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氣候變化是否屬實,投資人總是要掙錢的。
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資產超過5萬億美元的貝萊德集團(Blackrock,又稱“黑巖集團”)發出了名為《讓資產適應氣候變化》的報告。該公司在其中首次提出,投資人無法繼續無視氣候變化,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會越來越明顯,並從自然、科技、政策和社會四大層面提出建議“全部投資人都應該在投資過程中融入氣候變化意識”。
這份由資產管理公司發出的旨在呼籲重視氣候變化因素的報告,向全球的投資者提出了一個鮮明的觀點:無論氣候變化將造成何種影響,若應對及時,投資者都是可以從中盈利的。
“有人可能還會質疑氣候變化背後的科學,但是所有投資人都面臨著快速收緊的氣候相關政策法規與技術的幹擾。”黑石集團副主席西德布萊德(Philipp Hildebrand)指出,“結合我們的經驗和研究,我們認為提高氣候變化意識並不需要投資人在收益最大化這一傳統目標上做出妥協。”
在報告中,貝萊德集團給出投資建議:長線投資者應關註氣候變化對不同區域的經濟影響,短期投資者則可以關註監管政策,研判可能受益或就此衰落的行業,而資產擁有者應特別註意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偏好轉變,這將給他們在投資中“去碳化”帶來社會壓力。
(各國承諾到2030年實現的減排目標)
在氣候變化造成的地緣風險中盈利
上述報告提出,在當下,氣候因素及其價值一直未得到應有的認可和體現。但這一點必須改變,因為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會越來越明顯。
貝萊德集團引用了以往《斯特恩報告》中的估算指出,到2100年,氣候變化對全球生產總值(GDP)的影響有可能達到5%-20%。在不遠的未來,除了上述經濟影響之外,更加頻繁和加劇的極端天氣(暴風雨,洪澇幹旱等等)也將影響資產和各經濟體。
譬如,目前有研究已經指出,在平均溫度超過15攝氏度時,如果平均溫度每上升1攝氏度 ,日生產力將下降1.7%。貝萊德集團指出:“我們可以看到在未來有巨大的經濟損失。”
該報告還指出在過去的10年中,極端天氣在全球造成超過10億美元損失的次數越來越多。而氣候變化的持續將對海岸線城市房地產、農業和在脆弱地區擁有供應鏈的公司造成很大風險。不過,即便如此,並不意味著投資機會的缺失,實際上,投資者依然可以在氣候變化造成的地緣風險中盈利。不過由於氣候變化對各地造成的風險不同,資產管理公司往往難以在此方面形成統一模型,貝萊德集團對此建議,在未來繼續發展對地緣風險和機遇的投資模型的同時,目前要專註於具體問題具體的分析,在規避候風險時尋找交易機會。
譬如,許多東南亞低於海平面的城市都將面對洪水沖擊和經濟損失,但包括加拿大和俄羅斯等原本寒冷的地區,氣候變暖卻有可能帶來經濟紅利。
在氣候變化促成的能源技術進步中盈利
因氣候影響處在危機中的企業與資本需要進行轉移,這也創造了大量的投資機會,同時應對氣候變化還促成了大量新技術研發:能源儲存、電動汽車或者提高能源能效的各種技術等等,這一切都將給傳統產業帶來沖擊。
譬如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如果2025年有2500萬輛電動車投入使用,這將省下近100萬桶原油,大概等同於2016年全球增長的原油需求,這將對石油價格造成巨大沖擊。
該報告並指出,新能源自2007年以來,其全球產能已經翻倍至16%,低碳能源不僅更有競爭力,而且也不那麽依賴於能源補貼了。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使得消費者可以提前20年鎖定能源價格,無需處在大宗商品價格的動蕩之中,這一轉變為投資新能源和相關的基礎建設設施提供了穩定的長期收入。
(2007年~2015年全球新能源產能的變化)
在氣候變化促成的監管中盈利
抑制碳排放需要在綠色基建上投入大量資金,並且需要削減化石能源補貼。同時,綠色金融是快速增長的投資機會,也是可持續基建的重要融資工具。
這份報告認為,最終大部分政府都將遵守他們的減排計劃。到去年11月底為止,共有168個國家提交了國家自主決定貢獻方案,這些國家覆蓋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近91%。近日,中美在二十國(G20)集團峰會前夜送上大禮包,兩國領導人在杭州宣布批準《巴黎協定》。
據世界資源研究所最新統計,在中美宣布加入完成批約之後,目前共有26個國家宣布批準《巴黎協定》,將參加《巴黎協定》的國家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的份額提高到近40%。根據規定,《巴黎協定》生效前提是由至少55個締約方批準、接受、核準或加入文書後三十日起生效,同時這些締約方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至少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55%。
(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和日本產生的碳排放量比重接近全球的55%)
在全球達成應對氣候變化共識之後,具體監管政策將逐漸深入國內監管以及行業政策之中。
貝萊德集團在報告中以LED燈泡和太陽能電廠為例指出,政府監管可以改變行業的發展進程,而監管者已經開始將對氣候變化的意識作為好的企業管理指標的一部分,對於短期投資者而言,特別可以關註監管政策,研判可能受益或就此衰落的行業。
在消費者行為改變中盈利
隨著消費者對氣候變化的態度改變和意識覺醒,消費行為將發生變遷,比如不再對化石行業的資產投資行為表示歡迎。
調查機構尼爾森的民調顯示,目前有三分之二的消費者更傾向選擇那些代表了可持續發展的品牌,在2014年時,這一人數占比還只有55%。
消費者的偏好變化等因素給企業帶來壓力,加速他們在供應鏈結構方面轉型,譬如使用更少能源、節水並生產更少廢料。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這些因素還對資產擁有者形成了同樣壓力,敦促他們在投資中“去碳化”,停止對化石能源企業的投資,並公開二氧化碳足跡等等。
譬如,在2016年4月,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坐擁8630億美元的挪威央行投資管理公司就宣稱,從其投資組合中出售了52家煤炭相關公司的股份,這是其氣候變化相關政策的一部分內容。挪威國會在2015年年批準該基金出售所持煤炭相關公司的股份,其標準是這些公司有30%以上的營業額或業務活動來自於煤炭。
為將其在氣候變化方面的遺產進一步鎖定在美國政治體系之內,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卸任前又放大招,於當地時間9月21日簽署了“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總統備忘錄,要求各政府部門在制定有關美國國家安全政策和計劃時,必須將氣候變化造成影響考慮在內。
同天,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發布《預期中氣候變化對美國國家安全啟示》報告,認為在未來20年內,由於長期的氣候變化將制造更多極端氣候並對地球系統帶來更大壓力,這將直接或間接對美國社會、經濟、政治和安全領域帶來顯著影響。
2014年~2015年極端氣候頻現全球
白宮方面並表示,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是長久存在的,希望下屆美國政府也遵循這份備忘錄所確定的路線。
世界資源研究所榮譽高級研究員、美國國務院前高級氣候變化顧問萊特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是美國第一次將氣候科學同其情報和優先政策相連,為未來做預測,並未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做準備,且將上述內容作為國家安全的一部分。”
將氣候變化鎖定在國家安全政策考量內
奧巴馬政府認為,在減排的同時,也應厘清氣候變化目前對美國的國家安全在現在和未來構成哪些威脅,並盡早拿出應對方案。
為此,奧巴馬簽署了這份總統備忘錄,要求包括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以及逾20個與氣候科學、情報、國家安全有關的聯邦部門共同組建一個新的聯邦氣候與國家安全工作組,並在90天之內提交行動計劃。具體而言,該工作組需要在內部加強氣候變化信息公布共享並對所有國家安全決定中涉及氣候變化的部分做出評估,列出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之間的重點事項。
白宮方面稱,目前國家安全專家越來越註意到氣候變化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的不利影響,且強調在未來內,這種不利影響會大大加強。因此,除了通過減排應對氣候變化之外,有必要在氣候科學、情報和國家安全政策方面加強合作,為在未來無法避免的影響做好準備。
白宮還稱,奧巴馬政府一直在以實際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產生的挑戰。譬如,在2015年,為應對冰川融化以及俄羅斯在北極的影響力,白宮就向美國國會申請1.5億美元,以求為海岸警衛隊加速建造新的大型北極破冰船,目前白宮繼續敦促美國國會快點撥款。
奧巴馬政府對這艘新的破冰船念念不忘。其中的原因在於,俄羅斯在北極已經遠遠占了上風,目前擁有40艘破冰船,而且計劃再投入11艘。而美國目前的破冰船僅剩3艘陳舊老船,且其中僅一艘是大型破冰船。
當下大型破冰船的市價在10億美元/艘,且通常建造周期在10年時間,與此同時美國政府財政吃緊,美國國會並不樂於撥款。
20年內氣候變化危害路徑
在美國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同天配合白宮發布的《預期中氣候變化對美國國家安全啟示》報告中,該委員會為20年內氣候變化對美國和其他國家有可能造成的危害路徑做出詳細說明。
該報告稱,有可能造成國家安全風險的領域包括:首先,對國家穩定性的威脅;第二,加劇社會和政治緊張;第三,在食物價格和可獲得性上造成負面影響;第四,對人類健康產生威脅;第五,對投資和經濟競爭力產生負面影響;第六,產生潛在的氣候不連續性等。
對未來極端氣候的預測,包括氣候變暖、降雨增多、幹旱頻現、海平面上升等
從時間軸上看,該報告認為,在未來五年內,氣候變化給美國造成的安全風險,將主要由不同的極端天氣事件或當前緊張狀況加劇引起,譬如水資源短缺。
在接下來的20年里,除了日益更加具有破壞性的極端天氣事件之外,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會呈現組合形式,即在多種氣候變遷的情況之下,發生更廣泛而系統性的變化,其中就包括海平面上升所帶來的影響。
最終,這都將對國家安全造成影響,譬如水資源的減少和對耕地的競爭性訴求,將可能加劇共享一方水域和土地人群之間的沖突;氣候變化所導致的人口遷徙將加劇社會和政治緊張並對當事國政府造成破壞性影響;此外,氣候變化還可能削弱美軍及其盟友實施救援減災任務的能力。
為對抗氣候變化,你願意為自己的電費賬單掏多少錢?
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近日一項調查顯示,為使氣溫不至於上升至危險水平,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願意為此掏腰包,57%的受訪者表示願意每月為電費賬單多支付1美元以上。
“負責任需要花錢,在這一點上芝加哥人是對的。”英國外交大臣氣候變化特使大衛•金爵士(Sir David King)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說,“但我認為,你實際上也可以用不花錢的方式負起責任,生活水平提高也不應該以消耗更多能源為代價。若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沒有必要開車在城市中到處走,我自己總是走路或騎自行車。”
並非單純的環境問題
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對地球帶來的不僅包括高溫、暴雨、洪澇等環境問題,還有經濟、政治、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影響。
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兩名教授所羅門(Solomon Hsiang)和伯克(Marshall Burke)去年發布的研究成果,到2100年,氣候變化將使全球人均收入減少23%左右。該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將加劇全球收入不平等現象。全球變暖將使寒冷地帶國家變得富有,使溫暖地帶國家變得貧窮。據兩位教授估算,到2100年,氣候變化將使全球最貧窮的40%國家平均收入減少75%,而最富有的20%國家收入將略有增長。
世界上氣候最炎熱的國家將遭受最大的沖擊:兩位研究者估計,在悲觀的情況下,到2100年,43%的國家將因為氣候變化而變窮。“氣候變暖將提升寒冷國家的生產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這篇論文寫道,“平均溫度升高將能使歐洲受益。”
“氣候變化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就好比是飛行時遇上逆風。” 所羅門稱,“你可能感覺不到它,但它卻能極大地拖慢你的速度。”
氣候變化對經濟的影響還體現在其他多個方面:農業灌溉、空調消耗能源、基礎設施加速折舊、引發生產事故、導致健康問題等等。
需全球參與
大衛爵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氣候變化領域的投資對經濟一定是有益處的。以英國為例,2013年,英國有46萬人在低碳部門工作,當年該部門總營業額達到了1200億英鎊。另外,大家都知道新能源市場的投資回報非常巨大的,到2020年,全球對新能源市場的投資將達到每年3~6萬億美元,這對全球經濟增長來說將是一個巨大的機遇。
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領軍者,英國在氣候變化領域進行了大量投資,並在2008年出臺了《氣候變化法案》,成為第一個有綜合氣候變化立法的國家,並承諾註資12億美元於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同時,英國也是第一個承諾淘汰煤炭的國家,擁有一只規模130億美元的國際氣候基金(International Climate Fund)。
大衛爵士表示,綠色氣候基金的規模是103億美元,其中英國註資12億美元。對於這些錢,英國並沒有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用來幫助發展中國家,其中20%的錢用來防止森林砍伐和促進植樹造林,40%用來協助這些國家逐步轉換到低碳技術,40%用來幫助它們構築防禦氣候變化的能力。
“英國為什麽要在其他國家身上花這些錢?”大衛爵士對記者說,“因為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意味著我們認為,英國不能在氣候變化中獨自存活下來,除非其他國家也一起參與進來、行動起來。”
與此同時,全球各國政府和決策者應在相關政策制定上有進一步行動。
大衛爵士表示,“氣候變化將影響未來文明,這絕對是個重要威脅。但我們在巴黎所做的還不夠。全球升溫的控制目標是2度,理想的話1.5度,但現實情況是,這個溫度可能會升高3~4度,所以我們需要做更多。事實上,《巴黎協議》只是個開始,我們需要在全球範圍內做更迅速的應對。”
國家氣候中心4日下午發布消息稱,今年以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強對流天氣多發重發,氣象災害重。當前,需關註氣象幹旱和霧-霾及拉尼娜的可能影響。
國家氣候中心有關專家介紹,受2015/2016年超強厄爾尼諾和近期赤道中東太平洋拉尼娜狀態的影響,今年我國氣候十分異常,氣溫波動大、暴雨頻數和強度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城市內澇和高溫熱浪等氣象災害重。
氣象數據顯示,今年我國入汛早、降水多、暴雨強、南北洪澇並發。1-10月全國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15%,接近1954年和1998年。3月21日華南入汛,較常年偏早16天。入汛後共出現44次大範圍暴雨過程。長江中下遊出現嚴重汛情,華北部分地區暴雨洪澇重。
同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強對流天氣多發重發。今年汛期,強對流天氣過程次數(59次)為2010年以來同期最多,強降水導致26個省(區、市)出現城市內澇,13個省(區、市)發生山洪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夏季72個縣市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三是登陸臺風多、平均強度強。有8個臺風登陸我國,平均登陸強度達13級(常年10級),其中6個達到強臺風等級;四是氣溫波動大、夏季氣溫創新高。1-10月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0.8℃,位居歷史第3位。1月,我國遭遇多次大範圍寒潮和雨雪冰凍天氣過程,廣州、南寧等地出現建國以來首次降雪天氣。夏季平均氣溫創歷史新高。
氣象數據顯示,10月,全國平均氣溫10.9℃,較常年同期(10.3℃)偏高0.6℃;全國平均降水量55.4毫米,較常年同期(35.8毫米)偏多55%,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太湖流域降水偏多3倍,出現秋汛。京津冀地區出現了4次霾天氣,其中10月13-15日過程最為明顯。
國家氣候中心有關專家介紹,目前,赤道中東太平洋依然維持拉尼娜狀態。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冷海溫異常較上月有所發展,其中尼諾3.4區海溫指數為-0.8℃。拉尼娜狀態已連續持續3個月,預計到今年12月會形成一次弱拉尼娜事件。
上述專家同時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幹旱和霧霾總體偏輕,7月下旬至8月底,東北地區西部及內蒙古東部等地發生較為嚴重的夏伏旱。10月,京津冀地區出現了4次霾天氣,這4次過程持續的時間是1日-3日、13日-15日、18日-19日以及24日-25日,其中13日-15日過程最明顯。
國家氣候中心提示,冬季我國北方冷濕南方暖幹,需關註氣象幹旱和霧-霾及拉尼娜的可能影響。分析表明,冬季氣候可能呈現前冬暖後冬冷、北方冷濕南方暖幹的分布,西南東部氣象幹旱可能發展,出現類似於2008年初南方大範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可能性不大。
出席聯合國馬拉喀什氣候大會的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15日說,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大方向不會變,中國和美國理應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引導作用。
解振華當天出席氣候大會“中國角”舉辦的“國家自主貢獻落實及國家經驗交流”活動時,圍繞美國氣候政策可能調整這一大會熱點議題回應說,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發達國家,中國和美國理應發揮引導作用,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解振華說,已有100多個國家批準加入《巴黎協定》,其排放量占了全球排放量的大部分。他說,這體現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大方向不會變,《巴黎協定》相關進程會繼續。他同時強調,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政策和行動不會變。
中國先前提出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承諾在2030年左右實現碳排放達峰並努力盡早達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20%左右,203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
解振華說,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粗放型發展方式尚未根本轉變,資源能源緊缺、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凸顯。中國國家自主貢獻體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承擔合理國際責任的態度和決心。
解振華說,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努力。中國願意與各方合作,從綠色低碳發展中尋找合作機會與亮點。他提及中國將於明年設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希望可以與日本、韓國加強交流與合作,爭取設立東亞次區域碳市場。日本與韓國環境部門負責人也都表示了在氣候領域進行合作的意願。
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執行秘書沙姆沙德·阿赫塔爾說,亞太地區是全球制造中心,鼓勵以市場機制實現減排目標,在經濟目標與氣候行動中實現平衡。
據中新社報道,德國環境部長亨德里克斯14日在馬拉喀什稱,該國《2050年氣候行動計劃》當天獲通過。分析人士稱,這使德國成為首個通過此類詳盡長期減排計劃的國家。
亨德里克斯在馬拉喀什氣候大會期間德國政府代表團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做此表示。
據介紹,這份行動計劃為歐盟制定2050年減排目標提出了更高要求,並提出了2030年前要在能源、建築、工業、交通和農業領域達到的緊要目標。
獨立環保機構德國觀察(Germanwatch)認為,這是德國履行《巴黎協定》邁出的重要一步。在控制煤炭使用方面,該計劃通過設置“增長、改變結構與區域發展委員會”,開啟全面淘汰煤炭進程。根據目標,德國能源部門到2030年前將淘汰超過60%的煤炭和褐煤。不過,要徹底淘汰煤炭使用,2017年德國大選後產生的下一屆政府需要采取更多具體措施。
作為《巴黎協定》正式生效後的首次締約方會議,馬拉喀什氣候大會上各方普遍認同要強化“實施”和“行動”,以更好應對氣候變化。但近期有人批評說,德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連一份“毫無雄心”的計劃都交不出來。
“這種說法令我感到震驚”,亨德里克斯對此回應說,“如果我們在《巴黎協定》上簽字,卻又不嚴肅對待氣候行動承諾,這是不負責任的。”
談及未來美國氣候政策的走向,亨德里克斯表示,相信新一屆美國政府將堅持其對人權和聯合國法律文件的承諾。
據福克斯新聞報道稱,美國候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表示他將提名前得克薩斯州州長佩里(Rick Perry)領導能源部。
佩里曾兩次角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包括2015年跟特朗普競爭,在退出競選後轉而支持同樣來自得州的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
佩里目前是總部設在達拉斯的能源傳輸公司(Energy Transfer Partners LP)董事會董事。
里克·佩里(東方IC 資料圖)
佩里曾三次蟬聯得克薩斯州州長,是迄今任職時間最長的州長,總計達14年之久。據外媒報道,佩里是石油行業的堅定支持者,對溫室氣體排放導致氣候變化的理論持懷疑態度,並曾在2011年一次大選辯論中稱“我認為有大量科學家操縱數據,好讓自己的項目獲得資金支持。”
國家氣候中心1月10日發布的2016年《中國氣候公報》稱,2016年,受超強厄爾尼諾影響,我國氣候異常,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暴雨洪澇和臺風災害重,長江中下遊出現嚴重汛情,氣象災害造成經濟損失大,氣候年景差。
公報稱,2016年,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81℃,為歷史第三高,較2015年和2007年分別偏低0.13℃和0.09℃;除黑龍江偏低外,全國其余30省(區、市)氣溫均偏高。夏季全國平均氣溫創歷史新高,高溫日數多,影響範圍廣,全國出現4次區域性高溫天氣過程,多地日最高氣溫破歷史極值
全國降水為歷史最多,全國平均降水量730.0毫米,較常年偏多16%,較2015年偏多13%;四季降水均偏多,冬季和秋季為1961年以來最多,春季為次多;除陜西、甘肅偏少外,全國其余29省(區、市)降水均偏多;長江中下遊沿江、華南中東部及新疆降水偏多明顯,長江中下遊區域平均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最多。
2016年,華南前汛期開始早、結束早、雨量多;西南雨季開始早、結束早、雨量少;華北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量多;華西秋雨開始晚、結束早、雨量少。暴雨過程多,全國暴雨日數為1961年以來最多,南北洪澇並發,26個省(區、市)出現不同程度城市內澇,為暴雨洪澇災害偏重年份。
登陸臺風多,平均強度強,登陸強臺風比例為歷史最高,臺風直接經濟損失高於近10年平均;強對流天氣多發重發,全國有2000多縣(市)次出現冰雹或龍卷風天氣,損失偏重;幹旱範圍小、影響偏輕,東北及內蒙古東部夏旱和黃淮、江淮及陜西等地夏秋連旱較明顯。
全年出現8次大範圍、持續性中到重度霾天氣過程,較2015年偏少3次,12月16-21日華北、黃淮等地出現2016年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汙染程度最重的霾天氣過程。
2016年,主要糧食作物產區氣候條件一般,部分地區因暴雨洪澇、高溫、低溫陰雨、階段性幹旱等造成農作物受災。
2016年,全國大部地區交通運營不利天數較常年偏多,中東部地區偏多20天以上。2016冬半年,京津冀地區平均大氣環境容量較常年和近十年分別偏低13%和2%,長三角和珠三角大氣環境容量低於常年,但較近十年偏高。
中國氣象局10日上午發布的《2015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認為,2015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助推了溫室氣體濃度增長。去年10月24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2015年度全球大氣溫室氣體公報。公報稱,2015年開始的厄爾尼諾氣候事件持續了20個月,是1951年以來出現的強度僅次於1997/1998年的超強事件。
溫室氣體主要包括《京都議定書》限排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六氟化硫(SF6)、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以及《蒙特利爾議定書》限排的部分鹵代溫室氣體。其中,鹵代溫室氣體是分子中含鹵素原子(氟、氯等)溫室氣體的總稱,例如氯氟碳化物(CFCs)、氫氯氟碳化物(HCFCs)等,幾乎全部由人類活動產生,用作制冷劑、發泡劑、噴霧劑、清洗劑、滅火劑、溶劑、絕緣材料等。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氣象局先後建設了青海瓦里關、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黑龍江龍鳳山、雲南香格里拉、湖北金沙和新疆阿克達拉等7個大氣本底站,分別代表了我國幾個典型氣候、生態和經濟區,開展中國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的監測與分析。青海瓦里關、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和黑龍江龍鳳山4站還進入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或區域大氣本底站序列,也被遴選進入了中國的國家大氣成分本底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系列。
據了解,上述7個大氣本底站開展了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六氟化硫和其它鹵代溫室氣體,以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穩定同位素等溫室氣體及相關微量成分的聯網觀測。
其中,青海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於1990年開始采樣分析,1994年開始在線觀測,迄今已有20多年歷史,擁有國內最長的大氣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時間序列。其它大氣本底站自2006年以來,陸續開展了溫室氣體的采樣和在線觀測。同時,中國氣象局初步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分析標校體系,為進一步規範化開展溫室氣體及相關微量成分的網絡化觀測提供了示範、平臺和經驗,並在科學研究、技術標準溯源與傳遞、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大氣中部分鹵代溫室氣體如氯氟碳化物等的濃度已開始下降,而六氟化硫和一些氫氯氟碳化物、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濃度呈快速上升趨勢。其中青海瓦里關站和北京上甸子站大氣中六氟化硫濃度分別為8.75±0.11ppt和8.79±0.13ppt,均達觀測以來的新高。
到目前為止,整個平臺上,付費訂閱源尚未過萬,相對於整個平臺來說,比例不高,可能不到1%。
本文系ITtalk(微信ID:wwh_33330533)對i黑馬投稿,作者魏武揮。
《知識電商這個市場會有多大》一文中,我提到了去年略有規模的四個內容付費平臺,其中之一就是喜馬拉雅。由於其地處上海,我略知一二,就可以從這個平臺上的付費音頻中切入,來管窺一二。
本文所提及的一些信息,我自有信源,但我不想提供出處,請周知與見諒。
一
到目前為止,整個平臺上,付費訂閱源尚未過萬,相對於整個平臺來說,比例不高,可能不到1%。但去年123知識狂歡節所形成的數千萬流水(官方宣稱5088萬),給了平臺方很大的信心。平臺甚至立下了2017年一個相當誇張的付費金額目標。
平臺目前實施的分成方式是:五五。早期使用邀請制,現在則進入申請制。但凡有興趣做付費音頻的,都可以註冊提交申請。審核方面還是比較嚴的,主要和預期能否賣好有關,後述。
平臺上節目主要有兩種,日播型和周播型,前者一般售價199元/年(相當於一個微信紅包),後者則為99元/年。平臺用喜幣這個虛擬貨幣,其實與人民幣就是1比1。
喜馬拉雅平臺上根據主播自身的情況,有兩種人。
其一是所謂自帶流量效應的名人,比如馬東團隊,這可能是喜馬拉雅付費板塊當下的頭牌,根據APP里顯示的數據,當下已經播放3087萬次。再比如吳曉波團隊,目前播放533萬次,不過“每天聽見吳曉波”這個節目並非獨家,吳曉波頻道自己的平臺上也有播出。而“馬東攜奇葩天團親授好好說話”這個節目,為喜馬拉雅獨播產品。
另外則是所謂的素人,也就是大眾層面上並沒有什麽太大名氣,以及本身也非從事主播工作的內容制作人。喜馬拉雅上有三個典型案例:田藝苗的“古典音樂很難嗎?”,555萬次播放;徐潔的“聲音教練:如何練就好聲音”,585萬次播放;陳見的“如何釋放性魅力”,106萬次播放。
這三個人有個共同的特征:本來就是教師型人物。
田藝苗的確是教師,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講古典音樂正是她本人專長。徐潔原來是個空姐,由於空姐本身就需要訓練如何和乘客交流,她自己也兼差給其它空姐培訓,現在已專職在做付費音頻;陳見是留美博士,有美國性學哲學博士和主持臨床性學家及國內相關領域諸多頭銜,是這個領域的專家。
根據經驗,其實是素人更容易培養。
二
樣音。
這是一檔付費音頻的重要一環。
無論是前期邀請制所邀請來的主播,還是當下自行註冊申請的主播,都需要制作樣音。平臺運營方會根據樣音,提出修改意見。
以馬東團隊為例。
一開始,馬東團隊期望每期節目以某個故事為開場,比如說,我有一個朋友叫張三,昨天打算去和他老板提出辭職,當時他的情況是,吧啦吧啦。但平臺運營方聽過樣音後,建議他從場景入手,直奔主題:如果你今天要向老板提出辭職,你該如何啟口?
這樣的建議,其實和跳出率有關。我以前寫過一篇題為《網絡音頻,爆發期的前夜》的文章,引用過喜馬拉雅平臺的一些數據,大多數節目的跳出率都在開始的1/4時間段。網絡音頻節目繞圈子說話,是行不通的。
樣音這個過程會反複打磨,在樣音階段就流產的付費音頻項目相當多,最極端的一個例子是,樣音打磨了半年的某主播,最終該項目流產。
當雙方都覺得這個樣音有銷售把握時,節目上線。運營首月,平臺會比較密切地監控該節目的銷售水平以及收聽水平(比如跳出率),不斷提出意見。一個月後,節目趨於成熟,平臺不再投入大量精力,由主播自行發展。
但平臺不是撒手不管,當它發現運營數據出現疲態時,會向主播提出建議,一般就是建議搞活動或舉辦線下見面會。
三
供給者。
什麽人更容易售賣他們的音頻內容?
首先,樣音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使得平臺方經過一段時間運營後發現,素人更容易售賣內容。因為素人通常會比名人更容易接受整改意見。而音頻制作,的確是相當多人乃至名人以前從來沒碰過的。
作為一個名人,馬東及其團隊還是相當配合,仔細打磨,但更多的名人,未必放得下這個架子。有流量的名人,在喜馬拉雅平臺上,其音頻未必就一定賣得好。
這也是為什麽我雖然動過腦子要做個付費音頻節目後來放棄的原因。我本人並不耐煩反複修改——這從我的文字中經常有錯別字可以看出來。反複打磨一個東西,是我完全不擅長的。
其次,這個素人要在一個領域中比較專業,ta能輸出一套成體系的東西,而不是今天東扯一個段落明天西說一段。喜馬拉雅把幾乎所有的付費內容都稱之為“課程”。
就在昨天,有消息說,騰訊將著手在微信中部署付費閱讀。有可能那些獲得贊賞成百上千次數的文章,真不一定適合前置付費。課程感、體系感,對於付費與否的意義很大——我這里並不是說就真的是學校課程、成體系的基礎知識教育。
可以這麽說,贊得好未必賣得好,有時候甚至是有可能沖突的。
四
需求者,及,消費時間段。
付費音頻的主要消費者是85-90後,這其實並非是喜馬拉雅過去的主流人群。
消費時間段:上下班通勤時間,以及,晚飯後睡覺前。
上下班通勤時間比較容易理解,這是典型的伴隨式內容消費。
晚飯後睡覺前,則有可能是伴隨式,比如吃完飯做做家務,或者散散步。當然也有可能是大段時間用於集中註意力進行學習。
85-90後的年輕人群可能更願意接受“收費”這種模式,這和他們出生於富足時代有關。
但為什麽不是80-85後?
這就是從什麽樣的內容受歡迎倒推得出,也和我所掌握信源正好匹配。
五
內容。
一般意義上,付費音頻內容需要聚焦再聚焦,因為是課程式,故而需要成體系。
喜馬拉雅在過去,親子節目非常受歡迎。
比如說,並非排在首位但也在排行榜靠前的“晚安媽媽睡前故事”有4700萬次播放,而相對同樣並非首位但排行榜靠前的“孩子耳邊的科學家“只有16.5萬次的播放。
這並不是純粹因為免費和收費所引起的落差。
同樣屬於商業分類里的,秦朔朋友圈的播放量是3500萬次,但收費的孫宇晨財富自由革命之路也有536萬次播放之多。
說起孫宇晨這檔欄目,標簽是90後億萬富翁,馬雲湖畔大學唯一90後學員,福布斯2015年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等,年齡的強調非常明顯。
通常來說,85前有孩子的概率超過了85後。
至於頭牌欄目馬東的奇葩團隊,也是主講個人成長、職場技巧等。而90後,早已踏上職場舞臺。
情感類的內容賣得不是太出色,這可能和這類內容免費的極多有關,而陳見的女性性心理學,和年輕人相對更願意主宰自己的性幸福,以及相關內容本身很稀缺有關。
六
另外一種內容。
田藝苗的古典音樂教學大賣,我一開始是很驚訝的。
我同樣一開始也驚訝於這兩日的中國古詩詞大會的熱議。
不過思考了一會兒,我開始理解這件事。
說得糙一點,這叫“裝逼需求推動的內容付費”。
今天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對精神上的追求並不低,甚至超過他們的70後前輩。道理就在於他們生長在富足經濟下。不過恰恰可惜的是,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類似古典音樂、詩詞賞析,並不是學校教育的主流。
這就非常能說通為什麽田藝苗的古典音樂能大賣,剛剛上線的蒙曼品最美唐詩能迅速成為爆款了。
七
小結。
1、內容做成課程式,體系化,可能更容易售賣,需要聚焦聚焦再聚焦,並試運營進行調整;
2、85-90後是消費主體,內容應考慮他們的主要需求;
3、制作人本身是否有名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成體系輸出,並與平臺能充分合作;
4、部分學校不教授但與品位表達有關的素養教育,依然能大賣;
5、以上雖然是音頻領域,但對於圖文、視頻,可能同樣具有參考價值。
持續兩天的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在德國巴登-巴登閉幕,遺憾的是公告刪除了原先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內容,同時氣候協議承諾也被放棄。
各國在貿易問題上出現了“倒退”,G20部長們並沒有對長久以來支持的自由貿易進一步陳述,反而將去年G20會議上提出的“反對任何形式保護主義”的措辭刪除。此前G20所堅持的開放和包容的全球貿易體系面臨“開倒車”風險,這也令一直致力於推動自由貿易的東道主德國倍感失望。周五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會談中在貿易問題上同樣分歧明顯。
自當選美國總統以來,特朗普一直奉行“美國優先”的政策,為了保護國內生產商及勞工利益,不惜以邊境稅應對海外商品的沖擊,並退出了TPP等多項貿易協定。會後,美國財長努欽表示這是他首次參加G20,過去美國政府在公告中的承諾與自己的觀點無關,自己理解總統的想法和政策。美國相信自由貿易,是世界最大市場之一,但更相信平衡的貿易,因此將重新審視某些貿易協議,對最後結果很滿意。
BBC:G20各國貿易保護政策數量
在為對抗氣候變化提供財政支持問題上各方也未能達成一致,這次美國獲得了盟友沙特的支持。特朗普一直對旨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巴黎氣候協議》“嗤之以鼻”,認為全球變暖就是“騙局”,本周更是提出將美國環境保護署的預算削減31%。
實際上此次會議已經演變成G20中19國對抗美國的局面,美國在關鍵問題上寸土不讓,也打破了此前G20會議上達成的多項共識。與會代表表示,會議氣氛友好,為未來的協議依然留下了空間,各方在7月漢堡舉行的G20領導人峰會上將繼續討論相關議題。
法國財長薩潘會後對談判結果表示失望,“很遺憾我們的討論並沒有在兩個首要問題上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德國財長朔伊布勒表示,並不是我們不團結,會議在談論到關鍵問題時就陷入僵局,各國根本無法說服美國原本就不支持的觀點。未來世界最大經濟體間的貿易關系將充滿不確定性。
在匯率問題上,G20在公告中表示,“我們重申過去在匯率問題上的承諾,限制競爭性貶值,不會把匯率目標用於競爭目的”。
在金融監管方面,各方將支持《巴塞爾協議Ⅲ》的正式出臺和實施。
另外,各方在嚴厲打擊避稅,打擊為恐怖主義提供資金支持及改善非洲投資形式等方面達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