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控股(00640),白送深圳超百萬平方米核心土地儲備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1io7z.html最近深圳土地市場風雲湧動,前海概念爆炒,今天港股中深圳科技更是飈升4成。鬱悶的是,深圳的大地主深圳控股(00604)卻很巧妙地停牌了,如果不停牌,這段時間,20%的升幅是起碼的。誰都知道母公司要注資了,在爆炒深圳地產前停牌,分明想以更低的價格,拿到更多的股份---以現價的土地,交換大幅低估的股權,這招是不是很時曾相識,沒錯,合生上年幹過一回。我估算,深控現在的價值,最少,每股值10元,已經打了很多折扣的,她在深圳150萬平方米的城市更新項目可以說白送,你看看科之谷(深圳新地標式建築物),黃貝嶺,清水河汽車物流園等這些項目多核心,宏大,值錢。----如果深業要的是股權而不是現金,個人嚴重抗議,以投資者的角度,寧願拿現金買。受益於深圳經濟快速發展,深控的大股東深業集團是躺著也發達的公司,在市區有幾百萬核心土地儲備,包括香蜜湖,華僑城,還有平安保險的股權,A股沙河股份也是她的,米多得很。
另外,誰知道深控在天安有多少股權,我查了至2011年,天安數碼城集團儲備開發建築面積逾1500萬平米,她的網站簡介核心業務以變成是為城市產業綜合體的開發和運營,主要服務對象為成長型企業,是中國城市產業地產的引領者。包括我們熟悉的車公廟天安數碼城,在龍崗有工業城和城市綜合體項目。這些都是很值錢的,以深控的市值,這個股權也是白送的。深圳以外的天安數碼城項目深控有沒份,或佔比例多少,年報沒提及過。
深控什麼時候復牌,過段時間平靜下來或行情不好,她就會公告復牌了--TNND,早就內定好的東西,我都要憤青噴一下。極度鬱悶,眼睜睜的看著深圳地產股,前海概念股暴漲。我就要試試耐心,今年爭取少操作,甚至不操作,對持有的股票很安心。
深控為個人投資組合市值最高的股票,思維會有明顯的偏差。投資有風險,謹慎獨立思維。
----
深圳控股(00604)宣佈配股,向母企收購深圳福田區市地,涉資41.5億元(人民幣.下同)。
美資投行富瑞發表研究報告,指交易是母企注入資產的第一步,預期未來會有更多優質資產注入。認為集團已經有良好定位,晉身成深圳住宅市場的一哥。又指配股價較前收市價有溢價,同時,料母企未來會繼續注入資產,增加土儲推動發展。
報告認為,項目位於深圳福田區,是良好地段,總樓面達78.9萬平方米,當中包括高端服務式住宅,寫字樓、商場及酒店。總成本是96億元,相當於每平方米12000元。服務式住宅料今年開始預售,明年完工。
該行重申深圳控股評級「買入」,目標價由3.3元升至4.3元,相當於較資產淨值折讓40%。因為該行預期交易可以提升資產淨值9%至7.2元,同時提升2013至2014年度的預售目標22%及18%,達到110億元及130億元。又料資產負債比率由去年底的83%下跌至61%。
不過,由於配股的攤薄效應,亦將集團今財年的每股盈利降26%至0.31元;但提升明財年的每股盈利13%至0.52元,以反映收購項目的盈利貢獻。
---
再補充一下深圳新地標--科之谷項目
深圳蓮花山筆架山將建空中連廊 打通兩大公園
南都訊 記者劉春林 逛完蓮花山再走路去逛筆架山將不再是奢望。昨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在視察原賽格日立工業區改造進度時瞭解到,改造後的賽格日立工業園將變身一個集總部經濟、商務綜合體以及高級公寓為一體的大型城市綜合體。其中,蓮花山與筆架山之間將建設一座800多米長的空中連廊,將兩大公園直接打通。
賽格日立工業區位於彩田路與筍崗路交叉處的西北角,佔地面積13 .2萬平方米。改造後,這塊用地將被打造為深業集團創新產業總部基地,規劃建築面積90萬平方米。其中,除了一座300米高的總部大樓外,還將建設兩棟227米高的商務公寓,裙樓將建設大型商務綜合體。其中,項目的一大亮點是通過「山谷漫遊」的概念將蓮花山、筆架山兩大山體公園聯繫在一起,豐富和完善城市綠化系統。根據深業集團的設想,他們將在蓮花山與筆架山公園之間建設一座800多米長的空中連廊,通過這個連廊讓市民可以步行橫跨彩田路與皇崗路兩條主幹道,無障礙在兩大公園之間穿梭。
(最新消息說超過300米?)
比亞迪綠混—未來比亞迪產品的核心! 投資懶人
http://xueqiu.com/1111674617/228847191月10日比亞迪在北京發佈三大技術,DM2,綠混以及正逆向放電。其中DM2的秦自然是吸引眼球。但是不起眼的綠混,在我看來,將會顛覆未來比亞迪所有產品線以及定價,甚至毫不誇張的說,綠混將是未來比亞迪調整合資車(大眾,豐田)的核心武器。
先簡單說下什麼是綠混。主要3點。
1.使用鋰電池。2.電機起步。3.剎車減速回收能量。
據比亞迪官方宣佈,這套系統能達到買公里油耗節約1L。成本5000元。
雖然官方其他數據沒有給出,但以5000成本可以大概分析出。綠混的鋰電池在1.5-2度之間。大概的續航里程在10公里左右。配備的是一個低功率的馬達兼發動機。沒猜錯應該是F3DM的25KW馬達電機。能達到的時速在40KM/H。
瞭解這個那麼綠混的省油原理就很簡單了。車輛起步階段,以電能驅動馬達。提供動力。發動機空轉,當速度達到40KM左右,再以發動機介入提供驅動力。以節約油耗。電池的電力,則通過剎車,減速的能力回收給電池充電。將無用功回收儲存並化為有用功。這套系統,和老版的豐田普銳斯是非常相似的。
再簡單算一下這套系統的節能效果。一般個人用車總里程在10萬公里左右,也就是整個生命週期能省1000L的油,已現在8元來算。合計8000元。而成本需要5000元。省油價值有,但是不大。是否綠混的作用這是如此?
顯然不是。開車的都應該知道,當紅綠燈,堵車時,或一些時候(比如夏天需要空調保持)車子不能熄火,但車又不走動,發動機空轉也會消耗不少油。特別是在像北京這樣堵的城市。車子做了大量的無用功,有時候車子百公里油耗能達到15L。非常的浪費。而如果熄火,首先平凡熄火麻煩而且易壞。再者不利於立即啟動。但是有了綠混,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在車輛停止階段,如果電池電力足夠,則發動機停止,又電池提供電力。立即啟動,則由電機提供驅動力。如果電池不足,發動機可以給電池充電。而不是空轉浪費油耗。這樣還有個好處就是新手再也不用擔心,紅綠燈前熄火,啟動不了。
好處夠多吧,綠混只有這樣?顯然還不是。先說回到豐田普銳斯。作為比較成熟的弱魂,豐田為什麼沒有將他推到全部車系?我覺得原因2點。1.成本,豐田沒有自己的電池以及全套電動產業。使得他做不到如比亞迪這樣的低成本。比亞迪的綠混系統完全可以以成本價賣,只要能驅動銷量即可。而豐田不行。2.性能缺陷。眾所周知,普銳斯在低速城市時,節能效果是非常明顯的,車子性能也沒有什麼問題。但高速行駛時,由於電機不工作,單發動機驅動。動力耦合不但不能節油,還增加了損耗。表現出的就是高速不省油,而且動力不足。如果把1,8L改成2,0L發動機。那麼平均油耗就將大增。
那麼比亞迪的綠混怎麼解決動力問題?這裡就不得不提比亞迪的渦輪增壓發動機。這個月,比亞迪1.8T,2.0T發動機先後點火成功。也就意味著比亞迪已經擁有全系1.2 T 1.5T 1.8T 2.0T的發動機。
渦輪增壓發動機可謂小油耗大能量的典型。以1.5T發動機為例。優點是當渦輪完全運轉,1,5T的發動機能提供超過2.5L發動機的功率以及扭矩。但是缺點也明顯。就是啟動初期的延遲性。在渦輪介入之前,1.5T的發動機與普通1.5L的發動機差別不大。造成了起步無力。現在通常的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扭矩轉速在1800-2200之間,而通常城市運行轉速在1500-2000之間。也就是在城市多數情況,即使是比較好的大眾TSL發動機,也無法讓渦輪充分運轉。性能大打折扣。雖然現在又TFSL渦輪機械雙增壓,大小雙渦輪,電子渦輪等技術解決這個延遲問題。可以講運轉轉速降低到1200甚至800轉。但是成本較高通常用在高端車上面。所以1.5T看似參賽比肩2.5L發動機,但是實際效果是遠遠不及的。所個比較熟悉的例子。長城的H6 1.5T版。最大扭矩轉速在2200轉,城市根本難以發揮。多少情況只是一部1.5L發動機,驅動H6,動力,爬坡力,弱的一塌糊塗。絕不黑他,不信可以去瞭解!
也正式因為這個問題,很多需要2.5L驅動的車子,理論上可以用1.5T來驅動省油,但實際選擇的人不多。
其實說到這裡很多人已經明白了,綠混的意義。就是通過綠混和渦輪增壓發動機配合。電機的高扭矩來解決渦輪增壓在起步階段的無力。達到完美的銜接。再細分一下其實綠混渦輪增壓驅動有3個驅動階段。起步低速0-40KM以電機驅動。40-80以自然吸氣驅動。80以上,一渦輪增壓驅動。當車子在高速行駛時1.2T和1.5T的效果,區別就非常細微了。
舉個例子,現在1.5T的速銳。起步高速都非常充足。如果換成1.2T,在沒有綠混的情況下,低速行駛就會很吃力。但是有綠混以後初期的無力就解決了。
如果1.2T綠混速銳,定價有更有意思了,雖然綠混會增長5000成本,但是1.5T換成1.2T的話,也會降低幾千成本。也就是一輛1.2T綠混,購買價格和原先1.5T的相當。性能動力不差,附帶更多方便。而油耗,只相當於1.0L。同樣未來比亞迪可以推1.8T的G6 ,思銳,S6。當天為了滿足不同需求,也可以用1.5T速銳,2.0T的S6。甚至可以為了滿足好運動的用戶,推出1.5T高功率版的綠混。適當增加電池,和使用大功率電機。加速階段油電同時驅動。這樣,未來比亞迪整個產品線都會發生變化。
更重要的是,從此,比亞迪的車子將徹底和品牌的汽車形成差異。比亞迪的車子,將有了自己代表的東西。雖然大眾也有藍驅。但還是成本問題,要配全系是很困難的。就算配了,只輸給大眾豐田也沒什麼丟人。但已經和大多數車形成了差異。至少不會陷入無盡的只拼性價比的戰爭中。另外,根據汽車企業的發展來看,落後工業要追上並超過發達工業,僅僅靠品質的提升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一個差異的切入點。比如當年豐田打入美國,靠什麼?靠的不是好於大眾,通用的性能,而是其節能性。韓國現代靠什麼在中國賣這麼多。靠的不是超過大眾,豐田的性價比。同樣,就拿現在最推崇的長城來算。及時長城的質量性能達到了大眾觀途的水平,就能和它賣一個價錢撼動觀途的蛋糕嗎?顯然不行!國產車,目前來算,不管是比亞迪,吉利,長城。靠的就是便宜,性價比。別看長城SUV賣那麼多。看起來口碑品牌如何。不黑長城,比亞迪也是一樣。速騰價格和速銳一樣,速銳也賣不出去。更何況,自在汽車包括比亞迪,要在品質,精度上趕上合資和進口汽車,談何容易。至少10年內我是看不到。豐田發展了這麼多年,但雷克薩斯和大眾的奧迪還是沒法比。
所以,綠混的全配,將是比亞迪追擊合資車的重要武器。速銳要想和速騰賣一個價錢,靠什麼?你必須有別人沒有,或者遠遠比別人好的東西。否則就通李寧和耐克,只要耐克降價,李寧就玩不轉。
綠混,對於比亞迪將是一場革命!
海航:圍繞核心主業,走關聯多元化發展之路
|
|
2013年伊始,海航與中國銀行簽訂500億元授信的當天,海航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峰對外宣稱,“在不遠的將來,你們將會聽到海航在海外並購的重大消息。”話音未落,2月底,西班牙NH酒店集團對外公告,董事會正式批准向海航出售20%股權,意味著海航對西班牙NH酒店集團股權競購成功。 這是海航繼2012年10月完成法國藍鷹航空公司48%股權收購並成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之後,又一次在國際市場上完成的重大並購。 海航的腳步沒有絲毫停頓。近期公開資料顯示,海航不僅在航空上下游產業實施全球戰略,開展一系列投資並購,同時在金融、酒店、實業等領域也開了新一輪的產業發展。單就金融產業來講,現在的海航已擁有擔保、信托、租賃、保險、銀行全牌照。可以預計,未來海航的金融版圖會更加鞏固。 如此鋪陳相關多元化產業布局是海航的現實選擇。2003 年那場讓旅遊業務幾乎停滯的非典,讓海航意識到航空運輸業存在負債率高、易受外界形勢影響等特點,企業要提高抗風險的能力,就必須轉變發展思路。由此,海航圍繞核心主業,走上了多元化的發展之路。二十年光景,海航歷經股份制改造、投資多元化、經營管理變革、資本運作等種種嘗試與實踐,最終成為業界重量級的玩家。海航將這一被外界視為相關多元化的發展模式解釋為圍繞自身三大支柱產業的協同發展效應,其初衷就是希望通過此手段化解整個集團單一經營模式的風險。 沿著陳峰所主導的收購兼併和產業延伸的擴張之路,這家從1993年艱難起家、主營單一的企業,在2012年成長為總資產近3600億元、年收入逾12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 目前,在海航的商業版圖上,圍繞航空客貨運輸產業鏈條拓展的多業務依照戰略相關性及成長階段劃分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成長及創新產業”兩大產業群。其中航空旅遊、現代物流、現代金融服務為海航三大戰略性支柱產業,而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中國集、YH娛樂、臨空產業園、養老健康等則被劃歸為成長及創新性產業。基於此,海航整合構建了海航航空、海航實業、海航資本、海航旅業、海航物流五大產業板塊。 實業是海航當下重點打造的產業鏈之一。 2010年初,海航斥資收購澳大利亞ALLCO公司飛機租賃業務,其業務廣泛分佈于亞太、歐洲和中東地區。這次並購打破了外資壟斷飛機租賃業的局面,海航租賃步入了世界級序列。 2011年底,海航斥資收購通用電氣旗下的全球第四大集裝箱租賃公司 GE SEACO 100%股權,其擁有並管理近百萬標準箱(TEU)的各類集裝箱,公司業務網絡覆蓋 6 大洲。 2012年,海航法國藍鷹航空並購案被坊間一致視為破冰之舉,它標誌著我國航運業即將走向國際化的發展征程,也預示了海航將全面推進全球化的資源配置與全球化的市場拓展。 而新近的西班牙NH酒店集團股權並購,海航必將借機動新一輪的資產整合與品牌文化融合,同時推動合作雙方在今後組成合資企業共同經營中國市場,尋找更廣泛的合作與發展。 這一系列舉措,是基於海航“先主業、後輔業、構建產業鏈”的總體思路推進的。海航的發展並不是簡單擴張,而是源於外部環境及海航業務整合的發展需要,是圍繞與航空運輸主業相關上下游產業鏈而進行的。海航“形散神聚”,充分發揮其在航空運輸主業積累的資源和經驗優勢,通過關聯多元化業務拓展“反哺”主業,形成有效互動並抵禦風險。海航的多元擴張一方面成功分散了單一產業運營的風險,提高了整體經營安全性;另一方面通過多元化經營拓展了服務範圍,提升了核心產業的發展質量。其實,海航早于2002年即著手這一布局。 在發展實業的同時,海航同樣致力于構建產融結合的發展模式,通過介入其優勢實體產業進而向上下游延伸發展金融業務,以支持其實體產業獲得更好的發展。海航金融從一開始便緊緊依托其實體產業、服務其實體產業。因此,海航金融秉承的原則,始終是服務于產業發展、服務于個人消費,強調金融與產業的有效互動,走服務于實體經濟的金融創新發展之路。從事實來看,像海航這樣的產融結合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不得不說,海航創業 20年的發展之路,緊緊抓住了中國改革開放35年來創造的各種機遇,然而在當前經濟下行期的現實情況下,海航的發展模式是否還能行之有效?未來會怎麼走? 陳峰說:“國際化非走不可,原因是中國可持續發展必須依賴全球化資源配置和市場配置,中國未來的發展只能依賴于全球經濟互相交融,這是一個必然的選擇。”然而,在企業發展的同時,陳峰也表示,他在海航內部提出“三核二率”,即做強核心企業,打造核心產品,全面提升核心競爭能力,提高市場佔有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這樣,海航未來的路會走得更踏實。 |
核心問題: 經濟增長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3/05/blog-post.html歐美PMI 轉差, 中國連月PMI放緩, 日本最後一擊QE救經濟...種種央行的逆操作行為, 都顯示著當前的經濟衰退, 非比尋常, 百年一遇.
我們感受不到, 是因為央行的量寬逆操作行為, 創造出資產性通脹, 創造了新一輪的投資周期. 然而, 隨著可投資項目減少, 量寬的效益遞減. 央行的招數已有限了.
黃金不是避難所, 其實黃金是對沖通脹的資產. 在通縮時跌, 在通賬時升. 近日黃金暴跌, 反映著經濟衰退帶來的通貨緊縮壓力不少.
美國企業盈利已連續五年上升, 預期下年及後年再升. 在歷史上, 連升六年的機不會高, 連升七年更是罕見. 美國股市牛市, 恐怕不容易延續, 尤其她已在歷史高位之上.
經濟增長, 是股市的核心, 不可不察. 央行印銀子可以提升PE, 加上財政擴張可以支持著企業盈利, 但其效果會有遞減作用. 各國企業在經濟企穩, 失業率下降的情況下仍然不願意收水, 甚至加碼, 跟經濟大周期仍然向下有關. Deleveraging 是需要很長的時間的, 尤其是不想有default的情況下.
人民幣升值及工資增加對中國競爭力的影響, 已經開始反映了. 造船業已經被韓國反超前, 紡織早已流向東盟各國, 富士康也要在他國企大廠, 保持成本, 廣州又大力提高最低工資, 20%-40%不等. 中國制造業退去, 現在唯有靠內部基建及房地產帶動. 然而, 中國內債高築制約下, 再大力增加投資的空間有限, 在維持投放的情況下, 自然是增長放緩. 習整風同時整頓高端消費, 帶來了消費的短暫放緩. 中國2008-2012年粗放式救市, 帶來近年經濟結構不平衡, 資料浪費及地方污染, 引起不是民怨. 在和諧社會口號下, 我認為中央會適度犠牲經濟增長去調整核心問題.
羅欣藥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管理優秀 歲寒知松柏
http://xueqiu.com/1272530506/24113077與同行相比,羅欣藥業在現金轉換週期、資產周轉率、新藥儲備等方面都具備優勢,這也使其呈現出良好的成長性。
證券市場週刊特約作者 歲寒/文
大約四年前,同屬抗生素行業的聯邦製藥(03933.HK)和羅欣藥業(08058.HK)股價都處於歷史最高位,聯邦製藥的主營業務收入是羅欣藥業的5倍,利潤是後者的2倍,知名度更是遠高於後者,彼時看好聯邦製藥的投資者很多。
幾年下來,整個抗生素行業受困於嚴厲的使用量控制和嚴重的產能過剩,很多企業風光不再,利潤大幅倒退甚至虧損,一些企業已經退出了抗生素行業。聯邦製藥作為業內翹楚,儘管2012年的收入比四年前增長了5成,但利潤卻下降80%,2011和2012年下半年更是錄得淨虧損。而羅欣藥業的收入則比四年前翻了一倍多,利潤也增長了6成,兩家公司「同行不同命」,原因是什麼?
查看原圖羅欣藥業「彎道超車」過去幾年,聯邦製藥和羅欣藥業採取兩種相反的發展戰略。聯邦製藥一直在向低成本的內蒙古進行戰略轉移,羅欣藥業則在山東老廠房旁邊建新廠。如今,前者的轉移仍在繼續,後者的兩個新廠已然建好並通過相關的認證。
由於醫改和醫藥監管的變化,很多醫藥企業不得不轉變原有的代理銷售模式,在抗生素行業受困之際,羅欣藥業冒險花重金打造了自己的第三終端直銷系統(縣級以下醫院及藥店的銷售渠道)。由於渠道初建,收入端尚未見效釋放,但前期巨大的費用開支卻導致了銷售費用每年翻倍的增長,這也正是羅欣藥業近幾年淨利潤增速放緩並低於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
查看原圖在研發領域,羅欣藥業四年前幾乎零專利,目前已註冊66個專利(發明專利56個),正在申請69個發明專利,僅2013年一季度就新註冊7個發明專利,新申請20個發明專利,加速趨勢非常明顯。
2013年度前5個月,羅欣藥業新增37個擬上市銷售藥品的註冊申請,其中17個為新藥,其餘為仿製藥;聯邦製藥新增10個藥品註冊申請,其中新藥僅3個。(科倫藥業今年新增45個藥品註冊申請,但新藥也僅為5個。過去3年,羅欣新藥註冊申請數量為行業內第一。)
羅欣藥業的研發在收入端的表現就是,之前的銷售基本以抗生素為主,而2013年抗生素銷售額降到了40%以下,消化和呼吸系統用藥已經升到50%以上。
在同時新建兩個工廠,產能擴大一倍以上、重金打造第三終端直銷渠道、加大研發並進行產品品類轉換的情況下,在抗生素同行還在為生存掙扎的背景下,羅欣藥業沒有實施增發,沒有一分錢銀行貸款,分紅卻增加了10倍以上,一年給小股東的分紅已經超過IPO的總融資額(2012年每股分紅0.3元人民幣,合計分紅1.8億多元,其中H股東分得近5千萬元;而2005年上市招股價為0.26港幣,合計淨融資僅3150萬港元。)。與此同時,公司賬面現金卻從2009年的5億元增加到了目前的逾11億元,現金流充沛,以至購買了6億元的銀行理財產品。
而聯邦製藥呢,2012年不僅沒有實施分紅,還分別於2010年和2012年兩次增資擴股圈錢近20億港元,同時還於2011年發行可轉債9.3億港元,並增加了銀行貸款和融資租賃,2012年底負息的負債合計已經高達65億港元。窮盡幾乎所有的融資方式,對於股東而言,這完全是價值毀滅。
如今,聯邦製藥仍在苦苦掙扎,而羅欣藥業有充足現金、有新產能、有完整的銷售渠道、有加速增長的研究成果,可謂萬事俱備,業績起飛在即。
現金轉換週期顯優勢在信息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除了新的商業模式不斷出現而顛覆原有的企業外,筆者認為,同行業對比時應重點關注現金轉換週期(CCC),也就是應收賬款及票據(含預收沖減)+存貨(已經包含了材料、在製品、庫存商品)-應付賬款及票據(含預付沖減),用這個指標結果除以各自的銷售收入*365天來做對比,數值越小的企業,現金流越強勁。
筆者查看了最近兩年中國醫藥批發企業的年度報告,2011年,醫藥批發企業的平均應收賬款天數是131天,羅欣藥業是52天。到2012年,醫藥批發企業的平均應收賬款天數增加了11天到142天,羅欣藥業的周轉天數下降3天到49天,其應收賬款回流速度是行業平均水平的3倍!
並且,筆者還計算了羅欣藥業的應收周轉天數,應收賬款是取期末數據,收入是不含稅的,如果取期末期初年平均數,再考慮17%的增值稅因素的話,羅欣藥業的應收賬款真實回收期只有38天。
表1是羅欣藥業與兩家醫藥製造的同行的現金循環週期的簡單對比。可以看出,應收賬款和存貨方面,科倫藥業(002422sz)、聯邦製藥與醫藥批發行業是一致的,2012年的周轉天數同比2011年都增長了。但是,羅欣藥業卻縮短了。
查看原圖雖然三家公司的應付周轉天數(應付款項為負債,用負數表示)都上升了,但羅欣藥業拖欠上游供應商的貨款時間最短,其現金儲備卻最充足。科倫藥業儘管只比羅欣藥業多了半個月應付賬齡,但它有40多億元銀行貸款。
三家公司中,聯邦製藥現金周轉情況無疑最差,在各種負息融資手段都用盡後,拖欠供應商的貨款時間仍在急劇地拉長,因為上述應付款項計算沒有包含物業廠房設備款,如果算上這些款項,其2011年的應付賬齡則從113天急升至153天。若以主營成本做分母的話,實際應付賬齡已經超過半年。從資金鏈的角度看,這是很危險的。
並且,供應商的貨款雖然表面上不需要付息,但供應商的資金同樣是有成本的,一般它都會通過在材料加價體現出來,最終會影響到銷售淨利潤率。
從表1中最終的CCC數值來看,科倫藥業現金循環週期最長,主要原因是應收賬齡太長,這說明它的產品競爭力不夠,對客戶的話語權不強,或者它為了盡快搶佔市場而給了客戶很長的信用期。結合損益表來看,由於它的毛利率和淨利潤率在增長,所以搶佔市場的可能性較大。
不過,毫無疑問的是,羅欣藥業不論是CCC的數值還是其構成,都最優秀。
資產周轉率定優劣
除現金循環週期外,我們常常用ROE來評價一個企業是否優秀。ROE按杜邦分析展開,可分成權益槓桿、淨利潤率、資產周轉率三部分。
查看原圖槓桿其實是雙刃劍,利弊不確定。淨利潤率能體現產品的競爭力,它包含了技術、品質、成本控制和行業上下游環境、產品的初始稟賦等多個主客觀因素。而資產周轉率,應該最能反映一個公司的管理水平。
從表2看,羅欣藥業的槓桿最小,淨利潤率和總資產周轉率最高,ROE也最高,優勢明顯。科倫藥業的主要問題應該是產能尚未完全釋放,或者是產能利用率沒法快速提升。而聯邦製藥的數據則很糟糕,周轉率和利潤率都很低,還背負沉重的債務負擔。
查看原圖筆者曾對比過燕京啤酒(000729sz)和青島啤酒(600600sh),發現兩者的淨利潤率水平差不多,但是,青啤的資產周轉率遠快過燕啤,導致其ROE高了一倍以上。最初筆者和很多人一樣,也認為是青啤的產品定位高端導致了它收入更高,將財務指標拆細後才發現,青啤的各項資產,包括固定資產的周轉速度全面高於燕啤,這才是其ROE高的主要原因。否則,簡單的高價策略,在提高收入的同時,必然也會導致資產佔用額同步提升。
所以,資產周轉率水平是優秀企業與平庸企業的區別。
看過《財務管理學》的人都知道,整本書絕大部分篇幅都在講如何提高各類資產的周轉率,比如現金管理、經濟採購批量或零庫存、應收賬款和信用管理、生產作業計劃與ERP應用、設備負荷率管理等等。
有實業管理經驗的人,應該能感受到上述的每一項管理都不容易執行,特別是製造業裡的生產作業計劃,怎樣提高人員和設備的效率,以及降低不良率和損耗率。想提升一個百分點的效率,其難度恐怕不亞於資本市場裡的利率增加一個百分點。
羅欣藥業的各項周轉率都大幅領先於同行,企業管理的優秀是顯而易見的,這正是它的核心競爭力所在。相信這種優勢,也會在未來的股價上得到更明顯的表現。
(作者聲明: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本人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
不可承受之輕----無退市機制,任何改革都是迴避核心問題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iom9.html體態臃腫的股堅強臥在病榻上,向新晉的主治醫師肖主任問道:主任,我的排泄問題.......,肖主任舉起手,做了一個打住的手勢,輕撫股堅強的臉頰說:堅強,我給你的營養餐已經做了重大改革,過去的多種肆無忌憚已經被遏制了,你一定會好起來的!
股堅強原本閃過一絲亮光的眼神即刻又變的渾濁起來,那因浮腫而幾乎快看不見的喉結上下游動了一下,便又懨懨的不再有說話的意願了,二十多年以來,這個「人」幾乎沒有排泄過,過去負荷量不大的時候,尚能承擔,而今如此大的體量,他再無能力消化了,他臭氣熏天,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倒下倒下再倒下。
偉大勤勞的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信奉天道,懂得循環往復,知道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但凡一件活物,或者是一種機製程序,都必須有進出,有代謝,此為王道!但是在建立了自己的資本市場後,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逆天創造了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東西,就是一個公司可以在資本市場永生不死,它的設計師很天真,要求凡來上市的企業必須具有三年良好的盈利記錄,而這個美好的初衷實際上是給市場輸送了大量在生命的巔峰期上市套現的企業,同時,在這個市場,它還執行了一種類似藏傳佛教裡那種轉世靈童的制度,公司經營隨便做,做爛掉不要緊,因為永遠可以金玉其外,撤掉敗絮,再添新絮,製造一個又一個暴富運動,而置真正的資本意志於不顧,長期堅定的讓劣幣驅逐良幣。
二十多年來,這些市場根本機制上的重大缺陷,從來都是被視而不見的,與之相比,今天所謂的新股IPO發行制度改革,根本就是抓小放大,漠視市場機制中最關鍵的環節,給一個將死之人做保健性治療,因此不管IPO制度如何改,或者什麼優先股新政如何有效激勵企業發展,抑制套現衝動,都不是從根本上能徹底解決市場最致命病根的良藥。
離開複雜的資本市場,僅僅用常識來判斷,在這個世界上,宇宙裡,有沒有在相對時間裡只生不死的物事,或者沒有新陳代謝能活的非常健康的體系?
如果沒有,中國資本市場憑什麼能夠這樣活?
實際上想穿了,中國股市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在是否建立和貫徹退市制度上,建立資本市場,根本目的是什麼,是為社會發展服務,還是為企業集團獲得股權保值服務,如果為前者,那麼尊重資本意志,資本聰明的很,自然知道哪裡去得,哪裡去不得,他將像一條歡唱流動的河流,不斷展現其勃勃生機;而為後者,那就扭曲的很,它將會被斷流成一灘一灘的小水渠,絕無有靈動的浪花閃現,而今天的中國股市,正是這樣的一種狀態,在這個狀態下談什麼新股IPO改革,根本上就是迴避最核心的問題。
退市機制一旦被貫徹和執行起來,新股IPO就成為市場的新鮮活力之源,不管你多大市值的企業,生命週期到了就退出,生老病死最正常不過,對企業和公司尤其如此,人的平均壽命可以到七十八十,而公司的平均壽命要低得多,美國《財富》雜誌統計,美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大企業平均壽命不足40年;而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在這個數字面前,中國上市公司基本上一直活的依據在哪裡?上市要求三年連續盈利並要承諾繼續保持的依據又在哪裡?
按照企業的平均壽命,每年退市企業和上市企業長期以來是可以保持出一個平衡狀態的,只要符合條件就退市,和只要符合條件就上市一樣,完全可以在一定的量化標準下相對精確的把握,這是我個人理解下,中國股市最迫切要做的事情,單向的在所謂IPO改革上下再多的功夫,也是沒用的,說的難聽點,要想股市有井噴,先讓他屎噴,指望一個沒有代謝和排泄系統的活物蓬勃昂揚,簡直痴人說夢,創業板能跳起來,和它的身材小巧精瘦有關,和它的業務新型有關,更和它最可能率先執行退市制度有關,至少在體制上,創業板是最接近成熟股市的板塊。
盛大遊戲CEO張向東:盛大遊戲投入最核心資源做手游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228.html端游已過高速增長期,將走精品化路線
百度新聞:盛大遊戲在端游、頁游和手游上都有佈局,現在三個市場的收入佔比是多少?
張向東:盛大遊戲2013年Q1手游收入達到1.07億元人民幣(1700萬美元),為公司貢獻了近10%的收入。其他主要都是端游的收入。
百度新聞:盛大遊戲起家於端游,目前唱衰端游的聲音很多,盛大遊戲端游數據表現如何?用戶總量還在增長嗎?
張向東:表現還比較穩定。端游也還在持續增長,只是增速平緩了很多,相對於幾年前的翻倍式增長,端游市場早已過了那樣的高速增長的時期,這是一個市場正常發展的過程,我認為端游會越來越趨於精品化發展。盛大遊戲一直不斷推出高品質的遊戲,用心做好用戶體驗,讓越來越多的用戶進來。
百度新聞:《傳奇》曾是盛大的代名詞,現在這款端游貢獻的營收佔多大比例?
張向東:在2013年Q1,熱血傳奇和傳奇世界貢獻的營收比分別是31%和13%。
百度新聞:在頁游市場,盛大遊戲去年曾宣佈加大投入,現在有可以分享的經典案例嗎?
張向東:頁游我們也曾經嘗試過,但最終還是覺得移動遊戲更有發展潛力,也更適合我們。所以我們把戰略重點放在手游上。
投入最核心資源做手游,5年內手游收入佔比做到50%
百度新聞:說到手游,盛大遊戲《百萬亞瑟王》首發當日取得了不錯的反饋,之後的運營效果如何?達到了日入千萬元的預期嗎?
張向東:具體的收入我們會在財報中做相關披露,但這款遊戲已經達到了我們的預期,成為今年暑期中國市場上最熱門的手機遊戲。《百萬亞瑟王》自7月18日開啟國服公測後,僅僅一天就拿下了App Store暢銷榜第二,免費下載榜第一的成績,此前這款遊戲已經在日本、韓國、台灣等海外市場創造了優秀的成績。
百度新聞:現在到了需要平衡端游和手游投入的臨界點嗎?
張向東:從整個市場發展趨勢看,手游是下一個巨大的增長點,目前手游收入佔整個遊戲市場收入的20%左右,未來10年可能達到80%,甚至更高。盛大遊戲通過《百萬亞瑟王》在亞洲其他地區以及國內市場的成功,也已經基本確立了最適合自己的手游戰略。
今年下半年盛大遊戲會重點發力手游,公司會拿出最核心的資源來做手游,接下來我們將有30多款手機遊戲陸續投入國內外市場,國內手游基金也在醞釀之中。未來我們也會繼續加大在手游領域的投入,爭取3—5年,讓手機遊戲收入佔比一半以上。
盛大遊戲從3年前就確定了手游戰略,我們是國內老牌網遊企業中,最早成功完成手游轉型的。我們在移動方面的佈局和轉型,並不是說要減少或者不做端游,而是通過移動佈局帶來公司營收總量的增長。
移植端游成熟模式到手游,擴展新用戶
百度新聞:盛大遊戲在端游運營上是領軍者,到了手游市場,原有的優勢如何發揮?如何覆蓋原有用戶之外的新用戶?
張向東:總體來說,我們雖然在端游領域有十餘年的積累,但在移動領域還是從零開始,並且當時還沒有一家老牌端游企業開始著手移動領域的轉型,所以我們先期依照了端游的一些思路,用推端游的方式來推手游,也是一路摸索,才最終確立了適合自己的移動戰略。
我簡單介紹一下盛大遊戲的移動戰略,總的來說,我們利用韓國控股公司Actoz Soft為中心,來展開手機遊戲業務的全球運營,讓Actoz全面轉型為以手機遊戲為核心的企業。同時與日本領先的遊戲企業Square Enix結成全球手游聯盟,並且願意將IP資源、用戶、海外渠道等拿出來共享,在全球範圍建構盛大手游聯盟,掌握好的IP。
在此基礎上,我們結合自己在國際和國內市場積累的運營經驗,再拓展廣闊的國內市場。可以說,我們做手游,更多的是去擴展全新的用戶,壯大我們擁護基數。《百萬亞瑟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通過一系列活動,從動漫用戶中吸引了大量新用戶。
百度新聞:在端游上的一些成熟的運營模式能夠移植到手游上嗎?免費和收費的關係如何平衡?
張向東:我認為是可以的。我們對《百萬亞瑟王》的推廣就是依照了PC網遊的一些思路,用推端游的方式來推手游,比如在營銷方式上,我們以動漫群體為先導進行一系列創新營銷,成功塑造了《百萬亞瑟王》的高端品牌效應,緊接著又通過各個層面的社會化營銷和廣告組合,僅僅一天就拿下了App Store暢銷榜第二,免費下載榜第一的成績,此後也一直穩居各個榜單前列。
免費和收費是指遊戲收費模式的不同,這個選擇主要看消費心理和市場接受,另外,收費系統是否合理,是否有足夠高的性價比,同時又不影響遊戲的平衡性,關係到了一款遊戲的成敗,這需要遊戲開發者擁有足夠的經驗及智慧,當然這也更多是屬於遊戲設計層面的一個大話題。
呼籲內容供應商和渠道合作共贏,下周有重大消息公佈
百度新聞:現在應用分發渠道有越來越集中的趨勢,這對盛大遊戲手游的推廣會產生什麼影響?
張向東:談到手游市場的渠道,這也是近來很多業內人士都在討論的話題。一方面現在越來越多的手游邁入千萬月收入大軍,另一方面這個市場的陷阱和壁壘也在逐漸浮現,比如,如果渠道和優秀開發商之間的利益分配沒有做好,就可能打擊開發熱情,開發商就沒法真正靜下心來做優秀好產品,做好用戶服務,最終受傷的還是用戶,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我們從對這個行業的理解和企業健康發展的角度出發,採用了另一種方式,我們對《百萬亞瑟王》採用「獨家發行模式」打頭陣、聯合推廣跟進的策略,獲得了更大的主動性,也給行業提供了一點新的思路,我們將會利用這些經驗,為更多的開發者提供優質的服務,打造更多的《百萬亞瑟王》。相信隨著產業的不斷成熟,內容供應商和渠道之間會尋找到利益的平衡點,從而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
百度新聞:聽說盛大遊戲8月20日(下週二)將發佈一個移動戰略發佈會,能否提前透露點信息?
張向東:是的,我們下周將做盛大遊戲移動戰略發佈會,會有重大消息公佈,但今天還不方便提前透露。
人物訪談是百度傾力打造,針對泛IT領域知名人士的對話類欄目,百度新聞希望借這個平台匯聚大家智慧,為大家提供新鮮的觀點。
國美佈局互聯網金融,遲了慢了不說,還有一個核心缺陷 拯迪
http://xueqiu.com/1864004004/25040041放眼望去,國內的互聯網公司,但凡是有電商背景的,都有涉足互聯網金融的衝動,阿里金融的成功更是起到了多米諾骨牌的效果。京東商城、蘇寧易購、慧聰網等都開始了基於平台的金融操作,但卻始終沒有國美的聲音。近日(8月26日)國美集團正式宣佈開始入局互聯網金融大戰,可謂是思慮良久。顯然,作為傳統電器連鎖的電商平台,國美在線有電商企業佈局互聯網金融的基本特質和衝動,即:利用數據積累尋找商品流與資金流的對接。
但國美在線未免有點姍姍來遲:阿里的金融運作日漸成熟、京東的供應鏈模式風生水起,蘇寧云商開辦銀行的佈局顯露。那麼,作為遲到者,該如何介入這場跑馬圈地的互聯網金融競爭呢?
門檻一:市場佔比與規模
國美在國內電商排名中處於8到10位,市場佔比不高,大約在1.5%左右,從平台交易規模看,淘寶和天貓的年交易總額在萬億以上,京東在千億左右,而蘇寧在300~400億之間,國美在線恐怕只有區區100億元。電商平台開展金融業務,本質上需要用戶規模、交易數量、資金流和數據規模做支撐,國美在線上業務的發展明顯滯後於競爭對手,開展金融化操作的空間有待觀察。
門檻二:市場嗅覺與佈局
互聯網競爭的邏輯在於「唯快不破」,一個產品,一種創新不能完全等待成熟了再去實踐,而是不斷地入世,不斷改進,在改進和升級過程中獲得用戶反饋,積累用戶體驗經驗。電商金融化的發展也一樣,是有階段性和層次性的,需要在快速推出創新產品的同時,保持一個頻繁的產品試錯和糾錯頻率,而不是等待一切條件成熟了再來和盤托出。阿里金融能發展到今天這樣成熟的地步,營造自己的生態圈,也是一環扣一環,在試錯和調整的過程中逐步完善的。國美現在才在戰略上決定入局互聯網金融,是否顯得後知後覺?須知此時阿里金融、京東供應鏈,甚至蘇寧小貸已經席捲市場,國美還能嗅出多少商機?
門檻三:結構調整優化
由於電器行業整體不景氣,業績下滑,降價促銷,國美去年總體虧損,今年開始盈利,原因在於對線下業務和結構做了優化調整,關閉了一些效益不好的實體店面。總體來看,國美應該是去年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得朝電商金融轉型,只不過受制於企業盈利不好和結構調整的需要。現在高調佈局互聯網金融,為時也不晚,只不過和對手相比,國美的反應顯得滯後。在互聯網金融佈局方面,據國美董事長牟貴先稱:「我們比競爭對手(蘇寧)還要快。」
據其透露,目前國美正在資質等方面做準備,同時也在積極接洽一些第三方金融機構。國美去電器化,開展金融業務,是國美集團的一個重大舉措,但其仍面臨內部管理問題,執行力和時效性值得推究。
核心缺陷:缺乏自有第三方支付
在電商金融化的生態圈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電商平台的數據流和銀行或者其他渠道的資金流的對接,形成一個相對的生態圈閉環,拉攏住消費者,使得物品交易、資金給付、信用評級和小額授信都可以在生態圈內完成。
而國美在這一方面顯得力不從心:由於沒有自身獨立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國美在線的支付渠道只能通過支付寶、財付通、快錢等其他支付媒介,避免不了「自己搭台、給被人積累交易數據「的無奈,況且在電商金融化中,核心的渠道便是支付渠道,因為所有的數據流和資金流的交匯都是通過支付渠道完成的,支付就是生態圈的核心。而現在向互聯網金融正式宣戰的國美在線就恰恰缺乏一個獨立、安全、自有的第三方支付。
一個獨立的第三方支付是保證平台交易數據和用戶穩定在自我生態圈裡面的關鍵因素。給電商平台的商戶放貸,需要借助支付;用戶購買商品,需要通過支付;開展信用支付,第三方支付更是不可或缺。在缺乏自有支付媒介的情況下開展互聯網金融,最後的結果有可能就是以下2種:
1、 與銀行合作,利用銀行的資金交易渠道,獲得資金流,在這種情況下,商戶直接和銀行對接(公對公的銀行賬號),國美承擔的只是銀行貸款的中間人,數據流和資金流都流向了銀行,電商平台的地位弱化;
2、 利用其它第三方支付,但是資金沉澱會外流,資金流和數據流也會被對方所知,自身地位也會弱化。在互聯網金融大戰中,不僅僅是平台大戰,更是支付媒介的大戰,順暢便捷的資金流支付渠道是競爭的核心要素。更缺乏支付的配套服務再退一步說,基於電商的金融絕不僅僅是簡單的信貸和支付,還有圍繞在核心功能之外的快捷支付、轉賬以及其他便民的服務體驗,在這些方面,國美相對比較欠缺。
僅就目前而言,國美是一個相對比較單一的電商平台,做B2C,用戶能夠網上支付,也有物流渠道配合,但是要往更高層面的電商金融發展,國美要學的東西還很多。在這方面,阿里式的迂迴前進戰略,京東的銀行+電商路徑以及蘇寧開設銀行的衝動,都有可借鑑之處。
國美未來必然的選擇:第三方支付戰略
筆者認為,從長遠看,國美一定會考慮設立自己的第三方支付,或者收購一家小型的,已經比較成熟的支付牌照,這對國美開展電商金融化的佈局是具有長遠意義的。
當前,國美採取和其他第三方支付渠道,如支付寶的合作,更多的考慮是如何借助其他支付渠道的人氣和流量來提高國美在線商城的交易規模。這對處於落後地位的國美線上業務來說,未免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如果在平台規模較低,人氣不足,客戶黏度不好的情況下貿然使用自有的支付渠道,便很難在短期內迅速提高國美銷售業績。
所以,開局階段借助外部支付,後期成熟之後再另設自有第三方支付,可能是國美的支付戰略。對於國美,正值多事之秋,傳統電器老大的座椅被蘇寧超越,互聯網金融以及電商的衝擊越來越大。國美眼前能做的就是打好框架,慢慢把線下流量轉移到線上,提高用戶黏性和交易規模,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建立自己的第三方支付系統和平台。
互聯網金融,群起紛爭,前方已然開局,國美這時攪局,有點晚,但還沒有太晚!
銀河王莉:電子行業仍有調整壓力,長期堅定看好核心標的成長潛力 王莉_電子研究員
http://xueqiu.com/5977514373/25338525最近太累,不小心得了肺炎,天天發高燒,剛上來雪球,看到很多評論,我有時間時再逐一回覆。
【銀河電子 王莉】蘋果推出的兩款手機新品低於預期,供應鏈發生大幅波動,後續消費電子投資將何去何從,我們的觀點如下:
一、從創新週期來看,手機帶來的消費電子創新週期走入後期,市場預期正在快速發生變化,行業頂在較高的估值壓力下,預計仍將調整15%左右,至明年估值在22倍附近;
二、從庫存週期來看,短期手機供應鏈庫存處於高位,其它元器件處於中高位,建議迴避庫存較高的元器件公司;
三、雖然創新週期和庫存週期來看,電子行業優勢不再。但由於消費電子供應鏈具備產業轉移邏輯,當產業轉移疊加大客戶邏輯時,行業公司將具備獲取爆發增長的潛力,從這一點來看,電子行業仍具備相對優勢,未來將有新成長股出現。
目前,包括連接器、天線、攝像頭、電池、機殼及其他外設件、耳機、等子行業正在啟動產業轉移,這些子行業公司中,有機會在蘋果、三星、索尼、谷歌、微軟中取得較大份額的廠商有機會獲得EPS快速增長,對應標的有長盈精密、信維通信、水晶光電、欣旺達、德賽電池,雖然短期受估值壓力仍將調整,但由於上述這些標將在2014年具備較好的增長動力,我們持續堅定看好。
此外,繼續看好我們一直給推薦的智慧城市核心子行業安防、金融IC卡標的海康威視、同方國芯。
電子行業增長驅動因素分析:
電子行業增長驅動力包括技術創新、產業轉移及供需拉動,也就是說電子行業投資機會和創新週期、產業轉移週期及庫存週期緊密相關。
對於消費電子,我們分別從創新週期、庫存週期和產業轉移週期來進行分析如下:
1、從創新週期來看
自10年以來,消費電子行業投資機會主要就圍繞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創新週期,蘋果是整個創新週期的路標。
期間,消費電子投資機會經歷了投蘋果供應鏈->投元器件升級(尤其是手機拼配置相關的子行業)->投華為、聯想等吊絲終端崛起等幾個階段,隨著蘋果新品推出不達預期、與高端手機配置相關差無幾的紅米手機引發手機廠商洗牌,這些可能表明以智能手機拉動的創新週期開始走向終結,未來整個電子股的增長驅動力將發生變化,估值中樞是否下滑,是當前最需要我們想明白和緊急跟蹤的事情。
2、從庫存週期來看
電子行業具備一定的後週期效應,尤其是分銷商環節存在導致供應鏈庫存隨供需變化彈性極大。
2010年電子元器件行業的投資機會是最典型的經濟/庫存週期驅動。2002年全球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後,由於此前泡沫期備貨過多,加上經濟下滑導致需求低迷,整個鏈條進入長期的去庫存,元器件單價大幅下滑,對盈利造成較大影響。直到2009年,隨著經濟小周期企穩及長期的庫存出清,產業進入快速巨量的補庫存,從而帶來了09-10年的盈利大幅提升。
目前行業庫存處於中高位,手機供應鏈庫存較高,如果經濟未能快速好轉帶動需求回升的話,去庫存壓力開始顯現,因此我們建議迴避高庫存廠商。
當子行業有新品出現,供應鏈公司供應新品無舊產品歷史庫存時,未來的業績增長潛力較大,比如天線、金屬機殼、微投影等子行業。
3、從產業轉移週期來看
在創新開始失效、經濟復甦不確定時,產業轉移依然可以帶來部分公司業績高增長,目前蘋果三星等大廠商在快速的將供應商換成中國大陸廠商就是產業轉移的例證,如連接器、電池、機殼及其他外設件、天線、耳機、攝像頭等子行業正在啟動產業轉移,這些子行業公司如果具備大客戶基礎的話,獲得營收盈利高速增長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主要結論:
1、手機帶來的創新週期開始走向終結,未來行業估值中樞可能下滑,預計估值能夠維持在較高水平的是可穿戴設備供應鏈、電動/智能汽車供應鏈及未來能夠引發手機換機潮的元器件,這三大類將是未來消費電子股的選股基礎。
2、由於消費電子供應鏈具備產業轉移邏輯,當產業轉移疊加大客戶時,行業公司獲取爆發增長的可能性增加,從這一點來看,電子行業仍具備相對優勢,未來將有新成長股出現。目前,包括連接器、天線、攝像頭、電池、機殼及其他外設件、耳機、等子行業正在啟動產業轉移,這些子行業公司中,有機會在蘋果、三星、索尼、谷歌、微軟中取得較大份額的廠商有機會獲得EPS快速增長,對應標的有長盈精密、信維通信、水晶光電、欣旺達、德賽電池、比亞迪,雖然短期受創新週期終止影響,市場預期發生變化,但是我們依然看好這些公司明年的增長潛力。
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與再融資 那一水的魚
http://xueqiu.com/2074020838/25451839【入門帖】
1、銀行為什麼要再融資?
為了滿足監管紅線,最重要一條就是核心資本充足率(附加資本可以通過發債滿足)。如果不滿足監管紅線,則許多業務的開辦(主要是新增)會受限制。
2012年6月8日發佈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至2013年1月1日起執行。要求:第一層次為最低資本要求,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5%、6%和8%;第二層次為儲備資本要求和逆週期資本要求,儲備資本要求為2.5%,逆週期資本要求為0-2.5%;第三層次為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要求,為1%;第四層次為第二支柱資本要求。
簡單點說,就是一般銀行要求核心資本充足率8.5%,系統重要銀行9.5%,其中有1%可以通過其他工具補充(如:優先股,無期限長期債券等)。其餘的必須是紮紮實實的股東權益。2018年前達標,但很多銀行已經按達標的要求在要求自己了。
2、某銀行今年再融資了300億,明年業績就要大漲嗎?
且不論融資攤薄的因素。
當兩家銀行的資本都滿足監管,業績的增長可以說與再融資關係不大。如果某家銀行的資本低於監管要求,發展新業務受限制,那業績的增長肯定是要受影響的。8.5%這條線,就好像汽車的油箱線,低於這條線,就告訴你要加油了。比如說某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8%,低於監管紅線了,再融資後可達9.2%。那麼這家銀行的業績增長,與另一家核心資本充足率是8.7%的銀行,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優勢。
因為兩家銀行的各項業務,都不會受限。
再融資可以帶來一小部分的無息存款(實際是所有者權益)。PS:很多人不理解,好似核心資本充足率一提高,立馬就能放出大把大把貸款。其實放貸首先要吸儲,而這一點是要看各銀行能力的,並不是洪水猛獸般一下子就能吸飽的。而其他(未融資)銀行即使核心資本充足率較低,仍然通過利潤的滾存在積累資本金。
而同業業務,雖然資金的敏感度較高,可以短期內積累大量的同業負債。但同業的本質資金的融通(流動性管理)。依靠同業賺錢那是少數人的生意,很少的一部分銀行在賺錢。@深圳啊姚 @石留印3、再融資時點很重要。
2PB以上的再融資,提高核心資本充足率(淨資產)多,但攤薄股份少。對於原股東是有利的。配股原則上是自己吃自己鍋裡的肉,對老股東既沒有攤薄,也沒有增厚。但是不參與配股會面臨市值損失。
如果預期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銀行股能走好(估值2PB以上),那麼建議重點關注下核心資本充足率情況,在這期間(估值2PB以上)有融資預期的票,
會在未來的賽跑中佔優勢。(
利潤增長跟銀行自身的能力有關,仍然與融資關聯不大。高價再融資只是提高了核心資本,相當於加油時加一升送一升。但是加滿油的汽車,會比半桶油的汽車跑得快嗎?有興趣的可以看看中信銀行上市以來的情況,核心資本充足率曾一度高達14%+,其利潤增長並未有何突出,只是當時上市融資的攤薄較小。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