哋自己都咁有信心,投資者又點會唔心動。」 第29位黃光裕 身家:$99億 原名:黃俊烈 年齡:37歲 籍貫:廣東潮陽 學歷:初中輟學,後於人民大學取得大專學歷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兩女 職銜:國美電器主席 簡歷: 85年:與兄長黃俊欽赴內蒙古從事貿易生意 86年:於北京珠市口開設國美做服裝銷售,翌年轉賣電器 93年:兄弟分家,黃光裕分得國美電器,黃俊欽則創辦新恒基地產;同年認識中國銀行北京分行貸款部職員杜鵑,三年後結婚 99年:國美首度衝出北京,在天津設分店,迅速在全國擴張 02年:以中國鵬潤集團之名,於香港借殼上市,經營地產為主 04年:中國鵬潤向大股東黃光裕收購其私人的國美電器部分股權,變身零售股。身家暴漲的黃光裕,連續兩年獲「胡潤百富榜」選為中國首富 06年:收購永樂電器及深圳A股上市公司中關村,但兄長及生意拍檔相繼出事受查,同年首次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榜首 財技耍家親友受查黃光裕 今年,國美電器主席黃光裕,以九十九億身家,在富豪榜排第二十九位,較去年微升五位。過去一年,黃光裕動作多多,配股吸水,收購國內電器零售商永樂,入股深圳A股公司中關村科技,甚至進軍醫藥界。可惜連串大計仍未報捷,就傳出兄長黃俊欽資產被查封;而去年黃光裕入股的汕頭愛多電器集團,據聞亦因為逃稅、漏稅,被汕頭警方查封。近親拍檔相繼出事,將這位百億富豪推向尷尬之境地。 今年十月尾,內地《財經》雜誌刊登「黃俊欽、黃光裕受查」文章,說黃光裕的兄長黃俊欽,旗下的新恒基系資產被查封,正面臨有關機構調查,而黃光裕亦牽涉在內。文中指出,黃光裕與黃俊欽兩兄弟,在創業初期,涉嫌以不同名義,包括偽造公司文件、虛假房地產按揭及汽車按揭等,向中國銀行北京分行,前後非法貸款達十三億人民幣。該分行行長牛忠光,國慶前夕已被逮捕。 文章刊登後,國美連發兩封通告,只承認黃光裕因旗下公司——Eagle Property,涉嫌為未具名的買家按揭提供擔保,正協助有關機構調查,企圖與兄長黃俊欽劃清界線。 事實上,兩兄弟並肩創業二十多年,表面上在九三年已分家,但資料顯示,○○年,黃光裕以三百萬元人民幣,入股黃俊欽旗下北京新恒基房地產開發公司,即是次《財經》文中提及的其中一間涉案公司,持有一成權益。可見黃光裕要與兄長的生意撇清關係,並不容易。 生意夥伴被查封 另一邊廂,今年初,黃光裕的生意夥伴——汕頭愛多電器集團,亦傳因涉嫌巨額騙稅騙貸,被汕頭公安機關查封。 去年六月,黃光裕入股汕頭同鄉馬雲鶴打理的電器生產公司愛多集團,成立國美愛多,由黃光裕佔五成一股權。當時黃光裕更高調出席汕頭愛多工業園的開幕典禮。前週記者發現愛多位於汕頭長榮大廈的辦公室,已人去樓空,開張只有一年多的工業園,亦已由一間服裝廠租用。 在長榮大廈任保安的愛多舊員工表示,汕頭愛多已於今年六月十日正式結業。「三、四月時,稅局的人來拿走公司賬簿,已知道公司出事,但因為佢仲拖欠我哋兩個月人工,所以又唔敢走。最後公司倒閉,好多客上門追數,搬走物資,老細都走咗佬,仲欠我哋幾百元工資未發。」一名保安表示。 耍財技保身家 身 邊硝煙四起,但憑藉一手精湛財技,黃光裕身家仍有增無減。年初時,國美股價曾三個月內暴升七成,機不可失,黃光裕再次施展財技,先將私人持有的國美分銷網 絡三成半權益,以近七十億元售予國美電器。一週後,隨即宣布配售一億七千萬股國美股票,套現近十五億。黃光裕豬籠入水,但隨後兩個月,國美股價一度急跌七 成六,令一眾小股東荷包大傷。 其後,國美展開連場收購大計。先於七月,宣布計劃收購主要對手之一,在香港上市不足一年的永樂電器。交易還未完成,七月尾,再傳出黃光裕旗下北京鵬泰投資,以一億四千萬入股在北京從事房地產開發,並於深圳A股上市的中關村,成為最大股東。市傳黃光裕有意注入手上的房地產業務,於明年來港上市。餘音未了,八月時,黃光裕又有新招,謂正計劃以私人名義,投資二十多億,聯同美國Walgreens連鎖藥店,在全國拓展國美醫藥商店。 地產項目有阻滯 黃 光裕一向擅長搬出各種新項目來維持他的「人氣」,去年亦曾宣布投資三十億,在北京豐台區,興建大型綜合商業項目,首期原定於今年十月開張,但現場所見,地 盤至今都只是打了地基,連建築物的外形都未有。「今年上半年才動工,工期要廿一個月,要○八年中才可以完全落成啟用。由於總建築面積多達六十萬平方米(約 六百萬呎),單是建築費都要十幾億。他們的商業項目只租不賣,資金回籠比建住宅慢,我們要墊支一億元出來,待頭四層建好了,國美才會付我們工錢。雖然國家 不允許承建商墊支,不過不這樣做,就接不到他的生意。」承建的中國建築一名工地負責人說。 現時,有關黃俊欽及汕頭愛多的案件仍在調查中,黃光裕一反平日高調作風,已數月不曾在港露面。 第18位陳卓林 身家:家族持有雅居樂58%,市值152億元 年齡:44歲 籍貫:中山市三鄉鎮鴉崗村 學歷:三鄉鎮桂山中學高中畢業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兩孩子 陳卓林(左二)為人低調,代表雅居樂發言的多是其妻,任職副主席和聯席總裁的陸倩芳(右二)。左一為五弟陳卓賢,右一為二哥陳卓喜。(《蘋果日報》圖片) 富貴不離親兄弟陳卓林 今年首度上榜的雅居樂大股東陳卓林,在十多年間,由清貧少年,一躍成為腰纏萬貫的大地主,同黃光裕的出身一樣耐人尋味。 雅居樂是典型的家族企業,董事局內,由主席至所有的執行董事,全由陳卓林、其妻陸倩芳,及陳氏其餘四兄弟卓賢、卓雄、卓喜及卓南包攬。 身家逾一百五十億元的陳氏家族,出身於中山三鄉鎮鴉崗村,村民僅約二千人。陳卓林夫婦是同鄉,陸氏娘家以賣茶果維生;陳氏父親戈平,則是村內的小學教師。 不過,那時老師薪酬微薄,不足以餬口,陳氏五兄弟自小要幹粗活幫補家計。一名鄰居道:「他們小時候,靠放牛同執舊豬籠變賣賺錢。」 木工出身地產致富 高中畢業後,陳卓林做過木工。八十年代尾,位處珠三角要津的三鄉,發展成為古舊家具市場,在父親的鼓勵下,陳氏兄弟創立時代家具廠,幹起傢俬生產和批發的生意。 「初時生意也不怎麼大,只是很小的廠房。」一名於家具廠工作十多年的員工透露。真正令陳氏兄弟飛黃騰達的,其實是內地高速起飛的房地產。 九二年,陳卓林於自己鄉下旁邊的農地,發展首個住宅盤雅居樂花園。與陳卓林相識十載的中山三鄉鎮(香港)同鄉會會長張玉泉說:「當時啲地好平,一畝連地稅先係十幾萬,聽講佢第一塊地係農民賣俾佢。」不過,也有傳聞說雅居樂的「發跡地」,其實是透過「特別渠道」所得。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金融發展研究室主任易憲容謂:「很多地產商趁國家土地公有制沒有把土地權利清楚界定的時候,利用這個不合理性去佔地。」 挖無綫高層助宣傳 陳卓林吼準三鄉毗鄰港澳地區的地利,找來鄭裕玲及楊寶玲等明星拍廣告,以數十萬元就有度假別墅,打動天天捱騾仔的香港中產。雅居樂花園還率先以樓花形式出售,結果不消一、兩年,單位全數售清,當中九成半買家為香港人,賺了第一桶金。 其後,由於內地發展商良莠不齊,大批內地爛尾樓湧現,雅居樂因往績優良,漸漸建立起品牌。 ○○ 年,陳卓林挖走了無綫電視前高層陳錫年協助宣傳。「單賣廣告,力度不足,當年我同陳生提議搵班港姐去三鄉做親善訪問。我記得嗰時成班港姐行步行街,差啲搞 到暴動。」現已離職的陳錫年,大讚舊老闆好眼光:「嗰時南海仲係荒蕪之地,只勝在近廣州,佢話:路通就財通。廣州果然向南海發展。」當時雅居樂發展的南海 雍景豪園,成為○二、○三年廣州最好賣的樓盤之一。 陳錫年說,陳卓林為人念舊:「上年年尾雅居樂上市,佢都有請我去慶功。」五兄弟間的感情亦頗佳,數年前父親辭世,他們合資在鴉崗村辦陳戈平幼稚園紀念,一名村民說:「每逢過年過節,他們總一起回來還神。」就連在港置業,亦同揀何文田山一號,住樓上樓下,有福齊享。 50大富豪榜 第1位郭炳湘兄弟 身家$979億↑16% 公司:新鴻基地產 業務:地產、酒店、電訊及運輸 去年排名:第1位 第2位李嘉誠 身家$875億↑14% 公司:長實、和黃及長江生命科技 業務:地產、港口、基建、能源、電訊、傳媒、零售及生物科技 去年排名:第2位 第3位李兆基 身家$593億↑52% 公司:恒基地產 業務:地產、酒店、煤氣 去年排名:第3位 第4位郭鶴年 身家$505億↑50% 公司:嘉里建設、香格里拉、SCMP及Allgreen 業務:地產、酒店及傳媒 去年排名:第5位
第5位嘉道理家族 身家$438億↑16% 公司:中電及大酒店 業務:電力及酒店 去年排名:第4位 第6位施雅迪家族 身家$402億↑30% 公司:太古集團 業務:地產、航空及貿易 去年排名:第6位 第7位張茵家族 身家$349億 公司:玖龍紙業 業務:生產包裝紙 新上榜 第8位馮國經兄弟 身家$329億↑56% 公司:利豐、利和經銷及利亞零售 業務:貿易、物流及便利店 去年排名:第8位
第9位郭令燦 身家$264億↑22% 公司:國浩及豐隆 業務:地產、金融及建材 去年排名:第7位 第10位黃廷方 身家$258億↑38% 公司:尖沙咀置業及信和酒店 業務:地產及酒店 去年排名:第9位 第11位鄭裕彤 身家$243億↑41% 公司:新世界發展、大福證券、 國際娛樂、萬邦投資及利福國際 業務:地產、電訊、運輸、投資及零售 去年排名:第12位 第12位林梧桐 身家$241億↑36% 公司:麗星郵輪及雲頂 業務:郵輪及旅遊 去年排名:第10位
第13位許榮茂 身家$233億 公司:世茂房地產及世茂國際 業務:大陸房地產 新上榜 第14位何鴻燊家族 身家$173億↑80% 公司:信德集團及新濠國際 業務:賭場、地產、船運及酒店 去年排名:第17位 第15位吳光正家族 身家$170億↑11% 公司:會德豐 業務:地產、電訊、傳媒及零售 去年排名:第13位 第16位劉鑾雄兄弟 身家$160億↑25% 公司:華人置業及利福國際 業務:地產、投資及零售 去年排名:第14位
第17位董建華家族 身家$154億↑51% 公司:東方海外 業務:航運 去年排名:第16位 第18位陳卓林家族 身家$152億 公司:雅居樂地產 業務:大陸房地產 新上榜 第19位李思廉 身家$151億↑113% 公司:富力地產 業務:大陸房地產 去年排名:第26位 第20位張力 身家$150億↑111% 公司:富力地產 業務:大陸房地產 去年排名:第25位
第21位呂志和 身家$141億↑66% 公司:嘉華國際及銀河娛樂 業務:地產、建材及賭場 去年排名:第20位 第22位李運強家族 身家$137億↑108% 公司:理文造紙及理文集團 業務:生產瓦通紙、手袋及行李箱 去年排名:第28位 第23位汪穗中家族 身家$135億↓22% 公司:德昌電機 業務:生產摩打 去年排名:第11位 第24位羅康瑞 身家$129億 公司:瑞安建業及瑞安房地產 業務:建築、水泥及大陸房地產 新上榜
第25位朱孟依 身家$128億↑97% 公司:合生創展 業務:大陸房地產 去年排名:第30位 第26位伍步高家族 身家$107億↑24% 公司:永隆銀行 業務:金融 去年排名:第19位 第27位榮智健 身家$102億↑17% 公司:中信泰富 業務:基建、地產及航空 去年排名:第18位 第28位陳啟宗家族 身家$101億↑36% 公司:恒隆集團 業務:地產 去年排名:第23位
第29位黃光裕 身家$99億↑90% 公司:國美電器 業務:電器零售 去年排名:第34位 第30位利漢釗家族 身家$90億↑15% 公司:希慎興業 業務:地產 去年排名:第22位 第31位蔡其能家族 身家$85億↑4% 公司:裕元及寶成 業務:生產運動鞋及建築 去年排名:第21位 第32位羅嘉瑞家族 身家$85億↑18% 公司:鷹君集團 業務:地產 去年排名:第24位
第33位邢李『火原』 身家$85億↑21% 公司:Esprit 業務:成衣批發及零售 去年排名:第15位 第34位郭山輝夫婦 身家$84億↑33% 公司:順誠控股 業務:生產家具 去年排名:第32位 第35位王恒 身家$79億 公司:金鷹商貿 業務:百貨零售 新上榜 第36位朱林瑤 身家$75億 公司:華寶國際 業務:生產香料 新上榜
第37位柯為湘 身家$73億↑87% 公司:九龍建業 業務:地產 去年排名:第41位 第38位張國榮家族 身家$72億↑118% 公司:建滔化工 業務:生產覆銅面板等化工產品 去年排名:第43位 第39位黎智英 身家$71億↑11% 公司:壹傳媒 業務:出版 去年排名:第31位 第40位魏應州家族 身家$66億↑89% 公司:康師傅 業務:生產即食麵及飲品 去年排名:第42位
第41位王守業夫婦 身家$66億↑27% 公司:大新金融 業務:金融 去年排名:第33位 第42位Jurgen Friedrich 身家$65億↑41% 公司:Esprit 業務:成衣批發及零售 去年排名:第36位 第43位宋衛平夫婦 身家$65億 公司:綠城中國 業務:大陸房地產 新上榜 第44位胡應湘夫婦 身家$61億↑33% 公司:合和實業 業務:地產及基建 去年排名:第35位
第45位林紹良家族 身家$56億↑37% 公司:第一太平 業務:地產、食品及電訊 去年排名:第39位 第46位祝義才夫婦 身家$52億↑68% 公司:雨潤食品 業務:屠宰及肉類食品加工 去年排名:第47位 第47位潘政民夫婦 身家$50億↑72% 公司:AAC Acoustic 業務:生產微型聲學器材 去年排名:第50位 第48位馬化騰 身家$49億 公司:騰訊 業務:互聯網通訊 新上榜
第49位李澤楷 身家$49億↑48% 公司:電盈及盈拓 業務:電訊及地產 去年排名:第45位 第50位郭廣昌 身家$48億↑17% 公司:上海復地 業務:大陸房地產 去年排名:第38位 |
|
||||||
開曼群島,它是一個避稅天堂,全球企業在此設立了9萬多家毫無營運的境外公司。 台灣上市櫃公司也在此設立了462家公司,以KY(開曼)名義回台上市櫃的公司則有21家。 這個就連美國總統歐巴馬都嚴厲抨擊為「稅務騙局」的島嶼,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今周刊》飛越一萬五千公里,帶您一窺其真實樣貌。 撰文.莊 芳 研究員.辛曉昀 攝影.陳永錚飛越一萬五千公里越洋採訪從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美國加州洛杉磯國際機場→北卡羅萊納州夏洛特道格拉斯國際機場→大開曼島歐文羅伯茨國際機場,總計飛行里程超越1萬5千公里。 攤開地圖,台灣與開曼群島的距離約莫一萬五千公里。我們必須飛行超過二十四小時,轉機三次,繞過半個地球,才能抵達這個位於美國東南方、仿若遺世獨立的美麗海島。 然而,如果能有一張虛擬的地圖,在虛擬的世界裡,開曼和台灣,甚至是全世界的資本市場,應該是緊緊相依的。 從抵達開曼機場開始,我們就不曾看到任何一張東方臉孔,一位當地居民熱情的和我們閒聊,「哇!住在這裡二十幾年,第一次看到台灣人。」這位居民必然沒有想到,在這島嶼上的虛擬一面,台灣上市櫃公司選擇在這裡設立了超過四百家的子公司、孫公司……。 此外,自從證交所開放海外企業上市以來,在台灣股市話題不斷的TPK宸鴻、KY美食、KY晨星,也是註冊於此。事實上,目前在證交所準備第一上市的外國企業名單中,幾乎一面倒的,都是開曼公司。 進入首都喬治城(George Town),很快就能發現台灣與開曼的關聯。在市中心的郵政總局外面,有著大大小小的郵政信箱。沿著外牆一直走,才看到郵局旁一棵大樹下有一座亭子,裡面 放置著額外加設的郵政信箱。在整片信箱牆面的左上方,有個十二乘十公分的銀色金屬外殼,除了有個鑰匙孔,上面僅簡單寫著「二八○四」的號碼。 而這個號碼,其實是台灣上市櫃公司設立上百家子公司的「共同」落腳地點。包括鴻海、廣達、台達電、華碩甚至是南紡都在此註冊設立子公司,註明一樣的地址、一樣的「二八○四」信箱。 開曼居民根本沒見過台灣人,台灣的企業主如郭台銘、林百里等人,恐怕也沒有幾人真的走進過自家公司的註冊地點。一步一步,我們揭開了這條存在於資本市場的虛擬鎖鍊,也看到了這個在地理位置上遺世獨立的小島,如何讓自己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當中的一號角色。 走訪的第一站,是位於大開曼島(Grand Cayman)的「註冊總局」(General Registry)。 吸引企業魅力一: 成立公司無須親至 一天可完成註冊畢竟是個小島,從開曼機場出發,不到十分鐘的車程,就能抵達首都喬治城,這裡聚集了主要政府機關,以及提供各種商業、貿易服務的公司行號, 密集的程度,平均只須花上五到十分鐘路程,就可往來穿梭各商業大樓之間。其中,一棟外形顯眼的青綠色建築物,正是提供全球企業註冊服務的「註冊總局」。 註冊局副局長華森(Grace Watson)打開放滿檔案的資料室,「光是這裡,就保存了九萬多份註冊公司的資料,」檔案櫃上每一個資料夾就代表一家公司。她還指著高度頂到天花板的櫃 子,面露微笑地說,「你們台灣的公司也在這其中!」就她表示,這間檔案室僅有外國公司在此登記的資料,本地公司登記資料,只得搬到另一間去存放。 這個地方,過去被許多國家稅務單位視為稅金黑洞,因為註冊在此的公司,資金往來調度無須揭露,讓美國許多上市公司包括可口可樂、甲骨文、英特爾等都在此設立公司,據聞得以合法節稅數十億美元。 所有大小型企業,想在開曼群島設立公司,就得來到這裡註冊,才算大功告成。「當然,他們不必大老遠親自來一趟,我們只接受當地核可的事務所來此送件。」註 冊局局長布爾金(Cindy Jefferson-Bulgin)說,註冊局無須執行實質審查(Due Diligence),不須稽核公司實際營業內容或是所在地點,這些項目必須由獲得授權的事務所負責簽核,確認備齊所有公司註冊該有的文件,才送至註冊局 登記。 基本上,註冊局只確認公司資本額、有限或無限公司以及當地是否確實有服務窗口。「如果確認沒有問題,境外公司大約二十四小時內即可完成登記、發出註冊證 明。」這些屬於「豁免公司」(Exempted Company)類型,在當地並無實體營運,簡單說就是「紙上公司」而已。布爾金表示,假使申請公司類別須在當地有營運、貿易,「那就至少需要五個工作天 審核。」比起在台灣註冊公司,少則十天、半個月,如此的效率已經算是「超速」了。 吸引企業魅力二: 只須繳註冊年費 其餘稅負全免登記完成以後,公司無須提供財務報告,只要每年報告公司盈餘狀況,或是於更換公司名稱、負責人之時,才必須再次提供資料給註冊局建檔。手續簡便的程度,確實無須海外企業主親自走訪,大約只要花上三千美元左右,就能輕易完成登記任務。 走進註冊總局約莫十五坪的大廳,其實除了公司登記作業以外,這裡對於當地人民生活也頗為重要,凡是出生、死亡、結婚的登記程序,都得透過這裡才算正式生 效。「但我可以說,公司登記業務占了整體註冊費收入八成以上。」由於開曼群島不課徵直接稅,只要是在這塊土地上,所有所得稅、遺產稅與贈與稅全免,也因而 和維京群島、百慕達與薩摩亞等地一同被封為「避稅天堂」、「免稅天堂」。過去,當地政府主要收入第一即是關稅,第二則是註冊年費,兩者占政府營收約達六成 以上。換句話說,註冊局的公司登記業務,對開曼群島的經濟成長,可說是極重要的貢獻。 正因是開曼群島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註冊總局不僅得加強處理效率,還得背負龐大的「業績壓力」。像是二○○八年金融海嘯的影響,「我們完全感受到了。」布 爾金表示,過去這一、兩年不只公司登記的數量大減,從每月一千件降成每月六、七百件,營收目標自然也得隨之調降。「基本上,我們要時時觀察美國經濟變化, 他們幾乎成為我們業務量增減的指標。」當美國主要經濟數據一直往下掉、毫無起色時,「大概就知道接下來『業績』可能會清淡好一陣子。」至於每年的「業績」 數字,布爾金說,政府並不會強制要求。「完全由我們自己訂立目標,依每年的經濟情況來決定、修正預期金額後,提報給財政部門。」她表示,從一○年七月至一 一年六月的會計年度目標,必須達到一億開曼元(折合新台幣約三十七億元)。但截至三月底止結算,已經達成八千五百萬開曼元,「我想接下來三個月,要達到剩 下一五%應該沒問題!」布爾金像是鬆了一口氣說。 註冊局的工作,幾乎每天都在辦公室裡與各種申請文件為伍,扛著營收的目標與壓力,但達成後可沒有太多獎勵。「無論達成目標與否,我們從來沒有獎金或紅利 呀!」華森接著說,尤其過去兩年業務量減少,本來註冊局有五十位部門員工,常要加班處理註冊文件才能應付大量需求,「但過去這段時間很少加班,還有些同事 必須調到其他單位服務。」不過,隨著美國經濟漸漸穩定下來,華森開始恢復了信心,「我們預期下個會計年度可以成長一%至二%。看起來很少嗎?但至少不再是 負成長了!」 事成關鍵在律師事務所 阿格蘭屋被歐巴馬批為「稅務騙局」面對我們這幾位東方臉孔,註冊處的工作人員「自首」表示,「其實這裡沒有一個人懂得中文。」不懂中文,如何審核?答案令 人發噱:「能做的,只是看看文字『長得一不一樣』,什麼文字呢?就是公司的中文名稱而已。」由此可以體會,註冊處雖是台灣業者設立子公司的終點站,但真正 和業者打交道的,是開曼和台灣「虛擬鎖鍊」的審查關鍵──律師事務所以及代辦公司。 阿格蘭屋(Ugland House)是開曼居民無人不知的五樓建築,外觀圍繞著許多高大的棕櫚樹,直接面向海景,不知道的人可能還以為這是一家度假酒店,但它其實是世界知名的律 師事務所Maples & Calder的所在地。他們不僅在開曼群島、維京群島與倫敦設有辦公室,就連香港也有據點,因此可以橫跨歐亞,提供全球企業註冊與法律諮詢服務。 真正讓Maples & Calder聲名大噪,應該是由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九年一場演講中點名而起。這幢大樓地址登記近兩萬家企業,其中八成左右的營運都在海外,歐巴馬在演講中 是這麼說的,「這棟大樓,若非真有兩萬家企業進駐其中,否則,就是全世界最大的稅務騙局。」他鏗鏘有力地指責,這棟五樓建築已讓美國企業逃避了三五%的所 得稅。 在台灣業者中,包括華航、香港上市的台泥國際、統一企業(中國)等指標型企業,也都透過這家事務所設立子公司或控股公司,將公司地址設於其所有的「三○九號郵政信箱」。不過,最受台灣業者青睞的當地事務所,則另有其地。 位在喬治城中心、郵政總局旁有一家加拿大著名的豐業銀行(Scotia Bank),整幢大樓外觀全以黑色玻璃帷幕設計,籠罩著神祕的氛圍,讓人難以從外部看清接待大廳的情形。搭上電梯到達頂層的四樓,則是坎貝爾(Campbells)律師事務所。 坎貝爾事務所是台灣最愛 幫客戶「跑腿」 並擔任聯繫窗口這家律師事務所,或許比不上當地業務量最多的阿格蘭屋來得名氣遠播,但若是進一步仔細研究台灣上市櫃公司財報,就可發現上百家設於開曼群島 的子公司,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約五十家)的註冊地址除了寫有「二八○四信箱」,還標示「4F, Scotia Centre, Grand Cayman」,也就是坎貝爾律師事務所的所在地。 難不成,這些上市公司全都擠在同一層樓的辦公室裡營業?當然並非如此,這些公司所擁有的並不是一間辦公室,而是一張在此登記公司的執照而已。曾經到訪台灣 的坎貝爾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沃夫(John Wolf)直接表示,「其實境外公司成立的地址,只是負責提供服務的事務所。」他們通常正是協助辦理公司登記「跑腿」的業務單位,以及對台灣註冊代辦公司 的聯繫窗口。 從這家事務所的會議室向外望,正好可見開曼群島特有的碧海藍天美景。沃夫指著窗外說,「往這個方向直直走下去,大約七分鐘就可到註冊總局。」他說,從收到 註冊資料、審核到拿到證書只需四天時間,事務所每天都有人往註冊總局跑,「一天固定去四趟吧!但我知道,我們還不是業務量最多的。」 紙上公司無實體營運 多家公司共用一個地址、郵政信箱在事務所擔任企業與商業部門主管的沃夫,手上常有五到十個公司登記案件待處理。除此之外,也協助避險基金在當地註冊。他認為,企業之所以選擇開曼群島作為海外子公司設立地點,主要還是這裡的法治系統完善,又可獲准回台灣上市。 也因此,在開曼群島設立公司的成本,比起法令相對寬鬆的薩摩亞、模里西斯等司法管轄區來得高。「就像是買保險一樣,對個人保障愈大,價格就愈高呀!」平均來看,在開曼群島註冊一家公司的成本約三千美元,但有些地區卻只要一千五百美元。 原本居住英國的沃夫,搬來開曼群島已有十三年,他表示自己非常喜歡這座小城市。「無論要去哪走走,或開車回家,都只須花上十分鐘左右車程。」他覺得來到這裡以後,一切事情都變得方便、簡單多了。 就連名片上的地址也顯得簡單,完全沒有街道名稱、門牌號碼,主要註明大樓名稱與郵政信箱(P.O. BOX),如此而已。這麼一來,郵差找得到送信地點嗎?其實不必擔心,因為在開曼群島這個地方,根本沒有「郵差」這號人物。當地所有郵件往來,都是憑著嵌 在郵局外牆、各種大小的郵政信箱。 沒有郵差,這大概解釋了台灣投資人在檢視上市櫃公司財報時的心中疑問:「為何設在開曼的子公司,地址都只是郵政信箱?」沃夫表示:「一般來說,你所看到公 司的註冊地址,是指當地提供服務的機構,例如和我們一樣的律師事務所;而上面標示的郵政信箱,就是負責準備各式文件的代辦公司窗口。」而台灣有多家上市櫃 公司地址上同樣註明的二八○四號信箱,正是替許多台灣以及亞洲企業處理註冊代辦業務的OIL公司(Offshore Incorporations Limited)所有。 OIL公司協助備齊註冊所需文件,進行實質審查與簽核,再交由當地律師事務所、送出登記。所以所有設立境外公司的企業,除了一張登記執照以外,還可得到一個共同的郵政信箱以及一個提供服務的地址。不過很顯然地,應該沒有企業會需要寄信到並無實際營運的開曼群島。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上市企業,在海外投資的子公司,都會在同一地址註冊,甚至擁有同一個郵政信箱。 不僅以公司註冊的業務作為國家收入,事實上,開曼群島還是許多共同基金、銀行的設立據點。根據開曼群島金融管理局(Cayman Islands Monetary Authority)資料顯示,截至一○年九月止,光是開曼設立的銀行有二六六家,總計持有高達一兆七千億美元的國際資金,位居全球第五名。目前在開曼群 島證交所掛牌註冊的產品總市值近一千八百億美元(約新台幣五.二兆元)。 開曼證交所僅八員工 五檔股票掛牌 每天只有一筆交易令人想像不到的是,當我們走進開曼證交所,赫然發現,整個交易所竟然只有八名員工,辦公室就和一般中小企業沒有兩樣。事實上,在這間證交 所掛牌上市的股票數量僅有五檔,每日平均只有一筆交易,股價幾無波動。「我想,企業家想要藉著在開曼上市身價飆漲,甚至成為首富,應該是難上加難吧!」開 曼群島證券交易所執行長哈里斯查克(Gerry Halischuk)幽默地說。 他解釋,開曼證交所走的是「利基市場」,「在這裡掛牌的企業或是基金,目的不是為了『次級市場』,不在乎交易量或流動性,他們要的是花費少少的成本,就能 對全世界的投資者說:『你看,我在金融中心開曼群島有掛牌呢!』懂嗎?在這裡掛牌,是讓他們把這些商品賣給世界其他投資人時能更有說服力。」哈里斯查克表 示,在有規範的交易所掛牌,就像為投資人增加保障一樣,可提升自己公司與產品的透明度。「重點是,我們的成本較低,還不收交易手續費。」開曼群島的人均 GDP(國內生產毛額)雖高達四萬三千八百美元,超越台灣一‧五倍,但是政府的收入高度仰賴進口關稅與註冊牌照費用,兩者皆與景氣息息相關,令其難抵擋金 融海嘯來襲。當地重要的觀光產業,○八年之後低迷一段時間,影響關稅收入,政府也必須向銀行舉債,於○九年面臨約一億二千萬開曼元的赤字。 當時英國政府提議要開曼群島開始增加稅收,但遭現任總理麥基瓦‧布希(McKeeva Bush)拒絕。藉由縮減公共支出,又跟隨著景氣逐漸好轉,政府的赤字在一○年九月已經降至二千一百萬開曼元。「政府一開始就沒打算課徵直接稅,」財政部 官員羅斯(Samuel Rose)表示,除了降低支出,政府也積極尋找新的收入來源。 洗刷避稅天堂汙名 開發經濟特區 吸引大廠來設據點一九九三年,當多數人還不認識開曼群島的時候,由知名演員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金‧哈克曼(Gene Hackman)主演的賣座電影「黑色豪門企業」(The Firm)帶觀眾初次看到開曼的面貌。羅斯說,拍攝當時大家都很期待,畢竟難得有國際巨星來此拍片,沒想到劇情把開曼群島設計成驚悚、犯罪與洗錢的天堂。 無論當時情況是否真是如此,開曼政府的確想盡辦法,努力擺脫汙名。從二○○○年和列支敦士登、巴拿馬等十五國同被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列為黑名 單以後,一直到○九年總計和加拿大、德國、紐西蘭等十二個國家簽署《稅務資訊交換協定》之後,算是宣告參與反逃稅的行列,才於○九年八月正式進入白名單。 從註冊處、律師事務所,到沒有郵差的郵局,以及登記著數十家企業的小小郵箱,一路走來,我們看到開曼如何讓自己與全球資本市場接軌,這條虛擬的產業鏈為這個小島帶來豐厚收入,卻也讓美麗的海島被世人貼上負面標籤。 「我們的政府真正開始發展經濟不過才四十年,還有很多發揮空間。」羅斯說,今天的開曼,一方面力求符合國際金融中心的規範與標準,近期總理也訪問杜拜簽訂合作備忘錄,為了支持開曼群島開發新的特別經濟區,吸引全球高科技與製造廠商來此設據點。 開曼,一面是度假天堂,另一面卻又是避稅天堂,擁有雙重面貌的它,正為了擺脫「稅務騙局」的指控,努力改頭換面。 一分鐘看開曼 面積: 大開曼(Grand Cayman )、小開曼(Little Cayman) 和開曼布拉克(Cayman Brac)三個島,共264平方公里(略小於台北市)。 地理:位於美國佛州邁阿密南方西加勒比海。 人口:約5萬7000人。 氣候:冬日均溫攝氏26度,夏日均溫攝氏30度。 官方語言:英語。 幣別:開曼元,1開曼元=1.2美元。 產業:主要為金融服務和觀光產業。 公司註冊數:至2010年底註冊超過9萬家,其中7萬家為境外公司。 人均國民所得:2010年43,800美元,世界排名13,為台灣1.53倍。 開曼發展簡史 被殖民期 1503年 哥倫布第四次前往新大陸時發現開曼群島。 1670年 與牙買加成為英國殖民地,歸牙買加總督管轄。 轉型期 1831年 立法機構成立自治政府。1863年英國議會正式讓開曼成為牙買加附屬國。 1962年 牙買加宣布獨立,開曼轉為英國屬地。 1972年 發行貨幣開曼元。 1997年 開曼金融管理局開始運作,成立證券交易所。 起飛期 2002年 給予開曼居民英國公民權。 2009年 政府表態更改稅收制度之意願,即從2000年OECD黑名單中移至灰名單。8月時正式採用國際認可的稅收標準成為白名單。 2010年 累計設立銀行266家、信託公司280家、保險公司962家和共同基金9523家;公司註冊數超越9萬家。 一天可完成20家公司註冊開曼群島註冊境外公司4步驟由當地律師簽核申請文件後,送至「註冊總局」。 收送註冊公司文件的服務櫃台。一般境外公司,於送件後24小時內可完成登記。 註冊局官員一一審核申請文件,核對公司中文名稱與公司設立資本額等資料。 登記完成,發出公司登記執照。之後只須每年繳交年費,即可維持公司設立。 開曼群島躍升全球 第五大金融中心 排名 國 別 當地設立銀行 持有國際資產 (美元) 1 美 國 5.33兆2 英 國 5.10兆3 法 國 1.85兆4 德 國 1.84兆5 開 曼 1.72兆6 荷 蘭 1.25兆 7 愛爾蘭 1.05兆 8 義大利 1.00兆 9 西班牙 0.95兆 10 盧森堡 0.89兆資料來源:國際清算銀行,時間截至2010年9月只有信箱 沒有郵差的開曼群島在開曼群島,完全沒機會看到郵差到家裡送信的景象,因為這裡根本沒有郵差。要在當地收到耶誕卡、水電費或是信用卡帳單,只有藉由大大小 小的郵政信箱才能辦到。洛依德(Lloyd)已在郵局工作24年,隨著國內與國際郵件往來愈漸頻繁,「我們也很希望有郵差服務啊!但是政府一直沒有預 算。」整個大開曼島共有9間郵局,累計約有13,000個郵政信箱,小型信箱一年租金75開曼元(約新台幣2,700元),大型一年250開曼元(約新台 幣9,000元),「有些公司業務繁忙,一口氣就租了2個大信箱。」不過因為各個郵局空間有限,信箱需求量又大。洛依德說,很多家庭甚至租不到信箱,或是 為了省錢,乾脆和鄰居、親朋好友共用一個。 因此若要寫信到開曼群島,無須知道收信人的辦公室或是住家地址,只要寫上郵政信箱號碼和區碼即可搞定。 開曼貨幣印有當地著名景觀開曼元於1972年首次發行,當時用來取代牙買加幣。幣值面額有1元、5元、10元、25元、50元與100元。由於開曼群島是 英國屬地,因此鈔票上印有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肖像,而且在最新發行每種面額鈔票的背面,印有代表開曼群島的不同主題圖像,分別為斷崖(開曼布拉克島著名景觀)、鸚鵡、野生蕉蘭、海龜、魟魚以及 喬治城鳥瞰圖。自1997年起改由開曼金融管理局發行,採與美元固定匯率1:1.2。當地美元通用,但多數店家會以開曼元找零。 |
|
||||||
「清唔清楚?」店員不耐煩,然後又在顧客的眼鏡架上,再插入兩塊鏡片。顧客踮起腳尖,把胸膛頂着木櫃,與貼在牆上的視力表,只有兩隻手的距離,在昏黃的燈光下,他猶豫。時光倒流十年,這是廣州國營眼鏡公司配 鏡的一景。走出街頭,男人通通戴特大方框眼鏡;女的清一色圓框,茶色鏡片遮着半塊面。你說他老土?對不起,老土正是搵錢的沃土。五十六歲的江順昌便是最好 證明。十年前,他返廣州看見眼鏡市場,比香港落後二十年,便知「得米」。「以大陸咁嘅服務質素,用香港的一套,一定有得做。」果然,他旗下的明廊眼鏡,十 年間,在廣東省連開五十八家連鎖店。「十幾年前的廣州,配眼鏡十分落後,這裡的國營公司,可慢至一個月才有貨取,而且客人要站着驗眼。而私營公司的職員在鋪頭食煙、睇報紙,作風亦接近國營單位。」在廣州成長的江順昌,十六歲便落香港闖世界,十幾年前重遊故地,發覺那時候廣州人對配眼鏡意識不高,隨便在街邊的小攤子,買副現成度數的眼鏡便了事。較為講究的,會到國營公司配鏡,但服務態度差得要命,款式落後香港二十年。那時候,江順昌在香港已做開眼鏡生意。他與朋友夾檔的明廊眼鏡,在沙田、大埔等共有十一間分店。江決心轉戰廣州,便退股香港明廊,九二年把資金移到廣州。 引 進電腦驗眼江順昌以為返自己地方做生意,應該很易。殊不知,單是租鋪,已相當麻煩。「當時租鋪很難,全部物業都是國營的,事先必須透過朋友介紹,與有關人 等飲茶食飯,打好關係。」他初時看見中山五路人流暢旺,剛巧有朋友認識國營新華戲院的領導,江透過朋友相約領導食飯,應酬了足足兩個月,才令領導心軟,在 戲院二樓間出八百呎地方給他。租鋪後,江便重鎚出擊。「當時廣州很少有電腦驗眼機,只在鏡架插上不同度數的鏡片,來測試度數。要配隱形眼鏡,便得到醫 院。」江順昌一開始,便從香港入口一部十多萬的日本Canon電腦驗眼機,再加上其他儀器,總共二十多萬,把當時廣州私營小店嚇窒。其時世界三大眼鏡製造 商——法國的依視路(Essilor)、美國的蘇拿(Sola)、日本豪雅(Hoya)還未在大陸設廠。大陸眼鏡店賣的,都是國產土炮款式。而江順昌則從 香港,直接入口外國貨,諸如無框、橢圓等眼鏡款式。故明廊九二年那投資四十多萬的首間鋪頭一開業,便生意滔滔,每月生意額逾十萬。這使江更心雄,五個月後 在附近的中山四路,投資近二百萬,租下全幢四層高的舊樓開分店。「當時好多人覺得很新鮮,紛紛開車來參觀,加上我們有免費驗眼、免費洗眼鏡,那時生意好 好,一個營業員,同時要招呼兩、三個顧客。」在明廊打了九年工的媚姐回憶道。 售貨員要考試要把香港那套生意手法搬返大陸,除了裝修設備外, 最主要還是要改造大陸員工質素。每個明廊售貨員,都高中畢業,而且要接受培訓,除了眼睛結構、鏡片知識外,售貨員還要學會,每當有顧客入來,便要馬上打招 呼,跟着遞上一杯清水,再詢問客人須配哪類眼鏡。如學員未能在筆試及實習考試中,取得六十分,一概不予錄取。江順昌最厲害的殺手鐧,是高薪從醫院挖角,請 來眼科醫生坐鎮。「當時眼科醫生的人工只有數百元,連同福利也不超過一千,但我出到二千。」 眼科醫生坐鎮「你有八百度近視,度數愈高,同一 材料的軟性隱形眼鏡的透氧率愈低,這樣會傷害眼睛。建議你改用這隻第三代高透氧率硬性鏡。」行醫三十多年的鄭惠生醫生,是地鐵農講所站附近,明廊分店眼科 主任醫師,她畢業於中山醫科大學,先後在海南省及廣州市婦嬰醫院行醫,兩年前退休,便全職加盟明廊。在明廊配了五年隱形眼鏡的張小姐,便因有駐店醫生而幫 襯。「最重要的是這裡有醫生檢查,我問的問題她都可以解答,這是外面普通配鏡員做不到的。如去醫院檢查,每次收費二十元,但這裡免費,好抵。」目前明廊有 十位全職及三名兼職醫生,主要來自中山醫科大學;另外還有三十四個,來自天津醫科大學,以及天津職業大學等視光學系的畢業生,替客人驗眼。「我們的眼科醫 生要讀五年,視光學也要讀三年才可畢業,這些專業優勢,是其他只在勞動局,讀了三個月課程的驗眼員比不上的。」江順昌在回答記者每條提問,總要想數十秒, 惟獨這次卻不假思索。 專攻廣東省在廣州的基礎打穩後,江順昌銳意發展連鎖經營。在九四年開始,不斷向深圳、佛山、珠海等鄰近城市伸延,平均 每年增加六、七間。現有五十八間門市的明廊,今年營業額預計達八千萬,純利約八百萬。江順昌有個開鋪宗旨,就是要集中在廣東省,方便管理及節省資源。「我 們現在雖有五十多間分店,但在廣東省只有百分之十五的佔有率,仍有空間。「大公司如眼鏡 88、高登等與我差不多同期進入,但他們在大江南北每個城市開一、兩間,資源過於分散,最終撐不住。」祖籍梅縣的江順昌,在貴州出世。解放後,只有三歲的 江順昌隨父親來到廣州賣西藥。十一歲時,江父去世,一家五口頓失支柱。身為老二的他,申請往毛里裘斯打工,途經香港,決定留低,投靠做出入口生意的疏堂表 叔。跑腿、打雜、煮飯,無一不做,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學做生意。 目標開二百間「好記得,有一次表叔與同鄉聊天,說:『我們同一時間出來,但 我做生意,比你做手作的洋服工作賺錢。』」自此,江順昌認定,只有做生意才可發達。六十年代,江順昌在羊毛針織廠打工,儲得資本後,便開了間山寨廠,向廠 商收衫來加工。後來轉攻印刷紙盒加工。到八十年代,他又轉去炒樓。其中,他以三百多萬購入旺角山東街中僑商業大廈,四年後以六百多萬賣出,賺了一個開。其 後從朋友口中,得知大陸實驗室需化學試劑,他又做起試劑貿易。「我做生意,除了做一行外,還喜歡兼營其他,如果做落覺得回報比原生意好,我會投入更多時間 資金去投資。」老婆及三個正讀大學的仔女早已移居加拿大,江順昌現在一支公住在廣州恒寶華庭,放工回家百無聊賴,他通常看報紙及對着電腦想想擴充計劃。去 年八月,他便夥拍百佳超級市場,在廣州、深圳百佳內開分店。此外,他還計劃發展特許經營,希望三年內把店鋪擴至二百間。「聽廣告公司講,在深圳有人開了一間咖啡店,佢自己都未知掂唔掂,就想開加盟店!」戴着老花眼鏡的江順昌不屑地說。 |
|
||||||
樓價高企,加上政府推出額外印花 稅條例,現時入市炒樓,已無肉食。不過在息口仍然低水下,投資者要為資金尋求出路。近日位於天水圍的新北江商場,趁機分拆出售,平均呎價達五萬多元!「媲 美」山頂獨立屋,竟然吸引不少師奶阿叔蜂擁入市。商場大業主是有「拆鋪大王」之稱的尹柏權,以往每每遇到鋪市高峰,他便拆鋪套現,但業主收樓後總遇上貨不 對辦、鋪位滯租等問題,甚至要打官司收場。 走入嘉湖山莊內的新北江商場,通道錯綜複雜,猶如迷宮。這裡是出名的雜貨攤,乃不理質素只要平價的天水圍師奶阿叔掃貨的好去處。商場的業主尹柏權,透過中 原地產把商場分拆出售,同樣吸引了不少師奶阿叔。他是次賣鋪沿用發展商賣樓的手法,收夠七成票(即夠七成商鋪簽了臨時買賣合約),才向律師樓申請「劏 契」,正式發售。為了吸引更多街坊入市,他向天水圍街坊買家派八萬元現金大利是,區外客則回贈鋪價百分之三。為了一鋪清貨,經紀佣金還由百分之一「大提 高」至百分之六,經紀自然分外落力,除在商場內搭建了臨時辦公室,更派十多名年輕經紀在商場內游走撈客。開賣一個月已收夠票,甚至已傳出有摸貨成交。 經紀落力推銷 以四百八十萬買入一個建築面積一百四十呎鋪位,即平均呎價高達三萬多元的徐先生,上週專程到該辦公室追問經紀:「我俾咗一成訂金喇,下一步做咩?」經紀着 他回去等電話,他無奈離去。記者隨後問徐先生為什麼要買商場鋪,家住元朗的他說:「買唔到街鋪,商場鋪都好,我幾年前開始睇樓,樓價就愈來愈貴,四百幾萬 買咩樓呀?收租都唔夠供款啦!」徐先生對樓市似乎並不了解,但他滿有信心說:「呢度就唔同,天水圍人口咁多,但得兩個商場,鋪實有需求,經紀話個鋪出租有 四釐息o架,唔錯啦係咪?」但當記者問到日後維修費誰來負責,誰負責搵租客,及加租幅度等,他均支吾以對地回答:「經紀話第日有仲量聯行做管理喎!」 同層商鋪 十室九空 新北江商場環境擠迫,經紀不時踢住地上垃圾向街坊吹噓道:「唔好睇呢個位四十幾呎,而家每個月租緊八千蚊,下年可以加到一萬蚊o架!」然而記者問過不少現 任租客,都表明加租即走。租戶陳小姐說:「我而家喺大陸攞鞋賣,搵份糧咋,加租我咪走囉。」除了賣平衫平鞋,整個商場最多的商店是四十元一位的剪髮鋪。於 一樓租了一百呎鋪的Win姐指:「呢度啲人四十蚊剪髮都話貴,咁多年嚟業主每年都係加租最多百分之十,五年前七千蚊,今年加到一萬蚊。」這與經紀指一年後 有兩成五升幅不符;相比街鋪租金最少三、四成增長,新北江更顯得無肉食。有鋪位經紀還踢爆,往往商場拆售前,都會把剩餘的吉鋪以平價出租,粉飾櫥窗,做成 百分百的出租率。表面看,新北江出租率奇高,但卻講明九月簽正式買賣合約時,部分鋪位是交吉出售,管理公司仲量聯行不包宣傳招租,找租客要由新業主自理。 是次分拆出售的是二樓被稱為新天地的一大批鋪位,共拆出一百四十個鋪,入場費二百多萬元,但大部分鋪位實用面積只有四十五點五呎,即平均呎價高達五萬元。 事實上,同層的原宿地帶亦曾屬於尹柏權。他於九三年以二點六億向長實買入,並於九七年前把部分分拆出售。分拆後無宣傳無管理,空置率甚高。十多年過去,現 時原宿地帶除了有水電供應可賣小食的幾個鋪位,以二萬多元出租外,其餘數十呎的鋪位,市值租金只有二、三千元,但仍然十室九空,部分已出租的,也是簽短期 租約。 拆鋪貨不對辨 翻開尹柏權的往績,有「拆鋪大王」之稱的他分別於○五年及○七年樓市高峰,把本來是酒樓的深水埗深之都商場及銅鑼灣糖街的銅鑼廣場分拆出售,一樣找來中原 地產代理,但最終因貨不對辦、回報率低及管理問題等,投訴纍纍。為了掩飾尹柏權的「往績」,是次出售新北江,經紀只向買家指大業主是「外國基金」。尹柏權 永遠都是把電話飛到call台,上週記者在上環無限極廣場(前稱維德廣場)找到他,一見攝影師,他立即掩面,「唔好影我呀,我真係好怕傳媒,咩都唔會 講。」然後急急步跑回辦公室。記者找到深之都和銅鑼廣場的業主,他們一聽到尹柏權這三個字便一肚火。○五年,徐先生以六十八萬元買入深之都三樓一個鋪位, 「我成日都要去黃金商場,知道深之都比黃金商場近地鐵站,所以都有興趣。而經紀俾份商場圖則我睇,畫得好靚o架,點知一收鋪就嬲,商場大門口改到好細,行 過咗都唔覺,買之前經紀話我個鋪面積會有四十幾呎,點知買咗並拆場後,先知我間鋪實用面積只有十九點九呎。」最令徐先生激氣的是負責管理的仲量聯行,每個 商鋪收取每呎十多元管理費,卻做得極少,「無人租鋪,叫佢做宣傳,負責人話我哋唔做喎。叫佢俾條數嚟睇吓,問咗好耐先願俾條大數,細數又話唔使話俾我哋 知。」最後徐先生聯同其他業主成立委員會,投票決定改聘另一間管理公司。怎料,尹柏權卻入稟法院控告他們違反買賣合約。此時一眾業主才知道,原來買賣合約 中有一項魔鬼細節,「只要佢(尹柏權)仲持有商場一份業權,都唔可以炒仲量聯行。」因為要上庭,他們才知道聘用仲量聯行的老闆並非他們這班小業主,而是由 尹柏權持有的龍亞行有限公司。徐先生指官司開始後,尹柏權一方才要求庭外和解, 並承諾讓小業主撤換管理公司,官司才告一段落。 買鋪抽獎不了了之 但仍持有這鋪的徐先生卻進退兩難:「個鋪無人買,好彩而家租得出做貨倉,不過租金得八百蚊,但要交三百蚊管理費!」扣除管理費後,徐先生的租金回報不足一 釐。而銅鑼廣場業主Brenda亦認為大業主搵笨,她以三百多萬買入一百呎鋪位,「業主搞買家大抽獎,大獎係Benz一架,點知最後不了了之。」當時尹柏 權還以「保證首年七釐回報」,即收不足七釐租金由他補貼來作綽頭,她說,「第一年幾好o架,空置咗都俾番錢你,不過之後就打回原形,無人幫你招租宣傳,想 賣走又賣唔出,而家收四千幾蚊租。有啲人收緊二千幾咋,扣埋千幾蚊管理費,真係無肉食,連政府都覺得我哋嗰度無市值,免咗我哋差餉。我哋有搵過大業主出嚟 傾,不過中原經紀話佢係新加坡人,唔喺香港喎。」 被稅局指不可信 一直在港活動的尹柏權,在九十年代曾替粵海企業旗下的新北江企業擔任董事,負責投資香港物業。九二年,新北江買入灣仔莊士敦道慎遠樓,數月間賺千多萬,最 後新北江被稅局追收一百三十萬元稅,向法院上訴,指物業乃公司資產,並非投資。翻看判辭,當時作為董事的尹柏權被稅局指不可信,口供含糊其辭,上訴失敗。 九三年,他自立門戶,同年買入了嘉湖山莊商場,改名新北江商場。有認識他的經紀說:「佢唔同其他資深投資者,佢屬於投機派,炒賣為主。」翻看其投資紀錄, 炒賣豪宅、商鋪、寫字樓都有,不過持有時間十分短,如○八年,以二點四億買入皇后大道中九號十八樓全層,四月後賺取四千萬賣出。現時,他手頭上除了該三個 商場部分商鋪外,還有五個禮頓山、鴨脷洲南灣及名門等豪宅單位,市值三億元。上過其辦公室的經紀都知道他喜歡閱讀,辦公室內有很多不同種類的書籍,最近他 夫子自道,拿了個哈爾濱大學學位。他平日愛請經紀試食米芝蓮美食,最喜歡到四季酒店的龍景軒歎茶,閒時到日本走一轉,生活優游,難為了向他買入商鋪的小業 主,每月還要為收取一千幾百元租金而大費周章。 |
|
||||||
想像一個畫面:史前時代,身軀龐大的恐龍主導了世界,體積渺小的螞蟻只能在縫隙中求生存;突然間,一顆隕石衝擊地球,帶來氣候變遷,岩漿與熔岩摧毀既有生態,反應不及的恐龍一個個倒下,螞蟻乘勢而起,不僅適應新環境,還威脅恐龍,成為新時代的霸主。 這不是遠古生物學,而是當前正在上演、一場活生生的科技演進史! PC時代:規模取勝 生產標準化,打低價牌搶市占 引爆火山的隕石是蘋果電腦(Apple),噴出來的岩漿熔岩叫作iPhone與iPad,英特爾(Intel)、微軟(Microsoft)等大企業是恐 龍,體積小的螞蟻是安謀(ARM)—它靠著群體戰術,與Google、三星(Samsung)、高通(Qualcomm)等不同的公司合作,進化成各式各 樣的高階新物種。 同樣是史前時代存在的生物,為何螞蟻能發展成帝國、恐龍卻面臨生存威脅?答案,藏在歷史的洪流裡。 我們將科技業三十多年發展分成四個時期,對照史前時代侏羅紀與白堊紀,發現物種演化有驚人相似處。七○年代前電腦只是大型工業用計算機,與民眾生活毫不相 干;一九七八年,英特爾開發出微處理器架構X86,兩年後IBM據此搭配微軟的MS-DOS,成功把個人電腦商業化,取代工業用大型主機。 此時期的科技業處於侏羅紀前期,是大型爬蟲類競爭戰場,誰吃下的資源多,創造市占率高,誰就勝出。據英仕曼投資(MAN Investment)的研究報告,IBM當時是無可撼動的王者,攻占九成以上的企業電腦市場,績效優於標準普爾五百指數近四○%。 但巨無霸很快面臨挑戰。一九八五年,微軟推出第一套視窗作業系統Windows,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喊出「人人都能有一部電腦」,讓電腦從工業、企業,走向家庭,宣告PC時代來臨。英仕曼報告指出,IBM從該年起連續七年遜於指數,平均每年 跌幅逾一一%,市場價值損失達八○%,成為第一波時代變化的受害者。 九○年代,微軟與英特爾這兩個先進物種不斷進化,英特爾做出運算速度更快、效能更高的晶片,微軟陸續開發出3.0、95等作業系統,它們緊密合作,共同制 定標準化規格,把硬體製造與組裝外包給台灣,大量生產,讓低價PC變成主流,形成了牢不可破的Wintel體系。 在整個PC侏羅紀時代,勝出之道是不斷擴張,創造出大者恆大的規模經濟。雖然有安謀、蘋果電腦這些獨特小型生物存在,但無法對英特爾、微軟等大型爬蟲造成 威脅;台灣代工業也依附這些優勢物種生存,從而產生鴻海、廣達、仁寶等市值上千億的大企業,以及宏?痋B華碩等自有品牌。 拓墣產業研究所美西研究員尤克熙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從一九八○年到二○○○年,驅動PC成長力量,來自英特爾處理器速度強化,以及微軟作業平台不斷更新。 此時安謀資源有限,只能走輕薄短小路線,無法用重裝設備追求高效能;同時,因不具備生產晶片的能力,只能到處找人合作,夾縫中求生。 網路時代:創意取勝 硬體不再獨大,雲端物種興起 九○年代末,PC產業進入侏羅紀後期,雖然恐龍等大型生物稱霸陸地,但同時,網際網路開始成熟,帶動新物種崛起—Google、雅虎(Yahoo!)、亞 馬遜(Amazon)等可以飛在雲端上的鳥。它們挺過二○○○年泡沫化危機,把生態系從陸地延伸到天上,創造了網路時代。 這些新物種特性是,不靠陸地上的硬體資源而活,不追求規模與效率,而是善用網路無邊無際的資源,用創意翱翔在天空。這就把科技業帶入白堊紀前期:恐龍、鳥 類並存而生,物種豐富多元,彼此既合作又競爭,但大體相安無事。此時,安謀這隻螞蟻爬進了蘋果,醞釀出一顆足以改變世界的隕石。 在侏羅紀時代被視為是淘汰者的蘋果,經過了將近十年的轉型求生後,二○○七年,推出安謀為基礎架構的iPhone,它顛覆了過去Wintel強調的「追求更高效能、更強規格」的邏輯,把一切硬體簡化,產品使用門檻降到最低,同時利用雲端網路豐富軟體應用。 行動裝置時代:差異取勝 打破規格化,重視使用者經驗 這個天外飛來的概念就像隕石一樣,衝擊原本穩定的PC生態環境,規模與數量不再被推崇,省電輕薄與優良的使用者經驗成為王道。二○一○年,同樣以安謀為核 心的平板電腦iPad誕生,全面引爆火山,顛覆原本的產業邏輯。自此,PC退下,行動裝置參上,科技業進入白堊紀晚期的物種滅絕時代。 此時期最大特色,是打破標準化、規格化,物種要想生存,須客製化、差異化。「現在的氣候,正是最適合安謀生存的環境,」大和證券分析師黃文堯說。 侏羅紀時代的劣勢,變成白堊紀晚期的優勢。當PC成長趨緩,消費動能轉向手機與平板電腦,群性、彈性極強的安謀,成為新時代主角。不只蘋果靠它起死回生,就連微軟、Google都搶著跟它合作。 晨星半導體董事長梁公偉認為,安謀最可怕的地方,是它與Android形成的聯盟,「Android+ARM(簡稱AnARM),就等於是過去Wintel的翻版,這個組合,會讓PC市場受到很大的衝擊!」 台廠機會在哪? 跳脫硬體思維,用軟體決勝負 國內PC業者又該怎麼調整自己,因應新的氣候變化,避免成為巨變下淘汰者? 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勝帆觀察,過去Wintel獨大,大家苦不堪言,只要英特爾要塞貨,廠商只好被迫吃下來。但現在,安謀的開放架構,對國內科技業者是機會,也是挑戰。 關鍵,就在於足夠的軟體人才。仕橙3G教室技術總監陳俊宏指出,AnARM屬於開放性架構,只幫你把東西做到五○%,剩下的要靠創意與軟體設計能力去發揮。「做得好,就能像宏達電一樣,創造出獨特的UI(使用者介面),建立足以挑戰蘋果的差異化優勢。」 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所長李進寶強調,AnARM系統可以從上做到下,比起過去Wintel掌握最肥的軟體研發端,台灣第一次有機會通吃,只要順利轉型過去,就會是極大的轉機。 除了需要大量增加軟體設計與創意外,廠商也要把思維從單一裝置上跳脫出來。「你只想著Tablet(平板電腦)、Smart Phone(智慧型手機)或NB,那當然會覺得很悲觀,」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峰說。 他指出,稱Android為開放式平台,是因為它不只局限在做電腦或手機,而是廣泛應用在各種電子設備,例如車用電子、電冰箱、冷氣機、提款機等,因為未 來的資料都會放在雲端上,加上安謀本來不是為了PC而生,兩者組合起來爆發力會非常驚人。「台灣廠商如果可以把眼光拉開來,就會發現無限的機會,」他意味 深長的說。 總結新時代生存之道,楊勝帆說:「Inside Tornado, Turkey Fly!」(只要在龍捲風暴內,就算火雞也能飛!)這句美國諺語,背後的含義是:「只要抓對了趨勢,就算是二、三流的廠商,也會賺得到錢!」 【延伸閱讀】恐龍面臨威脅,螞蟻雄兵崛起!—近40年科技演進史 1973-1985 商用PC時代 代表公司:IBM 1973:第1款商業PC問世 1978:英特爾開發出微處理器體系結構X86,成為日後20年主流 1980:IBM推出結合X86及微軟MS-DOS作業系統的個人PC 1985:微軟Window 1.01版本問世 1985-2000 個人PC時代 代表公司:英特爾、微軟 1990:安謀成立 1991:英特爾成為全球最大半導體廠商 1992:康柏宣布降價50%,PC進入低價時代 1993:英特爾推出Pentium CPU,Wintel架構取代IBM在個人PC的主導地位 1999:全球PC單年出貨量突破1億台 2000~2007 網路時代 代表公司:Google 2001:網路泡沫化危機爆發,全球PC出貨量首度下滑 2003:英特爾開發無線上網功能的Centrino平台,Wi-Fi成主流 2005:Google收購Android 2006:Google首次提出「雲端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 2007:全球網路使用人數達13億人,占全球人口20% 2007~ 行動裝置時代 代表公司:蘋果、安謀 2007:蘋果推出第1代iPhone,處理器採用ARM核心 2010: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首度超越PC,單季出貨量達1億支 2010:Android作業系統超越諾基亞,躍居全球最受歡迎的智慧型手機平台 2010:蘋果推出第1代iPad,引爆平板戰爭 2011:微軟宣布作業系統Windows 8將支援ARM架構 資料來源:拓墣、資策會 整理:劉于甄、林俊劭 |
|
||||||
用五十萬元投資股票起家,趁著 SARS與金融海嘯二次危機入市,二十多年來光靠投資所累積的財富就高達一‧五億元,獲利三百倍。 原來,懂得掌握每一波低接買點,嚴設停損 紀律,正是蔡德盛累積財富的致勝關鍵。 撰文‧林心怡 若從五十萬元開始投資至今加上工作所得,算算我的財富增值 至少四百倍??。「說話的蔡德盛(化名)戴著一副黑框眼鏡、今年四十七歲,外表斯文、從事銀行業的他,一副雲淡風清地描述,」當然啦,但若看投資整體收 益,財富增值大概三百倍吧??。「換句話說,工作二十幾年的他,光是投資所累積的財富至少一‧五億元,粗估身價至少二億元。 三不投資哲學 嚴設出場停損機制原來,造就蔡德盛這些不平凡投資績效的背後,有個知易行難的」三不「投資哲學,」就是不買不懂的、不便宜的或太貴的股票。「蔡德盛說,所 以每當股災來臨、景氣落底時,都是伺機進場布局的好時機,一旦情勢不對,他也會嚴設跌一○%就出場的停損機制,因此多年下來,不論是兩國論、SARS(嚴 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還是金融海嘯的低點,蔡德盛都曾逢低布局大賺一波,卻也能夠在幾次股災重挫時,不致傷筋動骨、保有獲利戰果。 時序來 到一九九○年代,那時正是台灣電子股起飛的年代,當時還在傳產業的生產管理部門擔任小職員的蔡德盛,帶著父親資助原本要買房子的五十萬元,開始投入股 市,」那時房貸利率高達九%,覺得把錢都擺在房子,卻沒投資其實很不划算。「在家中排行老么的蔡德盛笑著說,雖然家境小康,但自認從小就被認為」細漢的 「不管說什麼、做什麼都比較不受重視的情況下,好勝的他,急於在財富與工作成就要求自我表現,因此選擇把錢投入股市,期望大展拳腳。 」一九 九○年代電子股狂飆時,那時我所買的未上市股與電子股,一年獲利要七成,甚至倍數成長都不是難事。「蔡德盛說,例如他曾在華碩八、九十元買進,二百元出 脫,也曾在瑞昱三、四十元一路布局,分別曾在一百五十元,甚至還有部分賣在三百元附近,財富增值以數倍計算,短短十年就累積數千萬元的身價。 不 過在投資的路上,蔡德盛也並非一帆風順,在有了幾次賠錢經驗,加上投資股市的規模越來越大後,買」物美價廉「的標的成了蔡德盛奉行不渝的投資哲學,股、房 兩市投資都是如此,也正因掌握危機入市的長線布局時機,他的資產也跟著扶搖直上。 原來,在二○○三年SARS之前,蔡德盛還是租屋族,危機 入市後讓他成為台北市大安區每坪百萬元起跳的豪宅主人。 在SARS期間,當市場氣氛哀鴻遍野之際,他卻把多年股市投資獲利的一部分拿來積極 買房,他在敦化南路上,以每坪五十幾萬元、買進六十五坪的房子,如今該戶每坪市價至少一五○萬元起跳,資產三倍跳。」當時大家怕得要死,很少人看房子,但 我不同,反而在台北、台中都有投資房地產。「」我的理由很簡單,就是覺得當時有便宜可撿、利率低,又是非經濟因素的股房下修,所以是以長線的眼光進場布 局。「掌握買進訊號 長線投資進場布局」SARS期間大家都不想出門,可想而知飯店觀光業怎麼會好?但我心想,留意體質好的、股價夠低的飯店股長線持有,一旦景氣復甦,股價也 會有機會扶搖直上。「而蔡德盛口中」值得長線投資的飯店股「就是飯店股王晶華。 當時蔡德盛從SARS之後就開始留意晶華,一直等待機會到○ 五年下半年,當晶華股價的KD(隨機指標)值、MACD(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值出現確立買進訊號後,開始陸續布局,當時股價不過五、六十元,後來看 好公司獲利前景,又在一百元附近布局重壓,最後在四百元附近賣出,獲利數倍。 當時除了看晶華的獲利前景,蔡德盛還打趣地說:」我去飯店吃 飯,特別觀察他們的餐具,餐盤翻過來還印有『大同』字樣,而不是進口餐盤,我就覺得潘思亮(晶華酒店董事長)很省!他們家股票可以低檔長抱。「至於二○○ 八年的金融海嘯後,蔡德盛也懂得掌握低檔買進訊號確立,再分批布局找買點。」當時股市下殺速度太快,我也不敢貿然進場!「蔡德盛指出,當台股跌到三四一一 低點時,景氣對策訊號亮藍燈、KD值接近十五、MCAD在低值,成交量每天都在四、五百億元以下,的確離底部不遠,但他後來也是○九年三月指數重新站上五 千點才擴大布局。 」因為當時底部有多低,誰也說不準!「蔡德盛說,但當大盤日成交量開始從量縮回到七、八百億元,且KD值、MCAD值開始 出現買進訊號,市場景氣也開始出現好消息,讓他開始低接投資標的,包括統一超、亞泥、長榮航、興富發、中石化、長虹等,讓蔡德盛各有逾五成與倍數不等的獲 利,至於去年獲利了結的代表作上銀也是五十幾元布局,一百四十幾元出手,雖然沒賣在今年高點四百元,但算算獲利也近三倍。 觀察三指標 等待低點買進歸納蔡德盛低檔布局的選股邏輯,除了抓住危機入市的機會之外,在選擇投資標的時,以投資自己熟悉、有做研究的股票為主,他同時認為上市公司 CEO(執行長)的心態很重要,像他低檔布局晶華就是看好潘思亮的經營理念,其次就是挑選營益率五%至六%的公司,以及公司產業是否具競爭優勢與領導地 位。 」不過,我去年就觀察到手上的傳產股基期過高,所以去年底就持續降低持股,甚至只剩一成而已。「躲過今年股災的蔡德盛頗有自信地說,好 的股票要等待低點買進,但該獲利出場的也不要戀棧,在此,蔡德盛分享了幾個他危機入市的指標:指標一︾買在景氣對策燈號藍燈時追蹤景氣對策燈號,並以「買 藍賣紅」為投資原則。以過去經驗顯示,藍燈區往往是股市相對底部區域,以過去三十年的景氣循環觀察藍燈出現的時間,最短為一個月、最長有十五個月,所以當 藍燈期間到達一半時,通常是股市絕佳的買點,也就是建議買在藍燈時,賣在紅燈或黃紅燈時,對照台股走勢紀錄,台股低點三四一一時,藍燈已超過第五個,當時 就是最低點,後來台股也的確攻上六四八四點。 指標二︾留意巴菲特指標 透過股神巴菲特常用的股市市值占 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值來判斷,此一指標又稱為「巴菲特指標」。觀察台股一九九五年至二○○八年十二月的走勢可以發現,當台股市值占GDP比值下降 至○‧五九、○‧六九、○‧八一所形成的趨勢線時,都是波段底部的買點,例如台股低點三四一一點時的○‧七、前波低點三九五五點的○‧八都是台股低檔值得 布局的進場點。 指標三︾觀察KD值與成交量技術指標則可觀察月KD值一旦跌到二十以下就是低檔買進區,超過八十就是高檔超賣區,至於大盤量 能部分,有量才有價,日成交值一五○○億元至二○○○億元間,都屬安全量,但一旦超過二二○○億元以上,籌碼凌亂,不利台股後續漲勢,反之,周成交量量縮 至千億以下至七、八百億元,通常可以留意買點。 」一個人要成功,要做自己想做、喜歡做與有能力做的事情。「蔡德盛笑著說,自己喜歡透過工 作、投資的好績效來彰顯成就感,他認為,投資不像數學,套用公式就有標準答案,必須透過不斷地練功,內化一套屬於自己的投資與選股邏輯,當投資時機來臨 時,才有機會搭上財富增值的列車,他,就是個做好準備的人。 蔡德盛 出生:1964年 現 職:銀行業 投資資歷:20年 身價:約2億元 操作經典戰役: 1. 曾在SARS過後,低檔布局晶華,獲利數倍。 2.曾在金融海嘯後低點布局統一超、長榮航、長虹,獲利倍數。 危 機入市投資心法 1.挑景氣對策燈號藍燈時買。 2.當台股市值占GDP比值下降至0.59、0.69或0.8時,通常是波段的 底部。 3.當月KD值低於20以下趨近15,且成交量萎縮時,當周日成交量7、800億元以下時。 4.融資的減幅,大於大盤 (個股)的跌幅,也可作為參考指標。 近期台股,達人怎麼看? 從目前台股市值占GDP比值與景氣對策燈號來看,台股都還沒到落 底的位置點,但從技術線形來看,確實可以從KD值低於20,融資減幅高,已跌深的個股搶些反彈,例如蔡德盛近期就曾依此邏輯布局奇美電、宏碁、鴻海等跌深 股,但他認為歐美債務危機的不確定性高,仍須戒慎恐懼,留意投資風險。 |
2011-9-29 NM
今時今日走在銅鑼灣尖沙咀,在人流最多的大街上最常見到的,是錶行。自由行同胞的鼎力支持,手錶顧客的購物 模式已不像往時,幾萬元的,是銷售額最高的價位,而幾十萬甚至過百萬的腕錶亦大有捧場客,而且出產越少又或 者開宗名義叫限量版的,更多人爭更多人肯排隊在waiting list等,鐘錶行業盛勢,絕對前所未見。東方表行屹立 香港50年,顧客由三角碼頭行船佬演變成今日的大中華同胞,見證了香港鐘錶業的興衰。歷時半世紀發生在獅子山 下的故事,由東方表行董事林慶麟從1961年講起。
為慶祝創業50周年,特別邀得IWC、Jaeger-LeCoultre、Zenith及Piaget四個瑞士高級製錶品牌推出限量特別版腕 錶,把值得記念的創業年份1961年雕刻在錶盤或錶背,同時度身訂做特別配色,令這幾枚特別版更加值得珍藏。
壹:壹週刊林:林慶麟壹:近50年的香港鐘錶業有什麼轉變?林:從前腕錶是奢侈品,賣的都是機械錶,並非人 人負擔得起。然而香港是自由港,97年前又被英國統治,物資遠比亞洲其他國家充裕,所以以前中環三角碼頭一帶 很多人買賣水貨手錶。其後,石英錶的誕生令市況從供不應求變成供過於求。90年代中國開放市場,但內地人的購 買力依然弱,而且關稅太高,根本沒有人會買正價手錶,造就了很多香港水貨運返大陸的情況。2003年沙士襲港經 濟蕭條,中國政府開放自由行,香港鐘錶業從此變天,亦因為瑞士人手製機械錶的傳統令供應遠低於需求,間接構 成今日鐘錶業的盛世。壹:對鐘錶業有什麼憧憬?
林:路還是很長,中國關稅高,國民又可以外遊,現時他們有80%的奢侈品都在海外旅遊時購買,而且國內的中產階級人口有增無減,鐘錶業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今時今日,手 錶不是提供時間的工具,對女士甚至男士來說都是一件首飾。人愛進步,沒有人只擁有一枚手錶。我常對客人說:今日不買,明天更貴,因為年年加價,我們又從未舉行大減價。因此,我對鐘錶業的發展充滿信心。
壹:國內顧客與香港人的品味有何不同?林:中國市場從前着重出口,現在內需增加,人均收入不斷提升,而他 們喜歡買流動性資產,加上送禮文化濃厚,腕錶自然是絕佳選擇。香港人的買錶文化比國內人行先一步,金錶早已 不是港人口味,但卻仍是國內客的選擇;相反,港人喜歡的運動錶不是大部分國內人的那杯茶,對錶行來說是好事,什麼款式都有顧客消化,又因為品味不同而不會互相影響。不過當下的國內顧客要求已越來越高,有部分正在追 求罕有,限量的款式。壹:東方表行有什麼優勢,成為當代香港鐘錶業中的重要角色?林:我們的優勢是管理層想 法開放,給新一代很大的發展空間。
93年,東方表行成為首間香港上市錶行,其實我們算不上特別進取,但當下的 商業環境是不進則退,為向股東交代,擴展業務是必須的。香港大部分老字號仍然存在,但因為錶行的零售方式很 傳統,不少第二代第三代均不願投放時間拓展家族生意,而且開錶行門檻高,囤積存貨成本又高,鋪租又貴,擴展 業務實在不容易。壹:往後有什麼展望?林:繼2008年於香港皇后大道中100號開設佔地兩層過萬呎旗艦店後,我們 剛於上海外灘27號開設8,000呎新店,店內設有一個勞力士展覽館,展示勞力士的歷史和歷年款式,籌備歷時2年。 勞力士從未與任何公司合辦這類型的活動,這次合作真的難能可貴。為慶祝創業50周年,我們又特別與4個頂級瑞士 品牌推出5款限量腕錶,每款錶均刻上1961(公司創業年份)字樣,更起用特別顏色,不單有紀念性,獨特的配色亦 叫錶迷另眼相看,絕對值得珍藏。
50年歷史
1961年於德輔道中開設第一間零售店1973年購入銅鑼灣及旺角瑞士表行的控制權1980年成為30多個品牌的指定代 理1993年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2004年積極開拓國內零售市場2008年香港皇后大道中100號萬呎旗艦店開幕
http://www.dongfangyu.org/?p=4622
这是美国时间10月13日,Forbes发布的一篇文章。有两个标题,一个是Asia’s Rising Business Stars Under The Age Of 50,若称作“明日之星”,马云似乎是旧面孔,当然也可以理解阿里系仍可能再一次引领革命,但至少现在的马云有些力竭,“占领淘宝商城”行动正让他头疼 呢。而打开Forbes的链接,标题刚变成了Ten Big-Hitting Asian Businessmen Under the Age of 50,Big-Hitting,风云人物。新浪迫不及待转载了这一新闻,直接译为了“福布斯亚洲商界人物Top10”,真是简单干脆,但味道似乎变了。但 十个人里,中国人占了一半,确实够抢眼的。
1.曹国伟
现年45岁的曹国伟是中国新浪网总裁,新浪微博被视为中国版Twitter。
2.丁伍号
361°国际公司总裁丁伍号的目标是中国年轻消费者,45岁。
3. 高振东
中国宝时得机械公司创始人兼CEO高振东,45岁,他的公司还是一家私人持有公司。1994年他与几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开始了艰苦创业。
4. Garibaldi Thohir
印尼第二大煤炭企业Adaro Energy CEO托希尔(Garibaldi Thohir),45岁,他的公司在全球排名非常靠前。
5. 马云
中国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47岁,该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
6. Monis Rahman
巴基斯坦Naseeb Networks公司创始人Monis Rahman,41岁,他所有的Rozee.pk是巴基斯坦最大招聘网站,独立访问人数达50万。
7. Tony Fernandes
马来西亚AirAsia和Tune Group创始人兼CEO,47岁。
8.Vikram Chand
Vikram Chand是新加坡Vega Foods公司CEO,47岁,其公司产品销往20几个非洲国家。
9.前沢友作
他是日本Start Today创始人,现年35岁。他的时装零售网站Zozotown已让他成为亿万富翁。
10.周鸿祎
奇虎360科技公司创始人周鸿祎,41岁,他的公司开发网络安全软件,该公司已经在3月成功上市。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15/5OMzA4XzM4ODU5OA.html
21世紀網 臨近歲末,LED企業衝擊資本市場的腳步正在加快。
本週二聚飛光電剛通過證監會創業板發審委IPO申請審核。週四,萬潤科技就敲響了證監會發審委的大門,週五長方半導體和利亞德光電兩家LED企業將分別上會接受審核。
在LED行業已現產能過剩的背景下,21世紀網發現,在上述企業的招股書中,募集資金都被用於擴大再生產。此外,據高工LED產業研究所的調研,目前還有約50家LED企業準備登陸資本市場募資擴產,業內人士認為,此趨勢若繼續延續下去,LED行業產能過剩或將加劇。
火熱的板塊
今年以來,我國LED企業加快了登陸資本市場的步伐。
1月,雷曼光電正式掛牌上市。5月,國內LED封裝企業鴻利光電成功登陸深圳創業板。6月,奧拓電子和洲明科技也成功登陸資本市場。7月,瑞豐光電加入LED上市公司陣營。10月,聯建光電也正式掛牌上市。
11月25日,勤上光電在深交所掛牌上市,12月13日,聚飛光電通過證監會審核。
除上述已成功上市的企業外,該板塊的後備軍不在少數。
12月14日,以LED光源器件封裝和LED照明產品為主業的萬潤科技將過會審核。12月16日長方半導體和利亞德光電兩家也將敲響證監會發審委的大門。
據悉,除上述企業外,目前僅深圳市就有數家LED企業準備上市,此外還有50家LED企業已經完成或者正在進行股改,以求引入投資方,快速實現上市。目前,等待上市的LED企業都排到了後年。
產能消化疑問
21世紀網發現,近期上市或擬上市的LED企業大多集中在封裝領域。
浙江高工產業研究院院長張小飛表示:我國封裝企業約1200多家,產能多於市場需求。此外,封裝行業中螢光粉等材料價格沒有降低,芯片雖有下降但尚不足以使封裝成本降低。封裝企業多、規模小、同質化競爭下的價格戰,導致毛利率越來越低。
而據高工LED產業研究所的調研,部分中、小封裝企業已經出現開工不足。
此外,張小飛表示:我國的LED封裝企業數量多但比較零散,目前還未形成行業龍頭企業。總體看,中國封裝企業很少有核心技術,同質化競爭嚴重,導致行業毛利率較低。在未來競爭中,封裝企業將首當其衝面臨洗牌。
就是這個可能遭遇洗牌的領域,近期在資本市場助力下,產能卻仍在迅速增長。
雷曼光電招股書顯示:募投項目達產後,將新增年產能直插式LED器件2.64億只,貼片式LED器件4.8億只,中大功率LED器件0.096億只,LED顯示屏10,200平方米,LED照明節能產品36萬隻,產能擴張較快。
聚飛光電在招股書介紹:此次發行所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後,按輕重緩急順序投資以下項目:投資21527萬元用於背光LED 器件擴產項目,投資10075.61萬元用於照明LED 器件擴產項目,投資4648萬元用於LED 技術研發中心項目。
聚 飛光電表示:此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完全達產後,背光LED器件產品的產能將新增1440百萬隻/年,新增產能是2010 年產能720 百萬隻/年的2 倍,照明LED 器件產品的產能將增加660 百萬隻/年,新增產能是2010 年產能的90百萬隻/年的7.33倍。
此外,已上市的企業也計劃為我國LED行業產能繼續增加盡一把力。
近期,拓邦股份擬投3 .8億元建光電產業園,德豪潤達砸30億元欲建大陸最大LED封裝基地,天通股份3.6億元投資LE D項目,紫晶光電擬投29億元在新疆生產藍寶石晶體,璨揚光電訂購四台生產LED外延片MOCVD設備。
一邊企業瘋狂擴張,產能成倍提高;一邊下游銷售不暢,行業出現過剩。未來如何消化,將成為這些企業急需考慮的問題。(21世紀網 陸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