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想像一個畫面:史前時代,身軀龐大的恐龍主導了世界,體積渺小的螞蟻只能在縫隙中求生存;突然間,一顆隕石衝擊地球,帶來氣候變遷,岩漿與熔岩摧毀既有生態,反應不及的恐龍一個個倒下,螞蟻乘勢而起,不僅適應新環境,還威脅恐龍,成為新時代的霸主。 這不是遠古生物學,而是當前正在上演、一場活生生的科技演進史! PC時代:規模取勝 生產標準化,打低價牌搶市占 引爆火山的隕石是蘋果電腦(Apple),噴出來的岩漿熔岩叫作iPhone與iPad,英特爾(Intel)、微軟(Microsoft)等大企業是恐 龍,體積小的螞蟻是安謀(ARM)—它靠著群體戰術,與Google、三星(Samsung)、高通(Qualcomm)等不同的公司合作,進化成各式各 樣的高階新物種。 同樣是史前時代存在的生物,為何螞蟻能發展成帝國、恐龍卻面臨生存威脅?答案,藏在歷史的洪流裡。 我們將科技業三十多年發展分成四個時期,對照史前時代侏羅紀與白堊紀,發現物種演化有驚人相似處。七○年代前電腦只是大型工業用計算機,與民眾生活毫不相 干;一九七八年,英特爾開發出微處理器架構X86,兩年後IBM據此搭配微軟的MS-DOS,成功把個人電腦商業化,取代工業用大型主機。 此時期的科技業處於侏羅紀前期,是大型爬蟲類競爭戰場,誰吃下的資源多,創造市占率高,誰就勝出。據英仕曼投資(MAN Investment)的研究報告,IBM當時是無可撼動的王者,攻占九成以上的企業電腦市場,績效優於標準普爾五百指數近四○%。 但巨無霸很快面臨挑戰。一九八五年,微軟推出第一套視窗作業系統Windows,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喊出「人人都能有一部電腦」,讓電腦從工業、企業,走向家庭,宣告PC時代來臨。英仕曼報告指出,IBM從該年起連續七年遜於指數,平均每年 跌幅逾一一%,市場價值損失達八○%,成為第一波時代變化的受害者。 九○年代,微軟與英特爾這兩個先進物種不斷進化,英特爾做出運算速度更快、效能更高的晶片,微軟陸續開發出3.0、95等作業系統,它們緊密合作,共同制 定標準化規格,把硬體製造與組裝外包給台灣,大量生產,讓低價PC變成主流,形成了牢不可破的Wintel體系。 在整個PC侏羅紀時代,勝出之道是不斷擴張,創造出大者恆大的規模經濟。雖然有安謀、蘋果電腦這些獨特小型生物存在,但無法對英特爾、微軟等大型爬蟲造成 威脅;台灣代工業也依附這些優勢物種生存,從而產生鴻海、廣達、仁寶等市值上千億的大企業,以及宏?痋B華碩等自有品牌。 拓墣產業研究所美西研究員尤克熙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從一九八○年到二○○○年,驅動PC成長力量,來自英特爾處理器速度強化,以及微軟作業平台不斷更新。 此時安謀資源有限,只能走輕薄短小路線,無法用重裝設備追求高效能;同時,因不具備生產晶片的能力,只能到處找人合作,夾縫中求生。 網路時代:創意取勝 硬體不再獨大,雲端物種興起 九○年代末,PC產業進入侏羅紀後期,雖然恐龍等大型生物稱霸陸地,但同時,網際網路開始成熟,帶動新物種崛起—Google、雅虎(Yahoo!)、亞 馬遜(Amazon)等可以飛在雲端上的鳥。它們挺過二○○○年泡沫化危機,把生態系從陸地延伸到天上,創造了網路時代。 這些新物種特性是,不靠陸地上的硬體資源而活,不追求規模與效率,而是善用網路無邊無際的資源,用創意翱翔在天空。這就把科技業帶入白堊紀前期:恐龍、鳥 類並存而生,物種豐富多元,彼此既合作又競爭,但大體相安無事。此時,安謀這隻螞蟻爬進了蘋果,醞釀出一顆足以改變世界的隕石。 在侏羅紀時代被視為是淘汰者的蘋果,經過了將近十年的轉型求生後,二○○七年,推出安謀為基礎架構的iPhone,它顛覆了過去Wintel強調的「追求更高效能、更強規格」的邏輯,把一切硬體簡化,產品使用門檻降到最低,同時利用雲端網路豐富軟體應用。 行動裝置時代:差異取勝 打破規格化,重視使用者經驗 這個天外飛來的概念就像隕石一樣,衝擊原本穩定的PC生態環境,規模與數量不再被推崇,省電輕薄與優良的使用者經驗成為王道。二○一○年,同樣以安謀為核 心的平板電腦iPad誕生,全面引爆火山,顛覆原本的產業邏輯。自此,PC退下,行動裝置參上,科技業進入白堊紀晚期的物種滅絕時代。 此時期最大特色,是打破標準化、規格化,物種要想生存,須客製化、差異化。「現在的氣候,正是最適合安謀生存的環境,」大和證券分析師黃文堯說。 侏羅紀時代的劣勢,變成白堊紀晚期的優勢。當PC成長趨緩,消費動能轉向手機與平板電腦,群性、彈性極強的安謀,成為新時代主角。不只蘋果靠它起死回生,就連微軟、Google都搶著跟它合作。 晨星半導體董事長梁公偉認為,安謀最可怕的地方,是它與Android形成的聯盟,「Android+ARM(簡稱AnARM),就等於是過去Wintel的翻版,這個組合,會讓PC市場受到很大的衝擊!」 台廠機會在哪? 跳脫硬體思維,用軟體決勝負 國內PC業者又該怎麼調整自己,因應新的氣候變化,避免成為巨變下淘汰者? 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勝帆觀察,過去Wintel獨大,大家苦不堪言,只要英特爾要塞貨,廠商只好被迫吃下來。但現在,安謀的開放架構,對國內科技業者是機會,也是挑戰。 關鍵,就在於足夠的軟體人才。仕橙3G教室技術總監陳俊宏指出,AnARM屬於開放性架構,只幫你把東西做到五○%,剩下的要靠創意與軟體設計能力去發揮。「做得好,就能像宏達電一樣,創造出獨特的UI(使用者介面),建立足以挑戰蘋果的差異化優勢。」 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所長李進寶強調,AnARM系統可以從上做到下,比起過去Wintel掌握最肥的軟體研發端,台灣第一次有機會通吃,只要順利轉型過去,就會是極大的轉機。 除了需要大量增加軟體設計與創意外,廠商也要把思維從單一裝置上跳脫出來。「你只想著Tablet(平板電腦)、Smart Phone(智慧型手機)或NB,那當然會覺得很悲觀,」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峰說。 他指出,稱Android為開放式平台,是因為它不只局限在做電腦或手機,而是廣泛應用在各種電子設備,例如車用電子、電冰箱、冷氣機、提款機等,因為未 來的資料都會放在雲端上,加上安謀本來不是為了PC而生,兩者組合起來爆發力會非常驚人。「台灣廠商如果可以把眼光拉開來,就會發現無限的機會,」他意味 深長的說。 總結新時代生存之道,楊勝帆說:「Inside Tornado, Turkey Fly!」(只要在龍捲風暴內,就算火雞也能飛!)這句美國諺語,背後的含義是:「只要抓對了趨勢,就算是二、三流的廠商,也會賺得到錢!」 【延伸閱讀】恐龍面臨威脅,螞蟻雄兵崛起!—近40年科技演進史 1973-1985 商用PC時代 代表公司:IBM 1973:第1款商業PC問世 1978:英特爾開發出微處理器體系結構X86,成為日後20年主流 1980:IBM推出結合X86及微軟MS-DOS作業系統的個人PC 1985:微軟Window 1.01版本問世 1985-2000 個人PC時代 代表公司:英特爾、微軟 1990:安謀成立 1991:英特爾成為全球最大半導體廠商 1992:康柏宣布降價50%,PC進入低價時代 1993:英特爾推出Pentium CPU,Wintel架構取代IBM在個人PC的主導地位 1999:全球PC單年出貨量突破1億台 2000~2007 網路時代 代表公司:Google 2001:網路泡沫化危機爆發,全球PC出貨量首度下滑 2003:英特爾開發無線上網功能的Centrino平台,Wi-Fi成主流 2005:Google收購Android 2006:Google首次提出「雲端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 2007:全球網路使用人數達13億人,占全球人口20% 2007~ 行動裝置時代 代表公司:蘋果、安謀 2007:蘋果推出第1代iPhone,處理器採用ARM核心 2010: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首度超越PC,單季出貨量達1億支 2010:Android作業系統超越諾基亞,躍居全球最受歡迎的智慧型手機平台 2010:蘋果推出第1代iPad,引爆平板戰爭 2011:微軟宣布作業系統Windows 8將支援ARM架構 資料來源:拓墣、資策會 整理:劉于甄、林俊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