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奇美電子要轉虧為盈了!這個消息等於為苦悶三年多的面板業,注入一股暖流,昔日「雙D慘業」終於看到曙光。究竟,一千多個日子走來,奇美電如何熬過銀行追債,成功逆轉勝?它又有何祕密武器,可以領先韓國面板廠半年? 撰文‧賴筱凡 暖和的十月天陽光普照,對於面板廠來說,也像是盼到久違的春天般。奇美電子南科總部一掃陰霾,因為在連續虧損八季後,奇美電終於傳出谷底反彈消息。里昂證券就直接在報告中寫明:「奇美電第三季合併營收達一二九六億元,單季營業利益可能接近損益平衡。」奇美電可能賺錢的消息,就像是替冰封三年多的面板景氣,畫上休止符。《今周刊》特地專訪奇美電南科分公司總經理王志超,回首三年合併路程,他五味雜陳地說:「奇美電終於走出了自己的路。」這一刻,奇美電得來不易,從臨危接任舊奇美電總經理,到後來群創、奇美電、統寶三合一,王志超身在其中的感受,比任何人都深刻。 調體質 從一百件小事做起三年走來,股東爭議、債務問題、人才出走,奇美電內憂外患沒有少過。但他們心裡明白,奇美電存亡影響的是數十萬個家庭的生計,奇美電得走出自己的路。「我們必須改善體質,如果做一件小事可以讓我們的營益率增加○.○一個百分點,那我們做一、兩百件小事,營益率就能提高一、兩個百分點。」王志超說,奇美電要脫胎換骨,就得拋棄舊思惟、改用新作法。 首先,知人才能善任。南北十二座工廠、多達十二萬名員工,要想「知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別提派系林立一直是舊奇美電就有的難題。因此,董事長段行建下的第一個指令,就是要所有人「繳械」大清點,不論客戶訂單細節、報價,或各類情報、人才,都要大清點。 聽起來再平常不過的事,王志超卻搖了搖頭,「基於機密、系統不同等各種理由,這在舊奇美電,是不可能做到的。」派系間不願共享情報的結果,常常產品經理設定零組件價格在二十元,採購執行後,買回來卻是三十元。 他進一步舉物流管理為例,奇美電產出的面板,得運送到大陸浙江寧波做後段加工,負責物管的員工建議,每周一、三、五的運費較便宜,所以周二、四生產的面板就累積到每周一、三、五出貨,看起來物管人員替奇美電省下可觀運費,其實不然。 「面板是每天報價,周二報價可能比周三高,十月三十一日出貨與十一月一日出貨,算的就是不用季度的營收,一差就是好幾億元,但省下的船費卻微乎其微。」王志超坦言,舊奇美電時代,他只能看到物管人員替公司做了最好的選擇,但看不到的卻是庫存、跌價損失。 就連奇美電與銀行借貸的利息,也是訊息紛亂。直到奇美電全面清點,當所有資訊全攤在陽光下,重新調整後,每月能替奇美電省下高達一億元的利息。 「那時才發現,我們真差!」這一刻,王志超完全不避諱承認。他苦笑,「以前人家說三星、LGD(樂金顯示)做得多好,我們都很阿Q,覺得韓國人做得好,是因為匯率幫忙。」里昂證券面板分析師就預測,奇美電營益率近期可望回到三%。 不只體質要調整,奇美電的競爭策略也開始轉向,「以前奇美電講好聽,是全球第三大面板廠,但真正到了客戶面前,說穿了,就像次等公民,就是second source(第二供應商)。」他們心底明白,奇美電若要賺錢,利潤太低的訂單,就不能在優先接單之列。但這還不夠,為扭轉劣勢,去年開始,奇美電展開一連串差異化策略,透過市場調查發現,消費者最在乎的三件事:價格、尺寸,還有畫質。 搶利潤 展開差異化策略王志超打出第一張牌,就是尺寸多一點,但價格不變,讓消費者花一樣的錢「自動升級」,用三十二吋的價格買到三十九吋的規格。如此一來,不僅提高奇美電玻璃利用率,也避開大陸三十二吋電視殺價戰場,奇美電能賺的利潤也較高。 王志超緊接著再打第二張牌,提高畫質解析度。「如果一台電視畫質能提高四倍,但價格多二至三倍,消費者當然不會買單;如果只多三○%,消費者可能就心動了。」王志超口中說的,就是奇美電新祕密武器「4K電視」。不只奇美電磨刀霍霍,就連索尼、東芝、夏普也卯起來推4K電視,目前三星4K電視距量產還有半年多,一來一往就讓奇美電拉開領先優勢。 過去電視晶片廠推出新晶片,才能帶動面板廠推進;這次4K技術,卻是奇美電先找電視晶片廠共同開發,「惟有奇美電變成規格制定者,才能擺脫殺價競爭的命運。」王志超說,奇美電明年4K電視滲透率的目標是三○%,首波已在中國十一長假啟動,成功的話,將帶動台、日面板廠回擊韓廠。 一千多個日子過去,曾經,他們最擔心的是奇美電重組之後人才流失,尤其大陸面板廠華星光電挖走奇美電大批團隊,更讓王志超大喊:「痛啊!」可是,奇美電並未因此一蹶不振。 「或許他們挖走一個人,讓大陸面板廠得以量產,但營運上的小細節,卻不是一朝一夕能被複製。」王志超很清楚,只有台廠擺脫殺價競爭、為人作嫁的命運,台灣科技業才能不被淘汰,繼續影響全世界。 4K 所謂4K,是繼高畫質(HD)、超高畫質(Full HD)後,新一代解析度標準。4K解析度是Full HD的四倍,為面板技術寫下革命新頁。而畫質不足的內容,可透過晶片運算輔助,轉換為4K內容。目前包含索尼、東芝、夏普多有推出4K電視,其中以索尼最為積極。 |
新年伊始,《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讓中國數字出版的從業者沒有看到新年的新氣象。
文章提到,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DC最近預計,2012年的全球電子閱讀器出貨量為1990萬台,較2011年的2770萬台減少28%。相比而言,IDC預計的2012年平板電腦銷量卻高達1.223億台。開篇的那句話就可以總結全文:「電子閱讀器時代雖然才剛剛開啟,但卻似乎即將落幕。」而中國的電子閱讀器市場似乎和今年的冬天一樣寒冷。
不過,我們在看到閱讀器出貨量減少的同時,也不要忽視另外一則相關數據:美國16歲及以上的人群中,在過去12個月(2011年12月~2012年11月)中讀過至少一本紙質書的比例從72%降至67%,而讀過至少一本電子書的比例從16%增至23%。另外,在美國16歲及以上人群中,有三分之一擁有電子閱讀器或平板電腦(或同時有)。而美國已經三分之一人口擁有閱讀器,這樣高的保有量,終端出貨量逐步下降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把兩組數據結合起來,恰恰可以證明亞馬遜和巴諾書店不是好日子快要結束,而是剛剛開始——他們從來沒想過靠閱讀器賺錢,而是靠內容。
回頭看看中國吧,閱讀器和數字出版市場經歷了過山車一樣的大起大落,我覺得也許是件好事,最後留下來的,有兩種人:一是別無選擇的,二是認準未來的。
那麼數字出版及閱讀器為什麼美國可以,中國就不行呢?
我去年在微博上說過:「有人說亞馬遜賣的不是產品,是終端,靠內容盈利。這道理只要眼不瞎都看得見。你說中國的硬件廠商沒內容不行,那盛大呢?你說盛大網文是小白看的,那噹噹呢?為什麼Kindle遲遲不進中國?因為來之後,在中文內容上,面臨的問題和國內廠商一樣,美國成功模式,他自己在中國也無法複製。」
果然,亞馬遜按捺不住來了,畢竟美國市場已經趨於飽和,中國要是也有三分之一人口擁有閱讀器……天啊,擦擦口水先。但隨著Kindle書店上線帶來的諸多問題,還是印證了我說的那句話,Kindle進入中國,將和中國其他閱讀器一樣,面對內容問題,在美國的內容優勢和盈利模式,在中國不復存在。其實中國數字出版這個江湖裡的電子版文件數的過來,就那麼多,漢王也好、噹噹也好、移動也好,每家的內容都差不多,「貨」也都同樣來自那麼幾家。這,就是中國數字出版無法迴避的現實之一:數字內容的缺失。
我們出版機構過去的文件管理上比較缺乏,很多書不要說電子版,往往連排版文件都沒有,授權的很可能只是一個書名,至於內容,自己想辦法去吧。隨著數字出版的流行,出版社的意識逐漸加強,這個問題會逐步改善。
但還有第二個門檻:保有量非常大的國產排版軟件對電子文檔的輸出做出了限制,也就是說,內容不是你想賣,想賣就能賣~於是有血性的出版機構說:爺用國外排版軟件行不行!數字出版的初級階段,這樣的問題難以避免,數字內容的足夠豐富,是我們實現數字出版大繁榮需要打下的第一個基礎。這需要整個產業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機構給予相關的支持。
剛才說了第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這個問題似乎還有解;那麼第二個就難了:中國年人均閱讀量的持續下降!通俗講,就是越來越沒人看書,這似乎和目前社會時期有著某種聯繫。
一是可讀的好書越來越少,前兩年還有人為鬼吹燈這類小說的暢銷而擔憂,那麼現在不必了,現在這樣的書都找不到了,看看機場書店擺在最前面的圖書是什麼,就明了了。
二是壓力巨大且浮躁的生活讓人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去讀書,每個人回憶一下自己去年看了幾本書,就知道了。如果你看的超過四本,恭喜你,基本上是社會精英了。看看微博上為什麼@任志強 每天都在看書?退休的國企老闆,典型的有錢+有閒,所以讀書是奢侈品,不是因為書貴,是因為時間。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每個人每天都擁有24個小時,我們一起來扳手指:上班八個小時(如果不加班),回家做飯吃飯兩個小時,累了看兩眼電視,哄哄孩子也算兩個小時,洗洗睡吧,八個小時,可憐的人只剩下四個小時,裡面至少還有兩個小時在路上。說道這,出版人們終於眼前一亮:找到可以看書的時間了,別急,開車的人屬於人家廣播電台了,只有坐地鐵和公交車的人有機會在路上看會書。而這個時間還要和手機遊戲做鬥爭,據我長期觀察,乘坐公交車輛,使用手機和閱讀器進行閱讀的比例,是最大的。
新年了,怎麼也應該說點鼓舞士氣的,其實不要擔心閱讀器是不是小眾,只要閱讀不是小眾就沒事。現在讀書的人少,只要不覺得不讀書是件光榮的事,就沒事。閱讀器什麼時候可以免費送,那麼它的春天也就來了,這個道理很多人看的懂,所以有人始終在堅持,有人還在持續投入,長征剛剛開始。
| ||||||
即使只當了一日股王,但漢微科總經理招允佳說,「漢微科是真材實料的公司。」他或許不在意股價高低,但對未來絕對自信滿滿,因為早在大學畢業時,患有小兒麻痺症的招允佳,就已經許願摘星! 撰文‧李洵穎 二○一三年開春以來,市場最津津樂道的不外乎是大立光和漢微科的股王爭霸戰。其中,漢微科只在三月十二日股價領先大立光,旋即隔日又被大立光超越。到三月十九日止,漢微科只是「一日股王」。 為什麼漢微科無法坐穩股王寶座,只能屈居第二?有人說,比獲利、比前景,漢微科都有股王風範,只因大立光有著大家最為熟悉的蘋果題材,而外界對於漢微科這檔自去年竄起的新秀較為陌生,先前還曾有法人封漢微科為「神祕股后」。 聽到法人對於漢微科的「神祕」評價,漢微科總經理招允佳笑著說:「漢微科一點都不神祕,只是我們的作風一向低調。」其實,漢微科的神祕印象來自於招允佳本身的低調作風。 低調非神祕 總經理十年僅公開露臉四次過去十年,招允佳在公開媒體場合出現的次數只有四次。 第一次,是○三年的一場研討會,這場會議的名稱很冷門,叫作「離子束與電子束技術趨勢」研討會;再來,就是九年之後,一二年漢微科捐贈台幣兩億元奈米級檢測儀器給母校交大的場合;第三次是同年的上櫃前業績發表會;至於最近一次的公開現身,則是一三年初的法人說明會。 由於招允佳大部分時間都留在美國,台灣業界對於招允佳普遍不熟悉,這也增添了漢微科的神祕感。但要了解漢微科,就要先認識招允佳。 招允佳,一九五七年生,一九八○年自交大電子工程系畢業。翻開他的交大畢業紀念冊,紙張透著點點斑黃,訴說著它的歷史感。在一張同學團體照中,招允佳的身材相對較其他同學矮小,因為他身患小兒麻痺症。台灣在一九五五到一九六六年,是小兒麻痺症大流行期間,當時還沒有實施疫苗預防接種計畫。 「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必會為你開另一扇窗。」這句話也適用在招允佳身上。雖然行動不便,但上天賜給他聰明頭腦,以彌補身體的不足。大學畢業時的招允佳戴著黑框眼鏡,展露一股有學問的書卷氣息。「他(招允佳)很聰明,功課很好!」一位招允佳的同學說。 在畢業紀念冊裡,招允佳提上這樣一句話,「實現難能實現的夢、摘取浩瀚蒼穹的星」,這位在別人眼中的「殘疾人士」,顯然對於自己的未來滿懷鬥志,但即使不向命運低頭,恐怕他那時也絕對沒能想到,三十年之後,會實現晉升股王的夢吧! 創業遇貴人 矽谷研發檢測技術,打敗老東家招允佳邏輯清楚、眼光獨到,反映在日後他自行創業的過程中。招允佳在交大畢業後,便赴美深造,取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電子與電腦工程博士學位。後來進入半導體設備廠科磊(KLA-Tencor)工作,負責電子束檢測設備的研發業務。但因科磊在光學產品檢測設備已占有絕對優勢,且當時電子束成本偏高、良率較低,因此並未大量投入電子束檢測的技術。 但是,招允佳一心認為電子束檢測前景可期,他以清楚的邏輯頭腦運算著未來趨勢:隨著半導體製程不斷微縮,從微米時代到奈米時代,晶片的檢測重要性愈來愈高,相對地難度也會提高,傳統的光學檢測未來必將無法支應,必須用到電子束檢測技術才辦得到。 既然公司不看好,他決定相信自己的直覺,離開穩定的環境,自行創業。於是他以半導體技術重鎮的美國矽谷為基地,在「有人卻沒錢」的窘境下,熱情是支持一切的來源。 就在此時,招允佳遇見了貴人──漢民董事長黃民奇。黃民奇在聽取招允佳的創業想法不到半小時,連企畫書都沒有詳讀,就決定投資招允佳的團隊。 除了聰明之外,與招允佳共事、相處過的人給了他這樣的評價:「樂觀、積極。」因為招允佳的不放棄,造就了漢微科的誕生。一九九八年,漢微科前身─Hermes Microvision應運而生,以研發電子束晶圓檢測設備的核心技術為主。 招允佳和黃民奇的一把賭局,讓招允佳留在美國矽谷,繼續追求他那「難能實現」的創業夢,這一留就是五年。五年後,招允佳回到新竹,漢微科正式成立。 回顧漢微科的創業過程,第一套檢測機台的買主是聯電。當時漢微科和科磊同時向聯電展示機台,聯電評估之後,決定由漢微科勝出。漢微科打贏這場與老東家競爭之戰,著實給了漢微科往後向前打拚的信心和決心。 在漢微科成立後,若加計前身,招允佳自行創業已達十五年,在這十五年中,公司曾連續虧損十二年,直到一○年才正式轉虧為盈,直至今日。如果當初不是黃民奇的眼光獨到、招允佳團隊的堅持,恐怕投資界看不到漢微科的風光。 勝出關鍵在人 連虧十二年,靠頂尖人才躍升龍頭關於黃民奇與招允佳之間如同「伯樂找到千里馬」的關係,在○三年那場冷門的「離子束與電子束技術趨勢」研討會上就能清楚感受;「真正的關鍵,還是在人!」當時,黃民奇是以這句開場向外界介紹招允佳的技術團隊,他也強調:「漢民很幸運地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頂尖人才。」招允佳經營漢微科十分投入,如果沒有出差行程,他大多數時間都待在美國,較少回到台灣。最近一次,招允佳在三月五日要主持法人說明會,因而特地飛回台灣一趟,十八日當周離台、到處出差,然後再飛回美國。他難得回到台灣一趟,所以會議排得滿滿,從早到晚,沒有一刻得閒。一位漢微科的員工這樣形容招允佳的這一趟台灣行程:「他忙到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回想這一趟創業路,招允佳如寒天飲水冷暖自知,他回憶十年前,「大家不認識HMI(漢微科英文縮寫),不願花費時間在了解漢微科這家公司和技術,總是要花費很多精力去說服客戶。」如今,漢微科知名度已打開,拜訪客戶的情況今非昔比。國外客戶甚至認為「MIT(台灣製)」的漢微科就等於品質保證,只要聽到是漢微科,二話不說,就會決定採用。 「現在,客戶看到有些檢測問題無法突破,就會主動找漢微科尋求解決。」招允佳驕傲地說。目前漢微科的客戶遍及所有半導體公司,前三大客戶為台積電、三星、爾必達,喊得出名字的半導體公司幾乎都是客戶。而且在競爭對手的技術已追趕不及的情況下,漢微科的領先地位更是確立。 圓夢關鍵在心 雖是一日股王,堅信實力撐得起股價招允佳三句話中離不開技術、客戶,顯示這是他十分重視之處,而這也是造就漢微科成功的關鍵。半導體客戶對設備精準度要求極高,不可能隨便更換供應商,漢微科必須用實力證明產品的優異性。 挾著漢微科傳奇,招允佳亦在一三年當選交大傑出校友,並將在四月十三日交大校慶獲頒獎狀。 三月十二日,漢微科技股價以每股七五○元收盤,終於登上台股股王的寶座,惟隔天仍被大立光硬生生趕下寶座。雖然只登上一日股王,但漢微科以「半導體設備類股」的非主流之姿能夠一枝獨秀,實屬傳奇。面對股價屢屢攀高,招允佳坦言「壓力很大」,不過他也強調,「漢微科是真材實料的公司。」言下之意,漢微科擔得起股后、股王之名。 態度謙卑,卻也自信十足,這就是招允佳,一位即使雙腳不便,卻要發願摘星的勇敢創業家。 招允佳 出生:1957年 現職:漢微科技總經理 經歷:漢微科董事長特助、漢民副總經理、KLA-Tencor資深研發工程經理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電子與電腦工程博士 |
| ||||||
圍棋手「覆盤」(將比賽過程重新演繹一次)是為了精進棋藝,聯想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梁百鋒覆盤,卻是為了不再被工作追著跑。過去他越做越累,卻不見得有成效,現在靠著睡前十五分鐘覆盤,他整天老神在在,開心工作、開心生活。 撰文‧施禔盈 「覆盤」是圍棋比賽後特有的現象,也是圍棋的術語。比賽結束後,對弈者或其他棋手將比賽過程重新演繹一次,主要目的在檢討自己的問題點,同時也可藉由對手或他人,找出自己的盲點,從而修正盲點,以作為精進棋藝的方式。聯想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梁百鋒雖不會下圍棋,不過,他卻能純熟運用,每天睡前大約花十五分鐘覆盤。 原來,梁百鋒是把覆盤的精神運用至工作上,現在,每晚睡前他一定要回頭思考當天走過的每一步,並且再模擬走完明天的行程,「每天覆盤、改進,再覆盤、再改進,因為plan ahead(預先規畫),所有行動可以跑在前面。總公司的要求也好,員工的反應也好,我的心中都有個底,於是能輕鬆應對。」其實,三年前梁百鋒也曾經被工作追著跑,「要做的事情好多、好多、好多。」梁百鋒一連用了三次的「好多」來形容工作的壓力,「每天都好忙,但不知道在忙什麼。當時我的腦袋只有這個會議如何、那個問題的message(訊息)到底如何判斷,卻無法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圍棋手精進棋藝 一般人則增進工作效率瞎忙的結果,梁百鋒的挫折感日深,「我自問:我明天還要這樣忙嗎?我後天還要這樣忙嗎?我要日復一日的這樣忙嗎?」二○一○年底請辭台灣三星電子IT事業部總經理一職,重回聯想後(○五~○八年梁百鋒擔任聯想台灣區業務副總經理),梁百鋒接觸到公司新發展的「覆盤」文化,整個人才像被雷打到般,開始調整過往「被追」的無奈,轉為主動出擊。 「我現在還是很忙碌,但因為睡前習慣覆盤,所以我明白我很忙,也接受我很忙的事實。接受事實後,再來就要想辦法調整。舉例來說,若某個會議很冗長,覆盤時我會思考怎麼樣讓會議的進行更有效率,這樣下次就有改善的空間。否則下一次一樣沒效率,整個人依然要團團轉。」他解釋覆盤的好處。 讓自己對隔天的工作事先連結倒是覆盤需要一定的時間靜下來思考,因此選在睡前做這件事情最恰當。梁百鋒提到剛開始覆盤時,他的思緒也很繁雜,就算刻意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書房內,還是一樣只能做發散式思考,那時候的他,會準備一張紙與一枝筆,把腦海中所有的想法都記錄下來,之後再按圖索驥,把每一片段串連起來。 「習慣的養成,一開始確實不容易,不過,只要一天比一天進步,思考也越發有組織性後,就會轉變為內化。」梁百鋒提到,覆盤要有成效,重點是能改變現況,可以先從小事開始,為自己建立成就感,他舉例,因為每天早上都需要喝咖啡,所以有一天覆盤時他檢討隔天上班路線,重新安排最有效率的走法,不僅買了咖啡,還繳了帳單,並且縮短上班時間。 有了成就感,就會對覆盤更具信心,「黏性」與「慣性」就產生了。於是現在每晚時間一到,梁百鋒就會習慣性地拿著平板電腦覆盤,結構性的一步步思考。由於睡前的習慣,讓他對每個明天都更有把握,自信度提升,因此,往往隔天早上一進辦公室,梁百鋒就會集合幾位主要主管,把事情授權下去,「時間運用更有效率。」這是睡前覆盤與隔天工作能夠順暢進行的強大連結。 隨著覆盤越來越有心得,如今,梁百鋒每晚只要一打開行程表,甚至可以預想明天某某某會說什麼,而過去可能需要三十分鐘才能回答完畢的事情,經常可縮短至十分鐘就結束。當然,過去老被總公司追問營收數字的情況,也因為覆盤產生了良性循環,他會在總公司提問前幾天,就開始做準備,不會等到總公司來問了才手忙腳亂,現在梁百鋒都是老神在在「等著」總公司的詢問。 近期他則是跑得更前面了,因未來四年聯想將專注朝PC+方向轉型,希望透過雲端服務,把智慧手機、平板電腦、智慧電視與個人電腦等終端產品連接起來,形成「四屏一雲」的格局。舉例來說,未來在任何地方使用手機拍照,都可直接連接到家中的個人電腦,不需要回家才能儲存到個人電腦中。 「上周我在覆盤時就開始思考,這樣的概念要如何與消費者溝通,於是我定下用『touch』的訊息來做。」梁百鋒解釋,目前聯想包括手機與平板電腦的產品,都還未引進台灣,但不能因為沒有產品就什麼都不做,或者我做我的,別人做別人的。轉個念,我先做些什麼,可以讓未來推動PC+時更順暢,不是皆大歡喜。 而決定用「touch」的訊息與消費者溝通,是因為梁百鋒認為這是最簡單可行的方式,「現在連小朋友都會拿著手機、平板電腦滑來滑去了,而且每次看到螢幕就會想要伸手touch,可見這個訊號的可親性。」在梁百鋒的規畫下,他要讓消費者看到聯想的企業標誌、見到聯想的產品,就會與觸控式產品做連結。產品還沒到位,不過,腹案已經齊備,梁百鋒再次跑在前面,而這又要歸功於睡前的覆盤習慣。 被指定做什麼與自己決定做什麼大不同「被assign(指定)與自己決定做什麼的感覺很不同。」梁百鋒頗有感觸地說,當自己決定做什麼而去做時,整個人的動能是強大的,就算忙,也忙得很開心;相反的,如果是因為別人來指定做什麼,就會陷入「為什麼我每天都很忙」的不快樂泥淖,「做得不開心,就沒有成就感,沒有成就感,哪裡談得上往上躍進的空間?」靠著覆盤,現在梁百鋒面對壓力總是淡定,他會這樣解讀,「壓力是責任,是因為我擔當得起這樣的責任。」靠著覆盤,他現在凡事正面思考,就算見到隔天有走不完的行程,他依然備妥能量開心面對,「當忙碌不是意外時,情緒就不會跟著波動。如果哪一天不忙,我才覺得怪哩!」梁百鋒笑聲宏亮,而這笑聲是可以感染旁人的。 梁百鋒 出生:1966年 現職:Lenovo聯想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經歷:台灣三星電子IT事業部總經理、台灣戴爾銷售總監、Lenovo聯想台灣區業務副總經理學歷:英國倫敦城市大學資訊工程碩士 梁百鋒 「覆盤」的步驟 Step1 思考當天走過的每一步。 Step2 找出不足點,思考如何改善。 Step3 模擬走完明天的行程Step4 沙盤推演可能的狀況或者某某人會有某某疑問,事先擬定對策。 結果 工作效率明顯提升,不再被追趕,成就感上升。 梁百鋒睡前放鬆這樣做 梁百鋒提到,「覆盤」的思考過程,難免會有情緒上的波動,對他來說,還需要一小段時間沉澱,所以他習慣覆盤後,靜靜的一個人在客廳看電視。但他不會選擇思考性或讓人心情沮喪的政論性節目,一般他都會看看新聞或切換到Discovery頻道,並且讓腦子開始放空,只單純接收影像與聲音。他說,過去都是睡覺前躺著想事情,但這樣很糟糕,事情不但想不完善,卻因為思前想後,也睡不好了。所以,現在覆盤時,他一定是在房間以外的空間完成,覆盤後,再看一小段電視沉澱。 |
| ||||||
軒尼詩台灣行銷企畫總經理蘇慶怡從船務祕書助理實習生做起,在競爭激烈的港商精品圈中快速升遷,不到四十歲就坐上總經理的大位。她認為,自己從不拒絕挑戰、做事有效率、堅守職場「十戒」,是她一路受上司提拔晉升的關鍵。 撰文‧林心怡 「我是個從來不跟上司Say No的人!」談起職場生涯,蘇慶怡笑著說自己向來「使命必達」。 六年前,因為上司一句:「想積極在台灣擴展市場。」出生於香港、一句普通話都不會講的她,毅然接下軒尼詩台灣區總經理的職務,也因為這個勇敢的決定,讓她從經理一躍而為總經理,成為公司升遷最快的員工。 在成為公司「亮點」前,也曾坐過冷板凳在蘇慶怡的帶領下,透過強勢的廣告與品牌行銷,不但將軒尼詩在台的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也讓旗下的威士忌新品牌「格蘭傑」成功引進台灣、創造五年內一五○%的銷售量成長,同時開發的香檳市場,亦創造二八○%的銷售成長,這些成績,都比公司原先的期望高出許多。 「一路走來,絕大部分的上司都還滿疼我的!」蘇慶怡不諱言,自己一直是長官眼前的「紅人」,但其實在成為公司「亮點」前,她也曾經坐過冷板凳。 一九九一年她自香港大學畢業時,與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對於自己的未來並沒有太多想像,「還記得第一份工作是考進太古集團當實習生,當時公司問我要到哪個部門,我回答『都可以』,公司就把我派到船務公司,當經理祕書的助理。」「現在想想,當初應該更精準地說出自己的志向,更能快速累積相關的實力。」「當我踩著高跟鞋、穿著合身套裝,漂漂亮亮地去上班時,馬上招來異樣的眼光,因為大家都穿得很樸素,後來那位祕書每天只叫我數一百個迴紋針裝在一個盒子裡,偶爾拿一些文件讓我Copy(複印),其他的,什麼事都不讓我碰,持續長達兩、三個月。」但是蘇慶怡當時並不覺得自己被「惡整」,反而每天笑臉迎人地完成這些「不起眼」的小事,並且常常主動詢問經理「有什麼可以幫忙?」「這件事是不是可以這樣做?」後來經理見她工作態度積極,就開始交辦她處理船務費用與客戶服務的問題。 曾經每天的工作只是數一百個迴紋針「好不容易有像樣的事可以做,我當然很開心,所以從溝通信件的交代、帳務數字的細節我都非常注重。很快地,我的上司就覺得我很不錯,常常在他的鄰居『洪太太』面前誇獎我。」這位洪太太是當時太古集團的高階主管,沒想到,與蘇慶怡有一面之緣的她,日後竟是蘇慶怡轉型升遷的重要推手。 從專員到破格升任品牌經理 不到三個月原來,熱愛時尚的蘇慶怡曾一度自動請調成衣貿易職務,從疊衣服、找染料、與布商接洽都要一手包辦,雖然一天工作十二小時,但她樂此不疲。 後來太古集團旗下的運動鞋品牌Reebok要找行銷專員,洪太太與負責此事的譚麗文(後為太古集團董事總經理)相熟,不但推薦蘇慶怡擔任,還為她美言了幾句,「讓上司一開始就對我有了好印象。」蘇慶怡說,「哪怕是一件簡單的小事,你都要做到最好,因為平常做好準備,貴人可能隨時都會出現。」那時Reebok想要開發運動配件的新產品線,而蘇慶怡有成衣底子,又積極完成上司交辦的任務,不過三個月就被破格升任品牌經理,那年她才二十五歲,工作資歷只有三年。蘇慶怡笑著說,她歸納自己快速升遷的原因,來自於她做事相當有效率,也很有「point」(重點)。 蘇慶怡分享她的職場成功五心法,首先是做事要有predictable(可預測性),除了讓老闆知道你的工作進度,也不要拒絕老闆交付給你的挑戰,要主動回報工作進度給老闆,不隨便讓老闆surprise(吃驚),「尤其是進度嚴重落後,或事情成效不好時,拖到最後再回報,老闆不抓狂痛罵才怪。」對於交付的任務,不在老闆面前露出難色再來就是要以目標導向(Objective driven),並且有創新的想法(Innovative),透過永不放棄(Never say die)與幫老闆多做一○%(Extra Ten percent)的精神,完成老闆交付的每一項「挑戰」。 「例如五年多前,當老闆交代我要在台灣推動軒尼詩旗下全新的威士忌品牌格蘭傑時,我真的覺得很難,但我從來不會在老闆面前露出難色,反而提出許多不同的提案,在運動行銷(for格蘭傑威士忌)上下了很大的工夫。」蘇慶怡先是策畫贊助英國高爾夫公開賽,將成功人士喝威士忌與打高爾夫的形象完美結合,形塑「格蘭傑」成為英國高球公開賽唯一的指定醇釀,並邀請曾獲英國公開賽冠軍的Tony Jacklin擔任格蘭傑高球大使,巡迴各個城市進行活動推廣,強化品牌形象,此舉奏效後,業績超乎老闆預料,銷售量成長了一五○%。 主動親近上司,分享對工作的想法「所以在歷任老闆眼中,我就擁有能完成高難度挑戰的『鮮明形象』,還有一點最重要的是,我總是會主動親近上司,與他分享我對工作該如何做得更好的想法。」蘇慶怡笑著說。 比起許多同儕僅懂得經營同事間的關係,聊八卦、說長道短,蘇慶怡更注重與上司良好的互動,「你的上司就是你最好的sponsor(後盾),也是最能提拔你的人,你應該要讓他更了解你對工作的企圖心與想法才對,而不是因為畏懼就常常躲開你的上司。」縱橫職場二十多年,蘇慶怡笑著說,自己歸納出一套想要出人頭地的職場「十戒」,而這些規範,在她當了主管後,也成了她檢視員工的「天條」。 其中有一條戒律就是不能看到長官接近就自動「彈」開。蘇慶怡認為,會躲避長官的員工,不但難以出人頭地,也很容易就讓人留下壞印象。「如果你總是能當一個幫老闆解決難題,與他保持良性溝通的人,老闆怎會不疼你?」也正因與上司保持良性溝通,一路有上司的提攜,讓她的升遷之路要比許多人順遂。 蘇慶怡現職:港商酩悅軒尼詩台灣行銷企畫總經理經歷:酩悅軒尼詩帝亞吉歐洋酒資深行銷經理、銳步香港有限公司產品經理 工作年資:22年 第一份工作:香港太古集團實習生 蘇慶怡傳授 職場禁忌與成功法則 1 斤斤計較:只挑容易的事做2 耍小聰明:明明無法做到的事,硬是誇下海口3 開罪不該開罪的人:尤其不要挑戰老闆的修養4 懶:有80分的能力,做60分的事5 貪:通常操守有問題的員工很難被信任6 過度政治化:「甄嬛傳」看看就好,不要學7 沒有鮮明的形象: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表現8 平日看到老闆就主動「彈」開,從不與老闆接觸9 急功近利,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成功10 向老闆說「不」,當面拒絕老闆的要求 |
| ||||||
沒有顯赫家世,沒有傲人學歷,張榮華仍憑著信念,一路闖出自己的媒體王國。 他也曾莽撞迷失、遭逢挫敗,但因此更明白,從興趣與熱情下手,有明確的目標,堅持下去,一定可以走到成功的那一天。 撰文‧鄭淳予 你還記得自己踏出校園、走向職場,懷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嗎?絕望地想著「畢業即失業」,還是充滿幹勁,想要闖出一番成績?萬丈高樓平地起,千萬別輕易忘記年輕時的每個心念、每步軌跡。 在影視產業闖蕩三十年,現在坐擁年營收六十億元的三立電視台,總經理張榮華至今仍深刻記得自己最初的野心。 「想起我以前剛脫離學生身分時的心情,大概也與現在的年輕人一樣。」張榮華坐在豪華的接待室裡,回憶青澀的往事,表情很靦腆。原來,當年的他,是個空有抱負卻盲目亂撞的青年。 勇闖台北,認清夢想與現實的落差十九歲那年,張榮華從高職畢業,站在就業的起跑線,心情很雀躍,眼前的世界充滿驚歎號:「我終於可以獨立了!終於可以去找工作、賺錢養活自己了!」一種蓄勢待發的衝勁,在他心中盤旋。他立刻離開家鄉到台北,但真正要做什麼、從哪裡開始,卻一無所知,結果,他就在一家瓦楞紙工廠找了份工作。 當時真正的職銜,張榮華早已不復記憶,但是工作的內容,他仍然記得很清楚:「公司就是專門在國內外收購舊紙箱或廢紙,重新再製造成紙漿,我要做的事,就是每天在紙廠與回收站往返,有時要去收集廢紙箱,更多時候就只是看著紙漿再製的過程發呆。」原本懷抱著做生意、賺大錢的理想,就在這日復一日的重複動作中破滅。 找到興趣重新開始,有熱情就懂細心觀察「我做不到一年,就被打敗了。」張榮華說得很坦白,「因為我根本沒有準備好,出社會不是我想得那麼簡單。」二十來歲的張榮華,每個月領著不到三千元的薪水,早餐總是泡奶粉配饅頭,在外頭永遠點不起牛肉麵。他因此覺悟:「原來我輸太多了,整個社會的競爭不是我想得那麼容易!」於是,他毅然決然回到家鄉,「因為這不是我要的,所以我選擇改變這個不上不下的窘境。」回到高雄,張榮華曾短暫地做了一陣子送貨員,然而喜歡流行音樂的他,在這時萌生開唱片行的念頭。「我一邊騎著摩托車送貨,一邊到處看,我要在哪裡開店。」最後,他看準位在藍寶石歌廳對面的同愛街,與姊姊合資約十萬元,租下一間原本賣麵的店面。 一堆小吃店的同愛街,突然出現一名年輕人要開唱片行,所有店家都等著看笑話,隔壁藥房老闆甚至偷偷告訴張榮華:「你房東把前房客的賣麵設備留了下來,他說,你如果做垮了,他就出來賣麵。」不過張榮華也不是省油的燈,愛看秀的他,深知自己賣的唱片一定要跟上秀場最新的節目,他除了賣唱片,也提供代客錄音的服務,瞄準秀場常客,主打「你剛剛在裡面聽的歌,我都能錄成合輯賣給你。」有些看秀的觀眾會把摩托車停在他的店門口,他就趁機攀談,了解市場口味。 不放過任何細節,成功轉型結果唱片行的生意跌破街坊眼鏡,做得有聲有色。三年後,張榮華把唱片行以二百萬元售出,另外開了家錄影帶店,才有了「三立影視」的前身。回想起這段往事,他笑說:「熱情很重要,我是喜歡才去做的。」因為在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所以張榮華不放過一切細節。原先,錄影帶店只提供買賣服務,「當有一位客人走進店裡,問我『你們有沒有出租錄影帶?』我就感覺到有個關鍵的轉折即將在眼前發生!」張榮華說,「當你已經在工作崗位上,每天一定有很多資訊在你身邊,端看你有沒有掌握到,如果我只是一再把來租錄影帶的客人打發走,不就白白把機會留給別人做了?」為了試水溫,張榮華甚至在報上刊登分類廣告,試探錄影帶出租的市場,果然,一周內就接到很多通詢問電話,於是他很滿意地拓展出租業務。 但挫敗還是時常找上他。有一次,店裡遇到警察取締,把錄影帶全當成色情片扣押,現貨頓失,張榮華沮喪不已,但他轉念一想:「我不能只想我失去的東西,也要想我還有什麼啊!」樂觀的他,更仔細地登錄還流通在外的錄影帶,有客人要借影片,他就推薦別的客人即將要還的影片,有效掌握、管理「貨物流」。 初入社會十年內,張榮華就歷經了入錯行、薪水太低、創業被唱衰等磨練,但他憑著一股信念與熱情,扭轉第一階段「輸人太多」的劣勢,在自己有興趣、有熱情的影視內容產業找到立足點而深耕。 到了第二個階段,張榮華因為掌握趨勢,從賣錄影帶到出租,打了一場漂亮的轉型仗;但其後他也必須更快速地因應趨勢變化,錄影帶的內容不夠出租了,他就自製節目,節目的當紅主持人被挖角了,他就再把節目改組轉型。 目標明確,就會不怕挫折一直做下去儘管一路起起落落,張榮華始終持續朝著唯一的目標前行,終於在節目做出一定口碑和經驗後,創立電視台。回首這一路的「職場生涯」,張榮華由衷地說:「年輕人,一定要把剛進入職場當作很重要的起跑點,而且你一定要努力做跳起來的人,跳上第一階,接著就能跳上第二階、第三階!」現在,他也常常利用假日和兒子談心、聊未來。「有一次,我們開車經過一座豪宅,被豪宅警衛攔下來,那名警衛很筆挺、很帥氣,他一身體面的制服,在我們面前指揮從車庫開出來的名車,看起來很威風。我就跟我兒子說,以後你如果要做這樣的工作,可以,但不要做超過半年!為什麼?因為你一定要想,怎麼讓自己保持進步。」說著,他拿出自己的手機,繼續說道:「有了明確的目標,就一定要寫下來,每天提醒自己,你每天想什麼、講什麼、做什麼,都決定你十年後會是什麼人。」「張總」的手機裡,果真每天提醒自己——「三立第二大樓」、「營收一百億」、「創造華流打造娛樂王國」等。就如同張榮華自己最常重讀的那本書《從A到A+》,唯有不斷提醒自己,才能超越「優秀」,邁向「卓越」。 張榮華 出生:1956年 現職:三立電視台總經理 經歷:三立影視有限公司創辦人 學歷:育德工商 工作年資:約36年 第一份工作:瓦楞紙箱製造買賣 張榮華傳授 職場禁忌與成功法則 1 出社會就是新的起跑點,不管你在學校成績多好或多差,都不是最重要的。不要以為你是第一名畢業的,就了不起,也不必因為在學校沒表現,就對自己沒有信心。 2 身為主管,都會不喜歡看到不聰明的人,如果你不聰明,至少講話不要太慢,動作也不要太慢,這樣讓人感覺不到你的企圖心。 3 有各種個性上的缺點其實都沒有關係,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熱情,如果有熱情,你就會很投入,甚至不在乎自己多做。 4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而且機會永遠在你身邊,就看你有沒有掌握。 5 不要害怕工作與生活不分,主管絕對會提拔連生活都在工作的人。 6 訂一個比自己欲望高一點的明確目標。想住50坪的房子,就訂下買100坪房子的目標,然後努力往高的目標全力衝刺,就算最後沒有達成,也許你已經住得起80坪的房子。 |
2007 年夏天,我來到了斯坦福大學,開始了自己的求學之旅。第一個面臨的選擇是要買一個手機套餐,兩個方案中一個是 iPhone 套餐,一個是黑莓套餐,那個時候的 iPhone 還是第一代,看上去圓頭圓腦,用起來略有遲鈍,比起可以在鍵盤上手指亂飛的方方正正的黑莓,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那時,商學院裡黑莓仍然是主流,尤其是從紐約華爾街過來的同學們,人手一個,爭先恐後地比著秒回郵件的速度。
之後的幾個月裡,有些同學開始不好好上課了,小道消息傳他們去做 iPhone 上的應用了。
2008 年 7 月 10 日,也就是五年前的前天,蘋果的 App Store 上線,那時候只有 27 頁, 共 500 個應用可供選擇,其中只有 100 多個免費的應用(很幸運,那裡有我們家的印象筆記~Evernote)。
4 天時間,App Store 下載量突破 1000 萬次。人們發現原來手機除了電話,短信,郵件和貪吃蛇遊戲外,還可以有更好玩的東西, 就能享受全世界開發者們的頂尖產品。
從那天開始,同學們的簽名檔陸陸續續地由「發自我的 Blackberry」 換為 「發自我的 iPhone」 。
兩個月之後,App Store 下載量突破 1 億次;一年後,20 億次;五年後,500 億次。
有應用賺到了錢,比如一個月內淨盈利 300 萬美金的 Super Monkey Ball;有應用賺到了人氣,比如半年內就被下載了 500 萬次的 Facebook;有應用賺到了粘性,比如被用戶花至少 57%的時間用在 iPhone 上的印象筆記~Evernote。
當時翹課去做 iPhone 應用的同學們中的一個把自己和另外一個創始人開發的 iPhone 遊戲賣了,賺了一百萬美金。沒人相信,這個入學前只是一個軟件公司的開發工程師,一下子就不用再擔心畢業後再找什麼工作了。我曾經和他在一個學習小組裡,他不太善於和人溝通,更別談領導力,有很多亂七八糟的想法,而且沒有女朋友。
然而在這個平台上,他並不需要這些個技能。大量 iPhone 和 iPad 的忠實用戶每天在系統自帶的 App Store 裡翻來翻去,找尋好玩的遊戲,並且不介意付個幾點 99 美金;兩三個人的團隊也無需要太多對於不同開發平台的瞭解,只需要把幾十頁詳盡明了的 iOS 開發者指南讀透徹,各種細節自然就明白了,需要專注的就是怎麼讓遊戲更好;更重要的是完全不用花心思推廣,App Store 的編輯們每週都會各種頭腦風暴看看什麼能夠吊起用戶的胃口,一眼就抓住用戶,賄賂他們給個好位置的唯一因素就是應用的設計。另外,App Store 覆蓋世界各地的廣度讓開發者們根本不用擔心去哪個國家建立分公司,政策法規推廣合作又是如何和美國不同,有一個好產品就好。當然,iOS 本身硬件和軟件的更新換代更是讓開發者們大顯身手。
五年後的今天,在 App Store 裡,用戶可以眼花繚亂地在 85 萬應用中挑選;這些應用的開發者們很多還只是兩三個人的小團隊,卻能夠吸引全球成百上萬的用戶們;App Store 每週的主題從最棒的旅遊應用,最強大的學習工具,最值得玩的遊戲,樣樣俱全,前兩天還有一個配合電影《超人:鋼鐵之軀》的上映而特意推出的超人專輯。
不光是蘋果,很多公司也想做平台,並且其中一些也做成了。2007 年 5 月 24 日發佈的 Facebook 平台,2008 年 10 月 23 日 Google 發佈的 Android Market, 以及若干等等。最近一家叫 Leap Motion 的感應器甚至在正式發佈產品的一個月就把 App Store 開放給了開發者。
國內最近關於平台的討論越來越多,很多公司專門成立了開放平台部門,但是鮮見有夏花般的開發者們在盡情綻放,大家每天糾結的還是怎麼賺錢,怎麼推廣,怎麼粘住用戶,更怕地是平台去偷偷看自己的數據,照著抄一個出來。到最後奮戰的還是自己一個小團隊。
哦,對了,我那個愛翹課的同學再接再勵,開發了一款基於 Facebook 的應用,並在一年後再度七位數賣了。
一個平台,理應成就眾多夏花的絢爛。
2013-07-15 TWM 撰文‧葉揚甲 創立於一九六四年的青文出版社,是一家即將年過「半百」的企業,舉凡詩人林熊祥、文史專家林衡道,或是漫畫家劉興欽等,都是早期青文的著名作家。「爺爺從調查局退休後,很希望能將台灣固有的文學歷史與哲學領域發揚光大。」起初,青文出版社總經理黃詠雪的祖父、青文創辦人黃樹滋是將公司設定在「文史哲」路線,與現在青文「華文圈最新娛樂情報提供者」的定位,可說是全然不同的風貌。 目前,青文已占據女性時尚雜誌市場半片江山,熱銷排行榜中的《ViVi》、《mina》、《with》及《Ami》,合計即接近五成市占率,少、熟女肯定都不陌生;此外,《哆啦A夢》、《名偵探柯南》等家喻戶曉的暢銷漫畫,以及擁有不少特定粉絲群的模型雜誌如《電擊Hobby》,全都是出自青文之手。 對比於今日的多元,一九六○年代的青文,則因為定位局限,內容「太硬」,「所以雖然一圓『文青』夢,但說真的,當時並不賺錢。」黃樹滋因而開始思索其他出路。 第一階段轉型 從文青跨界漫畫迷 直到七○年代中期,黃樹滋某次在台北西門町街道旁的書報攤,偶然看到一本名為︽叮噹︾的香港漫畫,轉型成漫畫出版商的一絲念頭,猛然在他心中閃過,黃樹滋遂而決定將其引進台灣,並取名為︽機器貓小叮噹︾。 這部經典漫畫隨即風靡於八○、九○年代,而且,即使已正名為「哆啦A夢」,在台灣大小朋友心中,小叮噹就是有那麼幾分親切感。而拜擁有「百寶袋的小叮噹」之賜,青文的業績開始起飛,「那時好多讀者寫信給小叮噹,希望可得到心目中的道具,我們真的就把這些天馬行空的幻想實體化。」黃詠雪說話的同時,從旁邊書架拿出厚厚一疊、沒有裝訂的漫畫,「這些都是青文早期根據讀者想法,自行找漫畫老師臨摹的手稿。」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哆啦A夢》僅發行四十五本,但是台灣「小叮噹」可以推出到兩百多本的原因。至此,青文已經不僅單純賣漫畫而已,更難得的是,在那個民風淳樸的年代,青文創造讓每個小孩子或大朋友的夢想,都得以恣意遨遊的舞台。 只是,在著作權法觀念興起,以及原作者藤子.F.不二雄的遺願,日本出版社強制要求海外授權版改為音譯哆啦A夢,「因此,過往自行臨摹的內容必須得全面回收與銷毀。」聽起來青文似乎將從此退回原點。然而,事後看來,這樣反而為青文開啟與日本出版社正式交流的另一契機。 第二階段轉型 漫畫跨足時尚雜誌 一九九七年哆啦A夢正名之後,其他的柯南、聖鬥士星矢、神奇寶貝,顯然都無法彌補小叮噹從前對公司的貢獻,青文可說頓時少了一顆營收成長引擎,這讓從小生長於漫畫堆中,當時年僅十六歲的黃詠雪,對於公司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印象極為深刻。 擔憂青文的業績從此不進反退,第二代黃寄萍開始思索該如何另闢蹊徑。「這一次,青文決定嘗試引進日系雜誌。」黃詠雪覺得青文當初會涉足時尚領域,其實有點偶然。 當時日本澀谷「一○九辣妹」妝扮風靡日本,因此日本出版社聯繫上先前有過交涉的青文,而在廣泛聽取第一線同仁的想法後,黃寄萍認為這條路可以一試,青文遂在二○○一年推出台灣第一本日系時尚雜誌《Cawaii!》。「在TVBS歡樂台『女人我最大』節目中的時尚老師李佑群,當年剛退伍就擔任這本雜誌的主編。」黃詠雪認為,青文敢於轉型的最大原因在於,高層願意聽基層員工意見,其次,就是敢重用有想法的年輕人。 隨著《mina》、《ViVi》及《with》等多本日系雜誌出刊,青文業績又重新添加了不少柴火,第二階段的轉型,表面看起來非常成功。旗下擁有暢銷漫畫,又占據大半女性雜誌零售市場,照理應已為黃詠雪鋪好了一條極為平順的接班路;然而,現實卻不如想像中簡單。 ○八年九月,二十六歲的黃詠雪正式接掌總經理,距離她大學畢業甚至不到五年,年紀輕輕的她認為,「進公司以來從沒碰過挫折,自然以為管一家公司應該也還好。」但才接手第一周,黃詠雪就有種被騙的感覺,只是,她並非是被太多工作或壓力嚇著,而是公司帳上赤字竟多達八千多萬元。「十月要製作九月財報時,經銷商退貨多過出貨,公司單月營業額竟然是負數。」面對如此慘澹的業績,對於剛上任一個多月的「菜鳥」總經理,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當時,黃詠雪同時還要顧到成大AMBA(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的學業,及籌備人生大事之一的婚禮。黃詠雪的先生回想當時,最佩服妻子的一點就是,「對於想要做好一件事情,有著極強的意志力」。 即使每天已工作到很晚,黃詠雪回家後還得研讀財報到深夜,就只為了找出問題根源;另一方面,那時青文「資深」的員工不多,「每個人碰到問題,都會直接問我:『總經理,這要怎麼辦?』」因此,黃詠雪虛心向○三年時流失的高階幹部求教,她這才知道還有管理制度、人才傳承等諸多問題。 當時黃詠雪迅速祭出三項措施,首先,公司財報透明化,她堅持各部門主管要跟總經理同時拿到報表,「不然各事業體對自己負責的作品,賣得好或不好,完全不知道狀況。」這樣的好處是,孰好孰壞一目了然,檢討、獎勵都有依據。 其次在人事方面,黃詠雪先找回過去在青文的高階幹部,藉以解決短期人才斷層的問題;最後則是不得不做的調整。她不自覺地蹙眉嘆道,「創社以來,青文從來沒有裁員……。」然而,在她上任四個多月後,員工人數從一三○人減為九十人,當時祭出的鐵腕,對她內心產生相當大的衝擊,「畢竟,其中不乏認識多年的員工,但若不採取任何措施,最後可能一百多個人都會有問題,這是不得已的決定。」所幸,一年過去後,公司毛利率大幅提升十個百分點到三○%,黃詠雪第一役的過程雖然艱辛,卻無疑為青文目前的成績,打下厚實的根基。 第三階段轉型 從代理到自創品牌 在四年多的勵精圖治之下,青文的累積虧損終於翻回盈餘,黃詠雪並未因此滿意,她不斷思考平面媒體的出路,「在數位化時代,能夠擁有自行決定內容的刊物,才能不受制於日本廠商,領先競爭對手。」青文於是在一一年五月推出第一本自創雜誌《Ami》,銷售量首月即衝到排行榜第三名。 青文是如何在自家代理的眾多日系雜誌中,再創造一片藍海?黃詠雪解釋,利用群眾的特性做區隔,例如,自然無造作的《mina》與性感時尚風的《ViVi》,其實就是兩塊截然不同的市場。而青文很早就採取「分眾化」策略,「這遠比一本雜誌集結所有風格,容易培養讀者的忠誠度。」另外,鑑於日本平面雜誌搭配實體活動的龐大商機,例如,最強美少女盛典SUPER GIRLS FESTA(SGF),這類讓一般民眾有機會貼身觀賞藤井莉娜等超人氣名模走秀的活動;青文亦於台灣推出自己的Ami Fashion Collection(AFC),某種程度可滿足讀者的幻想。而在走秀的同時,旁邊大螢幕會出現行動條碼(QR Code),只要用手機掃描,還可即刻買到眼前模特兒身上的一整套服裝,這種商業模式將引爆不小的時尚商機。 老牌出版社青文,在年輕的第三代帶領下,又一次跨足到新的領域,黃詠雪的夢想才正要開始啟動。 青文出版社 成立時間:1964年 董事長:黃寄萍 總經理:黃詠雪(圖右) 資本額:4875萬元 主要業務:書籍、漫畫及雜誌出版營收:2012年3.8億元紀錄:2008年以來連續5年女性時尚雜誌占據暢銷排行榜前5名;女性時尚雜誌零售市占率高達5成 青文出版社的創意煉金術 1. 走秀結合APP 平面雜誌結合實際體驗活動,開放一般讀者觀賞時尚走秀,未來將結合APP,消費者立即可買到模特兒身上全套,下一季最新的服飾。 2. 領先同業數位化 從代理到自創品牌雜誌,再搭建網路平台Fashion365,領先同業數位化,在納入各類台系品牌後,消費者可一站購足雜誌上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