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國際經濟乃至政治格局。“美國、法國向駐外使領館增派標準化事務專員,緊盯他國標準化政策動向。”質檢總局黨組書記、局長支樹平14日說。
在當日召開的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全體會議上,支樹平介紹,標準不僅是質量基礎,已經逐步延伸到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公共安全和反恐、反欺詐、反賄賂等領域,涉及國家主權、發展權、人權和國家安全等方面,成為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支樹平說,從國際看,標準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國際經濟乃至政治格局,許多發達國家普遍將標準化上升到戰略層面,有的不惜動用外交、政治、經濟和援助等手段,扶持和推進本國標準成為國際標準或事實上的國際標準。
資料顯示,美國在“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中強推統一標準,謀求亞太經貿規則的“美國化”。德國政府推出工業4.0,特別強調運用標準推動工業制造新的革命。根據有關方面的研究,德國、法國、英國標準化對本國經濟的貢獻分別達到27%、23%、12%(中國只有7.88%)。
支樹平介紹,“從國內看,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標準化工作,方方面面都在呼喚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制定標準,誰就擁有話語權;誰掌握標準,誰就占領制高點。在產業結構調整問題上,政府的工作重點要轉向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制定標準、保護環境、支持創新等。要強化環保、安全等標準的硬約束,抓緊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提高相關標準。
李克強總理強調,標準定了就不能破,要讓標準成為中國質量對市場的“硬承諾”。要抓住機遇提升標準化工作水平,掌握國際標準和技術規則話語權。要堅持標準引領,加快完善國家技術標準體系,不斷提升標準的先進性、有效性和適用性。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等國家戰略規劃,明確將標準化作為戰略舉措,作為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實施標準化戰略已逐漸上升為國家意誌。
2015年,國務院批準建立標準化協調推進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由國務委員王勇擔任召集人,39個部門和單位組成,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為牽頭單位。一些地方和部門都采取有力措施,加強標準化工作,如重慶、天津等提出打造“標準高地”,浙江建設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省,深圳搞“大標準”建設;交通、民政、衛計委、審計等部門紛紛把標準化上升到部門戰略層面。
支樹平介紹,我國正在推進標準化改革。“這次標準化改革的方向,是推動我國標準由政府主導的一元結構向政府市場共同發揮作用的二元結構過渡;改革的關鍵點,是嚴格控制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為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留下廣闊空間。”但目前,標準化改革的路線圖設計和具體實施上還需進一步明晰;政府標準的定位還不是很明確,數量與規模還沒有明顯削減;市場標準發展的需求旺盛,但持續發展的政策機制動力欠缺。
支樹平表示,標準的制修訂都離不開專家,每一個標準形成,都是專家精心研究、認真把關的結果;在國家管理層面,標準化法治建設、標準化戰略規劃制定與實施、健全標準體系、提升標準國際化水平等各方面工作,更離不開專家智庫的指導與咨詢把關。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作為國家標準化工作的最高智庫,大有用武之地,大有作為空間。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於2006年由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批準成立,是為國家標準化管理重大事項提供咨詢的專家組織,委員均為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第二屆專家委員會成立於2013年。今年,根據工作需要,專家委員會組成進行了調整。目前,專家委員會由14名顧問和66名委員組成,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院士擔任主任委員。
鄔賀銓表示,近期將根據工作需要或應專家要求,專家委員會組建工作組,由指定專家牽頭,並吸收有關方面專家或代表參與,圍繞標準化重點、熱點、難點領域,開展專項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