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買樓要看業主的構成 周顯

1 : GS(14)@2016-10-17 01:04:40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main/59364
誰都知道,買樓除了看樓宇的地點、建築用料之外,還要研究很多的其他因素,今期隨便列出了幾點,也許是比較少人留意到的。

首先是住戶的構成,究竟是業主自住居多,還是租客居多。像在九龍站的幾座屋苑,如果論到價錢,呎價是豪宅級數,但這裏的租客比例太多,就未免影響到樓宇的質素。

一般來說,租客的流轉率比較快,因此新面孔也比較多,環境因而也比較複雜,這是誰都不願見到的。再說,一般來說,業主比租客富有,所以,自住戶住了大多數的樓宇,整個樓宇的格局也會比較高級。

還有,以租客為主的樓宇,其保養也比較差,折舊很快。但樓宇維修成本很高,如果單靠租金,可能要以「年」來做單位,才能收回成本。因此業主委員會往往會拒絕維修,如果你是自住的,就要長期忍受居住環境的陳舊了。

其中一個我常常提起的例子,就是銅鑼灣的伊利沙伯大廈,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只要大事翻新,樓價可以上升一倍以上。可是,由於業主們都是長期收租,樓價升了一倍,也與他們無關,所以便任由樓宇變得殘舊不堪,連其商場業主永倫集團,也給「玩死」,本來是一流位置的商場,也無法變身。

但從另一方面看,這也不無好處,就是價格會快速變成低水,反而是吸納良機。在幾年前,我本來覺得九龍站太貴,但是現在,我卻認為它已變成低水,值得吸納了。當然,如果要自住,我倒寧願住在奧運站,可能仲無咁雜添。

此外,業主的構成,也會造成問題。我有一個經驗,一間一千呎左右的單位,這種呎數最是尷尬,業主可能頗為有錢,但也可能是僅僅夠供樓的中產階級,狀況是,當開業主會,夾錢維修時,往往是我願意付錢,把大廈弄得靚靚的,但大部分的業主都不願花錢,投票失敗後,我也只有繼續忍受樓宇的繼續殘舊下去。

但是,二千呎以上的單位,屬於豪宅級別,願意付錢,把維修搞好的業主,比例上便多得多了。

但如果預算買樓的錢是固定的,又怎可以解決這問題呢?要知道,一間大廈,通常有最好的單位,也有最差的單位,如果你同是花兩千萬元來買樓,兩千萬元是該幢大廈最便宜的單位,和它是最貴的單位,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簡單點說,如果你是該幢大廈的第一富豪,其他的業主都比你窮,他們願意花錢維修的意向,便比你低得多,你很可能要忍受樓宇的長期殘舊。反之,如果你是該幢大廈最窮的業主,你也有可能面對成日要夾錢,夾到你窮的狀況。在兩害取其輕的大前提之下,你採用哪一種策略,視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取向,無法一言論定。

不過,如果你有錢到要花幾億元來買凱旋門的天際獨立屋,我就會勸你三思,因為這幢大廈,幾百呎和幾千呎的單位放在一起,幾百萬至幾億元的樓都有,大戶要花錢去豪修,投票未必投贏月收兩皮幾租金的大批小業主,所以,其折舊的速度,是可想而知的。我想,沒有一個花幾億元買豪宅的業主,樂見這個情況。
銅鑼灣的伊利沙伯大廈雖然地理位置優越,但由於大部分業主是長期收租,所以樓宇變得殘舊不堪,影響物業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304

Hea富生活:買樓原則要看水源

1 : GS(14)@2017-10-22 17:47:11

我買樓的第一原則,是看一個地方的趨勢。甚麼是趨勢?我會用湖來做比喻,湖水通常有三個來源,地下水(內需)、雨水(天然資源),以及來自其他湖泊的水流(外地資金)。可能有些湖三個來源都有,便可長期保持在高水位。就像過去二、三十年的中國,由吸引外資到內地設廠,到廣泛利用其人力資源優勢振興經濟,再以便宜價格開採天然資源賣到外地,賺取外地資金,令到十三億人口的生活富足了不少(當然當中產生不少壞的副作用,但本篇只談樓市),甚至直到現在產能過剩,可以對外輸出,稱之為「一帶一路」,猶如一個湖,三方面的水源都非常充足,甚至滿瀉,可以流向其他乾涸的湖泊。所以大陸主要城市的樓價,在過去20年升了10至20倍。如果一個本來魚穫豐盛的湖,突然間水位下降,這可能受天氣影響,有一段日子缺乏雨水,但若然長期乾旱,這就表示水流已經改變流向,水不再流入,只靠內需維持。就像日本的經濟,迷失30年,經濟差已形成習慣,所以節吃省用成為日本人的生活模式,要振興內需亦極不容易,加上政治因素令貨幣長期維持高水平,想要有水流入也不容易。因此現今日本樓價,還是九十年代的一至兩成。


核心區域最先受惠

兩個鄰近的湖泊靠在一起,一滿一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以低貨幣及低姿態來換取水源流入,所以日本這兩、三年的核心區域,樓價都有不錯的升幅,像東京的銀座、南青山,大阪的難波、心齋橋等,其他地區受惠極微。我會形容每個城市的核心區域就是湖泊的最深水區,如果有水流入,第一時間受惠的地方,請記住這一點。中美最會玩弄貨幣戰爭,從而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或制裁效果。例子有台灣,在蔡英文總統上台後,中國收緊台灣旅遊的審批,旅行團體不容易辦得入台證,個人更不用說,當地的酒店旅館食肆商場一下子由其門如市變得水靜河飛,只是三幾個月內的事。南韓更加無厘頭,因為一個薩德導彈防禦系統,就出現限韓令,所有韓國產品以致韓劇電影一律封鎖,最近講述光州事件的《逆權司機》更被國內屏蔽。聽聞當地連免稅店都要關門大吉。雖然現時在日本樓市當中,大阪樓升得最好,但就太過依賴中國旅客,如果出現限日令怎辦?郭釗
http://fb.com/heaology.edu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19/201877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149

楊書健﹕通脹稍高 要看房託續租期

1 : GS(14)@2018-02-27 08:03:45

【明報專訊】恒生指數在2月初的跌浪,一個星期之內下跌了3000點,是歷史上最大的單周跌幅,坊間已經將之命名為「黑色一星期」。以百分比計算,恒指一度下跌了10%,國指跌幅稍高於恒指。今次跌浪之前,中資股升幅顯著,因此跌幅較大亦算合理。不過在芸芸板塊中,房託的跌幅卻比較輕微。標準普爾的香港房託指數,在「黑色一星期」的跌幅只有5%。就算計及澳洲、日本、以及新加的GPR/APREA亞太區房託指數,跌幅亦是約5%。當然,單周升跌並不等於長期走勢,但是房託該星期的表現,卻似乎印證了長期投資房託的智慧。

新能源興起 高薪未必引發通脹

房託始終是股票,短期升跌的方面的確很容易受大巿波動所影響。「黑色一星期」的觸發點是美國時薪增長高於預期,令巿場擔心出現高通脹,繼而加快聯儲局的加息速度,降低所有資產的估值。不過,這個邏輯並非必然。例如新興能源逐漸成熟,高效能汽車已經令歐、美、日等地的燃油使用量連續幾年負增長或增幅緩和;在部分城巿,太陽能發電已經滿足了五分之一甚至更多的能源需求。人工智能開始取代白領工序,將紓緩勞工巿場的需求。換句話講,高時薪未必會引致高通脹。

而且,美國總統特朗普一方面減稅,一方面尋求投資1.7萬億美元到基建,將增加美國政府的負債,反映他幾十年來「高借貸、高增長」的營商哲學。這種理財哲學能否奏效、是否合適是另一個課題,但短中期之內,對他最有利的經濟環境應該是通脹稍高,利率略低,從而降低借貸的實際成本。

房託背後是收租地產,面對自己一套的基本面。在發達地區,商業地產的租金和通脹水平掛鈎。只要經濟環境仍然穩定,通脹愈高,則加租速度愈快,房託的淨收入和派息率亦會每年增加。在利率上升周期之中,假如加租升幅夠快,樓價反而會升,支持房託股價。自2001年日本通過房託法律之後,亞太區房託表現最好的幾年,正是2003至2007年之間的加息期。那幾年的每年總回報,平均達兩成以上。自1970年,在美國有正式的房託指數之後,一共有25年巿場處於加息期,當中有20年房託錄得正增長。因此,經濟榮華,通脹稍高,反而對房託有正面影響。

加息期房託多錄正增長

在加息期之中,個別房託的吸引力在於它的加租速度。部分資產,例如物流物業,行規傾向使用長期租約,巿場租金升幅再高,對租金收入的影響還是有限。酒店則處於光譜的另一端,租約以日計算,因此對租金反應比較敏感。諸如商場和寫字樓等資產,則在乎每一件資產的管理層取態如何。分析師研究房託或收租股時,都會關注「平均租約到期日」(WALE,Weighted Average Lease Expiry)。加租期之中,投資組合應縮短WALE,以盡量增加租金收入。

安泓投資總監

[楊書健 泓觀亞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372&issue=201802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0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