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錯過了比特幣?還有9種數字貨幣可以關注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707

今天,比特幣價格首次超過金價,一度攀升至1242美元。

比特幣並非唯一的數字貨幣。與比特幣一樣,下面9種新興虛擬貨幣也有自己的開採算法,遵循P2P協議;它們需要靠電腦「挖礦」獲得。當然,它們也並不以實物的形式存在,能通過網絡追蹤數字貨幣交易。

如果你錯過了比特幣,那麼可以關注下面9種數字貨幣:

1、Litecoin(萊特幣)

與比特幣相近,萊特幣也是以加密數字貨幣,最近價格急劇攀升。它是一種P2P的開源數字貨幣,算得上是比特幣的一個分支。但是,萊特幣雖然基於比特幣協議,但是並不要求極高的計算能力,使用普通電腦也可進行挖掘。萊特幣的算法,源於Dr Colin Percival為Tarsnap安全在線備份服務(供Linux及其他開源操作系統備份)設計的算法。

2、Namecoin

Namecoin同樣以比特幣為基礎,算的上是另外一個開源分支。Namecoin是一種分佈式DNS協議——通俗來講,就是能夠將人類可理解的網站名(如ifeng.com)化為機器可以理解的地址。作為自己的DNS,這種貨幣能夠在正常互聯網外運營,因此能夠脫離ICANN的管制。

Namecoin的貨幣價值及域名存儲在用戶的區塊鏈(blockchain)記錄中,將總數限定在了2100萬。

3、Peercoin

Peercoin是比特幣的一種p2p變體,能夠提高開採效率、安全性,並提升了保障措施從而避免群體開採——現在,群體開採已經被認為是比特幣的一種潛在缺陷。根據CoinMarketCap.com對新興貨幣的統計,Peercoin目前在數字貨幣市值中排在第四位。

4、Primecoin

Primecoin是類似比特幣的加密貨幣,但卻擦用了完全獨立的挖掘算法。比特幣採用了Hashcash算法,而Prime幣則使用了長坎寧安鏈(long Cunningham chains)來打造貨幣的價值——這是以數學家AJC坎寧安命名的質數序列。

比特幣挖掘過程中,隨著貨幣量的推移難度會急劇增加。但Prime卻不同,每挖掘出一枚Primecoin幣,開採難度就會略有增加,這一過程要平穩得多。

5、Feathercoin

Feathercoin依據Litecoin設計,2013年4月發佈,可以比Litecoin更頻繁地調整挖礦難度。Feathercoin會經常更新,加入新功能與改進,杜絕惡意的挖礦行為。

6、Novacoin

另一款P2P數字加密貨幣。Novacoin和其他大多數貨幣不同的地方是,在貨幣核心整合了保護機制,可以識別違規挖礦的行為。

Novacoin總數限定為20億,數量相當可觀。如果需要,總數還可以向上調整。

7、Infinitecoin

2013年6月發佈。Litecoin的副產品。根據挖掘情況和貨幣總數,無限幣可以頻繁地進行挖掘難度比率調整。

8、Megacoin

2013年第四季季度才發佈,初期模仿了比特幣。Megacoin的總數限定為4200萬,可以像其他虛擬貨幣一樣被挖掘出來。它的最大賣點是品牌公開,這點正是其他數字貨幣所缺乏的。

9、Quarkcoin

2013年發佈,現在尚處於初期。Quarkcoin的安全部分,部署了9個獨立回路的加密,採用了6種不同的算法。

如果這九種比特幣候補還不夠,還有超過60種不同的加密貨幣可以選擇。比如Cryptsy、AndroidsTokens、Alpha等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93

《象迷關注》辜家曾為中信鯨賠八億 但對棒球仍有熱情 兄弟象花落中信 洪家老大親拍板

2013-12-02  TWM
 
 

 

透過中華職棒會長黃鎮台的居中牽線,中信集團從頭到尾低調封口,消息密不透風,最後終於成功買下「兄弟象」。這樁全國棒球迷高度矚目的交易案,將為台灣職棒帶進新活水?

撰文‧劉俞青

從龍巖、遠雄、麗寶到富邦,鎂光燈的焦點把市場所有可能買家掃過一輪之後,終於,十一月二十五日下午,職棒兄弟象隊的新老闆揭曉:由中信集團買下兄弟象隊。

「神隱」關鍵 黃鎮台居中協調根據知情人士透露,當所有有興趣的買家都把接觸目光投向兄弟象隊董事長洪瑞河之際,只有中信集團悄悄轉向,把目標鎖定洪家五兄弟中的老大洪騰勝;據了解,這樁外界矚目的交易,最後就是由洪家大哥洪騰勝親自拍板決定:中信集團以四億元的價格,買走兄弟象,在十一月二十五日當天,中信和洪騰勝面對面敲定了這筆交易,確定成為兄弟象隊的新老闆。

確定之後,隔天再由洪瑞河出面,一一向所有曾經接觸過的買家打電話解釋、說明交易的最後結果。洪瑞河電話那頭說:「歹勢。」而包括麗寶集團董事長吳寶田在內的買家們,也都送上祝福。

事實上,中信集團與兄弟洪家的接觸,從洪瑞河在十月十九日召開記者會、首次對外宣布洪家要出售兄弟象隊開始,就由中華職棒聯盟會長黃鎮台牽線聯繫上,中信隨即表現出強烈的買意與誠意。因此,當外界還把焦點鎖定在麗寶集團時,中信早就暗自鴨子划水。

但好事多磨,中信集團與洪家談到最後關鍵時刻,偏偏爆發亞洲職棒大賽疑似打假球疑雲,當時多家媒體形容事件主角黃鎮台「神隱」;其實,黃鎮台此時就是在協調與中信的交易,所幸最後,成功宣布定局。

由於雙方簽有保密協定,因此洪瑞河對外只能說:「不知道,我沒說是中信,下星期才會開記者會宣布。」由於兄弟象隊是國內球迷最多、也最老字號的球團,因此這樁交易恐怕是中華職棒成立二十三年以來,最受外界關切的一筆交易案,尤其在去年義联集團買下義大犀牛之後,成功幫集團形象加分的「好樣板」,讓兄弟象的交易更是多方矚目。

最後由中信集團買下,也喚起許多象迷與球迷的記憶,因為中信集團早就有過職棒經驗;一九九六年時,中信集團也曾組「和信鯨」(後更名為中信鯨),成為當時中華職棒的第七隊,但在○三年時,曾第一次爆發球員放水的醜聞,當時中信集團在即時危機處理之後,決定繼續經營;等到○七年,中信鯨第二度傳出球員涉賭,當時的中信集團大家長辜濂松終於按捺不住,決定壯士斷腕。

曾任和信鯨總經理兼領隊的陳雨鑫,轉述辜濂松曾經說過:「我們開銀行的,credit(信用)最重要,絕不能有『賭』這種事,否則愧對所有球迷。」一句話,成軍十二年的中信鯨在○八年十一月宣布解散,畫下句點。

附加價值 象比鯨更划算業內人士估計,中信鯨球隊在中華職棒十二年期間,「至少讓中信辜家賠掉八、九億元,如果不是對台灣棒球有一股熱忱,誰要做?」偏偏中信還是決定要再做,解散五年後的今天,中信集團捲土重來,以四億元買下兄弟象。業內人士表示,由於︽金控法︾規定金控公司不能轉投資非金融相關事業,因此不會以「中信金控」來經營這支球隊。

有趣的是,當年經營中信鯨的「中信鯨育樂有限公司」,並沒有隨著球隊解散而消失,至今依然存在,而且最近九月還進行一次公司登記變更,目前公司的負責人是「畢浩丹」,他是中信集團長子,也是中信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中信集團很有可能就以這家中信鯨育樂公司來經營兄弟象隊。

中信集團決定重新跨入台灣職棒,外界都充滿期待,對中信而言,在象迷的擁戴之下,周邊的附加價值肯定比當年「中信鯨」來得高出許多,四億元的價格究竟合不合算?當然自有一番盤算。

但如今中信重新經營職棒球隊,最大的風險仍然是「賭」,這一點光靠中信的自我要求還不夠,更重要的,還需要政府和中職聯盟共同努力;日前,經建會才剛剛宣布要把棒球列入「傳統產業維新方案」,二年投入十一.六億元,但光是金錢的投入,是否能夠提振台灣的棒球風氣?中信和全國關心棒球的球迷們都高度關注。

換手經營找生機

—歷年中華職棒球團易主交易球隊 金額 時間 賣方 買方 內容

興農牛

→義大犀牛 1.3億元

2012年

興農公司

義联集團

不堪虧損,決定停止經營球隊尋找買主。

誠泰COBRAS

→米迪亞暴龍 0.5億元

2008年

誠宇育樂行銷公司 賽亞科技誠泰銀行與新光銀行合併,但新光集團並未接手誠泰Cobras隊而出售。

第一金剛

→La new熊 1.8億元

2003年

第一金控

La new

因《金控法》規定不能轉投資非金融相關產業,因此第一金控將球隊轉賣,輾轉由La new買下大部分股權,取得熊隊的所有權。

俊國熊

→興農牛/熊 5.27億元

1995年

俊國建設

興農公司

俊國建設因負責人官司纏身,因而於1995年先出售51%股權,96年出售剩下股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54

【新科技】這家想延長人類壽命的創業公司為何值得關注?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0/57013.html

在當時的聲明中,谷歌並沒有具體闡述這個新公司將會做什麼產品、具體投資金額以及利文森未來的具體工作,僅僅是對外公佈了有關利文森的任命決定以及將會保留其Genentech董事長、蘋果董事職位的消息。而據利文森本人透露,自己是在拒絕了多家公司CEO的職位邀約後決定加盟Calico的。

在一次鮮有的採訪中,利文森向《紐約時報》記者透露稱:「這個計劃太瘋狂了,以至於令我對其感到無比興奮。」

最新進展

自此之後,外界就很少聽到有關Calico的消息。但有消息指出,利文森目前已經成功說服業內部分已經功成身退、甚至處於半退休狀態的專家加盟了Calico。其中,羅氏首席醫療官哈爾-巴倫(Hal Barron)將加盟Calico負責研發工作、Genentech高級腫瘤學家羅伯特-科恩(Robert Cohen)、現年55歲的赫爾布羅姆生物學老化研究中心生物化學家辛西婭-凱尼恩(Cynthia Kenyon)和現年71歲的斯坦福大學遺傳學系教授大衛-博特斯坦(David Botstein)這些聲名顯赫的人物都已經加入了Calico。

雖然旨在延長人類壽命的Calico公司聽起來有些天馬行空,但這一目標卻並非無的放矢,因為以上這些知名學者此前均已為人類抗衰老研究作出了不同的貢獻。

在最新一期刊發的《時代》雜誌中,佩奇對外談論到了有關Calico在人類抗衰老及相關疾病方面的研究方式。雖然他沒有就此展開具體闡述,但佩奇強調稱Calico的研究重點是那些對人體衰老有著非常、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佩奇表示,Calico的目標是通過研究幫助人類更好的防治疾病,並希望通過這一方法對公眾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儘管外界對於Calico的信息知之甚少,但自從有記者發佈了關於Calico的首則報導後,許多學者和研究人員都希望得到亞瑟-利文森的聯繫方式。對於一家才剛剛處於起步階段的企業來說,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

據多名消息靈通人士透露,Calico方面的大規模招募工作目前已經啟動,利文森甚至已經在幾週前同現任或者已經離職的Genentech員工發送了一封介紹Calico公司的郵件,並在郵件中暗示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主動聯繫Calico」。

有分析指出,Calico所僱傭的首批員工中可能有一大部分都來自於Genentech,因為包括利文森、科恩和巴倫都曾經在該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需要指出的是,利文森曾經為Genentech工作了超過20年時間,直到Genentech在2009年被羅氏收購後才宣佈離職,而他的出走也被業內廣泛認作是公司的一大損失。

前景幾何

平心而論,Calico並不是第一個致力於延緩人類衰老步伐的科研公司,此前曾經有不少財力豐厚的初創企業也試圖解決這一困擾人類多年的難題,只是無一獲得了成功。

事實上,現在仍然運營的大多數同人類抗衰老研究有關的機構大都是非營利性質的,他們缺乏行之有效的產品和商業計劃,總部位於馬塞諸薩州劍橋的生物製藥公司Sirtris Pharmaceuticals便是其中之一,該公司在隨後被英國最大製藥公司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以7.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目前,科研人員和生物科技領域的企業家對於Calico的研究側重仍持有不同看法。初創企業Integrated Plasmodics臨床研究總監阿隆-羅伊(Aaron Rowe)認為,Calico將會專注於有助於人類組織再生方面的課題,該公司希望能夠借此延長人類壽命上限,並使老年人感覺更加健康。

曼哈頓政策研究所(The Manhattan Institute for Policy Research)研究員彼得-休伯(Peter Huber)認為,Calico會專注於可以影響人體自我修復機制的基因工程學領域。位於舊金山的生物學領域早期投資人卡米爾-山姆爾斯(Camille Samuels)則相信,Calico的研發團隊將專注於人體的整體老化機制研究,而不是僅僅專注於某一器官的研究。

不過,雖然生物領域學者對於Calico研究的側重方向和看法有所不同,但他們都相信「Calico有望帶領我們在人類抗老化研究領域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如果我們希望直接對抗人體老化這一課題的話,我們似乎已經沒有其他選擇了。因為政府不太可能支持這類工作,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也不可能為此類製劑頒發證書。但是,由谷歌強大資源所支持的公司卻有可能帶領人類觸及前人未曾觸及的這塊處女地。」休伯最後說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361

尹衍樑親口澄清 中信金控經營權備受關注

2014-01-06  TWM
 
 

 

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日,中信金控召開臨時股東會,會中除了通過收購日本銀行東京之星與購併台灣人壽,另一個決議事項,就是通過修改公司章程,把董事席次由現行的九到十三席,減為七到十一席,也因為此項修改,被外界解讀為中信大股東欲拉高被購併的門檻,以鞏固經營權。

會有這樣的解讀,主要由於近期有媒體報導,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對中信金控的持股已高達一成,威脅到中信辜家的經營權;但︽今周刊︾日前詢問尹衍樑本人,他的回答倒乾脆,也說得明白,「只有南山人壽持股中信金四.九五%,其他潤泰集團等都沒有買進,因為只要南山投資的標的,潤泰就不會買;同樣的,潤泰投資的,南山人壽也不會碰,總之,就是『涇渭分明』」。

事實上,按照目前金管會的規範,任何金控公司的購併案,都應該採「合意購併」,而且對保險業的投資規範更是嚴格,不但對單一金控公司的持股不得超過五%,而且不得進入董事會。因此,即使尹衍樑真有任何「念頭」,執行上也有很大的難度。

無論如何,南山人壽還是中信金控的最大單一股東,未來,兩者之間是競爭還是合作,永遠都是外界關注焦點。

(劉俞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55

為什麽美聯儲應該更關註通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116

美國核心PCE通脹走勢: 美國經濟已經顯示出快速複蘇的跡象,GDP增速加快,失業率大跌,然而低通脹仍然是美聯儲考慮加息的最重要障礙。之前高盛已經表示,2014年通脹將是影響美聯儲未來貨幣政策的關鍵因素,失業率的重要性已經下降。FTav編輯Cardiff Garcia甚至認為,美聯儲已經在前瞻指引中引入更高的通脹門檻,甚至容忍更高的通脹,不僅是因為失業率可能無法反映勞動力市場的真實狀況,更是因為在美國再分配政策受老人政治影響的情況下,美聯儲作為獨立的經濟調控者,應該主動調節這種失衡。 第一是最明顯的,也是被重複提到的,無論勞動力市場是否疲軟,也不應該在短期影響貨幣政策。 最近幾年薪酬水平已經經受了極低的增長。從經濟衰退開始,PCE通脹平均不到1.5%。在這段時間里,美聯儲一直無法達成其兩大使命——無法達到通脹目標同時也達不到充分就業的使命。可能你會認為,在當前環境下貨幣政策缺乏達到其使命的能力。然而,這里關註的是合適的政策應對,而不是政策的有效性。 由薪酬驅動的一段通脹上漲期正是我們一直希望看到的。現在通脹本身就具有有利的性質,能拉低實際利率,緩解債務負擔。但貨幣政策主要是還預期的遊戲。低的時薪增長是最近幾年企業盈利的主要來源之一。如果企業認為美聯儲在看到達到2%同比通脹的跡象就過早加息扼殺複蘇的加速,那麽它們現在就會有減少招聘的沖動。 這也是為什麽應該給加息門檻引入較高的通脹下限是個好主意。這不僅能發出正確的政策信號,實際上還是為失業率的有效性設定一個測試。而且如果美聯儲最終必須重蹈英國央行行長卡尼的覆轍,簡單地取消失業率作為前瞻指引的指標,那麽通脹下限的作用就出來了。   第二,“結構性”並不一定意味著“不可逆轉”。 把勞動參與率的下滑區分成結構性和周期性是一個有用的舉措。但不要忘記,這些分類只是經濟學家的發明。 只是由於部分人看起來已經放棄尋找工作,或入學進修,或開始接受殘疾人津貼,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將永不回勞動力市場。 這只是意味著他們這樣做的機會成本很高,因此被貼上了結構性的標簽。但了解真相的唯一方式是,讓勞動力市場真正地嘗試平衡這機會成本——這是支持維持寬松政策的另一個依據。   第三,勞動力參與率的大幅下滑實際上正在制造長期的反通脹社會性動因,美聯儲應該主動壓制這種趨勢。 這看起來與前兩點矛盾,但請聽一下我們的解釋。 在70年代,美國經濟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當時嬰兒潮的一代和越來越多的婦女正不斷地湧入勞動力市場。 勞動參與率上升,對政策制定者來說,通過保持較低的實際薪酬水平來促進新加入者就業的政治壓力不斷增加——這將要求容忍較長時間的高通脹。這段歷史最近被經濟學家Steve Randy Waldman提及,同時在經濟學家Ryan Avent研究70年代起美國較低的生產效率增長中也有提及。正如Waldman所解釋的,當時貨幣政策本可以壓制失控的通脹水平,但折衷的政策向反方向傾斜。 現在的情況不正是70年代情況的反面嗎?至少有兩個因素是這樣。美國的能源前景享受到生產效率的繁榮增長,而且更重要的是,勞動力參與率也在下滑。就算在經濟衰退前,工作年齡的女性參與率穩定,而工作年齡的男性參與率已經開始下降。尤其是對於年輕人來說,勞動參與率過去幾年一直出現大幅下滑。 在危機以後,相對於預期,年輕人的勞動參與率下滑得尤其嚴重,而老一輩人的參與率仍然維持上升。 路易斯聯儲曾經在一份報告中給出了可能的解釋: 年輕一代開始的時候沒有財產,薪酬是主要的收入來源;這代人喜歡相對較低的實際利率,相對較高的薪酬水平和相對較高的通脹。 年長一代工作的更少,希望他們的儲蓄有更高的回報,相對較低的薪酬和相對較低的通脹。 在缺乏通過一次性稅收和轉移的跨代再分配制度的情況下,受到制約的有效競爭均衡機制需要相對價格水平的最優化扭曲幹預。在作者的模型中,社會政策制定者可以通過通脹/通縮來嘗試實現這種最優化的扭曲。在當代經濟中,人口結構的變化被理解為特定人群影響再分配政策的能力。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67

巴菲特「黃金」投資規則:關注未來的生產力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2/3509774.html
競賽的贏家是那些專注於賽場上比賽的選手,而不是眼睛緊盯著記分牌的人。」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其最新的致股東信中說。

本週一,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的掌權者、「股神」巴菲特通過美國《財富》(Fortune)提前公佈了今年年度致股東信的部分內容,並引用了他曾進行過的兩項不動產來警示在股票市場上頻繁買賣的個人投資者:投資者投資股票時應該像對待購買地產一樣,關注其長期的收益潛力,而不是短期的價格波動。

而這兩筆不動產投資分別為1986年購買的內布拉斯加州一個400英畝的農場以及1993年對紐約大學校園附近的一處零售房產的投資。而在巴菲特買下農場幾年後,農場市值大漲,現在市值已經相當於自己買入價的五倍;紐約大學旁的建築現在每年帶來的回報是巴菲特初期股權投資規模的35%以上。

「就我的那兩項小投資來說,我考慮的僅僅是這兩項不動產會產出什麼東西,而毫不關心它們每天的價值變動。」這位83歲的老人向投資者闡述了其長期投資的觀點。

巴菲特認為對於考慮投資的資產,應該要把重點放在其未來生產力上。如果只重點關注欲購資產未來可能會有的價格變動,那麼就是在投機。「股票在每一分鐘都會向投資者提供估值上的變化,而我卻沒看到過我的農場或紐約大學不動產有過什麼報價。」

實際上,巴菲特當時在選擇做這兩筆交易的時候,對其經營瞭解甚少。巴菲特在致股東信中稱,「想要取得令人滿意的投資回報,你並不需要一定是個專家。但如果你不是專家,那麼就必須認識到你自己的侷限性,並遵循一條肯定能運作良好的路線。」

實際上,巴菲特的兒子熱愛農業,使他可以大致瞭解經營農場的成本和回報,而紐約大學那棟建築的一位聯合投資者是一個有經驗的高檔房地產投資者,其也可以幫助管理。

此外,巴菲特依舊在信中宣揚他精選個股的理念,無論直接選股還是買指數,都不應該去做宏觀的預測。「建立宏觀觀點或是聽其他人大談宏觀或市場預期,都純屬浪費時間。」他還表達了個人對美股的看法,認為美國企業長期將繼續表現良好。

本週六,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將公佈2013年年報。而同日公佈的巴菲特一年一度致股東信的全部內容也將再度成為全球投資人的焦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97

想更有效制裁俄羅斯?美國只需關註3個國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2212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稱,在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區昨日公投結果顯示九成以上選民決定加入俄羅斯聯邦後,奧巴馬決定,對“入侵”烏克蘭相關的11名等俄羅斯和烏克蘭官員及克里米亞親俄羅斯領導人阿克肖諾夫(Sergiy Aksyonov)凍結其財產、禁止入境。 作為應對俄羅斯“吞並”克里米亞的措施之一,美國和歐盟限制和凍結了俄羅斯人的銀行賬戶。 但是,如果西方國家真想進一步制裁俄羅斯,他們不必煞費苦心:現有數據顯示,俄羅斯海外投資只集中在幾個小國家而已。 俄羅斯央行數據顯示,俄羅斯的海外投資有5000億美元,其中約2/3的投資集中於塞浦路斯、荷蘭和英屬維爾京群島。 自21世紀初資本外逃加劇以來,這三個國家一直是受俄羅斯富豪青睞的避稅天堂。 Vale Columbia Center在2011年的《可持續國際投資》報告稱,除避稅之外,寡頭政治家和其他俄羅斯富豪也已將財富移至海外的“安全島”,因為“俄羅斯國家對中小投資者的支持不多”。 當然,一年前,這些投資者受到了沖擊。當好似,塞浦路斯遭遇金融危機,並限制銀行存款外流,這使許多俄羅斯投資者不能取現。 許多投資者將資產轉移至了英屬維爾京群島。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前三個季度,俄羅斯新資產流入該島的規模就達到610億美元。 盡管塞浦路斯進行了資本限制,但是在去年前三個季度,俄羅斯資產又凈流入了75億美元。 奧地利去年前三季度凈吸收的俄羅斯資產排第三,為51億美元。 下圖是俄羅斯個人海外資產分布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50

保監會重點關注風險監管

 

2014-04-28 NCW  
 

 

在大開投資渠道之後,保監會開始強調管住後端,將外部評級和內部評級相結合,重點監控險資對信託計劃的投資◎ 財新記者 王申璐 文wangshenlu.blog.caixin.com 今年以來,保監會工作重點由開放渠道轉變為風險監管。

銀監會剛發佈《關於信託公司風險管理指導意見》 (下稱99號文) ,劍指非標資金池,並提示重點風險投資領域。對投資信託計劃的銀行、保險等機構,保監會率先發佈通知,對保險資金投資集合信託計劃加強監管。

4月22日下午,保監會發佈《關於保險資金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有關事項的通知(徵求意見稿) 》 (下稱《通知》 ) ,向行業及公眾徵求意見,列舉了八項監管事項,提示要防範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信託投資風險,並細化了監管規則。

業內人士認為, 《通知》的發佈不僅反映了監管層對信託業風險的關注,也反映了保監會開始重點關注投資風險,逐步完善風險監管舉措。

首指信託

「細化後的監管規則更加具體、有操作性,比如要求保險機構要為投資集合信託計劃出具專業律師的意見書,並且要求保險機構制定後續管理制度和兌付風險處理預案等。 」平安證券保險業分析師說。

一位保監會內部人士指出, 《通知》發佈的主要背景是險資放開投資之後,投資信託計劃的規模增長速度迅猛, 「保監會也從中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投資行業較為集中等」 。

財新記者從保監會獲取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保險資金投資信託計劃的規模已達到1442.9億元。 「相當於一年內的增量就達到了上千億元,因為保監會2012年10月才放開保險資金投資集合信託計劃。 」上述分析師說。

險資投資集合信託計劃規模佔2013 年底保險資金總投資1.9%,目前規模並不大,佔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總規模5% 左右,2013年險資投資銀行存款、債券的增量都超過2000億元。

「絕對規模不大,但增速快,且現在的增長勢頭未減,2014年的數據顯示仍然在快速增長。 」上述保監會內部人士表示。

單看2012年10月後放開幅度最大的「其他類投資」 ,即除了銀行存款、債券、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的投資,險資投資信託計劃、債權投資計劃的規模增長速度最快,截至2013年底,險資投資信託計劃佔其他類投資11.12%,新增債權投資計劃佔比22.15%。

保監會保險資金運用監管部經過調 研發現,保險資金投資信託計劃表現出三類問題 :一是基礎資產集中度較高,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類,兩類佔比約為64%;二是保險機構對信託計劃投資的決策機制不健全 ;三是部分保險公司存在重投資、輕管理的現象,即缺乏投後管理體系的建設。

《通知》中的八項監管措施即主要圍繞這幾大問題,其中核心措施主要針對保險資金投資房地產、基礎設施等領域的風險。對嵌套投資、三四線不動產、縣級政府融資平台、關聯投資還有劣後份額投資等投資行為加強了監管措施,要求保險公司要在投資後15個工作日內向保監會報告。

為了守住風險底限,保險資金一直不能投資單一信託,2012年10月放開險資投資也僅是放開對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的投資。 《通知》中再次明確禁止險資投資單一信託,並且「不得投資基礎資 產屬於國家明令禁止行業或產業的信託計劃」 。

「目前尚未發現保險資金投資信託計劃劣後級受益權。 」一位保監會保險資金監管部的人士表示。保監會並未明文禁止保險資金投資結構化信託產品的劣後級受益權,但《通知》中指出此類情形需報告保監會重新評估。

為了減少保險機構和信託公司合作通道類業務的風險, 《通知》中指出信託公司募集資金未直接投向具體基礎資 產,存在兩層或多層嵌套 ;信託公司或基礎資產所屬融資主體與保險機構存在關聯關係,均需要報告保監會重新評估。

「一般通道類的產品交易結構比較複雜,可能就會存在兩層或多層嵌套,保監會在評估的時候會因此要求其降低資產認可比例。 」上述保監會人士指出。

重點風險領域

保監會首先關注的行業風險即是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行業。這兩個領域的風險不僅表現在險資投資信託計劃中,亦體現在險資投資債權計劃的項目中。

2014年3月,保監會下發內部通知,警示保險債權投資計劃潛在風險,包括關注融資平台風險繼續上升的問題。

在《通知》中,保監會提示的風險偏高基礎資產包括 :不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等具有明顯區位優勢地域的不動產項目,基礎資產所屬融資主體為縣級政府融資平台,且上述融資主體或擔保主體信用等級低於AAA級。

「並不是不讓投,而是要求投資後報告,如果有異議就會降低相應資產的認可比例,即償付能力充足率會因此下降。 」上述保監會內部人士解釋。

保監會數據顯示,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資產為房地產集合信託計劃的比例約30%,與投資基礎設施行業比例相當。

中國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 至2013年底,房地產信託存量規模佔比10.03%,基建類信託存量佔比為25.25%,均低於險資投資該兩類資產的比例。

「行業過於集中,而且只有42家保險機構參與了投資信託計劃,也就是風險更加集中了。今年以來,一些四線城市房地產項目出現爛尾、違約等現象,讓市場加深了對房地產前景的憂慮。地方融資平台的融資規模則是量太大,風險值得關注。 」一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負責人認為。

另一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人士指出,相比銀行,保險機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兌付風險處理預案,比如針對 各類違約,中國銀行業已撥備了8190億元超額準備金,基本可實現壞賬覆蓋。

因此《通知》中要求保險機構加強投後管理,定期監測融資主體和項目的經營的情況,定期開展壓力測試和情景分析等。

財新記者從知情人士獲悉,2013年新增的90項基礎設施和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中,有49項的償債主體為融資平台,規模佔新增規模69%。

保監會有關人士指出,2013年新增的債權投資計劃中,保險資金投資於不動產行業主要集中於公租房和棚戶區改造等民生項目。但一些保險公司通過二級市場控制房地產企業,在一級市場參與地塊拍賣,房地產資產涉及各類商業地產。如4月初,生命人壽攜手佳兆業以54億元拿到深圳單宗面積最大地塊,前海人壽以4億元拿下一塊養老地產。

「其他行業或領域的風險尚未見端倪,目前重點關注房地產和融資平台兩大類風險。 」保監會的內部人士表示。

例如前期國華人壽通過信託公司投資影視行業,保監會相關領導認為,保險資金可投資文化產業,且在這項信託計劃中存在其他增信措施,風險應不大。

險資投資信託計劃中,除了投資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剩餘的三分之一均為工商部分,行業相對分散。

監管新辦法

將外部評級和內部評級相結合,發揮內 部評級的修正作用,是保監會此次出台《通知》的核心之一,也初顯了保監會對保險資金運用方面監管的新辦法。

《通知》中指出,保監會要求保險機構投資一些風險較高的信託計劃時,需在投資後15個工作日內向保監會報告,保監會如果認為報告信息披露不完整、外部信用評級風險揭示不充分的,可指示保險業相關行業組織對其進行業內評估。最終將業內評估和外部評級結 果相結合,要求保險機構調整投資資產 的認可價值。

如果是風險較高的投資產品,保監會將要求保險公司降低該投資資產的認可比例,從而影響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下降,符合保監會放開前端、管住後端的監管思路。

「比如,國內信用評級機構評定信用等級AAA 以上級別的產品,資產認 可比例為95%;AA 級到 AAA 級,認可比例為90%;A 級到 AA 級,認可比例為85%,A 級的認可比例為80%,A 級 以下的資產不能投資。 」上述保監會人士解釋。

保監會目前僅在險資投資信託計劃時採取該方法,對其他投資資產今後是否會效仿該法,尚不確定。

保監會已對七家信用評級機構能力認可的備案材料進行了評估並公示。知情人士透露,保監會將另行制定行業內部評估規則,將由即將成立的保險資產 管理行業協會牽頭組織,加強行業內部評估,形成對外部評級結果的行為約束。

將投資項目的評估結果和償付能力充足率直接掛鈎,凸顯了行業內評估的重要性,這個重任將由馬上就要成立的中國保險資產管理行業協會(下稱資管協會)承擔,此前任保監會辦公廳副巡視員的曹德雲將擔任負責人。

上述保險公司負責投資人士指出,資管協會承擔著保險資產管理髮行的註冊工作,是未來保險資管產品上市、交易的平台,構建完善的評估評級體系,也屬於保險資管產品交易流通的配套措施,保監會對信用評級管理規定也已摸索多年,交由資管協會比較合適。

曹德雲曾告訴財新記者,目前保險資產管理產品主要是滿足保險資金資產 配置的需要,未來可能拓展到其他機構投資者,甚至是個人投資者。

守住底線

「未來一段時間,保監會工作重點將由開放渠道轉變為風險監管,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4月11日在《當代金融家》撰文指出。

2014年以來,從保監會陸續出台的各類通知就可看出,2014年之前主要是簡政放權,實施大類監管,進一步放開投資領域和範圍,2014年1月初允許保險資金投資創業板上市公司股票。

2014年3月,保監會發佈第一個針對險資投資資產的監管通知,規範險資的銀行存款業務,是保險業首個針對銀行存款的監管細則,規定保險公司不得將銀行存款用於向他人提供質押融資、擔保、委託貸款或者為他人謀取利益,並指出,保險公司以銀行存款質押為自身融資的,融入資金應當主要用於臨時 調劑頭寸和應付大額保險賠付等需要。

保監會相關領導表示,未來陸續出台各類投資資產的監管規定,比如針對 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等。保險投資放開後,非傳統類投資的其他投資增速最快,截至2014年3月底,險資其他投資金額已達1.43億元,佔比17.41%,而去年同期,該比例僅為11.25%。

業內人士指出,保監會以分類監管的思路,強化事中監管,制定分類監管指標體系,並依據分類結果,有針對性地採取相關監管措施。

陳文輝在上述文章中指出 : 「完全依靠事後的償付能力約束不可能切實將風險管住管好,需要監管層將更多精力放在加強事中監管的工作上。 」事中監管包括信息披露監管、內部控制監管、分類監管、資產負債匹配監管並構建非現場監管體系。

4月中旬,保監會組織排查保險公司在投資交易中的操作風險,排查是否存在內幕交易、利益輸送等問題。

上述保監會人士認為,這些監管措施的發佈主要出於兩個考慮 :一是規範市場行為;二是強化和完善監管措施,提高監管效率。

「保監會意識到此前投資放開的有點寬,有些急,現在開始關注風險了,擔心出問題。 」一位保險公司負責投資的副總說。

上述保險業分析師認為,這些監管措施並未顯示出保監會在加強監管,只是對監管措施的細化和明確,保監會對投資的監管大思路是鼓勵、推進,同時關注風險, 「監管並未更嚴格」 。

比如保監會對險資可投資的信託公司,要求「上年末經審計的淨資產不低於30億元」 ,相較2012年10月放開信託投資時的91號文,並未明顯提高門檻,目前滿足該條件的信託公司為21家。

此次《通知》新增了「近三年公司及高管人員未發生重大刑事案件且未受監管機構行政處罰」及「承諾向保險業相關行業組織報送相關信息」兩條要求。

多位保險業人士認為,投資放開對 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的提升效力明顯,2013年保險業行業平均收益率為5.04%,為五年來最高。2013年六大上市保險公司實現的淨利增長也大多歸功於投資收益增長。險資投資於基礎設施債權計劃、信託、理財等類固定收益類投資收益普遍在 6%-10%,比如截至2013年末,保險債權投資計劃平均年收益率為6.31%。

一些保險業內人士提醒,在當前保險公司保費增長艱難的背景下,較高的投資收益將引得一些保險公司尤其是中小型保險公司鋌而走險。 「大公司的動力可能小一些,但現在一些保險公司認為債權投資計劃的收益率都太低了,不願意買也不願意發了,他們更願意做一些收益率高的產品。 」一位中型人身險公司副總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18

馬化騰缺席人大值得關注- 2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hk/2014/03/2.html
上文貼出後,700和恆指跌多少,就不用說了。重要的是, 700在去年,在馬化騰當選人大代表後,是只升不跌的,一但轉跌,而且連跌,是很大的趨勢改變。

在美國,經濟利益的議會lobbying很重要。中國沒有議會政治,所以這個現象基本不存在。

唯一的例外,是互聯網,背後的原因太複雜,可以參看前文。

今年兩會,「舊經濟」的代表炮轟互聯網,全面圍剿。馬化騰是業界唯一代表,他不反擊回應,等於主動避戰。

騰訊說他是腰疼,不能參加。

但人大不是高強度會議,馬化騰到京後,可以遲到早退,舉舉手,不發言。就算不到場,也可以提交議案,提醒人們,互聯網界能發出自己的聲音。

這本來就是中央給他的機會,非常重要,而且珍貴。

他放棄了自己的權利和權力,放棄了在這個最重要的爭議關頭,為自己的業界發出聲音的權利,讓人很難理解。

因為很難理解,所以背後才一定是出了很大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989

馬化騰缺席人大值得關注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hk/2014/03/blog-post_4.html
(1)
騰訊股價來到今天,已經是靠幻想支持,實在不能有任何行差踏錯。另一方面,在中國經濟前景不明朗情況下,港股長期以來都是靠該股「單天保至尊」,如果出現問題,牽動廣泛。

而馬化騰缺席人大,就有可能是導致出現問題的一種情況,後果可大可小。

馬化騰去年當選人大代表,是首位互聯網人士進入國家權力最高機構,同時騰訊股價開始騰飛,內在不無聯繫。

(2)
中國互聯網經濟興盛,背後和中國的政治,社會特色息息相關。

首先,中共主流媒體的公信力低,導致網絡媒體在內地認受性更高,先天地,就有利互聯網發展。

其次,中國商業法制不健全,契約精神低。在外國,線下的商業活動,比網上商業活動可信度更高,而在中國,情況正是恰恰相反。互聯網金融,網購,在外國會因比網下的同類業務可信度更低,而難以發展。而中國是網上的活動,可信度更高,從而高速增長。

第三,互聯網經濟,是中國幾乎唯一一個沒有國有資本參與的行業。中國其他的行業,或多或少,或在上游或在下游,都受到低效的國企把握,導致資源價格扭曲,市場機制受損。在一個非市場主導的經濟模式中,能夠享受徹底市場經濟好處的互聯網業,在和其他行業競爭資源時,就有明顯優勢。

第四,中國當局對互聯網監管非常寬鬆,對比網絡媒體和電視報紙,對比網上理財和銀行的同類監管,甚至在遊戲方面,手機遊戲率先廢除了內容審查,而文化部對紙媒的色情暴力內容仍然是監管嚴格。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官僚不想自尋煩惱,無法適應互聯網不斷推陳出新的內容,另一方面,增加監管不會帶來額外的利益。這樣就客觀造成了,以互聯網載體發展的傳統業務,能享受更多的監管套利。

第五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外國的互聯網行業的特徵是創造性毀滅,不斷有新的顛覆者各領風騷。但中國官員習慣計劃思維,講究扶持龍頭,做大做強。在2003至2005的草莽時代,中央沒有特別關注互聯網公司,但當2010年後,三大巨頭已經勢成時,中央無法忽視,只能加以扶持,保護,培養成利益代言人,同時打壓境外的互聯網勢力。

另一方面,互聯網文化的草根精神,容易激發起標榜叛逆的企業,這在國外是常態,但在國內是不允許的。十年來,大浪淘沙,早期富有叛逆精神的互聯網站,例如博客中國,新思路等,都在當局的打壓下走向沒落。而一直積極向組織靠攏的BAT,則日益成為中央信賴的夥伴。

(3)
可以這樣說,互聯網行業在中國是前途無限的行業,而這個行業,本身又是處在一種特許經營的模式中。而這種特許經營的牌照,由於歷史因素,只頒發給了寥寥無數的幾個巨頭,他們的價值,可以說是不可限量的。

他們業務增長潛力的唯一上限,就是有一天突然失寵了,失去了政府的歡心,寬鬆監管,和刻意保護。

馬化騰缺席人大,當然不是說他失寵了,或即將出事了,從而「被請假」,當局讓他消失公眾視線中。

但是,他缺席這個重要場合,失去這個展示自己政治影響力的機會,唯一的可能解釋是,騰訊所公佈的腰傷舊患,真的相當嚴重。

這對這類寄前途威望於創辦人一身的互聯網企業來說,當然不是好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9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