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招商銀行A+H股350億元融資獲通過,本年全球規模第二大融資即將上演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282

招商銀行在香港增發股票的計劃獲得通過,清除了該銀行股票融資的障礙。這次股票增發可能會成為上本年全球第二大股票融資案例。

彭博稱,招商銀行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中國證監會週四通過了招商銀行H股配售6.8億股的計劃;7月23日,招商銀行獲准向A股原股東配售約30.74億股。

2011年7月19日,招商銀行公佈了以A+H的方式配股再融資方案,擬向全體股東以每10股配售不超過2.2股的比例配售,最多配發47.4億股,共募集資金350億元人民幣。

當年10月份獲銀監會通過,2012年4月A股發行獲證監會發審委通過。招行在2012年7月和2013年7月兩次延長配股方案的有效期。

中國監管當局提高了監管要求,並禁止銀行使用短缺融資,因此招商銀行需要增加緩衝資本。

中國新資本監管要求年初生效。招商銀行一季度的資本充足率為11.41%,一級核心資本比率為8.6%。雖然這兩個指標均高於監管要求,但是在香港上市的9家銀行中,招商銀行位列倒數第二。

在上個月的報告中,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Richard Xu表示,這次融資能夠令該銀行的一級核心資本比率達到9.85%

ChinaScope Financial在近期的一份分析報告中指出,為將資本充足率保持在現行水平,中國銀行業在未來兩年內需要通過發行股票來籌集500億-1000億美元的資金。

該機構首席執行官Tom Liu表示,當這些銀行預計股東權益報酬率將會走低的時候,他們就不得不限制資產負債表的擴張,要麼就得準備籌集更多的資本。

招行的主要現有股東,包括四位大股東招商局、中遠、中海及中交建都將積極參與認購此次配股發行。

招商銀行此次在港股票融資規模巨大,僅次於日本煙草公司76億美元的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17

Carl Icahn計劃下月與蘋果談回購規模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958

繼上週宣佈持有大量蘋果股票並建議蘋果增加回購後,知名主動投資者Carl Icahn計劃下月與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再次會談,商議回購規模。

Icahn發佈tweet透露,

和庫克約好9月共進晚餐,庫克相信要回購,並且在這樣做,要談的是規模。

8月13日上週二,Icahn的tweet公佈,他與庫克討論了他個人怎樣看待蘋果股票被低估。

消息傳出後,蘋果股價當日上漲5%。但22日的tweet並沒有影響蘋果股價走勢。

迫於華爾街的壓力,今年4月蘋果宣佈,到2015年底向股東回饋1000億美元,規模比此前增加一倍。
為此,蘋果董事會同意增發15%股息,並決定推出史上最大規模的單股回購計劃,回購股票的規模由去年的100億美元增至600億美元。

上週,Icahn告訴路透記者,蘋果現在有能力以3%的借款利息完成1500億美元的回購,那樣一來,今年9月蘋果股價就可以回升到每股700美元。

知情者透露,Icahn持有的蘋果股份價值約10億美元,與蘋果4000億美元的市值相比是九牛一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67

英國銀行業發債規模降至20年最低,供應稀缺提升投資者回報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907

英國銀行業債券出售規模降至近20年來最低,新交易匱乏幫助提升了債券價格同時提高了回報令投資者獲益。

更高的監管壓力迫使銀行縮減資產負債表,同時廉價的政府資金也減少了銀行發新債的需求。

Dealogic數據顯示,英國銀行業今年迄今出售了44億英鎊計價的債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3%,並且為1995年以來同期最少。

今年迄今包括其他種類貨幣的總債券發行額為24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6%,並且是1998年以來最少。

在08年金融危機的毀滅性打擊之後,包括RBS,勞埃德銀行,等數家主要銀行不得不依靠救助,英國監管層隨後大幅度提高監管標準。

此舉引發英國銀行業回收貸款規模來增強其資本緩衝抵禦未來可能的金融震盪,這同時也造成銀行大幅削減發債規模。

這導致銀行業對債券持有人償還速度顯著快於其發新債速度,新供應減少壓縮的利差:即銀行發行債券收益率與銀行間借貸的基礎利率之間的差距。

Markit指數顯示自今年年初以來,英鎊計價金融業類債券平均利差從2.11%縮減至0.55%,利差降至自2008年7月以來最小,並且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個多百分點。

因此追蹤該指數的投資者今年年初迄今的回報率達到1.89%,形成對比的是以英鎊計價的非金融業債券總回報率為負的0.46%。

此外包括RBS,巴克利,勞埃德在內的銀行回購債券,再加上市場認為銀行不可能短時期內加大發債規模,這兩個因素進一步造成了銀行債券的稀缺。

標準人壽投資公司固定收益部門主管Andrew Fraser說:

「過去幾年我們相當看好銀行銀行業債券,在利差急需下降的同時像RBS和勞埃德銀行這些銀行狀況正在轉好」。

「原則上我們持有相當數量的這類債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88

被控七項侵權 雃博反擊規模大三十倍的瑞思邁 跨國專利戰 小蝦米找到對抗大鯨魚的新武器

2013-09-02  TWM
 
 

 

撰文‧李洵穎

電子業互告侵權的案例屢見不鮮,從蘋果告三星,或是宏達電、蘋果間的專利訴訟,都是近年來受矚目的例子。不過,就在八月中,一家台灣生醫器材公司雃博槓上了比自己規模大三十倍的大廠瑞思邁(ResMed),引起市場注意。

雃博,一年營收規模不過新台幣十多億元的氣墊床及呼吸治療器公司,三年前積極主打「APEX」自有品牌,去年才進軍美國市場,沒想到第一役就遇上專利訴訟,被澳洲業者、美國那斯達克掛牌公司ResMed控告侵害七項專利權。

ResMed是全球睡眠治療大廠之一,一年營業額也同樣是十多億元,只不過幣別是美元。

雃博總經理李永川說,當初接獲被告通知時很錯愕,第一個念頭是:「怎麼會是我?」「雖然(雃博)規模不大,但對方會來告,顯然我們對它(ResMed)也是個威脅。」ResMed不但以巨人姿態控告雃博,甚至請來的律師更是蘋果控告宏達電的專利訴訟團隊,要一次擊垮雃博的意圖明顯。

另闢戰場

新戰線節省時間與金錢

李永川到處尋求科技業朋友提供經驗,結果得到的建議多數都是「乾脆付權利金」、「退出美國市場」等消極作法。但他不甘心就此妥協,便向世博科技顧問公司執行長周延鵬請益。周延鵬是李永川多年鄰居,「他就住在我家樓上,」也是鴻海集團的前法務長,專利經驗豐富。在周延鵬主導下,雃博和ResMed專利訴訟攻防就此展開。

周延鵬對他說:「在國際專利訴訟戰場有兩個原則,第一、你被告,代表你是somebody;第二、被告了,就一定要告回去,否則就只能乖乖地付一輩子權利金。」在周延鵬指點下,李永川決定與ResMed正面對決。

而其對決的戰略,則是「在不利的戰場速戰速決,另闢具有優勢的新戰場」。首先,雃博與ResMed的專利訴訟開端起於今年三月底,照以往案例,這樣的訴訟至少必須走十四到十六個月,雃博決定,在這條戰線上快速脫離戰場,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承諾不進口侵權產品至美國,以獲取ITC同意終止調查,讓ResMed白忙一場。

另一方面,雃博則積極另開一條主動攻擊的新戰線。八月中旬,雃博反提ResMed六項專利無效,並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提出「多方複審(IPR)」申請,化被動為主動。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把戰線從ITC轉到IPR。」如果在IPR這個戰場獲得勝利,那麼,ResMed的專利權不存在,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侵權」問題,雃博可以自由進入美國市場。因為已有長期蒐證,雃博對ResMed的六項專利無效性很有把握,更重要的是,IPR這個戰場,對於「小蝦米」格外有利。

首先,按照過去廠商間專利訴訟實務統計,當專利權利人向美國聯邦法院控告國外廠商侵權並要求ITC調查時,ITC最終多半會主張專利有效,也就是通常對提告廠商較為有利。而這次雃博所採用的IPR程序,是第三方用於挑戰現行專利權有效性的程序,第三方只要能夠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提出專利無效的證明,美國專利商標局接受的機率不低。

其次,以訴訟時間來說,走ITC程序平均耗時十四至十六個月,而IPR約一年就可確定專利是否無效。更重要的是,以訴訟成本來說,IPR平均介於五十萬到八十萬美元,如果是打ITC的專利權官司,費用可能高出五倍以上。

新法上路

已有十件專利確認無效

周延鵬表示,這一條有利於「小蝦米」的專利權訴訟戰新工具,來自於去年九月生效的美國AIA法案新條款:「任何人都可以質疑發明人的發明而提出審查要求」,自新法上路以來,至今已有十件左右的專利確認無效。台灣先前曾有台積電循新制度提出專利無效案件,目前仍在進行中;雃博這次一口氣提出六項專利無效案件,以數字來說,算是台廠最大動作。

除了提供台廠在面對侵權指控時的有利工具之外,世博國際商業法律一處總監吳俊英表示,美國AIA新制上路,也讓台廠能夠在「事前」即做好防範誤踩專利權地雷的準備。

他表示,以往廠商開發新產品時,遇到「已被申請專利但卻存在模糊空間」的技術時,往往只能冒險一試,被動等著被告之後再打官司,提出反駁證明;如今,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挑戰專利權」,所以只要研究周全,就能在事前即以較低成本的方式,主動提出專利無效,拆除既有廠商或專利地痞的專利地雷。

當然,雃博與ResMed的專利權大戰尚未結束,雃博能否扳倒大鯨魚仍在未定之天;但無論如何,對於長期苦惱於專利權地雷的國內科技業者來說,這條省時省錢的新戰線,的確值得投注心力,好好鑽研一番。

雃博、ResMed營業狀況比較項目 雃博 ResMed 成立時間 1990年 1989年產品項目 醫療用褥瘡氣墊床組62.38% 呼吸治療產品 23.24%

福祉器材10.33%

醫療電子產品2.55%

其他 1.5% 呼吸器面罩45% 呼吸器(Flow Generators)55% 一年營業額(新台幣) 18億元 400億元銷售地區 歐洲48.63%

美洲29.44%

亞洲及其他21.93% 美國56%

歐洲33%

亞太11%

透過ITC和IPR程序主張美國專利無效的比較

項目 ITC IPR

主管機構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美國專利商標局所需時程 約14個月到16個月 約12個月訴訟費用 數百萬美元 數10萬美元申請人 專利權人 專利權人以外的任何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15

被控七項侵權 雃博反擊規模大三十倍的瑞思邁 跨國專利戰 小蝦米找到對抗大鯨魚的新武器

2013-09-02  TWM
 
 

 

撰文‧李洵穎

電子業互告侵權的案例屢見不鮮,從蘋果告三星,或是宏達電、蘋果間的專利訴訟,都是近年來受矚目的例子。不過,就在八月中,一家台灣生醫器材公司雃博槓上了比自己規模大三十倍的大廠瑞思邁(ResMed),引起市場注意。

雃博,一年營收規模不過新台幣十多億元的氣墊床及呼吸治療器公司,三年前積極主打「APEX」自有品牌,去年才進軍美國市場,沒想到第一役就遇上專利訴訟,被澳洲業者、美國那斯達克掛牌公司ResMed控告侵害七項專利權。

ResMed是全球睡眠治療大廠之一,一年營業額也同樣是十多億元,只不過幣別是美元。

雃博總經理李永川說,當初接獲被告通知時很錯愕,第一個念頭是:「怎麼會是我?」「雖然(雃博)規模不大,但對方會來告,顯然我們對它(ResMed)也是個威脅。」ResMed不但以巨人姿態控告雃博,甚至請來的律師更是蘋果控告宏達電的專利訴訟團隊,要一次擊垮雃博的意圖明顯。

另闢戰場

新戰線節省時間與金錢

李永川到處尋求科技業朋友提供經驗,結果得到的建議多數都是「乾脆付權利金」、「退出美國市場」等消極作法。但他不甘心就此妥協,便向世博科技顧問公司執行長周延鵬請益。周延鵬是李永川多年鄰居,「他就住在我家樓上,」也是鴻海集團的前法務長,專利經驗豐富。在周延鵬主導下,雃博和ResMed專利訴訟攻防就此展開。

周延鵬對他說:「在國際專利訴訟戰場有兩個原則,第一、你被告,代表你是somebody;第二、被告了,就一定要告回去,否則就只能乖乖地付一輩子權利金。」在周延鵬指點下,李永川決定與ResMed正面對決。

而其對決的戰略,則是「在不利的戰場速戰速決,另闢具有優勢的新戰場」。首先,雃博與ResMed的專利訴訟開端起於今年三月底,照以往案例,這樣的訴訟至少必須走十四到十六個月,雃博決定,在這條戰線上快速脫離戰場,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承諾不進口侵權產品至美國,以獲取ITC同意終止調查,讓ResMed白忙一場。

另一方面,雃博則積極另開一條主動攻擊的新戰線。八月中旬,雃博反提ResMed六項專利無效,並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提出「多方複審(IPR)」申請,化被動為主動。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把戰線從ITC轉到IPR。」如果在IPR這個戰場獲得勝利,那麼,ResMed的專利權不存在,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侵權」問題,雃博可以自由進入美國市場。因為已有長期蒐證,雃博對ResMed的六項專利無效性很有把握,更重要的是,IPR這個戰場,對於「小蝦米」格外有利。

首先,按照過去廠商間專利訴訟實務統計,當專利權利人向美國聯邦法院控告國外廠商侵權並要求ITC調查時,ITC最終多半會主張專利有效,也就是通常對提告廠商較為有利。而這次雃博所採用的IPR程序,是第三方用於挑戰現行專利權有效性的程序,第三方只要能夠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提出專利無效的證明,美國專利商標局接受的機率不低。

其次,以訴訟時間來說,走ITC程序平均耗時十四至十六個月,而IPR約一年就可確定專利是否無效。更重要的是,以訴訟成本來說,IPR平均介於五十萬到八十萬美元,如果是打ITC的專利權官司,費用可能高出五倍以上。

新法上路

已有十件專利確認無效

周延鵬表示,這一條有利於「小蝦米」的專利權訴訟戰新工具,來自於去年九月生效的美國AIA法案新條款:「任何人都可以質疑發明人的發明而提出審查要求」,自新法上路以來,至今已有十件左右的專利確認無效。台灣先前曾有台積電循新制度提出專利無效案件,目前仍在進行中;雃博這次一口氣提出六項專利無效案件,以數字來說,算是台廠最大動作。

除了提供台廠在面對侵權指控時的有利工具之外,世博國際商業法律一處總監吳俊英表示,美國AIA新制上路,也讓台廠能夠在「事前」即做好防範誤踩專利權地雷的準備。

他表示,以往廠商開發新產品時,遇到「已被申請專利但卻存在模糊空間」的技術時,往往只能冒險一試,被動等著被告之後再打官司,提出反駁證明;如今,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挑戰專利權」,所以只要研究周全,就能在事前即以較低成本的方式,主動提出專利無效,拆除既有廠商或專利地痞的專利地雷。

當然,雃博與ResMed的專利權大戰尚未結束,雃博能否扳倒大鯨魚仍在未定之天;但無論如何,對於長期苦惱於專利權地雷的國內科技業者來說,這條省時省錢的新戰線,的確值得投注心力,好好鑽研一番。

雃博、ResMed營業狀況比較項目 雃博 ResMed 成立時間 1990年 1989年產品項目 醫療用褥瘡氣墊床組62.38% 呼吸治療產品 23.24%

福祉器材10.33%

醫療電子產品2.55%

其他 1.5% 呼吸器面罩45% 呼吸器(Flow Generators)55% 一年營業額(新台幣) 18億元 400億元銷售地區 歐洲48.63%

美洲29.44%

亞洲及其他21.93% 美國56%

歐洲33%

亞太11%

透過ITC和IPR程序主張美國專利無效的比較

項目 ITC IPR

主管機構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美國專利商標局所需時程 約14個月到16個月 約12個月訴訟費用 數百萬美元 數10萬美元申請人 專利權人 專利權人以外的任何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16

Verizon計劃史上最大規模的債券發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143

WSJ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美國電信巨頭Verizon最快可能在下周中發行超過200億美元債券,這將創下有史以來公司發債的記錄。

Verizon本次發債主要目的是為其以1,300億美元從沃達豐(Vodafone)購回其所持的Verizon Wireless 45%股權之交易作融資。

負責經辦本次交易的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巴克萊和美銀美林週一稱,本次交易將同時發行固息和浮息債券,規模有望超過蘋果公司春季170億美元的發債交易。


據經辦交易的銀行週一透露,Verizon將發行期限從3年至30年不等的債券,根據初步定價建議,與同期限美國國債相比,Verizon新發行的10年期債券收益率高出約2.25個百分點;與發行在外的9年期Verizon債券4.512%的收益率相比,大約高出0.70個百分點。

知情人士稱,發債交易的細節仍存變數,發債規模和時間也可能因市況而改變。Verizon計劃在下周初與美國的債券投資者進行討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17

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究竟是多少? 成一蟲

http://xueqiu.com/1038358594/25480574
有新聞報導稱,審計人員透露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較2011年的審計結果增長幾乎翻番,或已達19萬億元。另有研究人員稱,估計已突破20萬億元。實際數額究竟是多少?10月份以後國家審計署應該能夠彙總出數據,但據說不會向公眾公開,而且可能存在地方漏報、瞞報的問題。
地方政府性債務主要包括地方政府的債務、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城投公司)的債務,還可進一步細分為:中央代發地方政府債、城投債、平台貸款、信託融資、BT(建設-移交)融資、地方政府及城投公司應付賬款等。後面兩三項很難獲得翔實可靠的數據。為此,我們根據近三年的地方政府及平台公司的收支情況,來推導出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增加值。即:債務增加值=城投公司投資額+財政支出-財政收入-賣地純收益。其中,地方財政收支差額不大,可以忽略不計。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1年至2013年8月底的32個月內全國地方項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是87.48萬億元,扣除民間投資57.04萬億元後,地方政府及國企投資為30.44萬億元。根據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具體數額進行推算,地方政府及城投平台投資(集中在交通、水利、保障房、民生等領域)當在15萬億元左右。同期,全國地方政府公共財政收入(含中央稅收返還與轉移支付)約為26.5萬億元;公共財政支出為26.54萬億元。由於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的詳細構成未公開,我們只能根據各種資料來估算其中非投資性支出(所謂的「吃飯財政」)佔比為80%,約21萬億元;投資性支出約為5.5萬億元。再根據前述的地方政府及城投投資總額15萬億元,可以得出城投平台公司投資額約9.5萬億元。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數據,2012年全國土地出讓合同價款2.69萬億元,2011年3.1萬億元。2013年上半年全國土地出讓合同價款1.7萬億元,簡單估算前8個月約為2.27億元。2011年以來合計8.06萬億元。一般認為,徵地成本約佔土地出讓收入的四成左右。但在2012年,全國徵地拆遷補償等成本性開支佔地方土地出讓收入2.85萬億元(財政部口徑,與住建部略有不同)的79.3%。按20.7%的最低收益率計算,近32個月地方政府賣地純收益約為1.7萬億元。
按照前述計算公式可得出近三年來的地方政府性債務增加值約為:城投公司投資額-賣地純收益=9.5-1.7=7.8萬億元。已知截至2010年底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約10.7萬億元。所以,我們得到目前的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約為18.5萬億元。
另一個思路是用增長速度來估算。若2010年當年新增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約3.5萬億元,當年賣地純收益6000億元,可推算出當年地方平台投資約4.1萬億元。假設城投平台投資增速與全國一致,2011年、2012年、2013年前8個月分別為23.8%、20.6%、20.3%,則近32個月的地方平台投資總額約為15.6萬億元,進而得到目前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為24.6萬億元。
18.5-24.6萬億元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呢?2012年我國地方財政收入(本級)6.1萬億元,不吃不喝得3-4年才能還清債務;算上中央稅收返還與轉移支付後,地方收入為10.6萬億元,債務收入比率高達175-232%,超過100%的警戒線。縱然再加上土地收入等其它收入,地方總收入約為14萬億元,比率仍然超過100%。(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40

對沖基金之殤:業績向下 規模向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396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對對沖基金來說,這種矛盾和分離的存在如此明顯,其業績表現差強人意正被資金規模的擴張所掩蓋。

從二十多年前對沖基金初具規模以來,整體業績表現從未如此糟糕,與此相反,其吸收公眾資金的能力卻與日俱增,規模更勝以往。

道富銀行和研究機構Preqin對全球約400為對沖基金經理進行調研後發現,他們最大的憂慮在於提高資產規模,投資表現排在第二位,其後是佣金費率。可見,對沖基金經理就算晚上焦慮地睡不著覺,那也是在操心怎樣提高基金規模而不是管理資金。

這個結果雖然令人訝異,但放在整個行業巨變的背景下就容易理解了。對沖基金的投資人曾是富有的個人投資者,但現在大型機構投資者佔大多數,結果對沖基金開始唯機構馬首是瞻,從長期來看,對沖基金和他們的投資人可能都得不到好處。

如何解釋這種糟糕的業績表現呢?

在某種程度上,對沖基金可以將責任推到這五年低迷的外部環境上,但股市在過去五年表現搶眼,僅僅只是購買一些指數基金並且持有一段時間就是個不錯的投資策略。

作為一個資產類別,對沖基金逐漸成長為風險對沖的角色,在股票形勢不好的時候可以為投資者提供一道防護屏障。

但目前對沖基金的業績普遍不佳,尤其是宏觀對沖基金以及商品交易顧問CTA型基金。過去的五年中,HFRI宏觀對沖基金指數下滑了15.5%,路透CRB商品指數下滑了12.3%,而同期衡量全球股票市場行情的MSCI全球指數則提高了57.2%。

有一些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宏觀對沖基金表現差:

首先,這些基金公司確實在08年金融危機期間賺過錢,而當外部環境變化之後通過同樣的策略保持盈利變得更加不易。

其次,在過去五年間,政治因素在經濟預測中的重要性讓大型機構的投資決策變得難以想像的困難。

最後,英國投資機構的一位顧問指出,隨著最新的政策發展,在"Risk on/risk off"市場的主宰下,所有的證券和資產都同漲同跌,風險資產的波動具有極高的關聯性,對沖基金曾賴以生存的宏觀模型變得不再可靠。

而養老基金則希望波動性更小,股票的相關性更弱(這正是對沖基金所提供的),儘管如此會犧牲投資的絕對收益率。

但問題不僅僅是這些,看看那些股票型的對沖基金,他們在過去五年表現平平,他們通過賣空操作在股價下跌時賺錢的能力並不具有明顯的優勢,而股票間相關性的提高使得股票的挑選更難。如此可見,基金經理們的選股能力並未給投資帶來任何價值。

儘管如此基金經理們從未停止累加資產。截止今年二季度末,對沖基金在全球範圍內管理著2.41萬億美元的資產,相較於第一季度增加了400億美元,據HFR數據,對沖基金在今年上半年一共吸引了298億美元的資金流入,接近去年全年的344億美元。

對沖基金是如何做到在業績欠佳的情況下還能吸引如此多的投資呢?

不少趨勢都反映出沖基金行業正在緩慢的完成制度化(institutionalisation),一方面是規模的擴大。芝加哥一家對沖基金研究機構的Ken Heinz表示,來自大型機構的新興資本中,有近一半流入對沖基金,這些機構的資金池如此巨大,以至於分配給對沖基金的比例上升一點點也能讓這個行業的資產規模快速膨脹。

另一方面在於管理方式上的完善。對沖基金業在積極改變自己以滿足新客戶的需求,他們變得更加透明,製做更精良的材料讓養老基金的經理們能夠更好的展示給委託人,同時他們也準備調整費率機制。

在制度化的進程中,對沖基金行業依然有令人不解的地方,如同今天的蘋果、谷歌以及Facebook一樣,他們不再是一群年輕人靠著激情打拚的創業公司,對沖基金行業也在慢慢成熟,只不過他們欠佳的業績表示是否與制度化有關?他們現在的規模已經過了超速增長期了嗎?這些都是養老基金和家庭辦公室對對沖基金進行投資前應該問的問題。

原文作者John Authers,文章刊載於英國金融時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691

美國公共投資規模降至二戰後低點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353

FT數據,美國公共投資規模已降至二戰後最低水平。受財政緊縮影響,美國公共領域的總資本投資佔GDP比重已降至3.6%,低於戰後5%的平均水平。

FT指出,公共投資規模之所以創下新低,主要原因在於:共和黨人「成功地」阻撓了奧巴馬在基礎設施、科技和教育領域增加支出的計劃。

前述數據凸顯出全面預算削減對美國未來增長的威脅,因為預算削減主要集中在能提振產出的聯邦投資項目,而不是養老金、老年人醫療保健等轉移支付項目。

奧巴馬政府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Jason Furman說:

2012財年聯邦投資新授權額是4750億美元;我們提議的2014財年投資規模為6248億美元。之所以提議大幅增加投資,是因為美國在基礎設施和研發方面投資不足。

奧巴馬政府希望增加公共投資。奧巴馬於2008年6月在凱特林大學(Kettering University)發表演講時指出,增加在創新、教育和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是應對經濟技術和全球化挑戰的主要辦法。

目前,美國國會兩黨已開始就明年1月中旬短期債務協議到期後、明年餘下時間的稅收和支出方案進行談判。而自2008-09年衰退過後,基礎設施預算面臨的壓力就已嚴重加大。

中右翼政策團體「美國行動論壇」(American Action Forum)主席Douglas Holtz-Eakin指出,研究表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期間,美國經濟增長和公共投資都很高,但七八十年代期間都很低。

左傾的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的Josh Bivens表示,近期研究表明,美國公共投資規模本應更高一些。Bivens說:

我認為公共投資偏低的結果就是未來生產率增長放緩……增加公共投資是一項好的短期刺激措施,但即便是我們重返完全就業,也需要致力於更高水平的公共投資。

Holtz-Eakin認為,削減公共投資對於降低美國赤字而言意義不大,因為造成赤字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於養老金、醫療和其他福利支出增加。

大多數研究人員發現,何時、何地以及進行何種公共投資,其回報之間有很大差異。但廣泛共識就是,一些公共投資將給整體經濟帶來非常高的回報,如投資於基礎科學研究或是修復基礎設施瓶頸等——而目前它們也面臨嚴重的資金削減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778

三季度信託規模突破10萬億元創新高 新增規模環比兩季度負增長 weike369

http://xueqiu.com/4106327074/25999694
文 / 若離  2013年11月05日 19:29 來源:華爾街見聞

中國信託業協會5日發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中國信託全行業67家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達到10.13萬億元,突破10萬億元大關,再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60.3%。信託業實現利潤總額389.84億元。

2013年以來,信託資產規模的環比增速已經連續3個季度下降,而且自第二季度以來,新增信託資產規模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

·  從信託財產來源來看,

  —— 單一資金信託佔比71.28%,

其中,低端客戶驅動的銀信合作單一信託佔比繼續下降,降至21.39%,高端客戶驅動的非銀信合作單一信託佔比提升為49.89%。

  —— 管理財產信託佔比5.44%。

· 從信託功能看,

融資類信託佔比48.15%,投資類信託佔比32.67%,事務管理類信託佔比19.18%,與第二季度佔比基本相當。

· 從9.58萬億元資金信託的投向看,

前五大領域佔比依次是:工商企業29.49%,基礎產業25.97%,金融機構11.38%,證券市場10.78%,房地產9.33%。

與第二季度相比沒有太大變化,但金融機構投向佔比名次從原來的第4位上升為第3位,證券市場投向佔比名次則由原來的第3位降為第4位。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三季度末,為地方政府融資的信政合作業務規模繼續增長,達到8238.78億元,較上季度末增長196.9億元。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三季度數據公佈後,中國信託業協會專家理事周小明評論認為,應辯證看待信託業的「拐點論」:

1、信託行業的成長拐點尚未到來。

中國的理財市場仍然處於成長週期之中,理財需求規模的拐點還遠沒有到來。

這預示著信託業長期增長的週期還沒有結束,在未來的相當長時間內,信託業規模的快速增長仍然可以期待。

2、信託行業的經營拐點已經到來。

自2012年下半年開始,「泛資產管理」政策日益削弱了信託行業的制度紅利,加上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取向和經濟下行週期的開始,使私募融資市場呈現出需求遞減、風險遞增、競爭加劇的中長期趨勢,由此也動搖了信託業私募融資信託經營模式的市場基礎。這就是今年以來信託業增速明顯減緩的根本原因。

3、信託行業未來的轉型之道不外乎有三種形式:

一是基於私募投行定位的業務優化;二是基於資產管理定位的業務轉型;三是基於財富管理定位的業務轉型。

相應地,未來驅動業務發展的核心因素將不再是簡單的外部機會,而是精細的內部專業化能力。

點擊查看周小明根據第三季度中國信託業數據做出的信託業發展評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39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8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