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咬耐啲先吞】$1,688一隻糉?用皇冠吉品乾鮑貴得有理

1 : GS(14)@2017-05-27 08:55:25

兩隻糭所用的都是岩手吉品鮑之中,最高級別的皇冠吉品鮑。



「永泰行」助理總經理陶贊新(Jentzon)盲試全城最貴的鮑魚糭,知道價錢後忍不住嚇了一跳,之後他拆解鮑魚糭究竟貴在哪裏。「看鮑魚大小可能會有差別,我也可能會看錯,不過就我咬下鮑魚時的溏心感覺,相信這兩隻鮑魚都是日本的皇冠吉品鮑。」Jentzon隨即叉起兩隻只剩一半的鮑魚,展示鮑魚心的溏心質感予我看。日本吉品鮑都有分幾款,吉品鮑的大產區是岩手縣,所以通常叫岩手吉品鮑,而岩手吉品中最高級、最好吃、檔次最高的叫皇冠吉品鮑,它的價錢絕對比一般岩手吉品更加貴。



「如果跟市面上的行價,26頭的皇冠吉品鮑,我們現在賣起碼萬多元一斤。計起來,一隻大約$400,這只是計鮑魚的成本價。」Jentzon計了兩隻糭所含鮑魚的成本價給我看,另一隻40頭的吉品鮑也要大約六千元一斤,大約是$150一隻。不過兩隻糭的所有材料成本,加起來都只是分別約$420及約$190,比起定價依然相差三至四倍價錢,Jentzon解釋說:「如果加上其他,例如廚師或公司名氣等,當然價錢就可以提升。」可能大家都察覺到市面上也有很多便宜的鮑魚糭,但那些多數是用罐頭鮑魚做的糭,當然沒乾鮑那種香味和口感,「富臨飯店阿一鮑魚」副總廚黃隆滔解釋:「乾鮑處理要兩至三日時間,所以很多食肆都用罐頭鮑魚包糭,貪方便。」用這麼多錢來買一隻糭,可能未必個個捨得,也未必每個人都覺得物有所值,但Jentzon肯定地說:「兩者都是真材實料,也是用日本吉品鮑魚,這個是鮑魚中的極品,最上乘最好的鮑魚,品質是最好的,所以是好吃的。」



26頭以上的皇冠吉品鮑,動輒要過萬一斤。

乾鮑的口感比罐頭鮑更柔韌溏心,香味也更突出。

a.香宮(尖沙嘴麼地道64號九龍香格里拉大酒店地庫1層)
b.富臨飯店阿一鮑魚(銅鑼灣告士打道256-258號信和廣場1樓)記者:黃子卓 攝影:張志孟、劉永發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27/200350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232

投資一周:沽空有理平倉有罪

1 : GS(14)@2017-06-22 07:41:13

外國的沽空機構如渾水一邊沽空某些港股,一邊出報告唱淡,這種涉嫌利益衝突的做法,令到中港兩地的證券業人士極為憤怒,口誅筆伐,也受到政治壓力。反而外國人則多半支持沽空機構,如David Webb,認為可令到市場更加健康。平心而論,沽空機構的沽空對象很多都真的存在賬目問題,有人計算過,其沽空成功率足有75%,但也有失手大敗的時候,例如去年12月Anonymous Analytics狙擊「中國信貸」(8207),後者在復牌後大升40%,挾爆了對方。至於我,作為一位股評人,至少在局部上支持沽空機構的做法。我看好一隻股票,自己買了,然後唱好,又或者是機構投資者買後唱好,這好比騎師投注在自己策騎的馬匹,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騎師投注在別人策騎的馬匹,卻會牽涉到造假馬的可能性,卻並不容許。然而,我買了某股票,在某傳媒唱好,乘着讀者買入時,乘機出貨,道德上卻並不允許,如果是持牌人士,更加是罪行一條。換言之,你不能相反操作,唱好時乘機沽貨,唱淡時乘機買入/平倉。照我的看法,沽空後唱淡,無可厚非。監管的重心,反而應該是在第一,它有沒有發放假消息?第二,它有沒有在發表報告的短時間之內,乘着大量散戶入市而平倉?周顯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mailto:[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三刊出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21/200627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162

盧志威﹕亞馬遜踩過界有理

1 : GS(14)@2017-06-22 07:47:16

【明報專訊】對於聯儲局縮表,有部分市場參與者十分恐慌,認為這是一個大周期的逆轉,「縮縮吓」隨時出事,所以市場的避險情緒十分高漲。不過,筆者認為現時收水的力度溫和,如果只看通脹,現時的數據只得1.7%,在通脹未接近2%之前,應該是加息口水戰,及為未來預留減息空間居多,難以大刀闊斧收緊貨幣政策。

美科網股大漲小回 料伺機爆上

尤其是美股,不知為何經歷科網股急跌,市場情緒偏淡,好像香港早兩年的樓市,情緒向淡但價格不跌,在走勢上明顯是大漲小回,相信上落幾輪之後,都要找個藉口爆上。

亞馬遜(AMZN)收購Whole Food(WFM),證明了即使市值大、現金流充足,如果想快速進入一個行業,到最後都是找一個現成的公司收購,可能更快實現擴張,由於亞馬遜本身擁有分銷渠道,所以此舉似乎是買品牌,推出自家產品。

由於互聯網+物流,是超級強的分銷渠道,所以有不少人利用亞馬遜開網店,從世界各地找商品放到網上賣,亞馬遜收取售價的分成,然後一站式包物流,聽聞香港也有人用這方法賺錢,所以隨着互聯網流行,超市分分鐘也會被取代。更進一步,當然是亞馬遜推出自家品牌,因為可提升利潤率,賺取網店推廣、尋找優質商品的毛利,所以不排除科網公司踩過界,做品牌經營,而選股一定要選「護城河」深的品牌,如果輕易被複製,亞馬遜也不會有興趣收購。

[盧志威 美股搏擊]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812&issue=201706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266

【改車有理】小朋友都要改車 改裝公司幫Baby Car變身

1 : GS(14)@2017-06-25 09:32:32

熱愛跑車這興趣,應該自小培養,大個有興趣考車牌,失業都可以揸的士,自己做老闆嘛。成年車迷喜歡改車,可能喜歡改外觀,把自己座駕改裝到獨一無二博收視率;又可能想改裝不同部件提升性能,令跑車更快更定更好彎,不過原來不只大車可以改,「小車」一樣可以改。



電鍍軨、八字腳、大量包圍,這些都是加在Baby Car身上的部件。近年各車廠密密推出Baby Car,多數用電,給小朋友一試駕車樂趣,有些更備有發聲裝置扮引擎聲。於是,為這些Baby Car改裝的公司也出現,這間「ILLEGAL CAR kids」就有大量作品,不同車款不同部件、貼紙,全部真車一樣,小心被警察捉去驗車。



有不同車款改裝,包括熱門型號如Golf GTI。

也有真正的玩具車,一樣可以改。

圖片來源:ILLEGAL CAR kids文:Joestar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24/200665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807

阿里:中央取數據須有理據

1 : GS(14)@2017-10-22 17:46:58

【本報訊】《華爾街日報》早前引述知情人士報道,指中央有意入股騰訊(700)及阿里巴巴等大型科網企業1%股權,有指業界人士擔心中央藉此取得公司數據。阿里巴巴近日反駁有關說法,認為非真實情況;強調政府若要取得數據,必須要有適當理據,與美國做法一樣。


未來3年加研究支出

《華爾街日報》昨引述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指,若中國政府要取得公司數據,必須要有適當理據;惟若涉安全及恐怖主義問題時,要求提供數據則可理解。阿里於截至今年6月底止3個月,季內利潤較上年同期幾乎翻倍,達140億元人民幣,股價由今年至今亦上升了一倍。蔡崇信指出,阿里已制定一系列大規模的投資計劃,其中包括在未來3年內,把研究支出增加兩倍至150億美元(約1,170億港元),主要投放在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領域。早前《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報道,指中國網絡監管機構有意入股科技公司1%股權,或對科技企業的決策採取主動角色,更透露有公司私下表示對此感到不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19/2018766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145

圓方集:BSD有理據卻欠成效

1 : GS(14)@2018-01-22 06:06:54

上周末,財政司陳茂波在電台節目重申,樓市減壓,短期無望,政府自2010年推出三項樓市降溫辣招,屢次加辣。然而,基於外圍因素,成效不彰。稅務局最新資料顯示,針對非港人置業的BSD去年收入87億港元(下同),按年增加逾四成,顯示外地買家仍然非常鍾情於香港房產。上年底,有買家以13.2萬的呎價購入山頂兩個相連單位,創了亞洲分層豪宅的紀錄,買家一如所料是陸客。研究香港樓市的人,有很多都喜歡用供求來分析市場,但其實樓市是很segment的。香港豪宅市場的需求絕對是price inelastic的,不論價錢如何,都有剛性需求。與其論供求,不如研究中國產生富豪的速度。說到BSD,我絕對是「港人優先」的支持者(年前,香港政府推出「限奶令」,內地和香港有些輿大興問罪,我倒是站在政府的一邊)。限制非本地人士置業,在很多國家都很普遍。我曾經居停的新加坡和加拿大都有此法。問題是甚麼是港人呢?按政府公開的統計看,香港的樓宇交易有接近一成半源自非本港居民。然而,統計歸統計,在很多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眼中,拿着3粒星身份證但說帶着口音的粵語的人,都不算港人。這不是經濟問題,這是社會問題噢!

一手樓無懼減按揭成數

我絕對支持有容乃大,香港是需要更多移民的,將香港人定義定得包容,對香港整體利大於弊。雖然,這無助堵塞跨境的財富流入香港,除了印花稅之外,政府抑壓樓價的另一個手段是減低銀行按揭貸款比例。自從金管局將按揭的上限在六成或五成後(視樓價而定),很多首次置業的市民都拿不出那麼大的首期,發展商為了促銷,便淘荷包貸款給買家。雖然,接揭的回報率對地產商來說是雞肋,但是只要能夠高價出貨,算盤仍然是除笨有精。二手樓宇買賣因為缺乏這些按揭安排,往往變了有價無市。買家縱使接受價錢,但上車無力,只能望門輕嘆。種種融資缺憾,製造了不少非銀行類的貸款。這幾年,私人債務巿埸場中,高比率的首按和二按,非常活躍。這些貨款平均回報率在高單位數至中雙位數之間,我公司主要業務是國際「大耳窿」,亦曾經參與不少大型的房地產融資項目,香港不少家族基金投資策略保守,借錢一定要有抵押品,磚頭是首選,遠比虛擬貨幣受歡迎。去年私樓落成量暴增,超出預期,這情形是否反映本地地產商也感到價高勢危,急於出貨呢?我最近在報章上看到某本地大地產商的少東在抱怨,樓價貴,地價更貴,這回輪到賣麵包的怕買不到麵粉了!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15/202750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2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