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另類藝術表達感受溫室小花 紓解後雨傘鬱結
1 :
GS(14)@2015-03-08 13:33:16
■卓思穎於雨傘運動期間,不惜由奧地利回港到佔領區做記錄。受訪者提供圖片
【本報訊】雨傘運動期間,她身在奧地利,間歇回港,不想缺席。像無數香港人,憤怒過、期盼過,失落告終。清場後,她重返佔領區,以定點方式攝錄一個月的變化,「馬路開通,欄杆、石墩上的口號,褪封塵至完全消失」。作品〈等待下一輪〉中重新運行的車輛,車轆不停轉動,似前進,又似原地踏步。以新媒體藝術表達後雨傘時代的鬱悶與期盼,她是卓思穎。記者:呂麗嬋
■卓思穎攝錄解封後的馬路製成〈等待下一輪〉,影片表達雨傘運動原地踏步的鬱悶。馮就康攝
走進牛棚的錄影太奇展覽廳,她早在等候,廿六歲的年輕藝術家,禮貌周周。去年大半時間都在海外,回港籌辦展覽,第一時間,她想為後雨傘時代補點白,「九.二八放催淚彈,我不在港,但望着電視,眼淚卻止不住」。運動如火如荼,爭取回港,睡在佔領區,沒幾日又得回去。隔岸觀火不好受,不斷上網了解事態發展,又與不同國家的藝術家,舉起雨傘拍照放上網,以示支持。「真正回港是十一月中,運動已到尾聲,發生立法會撞爛玻璃事件,第二日黃之鋒喺電台解釋,好多爭拗,感覺焦點模糊了,不再一樣」。總說毋忘初衷,是提醒也是願景,只因曾經迷失。這種感覺,讓她籌辦了名為《每每》的展覽,利用裝置藝術,抒發鬱悶情緒,「寫文章,都會用上每每這兩個字,意指不只發生一次,我哋嘅生活,也常常陷入不斷迴旋嘅死胡同」。
「悲觀之中 應有盼望」
在佔領區,她遇上兩個年輕人,在空蕩蕩的馬路上玩技巧球,「係一支小棍連着紅色皮球嘅小玩意」。寬闊的馬路,寂靜無聲,只有皮球拍在地下的聲響,坐在佔領區,她忍不住錄下這段奇異的聲音,結果成了作品〈如果那刻來了〉,「皮球不斷撞向透明玻璃,玻璃上卻佈滿鐵絲網」。看似以卵擊石,但她深信,皮球總有一天一飛沖天。「悲觀之中,也應該有盼望,前面嘅路仍然好長」。利用抽象物件,表達深層意義,向來是她的專長。過去,她便曾以迪士尼玩具的錄像裝置,表達男女差異,為她贏得掌聲,但以政治運動為題材,她不諱言也有掙扎,她說:「撇除審批問題,創作呢類題材,也會擔心被定型為某類創作人,只係佔領後嘅無力感,真實存在,好想以熟悉嘅媒介作紀錄,回應社會。」城大創意媒體學院畢業的卓思穎,原從事藝術行政工作,三年前辭職全職創作,專攻冷門的前衞藝術。上年,她先後到過巴西、奧地利、羅馬尼亞及杜拜舉辦展覽及交流,四月將到瑞士,「所謂嘅創作,大部份時間係不斷寫計劃書同申請資助,過程冇想像咁美好,但能夠全職創作,到世界各地交流,感覺係夢想成真」。媽媽教書,父親是退休生意人,生於中產家庭的小妮子,自嘲謂十八歲前的她,絕對「離地」。
不走主流「成功之路」
「家姐讀女拔,我讀聖保祿,同學都家境好好,中學時代,真係以為住公屋嘅只係少數」。父母全力栽培,身邊同學不是立志做醫生就是律師,主流認定的「成功之路」,她笑言很熟悉,「中學同學感情好,但價值觀唔一樣,始終格格不入」。立志讀藝術,成了家族同儕中的異類,「屋企人唔贊成,一畢業揾份朝九晚五嘅藝術行政工作,係希望佢哋知,我有能力打工,希望佢哋放心少少」。在乎家人的感受、努力撰寫計劃書爭取機會,醉心香港人永遠覺得「唔知講咩」的新媒體創作,卻又不厭其煩努力解釋;遇上政治敏感的題材,也不迴避,直視自己的感受,就是在無人留意的展館展出,也全力以赴,希望引起共鳴。「佔領運動之後,我知道好多人都覺得好鬱悶,但與其消沉,不如重新上路」。聲線柔弱卻堅定,這個八十後,與別不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08/19067937
食完雨傘運動老本 回歸現實學者:新媒體搵錢難
1 :
GS(14)@2015-03-17 02:04:31
【財經專題】雨傘運動未成功令港人爭取到真普選,卻意外地催生一批香港小眾網上媒體。運動期間各人搶先分享的不是主流平版媒體的報道,而是小眾網媒的心血作品。雖然新興小眾網媒搶佔「大台」收視,惟食完雨傘運動的老本後,最終仍要面對現實的資金問題,學者及業界都認為新傳媒,想賺錢都各有各難。記者:石永樂 馮健鏗 胡仲邦
六年前開始推出動新聞的《蘋果日報》,屬最早轉型新媒體的香港主流傳媒,日均點擊率超過三千萬,然而雨傘運動後期,點擊率曾出現雙位數百分比回落。除因被強大黑客入侵癱瘓外,亦反映其他傳媒搶走收視的結果。
高收視不等於盈利
《852郵報》是其中一個受惠的媒體,創辦人游清源表示,運動期間帶動瀏覽量大升,去年十月份總點擊次數按月升逾一倍至一千一百萬次,瀏覽人數也按月升五成至一百六十萬人。網台《謎米》則在運動開展後才推出《謎米新聞》,《謎米》行政總裁林雨陽承認錯失推出新聞網的時機,認為若早一個月推出新聞網,就可在運動展開首兩、三日迅速突圍。他又指雨傘運動百年難得一遇,「傳統媒體要讀者等,但網媒全部即時,讀者又可自主接收,去選擇相信邊個……
雨傘運動令星洲才俊醒覺「慣咗唔出聲好危險」
1 :
GS(14)@2015-03-24 08:26:21
■沈文才稱雨傘運動(左圖)讓他明白下一代須主動掌握自己的命運。
【本報訊】李光耀預言香港無真普選,但港人在雨傘運動昭示出來的不認命與自救精神,仍得到新加坡金融才俊欣賞。居港新加坡人沈文才(Eric Sim)說,相對港人,新加坡人更習慣依賴政府,他希望在港成長的子女可學到港人的自強,「我一路成長都係好聽話,如果一直留喺新加坡教小朋友,好可能都係咁。希望小朋友學習香港人,會主動掌握自己命運」。
Eric居港四年,現於金融公司任高層,十分為其新加坡人身份自豪,也很尊敬李光耀。出身基層的他,父母在新加坡到處可見的熟食中心經營小吃攤檔,小時候一家五口居於組屋。他說,香港最令他amazing(驚訝)之處,是無處不在的自由市場,如「紅van」路線及收費皆自由,毋須政府介入,卻運作完善、順暢,「新加坡係樣樣嘢都有政府參與,我來香港之前,冇諗過有啲嘢就算政府唔介入,都可以行得咁好」。但他也認為,並非所有事務都應以自由市場形式運作。以照顧普羅大眾來說,新加坡政府做得比港府好,前者在多方面的硬性規定,雖限制了自由市場的運作,卻讓基層有向上流動的可能。
遇問題多求諸政府
不過,Eric亦看到,星洲國民遇上問題,求諸政府多,自行解決少,很難想像可如港人般挺身而出造就一場雨傘運動,「我好欣賞佢哋(傘運者),有意見就努力爭取,唔會等政府安排。新加坡前五十年好幸運,有個好好嘅政府,但難保將來有機會出現冇咁好嘅,如果新加坡人習慣咗唔出聲,係好危險」。長遠而言,Eric有意回新加坡從事教育工作,或加入政府,以自己在外吸收到的各家所長,回饋教他最自豪的故鄉。■記者朱雋穎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24/19087762
雨傘運動令星洲才俊醒覺「慣咗唔出聲好危險」
1 :
GS(14)@2015-03-26 00:33:24
■沈文才稱雨傘運動(左圖)讓他明白下一代須主動掌握自己的命運。
【本報訊】李光耀預言香港無真普選,但港人在雨傘運動昭示出來的不認命與自救精神,仍得到新加坡金融才俊欣賞。居港新加坡人沈文才(Eric Sim)說,相對港人,新加坡人更習慣依賴政府,他希望在港成長的子女可學到港人的自強,「我一路成長都係好聽話,如果一直留喺新加坡教小朋友,好可能都係咁。希望小朋友學習香港人,會主動掌握自己命運」。
Eric居港四年,現於金融公司任高層,十分為其新加坡人身份自豪,也很尊敬李光耀。出身基層的他,父母在新加坡到處可見的熟食中心經營小吃攤檔,小時候一家五口居於組屋。他說,香港最令他amazing(驚訝)之處,是無處不在的自由市場,如「紅van」路線及收費皆自由,毋須政府介入,卻運作完善、順暢,「新加坡係樣樣嘢都有政府參與,我來香港之前,冇諗過有啲嘢就算政府唔介入,都可以行得咁好」。但他也認為,並非所有事務都應以自由市場形式運作。以照顧普羅大眾來說,新加坡政府做得比港府好,前者在多方面的硬性規定,雖限制了自由市場的運作,卻讓基層有向上流動的可能。
遇問題多求諸政府
不過,Eric亦看到,星洲國民遇上問題,求諸政府多,自行解決少,很難想像可如港人般挺身而出造就一場雨傘運動,「我好欣賞佢哋(傘運者),有意見就努力爭取,唔會等政府安排。新加坡前五十年好幸運,有個好好嘅政府,但難保將來有機會出現冇咁好嘅,如果新加坡人習慣咗唔出聲,係好危險」。長遠而言,Eric有意回新加坡從事教育工作,或加入政府,以自己在外吸收到的各家所長,回饋教他最自豪的故鄉。■記者朱雋穎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24/19087762
雨傘運動今辦「半年祭」
1 :
GS(14)@2015-03-29 11:27:53
【本報訊】今日是雨傘運動「半年祭」,多個支持雨傘運動的組織,包括「傘下爸媽」、「撐傘落區運動」、「2047香港監察」等,將在旺角行人專用區和金鐘政總門外舉行連串活動,記念這個日子。2047香港監察成員錢志健呼籲,市民今日重返金鐘連儂牆外撐黃傘,以示毋忘警方9.28向港人發射第一枚催淚彈的一刻。錢志健接受訪問時表示,為紀念雨傘運動半年祭,今日下午2時至晚上10時,將會在金鐘政總外舉行連串活動,包括在政總外的民主圖書館舉行民主分享會;晚上7時至10時辦民主教室,由曾參與佔領行動的嶺大教授許寶強、學民思潮成員周庭、大律師吳靄儀等回顧雨傘運動。半年祭最重要環節,將會是今日黃昏5時58分由在場市民撐傘,表示港人不忘半年前這一刻警方發射第一枚催淚彈,打壓爭取普選的雨傘運動。另外,傘下爸媽、撐傘落區運動等團體,今午4時至晚上10時於旺角行人專用區辦活動,透過漂書、相片展覽和短講,繼續在社區延續雨傘運動爭取真普選的精神。錢志健表示,特首梁振英於答問大會發表北韓也有普選的謬論下,港人今日更要站出來,「要令政府知道佢哋不能將香港人滅聲,香港人會用理性和平的方式爭取真普選」。■記者林俊謙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28/19093192
科大圖換磚滅雨傘標語
1 :
GS(14)@2015-04-05 22:54:16
【本報訊】行會成員兼全國政協委員廖長城,「空降」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不足一個月,科大校園內隨即清洗太平地。科大北閘前往本部大樓,俗稱「青蛙路」的行人路,在去年佔領運動後,曾被學生以白色油漆髹上「希望在於人民,改變始於抗爭」字句。惟校方昨借維修道路為名,企圖將地磚換走,學生發現事件後即到場守護白色大字。昨晨約9時,有科大學生發現工人在青蛙路施工,拆走髹上白色抗議字句的地磚。學生隨即詢問拆除原因,對方竟稱「驚啲磚仆親人」。學生質疑事有蹊蹺,呼籲同學到場守護大字,約8名學生及學聯成員羅緯倫到場坐在大字上阻止工人施工。校方一度派保安員,以鐵馬包圍學生,雙方僵持約6小時,校方終要求保安及工人撤走。
■雨傘運動期間,科大生用白油在地磚寫上抗爭字句。
廖長城上任後趨保守
昨有參與守護大字行動的科大物理系學生劉同學指,廖長城出任校董會主席後,校內風氣轉趨保守,近期有學生在賽馬會大堂拉起支持雨傘運動橫額及「歡迎」廖的字句,結果不足24小時被拆走。他質疑連串事件與廖長城有關,「字句可以傳承雨傘運動精神,佢陰濕地趁復活節假少人返學校出招」。校方昨拒向學生交代會否擱置施工。科大發言人指校方尊重學生表達自由,但是次復修工程,學生事務處已多次接觸校內學生團體。■記者鄭啟源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404/19101147
【書展有乜睇】憤青傑青齊參與 屈穎妍出席雨傘講座有好戲
1 :
GS(14)@2015-07-23 00:21:24屈穎妍周日在書展出席的雨傘講座,是今次書展的焦點之一。
儘管有人說今年一連七天書展無甚看頭,但記者發揮大搜查精神,竟找到幾個趣,精挑細選一些講座介紹給大家。周三甫開幕就有講座帶大家探索航空秘史。到周四就有資深攝影師鍾文略會透過舊照讓大家感受老香港的街角人情,帶大家時光倒流回到50至70年代。周五回到自然,林超英會教大家找尋香港雀鳥趣事。周六展出黃霑手稿之餘,還有各大詞人鄭國江盧國沾潘源良等為大家揭開行業秘辛。但最最觸目的,大概是星期日的節目,事關屈穎妍、雷鼎鳴和潘麗瓊都會參與的《傘裡傘外博弈》講座,廢青憤青或傑青,都可以早點入座等睇戲。記者:彭海燕、陳以恒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716/19220725
紐約濕身背影感人 80後身份大曝光雨傘爸爸是中國才俊「為子撐一片天」
1 :
GS(14)@2015-09-21 01:29:22■劉僑在紐約街頭為兒子撐傘擋雨的照片,感動百萬網民。
身穿襯衫、手持公事包的父親在紐約街頭為兒子撐傘,這一幕早前被拍下,感動過百萬中外網民,稱他為「雨傘爸爸」(Umbrella Dad),至前日有海外華文媒體找到照片中的主角,原來他是在中國出生及長大的80後父親,曾在商務部工作,現在摩根大通任職,他指希望能做兒子的朋友,可為他撐一片天,但不會替他走人生的道路。
充滿父愛的照片,感動萬千網民,亦令人好奇,到底照片中的父子是甚麼人。繼日前美國NBC新聞台找到拍攝照片的Eumine Choi,引述其稱照片攝於紐約皇后區華人聚集地法拉盛(Flushing),當日他剛下班,見到該父親為兒子擋雨而不顧自己淋濕的行為,便立即拍下。前日華文媒體世界新聞網亦報道,已經找到這個風靡全球的主人翁「雨傘爸爸」,原來他是一個僅33歲的80後中國父親劉僑。
天津出生 任職摩通
劉僑在天津出生,就讀南京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後到中國商務部工作,現今在商務部網站仍然有他的足迹,資料顯示他入職時為信息化司電子政務處職員,在受訓期間他曾寫過一篇題為《小雨》的文章,文中亦有概述他眼中「雨」和「家」的關係,他指自己「素來很喜歡雨」,如果是傾盆大雨,他喜歡在屋內呆着,看着屋外的風嘯雨狂,令他覺得有一個能夠遮風擋雨的家,讓他感到溫暖及滿足。劉僑對世界新聞網表示,自己任職商務部時,除了在中國工作,亦被派往南非出任商務外交官,長達三年,隨後他於2008年辭職,因為當時在IBM工作的妻子想到英國讀書,他便跟隨妻子在當地的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工作。直到去年他被派往紐約的曼哈頓做投行營運經理,妻子及兒子劉若拙亦一起到當地。
望可當兒子榜樣
劉僑稱,他為了每天下午5時下班到法拉盛區的康華幼兒園接4歲的兒子回家,早上7時就上班。他回憶「雨傘爸爸」照片被拍當日為本月10日,下班時突然下起滂沱大雨,他拿走辦公室的備用雨傘,便往幼稚園接兒子,「一出幼兒園門雨突然下大,但是因為我家就在附近,所以沒避雨」。劉僑表示,他完全沒想到自己會被拍下並爆紅,而將雨傘全部給兒子遮、自己淋雨只是非常自然的本能。劉僑希望在兒子10歲前可以當他的榜樣,10歲後大家會成為好朋友。世界新聞網
網民有話說
‧中國好爸爸。‧這就是中國的爹!‧優秀的都往國外跑。‧其實抱着走或者背着走就是了。‧孩子,傘我可以為你撐,但是路你只能自己走。‧把小孩送出國接受教育已經是鞠躬盡瘁啦!‧自己走人生路,用雙手為所愛的人撐起一片天。資料來源:新浪微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920/19302581
雨傘、黃色毛巾遭扣起
1 :
GS(14)@2016-05-21 13:00:33【採訪手記】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今次訪港,特區政府對張的保安安排可謂空前嚴密,而黃色小巾、雨傘也成為違禁品,甚至連記者也不能倖免,昨採訪張德江抵港的記者,身上的雨傘以至黃色毛巾,均被當局以「擔心被吹走,影響航班安全」而扣起,禁止帶入機場停機坪採訪區。民航機師、公民黨譚文豪直言,從未聽過不准在停機坪使用黃色毛巾,質疑是政治審查。近百名記者昨早9時按政府要求,到國際機場二號客運大樓旅遊巴閘口,領取機場禁區證及接受安檢,其間機場職員向記者展示《機場管理局附例》,要求記者不可展示標語。記者之後由政府安排、在大批警員和機場保安陪同下,乘旅遊車到機場第二號檢查閘再進行安檢,記者隨身攜帶物品逐樣交由保安檢查,之後才獲發訪客通行證,並要再經過一次X光機檢查,才能登上旅遊巴前往停機坪採訪區。
被轟政治審查
據了解在第二次安檢時,至少6名記者身上的雨傘,以及一名攝影記者的黃色小毛巾遭保安扣起,不准帶入機場停機坪採訪區。據悉機場職員曾問攝記黃色毛巾用途,攝記解釋「因為你哋收咗我把遮,我驚落雨,要用嚟遮鏡頭」,但職員仍拒絕他帶毛巾入採訪區,攝記為繼續工作,無奈交出毛巾,並慨嘆「使唔使咁敏感?」政府發言人解釋,基於頭巾可能鬆脫被風吹走,故在同意下暫時保管,但有在場攝記指,保安無阻止記者帶其他顏色毛巾進入停機坪,本報記者亦見有記者獲准帶非黃色的頸巾,令人質疑當局做法是出於政治考慮。譚文豪接受本報查詢時指,停機坪不准用雨傘可以理解,但從未聽過不准使用黃色毛巾,「呢個好明顯係政治審查」。■記者林俊謙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18/19616810
雨傘租借系統 使用方便
1 :
GS(14)@2016-08-06 00:28:59【明報專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出門時天氣並不差,所以並沒有帶雨傘。但後來天氣卻突然轉壞,下起雨來。為了不被淋濕,只好在街上購買雨傘。於是,家中的雨傘愈來愈多,甚至比家中「人口」多出以倍計。
獲得中學組亞軍的陳漢峰、簡兆槺、郭家朗、李旭熙表示,他們構思的「智能雨傘租借系統」參考了外國租單車系統,再為香港人度身訂做。市民只需使用八達通卡,就可以支付雨傘的租金和按金。而出租雨傘的頂部安裝了一盞LED燈,方便市民在黑暗的環境中走路。當歸還雨傘時,市民只需透過相關的手機應用程式,就能夠找出最近的雨傘出租機,毋須歸還到原來的出租機。為方便市民,他們更構思使用疏水性極佳的納米雨傘;又或者,在出租機內安裝發熱線,快速烘乾雨傘。
雖然四人未必完全掌握系統涉及的各種技術,但那些都是市場上的成熟技術,他們只是整合出合理的應用方式,可謂不求高深,只求實用的好例子。若與幾名大學生兩年前研發的共用雨傘系統(配對順路的人共用雨傘)相比,可以說「智能雨傘租借系統」更易實現。
[薛偉傑 企業創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155&issue=20160805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