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後,白馬藍籌再度受寵。
截至5月14日收盤,上證綜指上漲0.34%,進一步逼近3200點;上證50的漲幅更是達到1.06%,食品飲料、家電(中信一級)分別上漲2.21%和1.55%。
“MSCI的影響正在慢慢體現。”5月14日收盤後,北京某公募基金經理表示。
5月15日淩晨,MSCI就將公布半年度指數調整的結果,同時確定A股最終納入名單。根據MSCI在3月披露的數據,潛在成分股為235只。權威公司中金預計,大約有229只A股此次或被納入MSCI指數體系,雙向進出變化所影響的個股可能多達近100只。
“外資對A股的偏好較為明顯,從滬港通能夠看到,外資偏好於A股的白馬藍籌,尤其是食品飲料。家電、金融板塊的一些個股持股比例較高,而且是在持續買入。”清和泉策略分析師趙宇亮分析表示。
外資持續買入
有消息稱,明晟公司將於北京時間5月15日淩晨5時,公布一系列MSCI指標的半年度審查結果,其中包括MSCI中國A股指數和MSCI中國股票指數,屆時MSCI將發布2018年5月的半年度指數的新增和刪除名單。MSCI指數公司將公布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成份股,並於6月1日正式生效。
中金指出,此次調整對中國市場至關重要,甚至可能是多年以來最重要的一次,主要會帶來兩點關鍵變化:確定6月份首次納入A股的最終公司名單;大幅改變當前MSCI中國指數包括的海外中資股成份。瑞銀也估算,首次納入有望為A股市場帶來185億美元凈流入,今後幾年A股在該指數中的比重會持續上升。
清和泉策略分析師趙宇亮對第一財經表示,明天淩晨公布成份股,短期來看會影響到投資者的情緒。等到真正資金進來,應該是到六月中旬。
“外資對A股的偏好較為明顯,從滬港通能夠看到,外資偏好於A股的白馬藍籌,尤其是食品飲料。家電、金融板塊的一些個股,他們持股比例較高,而且是在持續買入。”趙宇亮分析表示。
數據顯示,2018年4月日均流入23億元創歷史最高月份記錄,5月日均流入17億元,仍保持強勢,遠高於2017年日均流入9億元的水平。
雖然之前235只股票的名單基礎上產生一定變動,但仍將以金融、食品飲料、地產、醫藥、電子、家電等行業為主。A 股“入摩”有望在短期繼續提振市場對白馬消費尤其是大眾消費品的信心。
“外資對A股的偏好較為明顯,從滬港通能夠看到,外資偏好於A股的白馬藍籌,尤其是食品飲料。家電、金融板塊的一些個股,他們持股比例較高,而且是在持續買入。”趙宇亮分析表示。
“3月份以後市場回調,反映出國內的資金比較悲觀,但外資一直在買入。5月以來市場情緒有一定好轉,包括一些政策的落地等,都是在修複前期國內投資者的一些悲觀預期。”趙宇亮說。
北京某老牌公募基金經理告訴記者,不僅是藍籌,事實上真正基本面好的股票,因為滬股通、深股通以及互聯互通的機制,能夠得到一部分外資機構的買入。
博時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魏鳳春也告訴第一財經,最近受納入MSCI提振,A股有顯著反彈,特別是藍籌股指漲幅居前。二季度國內宏觀基本面好於預期,疊加A股納入MSCI,或對市場走勢乃至風格都會有所影響,均支撐前期受抑制的風格暫時走強。
估值有競爭力
“今年以來,我們看到外資持續買入的力度非常大,甚至超過去年的凈買入,一方面與臨近6月1號A股加入MSCI有關系,真正背後這種力量並沒有衰竭,反而在加強。”在上述北京老牌公募基金經理看來,A股納入MSCI是原因之一,另外則是CDR上市窗口的臨近,國內外股票的估值來到同一比較維度。
“這背後有一個大的邏輯,未來所有的股票都是全球比較的。這種情況下,在考慮一些股票時就要和國際估值進行比較,特別是對互聯網行業而言,馬太效應便更大,只要第一名和第二名。而從國際的估值水平看,我們認為估值較高的公司實際估值其實還較為合理。”上述北京公募基金經理告訴第一財經。
5月11日,證監會發布關於修改《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的起草說明,以下簡稱《辦法》,此次修訂將 CDR 納入該管理辦法的適用範圍,繼《存托憑證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之後進一步定義CDR與股票性質類似,為CDR發行細則(定價、申購等)的確定鋪路。
存托憑證管理辦法的出臺,體現了監管層吸引獨角獸企業回歸A股上市,增強國內資本市場國際競爭力的決心。
中金王漢鋒表示,考慮到A股的藍籌股在前期調整之後已經不貴,相比海外同類公司具備吸引力,MSCI納入A股前後主動和被動型國際基金的調倉也可能會在短期帶來積極的影響。
“獨角獸與CDR上市窗口臨近,對市場總體的沖擊或弱於其結構性影響。近期可加大對A股的關註度,以金融、消費為基礎,以科技、周期為補充。”魏鳳春也說。
第一財經了解到,在初始納入的MSCI中國指數成份股名單中,金融成分股占最高比例。雖然成分股會有所改動,但市場預計金融股仍將保持較高的權重地位。
王漢鋒指出,影響A股的偏負面因素仍在消化過程之中,5月事件敏感期市場表現短線仍可能有反複但中期前景依然積極。另外,以中線的角度看目前A股個股選擇余地充足,對A股前景不宜過度悲觀。
不過,趙宇亮也表示,機構買入個股的標準更多是自下而上、對個股基本面的把握、選擇好公司買入,外資是否參與並非在研究框架之內,只是從結果上來看,青睞的標的與外資買入的標的有一定的重合,而外資買入因素,會對這類個股有一定的催化。
在黃紅元出任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證所”)理事會理事長一職後,5月24日,中國證監會黨委決定,蔣鋒任上海證券交易所黨委副書記、總經理。上證所官方也正式對外發布了此消息。
資料顯示,1963年出生的蔣鋒,於1989年至1996年在中共中央臺辦工作,1996年起在中國人民銀行工作。後於2009年至2016年間,在中國農業銀行、農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工作,曾任農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總裁、董事長。
2016年至2018年,蔣鋒在中國證監會工作,出任國際合作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主任。證監會官網介紹,國際部職責為擬訂證券期貨系統對外交流合作的規章制度、境內企業在境外發行股票的規劃、實施細則;聯系有關國際組織,組織境內與境外有關機構的交流合作活動,承擔與境外監管機構建立監管合作關系的有關事宜;審核境內企業直接或間接在境外發行股票及其派生形式、境外上市公司在境外發行可轉換債券的申報材料並對境外上市公司實施監管等。
至此,上證所的高層人事調整已基本落定。在5月6日晚間,上證所對外宣布,在近日召開的第四屆理事會第八次會議,已按照法定程序選舉黃紅元為上證所理事會理事長。
在上任後,黃紅元還發表講話,表明上證所未來的工作重點即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
他強調,未來交易所將完善市場體系建設,統籌推進股票、債券、基金、衍生品市場協調發展,打造完整金融產品鏈;豐富直接融資工具,推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同時深化落實交易所一線監管主體責任,依法全面從嚴監管。加強以充分信息披露為核心的上市公司監管,深入推進以監管會員為中心的自律監管,持續加大以股票異常交易實時監控為重點的市場監察力度,強化市場重大系統性風險預研預警預判,加強投資者保護和教育,堅決防止股市大起大落、暴漲暴跌,確保資本市場行穩致遠。此外,還要加強本所與國際資本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成為全球最重要、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好的投資和資產配置管理中心之一。
在“三定”方案即將出臺的關鍵點,央行迎來了新一輪行領導人事調整。
7月31日,第一財經記者從多位接近央行內部人士處獲悉,央行將迎來兩位副行長:央行行長助理劉國強將升任副行長,四川省副省長朱鶴新將出任央行副行長。此外,第一財經記者從接近國家外匯管理局人士處獲悉,證監會主席助理宣昌能將出任外匯局副局長。
央行幹部新一輪“微調”後,將形成“一正+黨委書記+紀檢組長+五副”的新格局:央行行長、黨委副書記易綱搭檔央行黨委書記、副行長郭樹清,5名副行長分別為陳雨露、潘功勝、範一飛、劉國強與朱鶴新,此外徐加愛為中央紀委駐中國人民銀行紀檢組組長 。
作為排名前三位的央行副行長,陳雨露、潘功勝、範一飛在此輪人事變動中並未調整。去年12月22日,國務院免去張曉慧(女)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職務。
中財辦“老人”劉國強晉升
2017年年初,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整整14年的劉國強到任央行行長助理一職。業內人士表示,劉國強到任行長助理僅一年半時間便升任副行長,足見對其工作的肯定。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接地氣”是多位業內人士對他的一致評價。根據接近央行人士透露,劉國強出任副行長後將分管上海總部及金融法制與條法系統。
今年4月,人民銀行召開2018年金融法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會議全面總結了2017年金融法治工作,研究部署了2018年金融法治工作。人民銀行黨委委員、行長助理劉國強出席會議並講話。
他在會議上指出,要拓寬眼界,消除空白。站在整個金融體系的高度,以更寬的視野深入研究金融法治建設的重要問題,消除監管規則和制度的空白。
劉國強的公開講話顯示,他對形勢的預判能力頗為準確。例如,去年年底,劉國強便指出,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經營,接受監管。這在P2P雷爆不斷的今天看來頗有預見性。
他指出,“金融創新是大勢所趨,但也不能偏離實體經濟的需要,必須認識到金融業的外部性、公共性非其他行業可比,因此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經營,都要納入監管,都要立足於服務實體經濟。”
此外,在當前金融杠桿率下降,金融去杠桿已經初顯成效的大背景下,劉國強認為,雖然解決資金脫實向虛問題等初顯成效,但還要繼續推行下去。他認為,一是要接著把杠桿率減下來,這是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之策,金融杠桿率高不但會提高實體經濟的經營成本,也會造成資金的脫實向虛,因此要堅持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這是推動金融去杠桿的關鍵之策。
二是減少金融亂象,違法違規套利、亂做表外業務等是金融脫實向虛的途徑,要加強監管,嚴格控制。三是減少不利於經濟發展的金融業務,金融服務的對象必須符合供給側改革的需要,對“僵屍”企業、地方政府違規舉債、房地產的支持必須減下來。
央行官網顯示,現年55歲的劉國強,1984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經濟系計劃統計專業。此後進入國家統計局,先後擔任農調隊住戶處科員、綜合統計司分析研究處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綜合處副處長。
2002年年底,劉國強借調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宏觀經濟組工作,開啟了他長達14年的中財辦生涯,一路晉升至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經濟一局局長。從劉國強經歷看,他具有豐富的宏觀經濟管理經驗。
金融老兵朱鶴新空降
對於此次空降央行的另一位副行長朱鶴新而言,此前並不為外界所熟知。
朱鶴新1968年3月生,現年50歲,是江蘇啟東人。他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信息系經濟信息管理系統專業,高級經濟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值得一提的是,朱鶴新具有非常豐富的銀行與金融系統工作經驗,先後在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出任要職。
2013年1月,朱鶴新出任交通銀行副行長、黨委委員兼北京管理部總裁,北京市分行行長、黨委書記;2014年12月出任交通銀行副行長、黨委委員兼北京管理部總裁;2015年3月出任中國銀行副行長、黨委委員,同年7月出任中國銀行執行董事、副行長、黨委委員。
事實上,朱鶴新早在1993年起便進入交行工作,從基層幹起,先後履職交通銀行南通分行國外業務部存匯會計科會計、副科長、科長,交通銀行南通分行開發區支行副行長等多個基層職位。直到2015年離開交行,一共在交通銀行工作了22年之久。“務實、管理能力強。”一位與朱鶴新有過交集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2016年6月,朱鶴新由中國銀行空降四川,擔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成為金融系統出身的學者型官員。
到任四川後,朱鶴新對四川地區經濟發展尤其是金融發展十分關註,例如今年5月,他出席保險服務巨災風險管理專題討論。此外,6月,根據媒體報道,他還參加會見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表現出對電商物流與互聯網金融的濃厚興趣。
業內人士指出,從地方官員轉戰央行金融系統,加之老銀行人實幹的經驗,朱鶴新將在央行系統發揮更大作用。
宣昌能重歸央行系統
第一財經獲悉,從央行調任證監會時隔兩年後,現任證監會主席助理、黨委委員的宣昌能即將出任外匯局副局長一職。
公開資料顯示,宣昌能1988年7月參加工作。2000年8月起先後任證監會規劃發展委員會委員、機構監管部副主任。2004年9月起,宣昌能歷任中國建設銀行重組改制辦公室資深顧問、董事會秘書。2006年9月任美國J.C佛勞爾斯投資公司董事總經理。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2008年9月起,宣昌能便先後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正局級)、金融穩定局局長。所以在業內人士來看,宣昌能此次出任外匯局副局長可謂重新回歸“央行、外匯局”系統。
早在2009年,時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的宣昌能對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他指出,第一,金融創新沒有得到及時的監管;第二,評級機構的問題。全球金融系統過度依賴三大評級機構,這已經成為發展瓶頸;第三,金融機構,尤其是具有系統性、重要性的金融機構,在公司治理上出現了嚴重的失誤和失敗。
2016年8月,宣昌能調任證監會主席助理、黨委委員。接近監管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宣昌能在證監會分管發行部、私募部等。
“新官上任三把火”,2016年11月,宣昌能在一場論壇上公開指出,在取得進步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仍然不足,還不能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他指出,證監會將依法從嚴全面監管,營造良好市場秩序。嚴厲打擊欺詐發行、虛假信息披露、內幕交易及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
業內人士指出,宣昌能是個實幹家,且具有極強的總結能力。2017年IPO發行已然處於常態化,“堰塞湖”壓力得到明顯緩解。宣昌能用“穩”與“進”總結了過去一年亮點。
宣昌能指出,“穩”,主要體現在滬深股市運行總體平穩,市場機制的內在穩定性增強。2016年3月初至當年底上證綜指累計上漲15%,二、三、四季度區間振幅均低於10%,漲跌幅超過2%的交易日僅7個,這些指標大幅低於2015年的水平。
宣昌能表示,“進”,主要體現在股票融資規模大幅增加,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持力度加大。2016年,IPO、再融資(現金部分)合計1.33萬億元,同比增長59%,IPO家數和融資額創近五年來新高,再融資規模創歷史新高。新三板掛牌公司接近翻番,突破1萬家,全年融資1405億元。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較為活躍,涉及交易金額2.39萬億元,有力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和國有企業改革。滬深交易所債券市場融資也大幅增長,非金融企業全年累計發行債券2.87萬億元,同比增長1.7倍。
宣昌能表示,“進”還體現在多方協同、多管齊下打擊資本市場的各類違規違法行為。回過頭來看,這一年既充滿挑戰,亮點也不少。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8月10日,證監會例會中披露,對高勇操縱市場案作出處罰,罰沒金高達17.9億元。根據調查,其操縱行為主要發生在2015年1~7月。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舉行的證監會稽查執法發布會上,天津證監局就針對高勇操縱市場的案件進行了通報,但當時案件還未進入最終處罰階段。
此前,據證監會調查人員介紹,這起案件是證監會近年來查獲的操縱單只股票獲利金額最高的案件,也是一起通過代客理財方式籌集巨額資金、通過結構化資管產品放大“杠桿”操縱市場的典型案件。
44歲的民間炒股“冠軍”
高勇是何許人?
公開資料顯示,高勇出生於1974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人。高勇是北京護城河投資發展中心(下簡稱護城河投資)的合夥人,擁有該公司10%的股權,此外,高勇還是北京護城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法人。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高勇號稱是民間炒股大賽的冠軍,曾在知名高校開設投資課程,教授證券投資技巧,小有名氣,因此吸引了多人委托其管理證券賬戶。以其成立的私募基金為平臺,吸引了多個高凈值客戶,涉案賬戶既有傘形信托賬戶又有多個自然人賬戶。自然人賬戶中,不乏一線影視明星,民營企業家和企業高管等。
此次案件中,高勇通過其成立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從事民間代客理財,從其客戶處聚集超過20億資金,利用傘形信托賬戶“時節好雨7號”及多個自然人等16個賬戶實施市場操縱,非法獲利高達8.97億元.
2016年證監會對高勇進行了立案調查,經調查發現,2015年1-7月,高勇控制16個賬號在2015年1月12日至2月17日期間,通過連續交易、盤中拉擡等方式拉高股價,大量建倉買入精華制藥(002349.SZ),使其漲幅高達66.67%,此後精華制藥在2月25日因重大事項停牌。
但是,高勇似乎並不滿足於之前漲幅帶來的收益,5月25日至6月4日,在精華制藥複牌後,高勇賬戶組集中資金優勢,連續9個交易日在開盤集合競價階段以漲停價進行大筆申報,每日申報數量均遠超市場實際成交可能,使得這只股票的漲幅達135%。之後,在 6月5日至7月22日,高勇賬戶組將前期建倉股票集中賣出,並在6月19日上午集中資金優勢,以連續交易方式拉擡、維持精華制藥股價。
經調查人員介紹,高勇並不配合調查,對辦案人員提出的調查要求多次推脫,甚至存在一度失聯的情況,且有隱匿證據的情形發生。涉案當事人路某為對案件調查百般阻撓,甚至存在打探調查人員個人信息、威脅恐嚇調查人員的情況。
調查人員認為,這起操縱案既包含傳統的連續交易的操縱手法,也有新型的盤中拉擡、大額封漲停的手法,尤其是大額封漲停,使用了大量的資金委托下單。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表示,這類操縱行為通常會積聚個股風險,而這些操縱行為所借助的資金杠桿渠道往往存在結構化設計和強行平倉機制,在大盤下跌或者個股風險釋放過程中可能會觸發股價下跌的連鎖反饋,發生價格踩踏,進一步加劇市場風險,其危害不容小覷,必須嚴厲打擊。
20億巨額資金從何而來
這起案件最關鍵之處就是操縱市場的20億元巨額資金。
據披露,高勇的資金來源主要分為兩路,一方面與信托公司簽訂了傘形賬戶“時節好雨7號”的權益轉讓合同,另一方面還利用了自己的“名人效應”代客理財。
信托公司方面,高勇與護城河投資合夥人路某分別與華寶信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華寶信托”)簽訂了“時節好雨”7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特定分組賬戶B類權益轉讓合同,可用於交易的初始資金總額為3.3億元,其中,路某賬戶可用於交易的權益初始資金為2.7億元。路某將其該賬戶交由高勇管理,好雨7-路某賬戶交易“精華制藥”均由高勇決策作出。
除了傘形信托的資金,高勇和路某還通過朋友介紹、使用公司員工賬戶等方式獲取了多個自然人賬戶。
證監會行政處罰書披露了多起自然人賬戶被高勇使用的情形。其中張某燕、黃某為世紀金源投資集團(以下簡稱金源集團)下屬企業董事,兩人賬戶在開立後均由西藏山南世紀金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藏金源)投資經理張某昭管理。張某昭由於工作繁忙,將兩個賬戶轉委托高勇管理至2015年11月。為避免糾紛,張某昭與高勇雙方分別於2014年4月和8月以金源集團、護城河投資名義簽訂張某燕與黃某賬戶的委托代理投資合同,合同中約定了收益分成相關條款。
另一自然人薛某,賬戶由其配偶李某負責打理,後經路某介紹,李某將薛某賬戶部分委托給高勇管理。該賬戶買入“精華制藥”的交易由高勇建議,並經李某同意,具體操作環節由高勇實施,之後賣出該部分股票的操作也由高勇負責。此後高勇使用薛某賬戶於2016年6月再次大量買入“精華制藥”後,李某便不再將薛某賬戶交由高勇管理。
高凈值自然人黃某明賬戶開立後由其母親張某霞管理使用。經路某介紹,張某霞將黃某明證券賬戶部分委托高勇管理,該賬戶涉案交易同樣由高勇作出決定並具體實施。
此外,護城河投資合夥人路某還將其嶽母、妻子的個人賬戶委托高勇進行管理。護城河投資員工徐某賬戶也在涉案期間被高勇拿來進行管理操作。
之後,高勇通過上述方法從傘形信托及各路自然人聚集到的20億規模進行了單只股票的操縱,獲利金額接近9億元,創下了證監會多年查獲的操縱單只股票獲利金額最高的案件。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