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法律通識題材俯拾皆是(十二) - 絕對的新聞自由?

相信若說到新聞自由、言論自由,除特區政府官員外大多數人都會同意是崇高價值,對於事業心重的人而言工作認真也是必然責任…但,這是不是絕對?


跟網友說起一老故事,故事前半很清楚,但後半有兩個版本:記者Kevin Carter在戰亂中的蘇丹拍了一張照片,一頭會計師…噢,不,是一頭禿鷹望著一即將餓斃的小孩等候“開餐”,這張名為「饑餓的蘇丹」(The Starving of Sudan)令他獲得普立茲獎,但次年他卻自殺了;

故事後半有兩個版本,一說是有人問曰那小孩下落如何而他說不出,被人攻擊他見死不救而令他受不了壓力自殺,另一說卻是那小孩其實是在救援站邊,其父母正輪候分派的食物,所以在拍照後轉眼間便開餐了,根本啥事都沒有;

所見資料矛盾甚多,實在搞不清那一個才是事實,個人當然希望後者才是真,畢竟不希望有人能冷漠得只顧“做好了份工”而對世事漠不關心,但即使前說是假,從眾人聽後的負面反應也可想像大多數人都有在完成自己職責外,包括記者也應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對需要的人施加援手的期望;


說到底引起戰爭令平民受苦都是政治家的作為(維基圖片)。


     *          *          *          *


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有時也可能有一點妥協的時候,就以號稱最有自由的帝國為例,近的如八九十年代一度盛行劫機,帝國政府想出要求傳媒低調報導,令從事劫機者以為這方法影響力有限,到九十年代便逐漸棄用;

再說遠一點,二次大戰時帝國自恃遠在海外,但日本人卻想出利用氣球將炸彈送上高空,利用平流層的西風送到帝國上空,適時跌下來時便能“轟炸”帝國本土,當時科技根本攔截不了這超高空武器,於是帝國政府也著令傳媒不要報導汽球炸彈消息,令日本人在美語傳媒遍找不著,以為收效極微甚至炸彈根本沒有飛到帝國本土而沒加以大力發展(事後帝國人也慶幸,幸好愛用細菌的日本人只用炸彈,沒想到裝上生物武器),帝國亦因這“新聞封鎖”幸而沒有化成一片焦土;

當然不是說傳媒應為政府服務,傳媒的其中一、甚至可說是幾乎最高的神聖使命便是監察政府,從深究尼克遜水門事件中的勾當令其辭職、以至近代揭發意大利總理貝蕾科妮荒淫貪污,新聞從業員都是不可缺少中的一員;


     *          *          *          *


那兩者界線應劃在那裡?或許非常簡單:只要想想後果是為了社會福祉還是單單當權者的利益,如前者若記者以知情權為名大肆報導劫機、汽球炸彈,恐怕後果是這兩者愈演愈烈,只會對平民百姓造成更大災難,如是或應認真考慮政府的建議是否合理;

但對於尼克遜、貝蕾科妮的勾當,若加以順從不是只為了他們個人利益,再說白一點是為了當權者個人而害苦了國家,那不用力狠狠報導便有負作為新聞從業員的使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268

這可不是科幻片!絕對讓你腦洞大開的四大黑科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09/153696.shtml

導讀 : 這里提到的很多技術還不是潮流,但在未來,我們的生活卻將因為它們而改變。今後,我們將迎接一個站在機器人肩上去開啟的更為美妙的時代。

i黑馬 蒲鴿 1月9日報道

都說科技改變生活,以往出現在科幻片中的場景已經在黑科技的引領下向現實過渡。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給自己定下了用人工智能(AI)照顧女兒的新年願景,那我們也來看看,未來的生活,將因之發生什麽改變。這里提到的很多技術還不是潮流,但在未來,我們的生活卻將因為它們而改變,同時,技術的創新,也將是我們現在討論的一切互聯網發展的基石。如果說,我們以往的發展是站在巨人的肩上,那麽,今後我們將迎接一個站在機器人肩上去開啟的更為美妙的時代。

這里有個小玩意兒,套在耳朵上,連上手機就能用。不過,長長的數據線實在太討厭,在這個高科技層出不窮的時代,連個藍牙都沒接入,的確太不性感了。

但你不能小看它。

這個小東西是百度最新的研究成果DuLight,中文名“小明”。看起來跟耳機別無二致,但小明的作用卻是讓盲人“重見光明”。實際上,它是一個高濃縮的人工智能。小明內置微攝像頭,用以拍攝前方的一切事物,如人臉、路標、食物等,並將圖像傳至手機。手機APP對圖像進行分析,識別出到底為何物,將其以語音的形式告訴盲人。

20150916101108_0892

小明的研發目前還處在早期,無論是在功能還是體驗上,遠不到日常應用的份兒上。不過,類似的玩意紛紛湧現,仿佛在宣告,人工智能也將可以觀察和看懂這個世界,並且還可能遠勝人類。

提到人工智能,就不能不提到深度學習,通過網絡,構建起一座充滿了海量數據的城堡,再結合軟件和硬件,將這座城堡變成一顆能思考的大腦。換言之,構建一個類似人類大腦的神經網絡,讓機器看得懂外界的信號。看得懂還不行,這張神經網絡還讓機器具備不斷自我學習的能力,看得越多,懂得越多,記憶存儲得越多,學習能力也就越強,識別也更快更準了。就像小孩一樣,睜眼認識這個世界。

人工智能的構建體系,無外乎大數據、軟件(即算法)、硬件(傳感器、中央處理器,圖像處理器等)。若說“治大國如烹小鮮”,那麽數據就是各類食材,軟件即是炸煮炒煎,硬件便為鍋碗瓢盆了,世界的科技巨頭們也就是大廚了。比食材、比手法、比器具,終究比的還是誰家的菜技高一籌,廚子們也努力練就一番好手藝。

谷歌的神經網絡讓你一秒鐘就能在浩如煙海的照片堆里找出特定的人、景和物,還不勞煩你手動輸入,對著話筒發個指令,剩下的就交給安卓吧。同樣,Facebook為了給你省事,也是蠻拼的,聚會照片不勞你親自動手傳給朋友,它認識這些臉,下個命令,它自個兒就幫你都分發出去了。當然,還有老大哥微軟,用Skype泡外國妹子,語言不通這都不是事,它及時就幫你“同聲傳譯”了。

城會玩的谷歌還把電影的對白給機器人都灌輸了一遍,教它說話。閑來沒事,跟這位Mr. robot侃侃大山也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這可不是科幻片,而是實實在在已經實現了。

隨著機器變得越來越聰明,人們也開始擔心,人工智能某一天會超越人類智商,從而變得不可控制。如果這樣的智能演變成一股邪惡力量,那麽人類,是不是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

為此,谷歌在2015年11月宣布了一件震驚科技圈的事,“開放自己深度學習引擎,讓所有人都可以享用這項服務”。要知道,這項服務原本可是一棵搖錢樹。此後,Facebook,特斯拉,以及YC紛紛跟隨。這樣做的原因之一,就是讓所有人都來掌控人工智能,從而把它限制在人類可操控的範圍內。

當然,要達到這樣的超人工智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危險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人工智能將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比如前面我們提及的“小明”。同樣,Facebook也在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技術幫助視障人士更好的使用網絡,其“幫扶實驗室”也在研發便於盲人瀏覽網頁的閱讀器和移動設備,為他們重新“裝上”一雙靈動的“機器之眼”。

而以下家庭、出行、穿戴等方面的改變,更是能令你大吃一驚。

一智能家居:懂你的家

2

這個長得像水滴的家夥可不是放桌上的小擺設。這是一個讓你出入房間都會覺得很舒服的小助手。

這是一個溫度調節器,握住水滴上面的金屬左右轉動,就能選擇你想要的溫度,“啪”按一下蓋子,房間的調溫機制就啟動了。它可以與你隨身攜帶的手機對話,感知你是否在家,在家就自動為你營造出舒適的濕度和溫度,不在家自動關閉。它很聰明,可以同時連接多部手機,老人、孩子、成人不同的人在家,它便準備不同的環境。在剛剛開幕的CES電子消費展中,這個小水滴成為最受歡迎的產品。

“讓家變得更懂你”,這句話將在2016年的許多家庭變為現實。比如,Facebook的創始人紮克伯格,也在爭著要做這方面的第一人。

這位年輕的億萬富翁將為他的女兒創建一個絕妙的家庭環境。他在博客中寫到:他要讓家里的物品聽得懂他的話,看得懂他的表情,他不在家時,客人也能刷臉“破門而入”。

或許,你還可以在家有一個pepper機器人,這款由軟銀研發的情感機器人已經在日本面世,它懂得你的喜怒哀樂,可以陪你聊天,在你情緒低落時講笑話,迎接你回家,送你出門,上班時他就在家打掃房間,遙控屋里的互聯設施,做一個讓你最誠心如意的小管家。

3

未來生活在懂你的家里,到底是一種什麽樣的體驗呢?

當你回家時,門鎖聽到你的腳步聲,便自動匹配你兜里的手機,開門迎接;到了家,躺在沙發上,智能音響為你播放趕走一天疲累的交響曲,薄如蟬翼的曲面屏4K高清電視自動鎖定你喜歡的新聞頻道,或者你可以直接吼一嗓子,“換時裝秀頻道”,它便瞬間為你切換米蘭國際時裝周的T臺表演。霧霾天,空氣凈化機自然不會忘了在主人回來時“呼呼”地運轉起來。想喝一杯牛奶,吃一些青菜,可是冰箱里空空如也。沒關系,這臺冰箱早已通過它的智能眼看到你每日所須的牛奶和青菜被消滅光了,啟動自動購物功能,外賣在你上班的時候已經送到門口的快遞箱。晚飯煮好火自動會停,用不著操心。看看最近的CES電子消費展,這可都不是夢。

二智能出行:車車相連是怎樣的體驗

4

出了門,上班去,需要自己開車嗎?當然不用。

自動駕駛汽車會比你更安全。它才不會酒駕、也不會打瞌睡,更不會一邊開車一邊講電話發短信。而這,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通用汽車日前正在著手為旗下所有汽車安裝攝像頭,以此讓車輛具有“視力”。攝像頭能監測出前後車輛、行人、路障、路標以及信號燈。有了“視力”,還得有“大腦”。攝像頭將捕獲的所有信息上傳至雲端,以此搭建出對於道路環境的視覺認知網絡。據稱,其視覺不差不會超過10厘米。這比現今所有的GPS都要精確,這對於地圖的構建至關重要,將大大加快自動駕駛的進程。

如今,寶馬、奧迪、奔馳等傳統汽車都在加快布局地圖網絡。

與其說是自動汽車,倒不如說是大數據汽車。未來,車與車之間、車與道路之間、車與周圍的環境之間都能實現對話。當然,這需要在車、道路與周圍設施之間鋪設大量的攝像頭、傳感器及通訊模塊。當前車和後車離得太近時,兩車之間便會進行“對話”,商量著把距離拉開一些。由於所有的信息都將上傳到雲端,這些車便知道哪里堵了,哪里有交通事故,哪里方便停車、哪里的道路通暢,它會自動選擇一條最優的路線,避開堵塞和壞天氣。

行駛的時候,當檢測到車況出了問題,它便立即剎車,告訴你剎車是不是老化、油箱是否在漏油、發動機是否需要潤滑,告訴你該修理保養了。然後自動聯系維修點,將維修信息傳遞過去,並提前預約好修理時間。當然,不止小汽車,貨車、巴士、摩托甚至自行車都可以加入整個網絡。

這並不是說說而已。美國紐約如今正在開展一場這樣的試驗,將1萬輛車互通互聯,包括出租車、貨車、巴士等;不僅如此,道路、設施、標示也加入連接。車輛將以匿名的方式共享出行信息、周圍環境和實時路況,以此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機網絡,以此排解路面擁堵,降低尾氣排放。數據顯示,實現所有聯網機制後的交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通暢,且路面事故較往常下降80%。在懷俄明州,同樣的措施也在試行,通過將重型貨車進行聯網,提升當地運力。而事實證明,效果異常顯著。

此外,在將來,電動汽車將成為主流。電池越來越便宜,充電速度越來越快,一次充電將支持跑更多的里程。除電池外,氫氣也將成為一種新的供給燃料,實現廢氣的零排放。

除了技術上的革新外,商業模式也將演化得更為徹底。在不久的將來,也許你並不需要一輛車。與其買車,不如使用叫車服務。輕點幾下手機,車便上門接送。Uber和滴滴並不是出行共享經濟的極致,未來,車輛共享將變得更為普遍,也更為方便。

凱文·凱利近日在斯坦福大學不厭其煩地宣稱,人工智能將影響交通狀態、影響快遞這樣的行業和司機行業的人。“真正的革命是,這些汽車今後將變成你的新辦公室,今後你用汽車接收的數據將比你坐在寫字樓里接收的數據更多。”

BTW,關於出行還有幾個酷炫玩意,有空不妨試一試。比如磁懸浮的滑板車,讓滑板車離地飛起來;還有科技大牛馬斯克正在啟動的連接洛杉磯和舊金山的超級高鐵Hyperloop,據說速度能達到每秒340米,這明明就是連接兩個城市的過山車嘛。

三可穿戴:一身會說話的數據

5

這雙鞋看著和其他款鞋子並沒什麽不同,尤其對女孩來說,毫無吸引力。

不過,穿上這雙鞋,女孩子在冬天可不會冷。敲一下手機APP,它便自動加熱。也許它還有一個讓女孩買單的理由,那就是可以幫助減肥。穿上它,它便自動記步、追蹤你每天的卡路里消耗,要是運動量沒夠,恐怕脫不下來吧。這雙能自動張開,自動閉合的鞋子,省去了你系鞋帶的煩惱,還能根據腳型自動匹配最舒適的松緊。這樣看來,是不是上手一雙也是蠻不錯的選擇。

這正是今年CES上紅得發紫的大明星。除了它,還有智能襪子、智能褲子、智能內衣、智能腰帶、智能項鏈、智能戒指、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等等,將你團團圍住,另外,還會有智能筷子、智能秤、智能血糖儀等遍布生活的四周,它們比我們更懂我們的身體。

在未來,智能物體將無處不在。這些玩意不斷收集我們生活中的數據,並將數據及時傳輸至雲端。連接手機,我們得以隨時查看身體的變化,為自己制定更為恰當的飲食、運動等安排,在數據出現情況時,還可以及時將其發送給醫生,以便第一時間全面了解體質的真實狀況。

未來,當你每天打開手機時,幾十組數據便一一呈現眼前,有來自智能筷子對於近期飲食習慣中蔬菜肉類比例、卡路里攝入、就餐時間的分析,有來自智能秤關於體內脂肪比率、肌肉比率、水分、骨密度、新陳代謝的趨勢走向分析,有血糖儀記錄的近期體內血糖指數的高低變化,還有智能手環關於睡眠時間、有氧運動時間、心率及活動範圍的報告……

而戴著智能戒指的漂亮的你,要是哪天被劫持了,智能戒指上有一鍵報警和發送地理位置的按鈕,千萬別忘了。

四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已走向現實

人工智能在硬件方面最大的創新,則將體現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上。

雖然是全新的概念,不過在以往的科幻片中早已不陌生。在《鋼鐵俠》中,男主角站在房間里,用手一揮,空間中便出現一塊全息屏幕,同手機屏幕一樣,用手在上面滑動,這塊屏幕就可以執行任何操作;男主外出,戴上增強現實眼鏡,不僅可以看到日常肉眼所觀望不到的景象,還能結合雲端數據,將周圍環境的實時信息及時反饋到眼前;而在《盜夢空間》里,虛擬現實正如這一場場夢境,可以實現同時在幾個不同的世界穿越的神奇變幻。

虛擬現實,簡單而言,就是沈浸式的空間體驗。即戴上頭顯,用戶將置身於一個完全虛擬的世界。在2015年這個額概念早已被炒熱,但現在縱觀全世界,代表頂尖水平的硬件仍未上市。不過,索尼、Oculus以及HTC的三大PC頭顯將在2016年輪番推出,三星移動端頭顯也將於不久面世。

6

屆時你可以用HTC的手柄在虛擬空間里畫畫,想象一下,畫筆在這片空間里隨意勾勒出高山流水,煙火大地時,當紅黃藍綠伴著點點星光就縈繞在你的頭前身後時,將是何等的美妙。絕不亞於《星際穿越》中的五維空間。當然,在你離開虛擬空間,返回現實時,可以將這幅真正的立體圖片保存,等下次你的朋友進來時,可以觀看到你的大作。

7

此外,雙腳踩踏在圖中的圓盤上,你便能飛檐走壁,前撲後傾,在虛擬空間中肆意徜徉,在遊戲世界里快意恩仇。

消費級硬件設備的上市將帶動整個市場布局虛擬現實的勢頭,遊戲、影視、旅遊、教育、房產、新聞等在2016年必將帶來領域內翻天覆地的變化。

相比之下,增強現實在2015年顯得有些形單影只。與虛擬現實不同,增強現實並不另造一個虛擬的世界,而是在現實世界的基礎上增加全息影像,讓虛擬的信號疊加在現實中,解決特定的需求。比如,教小孩子認識恐龍,平面的紙質書顯然不夠有趣,那麽OK,拿手機中的AR軟件掃一掃,小孩子透過手機便能看到一個立體的活生生的3D恐龍,不僅可以360度觀摩,還可以與之互動。

增強現實在技術上比起虛擬現實會難一些。不過2016年,隨著Vofuria、Metaio,以及國內亮風臺等開發工具的不斷優化,以及微軟Hololens的上市,增強現實將在教育、購物等領域發揮更大的價值。

雖然在2016年,這些玩意兒還將披著笨重的外衣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周圍,不過,用不了多久,也許所有的技術可以集成到一片美瞳貼到角膜上,眼睛往哪里看,所需的一切信息便出現在那里;也許可以做成指頭上的一只戒指,手往哪里揮,全息屏幕就出現在哪里;也許什麽都不用,直接刺激腦電波,就如《黑客帝國》——科幻電影才不是騙人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949

創始人怎麽管團隊?我絕對反對這一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30/154055.shtml

導讀 : 在各種類型的創業公司中,O2O公司是標簽屬性特別強的一類。除了眾所周知的燒錢,團隊規模也會極速擴張。所以一個優秀的O2O公司創始人,不僅有融資的能力,還要有團隊管理的能力。

近日,58到家CEO陳小華在黑馬社群組織的萬馬在線分享課上,從四個方面講了O2O企業的管理之道。

以下是經i黑馬編輯的分享內容:

一、創業公司如何哄好CXO,管好主管們?

▲ 團隊管理層搭建——不能讓創始人淩駕於整個管理層之上

關於團隊的組建,第一點大家要招互補性強的團隊,因為大家知道O2O包含了至少三個部分:

➤ 部分一:線下團隊或者線下產品的管理和運營(管理線下)。

➤ 部分二:線上的產品技術研發,包括營銷。

➤ 部分三:能夠整合各種資源的人。

如果有這三類人是最好的。

招人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創業初期還是一定要有人同行。我評價團隊除了能力以外,還有一個標準是看初始團隊,能不能在未來跟你不離不棄,不管是在你順利或者不順利的時候,別人用高薪挖他是否走。所以我覺得信任感是前期團隊最重要的一點。

在團隊的股權問題上,大家應該也看到了徐小平的文章,盡量要有分享的意識。但是股份給初始團隊太多也不行,太少也不行。所以你覺得是真正的合夥人的人,可以考慮給他一部分股份,但是還是要明白創業中誰有真正的主導權,誰是靈魂。一個團隊一定要有靈魂,因為我們經常見到有些團隊發展到後期的時候,創始人在日常的管理中是淩駕於整個管理層的,這點我是絕對反對的。

我覺得無論是不是創始人,在日常管理上都要跟股東結構分開。在股東大會或者在董事會上可以自由發言,但是到了日常的管理,應該就只有CEO和管理團隊。這句話的意思是公司的最高管理層CEO是可以在一些關鍵時候采用集中制來決策大方向的。但是不能讓你的員工感覺創始人是高於其他同級別管理層的,這樣會導致你前期的創始人影響到公司的治理結構。

在期權方面,我建議大家剛創業的時候期權一年左右發是最佳的。因為期權發得太早你無法識別誰是關鍵人才,發得太晚可能在前期你還沒有融到資,你的公司就散了。

期權跟股份稍微有點不一樣,因為期權是按年來行使的,有些創始人我建議大家可以給他發予大量的期權,然後分四年到五年來實施。雖然我們相信每個創始人都會全力以赴,但是大家必須要意識到一點,能陪你走到最後的人其實還是很少的。

▲ 企業日常管理——初期員工考核輕指標重價值觀

我覺得對內的日常管理在創業初期最重要的是:輕管理、重原則、重價值觀。

比如58到家,其實是融資以後我們才開始逐漸地上一些管理上的東西,在第一年里我就強調輕管理、重原則。舉個例子,比如說在初期你招了很多的城市經理,可能要不要設大區經理;比如說城市經理做得好做得壞,要不要體現他們的層級差異,要不要先樹立一個完整的引進員工的薪酬標準。我覺得這些問題在初期都是很正常而且不重要的。

但是,我們也不是說“去管理”,同時我們還是要講清楚原則。我在面試的時候就會對對方講,如果你的業績不好,我們隨時可能把你淘汰掉,我們可能要求兩年換崗。

在績效考核上,大家在初期可能只考核收入或者市場份額,這都是不對的。但是我們沒有必要像大公司一樣考核訂單量、收入、利潤、團隊建設等等,我覺得這樣太複雜了。不過,這些將會成為未來公司考核的一個標準。所以我們在初期的原則就是會告訴你,你就是一個目標。

二、O2O企業要管好龐大的地推人群有什麽好辦法?

▲ 要用市場經濟的原則,市場經濟化。

市場經濟就是讓他做好人就能賺到錢,做壞人就一定得少賺錢。在我的眼中,所有O2O企業對地面人員或者對勞動者有沒有控制力,並不取決於你是否跟他簽訂勞動合同,也並不是取決於你是否有強有力的組織架構和協議來控制他,其實最根本的是你給他提供的收入,占他月收入的百分比,比例越高就意味著你對他的控制力就越強。

今天很多的O2O企業地面有大量的人,但其實不是用傳統意義的公司行為來管理,他是完全基於共同大家都想掙錢的前提存在的。所以我覺得勞動者管理就一定要抓住這個點。

還有人擔心,比如不是全職員工的勞動者會不會接單、拒單,會不會按照承諾約定的時間去,會不會隨意傷害用戶。設站長、門店是過去工業時代的管理方法,在今天這個移動時代我覺得我們用市場經濟能解決這些問題,其實只需要在系統的規則里設定讓所有遲到的人能立馬受到處罰,讓所有傷害到客戶體驗的人能立馬受到最嚴重的後果,那麽所有的人都會傾向於做好人。

▲ 一定要有系統來管理,通過在線的各種系統來管理。

系統化並不是系統性思維,而是通過在線的移動的各種客戶端,系統來管理所謂的勞動者。比如說無論Uber、滴滴、易到用車、58到家,其實他們地面都有大量的勞動者,他們的每一個補貼政策、市場策略、處罰、獎勵、工資收入的結算,沒有一個是通過人工來實現的,而傳統的租車公司等都必須得通過店長、人力資源、行政部來管理。其實一句話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勞動者或者地推人員的管理,把所有的流程全做成在線化,沒有一個系統,我剛才講的市場化原則是做不到的。

之所以今天的管理能夠做得比過去更細,其實就是因為我們今天有移動手機,可以連接到每一個人,可以跟蹤每一個訂單的狀態。

▲ 建議大家在初期沒有想清楚之前就兼職化,盡量地減少全職。

很多人在討論,020到底是全職好還是兼職好,如果你能做到前面兩點的話,其實我不太建議大家一定要用全職化來鎖定勞動者,因為會增加成本。

兼職的好處是只要你對自己的模式有信心,工資高於別人給的,各種制度越來越完善,那麽你們勞動力的供給是無限的,而且你不用為他承擔很多,比如五險一金。

如果你把模式改成全職以後,我建議大家可以簽一個第三方公司,由這家公司統一解決社保問題,解決它的日常管理問題,這其實也是一種兼職化。

三、為什麽創業公司需要一個好的CFO來把控發展節奏?

我特別推薦大家看一下獵豹CEO傅盛最近的一篇文章,他說做任何企業都要在戰略上想的極其清楚。

我覺得公司的很多問題都是節奏上出了問題。節奏出問題的常見情況是,在現在與未來或者效率與規模之間,無法達到平衡。我覺得無論市場經濟多麽激烈,無論競爭對手出多少招數,一個理性的企業首先都應該思考,自己能活多久。

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團隊有一個優點是無論我們多麽激進地補貼,我們永遠在思考我們能夠活幾個月,思考如果明天沒有錢,接下來我們的應對策略是什麽。中國人有句古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不但要知道怎麽進還要知道怎麽退。

我建議有條件的創業公司一定要招一個好的財務負責人,幫你做好公司的業務模型分析,幫你把財務報表往後拉兩、三個季度,來計算你現在的打法、效率、市場份額是否能支撐你這家公司往後融資或者再活幾個月。

節奏感做得差的另一種情況是,很多人會把未來建立在自己的想象或者別人身上。我覺得創業者一定要明白,雖然我們要開放合作,但是我們要把所有的希望建立在自己可控的因素下,別人給你資源應該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舉個例子,即使58同城是58到家的控股股東,其實我們在58同城的入口是融資前後才加上去的。這樣做就是因為我們不會把希望建立在某一個巨頭的支持或者融資成功上。了解58到家的人會發現,我們融資以後反而在收縮補貼。

因為我們認為無論融不融資,都只做正確的事情。

四、公司發展過程中CEO最該思考的是什麽問題?

思維方式通俗的講就是解放思想。很多時候你的公司遇到瓶頸、困境,都是因為你的思想不夠解放,或者總是在一個框架里面思考問題。為什麽我們有思維定式呢?因為我們第一天創業的時候,我們過去的經驗、投資人、媒體給我們貼了太多的標簽,這些標簽都是框。

每個CEO都應該思考,你做的這個業務本質是什麽?

在58到家的發展中,我們認為三個東西是最重要的:一個模式好不好,一個部門選擇的打法對不對,一個部門該不該存在。

在我心目中,體驗、效率和未來的可擴張性,這才是衡量58到家的標準。

第一個東西:用戶體驗。所有東西最重要的評價標準只有一個,也就是用戶感覺到的體驗跟別的服務商提供的產品有什麽不一樣。

第二個東西:效率。和別的廠商提供同樣的產品或者服務時,我們的效率是不是更高。

第三個東西:可擴張性。提供更好的產品體驗,以及未來擴張的規模與速度是否是最佳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282

A股暴跌李大霄該道歉嗎?回應:我絕對不投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5488.html

A股暴跌李大霄該道歉嗎?回應:我絕對不投降!

央視 2016-01-28 20:12:00

“A股在2016年開年以來出現深度回調,從3500點跌破2700點。昨日A股終於迎來了V形反轉,後市將如何演繹?投資者又該如何把握機會?央視財經深圳演播室,邀請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來為大家解讀。

“A股在2016年開年以來出現深度回調,從3500點跌破2700點。昨日A股終於迎來了V形反轉,後市將如何演繹?投資者又該如何把握機會?央視財經深圳演播室,邀請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來為大家解讀。

近日,網絡上不少投資者情緒激動,要讓李大霄道歉。今天,他道不道歉?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 李大霄:

絕對不投降,我覺得2850沒有有效擊穿,“上證50”2015年8月26號的低點1874來計算,上證50到今天為止還沒有投降,也就是說2850代表的藍籌股票我仍然看好,其實“嬰兒底”有一個說法,可能大家忘了,是藍籌股的底部,這個底部非常紮實,現在它的股息收益率是3.89,十年期的國債收益率是2.9,差不多有100個基點。

而且我再給各位投資人提供一個數據,上證50已經整體破凈,大部分的銀行股已經破凈,銀行股的股息收益率是5.7,超過了絕大部分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我覺得養老金可以買了,錯過了“鉆石底”,不要錯過“嬰兒底”,我是最後一個多頭,現在孤獨的坐在這里,我絕對不投降,我認為“嬰兒底”仍然存在,也許昨天創造的2638點就是底部,就算不是底部,也離底部不太遙遠,其實我敢交出來這個答卷比其他不敢交出答卷的人、交白卷的人要有勇氣的多,接受市場的檢驗。

沒有有效擊穿的話,"底部"會在什麽位置?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 李大霄:

我覺得現在是上證指數是擊穿了,上證50沒有擊穿,就是藍籌股它還在這里。而且我跟大家講兩個跡象,昨天已經有救市的痕跡,今天下午兩桶油第二次有救市的跡象,同誌們,堅持一下,曙光就在前面,我在這個地方呼籲一下,國家隊應該站出來了。

多頭有沒有放空的跡象?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 李大霄:

沒有。我絕對不投降,這個當時跟“鉆石底”的道理一樣,我為什麽在這里堅持?就算我錯了,其實我向廣大的觀眾朋友們傳遞一個信息,不能夠在低位殺跌,特別是好股票,它總有一天會把投資人從這個陷阱中挽救出來的。

我在這里再說一句,股票市場特別是好股票現在這個位置是逐漸顯現出投資價值,而不是現在是越跌投資價值越少,是越跌投資價值越多,而不是越少,這一點要搞清楚,就像當時越漲,到地球頂的時候越漲,投資價值是越少,而不是越多,那個時候應該狂熱,我覺得一個有責任的分析員是在大眾悲觀絕望的時候提醒信心,在大眾狂熱的時候提醒風險,而不是相反,才會對別人有用,才會對這個整個股票市場才會產生正能量,有幫助。

我覺得媒體也好,分析員也好,這個時候應該向社會傳遞出來一個現在不要恐慌,才是對大眾是有幫助的,如果在這個時候散布出來一個絕望、恐慌,我覺得是沒用的。

李大霄就股市現狀表達四大觀點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 李大霄:

1、底部越來越靠近了,也許昨天的2638就是低點。因為在這個地方藍籌股上證50來計算,它的股息收益率是3.89,它的PB整體擴近,比十年期的國債收益率2.9要差100個基點。銀行股的股息收益率是5.7,這個股息收益率比大部分銀行的理財產品都要高,比很多的債券都要高,這個地方看空毫無理由,沒有必要。

2、養老金應該入市,國家隊應該出手。錯過了“鉆石底”,不要再錯過“嬰兒底”,“嬰兒底”現在算是接受嚴峻的考驗。起碼我敢說這個點位,敢交卷來接受全國人民的檢驗,比那些交白卷的人要好很多。很多人不自己提一個觀點,而在別人提一個觀點之後來拼命攻擊他,我覺得這樣還不如自己提出一個觀點來接受事實的檢驗。

3、上市公司大股東應該出手。上市公司回購,員工持股計劃,這個時候應該出手,不要在以後高位的時候做員工持股計劃,應該在低位的時候做員工持股計劃,這個對市場、對自己的員工來說可能會更好一些。

4、投資者不能盲目殺跌,尤其不能夠把好股票給殺掉。我覺得這個時候作為投資者應該堅信這一點,中國的經濟不會崩潰,中國的經濟現在雖然是增速放緩,但是它仍然是全球經濟體里面增速最快的。我們再看看藍籌股,好股票在全球的股票市場的估值體系里面它仍然是一個相對的低位,估值相對比較低的,那這個時候我覺得還需要有一個人在眾人悲觀與絕望之中告訴大家這是低位了,堅持一下,曙光就在前頭。我們不要在充滿泡沫的時候去鼓勵大家去冒險,但是我們卻要在眾人悲觀與絕望的時候鼓舞士氣、給人信心,這個才是一個分析員,一個合格的分析員應該做的工作,而不是相反。

編輯:顧蓓蓓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58

龔方雄:警惕全球資產配置荒 絕對控制風險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57991.html

龔方雄:警惕全球資產配置荒 絕對控制風險

一財網 楊佼 2016-03-06 17:26:00

原摩根大通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說,要警惕全球資產荒的出現,並高管關註歐洲、日本繼續實施負利率,因此今年的全球資產配置應以審慎為主

“在負利率時代,要控制風險,絕對控制風險,而不是在全球胡亂布局。”3月5日,原摩根大通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說,要警惕全球資產荒的出現,並高管關註歐洲、日本繼續實施負利率,因此今年的全球資產配置應以審慎為主。

2016年將是人民幣國際化元年,也是資產全球配置的元年。在人民幣貶值的壓力面前,資產全球配置的需求更是強烈。近期,由於美聯儲政策變化,資本市場又開始大幅的反彈,商品資源也大幅的反彈,美元則大幅走弱。

香港資產管理市場的變化,可以視作一扇窗口。根據香港東英金融集團總裁張高波介紹,目前的香港資產管理市場,已經大半變成了大陸市場,無論是發行人還是投資者,有一半以上來自大陸地區,一些私募基金經理已將資產配置到海外市場。

原摩根大通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認為,資產配置全球化雖是趨勢,但不一定要在一兩年內完成。今年人民幣仍然面臨一定的貶值壓力,但總體而言,人民幣沒有大幅貶值的理由,因此貶值壓力不會太大。由於中國經濟處於築底的過程中,對大宗商品的需求減弱,貨幣貶值壓力較大的是以巴西為代表的南美國家、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的貨幣。

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市場大幅震蕩,各種金融產品都在下跌。在龔芳雄看來,最近全球包括銅在內的商品資源,價格雖然大幅反彈,並沒有需求基礎支撐,而是去年到今年年初,市場看得太淡,由美聯儲政策變化所導致大幅上漲。目前,全球資產裝已經非常突出,投資要絕對要控制風險,而不是盲目的在全球撒網。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麽可能積極的冒進,在全球胡亂布局?一點風險管控意識都沒有來進行全球資產配置?今年大家一定要小心,今年審慎為主。”龔方雄提醒,在目前全球市場都動蕩不安的背景下,不要去冒不該冒的風險,因為即便是冒很大風險,也不一定能獲得對應收益,反而會遭受不必要的損失。負利率在日本、歐洲會繼續維持,現在要多想想負利率時代的事情,不要為了追求收益而冒風險,而是要更多的控制風險。

對於資產配置的品種,龔方雄認為,在股權資產市場,美聯儲量化寬松之後,已經連續上漲七年,已經存在面臨大幅回調的壓力。而歐洲、日本經濟增長疲軟,權益類投資也面臨很大風險。

“債券、固收類資產還是有一些機會,黃金也是不錯的選擇。”龔方雄說,在負利率時代,黃金多少可以保值,但由於今年以來黃金價格已經大幅上漲,目前可能已經達到一個相對高點,因此投資黃金要選擇合適時點。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985

徐紹史:化解過剩產能絕對不會出現第二次下崗潮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57907.html

徐紹史:化解過剩產能絕對不會出現第二次下崗潮

一財網 2016-03-06 11:07:00

徐紹史:這兩年,過剩產能的化解工作在持續推進,按照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 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5年之內,鋼鐵產能 要去掉1-1.5億噸,3到5年內,煤炭產能要退出5億噸,還要減量重組5億噸。

3月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就“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十三五’規劃《綱要》”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徐紹史表示,我國正在從鋼鐵、煤炭兩個產業入手來化解過剩產能。5年之內,鋼鐵產能要去掉1-1.5億噸,3到5年內,煤炭產能要退出5億噸,還要減量重組5億噸。他同時指出,化解過剩產能絕對不會出現第二次下崗潮。

以下是發布會問答實錄:

人民日報人民網人民日報客戶端記者:當前,隨著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和經濟轉型壓力的加大,帶來巨大的就業壓力,加上今後幾年去產能、去庫存的壓力也比較大,就業壓力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請問國家下一步將怎樣進一步保障和促進就業?謝謝。

徐紹史:謝謝。就業問題是最大的民生問題,因為它涉及到收入,又直接影響到消費,因此就業問題廣為關註,特別是我們提出了要化解過剩產能,社會上乃至境外都有一種看法,說可能會引起第二次下崗潮。這個問題需要更深入地來分析,我覺得中國是不會出現下崗潮的。

我們確實在化解過剩產能,從2013年5月份就叫停過剩產能, 就不準再核準新的過剩產能的新上項目,9月份出臺了化解過剩產能的一個指導意見。這兩年,過剩產能的化解工作在持續推進,按照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 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從以往的經驗看,鋼鐵、煤炭這些領域的化解過剩產能,各地政府並沒有找中央政府,他們想了很多辦法,能夠妥善解決職工的安置問 題。我最近跑了河北,見了黑龍江省的黨政主要負責同誌。河北化解過剩產能起步比較早,力度也比較大,但是企業兼並重組、債權債務的重組、職工的安置,都沒 有出現大的問題,社會和諧穩定。黑龍江的龍煤集團,大家都知道,是非常困難的一個企業,但是他們通過內部的各種各樣的辦法,去年就向森工、林業等其他的一 些企業分流了兩萬多人。現在大量的退養一批、辭退一批、分流一批、協議保留一批,我們正在從鋼鐵、煤炭兩個產業入手,來化解過剩產能。5年之內,鋼鐵產能 要去掉1-1.5億噸,3到5年內,煤炭產能要退出5億噸,還要減量重組5億噸。中央也已經拿出一大筆資金作為獎補資金,重點幫助國有企業安置這些困難職 工。請同誌們相信,有中央政府的指導,有各地政府的精心安排,化解過剩產能絕對不會出現第二次下崗潮。

總體來看,中國的就業問題應該是比較樂觀的,從這幾年數據就可 以看出來。為什麽說比較樂觀?我考慮有這麽幾個因素:第一,我們有些企業雖然比較困難,但是它也采取措施來穩崗,比如說減少勞動工時,稍微壓減勞動報酬, 穩住這一批,那就成了就業的緩沖帶了。第二,我們經濟總量在不斷擴大。我們現在經濟增長一個點帶動的就業比過去要多得多,所以經濟不斷增長,創造的就業崗 位就更多。第三,三產吸納就業的能力更大。我們2011年三產只占了42.2%,但是去年已經到了50.5%了。第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去年我們新註冊的市場主體大數在440萬個,按一個企業3個人算,就1200萬。第五,勞動力在企業地區間、行業間的流動越來越快,勞動崗位的匹配也越來越快、越來越 準。這是什麽呢?就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有就業信息網,很多需要找工作的,包括農民工,大家都可以從手機上看到就業的信息,這樣進行對接,所以勞動力在 行業之間、地區之間流動速度大大加快,崗位的匹配也加快,而且精準度也不斷提高。還有非正規就業,現在有一些地方的勞動參與率也在下降,主要是非正規就 業。所以經濟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這一點是應該看到的。

不僅如此,我們還準備了針對五類人的支持政策以及建設三張網, 這五類人一個是大學生,包括往屆畢業就業遇到問題的和應屆畢業大學生,第二是失業、返鄉的農民工,第三是困難企業具備再就業能力的職工,第四是困難地區有 就業意願的人員,第五是確實有困難的就業人員,這五類人是我們特別關註的。三張網就是就業信息網、職業培訓網和社會保障安全網,來兜住這五類人,同時又為 廣大就業者服務。我想,對就業這個問題,我們也要有信心,最重要的是我們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謝謝。

編輯:丁明勇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986

雷军:很不服气 小米是绝对不能输的赌注

http://www.xcf.cn/500frb/tt/201604/t20160407_769816.htm

http://www.xcf.cn/500frb/tt/201604/t20160407_769816.htm 雷军不服气 
  进攻!进攻!进攻! 
  这曾是小米五年高速发展的主旋律,但现在,雷军必须重新思考是否要让小米慢下来。 
  2016年元旦前后,雷军找了其他几位公司高管一起吃了顿饭,觥筹交错间他对小米过去的一年进行了复盘。 
  “雷军在外是一个很能控制自己的人,平时从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情绪。”据一位在场的高管回忆,但当时的谈话中能明显感觉到过去一年包括雷军在内,整个小米内部都过得有些不易,“大约去年9到10月份吧,是有一些焦虑。” 
  这有小米自己的问题,原本预期要在2015年中发布的小米手机5跳票了。从研发到2016年2月发布,共历时了19个月,这是小米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情况。 
  但这段时间小米也从未正式解释过跳票的原因,加之华为、魅族、乐视等各个国产手机厂商在2015年秋天纷纷推出了新款旗舰机型,这反而让媒体和大众对小米模式能否延续下去的猜测愈演愈烈。 
  “他(雷军)还是比较在乎媒体和大众评价的,小米也很爱惜自己的羽毛。”一位接近雷军的人士告诉记者,雷军常常会看小米论坛、微博、各大媒体对小米的评价,“但去年小米受到的关注和非议,前所未有,也许这也让他有些焦虑。”“我们内心有魔” 
  “过去的一年我们实在过得太不容易了。”2016年1月,雷军在小米内部年会上和在场的8000多名小米员工谈到了这段时间自己的反思。 
  “Are you ok?”他自问自答,“说实话,我不OK。” 
  不OK的原因,恰恰来自于雷军去年初抛出的豪言。 
   2015年3月,雷军在参加完两会演讲后的媒体采访中,略带自豪地表示,2014年小米成绩优异,完成了前年4000万只的供货量,甚至超出了2500 万台,增长近230%。良好的业绩表现让他一时意气说出了,“今年的目标是手机销售在8000万到1亿只,营业规模在1000亿元-1200亿元。” 
  现在回头看,他当时对于形势的估计显然太乐观了。 
  第一个打击来自于小米Note。作为小米首个站上2000元价位的高端旗舰机,小米Note被定义为小米向高端手机市场投石探路的产品。然而在上市后,这款手机并没有被市场肯定,还接连遭受了几次降价。 
  另一方面,小米手机5的研发时间过长,缺少有力的旗舰机推出市场,导致小米仅靠红米系列的千元机维持大部分的出货量。 
   靠红米这样的低端手机冲量的结果就是,2015年下半年,几家国际市场调研机构首先指出小米第三季度出货量首次出现同比下滑,很有可能达不到年初所预期 的8000万至1亿台。与此同时,华为同季度的手机出货量却依旧在全国手机市场增速滞缓的背景下逆势上扬,这让外界开始质疑小米高速发展的模式是否遭遇到 了天花板。 
  “我们内心有心魔。” 
  年会上,雷军把这个心魔指向了自己年初定下的KPI。 
  “我们定了8000万的销售预期,我们所有的工作,都不自觉地围绕这个任务来展开,每天都在想怎么完成。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的动作变形了,每个人脸上都一点一点失去了笑容。”雷军说。 
  除了出货量数字,雷军在2015年还先后提了不少目标。 
   比如,他希望三年内能够签下100家小米生态链企业,让小米模式能够打通各个垂直领域,复制小米在手机取得的成功。雷军还想让中国小米走向世界,希望进 入马来西亚、俄罗斯、土耳其、巴西等涉及亚洲、欧洲、美洲等十余个国家。在专利方面雷军也定下了截至2015年底小米要拥有超过4000项专利的计 划…… 
  目标和数字越来越多,雷军带着小米的员工一起向前冲。清河华润五彩城的几栋小米办公楼,每天夜里十点依旧亮着灯,灯影下数千名员工为了这些数字加班加点。 
  “雷军总是很早到办公室,晚上甚至工作到两三点才离开,从不缺席任何一场重要会议,遇到问题他都要找到相应的员工讨论。”一位小米员工私下告诉界面新闻记者,雷军给人的感觉几乎有点可怕,已经在各方面强过你了,还比你更拼命。 
  在央视近期的一档财经访谈节目《遇见大咖》中,雷军说,他每天都有很多的会议,行程密的时候平均一天有11个会,这导致他每天中午只有3分钟时间吃中饭。 
  这确实不是夸张。在小米普通员工中间,也流传着各种关于雷军如何“勤奋”的传说。 
  这种勤劳放在雷军身上其实有点不匹配,如果刻意渲染的话甚至会让人觉得有点做作。早就在江湖成名已久的雷军,为什么会这么渴求小米的成功?以至于陷入对速度的追求和害怕被超越的恐惧,让这些东西成了他口中的“心魔”,小米的“心魔”。 
  “我很不服气” 
  1992年,23岁的雷军在大学一毕业就加入金山,成为第六号员工。苦心经营十六年,五次带金山冲击IPO,但最终的上市估值远不及同一年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以及之前上市的百度和盛大。 
  但雷军在科技江湖闯荡的时间却远比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要长得多。 
   1998年,在雷军担任金山总经理时,马化腾才刚从深圳大学毕业创办了腾讯,但还没有OICQ的雏形;李彦宏还没创立百度,在美国搜索引擎公司 INFOSEEK担任工程师,他当时根据硅谷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撰写的《硅谷商战》,在国内小有名气;而马云还背着个小包在和杭州政府和商户游说,希望他们 加入自己的中国黄页。 
  在金山的15年,雷军相信努力、勤奋、聪明、坚持就能换来成功。 
  但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雷军选错了跑道。搭上了“互联网风口”的李彦宏、马云、马化腾后来居上,成就了现在的BAT帝国。而雷军,还未等到他心中所向往的那份荣耀。就连身边熟悉他的朋友也评价他,雷军这么拼命还是如此,其实还是输在了战略眼光上。 
  凡客诚品的CEO陈年和雷军是卓越时期的同事,他曾评价雷军向上的力量是不可估的,他说,雷军一直渴望能够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一个伟大的公司,一个“百亿级别的公司”。 
  “我很不服气。”雷军最近接受央视《遇见大咖》采访时说,“我觉得我绝对不笨,我觉得你们都做互联网,但是我做软件,我很酷啊。但是坚持那么久以后才忽然发现原来连微软都落后了。” 
  2007年,身心俱疲的雷军在众人的惊讶中辞去了金山软件CEO的职位。离开金山后的三四年时间,雷军一直在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 
  作为投资人,雷军先后投资了拉卡了、YY、凡客诚品等公司。软件出身的他希望通过投资的方式来“交学费”,学习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运作方式,同时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下一个风口。 
  这几年雷军不要秘书,不要司机,即使下雪也坚持在户外等几十分钟打车通勤,全身的行头就一个双肩包。不把自己当成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而是和初创公司的创业者打成一片,用近乎严苛的态度要求自己。 
  这个习惯被维持到了现在,雷军的任何一次出差都要求经济舱和普通酒店客房。做投资人期间他看过太多案例,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在相对优渥的条件下二次创业最终失败。 
  在入行的这25年,他很明白在互联网行业“速度和效率”意味着什么,不然他也不会被马云、马化腾这样的“晚辈”轻松超越。创业必须是艰苦的,必须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才能让创业者处于谨慎、谦卑和警惕的状态。 
  通过四年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公司的投资和学习,雷军终于等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风口”。 
  2010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迎来井喷式发展的一年,这一年智能手机销量突破3000万部,较2009年增长35%。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安卓系统,由于系统更佳开放,也让移动互联网服务所覆盖的范围更宽泛。 
  雷军找来黎万强、林斌、黄江吉等人,下定决心要一起创办小米。 
  “创业如跳悬崖,我40岁,还可以为我18岁的梦想再赌一回。”雷军说,他创办小米不为钱,不为利,不为虚荣心,就为了梦想。也许,还有心里的那一丝不服气、不甘心。 
  他和其他联合创始人说,这将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也可能是他最后一份事业。为此他不惜代价,他所持有的小米股份甚至没有他投资YY时所持有的股份多,在其他合伙人的顾虑下,他才增持了一部分股份。但他更希望得到的,不是小米的利益,而是证明自己的机会。 
  “做小米的之前,我悟出了成功的关键。聪明的人,勤奋的人,这个世界上多了去了,但是这个只是成功的前置条件。有这些不保证你成功,真正重要的是顺势而为,你要找到那个风口。”雷军在央视节目里说。 
  2010年4月6日,小米科技诞生了。 
  唯快不破!? 
  2014年第二季度,多家调研机构公布数据显示,小米首次超越三星,成为了全中国出货量第一的智能手机厂商。 
  这是雷军创办小米公司的第四个年头,这一年,属于小米的好消息不断,他在国内的出货量比去年增加227%,最新估值高达450亿美元。 
  那是小米还有雷军如日中天的时刻。但是,压力也随之而来。 
  “几乎所有的同行在开发布会时都要踩小米几脚。”雷军说,成为了中国第一以后,小米一下子从颠覆者和挑战者的角色,变成了一个防守他人攻击的防御者。“这个心态我有点没有转换过来。” 
  创办小米的这五年,雷军把小米成功的一部分归结于“低调”。低调,为小米争取了生存空间和势如破竹的速度,让小米成为了中国第一,也让小米成为了公众的焦点而离“低调”的初衷越来越远。 
  也许雷军已经很善于处理如何低调地将一个公司孵化壮大,但如何在壮大以后维持低调和谦卑的姿态,这也许不再是他一个人可以决定的了。 
  一位接近雷军的人士告诉记者,雷军很爱惜自己的羽毛,也很关注外界是如何看小米的。2013年,雷军曾发表过一篇《总有些事情让人无奈》的微信文章,在里面他提到,看着一些媒体撰写的关于小米和他个人不符合事实、有些怂人听闻的标题,他就心情很复杂。 
  “因为很多人都在这些新闻下面骂我。”但他心里也清楚,“做互联网的人都知道,娱乐、消费、消解,往往是无法避免的集体情绪,人们未必都有恶意,但是有些事说多了也许就当了真,这会让我们有些伤神。” 
  雷军个人微信公众号在2012年12月第一次发声,基本保持每年8篇左右的更新量。但在2015年,这个公众号更新了15篇文章,数量是历年来之最,也反映了他在这一年的压力。 
  在这一年里,雷军反复谈到自己创办小米的初心,小米目前遇到的困难和原因,以及他对小米的未来和改变社会现状的企业责任等各个方面。他用非常朴实、真挚的语言细说了一遍,希望公众能够对小米目前的做法有更多的理解和耐心。 
  雷军确实很难不紧张,很难不焦虑。作为一个后来者,小米发展的速度太快,小米提出的“互联网模式”打破了传统产业复杂的利益链条,影响了太多同行竞争者的定价结构,这注定了他在享受高速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一些来者不善的评价。 
  但媒体众多的报道和评价中,也有些小米实际存在的问题。 
  2012年雷军在一次公开讲话中,第一次总结小米的成功来自于“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他认为,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提速,是所有互联网企业最关键的问题。“快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小米之所以能在五年内快速增长成一个近450亿元估值,出货量7000万台,全国手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手机厂商,来自于它的轻资产模式可以保证小米快速反应和增长。 
  没有工厂,没有渠道,没有零售店,减少中间环节。这让小米可以减少渠道、门店、销售成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发、营销和用户沟通上。但这恰恰却成为了现在雷军不得不慢下来的原因。 
  他最初的想法是希望通过小米手机搭载的MIUI系统,构建一个移动互联网生态,并在该网络上销售相应小米服务以获得盈利。 
  截至2015年2月,MIUI的全球激活用户数才刚刚超过一亿。而小米所进军的互联网金融、本地生活服务、移动游戏等多个领域已经有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和360等一系列行业巨头占领了榜首位置,小米刚过亿的用户体量还难以直接和这些公司进行正面较量。 
  更严峻的问题在于,从2014年底开始华为、魅族、360、乐视、锤子等各个国产手机厂商先后模仿小米的互联网营销模式。 
   他们通过网络直销的方式销售手机来降低手机价格,并通过构建用户社区来和消费者互动,进行线上口碑营销,拉近了和小米的差距;另一方面,这些手机厂商本 身积累了社会销售渠道和运营商渠道,铺货能力强,同时通过和传统手机制造商合作的方式弥补了制造和研发的短板。和小米相比,他们能采用更灵活的手段来调整 线上和线下销售的比例和价格。 
  如此一来,小米曾花了四年所慢慢积累的“门槛”被对手不那么费力地跨过去了。 
  雷军在2014年已经意识到手机市场接近于饱和,小米需要尽快找到下一个突破口。他就提出国际化、小米生态链、小米电视和影业等一系列布局,希望能够抓住下一个“风口”,来积累更多的小米用户,以构建出他所预期的“帝国”规模。 
  但是,这时候“快”的缺点还是一一暴露。 
   手机成本定价导致小米无法提供庞大的资金来构建线下渠道。没有渠道,意味着小米的产品还很难深入到互联网并不发达的乡镇地区。没有专利,让小米海外化接 二连三地受到了专利诉讼,甚至险些被禁售。没有独占的视频内容和线下体验店,让小米电视无法仅依靠价格优势从互联网电视大战中胜出。 
  2016年3月,小米在华润五彩城开设了第二家小米之家,小米副总裁林斌在开业典礼上接受采访时承认,小米必须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以不亏本的形式发展线下零售团队。去年9月小米在当代商城开了第一家小米之家,是小米第一家真正意义的直营零售店。 
  “自营可以保证自己设计,自己优化细节,成本也没有那么高,颠覆了之前我们对线下零售的理解。”林斌表示。 
  但如果按照一年开一家的形式,小米较低的利润率不允许,恐怕很难在短期内超越传统手机厂商近十年建立的庞大线下销售网络。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在国内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如果还只期望在手机方面得到100%的增长,几乎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小米需要尽快找到下一个“风口”,从其他硬件、终端入手,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空气净化器、移动电源、净水器以及插线板,通过投资生态链企业,小米在用间接的手段探索新的增长点。 
  “目前价格昂贵、国内缺乏有力的可替代产品、适用人群多,每日使用频次高,才符合小米生态链的要求。”小米生态链联合创始人刘德在小米生态链新品牌发布会上表示。通过这几个手段,小米已经在衣、食、住、行各个领域积累了29家生态链企业。 
  但生态链的探索又带来另一个问题。生态链企业的产品被冠以小米的品牌推至与众,当这些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则会对小米品牌带来一定损害。另外,“过去一年小米生态链企业发布了20多款产品,让消费者觉得小米不专心了。”雷军解释这也是他所担忧的一个问题。 
  最终雷军选择将小米和小米生态链分离,利用MIJIA(米家)品牌作为小米生态链品牌,用新的品牌能比较好的保护小米品牌,同时也不失小米品牌对生态链创业公司在资源、合作各方面的信用背书。 
  但这一切,也多少印证了雷军2012年博客中自己曾总结的一句话,“快了以后能掩盖很多问题,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时候往往风险是最小的,当你速度一慢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 
  “小米的楼,还远不够高” 
  在“风口”上狂奔了五年的小米开始进入了调整期。 
  雷军在1月份的年会上说,过去一年他看到各种各样的负面报道和批评甚至诋毁,“我们小米手机不再发烧了”“小米就是个屌丝机”“小米的产品节奏乱了”“小米啥都做,就是个百货公司”。 
  “唯快不破”是雷军长久以来的追求,但却不得不承认这种“大跃进”式的速度在某些程度来说,是通过牺牲基础设施建设的时间而达到的。 
  在年会的通篇讲话中,雷军再也没有提到过“快”字,相反他第一次提出了“补课”。 
  他希望今年的小米可以慢下来,从运营、品牌建设和员工激励制度上补课,探索虚拟现实(VR)和智能机器人(63.800, 0.00, 0.00%)等前沿领域,另外在研发和技术上聚焦和突破,加强小米的技术实力。 
  小米探索实验室在今年2月底刚刚成立,由小米联合创始人黄江吉和小米路由器总经理唐沐负责。目前团队已经招募了来自腾讯、谷歌和Facebook等公司近20人。 
  这个实验室的首个项目是VR。目前还在招聘阶段,首批招聘岗位包括3D引擎研发工程师、计算机图形算法研究员、Graphics+GPU工程师、3D设计师和用户体验负责人。 
  2015年小米最后一场发布会,被媒体定义成一场“最煽情的发布会”。在发布会临近尾声时,雷军谈到了他初来北京的那段经历。 
  对他来说,再没有什么比24年前,只身一人从武汉到北京,走在空荡荡的车站广场上时那般茫然了。 
  第一个十年,让雷军从一个刚大学毕业的懵懂少年,一路成长为金山总经理,成为了金山上市的主要功臣。第二个十年,他从高处离开,重新思考人生并创办了一个颠覆过去的手机公司。 
  这个勤奋、自律、相信顺势而为的湖北男人,依然会愤怒、依然会不服气、依然相信天道酬勤。谁也无法预料,下一个十年,小米会变成什么样? 
  “在北京,小米的楼,还远不够高。”雷军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952

陌生電話響 先學會這四「不」 專家教戰》別以為聰明如你 絕對不會上當

2016-05-02  TWM

詐騙手法層出不窮,再聰明的人也不敢說自己一定不會上當。 事實上,詐騙再高明,預防之道卻很根本,只要記住四「不」,就能預防上當。

編按:本文作者為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其任職刑事局國際刑警科期間,曾擔任駐越南警察聯絡官,參與破獲大型國際電信詐騙案,熟悉詐騙集團海外運作模式,以及國際共打犯罪,本刊特請他為文防詐教戰。

詐欺是一項古老的產業。依照我國《刑法》第三三九條,「詐欺」在法律上定義為: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早年令人害怕的金光黨,施詐者常被形容具有魔力,不僅使用詐術可將磚塊變黃金,還可將被害人騙得六魂離體,帶著被害人到家中搜刮所有值錢家當。

現代社會詐術更上一層樓,許多人都有接獲詐騙電話的經驗,身旁的親朋好友三不五時亦常傳出遭人詐騙,嚴重者人財兩失,一生積蓄和退休金轉瞬間落入歹徒口袋。

精練話術

先利誘再威脅 使人迷陷

詐欺之所以令人深惡痛絕,實在是因為詐騙對象不分達官貴人、士農工商、販夫走卒一體適用。詐騙的手法更是與時俱進、不斷翻新,詐騙的管道亦持續增加。台灣詐欺產業向全球輸出,從縱橫兩岸,慢慢發展至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最遠已到東非肯亞與烏干達。

詐騙集團結合了高科技的犯罪工具、高明的話術和高報酬三高特色,創造了CP值極高的另類產業,令國際詐騙始祖——奈及利亞四一九詐騙集團(以奈籍人士為主的犯罪組織,專透過電話、網路交友,詐騙女性受害人錢財)也都汗顏。

古語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民眾要有能力抗拒詐騙的入侵,首先要了解詐騙集團誘使民眾上當的心法。歹徒多利用一般民眾的「好奇」、「害怕」、「貪利」、「好色」、「避免麻煩」、「樂於助人」六種心理引誘,配合特定情節的話術,使民眾一步一步地陷入錯誤,再按照歹徒指令操作匯款。

綜觀各式詐欺手法,歹徒的犯罪手法主要有三大類:第一類:「亂槍打鳥」。歹徒沒有掌握被害人個資,僅利用民眾貪利、好奇、害怕,或避免麻煩的心理,透過郵件、語音訊息發送,誘使民眾主動回覆。例如刮刮樂中獎、簡訊催費、語音催費、郵件招領、綁架恐嚇、親友出事、假冒公署詐騙等即是此種類型。

第二類:「願者上鉤」。歹徒同樣沒有掌握被害人個資,但利用民眾好奇、樂於助人或喜好美色的心理,透過電話隨意撥號攀談,直接以話術誘使被害人上鉤。例如,猜猜我是誰(假冒朋友借錢或酒店女call客)、色情援交、假求職等。

第三類:「請君入甕」。歹徒透過不法手段取得被害人個資,利用民眾貪利、害怕或避免麻煩的心理,透過電話直接要求民眾配合匯款或操作ATM解除分期。例如:綁架恐嚇、親友出事、網路拍賣購物、ATM解除分期付款、拍賣詐欺、假冒檢警身分、MSN詐欺、混合形態詐欺等。

避免被害

不輕信、不透露、不害怕、不遲疑詐欺的種類雖然琳琅滿目,但都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只要加強日常生活中的防詐意識,相信可以有效避免淪為被害人。

以下綜合整理之防詐四「不」曲,提供民眾防詐口訣:提高警覺、不輕信:對於「+」或「○○」開頭的國際電話要特別提高警覺,不可輕信。接到「銀行、郵局、醫院、網路賣家客服人員」或者自稱是「某某警察局、地檢署、健保署」的電話,更要提高警覺。

個人資料不輕易說出口:接到陌生來電,絕不可在電話中輕易說出個人資料,提供包括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電話、地址、銀行帳戶和信用卡號等個資。

主動查證、不害怕:詐騙集團常將來電號碼竄改,將手機的來電顯示偽裝成假郵局、假中信銀行、假花旗銀行、假賣家、假公務員等電話,如有疑問,務必先掛斷電話,再進一步查證,不可按照歹徒指令撥「九」或「○」回撥。如有接獲親友出事,要求匯款援救之情事,須先報警處理或盡速查證,避免因害怕陷入歹徒話術陷阱,一時焦急失察而上當。

積極舉報、不遲疑:警政署自二○○四年七月一日就設立一六五反詐騙諮詢專線,此專線提供二十四小時不分晝夜的服務,民眾可即時諮詢相關訊息。如確實有被害情事,尚可向一六五專線報案,一六五可聯合各金融機構實施「警示帳戶聯防機制作業」,在第一時間攔阻被害財損。從過去成效來看,只要在三十分鐘內啟動,可即時成功攔截匯款。

同時,一六五可立即轉介案件到轄區警察局發動偵查,於線上逮捕領款車手。民眾檢舉詐騙電話,一六五亦可通報各電信公司執行停話、斷話,讓歹徒不易取得電信門號。

「加強民眾防詐意識」以及「提升個資保護之觀念與作法」是防詐的成功之道。一旦有任何疑問,可隨時撥打一六五反詐騙諮詢專線查詢,多一分警覺,自然少一分被害,是預防詐欺犯罪的不二法門。

撰文 / 黃文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58

谷歌CEO皮查伊:對重返中國持“絕對的開放”態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2/156267.shtml

谷歌CEO皮查伊:對重返中國持“絕對的開放”態度
張曉軍 張曉軍

谷歌CEO皮查伊:對重返中國持“絕對的開放”態度

五年後,眼看其他企業在國內開疆拓土,谷歌也有點坐不住了。

i黑馬訊6月2日消息,據美國媒體報道,谷歌CEO桑德爾·皮查伊出席了2016年度Recode's Code會議,此次會議的熱門話題是人工智能,這也是谷歌未來的重要部分。皮查伊還談到重返中國大陸市場的問題,他表示,如果一切順利,他對谷歌重返中國一事持開放態度。

重返中國市場

“如果我們能妥善處理相關事宜,谷歌非常希望能重返中國,”皮查伊在Code conference上說道。“我希望谷歌能在全世界每個角落為用戶服務。”

同時,皮查伊表示谷歌搜索等服務回歸中國需要與政府方面進行談判,但谷歌方面持‘絕對的開放’態度。”

2010年谷歌關閉了中國大陸的搜索引擎,這讓其痛失了世界增長最快的市場占有份額,業務隨之出現大幅萎縮。雖然中國手機廠商都在使用Android系統,但谷歌的搜索、Google Play等很多服務並不能在大陸正常使用。五年後,眼看其他企業在國內開疆拓土,谷歌也有點坐不住了,去年就有消息顯示谷歌正尋求將Google Play應用商城帶回中國。

從皮查伊的此次表態中,能夠看出谷歌一直在為重返中國市場做準備,但具體何時能讓大陸用戶再次用上搜索服務,或許正像皮查伊說的那樣,“這需要判斷形勢並經過深思熟慮”。畢竟,眼下的環境不是谷歌想返回就能返回的。不僅要考慮競爭對手百度的擠壓,還要照顧到大陸的政策許可。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

在5月的谷歌I/O開發者大會上,皮查伊展示了谷歌助手和GoogleHome兩款智能交互設備。同時,宣稱在今年晚些時候Google Home會正式推出。

而AI領域並不只有谷歌。微軟小娜、亞馬遜Echo、蘋果siri都是一時之選。面對同類產品的競爭,皮查伊認為谷歌的產品更好,“我們從事(開發)的時間更長”,且每天處理的查詢比競爭對手要多得多,表現得也足夠智能。

“打造真正的會話理解和進行對話是我們實現差異化的地方。”人工智能的B面隱私安全也在備受擔憂。在這一問題上,皮查伊稱用戶可以控制設置並關閉聽的功能,“我們給用戶選擇權,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會更智能,給用戶更先進的隱私控制。”

除了重返中國的問題,皮查伊在Codeconference上還重點提到了公司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他表示谷歌在三四年前就認為AI會帶來巨大的技術變革,語音搜索將變得更加有用。

“我們看到了其中蘊含的巨大機會,”他說道。“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拐點,科技界將產生巨大變化。”

眼下,語音搜索已經逐漸成了一種趨勢,數據顯示,每五次搜索中就有一次是通過語音完成的,皮查伊認為這一數據未來還會有大幅的增長。在5月的谷歌I/O開發者大會上,皮查伊展示了谷歌助手和GoogleHome兩款智能交互設備。同時,宣稱在今年晚些時候Google Home會正式推出。

面對同類產品的競爭,皮查伊認為谷歌的產品更好,“我們從事(開發)的時間更長”,且每天處理的查詢比競爭對手要多得多,表現得也足夠智能。

此外,他也非常贊成亞馬遜CEO貝佐斯的觀點,即“機器學習和AI都處在發展的早期階段。”

谷歌 重返中國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797

與樂視成立合資公司的廣汽 緣何放棄絕對控股?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383.html

傳統車企與互聯網企業,誰顛覆誰?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238.SH,下稱“廣汽集團”)與樂視控股(北京)有限公司(下稱“樂視控股”)一起交出答案: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

6月8日,廣汽集團、樂視控股和眾誠汽車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眾誠保險”)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這三家企業按照45%、40%和15%的股比共同投資的大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聖科技”)在廣州正式成立。大聖科技項目首期投資14億元,首次註冊資本金為2億元。

早在2015年7月31日,廣汽集團就發布公告,董事會審議並通過了《關於廣汽集團汽車互聯網生態圈項目的議案》,同意廣汽集團汽車互聯網生態圈項目實施,建設包括整車電商平臺、車生活平臺、車聯網平臺和創業投融資平臺等四大平臺。現在,此項目發生的變化是,廣汽集團對投資方進行調整,項目資金來源由廣汽集團及投資企業出資調整為由廣汽集團、樂視控股及眾誠保險三方共同出資。

廣汽集團總經理曾慶洪今天在發布會上表示,合資三方將充分利用廣汽的線下汽車全產業鏈,樂視的線上內容、渠道、流量,以及眾誠在專業汽車保險服務及風險管理上的優勢,打造最值得信賴的修車、用車、買車、租車換車一站式平臺,構建開放共享的汽車互聯網生態圈。

廣汽集團方面指出,在大聖科技項目的股比上,廣汽集團主動放棄絕對控股地位,這一舉動體現出廣汽開放的姿態和與互聯網深化合作的決心。在未來的股權結構中,大聖科技將繼續大力推進混合所有制。根據廣汽發展規劃,未來將逐步把部分業務運營職能註入以車生活、整車、車聯網和互聯網創投為核心的下屬子公司中,形成大聖科技與各業務板塊子公司聯動的架構,並根據業務的特性尋找能形成協同效應的外部合資方,不斷吸收外部的資本和資源,激活企業活力。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廣汽集團雖然在大聖科技直接控股45%,但另一股東眾誠保險也屬於廣汽集團旗下的企業,加上間接控股,廣汽集團依然是大聖科技的實際控制人。在眾誠保險股權結構中,廣汽集團、廣州零部件以及廣汽商貿分別持有20%的股份。而廣汽集團在廣州零部件以及廣汽商貿兩家企業中又各持股51%和100%。

有業內人士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廣汽集團表面上主動放棄大聖科技的絕對控股地位,存在幾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性是大聖科技很快進行新一輪融資,不排除樂視增資或其他企業註資,未來股比存在較大變數。還有,打造汽車+互聯網生態圈尚處於摸索階段,投資有風險,廣汽集團公開是以參股而並非絕對控股的身份,這樣可攻可守可退,大聖科技首次註冊資本金僅為2億元,由此可見無論是廣汽集團還是樂視,對本次聯手打造汽車生態圈還是比較謹慎,還處於試探階段。

目前,這個廣汽集團牽頭打造的汽車互聯網生態圈項目只有廣汽一家車企,樂視尚未有汽車產品投產,加上大聖科技的股權結構暗藏玄機,其生態圈的開放性遭到質疑。

廣汽集團執行董事、常務副總經理馮興亞今日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未來不斷通過融資等方式,將以最開放的心態鏈接資源,大聖科技將不會局限於廣汽旗下品牌,而是會向所有汽車主機廠、零部件企業以及經銷商開放,不會局限於特定資本方,而是向全社會投資人開放,實現共贏。而樂視超級汽車聯合創始人、全球副董事長丁磊認為,汽車產品只是這一平臺上的要素之一,打造未來交通生態圈才是重點。

樂視超級汽車聯合創始人丁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