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前幾年的爆發式增長和近期的監管趨嚴後,互聯網金融下一步應如何走?
文|江南憤青
第一:賺錢和值錢的問題
關於互聯網金融,我應該說國內相對來說最早進行業務運營嘗試的個人了吧,我在07年的時候就發現市場有一個機會,就是各家銀行對於客戶的標準是不同的,風險偏好是不同的,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就嘗試著成立一個網絡金融機構,叫貝朋網。主要就是想讓大量的中小企業把包括但不限於運營模式、財務數據等等基本情況都通過互聯網等方式匯集上來,然後我們在後臺根據我們自身對各家金融機構的理解,進行在線業務分發。
這樣的話,我們自己覺得能夠很大程度的幫助企業客戶降低成本的同時進行效率的提升。使得他們再也不用一家家去找銀行,省了很多時間成本,複印文件成本和請客吃飯成本。
做倒最後我們發現這種業務模式可以賺錢,但是他可能並不值錢,因為任何一個商業模式之所以能成為商業模式,第一肯定是能規模化,其次是可持續。我們這個模式,第一不能規模化,因為對任何一個企業進行有效的分發都建立在我們自身對銀行,對客戶的深刻認知基礎上的,這種理解需要很強的銀行信貸經驗的積累,而且還要不斷的能跟著形式的發展,不斷的提升和完善自己,顯然這種能力是很難背規模化的,也非常難以持續,所以,走到最後就會發現這個商業模式很難成立,這個也是為什麽後來,我們對類似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不太看好的一個主要原因,因為我們自己經歷過,嘗試過,有過深刻教訓。
規模化和可持續性,一直都成為我們後面看商業模式的很重要的兩個點。許多東西吧,他能賺錢,但是他一定不值錢,相比之下其實都很好,但是從投資角度來看,我們更喜歡值錢的商業模式。最後我們把這個網站給賣給一家擔保公司,期望通過擔保的方式來實現業務的可被持續規模化,只是很可惜,沒能等到互聯網金融的大風暴的來臨。
這是第二個教訓,任何一個事情,不要做的太早,世界上並沒有對的錯的事情,只有合適的時候所與之相匹配的合適的事情,同一件事情,做早了可能是違法,做的差不多剛好,就是創新。這個是現實你要承認,八十年代未婚同居,會被槍斃,現在算啥事呢?所以,我一直覺得風口論一定是有道理的,至於到了風口能不能飛到更高,那就看等到風口的那撥人之間互相博弈的問題,沒到風口,你在能幹其實都不行,放最後我們談這個話題。
我們唯一覺得那段時間給我們有一些對未來積累對事情,是在那期間,我們請了一家叫羅蘭貝格的公司,給我們做全球網絡金融的梳理,期望通過對當時的國外的公司的梳理分析來給我們一些方向,當時的網絡金融,全球都剛起步,lendingclub還在做facebook上的社交貸款,也做的很差,wonga也剛開始起步,還有一家英國的特別有名的公司,估計現在都沒有了吧,叫supermoneymarket,是我們當時最看好的公司,我們當時分析了十幾家公司,現在絕大部分都還不錯,只是很遺憾我們最早看到了方向,卻沒能堅持到最後。於是就離開了這家公司。
因為自己沒做好,但是卻又覺得這個行業是個機會,怎麽解決這個矛盾呢?於是我就告訴自己,你做不成是因為你太不能幹了,水平太差,哪怎麽辦呢?哪就找到能幹的人,水平好的人,去幫助他們,然後讓他們帶著你成功,投資本質是一個承認自己不能幹,然後才希望別人能幹帶著你發財的過程,千萬別覺得自己能幹,因為你太能幹了,你就什麽事情想著自己幹了。
尤其在互聯網上更是如此,我很多次跟一些牛逼的大公司聊天,他們都跟我說,這麽個簡單的模式,我們花個十萬二十萬就做出來了。呵呵,基本一聽就是大傻逼的邏輯,淘寶的超市模式的網站,我個人感覺二十萬不用就能買個模版,嘀嘀打車的軟件開發估計也就幾十萬塊錢,就給做起來了,但是,但是問題是你做了個網站,就代表你會成為淘寶,成為嘀嘀打車了麽?很可笑。凡事都想著自己幹的人,都是把自己想的太牛逼了。你又不是神,怎麽可能什麽都做的好呢?賣的好電腦,以為自己就賣的好手機。開得好線下的大賣場,以為就做得好互聯網電商,都是這種典型的傻逼邏輯,可笑的是這樣的老板其實很多。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在當時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投資了一些想著看上去還不錯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但是走到今天其實我個人感覺還是很悲觀的,因為我覺得現在的互聯網金融局面並不是我們當初想做的方向,我感覺路走歪了,去年我差不多一年在國外,走了不少國家,想了不少問題,越來越覺得我們的路走的不太對。所以,今天跟大家扯扯我們自己的 看法。
第二,對當前互聯網金融及監管一些看法
我春節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回顧三年多的互聯網金融文字,主要核心思想就是互聯網金融在過去三年走了歪路,被資本推上一條純粹走規模和用戶數道路,而不是真正走到一條進行有效風險定價的道路。
金融的核心,關鍵是要著力點在於如何解決金融風險的問題,而不是吸收資金發放貸款的問題,從我自己感覺吸收資金和發放貸款都不是什麽能力,只要你膽子大,規模是很容易起來的,但是如何保證吸收的資金,放了貸款出去之後,能收得回來才是最關鍵的問題?如果互聯網不能在這個收回來的點上下功夫的商業模式和創新,我個人感覺都是耍流氓,我最早說過,任何一切不以風控為核心的創新,都是耍流氓。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很可惜,我們走了這麽多年,並沒有互聯網金融在這里有太多的創新點。走到今天,陸續出現的各種違約跑路事件,就是對這種走錯了方向的一種市場懲罰,我相信還會有越來越多的事件出現,怎麽看這個事情呢?我覺得涉及到怎麽看監管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想說的是監管是必須的,顯然現在已經是共識了。關於這點,其實我在2012年寫過一篇文章給監管層,我的意思是全球就不存在一個不約束金融監管的國家,沒有一定清晰的規則和邊界,鼓勵金融野蠻生長,最後的結果是一地雞毛,與國家不利,而對真正有心創業創新的人來說也是一個非常不好的事情,最後的結果是好人給壞人買單,什麽創新都可以鼓勵,唯獨金融創新需要審慎,因為他對周邊行業對國家經濟的負面作用太大。
金融是個杠桿行業,他的本質是杠桿,確切說只要玩金融就必然是借別人的錢去放貸或者投資的過程,你如果拿自己的錢去創新也好,去被人騙也好,關我屁事,但是你拿了別人的錢,老百姓的錢去放貸款或者坐投資,賺了大錢是你的,虧了錢就讓老百姓去承擔,這種創新,其實本質就說耍流氓,如果還鼓勵這種耍流氓的事情,那國家存在的意義在那里呢?
國家之所以產生不就是因為約束強者保護弱者,讓社會有一定的規則讓大家能夠在相對安全的環境里生存麽。不約束強者,弱者就會越來越沒有生存空間,最後的結果就是抱著強者一起死的節奏。這種創新是沒用任何意義的。
我們很多經濟學家,其實都不是金融學家,讓他們講宏觀經濟可以,講理論可以,反正所謂宏觀經濟本身就是個扯淡的學問,你去唱空經濟,是專家,唱多經濟,也是專家,你看謝國忠專家,唱空了中國房價二十年了,不一樣還是經濟學家麽?
所以,反正隨便扯上幾句,自圓其說就行了,說民營銀行的錢都是自己的,你不用管,這種典型沒用金融常識的人都可以是經濟學家,那還有什麽人不可以是經濟學家呢?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金融是個有對錯的地方,有既定規則的領域,對錯是可以說得清楚的,很多東西都可以被邏輯推演,或者至少是有常識的地方,這個領域應該聽聽真正專家的意見,少聽忽悠的意見。過去的說法是法不禁止即可為,針對非金融領域可以,但是針對金融領域一定是不行的,因為當錯誤發生的時候,是全民為你買單的時候。現在其實就是埋單的時候了。所以,我一點想說的是金融監管是必須的,不用質疑的,關鍵是怎麽管的問題,是你怎麽逐步推行監管的問題。
第二點我想說的其實是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已經是錯過了最好的監管的時間點了,你剛開始的時候不監管,等到了一定的規模的時候,在去硬性一刀切的監管,我個人感覺帶來的危害會很大,我們說監管從來不是目的,他只是手段而已,通過監管是為了讓市場更好,任何為監管而監管是沒意義的,帶來的問題是市場不是更好了,而是更壞了。
例如,去年的股票的去杠桿,要求在兩個月內強制性的完成,最後的結果是什麽呢?只能大面積的出問題,跟爬山一樣,人家很不容易,辛辛苦苦的爬上了五千米的山,結果你要求他一個月內要下去,怎麽辦呢?只能跳崖了,還能怎麽辦呢?
我這次在美國走了很多地方,也跟很多金融機構聊天,其實我還是很欣賞美國的監管方式,大家可以去看下美國次貸危機時期的美聯儲為代表的監管機構所作的一系列的處理危機的辦法,至少是按照市場化規則,逐步的緩慢的采取博弈的方式來解決的,用了這麽多年去杠桿化,差不多到了相對合理的水平,正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出了問題之後,要解決問題是個細致活,壓根不是一個行政化,運動化的方式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那不現實也不可能。最終的結果是什麽呢?整個社會為部分人的錯誤買單的結果就是這麽出來的。
一樣的邏輯我個人感覺,我們當前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的所謂的整頓,也必須慎之又慎,因為規模起來了,這個時候如果簡單直接一刀切,最終的結果是什麽呢?可能也是釜底抽薪,金融業是一個流動性主導的行業,再好的金融機構,再牛逼的金融機構一旦失去了流動性,那麽最終也就是變得毫無意義,所以我很早的時候說,只要是互聯網金融公司最終定性為金融機構,那麽他就跟傳統金融機構所面臨的問題是一模一樣的,關鍵的關鍵就是流動性的風險。
我很早前寫過一篇關於美國次貸危機的文字,里面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發點就是金融機構要更註重資產負債表,比簡單的看利潤表要重要。JP摩根大概用十億多美元就把擁有85年歷史、在美國排名第五的貝爾斯登投資銀行收到麾下,光貝爾斯登那幢總部大樓據說就值12億美元。他們之所以能夠揀到這樣一個便宜除了美國政府部門拔刀相助之外,更主要還是因為貝爾斯登在48小時內迅速崩盤導致的,但是事實上,並不是因為它真的需要崩盤,而僅僅是因為人們懷疑它可能要崩盤。這正是這件事最可怕的地方。
有本書叫謠言害死熊,里面提到基於對貝爾斯登的不信任,在兩天時間里,貝爾斯登的客戶和交易對家因為對它的履約能力產生懷疑而一股腦提走了170億美元的現金,導致它幾乎是按照字面含義在“一夜之間”徑直滑到了破產的邊緣。這完全就是一部關於現代金融體系的教科書,它無比生動地闡釋了1個道理:支撐現代金融體系最重要的基礎不是物理世界中的實物資產,而是人們對於這個體系本身的信心以及這個體系中參與者在其他參與者心目中的信用。一旦信心動搖,一旦信用不再,再高的大廈也會在頃刻之間轟然坍塌,速度甚至比911中的世貿中心還要快。
貝爾斯登的市值最光鮮的時候為200億美元,在和中信談判參股之際為135億美元,僅僅過了1個周末等到星期七摩根大通報出收購價之際已然只剩下血淋淋的2.4億美元。誰說資本市場靠譜貝爾斯登跟誰急,只是急也白急。
問題的實質是:金融機構為了博取高額利潤近年來過度地通過金融雜技為本來不應得到貸款的人提供貸款,由此而產生的風險通過層層包裝被隱藏起來,沒有人能夠真正看懂包裝紙下面的東西,直到有一天忽然有人意識到包裝紙下面可能是一堆沒有價值的垃圾、甚至是1個一觸即發的地雷區,並且很快地把這種擔心在市場中傳播出去。
我們或許可以得出1個結論,那就是金融機構的價值評估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只看它的稅後利潤,也不能只看它的賬面價值,同時還要看它所持有的金融資產的風險系數,無論同這些資產對應的賬面價值是多少。而其實賬面資產的價值直接相關的就是流動性風險,足夠 流動性的時候,價值上升,流動性不足的時候,價值就會大面積下跌。所以當前如果互聯網金融監管不進行很好的平衡,那麽帶來的社會性問題將會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所以,我們現在無論是監管和從業者,都不允許存在所謂的自欺欺人,要清晰的知道自己是誰,別到現在還在說什麽信息中介,信用中介。事實上,我們目前的絕大部分互聯網金融公司本質就是金融機構,這個是現實,不需要否認,是就是唄,有什麽好否認呢,問題就是定性金融機構之後,考慮的很多問題就是作為互聯網化的金融機構怎麽管的問題。
第三,在當前監管也看不明白,想不明白的時候,創業者怎麽辦呢?我一直覺得吧,這個世界你去想明白別人是很難的,尤其是監管層需要平衡的東西,太多,金融問題看上去是金融層面的問題,但是實際上他的許多問題都不是金融層面能解決的,而是需要放到更高的角度去看問題。這是因為政府永遠不是無限資源擁有者,政府研究的問題是有限資源情況下最大限度平衡的問題,不是簡單解決了金融問題,就好像什麽問題都解決了一樣,不現實也不可能。所以,他也需要平衡。這個時候,對錯就很難簡單下結論了。
這個時候,你去簡單揣測監管怎麽看,怎麽想,我個人感覺都很難,那麽你怎麽辦呢?其實我個人感覺,唯一能做的是多想想自己,你要做個好人,不要想著利用金融坑蒙拐騙,不要有不好的想法,真的是想著為國家為人民做點事情,那麽監管在任何時候來臨,你都不用怕,也就只能如此這麽看監管的問題了。至於監管細則的很多事情,我也不多講,我畢竟事行業外人士,講不了太多的事情,這里就不扯了。
在這里順便吐槽下,我們之前的監管相對模糊,之前監管意見劃了個紅線說不能非法集資、不能做資金池,事實上,都是沒有做過實際信貸業務,凡是兜底的商業模式,必然會有資金池,這個是非常簡單的邏輯的,任何一個市場都會有違約,但是違約之後,你要兜底、兌付,怎麽辦?第一拿盈利墊付,第二拿資本金墊付,這兩個都不行,怎麽辦?那就只能騙別人的錢來還了。但是現實的情況是什麽呢?是這三塊業務是混在一起的。你是分不清楚的。於是資金池就是必然出現了。
所以凡是兜底的商業模式,沒有違約的商業模式走到最後就是不斷地騙更多的錢還前面的商業模式。這是常識。現實情況是絕大部分都在幹這樣的事,那監管的說不能有資金池,下一步怎麽玩呢?
第三個問題,中美金融的一些簡單比較
我個人感覺我對美國的互聯網金融也就是所謂的finteck,也算比較早就看的很明白的,我三年前就跟人打賭lendingclub這樣的公司永遠不會顛覆傳統機構,而且也不太會有很高的估值,對美國的六大類所謂的finteck都不是特別的看好。
現實其實也是,最近美國的finteck最近面臨的很大的挑戰,估值都在不斷的下降,其實都是在預料之中,不要去膜拜美國,兩個國家的各自基礎環境都不一樣,很多事情別想著造概念,概念最終是需要落地的,你設計圖在美好,你發現最後落不了地,落地之後發現很醜,那一樣被人砸死的格局。美國所謂的矽谷派,華爾街派爭鬥了很久,最終發現其實還是華爾街派說了算,你矽谷故事講得在好,融資額度再多,最後華爾街那幫分析師就問一句,你賺不賺錢,不賺錢,就調低預期,賣賣賣,就這麽簡單。
過去幾年轟轟烈烈的創業大潮,我個人感覺很快崩盤,為什麽啊,因為絕大部分都不賺錢,都創造不了未來,老錢燒完了,新錢跟不上,最終就泡沫破裂了,一地雞毛的格局初現了。
我們大概看看美國的finteck的大概分類格局:第一類是底層類支持平臺,例如支付,squad;levelup;fico;等等,還有就是中小企業貸款公司;ondeck;kabbage;學生貸款:sofi;commonbond;個人貸款平臺:lendcingclub;prosper;財富管理公司:batterment;wealthfront;然後就是各類眾籌平臺,以及一系列的社交投資平臺,例如motif等等,基本上就這幾個格局,跟國內其實是總體分類是很相像的,也差不多,很多人說國外是所謂的技術創新為主,事實上在金融業上也並沒有太多的技術創新,也都是應用模式和市場需求的創新。都差不多,但是相對於國內而言,機構數量並不多。
中美的互聯網金融都是差不多的格局,真正平臺模式的並不多,大概就是兩三家,其他都還是網絡貸款模式。前者是撮合業務,後者是利差業務,這個跟國內其實也是很像,國內只是把所有的網絡貸款公司都稱之為p2p,這個是約定俗成的關系,本質而言國內真正意義的p2p公司並不多,跟美國一樣,也只有一兩家機構,原先僅有拍拍貸,現在多了一家借貸寶。相對而言,後者是更純粹的信息中介平臺。所以事實上就是真正講所謂信息中介定義的話,國內跟美國一樣最多兩三家公司的機會,是不可能被普遍性存在的。
那麽什麽是P2P呢?我一直拿婚姻介紹所當例子,本質的P2P就是一個婚姻介紹所,大家到一起搞活動,把你們湊到一塊兒,你們自己去勾搭,勾搭到誰就誰,結婚、離婚都是你們的事,我只是幫你辦手續,僅此而已。真的要離婚時給你勸解一下。中國的P2P是什麽呢?是他來給你兜底,他確保你來我這里,一定能找到人,找到人之後確保不離婚,離婚了他兜底。本質上而言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模式。
這里可以講講我什麽p2p模式很難生存,相對而言美國的底層環境更容易出一些平臺模式,哪怕不是平臺模式的網絡貸款機構,事實上也是不用對他的投資人的虧損負責的,那是為什麽呢?我覺得跟金融環境有關,跟監管無關。美國典型的是B2C、B2B,美國出資的主體機構,機構意味著兩個更好的點,一個是可以容錯,也就是說可以承擔虧損,虧了以後他也無所謂。他可以把錢放在不同的資產上進行有效的配置,他允許有些地方有損失,保障整體就可以了。第二,機構專業且經濟。
這個怎麽理解?機構來看問題,畢竟比老百姓看問題看更準一些,因為有能力做更多層面的調研。然後他也經濟,因為他看了以後投就投一千、兩千萬,這個時候發現很劃算。收益能覆蓋成本。
但是,個人投資呢?第一不容錯、第二不專業、第三不經濟。第一不容錯是個人的錢都很辛苦賺來,所以虧了以後無法承擔風險,虧了以後就去遊行靜坐,其實世界上是沒那麽好的事情,好了,你賺大錢,虧了你要鬧事,那里有那麽好的事情呢?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你要接受,但是作為個人很難,因為你的錢賺得很不容易。
第二是個人不專業,我們做了那麽多年的銀行,自己都不敢說對風險有評價,一個老百姓說看項目評價比我們好,我也不相信你能評價得出來,絕大部分都是扯淡,然後簡單的相信平臺就完事了。
第三是不經濟,總共投了十幾萬塊錢,最後一共賺了幾萬塊錢,最後自己調研、承擔風險,根本就不劃算,也沒有必要。凡是C端主導的市場,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出現以上三種情況。
所以,中國的平臺不得不走到擔保兜底的路上來,投出去你給我擔保,不擔保就不投你。中國的P2P最開始可能都是想做平臺,做到最後不得不做信用擔保,也就意味著你不是平臺機構,是信用機構,這是和中美所處環境不同所導致的極大差異。我覺得中國目前為止不具備做正規意義P2P的基礎和條件,因為我們目前的投資人都以個人為主,而美國80%-90%的投資人都是機構,在這樣的情況下使得中美P2P產生了很大的差異。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這不是一個監管的問題,不是說監管出一個管理辦法,大家必須做信息中介就可以了的事情,一定有社會基礎的,所以我覺得跟監管是否要求無關的。
第二個問題,一旦從信息中介變成信用中介時,是否具備可持續的規模化能力。這個觀點在宜信的宜人貸上市時就提到過,凡是帶有風險的商業模式一定不會獲得高估值,為什麽呢?第一個核心原因,就是因為金融機構的特征本質是資本約束的,你賺更多的錢,都是需要更多的資本金才行的,所以他的資本回報率是不會高的。這個邏輯非常清晰的。
另外一個原因是什麽呢?是金融風險的不可測,前幾天有人在我微博上留言說,他拿溫州的按揭和信用卡來跟我舉例證明資產的優秀,我直接罵一句傻逼就拉黑了。
所有聰明的人和不聰明的人,都喜歡把過去當成未來,或者把當下當成為來。事實上,過去和現在永遠不代表未來,人類都在不斷顛覆和變革中前進。
我們回頭看,三年前,四年前,浙江很多銀行的違約率都遠遠低於全國水平,不到1%的壞賬水平,但是就能用這個數字來推演浙江的企業資產很好麽?恰恰實踐證明了曾經傲嬌的浙江企業,在這幾年經受了極大的考驗。過去的數字永遠說明不了問題,現在優秀的所謂個人資產端的數據,其實壓根也說明不了問題。
所有的風險都如同地震一樣,蘊蓄在地下你看不出來,但是他所有的不出事都是為了某一天集中性的爆發的,而一旦爆發之後,就把你過去所有的不出事都給抹掉,這個就是金融風險的典型特征。
所以,在金融業里,你說自己風險很低,其實是沒人相信的,哪怕再好他也不相信,實在是沒有辦法相信你。當年次貸危機時,真正意義卷入次貸危機的是花期,但是包括富國、capital one別的實際上都沒有太大的風險,但是市場上不信,所以他們的估值也掉了很多。
所以說在信用風險方面,你是很難證明你管錢或者兜底能力、控制風險能力比別人強,所以你看全球的金融機構的估值體系都不高,PB在一倍左右,為什麽呢?因為信用風險不可測,你現在再好,都不能代表你未來會更好。
其實,這幾年我看了聽多少傻逼的,幾年前的銀行業,天天有人罵他們暴利,現在呢,天天罵他們傻逼,虧這麽多,其實說他們暴利的人和說他們傻逼的恰恰都是同一批人。他們根本不知道信用風險不是靠個體玩得轉的,系統性風險遠高於個體性風險。在市場整體能賺錢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怎麽借錢給別人都大概率能還錢的,我們以前借錢給別人,欠條都不用打,人家都會還你。現在呢?別說打欠條了,老婆小孩抵押給你,都照樣跑路,因為他沒辦法賺錢,哪怕你信用再好,不一樣還不了錢呢。所以,決定信貸行業生命的壓根不是個體能力,而是周期性風險。
提示:此文分為上下兩篇,此為上篇,還有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