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地圖日記郭氏兄弟改當衣服通路商 敗衣網靠﹁逆轉流程﹂找到網購新商機

2012-12-24  TWM
 
 

 

T恤能夠怎麼玩?來看看最近網路掀起的T恤大戰吧。曾創辦﹁地圖日記﹂的郭書齊、郭家齊兄弟,靠著﹁敗衣網﹂再創網路事業高峰,他們搶素人設計師、限時限量賣T恤,在競爭激烈的服飾網購市場中,成功走出一條創新活路。

撰文‧翁書婷、賴筱凡

薄薄的白色T恤,一件要價三百元,能有多大的市場?答案是一五○億元,這個數字已經讓網路創業家們為之瘋狂,甚至戰火猛烈,其中,今年才加入戰場的敗衣網,短短時間已創造超過三千萬元營收,儼然成為贏家之一。

網拍潮T作為新舞台

就在台北市南港軟體園區裡,曾經創辦地圖日記的郭書齊、郭家齊兄弟,今年四月,又創業了!這次他們不再大搞社群,卻要從電子商務著手,創辦人之一的郭家齊笑著說,「做社群不知營收從哪來,太可怕了。」於是,T恤成了他們相中的新目標。

打開拍賣網站首頁,琳琅滿目的服飾廣告,就知道服飾銷售是網路拍賣的最大宗。大陸拍賣網站淘寶網海外業務部總監李芃君便指出,女裝、食品賣最好。

這也是郭氏兄弟再創業會挑上服飾的主因,「服飾是每個消費者都需要,尤其是T恤。」郭家齊不諱言,大衣、外套可能只有三、五件,T恤卻可以買上數十件的消費者,大有人在。

看準T恤市場大,但怎麼賣、賣得好,又是一門學問。多數拍賣網站上賣衣服,就是擁有一個店家,把批來的衣服陳列出來,消費者挑喜歡的就擺進購物車,「我們兩個,一不會設計衣服,二不會做衣服、批發衣服,如果我們要賣衣服,用傳統的方式做,鐵定做不贏那些有名的網拍賣家。」郭家齊說。

「那時候我們想,能不能倒過來做?」一個顛覆框架的念頭,就這麼展開。別人賣衣服是設計、生產、上架、販賣,但郭氏兄弟賣衣服,卻是設計、上架、販賣再生產。

眼珠轉了一圈,彷彿心中敲著計算機,每個成本數字都一一盤算,「生產衣服的成本占五○%,設計成本二○%,剩下的是物流與營運。如果我們的訴求是每件衣服都在台灣生產,衣服材質都要是水洗精梳棉,成本一定比別人高,如果我們能夠抓準生產量,少了庫存成本,利潤就能多一些。」郭家齊與哥哥郭書齊觀察過,賣衣服店家販賣過程中,最大的壓力來自庫存,若不想有庫存成本,就得把每件衣服統統賣出去。

限時搶購製造稀有感

要把每件衣服都賣出去,除非郭氏兄弟眼光夠精準,品味也非常時尚,不然怎麼在Lativ、東京著衣等一線網拍服飾業者之中脫穎而出?「關鍵就在限時搶購。」郭家齊笑著說。

連結到敗衣網,頁面一跳出來,斗大的計時器一秒一秒地倒數著,這是郭氏兄弟玩出的新花樣,他們寫下新的遊戲規則,讓消費者得在預訂十四天後,才能拿到商品。但面對坊間服飾業者滿坑滿谷,消費者買一件T恤還得等十四天,商品的吸引力就要夠大,於是,限時搶購成了敗衣網綁住消費者的致命吸引力。

在敗衣網上線初期,打著「每天只出一款T恤,二十四小時賣完就絕版」的口號,就是要創造消費者心中的稀有感,「消費者是虛榮的,穿衣服最怕撞衫,但我們每件衣服接受預訂後,都會公布訂購數字,你會很清楚知道,這件衣服有幾個人有。」郭家齊說。

名人跨界設計當賣點

可是,產品力若不強,即使限時搶購也不會有人買,「所以,我們找了很多名人畫家、設計師,他們號召力大、品牌效應強,很快就會吸引消費者預訂。」郭家齊以知名繪本作家幾米為例,每次幾米T恤一推出,動輒上千筆訂單湧入。

透過一次買斷版權等方式,敗衣網不用自己養設計師,就有大批粉絲支持他們的T恤,就連電影導演兼作家九把刀、插畫家彎彎、宅神朱學恆,都成了新一代的「網路T恤設計師」。

「你知道桃園、新竹一帶有多少成衣廠,他們生產衣服的成本很低,最後市面販售價格卻很高,所以他們都幻想著有朝一日能擁有自己的品牌。」郭家齊說,服飾供應鏈利潤分配不均,讓每家成衣廠都懷抱一個品牌夢,只是,做一個品牌談何容易,「敗衣網要扮演的,就是這些素人的通路。」在敗衣網的辦公室裡,三個人的小團隊,他們就負責挑選每天敗衣網要主打的款式,只要投稿的設計點子夠有創意,就能上架賣。

看在平面設計協會理事長、麥傑廣告總監陳東進眼裡,素人設計能夠賣得動,他分析,「若公司自己請服裝設計師設計衣服,樣式有限,設計風格也雷同;但若將T恤設計外包給社會大眾,那樣式就會變得很豐富多元。」誰說成衣業是夕陽產業?敗衣網證明了,只要點子夠新,網路創業永遠有新玩法!

一件T恤的戰爭

台灣前三大網路T恤專賣店,靠向素人徵稿設計T恤,闖出新商業模式。

101原創T恤

創辦人:數字科技董事長

總經理吳聰賢

營收:1億元

創立時間:2011年

營運模式:

設計:辦比賽徵求T恤圖樣,後向得獎者買斷圖樣版權銷售:提供多種款式選擇,賺取販售T恤的利潤

敗衣網

創辦人:郭書齊、郭家齊

營收:超過3000萬元

創立時間:2012年

營運模式:

設計:向素人徵稿,也向名人邀稿,經內部評選後採用,版權部分買斷,部分支付權利金銷售:先預訂再生產,一日只提供一種款式

SOFU

創辦人:王中輝

營收:未提供相關數據

創立時間:2008年

營運模式:

設計:直接徵稿,經內部評選後採用,版權部分買斷,部分支付權利金銷售:提供多種款式選擇,賺取販售T恤的利潤

製表:翁書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55

高人指點?炒房勇哥改當輪胎大亨


2013-09-02  TCW
 
 

 

最近,一向低調的房市投資客「勇哥」黃勇義,在經歷檢調大動作偵辦、沉寂一年半後「重新出發」,不但令人跌破眼鏡的成為上市輪胎公司華豐橡膠的總經理,還接連對外發言,大談他如何以一介製造業門外漢,靠著一股拚勁來扭轉這家連虧三年的公司。

只是,黃勇義沒說的是,他挾著身家鉅資、連妻兒都一起投入的這家上市公司,過去「股運」頗為曲折,已經兩度爆發炒股案。而這次的故事更為奇特,源頭或許該從台北看守所的一間收容房說起。

二○一一年十二月八日,經過檢調兵分二十七路搜索、漏夜偵訊、聲請羈押後,外界暱稱房市「三黃一劉」四大戶之一的黃勇義,因為運用五十一名人頭、投資高達一千九百一十九戶台北市區不動產,成為政府打擊炒房的指標性人物,被關進台北看守所。當時,在收容房裡等著認識這位新朋友的,除了一位因營養午餐弊案遭收押的新北市國小校長,還有已經被羈押半個月的股市名人「大業張」張滔。

沉寂後重出發認購華豐二千五百萬股

張滔曾因炒作麗正、台開、榮群等多檔股票而遭檢方數度起訴,這一回,他是因為涉嫌炒作上櫃公司捷超的股票,在高鐵台北車站被調查局人員逮捕,後來與黃勇義成為「室友」。當時的張滔還有一個身分,就是華豐橡膠正式聘請的「顧問」。

黃勇義二十幾歲時起就全力經營不動產投資,對股市少有涉獵,他的太太郭枝芬雖曾小額投資股票,但一心只有房市的黃勇義,早年還不大喜歡太太分心當股市「菜籃族」。如今,時移勢易,在黃勇義被關押四十三天、人生最低潮的那段期間,每天都與張滔同處一室,從他的股市經驗談中窺見了另一個投資天地。

去年一月中,黃勇義以一千萬元交保金獲釋;三月時張滔也以三百萬元交保,不過檢調隨即又查出他與時任華豐董事長的陳恆逸聯手涉嫌掏空、炒作華豐,交保金加碼一百萬元,數月後張滔便被追加起訴了華豐炒股案。

黃勇義與張滔的關係似未因離開看守所而中斷。今年華豐經營層改組,除了總公司董事長由原任華豐泰國子公司董事長的蘇明芬出任,黃勇義也赫然成為總經理兼發言人,並與太太雙雙進入董事會,在年過半百時從房市大戶變身為輪胎業新兵。

問及與張滔的淵源,黃勇義先是強調他此番投資華豐與張滔「沒有關係」,是今年初因台南同鄉蘇明芬的邀請,他評估這家公司有可為才加入;再追問他是否曾聽張滔談論華豐,他幾次停頓的說「之前……我不方便講(乾笑數聲)……,他一直跟我談哪!」「我們的……經營理念……,跟之前的不太一樣。」

接手後傳佳績進場三個月帳上賺一倍

四月間,黃勇義在原本的房市事業根據地─台北市士林區葫蘆街的辦公室,新設立東華企業,以太太郭枝芬為負責人,參與華豐橡膠於五月發行的總金額二億六千萬元私募案,一舉成為華豐第二大股東,僅次於日資的住友橡膠株式會社。在華豐這次的五千萬股私募中,東華企業和郭枝芬個人就占了二分之一,共認購二千五百萬股,總持股合計六.五%,認股價格為每股五.二元。以八月二十七日華豐收盤價十二元計算,股市新手黃勇義進場三個多月,光是檯面上與他有直接關聯的持股,在帳面上便已賺了一倍有餘(約一億七千萬元)。

「哈哈,(股價漲)跟我們沒有關係啊,我只是想辦法把這家公司整頓好而已啊,股價我也不熟,(私募持股)我應該要綁三年呢!」問到股價翻倍,黃勇義難掩高興的說。

華豐是老牌自行車、機車等輪胎製造廠,二○○九年張滔等人進駐的那一波,股價曾翻上十七元。二○○三年前後華豐顏明善、張瀛洲兩家族的公司派,則涉嫌與市場派「古董張」張世傑合作,將股價炒上二十元(目前張世傑等人於本案一審被判有罪)。

那麼這一次呢?「我們不會啦,不會有這個問題,我們本來就是很務實的人,之前有借鏡啊,包含那個的問題(指張滔炒股案),我們都知道,就會更戒慎恐懼啊,因為大家都在盯,哈哈……檢察單位都會盯誒!」黃勇義自嘲的說。不過,投資界傳出,黃勇義團隊接手經營後,因華豐營收已連續數月報佳音,某股市老手便以股價上看六、七十元的「願景」邀人共襄盛舉。

黃勇義強調,他想把華豐當作傳承的事業,因此會繼續增加持股,以穩定經營權。他說自己擅長控制成本,蘇明芬則擅長跑業務,「她是拚命三娘,我是三郎,我們都很拚啦!」

之前因涉及炒房,黃勇義被起訴偽造文書、逃稅的刑案正由台北地方法院審理,初估逾十億元的補稅案則與國稅局協商中。台北國稅局局長何瑞芳表示,黃勇義被查辦後,「整個(房地產)市場的投機心就消失了,」不動產逃漏稅案件這兩年來減少很多,「確實很有示範作用。」

為了看屋曾一年騎壞四輛摩托車,以勤儉耐勞著稱的黃勇義,如今進駐華豐,一開始每天住在華豐的彰化工廠,後來才與太太在對面租屋定居,兒子也趁大三暑期來打工。雖然仍舊看好台北精華區不動產,不過他已淡出房市,手上只留幾間好地段的店面收租。是情勢所逼被迫「轉業」,還是重新捲起袖子要拚不一樣的事業,後續都是外界觀察的焦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97

日本八大集團轉型學:改當稱職配角 家電末代武士 一半被收購、一半重生

2016-04-11  TCW

不同於夏普、東芝命運,日立、松下看清現況,成功轉型,關鍵就在能取捨、懂合作。

當你到日本旅遊,走進家電賣場,準備買東芝的電鍋、三洋(Sanyo)洗衣機時,你知道這些耳熟能詳的家電品牌,其實都已經是「日皮中骨」了嗎?

四月二日,上演近五年的「鴻夏戀」終於成局,鴻海取得夏普六六%股權成為最大股東,百年夏普,換上台灣老闆。

這樁交易案顯現昔日聞名全球的日本八大電機廠,光環早已黯淡。「對衰退的日本電機產業來說,這是痛苦的一天,」英國《金融時報》如此形容。

然而若仔細分析日本八大電機廠近況,卻發現兩種不同結果。

當夏普、東芝因鉅額虧損,先後賣給鴻海和中國美的集團(編按:東芝僅出售家電業務)時,有人早已谷底反彈,擺脫虧損。

這些日本電機廠的勝利組能夠擺脫泥淖,原因,是他們懂得放棄優勢,開始當一個稱職的配角。

電視,正是興衰縮影讓日本稱霸全球,竟成虧損錢坑「日本是時候放棄當主角,應該當一個不可或缺的by-player(合作者),當個可以拿到銀獎的角色,」東京大學特聘教授妹尾堅一郎表示。這句話背後,是日本企業轉型不得不面對的事實。電視,就是最好的例子。

日本八大電機廠之一的松下電器在近六十年前,靠一台彩色電視打入美國市場;夏普可以花四十年,只為了追求更高品質的液晶明技術,慢工出細活,使日本成為全球液晶電視之王。

但近十年,韓國、中國品牌崛起,快速推出高CP值的家電產品,現在電視卻成了日本大廠的虧損錢坑。

日本因為中韓兢爭,逐漸被迫退出家電市場。二〇〇八年日立慘賠七千八百億日圓,創日本製造業史上最高虧損記錄;三年後,松下、夏普、索尼相機敗在液晶電視產業,不敵韓國三星,三家大廠合計虧損達一兆六千億日圓。

BCG台灣董事總經理徐瑞廷指出,消費性電子要賺錢只有兩個途徑,一為提升價值,二為量大。日本企業既無法以高技術說服顧客購賈高價產品,又無法如三星一檬擴張市占率、衡量,這時候日本企業習慣採用的技術——製造與品牌的垂直模式,就開始面臨虧損。

勝組松下「拾技街至上」

終於了解客戶,它決心停產電視如今,松下轉虧為盈。二〇一四年(二〇一四年四月一日至二〇一五午三月三十一日)獲利一千七百九十五億日圓,同一年度夏普虧損二千二百二十三億日圓,有如天壤之別。差別在於松下認清了自家的技術,不再是企業兢爭的唯一優勢。

松下社長津賀一宏二〇二一年上任時,砍的第一刀,就是以電視為首的家電產品。當時,光松下電視業務部門一年虧損就達八百八十五億日圓。

為此津賀做了一個實驗,他在家中擺了台松下產的電漿電視和一台封手的液晶電視,他和妻子每天盯著這兩台電視看,結果「我太太因為是松下支持者,就說電漿電視比較好,可是我並沒有看到明顯差異,」「我們太自信了,卻忽略了要從客戶的角度看待產品,」津賀說。

於是,他宣布提前停產電漿電視,砍掉三年內無法達到營業利益五%的產品線,並調組織架構,裁員近萬人,才將原先十六項業務、一百個部門,縮褊成四家公司、五十六個部門,全力發展車用、能源等業務。

認清技術至上不再是優勢,願意放低身段,走向海外,找尋合作夥伴,成為無可取代的配角,是新的日本企業轉虧為盈的新顯學。

松下和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的合作便是一例。二〇〇九年開始,松下開始獨家供應電池給特斯拉,更在今年一月宣布,將投資十六億美元,與特斯拉一起在美國內達華州打造電池工廠,防止韓國樂金(LG)等對手搶單。

此外,松下用超過兩百億日圓取得歐洲汽車後照鏡大廠法可賽(FICOSA International)五〇%股權,共同開發監控系統,藉此打入福斯、雷諾等車廠供應鏈,展現國際化的企圖心。

日本信州大學教授真壁昭夫便指出,日本企業的競爭力不在價格,而是技術、設備完工後的效能和維護,唯有憑著這些「非價格因素」,才能彰顯日本製造的優勢,避免和中韓廠商一同陷入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削價競爭。

勝組日立「找國際夥伴」

建高鐵提供非價格優勢,虧轉盈曾經創下日本製造業史上最大虧損的日立,二〇一四年交出了比松下更亮眼的成績單,該年度獲利達二千一百七十四億日圓。日立的做法,同樣是淡出消費性電子市場,投入能夠給客戶超越「價格因素」、具高度信賴厭門檻的重電工業。

為了轉型,日立將原本各行其是的子公司,依事業類型分成五大集團,結束手機、電腦、面板生產,把三分之一的產線移往海外,不再倚重日本供應商,大幅降低日本本地生產和採購比重。

不同於松下積極搶攻車用市場,日立則投入大型工程開發,瞄準海外市場,和中國、法國競爭高鐵標案。

今年三月,車頭上寫著「AZUMA」(日文「東」之意)的高鐵列車在英國倫敦國王十字車站亮相,這台最高時速達兩百公里的列車,是由日立打造,還和英國維京集團合作,負責全英八百六十六輛火車更新工程。不只已開發國家,日立也參與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國家的高鐵興建計畫,除了開發車輛,也包辦內部的物聯網與大數據各項應用。

「中國或許能以低成本提供大量產品,但如果不僅僅銷售高鐵,而是提供整個營運服務,我相信日本的競爭力不會輸給其他國家,」日立社長東原敏昭強調。由於公共建設需要長期維護,更看重品質的穩定性,正是日本企業跳脫價格戰,發揮核心優勢的新戰場。

如此改革,也讓日立二〇一〇年開始轉虧為盈,隔年甚至創下淨利三干四百七十一億日圓新紀錄,二〇一四年家電收入僅占總營收七%,不到資通訊系統和公共工程的一半。

當松下、日立選擇遠離變動快速的消費家電戰場,轉往強調穩定度高的重電工業領域,他們的成績等於告訴外界,決策速度過慢的日本企業,已不適應變遷快速的大環境,但速度和彈性,卻是台灣企業的強項。

日本八大電機廠勝利組故事,勢必進一步推動日企尋找改變的可能,鴻夏戀底定後,台灣製造業與日本製造業的交集,將成日企尋求轉型的新選項。

撰文者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