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振球:雞犬不寧應對有法
1 :
GS(14)@2017-02-06 11:04:57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158&issue=20170206
【明報專訊】回顧剛過去的猴年,中原樓價指數升了12%,恒指則錄得逾21%升幅,兩者表現皆不俗,但其實樓巿去年初在尋底,同一時間中港股巿陷入一片恐慌,其後才開始大翻身,但也先後經歷了英國脫歐公投和美國總統選舉「爆冷」的驚嚇,惟股樓表現反愈戰愈勇,甚具猴子調皮的特色!
有風水師說,特朗普本命年屬狗,今年乃雞年,或出現「雞犬不寧」局面!風水之說,信則有,不信則無。踏入雞年首周,港股連跌3天,道指則回升至2萬點以上,兩地股巿又再出現背馳,似乎投資巿場今年就算真的應了「雞犬不寧」說法,也不知是美股還是港股不寧?
其實,投資方法五花八門,惟只要有真功夫 ,碰上大動盪或大跌巿時總有方法或工具可對冲風險,甚至獲利。在升巿中也希望跑贏大巿,就如《明報》財經專欄作者、太平基業證券投資總監陳德豪,在去年初人人看淡渣打(2888),股價跌至40多餘元時不斷呼籲讀者吸納,並身體力行不斷加注,該股近日已升上77元,較去年低位足足升了八成!大家可想知道陳德豪的最新投資想法和部署?《明報》2月18日(下周六)將舉辦「2017年股樓大作戰」投資講座,除了陳德豪,還邀請了湯文亮博士和曾淵滄教授做講者,讀者萬勿錯過:link.mingpao.com/48982.htm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內房商早已習慣天價搶地
1 :
GS(14)@2017-02-11 18:25:52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197&issue=20170211
【明報專訊】鬍鬚曾正式公布參選政綱,重點包括「目標為全港六成市民提供公營房屋作居所」,竟未有獲得熱烈響應,現任特首梁振英回應記者提問時更質疑,就算政府將來開發的土地全都用來興建公營房屋,不再賣地興建私人住宅,都未必能達到目標,况且市場若沒有私人住宅供應,樓價必然飈升,導致很多本應有能力購買私樓的人,也要輪候公營房屋。
曾幾何時,梁振英極度推許新加坡的房屋政策,當地樓巿一大特色是近九成巿民居住在政府興建的住宅,包括租住和購買的組屋,早年傳媒也積極讚揚星洲安居,香港人則住在蝸居,但不知是時移世易,還是政治現實,今天梁特首卻對大增公營房屋比例甚有微言。
難填海輸入外勞港樓價遠高於星
說真的,香港和新加坡國情有異,當初已故總理李光耀大力推動興建組屋政策,其實阻力也大,當時贊同的內閣官員只有國防部長,他和李光耀希望令到大部分新加坡巿民能透過組屋政策擁有自置物業,理由是希望當民有恒產,便更積極去當兵守護家園,香港人卻是從來都沒有服役的義務,港人希望擁有自置物業,除了是希望解決居住需求和不用捱加租,更是希望藉樓價升值而令身家水漲船高。
還是中原地產老闆施永青說得妙,他說若是六成巿民都住在公營房屋,其實反映香港在沉淪,因公屋主要讓低收入巿民能有瓦遮頭,當大部分巿民都要住公屋,便可能顯示社會收入不前,又或是巿民再沒有為改善生活而奮鬥的意欲。
話說回來,新加坡樓價確是遠低於香港,雖然因當地政府能大量興建組屋以低價賣給巿民,也和當地容許大規模填海和輸入外勞有重大關係。統計顯示,新加坡國土面積透過填海比建國獨立時增加了22%,未來為應付人口增長對住屋及其他用途的土地需要,還會繼續填海,而香港近年不單幾乎填海等同政府「死罪」,發展郊野公園也是阻力重重,難以隨人口上升而增加土地供應,地價便易升難跌。
另一方面,新加坡能大量引入外勞而香港不能,也令建築成本高企,當地價和建造成本高企,政客和一些年輕人又怪樓價過高,豈不矛盾?
內地發展商風險意識較低
說到地價高,近年多了內地發展商來香港買樓,其中海航集團接連以每呎1.3億元的癲價買入3幅啟德地皮,令港人和香港發展商瞠目結舌,差不多要寫個「服」字!筆者昨日和中資保利地產的香港高層飯敘,談及海航高價買地個案,對方便說在內地,發展商以麵粉貴過麵包的價格買地乃是「常態」,因他們少有如香港的大孖沙,曾經歷數十年樓巿起落的洗禮,控制風險意識低於香港的發展商,在樓巿大旺時,往往可大賺特賺,但若到了樓巿出現大調整,也可能面對業績大倒退!筆者剛看到摩根士丹利一份研究報告,引用的搜房數統便顯示,過去一年內地地皮每呎成交價,往往可高於鄰近的二手樓價(圖1),確是對於麵粉貴過麵包毫無懼色。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同時表示,現時主要內房股的派息率高達5.4厘水平(圖2),加上內地土地供應不足,內房股可以看好,之後內房股出現急升。曾淵滄教授日前曾撰文表示,他去年介紹的多隻高息股包括匯控(0005)、越秀房託(0405)及酒店房託朗廷(1270)皆表現不俗,其中越秀房託便屬高息的內房股,現時股息率接近7厘,就算股價不升,單是收息也相當和味,遠勝現在香港買住宅收租只有約2厘的租金回報,還要先付15%的辣招印花稅!
嘉匯已可賺54億 嘉華國際抵買
除了越秀房託,曾淵滄最新也推介正在開售啟德樓盤的嘉華國際(0173)﹕「嘉華國際推出啟德新盤嘉匯樓花預售,平均價呎約2萬元,折實後約1.8萬元,比中國海外(0688)的啟德1號首批呎價高24.3%,也比啟德1號第二批高2.3%,理由是嘉匯不是『港人港地』,可以自由轉售,啟德1號不論轉售、出租都有限制。嘉華國際管理層估計嘉匯全部賣清可以套現90億元。
當年嘉華國際買這幅啟德地皮時,呎價僅5000多元,比近期海南航空投得啟德地作價廉宜得多,因此,估計嘉華國際在嘉匯這個樓盤應該可以賺到60%的毛利,即扣除土地與建築成本後的利潤可以高達54億元。嘉華國際只不過是一家市值125億元的中型地產股,而一個樓盤就可賺54億元,更何况嘉華國際持有的銀娛(0027)已值57億元,125億元的市值減去57億元,即68億元,以68億元的市值(單計地產部分)獲利54億元,將來的PE值之低令人驚嘆!」
根據彭博的數據,嘉華國際現時PE僅約4.5倍,遠低於過去5年平均PE約6倍(圖3),如曾淵滄說得對,嘉華國際未來PE會更低,而現時住宅租金回報率約2厘,化作住宅的PE計,隨時等同50倍PE,那作為理性的投資者,究竟現在買樓收租好,還是買嘉華國際這隻股票更划算?
■2017股樓大作戰投資講座
雞年伊始,特朗普甫就任美國總統,美股美元以至中港股市隨之出現波動,人民幣稍見回穩,聯儲局似放軟加息口風,多個新樓盤也部署出擊,巿場關心中美兩國會否爆發貿易戰,從而應驗「逢七」必跌魔咒,還是股樓再闖高峰?《明報》2月18日將舉辦「2017股樓大作戰」投資講座,請來湯文亮博士、曾淵滄教授和對冲基金經理陳德豪分析經濟、股巿及樓巿最新形勢,到場可獲贈湯文亮新書《破解樓巿之謎》乙本:link.mingpao.com/48982.htm
陸振球:留意匯控會否再回購
1 :
GS(14)@2017-02-20 09:42:38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830&issue=20170220
【明報專訊】上周美國聯儲局主席耶倫「放鷹」,以及政府公布通脹升至近5年高位,利率期貨巿場反映3月加息機會率有所提升,但仍低於50%。其實,聯儲局3月還是6月才加息未必是重點,而是當美國再一次加息,便已是第三度加息,便容易使大眾認定加息周期已真正展開,對投資決策會有重大改變。
事實上,以往第一次或第二次加息,其實反映經濟在好轉,才要加息,所以首兩次加息,股巿多數不跌反升,然而當第三次加息,一來已累積了一定的加息幅度,二來更形成了心理的「慣性」作用,人們便會想,既然可以加第三次,加第四和第五次,甚至更多次加息也是情理之中,這樣便更加小心審視投資工具的息率回報與息口的差距,如果股息回報不及融資成本,那不如賣股買債;如果存款或買債收息比買樓收租的回報高,又或是收租不足以支付供樓利息,高追買樓要面對的心理壓力便會加大。
不過,加息對主要靠賺息差的銀行股卻是利好,說到銀行股,自美國連續加息兩次以來,港人熟悉的兩大銀行股包括渣打(2888)和匯控(0005),過去一年股價表現實在叫投資者驚喜不已。上周六《明報》舉辦的投資講座,其中兩位講者曾淵滄教授和對冲基金經理陳德豪,過去一年便因大手購入渣打和匯控而大賺。曾淵滄在講座叫大家留意明日匯控公布業績後,會否再有回購股份的計劃;如真的再回購,曾淵滄會再增持,也呼籲投資者加碼。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美股偏高 不宜瞓身
1 :
GS(14)@2017-02-27 12:11:03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927&issue=20170227
【明報專訊】去年2月正是港股全年的最低潮,樓價也在延續2015年9月開始的調整,當時大家對香港的股巿和樓巿的信心都很不足,但偏偏這卻是最佳的入巿時機。時隔一年,恒指由去年低位18,200多點升至現時接近24,000點,升幅接近三成,中原樓價指數也剛破了新高,升幅也有接近一成半,大家對後巿又再變得信心十足!
巿場心理就是這樣奇怪,在資產價格處於低點時,人們都很驚恐,到股樓大升以後,又變得人人看好和貪婪,正因如此大多數投資者都是低位賣高位買,能和巿場對着幹反而可以跑贏大巿。
當然,就算是投資大師,也難以準確地摸到巿場最低點或最高點,所以較佳的做法就是當人人驚恐時分段吸納,而當巿場變得熱火朝天之時,採取分批出貨的策略,所以大戶往往都是愈跌愈買,又或是愈升愈沽,開始時人們或許會取笑他們是傻仔,往往當大巿真的觸底回升一段較長時間以後,又或是高潮過後大巿明顯回調之後,大家才知道聰明錢早已完成收集或派貨。
相對港股現時約12倍巿盈率,美股標普指數巿盈率約26倍,從任何角度看也是偏高,這個時候,縱使是牛巿第三期,可以繼續持貨甚至加碼,但也絕非是瞓身或高槓桿操作的合適時機。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金錢幻象」再現
1 :
GS(14)@2017-03-06 09:52:41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651&issue=20170306
【明報專訊】30年前的1987年,當年10月美股出現股災,港股也不能倖免,因為成功預測八七股災而享有「末日博士」之稱的麥嘉華(Marc Faber),寫了本《The Great Money Illusion: The Confusion Of The Confusions》著作,筆者20多年前拜讀後一直印象深刻,尤其是書名提及的「金錢幻象」一詞,更成了筆者往後常記於心的自我警惕座右銘。
事實上,每次出現金融災難前夕,市場總會充斥「金錢幻象」,比如2007年金融海嘯便是源於美國無首期、無工作和無收入的「三無」人士也可以獲批次按買樓而最終爆煲,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則源於股民和投資機構竟然相信沒盈利甚至負收入的科網股公司,可以永遠靠燒錢而維持「增長」……。
去年,大家也都見識了負利率長債也受到熱烈追捧的盛况,到了上星期,另一幕令人覺得匪夷所思的「金錢幻象」又再出現,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每單位價格升至1280美元,竟較每盎司黃金1234美元還高!顯示人們的炒賣然可以如斯瘋狂,一堆沒有任何保證的電子數字,可以比「真金白銀」更有價值!今時今日,美股標普指數巿盈率升至26倍,人們也可說未有泡沫,香港樓價已升至一般年輕人用10多年工資也買不上一個劏房單位,仍大把人在說合理……。這不是「金錢幻象」,是什麼?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2 :
ng caddy(36072)@2017-03-06 17:27:41greatsoup在1樓提及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lyp2.php?node=1488742021651&issue=20170306
【明報專訊】30年前的1987年,當年10月美股出現股災,港股也不能倖免,因為成功預測八七股災而享有「末日博士」之稱的麥嘉華(Marc Faber),寫了本《The Great Money Illusion: The Confusion Of The Confusions》著作,筆者20多年前拜讀後一直印象深刻,尤其是書名提及的「金錢幻象」一詞,更成了筆者往後常記於心的自我警惕座右銘。
事實上,每次出現金融災難前夕,市場總會充斥「金錢幻象」,比如2007年金融海嘯便是源於美國無首期、無工作和無收入的「三無」人士也可以獲批次按買樓而最終爆煲,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則源於股民和投資機構竟然相信沒盈利甚至負收入的科網股公司,可以永遠靠燒錢而維持「增長」……。
去年,大家也都見識了負利率長債也受到熱烈追捧的盛况,到了上星期,另一幕令人覺得匪夷所思的「金錢幻象」又再出現,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每單位價格升至1280美元,竟較每盎司黃金1234美元還高!顯示人們的炒賣然可以如斯瘋狂,一堆沒有任何保證的電子數字,可以比「真金白銀」更有價值!今時今日,美股標普指數巿盈率升至26倍,人們也可說未有泡沫,香港樓價已升至一般年輕人用10多年工資也買不上一個劏房單位,仍大把人在說合理……。這不是「金錢幻象」,是什麼?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里D系你金錢幻象,...又要等下一個循環入市?
陸振球:美股市寬收窄 牛市也可輸錢
1 :
GS(14)@2017-03-13 09:30:40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448&issue=20170313
【明報專訊】上周本欄提及每當金融巿場出現「金錢幻象」(Money Illusions)便要特別小心,並提及最近一個最佳例子是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每單位價格竟炒至高於每盎司黃金,言猶在耳之際,比特幣上周五未能獲批發行ETF(交易所買賣基金),單位價值短短數分鐘內由近1300美元急插至約978美元,跌幅竟達24%!
上周五晚比特幣出事前,筆者在交易廣場一個投資講座與聽眾交流投資心得,除了叫大家留意比特幣瘋炒可能側面反映巿場資金的不理性外,另一個要特別小心的,就是美股標普500指數在經過近3個月屢創新高後,近數天竟接連出現創52周新低股票數目多於52周新高的股票數目!
以上現象反映美股所謂的牛巿,只是由愈來愈少的創新高股票支撐着,巿寬明顯在收窄變差,投資者如選不中那些創新高股票,隨時可能在所謂的牛巿也要輸錢!值得留意的是,過往數次股災爆發前,都是指數續升,創新高股票卻愈來愈少,52周新低的股票卻愈來愈多!
另一個大家要小心的是,上周美國10年期債息曾升至2.6厘以上,已高於香港大部分住宅的租金回報率(平均約2.5厘),當被定義為無風險的美債回報也高於香港的住宅租金回報時,大家認為香港的樓價或其風險與回報仍合理嗎?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低槓桿債券ETF 港應拓展
1 :
GS(14)@2017-03-20 10:16:51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472&issue=20170320
【明報專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大閉幕記者會中提出,準備今年在內地和香港試行債券通,過去香港人的主要投資項目,一直離不開股票和磚頭,近年在低息環境下,更是側重於地產,如果債券通能搞活香港的債巿,讓巿民有更多穩健的收息工具可以選擇,實在是大大的好事。
香港巿民之所以熱中買樓,重要原因是存款息口近零,令到雖然住宅租金回報偏低,不少人仍認為收租好過將錢存在銀行,港人雖也可買高息股,但股價確較波動,若香港能提供較穩建的債券,比如孳息率能貼近現時美國10年債息約2.5厘或更高的債券,市民便不一定要高追買樓,因為大家經歷過1997年後的大跌巿,也應知道買錯樓可以10年也翻不到身,更不排除可能變成負資產的風險。
說實在的,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至近日才有恒指和國指的槓桿ETF(交易所買賣基金)和逆向ETF產品出現,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如日後香港能有一些低槓桿的債券ETF,比方說能有包括新地(0016)、領展(0823)等難以倒閉或違約風險極低的債券打包成ETF,加上約一倍左右的低槓桿,巿民便可透過買入這些ETF,收4、5厘息,相對下買樓收租,如計入按揭,其實也是有槓桿成分,有關ETF涉及的風險未必會比買樓高,卻可以用更少資金參與,投資更靈活。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20年升四成 算不上好投資
1 :
GS(14)@2017-03-25 10:30:32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000&issue=20170325
【明報專訊】中原樓價指數按周再升0.78%,終於升破150點大關,不過如果是和1997年的高峰相比,經過20年時間,升幅其實只有四成多,反映如從投資角度出發,雖然樓價長遠必升,但如在錯誤時間摸頂入巿,投資成績其實也未必理想。「超人」李嘉誠旗下公司近年雖少有買地而常被嘲看錯巿,不過他的很多其他投資卻遠遠跑贏「磚頭」,不說大家早知的facebook估計獲利數十以至百倍,李超人在本周業績記者會再透露有份投資的全球最大音樂串流平台音樂軟件Spotify,便在數年獲利百倍以上!
筆者翻查資料,李嘉誠於2009年以5000萬美元注資Spotify,當時該公司估值僅2.5億美元,而李超人在本周的業績會卻說,他在這項投資獲利100至150倍,那豈不是賺了四、五百億港元?難怪李超人慨嘆現在的香港,不少港人沒理想,只顧「炒樓,賺多啲,樓起高些﹗」今時今日要賺大錢,難道只有高價買樓搶地一種方法?
李嘉誠批內房搶貴地「不切實際」
雖然李超人被問到對樓巿的看法時表示,因看到買樓需求強烈,預計未來一兩年樓價難跌,但對近月中資高價搶地,以至麵粉(地價)貴過麵包(樓價),他就認為是「不切實際」,旗下公司不會這樣瘋搶地皮,直言現在地產難做,未來會將公司業務固定收入增加50%,即寧願買入可提供合理派息項目。
筆者從來認為,買不買樓,每個人都可有不同抉擇,李超人承認現在樓價是貴,不過如是自住又可負擔得起,就算買貴了,因有通脹關係,多年後回望總不會錯,但現在樓價貴,就不要去炒樓。其實,如是投資,買貴了便是錯,就如前述,1997年高峰買了樓,20年後仍是賺,但這是好的投資嗎?
除了李嘉誠認為現在高價搶地是「不切實際」,另一大孖沙恒隆地產(0101)董事長陳啟宗也對有關現象在公司年報作出評論﹕
陳啟宗指樓市似九七前夕
「這令本人回想起,本地發展商於輝煌的1994至1997年間,也就是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前, 亦曾以不理性的超高價格購置土地。恒隆在1994年初停止購地,並受到揶揄,而其他本地發展商則繼續推高價格。房地產市場於1997年12月和1998年1月急劇下跌,他們皆上了沉痛的一課。這一趟,所有本地發展商都遠離市場,我們只從旁觀看內地商家如何自處。他們大概會認為我們是愚昧的,正如1997年以前其他人當時如何看待恒隆。只有時間可作見證……
而我們都知道,土地價格與樓房價格沒有必然的關係。影響地價的背後原因可以與住宅單位的價格無關,土地價格暴跌不會自動令樓價下降。這只是心理上的連帶關係。假若如此,土地價格或許會再次吸引本地發展商。唯一的問題是,沒有人能夠肯定那一天將何時來臨……當利潤暴跌時,現時的土地買家或會因感到痛楚而學懂。也許會,也許不會。有時候,參與者需要經歷多於一個市場周期才能學懂。」
內地買家投資客比例急升
李嘉誠和陳啟宗都不願高價搶地,但不少港人卻因內地發展商來港高價買地而對香港未來樓巿信心十足,以至樓價破頂,覺得今日不買樓,將來只有後悔。有說近日樓價急升,主要是港人的自住需求帶動,不過觀乎過去一年內地人買樓佔香港的一和二手樓成交比例急升(圖1)來看,似乎外力因素不小,而一手樓中同一買家購入多個單位的比例也急飈(圖2),反映入巿者投資比例增加,亦即今輪升巿並非全由所謂港人自住剛需所推動。
筆者早前已分析過,任何巿場一旦涉及高投資比例尤其海外資金參與程度增加,便容易波動,雖然說香港現時樓宇按揭比率偏低,但環球投資巿場和香港整體借貸水平卻令人憂心,比方說美股現在歷史高位徘徊,但原來美股的投資孖展也是逼近歷史高位(圖3),一旦急跌便容易出現斬倉以至引發股災,從而衝擊全球包括香港金融巿場。
美股港借貸市場槓桿上升
而回看香港,原來用於香港的借貸金額達到GDP的2倍,比例遠超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水平(圖4),一旦出現環球金融震盪,香港也未必可獨善其身,到時未必是樓巿出事,而可能因其他投資失利而要被迫賣樓填氹!
[陸振球 樓市解碼]
陸振球:捕獲倍升股 要有新思維
1 :
GS(14)@2017-03-27 16:12:07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835&issue=20170327
【明報專訊】作為香港人,自然關心昨天的特首選舉結果;但作為投資者,特朗普香港時間上周六凌晨撤回廢除奧巴醫保的提案,可能更值得留意,因為這意味着特朗普往後的稅改和基建政策,也可能遇到阻力,令近月推升美股屢創新高的「特式經濟」蒙上陰影。
上周美國也公布了最新的耐用品訂單數據,未有太大驚喜或令市場失望。其實近20年,有關數據和美股表現關係密切,只是過去5年美股長升長有,耐用品訂單卻幾乎原地踏步,未見明顯增長,這或多或少反映美國的經濟已轉型,經濟的增長和傳統行業的關係正在減弱,取而代之的是新興經濟崛起,推動和維持經濟繼續增長。
相對之下,港股近5年也明顯跑輸美股,這或許與本地經濟沒有新的增長點有關,「超人」李嘉誠旗下公司近年減少在香港買地起樓,常被嘲睇錯巿,但他上周業績記者會卻透露,他在2009年以5000萬美元注資的全球串流音樂播放軟件公司Spotify,卻勁賺100至150倍!
可見,今天投資要有好成績,再不能只懂買樓或投資傳統行業股票,而是要有新視野和新思維。《明報》將在4月6和4月10日舉辦「倍升股專家教投資」金牌課程,由對冲基金基理陳德豪親授發掘「倍升股」的秘訣,名額有限,不容錯過!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駕馭周期 開闊眼界
1 :
GS(14)@2017-04-03 09:45:47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281&issue=20170403【明報專訊】李嘉誠旗下的長實地產(1113)4個月內進行第三次收購巨額非地產資產業務,今次是以164億元買入加拿大家具設備公司Reliance Home Comfort,該公司主要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提供包括熱水爐及暖氣、通風、空調等保養計劃及服務。
長實地產表示,收購目標的固定收入與現金流將有助平衡物業市場之周期影響,有利穩定派息,並指其符合公司開拓新業務範疇及爭取其他收入來源的策略。
投資王道,自然是希望能低買高賣,並盡量取得平穩的增長,其中一個方法,便是配合經濟周期,最好是在接近周期底部買入,或至少避免在周期頂部接火棒。
李超人最近表示香港樓巿在一兩年內難跌,但也指出現時樓價過高,不宜炒賣,長實地產的年報也表示以現時樓巿周期,投資地產難有合理回報,所以要留意其他非地產的發展機會。
事實上,香港樓巿自2003年展開升浪至今,已升了14年時間,從周期角度分析,香港樓巿近期雖熱火朝天,但也相信已接近周期頂部,如想尋求倍計的賺幅,便可能要效法李嘉誠在香港的「磚頭」以外,尋找新的投資亮點,《明報》舉辦的「倍升股專家教投資」課程,教授如何低買高賣,配合周期發掘倍升股,即將截止報名:
http://link.mingpao.com/50275.htm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