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資本意誌改變中國----兼論股市的多線邏輯 二月立春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2vesu.html

 一直有本文題目這樣的感慨,與資本市場相處越久,了解中國的歷史和近現代史越多,這個感覺就越是強烈,那些沈屙淤久的觀念和守舊慣性,被舉重若輕的一一破解,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史,走到今天,已經進入到縱深階段,也是最具成敗意義的關鍵階段,可以說,只準成功,不許失敗,也失敗不起!

 

2012年,我曾和朋友說現在的股票市場可比2002年的房地產市場,中國經濟的蝶變,必須有一次資本市場的大爆發做背景,若成,就是新天地,反之,就是拉美化二十一世紀的再版,好一點也就是延續日本在頂峰之後的走勢;今天我們看到這個事情正在進程中,它絕不是一次簡單的牛市,按照許多人教條式的理解,如今經濟狀況本身也不允許出現什麽牛市,沒能熊市就不錯了,大多數活躍在各類媒體上的財經從業人員,專家半專家們,都對資本市場的邏輯做簡單化解讀,這種機械與教條是死讀書的產物,用這種見地來判斷市場與經濟肯定是錯誤的,1800點就很貴的股市今天在4300點,同期GDP是下滑的,CPI也到了近乎通縮的境地,如果因此就放棄曾經堅持的價值判斷理論,轉而屈身認同這完全是資金寬松化的結果,從而得出股市和實體經濟關聯度不高的結論,那就是再一次被現象迷了眼,這樣下去,永遠會被現象所左右,被現實打臉,霧里看花而不得真諦。

 

股市的存在與作用,是有多線邏輯的,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側重,最終走向相對的成熟與健康,發展是沒有止境的,永遠會有新的邏輯線出現,這取決於其服務的經濟體系,所謂時移世易,變法宜矣,最後達到一個綜合的、動態的均衡,整個過程里,各邏輯線之間是互補的,互動的,有牽引的。

 

一般經典的、達成共識的邏輯線是,一家企業,發展良好,獲得資本市場的融資權,人們依據其行業特性,發展增速,來給定一個基本的溢價,讓其上市,然後用一系列數據,諸如凈資產收益率,市盈率,市凈率和分紅率等等來衡量其證券價格的合理性,認為合理或低估則投買入票,反之投賣出票,這也是價值投資的一個基本概述,人們也發現,最終那些優秀的企業,他們都是經得起這個框架的推敲的,也經得起時間的磨礪,時間越長,越證明這一方法論的正確,也因此價值投資被奉為經典。

 

但是經典並不意味著執行與發展過程的死板,尤其是在實體產業發生轉型和升級的時候,或者整體社會生產關系架構發生變革的時候,讓這個經典的投資邏輯線貫穿始終是不可能的,因為在有些時點根本不具備條件,市場發展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邏輯線,它是多元的,最後殊途同歸,只有這樣才能實事求是的發展。

 

比如按照資本市場的最基本屬性,資本是為優秀的效率服務的,可是中國股市開埠的時候,它卻是為國企解困服務的,這就是股市當時的邏輯線,根本談不上效率二字,怎麽辦,有合理性嗎,說得通嗎?但如果奉行經典,資金面對這樣的服務對象,股市還開不開呢?其實對於在整體上全部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中國,能上市本身就是先進性的體現,沒有這個起點,哪里還有後面精彩紛呈的三十年經濟騰飛?

 

再者,按照優勝劣汰的資本市場基本運行規則,三年ST的企業應不應該立即退市呢,應不應該留著它玩烏雞變鳳凰的遊戲呢?這個我曾經多次抨擊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制度,在中國股市綿陽年了近二十年的“惡政”,是不是毫無可取之處呢?不是的,對於舉國計劃經濟體制那麽多年走下來的慣性而言,開設資本市場輔助改制已經是突破,當初讓處於困難的企業上市之初就已經埋下日後必然會有大批企業水土不服會虧損再虧損,如果對其處以極刑,像完全市場化運作的美國股市那樣,必然會給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過渡的中國帶來大麻煩,因為當時的上市公司背後是大量的國企員工,讓企業倒閉很容易,但是產權市場極不成熟,更沒有專門清算企業倒閉之後的相應體系,員工安置問題就更是毫無頭緒,這種情況下,引進已經市場化運作的優質資產,盤活已經死亡的老企業,當然是社會支付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唯一方法,表面上看在資本市場層面它是違背了價值投資的基本原則,但是對於大轉制過程的經濟體而言,這是對全社會來說最高的價值取向。

 

其三,與建立至今的中國股市一樣,最初美國股市發展的時候,也肯定是給那些已經盈利的,有穩定業績回報的企業服務的,隨著經濟規模和產業發展的不斷提升,企業發展的方式越來越不拘泥於傳統,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對資金的渴求也越來越大,資本市場發現,按照不盈利就不能給融資資格的做法是不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的,因為那些有技術,有市場,有人才的企業,僅僅因為資金就捆住手腳不能大展宏圖是對社會優秀價值的損害,所以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現了納斯達克市場,允許那些有前途但沒資金還在虧損的企業上市融資,經過近五十年的發展,今日納斯達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也成為孕育和推動人類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最重要的力量。

可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資本市場的投資邏輯線在不斷多元發展的,那些虧損的,不分紅的企業,也可以成就偉大的投資傳奇,今日市值1700億美元的亞馬遜,仍然在虧損,但不影響亞馬遜對社會價值的貢獻,投資者也分享了亞馬遜市值的持續增長,這家企業所不同的,就是CEO貝索斯始終不認為企業已經走到了成熟期,他永遠有做不完的事,他需要把賺來的錢不斷的投入再投入,他教育投資者,看不懂看不慣他這樣的就請走開,他會帶那些堅信貝索斯理念的投資者觸摸更高遠的天。

 

因為不能讓非營利企業上市,中國在過去十年互聯網大發展的時期失去了近三萬億市值的相關企業,三大門戶網和阿里、百度、騰訊是代表,這些企業今天的成就和市值牽引能力,如果留在本土資本市場,會帶來更大的積極效應,所以走過這個階段,中國已經清醒的認識到,那些新興的先進產業,那些有獨特模式創新的傳統產業,沒有盈利,一樣可以成為上市融資的標的。

 

綜合的看,資本市場的核心投資邏輯線,並不是唯一的,是有多種價值取向的,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發展走向上,會有不同的側重,這個價值取向的中心點不是單純為投資者而備的,衡量它合理與否的準則是看對全社會的價值,價值投資與價值投資理念任何時候都是對的,它是永恒的,也是資本市場基本價值中樞的所在,但卻並不和多種邏輯線相沖突,只不過它所代表的是投資方的價值判斷,但是就全社會而言,資本市場還有更重要的使命,這一點是隨著境況的不同和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的,為社會價值服務的最高準則,分流了不同時期的投資邏輯線,看準這一點,就一定可以把握機會,如果不能理清這個思路,教條機械的看市場,錯失大好的機會不說,還會出大錯。

 

中國的證券分析界里,存在著大量的教條者、食腐人和賣鏟者,表面上是堅持和宣揚理念,實際是不學無術,拒絕思考,或者根本就是忽悠人賣鏟,大有混市場的嫌疑;以李大霄先生為代表的教條者,執價值投資大棒,上市盈率枷鎖,斥中小創業板中的許多股票為黑五類,居然用上文革那一套不堪的東西;還有許許多多寫報紙專欄的或者上電視分析布道的人為食腐人代表,不學歷史,不深究國情,學一點皮毛,把弄價值投資,拿市盈率做標尺,於是2000點的股市是貴的,因為經濟預期不行,1000點的創業板就瘋了,比一比主板是什麽估值麽?等到3500點的主板和2000點的創業板出現,不再能自圓其說,就解釋為,本輪牛市和經濟基本面無關,資金推動性的,看資金就行了;還有個搞技術分析的英強,賣鏟人的代表,天天吹噓自己神勇,漲跌他都對,買他的書更對!這些人,我稱之為市井經濟學家,既媚俗大眾,又利用大眾,實在是應該深度批評的,因為他們把握了話語權,卻不能真正有益於大眾,既然以此為職業,以此謀生,那就應該盡可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幫助大眾領悟股市的多元邏輯,盡可能先於市場,撥開迷霧;好在畢竟整體市場在向前發展,也出現了許多不錯的從業者,可能也有認識上的偏差,但在態度上是認真而誠懇的。

 

現在的市況讓不少人再提價值投資似乎有點底氣不足,但我想說任何時候不可否認價值投資,只是要清楚市場並沒有以價值投資為準繩,到了一定階段它自然會和價值投資的核心理念重疊,但自始至終,市場是以資本意誌為導向的,而資本意誌,服務的是更高階的社會價值。

 

整個改革開放30多年,本質就是不斷向市場化方向推進,這期間完成了一件大事就是絕大部分的企業實現了股份制改造,他們其中的佼佼者也都在近年陸續上市,上市之後又完成了股權分置改造,為進一步充分市場化打造基本條件,與此同時培育基層的民營經濟,這一點做得很成功,也證明了完全市場化條件下精英企業不僅會層出不窮,還能引領產業發展方向,不需要國家花錢還能成為納稅來源,就未來而言,這必然是今後國家發展的方向。

 

中國國營企業的改革,在經歷最初破繭般的上市潮之後,一部分已經通過換殼形式徹底改變了,留下的大型央企和許多省市重點國企,在新常態下失去了活力,本質上,國營企業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不具有自我更新和產業升級的能力,這是產權,市場化程度與相對壟斷的多方條件造成的,是必然現象,他們所從事的行業,多數是傳統產業,在經過整個中國近30年高速發展之後,其產能已經達到完全的飽和,一群白白胖胖的他們沒有什麽大過錯,改制也改的,努力也努力過了,但是接受產能過剩,自檢自裁,升級換代,為臃腫而裁員,這些痛苦的自戕活計,他們是做不來的,只能有賴於各級家長幫忙了,可是今天幫你一帶一路是可以的,難度已然不小,明天再繼續,就幾乎不再有可能,不再有空間了,靠什麽引領未來?很簡單,靠轉型,靠新興產業,靠持續誕生新興產業的創新環境,靠不需要政府做什麽,只要給點陽光就能燦爛的市場體制下的基層企業大發展來接續未來;那麽這些國營體系外的企業如何大發展?一是上位央企國企搞合作,產權改革,二是獲得充裕發展資金,不拘一格降人才,迅速創造出密布各類產業中活躍的、自給自足又有納稅能力的新企業,徹底把中國經濟牽引到新時代,這個,就是我說的,更高的社會價值,也是資本市場現階段下最核心的投資邏輯,是主線,將貫穿這一波牛市的全程。

 

在當前總體產業結構下,央企和國企仍然占據相當大的社會資源,資產配置資源,市場壟斷資源,而他們恰恰又是業務相對傳統,產能已經過剩的群體,這些老態卻勢力強大的國企,效率不高但站位有優勢,不管在遭遇危機的特殊時期,還是在資金流水需要活躍的寬松時期,錢都很容易被他們截流,走不到最迫切需要的新產業族群中去,政府釋放出來的資金寬松度沒有一個很好的渠道讓基層的各級民營企業受益,這是一直以來轉型經濟只停留在說的多而做的少的根源,故而表面上人們看到那些傳統體制下老牌企業越來越賺錢,相應的其股票越來越“有價值”,乃至出現“罕見的價值”,但實體經濟的表現和預期卻是越來越疲軟無望,緊接著通脹開始漸漸塌陷,甚至要走到通縮的邊緣,如此這般,這些罕見的價值的出現,與實體經濟擴張態勢的收縮放在一起,到底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偽的?

 

如何把錢送到最需要者的手中,這是當代中國經濟的爆破點,很多傳統的力量難以破除,只能曲線達標,既然存在截留資金的特別階層,而他們的主業有沒有再投資的價值,那麽讓他們掌握的資本進入股市,再加上杠桿,放大資金效應,讓資本市場實施資本意誌,尋找最有效率的群體,把資金落實到那些最需要資本的產業靈動者,通過這種不得已的曲線傳導,完成資本意誌培育出的新產業群體,這應該是中國特有的睿智之舉,傳統的壁壘,最終通過資本曲線越過,給了中國股市,尤其是中國創業板一個極為特殊的使命。

 

說到底,資本市場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不能就股市而股市,股市不僅僅為投資邏輯而生,投資邏輯只是伴生邏輯,如果一個資本市場,在出現了罕見的投資價值同時,應對的實體經濟卻是不斷下滑的,這個擰巴是不是應該引起人們的警醒?而另一面,如果一個泡沫叢生的資本市場,其應對的實體經濟止住了通縮趨勢,優化了產業結構,並最終遏制了GDP下滑,或者大大優化了GDP的含金量,那麽這樣的一個泡沫,相比前面的罕見價值,哪一個對社會價值的貢獻大?哪一個是提供了正能量的呢?

 

本人這兩年對於代表中國傳統企業的所謂“藍籌股”和代表新興產業的創業板研究著墨較多,看到兩者未來的發展關系,雙方並非決然對立,未來是要融合的,但前提是新興產業必須得到超常規發展,除了外部市場的傳導,這是引發中國此輪牛市的最核心力量,它絕對是有新勢力所引導的,是以創業板早在2013年初就走出的牛市行情為標誌,主板是跟隨者,至今它仍是跟隨者,並且最後全部過程下來,在牛市的中後期它始終都將是創業板的跟隨者,因為中國社會需要經歷這個過程做產業產權結構上最徹底也是最大規模的改革。

 

這個邏輯指向,資本市場本身暫時是解釋不清楚的,創業板估值“沒法兒看”,相比之下主板估值明顯低估,可是要看實體經濟,看疲軟的GDP增速的話,與實體經濟對應程度更高的主板估值豈不是太高估了呢?這怎麽可能成為行情縱深發展的邏輯主線呢?

那麽好了,如果你承認資本市場是多種邏輯線所支配的,那麽就應該明白,今日現狀是更高的社會價值取向所決定的,我們的市場還遠未成熟,社會元素的包容度遠遠不夠,所以會出現決定性的邏輯並不完全在市場內部的情況,這些,對於初期發展的中國股市完全合理,對於視野僅僅在股市自身一批觀察者,出現完全的盲點也非常合理。

 

如果能夠理解本文所述的那些更為宏觀的邏輯,就不難理解政府對股市的呵護態度,甚至可以感知其傾向性,去年我的系列文章《A股沒有藍籌股》一文中,曾指出由於A股沒有真正的藍籌股,因此一旦牛市起將沒有慢牛,只有瘋牛,現在這個情況,市場已經在演繹中了,主板跑得幅度過大,人們就能夠聽到監管聲音。

 

牛市慢走,因為有很多大事要在這個過程中去做,而且要做出質量,牛市一定不能有過渡設計的嫌疑,因為真實的資本意誌是會自覺自動的尋找效率的,這需要時間,創業板這位絕對的領導者也需要躑躅思考,因為它肩負著不凡的責任。本文在構思寫作中,不經意看到曾任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婁剛的電視節目,對他的發言很有共鳴,基本上可以作為本文論點的背書,他說:這次牛市的偉大,在於第一次出現了資本采取的主動權,沒有政府力量的主導,沒有四萬億,沒有大刀闊斧的這樣那樣的改革,資本通過選擇並購,選擇基層的資本整合,使得存量資本被徹底盤活,巨大的民間資本,主動積極的自願參與創業發展,這好過任何一個四萬億,好過任何一個大規模的,從上而下的,主動設計式的改革,讓市場去辦市場的事兒,讓資本去辦資本的事兒,資本天生有風險,它自己會消除風險,無需任何人提醒,只要現下這個環境不變,那麽這個牛市的核心推動力就不會改變,牛市進程還遠未過半。

 

 雖然這類智者的聲音不太聽到,但是正在發生的事實本身已經勝過一切,相比之下,本文對現實現狀的分析,應該也屬少見,能總結成文至此的,不謙虛的說,可能是近年來最深刻的一次解讀,沒有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96

余文樂 郭子健 香港仔,守住初心本意的抗爭 2017-08-11

1 : GS(14)@2017-08-18 07:08:27

https://www.am730.com.hk/news/%E ... a%97%e7%88%ad-90794
自從2013年周星馳與郭子健合導的《西遊.降魔篇》票房大賣,這四年間「西遊記」必在賀歲片之列,當不少香港觀眾已聞「西遊」色變時,今年暑假美猴王又再跳出來,且慢,別以為又來一次西遊reboot,這次由郭子健個人執導的《悟空傳》,改編自「今何在」的同名小說,破格地沒有唐僧也不談取西經,卻在花果山上演一場凡民齊心抗天命之戰,戲裡戲外貫徹熟悉的「郭子健式」熱血拼搏態度,郭導形容悟空與楊戩猶如一體兩面,年輕時都像悟空充滿火熱理想,在社會「上位」後漸變成建制裡的楊戩,「對楊戩的歷程,我是較多留白,明知沒辦法抗逆,但難掩心中憤怒和壓抑,他是否只能服膺於制度?或是要以自己方式走一條比悟空更難走的路?」迎戰無可抗逆的力量,守住初心本意,郭子健以合拍片的模式,送上香港人才能心領神會的花果山精神。

文:許惠敏
圖:蘇文傑、林俊源
髮型:Ben Yeung(余文樂)
化妝:Jenny Tziong(余文樂)
場地:如心艾朗酒店(余文樂)、Hotel Icon(郭子健)

news-images
無論在香港或內地或合拍電影,經常面對不可抗逆的事,我只有想盡一切辦法,令自己不受干擾去拍自己想拍的戲。

不可逆 仍堅持
記得兩年前訪問郭子健,那是雨傘運動之後,他自言要借《全力扣殺》勉勵港人,「失敗唔緊要,最重要堅持,當你唔滿意現在的狀況,想去改變,就要做!」郭回想,那年他正構思改編《悟空傳》,2000年寫成的原作被捧為網絡第一書,12年後,郭子健拍《降魔篇》才初讀小說,「故事沒甚麼鋪排或情節,主要是情緒對白,卻言中我心,特別是不服於天命的對抗心,這是年輕人的吶喊,對當年大學生或文化人甚具衝擊力!」小說裡悟空「明知輸都拼死堅持」的精神,與《打擂台》和《全力扣殺》等舊作品的主題不謀而合,「現在香港的年輕人,覺得生活環境很絕望,正如孫悟空的成長,牠發現世界不是圍住自己轉,儘管在天宮無能為力,有些事情仍需堅持。」作為電影人,郭子健堅持只拍自己想拍的故事,若要再拍西遊題材,只選具顛覆性的《悟空傳》,「我一直希望自己的電影既能容納於市場,又有一些元素跟市場背道而馳,《降魔篇》走血腥暴力風格,人人都以為《救火英雄》很熱血,但我卻是走鬼魅路線,《悟空傳》則更黑暗,面對無可抗逆的力量,但是否改變不了便不改?」



不服與聽命
電影版將小說裡的孫悟空分拆,成為戲裡的孫悟空和楊戩兩個角色,前者喊叫「天要阻我,我就劈開天;地要擋我,我就踏碎地!」後者則說「命運早就注定咗,無人可以改變。」郭子健直言,「這是我的分裂體,我夢想自己是孫悟空,但現實可能是楊戩。」曾經不服於建制的孫悟空,投身社會可會變成聽命的楊戩?郭子健對楊戩的歷程,刻意留白,「明知沒辦法抗逆,但難掩心中憤怒和壓抑,他是否只能服膺於制度?或是要以自己方式走一條比悟空更難走的路?」這也許是北上拍西遊電影的郭子健,作為創作人的自我提問。雖曾有人質疑他領了國家任務,背棄土生土長的香港,但看過《悟空傳》後,會為他拿了內地資金,合拍一齣「港產片」而拍案叫好。


動容在花果山精神
電影中段講述悟空、楊戩等4位神衹的仙力盡失,落入寸草不生如荒漠的花果山,遇上一班平凡村民,眾人齊心合力對抗妖雲,港人看來必有感觸與共鳴,「電影拍出來,離開我的懷抱,便任由大家去想。」的確,同一場戲內地有網民解讀為日本侵華,郭導重申,「我只是將自己有感受的東西拍出來,最緊要不可違背自己。」他直言,曾被勸說刪減拖慢節奏的言情戲,「有人認為村民面目模糊,最後都難逃一死,但對我而言,天庭是個毫無情感、只有壓制和規條的封閉地方,花果山卻有自由歡笑,自製那不復見的晚霞和蠟燭星河,也是一種抗爭,談談戀愛頗浪漫啊!可能我來自香港這個小地方,對花果山的生命力很有感覺,即使是微不足道,妖雲打到來,村民沒辦法對抗,改變不了命運,至少經歷過一份情,這戲要用情感去看。」縱使,天尊一句:「我俾你哋經歷一切,係想你哋知道,你哋乜嘢都改變唔到。」讓人神傷,銀幕上的花果山精神,卻也叫活在獅子山下的港人動容。



十二載 兩團火
電影以孫悟空為主線,在郭子健眼裡,楊戩這角色亦舉足輕重,他找來相識12年的余文樂擔演,「基於信任,我將個人情感,投射最多在他的角色。」兩人在05年拍葉偉信的《龍虎門》時認識,他坦言,「起初也覺得樂仔兇神惡煞,性格火爆,慢慢成長,他自知要有些改變,別說是去迎合,至少不能太直率,但並不意味要掩蓋內心的真實。」兩人投契,皆因心中都有團熾熱的火,「這些年他不斷有新嘗試,每個角色都用心經營有突破,總之他覺得角色有發揮和值得便去做,甚至不計錢,先別說《一念無明》(零片酬),即使今次片酬也是低於認可價錢,由於楊戩的身形要壓得住孫悟空(彭于晏飾),他更願花時間操練肌肉,這種不計較的心,才是我認識的余文樂!」


news-images
那天是我的生日,一口氣吃了4個公仔麵、喝了3罐可樂,吞下一大件蛋糕,開心到流眼淚!

地獄式操肌
在郭子健的導演筒下,觀眾在《青苔》和《救火英雄》看到截然不同的余文樂,今次《悟空傳》則是內歛的楊戩。樂仔為演二郎神楊戩,主因是角色夠立體又有新角度,「悟空和楊戩都好打得,各有不同背景與性格,悟空隨心所做,沒有規則地玩,楊戩卻是很無奈,被很多東西羈絆,跟遊戲規則去玩,如何抗衡?沒太多人演到楊戩,今次很詳細講述楊戩的來歷,希望能成為演繹二郎神的指標。」
談到11個月的地獄式操肌訓練,起初雖有郭導「陪訓」,但他捱了兩個月已想放棄,「每朝6時起床,6小時的運動量,上第一堂已嘔了5次!」跟餐單飲食,戒油、鹽和糖,每晚8時後禁食,絕跡朋友飯聚,「真的很悶,試過晚上偷偷睇戲至凌晨、偷吃雪糕要受罰加操,一小時做一千下掌上壓,以後都不敢!」在北京嚴寒下拍戲,肌肉人樂仔缺抵寒脂肪,天天暖爐不離身,直等到拍完所有戲分才「放監」:「那天是我的生日,一口氣吃了4個公仔麵、喝了3罐可樂,吞下一大件蛋糕,開心到流眼淚!」



港人最叻是甚麼?
《悟空傳》以抗天命為主題,全片充滿可作多重解讀的隱喻,戲裡的天機處由天尊主理,指派眾神執行任務,「天機儀」則是一部掌管命運的無情機器,天尊奉「上蒼」之命替天行道,上蒼卻從未現身,「若你看過George Orwell(喬治歐威爾)的小說《一九八四》,便會明白,小說寫專制社會,在一個廣場內有張相,寫著「The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老大哥看著你)」,從來沒有人知老大哥的底蘊。」從一國兩制到公司老細,無限聯想,「其實也很貼近生活,在公司很少見到大老闆,但部門主管日日指住你來罵。」與其揣摩大老闆的意思,倒不如想想如何面對日夜糾纏的話事人,這也應用於電影創作,「無論在香港或內地或合拍電影,經常面對不可抗逆的事,我只有想盡一切辦法,令自己不受干擾去拍自己想拍的戲。」如何不受干擾?他哈哈大笑道,「香港人最叻是甚麼?陽奉陰違嘛,老闆最緊要睇效果,你點做,他怎會知?若然事事都話唔得,連一步也沒得行!」



戰鬥過 不在乎結局
《悟空傳》以悟空的叛逆搞抗爭,電影得以公映,郭子健形容是年輕的製作團隊以命拼來的成果,他慶幸有兄弟班黃智亨(特技導演)齊作絞盡腦汁,以有限資金,完成一齣魔幻特技片,「我們的工作室,貼上豐儉由人四個字,有錢就做,無錢就慳,不是要威,只是不要做『五毛黨』,正如戲裡說:『你話這是命運?我就告訴你,不應該是這樣。』其實我們用十蚊做一百蚊的東西,無論特技、音樂或美術或攝影,真的搵命搏,這正是戲裡主旨的拼搏精神。」在特技與創意的護航之下,電影沒改一句對白便通過審批。如今,電影在內地暫收逾七億,至於香港票房如何?「我很真誠地答,正如戲裡最後一句台詞:『我來過,戰鬥過,我不在乎結局,對我來說,最重要是有否做自己覺得對的東西,我覺得自己做到加零七!』
最後,徹頭徹尾的香港仔郭子健語氣肯定地說:「我絕對會再拍本土電影,但做電影為了甚麼?需要跟人溝通,所以要盡量擴闊觀眾層,不是要威,而是要將想講的聲音或題材,令更多人產生共鳴。」他最希望有天能以新角度,拍飛虎隊題材的港產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0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