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time-lapse糊口】壓縮壓抑的香港 得獎攝影師:壓價已是常規

1 : GS(14)@2017-03-26 15:38:50

壓縮時間,最緊要是有個伴。除了可以聊聊天,更重要是……幫手分擔器材重量。



還記得去年有位縮時攝影師蘇嘉進(Francis)嗎,走遍香港高山與海岸,花13個月時間拍出5分鐘香港超靚大自然縮時短片《Seen By My Eyes, Hong Kong》,在葡萄牙的電影節Finisterra Arr咲bida Film Art& Tourism Festival獲得四個獎項。今年他又拍短片《ENDLESS》,就加入故事元素,將貴為「全球最長工時城市」的香港時間壓縮,更獲得2017第二屆「先進動態影像獎」4K超高清短篇影像金獎,影片早前在網上瘋傳。壓縮時間,好陰公地真係香港的標誌,Francis都說:「這次想整個影片的故事都更貼地,大家都城市人,就看看用不同手法拍攝城市看有沒有視覺衝擊。要拍這種有動感的城市景像,香港易拍好多。另一個能拍到的就是東京。」將急逼的時間壓縮再壓縮,街上交通、路面行人、枱頭工作都變成無限倍速,看到人有點壓抑有點喘不過氣。今次拍攝過程似乎輕鬆些,只用了三個月,因為城市真係就在身邊,「天氣好些,沒下雨就拍到。」不過我們看到的影片還只完成了一半,他們還有半條後續故事在努力製作中,講出逼到喘氣以後的心聲,再參加2017年4月葡萄牙的電影節Finisterra Arr咲bida Film Art& Tourism Festival。



看他們邊走邊拍,十米距離拍了大半個鐘,身邊的人真有「呼嘯而過」的感覺。

在挪威拍攝北極光,零下幾度的氣溫在雪地站中個多兩小時。


移動十米影半個鐘得幾秒片段

一般的縮時攝影,擺好相機調好時間,等它數秒拍一張相,壓縮一小時得數秒影片,而他們做的,卻是麻鬼煩的動態縮時,畫面由左pan到右,或一直向前推進,非常流暢,那不是攝影路軌或電腦效果,是最原始的搵腳行,「這個較高技巧,因為你要一路走一路拍。」為了讓影片流暢平順,每步頂多隔一個腳掌闊,或不出四吋距離,我們在政總前「示範」,十來米的距離,他們拍了半個鐘;七、八秒的縮時短片,就要大半個鐘!Francis:「記得有個鏡頭我們在花園街,拍了二三百米左右,就花了兩三小時。」時間的旅行者真係好寂寞,所以,同伴好重要,還好有Samson這位協力者,成日幫手──做苦力──「主要係幫手分擔儀器(笑)!試過獨自一人影海旁,差不多的距離,四吋走一步,只能把10kg器材都揹上身一直走,走了四個鐘,右肩好痛好似唔係自己嘅咁。」



在湖邊遇上當地漁夫,請他們食剛捕到的大盤皇帝蟹,是為奇遇!

今年拍攝的短片《ENDLESS》,有壓縮的香港城市景色,也有郊野絕景,整個旅程,令你重新愛上香港


壓縮心機與耐力借片壓價不受重視

人生有班愛爬山的朋友,的確好極。除了時間與技術,壓縮的還有心機與耐力,且影相本就會遇好多考耐力的奇難雜症,有大夥支持,就變成不同的經歷。試過遲了出門,大家揹住大堆器材衝上大帽山,趕影雲海;去年大帽山結霜之夜,他們也在山頂影縮時,「在香港大帽山我覺得比挪威冷,哈哈哈!」試過在俄羅斯邊境城市,零下11度站了兩小時拍縮時,「凍到腳板冇感覺。」試過在挪威,凍住拍了三晚北極光,又凍又餓之時有個漁夫跟他們聊天後請他們食整盤的皇帝蟹。雖然在外國得獎,但在香港,卻未必人人看到,「香港人對藝術的重視不很高。壓價已是常規,他們覺得,你拍到的我可能隨便找個攝影師都拍到,個攝影師還可能收個更平的價錢。但其實是兩件不同的事來的。一來本身(藝術)不受重視,二來行業裏都好多競爭,做到個價錢越來越低。有些又可能買一些縮時的片段,呀我想要你這個片段,但我又沒預算,你可借給我嗎?就算。」做了幾年,由打工仔到開公司到得獎,屋企人由「唔知你做乜」、「唔係好支持」變做「都廢事理你」,開心憂慮夾雜,Samson在攝影師收咪時幽幽講出一句:「做藝術哪賺得到錢的,如果你說賺錢,許多工作都比而家賺錢。點解我哋堅持,因為我哋熱愛。」記者:陳慧敏攝影:林麖鈞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26/199699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927

每個月只影兩張相台裔攝影師登殿堂級相展

1 : GS(14)@2017-05-07 15:26:24

手機拍攝功能日新月異,拍下生活點滴已成為城市人習慣。在紐約工作的台裔攝影師廖健行,每月只會拍下兩張照片,已足以使他成為首位踏入殿堂級相展「The Photography Show」的台裔攝影師。擅長大型全景攝影的廖健行接受《蘋果》專訪指,近年他把拍攝重點帶回亞洲,包括家鄉台灣夜市廟會,惟當地藝術品、收藏家市場仍欠成熟,「這也是我一直待在美國的原因」。駐紐約記者:鄭柏齡廖健行擅長大型全景拍攝,通過拼接技術,他把大量在同一地點拍下、但角度不同的照片連接起來,合製成一幅可闊逾2米、高逾1米的大型城市照片,並保留精細解像度。自2005年在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畢業後,廖健行漸露頭角,拍下多幅經典紐約城市風景,作品先後被保羅蓋蒂(J. Paul Getty Museum)、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等大名鼎鼎的美術館收藏。在台中出生、中學時期移民美國的廖健行向記者表示,近年拍攝對像回到台灣、香港、中國等城市,「每年大概回去4次,每次連續拍照2至3個禮拜」,其中最新一幅作品,攝於2015年台南元宵節期間「鹽水蜂炮」活動上,照片清晰拍下近千名旅客戴上頭盔、萬炮齊發一瞬間。跟街頭攝影不同,每次拍照前廖健行需要做大量功課,包括前期視察場地、申請許可證等,「確保放下腳架後,這就是我想要的取景,而不是帶著相機走到那裡拍到那裡」,選好地點後,每次拍攝時間亦長達6、7個小時,最後還要花上長時間在工作室把照片拼接,「一個月只拍兩張,還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上月他及來自台灣的亦安畫廊,成為首位在紐約「The Photography Show」參展的台灣攝影師及畫廊;作為展覽全球歷史最悠久、集合頂尖攝影作品的相片展覽,「The Photography Show」吸引大批收藏家及投資者入場,收購心頭好。廖健行說,慶幸入行至今作品仍獲賞識,生活不算困難,「(跟亞洲相比)外國收藏家、美術館比較尊重攝影,中國人對紙品,例如照片這類可以複製的藝術品,不會給予很大價值,這也是我一直待在這裡的原因」。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07/200137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369

北影女生稱遭名攝影師性侵

1 : GS(14)@2017-05-13 01:56:16

中國明星搖籃北京電影學院爆性侵醜聞!一名女畢業生因台灣女作家林奕含自殺身亡重提自身遭遇,指自己也遭班主任父親性侵,發聲後不獲幫助,還遭打壓。校方起初「闢謠」稱「該生有病」,隨後改稱認真調查。當事人強調:「我的每個字都是真實的。我也相信邪不壓正。」


北影微博稱認真調查

周三微博實名認證為「暢毅文化藝人事業部總經理」的宋澤塵發微博,指好友兼校友「阿廖沙」在北影攝影學院就讀期間曾遭班主任朱炯之父、攝影協會前輩朱正明性侵。宋轉發阿廖沙在微信朋友圈指,林奕含自殺身亡引發她的思考,回想講出遭性侵後反被同學排擠、教師甚至系主任打壓,身心受創。北影官方微博迅速闢謠,稱該學生自中學起抑鬱症,大學時曾自殺洗胃:「不排除有其他相關症狀,本次經院系兩級調查,不存在該生所說情況,特此闢謠。」但這條回應很快被刪,改發另一條:「學校現正組織相關部門對此事展開認真調查。」事件女主角阿廖沙同日在微博表示自己說的都是真的。她稱本身只是由林奕含聯想自身而有感而發,已走出陰影:「有類似經歷的女孩請相信人是可以打敗惡魔的,無論惡魔化身成了甚麼。」其微博顯示未滿23歲。涉事的教師朱炯回應新浪娛樂稱:「我也不是當事人,不好說甚麼,覺得該通過法律部門解決」。朱是名導演賈樟柯前妻,其父朱正明是攝影家、據說也是研究關帝文化的學者。新浪娛樂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2/200187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582

【專題籽】居法香港攝影師 為同志花都拍婚照

1 : GS(14)@2017-05-14 10:51:51

Febe成立網站Unique Couple,替他們留影記下甜蜜時刻,這天我們到一個有小孩的同志Morgan的家庭拍全家福。



【專題籽:法國五月】每個人去或留總有自己的理由,上述的陳志華廿年前為開眼界離港,結果花都奇遇結良緣。香港攝影師朱柏穎(Febe)移居巴黎將近七年,為的是一口自由空氣,以及歷史文化與藝術氛圍。



向來關注平權的Febe,是位婚紗婚禮專業攝影師,客戶不乏同志情侶,在跟他們相處時發掘了無數動人經歷,啟發她成立網站www.uniquecouple.com,分享理念。「我希望每個人都能真正享受法國的國家格言和精神:自由、平等、博愛。」Febe說,網站名為Unique Couple,其實是一個宣言。「我認為每對情侶都是獨特的,不論他們是何性別,我都想為他們留下美好回憶。」


法國看似開放其實不然

「法國對亞洲人而言,對LGBT(女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人士的首字母縮寫)相對地有更大自由度,較開放也有很多相關活動,他們也較有自信,但法國是天主教國家,性小眾也難免受到不同觀點而來的壓力。」到本月29日,法國同性戀婚姻合法化滿四周年。法國報章報道,直至去年約有25,000對同性戀人登記結婚,其中以巴黎地區數量最多。「法國同性婚姻合法,法文寫法是 mariage pour tous,直譯就是每人都可以結婚,我覺得很正,因為比same-sex marriage(同性婚姻),這說法表達出更平等。」法國看似開放,但Febe說同性戀議題在社會上仍很容易引發爭議。這天,我們便安排Febe替一個同志家庭拍全家福,Febe坦言同志情侶她拍得多,還是第一次拍有孩子的男同志家庭。Jean-Luc Boyer與Morgan Lomenec'h的故事,正好反映法國社會對平權的真實迴響。Luc與Morgan相戀多年,早有共識希望有下一代,拍拖期間各自在墨西哥找代母人工受孕,誕下一子和一對龍鳳胎。因法國法律不容代母產子,龍鳳胎從墨西哥回國時,法國領事館拒絕向孩子發入境簽證,Luc與孩子滯留墨西哥,Morgan通報傳媒,驚動法國外長Laurent Fabius出面干預,最後全家巴黎團聚,引起軒然大波。



Febe鏡頭下的同志親密照。

除了性小眾,Febe也有替男女拍婚紗照,會聽他們的戀愛故事。


女同志故事感人 深受感動

問Febe拍攝Unique Couple過程中最深刻的個案,她想到一對分別來自美國和法國的lesbian couple。「她們數年前在美國結婚,但希望我替她們在巴黎拍攝結婚紀念影集。拍攝當天,她們再次穿上在美國婚禮特意訂做的禮服,重拾結婚的甜蜜回憶,顯得很高興。」Febe向我展示那對女同志的巴黎婚照,的確看到二人臉上的興奮神情,婚紗背後原來藏着許多的不理解,故事令Febe非常感動。原來美國女子的父親一直不認同她們的關係。「她們在美國舉辦婚禮時,母親和其他親友來了,可是美國女子的父親怎也不肯出現,以至親的身份親領她進場並祝福她們,令她非常遺憾、無奈和難過。」Febe說,多年後雙方父母終感受到二人長年的親密關係而改觀,令她倆非常感恩。近日法國誕生了新總統馬克龍,很多香港人談論他娶了比自己年長25年的太太,在法國卻不太當一回事。「與年紀相差遠的人結合在法國不是新奇事,法國人不是太理會別人私生活,只是笑話一下,或許這就是法國人與香港人價值觀的不同吧。」在巴黎開展了新生活的Febe,仍然關注香港新聞,三年前傘運期間她也有參加在巴黎舉行的聲援活動。問遊子最掛念香港甚麼?Febe答得爽快:「好朋友和家人,還有用廣東話自如地溝通的感覺。」



這對女同志在結婚周年找Febe替她們再拍婚照,還娓娓道來她們的感人經歷。

Febe向來關注平權,不時參與相關遊行。

記者:鄭天儀攝影:潘志恆(部圖片由被訪者提供)編輯:梁浩維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14/200193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995

【天氣差照影】得獎港人攝影師闖南極:肉眼睇景靚過影相

1 : GS(14)@2017-05-18 02:08:46

得獎攝影師Gary認為南極最神奇的地方是,肉眼看的風景竟然比拍攝更美。



「去過很多風景如畫的地方,通常在鏡頭下都會顯得更美,但南極剛剛相反,用眼睛看比影相更美。」業餘攝影師陳國雄(Gary)如是說。小時候喜歡畫畫,發覺在紙上沒有天份,十一年前轉投攝影世界,由始至終靠看書和上網自學,但卻無阻他在2010年及2013年奪得《國家地理》人物及旅遊組攝影大獎。



由愛上攝影一刻,Gary注定踏上無盡旅途,為尋找獨特攝影題材,初時去山旮旯的印尼小鎮參加鬥牛節,憑作品參賽贏到獎金,再用獎金繼續上路,重複又重複。至今遊走34個國家,去年在短短一個月內,走勻北歐和南極。說到南極的獨到之處,「去旅行通常都希望陽光普照,藍天白雲,偏偏太好天的南極不像南極,反而煙霧繚繞、陰晴不定才與大家心目中的極地更接近。」我們由上船一刻開始,他的相機快門便沒停過,去他房間永遠沒人應門,因他總是在甲板某處等待風景出現。每次上岸,他都搶先走在最前,又留守至最後一刻,因為只得一至兩小時攝影時間,無時無刻都要和時間競賽。整個旅程,他按下快門拍了四千張照片,「很希望透過照片,引起大家對大自然的關注,從而反思和改變自己的生活,盡可能減低對環境的破壞。」他憶述去年在肯亞拍攝動物大遷徙,有另一輛四驅車因視野不理想,竟然在角馬過河的關鍵時刻開車,令牠們受驚四散,頭一批過河的角馬無辜犧牲,他無奈又難過,亦深深意識到人類的一個無心之失,便能為大自然帶來無可挽救的傷害。



Gary至今遊走34個國家,去年在短短一個月內走勻北歐和南極。(受訪者提供)

他憶述去年在肯亞拍攝,有輛四驅車胡亂開車,導致一批角馬無辜犧牲。(受訪者提供)



Gary曾到印尼小鎮參加鬥牛節,憑作品參賽贏到獎金。(受訪者提供)

今年42歲的業餘攝影師Gary,是兩度《國家地理》攝影比賽大獎得主。(受訪者提供)

拍攝心得:1.建議攝影新手使用自己熟悉的器材,大自然事物一瞬即逝,花太多時間在轉換器材上只會得不償失。2.雪地白茫茫一片難有層次,可用地上紋理或腳印作引導線。3.要突出冰塊的層次感,一定要留意光源,側光最為理想。4.用人物或動物作比例,突出雪山的壯觀。5.拍攝動物如企鵝時,最好以雪山或雪地作為背景,避開石灘或泥地,增加南極的感覺。6.不要花太多時間在一張照片上,上岸時間有限,兩三分鐘也影不到就要轉移目標。器材準備:1.要準備額外電池,天氣太冷令電池消耗得特別快,每次上岸多攜三、四顆電。2.使用偏光鏡,減走散射光,令照片更有立體感。3.要帶後備相機。4.行裝要輕便,裝備太重走在雪地會行動不便。記者:陶思敏攝影:王國輝、陶思敏鳴謝:KUONI勝景遊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16/200224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310

真火燒新娘後欄拒PS攝影師:是一個情懷

1 : GS(14)@2017-05-19 05:27:43

為了婚攝效果震懾,攝影團隊竟放火燒婚紗!福建福州近日一段燒婚紗片段熱傳,影片所見,攝影團隊挑選在湖畔取景,為拍出由頭到尾的燃燒效果,居然在婚紗裙擺點火,火苗一直燒到新娘背部,拍攝完畢後才用滅火筒滅火。拍攝照片的工作室回應,這是他們拍攝的「金木水火土系列照片」之一,拍攝時真點火,而不選用後期製作,是為了情懷,講究的是過程。攝影師則說:「客人想要追求刺激,這樣的方式她覺得很酷。」影片曝光後,這種取景方式引發網民討論,因為實在太危險。網民寫道:「為拍個性寫真,福建一女子不惜『引火上身』,拍下火燒婚紗的瞬間。」梨視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8/2002536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513

紐約時代廣場擺石躉防襲擊攝影師話平常心面對

1 : GS(14)@2017-05-21 13:16:11

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周四發生恐怖車禍,翌日事發現場重拾繁忙,紐約市警察(NYPD)在附近各個行人路口,放置巨型水泥牆障礙物,冀阻止慘劇重演。目擊事發經過、在廣場上接待遊客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仍然心有餘悸;亦有職員指紐約居民已見慣襲擊,只好以平常心面對,「總不能每天在恐懼中過活」。駐紐約記者:鄭柏齡周四造成1人死亡、22人受傷的時代廣場恐怖車禍,涉案車輛周五已被移走,現場重新開放。NYPD在各個主要行人路口,放置巨型水泥牆障礙物,阻止汽車襲擊重演,同時派出大量持長槍警察駐守。另外,有途人在路邊擺放鮮花、毛公仔等,悼念車禍中喪生的18歲遊客埃爾斯曼(Alyssa Elsman)。紐約市政府已排除意外為恐怖襲擊,布朗克斯(Bronx)居民、疑犯Richard Rojas今日被警方起訴一項駕車致人死亡(aggravated vehicular homicide)、20項意圖謀殺(attempted murder)及二級謀殺罪。這名26歲、與母親同住的退伍海軍向警察透露,襲擊發生前曾吸食大麻及迷幻藥PCP。今日再有閉路電視片段在網上流出,顯示私家車駛上行人路後,如保齡球般撞飛大批途人,場面甚為恐怖。時代廣場是全紐約最繁忙地區及旅遊景點,廣場上有大量接待遊客工作,包括售賣歌劇門票、巴士車票,以及街頭表演者等。目擊事發經過、在路口售賣百老匯門票的Santos向《蘋果》表示,依然心有餘悸,「令我認清站在這裡(時代廣場)賣票,是多麼接近危險;我不知道這工作是否高危,但肯定不是最安全」。在廣場上替遊客拍照的攝影師Wright則認為,該車禍是不幸、可怕的意外,但「紐約已經回復正常,請世界各地旅客放心前來」,他續指,紐約過去發生不少襲擊,而時代廣場只是第一次受襲,「(襲擊)甚麼地方都有可能發生,我們總不能活於恐懼中,只能夠做足準備、注意四周,抱最好的希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21/200284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868

【飲食籽】居港四年英國攝影師 定格平民廚房

1 : GS(14)@2017-05-27 00:08:06

當攝影師也不一定需要大型攝影機,Luke前面的Leica菲林相機就是他的好拍檔。



【飲食籽:識飲惜食】「香港有很多可能性,甚麼事情都可以發生。」跟來自英國的攝影師與電影人Luke Casey,在播放着梅艷芳黑膠唱片的歌聲中聊天,他總是這樣說。難怪他在香港短短四年多,不單接下了不同的相片及影片工作,還舉辦過展覽,他更融入本地文化,學習廣東話、住進油尖旺區、喝奶茶吃雲吞麵,一切一切讓他逐漸變身成香港人。「也許有一天我會離開,但我並不着急。」最後他這樣說。



身為80後的Luke本來居於日本,四年多前因為協助非牟利國際交流郵輪「和平號」,而進行三個半月的海上拍攝和紀錄,最後一站來到香港,本來只打算走到碼頭看一看,卻竟突然萌生留在香港的念頭。任性又率性的他,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巿展開新生活,一邊發電郵尋找工作,一邊深入地探索這地方,「在中環感覺就是一般大城巿,但當我去到九龍,坐上行駛於彌敦道的巴士,望出去才覺得這地方很有趣。」他不懂一句廣東話,也看不懂餐牌,卻硬要走入茶餐廳、水餃店,「其實根本不知在做甚麼,突然就有人把你安排坐在陌生人旁,然後對你呼喝要甚麼、要甚麼!與我以往的生活很不同,但我很喜歡。」他眼裏閃着光,笑得像孩子。


多元飲食體驗 集結成書

為這種不一樣,他選擇住在油尖旺區,並在深水埗一間電單車店旁租用了一個地舖作展覽空間Holy Motors,希望藝術不再局限於繁華的中環地區,讓九龍區的人也可以接觸藝術。他年多前曾應廚具品牌Miele的邀請,參與拍攝本地食肆的項目,「我希望藉着拍攝過程了解更多,由最好的高級米芝蓮食店、製麵的小店、深井的燒鵝店、屏山的盆菜店到很擠擁的茶餐廳,是很多元化的飲食體驗。完成的菜式當然有趣,但更有趣是製作菜式的過程。」這些相片還配上文字,集結成書即將推出《A Traditional Taste》。「這本書是關於食物,亦關於香港的文化遺產、食物背後的人物,我還想把外國人的觸感也投放進去,由一個不是土生土長香港人的角度去看,希望會變得更有趣。」



獨自兩次走到屏山拍攝盆菜的製作及宴會過程,讓他第一次嚐到盆菜,他笑言:「那是很奇怪的菜式,但很美味。」

這間位於咸美頓街的小店,是Luke居於油麻地時經常光顧的,各式餃子深得他心,他說加辣椒油味更佳。

《A Traditional Taste》將於6月在書店有售,並會舉行展覽,大家可以率先購買新書,收益將撥捐「樂餉社 Feeding Hong Kong」。

新書展覽日期:5月26至27日時間:11:00am-6:00pm地點:Space27(鰂魚涌英皇道633-635號東祥工廠大廈10樓A/B座)費用:全免



記者:黃穎妮攝影:伍慶泉、張志孟編輯:馮秀珍美術:楊永昌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26/2003347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096

【飲食籽】英國攝影師拒「相機食先」 食茄蛋治加辣椒油

1 : GS(14)@2017-05-27 00:08:08

最喜歡的食法:加辣 在茶餐廳叫茄蛋治,我會先加點鹽,再加一點辣椒油。如果有天要離開香港,最想念應該是辣椒油,我諗要買很多回英國才行。



【飲食籽:識飲惜食】英國攝影師與電影人Luke Casey對香港平民食物情有獨鍾,遊走食肆拍攝食物的故事,並準備出書分享。除了拍攝食物,談起食物他也眉飛色舞,且說的都不是西菜、高級食店,而是最貼地的本土美食,隨着他走到每一間食店,他都像跟店員相識多年般,互相用簡單英語和廣東話寒暄。「香港飲食文化體驗對我來說,不單止是食物,我更喜歡與當中的人交朋友。」對於香港人「相機食先」的習慣,他表示不理解,「我很沒耐性等待的,對我來說看到食物第一件事就是開始吃!」那他到底喜歡吃甚麼?



最喜歡的食物:雲吞麵 這是很簡單的食物,正如香港很多菜式都很簡單,卻又很舒心,讓人食後很滿足。

最討厭的食物:鳳爪 大部份老外都不喜歡鳳爪,不是說它很可怕,但我試過一次之後,實在沒有興趣再試了。



不敢吃的食物:榴槤 它的氣味太強烈了,我有試過榴槤雪糕,但還是不行,希望有一天我能接受吧。

還想試的食物:豬大腸 其實我甚麼也會吃,好像街頭食檔那些橙色的東西,是魷魚嗎?原來是豬大腸,我要去試一試。

永發茶餐廳油麻地廣東道847號



記者:黃穎妮攝影:伍慶泉、張志孟編輯:馮秀珍美術:楊永昌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26/200334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100

【美圖晒晒】最潮最魔幻上海90後攝影師的特殊視角

1 : GS(14)@2017-06-25 10:11:07

90後華裔女生賓馨,因為拍攝上海美景,這2年內在Instagram的粉絲暴漲到了92萬人,500px上的瀏覽量衝破了745萬人次。她拍攝的照片深受年輕人喜愛,有美國紐約的學生還為她創作了2080年的科幻小說。她作品最大的亮點無疑是特殊的視角,呈現出了一個更潮更年輕的上海。而《VOGUE》台灣版說,「賓馨帶大家看見不一樣的上海,除了驚心動魄,還美得讓人嘆息」。賓馨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Instagram用戶,晒晒自拍、分享日常。2年多前,她開始拍上海,迅速吸引了92萬粉絲。Nike、蘋果等大品牌也找上門來合作。她前衞的攝影風格,讓她頗受年輕人以及想迎合年輕人的廣告商歡迎。從小生活在加拿大多倫多的賓馨,2年前自己一個人搬到上海,「我很喜歡上海,它是我見過最有未來感的城市,很科幻」。而她的鏡頭,恰如其分地把她印像中的上海呈現出來。網民看了照片,甚至會有一種錯覺,這不大家所熟悉的城市,而是某部科幻片的一個場景。澎湃新聞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23/200662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8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