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比不知道:A股市值達到其他金磚三國總市值的兩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173

中國股市目前市值達到巴西、俄羅斯和印度總市值的兩倍。僅在六個月之前,兩方還旗鼓相當。

來自彭博的這張圖片顯示了中國股市市值與其他金磚三國總市值的情況:

i_qpkBPwpd2g

在截至12月16日的六個月當中,中國股市市值猛增50%至4.94萬億美元,而巴西、俄羅斯和印度的總市值則縮水21%至2.54萬億美元。上證綜合指數同期大漲46%,相對而言,俄羅斯的Micex指數大跌13%,巴西聖保羅證交所指數下跌2.8%。印度的標普孟買證交所敏感指數則上漲4.9%。

由於市場猜測中國央行在上個月降息之後將采取進一步措施放松貨幣政策,中國股市大漲。俄羅斯和巴西則在貨幣貶值之際加息,而印度央行本月則連續在第五次政策會議上維持基準回購利率不變。

交銀國際駐香港的中國研究主管洪灝表示,中國正在放松政策,而其他新興市場則在收緊;只要人民幣不會無序貶值,中國將繼續有超群表現。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177

萬達在香港高調上市之後 王健林的下一步 中國地產王 兆元帝國的兩大挑戰

2015-01-12  TWM

 

在中國富豪榜上經常名列前茅的萬達商業地產董事長王健林,陸續將旗下的事業掛牌,用意除了盡速轉型、避開房市降溫衝擊,顯然也有提前布局、為接班做準備的用意。

撰文‧周岐原

去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萬達商業地產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以集資港幣二三八億元(約新台幣九四五億元),成為近三年港股最大的IPO(首次公開發行)。這檔新股的聲勢浩大,不僅因為它目前在中國一一一座城市,經營近二百個綜合商辦,穩坐世界第二、中國第一大商辦開發商,更因為這家企業,正是萬達商業地產董事長、中國超級富豪王健林的旗艦事業。

「王健林」和「大連萬達」,堪稱近年全中國最紅火的兩個名字。王健林第一次成為輿論焦點,源自他看衰中國電子商務的前景,王健林大膽預言,十年之後,電商不可能占中國零售市場的五成比重,於是他和觀點相反的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約定打賭人民幣一億元,不過後來王健林卻說,這只是「玩笑話」。除此之外,王家的資產,被估計高達人民幣一四五○億元(約新台幣七二五○億元),屢屢成為名列前茅的中國富豪,也一再成為話題。

房市轉空 分拆企業上市其實,除了身價和發言,王健林的大連萬達,集團版圖也大得驚人。長期研究中國富豪的胡潤,這樣形容王健林:「如今王健林想做的,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意:最大的電影院線,最大的海洋公園……,所有涉及的領域,他都要做到世界第一,這是典型的美國夢。」公司數據顯示,大連萬達集團的年營收至少有人民幣一八六六億元、稅後淨利達一二五億元,是總資產三千八百億元的巨型事業體;細數集團旗下,還有連鎖百貨、文化旅遊和高級飯店事業,與商業地產是支撐集團的四根支柱。

然而王健林就算繼續和馬雲對賭,中國房市已不復風光的嚴酷現實,他也了然於心。就像這次上市集資的萬達商業地產,一三年營收較一二年還成長逾四成,稅後淨利卻小幅衰退,股價也表現平平,沒有特別亮眼。因此王健林積極布局海外房地產,並擴大投資文化旅遊業,近日甚至出資人民幣二十億元,購併第三方支付企業,正式進軍網路金融市場。

這種種努力,是為了讓萬達盡速轉型,盡可能避開中國房市寒冬的衝擊。王健林也公開強調:「二○二○年時,萬達集團年營收將上看人民幣六千億元、淨利上看六百億元,半數以上來自非房地產業務,正式轉型為文化旅遊企業!」以位在湖北武漢、開幕不到一個月的萬達電影樂園為例,就是萬達集團耗資人民幣七十億元、籌備五年的重點項目。在開幕式上,王健林對於事業多角化的用意直言不諱,他指出:「在商言商,發展文化產業,沒有任何情結,就是為了賺錢。」

挑戰一:積極轉型

進軍文化旅遊、電影市場

從去年舉辦的國際電影節,更可以看出萬達集團對中國的文化旅遊業市場,有多大的企圖心。自從一二年中,萬達集團以二十六億美元購併美國第二大電影院線商AMC,萬達集團就正式進軍國際娛樂業,也讓對中國市場興趣濃厚的美國電影業者,終於找到夠分量的在地夥伴。

《華爾街日報》指出,在解釋自己的電影大業時,王健林一句話,讓在場所有業者摩拳擦掌,都想盡快進軍中國市場。當時王健林強調:「你們如果不來中國發展,還能去哪裡?」於是隔年十月,萬達集團在山東青島舉辦國際電影節時,「好萊塢片商老闆們幾乎都來了,每人身邊還有一位大明星作陪!」一位主辦單位員工回憶,當晚包括妮可基嫚、凱薩琳麗塔瓊斯、約翰屈伏塔和李奧納多迪卡皮歐等大牌演員,先後走過紅地毯,隆重的場景宛如國際影展。這些明星腳下的中國土地,既不在北京、上海,此行也並非宣傳新片,全都是應邀參加萬達集團的活動、共同造勢。

在盛大風光的儀式烘托下,王健林宣布,萬達集團將在全中國興建十三座電影樂園,在青島的這一座「東方影都」,將投資人民幣五百億元,面積足足等於七百個足球場!

少年入伍 熬過雪地行軍事業大、野心大,家產更大的王健林,原本只是一位來自四川、家有四位弟弟的退伍軍人,身高不到一七○公分的他,究竟靠什麼打江山?王健林只說:「北大、清大,都不如膽子大!」未曾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但是他在一次公開演講中,罕見提及自己過去的從軍經驗,王健林認為,「多吃一口飯,多堅持一下」,就是驅動他打造商業帝國的動力。

王健林回憶,一九七○年加入人民解放軍時,他還只是一名十六歲的青少年。入伍不久,長官就下令展開野戰訓練,部隊成員要負重十多公斤,行軍一千公里。王健林說,當時全軍忍耐寒冷、在雪深及膝的荒原不斷挺進,平均每天步行三十公里以上;晚上睡覺,直接挖洞鑽進雪裡,就這樣度過整晚。

這種艱難的環境下,王健林坦言,「走到後來,只剩下信念在支撐。」完成訓練時,全單位一千多人裡,達成目標者不到一百人,還未成年的王健林竟也名列其中。王健林笑說,當時有一位老班長私下指點,要他用餐時多拿半碗飯,才能吃飽;多吃半碗飯,似乎也是王健林拿下榮譽的關鍵。

另一個讓王健林畢生難忘的事件,則是在他創業初期,原本與某銀行商定的人民幣二千萬元貸款,忽然被拒絕撥付。王健林清楚記得,為了拜託銀行守信,他一再前往銀行,五十多次下來,王健林被連番擋駕,最終沒能取得融資。這一成一敗的經驗,讓王健林暗自立誓,一定要把大連萬達塑造成世界級企業。「我們要成為沃爾瑪、IBM,或者Google那種,世界上每個人都知道的品牌。」王健林對CNN說。

挑戰二:接班問題

兒子愛炫富,負面新聞多儘管商業帝國已達顛峰,但萬達商業地產掛牌後,下一個挑戰,就是接班問題。王健林曾經感嘆,當年自己只生了一個孩子,實在太少;因此今年剛滿二十七歲的獨生子王思聰,自然成為王健林全力栽培接班的對象。

這位地產之王如何教育下一代?王健林的作法是,一次撥給兒子人民幣五億元巨款,讓王思聰成立私募基金,從頭學習投資與商業決策。王健林指出,他要讓王思聰自己經營事業五年,「上當受騙個二十次」,看看孩子能不能鍛鍊出經營管理的手腕,因此決不干涉兒子的投資計畫。

雖然王思聰知名度也很高,但迄今為止,他登上娛樂新聞的頻率,遠高過財經版面。例如王思聰曾以,「我交朋友不論有錢沒錢,反正他不會比我有錢」一語,成為中國網民的調侃對象;近日,王思聰又在集團位於海南三亞的酒店、大辦生日派對,現場美女如雲,他身為壽星,反倒發送iPhone及iPad給與會來賓,算是再次讓人見識中國富二代的特立獨行作風。

比起父親當年雪地行軍、拜託銀行主管的苦幹實幹態度,王思聰應該還不具備管理眾多事業的能耐;但王健林也已經明言,不一定會將集團掌舵者之位,交給獨子接班。

這個中國最具政商實力的巨型集團,將如何過渡權力,是王健林寫下驚嘆號後,無可迴避的問號。

萬達商業地產

成立:1988年

董事長:王健林

市值:新台幣1207億元主要業務:經營多功能商辦及萬達廣場四大支柱 撐起兆元帝國 ——大連萬達集團事業版圖大連萬達集團年營收人民幣1866億元、稅後淨利125億元,總資產3800億元(約新台幣1.9兆元,2013年資料),旗下有四大事業體。

萬達商業地產 經營近200個綜合商辦,總面積世界第二、中國第一。

飯店事業 旗下三個品牌,經營71家五星級飯店。

文化旅遊事業 經營1315個電影銀幕、88家KTV。

百貨事業 經營99家百貨公司。

註:文化旅遊事業旗下的萬達影業,已通過中國證監會審批,即將掛牌上市。 資料來源:大連萬達集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419

如何正確看待當前的兩融? trustno1

來源: http://xueqiu.com/7730004385/35425998

如何正確看待當前的兩融?
管理層高高舉手,是不是重重落下,還有兩個鐘頭即見分曉,這里就簡單叨叨幾句。從去年10月份起來的這波大行情,最具爭議的就是,純粹依靠杠桿資金推動。這被很多基本面派認為,沒有基本面支撐的行情,最終都會打回原形。這次兩融的排查,被很多人看成黑天鵝。
我的基本看法是,自10月份以來的這一波融資盤的大規模急速擴容,實際上就是當前中國整個宏觀經濟基本面的一個縮影。我們如果有心,去翻查一下人民銀行的貨幣供應量表,就會發現自6月份M2達到14%的高點以後,下半年整個M2始終平穩在120萬億左右,直到最後2個月才沖回122萬億。
6月1209587.20
7月1194249.24
8月1197499.08
9月1202051.41
10月1199236.31
11月1208605.95 
12月1228400.00
從央行年末發布的報告的措辭來看,管理層其實對12.2%的增速是不滿意的。那也就是說自6月份以後,實際上並不是央行在降速貨幣供應,恰恰相反而是在盡一切可能加油門抵抗通縮。
為什麽會進入通縮?很簡單,內外交困,土地是過往中國最大的信用創造的源泉,而現在房地產增長停滯;地方政府是過往中國最大的投資實體,而現在由於地方債務和高壓反腐,整個地方經濟陷於怠工停滯的局面。另外一方面,國外美元,美國經濟數據,在三季度急速走強,強美元周期基本確立,這意味著世界範圍內的美元流動性已經開始枯竭。央行年末報告來看,外占只有6000億,比去年少進1萬億的水平。

面臨這樣內外交困的局面,當前央行唯一的彈藥庫只有那鎖了4年的20%的準備金,這是中國央行唯一一幅家當,在美國沒有正式加息之前,動用最後的子彈是相當不明智的。因此管理層就需要盡一切辦法,在不降準的情況下,尋找杠桿窪地來創造貨幣信用。

一個杠桿窪地,就是中央政府的資產負債表,這一塊其實在4萬億中受到的沖擊相當有限。所以我們可以看到6月份以後,李博士和fuckway,批條子像竄稀,希望依靠中央主導的基建項目來對沖地方政府的投資下滑。

而另外一個杠桿窪地,其實就是當前的股市。我們可以看到本輪行情起來之前,國有大藍籌,平均股息率都在6-7個點,而兩融利息也不過就是8個點,凈風險溢價不過1個點,甚至像上汽這樣的奇葩分紅完全可以覆蓋利息。而且這些大盤藍籌,幾乎都是國家信用,沒有誰會相信工商銀行會倒閉。因此他們就成為了管理層創造信用,對沖民間投資下滑的最好工具。利用工商銀行的股票融資,和在上海批出一塊土地進行貸款所創造的貨幣沒有本質的區別。

我們可以看到,10月份的時候,兩融余額不過是3000億超過,4000億不到,而到了12月末急速擴張到了1萬億規模,整個增幅將近7千億。而整個M2從10月到12月僅僅增長了1.9萬億,也就是說這3個月里,有超過1/3的貨幣供應是股市創造的。12月低,央行和銀監會發文,將非銀金融同業存款並入內存口徑,且不收準備金,這實際上就是將資本市場作為一個新的信用創造機器引入中國經濟。在當前這個局面之下,對於正在喪失貨幣創造能力的中國央行來說,任何一元的貨幣信用都是致命的。如果沒有歲末這3個月的行情,創造的7000億元貨幣,整個M2增速將不足12%。這就是為何,兩融和股市高位運行數個月,監管層都漠視不管的最大原因。


那麽對於這次的兩融排查,我們又應該怎麽看呢?我們需要非常關註這一事件的時間節點,正好是瑞士央行宣布取消下限遭致全球動蕩的隔天。我認為,這應該是政策當局,對瑞士央行這種黑天鵝造成全球沖擊有所憂慮,在為動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做準備工作,對水位已高的部門就要騰出一些庫容,以防額外的風險沖擊。

換而言之,這次的排查,只有兩種可能,第一,如果外圍風險不高,對內影響有限,那麽證監會高高舉起,輕輕落下,應付一下了事;第二,如果系統性風險蔓延,那麽也是證監會左臉給個耳刮子,央行右臉揉一下,嘴巴里再塞一個甜棗。

對於陷於通縮憂慮的中國央行,當前是,萬里長城一塊塊磚都不能少,少一塊磚,就要找兩塊來補。貨幣余額里少7000億,那麽新的一年創造貨幣的任務就要翻一倍,創造1萬4千億。對於當下整體缺少貨幣創造能力的中國經濟來說,這無疑是不可接受的。


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學經濟家 曾經說過,拉動股市,不是發鈔勝似發鈔。在這里,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反複再回顧一下,去年1月份黃奇帆的一篇講話。這篇文章對於我們如果正確地認識股市和兩融市場在通縮周期內的重要作用是非常益處的。

“信不信今年過年消費量會比去年少?股市里錢少了,中國1億多股民就代表了1億多主要的白領消費群體,我們會因此有很多意外的困難。”黃奇帆判斷。

他分析說,過去幾年中,美國股市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的13000多點暴跌到6000多點,但是兩年時間內就恢複到了24000多點,這表明美國經濟在金融領域內已經渡過了難關;日本股市在過去20年中一蹶不振,持續在15000點附近徘徊,但在去年一年中由15000點變成了25000點,上漲了60%。

“如果中國股市從2000點上漲到了2500點,這個500點相當於股市市值上漲了25%,現在中國股市市值是30萬億元人民幣,如果漲20%就是6萬億,這里面可能有4萬億元是企業的增值部分,企業就會增加融資,散戶及普通股民只占1/3,相當於6萬億增值部分中有2萬億是股民的,股民會拿其中10%來吃掉、用掉,相當於有2000億元用於消費。


“所以不要以為股市跟我們無關,如果股市沒有景氣起來的話,消費也會有影響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957

決策粗糙 冠軍米產區農夫被迫放「無薪假」 別再遇旱就休耕 政府該做的兩件事

2015-01-19  TWM
 
 

 

一四年降雨不足,導致今年春季水情吃緊,政府再度調撥農業用水以供應工業所需,卻犧牲了不少用心栽培優質好米的農民。農業與工業用水如何分配?專家指出,善用大數據預測旱情、發展廢汙水利用系統,才是雙贏的不二法門。

撰文‧何欣潔

二○一五年一月上旬,上屆「冠軍米產區」得主之一田守喜(代表新竹竹北參賽)扛著農具,緩緩步入田裡,仔細地除草、照顧田地,一如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秋季,他卻無法享受豐收的喜悅。

為工業犧牲農業

對台灣精緻農業傷害大

一四年十二月底,經濟部「旱災災害緊急應變小組」宣布,除翡翠水庫外,全國主要水庫蓄水量嚴重不足,為確保一五年上半年民生及產業用水供應,決議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及嘉南五個農田水利會灌區第一期稻作停灌。

這項粗糙的休耕政策,不但讓農民無語問天,更與政府的農業政策相衝突,傷害台灣的精緻農業,也虛擲國家資源。

農委會於一三年起啟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中程計畫」,鼓勵復耕具有進口替代、外銷潛力、可維護農業永續經營之有機作物,及產銷無虞之「地區特產」等作物,預計至一六年活化農地四.五萬公頃,創造七百九十億元產值,計畫總經費需求高達四一六億元。沒想到,政策上路不久就遇上旱情,決策單位再度犧牲農業、轉讓工業用水。

二○一六年復耕狀況若不如預期,投入的四百餘億元經費與預期效益恐怕都要大打折扣,也嚴重打擊青年農民配合政策、復耕稻田的士氣。

雖然農民團體聲聲怒吼,引用《水利法》第十八條規定:「用水標的之順序:一、家用及公共給水。二、農業用水。三、水力用水。四、工業用水。五、水運。六、其他用途。」要求政府貫徹法律,還水於農;但該條文後段開了後門,明定:「前項順序,主管機關對於某一水道,或政府劃定之工業區,得酌量實際情形,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准變更之。」循此後門,《水利法》主管機關經濟部在過去十五年內曾六度宣布休耕,唯今年的休耕面積達四萬一五七六公頃,影響面積為史上第二高;估計補償金額超過三十四億元,更打破往年紀錄。

由於停灌範圍過大,當中不乏與田守喜一樣的「全國經典好米」產區,回顧過去三年的得獎米名單中,一二年有三位、一三年有二位、一四年則有兩個產區受到波及。齊柏林紀錄片《看見台灣》片尾出現的灣寶資深農民洪箱,也受停灌政策影響,損失慘重。台灣最有競爭力的優質好米產區,今年被迫停產,優秀農民放無薪假,甚或轉作口感平凡的抗旱品種,對於台灣的精緻高端農業,是一大損失。

休耕區當中雖有零星案例,如嘉南灌區以「節水」妙方成功度過休耕危機,但因其成功關鍵之一,在於改栽種可用「節水栽培」的品種,與桃竹地區的明星米種香米桃園三號品種不同。有些風味較佳的水稻品種,例如池上便當長年採用的台?二號,難以使用節水栽培,經台東農改場實驗證明出現明顯的不適應現象,反而是口感平凡的台東三十號抗旱能力較佳。倉促要求濁水溪以北的產區改種節水品種,而不損及優質稻米生產,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嘉南經驗」恐難複製到全台灣。

「外界說農民放無薪假,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無薪,但沒有放假。」田守喜一邊整理田間雜草,一邊解釋:「就算被迫休耕,我還是要天天去田裡除草、除蟲、施肥,不然等到明年復耕,怎麼可能種出好米?」同樣到田裡辛勤勞動,卻無法獲得對等報酬,田守喜估計,今年的停灌政策,將讓他損失四十萬元,直到今年十二月二期稻作收成為止,收入才會再次進帳。

解方一:引入大數據

旱情預先示警 農民可轉作「預先警示、提早告訴農民應該轉作,不失為一個方法。」田守喜舉例,若政府於去年十月、二期稻作收成時便提早公布,提醒農民可準備轉作,他便可準備種植較不需水灌溉的小麥,不必枯等補償,「十二月底才宣布,已過了小麥播種期間。」水利署明明已知十、十一兩個月的累積雨量創下六十七年來最少紀錄,卻仍未及早與農委會進行橫向聯繫,導致休耕政策匆促宣布。

農委會農試所研究人員指出,台灣已累積數十年的農業氣象資料,應有能力建立大數據(巨量資料庫),透過資料整理事先預測旱災,並考量各產地特性,預先規畫氣象災害的因應措施,制定作物栽培計畫。

解方二:回收汙水

開始「節流」 停止農工搶水由於農業用水量占全台需水量的六成,常被視為高耗水、低產值的產業。但根據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教授劉振宇估算,水田的「耗水」會循環回到地下水層,每年可補注二十億立方公尺的水量,等於六座翡翠水庫的有效蓄水容量。若以水庫開發的原水平均單價每噸十一.一五元計算,水稻田蓄水效益高達二二三億元。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世新社發所助理教授蔡培慧指出,台灣農業用水長期配合工業用水,但農業用水尚有循環涵養水源的效益,並非純然「浪費」;工業部門也應另外尋找農業回收水、汙水回收及海水淡化等替代水源,而非持續調撥農業用水。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也呼籲,台灣水庫淤積嚴重,「開源」是不可能的任務,工業區廢汙水回收再利用,刻不容緩。

解決農工搶水困局,創造優質農業與工業生產雙贏,才是當前政府的重要任務。

冠軍米產區也難逃休耕命運──近年冠軍米得主休耕地區2012年 台中大甲陳隆安、桃園觀音梁信琪、桃園市賴宗樹2013年 桃園八德呂理樹、新竹竹北陳發生2014年 桃園市、新竹竹北註:2014年更改比賽規則,比賽單位由「個別農民」改為「好米產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509

不怕紅色供應鏈  大立光最強的兩大武器

2015-06-22 TCW

「紅色供應鏈」來襲!這是今年股東會現場,台灣電子業老闆們最關注的話題,連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都帶頭呼籲,要大家不要怕。

從手機晶片、觸控面板、機殼……,都有中國對手正虎視眈眈,準備取代台廠,唯有iPhone 6、6 plus最主要鏡頭供應商股王大立光,身後始終看不到競爭者。

要當「鏡頭的雜貨店」穩居蘋果最大鏡頭供應商

「我們就是戒慎恐懼、步步為營,其實每個對手在我們看來都很強。」六月十日大立光股東會後記者會上,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談起中國第一大鏡頭廠舜宇光學的威脅,態度仍一貫保守。

林恩平接班逾四年,大立光去年大賺超過十四個股本,EPS(每股稅後盈餘)達一百四十四?九元,今年五月底,股價更曾一度突破三千五百元,即便做為台股有史以來最強的股王,還是很難從他身上看到一絲自滿。

尤其,傳最新一代iPhone將於今年九月上市,根據法人估計,大立光將囊括逾八成訂單,站穩蘋果第一大鏡頭供應商,外資因此紛紛調高其目標價,最高達四千元,今年EPS上看一百七十元。

「事實上就是(產品線)布得越廣越好,產品的類別越多越好,希望公司就像﹃鏡頭的雜貨店﹄。」雖然言行低調,提到未來即將推出的新產品,林恩平難得宣示,不管客戶提出任何需求,大立光都將盡力滿足,不讓對手有切入空間。

受惠雙鏡頭明年大爆發光一季就能賺到兩倍銷量

眼看新iPhone即將於下半年上市,外界最好奇的,還是蘋果會不會採用「雙鏡頭」技術?如果成真,大立光將是最大獲利者。

以iPhone 6系列機種去年第四季全球出貨量逾五千五百萬支計算,當一支新iPhone配備兩顆主鏡頭,一季需要的鏡頭數量便上看一億顆,「這對大立光來說,根本是直接賺到兩倍銷量。」一位光學廠高層說。

雖然,林恩平不願對蘋果何時採用雙鏡頭技術多加評論,但他也直言,除了高畫素以外,其他像雙鏡頭、防手震、大光圈等功能,都會是接下來的趨勢。而目前除了宏達電的旗艦機種M8、M9+、中國手機大廠華為已經採用雙鏡頭,三星接下來上市的Galaxy S7也可能跟進。

提供宏達電雙鏡頭模組、影像解決方案的華晶科執行長夏汝文觀察,今年下半年開始,全球前十大手機品牌都會陸續採用雙鏡頭,「明年一定會大爆發。」

所謂的雙鏡頭,就像手機有了兩顆眼睛,可以達到自動變焦、增加景深,加強曝光效果,甚至做到3D拍照,解決在昏暗環境拍照造成的模糊問題,讓手機達到單眼相機水準,拍的照片比只有一顆眼睛時,看起來更清晰、立體。

「蘋果的應用早就開發好了,都在那邊等,就差技術和產能追上來。」夏汝文說,早在三年多前、甚至更早,蘋果就開始研究雙鏡頭,開發各種軟體應用,始終沒正式導入,因為供應鏈的動作還跟不上。

首先必須克服的,是模組廠技術問題。

當手機多了一隻眼睛,雙眼容易出現「視差」,過去模組廠只須把鏡頭、感測器、音圈馬達、軟板裝一起,便完成任務,現在必須精確計算兩顆鏡頭的擺放位置、角 度,避免光軸偏差,導致畫面模糊。為了要讓兩隻眼睛同時運作,還得透過影像晶片、軟體即時控制,才能讓照片達到跟人類雙眼看到的一樣效果。

因此,為解決技術難題,根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蘋果日前買下一家以色列鏡頭模組廠LinX,看上的就是其在雙鏡頭的影像處理能力。

有了技術,卻還欠一道東風,放眼全球光學鏡頭廠,有誰能一季為蘋果貢獻一億顆的鏡頭數量?在去年十月之前,連大立光都很難做到。

這也是林恩平一直努力獵地的原因:補足蘋果所需的產能。

「Largan(大立光英文名)擴廠的速度簡直讓人感到恐怖,幾乎是過去的兩倍。」一位鏡頭廠總經理級人士感嘆。

去年十月,大立光順利買下台中精密機械科學園區總部旁土地,用於擴建新廠,同時又租了兩個廠房,計畫全數投入手機鏡頭生產,「它可能之前就掌握客戶對雙鏡頭的forecast(預測),動作才會那麼大。」

林恩平表示,等到今年第四季,兩個租用的廠房將正式投產。根據凱基證券分析師柯良蔚估計,供應部分iPhone 6前鏡頭的玉晶光,產能只有大立光的五到六成,若蘋果採用雙鏡頭,現階段想吃下大部分訂單,機會也渺茫。

「鏡頭規格只會一直往上升,不可能降回去。」夏汝文分析,即便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放緩,大廠還是接連推出搭載高規格鏡頭的旗艦機種,一旦雙鏡頭趨勢引爆,以大立光現在的擴產速度,恐怕都還應付不了。

距離外傳的九月上市時間,僅剩不到三個月,即便技術、產能卡關,下一代iPhone仍無法採用雙鏡頭,從iPhone 4S開始的八百萬畫素鏡頭,卻很可能進一步提升到一千二百萬畫素。

當手機鏡頭畫素跨入千萬以上,注定都是大立光的天下。

全靠自製模具領先對手技術至少落後十年

目前大立光千萬畫素以上手機鏡頭已占出貨量的兩到三成。為何對手無法跨越這道門檻?關鍵則在模具上。

「這已達到物理極限了!」某位光學廠總經理級人士說,千萬畫素以上的鏡頭只容許一根頭髮直徑四十分之一長的誤差,要做到如此精準,從協助塑膠鏡片成型的模 具設計、製造階段,就得考量外在溫度、濕度、材料加熱變形程度……等因素,才能打造完美模具,生產突破物理極限的鏡片。

過去,多數鏡頭廠為了節省成本,選擇向外部廠商購買模具,只有大立光自製,把秘方握在自己手裡;現在,連模具廠都無法克服千萬畫素關卡,宣告投降,其他鏡頭廠才只好跳下來,從頭學做模具、成立模具廠,卻落後大立光至少十年,難以跨越眼前這道鴻溝。

甚至,老大建立起的門檻高到,連蘋果都得幫老二玉晶光一把,降低過度倚靠大立光的風險。

早在iPhone 4階段,玉晶光還能跟大立光分庭抗禮,但直到iPhone 5,主鏡頭幾乎都由大立光供應,玉晶光則以低階的iPhone 5C為主,到現在的iPhone 6,玉晶光因為良率問題,即便接到蘋果訂單,也無法賺錢,去年稅後虧損逾六億九千萬元,是上市以來虧最多的一年。

一位光學界經歷逾二十年人士就說,蘋果半年前還派了一組人進駐玉晶光工廠,為的就是拉抬其八百萬以上畫素鏡頭良率,和大立光抗衡。

但是,光學產業就像大部隊作戰,從鏡頭設計、射出成型、加工、自動化……,每個環節緊密扣連,大立光早在十三年前投入手機鏡片生產,年營收還不到今天的一半,所打下的根基,並非對手一夕就能破解,「我們就是努力經營。」林恩平說。

從技術扎根,這也是不管對手如何威脅,都無損於它在蘋果供應鏈享有獨大地位的真正原因。

【延伸閱讀】大沾蘋果光,預計今年可賺17個股本—大立光2015年營收、獲利與目標股價˙2015年營收:585.9億元(蘋果占其營收約5成)˙2015年EPS:168.5元(上看17個股本)˙未來未來1年目標價:4,080元

註:數據為預估值資料來源:凱基證券整理: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418

看懂農資電商一篇就夠了:農資電商的兩大必殺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9/151741.shtml

隨著互聯網+農業的興起和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資本市場突然風起雲湧,各路大佬紛紛布局農資電商,農資電商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事實上自2008年起,國內農資企業就開始小範圍試水電子商務,但一直不溫不火,直至去年下半年互聯網+浪潮的到來,傳統產業才開始紛紛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到2015年,隨著阿里、京東、諾普信、金正大、雲農場等“互聯網+”及“+互聯網”企業的突然發力,農資電商異常火爆,2015可稱為是我國農資電商的元年。

 農資是農用物資的簡稱,包括種子、農藥、化肥、農膜及農業生產、加工、運輸機械等。農資有多重要,不會有人告訴你,除了種子和氣候因素,我國糧食“十一連增”的主要推手是化肥的大量使用!的確,作為糧食的“糧食”,化肥在糧食增產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據測算,目前國內農資市場容量超過了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種子、化肥、農藥、農機四類農資產品的市場空間分別約為3500億、7500億元、3800億元和6000億元,市場空間巨大但電商化率很低,農資成為一片全新的電商藍海。

cszs63

    一、傳統農資市場的現狀與問題 

有句俗話說,任何一個中國人往前數三代都是農村人,這話一點不假。鄉土的中國、農業的生產,想必大家也不是太陌生,至少聽說過,新中國成立之後,農資市場也歷經了多次嬗變,從“供銷社”時代,到代理商、批發商、零售商時代,再到現如今開始向電子商務時代。每一次澶變都是一次進步,選擇的權利就向消費者更近了一步。

目前,主流的農資銷售還是代理、批發、零售模式,農資從廠家生產出來後,要通過區域代理商、市縣、鄉鎮、村等多級分銷商才能到達農民手中,流通環節多,效率低下、尾大不掉。我們結合行業專家的調研,可將其痛點總結為五個方面:

    首先,銷售網點亂。一入春農民就忙著買種子、地膜、化肥、農藥等,農資需求量激增,不少人趁機大鋪攤子。生產企業為追求高銷售把自產農資批銷到各地經銷網點;作為“廠家直銷”點的縣市經銷商為追求高回報往往又發展下家,越掛越多、越掛越亂。

    其次,產品名目亂。國家對農資產品設有準確、規範的標準要求。然而在鄉村農資市場里,一物多名、一藥多名時有所見,農民無法分辨優劣,致使不少好的農業科技產品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再次,銷售價格亂。同一功能、同一品牌、同一廠家的同名同包裝同計量的農資商品,常常因銷售形式不同而賣出不同的價格,有的每50公斤包裝甚至相差幾十元。

    最後,市場監管亂。在一些偏遠的鄉鎮農村,部分經營者打著服務鄉親的旗號,根本不辦理營業執照,有的甚至直接在田間地頭銷售農資。

    第五,過分誇大農資功效、產量等,廣告繁多,農資科普不到位,讓人眼花繚亂,甚至銷售假農資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坑害農民,讓人深惡痛絕。

    二、農資電商大格局

下面書歸正題,回到農資電商來。眾所周知,互聯網是一種更為快捷的信息傳遞手段,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降低和消除了信息的不對稱,起到了連接人和人、物和物、人和物的作用,因此互聯網天然具有營銷的作用,它能砍掉中間環節,縮短交易鏈條,降低交易成本,最終讓利消費者。故而,在贏銷為王的時代,現在的問題不是農資企業要不要做電商,而是怎麽做的問題,未來市場定會形成“廠家—農資電商—農戶”模式,農資電商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經過第一輪的爆發式增長,目前的農資電商行業形成了以下的一種格局:

 (1)綜合電商平臺涉足農資

  以阿里和京東為代表,此類模式以綜合性電商平臺為依托,憑借自身的超級互聯網入口地位,涉足農資電商業務。

    阿里巴巴:目前中國藍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昊華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化工農化總公司等多家企業已成功入駐阿里巴巴,今年7月14日,淘寶上線農資頻道,涵蓋了從種子、農藥、農機、肥料、獸藥、飼料等農資產品,致力於改造農資行業多級經銷商層層加價的模式,產品從廠商直接供貨,同時從準入機制、店鋪保障金、售後周期等方面提高保障能力。

    京東:京東在農資領域的拓展剛剛開始,今年7月17日,正式宣布進入農村電商,農資是第一步。目前京東所售種子均為京東“入倉式”自營,同時還支持商家一起做協同倉儲。對於農藥和化肥領域,京東還處於探索期,現主要通過平臺入駐形式經營,如與金正大合作,構建農商1號農資平臺於7月底上線,覆蓋農藥、化肥、種子等產品,生產企業直接供貨。此外,京東計劃推出廂式、貨車式移動倉進村鎮,以線下實體趕大集的活動為載體,實現線下下單,現場提貨服務,這種“純線下”的玩法也極具想象力。

  (2)垂直型農資電商平臺

    該類電商平臺專註於農資領域,目標客戶明確,能輕易實現同類產品之間的比價、比貨功能,註重客戶服務,主要由農資生產商、供應商入駐,面向各類農業經營主體。

    “雲農場”:運用電商模式直接讓農民從廠家采購農資(品類齊全涵蓋了化肥、種子、農藥、農機等),並提供農技服務。2014年2月上線,自營與商戶入駐各占半壁江山,已有400家農資企業入駐,2800多個產品,市場覆蓋全國區域達到3萬畝土地,采用村站模式,貼地面發展用戶,在基層設立服務站幫助農民下單。目前雲農場已成為集農村電商、農村物流、農技服務、農村金融、農民社交等多個領域於一體的綜合性農資服務平臺,未來其通過網上交易大數據產生的價值將更具競爭力。

    “農一網”: 由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發起,聯合輝豐股份等國內四家業內知名農藥企業共同投資組建的以農藥為主的農資類電商平臺。於2014年11月上線,已經有40多個品牌入駐。其服務方式為在基層成立“代購人員”幫助農民下單,而傳統經銷商成為農一網會員後只負責配送和售後服務,免去了以往有農民賒銷的負擔。

    此外,易農優選、農資大市場、拜農網、龍燈電商等皆是平臺化運營,但各家特色不一,易農優選、農資大市場選擇種田大戶為客戶群,以走量為主,不接受單個訂單,只有訂購的數量達到物流標準才可以派送。

    (3)專註農村市場的電商平臺

    除綜合性電商平臺在開拓農村電商細分市場外,還有一類農村電商,其創業伊始就只做農村生意,其產品往往不限於農資下鄉,同時引導農產品上行。還有部分農村電商只做區域電商,銷售農資的同時還會覆蓋生活用品。其優勢在於針對細分客戶,在用戶體驗及需求上把握更精準。區域電商還在降低交易成本、減少庫存方面占據先機,當然其劣勢也很明顯,產品品類有限,無法滿足消費者定制化及寬品類需求。

    點豆網:今年5月21日正式上線,一期投資20億元,覆蓋山東、海南、新疆等100個縣。其平臺主要整合農資(農藥、化肥、種子、農機及日用品等)輸入、農村農產品輸出、農村物流、農村金融等農業產業鏈,其服務方式為設立“一村一站”,扁平化銷售,商品直達於農戶。

農資哈哈送:2014年上線,針對河南、河北、安徽、山東農村的大型農資、日用品整合購物平臺,在縣城設立代購店,在村級設置代購員。

此外區域電商“好匯購”則主要針對吉林省搭建農資、日用品及醫藥下鄉,農產品上行。“星潤農資”等農村電商則主要采用O2O模式整合原有線下農資店、鄉鎮日用品超市進行網絡銷售並提供物流配送。

    (4)老牌農資企業的電商路

    面臨電商大潮,傳統農資企業都采取了積極的行動。“+互聯網”對於傳統農資企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其成熟的物流、營銷系統、品牌口碑、服務體系以及長期紮根基層對於消費者需求的了解等方面都是非農資基因電商無法比擬的。電商對於廣大農資企業其實只是傳統銷售渠道的升級。

    中國購肥網:魯西集團的電商網站“中國購肥網”於2013年上線,為其傳統渠道增加了產品直銷的方式。電子商務渠道的產品、物流、服務都是由魯西公司原有的經銷商網絡負責,傳統的銷售渠道並未改變。目前,其網上的銷量只占到總銷量的很小一部分,大部分農戶購肥還是通過傳統渠道。

    買肥網:中化集團下屬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的買肥網於2014年7月上線,主要為其現有的核心經銷商提供在線的B2B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其搭建電商平臺主要基於其提高效率的需求,實現公司與核心經銷商在交易各環節中的業務信息透明和數據實時共享,客戶需求可以真實、直接地反饋到工廠,縮短購貨流程,提高供應鏈整體效率。

    農信商城:大北農借“三網一通”轉型綜合服務商提出智慧大北農戰略,通過豬管網、農信商城、農信網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用互聯網創造農業新生態。其農信商城是大北農網上直營店,主營飼料、獸藥、疫苗、種子、農化產品等。

此外,芭田股份、司爾特、史丹利、心連心、金正大、新希望、中農控股等老牌農資企業都在加快進軍電子商務的步伐。 

    (5)服務導向型農資電商

    農資行業的特殊之處在於農資產品使用技術複雜、產品效果受環境因素、操作技術影響大,需要配套的售前售後服務。不同於以上各類電商以銷售產品為主,信息服務先導型平臺以提供服務為主,整合了技術服務、商務服務和平臺服務,有的以論壇形式發起,有的提供免費移動信息服務終端。此模式可以有效集聚客流,提高產品精準投放率,同時打造良好用戶體驗,滿足農戶對基礎服務的需求。

    農醫生:中農問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負責開發的手機App “農醫生”於2014年11月上線,是免費信息服務終端。目前平臺認證專家達到10萬人,註冊用戶突破500萬。平臺整合農機專家、植保專家,在線免費、快速、準確解決農民種植過程中各類難題。其產品不斷更新叠代,病蟲草害圖譜、農資產品查真偽、查找附近農資店等功能,提升了用戶體驗,目前平臺初期還未有盈利傾向。

益農寶是浙江農資電商平臺的移動客戶端,是一個集信息整合、農機在線、莊稼醫生、農資4S店於一體的多功能信息終端。為農戶提供植物營養解決方案的同時能精準營銷。

此外,191農資人、中國農資聯盟等則以門戶網站、論壇等形式提供農業資訊、技術服務、技術交流,同時兼營農資產品。

    三、兩大必殺技

    雖然市場各路人馬都在紛紛布局農資電商,但農資+互聯網也並不是一加百靈的,它仍會面臨現實中的諸多問題,包括:農民傳統賒銷習慣嚴重不符合電商模式;電商如何培養農民的網購習慣;電商化與傳統渠道存在利益沖突;農村物流配送體系落後增加電商化難度;農資產品的技術服務與售後問題如何保障等。這些問題如何解決,電商不會舉手投降,也不是毫無辦法,事實上其只要掌握兩大必殺技,此方程就有解!

    第一招:低價

    農民是最講實惠的,只要價格足夠低,除了質量問題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傳統農資產品流通環節多、流程長,造成流通成本高企,最後反映在農資產品上就是銷售價格畸高。而當最終形成“廠家—農資電商—農戶”的銷售模式之後,中間環節通通去掉,反映在產品上的結果就是價格大大降低,這種降維攻擊方式使傳統農資經銷商毫無還手之力,這也是農資電商最初能在農村市場立足的根本優勢。事實上,農資電商多與正規、大型農資廠家直接合作,產品質量本不存在問題,而只要價格能夠做到足夠低,無論有沒有電商消費習慣的消費者都會購買,會網購的自然會買,不會網購的找人代購也會買,這就是農資電商的必殺絕技。

第二招:服務

這些年,農資市場不好做,用業內的話說是,“跪著買進,磕頭賣出”,為了爭奪市場,基層農村市場的農資銷售,甚至可以做到將化肥、農藥等農資賒購給農民,並且不用農民動手,而由農資經銷商幫助農民將化肥撒到地里,將農藥打到作物上,拼的完全是後續的服務。甚至在有些地方,農資經銷商負責土地托管,將農民從播種、施肥、打藥、收割、倉儲,甚至售賣的活兒全包了。

農資市場如此不好做,農資銷售們跪著才能賺錢,那怎樣才能站著把錢掙了呢?

除了低價這一殺招,電商企業做不到對產品的創新,這是廠家的事情,那麽最終拼的就是服務的能力,具體包括農技的服務和物流的服務等。

傳統農資市場,由於政府農技服務的缺位,農民往往憑借經驗及鄰居、商家的推薦購買農資,藥不對癥、施肥不科學等自然無法避免。而在有了互聯網這個連接器之後,完全可以做到百萬農技專家與億萬農戶需求的對接,曾經坐在辦公室里的專家現在有了與農民直接交流的渠道,而農民在專家的指導下購買農資,自然也更科學,這就像病人拿著醫生開的藥方,能不去抓藥嗎!在農技服務上,“農醫生”做了很好的嘗試,當然實際做起來並不是這麽簡單,很多細節的工作需要處理,例如農技專家的利益回報機制,農戶的農技咨詢渠道,以及當地水文土壤的具體情況,在這方面京東就開始進行了一些嘗試,例如其收集的各地土壤的數據,為以後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服務就提供了數據的支撐。

物流的服務事實上也是一個偽命題。目前我國90%的行政村已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全國大多數農村的可達性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時間快慢的問題。事實上對於農資電商來說,需要的只是轉換物流的形態,將B2C電商轉換為B2B電商,即通過自建和合作的方式在農村設立“村站服務網點”,電商企業只負責“倉庫”到“村站”的物流,即將一包包、一箱箱的農資物流轉換為一車一車的物流方式,從成本上就會大大減輕壓力,然後剩下的最後一公里問題交給村站及農戶自行解決就行了。事實上在一些農業發展較好的農村地區,農業大戶、農業種植戶、農業經紀人幾乎人人都有物流設施,從摩托車、手扶拖拉機開始,到小卡車、小貨車,到九米六的大卡車,12米的大卡車都有。在農村社會並不需要做到送貨上門這樣極致的服務,因為中國農民種地幾乎都是不計算自身的勞動投入的,因此對於企業來說,如果能把自身的物流成本的一部分轉換成農戶的物流投入,再將這部分節約的費用通過產品價格降低的形式體現出來,那麽就能夠很容易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最後一公里問題自然而然也就解決了。 

此外,對於售後服務的問題電商解決起來就更加容易,因為互聯網將當事人每一步的操作都進行了記錄,不光產品可追溯,消費者的購買數據一樣可追溯,而這對於傳統農資銷售渠道來說,如果農戶丟失了發票,那追責及退換貨是極難的事情。

還有對於農資生產企業,電商不僅為其提供了便利的產品銷售方式,降低營銷成本,而且對企業合理安排生產,減少庫存積壓有著重要的作用。電商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獲取較為準確的農資需求數據,企業可根據市場需求來決定生產,並可以通過電商獲取訂單,從而解決盲目生產造成的損失。而且,有些電商還可為企業提供金融服務,通過線上交易數據就能換取銀行的信用貸款,企業再也不用為缺少資金周轉發愁了。

好了最後重複一句,玩轉農資電商無非就是產品與服務,誰能做好這兩點,誰就贏得了農產市場。

本文作者樂冬。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 黑馬觀點和立場,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369

度秘背後,是百度O2O和人工智能的兩大野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09/151881.shtml

 

20150908135238903890

就在蘋果秋季發布會的前一天,近20家中國科技企業在北京召開發布會,其中最受關註的是一年一度的“百度世界”。百度世界大會對標蘋果的WWDC或Google I/O,向開發者、合作夥伴和用戶傳遞百度在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因此每一年都會展出一些黑科技,2014年令外界印象最深刻的是“筷搜”,由百度CEO李彥宏親自發布。今年李彥宏推出了名為“度秘”的秘書式機器人,並演示了一個驚艷的DEMO(DEMO看看就好,最新版手機百度已上線該功能)。這個度秘跟筷搜一樣具有科技含量,不過相對於處於概念性階段的筷搜而言,更具實用價值。

語音助手大都只是玩具

2011年蘋果隨著iPhone 4S一起推出Siri,將語音助手帶入大眾視野。隨後Google Now、微軟Cortana以及中國的百度語音助手、搜狗語音助手、智能360、蟲洞、訊飛靈犀語音助手陸續面世。由於智能手機天然具備“聽”和“說”的硬件基礎,再加上移動互聯網帶來的語音場景,人們都認為語音助手是時候迎來爆發了。

這些年語音技術不斷提升。語音識別、語義理解、語音合成和聲紋識別幾個領域的進展可謂突飛猛進。不過,中國語音巨頭科大訊飛更多將技術應用到教育等行業應用中。而想要複制Siri的中國玩家們都沒能成為殺手級產品——實際上,Siri、Google Now以及微軟Cortana幾個老牌玩家也表現平平。

為什麽會這樣?如你所見,智能手機的語音助手在過去很大程度只是“玩具”。人們許多時候都在調戲Siri,它的笨拙甚至會激怒用戶惡語相向——不信去百度檢索下東北司機怒罵車載語音助手的視頻。識別率不夠高、對噪音環境支持很弱、識別速度不夠快、能回答的問題太少、很多任務無法完成……這是語音助手過去被詬病的地方。語音助手是剛需,只不過大家都沒有完善的解決方案,正是因為此,語音助手市場機會重重,這是一塊並未真正被開拓的處女地。

度秘要做秘書式機器人

很多人都幻想過擁有一位漂亮、貼心的秘書,對你言聽計從、完成各種任務,不過聘請一個專職秘書可不是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但如果機器能夠做到這一點,相信沒人會拒絕。遺憾的是,這類場景只存在於科幻片之中,機器想要跟人類一樣聰明還需要很漫長的時間。不過,這並未打消探索者的勇氣,百度世界大會推出的“度秘”則是采取秘書式機器人的思路——就像它的名字一樣。

相對於各類語音助手而言,度秘有兩個新的嘗試。

1、與用戶多輪對話,就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一樣,基於上下文理解用戶的意圖。要做到這一點主要是技術挑戰大——機器識別單句自然語言的語義都不容易。基於上下文等於要不斷記錄交互過程,不只是理解單句話,要知道人類有時候都“跟不上”別人說話。百度基於深度學習的Deep Speech技術部分實現了多輪交互,這是更加簡單、自然和便捷的方式。除了百度,微軟此前曾推出過小冰對話機器人,有小道消息稱微信或將推出類似的支持多輪對話的機器人——它們都是文本形式。

2、可以完成更多任務,主要是指獲取生活服務。李彥宏演示了通過度秘訂咖啡、訂餐廳、預訂寵物醫院、購買電影票等操作,整個過程是“連貫”進行的。這走在了前面:Siri最多被使用的設置鬧鐘、問天氣、調用通信錄打電話這類功能,是在操作手機本身,互聯網內容和生活服務獲取不是它的強項(最近Siri與百度百科達成合作來解決這些問題)。Google Now主要做信息推送,微軟Cortana解決個性化資訊獲取和設備數據處理,Facebook M正在小範圍測試預訂餐廳等服務,Magic以及國內的“神豬”通過人工處理用戶的語音指令——跟12580等電話呼叫中心本質一樣。只有度秘是自動化地獲取多樣化的生活服務。 

幾大語音助理對比

度秘之所以能夠同時實現多輪交互和服務獲取,我認為原因在這里:

1、深度學習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術被應用到語音,這是多輪交互的基礎。除了百度,微軟在人工智能上布局較早,所以可以做小冰,Cortana未來也可以支持多輪。

2、百度連接人與服務大戰略下本身就在將越來越多的生活服務“搬到互聯網”上,結構化、標簽化、交易化,通過糯米、外賣、票務等子業務可以實現預訂。就是說,百度有服務內容,同時具有服務內容和智能技術的玩家並不多。

3、識別率以及抗噪能力這兩個基礎技術足夠用。今年早些時候百度曾宣布基於深度學習的語音識別技術超過了微軟和Google,能夠識別準確“聽清”,是“聽懂”的前提條件。

Siri正在被重新定義

巧合的是,據外媒報道9月9日蘋果所發布的iPhone6S重頭戲將是Siri。上個與Siri與百度達成合作引入百度百科內容,很大程度彌補了Siri內容不足的問題。Siri已經意識到現存問題,不甘只做被用戶“調戲”的玩具。它想要重新定義自己,不再只做“語音助理”,不想將市場讓給另辟蹊徑的百度們。

通過語音識別來替換拼音的輸入法,通過語音來設置手機鬧鐘,通過語音去關閉客廳的電燈,通過語音去點一首歌曲……都只是部分應用場景,主要在解決“交互問題”,即輸入和輸出,這顯得有些大材小用了。在可見的未來語音助理都會向著秘書機器人方向發展,它可以幫助你安排生活、幫助你設置設備、按照你的指令設置環境、陪你聊天……就像秘書一樣——當然,不能像實體機器人那樣給你擁抱,幫你做飯,陪你睡覺,但是機器人都需要智能的語音能力。

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在百度世界分享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很多人沒有意識到95%的準確度到99%的準確度帶來的是質變,99% is a game changer,99%準確度將徹底改變人與設備應用交互。他認為人工智能已經走向智能伴侶時代。度秘基於相對成熟的語音和AI技術,做到99%的程度是現實的目標,有望成為game changer。Cortana、Google Now、Siri們很快都會支持類似的“秘書式機器人”功能,新一輪廝殺已經開始。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羅超,微信luochaotmt。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345

小米的两场战争

http://www.xcf.cn/newfortune/bzdh/201509/t20150907_756831.htm

 当逆袭者遭遇颠覆者,会发生什么故事?过去几周,小米和乐视给出了精彩的诠释。

  小米,在手机市场上演过完美逆袭。乐视,自称互联网时代的颠覆者。二者经历不无相似:都有过快速崛起、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都拥有极具影响的灵 魂人物,并擅长媒体炒作;都曾剑指苹果,贾跃亭4月向苹果下过战书,言必称互联网思维的雷军则早被封为“雷布斯”;都力图打造自己的生态系统,乐视基于 EUI系统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小米基于MIUI系统的“硬件+软件+服务”,异曲同工。


  不过,从出发点来看,二者又不相同。小米声名雀起于硬件领域的手机,其生态圈也围绕硬件布局;乐视起步于软件见长的视频网站,内容是其生态系统 中的磁力源。二者原本属于错位竞争,相安无事。但是,TMT行业软硬件合围、形成闭环是大势所趋,伴随双方不断跨界,它们之间,注定相遇。


  当两颗新星相撞,谁更霸气侧漏?TMT领域,软实力和硬实力,究竟哪个更具话语权?


  综合各方看法来看,小米的处境似乎更多人担心。比如有券商认为,小米的重心依然是手机、电视、路由器等硬件产品,更加侧重打造智能硬件生态圈, 小米虽然组建了开放式视频联盟,对抗乐视,但小米对优酷、爱奇艺等视频平台均为参股,对内容控制力有限,难以形成终端和内容的闭环,对乐视的影响有限。同 时,乐视却可能通过自有内容增加手机黏性,通过手机销量增加内容控制力,形成Netflix式的互联网生态,从而有望同时颠覆手机与视频行业。


  小米自出生以来,就在风波中成长。和友商之间的各种互撕,是其中重要的戏码。雷军和魅族的黄章、华为的余承东、360的周鸿祎、格力的董明珠等 人都曾爆出口水战,由于小米和乐视均风头正劲,二者此番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吸引了众多观战者,有指双方是“瑜亮之争”,有指它们是“相爱相杀”作秀。


  其实,这一波煞是热闹的互黑,掩盖了另一场对于小米更为关键的战争。这场诉讼,远在印度。其始于2014年底爱立信在印度对小米发起的专利诉 讼,今年5月下旬,此案才正式开庭。从多方分析看,爱立信胜算在握。虽然有人指,在这场专利诉讼中,小米可能会拉长诉讼周期,以尽快完成旧款机型出货,但 诉讼失利,对于小米将构成长期影响,其不仅国际化道路受阻,高性价比的金身也可能被破。所以,小米最大的挑战,不是狭路相逢的乐视,是手持专利之剑的爱立 信。


  同样惊艳过手机市场的HTC,其快速衰落就与专利问题不无关系。曾在北美市场占有率第一的HTC,2011年被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判 定侵犯了苹果10项专利,被禁止在美国境内销售,由此开始自巅峰下滑。曾经借HTC位列台湾首富的王雪红,不仅于今年3月接手CEO之职,在6月2日的 HTC股东会上,又为4月业绩创下6年新低、公司股价跌破百元新台币鞠躬致歉。


  在中国这个制造大国,硬件拼杀早已刺刀见红,软件却算是稀缺资源。无论内容还是专利,均属于软实力的范畴。对于中国硬件厂商,如何在未来生态中 增强软实力,是关键所在。而那些软件见长的公司,在内容同质化之下,同样面临如何让软实力变硬的考验。即使在未来一波智能硬件的大潮中,智能同样是置于硬 件之前的关键定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192

大中华:地产+金融不好走的两条路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509/t20150907_756848.htm


  公开资料显示,大中华集团曾构想打造两个上市平台或实现整体上市,并谋求获得汕头商业银行的控股权。然而至今,这两项计划均未落实。对于民企,无论在行业内扩张,还是向金融业扩张,均非易事。陶娟/文 



  在2015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上,以140亿元财富排名94位的茂业集团董事长黄茂如,在资本市场可谓长袖善舞。他不仅通过控制茂业国际 (000848.HK)、成商集团(600828)、茂业物流(000889)、商业城(600306)四家上市公司构建了茂业系,还持有大商股份 (600694)、银座股份(600858)、深国商(000056)部分股权。


  而他的长兄黄世再,虽以200亿元身家名列第49位,在房地产富人中则列第11位,却仅控制一家无足轻重的港股上市公司—大中华地产控股 (00021.HK)。排名在他之前或之后的同行,但凡旗下有上市公司者,其主要财富均来源于所持的上市公司股权,只有大中华地产控股,并未给黄世再的财 富带来几许贡献。


  这或许并非黄世再的本意。


  曾有意打造两大上市平台


  从公开资料看,大中华集团曾经构想,旗下应当至少有两个上市平台,其中,大中华地产聚焦 于旅游及地产业务,同时,大中华集团本身亦能够整体上市。据报道,为了配合上市计划和未来的国际化战略,大中华集团还曾经进行了架构调整,先后成立了金融 中心、地产中心、商业中心、资本中心、战略中心、行政中心六大事业部。其中,金融中心和地产中心被列为业务重点发展部门。


  早在2007年,黄世再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即表示,期望集团能够在香港和美国同步上市,以获 得更多投资者支持和发展资金。而当时据大中华国际集团内部人士透露,他们设计了多套上市方案。2010年9月,黄世再再次表示,汇通天下(大中华地产控股 原名)复牌后发展顺利,自己持有的另一企业大中华国际未来亦有意在香港上市,但上市工作正在进行,不便透露详情。


  到了2011年11月,在观点地产新媒体采访大中华集团当时的首席执行官钟东霖时,后者仍然表示,大中华集团有上市的计划,主要是希望透过资本运作更快速地拓展其商业地产版图;未来集团的目标是发展成以地产为主轴,引进新科技、新理念来打造商业地产王国。


  但时至今日,大中华集团的上市之路似乎还是纸面上的计划,而已经到手6年的上市平台也仍处于培育期,无法承载大中华集团整体注入的能力。


  未竟的城商行投资


  另一方面,大中华集团在金融业的尝试同样 充满了苦涩的味道。黄世再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发展金融,是集团未来的重点方向,我们还将在其他城市对商业银行进行收购重组”。与这一表态相互呼应的 是,大中华集团在数个旗下子公司招聘广告中均提及,旗下控股两家香港上市公司和汕头商业银行等多家国内商业银行。


  黄世再谋求汕头商业银行的控股权不难理解。首先,银行牌照对于民企还是稀缺资源,对于地产企业来说,如果获得银行控股权,更有望从银行渠道获得 成本低廉的资金。其次,在当时的环境中,城商行或上市,或异地扩张,动作频频。2011年上半年就有江苏银行、东莞银行、杭州银行、上海银行、重庆银行等 城商行向监管部门申报了上市材料,有十几家银行聘请了保荐团队。对于一直想打造多个上市平台的大中华,这显然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


  但新财富在对汕头商业银行股东进行查询时发现,大中华并未真正实现成功控股。


  汕头商业银行1997年成立,2001年因出现数十亿坏账停业整顿,直至2011年才重组成功。 尽管其严重资不抵债,但仍引起各路社会资本追逐。在这一过程中,大中华集团的确曾与汕头市接洽。但在最后的方案中,汕头商业银行更名为华兴银行,后者官网 表明,其主要股东中,侨鑫集团(广州高端地产商)出资17.5亿元,占20%股份;哈尔滨银行出资13.125亿元,占15%的股份;上海升龙投资、新产 业投资均分别出资8.75亿元,分别占股10%。此外,国资背景的粤财投资控股等也有少量股份。而大中华集团尽管与汕头有着良好的关系,在激烈的股权争夺 战中仍然出局了。


  事实上,具有外商独资背景的大中华集团,在目前的监管环境中,要做到如宣传中所说的“控股国内多家商业银行”也是难以做到的。银监会办公厅 2010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商业银行主要股东资格审核的通知》中提到,除开普通规定外,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要股东除满足规定条件外,在实际审核过程 中,应坚持审慎性条件:同一股东入股同质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超过2家,如取得控股权只能投(或保留)一家。


  大型扩张,融资成谜?


  身处资金密集型的地产行业,缺乏上市融资平台的大中华集团何以壮大?据称,早年的黄世再 善于低价囤地,如他拿到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的地块时,福田中心区还是一片荒芜,购地价格相当低廉,但是其后,深圳市政府在这片土地上投入的配套资金不下于 1亿元/平方公里,大中华成为受益者。


  往上追溯,这是黄家一贯的风格。据称,黄世再的父亲曾是名军人,退伍后在深圳布吉购置了一批土地。那时候布吉还是荒郊野岭、乱石荒岗,但他以敏 锐眼力察觉到商机,低价吃进了很多地,并分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成为后辈发家的资本,黄世再及其兄弟黄茂如、国都集团董事长黄茂展、信和地产掌门人黄振华 在深圳都是如雷贯耳的知名商人。


  而黄世再本人在地产经营上,亦不乏过人才能。他提出的“口岸物业”、“买房入户”等行销概念,曾吸引大量买家。1998年,黄世再收购国兴大厦后更名为汇展阁,并成功地以3万元/平米的价格出售,这一案例甚至写入了当年的《南风窗》。


  尽管黄世再成功在深圳挖到了第一桶金,但其中也历经风浪。大中华集团的旗舰之作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按最初的设计规划,本有意提供给深圳证券交 易所使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开工后10年才竣工,且因为大规模违建地铁商场与建筑面积违规等,迟迟拿不到深圳国土局签发的房产证,一度成为中心区最大的 “黑户”,最终于2009年前后这一问题才解决。


  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落成之后,大中华集团开始向全国扩张。其2007-2009年前后曾大张旗鼓 地在各地跑马圈地,除地产外,还主要进军旅游项目,而这些项目的宣传投资额合计高达数百亿以上(附表)。如在内蒙古,其分别与锡林郭勒盟及呼伦贝尔市分别 展开合作,打造生态草原旅游区等。在黄世再的老家广东惠来及周边的汕头及汕尾,更是推出了百亿元的全面开发计划。



  而包括黄文稀在内的大中华人士亦曾表示,黄世再早已不满足于只做住宅市场,而希望将重点转向商业及旅游地产。事实上,商业地产也是黄世再兄弟起家的领域之一。而且,大中华在深圳罗湖、福田核心地段均拥有土地。


  大中华每到一地,多半是直接与当地地方政府签下开发协议,以争取到最优惠的政策支持,如2008年5月,其与内蒙古正蓝旗政府签下了10万亩荒地治理协议;2009年2月,再次签下了开发22万亩荒地的治理协议。只是,如此密集的项目开发,将要从何处融资?


  黄世再曾自称“从未向银行借贷”,上市之路上也是左冲右突,大中华地产控股的资产注入虽然在稳步进行,但其融资支撑功能却未稳定发挥,而拓展金 融业的尝试也并不成功,将大中华集团整体上市的方案更是经历了多次变更却至今无音讯。可以依赖的,大概还是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等现金奶牛了。


  在网上披露的一份信托计划书中,中铁宝盈资产管理公司为大中华地产旗下的汕尾市大中华“金宝城”项目发行了一期融资计划,募集资金1.5亿元, 期限为两年,利率为10.5%-11%,其中第一还款来源为金宝城的销售收入,第二还款来源为大中华集团。公告披露,截至2013年底,大中华集团自持物 业年租金收入近4亿元。这不禁让人遐想,这么好的物业收入项目,有一天会不会被黄世再装入上市公司,推向资本市场呢?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198

做決策不可或缺的兩要素


2015-09-28  TWM

對未來進行預測,必須依賴「知識」;而「資訊」則是對目前景氣、市況所做的整合分析,兩者缺一,決策皆會難以正確。

知識與資訊二者意義不同但相輔相成,二者缺一,決策皆難以正確。偶爾翻閱舊報章時,此一感覺特別深刻。

所謂「知識」,基本上是一些「道理」或進行推理時背後的因果關係及適用情況。想找出造成現象的原因,或對未來進行預測或有所預期,必須依賴知識。

至於「資訊」則是決策時的「事實前提」,例如依據對政府政策及世界經濟景氣的了解來進行決策,則「政府政策」與「世界經濟景氣」在此一決策中相當於「事實前提」或「資訊」,而在這些事實前提下,我們應採取什麼行動方案,其背後的推理則必須靠「知識」。

在 商管學院,教師多半只能傳授知識,不容易為學生提供政府政策、經濟趨勢、產業特性、技術發展等有關的資訊。原因之一是世界太複雜,教師頂多只能專精少數一 兩項,無法掌握廣泛的事實資料;原因之二是世界變化太快,除非身在特定產業中,否則消息很難跟得上產業變化的腳步。然而只談「知識」其實十分枯燥無味,因 此教師在上課時不得不穿插一些相關的實例來輔助說明。實務界高階人士演講時,由於經驗豐富,因此往往比教師講課更生動更受歡迎。此觀念在翻閱舊報章時,再 次得到驗證。

除了重要新聞之外,我沒有每天大量閱讀報章雜誌的習慣,但偶爾會有一段得空的時間翻閱舊報章。在翻閱中的感想之一是針對某一議 題讀了連續幾天的分析報導後,會感覺前幾天的閱讀的價值似乎不高,如果不是每天買賣股票或做投資決策,似乎這些財經新聞所提供的「資訊」意義有限。感想之 二是,由於各方的預測頗不相同,因此等塵埃落定後會發現大部分的預測是不正確的。

然而閱讀這些報導或分析還是很有價值。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不是其結論,而是各方分析預測時所運用的「知識」與推理過程。有些分析即使後來發現所依據的「事實前提」不正確,但在這些各有偏誤的資訊前提下,各方的分 析都極有說服力。易言之,這些分析雖然所依據的事實前提或「資訊」猜得不準,但在論述上大多條理分明且極具說服力,可被視為「靈活運用知識的例題」。

讀舊新聞和分析舊個案一樣,如果不在乎「資訊」的價值,而將重點放在知識運用與推理方法,還是極有收穫的。

有些人在討論個案時希望個案要新,這是因為他們是以「吸收資訊」的心態來研讀個案。如果我們將個案視為類似「數學習題」的訓練思考工具,新舊問題就相對不重要了。

司徒達賢,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系專任講座教授:代表著作有《管理學的新世界》、《策略管理新論》、《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為管理定位》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9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