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積金減管理費 迎半自由行
1 :
GS(14)@2012-10-12 00:05:54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1011/News/ea_eaa1.htm

強積金計劃自2000年推出以來,高昂管理費率一直遭詬病,目前強積金的平均管理費為1.74%,比新加坡等周邊有類似退休計劃的國家為高。不過這一年來,多間強積金受託人都先後下調收費,為未來吸客鋪路,像東亞信託便於7月將原有的集成信託計劃減價,由原本的1.45%至1.55%管理費降至1.2%,其他如宏利、交銀、信安等亦將旗下多個強積金基金收費下調至低於1%。同時,近期新推出的強積金基金也是以低收費作賣點,例如銀聯集團兩隻新股票基金,管理費最高只有0.99%;東亞擬於本月底推出新強積金計劃,其中收費最低的追蹤恒指基金,管理費更低至0.7%。
東亞擬減收費至0.7%
美國信安金融集團香港區行政總裁葉志良指出,削減強積金管理費應是大勢所趨,不少基金公司年初時已開始逐步降低旗下產品費用,「暫時難講未來半年會再減管理費,大家都在觀察,看下月半自由行實施之後,究竟會有多少人轉計劃。」積金局參考澳洲經驗,料計劃初期全港約有一成僱員,即逾23萬人會轉換戶口。富達國際投資香港機構業務總監陸劍平也表示,強積金收費有繼續下調的空間,不僅僅是因為半自由行的實施,而是營商的一般趨勢要求受託人不斷檢討收費。
信安:要留心數據能否比較
葉志良提醒,打工仔面對受託人推銷產品時,要留心受託人提供數據的可比性。例如比較同類基金回報時,注意分清累計回報率和年化回報率的區別,注意比較時段是否完全一致,例如同樣是一年回報,中介人是否拿1至12月與4至3月來比較以誤導參與者。
購保證基金者 或失保證回報
此外,購買保證回報基金的參與人若要轉換產品就更加要留意。保單條文規定,參與人轉出基金時,若要收取保證回報,轉出理由就必須符合「合乎規定事項」中的一項,由於因半自由行而轉出基金的情未納入此條文,所以打工仔或只能拿到實際收益,而無法拿到保證回報。
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龐寶林則認為,隨覑新例執行,平均收費可望降至1.5%,但他認為,打工仔不用急覑新例生效便轉移戶口,「應該先了解現有計劃是否已經滿意,如果真的一定要轉,選新計劃則最好先衡量自己可承擔的風險,然後才考慮回報,建議一定要分散投資」龐寶林特別提醒,下年1月其實也可以再轉一次戶口,「反正相差一兩個月,不妨睇定鱓先決定」。
2 :
GS(14)@2012-10-12 00:06:20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1011/News/ea_eaa3.htm

更甚者,匯豐早前一個調查更發現,本港市民普遍認為強積金儲蓄平均僅夠退休後4.7年所用,較2010年同類調查所得的6.7年大幅減少,亦顯示出港人對強積金可以給予的退休生活變得更加悲觀。
對於強積金回報的問題,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龐寶林直言,只要肯花多些時間去整理好投資組合,讓強積金回報「優於大市」也非沒可能,「強積金是長線投資,選擇組合應該看持續增長而非短期急升,一隻每年平均有20%增幅的基金,到最後其實會比一隻一年50%增幅,一年50%跌幅的基金回報大得多」。
以目前3年期回報最好的基金來看,頭5隻都有逾一成回報率(詳見表),但當然,如果選錯表現遜色的基金,亦可能出現負5%的回報。基金調查公司理柏香港研究總監黃澤銘便指出,雖然市未明朗,但亞太股市基金及中國股市基金是可趁低吸納之列。其統計便顯示,上月中國股票基金有逾6%升幅。
3 :
GS(14)@2012-10-12 00:06:33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1011/News/ea_eaa3.htm
【明報專訊】巿民對強積金半自由行反應普遍冷淡,對自己每月供款的強積金亦不關心。最近涉足政壇的前港姐袁彌明直指「望都唔望」自己的強積金回報表現,「看見也眼冤」。她指強積金收費過高,故半自由行推出後亦不會轉換計劃及公司,她更認為應取消強積金制度。
資深股評人胡孟青則指出,若要進行轉換,須先花時間研究哪個計劃的回報較高,「不過最近沒有時間」。相信只會整合保留帳戶,暫不會進行轉換。她又指回報取決於投資分佈的選擇,而非強積金公司,「每一間的回報都欠佳」。
羅家聰:轉前研究各公司表現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則指出,早年有多個保留帳戶仍未整合,不過他指有關戶口的供款只是「雞碎咁多」。他亦有興趣於半自由行實施後進行帳戶轉換,不過須先研究有關公司或基金經理早年的回報表現,但目前巿場可參考的資料有限,故不會於半自由行實施初期即轉換戶口。不過他預計,銀行間的競爭將會頗激烈,「有穩定的佣金收入,打工仔數目又多,是業界的一塊『肥豬肉』」。
4 :
GS(14)@2012-10-12 00:07:01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1011/News/ea_eaa4.htm
由劉國傑操盤的永明首域強積金香港股票基金,在該組別中,不論1年、3年還是5年、10年的年度化平均回報全部排名首位。劉國傑說這主要因為自己投資一向「不會怎麼理市場,主要是挑選公司」。
劉國傑表示,QE3推出後流動性洪水效應兌現,近期高息債券、高息股受捧,但他對中國經濟保持謹慎,相信這只是短期效應,自己不會隨波逐流。「最近市場炒二三線地產股,但未必是好的部署。商品股也已經跌了很多,隨時可能會有數個百分點的反彈,但我覺得未來十年大宗商品前景相對偏淡。」
相比去年底,劉國傑現有十大持股中已不見招行(3968)、華潤電力(0836)和德永佳(0321)的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兩隻燃氣股華潤燃氣(1193)、港華燃氣(1083)和中海油田服務(2883)。
信安朱加城:看淡消費股
而以3年回報計,排名第二的信安香港股票基金基金經理朱加城指出,港股第4季會短期反彈,惟料不會持續太久。朱加城說自己會追加一些風險但不會太進取,主要留意與科技、智能手機相關的出入口股,以及估值十分低廉的資源股。相比之下,由於黃金周表現太差,他對消費股看法謹慎。「看好第4季,一方面是11月十八召開有一些政治利好,而經濟方面,去年第4季基數低,相信今年第4季各方面數據表現平穩。」
5 :
ironforge(21491)@2012-10-12 17:52:25公司用緊會燶mpf....供左咁多年好似白供咁..得個吉!
MPF中介入行搶食 2500億半自由行肥肉 監管機構憂違規銷售
1 :
GS(14)@2012-11-01 00:49:08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31/18053207
強積金中介人的銷售對象明日起,將由現時數十萬名僱主及自僱人士,額外增多約235萬名僱員,可轉移資產由1,576億元增至2,575億元。
不少銀行及保險公司招兵買馬爭奪此「肥豬肉」,今年6月只有30,644強積金中介人,但9月已增至33,080名,增幅8%。
為減少因爭生意而衍生的違規,積金局明起同步實行新規管措施,凡推銷強積金者全部要註冊,未註冊者推銷強積金計劃,即屬刑事罪行,最高刑罰為罰款500萬元及監禁7年。
低學歷人士須找見證
新規管措施下,中介人不可提供回佣、禮物去留客或遊說客戶轉移供款,最多只可以提供管理費折扣等優惠。中介人亦要遵守多項嚴格規定,包括為客戶做風險評估,如客戶是文盲、小學程度或以下學歷者,必須要求他找朋友或同事見證推銷過程。
每名註冊中介人均受前線監督規管,前線監督會實地檢查中介人的銷售和推廣活動,並不時查閱客戶系統和紀錄,以監察有否違反法定操守要求。金管局發言人稱,將透過現場審查等方式監察認可機構如何銷售強積金。
積金局今年首10個月已接獲15宗強積金中介人的投訴,比去年全年總數13宗為多,大部份投訴中介人服務質素差。強積金計劃上訴委員會人數已由5人增至9人,新任委員吳慧儀估計半自由行實施後,投訴數字將上升,贊成增加巡查或「放蛇」加強監管。
BCT銀聯集團行政總裁劉嘉時稱,已加強培訓轄下中介人,認為只要業界自律,不怕監管機構派人「放蛇」。
另外,職工盟調查發現,受訪的400多名基層僱員中,只有約兩成知道強積金半自由行實施詳情,另有兩成人完全未聞此措施。職工盟指半自由行無助減低收費,促政府設定基金收費上限。
強積金半自由行Q&A
1.問:僱員轉移供款,原受託人(銀行、保險公司等)會否收取費用?僱員是否必須經強積金中介人辦理轉移手續?
答:受託人不可就轉移供款收費或罰款;僱員轉移供款不一定要找強積金中介人代勞,可直接跟心儀的受託人辦手續。
2.問:如選擇於今年12月31日或之前轉移供款,明年是否可再轉移多一次?
答:可以。僱員每個公曆年(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可轉移供款一次,故今年轉移一次後,明年1月1日起屬另一公曆年,有需要可於明年內再轉一次。
3.問:若僱員因身兼多職而持有多個供款賬戶,是否只可每年轉移其中一個賬戶內的供款一次?
答:不是。每個供款賬戶於同一公曆年內可各自做一次轉移。
4.問:僱員可否分批轉移供款?
答:不可以。不論原有供款或供款所產生的累算權益,若需轉移必須全數一筆過進行。
5.問:僱員有何方法比較各強積金基金收費?
答:可瀏覽積金局網頁的「收費比較平台」
http://cplatform.mpfa.org.hk/MPFA/tc_chi/index.jsp
2 :
GS(14)@2012-11-01 00:49:19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31/18053209
打工仔若打算轉移供款至自選的新受託人,只需如手提電話轉台一樣,向新受託人直接提交轉移表格便可,毋須向原受託人交代,但要留意,完成轉移程序後,現職工作的僱員供款,並不會每月自動轉去新受託人的基金計劃內。
手續需時六至八星期
新受託人收到僱員的表格後,會與僱員原受託人核實資料,辦妥手續後,會按僱員的基金選擇買入基金單位,過程一般需時6至8個星期,僱員不可要求受託人以指定價格賣出或買入基金單位。
另外,如僱員今年11月強積金供款前,完成所有轉移程序,10月的供款連同之前的現職供款,會全數轉移至新受託人的基金計劃內;11月起的供款仍會自動存至原受託人,一直滾存,直至另一次轉移為止,即僱員如明年7月供款前再做轉移手續,今年11月至明年6月的供款,才會轉移至新受託人。
3 :
GS(14)@2012-11-01 00:49:37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31/18053211
逾200萬打工仔明日起可轉移現職強積金供款,當強積金中介人推銷強積金計劃時,僱員應多問多看,如向中介人索取印有註冊編號、姓名及所代表公司名稱的名片,要求中介人說明推銷的計劃,有否佣金或其他利益,而簽署任何文件前,必須看清楚內容,切勿簽署任何空白文件或支票。
須為客戶評估風險
僱員可在積金局網頁查核公開紀錄冊或致電積金局熱線,核實中介人身份。中介人推銷某隻基金前,必須為客戶做「適合性評估」,按其可承受風險推介合適基金,如客戶堅持選擇高出評定風險水平的基金,中介人必須將雙方對話錄音存檔。
中介人需說明會否就提供的服務收費,如建議僱員將供款轉移至另一基金,必須說明轉移後自己會否獲得額外佣金或更佳報酬。中介人不可直接收取僱員現金,而僱員若以支票或本票付款,抬頭應為註冊強積金計劃的受託人,或註冊計劃的名稱。打工仔有權索取所有相關文件及表格的副本,例如中介人銷售時提供的意見書面紀錄、簽署過的轉移選擇表格等,一旦有爭議有較佳保障。
我做爽報:內地自由行也申冤
1 :
GS(14)@2012-11-05 23:34:05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news/20121030/147787
早就聽聞香港是中國最自由的一片土地,而我們早前一行二十七人的自由行的經歷正好深刻體驗了這一自由。
貝澳之行變身悲哀之行。尋找營地被誣衊成為見縫插針,偷偷摸摸鬼鬼祟祟,未尊重二十七人的肖像權利便隨意登報。然而港青指着六十多歲老年人的鼻子破口大罵卻隻字未提,更有甚者,在我們出行時刻抓起砂石從帳篷透氣口扔進去的醜惡行徑。想要和其講理,卻被告知:我們不講中文,只會英文啦!自標為高素質,卻丟掉最起碼的尊重和德行。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惡人,總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去揣測別人。某天我們在營地洗碗,看到前面一個人把水龍頭放在地上,白白流出,覺得非常可惜,剛想一起沖刷,還沒走過去,就被罵,這裏是香港,你們知道要排隊麼?而每次我們洗碗時後面有人來接水,便起身讓行,讓其先接水免得耽誤時間。出去走在街上,我們也會撿起隨處的煙頭。而在營地裏,港青隨意拉起一根繩子,寧願桌子椅子一直空着,也不許任何大陸人坐一會。
管理員告訴我們,很多港青看不起大陸人,覺得我們就是做甚麼都不對都低素質。然而這一次貝澳營地的經歷,卻並非代表着整個香港的風氣。我們在出行的過程裏,也遇到了很多的熱情港人,為我們指路,也因着報紙上的不實報道,為我們鳴着不平。
華人本沒有貴賤之分,自由之地,總是要以包容兩字當頭寫起。
讀者:程萌
自由行受害者 銅鑼灣麻雀老舖結業
1 :
GS(14)@2012-12-08 22:26:50無考慮轉型唉?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33504&d=1914
47歲的任國鴻,13歲起跟父親學習手雕麻雀,兩年後子承父業,搬到現址售賣麻雀、賭具,以及手製麻雀。32年光景,舖租由700元,升到目前近萬元。「最近合約到期,都諗到會加租,但無諗到加咁多。」他指,多年來與同一業主「相安無事」。
直至最近要續約,舖租一下子加4倍,物業公司職員更放話稱,「任生,就算你出到呢個租(加租後租金),都唔租俾你。老闆希望租俾間有前景嘅公司。」
續約不成,任國鴻原本希望以「短期租約」方式,在傳統旺季農曆新年期間「清貨尾」,亦遭業主拒絕。他又指,租約已經到期,目前只因尚餘店舖按金而「技術性留低」,希望清貨,最快本月底結業。對於即將被迫遷離老舖會否不捨,他冷冷道「唔捨得可以唔走咩?面對現實啦。」他又對現時市道表示不解,「(香港市面)乜都一窩蜂,以前駱克道邊有咁多找換店、藥房。奶粉真係咁好賺咩?」他慨歎不但不能受惠於「自由行」措施,更成為舖租狂飆下的受害者,「唔放寬自由行唔使死」。
32年老舖 街坊不捨
同樣不捨的還有一眾街坊,在短短大半小時的訪問,已有3名街坊客問任「好哋哋,點解唔做啊?另起爐灶嘛!」任國鴻只能無奈慨歎「點做啊?一副麻雀加價4倍,你買唔買啊?」他稱近年麻雀行業已不大如前,90年代初,內地民間對賭具需求大,帶旺整個行業。現時因麻雀館、聯誼會等引入自動麻雀枱,生意大受打擊。他解釋,自動麻雀枱使用的麻雀,每隻均注有鉛,「成隻啤出嚟」,與一般麻雀不同,因而少了這一大客源。對於未來生計,任坦言要轉行,「希望有一萬蚊人工,要求唔算高啊。」
2 :
skfv(15984)@2012-12-09 15:07:32剛剛去匯豐禁完機想行去消防局對面買杯貢茶飲, 點知執左......ok fine~
行過少少想去交電話費, 又執埋要行去灣仔先有得交......貴租真係開始殺埋身啦.........
百老匯兼賣藥 售牛黃丸 迎合自由行一條龍消費
1 :
GS(14)@2013-07-17 22:37:44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7/news/ea_eaa1.htm

旺角多間百老匯分店新開設專賣保健食品及中成藥的專櫃,其中一個牌子更是有百年老字號之稱的北京同仁堂。圖中店員則在向客戶介紹平板電腦功能。(余俊亮攝)
百老匯出售同仁堂產品不一定違反《中醫藥條例》,但店員推銷手法一旦涉及產品效用的虛假陳述,便可能觸犯《商品說明條例》。圖為百老匯職員在介紹同仁堂產品功效。(明報記者攝)
記者昨日走訪了位於旺角西洋菜南街及亞皆老街一帶的百老匯分店,發現店中均加設了售賣保健產品櫃位「Broadway Care」,專賣北京同仁堂、綠養坊及百成堂合共約20多款產品,當中不乏安宮牛黃丸、白鳳丸等內地客喜愛的產品;加上去年新推出的手表專區,百老匯儼如由電器店變身成小型百貨公司。
雖然新增了售藥專區,但公司似乎未有特設專業人員負責推銷工作。當記者走到售藥櫃位時,一名本來負責手機櫃位的店員馬上「變身」成為藥物推銷員,告訴記者哪個產品受客戶歡迎、自己及家人服用過後又覺得哪個產品特別有效。他介紹一款蟲草產品時更誇張地說︰「吃了這個產品,像我們一天要站覑工作11個小時也不會腳軟。」
近兩月旺角銅鑼灣分店推出
該店員表示,所有產品均以公價出售,但近日部分產品有特別折扣,售價比其他藥房便宜,勸記者趁機多買。不過,記者及後到了萬寧及北京同仁堂「格價」後,發現百老匯的售價未見特別優惠(見圖)。以安宮牛黃丸6粒裝禮盒為例,百老匯與同仁堂門店均售4140元一盒,不過同仁堂門店現時有95折優惠,故實售3933元。
依照店員說法,百老匯是在最近兩個月才增設售藥專區,目前只在旺角及銅鑼灣部分的分店推出。本報曾向公司方面就此作出查詢,惟截稿前尚未得到答覆。
記者前往百老匯附近西洋菜街的北京同仁堂門店,店員則直言不知道百老匯為什麼會有同仁堂的產品出售,更笑稱:「會不會是水貨呀」,又指「百老匯賣牛黃丸,同仁堂都可以賣iPhone啦」。
遊客:只要不是假藥就可以
百老匯店員給予記者產品宣傳冊子上,寫明所發售的北京同仁堂產品來自其香港總代理「泉昌有限公司」,而非直接向同仁堂取貨。本報致電泉昌查詢,負責人證實2至3個月前開始批發產品予百老匯。
對於百老匯「踩界」兼售藥物,港人陳先生直言「不會幫襯」,「現在百老匯開到周圍都係,連藥也賣豈不是壟斷?」至於內地旅客則對這種一條龍服務頗為受落,遊客白小姐認為,只要有需要,願意在百老匯買藥,非一定要到藥房買,「只要不是假藥就可以」。
為搶攻自由行生意,除了百老匯賣手表、藥物外,去年起不少商戶已開始轉賣日常用品吸客,例如莎莎賣藥油、奶粉,卓悅甚至連酒類亦有售。至於專售內地禁書的「人民公社」,更為旅客提供全國奶粉速遞服務。
明報記者 陳悅、陳子凌
2 :
GS(14)@2013-07-17 22:38:14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7/news/ea_eaa2.htm
【明報專訊】除金舖外,電器商可算是另一類最受惠於自由行效應的零售商。每當有新電子產品面世時,大型電器連鎖商更是門庭若市。不過,百老匯須出動到賣藥搶客,反映市或不如外界所見風光。有學者指出,近年市場競爭愈趨激烈,商戶利潤不斷壓縮,逼得商戶各出其謀來開源。
學者:賣保健品與電器互補
經濟學家關焯照指出,在市場需求主導下,近年不少商戶已開始「轉型」。像百老匯開拓非電器類型產品,可能反映這些產品的需求更高,而電器市場的利潤空間已見頂,「近年賣電器的商戶甚多,除百老匯外還有豐澤、蘇寧、中原等,競爭相當大,或者就要靠賣健康產品幫補利潤」。
關焯照又認為,百老匯推出「安宮牛黃丸」等高檔保健品,應該頗有市場,除了內地遊客外,亦漸多本地消費者購買及服用這類產品;加上不少保健品標榜需經常服用才見效,而電子產品為耐用品,消費者不會頻密更換,相信售賣保健品可帶來互補。
蘇寧:專注電子產品領域
不過,蘇寧雲商集團香港區總經理龔震宇卻不認同電器行業「見頂」之說,他認為行業仍具有很大發展空間,加上若要開拓新業務,亦須花工夫在人力及後台做好多方面配合工作,故蘇寧暫時希望專注於發展家電及電子產品領域,不作別想。
3 :
GS(14)@2013-07-17 22:38:51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7/news/ea_eaa3.htm
【明報專訊】百老匯賣安宮牛黃丸,驟聽之下可能感覺詭異,但就像便利店也會售必理痛一樣並沒違規。
港九藥房總商會理事長劉愛國指出,只要不是出售需要處方成藥即沒有問題,但店員推銷時卻隨時違反商品說明條例。
衛生署:賣中成藥須守相關法例
另一方面,衛生署回覆本報查詢表示,根據香港法例第549章《中醫藥條例》(條例),任何人不可銷售、進口或管有未經註冊的中成藥,最高刑罰為罰款10萬元和監禁兩年;而零售註冊中成藥,條例並沒有特別規管;但售賣者仍須遵守其他相關法例,如《商品說明條例》等。
劉愛國亦稱,從朋友口中得悉百老匯在發售同仁堂產品及其他保健食品,他認為賣保健食品明顯是游走於法律的灰色地帶,至於同仁堂產品「如果屬於治療用藥物便肯定不容許」,他表示會向衛生署進一步了解。
不過,正如衛生署所指,就算百老匯銷售上述產品並無違反《中醫藥條例》,但店員銷售手法卻隨時可能違規,劉愛國解釋,根據商品條例,「你不可以說這種藥可以醫什麼病,例如心臟病、糖尿、高血壓,或者聲稱多少個月便痊癒,因為店員不是合資格註冊醫師,顧客如果使用後有副作用和沒有所謂的治療效果,那店員便算是虛假陳述,無論是他個人或店舖都要負上法律責任;不過,像一般的小感冒那些小病痛就沒什麼問題」。
4 :
GS(14)@2013-07-17 22:39:11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17/news/ea_eaa4.htm

【明報專訊】百老匯攝影器材有限公司,是香港老牌電器零售連鎖店,早於1949年由李波創辦,首間店舖於旺角彌敦道,最初只售賣菲林、出租相機及相片畄曬服務,其後發展成多元化的電子及家庭電器零售店。百老匯現任主席李子良(圖)為李波之子,現年59歲,同時也是稻香(0573)獨立非執董;公職方面,去年獲選為新一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雖然以攝影及電子器材起家,但李子良家族成員亦投資物業,且以豪宅新盤為主,有指李家成員過去5年多動用至少8.4億元購入18項物業,最矚目要數去年百老匯「太子女」李惠貞及相關人士豪擲2.2億元,向長實(0001)購入中半山君珀3個單位,其中最貴是該廈16樓A室,成交價8326.1萬元,建築呎價3.36萬元。
家族鍾情物業投資
另外,新地(0016)於2011年推售奧運站瓏璽,李氏家族以約1.1億元連購4伙。據悉,李子良家族現持有物業分佈於九龍站凱旋門、跑馬地禮頓山及薄扶林貝沙灣等。除住宅物業外,李亦有投資工廈,早於2008年李子良及相關人士,便透過瀚林集團以2.1億元購入荃灣萬利工業大廈全幢。
5 :
ng caddy(36072)@2013-07-17 22:42:44有沒有攪錯...178/653/759,開始轉營..直得留意,有少少似當年許留生
6 :
GS(14)@2013-07-17 23:47:335樓提及
有沒有攪錯...178/653/759,開始轉營..直得留意,有少少似當年許留生
生意唔通一路縮咩
租金見頂 尖沙嘴銅鑼灣吉舖湧現 自由行威力減 業主劈價四成吸客
1 :
GS(14)@2014-03-18 23:14:03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18/18660204
【本報訊】內地自由行最愛到銅鑼灣、尖沙嘴「掃貨」,令旺區商舖租值狂升,不少老店難捱加租結業。但隨着內地打貪,自由行威力逐步減退,被譽為全球租金最貴的銅鑼灣率先「失守」,波斯富街、白沙道及利園山道等,半年內出現多達20個吉舖,個別業主更「劈價」減租四成吸客。尖沙嘴加連威老道,每10間舖就有一間吉舖。地產業界指旺區加租潮已「見頂」。
記者:譚靜雯 梁德倫
差估署根據去年10月1日的租值,重估應課差餉租值。全港約310萬個物業的業主,本月底至下月初將收到2014/15年度新差餉及地租通知書。重估結果顯示,銅鑼灣多個一線街舖租值明顯放緩,舉例時代廣場對面的金朝陽中心A及B1舖及1樓A舖,下年度租值雖然高達6,480萬元,按年升15%,但增幅較前一年度升一倍,已大幅放緩。曾經因業主大幅加租宣告結業的駱克道利苑粥麵專家舖位,下年度租值900萬元,按年下跌5%。
銅鑼灣半年現20吉舖
被譽為最貴呎租的銅鑼灣景隆街2號A舖,下年度租值高達345.6萬元,按年微升5.1%,增幅較前一年度62%放緩。但若以該舖總面積約80呎計算,平均每呎月租3,600元。但業主為增租金收入,將A舖一拆二。A1舖上年由玉器店承租,但近月已經轉為短期租約,售賣手袋及衣服等。消息指業主加租不成,又無新租客承接,只好改為短期租約,每月租金便宜四至五萬元。另A2舖則繼續租予找換店,該店呎租達4,525元,成為全港最值租的地舖。
旺區商舖租值狂升的「神話」將逆轉,記者連日來巡視銅鑼灣、尖沙嘴及旺角等地區,發現人流暢旺的波斯富街,不少商舖都貼滿招租廣告,短短幾百米已有近10間吉舖。與波斯富街交界的富明街只有50米更有逾半地舖空置,猶如死城,另全港最貴呎租的景隆街也出現三至四間吉舖。
業界:名店不再瘋狂搶租
地產業界人士透露,波斯富街57號地下連閣樓空置近半年,近日以約48萬元租出,該舖前租客是運動鞋店,業主原叫價約80萬元,最終劈價四成,以48萬元租出。尖沙嘴也出現不少吉舖,如加連威老道每10間舖就有一間是吉舖。業界分析銅鑼灣區如羅素街、波斯富街等內地旅客掃貨熱點租值已「見頂」,「成個旺市已經行到最盡,會開始走下坡,名店不再瘋狂搶高租金,而家根本做唔到,因為自由行旺丁唔旺財」。業界相信租金狂升高峯期結束,銅鑼灣一線街舖租值以往最多倍升,未來將跌5至10%。

2 :
GS(14)@2014-03-18 23:14:24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18/18660207
【本報訊】近幾年自由行旅客消費帶動下,跨國名牌、珠寶金行及藥房等紛紛進駐銅鑼灣,租金搶高變相趕絕老字號食肆,包括以生滾粥馳名的森記粥麵專家、利苑粥麵專家、富臨飯店等,相繼敵不過瘋狂加租潮,已結業或搬遷。在波斯富街扎根逾30年蛇王二,租約原定下月到期,但於吉舖潮效應下,業主加租幅度大為收斂,幸運地逃過結業命運。
「點解香港步伐咁快速?」
與利苑相距200多米的老店蛇王二,位處人流極旺的波斯富街,以蛇羹和燒味飯馳名,該舖在現址經營超過30年,劉青雲夫婦、吳鎮宇也是座上客。店長羅長熙見證銅鑼灣變遷,他指以前仍有茶餐廳、粉麵店等地道餐廳,約五年前,熟悉的店舖慢慢消失,被金舖、鐘錶等佔據,「其實好可惜,如果個勢一直咁落去,一個旅遊購物區會冇咗特色,日本、台灣其實唔會咁,點解香港步伐咁快速?」
羅稱現時店內逾半食客是自由行,同時令區內舖租加幅驚人。但自去年下半年起,波斯富街開始出現吉舖,「搬走咗之後,續租能力就冇兩、三年前咁好,以前一間走,另一間就入嚟,而家明顯放慢咗」。在吉舖潮下,業主加租幅度只有單位數,「我哋同業主關係好好,佢嘅觸覺又比較貼近市場,加租都唔係飛擒大咬,有人情味,慶幸今年張約(租約)搞掂」。但他坦言受通脹、人工及租金影響,每碗蛇羹將來要加兩至三元,但都未能回本。
同樣在波斯富街售賣涼果零食的上海么鳳第三代負責人司徒永信表示,內地自由行生意佔七成,「以前佢地落嚟一斤一斤咁買,每個人買3、4,000蚊,但最近可能係半斤、四分一斤,買少咗」。他慶幸在吉舖潮下可以繼續留低,「我哋今年都見到好多吉舖,我哋同業主講咁多吉舖,所以有議價能力,同埋業主好好人,只喺加咗好少(租金)」。
黃國英﹕小心削自由行「願望成真」
1 :
GS(14)@2014-06-01 12:10:39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601/news/ea_eau1.htm
【明報專訊】2003年SARS後香港百業蕭條,失業率高企,其後中國推出自由行政策,帶動香港經濟復甦,而香港零售業也享受了逾10年的高增長。不過,近數月香港零售數據已轉弱,五一黃金週更出現內地來港旅客十年來首度減少。特首梁振英本週吹風說要研究若將訪港自由行的旅客人數削減兩成會有何影響,香港的零售股價即出現急跌,那如何看梁振英言論的深遠影響?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表示,「我覺得梁振英發表研究削減自由行的言論,是愚蠢的行為,這即是政府正式表態香港不歡迎自由行旅客。每每為官者都自以為有能力去控制大局,可平衡社會上的一切事情,但這只會在烏托邦才會存在。」
他指出,有人說內地來港旅客已超越香港的承受能力,「其實就如我的一個律師朋友所言,做生意永遠不會say no,有job一定儘量接,只會在人手和時間儘量安排,永遠不會知道能力的盡頭,也永遠不知道客人何時不再來。」
黃國英表示,在歐洲以至全世界,多少人都渴求做這些生意,香港得天獨厚,受惠自由行這麼多年,卻少有投資去提升接待能力,其實對於內地的旅客,新鮮感已漸漸失去,現在還擺出拒人千里態度,真的要小心「願望成真」了(指自由行旅客急跌)。
客另覓他途 或一去不返
「雖然現在香港有很多人不想自遊行旅客前來,但應想想自己的薪金會否可能接受回到從前的水平?現在香港已有最低工資,當社會上經濟表現不佳時,就會令失業率推升。即生意額下跌,繼而導致人手削減,商人就會減少投資開店;但另一方面業主亦未必肯願意減租,因為如此會推低店舖物業的價值,就會不利香港整體經濟。」
他說,社會上的經濟水平做大了就很難回頭,如果現在削減自由行旅客兩成,即回覆2010年 的旅客水平,表面上香港仍可承受,但現在表達的信號是不歡迎內地客,那就另當別論,「一間公司若減少接受定單,客戶定會另覓他途,還極可能一去不返」。
不提升競爭力 只有死路一條
「有些香港的中產階層並不希望香港的經濟變成單一化,但我覺得市場應會自行調節,市場自己衍生的問題和轉型,應該在自由的社會中自行解決,若給予市場空間,市場就會自行發展。」
他又認為,中國人做生意的模式,較適宜為工廠型和炒賣型,主因是缺乏市場的推廣,即沒有做公關的工作,奢言倚靠本土特色,是十分難帶動消費的,本身沒提高水平,是很難吸引外來消費者的。
「自由行帶動租金大幅上升就會產生民怨,其實我亦不知如何處理。若什麼都不懂,又不去學東西,租金一旦脫軌飛昇,就只有死路一條」。
「經梁振英的一說,我相信香港會願望成真,估計明年自由行旅客真的會跌兩成或以上,開始會見到就業市場不景,剛剛有朋友在過去的五一黃金週來港,發覺不單比以往容易找酒店,而且價格還有明顯下降,這就是發出了明確的信號,當日削減自由行旅客的消息一出,一些收租和零售股應聲下挫,但我覺得跌幅仍未完全反映,相信仍續有下跌空間」。
黃國英指出,香港人沒有危機意識,習慣了以為明天總有晴天,所有世界上發生的事都當作沒事,實質是反應遲鈍,「如越南和烏克蘭等等,可以以為和香港無關,但削減自由行旅客確是影響了香港的基本因素,當股票業績表現不佳時,股價就會下跌,個人看法如營業額能繼續維持現在的九成就已經很好了,因此這次的第一浪跌幅仍然未足夠,應該會繼續下跌,因此投資者應避開收租及零售類股票。」
宜避收租及零售股
他稱,
六福(0590)股價由今年初迄今己下挫逾四成(圖),但是去年有搶金熱潮而做大營業基數,因此以去年的生意額來比較是不太理智;現在出了這樣的實在信息,股價雖跌幅已大,但六福的生意仍沒有可期待地可以做得更大更好時,還是建議找一些更有朝氣的股票投資可能更佳,有能力的,更可以考慮「資金移民」,加強投資如美股的比重。
羅家聰﹕歐債危機未過存隱憂
美股再在歷史高位徘徊,經濟也見改善,是否代表全球金融市場無憂?如果將焦點移向歐洲,發覺除了英國和德國股市破頂,歐洲其他國家的股市距離高位仍遠,而美國雖已啟動退市,但歐洲國家債項佔GDP比卻愈來愈高,是否要小心歐洲經濟仍存隱憂,會不時對全球金融市場構成波動?
交通銀行香港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指出,近期美國10年期債息回落,有分析指趨勢會持續,他就認為只是一個調整,美國長線息口仍會傾向上調。
估計美股大漲小回格局
他估計,股市大漲小回居多,息口亦會跟隨,「市場的最壞的日子已過,除非如《貨幣戰爭》作者宋鴻兵指美元會崩盤,美國經濟會比金融海嘯時更壞,則美息長線還是向上居多,操作應是以沽空美債為主。」
羅指出,早已有人說美債價見頂,但仍有人最近不斷買美債,而今年買美債回報至今仍比美股好,「短期市是有很多隨機因素的,若放眼在長線,美國經濟的最壞時間已過,失業率5年最低(圖),雖然薪金升幅不明顯,但看得出美國的經濟現在已出現擴張。美國復甦已有5年時間,不會一條氣好落去,經濟總是有週期性的,美國經濟擴張已比正常的週期長了。」
歐洲各國的債息近期也由高位回落不少,但羅家聰認為這不代表他們的經濟情變好,因歐洲的金融市場較奇怪,他們的債息回落,往往代表股市也可能見頂,所以要小心。「很多人分析市場,單看資金流入某個項目,其價格升便認為基本因素向好,其實不然,更重要是看資金流入的原因。現歐洲的垃圾債和歐豬債也在上升(債息下跌),可能反映出歐洲RISK ON快要出現調整。」
歐洲諸國樓市 排隊見底
「樓價會是一個領先指標,歐洲諸國樓市好像排了隊見了底,但喘定後會否仍再挫,出現雙底或三底?現在還真的不敢說。另外,歐洲如日本一樣,出現人口老化,這不利樓價,而早年日本樓價下跌時,日圓匯價卻上升,對畄了跌幅,令樓價的下跌速度變得慢和漫長,而歐元現在沒有大跌,當地樓價跌了,仍未恢復競爭力,或許不會如當年日本那麼差,但若樓價出現第二底或第三底式下挫,就可能是歐豬債再出問題的時間。」
羅家聰作了一個比喻,歐債情如一個人身患癌症,但政府不理會其惡化,而去選擇隱藏,情始終會有一天暴露出來。「歐洲債息回落,只是歐洲央行包底式借錢給銀行去買債,而不是經濟出現改善,結果呢,歐債金額不單沒減少,反而債務佔GDP比例愈來愈高,變得更不合理,情況如以前日本。到某一天市場不相信歐洲央行時,歐元也會貶值,屆時就算歐央行如何寬鬆信貸,也可能會抵擋不住。」羅強調,歐債息回落只是央行提供近零息資金予銀行去買債,反而令歐債危機這個癌腫瘤愈來愈大。「歐債危機仍是揮之不去,現在歐洲政府只把這些經濟問題攬上身上,問題本身並沒有消失,債項不斷滾存,這樣只會將問題發生的時間推延而已。」
憂削自由行 旺角舖罕現撻租 Swatch「縮皮」轉租細舖 料被殺訂150萬
1 :
GS(14)@2014-06-05 18:02:43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605/news/ea_eaa1.htm
【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早前提出削減兩成內地自由行旅客的討論議題,加上4月份本港零售業總銷貨值按年大跌9.8%,撇除季節性因素,創實施自由行以來最大跌幅。零售市道回落,核心區街舖租務亦首當其衝受到影響,近日零售區一、二線街舖,出現罕見的撻租、減租個案,其中鐘表品牌Swatch原本以每月約154萬元,向大鴻輝租用旺角西洋菜南街舖,但自傳出削減自由行後,Swatch決定撻租離場,並轉租鄰近較平租金舖位,每月節省逾100萬元租金。
據統計處周二公布的零售業總銷貨數據,當中以內地旅客至愛的珠寶、鐘表類消費,按年勁跌近40%,近年在核心區大舉開店、主打年輕人平價鐘表的Swatch,近月不但縮減擴張規模,更罕有撻租離場。
市場消息透露,大鴻輝持有的旺角西洋菜南街14至24號地下I及J號舖,面積共約1600方呎,今年4月原由Swatch以每月154萬元租用,惟其後市場傳出削減自由行消息,Swatch遂放棄租用該舖,預料涉撻租154萬元,之後Swatch以每月約45萬元,轉租同屬大鴻輝的星際城市地下卓悅舊舖,面積僅約250方呎,預料每月可省回約109萬元租金。
轉租250呎細舖 月省逾百萬租
除鐘表店轉租同區小型舖位外,核心區亦屢現減租個案,面向西洋菜南街的星際城市地下8號舖,面積約700方呎,今年3月一度叫租達120萬元,在市道回落下,業主終貼近現實,近日叫租減至約80萬元,減幅達33%。尖沙嘴加連威老道65號地下,面積約1600方呎,現由運動用品店Quicksliver以每月22.6萬租用,由於租約快滿,業主早前叫租25萬放租,但乏人問津,現減租至23萬元,減幅約8%,仍未獲承租。
此外,同區由永光地產或相關人士持有的亞士厘道29至39號九龍中心地下A號舖,原本上手租客餐廳的租期,至今年10月才滿,惟餐廳提早於去年9月遷出,業主放租至近日才租出,新租每月僅約34.8萬元,較舊租金略減。
至於剛以每月60萬元租出的灣仔駱克道517號地下,據悉去年中叫租達85萬元,但一直未獲承租,經多次下調叫租後,終累減約29%租出。另市場消息稱,資深投資者蔡伯能連環購入筲箕灣天悅廣場2樓A部分,及元朗西菁街9號富盛大廈地下95至100號,涉資分別約4080萬及4000萬元。
明報記者 麥穎
2 :
GS(14)@2014-06-05 18:03:00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605/news/ea_eaa2.htm
舖租或現骨牌式下跌
2014年6月5日
【明報專訊】零售市道數據連跌兩個月,加上政府考慮縮減自由行旅客人數,近年受內地旅客歡迎的藥房、珠寶、鐘表店舖,承租能力將受考驗。業界人士認為,近月來一、二線街舖租金已見調整,若落實削減自由行,情將雪上加霜,亦可能會出現骨牌式效應,劈租潮有機會由核心零售區,蔓延至近年租金日貴的新界區,如上水、元朗及屯門等地區。
水貨客減 新界舖首當其衝
美聯工商舖行政總裁黃漢成指出,今年上半年整體舖租已有約5%跌幅,若政府落實減少自由行旅客人數,將對零售業及舖市影響嚴重。他指出,近月來本港零售消費下跌,不論是珠寶、鐘表、藥房,以及大型品牌的擴充開店均見減少,現時政府尚未落實縮減自由行遊客及細節,如果以「一刀切」方式削減遊客數目,將對各區舖位造成全面影響。
他又稱,即使政府只是減少「一簽多行」遊客數目,亦可能令新界區的水貨客減少,對近期受惠於內地民生消費、引致舖租急升的上水、元朗等地區,造成較大影響。黃漢成認為,政府數字有所滯後,在自由行消費力已見減弱之下,提出縮減自由行旅客人數,相信對本港的經濟及就業市場都有負面影響。
3 :
自動波人(1313)@2014-06-09 02:06:04我最期待的畫面出現了.jpg
林少陽:滬港通效應 有如自由行
1 :
GS(14)@2014-09-11 19:03:47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911/news/ec_ecn2.htm\r\n\r\n
【明報專訊】以立投資管理董事總經理兼投資總監林少陽稱,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及總理李克強領導下的班子正致力推行國企改革,實行「國退民進」,反映施政就是要朝經濟自由化推進,釋放市場活力。
拯救瀕危A股 可當愛國
他認為,滬港通只是連串國策改革的一環,目的有三,一是中央希望藉滬港通引入外資,拯救瀕危的A股,林笑指:「這可說是愛國行為,但作為價值投資者,如果資產是有投資價值,愛國行為都無所謂,而且愛國人士很多都很成功。」
二是作為人民幣國際市場流通的手段之一,同時可令內地投資者更趨成熟,內地股民向來不喜盈利穩定的大型企業,因缺乏憧憬及想像空間,很多內銀因而備受冷落,估值更低於帳面值,他們就很難透過發新股來籌集資本,面對經濟增長放緩和結構性轉型的將來,潛在壞帳風險會提升,而外資則偏愛估值吸引的內銀及其他大型企業,正好平衡A股的「投資生態」。
林少陽形容滬港通是「港澳自由行」的翻版——資金自由行,「起初如自由行一樣,影響不太明顯,但現時大家都明白對香港經濟及社會有何其深遠的影響,然而滬通港可否如自由行般否玩足10年?我答不上,視乎是國策屬周期性抑或制度性的轉變。」不過,他認為滬港通會慢慢擴大,有深港通是合理期望。
賣有溢價H股 轉吸A股
滬港通的北向每日額度為130億元(人民幣‧下同),南下則為105億元,林從負面角度揣測,假如兩地每日均用盡限額,即香港每日會有淨流出,南水北調,港資會被A股吸納,對股市估值或有負面影響。
不過,林少陽亦有「包賺」的投資方法建議,「假如投資者手上持有的H股比A股有溢價,就可賣出H股,透過滬港通機制買入A股,等同做了套戥,至於其他概念性的主題,未做功課就切勿輕舉妄動,因為投資A股就如隔山買牛,資訊方面亦不及內地股民般熟悉。」
2 :
GS(14)@2014-09-11 19:04:19
3 :
patricklau1236(18474)@2014-09-13 00:25:46滬港通通後, 人人也說兩地同股價差會收窄, 我就覺得相反, 資金流入香港會比流入大陸的為多. 結果價差會擴闊.
原因有三, 第一小弟覺得香港小小資金對大陸大巿影響不大. 況且大陸大巿從高位回落六成, 周圍都係蟹貨. 要泵起個巿不簡單. 投資者買大陸股資本利得的機會微.
第二股價難大升主力要靠股息, 收股息要時間, 可能會夜長夢多, 因為第一大陸政策難說, 第二大陸的對手可能知道更多內情.有咩風吹草動投資者未必走得切.
第三, 大陸投資者, 可能協資訊優勢, 有閒置資金(最近大陸樓巿下跌, 出口疲弱等因素) 和香港股巿相對上比較暢旺, 所以進香港作炒賣.
到最後, 香港或許有一番榮景.
文具店為街坊甘棄千萬 自由行炒貴租金舖價 地區小店幾絕
1 :
GS(14)@2014-10-13 12:44:59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013/news/ec_gba1.htm
【明報專訊】中港矛盾怎麼辦?
中港融合之路,回歸以來跌跌撞撞,回歸前,港商大舉北上投資設廠,回歸後,國企紛紛進駐香港。自由行等融合政策協助香港在SARS後恢復經濟,同時又助長了內地資金湧港令樓價急升,旅客迫爆社區,將回歸以來埋藏底下的中港深層次矛盾一次過引爆,加上政改爭拗,亦令港人思考「一國兩制」應如何走下去。本報以系列報道,嘗試為兩地融合問題提供新思維。
【商舖篇】
沿跑馬地成和道走,左邊是一排地產代理舖,右邊有多間連鎖化妝店,10年前這裏兩旁是賣家電、檀香和有名的齋堂「佛有緣」,但隨自由行遊客湧到香港,一街商店被炒賣轉手幾回。地方小店已不敵貴租而幾絕。唯獨老東主李龍亨的「普文文具」,47個年頭屹立不倒,近年不少炒家向他問價,毗鄰店舖更以「天價」3800萬元轉手,李龍亨不諱言「確實係唔知賣幾多支筆先賺到」,但他卻不為金錢所動,理由很簡單﹕「一個細路仔出世,湊到佢40幾歲,你捨唔捨得賣?」
過去10年香港土地供應不足,零售樓面增長緩慢,10年來自由行湧港購物,由前往尖沙嘴、旺角和銅鑼灣等遊客區,擴展到上水、屯門和沙田新市鎮,地區街坊店變成連鎖店,藥房藥行多過便利店。一些自置物業的商舖店主,在重建和收購等「一硬一軟」的政策和誘因下選擇離場,租舖者則難敵加租無奈結業。
67年開業 89年買舖定居
與銅鑼灣僅相隔數分鐘路程的跑馬地社區,卻有一間「反市道」而行的文具舖。850呎店舖,今時今日賣盤值3800萬元,放租可月賺8.5萬元,但業主兼老闆李龍亨選擇每天回來準時開店,哪怕你只光顧數元的一支筆、10多元的原稿紙,或數十元的筆盒,他也面帶微笑,與街坊噓寒問暖。
1967年開業的普文文具,李龍亨自八九民運樓市低潮後,便選擇自置舖頭「定居」。面積雖小,文具店卻五臟俱全,分了4條巷售賣上千種產品,李龍亨笑言「合埋眼都摸得到邊度」,「我無電腦,全部靠人腦,你話要乜,我帶你去搵,咁多樣,靠自己記」。
說起文具,李龍亨滔滔不絕,恍如提起老友,「舊時多學生買擦膠、鉛筆、木顏色筆,不過設計變好多喇……舊時你讀書有冇用過ABC擦膠?人家好想搵,四五十歲人入問仲有冇。梗係無啦!日本仔做,早就無」。
至於毛筆、「上大人孔乙己」的毛筆帖,以至粉筆及原稿紙,早已變成「無乜市場」的文具。原稿紙更只剩「街坊」蔡東豪購買,本可絕,但李龍亨說,「開店就是想服務街坊,希望人到買到想要,應該多元化」。
倘租金8.5萬 須賣萬支原子筆
李龍亨說,17歲已想經營文具店,取名「普文」正因自己是一個「普通文化」的人,「做不到大事,但又想做些幫到人、又有文化氣息行業」。現在文具舖一做50年,他說,當年八九後買舖,他無考慮過離開收山,相反向銀行借貸百多萬元買入舖位繼續經營。
現在其舖位升值了30多倍,市值3800萬元,即使放租,每月收入亦可高達8.5萬元,以7元一支原子筆計算,每月要賣出1.2萬支,不過李龍亨說,就算租給別人好過自己做,也不會放盤,「不過就是唔捨得。好多人都問,你做得咁辛苦,做做乜,但我就諗,再做先啦」。
不想社區剩連鎖 「錢夠就可」
地產代理近年不斷造訪,李龍亨都一一婉拒,「可能有人買舖投資,但如果唔想賣,你理得佢做咩,只係成日覺得,唔做真係有可惜,一個細路仔出世,湊到佢40幾歲,你捨唔捨得賣?」
整條成和道只剩下這間「老字號」,跑馬地街坊全都認識他,人人叫他「老闆」。「李老闆」笑言,他不是什麼抵抗大市場的偉人,只是在他眼中,「錢足夠就可以,唔係咁緊要」,「最緊要幫到人,自己找到興趣,見到學生哥又可以傾偈,又夠開心」。
李龍亨也不希望自己的社區只有一式一樣的店,「賣了舖就會變連鎖(店),好似你家唔會想去銅鑼灣,以前有唔同商店,家全部是金舖,賣手表;舊時你阿媽去度買對襪畀你返學,家係去買金勞」。伴隨他經歷大半生的老闆娘亦支持丈夫不要賣舖賺錢,訪問完結,老闆娘恰巧回到店內,靜靜地收拾貨品,幫他招待客人,李龍亨笑說,「佢成日都驚我辛苦,叫我退休,知佢緊,我就同佢講,做先啦,唔好賣住啦!」
【系列之三】
明報記者 鄭穎瑩
2 :
GS(14)@2014-10-13 12:45:29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013/news/ec_gba2.htm
零售10年升185% 舖量僅增16.9%
2014年10月13日
【明報專訊】本港的藥房、金舖、連鎖店近年在各區「遍地開花」,反映經營自由行生意的商舖利潤遠高於地區小店,同時地區無足夠店舖樓面供應讓小店容身。差餉署及統計處數據顯示,零售業銷售金額過去10年急升兩倍,至去年底高達4944億元,不過同期零售店舖樓面的供應量僅升16.9%(見圖)。學者分析,數據顯示自由行帶旺零售業,但商舖供應彈性極低,導致商舖租金與售價不斷上升,不少業主選擇賣舖賺錢,亦成了趕絕小店生存的主因。
內地在2003年放寬自由行政策,改變香港零售生態。2003至2008年間,零售業總額上升60%,商舖總樓面面積亦增加了14%。2009年起至2013年的5年間,零售業總額急升近80%,政府未能因應市場增加商舖總樓面面積供應,5年間樓面供應只增長2%,遠遠落後零售業需求。
賣舖比開舖更賺錢
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姚松炎稱,從以上數據顯示,自由行帶動了本港零售業在過去10年暢旺,政府供應零售樓面嚴重不足,加上聯繫匯率令負利率衍生,店舖價格自然被炒高,「3個原因加埋,會令做生意的人覺得不如『炒』,因為舖頭賺錢,永遠少過你賣舖賺錢……寫字樓與工廈無零售舖升得咁高,因為無受自由行幫助咁大」。
於是小業主繼而賣舖、發展商接手,再發展成單一化的商店,因為只有那些商店能付得起舖租。姚坦言,小店主若希望繼續開業,只能搬到樓上舖、較小的店,甚至位置不佳的地方,因為買不起街舖。
學者﹕改變人數舖量土地限制
他說,近期零售總值開始出現跌幅,今年較後時間或會見到市場有轉變,但由於政府繼續容許二線城市的自由行旅客來港,預料市面店舖組成不會有太大轉變。長遠而言,他認為政府要「三管齊下」才有望改變現,包括先要管理好旅客人數、要平衡商舖樓面的供應,而土地使用規劃限制亦要有靈活彈性,如以往有商住樓宇,但現在已沒有了。
明報記者
3 :
GS(14)@2014-10-13 12:45:44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013/news/ec_gba3.htm
舊區重建 趕絕老店
2014年10月13日
【明報專訊】零售特色小店近年愈來愈少,除了因為小店敵不過貴租被迫結業,另一原因則是因為舊區重建。關注重建發展的「活在觀塘」創辦人袁智仁最近完成深水區重建資料,發現自2001年起,區內先後開展19個重建項目,多達187幢唐樓被清拆,當中估計約500間舊店因而消失,相等於5個旺角西洋菜街行人專區。
民生店厭惡業「被消失」
袁智仁其後分析其中238間「被消失」的店舖,發現近兩成是民生小店如士多、報檔,另外16%是手藝特色店,如醬酒店、花牌店等,另外五金工藝與車房亦分別佔兩成,但當中卻沒有一間屬連鎖店,「因為它們在重建展開前已有能力搬走了」。
他解釋,以往舊區地舖多為老店或厭惡行業,長時間扎根地區,有自己的顧客,繳交的租金亦非市值租金,本來已非跟隨市場運作,但市建局的重建計劃,迫使店主要回歸市場,但其賠償或收購金額,根本不能令他們有足夠資金在同區找到合適舖位復業,導致不少小店因重建而消失,加上市建局以地產商業模式運作,既未有協助安置或舖換舖等政策,最終只趕絕商戶。
而當不同的業權重建後變為單一發展商擁有,大多是發展成連鎖式商場。以市建局在利東街及上海街等項目為例,前者現已發展為「囍匯」,以往利東街的租戶,即使可優先遷回,但因無法承受天價租金,沒有一間重返利東街;後者則因為重建發展成朗豪坊,同樣是開辦大商場並由連鎖店入駐。
4 :
GS(14)@2014-10-13 12:46:11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013/news/ec_gba4.htm
投資者﹕繼續物色舖位
2014年10月13日
【明報專訊】同樣從事零售業多年,但多年來不時參與舖位買賣的太子珠寶鐘錶主席鄧鉅明表示,1980至90年代已開始投資舖位,當時買賣舖位是作珠寶鐘表以外的另一門「生意」,買入的舖位不是以長線持有為目標,即使舖位不適合自己本身業務需要,但只要有潛力就會入貨,亦不會考慮舖位收租多少。
3000萬細價舖 3年放售賺逾倍
他指出,隨近年舖位租金升幅驚人,公司開始購入舖位自用,購貨目標亦較重視是否適合旗下珠寶鐘表銷售的發展。過去半年鄧鉅明入貨速度已減慢,回顧今年購入的較大碼物業已是5個月前以11.8億元購入的尖沙嘴星光行舖位。
至於細價舖買賣方面,鄧氏稱,目前仍有在市場上物色細價舖作投資,例如3年前以逾3000萬元購入的一個灣仔舖位,租客為食肆,上月以6500萬元沽出,回報理想。
對於市場普遍認為自由行旅客減少對本港零售市場影響甚巨,鄧鉅明則認為,自由行旅客未見減少,只是其消費模式漸趨成熟,鑑於內地有多個城市尚未開放自由行,故對後市仍有信心,未來仍會繼續物色舖位。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