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龍文教育,金象上山

http://xueqiu.com/3533335030/22287188
      砰!鬱金香形狀的杯子碰在一起,紅酒沿著玻璃壁流淌下來。
      楊勇和劉映東相視一笑。4.5億元人民幣,這可不是一筆小錢,不管怎麼說也值得喝上一杯。更何況,祝酒可是任何一個融資新聞發佈會的保留節目,身為主角,怎能錯過。
      「董事長。」劉映東側了側身體,讓楊勇站到最中間的位置。作為這家公司的總裁,劉映東向來明白自己的角色。誰是男一號,誰是男二號,什麼時候應該 往前衝,什麼時候應該往後退,這麼微妙又明擺著的道理,他懂。這一點,如果說在一年多以前,那次不為人知的「內鬥」中,他曾經有點吃不準,或者拿不定主意 的話,那麼現在,2011年12月12日,龍文教育宣佈第一輪融資成功的大喜之日,他完全知道該怎麼做。
     內鬥。沒錯,楊勇就是這麼說的。
     楊勇揮揮手,滿不在乎,又笑逐顏開。這是一個身材結實、舉止拘謹的年輕人,不過,他說話的口氣卻很大。他走過去,跟投資人、信中利集團創始人汪潮湧 碰杯,又跟另外一位投資人、深圳創東方的總裁肖水龍寒暄。他不是軍人出身,但是身體始終繃得筆直,像一根上好的發條。
最後,楊勇坐到記者面前,大聲說:「只要培訓基地足夠強,龍文可以一夜之間佔遍全中國。」
      龍文教育,諢號業界「成都小吃」,成立於2006年,主要開展中小學一對一同步輔導業務。短短5年時間,這家公司已經號稱「全中國規模最大的中小 學課外輔導機構」。龍文教育在全國54個城市擁有1068家分校,學生超過10萬人,專職員工1.5萬人,算上兼職員工則有2萬餘人。有未經證實的消息 說,龍文教育2011年營收12億元人民幣。相比之下,成立於2001年的學大教育,同樣做一對一同步輔導,儘管已經在紐交所上市一年,也不過273家學 習中心,年營收18.6億元人民幣。
     汪潮湧說:「中國教育企業再出一個新東方,指日可待。」
     劉映東說:「新東方規模40多億元,我們2012年營收估計有20多億元。只要翻番,我們就和新東方一樣大了。」
     這時候,他們都不知道,再過短短三個月,這家公司將要經歷創業6年來最大的一次公眾危機。它會捲入一場「3·15」風波,從商業倫理到商業模式,都 遭人詬病。從報紙、電視台、網絡論壇到微博,關於龍文教育「無證經營」、「欠薪」、「擴張過快」、「管理渙散」甚至「黑社會」的爭議,會紛至沓來。在龍文 教育的離職員工中間,甚至有這樣的流言:「龍文擴張得太快了,騎虎難下,2013年會有大危機。」
     一位投資人說:「1000多家分校,我不知道他怎麼管。要收入高,盈利又高,這決不可能。只有放慢速度,它才可能有利潤。」
      以匯眾益智為例。這家定位為數字娛樂職業教育的機構,曾經在2008年年初吸引到1000萬美元的風投。很短時間內,匯眾從全國10幾家培訓中心 擴張到40多家。因為擴張過快,又遇到2008年金融危機,風投資金並未到位。很快,它又以幾乎同樣的速度縮減至20家。有業內人士透露說:「現在,只有 5家賺錢,5家持平,還有10家都虧錢。」
      一位龍文離職高管向《創業家》記者推算說,龍文只有20%的分校是掙錢的。他說:「教育培訓是預收費的行業,現金流很好,但是很大一部分是遞延收入。如果計算課時消耗減去支出,而不是收入減去支出的話,很多都是虧錢的。」
      一個耐人尋味並且已經從劉映東那裡得到證實的消息是:2011年,龍文撤換了總共54個城市中的15個城市的校區負責人,並計劃在2012年繼續撤換3-5位。劉映東反問說:「賠本你還繼續幹?」
      另一位投資人說:「信中利是在一個非主流的時間,投了一家非主流的教育公司。我不懂汪潮湧為什麼這麼做。」
      「熱三年,冷三年。」他分析說,「2006年新東方上市,所以2007-2009年這三年,有四五十家教育企業獲得了投資。但最近兩年,已經少有投資人關注教育行業了。」
      教育行業的確一度被投資人看好。這個行業市場空間大,據德勤的報告顯示,市場總值在2012年將達到9600億元,平均複合增長率12%。此外, 教育行業是剛性需求、預付費模式現金流好、受經濟大勢影響小,這些都是利好因素。2006年9月,新東方第一個在紐交所上市,更是刺激了投資人的胃口。據 統計,2007-2009年三年期間,在融資成功的教育企業中,其中12家加起來的融資額就有6億美元。
      又一個三年快要過去,這些增值套現的慾望並未得到指望中的回報。
      「VC投教育,全是眼淚。」一位投資經理說,「IDG投精英教育,失敗了。軟銀賽富投華育國際1000萬,也失敗了。德同資本投東方標準,崩盤 了。啟明和SIG投巨人學校2000萬美元、凱雷投北科昊月5000萬美元、凱鵬華盈投資匯眾的遊戲學院1000萬美元,全打水漂了。這都是沒上市的,上 市的,軟銀賽富投環球雅思,要不是環雅賣掉,也出不來。鼎暉投學大,現在還出不來呢。只有老虎基金投新東方和學而思算成功,還都是陳曉紅一個人投的。「
      2011年夏天,就在信中利為龍文做盡職調查期間,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教育股集體股價大跌。到年底的時候,學大教育股價下跌73%,環球雅思股價下跌64%並在12月底出售給英國培生集團。
     在這麼一個不冷不熱、不陰不陽的時機,龍文教育竟然得到號稱是「中國教育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筆融資」。後續的消息是,2012年3月,中國平安已經開始做盡職調查,可能向龍文注資1.5億元人民幣。
      「太瘋狂了!」投資人們連連搖頭。
      空氣裡充滿了金錢和風暴的味道,但這天晚上,楊勇不打算品嚐這些。他把視線從劉映東身上移開,抿了一小口紅酒。
     楊勇的酒量很好,不過他不怎麼懂得喝紅酒。他握著橢圓形的杯身,卻不知道,這種拿酒杯的方法會導致紅酒溫度上升,變得不適口。
      總的來說,他和劉映東、朱松、曾勇,龍文教育的這四位董事會成員,他們都不是很習慣銀泰中心這樣的場合。這四個差不多年紀又差不多身高的男人,他 們都是四川省宜賓市第一中學1995級的同學。十幾年前,宜賓還是個山區小城,郊區連公路都沒有,一到梅雨季節,全是爛泥。
      「我們農村來的,吃過苦,都是粗人。」楊勇說。
      四個「粗人」走出柏悅酒店的電梯,去參加慶功宴。這四個人,加上集團副總裁、廣州校區負責人鄭炎——對了,他是楊勇的初中同學——他們圍坐在宴席邊,一邊討論著軍旅電視劇《亮劍》的劇情,一邊合影。這樣的合影,被楊勇叫做「我的團長我的團」。
      龍文教育是一個江湖。在這家公司裡,大約80%的員工是四川人。他們要麼是楊勇的宜賓老鄉,要麼是他的同學,要麼是誰誰誰的親朋好友。其中,有相 當一部分「兄弟」正擔任龍文教育分校校長級別以上的管理工作。在很多人看來,這樣的團隊理所應當:「朱元璋用的都是安徽人,孫中山用的都是廣東人,我們這 用的都是四川人。」
      事實上,在兩週之後的公司年會上,龍文員工們表演的節目就叫做《梁山泊與斧頭幫》。在這家公司,裙帶關係和地緣文化已經各佔山頭。
      最早,這家公司只有楊勇一個光桿司令。2003年,高中化學老師楊勇從北京169中學辭職。他瞞著家裡人,在東直門租了個地下室,又從老家叫了個 遠房表姐接電話,開始自己幹。那時候,北京的家教60元一小時,他一個人幹不過來,就在報紙上登了豆腐塊廣告,既找老師,也找學生。他想做個家教中介中 心,每介紹一個學生,從老師那裡收取100元的中介費。
     慢慢地,楊勇發現家教中介模式並不成立。老師跟學生聯繫上之後,往往人就不見了,甚至電話也打不通了,中介費根本要不回來。很快,楊勇租了居民樓的 房子,安排老師在自己的場地給學生上課,除了收100元中介費,還能從課時費中收取大約20%的場地費。情況好了些,但他又發現,這個錢是學生交給老師, 然後他得從老師口袋裡要這份錢。時間一長,這也行不通,因為沒人願意把已經到手的錢再分出去。最終,楊勇開始跟老師簽訂押金合約,並向老師支付基本工資和 課時費。
      曾經有媒體報導說,楊勇在此期間曾經從事房地產中介和連鎖酒店業。楊勇否認。話說回來,他下海創業純屬偶然。儘管公立學校老師工資不高,但好歹一 個月也有2000多元,要不是最後鬧得不可開交,也不可能短短兩年時間就辭職。簡單地說,他組織年輕教師罷課、舉報校長經濟問題,幾乎是個被排擠出局的邊 緣人。
      但不管怎麼說,楊勇有膽大妄為的賭博心理和刺頭性格,也趕上了教育行業的好時候。最早,1985年,國家頒佈《義務教育法》,規定教育的非營利性 質,不允許民間創辦培訓機構。現在,我們都還記得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提著糨糊桶被城管「追殺」的畫面。當時,所謂課外輔導班、補課班,無論校內校外,只 要收費,就處於灰色地帶。1999年,國務院頒佈《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薦素質教育的決定》,禁止公立學校老師帶薪有償補課。這個政策促使中小學生課外 輔導市場從學校自辦、老師自辦向民辦培訓機構轉移。2003年,國家出台《民辦教育促進法》,正式部分承認了民辦教育的營利性質。回顧如今美股上市的11 家中國教育公司,除了新東方,幾乎全都是1999-2003年間創立的。
      2005年,楊勇賺到了第一桶金。這一年,他在北京明光村的智慧大廈買了房子。更早些時候,2004年春節,據說楊勇回老家過年的時候開了一輛寶馬。這些細節因一場高中同學聚會而廣為流傳,在宜賓小城傳達出的信息就是:楊勇在北京混得不錯,跟著他幹有譜。
      2005年5月,楊勇的高中同學劉映東從宜賓老家的中學辭職,來到北京並加入龍文。此後一兩年中,有大約100名宜賓的老鄉、同學一個一個如傳銷 老鼠會一般被拉到龍文。2006年6月6日,楊勇在自己30歲生日這天註冊了龍文學校。這時候,龍文有20多名員工,在全北京有五六個家教學點,並且開始 嘗試「底商模式」。
      中國的課外補習班基本有4種模式:一類靠地方政府資源和重點學校關係。這類補習班,比如廣州卓越、深圳邦德、上海昂立、上海精銳,一般在當地教育 局有資源,跟重點學校校長關係好,能夠網羅名師,獲得學校推薦,自然不愁生源,但容易侷限於本地,大多只能是「地頭蛇」,很難向外部擴張。2011年11 月初,我們在廣州見到卓越教育的創始人大唐,他就搖頭嘆息說,外部擴張的事情,想想就頭暈,到了外地,基本上是「運行不運營」。
      一類靠產品和教學質量。這類補習班,比如學而思,有奧數這樣的學科優勢,課程研髮質量好,並且每年從北大、北師大招收大量優秀畢業生,經過半年培訓,半年試講,最終保障穩定高質的師資供應。對於這類機構來說,師資成本上升會是一個掣肘。
還有一類補習班,亦即龍文首創的「底商模式」,依靠社區門店拉動銷售。有別於此前培訓機構的寫字樓選址,這類補習班的教學點選址全部靠近居民小區,距離鄰 近學校不超過15分鐘路程,避免了學生下課後交通擁堵。底商模式追求多點全覆蓋,以北京龍文為例,已經在全市設立165家分校。底商模式設點偏小,店面一 般不超過300平方米。這類補習班的裝修可能一般,但必有閃爍霓虹燈的大招牌,在事實上充當了廣告牌的作用。底商店面租金不菲,高於寫字樓,但廣告牌所節 約的廣告成本可與之抵消。同時,龍文在銷售上實行「三掃」策略,掃車、掃街、掃樓,大量印發宣傳單,進行輻射宣傳,把店面吃透。
      2006年,楊勇花了45萬元,在北京甘露園小區租了間店面。這是龍文教育的第一家「底商」。2006年一年,龍文在北京設了10家類似的分校。 2007年,龍文以一年180萬元的價錢租下西直門西環廣場600平方米的寫字樓,作為集團總部。2008年,龍文在北京擁有15家分校。2012年,達 到了165家。
     補習班正在社區化。只要稍加留意,每一位家庭主婦都會發現,她所居住的小區已經被一家又一家緊挨著的連鎖商店包圍。這簡直是中國城市連鎖化生存的 「標配」:一家便利店、一家洗衣店、一家藥店、一家理髮店、一家足浴店、一家美容院、一家健身房、一家房地產中介店,以及,一家中小學課外輔導教學點。
      每到黃昏時分,各式連鎖店門牌上的霓虹燈亮成一片,簡直就是一條城市日常生活的河流。一個城市有很多條這樣的河流,而每一條河流都是一樣的。主婦 們揣著自己的錢包和信用卡,從一條河流撲騰進另外一條河流。她們一個個身手非凡,成為不假思索又斤斤計較的、嫻熟的游泳者。主婦們都很精明。主婦們的生活 都一成不變。主婦們都有一個驚人的一致的夙願:有一個勝人一籌的孩子。

學習諮詢師=超級SALES

     3月14日下午6點半,四年級的曾一凡坐在龍文一對一黃莊校區的隔間裡,不斷演練著和差倍問題的各種變型題。每週三下午,從中關村一小放學後,她都 會穿過新科祥園來到這裡上奧數課。在她身後的毛玻璃隔間裡,劉老師正對著試卷幫高三學生李玲梳理英語語法點。待會兒下課,李玲沒準兒還要去走廊盡頭的作業 吧寫完作業再回家。
     每天下午4點到晚上10點,是補習學校最活躍的時間段,這家校區也不例外。作為龍文海淀人大校區總部,這裡的學員大多來自相鄰街區的中關村一小、三 小,以及中關村中學、北大附中、科大附中。10多個玻璃隔間幾乎每晚都會被佔滿。除了過道牆面上貼滿的名校錄取榜單、學員獎狀、考區信息,校區裡沒有任何 美觀的裝飾。
      沿樓梯下到一層便是新科祥園長達百米的底層商舖,龍文的招牌最醒目。它左手是7-11便利店,右手就有一家名為科啟奧的小班輔導機構。在名校峰壑 聳立的中關村,這樣的景象不足為怪。如果順著科學院南路南行,你會看到,有學而思、巨人這樣的知名品牌一對一機構,也有奧數王、洲宇教育這樣的中小型課輔 機構,還有潛伏在居民樓裡的「小作坊」——短短500米的小街上,光掛牌子的家教機構就有20多個。


     一類靠打電話。這類補習班一旦落在某個城市,立即成立呼叫中心,並且以5毛至一元/個的價錢從校訊通這樣的公司購買學生家長聯絡電話,直接靠電話營銷獲取生源。這樣的機構利潤率最高,能達到30%-40%。

     「我2010年初來這個校區做老師,眼看著大大小小的機構起了又倒了,真正留下來的還是少數。」分校主任馬玲玲說。
     補習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了。據教育部門統計,2011年年初,全國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教育機構)11.90萬所,此外還有其他民辦培訓機構 18341所。粗粗數一下,新東方、學而思、學大和安博,這幾家上市公司全都有K12同步輔導的業務線,這還不算各個省會城市的「地頭蛇」和形形色色的 「夫妻店」。以石家莊為例,一個城市就有2000多家補習班,每一所重點中學周圍都「撒胡椒麵似的」包抄了將近50家大大小小的補習班。
     「這些補習班都是高度同質化的,沒什麼核心競爭力。」一位補習班創辦者說,「現在的一對一都是假的一對一,無非小姑娘樣的老師拿課本講一講,對分數提高多少有點好處。這種一對一基本上就是高級託管所,讓孩子下午三四點放學之後有個地方去。」
      這麼多補習班,沒有誰有特別牛的產品。毫無差異化的競爭,把競爭壓力最大限度地逼到銷售前端。十年前,花1塊錢買一個電話號碼就能得到一個學生。 現在,公共汽車、報紙、網站上都是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廣告。一方面,這些廣告在家長們中間營造出一種唯恐自己的孩子早早成為失敗者的恐慌氣氛,另一方面,這 些花花綠綠的說辭也在不斷提高補習班的銷售成本。2011年,學大教育在網絡廣告投放上的一項單筆投資就達到1000萬元人民幣。有人透露說,學大教育現 任總裁金鑫曾經問過:一年2000萬元人民幣的網絡廣告投放預算,能給我帶來7.4億元營收嗎?
      有個投資人的說法是:「現在,一個學生交2萬塊錢學費,裡頭銷售成本可能就得5000塊了。這簡直是本末倒置。一個教育機構,如果課程研發投入連年營收的5%都不到,根本不能走得遠。」
      一度,學習諮詢師成了補習班裡最呼風喚雨的人物。兩三年前,學大教育曾經包裝過三位諮詢師,說白了,諮詢師就是銷售員,負責在家長來到門店之後提 供諮詢並完成銷售。這三位頂級諮詢師被稱為「未來規劃師」,銷售提成高達9.5%(行情價是4%),年收入達到40萬以上。學大教育是典型的前端銷售驅動 的培訓機構,據說,早幾年學大的諮詢師不乏月收入10萬元者。


查看原圖
補 習班的銷售員,這是個新鮮又稀奇古怪的行業。「3.15」的前一天,我們在阜成門的一家咖啡店裡見到了一位資深銷售。他是計算機系畢業的大學生,卻誤打誤 撞地入了行。這一行壓力極大,有的公司每週都要末位淘汰,6個月達不到銷售目標就會被開除。這一行利益也極大,今年春節後,安博京翰一對一又一次刷新了北 京市的單筆課程銷售紀錄:62萬元。此前,這項紀錄由學大教育保持,數字是57萬元。按照京翰8%的銷售提成計算,這位諮詢師一單就能拿到5萬元提成。
     家長的口袋裡既然有錢,諮詢師們就要想方設法把它掏出來。這催生了一系列的銷售潛規則和「行話」:關單,指諮詢師通過諮詢時的前期鋪墊,利用家長的 心理弱點,打壓學生學習現狀,專業完成銷售。逼單,指諮詢師在家長最後關頭的猶豫或者討價還價面前,毫不手軟,強勢完成銷售。死單,指家長對補習效果不滿 意,中途退費。實際上,並非每一家補習班都能順利完成退費。一般來說,合同中有「霸王條款」,規定一旦學生中途退費,要支付15%的違約金。「我們一般不 給退,除非是特別較勁的家長。」為了達到銷售目的,有些諮詢師會在諮詢電話中保密價格,進行不透明的價格競爭,甚至把普通老師包裝成家長要求的名校名師。 「有一次,有個家長起了疑心,又剛好在公安局工作,竟然被查出來了。」 銷售導向的企業文化猶如繁殖力超強的藤蔓植物,會攀爬附著到公司的每個角落。以龍文為例,從分校到城市總部,每週大大小小例會不斷。交流分享,無非就是如 何研究家長心理,如何兜售課程。在龍文某校區主任的工作筆記上,幾乎每天都會寫到諸如「諮詢開場白」之類的提示。就連龍文的老師,也被要求要上街發傳單, 向路人兜售課程。
      砍刀雖有力,金條卻經常在路上。為了防止員工臨時辭職帶走生源,龍文設置了分期發放獎金的財務制度。無論員工何時離職,總有半年左右的分紅和提成是拿不到的。
     相比諮詢師,老師的收入卻不高。以龍文為例,頭一個月的試用期內,教師沒有工資,只賺課時費。試用期過後,僅有1500元的保底工資外加課時提成。 以上海肇嘉濱路分校為例,這裡有80名學生,近30名教師。2011年9月19日到9月25日,全校區共消耗248.5個課時,平均課時單價為160元, 該周上課最多的老師消耗了28.5個課時,而上課最少的老師僅消耗了2小時。如果按照業內最高教師提成40%算,上課最少的老師本週僅賺得128元,平均 計算的話,當月工資大致只有2012元。可事實上,業內人普遍認為,純利若要保證在20%-30%,老師課時費一定會控制在30%以下。這就是說,如果按 30%計算,上課最少的老師當月工資僅在1884元,還是稅前。
      龍文的離職高管透露說,這家公司的老師流失率達70%-80%之高。「經常一個學期下來,老師面孔全變了。有家長投資,自己出去單干的,也有去學而思上小班的,小班上一次課就有200多元,一個月輕鬆上萬元。」
      在他的記憶裡,龍文創業6年,在上海有名干滿兩年的英語老師,地方師專畢業,英語八級,月收入一萬元,這已經是他所知道的在龍文待得最久的老師了。
      風蕭蕭兮楊勇哭了。
      也就是一轉眼的工夫,他想起了好多事。這實在有些莫名其妙,他都畢業10年了,沒道理回憶那些不開心的雞毛蒜皮。上課上到死學生也考不過60分 啦,一個月掙2000塊到死也買不了房子啦,住集體宿舍被人斷水斷電啦……總之,關於自己的教師生涯,都是些憶苦不思甜的事。 想到這兒,楊勇掉的是真眼淚。「我們只關注表面的業績。」他哽嚥著,「關注掙了多少錢,但對於教師,團隊中最核心的力量,關注得太少。」
      2011年底,常州,龍文全國執行校長大會。楊勇的發言,並不是他頭一回講到教師問題。事實上,這麼多年來,老師一直是叫楊勇頭疼的一件大事。
      雖然自己是老師出身,並且直到2006年都還在上課,但早年間楊勇對老師可沒太多好印象。要麼是拿到學生的電話號碼就人間蒸發,中介費無影無蹤, 要麼是上完課不交場地費,還一個接一個地把學生帶走,再要麼就是干了半個學期突然臨時辭職,有的學生上課上到一半,也不管了,有的學生乾脆就跟著一塊兒走 了。

      「唯利是圖,唯利是圖。什麼叫哥們兒,全都是利益。」

      楊勇從小是個內向孤僻的人,話不多,但是愛琢磨事兒。他是斗地主高手,據他的牌友說,楊勇從來不情緒化,自控能力很強,很擅長心理戰。楊勇把團隊流失、教師出走叫做「反水」。類似的事情屢屢發生,他要想轍才行。
      2006年,龍文學校正式註冊的時候,楊勇很快給他的三個同學分了股份。公司註冊資金50萬元,楊勇拿出42.5萬元,劉映東、朱松和曾勇分別出2.5萬元。這樣一來,龍文教育從一開始就奠定了創始團隊的股權結構:楊勇佔85%,其餘三人分別佔5%。
     「當時我就有這種擔憂:他們雖然是兄弟,但是會不會反水,自己出去單干。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利益,我就用利益來控制他們。他們都出錢了,大家都有份,就不會說走就走了。如果沒有利益,龍文就是一盤散沙。」
     這三個人是留住了,但是難保其他人不會走。楊勇的想法是,只要湧現出新的人才,就讓其入股,以利益留人。不過,公司總部的股權已定,要再分蛋糕,就 必須把蛋糕做得更大。2008年,楊勇花75萬元租了北京木樨地的一家底商店面,租金花出去之後,公司賬上只剩3萬塊錢了。楊勇不事聲張。他心底有恐懼: 沒錢可分,他害怕手下「反水」,要想有錢分,看來光做北京是不行了,必須向外擴張。
      「對外擴張是龍文防止內部矛盾的唯一道路。」他說。
      2008年,龍文幾乎同時向成都、廣州和天津擴張。
      在教育行業,龍文所提供的一對一產品天生具備擴張性。一對一幾乎是最容易標準化的非標準產品,一個學生、一名老師、一張桌子、兩把椅子,這就是一 對一的標配。一對一市場需求大,不但能提高分數,還能解決學生學習自覺性的問題,說白了,就是幫家長看孩子。而且一對一迎合中國家長獨生子女的理念,收費 相對昂貴,家長交的錢都是預收費,這筆錢直接就能用來擴張新店。每開一家新店,都等於開了一家小銀行。
     在教育行業,跨地域擴張是眾所周知的難題。錢的問題好解決,反正有的是家長的預付金,但人的問題實在叫人頭大。一般來說,如果有好的負責人,這個城 市就能進入,沒有好的負責人,就算開了店也經營不下去。事實上,跨地域擴張對於身負重任的城市負責人來說,要求極高:既要懂教學業務,又要懂管理運營,既 要能處理裝修這樣的瑣事,還要能跑教育局搞政府公關。這樣全面的人才,鳳毛麟角,往往只能總部派遣。但是總部對派遣強勢大員有所忌憚,一來總部可能有空心 化的危險,二來怕其擁兵自重,「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眼看擴張不力,拖下去也不是辦法。楊勇決定背水一戰,最後試一試上海市場。如果成,就出去;如果不成,就退守北京,不再向外擴張。

楊 勇希望劉映東去上海。他待劉不薄。2005年,劉映東在龍文的第一年就掙了17萬元,第二年掙了30多萬元,又分了股份。劉在老家宜賓買房子的時候,楊勇 二話不說,還借給劉8萬元錢。他也看重劉的工作能力。劉來龍文之後,一直負責宣武校區,連續三年業績排名全市第一。不過,劉的妻子剛剛從老家辭職來北京不 到兩年,孩子也小,他擔心劉不願遠行吃苦。

     劉映東想離開北京。原因說來可笑。楊勇迄今仍是個單身漢,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常常下了班就拉幾個弟兄打牌唱歌。劉映東身為同學兼下屬,隨叫隨到,時間一長,劉妻不滿。在上司和老婆的衝突中,劉寧可出走,圖個清靜。

     這是劉映東30多年裡過得最難忘的生日之一。一頓飯吃了好幾個小時,酒也沒少喝。沒過幾天,劉映東在北京的業務會上公開演說,招募去上海的人選。總 共18個名額,42人報名。又過了一個禮拜,劉映東就飛到上海考察市場去了。 劉映東知道,對於龍文來說,這是一次賭博。他下了決心:做不成,大家就一起跳黃浦江。

      圍獵式擴張「上海這個地方,就算做失敗了,你也是英雄。」

      剛到上海,劉映東去拜訪巨人教育在上海的負責人。他跟對方有點交情,人家老實把底交給他了。

      在教育行業,上海是個橋頭堡。這裡經濟發達,人均GDP高,消費能力強。但上海又是塊難啃的骨頭。首先,上海公立學校的教育水準相對較高,對於補 習班的需求相對就少。其次,上海各區教育局已經有好些年不批任何一張《社會辦學許可證》了。要在地方上運營一家民辦的教育培訓機構,先要在民政局核名,然 後要在工商局註冊公司,最關鍵的,是要拿到區教育局的《社會辦學許可證》,沒有這個證,即便不算非法經營,也是灰色地帶,隨時可能被取締或者罰款。再次, 上海人注重品牌,本地已經有精銳教育、昂立教育這兩家「地頭蛇」式的補習班,外地機構很難進入。此前,北京過去的機構基本都以失敗告終。早在2004年進 駐上海的巨人因經營不善被轉包出去。學而思在上海嚴重水土不服,退而收購了上海的樂加樂。由於業績不佳,學大的上海總經理換了五任。

      條件很苦。劉映東每天帶著人跑教育局、報材料、選址、裝修、下地鐵發傳單、開電瓶車發傳單、招聘老師。這些人經常一忙就忙到半夜一兩點,晚上回去 還要開碰頭會。累了,就睡在門店閣樓的地板上,男老師一間,女老師一間。七月流火,沒有空調,就開窗戶,後來辦公桌椅運到了,就睡在桌子上,倒還涼快些。

      劉映東壓力很大。他手裡有18個人,總共659萬元人民幣,其中還有40多萬元是他自己的。按照計劃,他必須在上海一下子開6家分校。他吃不好, 睡不好,一個沒酒量的人還喝倒了好幾回。有人看見他喝醉了就哭,說對不起自己的老婆孩子。他最害怕的事情就跟早年間楊勇一樣:內部團隊會不會出問題,會不 會有人「反水」。

      事實上,短短半年之後,這6分家校不但開起來了,還做到了三四十萬元的周營業額。一年之後,2010年3月,龍文在上海開到14家店,營業額4500萬元。

     上海告捷。

     這就是楊勇後來經常掛在嘴邊的「圍獵式擴張」。「一個獵人走進一片森林,他能打到的獵物是有限的。如果一群獵人,拿著同樣的武器,那麼打到獵物的可 能性就大大提高。」說白了,圍獵式擴張就是拿足夠多的錢、足夠多的人,在一個城市,一夜之間多點落地擴張,迅速搶佔市場份額。

     在做盡職調查的時候,信中利的投資經理張晶也感嘆說,龍文的執行力超級強。「一個禮拜之前定的任務,一個禮拜之後這個店真的就開起來了。」2011 年7月,龍文接受盡職調查的時候還只有800多家分校,到年底簽約的時候就有1060多家分校了。多出來的這200多家,基本上是以每週5家的速度擴張 的。2011年,龍文進駐石家莊,一夜之間開了12家分校,陣勢之猛,讓當地同行感嘆:「我們是2008年開始做,人家也是2008年開始做,差距怎麼這 麼大。」

      這位同行研究了一陣之後,一會兒點頭,一會兒又搖頭。「這麼強的執行力,沒別的。」他說,「無非就是把利益玩到極致罷了。」 在龍文工作,無論生理還是心理,對一個人都是極致的挑戰。一位分校校長,每天早上8點到晚上10點都要在教學點工作。從安排課時消耗、招聘到交水電費這樣 的瑣事,他都要一過問。一家分校一般會給校長配備1-2名主任作為助手,主任既是諮詢師,承擔銷售任務,又是教務,負責跟家長溝通。至於老師,週一到週五 每晚7點到10點、週六日全天,不論有沒有安排課時,人都必須在校區,以防止老師接私活。

     當然,極致的工作節奏也有極致的薪酬制度。在上海擴張期間,每一位分校校長都有入股權,可以按比例拿到入股分紅。到每年7月財年結算的時候,根據每 個校區的盈利狀況,校長和主任都能拿到一定比例的提成。如果是一位校長和兩個主任,提成分別是年度利潤的12%、9%、9%。如果是一位校長和一位主任, 提成比例則是15%、13%。不論管理人員還是老師,只要上課,就有占課時費30%左右的課時提成,只要打單,就有4%的銷售提成。

     李波新來乍到。這個上海執行校長的位子,他才剛剛坐了幾個月。之前,他一直在溫州做執行校長。從小城市換到大城市,他是陞遷了。雖然30出頭,但李 波已經有了啤酒肚。他霸氣外露,說龍文的校長出去,別人都害怕。採訪過程中,「幹掉人」和「被人幹掉」一直掛在他嘴邊,這就是他在龍文的全部生活。最近, 他給自己定了目標,要把上海90多家分校發展到100家,用這100家的業績和北京的165家抗衡。

      每週日開完計劃會,李波就開始緊張。因為一到週三晚上,他就要給劉映東和其他副總發匯報業績短信。「每週都要考核業績,如果做不到一定指標,那就是天天被罵。」

      2009年4月初,楊勇在北京宣武區的譚魚頭火鍋請劉映東吃了頓飯。這天是劉映東的生日,但這頓火鍋與其說是生日宴,不如說是鴻門宴。一開始,兩人各有心事,最後,竟然一拍即合。
在龍文,有特別嚴厲的罰款制度。每個禮拜,只要一家分校的周業績排到該區域的後10%,或者不足5萬元,這位分校校長就要當著所有同事的面走上前台做俯臥 撐,此外,再對校區處以300-500元不等的罰款。一位分校主任說:「經常罰得沒錢花,連回家過年買車票的錢都沒有了。」

     「這叫做金條加砍刀。」楊勇說,「做得好,狠狠獎勵,做得不好,狠狠懲罰。這就是我推崇的狼性文化。」

     楊勇並未告訴我們,他的砍刀雖有力,金條卻經常在路上。為了防止員工臨時辭職帶走生源,龍文設置了分期發放獎金的財務制度。每年6月30日財年結算 的時候就明確獎金,要在當時發一部分,當年9月教師節的時候發一部分,等到第二年春節過後再發剩餘部分。每年7月是龍文員工離職高峰期,就是因為可以至少 拿到一部分獎金提成了。龍文經常發生員工討薪事件,就是因為按照這種財務設置,無論員工何時離職,總有半年左右的分紅和提成是拿不到的。

     不知何時起,龍文已經成了一個被利益和不安全感驅使前進的龐然大物。

     反水風波回想這輩子已經過去的36年,楊勇從未感到安全過。 小時候,每到週末,楊勇都必須走一條小路回家。

      這是個非常茂密的竹林,枝葉蔽日。即使有月亮的時候,路上也是一團漆黑。沒有路燈,只能摸索著往前走。萬籟俱寂,連蛐蛐都沒有,只有小河嘩嘩的流水聲。聽老人說,這裡不算安寧,經常有鬼從上面撒沙子下來。

     楊勇不好意思告訴別人,但是每一次走這夜路,他都很害怕。

     回家之後,爸爸脾氣發作起來,經常揍他。這時候,楊勇倒不怕了。他偷偷把菜刀藏在枕頭下面。

     後來,楊勇學會了打架,更是什麼都不怕了。有人用水果刀抵著他的胸口,他眼睛都不眨,一把把襯衣扯開。有人要打他,他一個人拿著棍子,往馬路中央一站。他個子不高,看起來卻有一股蠻力。他不像是位文質彬彬的老師,倒像是為了兩個饅頭跟人你死我活的丁力。

     一直到2010年3月,這大概是楊勇成年以後心裡最沒底的時候。

     楊勇拿不準劉映東在想什麼。以他對劉的瞭解,這是個相當勤勉的人。劉可以上午在南京開會,下午自己開車到無錫開會,晚上再開車回上海開會。路上犯困 開不動了,就自己打自己耳光提神。高中的時候,劉比較靦腆,不怎麼跟人說話。不過,這幾年下來,他看到劉有些變化,人比以前會說話了,更張揚了,當然,本 事也更大了。兩年前,自己沒拿下成都市場,兩年後,劉映東卻把上海市場搞得定定的。

      剛去上海那會兒,為了給劉鼓勁,楊勇時不常會飛到上海督戰,請手下喝酒唱歌打牌,唱的歌是《得到你的人,得不到你的心》。有意無意地,他跟劉提過,如果上海市場做起來了,那麼整個江浙在內的華東市場全都給他。

      現在,上海做起來了,但出於某種原因,楊勇並不是很願意兌現當初的承諾。

      這時候,圍獵式擴張一旦得到印證,龍文各地的分校校長、主任們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想要如法炮製,在全國跑馬圈地。北京望京分校校長曹萬軍,他知道楊對劉的承諾,但是一番考察下來,他仍然向楊表示說,自己看中了華東地區的蘇州市場。

      曹究竟是個混不吝的蠻張飛,還是個察言觀色的人,如今不得而知。不過,他當時的要求可能正中楊勇下懷。

      早年間,因為融資渠道和資金鏈斷裂而除問題的企業不在少數。南洋教育和溫州立人教育都曾經因此倒閉。當時,學校的公益資產不能抵押,教育公司很難獲得銀行貸款。不過,在資本時代,這個問題已經部分解決。

      對楊勇來說,這是個兩難的選擇。如果兌現承諾,把蘇州給劉,可能會打擊北京校長們外出擴張的積極性,也會有人議論說,楊、劉二人是同學,肯定講關 係。如果要刺激一下劉,讓他知道這事情不是只有他能幹,那麼把蘇州給曹,但是這樣一來,劉會認為自己不誠信,肯定不服。這時候,劉的威信和勢力已經不小, 他會不會帶著手下「反水」?

      如果說楊勇吃不準劉映東,劉映東可是把楊勇看得透透的。他知道,自己的角色很難演,裡外不是人。上海做不好,沒退路,肯定風涼話一堆。上海做好 了,又會有人說他得到的東西太多,功高震主。他要拿捏分寸,看楊勇的面色行事。楊勇對他的信任永遠是有限度的。楊勇對他劉映東,永遠有防備之心。在他看 來,這種防備之心很自然,但也很沒必要。

     楊勇還在權衡,劉映東坐不住了。他安排手下的分校校長們輪流給楊勇打電話,施加壓力,要求楊兌現承諾。話說得重的,一句「你不給,我們就造反」,楊勇大怒,當著劉映東的面就摔了電話:「你什麼東西!」

     三天之後,楊勇、劉映東、朱松和曾勇四人在西直門的百怡咖啡開了個董事會。朱、曾二人居中調停,然而楊勇已經決定,他要把蘇州交給曹萬軍。同時,他 還作了另外一項安排:把跟蘇州相鄰的無錫給劉映東,曹、劉二人以這兩個城市的業績PK,一年之後,誰的業績好,就把常州給誰。

     劉映東完全接收到了楊勇發出的信號。他以退為進,直接向楊勇提出退休。

     楊勇不置可否。他只是強調說,明天在公司開全國高管會,你把上海擴張的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

      這一夜尤其漫長。楊勇似乎感到,有另外一個自己飄浮在半空中,替自己數數,計算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

      「我想了很多。他不幹了,那誰來幹?言下之意就是你讓曹萬軍來幹。但我清楚,他一撂挑子,上海誰都玩不轉。我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如果他真的不干 了,上海我來接。」 「他會不會帶人走?我想了又想,覺得不會。我有一張底牌,那就是,他下面的人都是有股份的,輕易不會走。」

     楊勇的判斷是對的。據劉映東團隊的一位主任分析:「當時我們私下聊過,劉總要是走,只有李波會跟他。」他的理由是,劉映東雖然勤奮,但是平時為人小氣,跟下屬吃飯都是手下買單,不那麼得人心。

     天亮之前,楊勇終於眯了一會兒。閉眼之前,他想,劉映東要是來開會,說明退休只是氣話,他要是不來開會,那就是走定了。

     第二天一早,楊勇來到西環廣場的辦公室,發現劉映東早已坐進會議室。他面色難看,眼睛發紅,做完上海經驗報告之後,說了一句:「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楊勇仍然是龍文董事長,佔股85%。劉映東仍然是龍文總裁,佔股5%。此後,楊、劉二人再未聊過此事,假裝這件記憶猶新的事件從未發生過。

      山雨欲來若要問2012年的楊勇最怕什麼,很簡單,他怕失敗。

      「如果龍文失敗了,我現在擁有的會不會全都失去?我下面的人會不會反水?」

      當楊勇張開嘴巴,抬起舌頭,把最後一口紅酒吞嚥下去。他假裝不在乎,其實他分明已經嘗到了失敗的味道。不不不,失敗還沒有來,遠遠沒有來。一切還 很安全。但,這是什麼味道?這不是一種好滋味,似乎有些危險的東西在悄悄靠近。的確,看不見它,也不知道它在哪裡,但它一定在……楊勇討厭這種感覺。小時 候走夜路的感覺。

      2011年5月,楊勇給劉映東打了一個電話,希望把他調回北京總部,負責企業規範化、標準化的改革。他說:「龍文的風險……已經到了半道上。」

      耐人尋味的是,2011年5月,這正是龍文剛剛開始跟信中利接觸談融資的時候。

      第一次見面,汪潮湧約楊勇在亞運村的五洲大酒店附近吃了一頓飯。楊勇的開場白就是:「我們不缺錢,不需要上市。」

      這句話,起碼後半句是不確的。一位2009年入職龍文的分校校長還記得,從他進龍文的那一天起,公司就一直在說要上市、要上市、要上市,結果到他2011年7月離開的時候也沒上成。

     至於前半句,亦有可商榷之處。一位投資人分析說:「教育行業的擴張,基本上就是借家長的錢擴張。一般來說,一年擴張三四家,這個錢還是可以支撐的, 但是到1000多家……現在租金成本、人力成本和運營成本,每年都上漲幾個點,一對一的收費卻已經很高,不可能降下來。利潤一直在下降,擴張速度還這麼 快……有可能是缺錢了,現金流不夠。」

      2012年3月初,楊勇在接受《創業家》雜誌記者採訪的時候也說:「現在擴張這麼快,哪一天如果家長要退費,我們是不是能吐出這麼多錢來?」

      還好,在楊勇感受到威脅來臨之後沒多久,他就拿到了信中利和創東方的錢。這筆錢號稱4.5億元人民幣,有綁定,無對賭,兩三年以後謀求A股上市。

     在一個融資渠道暢通的時代,楊勇已經比一些前輩幸運了。早在2004年,汪潮湧就和鼎暉一起看過南洋教育發展集團的項目。這家「南洋教育航空母艦」 收取家長的教育儲備金,以本金進行投資,銀行利息用於學校運營。最後資金鏈斷裂,創始人也被捕入獄。再晚幾年,溫州立人集團以遠高於銀行的利率吸儲,興辦 市重點立人中學,並涉足煤礦和房地產投資。2008年,因遭遇金融危機、煤礦限產、房產遇冷,最終資金鏈斷裂,負債超過22億元,引發債權人上訴。

      以家長的預付費資金進行如此迅猛的擴張,有巨大的資金鏈隱患。一位投資人分析說:「龍文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資金鏈條會不會有問題。資金鏈一旦有問 題會直接影響他的教學質量,鏈條一斷更會影響,到最後口碑一上來,大家一罵,一關門,這公司就完了,教育就怕遇到這問題。」

      所有人心裡都清楚,規模增長不可能無止境地進行下去。劉映東希望龍文擴張到1000家,也就是,現在就叫停。信中利的投資人張晶說,希望龍文擴張 到1500-2000家。楊勇說:「他們搞投資的,不懂教育。我覺得可以到3000家。今天可以做到的事情,為什麼要等到明天做?」想必在融資談判中,楊 張二人已經談論過這個問題,因為張晶脫口而出:「再多難道你還能到一萬家不成?」

     在信中利為龍文規劃的藍圖中,要在單個業務增長的天花板到來之前做好佈局。龍文將被定位為一家教育產業公司,而不是提供培訓服務的機構。將來,龍文 60%的業務是一對一同步輔導,30%是教輔教材出版,10%延伸至幼教、留學、職業教育等其他領域。這三塊佈局中,信中利希望教材出版能夠借助龍文10 萬生源進行消化。「10萬人,一人3科,就是30萬冊。」這一塊將和出版公司合作,成立龍文控股的子公司。至於10%的其他領域,楊勇表示,目前不會動用 一對一的團隊來做,更有可能通過收購。 其實,開發多品類產品,完善業務鏈,從而降低單一項目風險、增加盈利點,這樣的想法楊勇之前也有過。兩年前,楊勇在北京知春路大運村附近開了一家龍文川 菜。他老實承認說,當初還真有做餐飲火鍋連鎖的想法,但一試之下,發現餐飲太麻煩了,又難賺錢,就放棄了。現在,這家龍文川菜成了高級員工食堂。另外,楊 勇還跟自己的同學投資開了一家龍文水站,為全國各地的龍文學校供應桶裝水。據說量大、暴利。

      除了打通業務鏈,信中利還期待幫助龍文做另外一件事情。相比之下,這件事情可能更重要:企業規範化、職業化管理。2011年8月開始,信中利已經 幫助龍文任命了新的財務總監,以規範的財務軟件進行管理,並著手清理各地龍文學校的股權問題。此前,因為急於擴張,各地龍文分校的股權結構都不一樣。雖然 北京總部控股,但各地所佔股份都不一樣。清理之後,龍文所有分校都將是總部佔股60%、各地入股員工佔股40%的局面。

     有這麼兩位非四川籍的前龍文員工,他們都在入職兩年左右之後離開了龍文。一位自己創業單干,開了一家課外輔導公司,另外一位則去了競爭對手公司做校 長。他們說,儘管龍文的老師流失率高達70%-80%,但龍文的區域校長們很少跳槽,龍文的四川籍員工也很少跳槽。某種程度上,他們的離開也跟這些四川人 有關。

     「很多人能力很差,甚至只是中專畢業,卻佔據著重要位置。聊天的時候,經常有人問我,你是四川人嗎?不是?哎呀,真可惜。」

      「我不是四川人,區域校長這樣的位置,怎麼都輪不到我的。」

      外界普遍認同的一個傳言是,在龍文,如果你不是四川人就很難被重用。如果你不是四川人,就算被重用了,也肯定被四川人排擠。

      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是,3月初和3月下旬,我們分別見了劉映東兩次。第一次是跟楊勇一起吃飯,席間,劉映東說:「地緣文化是龍文的優勢,只有一個地 方來的兄弟才不會說走就走。」第二次,我們單獨在辦公室裡聊天,他說了一番跟第一次完全不同的話:「我們董事長用人有個缺點,喜歡用兄弟……到一定階段, 要公司化,就一定不能兄弟化……這些江湖的東西,都要去掉。」

     不知道劉映東的變化是否跟「3·15」風波有關。3月15日消費者權益日當天,有媒體曝光龍文教育「灰幕重重」、「沒有辦學資質」、「師資山寨」。 當天,龍文教育上海華東基地的教師訓練營被迫閉營,原定3月18日在武漢召開的全國高層會議臨時決定延期。集團所有分校主任和分校校長緊急開會,應對媒體 曝光可能引起的退費潮。一旦出現退費潮,龍文教育不是不可能陷入當年南洋教育的窘境——一方面因為擴張,資金需求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因為利潤下降,再加 上退費,預期收益急劇減少,資金鏈斷裂就成為必然。

      龍文方面傳出的消息是,在上海地區的6000-7000名學員中,只有十多起退費要求。然而,即便退費潮並未出現,也又一次為楊勇敲響了警鐘。

      「3·15」之前,我一直在跟董事長溝通。我說,現在應該叫停了。1000家努力一下還能支撐,到1500家,那就真的危險了。我說,明明我們好好運營,提高單點效益,是可以完成風投要求的,為什麼非要靠擴張,冒擴張的風險呢?」

     劉映東的話,楊勇似乎聽進去了,又似乎沒有。目前,這家公司做出的應對只是在7月之前,所有擴張申請都叫停。事實上,在」3·15〞之前,公司的擴張「指揮棒」是:新城擴張暫停,舊城內擴張可以繼續。

     2月28日晚上,我們在上海南匯大學城的龍文培訓基地採訪。這是龍文在2009年建成、號稱每年投入1000萬運營的「老師加工廠」。每個月,都有100多名應屆畢業生在這裡培訓,每天做兩三套題,每天軍訓,每天接受洗腦式的拓展訓練。

     那晚的拓展快要結束時,龍文集團市場總監李紹峰匆匆趕到禮堂。他像往常一樣,穿著一身黑色西裝。平日開朗善談的他有些沉悶。讓他鬱悶的遠不是長途跋涉的辛勞,而是當他興沖沖地向總部請纓開拓濰坊市場時,卻被劉映東一句「目前全面叫停擴張」潑了冷水。

      「最晚7月份之前,我要收回區域負責人的人事權,直接跟城市負責人對接……井字形管理……對,區域負責人就被架空了……撤換了15個城市的城市負責人……以前擴新點說擴就擴,以後我點頭才行……哎,一直有人在董事長面前說我壞話,說我安插自己人……」

     劉映東似乎預感到,一次和2010年3月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戰鬥要開始了。當年那次鬥爭,如果輸了,大不了自己出局。如今這一次,如果輸了,龍文 將是一家早早遇到天花板的、平庸的公司。運氣好的話,混上市,大家套現走人了事,運氣壞的話,大家可能都一無所有。這家公司猶如金象上山,龐大,華麗,然 而舉步維艱,危機四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72

移動互聯網破冰在線教育:靠小而精切入市場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0/14/233635.html

編者按/今年,移動互聯網成為資本的寵兒。在中國投資行業「募、投、退」全面衰退的大環境下,移動社交、娛樂、電子商務等領域競爭已經異常激烈。資本顯得更加謹慎。不過,他們並未減弱對移動互聯網領域的關注度,而是將目光投向一些更加前沿的領域,移動在線教育進入資本的視野。在個性化、碎片化為特徵的移動應用中,教育能否佔有一席之地,能否做出規模?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移動教育最先開始於幼兒教育領域,後逐漸向成人教育領域拓展。2012年上半年,主打教育領域的社交互動的「粉筆網」產品還未上線就已經獲得IDG的千萬元人民幣的投資;「VIPABC」獲啟明創投1500萬美元擴展中國市場;幫助背單詞的「拓詞」獲得徐小平真格基金的天使投資。在資本的「寒冬」中,資本表現出來的熱情充分證明了教育領域移動應用的潛力。

「碎片化時代」下的移動教育

「未來在移動式平台上利用零碎時間學習、情境式和高實時互動性將會是這個領域訴求的重點。」

教育行業是被公認的「錢景」領域,國內權威機構的調查統計表明,全國家庭教育服務方面的消費需求每年至少在1000億元人民幣以上。粉筆網市場總監帥科表示,教育領域創業的市場機會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教育服務屬於剛性需求,是個反經濟週期行業,不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越是經濟低迷的時候,教育培訓行業反而越火爆;其次,這是個長尾市場,整個行業產值很大,有很大的區域性和拓展性。

從理論上看,巨大的用戶群與穩定支出使教育行業成為一個金礦。但在教育領域,獲得成功上市的大都是線下傳統教育巨頭,如新東方、學大教育等,純粹在線互聯網教育類公司很少在資本市場上有成就。

VIPABC集團CEO楊正大表示,以前在線教育的模式只是單純地把線下學習模式下的課表、教材搬上互聯網,對所有的學習者進行毫無差異性的單向填鴨式教學,這樣的服務在互聯網上很容易大量複製,幾乎沒有門檻。此類型的免費服務不勝枚舉,因此,在線教育類的企業很難構建穩定的盈利模式。

移動互聯網的到來,讓資本開始對移動教育寄予希望。首先是智能化移動終端快速普及,截至2011年底,中國智能手機的保有量為1.3億部,平板電腦(PAD)的保有量為3000萬台。清科研究中心發佈的報告稱,預計到2012年底,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將超過5.2億人次。

從用戶需求和行為模式角度看,職業培訓需求大增,但人們時間碎片化趨勢明顯。「未來在移動式平台上的在線學習,利用零碎時間學習、情境式和高實時互動性將會是這個領域訴求的重點。」楊正大告訴記者。

移動教育應用給傳統培訓教育行業嶄新的發展機會。類似英孚教育這樣的培訓機構,開始將移動應用市場發展成為一條新的產品輸出渠道,延伸產業鏈條。英孚教育首席技術官EnioOhmaye博士表示:「未來學習的創新將在移動領域。」

移動教育產品尚在摸索期

以社交平台為基礎或以單個應用為切入點,沿學習需求鏈擴展服務的模式是主要產品路徑。

目前國內做移動教育類應用的廠商分為三類。一是原本做紙質教材、教輔產品的傳統出版社和教育內容策劃機構,比如人教社、外研社等等;二是原來在PC機上做教育培訓或兒童教育類軟件開發的企業,如VIPABC教育集團、洪恩教育,移動互聯網給它們創造了新的機會;三是一些純互聯網背景的工程師團隊,他們有技術實力,但在傳統教育內容開發方面缺乏經驗,比如創新工場投資的樂豚科技等等。當然,還有很多勢單力薄的個人開發者。

從產品形態看,出現了以社交平台為基礎的資源對接模式,或以單個應用為切入點逐一沿學習需求鏈擴展的服務的產品路徑。

以「粉筆網」為例,提供的是一個教育培訓者和學習者的線上交流平台,推出移動客戶端,以類似微博的形式,做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平台,「未來希望學生打開手機客戶端就能找到在身邊的老師。」帥科告訴記者。

實際上在教育領域,教師資源除了所在的培訓學校一直缺乏真正的市場推廣渠道,教學水平與風格僅靠口碑傳播,這就造成教師與學生信息的不對稱。粉筆網的目的就是讓老師能得到推廣,讓學生能找到自己滿意的老師。據瞭解,粉筆網上線後吸引了考研、考公務員、司法考試、出國考試等50多個學科的老師甚至包括新東方的一批名師。

從PC端教育培訓的延伸來看,VIPABC移動化戰略則是將真人式互動教學延伸到移動終端。楊正大介紹,在VIPABC在移動式平台上e-Learning的產品策略之一是向碎片式學習的方向發展,並與PC平台上預約式、長時段的課程做區隔並相輔相成。

傳統的PC學習行為的各個階段,包括「預習」「學習」「練習」「複習」等,都有相對應的移動應用程序。每堂10分鐘隨選即上的短時段課程、個人化且情境式的教材內容推薦,體現了「碎片式學習」的機動性。

除此之外,單一應用的開發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個人開發者和創業者加入,「云詞」「拓詞」「百詞斬」,以及「深練英語」都從英文單詞學習上入手成為用戶的輔助學習工具。
盈利難題

在國內市場,用戶並沒有形成成熟的應用下載付費習慣。因此,在AppStore上做教育內容開發不掙錢。

雖然「移動互聯網生態」是未來趨勢,但並未成型,這為當下教育應用產品的開發設置了很多障礙和不確定因素。

楊正大認為,目前看,移動應用的功能都只是在填補主流教育空缺,用戶這種移動平台通常做到的是看課,而不是聽課。而從基礎設施上看,要實現在線移動學習還需要無線帶寬、及時互動技術上的完善。

教育類應用儘管在AppStore上獲得了大量用戶,真正願意付費的用戶卻並不多。尤其是在國內市場,用戶並沒有形成成熟的應用下載付費習慣。因此,在AppStore上做教育內容開發不掙錢,這是困擾所有開發者的問題。

規模化也是一個挑戰,這類應用雖然用戶有需求,但是教育應用面對的是跟線下傳統教育搶用戶,跟線上諸多娛樂應用搶時間的雙重挑戰。創新意識低,一旦有一個熱門應用上線,立刻會有一大批後來者進行模仿,行業初現產品的同質化問題。同質化導致難以規模化,教育應用的生命週期非常短。

創新工場投資經理曹飛直言,目前移動教育所面臨的仍然是模式不清晰問題。找不到能形成規模的模式,就不能賺錢。而爆發力強、高成長性才是投資人關注的焦點。另一個在移動教育領域關注的重點是團隊均衡,背景配比。在教育領域創業,團隊既要有移動互聯網的人也要有具備教育資源的人,有教育資源的人還需要是很好的產品經理或研發人員,這實際上是個很高的門檻。

移動教育市場還未真正形成

教育領域一直是理論上的黃金市場,但多年來,在線教育缺乏亮眼項目,逐漸讓資本失去信心。移動互聯網的到來給資本帶來新的想像空間。智能終端的普及能否帶來傳統教育模式的顛覆?資本如何看待教育行業正在興起的「移動」潮流?《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了啟明創投合夥人甘劍平。

《中國經營報》:在教育領域,兒童教育類應用目前也逐漸從藍海變為紅海。教育培訓類的創新也在湧現,資本如何看待這個市場的新興機會?啟明創投在這方面有什麼投資的經驗?

甘劍平:教育培訓肯定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除了應試教育,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小語種語言,以及各種職業培訓等,涵蓋的領域非常廣。有了智能終端,APP應用可以幫助大家學習,機會還是很大。但關鍵要看企業有無自己獨到的地方來滿足用戶的需求。創新的方向就是把手機的特性利用好,目前PC在線教育做得好的還是不多,有了移動端會不會有突破,還是要看怎麼做。在這個領域,我們投了一個台灣的團隊VIPABC。他們實際上就是在個人化和情境式的教學上有突破。做收費教育要提倡教學效果,投這個項目是我們在教育領域的一個很大的嘗試,希望能夠做大。

《中國經營報》:互聯網在線教育一直沒出現很成功的模式或是企業,原因是什麼?

甘劍平:因為互聯網上用戶不願意為內容買單,另外公司做得不夠創新,老師想把線下教育放到線上,這個是不對的。教育產品的用戶還是有社交的需求,線上滿足不了。線上構建不出這樣的氛圍,最關鍵的是沒有一家企業做出非常創新和適合的產品。

《中國經營報》:從投資價值角度看,資本對於移動教育持什麼樣的態度?

甘劍平:在傳統教育領域,線下教育有著很大的市場,也打造出很多成功的公司,可是線上教育卻百戰百敗,幾乎沒有成功的案例。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採取保守的投資策略。這個市場到底有沒有還有待觀察,這些應用工具的開發進入門檻太低,對用戶來講也許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或者小工具,不能讓用戶真的得到想要的東西並形成黏性。這樣沒有確定的市場不可能吸引很多投資。

目前,在移動線教育的市場還沒有真正起來,沒有任何一家在線教育類公司獲得了市場盈利和規模。這麼多創業者和APP工具應用的出現有可能就是曇花一現,可能沒有人為此付費,創業者要做好失敗的準備。
拓詞:靠「小而精」切入市場

隨時隨地在線學習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真實地發生:坐在地鐵上,打開一個英語或者其他類型的學習應用就可以開始系統化的學習……

創業者們已經觸摸到用戶的需求,問題在於如何從跟隨用戶需求到引導用戶需求。拓詞走的正是小而精的產品路線,從智能化算法著手,將被動式輔助變為主動式引導,使用戶活躍度與黏性迅速提升。

記憶算法探路英語移動應用

「拓詞我們兼職做了整兩年,2011年6月份才開始全職。」薛淡坦承,起初選擇的這個創業項目並未引來風投,另外兩個創始人一位是長期從事e-learning行業的教育者,還有一位中學老師,也都是兼職。

從兼職到全職是基於「相信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會改變傳統教育產業,這種改變,最終應該是顛覆性的,重構級別的。」薛淡表示,如果發展順利,拓詞能給「互聯網改變教育」探出一條小路,而目前這仍是個冰海。

薛淡認為,單詞是外語教育的一個基礎中的基礎,每個外語學習者,無論想迅速提高水平,還是要通過考試,都需要過單詞這個坎兒。

2011年4月份,薛淡首先做了網頁版的拓詞,「從一開始我們就打定主意要做移動端,不過,拓詞的核心是記憶算法,此前在網站端優化好了之後再上移動端」。移動端拓詞上線,在AppStore裡售價為18元人民幣。結果,不久後,成為國內教育應用類收費下載量排名第一的應用,這給了拓詞繼續堅持收費的信心。

薛淡透露,目前,拓詞註冊用戶100多萬,每月十幾萬新增用戶,20萬~30萬的活躍度,而最讓薛淡興奮的是每個用戶在拓詞的停留時長達到20分鐘,且有不斷增加的態勢。

從「單一應用」到「應用集群」

「拓詞追求小而精的產品思路,用戶只需要打開應用學習。拓詞做的是告訴用戶每天需要學多久,學哪些單詞,每一個單詞什麼時候複習。」薛淡介紹,拓詞要讓背單詞做到簡單極致,前端簡單的背後就是後台的複雜,拓詞專注於在線背單詞的核心記憶算法開發(以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為基礎)和用戶體驗優化。

智能化引導是拓詞基於核心競爭力算法優勢建立起來,比如熟詞通過測試後自動Pass,生詞則自動進入循環記憶模式;讀聽寫幾個方面綜合訓練並自動切換,實現見到或聽到這個單詞條件反射般的正確識別等通過算法實現的智能化引導。

儘管拓詞這個應用採用了付費下載模式,但依然面臨著無法盈利的困境。薛淡表示,目前「拓詞」的用戶大學生佔到7成,剩下的就是職場的人。但iPhone版本在大學佔的比例很小,在目前整個大環境付費意願不強的情況下,儘管教育類應用付費意願和能力好一點,但每月幾萬元的下載收入,仍無法平衡11個人的團隊技術研發、推廣的支出。

而拓詞僅僅只是一款應用,無法形成爆髮式、規模化的增長。

在商業模式的探索上,薛淡認為在整個生態環境還沒形成之前,最有影響力的就是應用。通過開發一個應用找到合適的產品思路。「目前來看我們找到了清晰的產品定位,這是一個慢領域,大家有一個接受的過程,背單詞是基礎,練聽力、練閱讀都是未來用戶的需求。」薛淡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顯然,「拓詞」選擇的路徑是開始試探市場,市場接受之後從單一應用升級平台化應用集群,實現用戶導流和規模化效應。但應用集群如何形成品牌效應,從輔助工具到逐漸獲得用戶依賴產生持續不斷的現金流確實是此類應用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683

韓式教育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21101/18053554
在商務印書館115年雅聚上,遇上不少教授博士作家。與教授S講起,香港嘅大學近年招收境外學生,雖然主要係內地生,但來自其他國家嘅學生逐年增加,歐洲學生來了不少,韓國學生亦多。係噃,前日講IHT之2012 Global Employability Survey,IHT係特別引用一個德國學生就讀香港科技大學嘅例子,話呢位學生之選擇科大,係為咗容易搵工之故,事實上佢一畢業返到德國,就搵到職位。經IHT(歐洲、亞洲同步發行)一講,以後可能有更多學生申請入讀科技大學都唔定。
既然海外學生多咗,教授S在班上討論全球化與本地內涵,隨手一指,請咗一位來自首爾之南韓學生發言。南韓人與日本人一樣,過去以不擅講英語著名,但根據最新之「EF英語能力指標2012」,亞洲地區之中,英語能力排名以新加坡第一,馬來西亞第二,印度第三,巴基斯坦第四,韓國第五,日本第六,香港只係排第七,而且得分分數係唯一下跌嘅亞洲國家/地區,香港人仲敢睇小日本韓國生嘅英語能力?
果然,教授S話南韓學生一出聲,全標準美國口音,發言異常流利,教授S十分驚奇,立即問佢:「你在韓國讀英語學校還是傳統中學?」學生答案令教授S印象深刻,學生答:「我讀一間韓國傳統中學,校規甚嚴,有典禮時,我地要穿著傳統衣服,例如你地睇韓劇大長今裡面男士女士嗰款,要讀韓國史,尊師重道,老師鬧我地不留情面,總之非常傳統,但學校有一個罰則,校內我地不准講韓語!一定要講英語,講一句韓語要罰五韓圜!」教授S聽完,只能講一句「韓學為體,西學為用」,呢間中學就係培養思想禮教十分傳統之講英語韓國學生!左丁山話呢種教學法只能在韓國實施,香港一定唔掂(我地勝在思想、言論自由,講乜做乜都有人反對),但係如果韓國學生慣咗用英語思維,談話,就未必係傳統韓國人咯喎,KAL(韓國航空)好多年前時有空難,安全成疑,後來請咗外國顧問研究安全措施,顧問一條橋就搞掂曬,就係機師只准講英文!(見Malcolm Gladwell Outliers一書),機師講英文之後,神奇地,KAL意外率急劇下降,成為安全航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83

理性投資 - 子女教育投資雜碎(13) clcheung 港股博弈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2/09/%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5%AD%90%E5%A5%B3%E6%95%99%E8%82%B2%E6%8A%95%E8%B3%87%E9%9B%9C%E7%A2%8E%EF%BC%8813%EF%BC%89/

1. 投資優質教育

 

直資或是國際學校,一個月開銷$3000-$10000,加埋優質課外活動,出國交流,一年開支8萬至15萬。3年幼稚蟲6年小學雞6年中學牛,不計通漲共銀100萬至200萬。4年大學馬騮頭,國際學校的中文科程度一般是太低,較難接入本地大學。不在香港念大學的話是60100萬左右吧。

 

即是總開支大概是150300百萬。一般投資人回報是5 10年一翻。是是但但計,總機會成本大概是250800萬左右。

 

難怪之前有銀行宣傳子女教育基金時,說要準備400萬,把不少人嚇至不敢生育。

 

2. 家長心態

 

首先,子女教育投資及方法,絕對是個人化。就算同一家庭,也可能因應子女需要而有所不同。

 

我的觀察所得,母親的想法通常較為傾向不計較邊際效益,願意以投入較多金錢去確保子女教育質素。父母雙方的看法差異有可能變成家庭問題。

 

家長們多數不計較多花一些金錢在子女教育方法,尤其是工作忙碌的專業人士。

 

3. 小中產

 

如果是高收入中產,或是高級公務員,或是有錢人,投資優質教育絕對不是問題。不過也有一些小中產,將大部份自由現金流投入子女優質教育中,則是有幾點要考慮清楚:

  1. 一旦入讀國際學校的話,不易轉出傳統學校。

  2. 你的事業是否在未來20年也穩健 ?

  3. 你的健康是否在未來20年也穩健 ?

  4. 你會否因為財政負擔而減少跟子女及家人的相處時間 ?

 

4. 對子女做基本分析,不只是技術走勢分析

 

工作忙碌的家長,只能以時間質素而非時間量去跟子女相處。一般而言,相處時間太少的話,你只能跟子女做馬馬虎虎的技術走勢分析,而不是實實在在的基本分析。

 

馬虎的技術走勢分析,例如數學測驗分數跌穿70分,要加碼補習;英語作文分數升穿80分,可考慮入高級作文進修班。

 

實在的基本分析,包括知道子女喜樂,困頓,長短,同學質素,話題,對學校看法,人生觀,能力圈,性取向,….

 

而沒有足夠相處時間,子女在反叛期出意外的機率亦會大增。

 

5. 我的方法

 

 

我的兒子遺傳了我的數學天分,不過沒有我的創意及堅韌。簡單地說,較為適合入讀傳統學校。沒有創意的人,很難以金錢去培養創意,只能用其他方法去慢慢改善。堅韌力不足,是時下普遍情況,也要慢慢開導。兒子的數學天分,就是他的優勢,多年來好好發展,令他自信增強了。

 

我有大量時間對他作出基本分析,比一般家長幸運得多。省下來的金錢,將來如有創業醫療置業的需要,更能好好幫他一把。

 

6. 中文

 

現今中小學的中文科,跟我那些年簡直是完全不同。很困難。聽說不少名校生在新高中考試失利,似乎是教育政策的一些改變,家長們要多留意。

 

多閱讀應該有幫助。幸好我的兒子很享受閱讀的樂趣,武俠小說,哈利波特,康熙皇朝,三國演義,中史故事,數學原理,物理化學經濟原理,政治小說,.近來的聽風者,風聲小說,….。家長多閱讀,子女模仿養成習慣後,一生不會改的。有些家長自己沒有閱讀習慣,子女大概也較難養成習慣吧。

 

今年發現大陸出的「讀者」刊物,跟「讀者文摘」差不多,但是質素較高,在香港有合訂本裝,真是價廉物美,大家可考慮考慮作為子女的課外讀物,比看咩周刊好。

 

7. 打機面書

 

現下的學生花時間在打機及面書實在過多,我開始懷疑會影響智力。我兒子的同學們每天花數小時在面書講閒話,有些因打機荒廢了學業。其實中學時期我也花不少時間打機,以至文科發展停留在小學水平一段長時間,浪費了最佳學習吸收的寶貴時光,之後努力都是事倍功半。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821

搶食華文幼兒教育遊戲大餅 棄高薪 宏達電前外籍主管在台創業


2013-01-14  TWM  
 

 

曾掌管宏達電一五○人雲端服務團隊的傑森,如今選擇繼續在台灣創業,他看好台灣的網路創業環境,並覺得台灣的產業競爭力是全世界最能與德國相比的。他甚至舉家搬至台灣,以行動證明要在台灣創出更多新事業。

撰文‧林宏文

去年十一月下旬,一款名為「貼紙遊戲(sticker game)」的App,在蘋果台灣區iPad遊戲下載中擠到前五名,這個適用於學齡前小朋友玩遊戲送貼紙的創意,來自一位老外─前宏達電掌管一五○人雲端服務事業的資深總監傑森(Jason Warren)。

傑森在宏達電期間,從無到有建立宏達電全球雲端服務的營運團隊,但如今,他的身分是台灣創意工場(TMI)的駐點創業家,並且創辦Roam & Wander公司,第一個產品是適合二歲到五歲小孩的兒童教育及遊戲軟體。

傑森早從大學時代就創業多次,最知名的一次是在二○○○年,他推出以無線上網方式聽音樂的小盒子,這款產品讓微軟主管相當欣賞,挖角他去擔任微軟消費性產品經理,之後他又轉進摩托羅拉,負責行銷照相手機ZN5,還曾贏得○八年︽紐約時報︾選出的年度最佳科技產品。

強調實體玩具與數位文化結合一○年,由於有許多摩托羅拉同事加入宏達電,傑森也舉家搬到台灣,他與執行長周永明等主管面談後,接下宏達電雲端運算服務事業的總監一職。兩年內,傑森建立了一個高達一五○人的團隊,隊伍遍及台北、上海、巴黎、西雅圖、白俄羅斯的明斯克等地,也執行了一連串的對外購併。

由於傑森還是念念不忘創業,在宏達電服務兩年後,他選擇離開,但仍留在台灣繼續進行自己的創業之旅,並加入TMI擔任駐點創業家。

TMI是由美商中經合創投、前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復及工研院創新科技創投公司一起組成,駐點創業家則是由他們找來有創業成功經驗的人,與創業團隊一起生活及工作,從工作中找出最佳創業題目。傑森說,「過去自己的創業構想往往走得太早;但現在,我會鎖定大家都看得到,而且需求明確存在的項目。」他看好的,就是幼兒網路教育遊戲市場。

自從iPad推出之後,相關的繪本、故事圖書、語言教學等教育遊戲App需求大增,目前全球iOS教育類App共有九萬個左右,占所有iOS App的一二.八%,如今已是網路應用中三塊最大市場之一。「但目前不論是在iOS或Android上,都還未出現華文幼兒教育遊戲的領導品牌,我們大有可為。」傑森的策略,是強調實體玩具與數位文化結合。例如,他設計了一個iPhone軟體,下載後,手機螢幕成了「兔子的臉」,接下來,可以把手機塞進實體兔兔玩具的臉上,做許多表情變化,還可以跟小孩說話,小孩子也可以餵兔子吃香蕉或蘋果。軟體可以分辨小朋友放的是何種水果,給出不同的反應,不管答對或答錯,都會出現適度的加油鼓勵。

至於最近在iPad下載很紅的貼紙遊戲,則是透過一個很簡單的遊戲。例如把老鼠或飛機分成三塊,讓小朋友將正確的組合拼裝,全部答對的,就會收到一組印刷很精美的貼紙。

傑森秀出手機中網友傳來的照片,小孩收到人生第一張從網路上贏得的貼紙,那種開心得意的模樣。雖然最近一直要請印刷廠加工趕印貼紙,但也讓他覺得再辛苦都值得。

創業之初,傑森大多使用自有資金,後來便獲得TMI及中經合的投資,至於獲利模式則是透過販賣App Store的付費軟體,以及更多實體商品的消費。

在台灣創業成功機會大很多事實上,選擇在台灣創業,傑森有很清楚的想法,他認為,台灣的網路創業環境比大陸還要好。雖然許多人覺得大陸市場大,但他卻不這麼看,「以蘋果的App Store為例,大陸的下載量是台灣的二十倍以上,但從付費金額來算,兩岸卻差不多。」傑森說。也因為台灣網友的付費意願高很多,因此,同樣是華文市場,在台灣創業,要創造一元的營收,成本就明顯比大陸要低很多,成功機會也大很多。

此外,在美國、德國及台灣都工作過的傑森,對於台灣產業競爭力及員工素質,都給了非常高的評價。他說,台灣有九八%像德國,都是在某些專精領域投入很深的工夫,至於對台灣員工的努力程度,傑森也說,「台灣員工若相信一件事後,工作起來會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中經合創投總經理朱永光說,傑森過去在國際大廠豐富的產品開發與管理經驗,讓他非常強調使用者經驗的優化,尤其重視爸媽與小朋友的意見與測試回饋,不斷改善產品。

如今,傑森的太太與兩個小孩都已移民到台灣,傑森說,他的大女兒今年五歲,念台北本地學校,中文講得比英文好,女兒跟他說,「我比較喜歡台灣,這裡比較好玩。」至於一歲的兒子,則是他實驗遊戲軟體的對象。傑森說,在行動通訊與網路還在蓬勃發展下,創業機會到處都是,「台灣其實機會非常好,不要太小看自己了。」傑森(Jason Warren)(右二)現職:Roam & Wander創辦人、台灣創意工場(TMI)駐點創業家經歷:宏達電雲端服務事業總監(director),歷任微軟、摩托羅拉、Audi汽車等公司產品經理、Mobius Audio創辦人學歷: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機械工程系、達特茅斯大學MB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87

評論:民營教育擴張模式受阻 安博教育併購困局的啟示 fengzhiyi

http://xueqiu.com/6129087301/23220402
不論在高科技行業還是在傳統行業中,收併購作為企業的一個高速發展手段都是非常有效的,幾乎在各行各業都有通過收併購獲得快速發展的案例。

但對於國內的教育培訓業,併購並不是件容易之事。

以新東方為例,在上市之後,徐小平就曾說過新東方在資本併購方面的步伐太慢。其實新東方也併購過幾家機構。在北京併購的銘師堂可以說是一個失敗的案例,而新東方收購地處上海的綠城時,在簽約之後也爆出了因為雙方不合的官司。

與新東方、學而思等教育機構的發展方向不同,安博教育是以做一個平台型的公司作為發展方向,因此前幾年進行了不少的收併購項目。

幾年下來,看來安博在併購後的整合方面也遭遇到了很大困難。由此看來,收併購的方向在這個領域內是需要謹慎小心。從行業發展的角度分析,其困難和糾結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併購之後,大多數學校還是會交不少創辦人和初始的團隊來經營的。因為教育機構最有價值的是人,包括教師和日常經營管理者。這樣創辦人還是覺得學校是自己的,一旦權力被拿走,有人就用明裡暗裡的手段搞自留地,或暗度陳倉,或另起爐灶。這些方式違法但不容易揪到。這些對於併購者而言有很大風險。

其二,團隊的整合不容易。這是個以人為主的行業,創始團隊都是白手起家幹起來的,在創業過程中許多行為並不規範。進入大公司後對於許多規範和限制不適應,還懷念當年無拘無束、一言九鼎的日子。

其三,創辦人的期望值太高。進入一個新的公司掙工資自然不再是他們的目標,同時希望一夜暴富。併購時,許多美好的願景被買賣雙方自覺不自覺地放大了。一旦實現不了,矛盾很難避免。

其實被併購的培訓學校分幾種情況,第一種是經營情況不行,急於想賣出去套現,所以包裝打扮的很美很出色。這種情況,收購者很容易上當。第二種是學校辦的還真的不錯。一般來說,在學校發展期間,創辦人很難抽出現金走人,創業過程無休無止,拿一筆不菲的回報對於他們是有吸引力的。但是,自己下蛋的雞被抱走了,心理有落差。於是,離心離德就出現了,甚至糾紛也出現了。

安博在各地併購的機構就出現了一些原機構股東因為沒有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而滋事的,整個企業陷於其中,幾成困局。

儘管有很多險阻,我個人倒是希望看到安博的這一條路能夠走下去,畢竟併購和整合對於無限分散的培訓行業和市場還是一個長遠的出路。(作者為行業觀察家,長期從事併購、投資及資產重組等企業實踐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11

越洋直擊 德國「師徒制」 教育啟示錄


2013-03-04  TWM  
 

 

《今周刊》採訪團隊,在農曆年期間,飛行九千四百公里,來到整個德國、乃至於全球青年失業率最低的地方,為台灣技職教育改革提供一個參考方向。

撰文‧林讓均、賴琬莉 攝影‧吳東岳阿亮高職汽車科畢業後,因爸媽和老師鼓勵他讀大學,於是他和其他同學一樣,繼續升學讀科大機械系;四年畢業後,他拿到大學文憑,但進不了大公司,在家蹲了半年後,才找到一份起薪二十二K(二萬二千元)的工作。

有一天,阿亮在街頭巧遇昔日高職同學,一聊才知道同學在高職畢業後,去汽車修理廠當學徒;四年出師,也存了些錢,自己出來開修車廠,一個月收入十幾萬元。看著已經是老闆的同學,他想都不敢想,自己薪水何時才能領到十萬元。

阿亮自認不是讀書的料,才跑去念高職,但跟著大家一樣混到大學文憑,卻發現工作難找;而大學畢業的他,也不想做修車黑手的工作,看到同學開修車廠,算得上事業有成,他的心底升起一股複雜矛盾情緒,心想,「如果當年我不繼續念書,去學一技之長,或許人生就不一樣……。」

德國現場》

斯圖加特技職教育比率高 成最富工業城台灣許多高職生選擇升學不就業,尤其是汽修科學生占最多數。教育程度提升了,但原本應是產業尖兵的技職生,卻忙著多花幾年念書,逐漸與產業脫節;畢業後才發現,比技術,技不如人,比文憑,又拚不過前段的大學生。

高職生變大學生,卻發現找不到工作,但是製造業又找不到人,造成人力供需嚴重斷鏈。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去年十五歲到二十四歲的台灣青年失業率一二.六六%,德國卻只有八.一%,為歐盟最低。德國在台協會副代表古茂和表示:「這和德國實施百年的技職教育有關,尤其雙軌師徒制功不可沒。」德國位居全球製造業第二大出口國,在歐元區獨占鼇頭。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德國去年全球競爭力排名第六;但台灣的全球競爭力卻從二○○四年的第四名,下滑到近三年的第十三名。經濟學者馬凱疾呼,台灣產學斷鏈、培育不出人才,「教育足以亡國」。到底台灣的技職教育要如何改革?支撐德國傲人經濟成長背後的技職教育到底如何做?

《今周刊》採訪團隊,在農曆年期間,飛行九千四百公里,來到整個德國、乃至於全球青年失業率最低的地方。位於德國西南方的巴登.符騰堡州(Baden-W郑rttemberg),今年一月的青年失業率只有三.一%。

巴登.符騰堡州的首府「斯圖加特」(Stuttgart),因為賓士、保時捷等知名車廠都在此設總部而蜚聲國際,是德國的第一大工業城。以一○年為例,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達到三萬三千歐元(約新台幣一三○萬元),遠勝全國平均的二萬七千多歐元,可說是德國最富有的城市。

這裡,缺乏天然資源,外地人第一眼看到的是工業城市風貌,到處是工廠與商辦大樓,以及穿著低調、穿梭於街道間的人,這座城市選讀技職教育的比率是全德國最高。

近身觀察》

雙軌制學徒在企業學技術 在校學理論斯圖加特也是一座早起的城市。二月十八日,德國人剛告別長達一星期的宗教節日「狂歡節」,但這天的早上八點,上班車潮已經堵向火車站鄰近的斯圖加特市區。

更多人早已在市郊開始一天的工作。距離斯圖加特市區約一小時車程的貝茲(BETZ)公司,二十一歲的凱文(Kevin Zahner)不畏零下三度的低溫,清晨六點半已經守在CNC車床,產出一件件客製化的機械零件,其中大部分將送往貝茲公司的大客戶、鄰近的保時捷工廠中進行組裝。

與工廠內其他員工一樣,深褐色頭髮與瞳孔的凱文也身穿酒紅色制服,但他還不是領全薪的正式員工,而是所謂的「學徒」。只要在工廠內,凱文就必須跟著「師傅」柯安思(Axel Kaltofen)學習,他是一位有超過二十五年工作經驗的機械技師,三十年前也曾是學徒。

其實,凱文還是一位學生,目前就讀Christian-Schmidt技職專校的二年級。每周一到周四,他必須在工廠內跟著師傅學習每一個工作上的實務細節;而每周五則回到學校上課,搞懂工作中的理論架構。

凱文所參加的體系,正是發源於德國、現在全世界都爭相取經的雙軌技職教育(Du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簡稱VET)。

在德國技職體系中選讀雙軌制,並不特殊。根據BiBB(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協會)統計,以二○一一年來說,德國的雙軌制學徒人數大約有一四六萬人,約占整體年輕人的六成。

「在德國讀技職學校的資格要求是什麼?幾乎沒有!只要企業願意給你一紙學徒合約,你就能進入雙軌技職教育!」任職於巴登.符騰堡州的文化部、專管技職教育的顧問麥特斯(Hartmut Mattes)說,德國的雙軌制教育可說是發源自巴登.符騰堡州,十八世紀中期就有專為學徒設立的假日學校。

透視學制》

小四即分流 可彈性選擇升學或技職教育自己曾任教於技職體系二十年的麥特斯說,雙軌制讓學徒有七成的時間在企業中學習、三成的時間回學校上課;這個設計讓學徒能同時學習到實務與理論,盡可能「學用合一」。

這位現已滿頭白髮的官員驕傲地說,在巴登.符騰堡州,大約有六成四的技職學生曾經進入雙軌制、當過學徒;而那些取得大學入學資格的人,有一半具有技職教育背景。

德國在小學四年級就實施分流,主要依照成績表現,決定孩子中學階段念的是哪一種學校。中學階段主要有三種學校,包括文理中學、實科中學與職業預校,第一種注重學術養成,培養上大學的專才,而後兩者則屬於技職體系。

麥特斯表示,即使是文理中學這種升大學的系統,也有大約一七%的學生會在上大學之前,選擇先繞道技職體系。

凱文就是一例。從小成績優秀的他,一路念文理中學,十九歲從十三年級畢業之後,七五%的同班同學選擇直升大學,但他做了不一樣的選擇。

「或許我未來會去上大學,但絕不是現在!現在我最想要的,就是透過當學徒,為將來的職涯打下扎實的實務基礎!」他口氣堅定地表示。為了解自己的職涯性向,高中畢業後,凱文陸續到機場、賓士車廠等公司實習過;這種實習生和雙軌制的學徒不一樣,實習生是短期且不支薪,而且並不搭配回校進修。

實習完,凱文服完七個月的義務兵役後,決定自闢學徒之路。他到過五、六家公司應徵當學徒,最後貝茲公司錄取了他,並為他申請了與貝茲有合作關係的Christian-Schmidt技職專校。

「雙軌制的學生,必須先具備學徒資格,否則就沒有入學許可!」Christian-Schmidt技職專校校長哈恩(Karl-Heinz Hahn),指著看似複雜的德國教育結構圖,從升學體系那頭比畫了一個大S,再指回自己學校所屬的技職體系。

這個大S形,也象徵著凱文在人生中轉了一個大彎。為了當學徒,凱文以二十歲「高齡」轉入技職體系,大約比同班同學年長了兩歲。「所以,我必須拚一點,把本來要念三年半的書,盡可能濃縮為兩年半!」凱文笑道。

但哈恩卻誇讚凱文做了聰明的選擇,「在德國,直接攻讀大學的路並不會比較節省時間,因為德國企業喜愛聘用有學徒經驗的員工!」目前,在德國的雙軌教育中,大約有三五○種各領域的專業,例如電工技師、烘焙師,或是屠夫都有專業證書。

「有學徒經驗是就業保證!」把凱文視為「接班人」培養的柯安思說,大部分的學徒通過測驗取得學徒認證,原有的公司會樂於繼續聘用一手栽培出來的學徒。

就業保證》

技職生薪水不輸大學生 甚至高過一倍四十七歲、帶點酷味、凱文的師傅柯安思,則是另一種例子。從小學四年級分流以來,他被分派到職業預校,而後一路讀技職體系。然而,在完成學徒制、工作數年後,他又繼續攻讀應用型的技術大學,取得該項專業的師傅證照(diploma of master craftsperson),而後再回鍋讀職業學校,完成另一項學徒課程,並取得該項師傅證照。

就這樣,柯安思前後共取得包括工具匠師、機械電工與商業行政等三種師傅證照,獲得了訓練學徒的資格;如果他願意,也能夠到職業學校轉任專業類的教師。

「德國雖然分流很早,但我們容許學生隨時轉換軌道,所以,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絕對沒有死胡同!」麥特斯表示,特別在巴登.符騰堡州,每一次的畢業都意味著下一階段學習的開端。

德國教育的彈性從柯安思、凱文這對師徒身上得以具體呈現:一開始念技職教育,不代表與大學無緣;一路念普通高中,也不代表就不能轉到技職體系。

場景轉回貝茲公司,我們到訪的那天,只見柯安思有時在工廠內操作機械、有時則在電腦前作業;他自豪地說,因為有三種師傅證照,所以他同時負責公司內許多業務,光是辦公座位就有兩個,貝茲公司多達四分之一的學徒是他帶出來的。

目前凱文向他學的專業是「機械電工」,這是一種混合機械操作與電工領域的新專業,未來凱文可從事其中任一領域的工作。

柯安思自己的大兒子年紀與凱文相仿,現在也在軟體設計公司當學徒,每周五一樣要回學校進修。「愈來愈多德國父母想要孩子念大學,以為這樣可以坐辦公室、賺更多錢,但這不是事實!因為德國和台灣一樣,也面臨大學生太多的情況。」經我們解釋,柯安思初步知道台灣的教育現況,他以薪水行情證明念大學不一定比較好。

「一樣在機械工程領域,如果你是大學畢業生、卻能力一般,一個月頂多三、四千歐元;但一位學有專精的師傅,一個月薪水可能有五、六千歐元行情!」像他這種領有三種證照的老師傅呢?「比六千歐元(約新台幣二十四萬元)更多!」他揚起一朵微笑。

產學合作》

企業負擔七成訓練費 培養出所需專才職掌教師在職訓練、國際交流計畫的德國教育官員庫爾勒(Matthias Kurrle)說,別以為技職教育只訓練基礎技能,其實很多高階技術專才都是從當學徒開始。

「特別是技職教育中的雙軌制,可以說是德國製造業的發展後盾,因為只有產學緊密結合的雙軌制,才能培養出業界所需的專才!相對的,產業只能在德國找到人才,也降低產業外移的可能,確保了就業機會!」庫爾勒表示,德國的業界、工會和學校會一起擬定教學綱要,而這由聯邦法律加以規範,每一個參與雙軌制的企業和學校都要採用這套標準。

在這個合作架構之下,產業界往往能夠取得發球權,可以依產業發展趨勢提出教學方向,或是增設專業,連教師都得不斷進修;以巴登.符騰堡州來說,一年就有將近一半的教師正在進行新階段的在職訓練。

那麼,以落實「技職雙軌制」聞名的巴登.符騰堡州,每年花多少預算在技職教育?「答案是二.五%,只有這樣,驚訝吧!」麥特斯咧嘴一笑。他解釋,因為企業負擔了七成的教育訓練成本,政府承擔另外三成,其中州政府只須負擔學校的人事費用,所以預算支出比率很低。目前在巴登.符騰堡州,約有六成企業獲得雙軌教育的資格認證(例如要有足夠、領有執照的訓練師傅),參與該體系的企業,其中八成實際運作雙軌制。

在斯圖加特附近的三大車廠,賓士、保時捷與奧迪,每年各自釋出一百個、最多甚至上千個學徒名額,但申請的人卻至少三倍,磁吸人才的顯著效應。但另一方面,以巴登.符騰堡州目前約有近二十萬位學徒來說,小型、冷門企業會找不到學徒。

「許多國家考察德國技職教育,都說要把這一套移植到自己的國家去,但我只能告訴你『真的很難!』畢竟有哪個國家的企業家像德國一樣,願意出七成的教育費呢?」麥特斯說,這些年巴登.符騰堡州的文化部也到各國去,幫當地政府建立技職體系,例如下一周他又要去中國,參與一個有七萬名學生的交流計畫。

企業遠見》

負擔學費不心疼

雇用沒經驗者才是虧大

但政府再積極,雙軌技職教育是否能開花,還在是否具備肥沃的土壤。其中,企業界是否把訓練人才當成自己的責任,更是關鍵!

凱文的老闆貝茲(Tobias Betz),就像大部分的德國企業家,把訓練學徒的費用支出視為必然。

「三十年前,從我父親創立貝茲公司以來,就一直採學徒制,這解決了我們這類中小型企業的人才培訓與銜接需求。」貝茲說,現在公司內的七十名員工,全部都是學徒出身;每年公司會釋出約三個學徒名額,目前有六名在學學徒,包括工廠現場的理工科,與擔任會計人員的商科。

這些學徒,不僅不須交學費,受訓的三年半時間內,每個月還可以拿到六百歐元(約新台幣二萬四千元)的月薪。此時,可能有老闆會問,這不是虧大了嗎?

「你總是要給學徒基本的生活保障,這樣他們才能安心學習!」雖是企業家第二代,但自己也走過學徒之路的貝茲,除了同理心,當然還得在商言商:「你看,如果我雇用完全沒經驗的新人,必須支付正式員工一千六百歐元的薪水,卻什麼都不會,可能因沒興趣還半路跑走,這才叫虧大!」此外,身兼海爾布隆區的「工具匠師」專業評審委員會主席的貝茲,該區的工具製作一類的學徒,一旦考試認證通過,學徒證書上一定要有貝茲的簽名才算數。他說,因為聯邦政府已經規定各種專業的學習架構,所以不論是在A公司培訓,或在B公司培訓,所得到的受訓品質是一樣的。所以他聘人只認那張學徒證書,「你花錢幫人培訓人才;同樣的,別人也幫你培訓,這很公平!」

工業基石》

不求人人念大學 德國經濟才能向前衝在德國辦教育,州政府有權在《聯邦法》的架構下,決定教育的實際執行面。所以,對於學徒的認證考試也能有自己的方法,例如像巴登.符騰堡州,就採取學校學科考試之外,還得在公司進行術科檢定,如此才算取得職校學位資格。

我們到訪Christian-Schmidt技職專校這天,剛好有公司借學校場地進行汽車修理檢定。校長哈恩領著我們前去參觀,一位瀏海後梳、髮型新潮的學生正俯在引擎蓋前做最後檢修。鈴聲響起,他鬆了一口氣跳起做拉弓手勢、大喊一聲「賓果!」一旁監考的老師羅佩特(Loeprecht)解釋,這位在福特車廠當學徒的巴瑞斯(Baris),在三年半學徒生涯之後,今天闖了六個站,必須在限定時間內,在每個工作站找出埋藏在汽車機電系統中的錯誤,修好之後,還得向扮演客人的老師解釋維修結果。

那天,巴瑞斯接連通過考驗,眼神中閃著「終於出師!」的興奮,連老師都不禁調侃他可以等著拿到學徒證書,下個月去參加專為學徒舉辦的慶祝舞會。

為畢業的學徒舉辦舞會,是德國當地傳統,二十多年前拿到畜產學徒證書的凱文母親安奈特(Annette)至今回想起來,仍覺甜美。但凱文至少還要再等一年,才能品嘗到這豐收的滋味。坐在鄉村風格的家中受訪、也都是學徒出身的安奈特與丈夫安德烈斯(Andreas),一點都不心疼凱文,「我們家還沒有人念大學,本來想說凱文可以去上大學,但他執意要在技職體系練基本功,我們想一想也有道理!」夫妻倆笑道。

那個周五,凱文回到學校上課。坐在有暖氣的教室中,窗外大雪紛飛,但凱文看來有幾分疲累;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前一天早上五點起床,騎著自己修理好的重型機車,與師傅到一個小時車程外的城市幫人組裝機械,一直到晚上六點半才回家休息。

這班平均二十歲的學生,在台灣,應該是上大學、參加派對的無憂年紀;但這些德國青年,或因選定未來專業,也或許因工作歷練,他們看來成熟篤定。扮演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列車往前疾駛,這些學徒是不可或缺的動力。

斯圖加特的大雪覆蓋大地,技職教育「師徒制」的種子,在雪地裡生命力強韌,等著開花結果。春天到了,台灣的技職教育是否能有一番新風景?

斯圖加特特區(Region Stuttgart)所在地: 巴登.符騰堡州(Baden-W郑rttemberg)面積:3700 平方公里(約占巴登.符騰堡州10%)居民:270萬人(約占巴登.符騰堡州25%) 人均GDP:33,000歐元(2010年)特色產業:汽車、機械製造、電氣工程、創意經濟、IT行業、服務業代表企業:戴姆勒集團、保時捷、博世、惠普、IBM

師徒傳承

參與「雙軌制」的學徒,進入企業的第一天起,就由專屬的師傅一對一傳授實務經驗。

師傅不僅是業師,也是影響學徒一生的導師。

教育分流

德國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分流,選擇進入升學或技職體系;儘管分流甚早,但學生仍可在兩種體系、各類學校之間彈性轉換。

一分鐘看德國雙軌制

學徒總數(2011年): 約146萬人申請方式:學生與企業簽訂學徒契約,再由企業替學生向合作學校申請入學。

實施方式:學徒在企業培訓時間1周3~4天,在校上課時間1周8~12小時。

可選擇之培訓職業數:344種資料來源:德國統計局、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協會

德國學制圖

幼兒園(3年)

小學(義務教育1~4年級)職業預校(5~10年級) 職業專校(11~12年級) 職業專校(10~12年級)實科中學(5~13年級)職業高中(11~12年級)專科學校(13~14年級)綜合中學(5~13年級)應用科技大學╱高等專業學校(14~17年級)文理中學(5~13年級) 大學(14~18年級)註:白色區塊為技職教育體系、淡黃色區塊為一般教育體系

待遇優渥

德國尊重專業,企業愛用有學徒經驗的人,有一技之長的技職畢業生,待遇甚至比大學畢業生還好。

德國技職體系與大學畢業生起薪比較

職業 平均起薪(歐元)

技職畢業生 理髮師 807

烘焙師 1389

廚 師 1497

餐飲專業人員 1530

零售店商人 1977

化學試劑師 2229

木 工 2250

機械工 2550

大學畢業生 專業大學

(技術學科) 2427

一般大學

(技術學科) 2489

註:歐元兌新台幣匯率為1:38.963(2/26)資料來源: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協會、奧地利生產與效率中心

經濟龍頭

德國因企業、政府與學校的緊密合作,雙軌制技職教育培養出許多「學用合一」的技職人才,成為經濟列車的最大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20

教育 (1) – 三三四 港股博弈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3/03/16/%E6%95%99%E8%82%B2-1-%E4%B8%89%E4%B8%89%E5%9B%9B/

昨晚兒子就讀的學校舉辦了家長會討論高中如何選科,畢竟三三四是新東西,所以都勉強參加了。唉,真係…..。香港學生高分低能,高官就是高薪低能。

 

因為兒子就讀的是一般普通津校,資源十分有限,校長擘頭一句便是:我們的教學安排主要是為提升學生入大學的機率:非常正確。比哪些將自己子女放洋的高官說什麼愉快學習求學不是求分數等等廢話好得多。

 

去年是大學收新學制的學生第一年,學校開始了解大學如何看新學制了。首先,什麼希望學生能夠「文中有理、理中有文」都是廢話。文還是文,理還是理。你要修讀理科,就是要選理科的科目。你要修讀文科,當然要選文科的科目。

 

通識科又如何?似乎不是重要的科目。今年學校會將英文成績較低的學生編入中文通識科班,原因是大學一般沒有指定要英文通識科,似是說明合格就可以了。

 

選修科目方面,絕大部分學院只要求2個選修,只有律師醫生精算等等的要求較高,需要3個選修。

 

中文科要小心了,有不少名校生死在中文科上。

 

理科仍然是首選

 

首先,現時中學生跟以前的沒有很大不同,理科依然是普遍學生在中學時的首選科目。當然,大學裡理學院科學工程等等已降至不受歡迎級別,但是一般中學生還是喜歡修讀理科。

 

昨晚有家長問,既然本校理科是傳統上較強,為何依然是兩班文科兩班理科一班商科,為何不增加理科班別?校長坦言,理科生用資源較文科生多,政府沒有增加相對資源,所以沒有辦法。

 

即是說只有真正喜讀文科的同學,又或是中學成績較低或是遲起步而又沒有錢入讀直資學校的同學,才會選讀文科。而大學亦要爭奪好學生,所以收生模式其實沒有太大改變。

 

套餐A B C D … Z

 

普通津校資源十分有限,所以新學制下,一般學校是提供特定教學套餐,「幸好」理科還是主流,理科一向是較為簡單:有數學1,數學2(較深的數學理論如Calculus);物理,化學,生物,經濟。合起來大概4個套餐便足夠了。如果你的子女較為喜歡理科而成績可以的話,選科較為容易,跟以前分別很少。可以的話,修讀較深的數學也不錯,將來修讀高深學問很有幫助。〔不過我觀察所得,時下學生的數學能力似乎下降中。〕

 

文科的話,昨日校長列出三十多個套餐,學生可以跟自己喜好去排優先次序,然後學校根據資源及學生成績去分派。不幸的是,如果你的子女不喜歡文科而又成績不太好的話,又沒有錢放洋或入直資,幾拾個餐,真係好慘。資源不足下,有很多選擇的後果最後可能是等於沒有選擇。

 

選錯了,怎麼辦?

 

有家長問,如果中四時,發現選擇的科目不對勁,完全不合學生的性格,可以怎麼辦?校長坦言,學校一般不會讓學生轉科。如果開出先例,幾拾個套餐下的學生都轉來轉去,學校沒有資源去配合。

 

 

咁,即係點呀

 

-有錢人,繼續沒有問題

-成績好的學生 (~20%),沒有問題,教育生態沒有太大改變

-成績好差的學生,可以選擇一些較為實用的課程

-無咩錢,遲發力,成績一般,又想讀大學的話,新學制似乎沒有特別照顧

 

都係咁諗:算把啦,唔好搞咁多嘢喇。將d錢,直接增加中學資源,增加大學學位,好過搞埋呢d無謂嘢喇。可惜頭已濕了,大家只有適應適應。

 

 

〔還有,分數制度 **級別,點解咁煩?又是要自欺欺人嗎?還是有特別原因?記得以前中學5Band制度,後來變成3個,從此沒有Band 4  Band 5 學生了,真是自欺欺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53

中職史上最大咖洋將曼尼只拿六十七分之一薪水 美聯打擊王給台灣球迷的震撼教育

2013-03-21  TWM  
 

 

合約金僅次於洋基隊的A-Rod,曼尼.拉米瑞茲的全壘打紀錄傲視大聯盟眾家球星,但他吸食禁藥被停賽、跟球團搞分裂等怪異行徑,卻也是隊友口中的「外星人」,這樣一位充滿爭議色彩的超級球星,究竟會帶給台灣球迷什麼樣的震撼體驗?

撰文‧乾隆來

如果,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變身台灣經濟部長,站在立法院的議事台上與立委較勁,那會是個什麼場面?又如果,魔鬼終結者阿諾史瓦辛格突然跑來台灣,成為《康熙來了》的固定來賓,會讓你啞然失笑嗎?

這回,中華職棒的球場上,就來了一位想都沒想過的超級全壘打明星曼尼.拉米瑞茲(Manny Ramirez),高雄義大犀牛隊宣布,已經跟曼尼簽了一年的合約,「薪水每月兩萬五千美元(約新台幣七十五萬元)」,曼尼穿上台灣犀牛隊的紫色球衣,從三月二十七日開始在台灣打球一年。

曼尼曾經是美國大聯盟最閃亮的球星,早在二○○○年就與紅襪隊簽下總金額超過新台幣六十億元合約。他在大聯盟打出五五五支全壘打,連續十二年獲選進入聯盟明星賽、打過二十一支滿貫全壘打,他在季後賽總共打出二十九支全壘打,更是大聯盟史上最高、無人能及的紀錄。

一位曾經領過「十年六十億元(平均一個月五千萬元)」薪水的超級大明星,為什麼跑來台灣拿「一個月七十五萬元」的薪水?到底是什麼風,把在波士頓百年芬威球場呼風喚雨的曼尼,吹到南台灣的澄清湖球場?曼尼到台灣,是他職棒生涯的最終點,還是休息再起的轉機點?過去深陷賭博與假球醜聞的中華職棒,最近才剛從經典賽的狂歡中復甦,會不會因為曼尼的到來,有了起死回生的契機?

與葛林史班同列知名校友

曼尼是不折不扣的傳奇人物,更是大聯盟史上極為罕見的怪咖。

曼尼出生於多明尼加,十三歲舉家搬到紐約,他的照片高掛在喬治華盛頓高中的校友名人堂裡,同校的知名校友,還有曾任聯準會主席的葛林史班、以及赫赫有名的前國務卿季辛吉。

念高中的時候,曼尼每天走路上學,腰上纏著一條粗麻繩,繩子後面拖了一個廢輪胎,一路做重量訓練。一九九一年高中肄業,因為老是蹺課,沒拿到畢業證書。但是曼尼在當年二十二場球賽中打了十四支全壘打,打擊率高達六成五,馬上成為職棒球探瘋狂追逐的新星。

曼尼先被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網羅,一支接著一支的全壘打讓他迅速成為美國職棒最閃亮的全壘打王。二○○○年簽約加入波士頓紅襪隊,他已經四度進入明星賽、獲得三次銀棒獎(Sliver Slugger,美國職棒最佳打擊、上壘王的獎項),他的經紀人巴洛斯(Scott Boras)代表他與紅襪隊簽下八年一億六千萬美元,以及第九年、第十年各兩千萬美元,總計兩億美元、外加激勵獎金的超級合約,這紙合約的金額在美國職棒史上僅次於紐約洋基隊明星球員A-Rod。

巴洛斯是大聯盟「邪惡帝國」的核心,他手上有一七五位職棒明星,大聯盟史上曾經出現四張兩億美元以上的合約,其中三張是他談下來的。此外,大聯盟史上第一張超越五千萬美元、一億美元、兩億美元的合約,都是巴洛斯創造的。

二○○○年,他先幫A-Rod與洋基隊談定十年兩億五千萬美元的合約,然後又帶著曼尼搞定十年兩億美元合約,巴洛斯談判搶錢的攻擊力道,比曼尼打滿貫全壘打還精采。

一場球轟出兩記超大全壘打曼尼在○一年球季加入紅襪隊,當年就證明他絕對值得兩億美元的身價。球季三月開始,不到六月底,他已經打出超過二十支全壘打了,六月二十三日,曼尼面對藍鳥隊的投手,一球打出全壘打牆,還把掛在牆外、一百年來從沒被球打過的艦隊銀行廣告招牌打破了,大會紀錄這支全壘打有四六三英尺遠。

這還沒完,兩局後曼尼上場,又把球一棒打出全壘打牆外,而且一口氣打穿了可口可樂廣告招牌、還打破了左外野高掛天上的大探照燈,大會估算這支全壘打有五○一英尺,只比一九四六年紅襪隊外野手威廉斯(Theodore Samuel Williams)擊出的紀錄少了一英尺,同列芬威球場成立一百年來最遠的紀錄。

○四年,曼尼一路強打,在關鍵時刻協助紅襪隊拿到大聯盟世界大賽總冠軍戒指。在此之前,紅襪隊受到「貝比魯斯魔咒」的糾纏,從一九一八年之後就再也沒拿過世界大賽總冠軍;紅襪隊得到曼尼的強攻,終於破解了長達八十六年的魔咒,曼尼自己也獲選為當年大聯盟總冠軍賽最有價值球員(MVP)。

從青少年時期天天拖著廢輪胎練腰力的曼尼,到三十二歲拿到世界大賽冠軍戒指,曼尼對棒球有著無比狂熱的投入,大聯盟有一個笑話,說「沒有任何一個打擊教練,知道曼尼什麼時候會到球場,因為當教練到場的時候,曼尼早就已經到場練習許久了。」曼尼在本壘板前擊球的跨步很小,卻能使出無比強大的擊球力,至今還是所有打擊者摸不透的祕密。他在大聯盟十九年,關於他的傳奇故事多到不可勝數,例如他拿了一支已經斷裂的球棒上場,卻照樣打出全壘打之類的。曼尼的全身,充滿了球迷津津樂道、深信不疑的奇蹟。

但是,曼尼的優點也就僅止於他能打全壘打,除此之外,都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怪誕行徑。

因禁藥問題被罰停賽逾百場曼尼的隊友、紅襪隊的另一位強打「老爹」歐提茲(David Ortiz)曾經告訴記者:「曼尼就是個狗娘養的瘋子(Manny is a carzy motherfucker.),你就這樣寫,就注明是我講的!」老爹說,曼尼活在他自己的世界,活在另外一個星球,他是與所有人都完全不搭的外星人。

曼尼有吸食禁藥的問題,○三年就被抓到一次,○九年被交易到洛杉磯道奇隊後,又因為禁藥被罰停賽五十場,一一年大聯盟又抓他,罰他禁賽一百場,曼尼乾脆在球季開始的四月八日宣布退休,當年年底降級到運動家隊的小聯盟,雖然打擊率有三成,卻還是沒能獲得續約,最後才會來到想都沒想過的高雄義大犀牛隊。

曼尼與隊友、教練、經理、球隊職員衝突、打架、不聽指揮的事件,比起他的全壘打傳奇不遑多讓,他在紅襪隊的最後一年,毫不掩飾他與球隊惡劣的關係,甚至在比賽開賽前幾分鐘,突然拒絕下場打球。

前年九月,佛羅里達的報紙報導曼尼被警察拘捕,原因是他與太太躺在床上,不知何故突然吵架,老婆宣稱被曼尼毆打,拿起電話就報警。

在曼尼落魄之前,他與警察的紀錄就已經不斷累積。紐約的媒體報導,一九九七年,當時還在印第安人隊的曼尼開車被警察攔下,他的車子貼了深色的隔熱紙(紐約警察為了安全,禁止汽車貼隔熱紙),警察對他說:「曼尼,我要開你罰單(ticket)。」曼尼當場拒絕,反而對著警察說:「我也可以送你球賽門票(ticket)。」然後油門一踩,大迴轉當場逃逸,曼尼那次因此收到好幾張罰單。

就算在球場上,曼尼也充滿了漫不經心的事故,他會在主審大喊四壞球之後,仍然回到打擊區準備打擊,記者問他,他承認自己根本沒有在算好壞球。曼尼球打壞了,會忘了跑壘,也會看著高飛球忽略了基本動作。○三年球季結束後紅襪隊做過統計,全年有五十三次因為隊員的失誤,造成比賽輸球,其中,二十九次與曼尼有關。

義大犀牛成軍後最大咖球星一九七二年五月三十日出生的曼尼,即將在台灣慶祝他四十一歲的生日,他曾經在一○年跟著道奇隊來台灣打過球,那次天母球場下了大雨,球迷敗興而返,主辦的悍創公司也因此賠了不少銀兩。但是,那年道奇隊將他賣給芝加哥白襪隊,依照合約卻還得在一二年、一三年各付給曼尼八三三萬美元,兩年合計新台幣五億元。義大犀牛隊與曼尼的經理都說,他來台灣不是為了錢,應是所言不虛。

如今,義 集團老闆林義守接手虧損連年的興農牛隊,找來胡金龍等強將重振版圖,再加上曼尼的加持,只要他不耍大牌,好好打球,面對台灣的投手應該綽綽有餘,今年中華職棒的球季,還真值得期待!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曼尼.拉米瑞茲

(Manny Ramirez)

出生:1972年

現在效力球隊:義大犀牛

過去效力球隊:克里夫蘭印第安人、波士頓紅襪、洛杉磯道奇、芝加哥白襪等締造紀錄:美聯全壘打王、美聯打擊王,大聯盟生涯共擊出555支全壘打、21支滿貫全壘打,季後賽29支全壘打;連續12年獲選進入明星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71

美國第三大教育捐贈基金出售3.75億美元金條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243

美國第三大教育捐贈基金德克薩斯大學投資管理公司(Utimco)已出售3.75億美元的金條,並將再投資黃金期貨和其他資產上。

Utimco公司CEO Bruce Zimmerman在接受BBG電話採訪時表示:截至2月末的這3個月,公司已經買入7500萬美元的黃金期貨合約,購入約2.25億美元的發達市場債券,以及7500萬美元的新型市場的股指期貨,

Utimco公司管理約292億美元的資產,從2008年開始就購入黃金期貨合約以對沖通脹。自今年2月份以來,Utimco已經沒有買賣黃金了。持有的黃金現在大約11億美元,但成本價約為9.67億美元。

Zimmerman表示:「我們的想法是買入並持有黃金。當央行的貨幣政策開始緊縮時,我們就拋售黃金。」

紐約黃金期貨從2011年9月的1923.7一路暴跌,黃金ETF也從去年12月的歷史高點下跌了13%。這意味著投資者對大宗商品市場逐漸失去信心。

德州的立法機構正考慮批準成立國家支持的金條保管庫的議案,這項已經得到德州州長Rick Perry的支持。

UTIMCO持有的實物黃金很可能使德州的黃金保管倉庫成為未來美國以及國際黃金投資中心。

德州代表Giovanni Capriglione表示,成立黃金保管庫是當前的第一要務。大多數的美國人都在擔心美國經濟的崩潰。

由於對美聯儲的不信任以及對美元貶值的擔心,美國超過12個州已經把金幣和銀幣當做合法貨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