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格力電器拒絕收購方案,到董明珠以個人名義投資入股,再到此次格力系的實權掌控,最後是供應商追討欠款,銀隆去年一年過得很精彩!
來源 | 鎂客網(ID:im2maker)
作者 | 韓璐
2016年年底,董明珠推動的格力電器巨資收購珠海銀隆方案告吹,緊接著,其就高調宣布將以個人名義進行投資。之後,她以10億元的資產投資入股銀隆,順帶還拉上了王健林和劉強東。
一時間,銀隆成為了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明星企業”。
但眼下,因為拖欠供應商貨款逾10億,銀隆又成為了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焦點,距離上一次“出名”,已經過去了1年多的時間。
那麽,這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1.註冊資本8年翻223倍,“資本寵兒”銀隆一時風光無兩
自2009年成立以來,銀隆就完成了10次股權轉讓和7次增資,再加上董明珠拉來的30億元增資,銀隆的估值達到了134億元,是其初期註冊資本的223倍。
其中有一個重要的轉折點。2010年,銀隆以5750萬美元收購美國奧鈦53.3%的股份,後者從事儲能系統和鈦酸鋰電池的研發。
這是銀隆打造新能源汽車的開始,也是董明珠不惜舉債入股的關鍵。
相比於磷酸鐵鋰、三元電池等主流電池技術,銀隆的鈦酸鋰電池技術曾經被認為是在公交車場景下比較合適的技術路線:
鈦酸鋰電池快充性能好、循環壽命長,適合在公交體系、固定線路汽車在站點間臨時補充電池,保證正常路段的電池續航;另外其在低溫環境下的化學性能優勢,也有利於公交車輛使用和運行。
去年3月,銀隆打造的一款新能源電動車終於亮相。
之後不久,其又在廣東證監局辦理了輔導備案登記,並進行受理公示,這意味著銀隆正式開啟A股的IPO之旅。
獲得董明珠等知名人士的看好和巨額投資、新能源汽車原型打造成功並正式亮相、即將啟動IPO……從這些事態來看,銀隆的前途可謂是風光無限。
不過,變故總是來的猝不及防。
2.被曝拖欠逾10億貨款、供應商堵門討債,銀隆風光不再
1月16日,一劑重磅炸藥扔向銀隆,據數據統計,包括電動汽車充電/儲能設備、磷酸鐵鋰電池等供應商在內,銀隆所欠貨款至少為12億。
供應商之一“珠海思齊”方面表示,自2016年10月之後,銀隆的回款就開始不及時,最後一筆回款是2017年1月20日,200余萬元。
與此同時,我們見到的是銀隆在規模擴張上的“大手筆”:
統計一下, 在規模擴張上,銀隆新宣布項目的投資總額高達700億元左右。
相比於銀隆去年的銷售額,以及銀行現有的現金,“700億”這個金額對於銀隆還是有點壓力的。雖然這一筆資金不需要即時到賬,而銀隆也有很大的貸款額度尚未使用,但是項目之後是否能夠快速回籠資金也是一個現實問題。
除此之外,被銀隆引以為傲的核心技術近幾年在行業內也是備受爭議。
鈦酸鋰電池作為非主流的技術路線,其實也存在明顯的短板,比如能量密度不高、續程不長、熱膨脹、使用時間長之後漏氣等。這也就意味著,鈦酸鋰電池的應用市場是被限定的,比如路線相對固定的客車,或是行駛里程相對較短的公交等等。
“商用車作為中國汽車細分市場占比有限的一部分,隨著大規模應用,三元電池、磷酸鐵鋰電池的成本持續遞減、性能維持提升。銀隆是鈦酸鋰電池為數不多的力推者,而後者的產業鏈成熟度、技術發展的前景以及空間同樣是需要接受市場和時間的論證的。”某接近銀隆的業內人士表示。
3.擴張過快、技術尚需完善,銀隆陷入“窘境”
銀隆將拖欠供應商貨款的原因歸咎於“對方提供的產品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以及售後服務缺失等問題”。但一般情況下,“產品出現問題該如何處理”應該是作為一個條例出現在合作協議中。這樣看來,銀隆放在臺面上的理由似乎有些站不住腳了。
如果該條例在文件中有標註,鑒於之後發生的對簿公堂以及珠海思齊的勝訴,“產品質量存在問題”一事應當是不存在的。若是沒有標註,珠海思齊或許的確存在產品質量問題,所以銀隆遲遲不發貨款。可是,廣州鵬輝、北京國能等磷酸鐵鋰電池供應商的數億元欠款又該如何解釋?總不該又以產品質量問題為借口吧。
在銀隆發出的律師聲明中,其明確表示了自己拖欠珠海思齊貨款的原因,卻對其他廠商一筆帶過,僅表示“其余供應商提供的產品無質量以及售後服務缺失問題的,銀隆公司均依法履行合約,按照賬期支付貸款。”看起來不免有點“欲蓋彌彰”之意。
總體來看,“對方提供的產品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以及售後服務缺失等問題”的情況或許真實存在,不過,銀隆還有更多的事情沒有進行正面回應。而從其700億項目投資,以及非主流的電池技術來看,擴張過快、技術尚需完善或許就是造成銀隆當前“窘境”的原因。
4.由點及面,銀隆或許就是當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縮影”
說到新能源汽車,我們腦中首先浮現的或許是前不久剛發布量產車型的蔚來汽車,又或是通用等傳統汽車制造商的量產車。
與蔚來汽車等公司相比,銀隆的本質區別在於自身擁有造車能力,而與通用等傳統汽車制造商相比,銀隆的不同處在於其只專註於新能源汽車,且更為偏向於電池儲能設備。不過,作為大方向上誌同道合的夥伴,銀隆的此次危機也給我們反映了當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亂象,尤其是國內市場。
投資過熱,傳統汽車制造商、互聯網公司紛紛入局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去年11月,國內有70余個新能源汽車整車項目得到投資,總金額為4500億元,規劃產能達到了1100余萬輛。
自2016年開始,新能源汽車大規模的進入人們的視野,同時也相繼出現了蔚來汽車、小鵬汽車以及奇點汽車等互聯網造車企業。
與此同時,除了研發技術、造車之外,因為新能源汽車的突然崛起,更多的商業模式也被帶起,比如用新能源汽車替代汽油汽車的分時租賃等等。
而且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並購也不再是一件新鮮事。據相關數據統計,僅2017上半年度,新能源汽車行業就發生了31起規模較大的並購案,其中就包括珠海銀隆收購蘭州宇通80%股權,而收購方大致可以分為資本、傳統汽車制造商等多個類別。
如同每一個新興行業一般,在發展初期,新能源汽車行業內的企業也是“一團亂象”。
擴張之外,別忘了打磨技術
在經歷過“PPT造車”之後,在去年,互聯網造車企業的成品紛紛亮相,並宣布量產計劃。在已有傳統汽車制造商已經著手布局的前提下,互聯網造車企業的量產計劃意味著市場容量將再次擴張。
依照當前的進展來看, 不管是整車制造,還是技術的打磨上,新能源汽車廠商們的速度有些過快了, 比如銀隆的700億項目。如若為了搶占市場而擴張過快,難免忽略技術、資金分配等基礎和細節。
對於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現狀,某接近銀隆的業內人士稱,我國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後補貼時代,跟各地項目紛紛上馬、投資火熱的局面對比明顯的是相關企業經營環境競爭的加劇以及合理配置資金和使用問題。
相比於傳統汽車制造商,互聯網汽車制造商在資金分配和使用的問題上猶需關註,如何在產能和技術研發之間達到一個平衡,這個決策在嚴重時能關乎自己的生死存亡。
5.最後
針對拖欠供應商的事情,銀隆方面已經勉勉強的給出了一個正面的回應。不過,銀隆高層管理團隊被曝出自去年7月以來發生重大調動,包括創始人魏銀倉辭任董事長,核心業務分管副總裁也被多位原格力背景員工接手。
一時之間, 銀隆從某種層面來看似乎已經“名存實亡”,轉而變為“格力系”。值得註意的是,當初董明珠是以個人名義來投資的。
從格力電器拒絕收購方案,到董明珠以個人名義投資入股,再到此次格力系的實權掌控,這之間不為人知的波折就著實令人回味。
近期,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投資的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銀隆”)備受關註,該公司旗下的河北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被曝存在電動汽車電池產能過剩、部分員工離職等情形。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銀隆創始人魏倉海在公司留下了一些黑洞,目前銀隆正處於“內部整頓”狀態,圍繞產品質量、供應鏈管理、生產制造等提高管理水平。
汽車行業分析師賈新光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銀隆的電池產能“不是簡單的過剩”。寧德時代既有技術又有資本,現已躍升為世界最大的車載電池供應商。與寧德時代的三元材料電池技術路線不同,銀隆一直主推鈦酸鋰電池,而未來車載電池技術的發展方向目前還沒最終明朗。
凈利下滑七成
去年,銀隆在董明珠入股成為第二大股東之後,快速在全國各地跑馬圈地。
據官網介紹,目前銀隆有9個產業園,包括在珠海、邯鄲、石家莊、成都、蘭州、天津、南京、洛陽的產業園,以及美國奧鈦納米科技有限公司。
董明珠進入後,銀隆的擴張步伐明顯加快。例如2017年8月,銀隆與洛陽簽署合作協議,銀隆新能源洛陽產業園總投資150億元,建成後實現年產1萬輛純電動商用車、年產5000輛純電動特種專用車、年產5000輛新能源環衛車,以及新能源皮卡車、純電動農機具等多個新能源車型。
2017年銀隆的目標是3萬輛新能源汽車產能,銷售額300億元;2020年的產能目標是10萬輛。然而,現實很殘酷。2017年銀隆的業績並不樂觀,在營收略增的同時,凈利下滑近七成。未經審計的年報顯示,銀隆2017年營業收入為87.52億元,凈利潤為2.68億元;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資產總額為315.12億元,負債總額為237.67億元。2017年銀隆的凈利潤相比2016年下降了67.94%。
從汽車銷量看,珠海銀隆2017年電動客車訂單為6000余輛,這與當初3萬輛的計劃相差甚遠。實際上,銀隆2017年僅銷售了3355輛純電動客車,銷量與2016年的6200輛相比,幾近腰斬。
從電池銷售看,據電車匯統計,2017年,銀隆汽車的動力電池一共配套了59款產品,其中僅3款產品不是銀隆自家生產的,銀隆的電池主要也是靠自己消化。
自去年底開始,銀隆的汽車訂單大規模減少,產量驟降。2018年1~3月,全國新能源客車銷量同比增長328%,客車行業的銷售收入與銷量呈現雙增長態勢。其中,銷售收入139.8億,同比增長38.6%;中國客車行業車長5米以上客車產品累計銷售35117輛,同比增長20.9%。新能源客車在政策的支持下,其銷量與銷售收入為第一季度的業績增加了砝碼,新能源客車銷量共計8607輛,其中公交8198輛,公路409輛。今年1~3月全國新能源客車都處在高增長狀態。
銀隆的銷量卻不是那麽樂觀。今年1~3月中國客車企業新能源客、公交車銷量排行里,珠海銀隆的排名都為第七名,銷量分別為499輛、475輛,而在3月份其新能源客車銷量僅為68輛,公交車銷量僅為45輛。3月份本該是車市出現回暖的時候,但珠海銀隆的銷量卻遭遇了寒冬。
技術缺陷還是擴張過快
格力電器在5月16日晚舉行的“2018再啟航”大型晚會上,第一財經記者留意到,負責接送嘉賓的上百輛大巴車,大多數都是銀隆的電動客車,車身上還印著董明珠為格力家用中央空調代言的大幅廣告。
不過,記者在格力電器發至與會嘉賓手中的核心合作夥伴畫冊里,並沒有出現銀隆的身影。
去年格力電器的智能裝備業務收入實現了超過200倍的快速成長,這其中大部分的收入來自於把智能裝備賣給珠海銀隆的關聯交易。
一位中國家電業內資深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銀隆不在這本畫冊里,有可能是董明珠想要“避嫌”。
不過,銀隆的發展充滿坎坷。
首先是技術問題。上述中國家電業資深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16年前他曾到豐田公司參觀,那時豐田已在發展混合動力技術和鎳氫電池,當時充電2小時,跑800公里;現在充電3分鐘,跑1000公里,而且鎳氫電池沒有汙染。他認為,鋰電池是過渡技術。“鈦酸鋰電池是已經被日本、美國淘汰的技術,因為密度太低,續航里程較短。”
而珠海銀隆的全資子公司廣通汽車,使用鈦酸鋰電池生產的公交車行駛里程並不遠,每跑一個來回大概30公里就要充一次電,存在嚴重的續航問題。正是因為這種不便,河北省武安市將一些跑鄉鎮的電動公交車又換回燃油公交車。
近期因為廣通汽車的銷路出現問題,訂單突然減少,這直接導致為其提供電池的河北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也陷入產能過剩的狀態,積壓了大量庫存。
有報道稱,河北銀隆的電池生產車間一共有5個。在正常生產的情況下,一個車間的工作人員大約為700人。現在僅其中1個車間,這次就走了600多名員工。
最近,河北銀隆工廠的多個車間正在放假的員工接到通知,被要求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培訓,培訓時間截止到5月31日。不能按時參加培訓的員工,將被默認離職。
對於上述報道,一位接近格力的業內人士表示,銀隆方面並不願意接受媒體采訪,目前銀隆內部正在進行治理整頓,外界幹預太多可能會引起股東層面的矛盾。
其次是資金問題。快速擴張導致成本大增,銀隆新能源主管財務的副總裁李誌稱,由於目前多個產業園同時在建,並且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資金未到賬,銀隆2017年確實入不敷出,總的資金差額為40億元左右。
今年1月10日,一張珠海銀隆供應商——珠海思齊公司員工在珠海銀隆門口討債的照片在網上引起熱議,雖然隨後珠海銀隆方面否認惡意拖欠,但承認了拒付珠海思齊公司部分貨款的事實。
鑒於上述不利狀況以及新能源客車市場遇冷,銀隆計劃轉向乘用車市場。去年在北京新能源汽車展上,銀隆一款新能源電動SUV公開亮相,這也被視為銀隆進軍乘用車市場的信號。
談及銀隆未來的走勢,賈新光建議,首先還是要搞好行業趨勢調研;其次抓住核心技術,電極、隔膜、電極液是電池的關鍵部件和材料,需要突破才能掌握主動權。
董明珠的新能源汽車夢會否夭折?賈新光認為,電動汽車行業還在發展,車載電池的需求也在增加。不過,現在汽車行業的盲目投資很多,許多人對汽車行業其實還是了解不深。特斯拉已經“燒”了幾百億投資,目前還不知道何時盈利。
可見,電動汽車行業的盈利模式還沒有成熟,尚未形成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環。跨界“造車”需更加理性審慎。
作為格力電器的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應該感謝格力電器的中小股東,兩年前他們反對格力電器收購銀隆新能源,在兩者之間建立了“防火墻”。如今,銀隆新能源業績未如理想,終止了上市計劃。不過,這位“鐵娘子”利用銀隆作為格力智能裝備業務“試驗場”的計劃沒變。
6月7日,一位接近格力電器的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銀隆正在“深度改造”。“銀隆正在發生的變化及陣痛是為了走上格力這樣可持續發展道路要付出的代價。從企業發展使命、經營理念、模式選擇,到質量控制、技術創新、制度文化、供應鏈掌控等都須重塑,才能獲得未來。”
銀隆上市擱淺、高管層頻換
據中國證監會廣東監管局官網5月30日掛出的《廣東轄區已報備擬上市公司輔導工作進度表》,珠海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銀隆)的上市前輔導已經“終止”。銀隆上市計劃備案日期為2017年5月17日,而“輔導終止”的時間為2018年1月17日。
僅僅9個月,銀隆就從滿懷希望準備IPO到上市輔導終止,與其經營業績不理想有關。其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顯示,銀隆2017年營業收入為87.52億元,凈利潤為2.68億元;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資產總額為315.12億元,負債總額為237.67億元。2017年銀隆的凈利潤相比2016年下降了67.94%。
從汽車銷量看,銀隆2017年電動客車訂單為6000余輛,這與當初3萬輛的計劃相差甚遠。實際上,銀隆2017年僅銷售了3355輛純電動客車,銷量與2016年的6200輛相比,幾近腰斬。
銀隆旗下的河北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今年5月被媒體曝光存在電動汽車電池產能過剩、部分員工離職等情形。第一財經當時了解到,銀隆創始人魏銀倉在公司留下了一些黑洞,目前銀隆正處於“內部整頓”狀態,圍繞產品質量、供應鏈管理、生產制造等提高管理水平。
自去年年底以來,銀隆的高管層也頻繁變動。去年11月,銀隆創始人、原董事長魏銀倉辭職,與魏銀倉搭檔多年的銀隆總裁孫國華兼任公司董事長;今年3月,孫國華卸任銀隆董事長兼總裁,由銀隆第五大股東普潤資本總經理盧春泉任董事長,曾在格力任職的原銀隆副總裁賴信華任銀隆總裁。在今年4月26日格力電器的關聯交易預計公告里,銀隆的法定代表人還是盧春泉;但是,6月7日“天眼查”的網站上顯示,銀隆的法定代表人已變為賴信華。
賴信華此前為格力電器(鄭州)有限公司總經理。而包括賴信華在內的多位有格力電器背景的人士進入銀隆高管層,負責銀隆從采購、財務、品質到生產技術等核心業務。這意味著,雖然銀隆沒被收入格力電器旗下,但是“格力化”還在推進。
“銀隆正在深度改造,敬請關註。”上述接近格力電器的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說。
格力借“試驗場”強攻裝備業
對銀隆的變局,外界多稱董明珠的“造車夢”遇挫。但從4月26日格力電器的關聯交易預計公告看,董明珠把銀隆作為格力電器智能裝備業務“試驗場”的計劃沒變,格力今年將繼續借銀隆來強攻高端裝備領域。
據公告,2017年,格力電器與銀隆的關聯交易曾計劃達到200億元,實際上只發生了19.4億元,其中格力電器向銀隆銷售智能裝備18.9億元、銷售大巴空調964萬元;而銀隆向格力電器銷售的新能源車及儲能設備只有4039萬元,也就是說格力向銀隆賣裝備占了雙方關聯交易額的大部分。
2018年,雙方預計關聯交易額達為15億元,其中預計格力電器向銀隆銷售智能裝備、大巴空調13億元,銀隆向格力電器銷售新能源車輛及儲能設備2億元。
格力電器表示,公司目前產業鏈已延伸至汽車空調、電機電控等領域,銀隆如按市場價格向格力采購智能裝備、模具鑄造、汽車空調、電機電控等產品,格力最終可借助與銀隆的合作,快速切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儲能以及電池制造裝備領域,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
董明珠自媒體並沒有停止繼續為銀隆“賣廣告”——6天前,其發文透露,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前,銀隆新能源純電動仿古鐺鐺車開動,為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媒體開啟了北京中軸線觀光之旅。
不過,董明珠自媒體今年以來“賣廣告”最多的是格力的智能裝備。繼宣傳格力的工業機器人之後,擅長營銷的“董小姐”6月7日又在自媒體上透露,“近日,格力自主研發的首臺光纖激光切割機正式下線交付客戶,並成功完成調試”。
第一財經記者留意到,董明珠自媒體這幾天文章的結尾,都顯示了格力電器定位的新表述——“格力電器已從專業化空調企業向多元化智能人居產品和高端裝備企業轉型”。
之前,格力電器在年報中的定位是“多元化全球型工業集團”,新的表述更突出智能人居產品和高端裝備。上述接近格力電器的業內人士說,格力的定位沒變,只是表達方式有了變化,未來發展戰略是“雙智”化,即“智能家居+智能裝備”,主攻產品是高端家電和高端裝備。
智能化、節能化、精工化、集成化、多元化是格力智能家電的開發方向,以滿足消費者不斷升級換代的需求為導向;智能裝備發展方向是精密模具、數控機床和工業機器人,目的是自主掌控核心智造技術。這位人士說,總之,家電向智能家電升級,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級。
董明珠曾說自己從來沒錯過。財經作家吳曉波最近曾問董明珠“真正做錯了怎麽辦?”董明珠當時回答說,她做了風險防控,比如一項決策,預備50億投進去,沒有就沒有了,不影響企業的健康發展,這就是風險防控。她舉例說,像格力手機,格力自己生產,規模小,能銷售掉就可以了。
從這個角度看,董明珠去年改為自己個人入股銀隆,雖然銀隆現在終止了上市計劃,但是只要銀隆在一定規模實現良性發展,為格力電器智能裝備業務的發展鋪好路,也許就發揮了它在“董小姐”棋盤中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