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歐蓬:做在線教育,熱點追得快未必是好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27/156124.shtml

歐蓬:做在線教育,熱點追得快未必是好事
i黑馬 i黑馬

歐蓬:做在線教育,熱點追得快未必是好事

作為教育機構,究竟該如何看待這些熱潮?是及時跟進不錯失良機?還是沈著應戰保持距離?

黑馬說:現如今,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熱潮的催生下,“去中心化”、“IP”化等等“玩法”正成為新的潮流,甚至在在線教育企業中都能覓到它們的身影。作為教育機構,究竟該如何看待這些熱潮?是及時跟進不錯失良機?還是沈著應戰保持距離?

日期,黑馬營2期員、尚德機構創始人歐蓬針對這些困惑,在采訪中分享了自己對“熱潮”的看法。作為一家創業13年、從當初的2000元發展到2015年的6個億,並在2014年徹底從傳統培訓機構巨頭轉型成為國內領先的互聯網教育公司,尚德機構的高速發展也許對這些問題給出了最好的回答。

觀點一:“去中心化”是教育行業的錯誤方向

“去中心化”正日益成為互聯網時代的熱詞,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去中心化”的效應似乎變的更加明顯,尤其在討論移動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顛覆時更被頻繁提及。有人指出,從傳統面授改型互聯網教學,在線教育的一個核心價值就是把資產做輕,而尚德機構目前采取的還是自己培養所有老師的做法,是一種比較重的模式,這是不是違背了在線教育的本質?

對此歐蓬表示:“去中心化”並不是所有企業都應該去遵循的一個定義,反之,這個詞在不同的行業和領域里應該單獨去做研究。無論是幼教領域、k12領域還是職業教育領域,很長一段時間里教育機構去中心化都是錯誤的方向。這是因為去中心化的核心理念來自於老師是教育的完全提供者,因此大多數的利益和責任也都給了老師,這個是對教育的一個最粗淺的理解。

歐蓬指出,教育機構中有幾件事情是單個教師所不能承擔的,第一就是招生。招生的背後,蘊含著很多品牌的背書和選擇的成本,而這兩項是需要教育機構去完成的。其實,教育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它跟打車不同;打車你可以不關心司機是誰,不關心車程,因為打車就是從A點到B點的一個簡單交易。而教育不同,它是一個長期的服務,其中涵蓋了很多的內容,並非是單純的錢的交易。

第二是教研。在當下中國的教育行業里,教研對於真正好的教育機構來說,是特別重要的。教研就相當於老師的“彈藥庫”,而這個“彈藥庫”肯定是機構做要比老師做的優勢更大。

第三是成套方案的設計。老師基本上都是成套方案中的一個模塊,作為消費者,更傾向於的是選擇成套的教育方案,而不只是一個模塊。機構在設計成套的教育方案時,是遠遠要優於老師個人的設計。並且,在模塊搭配的時候,如果A模塊有了問題,可以很快把另一個好老師補充上去,也就是啟動B模塊、甚至C模塊,這也充分體現了機構的價值。

所以在歐蓬看來,一旦教育機構選擇了去中心化,也就意味著它們放棄了教育機構應承擔的這三個重要職責。

觀點二:企業品格應獨立於個人,個人IP化值得思考

2016年,是內容的爆發年,一個新的熱詞——“IP化”隨之應運而生。企業追逐IP化的現象並不少見,有人指出,擁有名師和經典課程的教育行業,更是天然擁有IP化的“富礦”,但歐蓬對此卻持懷疑的態度。在他看來,IP會不會成為一個流行品還值得觀察,過渡使用流行趨勢和內容,流行之後、爆款之後很可能會因為審美疲勞而導致流量的下降。相較於IP的潮流和爆款,教育反而是需要很紮實、很穩健地去做的。

對於可以利用他個人影響力進行個人IP化嘗試的建議,歐蓬坦言,自己一直認為組織是有獨立人格、意誌和基因的。這個獨立的意誌、人格、基因是不同於一個人的,企業會有第一代掌門人,第二代掌門人、第三代掌門人......每一代掌門人都會對這個組織施加一些影響,從而幫助它有獨立意誌和獨立人格。

歐蓬更有一個偏哲學思考的觀點,就是組織會比人有更長的生命力,它本應更加獨立。假如過度地把人和組織連在一起,人的生命周期結束了,這個組織也就快結束了。所以,過度依賴某一代的掌門人,其實是有很大問題的。

觀點三:做在線教育,熱點追得快未必是好事

從2008年開始,還沒有一個技術人員的尚德機構就啟動了互聯網戰略,2010年就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代互聯網產品——嗨學網,此後不斷進行升級和叠代。在業界看來,歐蓬一直在走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別人燒錢時他賺錢,別人上市圈錢時他卻拿出自己的股份建立期權池,讓更多的員工從中受益。

對此,歐蓬給出的解釋是,現在整個中國的創業者都特別浮躁,熱點一出來大家都在追。小米的參與感出來後,所有人都開始做參與感;O2O火了之後,大家就去做O2O;移動互聯網出來後,大家便說你不做移動互聯網就象失去了明天,失去了未來,而尚德機構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追熱點。

歐蓬認為:“追熱點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放棄了對長期事態的自我思考,以為熱點就是長期事態,這個前提是不對的。熱點出來後並不用那麽著急追,面對熱點,應該先想明白這個東西值不值得追,它的根本邏輯和未來是什麽樣子。即使你因想這些而晚了一年、兩年,但只要你想清楚了,那麽你的後勁會更大。但如果你沒想清楚,其實對組織的損害是很大的。“

對於社會潮流與行業熱點,相信很多人置身其中都深感困惑;有人會覺得不緊追就會失去很多機會,但歐蓬對此的回答是:“擅長打長仗的公司會把競爭放到更大的維度和更長的時間範疇去看”。其實,這也是尚德機構的基因,也正因如此,尚德機構才能多年堅持“黑暗森林法則”,潛行修煉;但同時放眼前瞻,堅守初心,最終在大浪淘沙的在線教育領域站穩腳跟,並開始走出黑暗森林,走向星辰大海。

歐蓬 在線教育 熱點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02

從 RISE 看未來科技熱點

年初本欄的《跌市中尋寶》一文曾分析粵海置地(124),指公司的規模和市值雖小,但財務穩健現金充裕,而且廣州如英居項目去年開始預售,有大筆現金回籠,再加上深圳的布心廠房地皮,將轉為經營房地產發展,公司前景具潛力。無奈股票交投不活躍,吸納投資需要耐性。週一該股價曾飆升超過6%,而且成交量大。現價較年初升逾29%,筆者認為值得繼續持有和觀察。當然,本欄曾多次強調投資需要風險管理,所以let the profit run 的同時,未來股價若創新高後回落某個百分比,亦可考慮(部份)離場。

筆者上週參與一連三日在灣仔會展舉行的RISE Conference。這個號稱亞洲最大的tech startup 峰會,引來世界各地的初創公司擺攤,而講台上的嘉賓包括創投基金經理如GGV Capital 和 500 Startup 合夥人、初創企業創辦人如本地代表Ray from 9Gag 和Steven from GoGoVan,和大型科技公司如Facebook, Uber 的管理層等。由於演講和訪談的時間短(每節僅約20分鐘),難以深入討論任何主題,所以筆者並不期望峰會過後深受啟發,只求了解未來科技發展方向,知道最新的技術應用。這有助分析長期趨勢和作投資決定。

本欄曾撰文提及誠哥旗下的創投基金Horizon Ventures 也投資的 Sentient Technologies,運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 進行程式交易,又將技術應用在電子商務。第三日峰會,RISE 請來該公司的Chief Business Officer Randy Dean 和麥格理合夥人Jeff Galvin 在台上分享人工智能的商機。他們強調解決問題才是重點,人工智能只是工具。台下筆者有機會與Randy 及Sentient CFO Fabrice 交流,當然抓緊機會問及Sentient 為何由AI程式交易,再多開一個AI 電子商務部。他們回應以AI 尋找交易機會是困難的事,因為全世界最聰明的頭腦都在金融市場競爭。每次AI 找到可以獲利的交易patterns,不多久其它人都會發現,patterns 很快就失效,要再尋找其它交易點子。而電子商務的規模大,具商業價值兼可以帶來實質現金流,加上客戶購物往往能快速決定(以分鐘而不是以日或星期計算),所以他們選擇在這範疇應用人工智能。筆者再問及AI 交易的回報,自然是最高機密無可奉告,唯一知道是至今錄得正回報,而且未來會成立基金供投資者認購,但該基金不會開放予公眾參與,而是VIP 形式 by invitation only。



(圖為Randy Dean(左) 和 Jeff Galvin (中) 在RISE 分享人工智能商機)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演講,是來自日本的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 分享執屋的魔法。她是全球暢銷書《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作者,該書在35個國家銷售了650萬冊!她說很多人執屋都是按位置分類 - 收拾客廳再收拾睡房,其實應該按物品種類執拾。例如將全屋的所有衣服、或者全部書本一次過拿出來收拾。這會帶來「剎那震撼」的效果 - 多數人發現自身擁有的物品時自以為的三倍!更多的執屋魔法,在此不贅,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買書看。為甚麼RISE 請她來教人執屋?這與初創科技沒半點關係吧?原來近藤麻理惠在日本經營執屋顧問服務,這個暑假更會推出mobile app,將執屋變成一門世界性的生意。她會先在美國推出課程教人執屋心法,學生畢業後可成為執屋顧問。至於下載了mobile app 的用戶,能夠搜尋附近的執屋顧問,並預約上門指導服務。執屋竟然可以執到去全世界!  世代真的不一樣,任何專業技術達到極致,能助人解決問題,都可以成為一門生意!

未來世界似乎是任何問題的解決方法,都能夠大規模地全球商業化。分析一個產品、一種服務、一家企業的潛力,最重要是可否解決用戶問題。同時,最好是入行門欖高。以往的新創產品著重聯繫通訊(connectivity) ,如Facebook,Twitter,Line 和 LinkedIn,全是軟件。下一波的投資熱點除了上述的人工智能和線上到線下服務(O2O),是Internet of Things (IoT),將網上世界連結硬件,例如量度心跳和血壓的智能手帶、觀察嬰兒呼吸和睡眠狀況的床頭燈之類的產品。

此文同見於《信報》的《價值投資》專欄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trendalys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176

碳捕集與封存技術或成中國鋼鐵減排新熱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262.html

中國鋼鐵行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碳排放的壓力漸增,碳捕集與封存技術(下稱“CCS”)在鋼鐵制造過程中的推廣機遇凸顯。

6月6日,必和必拓與北京大學宣布簽訂捐贈協議,計劃在三年時間內,必和必拓向北京大學捐贈737萬美元成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下稱CCUS)研究項目,旨在推動中國鋼鐵行業 CCUS 的部署與實施。

根據協議,必和必拓將與北京大學及其他項目合作方共同研究在中國工業領域特別是鋼鐵行業部署落實CCUS所面臨的政策、技術與經濟等壁壘。

在新一輪的能源技術革命呼之欲出的大背景下,世界能源科技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新的能源技術成果不斷湧現。世界主要國家均把能源技術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的突破口,通過制定相關政策確保能源叠代穩步進行。

2016年5月3日,據德國環境部的一份文件草案顯示,在2050年前,德國將通過停運其全部煤炭發電站以減少碳排放實現其氣候目標。此外,英國政府也計劃到2023年限制燃煤電站的使用,推出了到2025年關閉所有的燃煤電站的時間表。

然而,作為保持電力穩定供應的關鍵環節,煤電的退出似乎不會像上述時間表中計劃的那樣快速。根據國際能源署的預計,至2040年,全球能源消費還將以化石能源為主,化石能源消費仍將保持75%的比例。因此,石油煤炭天然氣消費仍將是未來能源消費的主體,在短時間內完全棄用上述化石能源消費似乎並不具有太多可操作性。

因此,國際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特別報告中指出:為實現最終的氣候目標,必須繼續開發新技術,采取銜接情景之外的技術措施,能夠讓必要的技術在推廣之前進入成熟階段。

其中,在可再生能源比重增加的過程中,CCS(或CCUS)作為降低電力行業和工業排放的技術,能夠成為保障電力穩定供應的有效手段之一。

CCS技術原理初探

據全球碳捕集與封存研究院的官方網站資料顯示,CCS技術原理可以大致分為捕集、運輸與封存三個階段。

二氧化碳捕集是把二氧化碳從在燃燒的化石燃料用於發電的過程中或工業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氣體分開。運用溶液、固體材料或者致密的薄膜實現二氧化碳在燃燒過程中的捕集。

從煙道氣中被分離出來的二氧化碳將被壓縮以便於運輸和儲存,進而被運輸到適合的封存點。目前,二氧化碳已可通過管道、輪船和罐車進行運送,主要用於工業或用於提高油氣田的油氣采收率。

封存是指將二氧化碳註入到地層深度至少為800米的地下巖層中(理想深度為800——3000米)。這個深度的溫度和壓強可以使二氧化碳以液態形式存在,並且可以在多孔巖之間流動、填充空隙。理想的封存點有廢棄的油氣田或者鹹水層,這些封存點的頂部都有非滲透巖(也稱為“密封巖”)。密封巖的地質特性可以防止二氧化碳返回到地表。在二氧化碳被註入後,一系列傳感技術將被用於監測其在巖層間的流動情況,用來監測其穩定性與安全性。

CCS部署壁壘

CCS 技術有助於大幅度降低在油氣生產過程中以及在發電與工業過程中使用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而在發電與工業領域大規模部署CCS技術所面臨的挑戰在於:推進CCS的成本較高,需要全方位整合CCS的各個關鍵環節,並通過適當的商業模式和政策法規等措施促進CCS的進一步發展。

必和必拓首席執行官麥安哲 (Andrew Mackenzie)稱,目前CCS技術已成熟,但在體制和機制以及資金投入方面還待解決。

必和必拓首席執行官麥安哲

據了解,CCS技術可以應用於由國際能源署提出的“450情景”(即大氣中二氧化碳當量濃度長期穩定在450ppm左右)之中。但是該情景的投資需求略微高於其他情景,而投資對象更加集中於低碳能源供應和能效領域,並強調要采取有效手段為此類投資提供融資(尤其是在還沒有此類融資工具的國家)。

據悉,碳捕獲封存是一個資本密集的活動。其中,二氧化碳的捕獲成本約占CCS系統成本的75%,利用當前的技術捕獲成本為40—60美元/噸,而可以接受的成本約為20美元/噸。運輸環節上,由於捕獲技術的差異,捕獲的二氧化碳在濃度方面不盡相同,因而對運輸管道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現存的油氣管道並不足以滿足CCS中二氧化碳的運輸要求,並且對含有雜質的CO2管道設計及運輸安全的研究不夠完善。封存環節上,大量CO2註入地下並封存上百年,這對封存地點的安全可靠性提出很高的要求,除了儲存點必須要與飲用水源隔離,還要保證儲存二氧化碳的巖層具有較好的穩定性,不能有明顯的會導致流體流動泄漏的古斷層或活動斷層。

鋼鐵領域部署CCS技術意義何在?

關於解決CCS壁壘、在鋼鐵行業進一步部署CCS技術,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在捐贈儀式上向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記者談了他的看法。

“實事求是地講,煤炭等化石能源在很長的時間內,在能源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還會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中國的煤炭發電在中國的發電量里面占據75%的比例,加上我們的鋼鐵占了世界的一半左右,如果我們通過CCS技術找到了一個好的解決方案,不僅是在中國可行,在全球也是可行的,至少在煤炭利用這樣一個問題上,我們做出一些改變,即使是一個微小的改變,也是特別重要的。”李俊峰認為。

據了解,作為投資路線圖的一部分,必和必拓正在積極尋找推進 CCUS 技術全面商業化以及支持技術創新的機會,以期進一步降低成本。

對此,麥安哲說,“CCUS 技術將成為中國鋼鐵行業及其他工業領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途徑。然而,目前針對該領域 CCUS 技術發展的資金投入還遠遠不夠。一直以來,中國在大規模 CCUS 項目的規劃和發展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因此,一旦CCUS 的商業化運作模式得以實現,對於中國而言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產業。”

此外,必和必拓希望該研究項目能夠為 CCUS 在鋼鐵行業以及其他工業領域的發展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75

蘇杭等熱點地區二線樓市降溫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625.html

6月13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6年1~5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和銷售情況顯示,全國的房地產開發投資繼續增長,住宅投資占據了近七成;另一方面,繼北上深等一線城市樓市交易降溫後,蘇州、南京、杭州等熱點二線城市的樓市交易大幅降溫,但成都等非熱點二線城市的樓市卻繼續走高,因此庫存待售面積也進一步減少。

房地產開發投資繼續增長,住宅投資占了七成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1~5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3456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7.0%,增速比1~4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23118億元,增長6.8%,增速提高0.4個百分點。住宅投資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為66.9%。

從地區來看,1~5月份,東部地區房地產開發投資20118億元,同比增長6.0%,增速比1~4月份提高0.2個百分點;中部地區投資7044億元,增長11.6%,增速回落0.7個百分點;西部地區投資7402億元,增長5.8%,增速回落0.8個百分點。

對此,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從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數據來看,1~5月份增幅略有收窄,很重要原因是此前1~4月份房企拿地相對積極,各類投資需求在快速釋放,投資數據已經在一個高位,所以5月份以來也不可能無限制地繼續攀升。但從此類投資數據的增幅來看,大體上介於5%~10%的區間,應該認為在供給側改革思路下房企投資意願依然是比較強的。當然從一個阻力來看,包括公司債在內的直接融資成本或有上升趨勢,這會使得部分企業在投資策略的制定上不會如此前3、4月份那麽高調。

數據顯示,1~5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65133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6%,增速比1~4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施工面積446436萬平方米,增長3.7%。房屋新開工面積59522萬平方米,增長18.3%,增速回落3.1個百分點。住宅新開工面積40767萬平方米,增長16.2%。房屋竣工面積32028萬平方米,增長20.4%,增速提高0.3個百分點。其中,住宅竣工面積23438萬平方米,增長19.6%。

1~5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719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9%,降幅比1~4月份收窄0.6個百分點;土地成交價款2295億元,增長4.7%,1~4月份為下降0.2%。

嚴躍進指出,從房企土地購置面積的增速來看,跌幅繼續收窄,這和目前各城市土地市場供求兩旺的態勢有關系。而且從結構上看,也主要是二線城市的土地市場開始趨於火熱,對於全國土地市場的升溫有直接的拉動作用。土地市場交易活躍,得益於近3個月市場銷售總體不錯,房企拿地的資金面相對寬裕。部分房企也加大了對一些“黑馬”類型城市的評估,進而做好了對此類城市拿地和投資的準備。但土地市場是否在6月份會繼續延續火熱態勢,還要看後續的融資環境等因素。

庫存繼續減少,非熱點二線開始活躍

1~5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4795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3.2%,增速比1-4月份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34.2%,辦公樓銷售面積增長44.0%,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面積增長18.1%。商品房銷售額36775億元,增長50.7%,增速回落5.2個百分點。住宅銷售額增長53.4%,辦公樓銷售額增長72.8%,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額增長21.2%。

從地區來看,1~5月份,東部地區商品房銷售面積2416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0.4%,增速比1~4月份回落6.8個百分點;銷售額24078億元,增長62.9%,增速回落9.4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商品房銷售面積12345萬平方米,增長33.2%,增速回落0.2個百分點;銷售額6804億元,增長43.8%,增速提高1.1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商品房銷售面積11440萬平方米,增長20.3%,增速回落0.2個百分點;銷售額5894億元,增長20.4%,增速提高0.1個百分點。

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72169萬平方米,比4月末減少521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積減少721萬平方米,辦公樓待售面積增加7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待售面積增加105萬平方米。

嚴躍進認為,商品房銷售數據的累計增幅有所收窄和目前二線城市開始降溫有關,比如此前比較火爆的杭州、蘇州、南京、合肥、天津等城市基本上都呈現出市場交易下跌的現象,就和需求提前釋放等因素有關系。之所以沒有大跌在於類似成都等非熱點二線城市的市場交易開始上升,這對於整個房地產市場的交易熱度維護依然是有積極作用的。從後續市場數據看,依然會繼續下跌。但另一方面看,能夠支撐該曲線上漲的一個牽引力,在於如果購房者預期二線城市會收緊購房政策,那麽可能在6月份依然會出現積極購房的現象。

商品房以及商品住宅的待售面積來看繼續下滑,與三四線城市市場銷售總體較好的態勢有關,也體現了去庫存戰略積極實施的有效性。嚴躍進提出,在去庫存的同時需要警惕房價快速上漲的風險,尤其類似昆山、無錫、東莞、廊坊等大城市周邊的三四線城市,去庫存效果雖然不錯,但房價上漲也較明顯。而其他中西部三四線城市的去庫存效果較明顯的同時,房價上漲態勢也相對溫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06

穩房價拉經濟兩不誤 熱點二線城市可增土地供應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606.html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一邊是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熱點城市節節升高的房價和地價,一邊是全國房地產投資增速低位運行和三四線城市的高庫存壓力,如何在發揮好房地產投資對宏觀經濟支柱作用的同時,又不會造成新的庫存積壓?這其中,增加一二線城市尤其是二線熱點城市的土地供應迫在眉睫。

房地產投資拉動不足

在本周舉行的5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說,從總體情況來看,房地產商的投資還是比較謹慎的。有三個數據可以證明,第一個數據是房地產投資增速,1~5月份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7%,比1~4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

第二個數據是土地購置面積,1~5月份同比下降5.9%,雖然降幅比上個月有些收窄,但還是在繼續下降的。房地產土地購置面積在去年大幅下滑30%左右基礎上繼續下滑,可以說明房地產商拿地總體上還是比較謹慎的。第三個數據是土地成交價款,1~5月份土地成交價款同比增長4.7%,這個速度低於房地產的投資。

“這三個數據說明從全國來講,房地產投資還是比較謹慎的,並沒有出現特別過熱的情況。”盛來運說。

那麽為何在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房價快速上漲、地王頻出的同時,另外一邊房地產投資卻沒有“過熱”呢?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區域之間、城市之間的分化不斷加劇。在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熱點城市上升的同時,部分人口外流、庫存較大的二線城市和廣大三四五線城市仍然不冷不熱,面臨著巨大的去庫存壓力。

對絕大多數三四五線和部分二線城市來說,采用一系列刺激政策去庫存仍是當前的“主旋律。”比如,6月13日,大連市發布《關於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意見》,從18個方面,旨在消化庫存、穩定市場。其中,對在校生和畢業未滿5年的高校畢業生,在大連市內四區購買新建商品住房的,在取得房屋所有權證後,政府給予購房補貼,補貼標準為:博士每平方米400元,碩士每平方米300元,本科和大專學歷每平方米200元。

類似的去庫存刺激政策,近期還有山西、新疆等地也紛紛出臺。這也說明,目前對絕大多數城市來說,去庫存仍然是重中之重。而且由於絕大多數三四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面臨著人口增長緩慢、供應過剩等問題,去庫存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些城市要指望開發商繼續拿地、增加投資已不大可能。

但是,由於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較大,而且還能拉動上下遊的鋼筋、水泥、建材等行業,因此房地產開發投資對當前我國經濟穩增長仍十分關鍵。尤其只有保持一定的發展增速,才能為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贏得空間。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且面臨轉型之際,房地產行業的支柱作用再度被強化,房地產市場無論是對投資還是消費增長貢獻都不容忽視。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讓地產開發投資保持一定的增長,又不會造成新的庫存壓力?這其中,一二線城市增加土地供應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5月初,對於此前24部委提出的“增加一線和部分二線城市住宅建設用地供應”的行動規劃,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兼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程建林作出解讀稱,盡管全國住房庫存量很大,但仍要采取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

程建林分析,北上廣深和三四線城市不同,住房庫存量相對較小,“前段時期房地產消費旺盛,一線和部分熱點二線城市房價漲幅很大,說明其核心問題不是需求問題,而是供給問題,所以要增加這部分城市的住房建設用地。”

熱點二線城市應增加土地供應

在現實操作中,北京和上海兩個強一線城市的“大城市病”已經非常嚴重,包括交通擁擠、霧霾等現象都與中國的超大城市化密不可分。目前這兩個城市的常住人口都超過了2000萬,目前已經進入到嚴控城市人口規模、邊界的階段,目前我國也正在逐步分散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功能,這些超大城市的邊界也得到嚴格控制。

以上海為例,在用地方面,將在“十三五”逐年減少建設用地增量,規劃建設用地總量實現負增長。到2020年,要守住3185平方公里的紅線,比原來的規劃目標減少41平方公里。未來五年,上海新增建設用地只有約60平方公里。

而深圳作為一二線城市中土地面積最小的城市,僅有1900多平方公里,目前城市發展已經基本飽和。因此,從客觀條件上說,北上深這三個房價最高城市要大規模的供應土地,已不大現實。這三個城市在執行嚴格的限購舉措情況下,同時正盡量加強與周圍區域的合作,分散部分城市職能。

一方面是北上深這幾個超大城市嚴控城市發展邊界和人口規模,另一方面是廣大三四線城市、中小城市雖然落戶比較容易,但由於產業發展、公共資源的欠缺,難以吸引人們進入。相比之下,二線城市將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而且這些城市也可能成為未來我國城鎮化的重點。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就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北京和上海的城市人口已經達到2000萬左右,確實出現了很多“城市病”。但很多二線城市的人口在五六百萬左右,離北京、上海的距離還非常遠,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中國一個省區的幅員和人口就相當於一個歐洲大國,所以如果擁有一個500到1000萬人口的省會也很正常。”

以目前房價上漲壓力最大的二線“四小龍”為例,南京的城區人口在“四小龍”中最多,達到599.65萬,但離1000萬的超大城市仍有很大距離,蘇州為437.5萬,合肥的人口只有330多萬,廈門更是只有283萬,這幾個城市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而無論是二線“四小龍”,還是武漢、鄭州、東莞等熱點二線城市,這些城市都屬於經濟發展勢頭較好、人口流入較多的二線城市,需求較大,適當增加土地供應不會帶來新的庫存積壓的問題。

另一方面,充足的供應可以讓這些熱點二線城市房價保持在相對合理的水平。比如一線城市廣州,以及二線城市杭州、長沙、重慶這幾個經濟發展較好,人口流入較大的城市,這幾年房價比較平穩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供應十分充足。

以廣州為例,根據陽光家緣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廣州全市一手住宅網簽量達到12715套,不僅是“史上最紅”5月,而且還刷新了限購之後,廣州單月的成交量紀錄,僅次於2010年10月廣州樓市限購政策出臺時成交“井噴”的16759套。這是廣州樓市成交繼3月破萬、4月破萬後,連續第三個月創出成交天量。但在價格方面,廣州仍保持平穩理性。由於各種原因,這幾年廣州的土地供應規模一直比較大。

也就說,對目前房價上漲迅猛的熱點二線城市來說,要保持房價的平穩增長,最好的辦法就是增加相應的土地供應。以近幾年房價上漲迅猛的二線城市廈門為例,2015年廈門商品住宅成交350.28萬平方米,這一成交量不及成都的零頭,但這幾年廈門土地供應一直偏少,樓市供不應求。因此,適當增加土地供應,就能有效減緩目前房價高漲的壓力。

只是對不少地方政府來說,在地王頻出、土地溢價高漲的情況下,現在賣一塊地可能相當於過去賣三塊地的錢,地方政府在增加土地供應、平穩房價上也可能缺乏足夠的動力。

但是,這些地方的眼光還應該放得更長遠一些。尤為關鍵的是,二線城市並不具備北上深這樣依靠現代金融和互聯網信息經濟等現代服務業輻射全國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實體經濟的發展仍十分重要,而保持合理平穩的房價對實體經濟發展十分關鍵。

實際上,觀察近年來幾個經濟發展最好的二線城市,如重慶、長沙等,土地供應均十分充足,房價都較為平穩,這幾年裝備制造業發展態勢也最好。再如杭州,過去房價曾一度超過一線城市,但這幾年來,由於大量的土地供應,杭州房價橫盤多年。恰恰是這幾年,杭州的信息經濟實現快速增長,經濟增速在沿海一二線城市中領跑。

因此,二線熱點城市適當增加土地供應,不僅不會造成新的庫存積壓,而且還能讓房價保持在相對平穩理性的水平,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同時帶動房地產投資的增長,促進宏觀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

部分一二線主要城市土地面積及人口規模

城市

面積(平方公里)

總人口(2015年,萬)

城區人口(2013年,萬)

上海

6340.5

2415.27

2181.31

北京

16807

2170.5

1825.1

廣州

7374

1350.11

1224.23

深圳

1952.84

1137.89

1062.89

重慶

82402

3016.55

901.8

天津

11760

1546.95

688.52

武漢

8494

1060.77

628.52

成都

14590

1442.8

605.26

南京

6597

823.59

599.65

杭州

16596

901.8

437.88

蘇州

8488.42

1061.6

437.53

西安

10108

870.56

429.35

鄭州

7446.2

956.9

403.25

青島

11282

909.7

378.12

太原

6999

431.87

340

濟南

8117

706.7

334.65

合肥

11408

779

330.7

佛山

3875

743.06

326.6

東莞

2465

825.41

291.39

廈門

1699

386

282.91

南昌

7402

530.29

245.83

福州

11968

750

23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30

穩房價拉經濟兩不誤 熱點二線城市可增土地供應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606.html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一邊是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熱點城市節節升高的房價和地價,一邊是全國房地產投資增速低位運行和三四線城市的高庫存壓力,如何在發揮好房地產投資對宏觀經濟支柱作用的同時,又不會造成新的庫存積壓?這其中,增加一二線城市尤其是二線熱點城市的土地供應迫在眉睫。

房地產投資拉動不足

在本周舉行的5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說,從總體情況來看,房地產商的投資還是比較謹慎的。有三個數據可以證明,第一個數據是房地產投資增速,1~5月份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7%,比1~4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

第二個數據是土地購置面積,1~5月份同比下降5.9%,雖然降幅比上個月有些收窄,但還是在繼續下降的。房地產土地購置面積在去年大幅下滑30%左右基礎上繼續下滑,可以說明房地產商拿地總體上還是比較謹慎的。第三個數據是土地成交價款,1~5月份土地成交價款同比增長4.7%,這個速度低於房地產的投資。

“這三個數據說明從全國來講,房地產投資還是比較謹慎的,並沒有出現特別過熱的情況。”盛來運說。

那麽為何在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房價快速上漲、地王頻出的同時,另外一邊房地產投資卻沒有“過熱”呢?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區域之間、城市之間的分化不斷加劇。在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熱點城市上升的同時,部分人口外流、庫存較大的二線城市和廣大三四五線城市仍然不冷不熱,面臨著巨大的去庫存壓力。

對絕大多數三四五線和部分二線城市來說,采用一系列刺激政策去庫存仍是當前的“主旋律。”比如,6月13日,大連市發布《關於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意見》,從18個方面,旨在消化庫存、穩定市場。其中,對在校生和畢業未滿5年的高校畢業生,在大連市內四區購買新建商品住房的,在取得房屋所有權證後,政府給予購房補貼,補貼標準為:博士每平方米400元,碩士每平方米300元,本科和大專學歷每平方米200元。

類似的去庫存刺激政策,近期還有山西、新疆等地也紛紛出臺。這也說明,目前對絕大多數城市來說,去庫存仍然是重中之重。而且由於絕大多數三四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面臨著人口增長緩慢、供應過剩等問題,去庫存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些城市要指望開發商繼續拿地、增加投資已不大可能。

但是,由於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較大,而且還能拉動上下遊的鋼筋、水泥、建材等行業,因此房地產開發投資對當前我國經濟穩增長仍十分關鍵。尤其只有保持一定的發展增速,才能為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贏得空間。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且面臨轉型之際,房地產行業的支柱作用再度被強化,房地產市場無論是對投資還是消費增長貢獻都不容忽視。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讓地產開發投資保持一定的增長,又不會造成新的庫存壓力?這其中,一二線城市增加土地供應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5月初,對於此前24部委提出的“增加一線和部分二線城市住宅建設用地供應”的行動規劃,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兼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程建林作出解讀稱,盡管全國住房庫存量很大,但仍要采取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

程建林分析,北上廣深和三四線城市不同,住房庫存量相對較小,“前段時期房地產消費旺盛,一線和部分熱點二線城市房價漲幅很大,說明其核心問題不是需求問題,而是供給問題,所以要增加這部分城市的住房建設用地。”

熱點二線城市應增加土地供應

在現實操作中,北京和上海兩個強一線城市的“大城市病”已經非常嚴重,包括交通擁擠、霧霾等現象都與中國的超大城市化密不可分。目前這兩個城市的常住人口都超過了2000萬,目前已經進入到嚴控城市人口規模、邊界的階段,目前我國也正在逐步分散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功能,這些超大城市的邊界也得到嚴格控制。

以上海為例,在用地方面,將在“十三五”逐年減少建設用地增量,規劃建設用地總量實現負增長。到2020年,要守住3185平方公里的紅線,比原來的規劃目標減少41平方公里。未來五年,上海新增建設用地只有約60平方公里。

而深圳作為一二線城市中土地面積最小的城市,僅有1900多平方公里,目前城市發展已經基本飽和。因此,從客觀條件上說,北上深這三個房價最高城市要大規模的供應土地,已不大現實。這三個城市在執行嚴格的限購舉措情況下,同時正盡量加強與周圍區域的合作,分散部分城市職能。

一方面是北上深這幾個超大城市嚴控城市發展邊界和人口規模,另一方面是廣大三四線城市、中小城市雖然落戶比較容易,但由於產業發展、公共資源的欠缺,難以吸引人們進入。相比之下,二線城市將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而且這些城市也可能成為未來我國城鎮化的重點。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就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北京和上海的城市人口已經達到2000萬左右,確實出現了很多“城市病”。但很多二線城市的人口在五六百萬左右,離北京、上海的距離還非常遠,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中國一個省區的幅員和人口就相當於一個歐洲大國,所以如果擁有一個500到1000萬人口的省會也很正常。”

以目前房價上漲壓力最大的二線“四小龍”為例,南京的城區人口在“四小龍”中最多,達到599.65萬,但離1000萬的超大城市仍有很大距離,蘇州為437.5萬,合肥的人口只有330多萬,廈門更是只有283萬,這幾個城市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而無論是二線“四小龍”,還是武漢、鄭州、東莞等熱點二線城市,這些城市都屬於經濟發展勢頭較好、人口流入較多的二線城市,需求較大,適當增加土地供應不會帶來新的庫存積壓的問題。

另一方面,充足的供應可以讓這些熱點二線城市房價保持在相對合理的水平。比如一線城市廣州,以及二線城市杭州、長沙、重慶這幾個經濟發展較好,人口流入較大的城市,這幾年房價比較平穩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供應十分充足。

以廣州為例,根據陽光家緣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廣州全市一手住宅網簽量達到12715套,不僅是“史上最紅”5月,而且還刷新了限購之後,廣州單月的成交量紀錄,僅次於2010年10月廣州樓市限購政策出臺時成交“井噴”的16759套。這是廣州樓市成交繼3月破萬、4月破萬後,連續第三個月創出成交天量。但在價格方面,廣州仍保持平穩理性。由於各種原因,這幾年廣州的土地供應規模一直比較大。

也就說,對目前房價上漲迅猛的熱點二線城市來說,要保持房價的平穩增長,最好的辦法就是增加相應的土地供應。以近幾年房價上漲迅猛的二線城市廈門為例,2015年廈門商品住宅成交350.28萬平方米,這一成交量不及成都的零頭,但這幾年廈門土地供應一直偏少,樓市供不應求。因此,適當增加土地供應,就能有效減緩目前房價高漲的壓力。

只是對不少地方政府來說,在地王頻出、土地溢價高漲的情況下,現在賣一塊地可能相當於過去賣三塊地的錢,地方政府在增加土地供應、平穩房價上也可能缺乏足夠的動力。

但是,這些地方的眼光還應該放得更長遠一些。尤為關鍵的是,二線城市並不具備北上深這樣依靠現代金融和互聯網信息經濟等現代服務業輻射全國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實體經濟的發展仍十分重要,而保持合理平穩的房價對實體經濟發展十分關鍵。

實際上,觀察近年來幾個經濟發展最好的二線城市,如重慶、長沙等,土地供應均十分充足,房價都較為平穩,這幾年裝備制造業發展態勢也最好。再如杭州,過去房價曾一度超過一線城市,但這幾年來,由於大量的土地供應,杭州房價橫盤多年。恰恰是這幾年,杭州的信息經濟實現快速增長,經濟增速在沿海一二線城市中領跑。

因此,二線熱點城市適當增加土地供應,不僅不會造成新的庫存積壓,而且還能讓房價保持在相對平穩理性的水平,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同時帶動房地產投資的增長,促進宏觀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

部分一二線主要城市土地面積及人口規模

城市

面積(平方公里)

總人口(2015年,萬)

城區人口(2013年,萬)

上海

6340.5

2415.27

2181.31

北京

16807

2170.5

1825.1

廣州

7374

1350.11

1224.23

深圳

1952.84

1137.89

1062.89

重慶

82402

3016.55

901.8

天津

11760

1546.95

688.52

武漢

8494

1060.77

628.52

成都

14590

1442.8

605.26

南京

6597

823.59

599.65

杭州

16596

901.8

437.88

蘇州

8488.42

1061.6

437.53

西安

10108

870.56

429.35

鄭州

7446.2

956.9

403.25

青島

11282

909.7

378.12

太原

6999

431.87

340

濟南

8117

706.7

334.65

合肥

11408

779

330.7

佛山

3875

743.06

326.6

東莞

2465

825.41

291.39

廈門

1699

386

282.91

南昌

7402

530.29

245.83

福州

11968

750

23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31

廈門合肥房價太高調 投資客從一線撤資湧入熱點二線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239.html

廈門、合肥、南京這類二線城市因為快速上漲的房價越來越受到開發商、投資者的關註。

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5月份70個大中城市的住宅銷售價格數據,與4月份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4個,上漲的城市有60個,持平的城市有6個。環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5.5%,最低為下降0.5%。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劉建偉對此解讀稱,房價總體漲勢放緩,一、二、三線城市環比漲幅均比4月份有所收窄。據測算,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環比綜合平均漲幅分別比上月收窄0.3和0.4個百分點,其中一線城市環比平均漲幅分別比上月收窄0.8和0.7個百分點,二、三線城市環比平均漲幅都分別比上月收窄0.2和0.1個百分點。

二線城市房價爆發

雖然房價總體漲勢放緩,但二線城市仍有爆發的跡象。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五月份廈門環比上漲5.5%位居第一,合肥環比上漲5.1%位居第二,南京上漲4.1%。事實上,上述二線城市從今年4月就開始領漲。此外,天津、杭州、武漢、福州、無錫、南昌、鄭州、寧波、石家莊、濟南等城市漲幅單月環比均超過了1%。

以廈門為例,一項目在今年4月開盤價格為3.2萬元/平方米,而去年11月其首次開盤價格僅為2.1萬元/平方米,漲幅高達52%。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南京,畢業不久的90後李笑冰(化名)在2015年末在南京鼓樓區買了一套二手房,當時的價格是1.6萬元/平方米,對於剛工作的李笑冰這個價格已經不菲,通過父母的支持他毅然買下了這個房子。而如今,他的這個房子已經漲價到了2萬元/平方米。

合肥的上漲速度與廈門不相上下,5月合肥下屬長豐、肥東、肥西三縣樓盤備案價均已過萬,且部分熱門樓盤備案價直逼兩萬。

世邦魏理仕中國區研究主管謝晨認為,從庫存水平來看,二線城市的持續上揚使得市場可售房源庫存消化時間保持快速下行,回落到2011年初低位水平,因此其房價開始出現不斷上漲。

“目前南京商品房庫存僅為2.3萬套左右,按照目前的銷售速度,南京的去化周期不超過3個月,除了南京本地人,江蘇很多其他城市的人也參與到了搶房熱潮中。”南京中原地產市場研究經理馬骉告訴記者。

庫存不足,投資客增加是上述城市房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廈門一位當地開發商表示,廈門外來人口占多數,屬於“移民城市”,很多東北客戶都選擇來廈門置業,這些客戶通常不會居住廈門,而是進行投資。如果廈門房價上漲未來就可以拋售,即使房價不漲也可以自己住。

政策開始收緊

這些城市房價的上漲和庫存不足也帶來了土地市場的火爆。

根據同策咨詢研究部數據,2015年1月-5月南京共出讓土地150宗,出讓金額734億,平均溢價率97.65%;合肥共出讓土地205宗,土地出讓金422億,平均溢價率232.78%。

廈門雖然沒有上述那麽多土地出讓,但是成交土地也大部分為地王。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今年4月保利地產旗下的廈門中璟房地產開發公司以54.26億元的價格競得同安區同安新城片區的一宗土地。2.58萬元/平方米的樓面價不僅創島外新高,而且高出同區域在售商品房的價格。今年6月,廈門同安2016TP01地塊最終經過160輪激烈競價後,被融信房地產有限公司以總價26.34億元收入囊中,成交樓面價2.32萬元/平方米,溢價率131.66%。同一日,廈門翔安X2016P01地塊萬科以總價21.22億元競得,成交樓面價2.23萬元/平方米,溢價率242%。

上述城市的火熱也引起了政府的警惕。今年5月,南京宣布將實行土地出讓最高限價辦法,在熱點區域的住宅用地出讓時,由市政府設定地塊的出讓最高限價,對競買人報價超過最高限價的,終止土地出讓,競價結果無效;物價主管部門在受理開發企業商品住房價格申報指導時,對土地出讓溢價超過45%以上部分的保障房建設資金,不計入其房價的準許成本,不作為申報價格的組成部分。而合肥市場更是多次傳出限購聲音,並相傳在今年7月要實施。

易居智庫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近幾個月,廈門、合肥等幾個城市房價都顯得較“高調”。一線城市的房價偏高,部分投資資金開始撤出一線城市,進入二線城市,使得此類二線城市的價格漲幅開始超越一線城市。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會增加部分二線城市政策收緊的風險。

從政策層面看,樓市過熱,或催生包括限購在內的政策的實施,尤其部分二線城市有可能面臨嚴厲的政策管控。對於當地的房企和購房者來說,必須警惕此類政策調整所帶來的風險。而從規範市場交易秩序的角度看,近期樓市過熱的情況下,各類捂盤惜售的現象或有增加的嫌疑,值得監管部門的警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32

投資人深度解讀VR資本市場:內容制作是重要熱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06/157210.shtml

投資人深度解讀VR資本市場:內容制作是重要熱點
安樂 安樂

投資人深度解讀VR資本市場:內容制作是重要熱點

安樂認為,包括遊戲在內的內容制作是今年VR投資很重要的一個熱點,不過內容也是後發制人的市場。

安樂認為,包括遊戲在內的內容制作是今年VR投資很重要的一個熱點,不過內容也是後發制人的市場。此外,

現在VR投資的二級市場漸冷,資本趨於理性;

產業資本和圈內投資值得創業者考慮;

相對於有主機和UE4開發經驗的團隊,有手遊和Unity開發背景的團隊不大受投資者歡迎;

並且現在仍然是VR內容創業的好機會。

以下為演講實錄:

VR投資的四大熱點

第一個話題,是今年VR的幾個投資熱點。我們投資人之間接觸,基本上達成了一些共識:

第一個熱點,還是在線下體驗這邊。通過目前的數據可以看到,線下體驗是遊戲分發最實際有效的渠道,實際分發能力比移動端的手機盒子強很多。從最近幾個case來看,線下體驗店的一些連鎖品牌,內容平臺,硬件制造商等都到了A輪和A+輪的階段,所以在這個領域很難再有人拿到天使輪了。因為幾個比較大的公司財務數據已經跑得比較好了,而且今年下半年可能會有公司拿到B輪投資,所以這是一個比較成熟的投資熱點,也得到了許多資深投資人的認可。

第二個熱點,是在AR領域。因為大家普遍認為今年VR硬件沒有投資機會了,所以最近幾個月沒有任何VR硬件公司融資的新聞。去年年底幾個主要的VR硬件廠商,比如大朋、蟻視、3Glass基本都拿到B輪投資,所以現在一個做VR頭顯的創業公司很難拿到投資。今年大家關註的熱點在AR這塊,比如做曲面方案或光波導方案的公司。一些財務投資人更多地關註AR的早期技術,有點兒像前年投VR頭顯的狀態。

第三個熱點,就是內容。主要是遊戲、直播、影視制作。畢竟VR遊戲從原來的網遊、端遊、手遊轉過來的技術瓶頸相對比較少,所以遊戲應該是內容非常重要的熱點。而直播有帶寬技術的限制,VR視頻有視頻制作的門檻,所以大家還在觀望,但已經有好的內容出來了。

第四個熱點,是行業應用。包括做娛樂、旅遊、房產這邊的應用。行業應用今年爆發很重要的背景是HTC Vive的發貨。雖然HTC在To C端沒有大規模的普及,但在To B端有著非常好的用戶體驗。所以最近做VR行業應用的公司清一色地換上了HTC Vive頭顯,而且行業應用其實並不在意貴不貴,只要你好用,能解決B端用戶的痛點就可以了。所以To B的VR應用是一個投資領域,而且這個領域的先發優勢比較明顯。

像VR、AR硬件和底層技術,包括行業應用都屬於先發優勢型。誰先做了誰就有領先期,資本都會湧入這個創業團隊。如果你起步比較晚,那可能就失去創業機會了。但內容領域,包括遊戲和影視都是後發制人的市場,往往在行業早期,優秀的內容團隊是不大願意進入這個領域的。反倒是等到市場成熟一些,團隊更多一點兒,遊戲領域真正高水平的創業者才會真正湧入。

上面大概總結了一下投資人眼中的幾個投資熱點,下面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在VR投資圈的個人心得,但這並不是非常精確的統計。

二級市場漸冷,資本趨於理性

現在市場上大概有800-1000家VR創業公司,差不多有200家左右真正在看VR,並且會出手投資的投資機構。整體上還是比較熱的。

但每家VC投這個方向不會只投一家公司,它至少會希望投3-5個標的,來做產業的布局。當然並不是說這些VC每個投4家公司,所有的創業公司都能拿到投資,而實際情況是這200家公司會集中投這些創業公司的前100家公司,差不多是幾家VC共同投一家創業公司。

每一波互聯網,包括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包括手遊、互聯網金融,一般都是一級市場先熱,二級市場再熱。但VR反倒是二級市場先熱,並帶動了一級市場的投資,這其實是非常不合理的。因為對上市公司來說,參股性投資並不是他們的第一選擇;上市公司的第一選擇是做收購或者孵化,比如他投項目,要麽是我直接控股,要麽是占股20-30%,下一步並購。而且上市公司一般會在產業相對成熟,開始有大規模營收的狀態進入這個行業。但VR有點兒太熱了,天天炒股價,然後大股東套現,形成了這樣一種模式。所以去年年底、今年年初二級市場比較火。

而最近二級市場出了一些政策,另外在一級市場上,今年年收入在3000萬以上的標的其實很少,二級市場投資一級市場的標的相對比較理性。所以在二級市場上比較活躍的公司,像光線傳媒是控股幾家,奧飛在繼續布局,暴風這種真正想做VR的還在繼續投VR。而像之前只想跟VR沾上邊的大公司,現在基本上不怎麽參與了。

具體來說,在去年10月到12月,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投資了某家VR初創企業,而且這個企業有核心技術,或者商業模式有特點,那它的股價一定會上漲;但現在如果上市公司投一家創業公司,除非它公司的收入非常高,或者技術非常強,否則它的股價幾乎不會有什麽波動。所以大多數炒概念的上市公司失去了市值管理的機會。上市公司比較冷靜,這會影響一級市場的投資。所以一級市場也相對冷靜了一些。

還有一點,在短短一年的時間里,人民幣投資就成了整個VC投資的主流,目前整個投資圈成交的案例里面,大概90%的case都是人民幣成交。美元基金一下子就失寵了,創業者幾乎都不要美元了。從投資階段來看,目前看VR、AR的投資人60-70%都主要是投天使輪的,然後有20-30%投A輪,極少數會投B輪。而在整個國內的VR創業圈中,真正拿到B輪的項目不超過10家。估值超過1個億的項目,能投得起的基金都數的過來——理性的分析一下,你公司估值1個億,你今年至少要有300萬利潤,給你30倍左右的PE算比較合理了。但不管是什麽創業方向,今年想做到300萬利潤都是比較難的。所以資本趨於理性是非常正常的。

產業資本和圈內投資值得考慮

從投資種類的具體角度來看,投資可以分成財務投資和產業投資,你其實可以在一些網上公布的新聞中看到,但凡是A輪或者A+輪,真正能成交的大多數還是產業資本。假設A輪估值1億,IDG、經緯這種一線財務投資更希望你有機會在未來2年成為估值10個億的公司。

所以實際上,大約70%的A輪項目都是產業資本投的,因為這些產業資本要做產業布局,跟純財務投資的思路不一樣。比如我是一家做地產的公司,我要投VR的項目是來做戰略轉型;我是一家線下娛樂,那我投一個體驗館連鎖品牌,對我來說可以整合資源。所以你真正想成交的話,產業資本是比較容易達成的交易。

產業資本一般是互補性投資。什麽叫互補性投資?比如我是一家做遊戲的公司,那我是很難投遊戲的,我其實會投硬件和平臺,這樣跟我的生態有一個互補。而且往往很多遊戲公司未必能投到最頂尖的硬件,所以你看,其實他們不一定能投到Oculus,但可能會投國內知名的一些硬件,比如中手遊投3Glass,愷英網絡投大朋,包括掌趣投的幾個項目也都是平臺公司;而類似小米,樂視、大朋的硬件廠商則會投一些遊戲內容。當然,硬件廠商也可能會投技術類公司,它可能跟蹤了好久,派出大量工程師研究,發現自己確實做不了才會去投資;包括一些遊戲類上市公司自己也投了遊戲內容,但他們能看上的遊戲公司,水平要特別高才行。

同時產業資本對財務回報的要求並不高。首先它對回報率的要求沒那麽高。其他財務投資機構可能需要你後面半年拿一輪錢,估值翻三倍以上,產業資本短期沒有這個壓力,業務合作得好就行;另外產業資本一般是長錢,沒有明確的推出期,利於公司長期發展。所以如果從交易成功的角度來說,拿產業資本其實是一個更務實的選擇,估值高,給錢快,還能對接實際資源。

再有,對於VR遊戲投資來說,現在大家都比較認可圈內投資。像我們和君資本其實算是外部的財務投資人,跟遊戲圈內比的話,在投資水平和案例質量上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現在很多圈外的純財務投資人還會挖一些遊戲行業的人,並且會希望跟VR遊戲圈內的人一起來投,而不是獨立來投資VR遊戲。如果你是VR遊戲團隊,有可能的話還是優先考慮圈內的投資人。比如你原來公司的老板、遊戲圈專門投遊戲的人,或者做了多年遊戲公司的人。這樣他對遊戲的了解比較多,人脈也比較廣,對接資源能力強。

另外我知道有一些知名投資人,他們在做VR遊戲的專項基金,或者明確打算布局遊戲內容,比如暴風和松禾一起投了幾個團隊,大朋和背後的幾個投資人也在投,遊戲蠻牛等遊戲社區也會配合一些基金來投。這樣他們有平臺資源,投資人也比較專業,而且確實會投一些VR遊戲團隊,對大家來說是一個機會。

有端遊、主機、UE4背景的團隊更受歡迎

再說遊戲圈的投資。投VR遊戲有幾點,一個是剛剛提到的後發制人,大家都希望硬件數量和平臺達到一定量級後,自己的投資更穩定一些;而在現在這波VR浪潮里,投資人更願意投有端遊與網遊背景的團隊,而不太願意投手遊團隊。因為VR是一個重體驗的遊戲形式,有主機遊戲開發經驗的團隊更受信賴。所以真正接近達成的交易里面,70-80%都是主機端的遊戲團隊拿到投資,只是個別在Gear vr等平臺上線產品的手遊團隊才會得到投資。

從引擎來看,有獨立引擎開發經驗,或者UE4開發經驗的團隊比較受歡迎。至於Unity的團隊,我目前知道的拿到投資的不是很多。因為大家覺得VR遊戲這麽重畫面和體驗,還是UE4的團隊投起來的前景更好一些。

現在VR技術叠代的速度相當快,我自己也看了很多新的技術方案,包括降低VR延遲的技術,無線傳輸的技術,包括AR的一些核心技術,解決VR直播帶寬的技術,都看到了很多好的Demo,所以技術叠代的速度可能比大家預想中快。對於開發者來說,這是比較好的一個信號吧。

資本狀況總結:現在創業還不晚

目前就各個分發平臺的分成數額來說,像暴風上狀況最好的一款遊戲,一個月也只能拿到10萬左右的分成。而我們投了樂客,其實也清楚線下體驗店的數據,他們要把大頭先給開體驗店的人,然後給開發平臺,最後才會給CP,所以這個量也是比較少的。如果你做VR遊戲,目前想靠分成來養活團隊比較困難,所以還是要靠投資人的錢。

個人觀點,如果今年你能拿到Pre-A輪,1000萬以上的投資,基本上你這個團隊和項目就非常穩了。因為很多項目還停留在天使輪。據我了解,能拿到1000萬以上投資的VR遊戲團隊,國內應該不超過10家。

最近我的感受比較明顯,中國VR,AR創業團隊的水平在快速提升,大量優秀的創業者進入到VR,AR創業大軍中來。去年我們看到了很多創業經驗少,技術水平不是很高的團隊在做VR創業。但最近看的一些好的BP,基本上都是曾在大的互聯網公司做高管,或者有多次創業經驗,或者是知名高校畢業的天才級創業者。整個中國VR行業創業者的水平只用一年功夫就提升到了比較高的程度。

我們做了這麽多案例,也做過一些渠道分析。目前我們比較看好的渠道主要有幾個:朋友推薦、自己挖掘,再有就從身邊的一些活動、展會去找。現在VR行業的RoadShow基本和其他行業一樣,已經淪為一場演講比賽了,參加路演的項目基本上是質量比較差的項目。這說明行業確實進入了一個正常的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湧現出來,各個基金都比較關註,估值總體來說比較合理,好項目的估值略高20-30%,大概是這樣一個情況。

總的來說,對VR遊戲創業者來講,去年進入行業太早,明年成為紅海的概率比較高,所以如果今年能快速聚攏優秀團隊,做出幾款優秀的產品,並通過各個平臺的數據來驗證你團隊的實力,盡快拿一筆投資人的錢還是比較有機會的。

filehelper_1467788450777_

VR 投資 創業 資本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331

深交所:強化市場熱點監管 修訂廣播電影電視行業信披指引

7月14日,深交所結合廣播電影電視行業的發展情況,啟動並完成了信息披露要求的修訂工作。

目前,國內影視行業發展迅速,高額票房作品越來越多,上市公司與制品人、導演、演員在業務、股權等方面的合作方式不斷創新,明星證券化成為市場熱點。

從當前情況來看,公司的影視作品票房對公司二級市場的股價有較大的推動作用,上市公司與演職人員的合作及業績對賭事項對上市公司經營有重大影響,也是投資者關註的重點事項,原《指引》相關條款已經對上述事項提出了信息披露要求。

在此次修訂中,深交所特別強調了披露廣播電影電視行業收入確認的方式方法。深交所稱,由於票房收入並不等同於公司的營業收入,如果公司披露的公告中未明確高額票房對公司營業收入的具體影響,則可能會造成對投資者的誤導。此外,上市公司與演職人員的合作往往會對公司的未來經營及財務報表產生一定影響。

考慮到上述情況,深交所本次修訂要求公司披露來源於高額票房電影的營業收入區間,對票房收入與公司實際可確認營業收入之間的差異進行了強調,要求公司提示相關風險。

同時,本次修訂對上市公司與演職人員的合作提出了具體的披露要求,包括雙方具體的合作方式、授權事項、排他性條款等。對於市場普遍關註的明星證券化事項,本次修訂要求公司除披露估值基礎、業績承諾等情況外,還需對演職人員入股時的出資作價依據進行說明,與其他投資者的入股價格進行對比,並說明演職人員是否有具體的合作安排。

在指引修訂過程中,深交所表示,會堅持以市場導向推進行業披露指引的修訂工作。深交所向相關上市公司征求了意見,並對反饋意見進行了逐條討論、修訂、答複,充分考慮了上市公司商業秘密保護和投資者信息需求之間的平衡。

另外,本次《指引》修訂還征求了3500多名投資者的意見,征求意見顯示,83%的投資者會關註公司披露的票房數據,76%的投資者會關註公司與知名演職人員之間的合作事項, 86%的投資者認為行業信息披露指引對其投資決策有幫助作用,並希望持續推出相關行業信息披露指引。

深交所稱,本次《指引》修訂適應了投資者的需求,有利於進一步提高影視行業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941

“標準”成大國博弈新熱點 中國提速標準化改革

“標準”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國際經濟乃至政治格局。“美國、法國向駐外使領館增派標準化事務專員,緊盯他國標準化政策動向。”質檢總局黨組書記、局長支樹平14日說。

在當日召開的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全體會議上,支樹平介紹,標準不僅是質量基礎,已經逐步延伸到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公共安全和反恐、反欺詐、反賄賂等領域,涉及國家主權、發展權、人權和國家安全等方面,成為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支樹平說,從國際看,標準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國際經濟乃至政治格局,許多發達國家普遍將標準化上升到戰略層面,有的不惜動用外交、政治、經濟和援助等手段,扶持和推進本國標準成為國際標準或事實上的國際標準。

資料顯示,美國在“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中強推統一標準,謀求亞太經貿規則的“美國化”。德國政府推出工業4.0,特別強調運用標準推動工業制造新的革命。根據有關方面的研究,德國、法國、英國標準化對本國經濟的貢獻分別達到27%、23%、12%(中國只有7.88%)。

支樹平介紹,“從國內看,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標準化工作,方方面面都在呼喚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制定標準,誰就擁有話語權;誰掌握標準,誰就占領制高點。在產業結構調整問題上,政府的工作重點要轉向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制定標準、保護環境、支持創新等。要強化環保、安全等標準的硬約束,抓緊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提高相關標準。

李克強總理強調,標準定了就不能破,要讓標準成為中國質量對市場的“硬承諾”。要抓住機遇提升標準化工作水平,掌握國際標準和技術規則話語權。要堅持標準引領,加快完善國家技術標準體系,不斷提升標準的先進性、有效性和適用性。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等國家戰略規劃,明確將標準化作為戰略舉措,作為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實施標準化戰略已逐漸上升為國家意誌。

2015年,國務院批準建立標準化協調推進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由國務委員王勇擔任召集人,39個部門和單位組成,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為牽頭單位。一些地方和部門都采取有力措施,加強標準化工作,如重慶、天津等提出打造“標準高地”,浙江建設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省,深圳搞“大標準”建設;交通、民政、衛計委、審計等部門紛紛把標準化上升到部門戰略層面。

支樹平介紹,我國正在推進標準化改革。“這次標準化改革的方向,是推動我國標準由政府主導的一元結構向政府市場共同發揮作用的二元結構過渡;改革的關鍵點,是嚴格控制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為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留下廣闊空間。”但目前,標準化改革的路線圖設計和具體實施上還需進一步明晰;政府標準的定位還不是很明確,數量與規模還沒有明顯削減;市場標準發展的需求旺盛,但持續發展的政策機制動力欠缺。

支樹平表示,標準的制修訂都離不開專家,每一個標準形成,都是專家精心研究、認真把關的結果;在國家管理層面,標準化法治建設、標準化戰略規劃制定與實施、健全標準體系、提升標準國際化水平等各方面工作,更離不開專家智庫的指導與咨詢把關。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作為國家標準化工作的最高智庫,大有用武之地,大有作為空間。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於2006年由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批準成立,是為國家標準化管理重大事項提供咨詢的專家組織,委員均為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第二屆專家委員會成立於2013年。今年,根據工作需要,專家委員會組成進行了調整。目前,專家委員會由14名顧問和66名委員組成,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院士擔任主任委員。

鄔賀銓表示,近期將根據工作需要或應專家要求,專家委員會組建工作組,由指定專家牽頭,並吸收有關方面專家或代表參與,圍繞標準化重點、熱點、難點領域,開展專項調查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9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