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研究表明,美國有望在2015年春實現充分就業。
過去一年中,美國月平均新增就業22萬人次。亞特蘭大聯儲研究得出,只要美國經濟複蘇略好於當前水平,月均新增就業達到22.7萬人次,美國失業率可在五個月之內降至5.5%。
美聯儲認為美國長期失業率應維持於5.2%-5.5%的區間。上周五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10月失業率降至5.8%。
長期失業率對美聯儲決策至關重要。《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美聯儲決策者和許多私營部門分析師都認為如果失業率跌至該區間,通脹壓力將會加速顯現,因為員工的加薪要求更容易實現。當然,失業率具體要降到哪個水平才有這樣的效果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Nationwide Insurance首席經濟學家David Berson在10月非農數據後告訴彭博新聞社:
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沒有阻止我們。公司不想裁員,因為它們發現很難找到好的替代者。
如果失業率持續以快於美聯儲預期的速度下降,部分FOMC委員將考慮提前加息,最早或於明年春。
當前,大部分委員認為美聯儲將於2015年進行首次加息。其中幾位美聯儲核心官員此前曾表示,明年年中開始加息,而這也是市場的廣泛共識。但是部分希望掌握主動權的委員認為,應該在通脹壓力顯現之前開始加息。
美聯儲9月發布的最新預測顯示,該央行預計美國失業率將於四季度降至5.9%-6.0%區間。但是10月失業率就已經降至了5.8%,創下六年新低。美聯儲還預計2015年四季度,失業率將降至5.4%-5.6%區間。如果美聯儲失業率提前觸及5.5%,關於美聯儲何時開始加息的爭論將會越演越烈。
通脹率連續兩年多低於美聯儲2%的目標成為部分委員希望等待更長時間再加息的理由。不過,最近部分美聯儲官員將通脹低迷視為是對能源價格下跌的反映,而能源價格下跌對美國整體經濟活動是有利的。
克利夫蘭聯儲主席Loretta Mester 上周四晚表示,由於能源價格在下跌,“我不擔心通脹走低”。她指出,調查顯示通脹預期仍然穩定,“我們並沒有出現通縮狀況”。
《華爾街日報》指出,Mester和其他美聯儲官員相信工資增長與通脹上升是同步進行的,這意味著當前溫和的工資增長掩蓋了未來通脹的發展方向。
上周五非農數據公布之前,美聯儲“第三號人物”、紐約聯儲主席Cary Leahey在巴黎表示,如果經濟如預期般地複蘇,美聯儲可能會從明年開始加息。早些時候他還說過,在他看來,市場預期美聯儲會從2015年年中開始加息“是合理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聯儲研究表明,美國有望在2015年春實現充分就業。
過去一年中,美國月平均新增就業22萬人次。亞特蘭大聯儲研究得出,只要美國經濟複蘇略好於當前水平,月均新增就業達到22.7萬人次,美國失業率可在五個月之內降至5.5%。
美聯儲認為美國長期失業率應維持於5.2%-5.5%的區間。上周五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10月失業率降至5.8%。
長期失業率對美聯儲決策至關重要。《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美聯儲決策者和許多私營部門分析師都認為如果失業率跌至該區間,通脹壓力將會加速顯現,因為員工的加薪要求更容易實現。當然,失業率具體要降到哪個水平才有這樣的效果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Nationwide Insurance首席經濟學家David Berson在10月非農數據後告訴彭博新聞社:
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沒有阻止我們。公司不想裁員,因為它們發現很難找到好的替代者。
如果失業率持續以快於美聯儲預期的速度下降,部分FOMC委員將考慮提前加息,最早或於明年春。
當前,大部分委員認為美聯儲將於2015年進行首次加息。其中幾位美聯儲核心官員此前曾表示,明年年中開始加息,而這也是市場的廣泛共識。但是部分希望掌握主動權的委員認為,應該在通脹壓力顯現之前開始加息。
美聯儲9月發布的最新預測顯示,該央行預計美國失業率將於四季度降至5.9%-6.0%區間。但是10月失業率就已經降至了5.8%,創下六年新低。美聯儲還預計2015年四季度,失業率將降至5.4%-5.6%區間。如果美聯儲失業率提前觸及5.5%,關於美聯儲何時開始加息的爭論將會越演越烈。
通脹率連續兩年多低於美聯儲2%的目標成為部分委員希望等待更長時間再加息的理由。不過,最近部分美聯儲官員將通脹低迷視為是對能源價格下跌的反映,而能源價格下跌對美國整體經濟活動是有利的。
克利夫蘭聯儲主席Loretta Mester 上周四晚表示,由於能源價格在下跌,“我不擔心通脹走低”。她指出,調查顯示通脹預期仍然穩定,“我們並沒有出現通縮狀況”。
《華爾街日報》指出,Mester和其他美聯儲官員相信工資增長與通脹上升是同步進行的,這意味著當前溫和的工資增長掩蓋了未來通脹的發展方向。
上周五非農數據公布之前,美聯儲“第三號人物”、紐約聯儲主席Cary Leahey在巴黎表示,如果經濟如預期般地複蘇,美聯儲可能會從明年開始加息。早些時候他還說過,在他看來,市場預期美聯儲會從2015年年中開始加息“是合理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i黑馬註:面對欣欣向榮的互聯網新產業,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了2000年泡沫爆裂時的驚恐和黑暗。
2014年秋天很像2000年的春天。
不斷刷新的融資紀錄搶占著財經新聞的頭條,演員、記者、快遞員、大學生都在大談天使資金、A輪B輪,每一個飯局,總有人像手捧水晶球的預言家一樣大談移動互聯網的未來。
今年前三季度,僅最熱的互聯網金融、在線教育與租用車領域,就共有33家公司完成融資,其中融資額達到1億美元級別以上的有5家,千萬美元級別以上的有17家。過去九個月中,盡管有阿里與京東陰影籠罩,還是有15家電商公司獲得融資。
根據投中集團的數據,VC市場在三季度披露的案例數為355起,總投資金額為36.13億美元,而僅在今年上半年,創業融資規模就超過了去年全年。
不出所料,從行業看,互聯網、電信及增值和IT依舊是最活躍的領域。熱潮同時也席卷到每一個角落。影視,就是一塊讓資金烤紅的鐵板。9月,盡管樂視集團創始人賈躍亭還沒有走出各種傳聞,樂視影業還是完成了B輪融資,融資額度為3.4億元人民幣,其估值達48億元人民幣。
而僅僅1年前,2013年8月其首輪融資時估值不過15.5億元人民幣。如果你覺得這個故事不夠刺激,可以看看“金融男”柯利明與他哥哥柯久明的故事,兩個門外漢創立的儒意欣欣影業,2013年公司營收869.81萬元,凈利潤-78萬元,2014年8月,A股上市公司中技控股以15億價格把它收購了。
感謝互聯網思維,傳統產業也獲得了價值重估,特別是武裝上O2O概念的行業。“三個小夥子,號稱用互聯網思維賣雞排,一共只開了兩家店,第一輪融資,你知道開口要多少嘛?200萬,美元,8%的股份。”霧霾漫天,落葉遍地。北京中關村一家咖啡館里,一位匿名投資界達人告訴《中國企業家》雜誌,“你說他們是不是瘋了?當然,我也瘋了,因為我還是決定投了。”我們所在這家咖啡館,就是用眾籌方式建立的,400萬元,人民幣,只用了一個半月。
一封不合時宜的信出現了,9月23日,經緯(中國)創投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發表了一封公開信《泡沫就在那里》,當天,國內所有創投圈人手機都讓這封信刷屏了。這也讓張穎驚訝——他尚未在這封信中展現全部的憂心,但已無意中擊中了很多人心中的恐懼。
喊出泡沫的人往往更恐懼泡沫。對於絕大多數亢奮的創業者來說,1980年代的股災是上個世紀的舊事,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也太遙遠,甚至,2008年的金融危機,也是別人的故事。
雖然關於泡沫本身的預言,從來都比泡沫還多,每次的狂熱背景也都各不相同,但如果更冷的冬天降臨,你是否做好了應對危機的準備?
“投資者的世界就像叢林。”
——《華爾街之狼》
9月,標準普爾500指數4次創歷史新高。9月19日星期五,標普盤中升至2019點,再創歷史高點。21日周日,曾在1999年輸掉大部分家當的老虎基金創始人朱利安·羅伯遜(Julian Robertson)突然腦洞大開:“現在的債券已經到了荒謬地步,泡沫將以糟糕的方式破裂。”羅伯遜的言論影響力多少有些像當年格林斯潘的“非理性繁榮”,第二天,標普500指數莫名其妙地開盤大跌。只是一個交易日的下跌對於美國過去五年的牛市來說,算不上什麽信號。
僅一天後,張穎發出了那封著名的信,其實,那是他三周前的想法。當時股市初現松動跡象,而一級市場依然火爆。項目融資速度與估值翻倍數呈現井噴局面,冷熱不均的現象撥動了他腦中的另外一根弦。
張穎告訴《中國企業家》雜誌,自潑涼水是因為他意識到,“這種現象是不可持續的。”在接下來的三周內,標普持續狂瀉10%,跌去200點。
談“顛覆”最多的,要麽是革命者,要麽是創業者。革命者需要武器,創業者需要錢。
兩年前,創投圈主基調還是創業者手攜商業計劃書,追著投資人滿世界跑,且頻頻被拒。向前推就更慘,就連馬雲在美上市路演時,都多次回顧當年讓資本慘拒門外的往事。一位IDG的普通投資經理,回憶起2005年左右,他到成都參會時的情況。他享受到的是明星般的禮遇,讓創業者里三層外三層地圍堵著。他嚇壞了,筆記本忘在了桌上。
如今,更多是資本主動送上門來,價格還遠超預期。今年經緯40多個被投項目中,有一半是主動“塞錢”給創業者的。許多創業者異常自信:今天你對我愛搭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這並非危言聳聽,一級市場資金突然湧出。經緯管理合夥人徐傳陞今年春節後深切感受到微妙變化,他們在天使、A輪早期布局的項目遭遇瘋搶,給出估值則是前所未有的高價。B輪、C輪估值平均上漲80%到100%。有些項目會同時收到七八個Term;一家草創公司,幾個月內估值可以翻十幾二十倍。在投資更早期A輪時,同樣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出價也上漲了20%-50%。
徐傳陞的觀點是,中概股在2013年底、2014年初重獲資本的青睞。以回歸華僑為主的亞洲長線對沖基金崛起,不乏高瓴資本這樣的一線對沖基金,甚至出現上百億規模的基金。這些金主背靠全球主權基金,定價權和話語權在美國二級市場不斷加重。再加上他們的創始人更熟悉中國,在推動中國公司赴美上市時,可以開出更誘人的價格。因此,二級市場偏高的估值直接影響了一級市場,相對質優的早期項目估值自然水漲船高。
投資人之間的摩擦系數正在加大。一些老牌基金,甚至因為出手欠豪爽而倍受白眼。經緯合夥人萬浩基僅見過積木盒子創始人董駿一面就決定投資,但反應還是慢了。當時至少有10個投資人對這家互聯網金融公司虎視眈眈。各種軟磨硬泡後,他揣摩出董駿的心思:戰略投資者是首選,而且明顯傾向於小米。他只好尋求曲線突破,“這麽大一輪投資,不能僅有戰略投資人,肯定要再加財務投資人。”
最後,積木盒子在9月初公布B輪融資時,共吸納了7位投資人和3719萬美元。不少投資者因為上一輪沒有擠進去,早早占座排隊,不惜高價,只求哪怕兩三個點的安慰獎。被認為給足了面子的經緯是第二大股東,但到手的股份依然不多。
即使如此,也不是每個投資人都能幸運地獲得進場資格。9月初,業內一名投資經理對該機構創始人說,一家看上去不錯的公司願意以10%股份換取200萬元投資。他當即同意,授權對方去投。不料,當天晚上這名經理反饋,一家著名VC對相同股權標價是150萬美元,是他們出價的4倍多。不需多言,價高者勝出。
這讓今年拿到C輪融資的戴科彬心有不服。三年前,獵聘網在自建了招聘平臺、團隊齊備、現金流為正的情況下,A輪融資的估值是5000萬美元。一年後融B輪,估值翻了一倍。他露出遺憾的表情,“如果放到現在的融資環境,一年估值至少翻四五倍吧?”
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童士豪回憶,當年Google首輪融資估值也不過6000萬美元,2010年初他曾以3000萬美元估值投資了小米A輪。可是“現在隨便一個項目出來融資,估值都要價兩三千萬美元”。但問題來了,這里面有幾家能成為小米和Google?
“當越來越多的公司在數據並不理想的情況下,都很嚴肅地拿到高估值,這不是泡沫是什麽?尤其是在未上市融資市場,我不能說現在是頂峰,但是前所未有的一個高點。”張穎略顯激動地指出。
數據顯示,僅今年上半年大陸新募資金額達67.62億美元,是2012年後的新高。資金量並非陡增,而是逐年遞升。大量資金湧向一級市場,融資額度、速度、估值都創下歷史新高。
經緯創始管理合夥人邵亦波告訴本刊,融資高點同樣存在於當下的美國一級市場,甚至個別初創企業融資估值高於IPO公司。
打車應用Uber在今年6月初宣布拿到一筆12億美元的融資,估值達到182億美元,成為估值最高的幾家矽谷初創公司之一。在此之前,只有Facebook等少數公司在上市前獲得如此高額的融資。而另一家未上市公司Airbnb曾以100億美元估值融資4.75億美元,這個成立於2008年的短租網站,其業務觸角已伸向全球,包括中國。最新消息是,他們已與投資人就新一輪融資展開談判,業內人士預測,本輪估值很有可能達到130億美元。
僅僅幾年前創投圈衡量一家科技企業上市後的價值指標還是“十億美金俱樂部”,而今天眾多非上市科技企業已輕松達到這一量級。其中,經緯僅在今年就有7家公司上市或超過10億美元市值。而類似Uber、Dropbox這些企業通過VC融資,在未上市之前,就都已達到百億美元的市值;幾十億美元甚至上百億美元的收購,也頻繁出現在今天美國與中國科技行業之中。
按照張穎的判斷,這輪泡沫是一級市場大於二級市場。“從A輪開始,我們本來準備投給一個公司200萬美元,現在就有人給它500萬美元;以前決策需要幾天,現在只有原先1/5的時間。中後期投資的估值在高速地以倍數增長,很多不靠譜的公司拿到很多錢。”
回到問題的原點,投資人的錢是從哪來的?
“你能意識到自己在做夢,
卻總是不知道夢境從何開始的。”
——《盜夢空間》
“從這一點而言,泡沫首先是投資人的泡沫。但是投資人的泡沫會影響到創業者,我也在做準備,在資金資源上花很多時間思考,怎樣才能快速拿到錢,但是又要有好的LP(Limited Partnership,有限合夥人,提供資金而不參與管理)。”張穎口中所謂“投資人的泡沫”也有源頭,幕後推手之一就是美元基金的LP。
但LP為何堅持把過量資金留在私募市場?邵亦波解釋,正是Uber、Airbnb、Dropbox,甚至國內小米這樣百億美元量級的準上市公司,進一步刺激了投資人欲望。相比早早地把企業送去上市,這些公司為LP貢獻的投資回報率可能更高。
這個“反饋環”正是對當下新一輪泡沫產生與傳導機制的註解。過去,LP的投資組合五年內成長了300%-500%。因為美聯儲持續的寬松利率政策,促使他們尋找高額回報的投資出口,這些大額資金最終又流向了創投市場。
對於這部分資金,LP的心態較之前更加開放,因為都是上一輪投資的回報。戴科彬還提醒我們,LP中出現的新面孔,不少傳統產業的公司自己成立基金去做投資,錢生錢的遊戲讓所有人迷戀。
“這推動了LP去投入更多資金在新募集的創投基金上,以加速再平衡他們的投資組合。”臺灣Appworks之初創投創始人Jamie提出了資金流向邏輯,LP的錢進入新基金後,也意味著快速加入對一級市場早期項目的爭奪中。
錢跟著業績或回報走的規律無法否定。環顧周圍,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CEO、高管也開始做投資了。自紅杉資本出來的曹毅募集新基金時,美團CEO王興、今日頭條CEO張一鳴等企業家都是他的LP,而這倆人又都接受了紅杉的投資。
邵亦波指出了過量資金的追逐目標。在這波高估值中,創業公司尤其是Airbnb、Uber等準上市公司的高速增長與想象空間成為強勁的發酵動力。
若放在並不遙遠的5年前,一旦公司達到5億美元估值,大部分股東會抓住一切時機將企業送去上市,PE上漲10倍,就是了不得的事情。相反,Uber、Airbnb等公司的融資估值早就突破百億美元,卻遲遲不肯上市。
“早早地去上市沒意思啊,5億美元估值的時候我就把股票都賣掉了,不劃算啊,不如再等兩三年。因為升值空間最大的窗口其實是在上市之前發生的,像Facebook、Groupon等公司,上市後市值反而有所下跌。”邵亦波還笑言,VC、PE都變得聰明了,願意花更大的耐心去陪伴企業,阿里巴巴就是最好的例子。
只是,如此一來又觸動了其他利益。公開市場對沖基金等角色只能幹著急,卻不能出手,由此富達、T.Rowe Price等基金也調過頭來,沖進一級市場繼續添柴,把火燒得更旺。
還有股暗湧的力量不可忽視,那就是國內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根據《新財富》雜誌統計,過去一年中,阿里累計投入並購的金額達618億元;騰訊累計投入537億元;百度累計投資額178億元。對財務投資者而言,無論多高的價格,當總覺得後面有人在接盤時,膽量自然會變大。
童士豪認同BAT一定程度上會對估值推波助瀾,他認為這是很健康的。因為對比過去投資創業公司沒有退出機制,巨頭又抄來抄去的尷尬局面,現在的環境更有秩序。
“BAT是非常大的價格推手,這一輪估值之所以這麽高,很多原因都在於他們。”甘劍平指出,“阿里巴巴今年就投出去了幾十億美金,我單只基金規模才5億美金,一年也就投1.5億美金,它是我的多少倍啊?”
百度曾在去年豪擲19億美元收購91無線,創下國內互聯網史上最大並購案,BAT投資的力度與廣度,都會震撼創業者與早期投資人的心理防線。
BAT也有更持久的動力成為資本遊戲的莊家。任何一家巨頭投資了某個細分領域的A,另外兩家多半就會主動擁抱B或C。無論如何,它們都要搶先一步完成布局。對產業的深刻理解、巨大的流量入口,賬面上流淌的現金都是它們能夠充當接棒者的理由。
也有人不認同這種判斷,張穎就不願高估BAT的影響力,尤其在高估值推動方面。“這三家所有投資、並購的公司加起來也只有六七十家,體量不夠大,他們投了不少10億美金估值以上的公司,但經緯與紅杉加起來更多。怎麽能說是BAT推高了估值呢?”
海銀資本合夥人王煜全則批評BAT在其中產生了壞影響。因為在他看來,巨頭之所以願意做兜底者,更多是為了沖自己的眼前收入。他提醒市場,百度曾經收購了幾家公司,卻在兩三年後清盤,即便是91無線也鮮有亮眼動作。“收購本身就是一種盈利行為,花出去的錢當時就從股市上賺回來了,公司死活關我什麽事?”
“BAT賺錢了,創業公司也成功高價退出,吃虧的是產業,股民錢被圈走了。長期看怎麽維持呢?整個一郁金香花球呀?”王煜全說。
“歷史不會重複自己,但會押著同樣的韻腳。”
——馬克·吐溫
谷歌趨勢(Google Trend)顯示,“股市泡沫”一詞搜索量已接近2007年峰值水平。7月8日,《紐約時報》頭版刊登了題目為《從股票到農地,到處都是繁榮甚至泡沫:全球各類資產幾乎無不高企,帶來經濟風險》的文章。
童士豪在美國矽谷發現,一些科技公司選擇辦公場地時直接與房東簽約10年。“這些房東不是傻瓜,他知道現在的價格是貴的,才願意簽長期合約,而上次的十年租約是2000年泡沫前。所以,我覺得現在毫無疑問是有泡沫的。”
在公開市場斬獲甚多的摩根大通則並不這樣認為。摩根大通中國投資銀行聯席主管顧宏地強調:“美股沒有泡沫,市場只是短期調整。”
顧宏地解釋,2000年左右股價暴跌的原因是互聯網初期市場泡沫。那時的很多公司成立一兩年以後就消失了,即使是上市公司也沒有穩定收入和盈利模式,市場追捧的只是一個新穎的概念,這些公司只是通過概念來融資。
他認為,現在美股互聯網公司包括中概股公司與當年大不相同:一,大部分這類公司收入規模與增長都非常強勁,許多公司利潤增長也強。說明這類公司已有了一個比較成熟的、回報較高的商業模式;二,上市之後,公司表現與投資者的預期變化不大,有些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還超出了當初投資者的預期。
針對同樣數據,邵亦波則有另一番解讀。在他看來,當前P/E值向上浮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美國利率很低,所以公司利潤看起來很高,而所謂的E(earing per share)即每股盈利水平已經達到歷史最高點,往後看企業很可能存在投資成本上升的壓力。一旦E降下來,P/E值就陡升上去了。”邵亦波更傾向於,E的下行壓力比上升壓力要大。
邵的謹慎源自2000年,彼時他作為創業者,在美國有一段難稱愉快的融資遭遇。2000年3月,27歲的邵亦波帶著易趣項目四處融資,美國二級市場泡沫擠出效應已顯現。奢侈品品牌Louis Vuitton創始人本來要給易趣5000萬美金,市場風向一變,立即改口只給500萬美金。10月份,邵亦波在做出估值打折、給投資人優先清算條款等協議讓步的情況下,勉強拿到一票投資人拼湊起來的2000萬美元。苦日子,讓邵對市場環境變化風吹草動都格外敏感。
近來,由於地緣政治沖突、歐洲危機再現、埃博拉病毒擴散,全球股票市場都陷入了陰晴不定的情緒之中。“大家心情好的時候,都說沒問題。心情不好的時候呢?同樣一件事情就說看到底了。”對於未來邵亦波也有疑慮。
如果把時鐘向前撥,看過去80年標普500指數的5年滾動收益。則過去80多年中,標準普爾500指數的5年期滾動收益超過200%一共發生過3次:1937年、1987年和2000年,之後就發生了三次波及全球的經濟危機和股市的大幅下調。“而這一指標在今天這個時點已經達到180%,結論我想不用多講。”所有人都聽清了弦外之音:“像2000年那樣的投機泡沫,已觸手可及了。”
2000年時第一次互聯網泡沫破裂。新浪、網易和搜狐等先後登陸納斯達克,隨著大盤一瀉千里,僅僅幾個月內它們的股價就跌至1美元,面臨摘牌危險。
博客中國創始人方興東曾如此描述:“短短一年內,中國互聯網就從狂熱到劇冷,從熱捧到抨擊,從掌聲到唾罵,從得意到失意,走完了兩個極端之間的全部歷程。”
回到今天,不知是喜還是憂,經過近一個月下跌,至2014年10月下旬標普500指數開始了V型反彈,至10月24日指數已漲至1965點,市盈利約為25倍左右。
市盈率可以用來衡量股票價格相對於公司實際獲利能力的高低。在諾獎得主羅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榮》一書中也主要以此數據來衡量股市泡沫。
在標普指數130年歷史中,按月計算的市盈率超過25倍的高峰次數不多。在跨入20世紀之初的1901年6月為25.2倍、1929年大蕭條前市盈率為32.6倍、2000年3月科技股泡沫時為43.2倍,此後標普市盈率一路下降,2008年金融危機後曾低至13倍左右。2014年7月開始,標普市盈率重回25倍。
對於泡沫傳導機制,希勒歸納出了一個反饋類型,即“價格-GDP-價格”,支出推動了GDP,而較高GDP讓人解讀為經濟健康,於是更高的價格又帶動了公司盈利水平的上漲,上漲又推動了支出增加。
張穎擔憂的是,二級市場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一級市場,如此循環泡沫會越推越高。
“如果你有夢想,就要守護它。”
——《當幸福來敲門》
張穎關於泡沫論的公開信發出,第二天就有創業者跳出來反駁,“那是你投資人的泡沫,不是我們創業者的”。也有人說“高估值本身不是泡沫,……創業者在市場好的時候用高估值多融錢是能力,關鍵看他能不能用好這筆錢”。
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親歷者卻不這麽想。張穎的提醒讓愛康國賓CEO張黎剛回想起當年藝龍網如何從一個香餑餑淪為甩賣品,他不敢掉以輕心。
作為藝龍的創始人之一,張黎剛從100萬美元起步,不足一年就作價6000萬美元賣給了美國上市公司Mail.com。在那個“好域名代表一切”的年代,Mail.com是他們無法拒絕的一塊磁鐵。但是泡沫破裂的聲音就在耳邊。交易完成後僅幾個月,危機蔓延至全球。Mail.com自身難保,還要反哺持續虧損的藝龍,這讓他們產生出售想法。很快,代表攜程的沈南鵬出現了,跟Mail.com談得不錯。
張黎剛等人不能接受被二次轉賣的命運,輾轉通過昔日的商業夥伴將藝龍贖回。但是單股價格已經從初次交易的18元美元滑落至1塊美元。張個人持有的資產也從1800萬美元縮水至100萬美元。兩年後他離開藝龍,做了愛康國賓,平安度過2008年金融危機。
市場的變化無常,讓他意識到自己很多時候是在跟資本賽跑。在資本相對寬容的時候,要把企業做紮實。“如果你沒有跑贏資本,在市場回歸理性的時候,處境就會比較艱難。”
但假如沒有跑贏資本,創業者與企業家該怎麽辦?張穎給出了七條實操建議:
首先,提前做好末位淘汰的計劃,寒冬到來時,這是自然的準備。末位淘汰是一個值得選擇的開始。任何公司都需要10%到15%的末位淘汰。
第二,從上到下,從CEO到前臺,都要有充分的溝通。如果風暴來了,確保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麽事情。CEO說話要特別小心,說到做到。
第三,如果你現在花錢較多,要提前做好剎車的準備。因為花錢也是有慣性的,而且你做縮減團隊的準備時,同樣也需要成本。
第四,分析企業的ROI,想清楚每一分錢花出去都是值得的。如果是這樣,在逆境中就應該更花錢,而不是更省錢。市場地位較好的公司,如果碰到了融資的寒冬,可以考慮自己手上的現金做一些整合,做一些兼並,可以讓自己走得更快一點。
第五,密切地關註你的銷售總監。因為銷售總監如果出錯,這個職位的動蕩會讓你一年內都處於完全停歇狀態。一個新的銷售總監來後,會招很多他所熟悉的人,當你要把他幹掉,意味著就要把整個體系幹掉。
第六,控制董事會,捍衛你的投票權。重新審視你的法律文件與章程,董事會上有幾個人,是不是你在控制;如果不是,你就要趕快控制董事會。這樣不會出現你在前面打仗,後院失火的情況。
第七,高效準確把握融資結構,對投資人也要做非常嚴謹的盡職調查,要求過橋貸款。有一些VC承諾給過橋貸款,借著VIE的結構,大概三到五個月的時間來觀察你的數據,如果數據不好,過三四個月就不投了,如果有別人投,就要把錢還了,別人不投這個錢當成可轉貸款,或者掛在賬上。
根據對其他投資人與創業者的采訪,在“張七條”之後,還可以再補充三條。
第八,不要在讓錢追著跑時,過快釋放股權。無論對投資人還是對你的員工,現在都不是你表現慷慨的時刻。
第九,了解你的用戶可能發生的變化,以及尚未滿足的核心需求。當你必須將產品線砍掉三分之二時,知道應該保留下來的是哪三分之一。
第十,把融到的錢花在打基礎上,如果寒冬真的到來,比你的對手死得慢一些,就贏了。
2014年,90後成為“熱詞”,對於“90”後創業者來說,理論上的提醒可能遠沒有傷疤更有效。“我羨慕90後,就像我父母那一代羨慕我這一代一樣”。談到90後創業,戴科彬很感慨。戴大學畢業在2003年,互聯網仍在冬天。
2014年的大學畢業生,恰好出生在小平南巡講話的1992年。他們成長在中國GDP年均10%的高成長年代。他們渴望要麽更快成功,要麽更快失敗。這種創業態度,童士豪很認可。他想同所有創業者說,泡沫並不可怕。在他看來,泡沫存在也有一定合理性。“沒有泡沫就沒有人創業,沒有泡沫怎麽賺錢?創業就是瘋狂的事情,是低概率事件。”
甚至就算泡沫破裂也不要緊,他認為不會出現像2000年時期的災難。他不太關心股市波動的各種數據,而是更在意用戶規模。相比2000年時全球1億網民,如今這個數量已經呈幾何式暴漲至30億。“1億和30億的用戶規模,中間相差30倍,為什麽股市表現還是一樣的?”
2000年泡沫破裂根源在於市場把估值建立在“眼球效應”上,即流量就是錢,概念也是錢,而今年上市的京東,盡管沒有實現盈利,但截至5月,它擁有4740萬活躍用戶,訂單總量達到3.233億,這些數字不會僅具有紙面價值。
童傾向於中國創業者應將精力放在重點打造全球化公司、去國外搶占市場。放眼全球,真正在捕捉、追逐移動互聯網浪潮的大玩家,除了美國,最強有力的就是亞洲的中國、韓國與日本。UC、獵豹等公司在海外的表現,已印證了新一輪海外拓展機會正在萌芽。如果有更大的想象空間,就不擔心難以釋放出泡沫。
來源:中國企業家 [作者:翟文婷]
上周OPEC宣布不減產後,油價暴跌。急跌的能源價格給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的預算帶來巨大壓力,俄羅斯就是其中之一。然而,俄羅斯總統普京似乎並不非常擔心。
據彭博報道,普京上周五表示:
“冬天來了,我確信市場會在明年一季度或明年年中重新回到均衡。”
普京對冬天樂觀的看法並不讓人吃驚。傳統上講,隨著氣候越來越冷,俄羅斯的經濟會越來越好,因為俄羅斯的貿易夥伴需要進口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氣。
Cumberland Advisors首席投資官David Kotok早前表示:
“低溫的力量讓作為歐洲能源主要供應國的俄羅斯能夠施加影響。這一影響將以更高的價格、限制供應量,或兩者結合的方式來直接或間接影響額外成本。”
俄羅斯提供的天然氣占歐洲國家總需求的三分之一,歐洲國家依賴這些天然氣來向住宅供暖,並保障各產業的正常運轉。所以,如果沒了天然氣,這對歐洲經濟來說絕對是一個壞消息。
有一個國家將特別依賴俄羅斯,那就是烏克蘭。2013年烏克蘭接近50%的天然氣由俄羅斯供應,俄羅斯也因此最可能在烏克蘭身上獲益。而烏克蘭的煤礦又恰好集中在俄烏沖突地區,烏克蘭將迫不得已依賴於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
然而,即使這是個極端寒冷的冬天,下跌的石油價格對俄羅斯來說也仍然是一個噩夢。
位於哥本哈根的Danske Bank首席分析師Allan von Mehren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
“俄羅斯(面對油價的大幅下跌)尤其脆弱。1997-98年的石油價格大幅下跌就是導致1998年8月俄羅斯違約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且,現在俄羅斯的經濟並不在最理想的狀態。這個國家正在遭受美國和歐盟的制裁,俄羅斯的非黃金國際儲備已經從年初的4570億美元下降到3700億美元。盧布也大幅貶值,今天早些時候貶值近8%,達到有史以來最低值。
(實習編輯 戴博 編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隨著央媽的降準決定,小夥伴們又炸開了鍋。一堆空倉的財經記者開始寫稿,用稿費彌補受傷的心情。滿倉的金融民工的立春則從傍晚呼嘯的地鐵上開始了。央媽,說好的周五呢?
中國央行決定,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對小微企業貸款占比達到定向降準標準的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4個百分點。
央媽!任性!春天來了!
天臺的朋友,先下來吧,央媽就是親媽
什麽你是空頭?那只能分分鐘教你做人了
葉底藏股一度,夢里踏空幾回。人家說,股市20年,漲跌都是過眼雲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深港通要來 香港小票迎來春天? 作者:格隆匯 Leona 導讀:深港通要來了,相比A股中小板和創業板股票高高在上的估值,港股的中小市值個股簡直便宜得掉渣。如果說滬港通引發了A股大盤藍籌的估值修複,同樣的故事會在港股中小盤股上上演嗎? 我們先看一則新聞: “昨日,全國人大代表、深圳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宋麗萍參加證監會系統兩會代表委員媒體見面會時透露,目前深港通已完成方案設計和技術開發,有望在上半年獲批下半年推出。 對於深港通與滬港通的區別,宋麗萍表示,大家都關心投資標的是否有中小板和創業板。“我想我們認為應該是有的。”宋麗萍多次確認,選擇標的中包括中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比較有代表的股票標的。對於入選標的的,其透露,並非所有的股票都會入選滬港通投資標的,初期會選擇部分市值比較大、業績比較穩定、比較優良、成交也比較活躍、新興行業為主的創業板股票作為標的,原則是穩妥起步,有一定代表性的。” 從這個新聞我們可以基本確定,未來的深港通會包含中小板與創業板。那麽先看下深圳和香港中小板創業板的PE和PB對比。 ![]() A股的中小板的平均PE為65倍,而創業板則高達109倍。而港股的中型股的PE為17倍,小型股只有9.8倍。從市凈率去看,中小板的PB有6.3,創業板高達9.7,而港股中中小型股只有2不到,創業板也只有4.8。如果我們把這兩個市場的股票放在一起,香港的中小盤真是便宜到掉渣。 究其原因,香港是個海外機構主導的市場,而海外機構主要是為了分享中國的成長,買的股票都是中國移動,中國石油,騰訊啊這種大票,小票他們都是不去看的。所以一些中小票就只有一些香港本地的,以及國內的機構去搞,由於資金量和外資沒法比,個股的成交量也很稀疏。一般日均成交額過千萬就算流通性好的,個別小票你花個100萬可以自己拉10個點玩,一天沒有成交的也有很多。也正因為流通性的問題,香港中小盤的關註度和熱度都不高,即使企業非常優質,估值也是很低。說白了就是市場缺錢。 之前開通的滬港通簡單來說就是大票與大票通,而A股向來愛炒小票,對大票提不起興趣,所以最後表現出來的就是北向資金明顯大於南向資金,滬港通是香港給A股送子彈。而如果未來開通深港通,包括創業板在內的小票兩邊都可以參與,那麽結果還會是香港給深圳送子彈麽?明顯不是,最後的結果肯定是A股大量資金來參與香港的小票。首先就是相同類型的公司,香港中小盤估值明顯便宜一大截。其次香港中小盤成交量稀疏,A股的小機構可以輕松控盤,拉升也會很迅速。大多數公司也是大陸的公司,業務全在大陸,熟悉起來也很快。 而從最近香港中小盤的走勢看,很多都開始熱起來了,尤其是很多昨日調入滬港通的票,紛紛上漲。而傳媒,TMT,醫藥等都是A股熱衷爆炒的概念。典型的如概念很性感的阿里系的阿里健康和阿里影業。這些基本都具備了概念性感,公司優秀,估值便宜,成交稀疏的特點,在內外資金的哄搶下,拉起來非常快。所以個人的看法是,深港通就是香港小票的春天。 |
| ||||||
今年院子裡的梅花盛開,每天推開窗門,總迎來撲鼻清香。但滿園花落後,緊接著上場的,就是修剪疏枝的工程。梅樹前,我盯著它繁茂的枝條許久,思量著該剪去哪些枝條。 兩年前剛成為這片花園的主人,當時,我的園藝知識是零,只知享受花開盛況,不知應為來年的盛開準備,迎來的是,去年的稀落花況。 慢慢的,這片花園成了我的自然老師,它透過花草樹木的生老病死,讓我反覆體會著兩字箴言:捨、得。 譬如,對一棵樹來說,土壤、陽光、空氣的質量,決定了它的生長品質,隨著其枝幹往外擴張,若不定期進行汰弱留強,久了,不僅枝條雜亂、樹型走樣,也容易因徒長的枝葉,影響它的通風、透光,營造出病蟲害容易入侵的體質;更可能因為這些徒長的枝葉而浪費養分,降低來年的開花結果量。 幾次教訓後,我開始學著分辨哪些是不良枝葉,包括徒長枝、重疊枝、下垂枝等,唯有定期將其剪除,才能把資源聚焦留給該留下的枝葉與花苞。但一開始,心裡總猶豫:好不容易長出的枝幹、葉片,為何一定要剪掉? 從今年的成果看來,捨,確是萬物生長的必要手段。 在園子的另一角,去年扦插的木槿、紫藤、立鶴花,枝條上滿是綠葉或嫩芽,體會更深。還記得當時心貪,既貪快,也貪多,總挑那些看來幹粗的老莖進行繁殖,也不願意剪除多數葉片,結果,全軍覆沒。 後來我才學會,僅能選取一年生的中生代枝條,並僅能留下其頂端的少數綠葉,才能避免浪費新株體內有限的養分。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製作本期封面故事「小眾經濟,比你想的還要大」有感。雖然晚了西方十幾年,小眾趨勢在台灣方興未艾,供需雙方的能量正噴發。需求面來說,這是一個沒人想穿制服的年代;供給面來說,網路時代的創業成本相對過去近乎零。 面對這股再明顯不過的趨勢,擔心的是,台灣企業多數走大的路線、規模的路線,在小眾趨勢來襲時,即便領導者有所意識,想從老組織繁衍出新生命,卻沒人捨得,或者乾淨俐落的剪除老舊枝幹,或者接受短期的兩片葉子產值。可惜了!捨不了的困境,在大企業、大品牌身上日益凸顯。 沒有捨,哪來得?組織與花木,生長之理天下皆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