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劍橋畢業生獲投1500萬美元,他的掌上糖醫要做獨角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2/152309.shtml

【每日黑馬】是中國第一創業創新服務平臺i黑馬網傾力打造的創業報道欄目。如果你的創業項目想爆發,如果你想吸睛,如果你想拿錢,歡迎勾搭黑馬哥個人微信號heimage0002。我們的推廣資源包括:i黑馬網、創業家微博矩陣(800多萬粉絲)、創業家微信矩陣(百萬級粉絲),知名企業家、投資人和創業者都在這里!

i黑馬 葉靜 10月12日報道

今日,移動醫療公司掌上糖醫宣布獲得1500萬美元的A輪融資,領投方為IDG。之前,掌上糖衣獲得了平安創投及經緯投資300萬美元的天使輪投資,本輪融資中,兩家公司繼續跟投。另有消息稱,有一神秘戰略公司參與了此次跟投。

移動醫療雖是風口,但是風聲大雨點小,百萬級天使投資易拿,千萬級美元融資不多。掌上糖醫之前,比較受業界關註的同類公司有微糖、糖護士等。盡管還沒探索出成功的商業模式,但在糖尿病管理領域,已初現 “紅海”端倪。在APP store 上,你可以輕易找到上百款糖尿病管理軟件,如同當年上演的“百團大戰”,如今上演著“百糖大戰”。

創業一年,黑馬會會員、掌上糖醫創始人匡明體型小了一圈。一年前闖入這個領域時,這位劍橋大學畢業生、前Intel工程師、強生亞太市場年度銷售冠軍,設想著憑借自己的過往背景及對產業的理解,可以輕易打下一塊地盤,但是很快發現自己錯了。這一年里,他不斷地推翻自己、不斷地尋求新的解決方案。

1030761781

創業一年,掌上糖醫創始人匡明體型小了一圈

“開始想得很簡單,我們認為病人的需求是這個,但通過用戶一對一的訪談,發現他們的需求是另一個,比如他們對醫生不那麽看重,但對營養、社交的需求更強烈……”

沿著調研來的需求,匡明開始做產品,從硬件設計到軟件服務,然而這一切的努力並不能帶來期待中的顯著效果,比如用戶的活躍度依然不高,各種困惑不時襲來,最終匡明總結為“所有的慢病管理之所以難做,是因為有需求,但沒有剛需,不像腫瘤。”

他決定幫用戶創造剛需,將慢病管理與保險相結合。這在美國,已有成功的先例,如WellDoc和Glooko。匡明學習了兩家公司的做法,同時又改善了兩家公司原有體驗的不足。比如針對welldoc的血糖數據需要手動輸入, Glooko的插件售價較高,兩家公司的線下服務較少等問題,糖+硬件與掌上糖醫軟件相配合,不僅提供了更便捷的數據采集方法,更便宜的硬件價格,還提供了多樣化的線下服務活動。相較產品層面,嘗試這一模式的真正困難在於中國的醫療支付體系不同於美國。

中國的商業醫保里,慢病管理才剛起步。去年新的保險政策,開始鼓勵個人用醫保卡的余額購買健康保險。在匡明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中國的支付體系會想美國學習借鑒,這也給了他走這條路的勇氣。

在匡明看來,國家每年為糖尿病及相關並發癥支付的費用達到了近2000億元,占到基本醫保總額的20%,未來國家基本醫保肯定要減負,但不可能甩包袱,這其中肯定會有商業保險參與其中。所以盡管目前還沒有成熟的模式及險種,匡明願意作為探索者與其投資方共同推動與平安保險推出相關新險種。

“將慢病管理與商業保險相結合會是移動醫療的一條道路,整個行業都應該從這個方面去做。”匡明說,“本輪融資後,掌上糖衣將與保險合作夥伴深度合作,搭建一站式的糖尿病院外監測、管理、服務和保障平臺。”

之前,國內移動醫療公司大多沒有商業模式,主要依靠VC的資金生存。在已經嘗試的商業模式上,除軟硬件相結合,硬件產品帶來部分收入外,最主要的還是服務醫藥產業鏈上的大公司。由於藥企是這個產業鏈里真正賺錢的大公司,所以已有的一些商業模式探索主要是為藥廠服務,包括調研咨詢、Emarketing等。但是匡明認為這些模式只能是中間形態,不是真正的商業模式,無法支撐一家十億美元或百億美元的大公司。

盡管跳出了藥廠生態鏈,但匡明還是將掌上糖醫納入了另一條生態鏈——支付方生態鏈。在醫藥產業里,一個最為重要的部分是支付,而這也為掌上糖醫這輪融資留下了一個懸念,本輪投資方中的一家公司一直沒有揭開面紗。如果按照匡明希望走的道路,在引入平安之後,金融服務方也會是其希望引入的對象。

“我們已為用戶提供了數百萬次各類服務,年底用戶數量有望達到百萬”匡明說。過去一年,掌上糖醫能夠獲得大量用戶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其與阿里雲展開了合作。而考慮到之前騰訊投資了糖大夫,此輪融資,掌上糖醫是否會引入BAT也是懸疑之一。

掌上糖醫檔案

公司名稱:杭州康晟健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創始人:匡明

公司所在地:杭州

所屬領域:移動醫療

融資情況:A輪 1500萬美金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葉靜,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095

春節1500萬人撤離 震撼對比北京上演“空城計”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2-07/983254.html

春節1500萬人撤離,對比北京上演“空城計”。2016年2月6日,隨著猴年春節的臨近,大量外來人口返鄉過年,北京部分街道景區人煙稀少,如同“空城”一般。

1.thumb_head

春節1500萬人撤離,對比北京上演“空城計”。2016年2月6日,隨著猴年春節的臨近,大量外來人口返鄉過年,北京部分街道景區人煙稀少,如同“空城”一般。

2015年10月1日上午,北京,國慶66周年紀念日,來自全國各地的數萬遊客湧入天安門廣場、故宮等景點,慶祝國慶節,開啟國慶七天長假之旅。   

 

  • 東方IC
  • 劉小英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883

H5遊戲月流水過1500萬意味著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26/154430.shtml

導讀 : 目前的H5遊戲行業的情況類似於2005年支付寶出現之前的B2C電商行業,支付環節存在的問題較多。

222

前天,一款HTML5遊戲宣布月流水突破了1500萬,成為業內首款千萬級別的H5遊戲。這款遊戲開發公司的創始人是前盛大遊戲總裁淩海。

一款月流水超過1500萬的H5遊戲意味著什麽?

它好比一針興奮劑,意味著曾被看衰的H5遊戲的變現能力由此正名;也意味著資本市場需要修正之前對H5遊戲行業“目前不具備盈利能力”的整體判斷。白鷺時代CEO陳書藝等遊戲界的大佬都曾提過,月流水千萬是一個門檻,H5遊戲只有突破了這個門檻才能贏得大資本、大團隊的持續投入。

H5遊戲行業在經歷了2015年的高開低走之後,一款“月入千萬”的產品讓業界重拾對H5遊戲的信心。

2015年開年時,在原生遊戲用戶紅利結束,進入穩定期的大背景下,業內普遍認為H5遊戲存在著移動端唯一可能的用戶紅利,並預測H5遊戲行業在2015將迎來大爆發。事情最初也像大家預測那樣,《圍住神經貓》等H5遊戲刷爆朋友圈。

但隨著《神經貓》大火之後微信對H5遊戲的流量管制,以及受制於留存率和流量變現能力的不足,進入2015下半年,H5遊戲生存狀態急轉直下。甚至有人直言H5遊戲現階段存在硬傷,未盼來春天,已進入寒冬。同時,國內資本市場大環境趨冷,更讓H5遊戲業內的創業團隊倍感煎熬。

H5遊戲行業經歷了從2015年的“高山速降”到2016“月入千萬”的突破,是否意味著H5遊戲的春天終於來了呢?二爺認為H5遊戲行業目前仍有“三座大山”需要突破,1500萬更應該是一針鎮定劑:

1、運營能力缺失,指望不上的“天才操盤手”

整個2015年,H5遊戲始終在“高傳播、高流量、低留存、低轉化、低ARPPU”的圈子里打轉,對H5遊戲廠商來說,這“三低”痛點疼得厲害。

H5遊戲最大的優勢在於其天然的具備社交傳播特性,一個URL即可分享,在社交軟件內的傳播大幅降低了用戶的獲取成本。目前看來,H5遊戲最大的陣地仍是微信,朋友圈給H5遊戲帶來了高PV。但流量來了,遊戲廠商卻抓不住,留存難,轉化更難,朋友圈里絕大多數的H5遊戲都是一閃而過,短時刷屏,迅速衰落。

作為一款遊戲,產品好固然重要,但運營能力更為關鍵。這款H5遊戲之所以能夠成為首款千萬級別的H5遊戲,與其創始人淩海在盛大時期的經驗密不可分。10年的盛大生涯讓淩海很清楚地知道如何去運營好一款遊戲,無論這款遊戲的載體是PC、手機還是H5。這樣的經驗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具備的,特別是對創業團隊來說。二爺曾采訪一位世界500強的大中華區總裁,他評判人才的一條重要標準便是“他是否具有成功經驗”。

對整個H5遊戲行業來說,整體運營能力的提高,決定著行業是否能夠走出2015的怪圈。H5遊戲行業的主體仍是創業團隊,期望所有的創業團隊能夠在短時間將運營能力提高到另一個層次,並不現實。

所以,要“點燃”H5遊戲行業需要更多成熟的大公司的進入,不僅是現金和技術的進入,更是運營能力的進入。創業團隊在運營能力方面的修煉、學習和成長需要更快,除非出現“天才操盤手”,但這真的指望不上。

2、短命的輕度H5遊戲泛濫,優秀的重度化產品寥寥無幾

截止2015年底,HTML5遊戲數量超過3000款,在已上線的H5遊戲中,制作簡單、易於傳播的休閑益智類小遊戲占比達到75.10%,其次是角色扮演類、動作冒險類遊戲,占比分別為9.22%和6.04%。

在2015年,大批開發成本較低,輕度化的H5遊戲“霜化”在朋友圈,成為先烈。同為H5遊戲,該款千萬級遊戲強大的IP自然功不可沒,但同樣重要的是它作為一款H5遊戲,重度化色彩極重。淩海坦言“我的標準比別人高。”

目前,輕度休閑H5遊戲開發成本較少,1個開發者在幾天時間內獨立完成,成本是幾萬元。中度及重度產品的開發費用和周期則可比擬原生APP,《貂蟬有妖氣》開發成本約100萬元,周期4個月;《時尚都市》開發周期75天,上線後持續開發及叠代共10個月,總體成本約200萬;《傳奇世界》開發成本100萬,周期為3個月。

雖然H5遊戲的研發成本與原生手遊仍無法相提並論,但出於產品生命周期的考慮,廠商已經開始向H5遊戲重度化方向傾斜。在2015年各季度CP新創建的HTML5遊戲中,益智休閑類遊戲占比分別為82.1%、78.2%、70.3%和72.08%,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而角色扮演類遊戲在Q3實現爆發,占比從6.8%提升到14.0%;在玩法上,出於遊戲變現的需求,CP開始註重研發玩法偏重化的HTML5遊戲,探索HTML5遊戲道具收費的模式。

二爺認為,2016年,如果H5遊戲行業仍然充斥著大量個人開發者制作的小成本、小制作的輕度化產品,行業依然會遭遇與2015年相似的情況,僅一款千萬級爆款遊戲的帶動作用有限。

但近期H5遊戲開發界傳來一些利好,白鷺引擎的一款HTML5的3D遊戲引擎Egret 3D發布,可以讓H5遊戲向3D化、重度化發展,極有可能吸引大廠商投入。當業內出現一批重度3D遊戲,H5遊戲或將迎來真正的爆發期。

3、支付不做好,就像淘寶沒有支付寶

目前,低ARPU、高DAU,病毒式傳播的休閑類HTML5遊戲都是依靠社交工具實現,用戶粘性不足、付費意願偏弱、遊戲生命周期較短,且二次入口導致CP吸量減弱,市場定位仍是“市場部門的營銷工具”。

盡管,H5遊戲用戶規模已達1.75億人,同比增長率達到112%,且H5遊戲的流量入口已呈現多元化趨勢,包括騰訊在內的流量聚集平臺都開始嘗試布局H5遊戲中心,但通過H5遊戲實現流量變現的路徑仍然不清晰。付費方式依然是通過經營流量廣告變現,整體付費率依舊處於較低的水平。雖然遊戲內付費點產生收入也有望成為H5遊戲的主流盈利模式,但有能力以IAP(遊戲內支付)的方式通過出售遊戲內計費點收費,並有一定流水的H5遊戲產品,屈指可數。

二爺認為,在行業整體付費率較低的情況下,脫離開支付環節去談商業模式幾乎是扯淡。目前的H5遊戲行業的情況類似於2005年支付寶出現之前的B2C電商行業,支付環節存在的問題較多。

H5遊戲的支付主要分為APP支付接口與WEB支付接口兩種,相對而言,APP支付接口的響應速度較WEB支付接口更快,APP的支付渠道數量也比WEB支付渠道更多。H5遊戲廠商在加強對提升玩家群付費水平的研究之外,還要關註如何讓用戶更加愉快的付費,優化付費環節的體驗。

試想阿里的成功有多大程度得益於開發出支付寶?當然,現在的技術水平和當年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支付工具和技術手段已相對成熟,H5遊戲廠商自然不必再造一個支付寶,大家需要思考的應當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它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952

27億中超網絡版權被盜播 樂視體育起訴3家視頻網站索賠1500萬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3-11/990564.html

在中超第二輪比賽即將開打之際,互聯網巨頭樂視體育宣布,發現中超首輪比賽中多家新媒體平臺存在盜播行為,並已向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首批起訴雲圖TV、VST、全民TV三家,索賠金額合計1500萬元。

每經記者 周恒

在中超第二輪比賽即將開打之際,互聯網巨頭樂視體育宣布,發現中超首輪比賽中多家新媒體平臺存在盜播行為,並已向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首批起訴雲圖TV、VST、全民TV三家,索賠金額合計1500萬元。

2015年2月份,樂視體育和中超版權的擁有者體奧動力聯合宣布,樂視體育成為中超聯賽獨家新媒體合作夥伴。拿下兩個賽季中超的網絡獨播權,樂視體育付出的代價是27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樂視體育還表示,他們已特別設立中超反盜版基金並投入首筆100萬元獎金,用於獎勵對新媒體侵權行為的舉報。在北京大學中國體育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何文義看來,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都是版權產業,現在體育版權價格如此高,如果不嚴格保護版權,體育產業的附加價值就無從談起。

3月11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試圖聯系雲圖TV、VST、全民TV,並分別向其官網提供的郵箱發出采訪提綱,但截至發稿時,尚未獲得VST和全民TV的回複。雲圖TV回複稱,雲圖TV產品只是一款聚合平臺軟件,沒有進行任何宣傳或內容傳播,他們在收到樂視體育關於中超版權的警告後,也積極配合樂視體育,及時對相關內容做了下線處理,目前沒有收到樂視體育的起訴書。

巨額索賠應對盜播

對於首批起訴對象,樂視體育方面的"要價"並不低--單場比賽500萬元。

不過,為了拿下中超網絡獨播權,樂視也付出了2年27億元的"天價"。樂視體育方面表示,他們擁有獨占專有的中超聯賽所有相關音視頻節目和中超聯賽所有音視頻直播節目的網絡視頻權等新媒體權利,包括但不限於網絡直播、錄播、點播、延播等。

中超首輪開賽的同時,樂視體育和體奧動力啟動了中超史上最嚴密的版權防護措施,面向全球啟動全網監控。樂視體育相關人士表示,中超首輪比賽他們發現12個新媒體平臺存在盜播行為,其中中國境內8個,境外4個。

據樂視體育介紹,上述平臺涉及兩種侵權行為,一是違法將正在直播的中超直播節目通過信息網絡同步向公眾進行傳播,這種行為侵犯了樂視體育的獨家新媒體權利;二是非法使用樂視體育的中超賽事直播流,這種行為不僅侵犯了樂視體育的獨家新媒體權利,並構成不正當競爭。

樂視體育表示,因在全網監控中發現多家新媒體平臺盜播中超首輪賽事,3月10日樂視體育向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首批起訴雲圖TV、VST、全民TV三家,每場比賽索賠500萬元,首批合計1500萬元。樂視體育相關人士表示,上述平臺都是在比賽正在進行時盜播,他們已經保存了證據。記者在樂視體育提供的截圖上看到,雲圖TV和VST頁面上有中超比賽畫面。

宣布巨額索賠前幾天,樂視體育首席營銷官強煒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樂視體育已擁有300多個體育項目3萬多場比賽的版權,版權布局基本完成,接下來要重點打擊盜播。

死守中超網絡流量入口

樂視體育表示,他們已特別設立中超反盜版基金並投入首筆100萬元獎金,用於獎勵對新媒體侵權行為的舉報。新媒體是指基於數字和網絡等新技術支撐下的媒體形態,包括但不限於網絡媒體(網站、互聯網電視、網絡廣播、搜索引擎等)、移動終端(手機、平板電腦等)、新型電視媒體(IPTV、互聯網電視、OTT、數字電視)等,均屬於舉報範圍。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以來,樂視體育在中國足球領域大踏步"跑馬圈地"。最近一段時間,樂視體育動作頻頻:冠名北京國安樂視隊、控股體育數據公司搜達足球、3億元並購體育直播平臺章魚TV、27億元包攬中超未來兩個賽季新媒體獨播版權,1000萬美元領投章魚彩票B輪融資。此前,樂視體育還簽約了國內100多塊足球場地運營權。

樂視體育稱,他們圍繞中超形成完整的足球產業鏈條,涵蓋了線上線下足球的所有場景。樂視體育高管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樂視體育未來還將推出付費看中超的模式,這也將成為他們收回27億成本和內容變現的重要渠道。

業內人士分析,圍繞中超這個強IP,樂視體育正在下一盤大棋,這盤棋的切入口,就是中超賽事內容。圍繞中超,樂視體育未來將布局賽事內容付費和足球彩票,這也是樂視體育以外界難以理解的"27億天價"拿下中超網絡獨播權的邏輯。樂視體育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擊盜播,也是為了保證能夠通過中超賽事導入更多用戶,從而實現他們追求的生態價值。如果其他網站隨意盜播中超賽事,那麽樂視體育以巨額資金買來的賽事版權也就失去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國政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樂視網副董事長韓方明提交了"加強體育賽事知識產權保護 促進我國體育產業健康發展"的提案,呼籲維護體育賽事類節目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夯實體育賽事類節目保護的法律基礎,加強體育賽事知識產權的保護。

  • 每日經濟新聞
  • 柴剛
  • 每經記者 周恒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801

為什麽我們用2年時間只做了1500個用戶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23/154839.shtml

導讀 : 用三年時間在做“產品試驗”,回答的問題只有一個:先有好產品還是好用戶?

2015年底,我從百度離職。做了一件百度一直教我做的“喜歡並且擅長的事”。

雖然在之前兩年的周末我們都在運營這件事,但我們的“增長”其實很慢。

接下來你將看到一篇廣告,一篇有趣而性感的廣告。

但我們更想讓各位知道的是我們用了三年時間在做的這麽一個“產品試驗”,回答的問題也只有一個:先有好產品還是好用戶

差不多半年前吧,很多人會跑來問我:三節課現在有多少用戶?

我回答:1500人

問的人會很驚訝:你們做了多久了?

我說,我們做了兩年多。

於是,提問者會一臉不可思議的看著我:兩年多才做了1500個用戶麽?

我很平靜,並且沒有解釋。

我內心的想法是,我們不是用兩年做了1500個用戶,我們是用兩年交了1500個朋友。

沒錯,兩年發展了1500個用戶的效率實在是太低了,但兩年交了1500個好朋友的效率就完全相反。

也有人問我,你們三節課有什麽產品麽?

我說就一個微信訂閱號,一個PC網站。

於是她跑去看了一下,說,就這些產品麽?

我說,是的。

我想這位朋友肯定也會想,這廝號稱做了這麽多年的產品,服務過幾億用戶,看起來逼格各種高,我看產品也不咋樣啊。

其實,如果把 擁有海量用戶的app 、設計漂亮的網頁作為產品的話,我們目前確實不算是有好產品。

但如果把我們的服務作為產品的話,我們有口碑和粘性最好的產品。

所以,我也經常會想這樣一個問題:是先有好產品,還是先有好用戶呢?

那麽,我們不妨先想想看,假如你想要“先有好產品”,可能會發生什麽呢?

我猜,就我們最常見到的故事來看,通常可能依次會出現這麽幾個階段:

1.你假設了一個需求,圍繞著它去確定產品的功能

我時常發現,有些創業者和老板們,往往習慣於拍著腦袋做決策,拍著胸脯說資源,拍著桌子罵產品。

他們是“三拍產品經理”。

這些“產品經理”(其實不應該稱為產品經理)一般從一個自我暗示的需求出發,會說“如果有這樣的產品我肯定會用啊”,“你說,有這樣的產品你會不會用?”

如果你說你不會,他肯定會說“那你不是典型的用戶,反正我肯定會用”。

既然老板覺得這個需求是真實存在的,下面的人就趕緊開幹吧。

於是,“三拍產品經理”們帶了一幫兄弟們真的開幹了,他們做啊……做啊……做啊……

天亮了會黑,天黑了也會亮。

直到有一天,老板說:我們開個會吧,大家停一停手里的活。

2.你感覺哪里出了點問題,得分析分析競品了

老板說,你們忙碌的沒日沒夜的,我也一刻都沒閑著,一直在刷微信的訂閱號和36kr的文章,我把訂閱號的文章都看了,發現一個和我們做的類似的產品,人家融資到A輪了,勞資的想法都被他們做完了。

“那看來我們的方向很對啊,老大!”

“問題是,他們快死了,我上去用了一下,基本沒反應了”

一屋子的產品運營面面相覷,研發心里跑過去1000匹“草泥馬“。

於是產品經理們陪著老板開了3天3夜的會議,會議室夾雜著午飯和晚飯的味道,已經分不清哪頓吃的什麽菜了。

也不是沒有效果,大家討論到非常糾結的時候,有個新來的產品經理實在忍不住了,說了一句“我們找個用戶來問問不就知道了嘛”。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於是乎大家決定要去找點用戶來聊聊。

 3.你找來了用戶,問了一堆問題,然後似乎從中發現了什麽

大部分產品經理在面對用戶的時候是不太自然的。這種不自然就像新媳婦第一次見公婆的感覺。

更多的產品經理在提問和訪談的時候是缺乏方法的。這種訪談既不能赤裸裸地問結果,也不能繞了一圈被用戶帶溝里去。

我的方法是講故事。用敘事的方式去尋找線索,偶爾引導用戶思考一下問題。

誰最會講故事呢?當然是瓊瑤、金庸和各種編劇了。他們一般是用“角色、場景和矛盾(也叫沖突)”的方法來講故事。

我就用“用戶、場景、痛點”的方式來講故事。

角色=用戶

場景=場景

矛盾=痛點

於是開始了一場敘事的對話。

比如,我想知道一個產品經理平時是怎麽發現一些新產品的,我有一段如下的對話。

我:最近有什麽好產品可以推薦麽?

答:有啊,比如balabala...

我:咦?這款我還真沒用過,感覺怎麽樣啊?

答:還行,主要是畫質特好啊

我:恩,我下來看看。收費麽?

答:不收費,從來不下收費的,這年頭誰還用收費的啊。

我:好吧,我被鄙視了。你給我看看你還下了那些app。

答:你看下我手機吧,這個文件夾主要是新的。

我:擦,你用的好多啊,下這麽多幹嘛?

答:沒事下著玩的,平時也比較喜歡多看看。

我:好習慣啊,你自己找到的還是別人推薦的?

答:都是我自己app store找的。

我:你一天很閑麽?

答:忙死了好不好,但這個還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不用感覺會落伍啊。

我:哦,找這些東西費事嗎?

答:要想找到新的好的,肯定要費點事,熱榜的和首頁推薦的基本就不能看了,得去看熱搜、新榜、評價這些,反正是不省事。

在這個過程中,我基本上完成了我想要的信息。假設我的目標用戶是一個發燒級的互聯網產品經理的話,這個跟我聊天的對象無疑是我的精準用戶——喜歡玩各種app,並且“玩各種新鮮的APP”已經成為了他的一種習慣,但他尋找的過程比較費時,同時他也會有分享和炫耀的需求。

所以,我特別想說的是,比調研和問答更重要的是:找到你最需要的用戶!

要知道,問的用戶不對,答案一定是不對的。

而產品初期,你最需要的用戶,可能不是常規用戶,而是發燒級用戶、種子用戶。

至於種子用戶的分類和尋找方法,我打算放在我後面要寫的連載里說。這里的邏輯是:先找到好用戶,才可能有好的調研結果。

於是,“三拍產品經理”們饒了一圈,終於想清楚了一個問題:得向用戶要需求,確定功能啊。

所以,很多產品,看起來跑的很快,走了很多路,但其實很多路都是在繞圈和原地踏步,雖然最後花了很多時間,但其實並沒有跑出很遠,就像下面這張圖一樣:

所以,其實是否存在著另一種思路呢:先找到一群好用戶,再在與這群用戶的持續互動中,去為他們做出一個好產品?

就像文章開頭,有人問我的問題,我覺得,其實我們不是花了2年時間做了1500個用戶,而是花了2年的時間交到了一群朋友。

而,這群朋友們,恰好也正是我們最好的“用戶”。

有了好用戶,我們才開始為他們做好產品。

順著用戶的需求,逐步叠代我們的服務和產品,這樣的邏輯,好像也有點不符合產品方法論。

然而,也許這就是事情本來的樣子呢?

不管你怎麽想怎麽看,在如何面向用戶做事上,我和三節課的夥伴們始終都在堅持著這樣一條路徑:

1.找到一群你覺得有價值服務的用戶

所謂細分市場、垂直切入、小而美,在我看來,主要是找到那些特別的用戶。

有人說:我要服務全國的產品經理,做最大的產品經理學習組織。我說,那我們就做最小的吧。我們只服務3歲以內的產品經理,所以,三年以上經驗的產品經理可能就不是我們重點要關註的對象太多了。

這就是用戶的細分——做我認為最“性感”的那群人。這群人是有激情和活力的,因為有了這樣一群用戶,我的產品也會有更高的機率變得更性感。

所以,性感的產品,首先得有性感的用戶。

2.想辦法和他們成為朋友

我自己往往會有這樣一種感受:一個產品,往往可能並不是由產品制造者定義的,而是由它的用戶來定義的。

這句話不知道是不是好理解,一個產品難道不是產品制造者定義的麽?

形式上,看起來是。但實質上,我相信只有用戶有權利定義產品,用戶也許不是那麽會說會表達,但他們總會找到一個合理的方式把他們想要的東西反饋給你。一旦你沒有接收到這些反饋,忽略了用戶們的權利,用戶們就會因為失望而選擇離開。

而為了從用戶那里更好地拿到這個“定義產品”的授權,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和他們成為朋友。

所以,很多人看不懂、也不理解三節課為什麽要免費。他們往往會說:收費做得好好的,無緣無故你們就要免費,你們是不是傻?

但實質上,當我們把一個原本收費2000塊/人還往往供不應求的課程完全免費開放出去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是以此作為一個特別有誠意的禮物,換來了一群用戶願意把你當作是一個“朋友”。

而有了這群朋友們,他們就會開始為你來定義你的產品。

就像,我們的迄今為止的絕大部分產品和活動,都是由我們的學員或誌願者們來提出想法、主導甚至負責運營的。

且,三節課一直到今天為止,都仍然有很多事情都是必須要得到用戶們的授權才能往下做的,比如,如果想要新上線一堂在線課,我們可能需要得到30個課程內測小組成員的授權和認可才行。

3.為你的朋友們提供更多的服務

當我們跟一群用戶已經成為了好朋友,接下來,我們就會像追求異性對象一樣,為他們提供更多他們喜歡的東西。

至於該怎麽討好用戶,我打算在後面我的第四個(隨便猜的)連載的時候和大家聊聊。

但有一點,你必須要讓他們喜歡上你的服務或者產品,而且是在你的產品一塌糊塗的基礎上喜歡。比如,我們的線上課報名流程,最恐怖時在一個多月前達到了令人發指的18步,但這居然可以不影響三節課的用戶們喜歡我們的課程。

當然,你最好不要讓用戶們失望,假如你真的很爛,你就必須要能讓大家看到進步和信心,就像小米曾經做過的那樣,也比如,我們從4個月前開始,就一直堅持和兌現著“每個月,線上學習體驗必須提升33%”的承諾。

4.在用戶認可你的基礎上進行商業化價值探索

用戶是否足夠依賴你,最後一定是會用腳投票的。

我自己還有一個堅持:在用戶已經充分認可了你的時候,一定要大膽往前走一步,試試看他是否願意為一個他所認可的價值而付費?

如果他願意付費購買你的服務,那說明你是不可替代的。就像一個男人願意給你花錢買大鉆戒,說明他至少是認真的。

當然了,商業價值的探索有很多方式,也未見得一定是要面向用戶收費直接收費,也許是羊毛出在豬身上狗買了單呢?

總之,在我看來,商業探索可能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證明你是被用戶“需要”的。

這種“被需要”的感覺,對產品經理太重要了。

有人說,擦,這不是社群的思路麽?

咦,還真挺像,但我不會包裝,我只是從產品設計師和規劃的角度去考慮的。

現在,貌似在新媒體運營領域里,很多人稱其為“社群”,我也不知道說的是不是同一回事。如有雷同,我不負責。

其實,我說了一堆,最後就講了一個道理:是先有好產品,還是先有好用戶呢?

我的答案是:先有好用戶,才會誕生好產品。

所以,你看到了吧,三節課其實是我們的實驗項目。

我們幸運地找到了幾千個好用戶,然後盡量為了他們而去做出好產品。

不過如此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319

非農數據利空“砸不動” 黃金直指1500美元/盎司?

“黃金就是砸不下去!”有市場人士發出如此感嘆。這個周末,從美國非農就業數據公布到朝鮮導彈事件,黃金投資者的心態經歷“大悲大喜”的起伏。在不少資深分析人士看來,在利空不跌和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的背景下,下半年還有意大利憲法公投和美國總統選舉等不明朗事件推動,年內黃金可望沖上1500美元/盎司大關。

北京時間7月8日晚上,美國公布6月新增非農就業28.7萬人,創8個月新高,遠超市場預期的18萬,但5月新增就業下調至1.1萬,平均來看近三月新增就業不足15萬,近期美國就業整體依然疲弱。就業數據公布後黃金一度暴跌1.8%,但最終收漲在1367.4美元/盎司,美元指數也反應平平。

據韓國軍方聯合參謀本部透露,朝鮮7月9日上午11點半左右在東部鹹鏡南道新浦東南的日本海試射了一枚疑似潛射彈道導彈(SLBM)的導彈。韓國軍方稱導彈發射後不久就無法正常飛行,發射可能以失敗告終。

對此,深圳一位看好黃金的私募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周五黃金已經呈現“利空”砸不動的走勢,加上周六朝鮮導彈事件,在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的背景下,下周黃金有望呈現強勢。

恒生中國環球市場業務主管黃偉鴻表示,下半年潛在的多宗黑天鵝事件:10月意大利就憲法改革進行公投,支持退歐的五星運動黨有優勢;11月美國總統大選,特朗普也有不少機會勝出,特朗普曾表示,當選後將采用寬松政策刺激經濟;德意誌銀行等歐洲銀行也有不少潛在風險敞口;全球態勢不明朗,故下半年整個環球市場以避險為主,風險資產未必有大的上升空間。黃金方面,因為現今為負利率時代,且貨幣貶值,所以黃金受到人們追捧,黃偉鴻預計下半年黃金會達到1500美元。今年以來很長時間內,美元與黃金走勢相一致,這跟過往美元與黃金走勢負相關的歷史經驗有所改變,主要是因為過去不少投資者買了美元以後就會買美股,而黃金是避險資產,但如今美元也是避險資產,未來也如此。

海通證券宏觀分析師姜超稱,美聯儲年內加息的概率依然較低。首先,6月英國公投決定脫歐以來,美元指數飆升了3.4%,一方面,強勢美元沖擊美國出口,另一方面,考慮到美國進口價格指數同比已經連續22個月為負,強美元對通脹壓制作用更加凸顯。其次,英國脫歐後,歐洲市場不確定性增加為全球經濟複蘇蒙上陰影。而歐盟又是美國重要的貿易夥伴,若歐盟經濟惡化,對美國也會構成沖擊,所以6月非農強勢是否可持續,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再次,美國通脹雖回升,但依然處於低位。5月PCE同比0.93%,CPI同比1%,所以短期內美聯儲通過加息控制通脹的必要性也不大。

姜超稱,英國脫歐震動全球,或引發連鎖反應。英國決定脫歐後,其內部的蘇格蘭、北愛爾蘭可能舉行再次公投;歐盟內部問題不斷,不穩定性增加,意大利正成為新的風暴眼;而年底的美國大選爭議也很大,可能又是一個黑天鵝,所以2016年避險情緒註定升溫。再加上聯儲年內大概率按兵不動,全球寬松延續,黃金國債仍是資產保值避風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069

Facebook承諾為普通市民提供1500套住房

Facebook正計劃擴建其總部園區,並新招募6500名員工。為了應對門羅帕克市房地產需求不足,據CNET報道,Facebook宣布將為普通市民建造1500套住房。其中,15%的住房將提供給中低收入家庭。

“Facebook正致力於成為一個好鄰居”,Facebook的一位發言人說,“我們知道自己的成長壯大對周圍鄰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影響,我們希望獲得人們的尊敬,並審慎思考我們的擴張方式。”

門羅帕克市部分官員支持Facebook的房地產計劃,認為這顯示該公司正加緊幫助門羅帕克市應對住房短缺問題。可是其他人(包括門羅帕克市前市長史蒂芬·施密特(Steve Schmidt))表示,Facebook此舉不足以應對其帶來的人口增長和房價激增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325

積攢1500萬用戶,300個自媒體人,它準備如何做好“知識型網紅”這件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25/158396.shtml

積攢1500萬用戶,300個自媒體人,它準備如何做好“知識型網紅”這件事?
dan dan

積攢1500萬用戶,300個自媒體人,它準備如何做好“知識型網紅”這件事?

人會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流量入口。

去年8月,剛剛成立的今日排行榜還沒有想過做“行業網紅的孵化”這件事。

當時,創始團隊運作的線下社群“雙誌精英會”業務已經運作了兩三年,發展得不錯,已吸收包括企業家、政府人士、醫生、律師、藝人等各界會員達4000余人。但隨著網絡經濟發展,幾位創始人也在思考,如何讓封閉的社交形態變得開放。

2015年年中,他們開始考慮做線上的事。經過短暫試錯後,他們放棄了打造類“今日頭條”的新聞客戶端,隨著自媒體經濟興起,最終把目光鎖定在自媒體人的找尋與孵化上。“我們選擇有潛質的‘大V’合作,幫他們在網絡上實現個人品牌的商業價值。”合作方式有幫對方建造微信、微博賬號,用今日排行榜大號導流,為其制作運營視頻節目並實現商業變現等。今日排行榜聯合創始人兼CEO魯靖介紹,目前與今日排行榜合作的視頻平臺已超20個,方式有獨播、首播、一般合作等。和藝人經紀公司一樣,營收則會從後期產生的效益中來分成,如廣告、電商等。

今日排行榜

今日排行榜聯合創始人兼CEO魯靖

做品牌運營只是今日排行榜“藝人經紀”的表現形式,它的核心則是幫助自媒體人定位、策劃與項目執行。拿之前簽下的紅人“濟公”遊本昌老師舉例,今日排行榜在分析其個人經歷、特長愛好之後,將其內容方向定位於“人生的活法和做法”。“對於遊老師來說,在表演方面他是有很多經驗可以傳授的,但同時,他對人生的感悟也很深,他自己是學佛的。”經過今日排行榜的運作,在微博上,83歲的遊本昌已經有超過44萬粉絲,還會經常和今日排行榜互動。

遊本昌今日排行榜

“濟公”遊本昌和今日排行榜互動

除了遊本昌、李琦、栗坤這樣的名人,今日排行榜也簽約了涉及時尚、旅遊、財經、醫療大健康、母嬰等領域超過300位的達人,目前正在運作中的有約30人。如何能簽到名人?魯靖的回答是,人脈加上對自媒體這件事的理解力。

找到有潛質的自媒體,合作,投資,今日排行榜商業模式背後的邏輯則如魯靖之前接受采訪時所說,“人會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流量入口。”

除了名人,達人,他們如何找尋到更多潛在自媒體資源?除了利用之前做社群時攢下的人脈優勢,今日排行榜還孵化出了一檔選秀節目《盒飯秀》,每位行業達人用15分鐘時間講一個觀眾喜歡的故事,類似TED脫口秀。“等於是自媒體行業的‘超級女聲’。”魯靖比喻道。而每期《盒飯秀》上,他們也會觀察,哪位達人是值得去挖掘、孵化的。

這件事還吸引到了前《中國企業家》總編輯何伊凡的加入,他現在運作的“盒飯財經”也屬於今日排行榜自媒體矩陣下的一環,畢竟,現在的今日排行榜做的還是一件媒體屬性很強的事兒。

“你可以說,我們本質上在做知識達人的經紀服務,幫助解決行業達人的十萬個怎麽辦。”魯靖說。而這種模式所認準的,正是個人品牌在今天所展現出來的,越來越強大的影響力,以及隨之而來的商業想象空間。

網紅經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060

華誼兄弟:出售部分掌趣科技股票 獲利1500萬元

華誼兄弟9月1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9月1日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了260萬股掌趣科技股份,占掌趣科技總股本的0.09%,出售均價9.74元/股。本次交易的投資收益初步計算約為1500萬元。出售完成後,公司持有掌趣科技股份占其總股本的比例為4.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03

14天期 SHIBOR跌幅趨緩 央行今日凈回籠1500億元

中國央行今日進行500億元7天期逆回購,中標利率2.25%,與上次持平;200億元14天期逆回購,中標利率2.4%,與上次持平。

公開市場今日有800億元逆回購到期,央行今日凈回籠資金1500億元,連續第八個交易日實現資金凈回籠。

隨著央行14天期逆回購的常態化,9月9日,14天SHIBOR跌幅趨緩,報2.5017%,跌0.30個基點。此外,隔夜SHIBOR報2.0850%,漲0.40個基點;7天SHIBOR報2.3765%,漲0.65個基點; 1個月SHIBOR報2.6770%,漲0.25個基點。3個月SHIBOR報2.7831%,漲0.21個基點。

瑞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汪濤認為,央行連續進行14天期逆回購並不代表貨幣政策出現重大轉向,“未來央行可能更偏重於能夠提高短期流動性的方式,而非降息降準。”

中信證券認為,隨著近期央行14天逆回購操作的常態化,市場情緒也逐漸穩定,在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的背景下,上周市場資金利率出現明顯回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3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