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團購網站冷思考:殺雞取卵式競爭降低風投興趣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3/14/224264.html

30「團」大戰後留下什麼

一影樓追討3萬欠款引發團購網站危機冷思考

去年底,團購網站團寶網在東莞的業務經理「走佬」,厚街鎮一家攝影樓被拖欠3萬元結款,今年初攝影店經理兩上北京討債。

團購對於消費者而言,是一場消費革命,足不出戶就能低價從團購網站購買到所需服務。但是團購網站最近讓市民「有點煩」。團寶網被曝拖欠商家結款一事 後,幾乎所有媒體都對團購進行「冷思考」。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團購網站經過前兩年的瘋狂發展後,大部分知名網站目前面臨無資可融的窘境,而團購網站之間的 過度競爭,讓風投們的投資愈加謹慎。

團購網站日子不太好過

曾經紅紅火火的團寶網出現「討債門」,究其原因是現金鏈斷裂。對於四處攻城掠地的團購網站而言,現金鏈斷裂的根源是團購網站擴張過快、過度依賴風投、宣傳費用過高。

東莞市聚得網絡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敖斌告訴記者,去年知名團購網站把將近80%的資金用於廣告宣傳。敖斌的聚得網絡今年初也加入團購大軍中。

知名團購網站之所以能知名,便是通過大規模的宣傳造勢,凡客誠品的成功給了團購網站過多信心。未能成功融資加入宣傳大軍中的團購網站,甚至等不及人們記清楚它們的名字便曇花一現。

去年,搶灘東莞的團購網站一度接近30家,現在消費者能叫得出名字的不超過5家。去年,拉手網邀請葛優做代言,葛優舉著手、滿臉笑容的廣告在東莞的公交站台、車身和樓宇視頻中隨處見到。

團購網站昂貴的廣告宣傳資金不少來自於風投,團寶網的CEO任春雷曾抱怨陷入資金鏈斷裂的原因是風投們不願意繼續給錢。任春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無 奈地說:「去年上半年(風投)拿錢催促你加速擴張,下半年拿錢要挾你不裁員就不給錢。」任春雷還酸酸地加上一句:「這充分證明了資本的投機本性。」

不僅任春雷遇到這樣的難題,全國幾乎所有的團購網站都出現了風投們謹慎投資的事實,今年以來團購網站的廣告宣傳突然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團購網站競爭白熱化

目前,團購網站日子不好過的另一原因是他們在受大眾歡迎的領域裡出現白熱化競爭。電影票團購就是一個例子。

東莞市區5公里範圍內目前已集聚8家電影院,提供電影票團購服務的網站接近10家,早兩年做電影票團購的網站可能是現在的兩倍不止。

敖斌經歷過東莞電影票團購亂象。他告訴記者,在只有一兩家網站競爭的時候,他們的角色相當於電影院的另一個銷售平台,團購網站賣掉N張票,在兌換電 影票有效日期結束後的3個工作日內,網站以實際兌換的票數給電影院打款。競爭對手大量湧入後,就有團購網站提出競爭門檻,一次性要買下1000至2000 張電影票。接著,有團購網站提出買下幾千張票後先拿錢給電影院,兩個月賣不掉就作廢了,電影院不用退錢。再接著,居然有團購網站將電影票以20元/張買 入,18元/張賣出,「這無疑就是自殺式的商業運作模式,團購網站賣得越多,賠得越多」。

美團網在東莞的垂直站點是被東莞業內公認為運作較為成功的團購網站,去年美團網CEO王興接受央視採訪時透露團購網站存在的兩大團購陷阱。一是將商品原價標高,然後再打大折扣;二是技術性虛構參團人數,有些團只有幾十人參加,但網站將人數標到2000人,看起來非常熱鬧。

這兩大團購陷阱歸根結底是網站間競爭白熱化的體現,招攬線下商家提供團購項目,引導線上消費者參團是團購網站的核心競爭力,線下商家和線上消費者的多寡決定團購網站的生存。

敖斌說,團購網絡間「殺雞取卵式」的競爭降低了風投們投資團購市場的興趣。

團購維權需降低成本

像任何過快擴張和過度競爭的行業一樣,團購在質量和信譽上的負面消息在去年下半年以來集中爆發。

東莞的參團消費者開始反映問題,比如參加某甜品店的團購活動,發現貨不對板,雪糕等甜品份量太小;又有消費者反映,通過某團購網站購買的皮鞋10天後還沒有發貨,後來網站解釋網頁被攻擊,再過了一週時間,已付金額才打回消費者賬戶……

目前,國內多個城市開通了12315熱線接受網站團購投訴,不過團購這種新興的消費方式還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予以監管,導致消費者維權難度大。像上述東莞厚街鎮攝影店,為了討回3萬多元結款,兩上北京維權,光路費就花了上萬元。

北京市惠誠(東莞)律所律師李志國認為,目前國內對團購的行為規範尚屬空白,團購還是一種民間個人的自發行為,缺少相關的法律規範。國家相關部門應當立法規定團購的定義、團購的形式、團購中介資質,並明確團購法律關係。

東莞市消委會告訴記者,消費者在團購消費中權益受到損害時,可以通過協商、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維護合法權益。政府應該強化監管、健全團購法律法規,進而降低消費者的維權成本,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團購行業的健康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60

新年思考系列 takeout

http://space.wolun.com.cn/2589/blog/41175.html

 潛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14#銀行信用卡的生意很有意思說兩點。1.給你透支的期限其實是Freemium的玩法。總有人過期吃罰息18%!。2.審批打分審批制度本質就是保險公司的精算。

 

潛 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13#看了FB的S-1看上去未來6Q內FB和apple會有利益衝突在移動設備上。Apple有意介入移動設備廣告市場。 FB也是希望染指。這會有衝突。FB的非廣告收入是未來最大看點。佔收入比例在提高。現在15%這塊市場基數小增速快。潛力無窮。FB如果理解為虛擬的人 類社會那麼發鈔權是最大利潤所在。

 

 

潛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12#不會coding就是文盲。這句話最近感受很深。不會coding無法創業。看看FB就知道。划船的不會coding.讓小札賺200多億。或許若干年後不會製作基因病毒就是文盲了。從電腦病毒到生物病毒不需要太大跨越。哈

 

 

潛 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11#今天去看了一個雜誌架。發現美女VS美男的比例大約2:1 即2/3是美女1/3是美男。這和十年前差異很大。十年前 95%以上是美女。這個現象說明女性的社會地位在提升。消費美男的估計剩女>師奶>少女。這也說明社會分工導致女性獨立的趨 勢。女性消費有時會很瘋狂參考HSBC王以智跳舞案。

 

 

潛 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10#Roche和ILMN的遊戲又有新招。Roche開始提出名單競選董事席位。連環套路一招接一招。看過這類實時的商戰。 電影的情節就顯得幼稚。和平時期最精彩的莫過於hostile bid 爭奪listed company的控制權。九龍倉就是先例。

 

 

潛 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9#Apple設計風格應該是傳承自蒙德里安和包豪斯。藝術引領生活。從這角度可以反思下internet的新應用應該可以大 量參考裝置藝術的經典。從白南准的電視裝置開始到互動藝術。這方面藝術家的創造力或許可以引領新需求。開發新需求。沒有答案只有方向性的思考。這對我是不 來錢的。可惜。

 

 

潛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8#P&G廣告投放策略調整對國內廣告市場的現實影響。對一線城市的影響大過234線。一線城市屬於飽和市場可能投放會退出電視主要投入互聯網+連續劇貼片。234線電視節目還算主流媒體。所以消減幅度會小。

 

潛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7#從寶潔決定性的轉向互聯網可以推導出另外一個有意思推論。就是在傳統媒體上做廣告的互聯網企業都可以倒閉了。從團購和電商開始。

 

 

潛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6#感謝@龍蝦帕尼尼 的提醒 05年IDH 上市潮CNTF+SIM+Longcheer VS寶信 1728 永達 龐大/4S店上市潮。看來投資中經驗佔的比重很高。學習的重要性超過悟性。商業史的重要性超過想像。

 

 

潛 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5#中國真是奇葩。非職業體育領域世界上大多數是Sponsor制度。所以別看某些老外頭銜很大其實都是花錢的主。我有朋友是 什麼壁球協會主席後來不做了我問為毛他說太貴要花錢贊助協會所有事項。包括意大利國家橋牌隊都是Lavazza夫人當Sponsor。

 

潛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4#經濟發展對體育運動一個典型的影響就是貴族運動的轉播增加。早期是足球為主然後是籃球。現在是網球。足球只要一團襪子赤腳都能踢。籃球怎麼也得有球吧。網球更需要球拍。這次澳網轉播我看Nike得分最高。所有頭戴都是Nike。

 

 

潛 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3#租車這行很難把握。涉及三個方面1.高速發展,速度至少是GDP×5。這是行業速度。2.服務性行業 3.金融遊戲。我看 半天還不覺得我完全理解了。而且很難把握。至於神州用的EBITDA肯定是胡說八道他折舊是最大頭,佔營收的30%。tangible asset才一億多。很難搞。

 

潛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2#國內體育運動品牌碰到瓶頸突破或許就在代理制和訂貨會制度上。看誰在這方面有變化會成為下一個贏家.目前的訂貨會制度不適合體育時裝化路線。代理制度對市場反饋慢也是弱點。體育用品最後會回歸體育這個關鍵詞。

 

潛 水員觀點:#新年思考系列#1#當商業行為變成公共辯論話題那麼股價應該是巔峰。99年薛兆豐和方興東在央視就微軟壟斷辯論。無論勝負如何其實回望過去 99年是微軟股價巔峰。若干年前探討過國美蘇寧等家電企業入場費問題,當時股價也應該巔峰。作為結論矛盾越激烈那麼毛利越高,矛盾越激烈那麼未來的毛利一 定走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87

思考的碎片--關於消費電子未來的構想和命題1 takeout

http://space.wolun.com.cn/2589/blog/41680.html
思考的碎片--關於消費電子未來的構想和命題1

這是兩天中分別和@一指風行漿糊@狒哥兩次頭腦風暴式的交流的記錄。有趣的構想和命題不去區別誰提出誰構架,只注重完整性。歡迎分享,只保留錯別字權。

1.模擬-數字-虛擬

1978年前後Jim Roger還在George Soros的Quantum Fund的時候提出一個構想:世界會從模擬式轉變成數字式。他希望short 模擬類股票。(模擬---數字)
詳見Soros on Soros 中文版P26 英文版P51(Jim had this idea that world was switching from analogy to digital.)

Rogers這個偉大的構想。直到今天這個世界依然有效,世界繼續順應這個構想在演進。隨手即可舉若干例子作為旁證:
A.最近倒閉的Kodak倒閉--模擬的照片轉向數字照片,打印到非打印(屏幕展示,數字化)
B.膠片電影--數字電影(3D)IMAX
C.音樂
D.文本/書籍
E.地圖。

其實書中更有趣是下一句。(He wanted sell the analogy companies short, but I was more interested in the
 long side)Soros的眼光更長遠。

analogy - digital這個idea在這30多年中價值萬億刀應該沒任何問題。

這裡擴展一下Rogers的idea
從Analogy--Digital擴展到Analogy--Digital--Virtual
Virtual是兩方面的詮釋

1.wire轉向wireless
Wifi就是好例子。Apple筆記本連RJ11 RJ45接口都不提供。

當然這個不提供背後應該是一箭N雕(設計簡潔,多賣配件,減輕重量,減少耗電)

2.Virtual property
個人資產從有形轉向無形。其實個人資產在銀行中的就是幾個數字符號。這是一個方面
另外一個方面個人的intangible asset在增加,從網絡遊戲中的裝備,到圍脖中的粉絲都是virtual property

So希望Virtual的這個Switch會依然價值萬億。
:)

2.音樂傳播模式的演講VS消費者體驗

Vinyl--tape--CD--MP3--online
黑膠--磁帶--CD--MP3--online

這個是音樂載體的演進趨勢,也是一個Anology--digital的演進過程。

更有意思的這幾乎是音質從好到壞的排列順序。

黑膠是最佳的音質這毋庸置疑。

這個演進過程可以解釋成為了獲取音樂的便利性犧牲音質的過程。
這才是核心的消費體驗。

我已經有N個月沒有下載音樂。100%是online聽音樂從Google music開始到新浪樂庫到蝦米。
已經完全沒有必要下載。

這個體驗可以延伸的推演是技術不是一切甚至不是決定因素。消費人群會因為便利犧牲部分功能。
整個音樂產業這十多年了每年復合產值下降30%CARG,更有意思的是我們每一個人聽音樂的種類的廣度和享受音樂的樂趣和時間絲毫沒有減少。
這只是說明音樂沒有準備好應對這個潮流。
任何逆潮流的都會被淘汰。

蝦米的分享可以詮釋為圖書館的借閱。或者我蹲在某人窗口下偷聽他播放的音樂:)
關於版權關於盜版的觀念也會發生變化。
北歐若干盜版黨已經進入議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94

思考碎片之電商 takeout

http://space.wolun.com.cn/2589/blog/41857.html
思考的碎片這部分是和@linan的交流成果做一個Memo

1. Draw something
分三部分
A.Draw something是什麼
B.盈利的玩法
C.時代背景

A.Draw something是什麼

a 你畫我猜遊戲。幾乎每個人小時候都玩過類似遊戲。在某人背上寫字讓人猜是什麼寫的人有幾個人在看
                           
b 簡單 一般而言規則越簡單遊戲越容易上手。同時規則越簡單其實內涵越豐富。兩個極端的例子是圍棋最簡單規則但是其實複雜程度超過任何棋類活動。橋牌是遊戲規則複雜但是入門後成為頂尖高手最簡單。見過30歲以上學橋牌成為世界冠軍的。沒見過20歲學圍棋還有前途的。這就是差別。
c 很好的利用了IOS的推送 可以選擇和陌生人玩遊戲
d 這是一個時間上異步的遊戲。
e d結合C 就很容易和陌生人玩遊戲。這樣變成病毒式推廣的優化方案。你的朋友不可能都在線這樣就會讓陌生人滲透到你的遊戲中變成拓展式的SNS.這就會導致遊戲參與者指數級增長。變成一對多遊戲。所有人都是以一對多。這樣就是多對多病毒式傳播。 可以預見draw something很容易會產生draw戀情甚至2012年會有draw婚姻產生。這幾乎是必然的。
f 大約6周從0-4百萬同時在線奇蹟的奇蹟

B.盈利
a freemium
b 廣告
c 金幣買炸彈。
d 金幣買關鍵詞
e 核心就是virtual! 最高毛利的玩法。

C.時代背景
a 云時代才有可能發生的故事 1.scale-out 爆髮式的客戶增長。只有云時代才能滿足需求。
                                              2. 所有的服務都是基於云的。從ios下載開始到遊戲運維 甚至支付都是基於云的。
                                              
b 云時代的一個特徵 1.進入門檻降低不需要購置任何硬件都是iaaS
                                2.極少數精英服務全人類 facebook才2000人。twitter 900人服務1億人
                               
c SNS時代 1.非關係型數據庫 非關係型數據庫其實就是在仿生人腦的結構。這和早前討論的人機交互的仿生有一拼。人機交互從dos的字符交互到windows圖形交互到iphone touch 交互到最新的iphone4s siri 的聲音交互就是一個擬人的交互過程。
2.個人你的自我表達意識在增強。

d 下面幾點比較有趣。
1.一個大的時代背景是這樣。I.通過提高效率讓人多出閒暇時間。II.用創造力填補這些多出來的時間。
這兩點值得很好體會。效率提高比如通訊效率的提高。從最早飛鴿傳書到現在秒級可以聯絡到世界任何角落。
這是效率極度的提高。手機從單核到雙核到四核。
這部分其實有必然路徑的相對容易。
第二點複雜些。那些因為效率提高而多餘出來的時間其實隨意度非常大或者說彈性非常大。這也導致只有足夠吸引力的產品才會抓住客戶。這點符合產品過剩的大時代背景。效率提高即可什麼都可以過剩。需求成為稀缺產品。
2.節奏加快 這一年我們聽到過kik colar instagram dropbox path等等應用。都是爆髮式樣的同時也有爆髮式樣的失敗。比如color現在才一萬個用戶。
這符合一般規律越容易爆發的行業屍體也越多。
3.產品的好壞是不確定的是隨機的。消費者的偏好很難把握。我們的觀點是不需要討論只是一個大數量下的偶然成功。而且好產品幾乎都是小團體做出的。
也就是說好產品是賭博的產物。好產品背後有無數失敗。懷疑成功失敗比例是1:100甚至更大。因為進入門檻降低。第一點總結的draw something是什麼中都是事後總結的優點可吸取的經驗。事前是無法確定的。這個應該比電影的淘汰率更高。
但是也有一個和電影類似的結論從Angrey birds推演出的。大製作的續集一般會熱賣。從season到space都驗證了這個規律。
以上是對Draw something的總結。

另外誕生一句名言:不宕機的服務不是好的internet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96

思考的碎片--4.14。轉折點/B/S結構/交友app/照片SNS takeout

http://space.wolun.com.cn/2589/blog/42143.html
思考的碎片--4.14。轉折點/B/S結構/交友app/照片SNS

1.instagram之轉折點
 12人/1B這應該是極端事件,按照我對經濟活動的理解。這類極端事件的本身就應該是活這預示著轉折點的出現。
這和internet bubble當初pets.com上市差不多類型。

這裡略微多說幾句。
讀史以明志。
回頭去看PC的歷史。其實是兩條線交織的。
1.瘦客戶端VS胖客戶端
最早我用過富士通的中型機M-340S FACOM。那個就是終端VS主機的類型
和現在的云是一個意思。
so輪迴是最早的瘦客戶端(大型機無盤工作站)----PC(胖客戶端,功能極強 )--- 瘦客戶端(手機)

2.PC的C/S結構---B/S結構--APP--HTML5
clent/serve結構是PC最早的玩法。
大概2000年初就大量開始使用B/S結構。到今天基本上star-up用的都是B/S結構。這才導致迭代。
就是不斷升級不斷修改bug。這是B/S為基礎的。C/S 比較困難。

So instagram是APP時代的標誌性事件意味著轉折點已來臨。畢竟未來應該是B/S結構而非封閉的APP ecosystem。
這點上還Jobs大神過世也是有聯繫的。大約Apple還能按照大神的road map走兩年。消耗完大神的思想,那麼走下坡路幾乎是必然。
APP轉換到HTML5應該是導火索。

3.三個交友APP使用體驗

用了三個APP
陌陌 微信 SKOUT

陌陌的優勢是和新浪微博可以聯繫。同時可以直接篩選性別。
這樣導致命中率提高同時還可以利用新浪對個人進行篩選。
so總體這裡是國內美女聚集處,且也是高帥富展示豪車的地方。
平均年齡在24歲附近。很少見超過35歲。最高見過48
男女比例關係在虹橋機場大概7:1
日月光蔡嘉大概2:1
總體而言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泡妞網站。按照排名可以是第一的。

微信
魚目混珠,附近的話沒法篩選
這樣人數是最多,但是你無法知道這周圍是送快遞小弟還是跑腿的服務生小妹。
好處是搖一搖。這估計是小妹和小弟最喜歡的
有趣的是時間段上9點附近搖出來都是上課無聊的學生。
6點左右都是服務行業等等客戶的小妹。
甚是有趣。
有人說QQ亦然實名制,但是這個和陌陌的差別是。陌陌是針對陌生人的實名,新浪微博是篩選器。
QQ的實名是針對熟人的實名。而且QQ還有馬甲問題。so你無法知道誰是誰。
但是人數一定是QQ佔多數。
當然多數以後也有劣幣驅逐良幣問題。

SKOUT是在draw something做廣告的。
so安裝了一下,有趣的是英文其實是最好的篩選器。SKOUT是英文環境,會不會用英語交流是一個最好的鑑別小妹小弟的方式。沒有之一。
SKOUT剛查到也有android版本,so還不是一個好的鑑別器。不然還不錯英文+iphone=這樣ONS會是好去處。
接受度高哈。

so這是大致的分析。

4.instagram+Path
這都是照片SNS網站
so這和人和人交互方式有關。畢竟打字=閒聊。照片傳遞的信息比打字要快。
而且正規寫文字和用照片表達,一定是照片信息含量大同時省力。
我意思是Path和instagramVS早前博客模式。

博客=廣播
Path+instagram=電視

這是一個人類交流行為變化的趨勢。不可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38

思考的碎片--行為會計學之軟件資產化處理 takeout

http://space.wolun.com.cn/2589/blog/42113.html
思考的碎片--行為會計學之軟件資產化處理。


反覆思考是用金融行為學還是用行為金融學
還是行為會計學還是會計行為學。

最後還是決定用行為會計學

邏輯是這樣。CFO的價值取向是所謂的人類行為在會計上的體現
所以用行為會計學比較合理。
算不算首創?不知道,也不關心。

so開始說正題

先說兩個基礎命題或者是基礎的結論

具體不去查paper。
我有確切的記憶這是有paper支持的結論

就是邏輯上業績+0.01 0.00 -0.01會均攤分佈

但是實際上+0.01 遠超過-0.01

這也符合我說的行為金融學的範疇
畢竟財務或者會計不是徹底客觀的。很多項目是可調整的。所以沒幾個CFO能忍受-0.01而不去積極調整。

其實我相信還有另外一個命題或者說結論這是沒paper支持的。只是我的直覺。

參與美股遊戲的人都知道,業績公佈後的漲跌。取決於below 還是beat analysis forecast
後來加上了對未來的預期。

so我的結論是beat0.01的同樣會大大超過below0.01 .我說數量上。這是統計學意義上的遊戲。

誰有興趣可以用briefing.com的數據做篇paper。或者capitalIQ的數據。

如果理解以上兩個命題。我這裡來說說軟件資產化的玩法和行為會計學的關聯。

軟件資產化這算一個會計處理。其實我是反對的。但是時下很多企業用這個玩法。
就是讓當期的費用資本化,然後通過折舊平穩各期業績。不讓業績波動太大。
這是積極意義的。
但是毋庸置疑這也會是行為會計學上一個重要課題。即回事一個很好的利潤調節器。
根據這個猜測,推導出一個很有趣的結論

即 可,此來企業即使用軟件資產化這個會計手段的公司。會也必定會:在業績平穩增長期控制利潤表達,即你不用希望他單季beat analysis forecast很多,但是如果可能每次會beat利用前期隱藏利潤逐步釋放業績。(行為學意義在意如果beat 太多他會多吧軟件當作當期費用抵充利潤,做到利潤調節)
反過來當利潤明顯低於analysis forecast他有動力做壞當期業績為日後業績表達奠定基礎。即可還是用軟件資本化這個項目,少計算資本化項目多歸入成本項目。

so這或許會成為一個有趣的視角
觀察企業的業績釋放。

讓大家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39

思考的碎片--4/17 用可描述性區別技術和品牌 takeout

http://space.wolun.com.cn/2589/blog/42171.html
思考的碎片--4/17 用可描述性區別技術和品牌

昨天有說道技術和品牌之間的差別。
技術是人和自然的關係
品牌是人和人的關係

具體到個案如何甄別

這裡提供一個線索:可描述性

可描述性是特指用語言描述

簡單的案例是專利VS版權

專利是必須描述清晰所以15年保護

版權描述起來肯定超越專利的麻煩所以保護期是死後50年

so有一個黑色幽默說2020年以後中國有無數文學著作過版權期。因為50年前即1970前大部分人都。。。可恥可悲。

數字的描述是最清晰的。
比如主頻的速度1G還是2G
so這就是技術。

尺寸是數字。
so Jobs的展示只是從信封拿出,但是intel推的超薄本是在告訴你多少薄。

品牌的可描述性差絕大部分時候需要圖案表達。
so是具象而非抽象。


歸結到哲學

就是形而下的沒形而上的來錢

可描述性越好的東西越是形而下,
宗教是沒可描述性。只能體驗性

so中世紀是什一稅。跨越國度。

so從OCBF看也是從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歷程。

殊途同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40

價值,投資與博弈的思考: 我的操作回顧(一) 散人

http://chencharly.blog.163.com/blog/static/16728725320117211234926/

前言: 寫這篇文章一是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 二來也是為了與那些和我一樣不屑於行賄,不屑於和官匪打交道而進入金融市場追求財務自由的同道進行交流.  本打算留在自己的空間裡的, imeigu的 朋友邀請發到論壇, 盛情難卻, 如果對論壇裡的朋友也有幫助,不勝榮幸,如果沒有,請一笑置之. 至於那些想教訓人的,想炫耀的, 求你別在這貼留言.

看著投資組合裡的股票, 回想起這幾年買賣過的股票也不少了, 但真正自己瞭解的有多少呢? 捫心自問,不超過5只.

     剛開始時跟蹤網遊行業, 學玩網遊,後來實在沒興趣, 就到相關網站查裝備的交易狀況, 查網遊的排名情況, 查遊戲的流量,到論壇上看網友的評論等等以判斷網遊的運營狀況, 最終發現現在的新遊戲基本都是火一陣,很快就降下去了, 而老遊戲的生命週期卻幾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哪一款新遊戲能取得成功? 我根本無法判斷,有些在論壇裡資深玩家看好的新遊戲,上市後遠達不到預期.老遊戲什麼時候壽終正寢? 我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於是認定這個行業不是我能力圈範圍, 但當初自己怎麼就覺得能瞭解這個行業呢? 剛開始買巨人,是看好史玉柱對網遊的痴迷,所有網遊企業裡面,只有史玉柱是花整天時間在網上玩遊戲的,他應該瞭解玩家的想法和胃口, 加上巨人公司超強的營銷能力, 其開發的新遊戲應該能夠成功, 但第二款大製作的<巨人>遊戲上市後,卻鎩羽而歸,讓我大跌眼鏡, 我的投資也隨著股票價格跌到新低而大幅虧損.在金融危機的幾乎最低處,我又將巨人股票換成完美時空,認為完美時空的研發能力強, 能不斷推出新的遊戲.結果似乎很成功,完美的股票從$8漲到$52(我買入價格大約是$15,$45以上賣出), 而巨人一直在低位徘徊.現在仔細想來,這次成功絕對不是一次成功的價值投資, 只不過是一次僥倖, 或者說是一次僥倖的成功交易(完美最近又回到$16-19左右). 靜下心來想, 我雖然瞭解了一點巨人和完美時空的特點和競爭力, 但對於這個行業以及其中的企業未來的發展演變一點把握也沒有,誰的下一款新遊戲能成功? 誰會在競爭中被淘汰? 企業未來的現金流能保持多久? 這些問題都是我無法判斷和回答的, 因此, 我對巨人和完美的所謂價值投資, 根本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 只是一次基於企業目前淨資產和盈利為基礎來計算以預測未來盈利及市場反應所進行的一次市場博弈, 簡單的說是基於價值的市場博弈, 而不是基於價值的投資. 博弈需要按博弈的規則操作, 投資需要按投資的規則操作, 如果說要總結經驗教訓的話, 或許是: 我在巨人和完美上投注都是博弈而非投資, 但巨人卻按投資來操作,因此失敗; 而在完美上按照博弈來操作,因此成功.

    第二個跟蹤的行業是太陽能, 能源瓶頸一定是下一次全球經濟騰飛的關鍵, 如果中國和印度都要過上美國人的生活方式, 石油恐怕漲到$200美金/桶都不止,因此新能源極有可能是下一個牛市的領頭牛, 而太陽能是所有新能源中最有可能勝出的領域. 因此,太陽能光伏進入了視線.金融危機前,在美國上市的9只中國太陽能光伏股都是光芒耀眼的白馬, 危機最低點時,基本都跌了90%以上. 在跟蹤研究這個行業時,就意識到行業的前景雖然美好,但行業受政府補貼政策,匯率, 新技術等等因素影響非常大,而且具體哪一個企業最終能夠勝出, 根本無法判斷,  雖然我對這個領域不熟悉,但每天瀏覽一些太陽能光伏的專業網站,關注最新的技術,產品價格趨勢,再通過對財報的分析, 還是能分辨出現時領先的企業的, 因此,一開始就清楚明白的知道要做交易, 而不能按投資來做, 如果按投資來做, 恐怕被套得很慘,因為這次美股調整, 所有的太陽能中概股都跌破淨資產,13只光伏中概股, 按星期五收盤價, 最低的0.37PB, 最高的0.75PB,  回顧自己在太陽能股票上的操作, 在行業裡最有競爭力的股票上來回做了幾次成功的波段, 究其原因, 自始至終都基於價值但按博弈的思路進行操作. 如果按投資的買進持有策略, 現在結局就慘了. 還有就是港股的保利協鑫, 中投1.8港元入股,當時多晶硅價格掉到$50/kg, 我估計應該到谷底了,經過測算保利協鑫的價值大約在2.5-4.2之間,因此1.8-2.0吃進,但隨即發現大股東不地道,溢價200億收購的多晶硅資 產,根據價值投資的規則, 大股東不誠信的公司別碰,於是基本平價割肉出局, 結果保利協鑫掉到1.2,然後漲到5.7, 現在又掉回2.7, 基本符合我的測算. 如果按價值進行博弈操作的話, 或許可以吃一波段, 當然,與狼共舞的博弈不能用重倉.

     第三個行業跟蹤的是體育服裝, 因為在快消品行業摸爬滾打了近10年, 因此, 對於企業的4PS相對瞭解, 從2009年報中將各家企業的4PS狀況列舉出來後, 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李寧的品牌存在空心化的問題, 而匹克和安踏的定位較好,當時正當匹克上市,比較價格後立即在上市後跌破3.5元以下吃進匹克, 記得在6元以上賣出一半,然後在4.8撿回來,接著到6以上又賣出一半,誰知股價又跌回4.8,於是又撿了回來,接著在5.4拋完, 但匹克的股價又沖過6, 很快隨著李寧和動向爆出營業額下降的消息, 整個行業從20%的增長到停滯, 同板塊的股票價格也大幅回落.在回落沒到底時,抄了動向的底,結果被套,但抄底動向的價格已經完全具備了價值, 因此雖然被套卻也並不擔心. 現在細細想來, 當初買入匹克時,是基於其投資價值, 但因為2010年我的思路策略一直是部分倉位投資,部分倉位交易, 同時從估值上看, 6以上已經是超過正常估值了,但還沒超過樂觀估值, 因此,在6以上賣出了部分.後來在5.4賣完是因為和動向比較,動向性價比更高. 回顧來看, 我這個半投資半博弈的操作似乎還算成功, 如果是按投資操作,現在可不太妙, 匹克跌到歷史新低,因為行業從整體增長20%以上一下就進入到了增長放緩甚至停滯狀態. 想起以前在Q群裡的群友,想當然的看好李寧,因為是行業龍頭嘛,品牌最響嘛,如果投資了李寧,看看現在的股價(到了金融危機時的最低價,從反彈高點起算跌 幅75%),可真是欲哭無淚啊, 偽價值投資真的是會害死人的. 另一個教訓是基於行業增長的股票也要特別小心,因為行業的增長誰也不知到何時會停滯,而一旦停滯,白馬股立即變成死耗子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54

價值,投資與博弈的思考: 我的操作回顧(二) 散人

http://chencharly.blog.163.com/blog/static/167287253201172294750193/

    第四個行業跟蹤的是連鎖酒店,超市和快餐, 最初是如家, 因為出差的緣故,如家給我的感覺是服務很好,而且不同的店, 服務基本能做到標準化, 以前做企業時曾經在不同的城市設立過分公司和辦事處, 對於遠離總部的管理也頭疼過好一陣子. 因此, 對如家不同的分店服務都能標準化印象非常深刻, 金融危機的幾乎最低點時,將浮虧嚴重的巨人換成了完美和如家, 因為如家當時的淨資產是$6, 每股現金都達到接近$4, 因為高速開店,因此報表是虧損的.但剔除新開店因素,將財務報表重新編排分析後, 我計算出如家的價值應該在$28-42之間, 於是在低於$8的時候不斷吃進,甚至在2009年3月時用了margin. 但最遺憾的是我當時沒有清晰的策略, 可以說是在博弈和投資之間的混沌狀態, 採取了部分倉位做波段,部分倉位投資的策略, 儘管每次波段的階段性頂部都抓的不錯,但在底部卻總不願意撿回來,心裡總想著會更低, 因為股價比持倉成本高很多嘛, 相信不少朋友有類似的體會, 結果2/3的倉位沒有留到自己認定的$28以上賣出了. 僅有的1/3倉位, 大部分在$28-42之間出完, 小部分出在$50左右. 之後就一直作壁上觀, 因為如家再也沒有跌破$28了, 一直在$32-45之間波動. 況且, 自買入如家以來,出差都住經濟型酒店,而且每晚換一個分店, 雖然我也瞭解如家,7天和漢庭之間的一些區別, 但看不出這3家哪一家有特別的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 如家是龍頭,開始時服務比較好, 漢庭更趨向於商務定位, 7天價格稍微低些, 快速擴張,初期服務不太行,後期改善不少, 但平心而論, 就我自己的經歷而言, 它們之間對於客戶而言, 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沒有明顯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優勢, 也因此就錯過了漢庭和7天上市後低價買入的機會. 回顧在如家上的操作, 部分博弈部分價值投資的策略遠遠比不上單純價值投資的策略, 而我得出的教訓是當股價遠遠低於價值時, 一定要堅持價值, 絕對不要做波段操作. 但在如家的這次投註上, 我也說不清楚是投資還是博弈, 說是投資吧, 我確實是看到價格遠遠低於價值而買進的,原來也打算拿幾年應該能漲到價值區間的, 但沒想到才不到1年,如家就漲到最高$52, 但如果作為投資來說, 我其實並沒有真正能找出如家有別於漢庭,7天之間的獨特的競爭力, 我的出發點還是基於市場會修復如家的價值, 而不是投資於如家, 跟隨如家的價值成長. 因此, 從這個角度說, 我在如家的操作還是基於價值的博弈,而非投資, 其關鍵點還是在於我仍然無法確定如家優於漢庭,7天等競爭對手的獨特競爭優勢,所以不敢長期持有,只是預期到市場會將如家的價格修復回到其價值區間 ($28-42).  

    金融危機時,還搭了趟趙丹陽的順風車,5.8-6之間買了物美商業, 也因此開始跟蹤連鎖超市, 後來根據估值模型,在13時賣出, 但之後物美再也沒有低過13港元. 後來在連鎖領域裡也發現了一些有競爭優勢的企業, 但這個行業可能太容易理解又或許別的原因, 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找不到便宜貨, 這也是價值投資最難的地方: 既要有tenbagger的面相,價格又要低到有足夠的安全邊際的機會微乎其微, 等幾年都不定能有一次入場的機會.

 

    第五個行業是銀行, 應該說是金融業, 今後也打算學習跟蹤保險業. 當時跟蹤銀行業是因為A股的銀行是最便宜的行業之一了, 而且銀行也的利潤很不錯, 花了半年多的時間讀報表, 讀貨幣銀行學相關的書籍, 才終於對銀行的業務運營有些瞭解. 但對於A股的大盤, 我一直不看好, 因此,一到階段性高點, 我就忍不住賣掉, 因為大盤不好,以後還有機會買回來, 而對A股大盤的判斷,我以前的博文裡講過, 是非常容易的, 一旦超過3000點我就在股指期貨上做空, 到階段性低點就買入銀行股和能源(主要是煤炭), 雖然2010年至今,金融股的走勢不好,但我在A股的操作卻是最成功的, 銀行股和股指期貨兩頭都賺錢,這次大調整,美股和港股都被套了, 而A股不但沒被套, 做空的股指期貨反而是賺得最多的一波(4月14日,15日做空的股指期貨,是根據交易系統的信號,抓在最頂上). 現在細細想來, 因為明確了A股的大盤走勢, 因此,  不自覺地進行了波段操作, 買入是因為銀行股已經具備了價值, 賣出則是根據對大盤的判斷博弈. 單純從博弈的角度來說, 以A股的銀行股進行波段操作並不是好的選擇, 但其他的稍微有些優勢的(還不到競爭優勢)甚至有些概念(並沒有實際業績支撐)的股票,價格仍舊虛高, 毫無價值可言, 即使是做波段, 我也不敢買. 即便是銀行股如此不堪的走勢, 幾次波段仍然算是成功的操作. 究其原因, 和太陽能光伏一樣, 從一開始我就不自覺的運用了博弈的思路和操作. 之所以說不自覺, 是因為當時自己也是懵懵懂懂的, 自以為是價值投資, 其實也沒搞懂是投資還是博弈, 現在寫這篇文章的目地就是幫助自己理順和清晰思路.  

    說到銀行股, 我的重倉股之一是富國銀行,是搭巴菲特的順風車,  因為巴菲特已經把富國銀行的核心競爭力講得很清楚了,而且他也在不斷加倉, 根據我自己的估值模型,也完全具備投資價值, 因此在$22-24重倉買入, 當然,之前還有個小插曲, 在富國銀行跌到$10的時候我買入了部分, 那時還沒搞出估值模型, 在$12-15之間賣出了, 等搞出估值模型一算, 在$22-24之間又重新買回來.漲到$30多了, 本來想賣出部分倉位的(前面說過我的策略基本是部分倉位投資和部分波段,因為不看好後市), 正巧看到芒格的年會講話, 說富國銀行被嚴重低估. 於是持股不動, 誰知一波調整,將股價打回$23, 我在回調到$25時開始不斷買進, 然後價格又漲到$30以上, 這時我的交易系統出了賣出信號, 這次我也不聽芒格的話了(雖然我很崇拜他), 在$30以上出掉了2/3的倉位, 果不其然, 現在富國銀行又回到了$23左右,昨天收盤是$22.9,(這次我是在回調到$24開始買進的).現在我的倉位最重的仍然是富國銀行, 因為道理很簡單, 富國銀行在金融危機如此惡劣的狀況下仍舊保持盈利, 可見它的風險控制能力, 保守估計每年$2以上的盈利,未來10年不會有問題,也就是說保守估計每年8-12%的回報率是完全可以預期的, 難怪巴菲特一直在加倉. 寫這段話並不是炫耀, 如果2位大師是大象,我也就是一隻連螞蟻. 條件不一樣, 操作自然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變化, 以後再詳細寫這方面的話題. 在富國銀行的操作上, 買入是基於價值, 賣出是基於市場預期和估值的綜合考慮, 我對富國銀行的估值是(27,32,46), 但銀行業的環境不樂觀, 因此到了階段性頂部,接近32的正常估值價格而決定賣出. 如果是價值投資, 那麼就應該一直持有富國銀行不動, 分享企業盈利帶來的價值增長, 這也正是巴菲特說做的. 簡單說吧, 巴菲特每年有500億美元成本接近零利息20年期甚至更長的保險浮存金, 他只需要找到回報率5%以上的長期的安全投資,他的淨資產回報率就很可觀了. 但富國銀行將來不可能還有快速增長, 因此對巴菲特來說是非常理想的投資標的, 而對於我這樣的小散來說,卻還不夠理想. 所以, 我認為自己在富國銀行上的操作還是正確的.作為巴菲特來說,不能進行博弈,因為他的資金量太大,因此只能投資,而且浮存金畢竟還是別人的錢,因此其投資是 安全第一,成長第二, 還必須是龐然大物的標的, 我沒有必要照搬照抄巴菲特的操作,畢竟我的情況和他的不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55

價值,投資與博弈的思考: 我的操作回顧(三) 散人

http://chencharly.blog.163.com/blog/static/16728725320117236194161/
  第六個行業是醫療器械, 要不是寫這篇文章, 連我自己都不知道已經跟蹤了6個行業, 09年危機過後就在考慮如何抵禦通脹,自然就注意到了醫藥行業, 但對醫藥確實一竅不通, 各種各樣的新藥, 同一種病,幾十種藥,哪樣藥療效效如何, 有什麼副作用,誰的產品更有競爭力等等等等, 更是一頭霧水. 其他行業還可以借助網絡的搜索, 而醫藥行業實在沒有辦法入門. 於是, 鎖定了醫療服務和醫療器械, 而醫療器械更容易理解, 機械和電子製造業的高端嘛, 這方面中國已經初具人力資源優勢, 技術也快速接近西方了, 低端製造業轉移到了中國, 中高端也有同樣的趨勢. 而且, 醫療器械的利潤率也比較誘人, 和A股的醫療行業股票比較起來, 美股的邁瑞,康輝,港股的創生,微創價格都不貴, 正如我在<我的股市心路歷程(二)>裡說的, 以微創和創生上市時的ROE作為參數進行估值, 沒有將市場悲觀時的預期考慮進來, 結果入場早了, 創生進去後有30%的浮盈, 但我是滿懷信心地準備做價值投資的,因此並沒有賣出做波段操作. 微創在7左右買入, 之後幾次漲到7.5左右, 都沒動, 然後就破位下跌, 在5.4左右補倉將成本拉到6, 結果一波反彈到了6, 交易系統也給出了賣出信號, 本打算出一半的,想想堅持價值投資吧, 結果猶豫了一下,沒動, 然後股價繼續破位,一直到現在的3.3左右, 自以為是價值投資, 結果現在一反省, 其實我只是看好這個行業, 雖然也分析了邁瑞,微創,創生,康輝的財報, 也能分辨出一些企業的特點和競爭力, 但說到哪個企業有核心競爭力,我還真不敢肯定,只是個模模糊糊的感覺, 沒能真正理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估值時又沒留出足夠的安全邊際, 因此在微創的操作上徹底失敗, 在我的組合裡現在受傷最重. 自以為是價值投資, 其實卻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偽價值投資操作, 無異於賭博. 假如明白自己是基於行業增長及市場對抗通脹或滯漲預期的博弈的話, 根據我的交易系統波段操作, 說不好這兩個股票都能小賺一筆.  不過, 在美股對於邁瑞的操作倒不算失敗, 因為給邁瑞的估值是$16(保守),$25(中間),$37(樂觀) , 所以在$26左右買進, $28-30賣出, 半倉投資,半倉來回做了3次波段, 因此,這次邁瑞破位, 雖然被套, 但前幾次的波段利潤仍然超過現在倉位的浮虧. 真是諷刺啊.

 

    寫文章一是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 二來也是為了與那些和我一樣不屑於行賄,不屑於和官匪打交道而進入金融市場追求財務自由的同道進行交流. 之所以一口氣寫完這篇文章,是自己也迫不及待的想理清自己的思路.

    一直以來,我總覺得對價值投資和博弈模模糊糊, 也覺得自己是價值投資,但在策略上又根據宏觀趨勢做出投資與博弈相結合的策略,進行投資與波段操作, 感覺混混沌沌, 若有所悟卻又說不清楚, 因此開始寫這篇文章. 而文章寫到這裡,我自己也嚇了一跳: 我這幾年的收益竟然幾乎全部來自於基於價值的博弈, 而非價值投資, 自認為是價值投資的操作, 卻淪為徹頭徹尾的偽價值投資, 而且損失最大!

    價值投資的關鍵是識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其次是進行估值, 並在估值時留下足夠的安全邊際, 然後就是耐心的等待. 沒有純粹的價值投資, 因為即使是巴菲特在長期持有並分享企業價值成長的同時, 也獲取了部分市場博弈的收益------超過價值賣出股票, 其超過價值部分,就是市場博弈的利潤, 而價值投資的第一個難點在於識別企業的競爭力, 這幾年我不可謂不勤奮, 自己也有15年做企業的經歷, 但跟蹤操作過的這麼多股票裡邊, 真正能理解並能明確核心競爭力的,不超過5只股票; 價值投資的第二個難點是: 有核心競爭力企業的tenbagger, 很難有便宜的時候, 芒格的所謂一生在卡片上只打20個孔就非常形象的說明了這個問題, 記得段永平也說過,價值投資最難的是手裡拿著一堆現金卻找不到投資標的,機會不是隨處可見的, 否則就不叫做"機會"了.但一旦這種機會出現, 一定要重倉殺入, 因為這是一生中少有的賺大錢的時候, 甚至是一次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的時候, 所以,平時一定要做好準備: 一, 跟蹤識別一籃子有核心競爭力的tenbagger; 二, 等到機會來時, 還要有足夠的現金; 三, 要有膽量重倉殺入,而膽量來自於對企業的研究和估值的把握. 價值投資很容易變成偽價值投資, 其區別在於能否真正理解企業,能否識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偽價值投資的致命之處在於沒有風險控制, 自以為的價值投資就變成了賭博.

    市場上更多的機會是基於價值的博弈機會, 或者是其他的博弈機會. 作為資金小的職業散戶, 沒有工資等其他來源的話, 如果只是做價值投資, 很難維持生計, 因為投資的機會少,時間長, 但每個月要養家餬口,不可能每個月去賣股票來維持家用, 因此, 還要經常抓一些基於價值的博弈利潤, 甚至是其他的博弈利潤, 資金小的好處是靈活, 如果博弈的機會抓的好的話,每年20%的收益率,甚至更高都不是難事. 真正難的是大資金, 象巴菲特那樣的大資金,每年20%的收益率當之無愧為股神.

進了金融市場,就如同上了戰場,要做<亮劍>裡的李云龍, 千萬別生搬硬套,刻舟求劍.   

這篇文章幫助我理清了自己的思路, 如果對你也有幫助,不勝榮幸,如果沒有,請一笑置之.

散人於2011年8月23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