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徐星投資福爾莫斯 投資雜感(三十二) 張東偉

http://xueqiu.com/9587077332/22141680
對投資人來說,投資中最致命的失敗不在於錯過了一家好企業或好股票,而在於持有了一家看似很優秀、但事實上已經悄然進入經營優勢的中後段、或者將進入成熟 期甚至即將步入衰退期的公司股票。公司步入優勢期的中後段的標誌並不會寫在財務報表上。當一家公司的利潤還在增長甚至高速增長的時候,這家公司的問題可能 已經出現並在積累了,股票市場是如此的敏感,在一家公司已經明顯顯露出這些徵兆前比如顯露在經營業績上時,其股價往往早已見頂並很早就步入了長期的漫漫熊 途了。

一家優秀的企業,是如何告別輝煌乃至走向衰落的呢? 為什麼很多公司的業績看似還在增長,但股價卻早早見頂長期陰跌?

在我看來,具有良好歷史業績的企業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因行業存在經營壁壘而享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另一類則是因為企業經營環節的卓越高效而形成的雖無競爭優勢,但屬經營優秀的企業。但不管哪類企業,其存在經營擴張的衝動,這也是股東的天然要求和壓力。

對 於前一類企業來說,競爭優勢的存在往往侷限於區域性或某特定產品領域。有兩種情況下企業的競爭優勢可能會出現問題。第一,在預感主業經營的擴張空間不大、 增長不快時,為了更快、更大的擴張,企業在積累了足夠的資金後向尚不具備競爭優勢或高效經營的領域投資,這必將給企業未來的經營帶來風險,降低公司未來的 整體資本回報率。目前A股中這類公司有相當數量,不一一例舉(這是公司戰略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果原來具備競爭優勢的產品或主業繼續保持和增強優勢,那麼 問題尚不大,最可怕的是原來的主業的擴張空間已經不大而新領域的投資遭受競爭壓力,那麼公司的整體資產回報率將大幅下降而迅速走向衰敗。第二,迫於擴張壓 力或企業錯誤估計了本身競爭優勢,將原來區域性的競爭優勢向全局性的市場或產品領域擴張時,整體競爭優勢將不斷下降。很多百貨業的擴張而企業資產回報率下 降正是這種情況。此外,還有一種情況,如果行業形勢發生變化,比如市場規模出現高速增長或新的需求產生,那麼一些區域性的市場活某細分領域就出現空白,一 些新的競爭者就可能趁機而入並站穩腳跟。行業新的競爭結構就改變了,原來存在競爭優勢的消弱只是時間問題,企業即便經營業績還在增長,投資人的預期也將發 生大的改變,股價的溢價必將持續降低。

對於後一類企業來說,由於原本就不存在競爭優勢,只是企業在多個經營環節的效率領先於對手,但由於 取得了較好的經營業績而成為「行業榜樣」,競爭對手的模仿必將成風且並不困難,例如經營體制可以學習、複製,優秀的人才和技術可以挖過來或仿製來,管理質 量更是容易被效仿,……原來效率高的企業就如同賽場上暫時領先的運動員,被後來者超越只是時間問題。上世紀80年代,我清楚地記得,日本的企業一時成為全 球各行業企業學習的標竿,但差不多同時正是日本股票市場即將見頂的標誌性事件。

對投資人來說,學習研究失敗的企業,與研究優秀的企業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縱 觀巴菲特的投資,與其說他是個選股大師,不如說是個識別失敗企業的大師。很多批評人士曾抱怨,近幾十年來美國最牛的公司,巴菲特幾乎沒有投資過一家。但是 他卻是長期投資中業績最好的投資人,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他的投資中很少有讓他損失巨大的錯誤投資,或者在這些企業即將走向衰落之前,巴菲特就已出售了。例如 美國的房利美,巴菲特也曾投資過,但他在這家企業輝煌時期就已經看到了其未來的問題,及時將其出售。很多人學巴菲特,以為只要買好公司股票就行了,但對於 如何識別即將失敗的企業卻缺乏研究。這是這些投資人遭致投資失敗的重要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52

徐星投資福爾莫斯 投資雜感(三十) 張東偉

http://xueqiu.com/9587077332/22123689
股票可以老,投資人的思維不能老

據華爾街日報中文網消息,《財智月刊》統計了過去20年裡表現最好的10只股票,它們分別 是:Kansas City  Southern(鐵路運輸,190倍)、Middleby(廚房用具,143倍)、II-VI(工業部件,104倍)、 EMC公司(數據存儲,96倍)、高通公司(信息技術92倍)、Oracle(數據庫軟件86倍)、Diodes(半導體設備76倍)、 Biogen  Idec(生物製藥,63倍)、Celgene Corporation(生物製藥,62倍)、 Astronics(航天設備,60 倍)。(請參見ICE的轉貼:《外媒盤點美股20年表現最好的10個股票》)。

這個金榜名單裡,可以說涵蓋了美國20年來企業界價值創造 最典型的信息。名單裡有因業務重組而改變原經營業務的公司(Diodes和Kansas City  Southern),但主要還都是長期專注於主業的 公司,且即使改變了原主業的公司後來的主業也擁有業內獨一無二地位。可以看到,工業設備、器件和相關服務等公司佔據了主要位置——它們都是那些具有革命性 意義的偉大新產品類公司,在給社會創造了巨大價值的同時,也給投資人帶來巨額回報;醫藥、生活消費類股依然榜上有名,但卻不是那些幾十年不變的傳統產品行 業的公司;還有令人驚奇的是,一家看似普通的鐵路運營服務商竟然佔據了第一名的位置。

這10家公司近20年來給投資人創造了多少價值呢? 如果20年前平均買入上述10只股票,20年後的收益率約為98倍,年均複利約25%!20年25%的年均複利,也基本上就是一個第一流的偉大公司長期經 營的平均收益率!因此,長期看市場非常有效,沒有其他任何因素能干擾,即使存在牛熊循環、市場先生變幻莫測的脾氣以及所謂股票市場的「制度」問題等等。

可 以說,20年前絕不會有人能猜中這10家公司並長期持有至今。但我相信,一定有投資人能取得20年年均25%回報的投資業績。因此,單靠選「好公司」並長 期持有並不能取得這樣的投資業績。看一下其中的很多公司,比如,高通公司和甲骨文,它們的股票市值其實早在2000年時就「見頂」,這12年來總收益率是 負的,即使它們的公司經營收益能創出比2000年還高的記錄。這一現象是發人深省的。

作為實業投資,其經營的主要績效標準就是會計賬面 值。從這個角度看,不能說高通等公司在2000年時經營「見頂」,其股東們更不會同意當時就去清算解散公司;但作為股票投資人,其業績標準是市值,而市值 是以對公司未來經營判斷的結果,就是估值問題。其核心對公司經營階段的判斷。當投資人認為公司的經營已經過了最輝煌期後,其股票的溢價就將不斷被降低,使 投資人享有不到公司後續經營的成果。因此,精明的投資人應該在之前將其股票變現掉。過了最輝煌期後的公司,也許就成了所謂的人所共知的「藍籌公司」——它 們享有最高的市場知名度,但實際上就像一個進入風燭殘年的名人,儘管其歷史輝煌,享有最高的社會聲譽和尊崇地位,但實際卻是一個幾乎不能靠自身再給社會貢 獻力量的老人。

一些投資人往往執著於那些所謂「好公司」(一個流行的說法是「要選那些不會死的公司」),而忘了任何公司,雖然沒有死,但就如同人一樣會變老,不管它曾經多麼優秀和輝煌。

挑 選優秀公司——這只是投資的第一課。會估值——這是股票投資人真正的獨有的功夫和水平所在,也是投資人在整個證券市場裡的價值所在。「估值」在我看來其實 就是對企業「價值年齡」的定位。「高估值」是經常發生的,不過很多時候股票的「高估值」並不可怕,例如那些競爭優勢處於成長初期的高估值幾乎是市場經常性 的現象,這些公司往往沒什麼知名度或亮點,但事實證明這類高估值並不會對投資人產生多大傷害。而應避免的應是那些「致命」的高估值,它們往往發生在公司經 營的優勢期進入中後階段,又恰逢牛市時期,這時期的公司往往成為市場上知名度最高類的明星,也最易被大眾理解認識並達成共識。

這個名單裡也表明了這一點:前10名中基本上沒有我們平時如雷貫耳的美國「最著名」的大牌公司,如微軟、IBM、英特爾、沃爾瑪、通用、思科,甚至蘋果。它們無論是公司還是股票,都曾是歷史上「偉大」的代名詞。但時代在發展,企業會變老,但是,投資人的思維不能變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53

讀書劄記150119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上) 槍炮、獵頭與 農耕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1/19/%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119%e7%a6%8f%e7%88%be%e6%91%a9%e6%b2%99%e5%a6%82%e4%bd%95%e8%ae%8a%e6%88%90%e8%87%ba%e7%81%a3%e5%ba%9c%e4%b8%8a-%e6%a7%8d%e7%82%ae%e3%80%81%e7%8d%b5%e9%a0%ad/

讀書劄記150119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上) 槍炮、獵頭與 農耕

掌門執筆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2007) 歐陽泰Tonio Andrade

 

本書的前身是作者在耶魯的畢業論文「Commerce,Culture,and Conflict:Taiwan under European Rule,1624-62」(2000),該文獲2002年美國歷史學會古騰堡論文獎.本書可說是歐陽泰教授一鳴驚人之作, 研究的是臺灣荷治時期(1624-62,共約四十年)社會史, 提出「共構殖民co-colonization」這一獨家見解,描述早期歐洲殖民者在亞洲活動的行為模式.

 

史學家John Wills Jr近年提出「歐洲人支配下互動性萌生現象the interactive emergence of European dominance」學說, 認為早期亞洲各地的歐洲殖民者都非常依賴當地各種族群團體—-尤其是商業社群, 來建立殖民地.**** 歐洲勢力憑藉“船堅炮利”和國際視野, 在區域已有的貿易結構上面,營造出一種“被包容的衝突”形勢,構築出「共構殖民」的歷史格局.

本書可視為上述新潮史識的開創性與及突出個案研究.***

 

本文試著介紹荷治臺灣「共構殖民」的形成過程及其結構分析.

〈背境〉

「福爾摩沙Ilha Formosa葡萄牙語, 意為“美麗島”.  1582年來自澳門(1557年開埠)的葡萄牙船在西岸觸礁,水手登島停留了四十五天, 後來返回澳門,流傳了這個名字. 這是有案可稽的首批登島歐洲人.

「臺灣」,原住民語“大員”的音轉,意為“臺江內海”, 地在今之臺南市,海灣已然消失. 1623總部設在巴達維亞(今之雅加達,1619年被荷蘭人佔有.)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所屬艦隊進攻澳門不遂,轉於澎湖築堡,又為大明水師所逐, 輾轉來到大員灣落腳. 尋且宣佈“佔領”,建立殖民地,所築城堡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

 

臺灣西南部是一塊沖積平原,土地肥沃, 遍地野生動物,尤其多鹿. 當地居住著以燒墾-狩獵方式維生,行「獵頭風俗」的西拉雅族原住民.*** (編按:請參閱《SENSE隨筆150108臺灣原住民的獵頭文化》.) 人類學家John Stepherd將西族人的獵頭行為放置在「性別分工」的文化脈絡中進行解讀. 在原住民的世界觀中,世間萬物若不落入男性的範疇,當必落入女性的範疇. 男人絕不從事耕作,因為耕作是女人的事務;反之亦然. 由女性操持的原始耕作方式並沒有灌溉系統,也沒有耕犂,並不種植大陸型穀物,如稻米. 原住民文化上抗拒稻米耕作,此點非常重要.****

 

歷史學家估計當時全島原住民人口約共10萬人, 以稱作「」的村落單位為最高政治實體,原則上沒有酋邦之類的更大型組織. 其時村社林立,關係緊張,戰爭頻繁. 村落戰爭與獵頭風俗互為表裡,成為社會的基本結構, 制約了人口增長,達致生態平衡.

 

殖民地的歐洲人口最初只有士兵320人, 後來也從未超出一千幾百人的範圍. 莫說根本不會有人從荷蘭移居此地, 甚至巴達維亞也沒有人願意前來,因為實在是太遙遠和太危險了. 大家都知道,這地方的人會獵頭. 所以來的多是VOC的官員和士兵,與及少數傳教士和商人.

荷蘭人能夠在此立足,先決條件自然是火槍犀利, 更重要的是VOC的高度組織能力和幹練的官員. 而真正決定性的卻是原住民社會「村落戰爭」的大格局, 各村社都想和這夥武器利害的“超強社”結盟, 而不是聯合起來對抗他.*** 尤其在最初的一次聯社夜襲,被殺死過百人而慘敗之後!

 

至於漢人,那時約有1,500人在西南平原盤桓, 大多是貿易商,散居於相熟的村社,主要採購鹿皮和鹿製品. 另外,大員灣有兩條漢人小村子, 荷蘭人一口咬定是海盜村. 漢人出乎意料地人少,也沒甚麼組織.

上述是荷蘭人到來時三個族群的基本狀況.

 

熱蘭遮殖民地辛苦經營, 用了幾年時間才大致降伏了原住民,立定腳跟. 首先考慮的自然是開闢財源,以維生計, 這也是巴達維亞總部的“自給自足”指定方針. 事實上起初幾年殖民地無利可圖, 一切都要仰賴總部供給,包括糧食. 把臺灣社會和歷史翻天覆地般轉換了的是荷蘭人實行的

〈漢人移墾區〉計劃.

VOC官員發現西南平原土地肥沃,極之適宜種植甘蔗和稻米等高價值作物. 他們最先想由印尼招募移民前來開墾, 結果很簡單,沒人願意到這蠻荒之地定居. 接著想到的是引進作物由原住民耕作,但也意料之外地無法實行.

 

當代人類學知道採獵社會的人民非迫不得已根本不會施行農耕, 因為耕田的營生實在是太辛苦和不健康了!對西拉雅族人來說更不只此, 按照他們的價值觀念,男人只適宜狩獵,最好獵的是人頭, 耕作是絕對丟面的事務,就像我們社會的男人去當“家庭主婦”一樣!(男人最重要的是面子,而非性命.) 那麼由女人耕田如何? “縱有健婦把鋤犂”是錯的, 女性的體力扶不起耕犁,也開闢不了灌溉系統.

 

最後,相熟的漢人海盜獻計:從福建招募漢人勞工前來開闢種植園. 時維明末, 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勞工要幾多有幾多.  1632年首個大規模漢人勞工甘蔗園投產(僱用了300人.), 兩年後稻米園也營運成功,一切順利. 天下亂自然糧價飛升,低工資而高售價,種植園暴利驚人, 漢人承包商和殖民地政府均盤滿缽滿. 從VOC遺留下來的檔案得知,從種植園抽取的各項稅收成為往後殖民地政府的最大宗收入.***

 

種植園的成功引發連鎖式社會效應, 最先是福建移民大量湧進,到了荷治末期漢人人口高達20,000之多. 其次,漢人和原住民的社會衝突大幅升溫,成為治理的燙山芋. 其三,大型漢人社區和後來擴大的經濟活動範圍 如獵鹿, 強力改變了生態環境, 導致原住民生存空間收窄.**** 原漢積怨,自此時起.

 

結論:荷蘭人創造了一個為營利而存在的漢人移民邊地開墾區, 藉由制度上的支持, 最終使得漢人移民把臺灣轉化為農業殖民地, 去到永久性改變生態環境的地步.

梅花鹿近乎滅絕,原住民也就…..

 

下篇將撮要所謂「同構殖民」的荷漢原三族政經結構及其危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372

讀書劄記150127福爾摩沙(下) 鹿死誰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1/27/%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127%e7%a6%8f%e7%88%be%e6%91%a9%e6%b2%99%e4%b8%8b-%e9%b9%bf%e6%ad%bb%e8%aa%b0%e6%89%8b/

讀書劄記150127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下) 鹿死誰手? —–「共構殖民」的真義
掌門執筆

話說漢人移墾區計劃大獲成功,福建移民大批湧進臺灣,建立了龎大的漢人社區.其時擁有火槍及政權的荷蘭人居於城堡,施行管治. 荷人數目極少,只有千人之譜. 漢人社區生產力強大,提供了殖民地收入的絕大部分, 人數有萬餘人. 原住民人口最多,約為十萬人, 居於村社,仍過著傳統燒墾狩獵生活.

起初荷人武力鎮壓和幹練治術雙管齊下,三方勉可平衡. 隨著漢人社區急劇膨脹,平衡漸失. 張力首先體現在經濟活動造成的利益衝突上面, 後來惡化成為政治和暴力對抗.*** 舉個典型事例: 獵鹿造成的「原漢衝突」.

〈鹿死誰手〉
其時西南平原遍地梅花鹿,大群者數以千計. 獵鹿是原住民的主要生計, 日本武士對鹿皮需求甚殷 (註:交易量高達年一萬張.), 以整張無破損無血漬者為上貨; 中國人要的鹿茸鹿鞭則是貴價藥材. 原住民以傳統手法獵鹿, 用弓箭和套索, 不殺母鹿和幼鹿,非常環保.

漢人則不然. 漢人引進 “陷阱捕獵法”,以陷坑困住百計鹿隻, 只好不分母幼,亂棒打殺. 為求大規模作業,就算鹿皮因破損血汙而貶值亦在所不計. 如此,不數年鹿口劇減, 原住民也就無以維生, 最終導致大型衝突.

荷人在事件中由頭至尾充當主導角色,兼且大耍兩面手法. 起先漢人是不準獵鹿的,獵鹿是原住民的權利. 隨著種植園計劃成功, 殖民地政府把承包制推廣至其他生產項目, 並且發展出稱為「贌pachten」的競價拍賣招商方式.***** 將一年期的獵鹿執照 “出贌”乃是當時的一大創新. 此招竭澤而漁,當然嚴重破壞生態, 但對獲利至上的殖民地官員和漢人來說,此計大妙也.
大型衝突發生後荷人作出了政策調整, 對獵鹿執照附加各種限制,務求重新平衡各方利益, 最後更取消了這項出贌.

VOC殖民地的赤裸裸目標是牟利, 此點不同於西班牙人的 ‘揚國威以宣聖教’, 因此決策上更具理性, 執行上也更具彈性.**** 荷蘭人的宏觀治理策略其實是相當成功的, 作者稱之為
〈共構殖民co-colonization〉.
「共構殖民」意指荷人憑藉強制性武力而握有大局主導權, 與漢人在經濟和一般事務上進行合作, 共同對原住民的經濟資源和傳統經濟型態進行剝奪, 以牟取利益.*****

共構殖民之所以成立和有其需要, 出於以下事理:
首先, 原住民如果能夠轉換生產方式, 則荷人毋需招引漢人到來拓墾. 問題是原住民基於文化傳統,男性不事農耕, 而女性體力又不勝稻作, 勞動力只能外求.*** 恰逢明季天下大亂,低廉的大陸勞工無限量供應. 再者,稻作是漢人拿手好戲,毋須培訓. 所以,勞動力求諸漢人符合成本效益.

其次, 基於 巴達維亞經驗,荷人熟悉如何與漢人頭人打交道, 且對他們的營運能力極具信心. 漢人頭人也沒有令荷人失望, 他們依賴此一制度剝削同胞以自肥,*** 每當發生勞工叛亂的時候, 甚至會及早向荷人通風報訊.

其三, 原住民這邊,獵頭文化令村社之間世代積怨, 荷人憑藉火槍威力鎮懾各部, 達致 “和平Pax”, 各社對此並無異議. 事實上, 原住民與漢人的經濟面利益衝突遠較其與荷人的政治面利益衝突嚴重.*** 荷人告訴原住民:漢人無良而狡詐, 全靠我們荷人處事公允…..
(另一方面, 漢人苦於原住民侵擾生產,盜竊作物, 於是荷人告訴漢人:原住民野蠻而狡詐, 全靠我們荷人依法治理…..)

重要的是:在於當時,如無荷蘭人強制武力的保護和管轄, 缺乏國家政權支持的漢人無法在臺灣立足; 另者, 如無漢人頭子的人脈和組織力, 甚至資本投資(舉例煉糖廠.), 荷人也無法建立龐大的生產事業.***** 相互勾結才是共構殖民的意義所在.

荷人對漢人的治理策略是
〈甲必沙Cabessa制度〉.
「甲必沙」意為“頭人” “頭家”, 是漢人自治社區的首領人物, 其經濟功能則是承包商.***

此制度源自南洋,實質是明朝 “里甲制”之延伸. 中國官僚系統極度精簡,基層農村向來自行管治, 華人因而具有按宗族組織自治的悠久傳統. 尤其是飄洋過海的華人,如不結成一團則無法存活; 如無牽頭人回鄉招攬,墊支旅費,安排船運, 也根本到不了南洋. 牽頭人之所以這樣做, 只因他們就是僱主,承包了需要勞工的生產事業, 例如種植園.

「頭人」自然成為華人社區的管理人,堂口的大佬, 負責對外交涉,對內仲裁,施行周濟. 頭人由公推而出, 通常多是有財有勢的家族, 即是地方利權的佔有者.***
1645年VOC臺灣文獻上首次官式使用「甲必沙」一詞, 該年設立的司法性質 “市參議會” 容許兩名甲必沙加入.*** 未幾, 甲必沙便慣例承包殖民地的稅務徵收.

殖民地和甲必沙的業務合作,性質上是一種商業契約, 白紙黑字,受法律約束,權利義務一清二楚. 當然甲必沙為了獲得契約而向官員行賄事屬尋常, 始終是中式做法嘛….. 殖民地一般不插手甲必沙的推舉,但有權解除其資格.

荷蘭人之所以採行甲必沙制度, 主要是因為漢人社區極度封閉,完全無法滲透.*** 漢人凝聚力極強, 而且文化自豪感極重,就算屈居人下也看不起白人, 不似原住民那麼易於分化.

荷人對原住民的治理策略則是
〈長老制度〉.
甲必沙制度看似外來而實是原生; 與之相反,長老制看似傳統而實是舶來.*** 這裡要註意兩個制度雖然均有其慣例上的基礎, 但官式上都是荷人精心制訂的產物.

荷人對待原漢兩族群的心態是截然不同的, 荷人當漢人是貿易夥伴, 外來勞工,其關係屬契約性質, 那是純然理性的業務運作, 對等交換,不講感情,約滿解除. 但荷人卻當原住民是治下子民, 其關係屬封建性質,是領主與封臣的人身依附. 非常有趣的是,反映在建立關係的過程上面, 荷人與漢人簽訂白紙黑字的文件契約; 但卻與原住民舉行繁文褥節的封建儀式.*****

首先, 無論是透過外交抑或軍事行動, 作為封建主的VOC堅持逐個村社分別建立 “宗主與從屬”關係, 規定舉行公開的受降儀式.**** 村社代表在儀式上向VOC官員獻上該村子的 “一株帶有原生土壤的樹苗”…..十分之象徵主義.
後來, 殖民地政府建立慣例, 每年舉行聯盟村社大會, 每條村社必須於會前推選一名「長老」參加. 大會儀式莊嚴並且繁瑣, 由殖民地長官賜予長老「藤杖」, 官服和奧蘭治親王三色旗幟等權力象徵物. 長老代表村社作為封臣, 任期一年,可以無限期連任, 惟每年必須在大會上重新進行身份核訂.

在官方的語境之中,這是一種家長制, VOC是各部族長老們的大家長, 而長老則是部落民的家長. 部民如冒犯長老的威權, 就如長老冒犯VOC一樣,必遭嚴懲. 對於頑劣的部族, 其長老會在大會上遭到公開羞辱; 個別刁民亦會公開體罰. 對於合作從命的部族, 其長老會被公開讚揚和嘉獎….. 頗具中式天朝之風尚.
作者稱此為「象徵主義統治機制」.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2007) 歐陽泰Tonio Andrad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516

演說1502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1/31/%e6%bc%94%e8%aa%aa1502%e7%a6%8f%e7%88%be%e6%91%a9%e6%b2%99%e5%a6%82%e4%bd%95%e8%ae%8a%e6%88%90%e8%87%ba%e7%81%a3%e5%ba%9c/

演說1502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

講者:掌門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2007) 歐陽泰Tonio Andrade

本書的前身是作者在耶魯的畢業論文「Commerce,Culture,and Conflict:Taiwan under European Rule,1624-62」. 該文獲美國歷史學會古騰堡論文獎, 研究的是臺灣荷治時期社會史, 提出「共構殖民」理論描述早期歐洲人在亞洲的活動模式.

 

「福爾摩沙Ilha Formosa葡萄牙語, 意為“美麗島”. 1582年來自澳門的葡萄牙船在西岸觸礁,水手登島停留了四十五天, 後來返回澳門,流傳了這個名字. 「臺灣」則是原住民語“大員”的音轉,意為“臺江內海”, 地在今之臺南市,海灣已然消失.  1623總部設在巴達維亞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所屬艦隊進攻澳門不遂, 轉於澎湖築堡,又為大明水師所逐,輾轉來到大員落腳. 尋且宣佈“佔領”,建立殖民地, 所築城堡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

 

〈獵頭文化〉

臺灣西南部是一塊沖積平原,土地肥沃, 其時遍地野生動物,尤多鹿. 當地居住著以燒墾-狩獵方式維生,行「獵頭風俗」的西拉雅族原住民.

 

人類學家John Stepherd將西族人的獵頭行為放置在「性別分工」的文化脈絡中進行解讀. 在原住民的世界觀中,世間萬物若不落入男性的範疇,當必落入女性的範疇. 男人絕不從事耕作,因為耕作是女人的事務;反之亦然. 由女性操持的原始耕作方式並沒有灌溉系統,也沒有耕犂, 並不種植大陸型穀物,如稻米. 原住民文化上抗拒稻米耕作,此點非常重要.****

 

男童從4開始即離開母親懷抱,住進「男性會所」過著集體生活. 男性社會按照年齡層級,即輩份分割, 組合成權力階梯, 以髮式和衣著嚴格區分. 男人們閒日聚集在中央廣場,緊密鍛鍊狩獵和作戰技能; 有事之時,或出獵鹿,或出戰鬥. 而“獵頭”乃是戰爭的最高境界儀式部分.***

男人到了21歲獲準結婚, 但不準與妻子共同生活,只能在晚上伺機相會. 理論上,懷孕是“非男非女,亦男亦女”的危險狀態, 妻子有孕, 由最高女祭司強制墮胎!**** 實踐上,這種消除戰士家庭心態的行逕,是用來維繫集體戰鬥氣慨的極端做法. 男人到42歲正式退休, 這才離開會所過家庭生活,生兒育女.

 

上述是村落的內部社會生活形式; 另一方面,「村落戰爭」則是西拉雅人的外部社會生活形式. 兩種形式互為表裡,緊密關聯,合起來構成「獵頭文化」.

村落戰爭多以突襲和伏擊方式進行,戰況每陷於狂暴,男女老幼,滿門俱滅. 殘酷的外部戰爭壓力催生出嚴苛的內部生活形式,就像古希臘的斯巴達人一樣. 戰爭形式甚至決定了村落布局,外圍多築有短牆或密植竹林; 內籠甬道狹窄,以利扼守; 中央廣場寬闊,方便集結.  村際即是戰國,村落之間合縱連橫,遠交近攻,諸多狡詐.

 

根據VOC遺留下來的檔案資料推算,荷治時期臺灣原住民總人口約10萬人,密度每平方公里3人. 比起其他南島語系地區平均密度20人,遠遠未達到生態條件容許的極限. 那時平野多鹿,蛋白質分配充足, 原住民身軀高大,體質健康,迥異於大陸居民. 高體質的成立條件是人口受到極其有力的制約,方法就是獵頭文化.

 

〈荷蘭統治〉

1624年荷蘭人初建殖民地的時候只有士兵320人,後來也從未超出一千幾百人的範圍. 莫說根本不會有人從荷蘭移居此地, 甚至巴達維亞也沒有人願意前來這塊太遙遠和太危險的地方. 來的多是VOC的官員和士兵,與及少數傳教士和商人.

荷蘭人能夠在此立足,先決條件自然是火槍犀利, 更重要的是VOC的高度組織能力和幹練的官員. 而真正決定性的卻是原住民社會「村落戰爭」的大格局, 各村社都想和這個“超強社”結盟, 而不是聯合起來對抗他.***

 

至於漢人,那時約有1,500人在此盤桓, 大多是貿易商販,散居於相熟的村社,主要採購鹿皮和鹿製品. 另外,大員灣有兩條漢人小村子,荷蘭人一口咬定是海盜村. 漢人出乎意料地人少,也沒甚麼組織.

 

殖民地辛苦經營,用了幾年時間才大致降伏了原住民,立定腳跟. 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開闢財源,以維生計, 這也是總部的“自給自足”指定方針. 事實上起初幾年殖民地不但無利可圖,一切還要仰賴總部供給,包括糧食.

把臺灣社會和歷史翻天覆地般轉換了的是荷蘭人實行的「漢人移墾區」計劃.

VOC官員發現西南平原土地肥沃,極之適宜種植甘蔗和稻米等高價值作物. 他們首先考慮的是由印尼招募移民前來開墾,但沒人願意到這蠻荒之地定居. 接著想到的是引進作物由原住民耕作, 但基於上述文化原因,意料之外地無法實行.

 

最後,相熟的漢人海盜獻計:從福建招募漢人勞工前來開闢種植園. 時維明末, 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勞工要幾多有幾多. 1632年首個大規模漢人勞工甘蔗園投產(僱用300人.),兩年後稻米園也成功營運. 天下大亂自然糧價飛升,種植園暴利驚人, 漢人承包商和殖民地政府均盤滿缽滿. 從VOC遺留下來的檔案得知,從種植園抽取的種種稅收成為往後殖民地政府的最大宗收入.***

 

起初荷人武力鎮壓和幹練治術雙管齊下,三方勉可平衡. 隨著漢人社區急劇膨脹,平衡漸失. 張力首先體現在經濟活動造成的利益衝突上面, 後來惡化成為政治和暴力對抗.*** 最典型的事例是由獵鹿造成的大規模「原漢衝突」.

〈鹿死誰手〉

其時西南平原遍地梅花鹿,大群者數以千計. 獵鹿是原住民的主要生計,日本武士對鹿皮需求甚殷 (註:交易量高達年一萬張.), 以整張無破損無血漬者為上貨; 中國人要的鹿茸鹿鞭則是貴價藥材. 原住民以傳統手法獵鹿,用弓箭和套索,不殺母鹿和幼鹿,非常環保.

漢人則不然.漢人引進陷阱捕獵法”,以陷坑困住百計鹿隻, 只好不分母幼,亂棒打殺. 為求大規模作業,就算鹿皮因破損血汙而貶值亦在所不計. 如此,不數年鹿口劇減,原住民也就無以維生,最終導致大型衝突.

 

荷人在事件中由頭至尾充當著主導角色,兼且大耍兩面手法. 起先漢人是不準獵鹿的,獵鹿是原住民的權利. 隨著種植園計劃成功,殖民地政府把承包制推廣至其他生產項目,並且發展出稱為「贌pachten」的競價拍賣招商方式.***** 將一年期的獵鹿執照“出贌”乃是當時的一大創新. 此招竭澤而漁,當然嚴重破壞生態,但對獲利至上的殖民地官員和漢人來說,此計大妙也.

大型衝突發生後荷人作出了政策調整, 對獵鹿執照施加各種限制,務求重新平衡各方利益, 最後更取消了這項出贌.

 

VOC殖民地的赤裸裸目標是牟利,此點不同於西班牙人的‘揚國威以宣聖教’, 因此決策上更具理性, 執行上也更具彈性.**** 荷蘭人的宏觀治理策略其實是相當成功的, 作者稱之為〈共構殖民co-colonization〉.

「共構殖民」意指荷人憑藉強制性武力而握有大局主導權, 與漢人在經濟和一般事務上進行合作, 共同對原住民的經濟資源和傳統經濟型態進行剝奪,以牟取利益.*****

 

共構殖民之所以成立和有其需要,出於以下事理:

首先,原住民基於文化傳統,男性不事農耕, 而女性體力又不勝稻作, 勞動力只能外求. 恰逢明季,低廉的大陸勞工無限量供應. 稻作是漢人拿手好戲,毋須培訓. 所以,勞動力求諸漢人符合成本效益.

其次,基於巴達維亞經驗,荷人熟悉如何與漢人頭人打交道, 且對他們的營運能力極具信心. 漢人頭人則依賴此一制度剝削同胞以自肥.***

再者,對原住民這邊來說, 獵頭文化令村社之間世代積怨, 荷人憑藉火槍威力鎮懾各部,達致“和平Pax”,各社對此並無異議. 事實上,原住民與漢人的經濟面利益衝突遠較其與荷人的政治面利益衝突嚴重.*** 長期下來,原住民依賴荷人而仇視漢人, 偶逢“荷漢突衝”, 必助荷方,盡殺漢人.

 

重要的是:在於當時,如無荷蘭人強制武力的保護和管轄, 缺乏國家政權支持的漢人無法在臺灣立足; 另者, 如無漢人頭子的人脈和組織力, 甚至資本投資(舉例煉糖廠.), 荷人也無法建立龐大的生產事業.***** 相互勾結才是共構殖民的意義所在.

 

荷人對漢人的治理策略是〈甲必沙Cabessa制度〉.

「甲必沙」意為“頭人”“頭家”,是漢人自治社區的首領人物, 其經濟功能則是包商.*** 殖民地一般不插手甲必沙的推舉,但有權解除其資格.

荷蘭人之所以採行甲必沙制度,主要是因為漢人社區極度封閉,完全無法滲透.*** 漢人凝聚力極強,而且文化自豪感極重,不似原住民那麼易於分化.

 

此制度源自南洋,實質是明朝“里甲制”之延伸. 華人具有按宗族組織自治的悠久傳統, 尤其是飄洋過海的華人,如不結成一團則無法存活; 如無牽頭人回鄉招攬,墊支旅費,安排船運,也根本到不了南洋.牽 頭人之所以這樣做,當然因為他們就是僱主,承包了需要勞工的生產事業,例如種植園.

「頭人」自然成為華人社區的管理人,堂口的大佬, 負責對外交涉,對內仲裁,施行周濟. 頭人由公推而出,通常多是有財有勢的家族, 即是地方利權的佔有者.***

1645年VOC臺灣文獻上首次官式使用「甲必沙」一詞, 該年設立的司法性質“市參議會”容許兩名甲必沙加入.*** 未幾,甲必沙便慣例承包殖民地的稅務徵收.

 

荷人對原住民的治理策略則是〈長老制度〉.

甲必沙制度看似外來而實是原生;與之相反,長老制看似傳統而實是舶來.***這裡要註意兩個制度雖然均有其慣例上的基礎, 但官式上都是荷人精心制訂出來的.

荷人對待原漢兩族群的心態是截然不同的, 荷人當漢人是貿易夥伴,其關係屬契約性質,那是純然理性的業務運作,對等交換,不講感情,約滿解除.

但荷人卻當原住民是治下子民,其關係屬封建性質,是領主與封臣的人身依附關係. 非常有趣的是,反映在建立關係的過程上面, 荷人與漢人簽訂白紙黑字的文件契約; 但卻與原住民舉行繁文褥節的封建儀式.*****

 

無論是透過外交抑或軍事行動,作為封建主的VOC堅持逐個村社分別建立“宗主與從屬”的關係,規定舉行公開的受降儀式.**** 村社代表在儀式上向VOC官員獻上該村子的“一株帶有原生土壤的樹苗”…..

後來, 殖民地政府建立慣例,每年舉行聯盟村社大會, 每條村社必須於會前推選一名「長老」參加. 大會儀式莊嚴並且繁瑣,由殖民地長官賜予長老「藤杖」,官服和奧蘭治親王三色旗幟等權力象徵物. 長老代表村社作為封臣, 任期一年, 惟每年必須在大會上重新訂定身份.

 

在官方的語境中,這是一種家長制,  VOC是各部族長老們的大家長,而長老則是部落民的家長. 部民如冒犯長老的威權,就如長老冒犯VOC一樣,必遭嚴懲. 對於頑劣的部族,其長老會在大會上遭到公開羞辱;個別刁民亦會公開體罰. 對於合作從命的部族,其長老會被公開讚揚和嘉獎….. 作者稱此為「象徵主義統治機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104

企業詐騙上升 搜證要扮鬼扮馬 會計版福爾摩斯 專捉大鱷

1 : GS(14)@2010-10-19 22:59:21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 ... 3-848015?category=m


員工突然「富貴」,支出遠高於收入?公司財務報表幾年來都「報錯數」?一切蛛絲馬迹或代表着商業詐騙正在發生。4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Ernst & Young)設有會計「福爾摩斯」團隊,專門調查企業貪污、受賄等詐騙行為,有時更要扮成員工,走入公司搜證。

一家歐洲的跨國企業曾收到告密信,指一名內地分銷商經常獲得過多的回扣(kickback),矛頭直指香港分公司的董事總經理,認為兩人關係不尋常。該公司聘請了安永的「福爾摩斯」-糾紛協調及審查服務進行調查,發現這名董事總經理早已貪污成性,不單跟內地分銷商串謀詐騙,更用香港公司的儲備來操控業績,甚至聯同辦公室的業主「夾計」,定出高於市值的租金,將差額「分贓」,中飽私囊,最終被母公司炒魷處置。

全球16%企業存詐騙個案

其實商業詐騙一直存在,安永早前調查發現,全球有16%企業發現公司有詐騙個案,較08年上升3個百分點,當中12%的內地及香港企業,近年亦出現詐騙事件。

安永糾紛協調及審查服務主管合夥人霍德傑(Chris Fordham)稱,詐騙已不分行業、地區及時間,任何階層的員工亦有機會牽涉在內,而向他們求助的,通常已牽涉到董事局成員及CFO等高層。

為了掩人耳目,企業會聘請會計「福爾摩斯」深入公司調查某名員工或部門,搜查電郵、帳單等資料,透過超級電腦分析數據,甚至訪問內部員工,四出打探一切消息。

「福爾摩斯」隊員通常不會透露身份,派出的卡片是「安永諮詢服務」而非「糾紛協調及審查服務」,有時怕觸動涉案人士神經,「福爾摩斯」隊員甚至要扮成內部員工進行搜證。

霍德傑坦言,部分企業對詐騙意識不足,以為貪污等事離他們很遠:「有老闆說他收到告密信後很氣憤,問我對方為何不光明正大指證內部詐騙?但如果他們願意開名指證,便不會出動告密信。」

企業要預防詐騙發生,安永糾紛協調及審查服務合夥人齊雅頌(Joseph Quiazon)認為,首先要保持警覺,深入分析各部門及流程,甚至供應商中有何漏洞會引伸出詐騙,同時要配合最新政策,制定公司防貪及詐騙指引。

----------------------------------

會計偵探 新鮮人免問

如何成為會計界「福爾摩斯」?不單要有偵探頭腦,更須擁有專業背景,正在招聘人手的安永糾紛協調及審查服務合夥人齊雅頌稱,會計師、律師、執法人員、分析師等,全是招聘目標,而新畢業生由於欠缺各方面的經驗,未必適合。

在安永的「福爾摩斯」隊伍中,亞太區約有150人,其中香港只得20人,全為精英中的精英,如齊雅頌本身是警隊中的高級偵查員,亦擁有會計師資格,後來加入了法證會計,轉眼已11年。

----------------------------------

一個字眼 重燃希望

就算行賄者手法再高明,如何「眉精眼企」,總會有破綻。在法證會計工作逾11年的齊雅頌,曾在一間公司搜證1個月,仍然毫無頭緒,最終因為一個簡單的字眼,卻成破案關鍵。

5年前,齊雅頌收到一間大型油公司求助,懷疑印尼銷售員工涉及行賄,結果一行5、6人飛往印尼,到公司檢查所有電腦檔案,包括將已刪除的檔案「復活」,再以影像方式複製檔案,細心檢查每個細節。1個月後,仍未有任何發現,齊雅頌當時已預備放棄。正當準備結束工作,有人提議試用「賄賂」的關鍵字搜查多一次,結果一大堆相關電郵在電腦屏幕前彈出,不少電郵更寫着「你收到我的賄款沒有?」、「我已付上賄款」的證據,最終發現賄款涉及200多萬美元(約1,560 萬港元)。

----------------------------------

假扮員工 進行搜證

作為會計「福爾摩斯」,有時要「扮員工」潛入公司調查。霍德傑有次收到客戶晚上「急call」,指公司帳目有問題,懷疑會計員工曾「做手腳」,要求霍在翌日朝早,跟隨他飛到上海,唯一條件是霍德傑要隱藏會計師的身份,扮成他手下員工。

當霍德傑來到該公司會計部,要求查閱單據,但對方非常不合作:「當時是9月,我要求查閱當年4月份的帳單,他們樂意給我,但到要求3月份時,他們說不知放在哪裏。」霍德傑深信事有蹺蹊,指着附近的檔案要求查看,對方即時說未有授權而拒絕,「剛巧他們的主管進來,批准我看,才發現我指着的檔案便是3月份的帳單,當中有真的及假的單據。」

最令他驚訝的,是他在抽屜中發現一張用英文寫的「步驟表」,教授整個會計部員工如何製造「假單據」,發現數額涉及400萬美元。

撰文:沈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211

【電視出身】演新福爾摩斯彈起

1 : GS(14)@2016-10-13 08:09:31

40歲的班尼狄甘巴貝治,25歲開始其演藝生涯,善於演出歷史人物的他,曾為英國BBC電視台拍攝電視電影《霍金》,演英國天文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並為他贏得電視作品男主角獎,及後在電影《解碼遊戲》(The Imitation Game)中飾演數學家圖靈(Alan Turing),不過令他彈起的是2010年播出的電視劇《新福爾摩斯》(Sherlock),令他贏得連艾美獎在內的多個最佳男主角獎。



《魔幻王國》

55歲的英國女演員泰達史雲頓,曾憑《敵對同謀》(Michael Clayton)奪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較為港人認識的,是在電影《魔幻王國》(The Chronicles of Narnia)系列中飾演白女巫。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013/197989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839

第4季首播放催淚彈福爾摩斯、華生變仇人

1 : GS(14)@2017-01-05 08:01:13

引頸以待的人氣英劇《新福爾摩斯》(Sherlock)第4季,於香港時間昨日凌晨播出第一集,可是首集已有重要角色喪生,觀眾都於網上表示心碎。今集講到由班尼狄甘巴貝治(Benedict Cumberbatch)扮演的福爾摩斯,因為已故宿敵Moriarty的關係,獲其位高權重的哥哥Mycroft用手段豁免殺人罪,要他重回倫敦查案。福爾摩斯繼續與好拍檔馬田費曼(Martin Freeman)飾演的華生為警方破懸案,更差點錯過了Amanda Abbington飾演的華生老婆Mary生BB。B女出世後,福爾摩斯以非常手法幫手湊B,與B女講長篇道理叫她不要亂掟玩具,相當搞笑。緊湊戲碼在中後段開始,福爾摩斯起初將一連串的案情關鍵放在Moriarty身上。但原來一切是關於Mary的特務過去,她的舊隊友以為被Mary出賣,因此追殺她。最後福爾摩斯查出出賣Mary等人是Mycroft政府內閣的秘書,秘書被福爾摩斯激到惱羞成怒,所以開槍殺他,此時Mary卻飛身保護他而中槍。Mary死前向華生表示人生最開心便是遇上他,相當催淚。華生將老婆的死怪責福爾摩斯身上。不過同時在Mary出事前,其實華生搭巴士時被女子搭訕,之後不敵誘惑出軌。



■Mary為救福爾摩斯而中槍。

■班尼狄扮演的福爾摩斯向B女長氣地說教,場面趣怪。

■Toby扮演的新奸角下集出場。


鬧爆新奸角

不少劇迷看到Mary死那一幕都表示心痛,加上馬田費曼與扮演Mary的Amanda在現實中結束了16年戀情,令劇迷睇得更加投入。下一集將於香港時間下周一凌晨播出,福爾摩斯將遇上由Toby Jones扮演的新奸角Culverton Smith,肉緊地大鬧對方卑鄙。撰文:泰米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103/198844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273

【西遊記】由福爾摩斯劇透到容祖兒

1 : GS(14)@2017-01-07 00:29:35

【文化籽:西遊記】距離上一季不知不覺已經三年,第四季的《新福爾摩斯》(Sherlock)終於面世。放心,不劇透。



不過,如果是粉絲,望穿秋水,大概早早收看了,也不怕劇透。如果不相信我,還是怕劇透,建議可先看劇才看文,或者更簡單的刪文不看。這裏不談案情,只說福爾摩斯在新一季除了熱愛Twitter,還到處玩視像通話。想起第一季的驚艷。那年,2010年,還翻拍《福爾摩斯》?可以選擇似Guy Ritchie執導的電影版本,將福爾摩斯打造成拳擊高手,跟一般動作片再沒太大差別。又或者像美國的電視劇《福爾摩斯新傳》(Elementary),拍成現代版,再將華生變成女人,把原著徹底改頭換面。再唔係,就要變成Ian McKellen套《福爾摩斯的最後奇案》(Mr. Holmes),針對福爾摩斯年老後的退休生活,不賣奇情改賣感情。一句講晒,就係唔可以將十九世紀末的小說版本搬字過紙。因為,必死。聽上去,好像有點矛盾,不是說我們都愛懷舊嗎?照道理,愛懷舊的話,將入屋的熟悉情節,重現一次,便最好。像張學友再唱《情已逝》或者《遙遠的她》,一定要原汁原味,千萬別改編曲,才會得到全場合唱的大受歡迎。王菲只此一場的演唱會,你會想聽《紅豆》和《我願意》,還是《匆匆那年》?懷舊是為了重拾美好的記憶。要怪,就怪福爾摩斯太受歡迎,多年以來,總有不同的改編作品出現,從未離開過人間,從未需要讓人懷念。似容祖兒。然後,容祖兒繼續上台奪金,有人說,為甚麼她還在,沒有讓座給後起之秀。同一時間,又有人說,為甚麼跟她同輩的歌手,個個也只賺人仔,沒有飲水思源,放棄香港市場連廣東歌也少唱。點做都死。要討好全世界,確實是不可能的任務。我向來重視體育精神,要靠他人讓路才能獲取冠軍,總不夠過癮。出盡全力也戰敗的話,也沒有甚麼好埋怨,只能說一句技不如人。係,年年德甲也是拜仁慕尼黑,的確好悶,都無可能因為太悶便要求拜仁慕尼黑主動退下來,讓個冠軍給RB萊比錫。才特別佩服《新福爾摩斯》。它沒有背棄原著初衷。第一季的第一集,正正改編首篇小說《血字的研究》,電視劇中的角色身份、背景、關係,大致上也符合原著設定。只是將時空由19世紀轉移到21世紀,說到福爾摩斯懂得利用GPS,會上網,手機不離身,讓一般觀眾更能代入,竟可將早成經典或老餅的福爾摩斯再一次推上高峯。那時候的Benedict Cumberbatch,在電影電視界別還未有甚麼代表作,只是《愛.誘.罪》(Atonement)其中一個小角色;今日卻變成全球公認的男神。不敢想像如果Benedict Cumberbatch沒有用純正英式口音一輪嘴背誦出一連串台詞,似個有精神病的現代人,而是一字一句慢條斯理讀出破案過程的古代人,會是怎樣的光景。不斷拘泥舊有的一套成功方程式,只是死路一條。想好好生存下去,從來也講求與時並進。除非,你有本事有條件像張學友像王菲,隱藏一段時間,讓舊的,過一過冷河,先洗一洗大家的記憶才再次喚醒大家的記憶,讓已經變舊的再次散發新鮮感。我們原來不戀舊,我們都貪新。即使,那個新,很多時,其實是舊。這些年來,書店關門了,雜誌結業了,漫畫沒人看了,唱片沒人買了,港產片沒人拍了,翡翠劇場看不下了。新的,一腳踢開舊。我最喜歡的,或是我較擅長的,一件一件的倒下了。我常在想,究竟要怎樣適應世界的急速變化,才可以如常地自在地過活。我不太懂。所以,當看見容祖兒還會推出收錄全粵語歌的大碟,還會願意花費時間在演藝學院細場地開演唱會,還會為在香港獲獎而琢磨和興奮,還會盡力記熟每一句歌詞,像時光停頓,也真是由衷地佩服。十幾年光景,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大部份人也退後或前進了,怎可以不佩服容小姐?即使,我很清楚,相對佩服,更多人是批評、投訴和指摘。這裏畢竟是香港。



演華生太太瑪莉的Amanda Abbington現實中是Martin Freeman女友,二人最近分手。

來到第4季,福爾摩斯兩兄弟的互動增加了不少。


撰文:方俊傑

觀塘長大,壹仔打滾,偏愛西片、西劇、中日韓美女。利物浦悲慘球迷,非西人一個。fb:方俊傑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06/1988744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6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