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電影行業發展之困(1) 郭曉平

http://xueqiu.com/1531393579/22478184
行業的根是自負盈虧的事業編。國家不撥錢,自己找出路。一大家子要吃飯,拆了東牆補西牆,溫飽就好,這是我對這個行業的根源理解。找問題要追本朔源,這就是現有行業困惑的所有源頭。中影、製片廠、院線、影院,根基還是從那個時代出來的。行業各個口的困惑有哪些?從影院、發行、製片、設備商說起。
影院的困惑

影院在分賬的事情上不困惑,困惑的是發行,困惑的是院線。

環顧分賬歷史:

計劃經濟時代,中影統購統銷,沒有分賬一說;

80年代拷貝結算機制,70%上繳中影,30%留省公司。利潤分配「二八原則」20%上繳省財政,80%再建設;

90年代進入市場機制,製片:發行:放映 分賬 35:17:48,片方拿到33%-35%(開始上繳專資和稅8.3%);

2002年,張藝謀《英雄》提高分賬比例40%,國產片分賬比例提高到37%左右;

《十面埋伏》提高到41%;《滿城盡帶黃金甲》42%,《金陵十三釵》45%

90年代放映的分賬比例是48%,近兩年影院得到的分賬比例是52%,影院的狼是院線養起來的,從狼嘴裡搶肉,院線第一個不答應。為什麼呢?院線是夾心層。

影院的困惑是到嘴的肉飛了,日子怎麼過。

影院的最大困惑是一次性投資大,回收週期長。

發行的困惑

電影行業的發行有三個環節:

傳統的發行方:中影、華夏、華誼、博納等;

中間數字發行方:中影數字;

院線發行方:院線

片方的日子不好過,要提高分成點。這提高的點從哪裡來?發行出,發行誰出?從院線出。上面的分析指出,最近幾年放映的提點還高了,擠佔的都是院線的利潤。

提點,反應最激烈的必定是院線。院線首當其衝,影院隨後,院線是影院的發言人,院線也有自己的利益。

製片的困惑

中國的製片業是困惑的。影片的收益不確定,影片成本投入大,票房回收週期長,這是製片的困惑。

票房走過的環節過多,「影院-院線-中影數字-發行-片方」。走完這一圈,少則幾個月,多則一年多。

設備商的困惑

設備商的困惑是影院設備更新週期長,賬期長。

影院整體毛利不高,一次性投入又很大,設備基本採用全資購買,普通單廳設備投入百萬左右,投資回報週期長,一次性採購後基本不更新或少更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03

Qloo:根據你喜歡的書知道你會喜歡什麼電影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1/2292822.html
Q

loo,一個被稱為「文化發現站」的網站,可以根據你本身的愛好和跟你品味相近的朋友的氣質去推薦各種東西——音樂,美食,電視劇,夜生活,時尚,書,旅行,等等。可以做「推薦」的產品很多,這個網站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可以根據你喜歡看什麼書知道你會喜歡什麼電影。

「我們覺得一個人首先是一個整體,才是一個局部,在這個理念上,我們創辦了Qloo。有很多可以做推薦服務的產品——Netflix、Pandora和 Foursquare,他們不會理解用戶的個性,因為有『先天缺陷』。」

Qloo四月份發佈內測版,11月上線,這個創業公司背後有很多有名的投資人支持,包括:Cedric the Entertainer和 Danny Masterson等。網站也擁有了很多名人用戶,演藝界的Ashton Kutcher、Ethan Suplee、 Bijou Phillips、Adam Busch,音樂界的Steve Aoki、Sonny Rollins,設計師Duncan Quinn,造型師Ilaria Urbinati等。

「我去過很多城市,知道去一個陌生城市要發現好玩好吃的地方有點兒麻煩,現在我們能根據人們已有的時尚和音樂品味給他推薦合他口味的美食和酒吧,這個創舉讓我們很興奮。」

用戶先要在Qloo的8個分類裡填寫(或者自己列出清單)自己喜歡的各種事物,為系統的推薦提供充足的數據。要得到推薦,先在相應分類下選取,然後選擇一個或幾個其他不同的分類,系統會根據你選擇的分類從數據庫中找到匹配你口味的推薦。

「有的人的音樂品味和時尚品味是相關的,有的人則是文學和美食品味有內在聯繫。」

Qloo現在在PC和手機網頁上都可以使用。現在這個團隊正準備開發iOS和Android版本的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309

電影票房誰做主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30/100467149.html

  超過40餘部國產影片扎堆搶佔賀歲檔之際,一場有關電影票房分賬的較量正在進行。

  11月14日,中影、華誼、博納、星美、光線五大發行公司聯合發出《關於調整國產影片分賬比例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將《一九四二》《王的盛宴》《一代宗師》等九部電影的發行方票房分賬比例提高到45%。隨後,院線方、發行方展開一場堪比宮廷大戲的明爭暗鬥。

  經過十多天的博弈,《一九四二》《王的盛宴》以及《一代宗師》的分賬比例初定,僅華誼發行的《一九四二》在超過3億元票房之後可獲45%以上的分賬。至於另外兩部影片,《一代宗師》維持原來43%的分賬比例,由星美發行的《王的盛宴》則栽了個大跟頭,分賬比例不升反降,上映三週後將降至39%。

  「中影、博納、光線還沒有表態,離我們發行的影片上映也還有十多天。目前我們還在堅持提高分賬比例。」在五大發行公司供職的一位區域發行總監告訴財新記者。

  儘管如此,業界普遍認為,圍繞賀歲檔的一輪較量已近尾聲。院線方雖略有妥協,總體而言,由電影發行方發起的提高票房分成比例的努力再次在堅固的院線面前土崩瓦解。

  但很多業者相信好電影發行方的票房分賬比例提高將是趨勢。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秘書長王鳳麟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的電影產業尚處於市場培育期,很多機制都剛剛開始探索,未來中國電影市場成熟之後,發行方票房分賬比例肯定會提高,甚至會達到國際上70%、80%的水平。

  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院線方、發行方多位人士亦一致認為,未來幾年內還會出現一波又一波的票房分賬之爭。

各個擊破

  11月14日,五大發行公司向各大院線下發的《通知》措辭強硬,稱已就票房分賬達成共識,從今年賀歲檔上映的九部影片開始,今後五家公司發行國產影片時,在與院線所簽署的《國產影片票房分賬發行放映合同》中,發行方與院線的票房分賬比例將不低於45︰55。這九部影片包括《一九四二》《王的盛宴》《大上海》《一代宗師》《十二生肖》《血滴子》、《泰囧》《笑過2012》及《秘密花園》。

  在院線方看來,這紙通知太傲慢了。「代表著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各方都是平等的,什麼問題都可以溝通協商,不能以通知的形式去命令彼此。」中影南方新幹線總經理趙軍告訴財新記者。

  接到通知的院線迅速聯合起來。11月17日下午,十多家院線在深圳聚首,商討應對。在這次會議上,院線方明確了反對提高分賬比例的大方向,制定了高舉高打的具體方案,列出的八條說明中,五大發行公司的態度問題、合作精神問題首當其衝,甚至指責發行方「不懂政治,『十八大』之後立即挑起折騰,製造全國大規模罷映是給政府添亂」。

  會後,萬達、中影南方新幹線、金逸珠江、新影聯、廣東大地等13家院線於11月19日聯合發佈「關於對《調整國產影片分賬比例通知》的意見」,正式做出回應,並以罷映相威脅。

  「期間,我們通過短信、電話與五大發行公司溝通,基本上把這幾家公司老總的電話打了個遍。」趙軍說。

  11月21日-23日在北京舉行的「賀歲片觀摩研討會」成為雙方博弈焦點。承辦方之一的《綜藝報》電影主編朱玉卿介紹,21日,共有30家院線、61人赴京商討此事。21日上午,開幕式結束,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出現在活動現場,主動和院線談判。「當時,雙方都沒有妥協,只是表示要繼續協商。」

  就在當日,九大影片之一的《一代宗師》開始「反水」,不僅出席了研討會,而且主動表態維持原來票房分賬比例。隨後,另一部《泰囧》也現身研討會現場,但僅宣傳影片,未表態。《一代宗師》的主發行方為國企背景的銀都,原本就對提高分成比例就熱情不高,在這次兩大陣營較量中更像打醬油的。

  對於這兩部帶有「投誠」意味的影片,院線方表示了極大熱情,稱全力支持其放映,並稱《一代宗師》是第一部和院線主動平等合作的賀歲大片。王中磊坐不住了,再一次主動約談院線方。

  11月24日上午,雙方協商尚在進行中,院線方釜底抽薪施壓華誼、星美,稱在達成一致協議前,27家院線及旗下各影院從當天起不接待《一九四二》《王的盛宴》任何活動。話雖如此,《一九四二》該有的前期宣傳卻依然在鬧市區影院如火如荼開展。五大發行公司亦針鋒相對,當晚發表聯合聲明,稱已有70%的發行院線與之簽訂了協議。

  實際上,自11月22日就陸續傳出中影星美、中影數字等十多家院線已經簽約,這被視為發行方的攻心計。朱玉卿告訴財新記者,中影、華誼等發行方自己的影院或中小院線可能簽了協議,這個70%的院線是按數量計算。如按票房收入計算,在幾家未簽約院線中,萬達票房收入佔17%,上海聯合佔10%,中影南方新幹線8%,大地、金逸各佔7%,僅這幾家已手握42%的市場份額。

  發行方繼續發起衝擊。據知情人士透露,「在華誼與院線方協商之際,中影給各院線發出短信,大意是13家院線中的某家譬如萬達已經簽約,你趕緊過來和我簽吧。但各院線一溝通就清楚了。」

  最終的結果是,11月25日下午,《一九四二》在發佈會上與院線方達成三級梯級發行分賬協議:3億元票房之內發行方按原比例43%分賬,超過3億元票房部分將按45%分賬,超過8億元以上票房部分按47%分賬。分成比例調整的時間點以國家專資辦公佈的數字達到日期的次日開始。華誼旗下《十二生肖》《西遊降魔篇》亦採用該分賬機制。

  第二天,《王的盛宴》分賬方式出爐:首週票房發行方按原比例43%分賬,次周票房發行方按41%分賬,此後至下片發行方都按39%分。至此,九部影片中的四部主力影片已結束談判,退出戰局。

宿命式結局

  「這是現階段市場環境下,雙方都願意看到的結果。如果《一九四二》《王的盛宴》不上映,對院線方、發行方來說是兩敗俱傷。」新影聯院線董事長姜廣超稱,「其他電影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會一部一部電影去談。」

  對於這一結果,五大發行方異常沉默,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星美、華誼均婉拒了採訪。

  小馬奔騰並未參與此次行動,但副總經理郭燕向財新記者表示,對結果並不滿意,儘管雙方在協商基礎上各自有所讓步。她相信近幾年內,發行方票房分賬比例肯定會朝50%的方向走。

  從這次較量來看,發行方現階段想將票房分成整體提升到45%並不現實。以《一九四二》為代表的正階梯發行分賬機制有鼓勵製作優秀國產影片之意,但主動權在院線手裡。一部新片的最高票房往往出現在第一週,之後觀影人數逐漸減少。能達到3億元票房的電影原本就有限,達到3億元之後院線方是否還會排期則是未知數。而以《王的盛宴》為代表的倒階梯發行分賬機制倒是與國際分賬機制一致,能夠鼓勵院線多為影片排期,但分賬基點實在太低,第三週竟低至39%,業內戲稱「張藝謀幾部大片爭來的分賬比例一朝被《王的盛宴》打回了原點」。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劉嘉介紹,去年《金陵十三釵》以5億元為分賬點,5億元以內分45%,超過5億元41%。這樣分賬鼓勵影院加長映期,符合電影放映規律。「《一九四二》是賭他們一家獨大,獨好。」她說。

  「出現這樣的結果也在情理之中。」中信證券傳媒行業分析師文浩認為,從電影產業上下游關係和現行政策來看,目前改變分賬比例的時機尚未成熟。

  樂正傳媒諮詢總監彭侃則總結稱,這是牢固的利益共同體與脆弱的利益共同體之爭。在他看來,五大發行方提出的45︰55分賬比例危及所有院線的利益;而五大發行方所持的九部影片放映時間接近,前後不過兩週,多部電影撞車,《十二生肖》《血滴子》都在12月20日放映,是競爭關係,發行方各有更直接的利益,很難形成穩固聯盟。

  儘管《一代宗師》是第一個叛變者,但彭侃認為,最終分裂了發行方聯盟的是《一九四二》的妥協表態。和它同日上映的《王的盛宴》迫於競爭壓力,在其簽訂協議之後幾個小時,主動向院線方提出如此低的分賬比例,「有點氣呼呼的,也有被華誼逼出來的無奈」。

  在盛世影業總經理高軍看來,《一九四二》贏了利益,輸了道義。而《王的盛宴》降低分賬比例,贏了氣勢,利益受損。至於《血滴子》《泰囧》這樣的小成本電影跟著起鬨,最終騎虎難下,43%都可能拿不到。多位院線方人士稱這不會對其他電影產生太大影響,但樂正傳媒諮詢總監彭侃也認同,重量級的影片《一九四二》《王的盛宴》作出的讓步給其他影片尤其是中小成本電影的發行帶來極大壓力。

  「票房分賬比例之爭的根源是電影市場的結構性問題。」王鳳麟告訴財新記者,「現在,中國一年生產600多部電影,上映的只有200多部,市場供大於求。在這種情況下,現在局面是必然結果。」

票房裡的黑洞

  據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秘書長王鳳麟介紹,從前年開始,業內要求提高發行方分賬比例的呼聲就強烈起來。今年8月,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召開理事大會,在「提升發行方票房分賬比例至50%左右」上達成了共識,準備「擇機提出」。賀歲檔被認為是一個合適時機。

  但成本壓力不斷加大的院線方面不這麼看。據中影南方新幹線總經理趙軍介紹,影城地租不斷上漲,至少漲了3倍以上,中影南方新幹線目前的月租大概是每平方米150元-160元;器材設備價格也在上漲,以前膠片機約為18萬元一台,現在數字放映機每台38萬元,數字放映機的氙燈一般只能放映2000小時,每更換一盞氙燈就需花費好幾千元。

  新影聯院線董事長姜廣超給財新記者算了一筆賬,3000萬元票房收入的影城並不多,中型影城的票房收入一年也就1000萬-1500萬元,除去300多萬元的地租、500多萬元的器材折舊以及200多萬元的人力成本、200多萬元的水電費用,最終獲利很少。

  「2010年以後新開的影城絕大多數利潤不到總票房收入的15%,很多都虧損。」姜廣超稱。

  金逸院線招股說明書顯示,2011年,金逸院線旗下55座影城,全年營業收入包括發行收入在內7.74億元,利潤僅為5211萬元,利潤率約為7%。這意味著每座影城的利潤為94.7萬元。

  「院線不是覺得不能提高票房分賬比例,只是現在兩個點是大多數影城的盈虧平衡點,一旦提高,立即會有一批影院倒掉。」姜廣超表示。

  11月22日,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下稱專資辦)連續出台四個與補貼有關的文件,對發行方和院線方各有補貼。業界稱此為滅火之舉。高軍稱僅對3D和IMax補助一項計算,《一九四二》就能夠收回1000萬元成本。而返還專項資金則是專資委對院線和發行方的讓利之舉。在雙方為2%的利益爭奪時,專項資金5%的返還點減少了片方的虧損。

  這樣的方式也和去年行政介入《金陵十三釵》票房分賬大相逕庭,從而一定程度上造成利益各方的市場博弈。

  但電影發行方也有壓力,演員不斷上漲的片酬推動了製作成本的增長。電影《瘋狂的蠢賊》的製片人李明陽告訴財新記者,現在一些毫無名氣的新人接拍一集電視劇的叫價都達到了2萬-5萬元。在很多電影製作中,電影演員的片酬甚至佔到製作成本的70%,加上營銷成本、稅收等,投資1000萬元的片子,賣3000萬元票房才差不多保本,「80%甚至90%的人在賠錢」。

  有時,一部大製作就可能將製片發行公司帶入困境。現在國內進口大片比例增加,也進一步擠壓了發行方市場。今年以來,國內進口片增至每年34部,平均每月就有兩到三部影片上映。國產影片票房佔比一度跌至歷史最低的30%,進入10月後雖然逐步攀升至40%,但高軍仍然認為短期內比例很難上調。在此情況下,腹背受敵的製片方在未來還將在分賬上錙銖必較。發行方和院線方的爭奪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由於目前業內監管機制並不完善,在業內人士看來,即便現在提高了分賬比例,遭遇生存危機的院線方還是會想方設法「偷票房」,即偷漏瞞報真實的票房數據、截流發行方的收入。

  據上述區域發行總監介紹,目前發行方一般按照院線上報的票房數據與院線方結算。儘管多數影城已經實現電腦售票,但發行方無法直接看到院線的後台售票數據。專資辦的平台與影院的售票系統對接,但發行方只有在付費情況下才能看到專資辦的數據,且該數據不能作為財務依據,「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真實的票房」。

  專資辦副主任李東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表示,偷票房是電影產業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一般來說,這種行為,大影院少於小影院,大城市少於邊遠地區。

  據李東介紹,院線方往往通過以下三種途徑偷票房:一是不採用電腦售票,私下出手工票或者另備一套系統的機打票;一是採用團體包場,先進場後出票、多進人少出票或者乾脆整場不出票;三是使用結構性票價,譬如一張票將電影票價、爆米花、可樂等搭售,按最低限價給發行方結算。

  一直以來,各大發行公司通過人海戰術監察「偷票房」行為。《滿城盡帶黃金甲》在各大院線放映時,曾專門培訓了近800名大學生獨立監票,包括數入場人數、記錄播放的廳次、時點等。

  2011年9月8日,中影、華誼、博納、星美、光線五家發行公司聯合成立了眾大合聯市場諮詢(北京)有限公司,主要工作即為監察影片發行市場情況、收集電影票房數據信息等。眾大合聯官網顯示,《畫皮2》《聽風者》《搜索》分別派駐各地院線的監察員達到1067人、1045人、459人。

  據上述區域發行總監透露,近日,四川自貢一家新開業一家六廳的小影院,開業四個月累計偷漏票房237萬元。

  近十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已多次調整票房分賬比例,發行方分賬比例由上世紀90年代的35︰65提升至如今的43︰57。

  但無論從分配比例還是機制,與國外的票房分賬機制仍存在較大差距。以好萊塢為例,其分賬機制大多是階梯式遞減,一般而言,放映商從票房收入中扣除相關成本後,按照逐周遞減的比例(通常是首週90%,其後每兩週降低10%)。在實際操作中,主流發行商通常會要求分成保底,即每週所獲票房收入不能低於總票房的一定比例(通常首週是70%,其後每兩週降低10%)。

  但在高軍看來,完全採取好萊塢的方式現階段不大可能。他指出,以目前國內電影的排期,一部影片上映的時間非常有限,大片3到4周,普通影片1.5周。一些小成本電影根本沒有遵循43︰57的分賬比例,為了讓院線加長上映時間,很多製片方甚至願意接受40︰60的分賬方式。「要價太高就成了影院一日遊,對製片方沒有好處。」高軍稱。

  「我們可以借鑑,但不能盲目照搬。中國當前的電影市場還比較分散,需要通過一輪輪的洗牌,調整票房分賬機制仍需經歷漫長的過程。」王鳳麟認為,「當務之急是各方合力做大整個電影市場蛋糕,等到市場成熟之後,再去考慮何時下刀、怎麼下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511

喜劇的飢餓 電影《泰囧》之火

http://www.infzm.com/content/84894

囧長得一副「窘」相,原始的本義卻是「光」和「明亮」。《泰囧》的票房勝利的確太耀眼,太囧了。《泰囧》為什麼如此之「囧」?

是片方的「算計」,還是觀眾「報復性觀影」、「參與奇蹟」的心理,抑或是市場對喜劇的飢餓?

「喜劇片不是很少,是沒有。」徐崢說。

中國的影片你還用原來的那種方式去糊弄觀眾,我覺得是越來越混不下去的。喜劇現在是能夠看到的最大市場機會。——王長田

從《泰囧》的後期製作開始,導演徐崢連續咳嗽了四個多月,不斷破紀錄的票房也沒能把他治癒。電影上映第一週,他挺高興,跟他的預期差不多,票房抵達5億時,他有點慌了。「以後要怎麼拍?我不想被票房綁架。」等票房越飆越高,一路奔至11億,徐崢又不擔心了,「讓它去吧,愛誰誰,這事跟我沒關係了」。

2013年1月7日,電影《泰囧》上映27天,票房超過11.4億,早已刷新國產電影票房紀錄,開始逼近《阿凡達》保持的中國影史最高票房紀錄13.912億元。

想得最清楚的一次

有人看了《泰囧》試映後,跟發行方光線影業的總裁王長田預測說,票房大約會是五億,光線內部的預測是三到四億。

在電影開拍前,王長田算了一筆賬,得出結論:「賠的可能是沒有的。」2500萬的投資加上中等規模的宣發成本1500萬,成本共計4000萬,版權收入預計可達1000萬,還剩3000萬投資需收回。按照光線的標準,以該數字乘2.7的係數,就是電影的「平本線」。也就是說,除版權收入外,票房達到8000萬,就可以持平。

王長田認為這問題不大,前一部《人在囧途》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就收穫了三千多萬,等後來大家發現是好片子的時候,它已經下線了。他對《泰囧》有足夠的信心:「它的噱頭足夠多,又是一個純粹的商業類型片,走得非常地徹底。中國電影市場現在的容量跟過去也不一樣了。」

更重要的是,「這次的營銷是光線有史以來最完善的一次,也是想得最清楚的一次」,顯然也是花費上毫不手軟的一次。王長田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泰囧》的營銷成本佔到總成本的50%,這是美國電影行業的標準,而通常國內電影的營銷成本只會佔到20%、30%,甚至更少。而這50%,還不包括使用光線自己的資源所需的花費。

《泰囧》在上映前兩個月開始正式營銷。映期原定與《一九四二》同檔期,即2012年11月底,但之後《王的盛宴》也加入,光線決定避開兩部大製作,繼而確定12月21日上映,並打出「與其等死,不如笑死」的口號,配合「世界末日」的噱頭。但不久又有《十二生肖》、《血滴子》和《大上海》也定在了該檔期。光線決定將上映時間提前至12日,此檔期沒有重型敵手。

提前檔期的預告片第二天推出,剪了大量中國老電影的鏡頭,由光線的人自己重新配上音:「提前了,行動提前了!」點擊率很高。

王長田仍然焦慮。萬一《一九四二》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火力特別強,勢必會分流掉《泰囧》的收入。當時業內普遍估計,《一九四二》會有8到10億票房,但實際結果不到4億。反而「因為《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形成了相對壓抑的氣氛,觀眾需要得到釋放」,觀眾對喜劇電影相當飢渴,他們對大片不滿因而紛紛為《泰囧》奔走相告,這成為一種現象,被業內人士稱為「報復性觀影」。

聖誕檔期前後,《泰囧》的營銷開始了王長田所說的「二次爆發」。大批的物料投放到網絡,光線合作的全國1200個電視頻道,包括火車、飛機、公共汽車、機場、3000多家藥店、醫院、大學食堂、加油站在內的戶外媒體,以及360、支付寶等渠道。這些物料包括7款預告片、30款海報以及幾十款各式視頻,預告片有各種版本,包括先行版、劇場版、動作版、激情版,甚至動物世界版。

家電賣場也是光線長年合作的發行渠道的一部分,它們每天從開店起循環播放《泰囧》的預告片。全國各地的民生節目也在輻射中,比如河南電視台「打漁曬網」、「民生大參考」;吉林電視台「守望都市」;南京電視台「天天新主張」;常州電視台「今晚6點檔」,一共有120檔節目左右。它們按照要求在電影上映前一週至後一週期間報導《泰囧》,或者播放預告片。「我們判斷《泰囧》是一個合家歡電影,有可能帶動平時不上影院的中老年觀眾去觀看,這些人會看民生節目,而且民生節目在各地收視率都是最高的。」王長田說。

屌絲圓了中國夢

《泰囧》的賣座並不意味著好評如潮。電影上映後,徐崢守著微博搜索「泰囧」,發現評價兩極:一極認為《泰囧》是很好笑的電影,另一極覺得這種東西除了娛樂,沒有什麼價值。還有人問:這個世界是怎麼了,為什麼旁邊人都在笑,我卻覺得一點都不好笑?

徐崢看了發笑:「這樣的人沒錯,他只是跟別人不一樣,笑點更高。我是要滿足大部分人的笑點,有一些怪趣味我抓不到,永遠都抓不到。」

還有更激烈的言辭,比如俗不可耐、格調很低。徐崢同意「俗」:「它本身表達的主題是俗的,但要讓它通,那麼你在接受這個俗的時候,心裡也不彆扭,《泰囧》就是兩個字:通俗。」他欣賞《瘋狂的賽車》裡面的黑色幽默,「其實比《泰囧》高級一點,但那是另外一種語境。是等你先有了一個主題之後,再去考慮採用哪種形式來駕馭它更合適。不是先想我要做一個高級的喜劇,就做了一個高級的喜劇」。

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吳思遠對《泰囧》讚譽有加,對媒體說要組織香港導演來內地看片,學習它如何「接地氣」。電影裡的某些靈感來自現實經驗,徐崢覺得這就是一種接地氣,而不是「偽現實主義」。

徐崢的大學同學有個好朋友,一直在籌劃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很辛苦,在美國和中國來回趕,幾年的時間搞得家庭破裂,生活一塌糊塗。有一天,北京的凌晨,他從美國發消息給同學,說他終於上市成功,但是覺得自己一無所有。

「這樣的故事很多,我相信很多老闆看了電影裡徐朗這樣的人物會感同身受。」徐崢說。王寶強的角色則直接脫胎於《中國達人秀》裡的一個人物:被人看笑話卻心靈純淨。

開始寫劇本的時候,徐崢跟編劇說,要拍一個人在風景如畫的環境裡,極其狼狽不堪的故事。「一個現代人,手錶、手機、電話、電腦這些亂七八糟全部都沒有了以後,你能不能停下來,去感覺到泥土的芬芳,感覺到有風吹過來?」

但徐崢覺得他表現得不夠,很多人沒有感受到這些,「這是我第一次做導演。而且我還要解決更多外在的問題,比如讓人笑。」

怎麼讓觀眾笑,徐崢覺得「也沒有那麼難」。在找到光線影業之前,他跟很多人講過《泰囧》的故事,他們的笑點和後來電影院的觀眾高度重合。

徐崢認為觀眾最喜歡的段落是最後王寶強站在石頭上往他胸口上踢那一腳,這也是全片的高潮。「這是一種逆襲,裝逼的人受到懲罰。」他說。

在泰國拍片,徐崢覺得當地人不是想像中的樣子。「泰國人很慢,比我們要慢。他們也沒有那麼發達,飯店裝修沒有我們豪華,菜也很便宜,也一樣可以過。他們普遍有宗教信仰,他們熱愛他們的國王,他們恪守職業守則,先跟你把錢充分地談好,之後就不會再有問題,一定保證你完成為止。」

相對而言,徐崢覺得中國人沒那麼有安全感,倒有很多不敢相信的事。這也成就了《泰囧》片尾的心理高潮。「對屌絲來說,最後看到范冰冰出來,簡直像是圓了中國夢一般的高興。觀眾看喜劇片的時候,會在心裡面有所期待,如果你最後給的驚喜是他內心想看到又不敢相信的,那簡直是一個蛋糕直接糊他臉上。」

「為什麼要給觀眾看這個戲?我想說什麼?」

徐崢最初跟王長田講《泰囧》的故事,花了半小時。沒有劇本,沒有大綱,全靠一張嘴。徐崢表示,講故事方面,他是跟高手寧浩學的,而在王長田看來,徐崢作為演員,又有比一般導演更好的表達能力。

半小時後,王長田決定跟他進入談判階段,接下來由徐崢的代理人跟光線談判,前後大約四次。「代理人是一個美國人,非常精明,最後成本定在2500萬」。

光線進入電影行業六年,從《傷城》開始,很長一段時間是跟香港導演合作。2011年下半年起,光線更多地轉向內地導演,王長田認為:「他們對藝術特別認真,大部分是把電影當成他們的生命,同時更瞭解內地觀眾的需求,他們也沒有以前的框框,會拍出一些新的東西來。」其中幾個是從演員轉做導演,「他們不僅會演戲,而且對電影有非常深入的瞭解。」合作的香港導演只剩下一小部分「創作態度認真、對投資者負責、容易溝通和協調的」。

2012年光線出品了四部處女作導演的影片,徐崢的《泰囧》是其中一部。

業內不止一個人告訴他,徐崢編劇和策劃的能力都「超強」,而他在有些影片裡面,「實際上是一個不打名字的執行導演」。

後來王長田發現,實際上徐崢的專業能力,包括服裝、音樂、攝影、剪輯等等方面,甚至超過拍過很多片子的導演。「同時他的思維特別年輕化,瞭解年輕人的語言狀態。而且他又特別有情懷,不滿足於只是做一個惡搞的鬧劇。」

早在《人在囧途》,「很多東西都是徐崢加進去的。導演和編劇是香港人,他們也很優秀,但沒有徐崢,這個片子也不是大家所看到的樣子。」王長田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當時為了讓劇本更合乎內地現實,徐崢請了一個速記員到家裡,一場戲一場戲地修改,記了厚厚一摞交給導演。

到《泰囧》,徐崢認為自己導演做得有點不單純,其實是在做製片人。他幾乎全程參與了營銷。《泰囧》開機第一天,他就把第一支預告片拍好了,他站在稻田裡,覺得這個地方如果拍點照片做海報會蠻有意思。

關於喜劇的笑點和節奏,徐崢的經驗全部來自話劇。但最開始,他排的是幾個很先鋒的戲。有一個叫《擁擠》的小劇場話劇,一個人坐在椅子上,不能動,就像公共汽車上最擠的時候,這個人絮絮叨叨發洩他的不滿情緒。「現在拿出來可能一點不先鋒了,但當時很多觀眾說看不懂。」

曾經有人採訪,問徐崢,戲你自己看懂了嗎?你想說什麼?他結結巴巴解釋半天。在那之後,他開始問自己兩個問題:我為什麼要給觀眾看這個戲?我想說什麼?

他回過頭去看先鋒話劇,「不是說不能演,我去年還演了《資本論》,關鍵要看想傳遞的信息跟觀眾之間有沒有交流。觀眾到劇場去看戲也好,去電影院看電影也好,都應該跟他日常的行為有一個橋樑。他在劇場裡的時候,會停下來感受某一個問題,等他明天上班的時候可能還在想這個問題,這就是一個交流。如果有這個交流,這個事就比較有意思了。」

《泰囧》的「歪打正著」讓徐崢吃驚地看到觀眾對喜劇的飢餓。

為什麼會這麼飢餓?「因為喜劇片不是很少,是沒有。每年看到像是喜劇的電影也有很多,就像名字裡面有愛情兩個字的電影也有一堆。但是進電影院看了以後,並沒有被滿足,所以最後就爆發了。」徐崢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徐崢對《泰囧》的類型區分是喜劇片加公路片加親密夥伴電影。類型片的操作實際上更有效率,因為有相對固定的模式,更有跡可循。

但類型片在中國幾乎是空白,徐崢一一細數:「中國任何一條社會新聞拉出來都可以拍出特別牛的犯罪電影,但是不讓拍。愛情片也沒有,你有被中國的哪一部愛情片真的感動到?科幻片沒有,動畫片很少,驚悚和懸疑沒有。很重要的人物傳記也沒拍好過。好像只有古裝片、武打片比較盛產。」

「不同的類型片可以有不同的混搭,就可以產生別的意思,美國人現在已經拍了《牛仔大戰外星人》,你說它是個西部片嗎,還是個科幻片?像《黑衣人》就是喜劇混搭科幻元素,混搭了以後就會製造出不同的效果來。但是不只是這樣子,其實每部電影都可以有一個嶄新的世界,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東西不變。」

徐崢還試圖回歸喜劇的傳統,也就是「傳遞人間真情」,回歸全世界認同的價值,比如愛媽媽,停止追逐名利回歸家庭。這些東西讓電影老少咸宜。

「他找到他想賣的那個點,就是人情、人性。在最後剪輯的時候,他有意識地剪掉了一些更加商業的片斷,比較喜劇的片斷,但是增加了一些抒情的東西。比如說放孔明燈、公路、小橋上、走在田野裡等等,包括後面大結局,跟小陶虹再次的相見,這些東西都不是真正喜劇的東西,但是有了這些東西你就會覺得這是一個更加高級的喜劇,有思考的一個喜劇。」王長田說。

《泰囧》裡真正想表達,又做得不好的其實是另一件事,徐崢稱之為「金羊毛」。一個人歷經艱難想得到某樣東西,就像古希臘神話裡伊阿宋率領眾英雄踏上征程去奪取金羊毛。「到最後他肯定沒拿到,但是在旅途中,他發現那個東西已經長在他身上了。過去有個日本動畫片《龍子太郎》,還有《綠野仙蹤》,甚至《西遊記》的故事,都是這種類型。我一直覺得《西遊記》沒有把這個感覺拍出來。西天取經的途中,師徒四人到底獲得了什麼?領悟到了什麼?降妖除魔以後,他們自己的心魔是什麼?解決了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22

雪球首發:2012年國產電影投資回報分析 石溝飛

http://xueqiu.com/1855050800/22854988
2012年,全年生產故事影片745部(含電影頻道出品的數字電影92部 ),動畫影片33部,紀錄影片15部,科教影片74部,特種電影26部,各類電影總量893部。共上映320部左右,其中,國產片240部左右,進口片76部。

全國電影票房170.73億元,同比增長30.18%。其中,國產電影票房82.73億元,份額為48.46%。


統計說明

Ÿ   鑑於單部電影的製片方一般較多,且合作方式多樣,難以統計各方盈利狀況,電影整體虧損並不意味著每個製片方虧損,反之亦然。因而本文所指的投資回報僅從影片本身的投資額與各種收入的比例考慮,不涉及單一制片方的盈虧情況。

Ÿ   投資額包括了影片成本與宣發成本。電影的準確投資額是難以獲得的數據,因而,本文只能從新聞報導、主演以及營銷規模等方面估算,投資額下限為500萬。其中,新聞報導若有提及投資額,一般按減去三分之一計算。

Ÿ   分賬收入=(電影票房—營業稅及附加3.3%—國家電影專項資金5%)×分賬比例。為方便計算,分賬收入=電影票房×37%。

Ÿ   海外版權收入暫未考慮。總局數據說,2010年,有47部國產電影銷往61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35.17億元。2011年有55部影片銷往22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20.46億元。2012年共有75部影片銷往8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降至10.63億元。一是,外銷的電影數目不多,二是,不確定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是否剔除了海外發行方與影院的收益部分,因而暫未考慮海外收入。

Ÿ   植入廣告方面,一是難以全面統計,二是難以獲得準確收入,三是難以獲知是現金出資還是資源共享。植入廣告目前多數不以現金形式支出,常以各類資源互換形式出現,但也一定程度的減少了營銷成本。本文單一品牌單次植入以150萬計,單部電影的植入收入上限設為800萬(品牌增多會降低單一品牌的植入單價)。

Ÿ   新媒體版權方面,鑑於今年市場不樂觀,中小成本電影版權收入計為50-200萬,大製作收入計為200-500萬。除非有財報來源,如《大魔術師》等。新媒體版權收入下半年比上半年略有下降。

Ÿ   票房在1000萬以下的虧損概率非常大,院線電影(不包括電視電影)的成本門檻已經提高至500萬,1000萬的票房產生的分賬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很難覆蓋成本。因而,本文中將千萬票房以下的電影全部計為虧損。但實際上,部分電影僅靠海外版權收入就收回了成本,如王小帥的《我11》,此案例較為特殊,不具有普遍意義。

統計結果與分析

鑑於海外版權、電視版權以及其他衍生收入難以統計,因而將回報率在70%以上的全部計為盈利。初步統計,2012年投資回報為正的電影有:

人再囧途之泰囧、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開心闖龍年、桃姐、畫皮2、搜索、繡花鞋、我愛灰太狼、飯局也瘋狂、筆仙、大鬧天宮3D、筆仙驚魂、大海嘯之鯊口逃生、新天生一對、十二生肖、麥兜噹噹伴我心、寒戰、我願意、黃金大劫案、車在囧途、春嬌與志明、愛、聽風者、親家過年、二次曝光、HOLD住愛、嫁個100分男人、大魔術師、消失的子彈、摩爾莊園2之海妖寶藏、太極1從零開始、四大名捕、恐怖旅館、邊境風雲、十二星座離奇事件、搞定岳父大人、白鹿原、瘋狂的蠢賊、第一次、大上海、河東獅吼2、神秘世界歷險記、一九四二、半夜不要照鏡子

合計43部,佔上映國產電影的比例為18%。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以下從幾個方面總結一下這些盈利電影的特點。

Ÿ   投資額度方面,這些電影多半是中小投資規模。5000萬元以下投資額的有31部,在43部盈利影片中佔比超過70%。目前電影投資回報仍然集中在票房分賬上,渠道較少。賀歲檔之前,幾家發行公司聯合要求提高分賬比例,雖然未能如願,但預計此訴求仍然會在合適的時間再次表達。

Ÿ   主演陣容方面,明星並非萬能。明星在為影片帶來高票房的同時,也往往拉低了利潤率。既能保證影片盈利,又能整合明星資源的必要非充分條件有:一、成熟片商對演員有較強的議價能力以及成本控制力,風險相對較低,平台作用較強,也一定程度形成了市場競爭壁壘。二、明星本身成為影片投資人,如黃渤工作室投資了《泰囧》,劉德華投資了《桃姐》等。

Ÿ   電影類型方面,盈利電影中,愛情片、喜劇片與驚悚片是主力。一方面,愛情片與喜劇片這兩種類型在上映電影的總數上就佔據較大比例,另一方面,這幾種類型已較為成熟,有穩定的觀眾群,且對佈景、特效要求不高,成本可控,這一點在驚悚片上表現的尤其突出。此外,動漫電影也逐漸增多。有六部動漫電影上榜。灰太狼、摩爾莊園、麥兜等成熟動漫形象已走過市場培育期,進入收穫期。《神秘世界歷險記》則有望創造新的成功動漫品牌。

Ÿ   製片發行方面,華誼、博納、小馬奔騰、光線等領先製片方佔據較大比例,顯示了較強的發行能力與市場控制力。2012年,華誼兄弟出品了幾部較高投資的電影,如《畫皮2》、《一九四二》、《十二生肖》,雖然其中有聯合投資,但也體現了華誼不斷增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同時,一些新進市場主體在找準定位,選對類型等的基礎上,仍然有機會。

Ÿ   上映檔期方面,春節檔、情人節檔、暑期檔、賀歲檔均有分佈,但這些盈利影片均是在所在檔期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檔期之外的影片質量與宣發和檔期的選擇與協調同樣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04

靠拍電影「洗錢」?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7236.html

一部《泰囧》引出的話題,遠不止刷新華語電影票房新紀錄那麼簡單。

2013年1月24日,光線傳媒發佈澄清公告,就此前媒體和券商輪番質疑「《泰囧》巨額利潤失蹤」一事作出回應。

事件的導火索要追溯到此前的1月18日,光線傳媒於當日公佈2012年業績預告,稱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最終預計為2.81億-3.16億元,同比增長60%-80%。

由於在2012年三季報中,光線傳媒1-9月的淨利潤已經達到1.36億元,由此測算則去年第四季度光線傳媒的淨利潤僅為1.45億-1.8億元,這與外界此前期待《泰囧》天價票房所應該創造的高收益相去甚遠。

北京高華證券此前著文稱,按照該片3000多萬元的成本、光線傳媒持有90%的股權計算,《泰囧》於2012年為光線傳媒帶來的分賬收入為3.7億元左右,稅後利潤應為2.7億元。

相差近1個億的利潤究竟去了哪?記者注意到,光線傳媒在此後的澄清公告中表示,公司利潤與外界預期出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於電影成本的核算問題,光線傳媒稱外界對《泰囧》的成本預計並不準確。

而《泰囧》的成本究竟是多少?目前外界仍無法獲悉確切的數字。光線傳媒董秘王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單部影片的成本是公司的商業機密。」

對此,一家投行文化板塊分析師向本報記者表示:「嚴格來講,目前外界幾乎沒有一個瞭解電影真實成本的渠道,除非是片方主動向外界公佈一個數字,而這給了公司很大的利潤操縱空間,需要引起投資者的警惕。」

高成本的邏輯

光線傳媒在其澄清公告中稱,「北京高華的研報顯示,按照該片3000多萬元的成本」並不準確,影片的成本包括製作成本和宣發成本,公司從未對市場公佈過成本,《泰囧》雖為中等規模製作電影,但是由於後期宣發成本較高,投資加宣發的成本遠高於3000萬元。

同時,根據與導演團隊及其他相關方簽訂的合同約定,導演團隊及其他相關方享有本片10%的股份,並根據票房對主創有適當獎勵。

「現在不清楚《泰囧》的具體成本是多少?最終數字只能光線傳媒自己說了算。而在影視行業中,虛報成本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慣例。」上述分析師介紹說。

對影視產品最終利潤的影響只是一方面的因素,而另一方面,「你不誇大成本,怎麼能騙得到觀眾去電影院看呢?如今觀眾都把製作的高成本和電影的高品質聯繫起來,認為大投入才有大產出,投資1個億的電影肯定比1000萬的要更有市場吸引力,所以這個行業使勁的把成本往高裡吹,這裡面包含了太多的營銷元素」。

「所以我們看到許多電影如果按照票房收入來算,肯定是虧本的,但是影視公司還在那不停的拍,拍完這一部還有下一部,為什麼?其實人家沒虧,早回本了。」上述分析師表示。

一位電影圈內的資深人士在採訪中印證了這一說法,他告訴記者,他認識的一名導演,號稱自己的一部電影成本是2000多萬,但實際的費用只有700萬元左右,而主要虛報的「大頭」來自電影的宣發推廣成本。

「國內電影宣發推廣費用,以前並不厲害,但是後來開始逐漸效仿好萊塢的商業模式。好萊塢的模式中,一般一部電影的宣發費用會佔到製作費用的50%左右,如果是小投資電影,則這一比例更高。一些電影號稱在宣發上砸下重金,但其實並沒有那麼多投入。」該人士表示。

除了營銷層面的因素外,「洗錢」是電影業繞不開的話題。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衛星頻道節目製作中心節目部主任陸紅實曾語出驚人:「近兩年,我國每年都有100多部爛片子不能上院線,原因之一恐怕是:不少人拍片是為了洗錢。」

靠投資電影洗錢,是一種途徑。一般方法是拍攝那種預算很高的電影,但使用膠片和設置佈景只用很少的錢。雖然看上去影片成本很高,是在虧本,但實際上黑錢都通過電影公司變成了合法利潤。

賬本中的貓膩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副教授邵奇告訴記者,電影行業會計成本的核算比起其他行業,其彈性是比較大的。它可以允許一定量的白條存在,比如手寫的收據也可以通過,因為很多拍攝成本根本沒辦法搞到發票。而這會使得影片的賬面成本差異巨大。邵奇舉例說,比如租賃器材設備,如果劇組通過常規渠道開票租賃,價格就非常昂貴。但是如果你找朋友托關係借用些設備,那可能就是半價,甚至不要錢。

電影成本中的貓膩遠不僅於此。「比如劇本的費用,約稿公司來操作的話,一種是一次性談好多少價錢買下劇本。還有一種是片方讓編劇先去體驗生活,然後寫劇本。體驗生活的費用怎麼算?這裡面就有很大的空間可以來做文章。」邵奇介紹說。

前述投行分析師也表示,演員的片酬一樣是筆「糊塗賬」,比如拍那部片子兩百萬、三百萬,接這部電影,因為關係好點就友情價一百萬,構成電影的大額成本根本無法被外界所掌握,完全是不透明的。

此外,邵奇還介紹稱,如今業內很多演員和片方談條件時要求的是稅後片酬,這意味著演員身價越高,片方繳稅越多,因此片方會選擇在做賬時把片酬做得低一點,而在其他不需繳稅的環節勻出資金來再返給演員。比如將群眾演員的賬面工資做得高一點,或者是發行環節虛增營收。因為此前國家在《關於支持文化企業發展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中規定,電影企業的銷售電影拷貝收入、轉讓電影版權收入、電影發行收入將實行免徵增值稅和營業稅。

邵奇認為,阻礙電影賬本真實反映的另一個因素是:「許多片子的成本存在超支,需要把一部分成本分攤到下一部電影中,影視公司需要整體統籌,自然不會在財務報表中羅列單一電影的成本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07

我們的票錢都進誰腰包裡了?——電影院與製片方分賬那些事兒!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746.html

再高的票房也是一張一張票賣出去的,再巨製的電影也是一場一場放映的,票房怎麼分賬,就從一張電影票說起。

假如看一場3D電影,票價100元。

在這100元裡國家直接先扣掉5%做為電影專項基金,3.3%的營業稅,這一共8.3%,影院、院線、片方都見不著的錢,是直接被劃走的。還剩下91.7元叫淨票房,需要進行分賬。

首先,是院線與影院。院線分賬大概在5%左右,影院分賬在52%左右,如果遇上萬達和金逸這樣以簽約為主,垂直管理的院線,這兩塊收入基本就被算做一塊收入了。二者所分總共約佔淨票房的57%。

剩下的43%叫做票房可分配收入,加上其他渠道發行收入(電視、音像、網絡、政府獎金、海外……),由製片方與發行方進行分配,這就是不按比例分了,這是按行情分。

發行方需要先收一個發行代理費(發行佣金),約佔發行票房可分配收入的5~15%。再在發行總可分配收入中逐項收回下面幾項內容:

1)發行佣金

2)導演或主創明星獎勵(有或者沒有)

3)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拷貝費+宣傳費等)

4)稅金(往來發票都是要交稅的)

減完上面四項,剩下的才是片方淨發行收入,也就是片方分賬所得。可以看出製片方是風險最大的一方,馮小剛1.5億拍《1942》,王中磊說票房要過4億才能回本,電影賣得不好最後損失最大的還是製片方,甚至到顆粒未收的地步。

所以片方一直以來都在力爭獲取更多分賬,哪怕爭取到45%,那也能多出2億資金來與發行商共同獲利。而影院方面也一直為獲取更大利益而努力,上文提到的萬達院線、金逸院線中絕大多數都是萬達集團自己投資的商業地產中自己的地皮項目,影院全資歸母公司所有,這種院線對影院的控制力非常強,旗下影院全資歸母公司所有,自己排片,把虧損縮到最小,也就盈利更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85

來自黑色貧民窟的香港電影教父 杜琪㗖 在人生低谷爆發出最絢爛火花

2013-02-25  TWM
 

出身貧民窟的香港導演杜琪㗖,因為拍電影得以擺脫貧窮,但他沒想到,中年一度財務窘迫,交不出租金,也是因為一場電影夢。

沒錢是他的桎梏、惡夢,卻也是讓他電影作品更上層樓的救贖,香港黑幫電影教父有著不為人知的內心轉折,杜琪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劇情峰迴路轉的精采電影。

撰文‧謝富旭 研究員‧楊寶楨在台灣,說起杜琪㗖,大部分人可能不認識。不過,很多台灣人看過周星馳主演的「威龍闖天關」、劉德華主演的「大隻佬」,以及奪下去年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以及最佳原著劇本的「奪命金」……,這些膾炙人口的電影,都是出自杜琪㗖之手。

香港影評人稱杜琪㗖是香港風格電影的最後一人,他曾是票房保證、商業賣座電影的指標人物,讓好萊塢片商捧著大筆鈔票請他執導演筒。在風光背後,鮮少人知,杜琪㗖在拍出數十部成功的電視劇與商業電影後,為了追求自己風格的電影,連續幾次吃下票房大敗仗,落得連辦公室租金都一度交不出來的窘況。

「那是香港回歸中國、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香港電影陷入低迷,我自組的銀河影業也差不多在那時成立!」杜琪㗖點燃手上的雪茄,回憶起人生最低潮時的往事。

他,從跑腿小弟做起拍電視劇初露鋒芒 轉戰電影即告捷「我踏入電影圈超過四十年了,你不要以為我以前拍過很多賣座的商業片或電視劇,一定賺很多錢;事實上,之前為了拍電影,一直面臨沉重的財務壓力,我不得不厚著臉皮向金主開口借錢,或拜託他們投資,幫忙公司度過難關。」一九七二年,進入香港無線電視台(TVB)當跑腿小弟算起,杜琪㗖在香港影劇圈闖蕩長達四十一個年頭。他走的是一條師徒制的傳統電影路,從跑龍套小配角、助理導播、監製熬成電視劇導播,再轉向電影導演之路。

與杜琪㗖同是TVB演員訓練班出身的知名演員梁家輝指出,杜琪㗖演過那種衙門當差的,縣太爺一拍驚堂木,他們就拿著大棍子抵著下巴,一起吼「威……武……」倒是杜琪㗖說:「我拍電影並沒有什麼理論基礎,剛開始時,我就跟在師父王天林旁,他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甚至日後我開始獨當一面拍電視劇,也是模仿他的手法。」一九八○年代,杜琪㗖拍了幾部大受香港觀眾歡迎的電視劇如「京華春夢」、「射鵰英雄傳」(黃日華主演)、「鹿鼎記」(梁朝偉、劉德華主演),創下高收視率,被當時的電影界名導黃百鳴相中;在黃力邀下,執導當時頗為賣座的「開心鬼第三集」,杜琪㗖在電影界首度出師,票房即告捷。

之後,杜琪㗖與黃百鳴兩人乘勝追擊,接連拍出「七年之癢」、「八星報喜」、「吉星拱照」等市民喜劇,以小成本製作在票房取得亮麗成績。

他,試圖轉型卻走下坡藝術風格票房慘 被評高不成低不就一九九二年,杜琪㗖老片新拍,並找來周星馳主演「審死官」(台灣片名:威龍闖天關),在香港締造五千萬港幣票房歷史新高,使杜琪㗖的票房號召力臻至最高峰。不過,這也是盛極而衰的分水嶺。

接著,他轉換風格,籌拍風格奇異、具末日意味的科幻武俠片,如「東方三俠」、「現代豪俠傳」,也執導史詩型愛情片如「天若有情3」;此外,為了迎合興起的黑社會動作片,也曾拍「至尊無上2永霸天下」以及「無味神探」。儘管在各種類型電影中快速切換,不斷地在自己風格與觀眾胃口之間糅合,但票房卻每況愈下。

這是杜琪㗖企圖從商業電影轉型至個人風格藝術電影的一段尷尬轉換期。香港《電影雙周刊》曾經對這個時期杜琪㗖的處境描寫得相當傳神:「曾經與徐克、林嶺東、吳宇森號稱香港導演四大天王的杜琪㗖,進入了藝術成就不如王家衛、陳可辛;票房不敵王晶甚至李力持、谷德昭的瓶頸!」「面對當時的處境,我必須好好思考下一步要怎麼走。所以休息一年,放空自己,不再接拍任何電影!」杜琪㗖說。

但是,人生並非像電影一樣,跌落谷底,沉潛修煉,就可以練就蓋世神功,重出江湖,東山再起。杜琪㗖休息一年後,於一九九六年成立銀河影業公司。重新出發後,他拍的電影更具個人特色,藝術性更為強烈,票房也更加慘烈!

復出之作 「一個字頭的誕生」,講的是一群古惑仔的故事,但沒有以往香港黑幫電影角色穿著風衣、墨鏡的帥勁,也沒有令人熱血沸騰的英雄氣慨;反而盡是一群混混貪婪、耍狠、恐懼、一堆狗屁倒灶的鳥事。這部電影一九九七年上映,票房淒慘,僅三百萬港幣。杜琪㗖「重出江湖」之作,市場向他潑了一大盆冷水。

不過,他企圖顛覆香港黑社會英雄電影的雄心仍未被澆熄。接下來的「十萬火急」、「暗花」、「非常突然」、「真心英雄」,角色焦慮緊繃、場景深沉陰暗,被視為杜琪㗖開啟黑色電影風格的重要作品。雖然獲得好評,但票房依舊沒有起色,他所創立的銀河影業因此面臨財務吃緊的窘況。

杜琪㗖說,成立銀河影業後所拍的幾部片子,才讓自己覺得像一個真正的導演,但現實的壓力卻也是空前的。連番的票房失利,香港電影金主對他敬而遠之,於是他找了與香港電視圈有頗深淵源、當時擔任年代電視董事長邱復生,希望他資助銀河影業下一部電影。

他,低預算拍出代表作十九天拍完「鎗火」 創造黑幫電影經典「當時去見邱復生,他對我說最多只能投資二五○萬港幣(約新台幣一千萬元),我拿了這筆錢拍了『鎗火』,沒想到,這竟是我電影生涯最重要的轉捩點!」杜琪㗖接著說,用二五○萬港幣拍成一部電影,是他當導演以來預算最少的一部。「我只能找片酬低的二、三線演員,演員NG、多開幾槍、多用火藥錢,都會挨我罵。」「因為預算實在太緊,演員不夠,我叫當時擔任場記(片廠雜務工作者)的林雪下來演一個重要角色,每個工作天給他二千港幣片酬。這部片就在克難的條件下,總計花十九個工作天殺青!」「鎗火」被影評人視為杜琪㗖黑色電影的新巔峰,也是香港黑幫電影展現新風格的里程碑之作。這部電影儘管賣座平平,卻讓杜琪㗖在二○○○年拿下香港金像獎與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並在國外影展嶄露頭角。

「鎗火」不僅讓杜氏黑幫電影大放光芒,再度吸引投資者關愛的眼神,對杜琪㗖的電影人生而言,更是深具意義的作品。他說:「那是我人生最低潮、最沒有錢,卻是爆發力最強的一部作品!」「拍『鎗火』讓我深深體認到,人生不要怕低潮,人在最沒錢時還保有雄心,才能把自己潛在的爆發力釋放出來!」拍「鎗火」的經驗,也讓杜琪㗖摸索多年的藝術與商業電影並存之道有了一些頭緒。他開始了解,電影如果脫離社會現實太遠,往往會不自覺地掉進自己的象牙塔中。能反映現實、又有自己的風格與觀點,才是他要追求的。

杜琪㗖舉「奪命金」的例子說:「原本這部片只是要講一個搶匪的故事,但劇本創作時爆發金融海嘯,我覺得華爾街那班人簡直比搶匪還要凶狠;於是故事一八○度大轉彎,把背景設在銀行的理專以及放高利貸的人物身上。這樣來說故事,更有時代感,更能引起觀眾共鳴!」杜琪㗖說,電影產業不僅有電影,也有產業,拍不出有利潤的電影,就無法形成產業;但如果只一味迎合觀眾口味,追求利潤,電影愈拍愈爛,創作活力喪失,電影終將沒落。

這個體悟,成為銀河影業日後經營的主要精神。

繼「鎗火」後,杜琪㗖找來劉德華主演都會愛情喜劇「孤男寡女」,成為二○○○年香港最賣座電影;著眼於減肥已成為香港全民運動,杜琪㗖○一年拍「瘦身男女」,票房僅次於當年的冠軍「少林足球」。而杜琪㗖個人風格強烈的「暗戰」、「大隻佬」、「PTU」、「大事件」等,不僅個人風格更臻成熟,同時也取得票房的佳績。

許多影評人把杜琪㗖的黑幫電影形容為「黑色電影」,杜琪㗖說,他不懂何謂「黑色電影」,但他電影中塑造出來陰暗、破落的氣氛,主要是童年在香港最大貧民窟、有「黑色城堡」之稱的九龍寨的成長記憶。

他,從社會底層看人性在乖張劇情中 讓觀眾感受深刻寫實香港九龍寨面積不到三萬平方公尺,大約只有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的十分之一,但九龍寨未拆遷時,居住人口高達三至四萬人,是當時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區域。

九龍寨不僅是龍蛇雜處的超大型貧民窟,也是當時香港毒品加工走私、色情、黑心食品加工的犯罪溫床。儘管香港割讓給英國,但英國政府卻對該地區放任不管,淪為黑幫治理的一座「孤城」。

「我對故鄉九龍寨的記憶就是黑與暗,地板因為陳年汙垢黑麻麻的,每次下大雨,街道就會積水,從各個家庭漂出來的痰盂、便桶在髒水上載浮載沉。走在狹窄的街道,就可以一眼望進各戶人家陰暗的屋內;總之,就是黑。」這個出身貧民窟小孩的電影夢,也是在黑漆漆的電影院展開。「我的父親在一家戲院管倉庫,因為父親的關係,我放學後經常跑去戲院看免費電影,不能坐在位子上,而是透過放映的小窗口看!」杜琪㗖說,小時候就愛看電影,書念得不好,初中畢業就不想讀了。「當時我最大的志願是踢足球當球員,其次是當警察;但初中畢業後,有人介紹我到TVB當跑腿小弟,就這樣在影劇圈待下來了。」年輕的杜琪㗖想當足球員、警察,以及考進TVB,就是想逃離九龍寨那個汙穢黑暗的世界,雖然他後來搬離九龍寨,搬到旺角展開多彩多姿的電影人生;但九龍寨的童年記憶,卻在他步入中年時縈繞不去,他勇敢地直視貧窮的過去,反成為他電影創作的最重要養分。

「雖然住在旺角,我卻不喜歡在旺角取景;我喜歡在清晨、行人車輛稀疏、工業與商業雜混的九龍街頭取景。」或許親身經歷過社會底層生活,使杜琪㗖能在電影圈的理想與現實拉扯中,尋出一條自己獨特的道路。觀眾在他的電影中,即使處在乖張虛構的情節,卻能深深感受到一股寫實,激盪內心深處的人性洗禮。看杜琪㗖的電影,不就等於是看一齣人生精采的戲碼嗎?

杜琪㗖

出生:1955年

現職:銀河影業負責人

學歷:初中畢業

近期作品:「奪命金」、「毒戰」主要得獎紀錄:三次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三屆金馬獎最佳導演

從只拍商業片到港式電影代表名導

──杜琪㗖轉型三時期

票房巔峰期

1972年 17歲進入TBV當跑腿小弟,2年後進TBV演員訓練班。

1980年 第一部電影「碧水寒山奪命金」,反應冷清,重回電視圈。

1980~1985年 電視劇「射鵰英雄傳」、「鹿鼎記」創下高收視率。

1986年 「開心鬼第三集」票房告捷,大量接拍商業片,屢創佳績。

1992年 「威龍闖天關」打破香港票房紀錄。

低潮轉型期

1993~1994年 在不同類型電影轉換,拍「東方三俠」、「現代豪俠傳」等片,票房平平。

1996~1998年 自組銀河影業,推出「一個字頭的誕生」、「暗花」等,票房慘澹。

1999年 以超低成本拍「鎗火」,首獲香港金像獎與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

2000年 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雙軌進行,「孤男寡女」、「瘦身男女」寫下票房佳績。

風格成熟期

2004年 「大隻佬」獲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

2006年 「黑社會」獲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與最佳影片。

2012年 以金融風暴為背景的「奪命金」獲金馬獎最佳導演。

2013年 以6000萬港幣拍「毒戰」,創下個人拍片最高預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36

網絡院線:電影的第二戰場

http://www.xcf.cn/newfortune/qianyan/201302/t20130222_410359.htm
《泰》創造了國產電影票房的新紀錄,低落了一整年的國產電影完成了一次完美「逆襲」。隨著《泰》下映,之前只能播放花絮和預告片等邊緣素材的視頻網站開始熱鬧起來,「迅雷看看」獲得了《泰》的獨家網絡版權,騰訊視頻、愛奇藝等也獲得其分銷版權,《泰》二輪播放即將在網絡院線展開。

  

  不只是《泰》這樣的票房熱門,好萊塢大片、國產大片以及各種類型的小成本電影,都成為網絡院線的「囊中物」。購買電影版權、建立付費電影頻道成為了眾多視頻網站的一致選擇,搜狐、樂視、優酷等都與好萊塢建立了合作,2013年1月,騰訊又宣佈與好萊塢多家電影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網絡院線已然成為了電影的第二戰場。

  

   網絡院線初長成

  

  廣電總局電影局公佈的信息顯示,2012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170.73億元,同比增長30.18%,全國銀幕數為13118塊,同比增長42%,全國生產各類電影893部,同比增長60%。雖然銀幕數的增長率高於票房增長率,但相對於增長更為迅速的影片數量而言,銀幕仍是稀缺資源,893部國產電影中只有227部獲得了上映機會。

  

  即便那些能夠上映的影片,票房在1000萬元以下的「炮灰」也不在少數。2012年票房收入前十的影片總票房達到了63.5億元,佔到了總票房的37%(表1)。這其中,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上市公司,由於聚集了更多的資金和行業資源,留給小公司的機會越來越少,2012年,華誼兄弟電影票房超過20億元,佔比超過了國產片票房的1/4。

  

  

  

  在影院競爭日趨慘烈的大背景下,網絡院線的出現相當於開闢了一條新的發行渠道。不僅是那些無法進入院線的中小影片有了出口,即便是票房不錯的影片,也拉長了放映期。中國三、四線城市影院建設還相對滯後,無法全面覆蓋潛在消費者,而網絡院線恰好可以補缺。

  

  事實上,從視頻網站出生開始,電影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只不過,彼時只是盜版DVD的網絡集結,影片零散地分佈在各大視頻網站當中,並未形成體系。隨著版權保護觀念的普及,BT類下載網站、在線視頻網站陸續被調整甚至關閉。雖然購買電影版權提升了視頻網站的成本,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網絡院線也漸顯崢嶸。

  

  2010年末,國內的視頻網站開始推出熱門電影單片付費點播業務。2011年3月,包括樂視、騰訊、激動、迅雷、暴風影音、PPTV、PPS在內的7家視頻網站組建 「電影網絡院線發行聯盟」,他們在各自的網站發佈付費頻道,同時實現上線時間、播放品質、資費的統一。

  

  2012年6月12日,優酷、土豆、愛奇藝、電影網、騰訊視頻等國內多家網站討論並通過了《促進電影網絡院線發展的若干意見》,涉及的內容包括:實施兩個月付費窗口期標準,放映形式分為用戶點播和會員包月兩種,影片播出時不得插播任何形式的廣告,視頻網站不得提供下載、分享等非在線播放形式的服務。此外,各家視頻網站還表示在網絡院線發展初期,將嘗試5:5的分賬。

  

  與此同時,專業的新媒體影視節目發行公司也伴隨著市場一起成長。成立於2009年的盛世驕陽,憑藉先發優勢,與國內近200家影視製作方建立了合作關係,購買了大量的電視劇、電影、電視節目版權,再將其銷售給電信運營平台、視頻網站、數字電視服務提供商等,為後者提供全方位的影視內容解決方案。盛世驕陽聯合律師及授權代理進行數字版權的維權,促進了行業的規範。但類似機構的存在,在客觀上助推了版權費的高漲,成本回收的難度也隨之加大。在盛世驕陽成立初期,盛大對盛世驕陽進行了戰略投資並獲得了控股權,2012年初,盛大退出,隨後,盛世驕陽宣佈對數千集劇目降價30%。

  

   大片「開路」,小片「露臉」

  

  網絡院線的載體決定了其容量要遠大於實體院線,可以將好萊塢大片和小眾影片等一網打盡。好萊塢是電影的名片,搜狐、樂視、愛奇藝、優酷、騰訊等都與好萊塢建立了合作關係,並且,這種合作日趨頻繁和緊密。

  

  2012年11月,優酷土豆集團宣佈與索尼影視達成協議,將在5年內陸續引進索尼影視經典大片和每年上映新片,獲得了後者 300多部影片的播出權。至此,優酷土豆集團已經與包括華納兄弟、夢工廠、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迪斯尼、環球影業、獅門影業及索尼在內的全部好萊塢主流電影公司達成協議,並在網站上開闢了好萊塢專區,包月費39元(目前優惠價格為15元)。

  

  2013年伊始,騰訊又宣佈與華納兄弟、環球等多家電影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為用戶提供經典大片和最新影片。用戶既可以選擇支付20元的固定月費成為「好萊塢VIP」,享受重複收看好萊塢影院中上百部電影的權利,也可以每次支付5元收看一部最新電影—網絡上線與美國影院上映的時間差被縮短到兩週。

  

  對於視頻網站而言,好萊塢大片的影響力,一來可以達到「撐門面」的目的,二來也更容易引導用戶形成付費習慣。不過,好萊塢的製片方往往要求視頻網站對影片進行收費,再從中分成,甚至雙方還會協定「保底金額」,這對國內的視頻網站的財力是極大的考驗。

  

  相較之下,國產影片的網絡授權則沒有那麼嚴格,影片是否收費可根據具體情況商定。據業內人士介紹,如果影片有名導演、名演員坐陣,票房值得期待,那麼通常它的網絡版權在上線前三個月甚至半年就已經銷售出去了,如果是大製作,更是可能提前一年便開始接洽。

  

  雖然目前國產影片的網絡播出也開始嘗試分賬模式,但仍以一次性支付版權費的模式為主。電影網絡版權的價格會根據預估的票房確定,價格從幾十萬到幾百萬元不等,部分可達到上千萬元。因為票房無法準確預估,所以視頻網站購買電影版權具有一定「賭」的成分。國內的視頻網站在購買電影和電視劇版權上有所側重,電影網、迅雷看看、優朋普樂、樂視在購買電影版權方面比較活躍,其中電影網、迅雷看看兩家的獨家採購達到內地院線片的6成左右。

  

  在購買版權之後,視頻網站前期獲得付費觀看的收入,而影片後期進入免費頻道,則是通過吸引流量賺取廣告費,此外還可以對版權進行分銷。以《泰》為例,迅雷看看一早就拿下了其網絡版權,一邊將其進一步分銷,一邊在自家網站上大力推廣,影片上映一週前,相關的營銷活動就已經展開。

  

  大片之外,網絡院線為票房不理想的中小成本影片和未能進入院線的影片,開闢了新的發行渠道。這類影片通常對視聽效果的要求並不高,電腦便可以滿足基本需求。從各大視頻網站電影點播的榜單上可以看到,除了與票房的排行出現一定的相關性之外,一些搞笑的、熱鬧的,甚至略帶情色包裝的影片也取得了不錯的點播率。這些影片的網絡版權價格並不高,甚至部分影片只有幾萬元,相較於通過網絡營收,更重要的是獲得一個「露臉」的機會。

  

   「爭奪版權」之外的嘗試

  

  網絡院線聚集了豐富的影片資源,但國內互聯網用戶的付費習慣仍在艱難的培養過程中,各大視頻網站所宣稱的付費用戶數量也是虛虛實實,「盈利」二字還很模糊。視頻網站們希望通過「爭奪版權」的方式來聚集優質內容,吸引用戶,為未來的盈利蓄勢。但目前來看,即使版權費已經「理性回落」,但仍是視頻網站一筆不菲的支出。

  

  然而,如果仍把「爭奪版權」作為競爭的核心,那麼網絡院線也不過是對實體院線的簡單複製,並沒有充分發揮其互聯網屬性。在線影片租賃服務商Netflix(NFLX,NDAQ)則嘗試把網絡影院當成互聯網產品來運作,在2011年將視頻服務和DVD租賃業務分離,計劃逐步向流媒體業務轉型,通過大數據來瞭解用戶的觀看習慣和偏好,提供傳統電視無法提供的服務。Netflix擁有由2900萬名訂閱用戶組成的龐大數據庫,其中記錄了每部影片被快進、重複、甚至中止等詳細信息。這些數據成為了預測影視作品流行趨勢的依據,Netflix再據此有選擇地購買版權。

  

  此外,Netflix並不買斷影片版權,而是購買其在一段時間內的播出權,在保證影片多樣性的同時,有效降低了成本。在DVD租賃收入不斷下降的情況下,流媒體業務仍保持增長。2012年第三季度,其美國流媒體業務收入達到5.56億美元,超過傳統DVD租賃業務的兩倍(表2)。另據IHS研究公司的數據, 2011年Netflix網絡電影銷量佔據美國用戶在線電影總銷量的45%,營收超過蘋果。目前,Netflix的海外市場尚未成熟,付費用戶僅為369萬,仍處於虧損階段。

  

  

  

  一部影片的受歡迎程度具有偶然性,Netflix根據用戶數據所做出的預測也只是一種參考,大量優質內容資源的聚集仍必不可少。但即便如此,Netflix對於網絡影院的運營思路仍可以給苦苦「爭奪版權」的中國網絡院線帶來啟發,網絡院線已經成為電影的第二戰場,但絕不是單純地「在網絡上播放電影」,「爭奪版權」只是競爭的初級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80

老是忘了這個演員到底叫什麼名字?Google 大神知識庫正式進軍電影內容!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8259.html

你一定有過這種經驗:

看電影時,看到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演員,一直想不起他的名字,但好像有在哪部電影裡軋一角,或者和某個女星傳過誹聞……,疑問在腦中盤旋,揮之不去……。

別擔心,Google 大神會幫我們解決一切的問題,Google 在 play market 上發佈了可以即時秀齣電影相關資訊圖卡的應用程序。

人臉和聲音辨識技術,搭配無敵資料庫

這個由 Google 新研發的應用程序,主要使用在 Android 的平板上(目前也只支持 Android)。當你在觀賞電影時,按下停止播放鍵,就會有演員資料、音樂等相關的訊息自動彈出。

相關資訊會像卡片般,在電影停止時彈出至螢幕的右手邊,而在演員的臉上會出現一個明顯的提示圈,點選臉孔後就彈出該演員的相關資料。這些資料都是透過人臉辨識、和聲音辨識的技術,從 Google 龐大的知識庫找出最符合的訊息。

不過這樣的動態提示圖卡應用,也不是在 Google 的服務上第一次出現了。之前這樣的技術也出現在 Google Book 過。很明顯的,Google 想要把他們辛辛苦苦建立的傲人資料庫放在任何他們可以放的地方。

配合平板,讓服務到達

Google 除了在龐大資料庫的優勢外,還有行動裝置的佔有率。Google 宣稱,未來數以百計的電影裡都會出現這些圖卡的蹤跡,但這項服務目前只在美國提供,而且只有搭載 Android 4.0 或以上版本的平板電腦才能使用。不過,Google 打包票會讓更多的國家和更多的裝置可以享受到這樣的服務。

簡單來說,可以把 Google 這個新研發 App 進入市場的模式,歸納為:

龐大的知識庫 => 篩選使用者想要的內容 => 讓服務到達消費者至於這能不能引起市場轟動,或讓 Google 從中得到利潤,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