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eoe創始人靳岩口述:
在互聯網上學習編程
我是甘肅天水人,父母都是老師,父親還是學校校長。但我從小就不喜歡應試教育,我認為學知識就是為了實踐應用。但是,中國的教育好像不是這樣的。
我是2002年高考,基本沒上過課,天天泡自習室,靠自學考上了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系。我大一專業課《計算機導論》就掛科,因為是他媽的十年前的知識,我覺得學了根本沒用!(這)一直讓我耿耿於懷。
我決定自學,北京郵電大學有個二十四小時開放的自習室,每週四晚上,我會在自習室通宵自學編程,把第二天甚至未來幾週要學習的代碼自己運行一遍。
我大學的計算機知識基本都不是在課堂學會的。我自己泡各種編程論壇,去國外收集資料,也因此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包括後來eoe的聯合創始人姚尚朗。我們是在一個學習ruby語言的論壇認識的,那時候我們一起去國外翻譯源碼文檔,一起蒐集學習資料。
(i黑馬註:這是eoe創始人靳岩起家的「基因」,他所學的的計算機知識,都是來自於互聯網。他脫離傳統教學體系,多年混跡於各個互聯網編程學習社區,甚至親身參與內容生產,一身編程技術也是由此而來。他認為學習編程就不該來自於傳統教育體系,因為這個領域太新,太快。例如Android系統基本每3個月就更新一次版本,而很多計算機系連Android課程都還沒有開設。)
站在移動互聯網的風口上
2005年,我大三,很幸運地遇到了鄺堅老師,我非常喜歡他的課,因為他不喜歡照本宣科。因為他的課,我開始對智能手機感興趣,很好奇為什麼智能手機可以實現打電話、聽音樂、發郵件以及計算等功能,而且沒有網線也能傳輸信息。
後來畢業後,我到一家做手機相關的公司工作。2008年我們老闆從美國帶了一個iPhone回來,我當時被震撼了,覺得移動互聯網的機會到了。我第一時間去買了第一部安卓手機T-Mobile G1。
2009年,我寫了中國第一本安卓教程《Google Android開發入門與實戰》,做過中國最早的Android企業培訓,我記得學生有雅虎的工程師,還有首都師範大學研究生的導師。
(i黑馬註:靳岩出書,並且能為比他資深許多的工程師們培訓,是因為他一直踐行編程要「自主學習」的模式,這非常適合當下快速進化的IT領域。為此,他也發現了一個新的移動互聯網機會,大量的移動互聯網開發者需要一個能有大量學習資料的地方,這是傳統教育無法提供的剛需。而這也正是靳岩的機會。)
200萬用戶社區:從內容到用戶
2009年我和姚尚朗寫了國內第一本Android開發入門書籍《GoogleAndroid開發入門與實戰》,國內早期的Android開發者基本都讀過這本書。我們把eoe社區的網址印上了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我們開始積累一些eoe初期社區用戶,開始時就有3000人左右。
這本書僅第一版就重印了15次,我們後續還寫了幾本書,推廣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再配合其他推廣方式,慢慢積累。我們現在有接近200萬的社區會員,來我們這的用戶都為了學習編程。我們是通過優質內容吸引用戶,然後再建立強大的社區。
我們最強大的也是內容的沉澱,因為我本身就是極客出身,所以我太知道用戶需要什麼樣的學習內容了。我們有類似媒體的機制來保證能夠持續不斷的更新優質內容。eoe整個團隊二十多人,做內容的就有十幾人。
一路走來,eoe團隊始終注重給用戶提供他們需要的、優質的內容,這是我們成功的核心要素。技術出身的人,對技術的理解很深,能很快把握住產品的核心點;而且對行業的熱點很敏感,加上足夠快的執行力,所以我們能判斷行業的趨勢做出移動開發者最需要的內容。
例如,當Flappy Bird很火的時候,我們通宵就把開發者課程做完上線了。對企業和開發者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賺錢機會,他們希望能迅速掌握開發Flappy Bird的技術,而我們以優質、及時的內容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我們按照漏斗模型來篩選用戶。線下,我們每年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兩千人的大會,一百人以上的沙龍我們舉辦過近百場。我們還主辦、協辦過幾十次的線下編程培訓會。
(i黑馬:eoe創始人團隊都是編程社區的深度用戶,他們在那裡學習一身本領成為極客,他們深度理解編程學習內容和社區學習模式,用優質編程學習內容吸引大量用戶,進而形成移動開發者社區。這是eoe的核心競爭力,也成為他們轉向做在線教育的資本。)
推進到在線教育:極客學院
我們eoe是以「編程學習」這個需求建立起來的社區,但是社區的知識由於不繫統、雜亂,資料難以鑑別好壞甚至有誤,越來越難以滿足用戶更高的學習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以及大量用戶的基礎上,我們進軍在線教育,通過「極客學院」這個產品給用戶提供系統的教程,讓用戶更系統地學習到最新的、實戰的技術。
即使做極客學院,我們仍是把內容放在首位,我們的用戶有兩類:一類是沒找到工作,想通過學IT技術來找到工作的人。一類是IT的從業者,因為IT技術發展太快,所以他們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
面對這些用戶,我們只提供真正實用的技能,讓他們通過學習成為企業真正需要的人。因為這就是我們的基因:用優質的內容滿足用戶的需求。況且我是一個挺偏執的人,對產品的質量要求很高,員工什麼時候上班我不關心,但產品和服務的輸出必須要達到我的要求。
極客學院做IT在線教育具備了IT、在線、教育三方面的優勢。極客學院的團隊在技術社區裡有十年之久的運營經驗,團隊成員基本都是技術出身,而且做過多年的互聯網產品,十分瞭解用戶線上學習的方式,知道用戶為什麼學、怎麼學、每個階段會遇到什麼問題、希望得到怎樣的服務以及達到怎樣的效果。
IT教育在國內的大學內是無法完成的,而且中國大學裡的IT教育滿足不了企業的需求,但是工作人員得去入職,所以對技能培訓的需求非常大。
(I黑馬註:從內容到用戶再到營銷,這是國內另外一家著名的IT技術社區CSDN所走過的道路。當年CSDN也靠《程序員》雜誌和提供最新的編程學習資料下載打響了CSDN的品牌和積累了第一批用戶;而eoe則靠一本安卓開發教程打響了品牌和積累了種子用戶。而當用戶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CSDN也是靠辦大型技術大會吸引贊助商,靠線下培訓實現上億的營收。eoe也把辦會和做培訓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不過eoe需要注意的是線上培訓的收入要上規模估計不容易。)
說史140330
烏克蘭恩怨史(二) 俄羅斯帝國的建立
侵略與光復—- 克里米亞、烏克蘭 與 俄羅斯的前世今生
朝日執筆
〈俄羅斯帝國的建立與紛亂〉
好了,回說正題。
「莫斯科公國」「升呢」為「俄羅斯王國」,甚至「俄羅斯帝國」後,其領導人的「頭銜」也隨之而提升,稱為「沙皇царь」,英語「Tsar」! 本來羅斯各地統治者稱為「王公князь」,即英語的「Prince」,而在基輔(及後來的的弗拉基米爾或莫斯科)的共主,則稱為「大公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英語為「Grand Prince」。 至於「沙皇」的稱號,則來自拉丁文的「凱撒caesar」,或希臘文的καῖσαρ(「希臘正教」即俗稱的「東正教」一直是俄國的主流宗教),轉寫為俄文成了цезарь,簡稱царь,中文則譯為「沙皇」!
眾所周知,「凱撒」是古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俄羅斯國王之所以自稱為「沙皇(凱撒)」,因其自認為承繼了古羅馬的「道統」。 昔日君士坦丁大帝建都於君士坦丁堡,帝國文明重心亦逐漸向東方轉移。
1453年東羅馬帝國(拜占庭)滅亡後,末代皇帝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姪女 索菲婭,輾轉成了莫斯科大公的夫人,並以象徵帝國榮耀雙頭鷹徽號旌旗作為「嫁妝」。 這位亡國公主就是後來號稱「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Ivan Grozny)」(俄語「Грозный」有「強勁」、「堅揪」之意,故亦不妨稱其為「勁揪伊凡」。 西方則習稱「恐怖伊凡Ivan the Terrible」)的第一任「沙皇」— 伊凡四世的祖母了。
伊凡雷帝把莫斯科標榜成繼羅馬、君士坦丁堡之後的「第三羅馬」。 當然,當時作為「希臘羅馬文化真正承繼者」、「西界文明中心」的西歐諸國,對這個「東方野蠻國家」竟敢自命為「第三羅馬」,自稱「沙皇」(凱撒),大都認為只是跳樑小醜,不值一哂。 儘管如此,朝日卻認為當時的俄國統治者,其實胸懷大志,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
「羅馬」的偉大,在於其橫跨歐亞非的廣大版圖。 最重要的是,這版圖不僅僅在地域上,也在「種裔」上! 羅馬帝國有容乃大,作為一個象徵,她凝聚整個帝國的意志,讓所有國民認同自己是帝國的一分子,成就了「我們都是羅馬人!」的共同信仰。 無論膚色、語言和出身,只要抱著共同的信仰和認同,願意為國貢獻効力的,就是羅馬人! 這個傳統在君士坦丁堡—「第二羅馬」一樣得到繼承,無論來自希臘、亞塞拜疆、埃及抑或埃塞俄比亞,只要信奉「正教」,認同帝國的文化和價值,即使與地理上的羅馬有千里之遙,也一樣是「羅馬人」! 這種精神,與我泱泱中華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實在是異曲同工。
正如中國古代不少明君如 孝文帝、康熙等一樣,第一任沙皇「伊凡雷帝」,自少受到他祖母的薰陶,對偉大的「羅馬雙頭鷹」充滿憧憬。 他要建立的俄羅斯帝國,正是一個能廣納不同民族共存的偉大國家。 無論膚色、語言和出身,只要同樣信奉正教,効忠沙皇,認同大俄羅斯,就是「自己人」。 這種胸襟和想法在當時重視民族純粹和血統的歐洲,顯得非常前衛。 這個傳統,也成了後來「泛斯拉夫主義」,及俄國多次擴張的重要思想根源。***
回說歷史,卻說雷帝雖然雄才大略,卻如很多的「大帝」一樣,在處理承繼人方面簡直是一團糟。 雷帝本有三子(除去夭折的一名「長子」不算)。 作為皇儲的長子 伊凡被雷帝在一次盛怒中,失手以權杖擊殺。 雷帝駕崩後,由次子 費鐸一世 伊凡諾維奇Фёдор I Иванович繼承皇位。 然而費鐸身罹惡疾,頭腦簡單(有人認為不妨直率地稱其為「智障」),對政事漠不關心,整天以到教堂敲鐘為樂,史稱「敲鐘者費鐸Feodor the Bellringer」。 此時雷帝的幼子 德米特里僅得兩歲,故軍政大權就落入雷帝的女婿,近衛隊長 戈東諾夫之手。
費鐸登位不久即病逝無嗣,小王子 德米特里卻「巧合地」也幾乎同一時間被人在河畔行刺身亡。 戈東諾夫順理成章成為沙皇。 雖然有得位不正之嫌,但戈東諾夫其實也算是有為之君。 他審時度世,摒棄私怨,登基後先與世仇波蘭議和,穩定西鄰。 同時派兵向東、南、北三個方向進行擴張,先後向北擊敗瑞典,擴闊了波羅的海的海岸線;向南征討克里米亞,在新領土上修築要塞;向東派哥薩克人進侵西伯利亞,開疆闢土。
對內他則是俄國「農奴制度」的重要推手,以政策將大量農民劃為農奴,穩定國內政局。 除此以外,他(而不是一般以為的彼得大帝)更派出了俄國史上第一批留學生和大使團到外國考察學習,實在高瞻遠矚。 可惜他時運不佳,掌權前後不過九年,三年大旱,三年洪水,三年瘟疫,在位晚期農奴起義此起彼落,他終於在忙亂之中去世。
正當此時,波蘭趁俄國內亂,推出了一個聲稱是 德米特里王子「真身」的少年,引兵東進,並數度攻陷莫斯科,先後扶立了三個「德米特里」,都被莫斯科人民驅逐。 最後,波蘭人撕破臉皮,自封為「莫斯科大公」、「俄羅斯王」,但終於還是被從各地趕到的義軍所逐。
〈帝國復興,重收故土〉
歷經多番內憂外患,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俄羅斯重新復興。 與此同時,曾經是西方強權的波蘭國勢卻每況愈下。 在這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中,俄羅斯透過多次的外交和戰爭,一步一步將昔日古羅斯的故土— 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從波蘭人手中取回。
上面提到,「烏克蘭」本為波蘭語「山卡啦」之意。 在波佔時期,烏克蘭人一直被波蘭人視作二等公民,甚至僅是邊疆的蠻夷。 俄國收復故土以後,對烏白二地的統治相對溫和,「烏克蘭」此一帶有輕蔑意味的名稱,被換成親切的「小(俄)羅斯」(俄羅斯則為「大(俄)羅斯」),以示兄弟情切。
彼得大帝領導俄羅斯變成強大的帝國後,經過幾代經營,除了收復了古羅斯全境外,還先後與普魯士和奧地利聯合,三次夾擊宿敵波蘭,最終將世仇波蘭—立陶宛瓜分。 以至於後世對波蘭的歷史印象,就是「不斷地被俄國與德國瓜分」!
俄羅斯發達不忘「手足情」,除了將波蘭東部變成了俄羅斯帝國下線的「華沙大公國」外,有見於烏克蘭地方狹小,亦將波蘭部分土地,甚至本來屬於俄羅斯的土地劃入烏克蘭版圖。 烏克蘭西部至今與波蘭淵源甚深,其根本原因就是這片土地本多就曾在波(烏)俄之間多次易手。 是以居於這片土地的居民難免都會為「波蘭化的烏克蘭人」或「烏克蘭化的波蘭人」。
當然,天下沒有白掉下來的餡餅,俄羅斯此舉當然有「稀釋土著,提高俄羅斯濃度」的考量。 帝國主義壓迫是為「天理」,但從整個俄羅斯帝國的歷史看來,對比波蘭立陶宛等「仇人之後」,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等「兄弟民族」,所受的壓迫並不算太嚴重,這一點可以從各地爆發起義的頻度得以佐證。***
「我們今年要加大對這15個城市的營銷投入。」攜程高級副總裁湯瀾劃出一列名單,其中成都、杭州、天津、重慶和蘇州等,重要性僅次於北上廣深。
這是攜程為了更高效地進行營銷資源配置,在2013年年底對中國城市進行的最新分級。對攜程而言,值得投入最多廣告的城市依然是北上廣深。不過,緊跟其後的不再單單是以人口取勝的省會城市,而是包含了蘇州、無錫、寧波等東部地級市。
為了做這次分級,攜程主要考量了各城市的三項指標:一定收入以上的人口數量;已有攜程客戶數量;百度指數(意思是當地人通過百度搜索「攜程」的次數)以及與競爭對手百度指數的比值。
某種意義上,這是攜程第一次對中國城市按照「出發地」進行的分級。在此之前,攜程在全國的開疆拓土都圍繞「目的地」城市展開。它在10年時間裡設立了17家分公司,目的地資源和輻射力是關鍵因素。「以南京為例,當地酒店資源很多,沒有建分公司之前,我們要從上海派人過去,一家一家把酒店合作談下來。」湯瀾說。南京分公司成立後,在當地招聘業務員,整合當地酒店資源的效率加快。同樣的邏輯,廈門、三亞、麗江、青島等都有充裕的酒店、度假游等產品資源,這些目的地城市是理想的分公司選址。
從上海起步,然後是北京和廣州。北京管華北,上海管華東,廣州管華南。當目的地城市越來越細分,就在周邊設立分公司。順著產品所在地的線索,攜程一步一步建立起了覆蓋全國的分公司網絡。
「有分公司就說明當地的酒店、機票資源很多,用我們產品的人很多,那我們的營銷就要跟上。」湯瀾說。一般而言,目的地大的城市,當地人也會比較富有。在一定意義上,出行的人也會多,二者基本重疊。只有極個別特殊,例如三亞。因為三亞的五星級酒店比跟它GDP等量的城市要多得多,是重要的目的地城市,但當地出發的人其實很少。「這種純粹的目的地旅遊城市,它的營銷和產品需求就會不一樣,產品需求會更重要。那麼,如果要吸引當地有出行需求的人使用攜程,在三亞做廣告就不如選擇海口,後者投入產出比更高,因為海口當地出來的人比三亞要多。」湯瀾表示,「這樣的城市不多,最多兩三個。」麗江也屬此類。
設立分公司首先要考量目的地資源,而區分營銷投入,則需要重視出發的能力和意願。這是攜程進行此次城市分級的初衷。為此,「一定收入以上人口數量」指標被賦予了50%的權重。這意味著,攜程當前更看重一個城市的消費潛力,而不是短期收益。「如果我們希望能快速獲得收益,關注短期利益,那麼,加大『已有攜程客戶數量』指標的權重就好。」湯瀾說。
最讓攜程意外的入圍城市是昆明。此前,它被所有人想當然地當做目的地城市,但分級結果出來,攜程才發現,「它已成長為重要的出發地城市。」
此外,蘇州、無錫以及寧波等城市脫穎而出,超過合肥、濟南等省會城市,也超過大連、海口等旅遊城市,這也讓攜程感到意外。以前,攜程並沒有在蘇州、無錫、寧波等地設立分公司,也沒有進行廣告投放。但攜程相信,在這些城市加入廣告投放後,業務釋放的速度會很快。「它們的城市感覺,尤其蘇州,跟上海沒有太多差別了。」湯瀾多次到訪蘇州,他感覺與上海沒什麼不同,無論品牌進入數量還是城市規劃,給人的感覺都非常接近。不過,「公司對它們的投入遠遠少於其應得的。」湯瀾說,在家電、快消等行業,這些城市早已被納入一線,但在線旅遊行業才剛剛走出北上廣深。
攜程對將廣告打入這些城市感到急迫,因為其他同行也發現了這些新興市場,並迅速加入了競爭。進行城市分級時,攜程就發現,已經有競爭對手在昆明有線下動作。這一點從百度指數上也得到了印證:對方的百度指數高出攜程很多。這意味著,當地消費者通過百度搜索競爭對手的次數遠多於搜索攜程。
市場份額上,攜程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佔據絕對的領先地位。這些城市也貢獻了攜程最大比例的業績。對於新興市場,「越不投,品牌知名度越低,越不利於攜程的長期發展。」湯瀾說。攜程期望在投入傳統廣告之後,這些新興市場可以釋放更多業務出來。
過去,在線旅遊公司普遍認為,只要盯住機場和車站,就能將目標消費者收入囊中。但消費需求正變得多樣化,使用機票、酒店服務的不再只是基於商務出行,還包括富裕起來的城市居民萌發的度假願望。而且,不同城市的度假需求也有差異。例如,郵輪等產品在江浙熱銷,在成都則遇冷,表現出很強烈的地域性。
為快速釋放新興市場的消費潛力,攜程對營銷策略做了改變。在互聯網搜索和視頻營銷的基礎上,攜程開始投放傳統廣告。2013年下半年開始,攜程將傳統廣告鋪到了北上廣深的電視、報紙、樓宇和公交車,以更直接的方式深入潛在用戶的聚集地,內容包括由鄧超代言的形象廣告和產品促銷廣告。具體的產品內容則根據城市特性有所不同。
它的競爭對手也在這麼幹了,北上廣深的地鐵站到處可見公司形象加促銷的在線旅遊公司廣告。這推動著攜程加快營銷下沉的步伐。2014年開年,傳統廣告開始在二線陣營的城市投放。下半年,攜程計劃將准二線陣營的城市納入進來,並逐步將北上廣深等成熟市場的預算分撥給二線城市。同時,攜程為此劃撥的總的營銷預算繼續增加。
每年,攜程都發佈城市出行排名。10年間,變化最大的也是蘇州、無錫等江浙城市,它們從20名開外躍入Top15,超過原先排在前面的多個省會城市。原先,攜程並未給予它們足夠的重視和資源投入。現在,它把這些城市劃在與成都、杭州、南京同等重要的陣營,而不再僅僅將其作為被輻射對象。
在收購了香港永安和台灣易游網,完成大中華區旅遊資源佈局後,攜程目前計劃在韓國、新加坡開分公司,以開拓當地酒店資源、航空公司資源,將中國二線城市釋放出來的旅遊消費能力帶到國際市場。
北上廣深一直是攜程最重要的業績貢獻城市,現在,它希望二線城市能成為新的增長點,更多地承載郵輪、度假、出境游等新興業務。
梁建章眼裏的「新一線」
C=CBNweekly
L=梁建章 攜程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C:攜程做在線旅遊業務這麼多年,你覺得中國市場的消費能力和格局發生了哪些變化?
L:從城市及市場的角度出發,經過調研後攜程發現,二線城市屬於被忽略的消費力。隨着家庭的消費能力上揚,其他如旅遊等與生活品質相關的消費內容也會逐漸提升,二線城市的消費氛圍已逐漸與一線城市接軌。
近期我們依照當地區域的發展程度、有消費能力的人口數、潛在市場規模、攜程品牌在當地受重視的程度、旅遊品牌的競爭態勢等多個指標,將城市分為幾個層次,在二三線城市進行品牌與業務的推廣布局。
C:與其他國家城市居民的消費觀念、能力相比,中國市場處於什麼階段,成長性如何?
L:有一個觀點經濟界早有共識,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就像一個企業,最終取決於人才的數量和質量。
我在研究中發現,對於中等以上發達國家,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和一個國家年輕人口的比例是密切相關的。當一個國家的人口老化時,最適合創業和創新的年輕人不僅數量減少,其能力也會下降,這是因為這些年輕人在老化的社會和企業中得不到足夠的晉升機會,缺少曆練的機會和人脈關係。再從人口增長、教育滲透、城市人口結構變化角度看,中國二線城市的人口增長,也必將帶動經濟上的成長潛力。
C:那麼,從人口增長、教育滲透、城市人口結構變化角度看,中國城市的成長潛力還將如何?
L:我是從創新、創業的角度,以經濟學的方式切入,分析為什麼現在多生小孩對中國二三十年以後是好的。中國不是人太多了,而是未來孩子太少了,人口結構的劇烈變化將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C:市場的變化將對攜程的未來布局產生怎樣的影響?
L:攜程希望在未來能夠獲得客戶長期、廣泛的認可,這些布局將會成為攜程未來成長的引擎。例如,隨着移動概念的普及,消費者期待在移動平台獲得更好的價格、更好的產品、更好的服務,旅行次數也更多。攜程一方面加大在一站式上的投入,把幾乎所有的產品都放在移動上面。另一方面,對於電子商務來說,用戶要的是更好的體驗。我們研究和改善我們移動客戶端的用戶體驗。攜程的客人通過「攜程旅行」客戶端,可以比通過我們的網站和呼叫中心更快地預訂機票、酒店等各種旅行產品。再例如語音搜索及旅行計劃日程,這都是我們追求的客戶體驗。
採購額 | 採購部 | 數量 | 渠道 | 渠道特點 | 總採購額佔比 | 供應商 | 對科通芯城的價值 | |
大型企業 | 超過4億元 | 華為的採購部門多達數百人 | 3000家 | 品牌商+代理商 | 專業、到位、服務精細 | 60% | 高端元器件基本上以進口為主,每年大約為1.2萬億元 | 微利 |
中型企業 | 超過500萬元 | 10萬家 | 貿易商+華強北 | 基本無保障。比華強北的貿易商強一點 | 40% | 「最肥的一塊市場」 | ||
小型企業 | 低於500萬元 | 280多萬家 | 華強北等電子配套市場 | 無保障。不懂電子行業,無法提供專業技術支持 | 微利 |
縱觀今年網貸行業的跑路事件,可以發現詐騙跑路的較去年有所上升。其中出現了諸多「情節奇葩」的平台。
例如,台州恆金貸平台在6月27日上午上線,下午老闆就「失聯」,創造了網貸行業跑路史的「新紀錄」。再如,有投資者在7月12日發現,深圳「群眾貸」平台的借款項目涉嫌「抄襲」四川「易貸網」,目前「群眾貸」的網站已經打不開,上演了一場「史上最懶平台」的鬧劇。
除了平台不斷出現「跑路」事件以外,跟平台合作的擔保公司也出現「失聯」事件。據瞭解,近期四川一家融資性擔保有限公司高管集體「失聯」,該擔保公司與至少兩家P2P網貸平台存在合作關係,成為了網貸平台的「最不靠譜隊友」。
除了上述情況以外,上半年還發生「傍權威媒體」的「科訊網」失聯等諸多情節新奇的事件。據瞭解,目前投資者、第三方平台仍難在技術上解決平台詐騙、假標等問題,「踩雷」的投資者維權之路漫漫。
與「跑路」現象「交相輝映」的是,P2P行業的壞賬率也在不斷攀升。經過數年的爆炸式野蠻生長,P2P的年成交規模已超千億,資產不良率也在不斷攀升。「普遍在5%上下,高的甚至達到8%!」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整個行業競爭激烈,甚至有些瘋狂,部分公司徘徊在出事邊緣。
明地裡「跑路」現象頻發,暗地裡壞賬率不斷攀升,這都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投資人的信心也大打折扣。因此就對如何增加P2P行業的信息透明度,減少跑路風險,如何保障投資人的利益,如何對P2P行業進行監管,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投資人表示對已投在平台裡的資金安全甚是擔憂,投資人非常有權利也有必要知道,自己的資金去向流向了哪家企業,目前的現狀是平台只是粗略描述了項目的情況,而具體的企業名稱、企業資質完全不瞭解,並且抵押的房產、土地的證件全都打了馬賽克,公佈的材料毫無意義甚至還有可能造假。
平台聲稱這樣做是為了保護借款人的隱私,有的投資人在得知這些借款企業的信息,不停打電話致電,並紛紛實地考察,給借款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影響了一些企業的經營。
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建立投資人公會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加入投資人公會可以使投資人緊密聯繫在一起,維護投資人的權益。每個P2P平台應該有相對應的投資人公會,P2P應該向投資人公會公開借款項目的全部信息,包括企業營業執照、流水、財務報表,抵押物的他項權證等,投資人公會可以幫助所有的投資相應平台的投資人進行盡職調查。一方面,增加了信息透明度和投資人資金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不會給借款企業帶來很大的困擾和不便。
投資人在維權方面也就有了相應的渠道,如果投資人公會發現平台有造假或龐氏等其它問題,可以向銀監會或央行的監管機構進行投訴舉報,再有國家監管單位進行調查,這樣也是P2P行業的監管更具有針對性,又節約了成本,促進了整個網貸行業的繁榮向上。
郭廣昌:
做企業這麽多年來,最重要的是聽別人怎麽說,尤其是在跟別人討論的過程中學到東西。最近我在回想,這20多年,跟中國企業界的交流中,學到了許多東西,其中印象比較深的有三次。
郭廣昌VS王石:多元化與專業化
第一次大的討論,是跟王石的專業化和多元化之爭。當然這已經是過去式了,現在包括萬科也在投資銀行。
我認為多產業運營,不見得一定不專業。當時還擠兌了一下王石,說我到時候就去請一個小王石,來打理我的地產。
當時還有一種說法是同心多元化,只有把現在這一行做到特別優秀後,再去做別的,才有可能做好。我覺得也不對,你真正把一個行業做的很強後,帶有的固有的觀念,恰恰會阻礙你在別的行業投資。
當然,這樣的討論對我來說很重要。複星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意識到,一個企業作多個產業的運營,其實你已經是在做投資,已經成為一個投資集團。
複星應該去學習,怎麽樣成為一個優秀的投資集團。什麽是最重要的。一個是資金來源是不是夠便宜,人才的來源,對項目的敏感性。針對這些的精力分配也非常重要。如果你的核心團隊整天還陷在某一個行業的運營中,容易忘記最重要的工作。
所以我說複星未來就非常明確,是做一個金融為核心的投資集團,一個輪子是基礎是保險為核心的金融集團,另一個輪子是具有深厚產業基礎的,植根於中國的全球投資集團。
點評
專業還是多元,幾乎是商業世界里一個永恒的話題。郭廣昌的這段梳理,有一個很好玩的背景。前幾天的一個金融主題活動,他與王石同憶往昔。老王說,現在看來,企業布局最終是一個金融問題,廣昌果然是學哲學的,棋高一著。
胡葆森也曾經對這段爭論有個中庸的評價:專業化在全球分工背景下是主流。你別看廣昌搞多元,但是他的專業能力就是投資。
以王石這些年來的江湖地位,這段對郭的恭維,自然會讓後者有點如飲甘飴。王石的戰略眼光一直為人所稱道,他的住宅產業化思路領先業內十年。在這條路線上,王十分執著,甚至說過,“萬科哪天不走住宅專業化道路了,我從棺材里也要舉手反對。”直至最近,萬科才向中國商業界的中樞——金融領域作出沖擊。
事實上複星的金融布局,到近兩年才粗具崢嶸。阿里系的互聯網金融亦如此。說到底,大家都是被逼出來的,錢貴,碰上多好的項目也只能吃剩下的。投資流派和實業流派,由此殊途同歸。
複星過去是個典型的PE公司,在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憑借極其敏銳的嗅覺,尋找成長性最好的產業,領域多且雜。比如從90年代的醫藥,到世紀之交的鋼鐵、房地產、礦產,再到後來的豫園商城等等。投資端機會把握得不錯,可畢竟行業跨度太大,核心層的管理界面過多、又不足以都達到各個行業頂級的專業力。更重要的是,複星在融資端並未形成絕對的把控。在一段時間里,複星陷入了增勢的相對放緩。
作為這個投資王國的首腦,郭的哲學思辨能力和學習力,無疑在這個過程中,幫助複星找到了一條全新的道路。他下面的話會具體闡釋這一點,當然,它也不再關乎多元還是專業了。
郭廣昌VS馬雲:頓悟與漸悟
第二個看上去跟企業管理毫無管理的爭論,是跟馬雲練太極拳。
我的太極老師是馬雲介紹給我的。他後來說,你練這麽認真,可你那老師不怎麽樣。我這個人比較專註,認真學了,又看他學的。我就跟他爭論,說他不怎麽樣,其實兩種練氣方式,客觀地講各有道理。我練的叫易太極,講究準確性,每個動作到位,就像寫毛筆字一樣,從一撇一捺開始學,要把經絡打開,氣血暢通,練出真氣。
馬雲的師傅,是正宗的門派傳人,再加上馬雲天性聰明,直接就從高處著手,一開始就講究神息相通,反正太極拳最好的詞,全都用上去了。我說他往往不是用身體在練,是用思想在練。
爭論讓我想到了佛教里面很有名的兩個詞,一個叫頓悟,一個叫漸悟。有種人也許上輩子做了很多修行的,很有慧根,哪怕沒有讀書,也可以走頓悟的道路,一下子就成了佛。還有種人,上輩子沒怎麽修行,天性愚鈍。像這種人目標怎麽設定呢,每天去進步一點點,不斷去修行,這輩子成不了佛,可能下輩子有戲。
他沒有誰對誰錯,還是說你自己的天性和稟賦怎麽樣。做企業也是一樣,有的人可以頓悟,比如馬雲和馬化騰,找到一個商業模式,十年就可以做到1000多億的市值。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喬布斯,可以成為比爾蓋茨麽,我看不見得。像他們,不是所有人可以學的。但是另外一個人你們可以學,我,你們可以學。
複星起步就是一個三無企業,沒資金、技術和人才。但是畢竟,我可以一步步去做。作為一個投資企業,我註意到巴菲特,他是可以學習的。他說的那些話,做的那些事,都沒那麽深奧,關鍵看你能不能堅持。
所以複星一直是個漸悟者,碰到瓶頸,不斷去突破,一步步走出來。以前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
我們說作為一個投資集團,很重要的一塊就在於你的資金來源。1998年我們第一個企業上市之後(複星醫藥),我以為資金問題解決了,的確在2004年以前做的也很好,但是實際上碰到有兩個問題。
第一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是不完善的,融資一次和上市一次的成本幾乎是一樣的。第二,中國銀行體系對投資型企業不支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中國銀行業不支持並購。
2004年以後,我們痛定思痛,一定要打開資金渠道。3年後,複星國際2007年在香港上市,具有搭建了一個全球化的融資平臺。
複星上市後我們就思考,到底後面要走什麽路線。最後,我們就確定了兩個。
一個在投資能力方面,我們明確了全球化的方向,所以面臨的投資競爭,不僅僅是來自中國的企業,有的項目要跟凱雷、跟黑石競爭,他們具有全球整合資源的能力,而複星沒有,所以複星就提出了一個戰略,叫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我們的競爭優勢是懂得中國,能夠幫助全球化投資企業在中國發展。我們的劣勢,是全球能力、全球眼光、全球整合資源能力。
我們就開始以複星優勢為核心,去反向整合全球資源。比如說我們投資了FolliFollie,投資了地中海俱樂部,幫他們在中國的增長,當這種增長真正實現的時候,他們就變成我們最好的廣告。現在當一個全球投資企業,需要中國投資者的時候,來找我們的就特別多,很多項目我們就可以優中選優。
第二個,我們作為投資集團有一定知名度了,就面臨兩種選擇。一個是用自有資金,繼續發展。另外一種是利用第三方的資金。因為我們既然選擇全球化,需要更多戰略夥伴,所以選擇既管自己的錢,也管理第三方資金。
這時候,第一個非常重要的合作夥伴出現了,美國保德信。他給了我們5億美金,我們自己出了1億美金,成立了複星保德信基金,GP100%是複星來管。很不容易,這是他的單筆對外托管最大的基金。
但是我覺得基金這種模式,是跟複星的投資戰略、投資風格並不匹配。第一為什麽我們喜歡用保德信的錢,因為他是10+2,夠長,可以匹配我的投資戰略。但是後面要更大的發展第三方資產,基金一般是5~7年,顯然不可持續。另外,就我的性格,管別人錢和管自己的錢,都是用同樣精力。但是管別人的錢,管得好,基本上要分給別人,管不好,別人就不要你管了。而且是規定範圍規定時間做規定動作,蠻難的。
所以最好的模式是管自己的錢。但是又不夠。怎麽辦,學習巴菲特模式,打造自己的第二個輪子,就是以保險為核心的綜合金融集團。
大家去看,所有投資型公司里,作為一個實體的財富積累的速度和規模是最快的,一定是巴菲特模式。原因很簡單。第一他的資金成本是負利率,第二他的投資是長期的,然後他個人從事投資時間長。
所以複星下定決心,一定要打造自己的保險池子。後來在香港成立了鼎睿再保,永安財險,成立了複星保德信壽險。更重要是,完成了對葡萄牙最大保險公司的收購。複星現在3000億左右的資產上,有30%~40%的資產來自於保險。
為什麽要收購這個保險公司呢。大致的一個構架,我們用10億歐元,占他80%的股份。他的凈資產大概是12.5億歐元,現在利潤比較正常1.2億歐元。但是他130億歐元的資產,投資基本上都在現金和國債上,在房地產、股票和戰略投資比例非常低。如果我們能夠對他的資產,進行一部分提升的話,我的回報率就很大了。這比我去玩第三方資產更有利。這就是一個有效的資源嫁接,完全符合複星的整體戰略。
說回來,企業不管是用頓悟還是漸悟的方式,只要你不斷地去改善和改進,這是非常重要的。
點評
作為浙江商幫的領袖,郭馬二人近年來交從甚密。盡管兩人都是結果導向型、極其精明的生意人。但要說馬雲比郭廣昌會忽悠,應該不會有太大爭議。當然馬大帥可能會對郭說,誰說我不勤奮,你當年在上海灘叱咤風雲時,我去搜狐面個試還被古永鏘給刷下來了(日前,阿里系收購了優酷土豆18.5%的股權)。
所謂的頓悟和漸悟,可能解釋了實業投資家和網絡新貴的兩種成功,在時空上的某種差異。不過更值得關註的是,郭廣昌如何調整複星的自我定位、不斷糾偏的過程。
郭的這一段獨白,將其為複星找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商業模式之前,所經歷的種種困惑、糾結和苦惱,在留白間顯露無疑。畢竟,從一個非金融背景,到形成一個構架逐漸清晰、模式逐漸穩定的投資集團,以至於郭本人由此被冠以“中國巴菲特”的美譽。類似路徑,在中國無可借鑒。
在金融布局上,如果說,阿里余額寶借助第三方理財工具相對高收益,通過提高負債端成本實現與銀行競爭。複星則是通過提升自身投資端能力,輔以穩定低成本資金池,來增大投融資之間的溢利。兩人的差異在於,馬雲以平臺資源整合為核,郭以投資能力漸進。
在很多商界大佬的評價中,郭廣昌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在此前他與經濟觀察報的一段對話中,他說到GE、李嘉誠也都曾是複星的對標企業。他還專門去拜訪李嘉誠,向後者探討多產業運營的經驗。他希望複星有更多像他一樣有企業家激情的成員,並告訴同事做好再創業的準備。
中國這個龐大的成長型經濟體,湧現出無數機會,誘惑和催生了一大批充滿野心和活力的企業,和有著年輕心態的企業家。他們擁有開放的心態、熱情擁抱創新。這個時代,令他們可以輸掉很多次戰役,但仍然有機會贏得戰爭。
郭廣昌VS李彥宏:人與機器
最近發生的一次爭論,應該說是討論了,已經跟我的專業相近了,比較靠近哲學。上個月我們華夏同學會,晚上吃飯的時候,李彥宏和我聊起一個嚴肅的話題。
他跟我說,隨著網絡發展、計算機發展、生物醫藥發展,未來機器一定比人聰明。我說機器老早就比人聰明了,取決於你怎麽看。你如果做計算,機器一定比人聰明。但是機器永遠不可能代替人,因為人是有自有意誌的,他的選擇永遠是具有不確定性。
這個跟企業的管理有什麽關系呢。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我建議大家要看,馬化騰寫的。他討論到底怎麽樣的一個企業組織是好的,是應該像計算機一樣準確,沒有混亂?還是說,更像一個生物體,可能里面是有灰度的,是混亂的。
有人跟我說,我們要確定一套東西,管100年。怎麽可能呢?我更傾向於企業要有活力,哪怕有一定混亂。最可怕的,恰恰是看上去很完美,其實已經完了。多少企業都死在最完美的時候。
我覺得馬化騰最了不起的,是作為一個IT男,他擁有這種思維,如果沒有,可能就沒有今天的微信,因為他允許內部某種沖突的存在。微信不是他的主流做出來的,是他的非主流,一些小孩做出來的。如果沒有微信,那真的很危險,最後有了微信,讓別人很危險。
每個到複星來的人,都會說一句話,怎麽這麽亂啊?可能過了一個月,你還不知道應該向誰匯報。我現在大概1/3時間花在招人上,面試最後我會說,你有什麽問題要問我的?有人會問,郭總,這塊業務你覺得KPI應該怎麽定,指標是多少?一般我會跟他說,我可以告訴你,我能提供什麽,比如資金,比如平臺,比如我們擁有的資源,你都可以用。但是能做多少,得你來告訴我,如果你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那就別做了。
還有很多人會說,郭總我們去談了個項目,可複星另外一個團隊也去談了。我說,不是很好麽,你們可以比較一下。當然這是講笑話,事實也沒有那麽亂。總體來說,就是我傾向於多一些灰度和競爭,會讓組織更有活力。
點評
正如當下一本暢銷書《失控》中寫的那樣:由於我們自己創造的這個世界變得過於複雜,我們不得不求助於自然世界以了解管理他的方法。從某種程度上,是現有技術的局限性,迫使生命與機械聯姻,為人們提供有益的幫助。
李彥宏掌管的百度,能與阿里、騰訊兩家三分天下,正是基於其瞄準實現機械性與生物性的無縫對接這一大目標,緊緊圍繞底層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進行不斷地實現創新。
互聯網的沖擊,很大程度改變工業時代以來形成的人類理念和生活態度,進而對企業的商業模式提出挑戰。BAT為首的互聯網企業的迅速崛起和對傳統商業秩序的重構,令傳統企業家非常震動。“如果不保持敏感心態,你甚至不會知道你的競爭對手會是誰。”郭說。
與巴菲特不同在於,複星近幾年展現出了對互聯網的極大興趣,不僅郭本人的言論多以其為主題,企業實際運作也先後投資了如分眾傳媒、菜鳥網絡等新興企業,還成立了一只專門的移動互聯網VC團隊。郭廣昌過去顯然不是一個沈迷於產品主義、用戶主義的人。今天的這種轉變,顯然是為了更適應迅速回歸的商業本質。
在重塑企業架構上,郭也在汲取新貴們的經驗。過去複星在不同的產業平臺上獨立開展各自業務,核心管理層各管一攤。後來調整為以大地產、大健康、大文旅等大平臺為樞紐,多團隊運作的模式。以地產為例,曾經的地產旗艦複地複地退市後,成立了星浩、BFC、星豫、星泓、星頤、星景、星堡、策源、浙商建業等多個地產實體。不同團隊之間,在新成立的複星地產控股(大地產平臺)的組織協調下,既有分工,又有一定的競爭地帶,既給核心管理層的決策提供更多的自下而上的選項,也令管理者有更多空間關註一線產品和客戶感受。
很難講這種互聯網化的扁平構架和管理思想,最後能否在複星獲得成功。但不可否認,變化將帶來更多活力。
來源:公眾微信號 財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