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來而不往非禮也 泰國旅遊部門鼓勵民眾赴中國旅遊

“到泰國旅遊的中國民眾越來越多,我們同時希望更多的泰國民眾到中國看一看。”泰國國家旅遊局顧問博瑞蘇1日在武漢舉行的“2016中泰文化旅遊友好行”湖北行活動上表示。

“現在有許多泰國家庭將子女送到中國學習文化,也有一些中國家庭將子女送到泰國學習,這是兩國文化交流融合的很好證明。”博瑞蘇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發展速度驚人,尤其是城市的變化令人印象深刻,到中國旅遊應該成為泰國民眾的首選。

泰國一直是中國消費者出境遊重要目的地之一, 據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赴泰國突破800萬人次, 今年1-4月中國赴泰國遊客突破360萬,全年有望突破一千萬人次,位居泰國遊客人數首位。在驢媽媽公布的《2016暑期出遊趨勢報告》中,泰國成為今年暑期中國遊客最愛的出境遊目的地國家。

中國文化部外聯局正局級參贊柯亞沙柯亞沙表示,泰國是“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也是東盟與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重要成員國,讓更多泰國民眾了解中國,邀請更多的泰國客人到中國來旅遊,都將對促進兩國經濟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888

獲大量民眾支持 Uber變卦決定呆在澳門不走了

9月10日消息,據路透社報道,本計劃退出澳門的Uber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彎,最終決定留下。據悉,Uber態度發生轉變主要是因為得到了大量澳門民眾的支持。

Uber在公司網站上發表一份聲明稱:“經過慎重考慮,Uber決定繼續為澳門的乘客和司機提供服務。因為在過去數周,我們得到了大量澳門民眾的支持。”

聲明中指出,Uber已獲得超過2.3萬位民眾以示支持的網上簽名。聲明中也對支持Uber服務的司機、民眾和立法者表示感謝。

Uber稱,“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政策制定者對創新持漸進的支持態度,我們希望澳門特區政府未來能夠效仿他們,並認可打車服務在推動澳門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

而澳門特區政府的立場極為強硬,保安局局長黃澤思(Wong Sio Chak)稱,Uber的服務違反了澳門法律。

此前,據路透社援引澳門當地媒體報道稱,Uber將於9月9日退出“賭城”澳門,司機們已經得到通知。Uber司機在短時間內已被罰了總計1000萬澳門元(約合125萬美元)。

Uber亞洲區總經理麥克·布朗(Mike Brown)在寫給澳門立法會議員區錦新(AU Kam San)的一封信中表示,該公司計劃從這座城市退出,並稱自從在澳門投入運營以來,Uber司機在短時間內已被罰了總計1000萬澳門元(約合125萬美元)。議員還將這封信上傳到自己的官方Facebook賬號上。

據澳門當地媒體TDM報道,Uber在澳門共有大約2000名全職和兼職司機。由於人口只有60萬,澳門的市場規模並不大。

除了澳門,Uber在中國臺灣市場也面臨著巨額罰款。臺灣地區政府今年8月曾表示,Uber需要支付銷售稅才能在臺灣繼續經營。據當地媒體預計,這筆稅金可能高達640萬美元。此舉有可能會迫使Uber退出臺灣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390

非洲貝寧:民眾搶奪面粉突遇爆炸 近百人死亡

據新華社報道,貝寧一家私營電視臺9日報道稱,當地時間8日下午,貝寧經濟首都科托努北部郊區一處廢物焚燒場發生爆炸,造成近百人死亡、200多人受傷。

據報道,事發前,當地警察、海關和司法部門正在共同監督焚毀從科托努海關查獲的大量變質面粉。這些面粉被放入焚燒坑,澆上汽油後點火焚毀。然 而,在監督人員離開後,當地居民為搶奪面粉進入焚燒區域。正在此時,燃燒未盡的面粉突然發生爆炸,在焚燒坑附近的眾多民眾被燒傷或燒死。

貝寧一焚燒場焚燒面粉發生爆炸 近百人遇難(來源:中國網)

貝寧共和國(簡稱貝寧),位於西非中南部,前法國殖民地,南瀕幾內亞灣,東鄰尼日利亞,北與尼日爾接壤。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棕櫚油。棕櫚仁和棕櫚油是貝寧最主要的出口項目。

貝寧共和國位於西非中南部

貝寧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圖為貝寧經濟首都科托努的岡維埃水上村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413

韓國宣布薩德部署新址後,民眾和在野黨都怒了

9月30日,韓國國防部發布消息稱,根據對星州郡內三處候選地的評估結果,確定星州郡星州高爾夫球場為“薩德”系統的最終部署地點。

據新華社今日報道,在韓國防部公布這一消息後,韓國眾多市民團體、宗教團體舉行示威活動,反對部署“薩德”,韓國在野黨也對部署“薩德”提出一致批判。

當天,多個市民團體在國防部門前舉行抗議示威活動,稱“韓國境內沒有‘薩德’部署的最佳地點,撤回部署決定是唯一的答案”。

據中新網報道,與星州高爾夫球場距離較近的金泉市民日前舉行大規模集會,發表決議書,表示將堅決反對威脅金泉市民安全和生存權的“薩德”系統。金泉市長樸寶生和市民代表向國防部長官韓民求表達了反對立場。樸寶生拒絕國防部的面談要求,稱將在與反對“薩德”部署的有關人士協商後再與國防部對話。

此外,韓國在野黨也一致批判,稱政府重新選擇“薩德”部署地是倉促、行不通的決定。據韓聯社報道,共同民主黨發言人琴泰燮當天在國會記者會上表示,韓國政府引進“薩德”的過程是行不通的、單方面的、“密室政治”的典型。國民之黨發言人高然浩(音譯)對政府單方面強行變更部署場所表示遺憾,稱這只會招來再一次紛爭。

7月初,韓國政府宣布在星州郡星山炮臺部署“薩德”系統的消息就曾引發星州當地民眾及自治團體的強烈反對。

7月,星州郡民眾以削發來表示對“薩德”的抗議。(圖:人民網)

另外,韓國國防部今日還稱,將全力以赴爭取明年年內完成“薩德”部署,以便在日益加劇的朝鮮核及導彈威脅下,守護國家安全和國民生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10

歐盟勞工搶飯碗 瑞士民眾公投說不

瑞士南部提契諾州(Ticino)本周公布的公投結果顯示,民眾希望對外來勞工加強管控。這是近年來瑞士對歐盟人員自由流動協議表示不滿的最新進展。

在這次公投中,“管控”派獲得了58%的選票,持歐洲懷疑論的瑞士第一大黨瑞士人民黨(SVP)占據多數。這一公投結果給當地政府帶來了難題,同時也再次體現了許多瑞士民眾對歐洲移民的抵制態度。

事實上,2014年針對歐盟人員自由流動協議的提案投票中,提契諾州就是出了名的“管控”派,在該州有68.2%的選民支持控制移民;而在瑞士全國來看,支持者占50.3%。

盡管兩年前這一提案未能付諸實施,但瑞士與歐盟在移民問題上始終關系微妙。此前的英國脫歐事件,又讓歐盟與瑞士關於移民問題的談判更加撲朔迷離。

外來勞工搶生計

講意大利語為主的提契諾州與意大利接壤,在瑞士聯邦的26個州中擁有最大的外來勞工群體。提契諾州總人口為35萬,每天從意大利穿越邊境來到瑞士工作的人數就超過了6萬。

提契諾州因此長期與意大利關系緊張,尤其是在勞工問題上。這一區域的本地勞工遭遇了嚴重的工資競爭,外來勞工常常壓低自己的工資以求打入瑞士的勞工市場。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當地居民更加支持“管控”歐洲移民的提案。這次公投也包括了支持出臺相關政策,提高本地勞工雇傭率的提法。而向來反移民、反歐盟的極右翼政黨瑞士人民黨則很可能抓住這一公投結果,以此佐證其觀點,即瑞士人民也希望政府在與歐盟的談判中表現出更加強硬的態度。

但也有分析家稱,提契諾州地理位置、經濟狀況特殊,影響了它對瑞士整體情況的代表性。

同時這次公投所涉及問題的範圍有限,並不代表選民在控制外來勞工數量和維護與歐盟的雙邊協議中做出了明確的選擇。瑞士聖加侖大學政治學教授帕特里克·埃門根認為:“他們(選民)希望得到自己應該分得的那部分‘蛋糕’——只是在提契諾州這個問題尤其嚴重。”

而提契諾州州長佩德拉齊尼表示,相比2014年的全國投票,這次公投中“管控”派的支持率已經下降了10個百分點。佩德拉齊尼將這一改變歸功於當地政府對這一提案的“聯合反對”。但同時他也承認,這次結果“反映出提契諾州民眾依然盼望有措施應對當地勞工市場面臨的壓力”。

與歐盟關系微妙

瑞士作為永久中立國,與歐盟的關系一直非常微妙。上世紀末瑞士曾經遞交入歐申請,但在當年便宣告失敗。而歐盟與瑞士的七項協議規定自2002年生效,歐盟成員國國民在瑞士有權定居並能自由就業;同樣,瑞士籍勞動者在歐盟成員國也享有同等權利。但協議簽署後,由於湧入的外來移民實際數量遠超預期,同時對於瑞士本地居民生活也造成了沖擊,所以瑞士人民黨開始反對移民。

人員自由流動協議自此也成為瑞士與歐盟之間的一根刺。在今年6月英國公投脫歐之後,瑞士前總統卡爾彌瑞還表示瑞士應該和英國合作,聯合抵制這一協議。

事實上,英國脫歐的確使得歐盟在與瑞士的對話中陷入不利局面。歐盟也一直希望瑞士能維護此前的雙邊協議,不要開了與英國進行單獨談判的先例。而在8月初,瑞士正式告知布魯塞爾,撤回1992年提交的加入歐盟申請。

盡管存在以上舉措,但瑞士依然希望與歐盟維持良好關系。目前瑞士仍然要依靠與歐盟市場間建立的超過120個雙邊協議。而歐盟在人員自由流動問題上一直態度強硬,因此瑞士也做出了一些讓步。

上周,瑞士一些議員表示將會縮小2014年的提案範圍,具體是出臺措施鼓勵企業、市場雇傭本地勞工,包括這些公司在本地就業中心發布招聘信息等。瑞士上議院將於12月討論這一提案。

相比之下,歐盟更加強硬。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此前在對瑞士進行訪問時明確指出,他希望歐盟與瑞士的關系有一個新的制度基礎,即瑞士法律需要自動跟隨歐盟法律進行對接,同時要求瑞士接受歐盟法庭的裁定。但這一系列目標基本上不可能得到瑞士民眾的同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14

民眾對樸槿惠道歉不認賬 抗議大遊行仍將繼續

隨著“閨蜜幹政”醜聞持續發酵,韓國樸槿惠政府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機。

即便樸槿惠接連兩次向民眾道歉、並將總理更換為與自身派別相左的人士,這場風波不僅沒有停下來的跡象,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引發了韓國民眾的憤怒和無力感。

大遊行將繼續

本月5日,首爾大街上的楓葉正當時,瑟瑟寒風預示著首爾冬日的來臨。而許多韓國民眾卻在這樣的夜晚站立街頭,手里拿著蠟燭和要求樸槿惠“下野”的牌匾。

這一天,韓國爆發了今年規模最大的反政府遊行,訴求只有一個——樸槿惠立刻引咎辭職。

在遊行現場,第一財經記者見到了許多韓國民眾,男女老幼整齊地靜坐在政府機構集中的光華門廣場,高舉要求樸槿惠下臺的標語。

據當地警方通報,當天共有近十萬民眾參加遊行,為防止意外事故,警方派出了近4.5萬警力保持現場秩序。

不過,相比警方的擔憂,現場的氛圍卻顯得平靜,甚至有些歡樂:臺上的歌手和文化人士熱情地邀請臺下民眾唱歌,而臺下民眾也邊舉蠟燭,邊為表演者歡呼。

唯一的不同是,遊行中所唱的歌曲,歌詞都被改編為要求樸槿惠立刻下臺的內容。

除此之外,現場出現樸槿惠“語錄”的時候,雖然有民眾激動地大喊,但全程幾乎保持高度理性,並沒有出現警方擔憂的暴力事件。

與此同時,自從10月29日史上規模最大的反樸槿惠遊行以來,每天都在爆發不同規模的遊行,文化界、宗教界、學生群體紛紛發表時局宣言,要求樸槿惠盡快下臺。而樸槿惠日益下跌的支持率也已經不再是新聞,青瓦臺人士也坦言“早就預料到支持率會跌至個位數”,而對此“無可奈何”。

這種被韓國媒體稱為“崔順實綜合癥”的現象,直接將韓國民眾從各行各業引到了街頭,本次遊行的主辦方還預告,12日將舉行“全民大行動”,直指樸槿惠下臺、嚴懲崔順實。

民眾只剩無奈

對於今年正在首爾瑞草區某高中就讀高三的女生徐炫雅(音譯)來講,來到遊行的現場,實屬不易,因為當天距離韓國的大學入學考試“修能”僅剩下12天。

不過,她卻向第一財經記者無奈地搖頭:“此刻我已經沒有什麽學習的想法了。”

“原本,我曾以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所以在韓國大學入學競爭再激烈的情況下,也默默地忍耐著努力學習,但是看到了崔順實、再看到了憑借有權的母親就能輕松進入韓國排名前十的梨花女大的女兒,此刻真的有一種疑問:到底是能力重要,還是投好胎重要。”她接著說道。

而站在徐炫雅旁邊的同班女生說:“原本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女檢察官,維護國家和民眾的正義;但看到現在檢察院的無力,我默默地將這個理想收起來了。”

與此同時,第一財經記者在遊行現場遇到了一位在首爾中區某中學執教的教師,她稱:“其實,現在許多學生對於這個案件同樣了如指掌,只是他們不會說出來,而自己會默默地思考,然後一個人獨自落淚。雖然我在學生面前怕影響他們的心態而不做任何表述,不過作為一個有投票權的韓國成年人,對於沒有投票權的學生們,此刻感到非常羞愧和無奈,也希望樸槿惠能夠盡快下臺,我也能夠自信的向學生們講述‘正義一定會勝利’。”

與此同時,記者還在現場看到了一些推著嬰兒車的家長們,這些被稱之為“嬰兒車”大軍的家長們,在他們的嬰兒車上紛紛粘貼著“我要給我的孩子更加公正的社會”、“在這些孩子們面前,我們是否會感到羞恥”等標語,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對於事件的憤怒。

一位婦女在集會發言中說到:“孩子問我崔順實是誰,還問總統是誰?但我無法回答。為什麽這些羞愧感要由我們來承受呢?我希望破壞民主和憲政秩序的崔順實集團受到處罰,還希望處於問題中心的樸槿惠總統擔起責任,樸槿惠總統請辭去職務。”

在韓國社交網站上,位於韓國全羅北道的圓光高中高三學生更是在網絡上掛起海報,直指樸槿惠,並諷刺稱“姐姐,我家人太平凡了,沒有錢買馬”(崔順實的女兒鄭宥拉是依靠賽馬項目進入梨花女大的);而首爾市長樸元淳在其個人主頁上轉發了一個小學生的考試卷,回答“在韓國,由誰管理這個國家”一欄上,赫然寫著“崔順實”三個字,網民對此表態稱“心痛”、“恥辱”。

退黨熱線被打爆

與此同時,韓國的兩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國民之黨也發布聯合聲明:要求樸槿惠立刻取消為克服危機而進行的新總理任命,並表示將拒絕配合、批準樸槿惠提出的改革案。

在此基礎上,本月6日,共同民主黨的47名國會議員更是警告:要求樸槿惠立刻“退居二線”,徹底從國家政治、治理中脫手,將國家權力徹底轉讓給新上任的總理,否則將會展開新一輪的抗擊行動。

相比在野黨的“攻擊”,執政黨內部的紛爭和眾叛親離才是樸槿惠政府的致命傷。

韓國《朝鮮日報》報道,本月6日,執政黨新國家黨首席發言人廉東烈表示,在對民眾道歉的同時,新國家黨也將努力克服現有的國家危機。

不過,這番解釋並沒有能夠使韓國民眾買賬:部分黨內議員認為“現有的黨內領導層無法克服巨大的危機”,並認為“黨領導層應該全部引咎辭職,並徹底重新改組”;有部分核心職位的黨職人員也宣布辭職以敦促樸槿惠的親信,現新國家黨黨首李貞炫共同辭職。

對於這種聲音,李貞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表示“感到責任重大”,同時拒絕立刻辭職,並認為“有責任將國家政治和黨內紛爭重新扶回正軌”。

一方面,執政黨內部就責任分擔的鬥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另一方面,新國家黨在韓國各地的辦公室的“退黨熱線”則快被打爆。

韓國《每日經濟》新聞報道,樸槿惠在第二次對民眾的道歉中,在澄清對於其“加入邪教”等傳聞的同事,不僅沒有提及到“責任總理”、“退居二線”的關鍵詞,反而還表示出繼續掌權的意願,表示“國政一刻也不能中斷,為防止更大的國政混亂和空白的局面,查明真相和追究責任的事就托付給檢查機關,而政府要盡快恢複本應履行的職能。為履行好國民托付給我的責任,將與輿論界,宗教界人士和朝野代表經常保持溝通,真誠聽取國民和國會提出的要求。”

當道歉通過電視直播後,在執政黨內部引起了巨大的退黨潮。

據該媒體報道,在這段講話出爐以後,新國家黨位於韓國各地的辦公室便接到無數要求退黨的電話,與此同時,還要求“自己地區的議員也要一同退出執政黨”,以至於部分地區的辦公室因無法承受眾多電話而不得不“拔掉電話線”。

更不同尋常的是,即便是樸槿惠多次面臨政治危機仍堅決表示“維護總統”的大邱、慶尚北道地區的黨員,近日也紛紛要求退黨。

另外,“薩德”導彈問題也是新國家黨的夢魘。

自從美韓當局於7月宣布在韓國慶尚北道布置“薩德”導彈以來,韓國國內便出現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對潮。在位於“薩德”預定布置的慶尚北道星洲郡,原本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縣城,雖然人口較少,但絕大多數民眾支持新國家黨。許多民眾甚至自發提交退出新國家黨的申請,而反對“薩德”導彈的在野黨人士卻受到了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甚至有部分當地元老主動表示支持在野黨,並當場入黨表示支持。

在“薩德”布置消息發布以後,星洲郡內4200名新國家黨黨員中有近3000名新國家黨黨員申請退黨,位處“薩德”導彈布置地點較近的慶尚北道金泉地區也掀起了退黨潮,而慶尚北道周邊地區也有數百名黨員退黨。

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新國家黨國會議員更是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對於保守傾向的選民來講,除了新國家黨並沒有任何選擇,所以還會稍稍猶豫一下……不過,如果非樸槿惠親信的部分議員真的選擇退出新國家黨,並創造傾向於保守的第三黨,那麽新國家黨將很難阻止觸發起來的退黨潮,並將面臨創黨以來最大的危機。”

韓國專家:應重建民眾信任

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韓國”4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樸槿惠的支持率已經跌至5%,創下韓國歷屆總統最低紀錄。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因處理不當而使韓國經濟陷入泥潭的金泳三曾創下6%的低支持率。
韓國建國大學教授崔根培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則認為:“現階段樸槿惠推行的創造經濟、經濟改革三年規劃等,很明顯已經無法正常執行了;許多民眾不會信任樸槿惠和她的政策,而企業也會更多的“看眼色”,無法正常決策。失去了政府有效管控的韓國經濟,將會像失去了中樞的大腦一樣。”

崔根培還認為:“為了能夠對危機進行有效的管理,則首先需要恢複政府和經濟決策者的信賴;並組織一個即便政權更叠、仍然能夠保持客觀性的,民眾信賴的經濟決策團隊,並具有一貫性的推行多項改革措施。”
在要求樸槿惠下臺的遊行現場,記者遇到的一位大學生的表示,也許正是韓國民眾此刻的心聲。

“雖然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種遊行,我們敢出來遊行,接受外國記者的采訪,正是要體現壯士割腕的決心;我們將以我們自己的手,消除並改正不公平,讓不正常的東西回歸到正常化;相信這也是我和所有參與遊行的韓國民眾的共同想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369

面對民眾激憤抗議,特朗普很淡定:“關鍵是我贏了”

贏得總統大選後,特朗普過了一個繁忙的周末。

11月8日的2016年美國大選投票日,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提前鎖定了270張選舉人票而勝選,給了民眾、民調機構,甚至各國政界一個大大的意外。連資本市場也嚇得不輕,股市一度應聲暴跌,避險情緒隨之蔓延。

緊接著的兩天,恐慌情緒並沒結束。過去的周末,全美多地爆發了反對特朗普當選的示威遊行。在加利福尼亞州、紐約、華盛頓、俄勒岡,還有多地的特朗普大廈外,示威者通過垃圾桶縱火、砸商店玻璃、焚燒美國國旗等激進舉措,對特朗普的當選表示“無法接受”。

民眾在特朗普大廈前抗議

早在大選前就有眾多專家分析,新總統當選後的第一要務是彌合大選後給全美帶來的創傷,因此,盡管民怨沸騰,特朗普依舊要朝著“團結美國社會”的方向努力。此外,對於新政府各個關鍵崗位的人員安排,也是特朗普必須考慮的。這些職位的人選將直接影響未來至少4年內美國社會的走向。

有消息透露,對一些關鍵職位的人選,特朗普將從曾在自己競選過程中的困難時期伸出援手的人中挑選。

“關鍵是我贏了”

在加州查普曼大學攻讀電影藝術的中國留學生小戴,雖然沒有投票權,但近距離地感受到此次大選給美國社會帶來的後遺癥。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投票結果出爐後,學校里教室門口、走道上擠滿了警察和教職員工。“學校還發郵件委婉地提醒我們,對於選舉結果不要鬧事,討論討論還是可以的。”他說道。

不過,鑒於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對女性和少數族裔時不時拋出的攻擊性言論,更多的美國民眾選擇通過走上街頭表達不滿。在曼哈頓,約5000名示威者包圍了特朗普大廈,叫囂著“特朗普不是我們的總統”;在洛杉磯,1萬名美國民眾向市中心進發。當然,其中也不乏暴力與傷亡事件。

面對美國民眾的不滿,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當被問及有沒有預料到自己競選時的言論會產生如此的後續效應時,特朗普坦然回答道:“不,關鍵是我贏了。”當然,特朗普也話鋒一轉,表示自己“想要一個人與人之間相互友愛的國家。”

在此前的勝選演說中,特朗普也一改競選階段的語言風格,承諾要做所有美國人的總統。他還強調,現在是時候“愈合那些分裂的傷口,是時候重新團結起來”。另一邊,敗選的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也承諾要徹底拋開漫長競爭中的恩怨,致力於讓分裂的國家走向團結。

勝選演講中的特朗普

“放過”希拉里

競選期間,特朗普對希拉里有過許多不友好的言論,比如稱她為“騙子”、表示自己當選總統後“要把她關起來”等。因此,媒體與民眾都非常關心,勝選後的特朗普究竟會怎麽對待他的競爭對手。

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節目“60分鐘”專訪時,特朗普稱,希拉里打電話承認失敗顯得“很可愛”,“比起我來,讓她主動承認失敗更為難”。他還透露,在競選結果出爐的第二天,前總統比爾·克林頓也給他打來了電話,“這實在是太友善了。”

對於希拉里的致命傷“郵件門”,特朗普曾表示要指派一名特別公訴人調查希拉里任國務卿期間公郵私用的行為。但在接受美國媒體專訪時,特朗普表示,目前還沒空考慮這事,“要考慮的事太多,比如稅務、醫改、就業等”。

希拉里則把敗選的矛頭直指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科米(James Comey)。她告訴自己的支持者,科米“不識時務”地在10月底重啟“郵件門”阻斷了她和她的競選團隊前進之路。

新內閣優先考慮自己人

除了彌補美國社會因大選留下的縫隙以外,對特朗普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明年1月20日正式入主白宮時搭建起屬於他的政府班子。

近日,位於紐約的特朗普大廈成為特朗普團隊進進出出的大本營。特朗普和他的助手集聚於此,討論新政府近4000個職位的合適人選。特朗普的競選主管康威(Kellyanne Conway)表示特朗普“已經見了很多人”。

法拉奇(右)在自己的推特上曬與特朗普的合照

這“許多人”中就包括英國“脫歐派”核心人物、獨立黨黨魁法拉奇(Nigel Farage)。康威告訴守候在大廈外的媒體,特朗普12日與法拉奇的會面“成果豐富”。此外,特朗普當天還接到了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的領導人勒龐(Marion Marechal-Le Pen)的賀電。

至於備受關註的內閣名單,康威表示“很快就會有結果”。目前,特朗普已任命其競選搭檔、副總統人選彭斯為過渡團隊負責人,他的從政經驗與資歷將為特朗普在挑選關鍵職位人員時發揮重要作用。

除了彭斯,這支過渡團隊還包括特朗普的家人:女兒伊萬卡、女婿傑里德·卡什諾(Jared Kushner)。大財主、對沖基金經理安東尼·斯卡拉穆齊(Anthony Scaramucci)、矽谷大佬彼得·泰爾(Peter Thiel)也名列其中。至於他的家人會不會在新政府中任職,目前還是未知數。

據悉,最熱門、也是最關鍵的白宮幕僚長一職,特朗普已有自己的考慮。他已將範圍縮至3人,分別是: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普萊巴斯(Reince Priebus)、競選團隊CEO班農(Steve Bannon)以及康威本人。這三人各有特點,普萊巴斯和康威更熟悉華盛頓的運作,而班農更為人熟知的是保守派出身的民粹主義者身份,而他加入特朗普團隊的時間只有短短2個多月。

此外,消息人士稱,在新任司法部長的競爭中,檢察官出身的紐約市前市長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目前處於領跑地位。他還於11日現身特朗普大廈,但尚未就是否在新政府任職明確表態:“我已經看出,特朗普將是一個好總統。我很高興自己能在其中扮演一個小角色。”

至於國務卿一職,前眾議院議長、共和黨大佬紐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以及來自田納西州的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鮑勃·科克(Bob Corker)都是熱門人選。財長一職可能花落高盛前高管、也是特朗普經濟團隊智囊之一的史蒂芬·姆欽(Steven Mnuchin)。在國家安全方面,特朗普或依賴中央情報局(CIA)前局長邁克爾·弗林(Michael Flynn),他在特朗普競選時擔任外交戰略顧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376

韓國數十萬民眾舉行第三輪集會,要求樸槿惠下臺

11月12日,數十萬韓國民眾在首爾市中心舉行大規模集會,要求樸槿惠總統對“親信幹政”事件負責並立即下臺。

韓聯社報道稱,這是2000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集會。組織者表示,當天集會共有超過100萬人參加。但據警方估計,實際參與民眾約為26萬人。

11月12日晚,首爾光化門廣場被參加燭光集會的人群占據(圖:韓聯社)

據報道,此次集會由全國民主勞動組合總聯盟等進步陣營多個公民社會團體組成的“民眾總蹶起鬥爭本部”發起。

集會除了要求樸槿惠為幹政門負責,還就“世越號”沈船事故、米價大跌、農民白南基在集會中被警方水炮擊中而最終身亡、全國民主勞動組合總聯盟委員長韓相均(音)被捕、政府強行推進改用國定韓國史教科書、在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等對政府進行批判。

警察在集會的人群中執勤(圖:法新社)

除了首爾本市的市民之外,有不少人從外地遠道而來參加集會。集會現場可以看到大學生、青少年以及全家出動的身影。

韓國民眾手舉標語,要求樸槿惠下臺(圖:新華社)

遊行結束後,舉行了由1500多個公民團體參與的集會文化節,隨後,在光化門一帶將進行搭帳篷靜坐示威、公民自由發言等活動,活動將持續到13日。

這是韓國2000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集會(圖:新華社)

另據韓國檢方13日消息,負責調查“總統親信幹政門”的檢方特別調查本部正在研究於20日前後調查總統樸槿惠的方案。若檢方決定調查樸槿惠,這將是韓國憲政史上在任總統首次接受檢方調查。

【延伸閱讀】

樸槿惠又陷“美容門” 事件

據韓聯社,近期有媒體爆料稱,樸槿惠在“歲月”號沈沒當天不在總統辦公室,而是進行了7個小時的整容註射。但青瓦臺發言人鄭然國11日說,經“總統本人確認”,上述媒體報道毫無根據。

鄭然國說,樸槿惠當天正常辦公,青瓦臺警衛室還可證實沈船當天沒有外來人員或醫院車輛的來訪記錄。他還一一列舉了樸槿惠聽取15次事故報告的具體時間。另外,據傳為樸槿惠實施整容手術的醫生也出面證實,沈船當天,他在仁川打高爾夫球,可以提供過路費發票以證清白。

鄭然國還說,樸槿惠忌諱用麻醉劑,因此在接受整容手術時註射了異丙酚的說法也毫無事實根據。

民調:韓國20-30歲人群對樸槿惠支持率為零!

韓聯社報道稱,民調機構蓋洛普韓國(Gallup Korea)11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韓國民眾對總統樸槿惠的支持率連續兩周保持5%,尤其是20-30歲人群的支持率為0%,引人關註。執政黨新世界黨的支持率也下滑至17%,創下歷史新低。

七大企業註資,成立新財團

據KBS報道,在對七家大企業對MIR財團和K體育財團出資的調查過程中,同樣發現樸槿惠參與其中的痕跡。

檢方連日調查了數家向崔順實名下的這兩個財團捐款的大企業,其中三星、現代汽車、LG、SK、CJ、韓華、韓進集團七家巨頭企業的會長被指曾於去年7月與樸槿惠總統會面。檢方將調查樸槿惠與這七家大企業會長說了些什麽,這些企業決定向財團出資是否受到了樸槿惠的鼓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379

樸槿惠願提前卸任 韓國民眾依舊失望

隨著由樸槿惠總統所引發的“閨蜜幹政”醜聞席卷韓國,韓國的內政已幾近癱瘓。

當地時間29日,在各界要求樸槿惠下野的聲音也越來越大時,樸槿惠終於對外“發聲”。在第三次就親信門發表的談話中,樸槿惠不僅向國民致歉,還表示將根據國會朝野提出的、能夠“盡量減少國家混亂和行政空白”的方案提前下臺,敲定大選的日期。樸槿惠說,她已經放下一切,只希望韓國能盡早擺脫混亂重歸正軌。

這個被視為樸槿惠願意提前下臺的談話,韓國朝野及各界給出的評價並不相同。但無論是準備發起彈劾案的在野黨,還是搖擺不定的執政黨都承認:這個方案仍然難以改變民眾因醜聞對韓國政壇所帶來的無奈和不信任感。

彈劾案不停止

據韓聯社29日報道,共同民主黨、國民之黨兩大在野黨就12月2日舉行彈劾表決達成了協議。《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兩大在野黨達成的協議中發現,彈劾樸槿惠的理由包括“違背憲法”和“違背其他法律”兩大部分,比如政府在“歲月號”沈船事件中的救援不力、受賄罪、國家文件泄露等。

分析認為,若表決延遲到此前設定的12月9日,彈劾的動力可能削弱,也有可能出現不可預測的變數,因此在野黨打算盡早通過彈劾案。

對於樸槿惠的願意提前下臺的表態,韓國在野黨多名高層人物紛紛發聲,質疑樸槿惠是否擁有聽取民意的誠意。隸屬於共同民主黨的首爾市長樸元淳在個人社交媒體上稱,“對於樸槿惠來講,不配談所謂的名譽”,並認為“百萬民眾的呼聲,並不是想看到樸槿惠‘有序下臺’。只有讓所有該對醜聞負責的人擔起責任,才能對得住百萬民眾的呼聲。”

韓國三大在野黨的有關人士明確表示,不會因為樸槿惠願意提前下臺的表態停止針對她的彈劾案進程。在野黨還敦促有良知的執政黨議員早日脫離樸槿惠的影響,聽取民意,參與到彈劾的隊伍中。

相比於在野黨的統一意見,執政黨內部的混亂卻仍在繼續。

29日,執政黨新國家黨非當權派議員組成的“非常時局委員會”還是希望在12月9日前完成針對樸槿惠下臺的協議,並期待朝野能夠會面,就此事達成結論。

在同日緊急舉辦的執政黨新國家黨議員總會上,兩種意見發生了沖突。曾歷任3屆國會議員的非當權派權城東(音譯)議員直接表態:“現在總統的談話,無非就是希望以修改憲法的模式,縮短自己的任期,不過無論是對現在舉著蠟燭遊行的民眾、還是正團結一致準備彈劾總統的在野黨,這種主張很明顯是站不住腳的。”

另一名非當權派的議員則直接質疑道:“如果修改憲法失敗,那麽總統是不是就要一直做下去了?”這位議員主張,“修改憲法有其必要,不過應該和彈劾並進,才能夠向民眾表達執政黨的誠摯道歉的真心”。

重塑信任是關鍵

對於樸槿惠的表態,韓國許多民眾的憤怒並沒有因此消退。

前幾次發起要求樸槿惠下臺的遊行組織方負責人樸振(音譯)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明確表態,“本周六的遊行不會受到樸槿惠本次談話的影響,依舊繼續。民眾的蠟燭仍將閃爍在首爾市中心,直到樸槿惠立刻下臺,並對醜聞的所有有關人員進行徹底的問責。”

與此同時,韓國有政治分析家認為,在本次談話中,看不到樸槿惠對於醜聞的任何反省,也看不到她任何聽取民意的真心,“對於樸槿惠的這段談話,民眾剩下的只有失望和嘆息。”

來自樸槿惠“政治根基”的大邱嶺南大學的學生李尚鎮(音譯)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采訪時也明確表示:“樸槿惠的這個選擇很明顯是想通過引起政治圈的混亂,拖延自己下臺的時間。這是樸槿惠無視民意的決定,也是導致所有有良知的韓國民眾失望、憤怒的決定。”

而韓國高麗大學政治外交系的鄭韓律(音譯)教授則告訴本報記者:“即便樸槿惠下臺,這個‘後樸槿惠時代’並不代表現有的亂局很快能結束。一方面,韓國的政治人物將開始打起各自的‘算盤’,謀劃即將來臨的大選季;而對於普通民眾來講,當看到了鄭友拉(崔順實之女)非法入學、親信幹政等巨大醜聞以後,原本就脆弱的韓國經濟如何走出政壇風暴的後遺癥,國家內部如何重塑信任,並大膽改掉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將決定韓國能否以此事件為契機,重新開啟發展的道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431

韓第六輪反總統集會參加人數創新高 有民眾專程坐火車來

盡管韓國總統樸槿惠三次就“親信門”向國民道歉,但要求其下臺的民眾呼聲絲毫沒有減弱。12月3日,韓國第六輪反樸槿惠大規模民眾集會如期舉行。

4日據人民網報道,當地時間3日下午4時,在首爾參加集會的民眾已在光化門前集結完畢。上百萬人的遊行隊伍從光化門廣場出發,高喊著“樸槿惠下臺”、“新國家黨解散”等口號,分為3條路線向總統府青瓦臺邁進。第五輪集會時,遊行隊伍曾行進至距青瓦臺200米的青雲孝子洞居民中心。而本次集會,法院允許示威者行進至距青瓦臺僅100米的孝子治安中心,這在韓國憲政史上尚屬首次。

3日,參加集會的群眾向青瓦臺方向湧去(本文圖源:人民網)

集會主辦方:韓國憲政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集會

據韓聯社稱,3日在韓國各地參加第六輪呼籲樸槿惠下臺集會的人數創下新高。集會主辦方表示,截至晚9點30分,在首爾有170萬人、全國共232萬人參加集會。該數字包括在集會結束前提前離開的市民,是一個累計數據。主辦方強調,這是韓國憲政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集會。

警方估算,晚7點10分首爾有32萬人參加集會,晚8點10分,首爾以外全國67處集會地點匯集10.4萬人。警方的數據是特定時間點雲集的人數,非累計數據,計算方式與集會主辦方不同。但警方也表示,當晚在首爾參加集會的人數為歷史最高值。

從10月29日起,韓國民眾已連續六個周六舉行燭光集會。11月26日舉行的第五輪燭光集會主辦方估算有190萬人、警方估算有33萬人參加。

有民眾專程坐火車參加

人民網記者在集會現場見到了來自忠清北道清州的李先生,當時他正用相機為妻子和年幼的女兒拍攝紀念照。李先生告訴記者,他們一家專程坐火車來首爾參加集會。“我們渴望親自參與到這場運動中來,用吶喊聲和手中的燭光改變這個國家的未來。”

參加遊行的市民(圖:人民網)

11月29日,樸槿惠發表了親信幹政事件被曝出後的第三次對國民談話,宣布將自己的去留問題交給國會決定,但隨即被指是“拖延彈劾程序的戰術”,遭到了韓國輿論炮轟。

當地時間3日淩晨4時10分,韓國三大在野黨議員及無黨派議員共171人共同將彈劾案提交至國會,並且計劃在9日的國會全體會議上進行表決。屆時若韓國國會的300名議員中有三分之二的議員投贊成票,彈劾案將獲得通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2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