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博西家電徐成茂:隱私安全將是智能家居核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242.html

查看各大家電巨頭的年度報告,發展智能家居不約而同成為今年的重頭戲。在博世最新公布的2016年戰略轉型重點部署中,智能家居同樣被列為四大領域新型業務之一提上日程。

自去年收購了西門子持有的博西家電集團另外50%股份之後,博世進一步強化了在中國家電市場的投入。2015年伊始,博西家電首次為中國消費者帶來了智能家居平臺Home Connect。

搭載家居互聯功能的博世洗碗機和洗碗機產品

生態圈如何落地

和海爾、美的等企業推出的智能家居平臺一樣,Home Connect主打開放、互聯,不僅能夠連接博世、西門子家電產品,也支持其他品牌家電產品的接入。

“開放是家居互聯的基本原則之一,消費者需求推動企業間的合作。”博西家用電器集團大中華區數字化轉型部高級總監徐成茂博士表示。作為博西中國數字化轉型的掌舵者,徐成茂堅信從消費者的角度而言,用戶傾向於用一個解決方案享受更多的內容、信息、操作、服務。

用戶消費需求助推之余,家電主體們也清楚就目前現狀而言,要想發揮智能家居所描述的優勢,並非一家公司能夠完成,基於共同的利益之下,優勢合作勝於單打獨鬥。

家居互聯應用程序

徐成茂坦言在過去的一年,博西一直在探索各種合作的可能,例如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阿里智能共同合作開發了第一款智能電熱水器,用戶可以通過阿里智能的開放平臺,用手機和電熱水器實現智能互聯,隨時隨地對加熱溫度、洗浴時間、洗浴人數等功能進行設定。

而此前,在歐洲市場推出的向外部開發者開放的“家居互聯”平臺,預計將於今年6月在中國推出。該平臺的軟件開發工具包覆蓋所有博世家電“家居互聯”平臺內的所有產品,屆時該平臺的軟件開發工具包(SDK)將為中國開發者提供簡單的接口,幫助他們完成在“家居互聯”平臺上的自身開發和網絡應用程序開發。

“所謂‘開放’的實質在於,我們的生態系統能和其他企業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從消費者的角度打造更多的應用場景,這樣產品才能夠產生最大化的價值。” 徐成茂向第一財經表示。

博世物聯網雲的基礎服務

數據安全是核心

智能家居在提供便利的同時,物聯網所收集的海量家庭數據安全成為潛在風險。例如智能化的爐竈可能被人為控制點燃,或者通過家電信息判斷家庭的消費和收入水平。

徐成茂認為安全和隱私兩個問題將成為智能家電領域最核心、最重要的話題。從產品層面而言,以前家里的冰箱、洗衣機是孤立的,只要電路上不出現短路、起火問題,一般不會出現意外事故。現在,智能家居的根本特點就是全面接入網絡,被窺探和攻擊就存在可能,隱私和安全兩個概念相輔相成。

目前而言智能家居數據泄露主要源於兩大方面原因,一方面,智能家居產品大多通過WiFi連接,給黑客提供了入侵的渠道。其次當前智能家居制造者對於安全問題的疏忽,系統安全漏洞普遍存在。

在數據安全方面,博西家電的經驗是,一方面采用透明的數據采集模式。在數據收集時,“家居互聯”程序將自動彈出對話框征求用戶的同意,並清晰明確地告知用戶所需采集數據的內容、類型以及用戶可以得到的體驗。

其次,為了確保數據安全,博西家電將數據的收集、處理、分析等全部環節交由公司內部完成,同時所有設備之間的數據信息均采用加密技術進行交換傳輸,以實現最高級別的安全保障。

轉型背後

“家居智能化在為用戶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一系列新型商業模式變為可能。”博世集團董事會成員、亞太區負責人泰瑞來道出了家電企業紛紛進行智能換轉的初衷。

泰瑞來所提及的新型商業模式,更多的是指依托互聯網轉型對潛在市場需求的挖掘,以及由此創造的新型服務。

例如當家用電器出現故障時,Home Connect將自動向用戶匯報並提示解決方案,用戶還可通過Home Connect呼叫售後服務中心,專業技術人員將進行遠程分析並在線解決問題。

“故障自檢和遠程診斷只是互聯網帶來新型服務中的一個案例,在互聯世界,服務遠不止於傳統的售後。”泰瑞來表示。智能家居之外,互聯交通、互聯工業、智慧城市也成為博世2016年在華四大領域新興業務。

博世對在華市場的發力,源自中國市場所創造的業績。在過去的一年,中國市場在博世全球銷售額中的比例上升近16%,這也使得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博世在德國以外的第一大市場。

要想實現持續奔跑,就需要在市場擴容極快的智能家居、智慧交通等入手,盡快實現智能戰略的轉型落地。在發揮傳感器既有硬件優勢之外,不難看出博世也在借助互聯網轉型,打造其在軟件及服務上的“護城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81

巨頭缺席廣州國際照明展 智能化和國際化並購將是新空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663.html

雖然恰逢端午節假期,但6月9日開幕的第21屆廣州國際照明展覽會仍人潮如湧。不過,隨著LED照明行業步入成熟期,無論是飛利浦、歐司朗等跨國巨頭,還是歐普、雷士等國內龍頭企業,都缺席本屆照明展。

智能化、細分化和國際化,是中國LED照明行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第一財經記者獲悉,明年的廣州國際照明展覽會將順應趨勢,增加醫療照明、智能照明等細分主題的展示區。而9日同期在旁邊舉行的高工LED產業高峰論壇,國際化的機會和陷阱成為熱點議題。

智能照明興起

作為廣州國際照明展覽會的主辦者,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董事潘文波說,展會反映了目前照明行業的現狀。照明行業上規模的企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像西門子控股的歐司朗在今年展會上就沒有出現身影。

潘文波認為,照明行業未來幾年的發展方向,一是照明會與互聯網結合,二是個性化照明市場會發展越來越細,三是行業整合也會加快。

法蘭克福展覽(上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寶琪透露,明年的廣州國際照明展將會增加一些小眾照明主題,如醫療照明、博物館照明等;同時會與現在的熱點結合,如智能照明、物聯網等。

談及行業發展趨勢,黃寶琪認為,一是智能照明正在興起,調光的技術、感應器與照明設備進行連接;二是更加健康的照明,如有一些LED照明能夠幫助人們從疾病中獲得更快的恢複;三是照明更多與大數據連接,尋找新的增值機會。

在中國照明電器協會副理事長陳燕生看來,LED照明會往專業化方面發展。目前照明行業過雜,會有行業內的整合。智能照明也是一個趨勢,在互聯網+時代,智能照明應該包括光源燈具傳感器、傳感系統等完整的系統,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未來會逐步提升水平。

第一財經記者今年在品牌展區,看到較大的龍頭企業就是三雄極光。據三雄極光品牌管理中心經理李全介紹,三雄在辦公、家居、商業照明領域,都在導入智能功能。目前,智能照明已開始進入普通百姓家,可以有多種場景模式,APP應用軟件也不強求一定用三雄的。

據了解,三雄控制全屋照明的智能家居系統2.0版本計劃在今年7月上市。現場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它可遠程遙控家里燈的開關、燈的明暗和色調;此外,三雄還推出智能插頭,與智能家居系統結合,可把智能控制的範圍從照明逐步擴大到其它電器。

國際化並購升溫

長年研究LED行業的調研機構高工LED,也借廣州國際照明展的東風,同期在旁邊舉行高峰論壇。今年的主題是國際化的機會與陷阱。

高工LED董事長張小飛博士直言,LED行業經過2012-2014年的高速發展,從2015年國內LED上市公司的業績看,LED照明行業已過了高速發展期,逐漸變為“傳統行業”。

據高工產研LED研究所的數據,2015年中國LED行業的總規模3967億元,增速已放緩至5.1%。張小飛說,隨著競爭加劇,去年已有4000家做下遊LED照明的企業離開。

“2015年,國內24家LED上市公司中,僅6家凈利率超過10%,LED步入傳統產業。”張小飛說,同時24家LED上市公司中,僅13家企業營業收入、凈利潤雙雙增加,而這13家企業中僅有6家企業業績靠自身業務開拓快速增長,不少企業跨界並購走向“雙主業”。

在行業平均價格快速下滑的背景下,飛利浦、歐司朗、科銳等跨國巨頭也感到,LED照明行業已不再是往昔高利潤的“香餑餑”,紛紛將照明行業剝離分拆上市,或準備出售轉讓。而這給中國企業國際化並購,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張小飛舉例說,像去年飛樂音響收購了喜萬年,目前木林森、廣晟、同方股份、德豪潤達、飛樂音響等正在競購歐司朗。

當然,LED行業的國內並購也不少,包括行業內並購以及跨界並購,如今年2月雷士照明5億收購耀能控股75%股權。高工LED的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LED行業國內並購案例14起。

“2016年上半年LED行業並購金額達109億元,預計全年將超過千億”,張小飛斷言,國際化是中國LED照明行業釋放巨大產能的必然選擇,大的LED上市公司可以通過並購加速在海外市場擴張,小的LED公司則可以通過合作、將海外某一細分市場做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492

效應解讀》公投若過,全球人流、金流大震盪 英國若脫歐 將是歐洲最大黑天鵝

2016-06-20  TCW

六月上半,國際金融市場好像突然被嚇醒了。

因為,英國多家民調一齊顯示,贊成英國脫離歐盟的支持度,越來越高出反對脫歐者,導致美股、歐股、英鎊全都在六月十日大跌,效應接著延燒到亞洲資本市場,全球投資人拋售股票、搶進安全資產,導致金價上漲、公債殖利率下滑。

這期間,美國奧蘭多市又爆發恐怖槍擊案,創下同類事件最高的致死四十九人紀錄,兇手是阿富汗裔的移民。以反移民為主訴求的英國脫歐派,立刻嗆聲威脅再不脫歐,英國也難逃類似恐攻。

英國將在六月二十三日舉辦公民投票,讓人民選擇是要離開歐洲聯盟,還是留下來。過去一年,留歐派支持度在多數時候領先,因此,雖經濟學人智庫(E I U)早把英國脫歐列為今年全球十大風險之一,但國際金融市場並未認真看待。直到最近,這隻歐洲最巨大的「黑天鵝」,很可能就要飛出來,擾亂全球經濟了。

全球經濟受衝擊!

一旦脫歐成真,調整期將長達數年英國是歐洲僅次於德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它要從歐盟大家庭出走,可不只是歐盟的家務事。

美國聯準會( Fed)主席葉倫在六月警告,英國脫歐將帶來「重大經濟衝擊」,可能改變投資人的風險偏好。脫歐可能性升高,加上美國就業數據不佳,使外界預期美國升息的時間,將延到英國公投之後。

脫歐公投對世界經濟最基本也最廣泛的影響,就是帶來巨大的「不確定因素」。

一旦公投過關,包括英國與歐洲、歐洲與全球的物流、金流、人流,都將進入一段長達數年的重新調整期。

光是英國現行法規,就有五五%是來自遵循歐盟的規定;透過歐盟對外的三十六個貿易協定,英國也與全球五十八個國家享有貿易優惠關係。「幾乎所有英國的對外貿易關係都要(重新)談判,」世貿組織(WTO)秘書長阿茲維多( Roberto Azevedo )在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時說。

跨國企業一致反脫歐!

工作機會、旅遊市場將大幅流失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 Christine Lagarde )早在二月就對英國脫歐議題表示:「任何經濟界的人都不喜歡不確定因素,在不確定期間,他們不投資、不雇用,也不做任何決定。」企業界的反應更直接。英國最大銀行滙豐陸續拋出警語:脫歐將可能使英鎊貶值二〇%,若脫歐成真,該集團考慮把一千個英國職位搬到巴黎,甚至建議投資人,買黃金是因應英國脫歐最好的避險標的。

德意志銀行、美國摩根大通等跨國金融業者,都揚言可能把部分業務搬離倫敦。

製造業如IBM、奇異(GE),乃至英國精品名牌Burberr等,也連署呼籲英國留在歐盟,享有單一市場的免關稅好處。

把歐洲總部設在英國的日本日立集團,會長兼執行長中西宏明更直斥英國脫歐「豈有此理」,還罕見發表長信勸告英國人民,一旦脫歐,在英國雇用了十四萬人的日本企業將被迫重新思考投資布局。

連中國首富王健林,都在今年初赴牛津大學演講時說,英國脫歐弊大於利。

甚至,美國總統歐巴馬、日本首相安倍,也在近期訪英時,對脫歐發表負面看法。

英籍的國際影星裘德洛、綺拉·奈特莉、康柏拜區等藝文界名人,以及十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等,也先後連署公開信,希望英國人民支持留在歐盟,以保障多元文化價值、保有來自歐盟的科學經費。

奇怪的是,當重要國際機構、大人物紛紛表態希望英國別脫歐,當今年以來英鎊兌美元、歐元分別貶值三·七%、七·三%(截至六月十三日),資金外逃程度是金融海嘯以來最劇烈之下,英國人卻講不聽、嚇不退,仍展現高度的脫歐民意。

英國人為何想脫歐?

反移民、反全球化,另類「川普現象」為什麼這麼多英國人想跟歐盟「分手」?

長期從事英國社會態度調查的歐姆斯頓( Rachel Ormston)指出,這是一場理性與感性之爭。她的報告發現,贊成脫歐的民眾裡,有超過九成希望對來自歐盟的移民增加限制,而支持留歐的民眾裡,則有超過七成認為,離開歐盟會使英國經濟變糟,兩個數據都分別比對立陣營高出許多。

換句話說,重經濟vs.反移民,構成英國人支持與反對歐盟的思考核心。

兩邊的傳單標語、論述,就反映了訴求差異。留歐派拋出各種經貿數據,強調加入歐盟對英國經濟的好處,以及一旦退出免關稅的歐盟單一市場,將出現物價上漲、房價下跌、薪資衰退、投資縮減……。

「不是只看經濟,笨蛋。」 (It's not just the economy, stupid.)這是脫歐派反擊的口號。

他們主張,歐盟的移民危機已經失控,每年有二十五萬歐盟移民來到英國,相當於北部大城新堡( Newcastle )的人口數,而英國總是被迫接受歐盟的各種決議,對自己的邊境失去主權。

雙方支持者的結構,也呈現傾向開放或封閉的背景差異。留歐派主要是三十五歲以下年輕人、大學以上高學歷、專業者或管理者,住在倫敦等國際大城;脫歐派則以五十五歲以上、勞動階級或小企業主、學歷較低、英格蘭民族主義者居多。

原來,脫歐公投也可說是英國版的「川普現象」。脫歐派集結了反移民、反全球化、外交孤立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的支持者,希望恢復大英帝國光榮,害怕朝向政治整合的歐盟,會越來越削弱英國主權。

難怪,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說,如果他能投票,也會支持英國脫歐;法國極右派政黨民族陣線的領袖勒龐( Marine Le Pen),想去英國幫脫歐派助選(後因她太具爭議性,被脫歐派謝絕好意)。

由於荷蘭、法國、瑞典、德國等,也有超過四成民意想舉辦脫歐公投,一旦英國脫歐派勝出,將在歐盟成員國掀起骨牌效應,歐洲局勢難有寧日。甚至川普的聲勢也將受激勵,影響美國總統選情。

英國公投勝負未定,像賭盤看好留歐的比率近七成,與民調截然不同,最後關鍵可能在於年輕人的投票率。若脫歐派民調上升帶來的危機感,能促使年輕人積極投票,又或金融市場近日的震盪,能讓英國人的經濟理性勝出,那全球經濟就只是虛驚一場。

但,即使這次脫歐公投沒過關,「川普化」也已經在歐洲,乃至全球多處遍地開花。英國政界已有人揚言若沒過,下一屆國會還要再推一次脫歐公投。

因此,一波波衝擊全球自由化的潮流,暫時還不會消失。當前世界經濟局勢,就如奇異執行長伊梅特(Jeffrey Immelt )所言:「是我所見過最不確定的。」買黃金是因應英國脫歐最好的避險標的。

德意志銀行、美國摩根大通等跨國金融業者,都揚言可能把部分業務搬離倫敦。

製造業如IBM、奇異(GE),乃至英國精品名牌Burberr等,也連署呼籲英國留在歐盟,享有單一市場的免關稅好處。

把歐洲總部設在英國的日本日立集團,會長兼執行長中西宏明更直斥英國脫歐「豈有此理」,還罕見發表長信勸告英國人民,一旦脫歐,在英國雇用了十四萬人的日本企業將被迫重新思考投資布局。

連中國首富王健林,都在今年初赴牛津大學演講時說,英國脫歐弊大於利。

甚至,美國總統歐巴馬、日本首相安倍,也在近期訪英時,對脫歐發表負面看法。

英籍的國際影星裘德洛、綺拉·奈特莉、康柏拜區等藝文界名人,以及十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等,也先後連署公開信,希望英

撰文者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66

一旦脫歐,誰將是人生贏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431.html

假如英國脫歐,哪些人群受到的影響最大?

地產擁有者

英國房地產界的共識是:假如英國脫歐,要麽導致房地產價格增速下降,要麽房地產價格會直接下跌。

英國房地產中介Winkworth表示:如果英國退出歐盟,任何移民人數的下降都會對住宅價格造成直接的下行壓力。對於投資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壞消息;但對於有意向的買家而言,脫歐或許焉知非福——房地產中介機構Knight Frank認為,整個英國的購房成本都非常高,尤其倫敦是全世界房價最高的地區之一。

另一種可能性是,抵押貸款購房的月供將會下降。如果脫歐的確對英國經濟造成了沖擊,那麽英格蘭銀行(央行)可能會被迫進一步降低利率。對於某些類型的貸款方或新房買家而言,這將降低還貸難度。但由於整體利率已經處於歷史地位,央行的降息空間也會非常有限。

Winkworth公司CEO 阿加斯(Dominic Agace)表示,英國退歐一定會對房地產市場造成災難性的影響。英國和倫敦尤其“始終吸引著外商投資的流入——而且外資不僅來自於歐洲,還來自更遙遠的地方。我預計影響將會持續。”

投資者

除了地產投資者,金融投資者們也都在觀察著投票結果的動向。關於投票結果的不確定性已經拉低了英國的匯率和股市價格,但在一些民調發現投票結果可能出現反轉後,貨幣和市場在本周開始了轉向。

英格蘭銀行預計,脫歐的結果將會對英鎊和股市帶來下行壓力。如果跌幅過於明顯,央行必將出手幹預,例如用更多外匯購買英鎊,或者提高利率等,而這些都會沖擊那些借有抵押貸款的英國人。

不過,脫歐結果對於市場的長期效果還不得而知。脫歐陣營認為,歐盟的監管會拖累英國經濟,而脫歐可以帶來更多的繁榮。留歐派則警告稱,英國脫歐會導致大規模的裁員、以及外商投資的下跌。

學生

許多英國的頂尖學校都支持留在歐洲。大多數學者認為,脫歐會威脅到來自歐盟的研究資金、提高歐洲學術人員進入英國的門檻,並造成教員數量的下降。

“英國大學”報告顯示,2013-2014年英國的高等教育機構擁有約12.5萬名歐盟學生,占全國大學總體錄取人數的5%,同時每年會帶來37億英鎊的收入,並支持了3.4萬人的就業。

過去,由於英國的歐盟成員國屬性,歐盟學生被視同本國學生。他們交付同樣的學費,也可以獲得相同的助學貸款。因此,脫歐看起來可以給英國政府省點錢——因為不再需要為歐盟學生提供助援助。但學者們表示,研究資金的損失要遠遠超過這點利益。

駐派英國的外籍雇員

在過往的歲月里,由於歐盟內部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英國公民可以自由地到其他國家工作,反之亦然。

但在當下,居住在英國的歐盟公民表達了自己的擔心:如果英國脫歐,自己可能會被逐出英國。不過,這也要取決於英國與歐盟國家的最終協定。一種可能性是,英國仍會被允許進入歐盟的單方市場,但為此英國也必須維持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在這種情況下,歐盟移民在英國工作依然會一切如常。但更大的可能性是“澳大利亞風格”,即點對點的移民系統。英國可能會確認一些特定行業、以及對特定技能工人的需求,允許這些移民在英國生活和工作。脫歐派領袖們給出的建議則是,已在英國的歐盟公民應該得到永久居留的許可,但未來希望移民的人則需要遵守新的規則。

2015年進入英國的移民人數已經接近創紀錄的33萬人,政府一直迫於壓力想減少移民數量。而由於歐盟內部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政府一直專註於削減非歐盟成員國移民、收緊他們進入英國的條件。

為此,部分歐盟外地區——例如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公民已經開始抱怨這種歧視。一位來自孟加拉的咖喱店店主則表示自己無法從亞洲帶來足夠的廚師,因為英國針對非歐盟成員國的移民規則更加苛刻。

英國的駐外人員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約有450萬英國人旅居海外,其中有150萬人在歐盟國家。一種值得擔憂的可能性是:這些英國公民會在一夜之間變成非法移民。但一些律師認為,國際法對屬於此類情形的公民有所保護。1969年的維也納公約明確,當協定效力終止時,在協定生效期間獲得的人權、責任和法律情形會得到保護。

蘇格蘭人

假如英國脫歐,蘇格蘭會不會再來一次獨立公投?

民調顯示,蘇格蘭人支持留在歐盟,甚至有人建議,在英鎊失去價值的情況下,應該將其貨幣換成歐元。

但一名分析人士表示,盡管脫歐將會對蘇格蘭獨立運動造成影響,但蘇格蘭獨立公投不太可能近在眼前,“蘇格蘭民族黨(SNP)將會選擇自己的時機。假如英國脫歐,他們將會收好自己的籌碼,他們將擁有政治資本。他們也會觀察英國會首先提出怎樣的條件,然後再決定如何進行下一次公投。他們會等待最好的時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48

登陸火星計劃有多燒錢?SpaceX:投資將是NASA十倍

7月28日消息,據外媒報道,根據NASA日前發布的估算,SpaceX很可能將為它的“赤龍”(Red Dragon)號無人飛船火星登陸計劃投資3億美元。

在美國宇航局(NASA)顧問委員會周二的會議上,該機構負責人之一吉姆·路特介紹稱,NASA估計,將為這一計劃投資約3200萬美元,SpaceX方面為“赤龍 (Red Dragon) ”計劃投入的資金將是NASA的十倍。

據了解,SpaceX計劃將6噸重的太空飛船“赤龍(Red Dragon)”發射至火星表面,之後將實現載人飛行,最終殖民火星。今年9月,SpaceX CEO伊隆·馬斯克將在墨西哥舉行的國際會議上公布更多細節。

SpaceX方面表示,若一切都如計劃那樣順利進行的話,後續的載人火星計劃機組或將於2024年被發射,並於2025年抵至火星。

目前,NASA在火星軌道上擁有多個設備,而這些設備未來或許可以幫助“赤龍”飛船與地球之間的通信。

由於大氣稀薄,火星缺少飛船減速的有效媒介,只有獲得極高的速度,飛船才能在6到9個月時間里飛抵火星,而在到達火星之後,飛船必須減速。馬斯克認為,升級後的“龍2”飛船可以使用8個SuperDraco引擎實現垂直減速,隨後在火星表面降落。截至目前,還沒有任何其他國家實現過在火星表面成功的軟著陸。

SpaceX表示,2018年開展這一發射任務時間很緊張,該公司必須完成“重型獵鷹”火箭的開發。如果SpaceX無法於2018年啟動發射,那麽只有等到2020年,即行星排列有利於發射任務時才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519

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原主任:移動端將是智慧城市的數據之源

2016中國智慧城市年度論壇日前在北京召開。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原主任、智慧城市聯盟理事長李鐵表示,智慧城市要以人為本,要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相結合,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

李鐵認為,智慧城市的關註度逐年提升,原因首先在於中國城市化水平的高速發展。“7.6億的城鎮人口未來還在增加,到2030年會增加到9億人口,會產生巨大的需求。”第二個原因是,互聯網的發展,科技和創新水平的提高,使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最新的科技產品。發展智慧城市,和互聯網、物聯網的高度發育有直接的關系。

同時,李鐵還提出未來智慧城市發展需要註意的問題:

第一,智慧城市要實現以人為本。把更多精力放在滿足城鄉居民需求,解決居民就業、生活方便的問題上,才有可能激發新的創新產品產生,帶動整體需求水平的提高。如果僅僅放在政績角度,智慧城市的效率就會大幅降低,資源會大幅浪費;

第二,智慧城市要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怎樣降低能源消耗、碳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綠色、低碳的城市化道路,是智慧城市不可回避的大前提;

第三,智慧城市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智慧城市所涉及的內容不僅僅是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關系到城市居民怎樣通過市場化程度來滿足各方面需求,政府的公共服務管理是很重要的方面,但不是智慧城市的全部。

第四,智慧城市應該發揮新媒體、新移動端的作用。傳統數據庫有一大部分屬於上報數據,但是新的數據更多來源於每個人、每個手機、每個基站所覆蓋的信號,這些信號會實現以人為本的數據端建設,更真實的體現人所發生的就業變化、產業變化、生活和消費變化等。

第五,要實現跨界整合。不要以一個企業來制定一個城市的所謂智慧城市方案,因為它是無數個企業的整合,包括IT產業、房地產企業,跨界整合利益分享是未來智慧城市發展的方向,最終要滿足城市的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服務,滿足於市場,帶動內需。

李鐵強調,智慧城市的發展對於未來中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會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城市管理治理創新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城市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此次智慧城市博覽會將持續3天時間,共有國際國內城市、央企、互聯網企業、上市公司、科技企業等110余家展商推出智慧城市綜合服務、智慧社區、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安防等領域的新技術與新服務。其中華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冶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興通訊、騰訊、海爾、萬達電商、建誼集團、日本三井不動產、法國泰雷茲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及新型領創企業參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753

不是機器人女友是人工智能:AI將是互聯網下一引爆點

人工智能遠比想象中到來得更早。

“我認為BAT未來會成為非常無聊的公司,現在年輕人找工作應該找未來的機會,而不是過去的機會。”8月25日,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2016年夏季高峰會上,地平線機器人技術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余凱直言。

互聯網的普及花費了3~5年的時間,雲計算、大數據從行業名詞普及至大眾用時2到3年,而“阿爾法狗”(AlphaGo)戰勝李世石,則讓人工智能概念一夜間為社會所追捧。谷歌總裁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甚至預判,計算機將不再是物理設備,而是智能助手,“世界將從移動優先(mobile first)變為人工智能優先(AI first)”。

百度也意識到,“移動互聯網的增長機會已經不多了”,在當天的論壇上,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互聯網的下一步是人工智能。”

移動互聯網的下一個引爆點

判斷的依據在於,互聯網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商業化,一直到四五年前,是一個基於PC的網絡體系。近四五年,則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靠無線互聯網再誕生新的商業模式和再去催生創新型互聯網公司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百度創立之初,中國的網民還不足千萬,但是現在已經有7億之多,7億多網民已經是50%以上的滲透率。若想借助網民的增長來推動移動互聯網的下一步發展,機會已經不多了。”李彥宏表示。

“二戰以後,整個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人工智能既是整個計算機科學發展的起點,也是計算機科學的終點。”余凱深信,“人工智能是移動互聯網的下一個引爆點。”

2015年,時任百度研究院副院長、深度學習實驗室(IDL)主任的余凱選擇離開百度獨自創業,開發物聯網和機器人時代的“大腦”芯片。在余凱看來,離開BAT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很多有價值的數據BAT並沒有碰觸到,而這正是人工智能時代機會之所在。

和余凱一樣,選擇離開百度的還有第四範式創始人、首席執行官戴文淵,2005年他加入百度,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百度高級科學家,也曾獲得“百度最高獎”。在戴文淵看來,過去十年移動互聯網時代,搶占流量的長尾尤為關鍵,在人工智能時代,捕捉數據的長尾更為重要。

在近期《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評論榜全球35名35歲以下創新者榜單中,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前主任研發構架師、前首席設計師顧嘉唯成為6位上榜中國人之一。這位“百度少帥”在今年8月離開百度,新的身份則是物靈科技聯合創始人,負責人工智能相關業務。

機會不只在巨頭

他們的離開也彰顯出人工智能領域所孕育的巨大機會,AI初創公司也迎來投資熱潮。根據風投數據公司CB Insights發布的人工智能產業2016年第一季度報告,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獲得投資143筆,交易額達6.02億美元,投資交易量創下季度歷史新高。截至2016年6月15日,已有超過200家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總共獲得了近15億美元的融資。

人工智能領域是否會成為下一個突破BAT圍墻的獨角獸公司誕生地?機會並不只屬於巨頭。“BAT今天所擁有的數據的確很大,但是想要壟斷不大可能。”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有一種說法,過去兩年所產生的數據是人類此前所產生數據的總和;未來兩年醫療數據會在現有基礎上再增長99%,政府和教育會增長96%,加之現在一個設備上擁有1.4個傳感器,到2017年傳感器數量會達到平均4.1個,大量數據使得壟斷局面不太可能出現。”

而另一個判斷依據則是當前政府之間的信息很多處於孤島狀態,還沒有實現交流並被挖掘利用,“壟斷可能性比較小”。

行業應用是關鍵

李彥宏表示最近一些專家給中央領導寫信,稱“人工智能被吹得太過了,其實人工智能並沒有什麽實際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人類又在擔憂人工智能將來會控制人類。

“彌合公眾對人工智能的誤讀是科學家該做的事情,盡管人工智能有著無窮的潛力,但我認為現在人工智能仍處於剛剛起步階段,目前其核心價值在於能夠精準地解決一個個封閉且具體的內容。”戴文淵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人工智能的崛起,行業應用將成為關鍵的一步。在李彥宏看來,受人工智能沖擊最大的將是制造業。例如亞馬遜推出的echo音箱雖然屬於制造業的產物,但搭載了語音識別等技術,帶來了新的體驗。“未來,很多硬件都會應用傳感等物聯網芯片和人工智能技術,制造業將會被大大改變。”

這樣的沖擊已經在制造業激起漣漪。“以前更加強調自動化,自動化設備取代更多的是人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現在自動化必須加上智能化。”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感受到企業轉型升級的迫切性,“智能化已經是大勢所趨,但生產的智能化才剛剛開始。”

除此之外,自動駕駛、醫療、娛樂領域的智能化空間也非常巨大。在戴文淵看來,當下人工智能在工業應用領域,主要解決效率和成本問題,從效率而言,“工業化大生產時代企業規模化地生產同類產品,滿足消費者基本需求,並可通過海量數據挖掘用戶真實需求、預測隱性需,提供個性化的商品服務,降低資源錯賠率,產生新的贏利點,同時企業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得以優化。”

人工智能商業模式

早期互聯網技術出現,之後的五年一直都在尋找合適的商業模式,直至雅虎推出廣告。作為互聯網的下一步,人工智能商業模式又是怎樣的呢?在行業看來,一種觀念認為,人工智能作為一種革命性的技術,未來的商業模式有可能是軟件、硬件、服務一體化,而另一種觀念則認為人工智能仍然以算法為中心。

“一開始平臺性的應用恐怕會從芯片開始。”余凱表示,在他看來任何一個產業都要經歷幾個階段,即一開始應用程序崛起,垂直應用越挖越深。

例如移動時代,2000年高通橫空出世,隨後很多應用在其平臺誕生。“類比當年在舊金山淘金樂的時候,最早一鋤頭下去淘到金的很少,都是賣水的掙錢,某個時間一錘子下去淘到金了,猛挖就出來了。”

“任何一個算法發展到穩定的時候,一個比較好的方式——芯片是最高效的。”戴文淵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但是不得不說“今天人工智能算法仍有不成熟的地方,如果要做硬件的話,通常比較現實的方式是FPGA方式(一種可編程的硬件),未來芯片是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891

母嬰電商進入精耕細作時代 非標商品將是下一個藍海

隨著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以及二孩政策的放開,中國母嬰市場迸發出強勁的發展潛力。消費升級下的母嬰市場有著消費結構升級、品類需求升級、品牌意識提升等的格局變化及增長機會。

“簡單、粗暴的運營方式不再適合今天線上的母嬰行業,更多的是要有一個精細化運營的思維模式,在母嬰市場成熟期到來的時候,大家比拼的不是誰看準趨勢,而是看誰能跑得更細、更快。”在“數據電商大講堂”上,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高級數據分析師劉力華表示。

非標商品走勢明顯

2015年整個母嬰行業達到2.3萬億的市場規模,但增速有所放緩,整個行業趨於成熟。同時新進入市場的用戶消費能力還未完全被挖掘,有待商家進行消費者教育,更為不可忽視的力量是,90後媽媽已經進入市場,而她們的消費習慣更個性也更複雜。

隨著線上母嬰市場的成熟,各品類催生眾多細分衍生產品,市場豐富度提升,嬰童玩具和鞋服類產品尤為明顯,消費者註意力因此被分散。在劉力華看來,母嬰傳統強勢品類的市場份額正在被稀釋,新興細分品類增長力值得關註。

“鞋服、玩具為代表的非標品市場細分品類豐富,涉及範圍廣,滿足了消費者的‘消費升級需求’,而傳統的食品、用品等標品市場線上起步早,需求增長緩慢,已趨於成熟。”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轉變同時也帶來了線上母嬰市場的消費升級,其中,消費升級的一個特點是消費者對於個性化、差異化消費的需求。

“未來非標類產品市場潛力非常大,是母嬰行業沒有被完全開發的藍海市場。”劉力華判斷,依據在於首先非標類產品可以承載更多的消費升級的想象空間,滿足消費者更多的個性化、豐富化的需求;其次,非標產品的消費時間很長,基本上0至12歲的孩子,對於非標類的產品都有需求;同時相較於食品和紙尿褲是安全敏感度比較高的品類,非標類的產品安全敏感度較低,試錯成本較小,會更加受網購小白們的歡迎。

細分品類差異化市場機遇

細化到具體品類而言,嬰兒食品最重要的一個品類是奶粉,不過奶粉對於品牌商的操作空間更大,不管是背後的供應鏈、產品研發還是整個的功能擴展,但對於運營商而言操作空間並不大。

通過對嬰童食品的銷售占比分析,劉力華發現,幼兒輔食和零食這兩個品類占比增勢明顯,在中國有很大的上漲空間,且從價格角度而言,整個消費者對嬰幼兒輔食高端化需求較高,銷售單價一直呈上漲趨勢。

“商家應該打開思路,不要只局限於奶粉。從科學的角度來講,嬰幼兒輔食不僅僅是米粉,還有果泥、小餅幹等。今天中國的消費者認識度沒那麽高,但隨著消費者意識的改善,這部分會有小型爆發。”劉力華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兒童玩具方面,新生代父母格外看重寶寶的早期培養,愈加重視寶寶的想象力、創造力及動手能力,在這種強烈的功能訴求下,很多玩具品類都融入了智能化、教育化的作用。

根據《2016母嬰行業消費趨勢大數據報告》(下稱《報告》)數據,在益智化進階品類里面,消費者需求的價格一直走高的,包括100元以內的低價產品的市場占比一直在下降。尤其是建構插件類玩具受到家長的歡迎,而毛絨玩具和傳統玩具偏好度下降。

同時,由於科學護理和養育意識的提高,新生代父母們關註的生活場景更加寬泛,相應特定場景下母嬰功能性產品的市場需求顯著增加。近些年一些偏生活場景化的服飾同時融入防護功能的品類走勢比較好,例如家居服、哺乳文胸等。

“多關註一下孕婦的生活場景,更多地把她當作是一個普通的消費者,看一看日常生活中到底還有哪些場景是需要保護的。這可能是轉型升級中未來產品的研發方向。”劉力華說道。

品牌化需求上升

從大的品牌格局來看整個母嬰行業市場,消費者的品牌意識越來越強。《報告》中較為突出的表現是整體上,消費者在進階品類的母嬰產品選購上更註重品牌的選擇。2014年至2015年,嬰童服裝總體白牌(無品牌商品)占比較高,而兒童內衣褲品牌化程度遠高於嬰童服裝總體。

消費者對進階品類更加看重其品牌背書,人群整體品牌意識的提升也優先反映在這些進階高端產品上。但同時,母嬰市場整體品牌競爭在加劇,各個類目都呈現出品牌集中度下降的趨勢。

消費者日趨理性地選擇商品,單靠“知名品牌”吸引消費者變得越來越難,中部品牌和小眾品牌的市場占有率逐步提高,對頭部品牌的地位產生了沖擊。

“在時間和觸點的碎片化下,品牌的差異化在現今的母嬰市場尤為重要。”天貓母嬰行業總經理,“個性化、內容化、娛樂化、全球化、全渠道,”這是今年雙十一天貓的主要方向,不管是標品還是非標品,在競爭加劇下都需要利用差異化品牌策略搶占細分市場,“定制整個消費和溝通的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041

克里:停止批準TPP將是"美國經濟真正的悲劇"

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呼籲國會在11月8日總統選舉結束後恢複工作,批準《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盡管對該協定還存在分歧。

據俄衛星新聞27日報道,克里在芝加哥國際關系委員會演講時表示:"我呼籲國會在總統選舉後恢複工作,批準通過《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盡管還有很多‘反對'聲音。"

克里稱,不能否決這個協定,因為它恰好能使美國成長,因為很大部分美國商品的消費者們恰好生活在已經加入該協定的國家里。他說:"協定是不理想的,但不能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克里表示,停止批準該協定將是"美國經濟真正的悲劇"。

24日,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稱,美國若不能批準《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其在亞洲的地位將遭受“重大挫折”。

新加坡媒體報道稱,美國如果不能完成國內立法則意味著TPP將來的變數很大,新政府上臺之後是否會繼續推動還是重新談判,甚至完全廢止都是有可能的。TPP是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無法獲得美國國會通過,代表美國主導太平洋的時代可能來到了一個拐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787

地熱能發展提至國家層面 京津冀將是主陣地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李仰哲17日表示,國家能源局自2014年啟動地熱能開發利用的“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這是第一次在國家層面編制地熱能發展規劃。

李仰哲在17-18日於北京召開的2016年中國地熱國際論壇上作出以上論述。這意味著“十三五”時期,國家將把地熱能發展放在重要位置,全方位推進地熱能發展。

地熱不僅用來泡溫泉

地熱能是一種清潔可再生能源。我國地熱資源豐富,資源量約占全球地熱資源的六分之一。其中,淺層地熱能資源量相當於95億噸標煤;中低溫地熱資源資源量13700億噸標準煤;幹熱巖(3-10公里內)資源量860萬億噸標煤,開發利用潛力巨大。

發展地熱產業不僅對於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改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國家培育新興產業、促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帶動相關裝備制造國產化和工程技術業務發展,以及對增加就業均具有明顯的拉動效應,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

目前,我國已建立較完善的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體系,地熱直接利用居世界首位。

近三年來,我國地熱供暖面積每年新增約1億平方米,截至2015年底,全國淺層地熱供暖已經達到3.92億平方米,中深層地熱供暖面積達到了1.02億平方米,每年可替代約2200萬噸標準煤,地熱發電技術也取得了積極進展。

在地熱直接利用中,淺層地熱供暖占58%,中深層地熱供暖占19%,溫泉洗浴僅占18%,中國地熱開發的能源性、技術性更加突出。

李仰哲指出,全球能源轉型進一步提速,新一輪能源革命正在孕育成長,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體系中的作用發揮越來越大。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並致力於推動能源轉型變革,確立了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目標: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15%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20%左右。地熱是一種具有重要競爭力和獨特優勢的可再生清潔能源。我國地熱資源豐富,2016年我國首次編制了地熱產業發展規劃,即《國家“十三五”地熱能發展規劃》,必將促進地熱資源的優質高效開發,在我國能源結構轉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仰哲說。

李仰哲透露,“十三五”期間,能源局在推動地熱發展方面的主要工作包括組織開展地熱資源潛力的勘查與選區的評價,因地制宜地推動多種形式的地熱能開發利用,協同相關部門出臺有關政策措施等。

值得註意的是,李仰哲著重提出開發地熱資源要把握好三個問題:把握好地熱能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做好地熱能開發利用和城市總體建設規劃的銜接,把握好統籌和發展的管理。

第一財經記者在論壇現場了解到,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合作、創新、綠色、跨越”。參會專家研討地熱產業發展現狀、趨勢及挑戰,地熱產業開發利用規劃、戰略布局、支持政策,以及相關的關鍵技術、核心裝備的籌劃等,助推全球特別是中國地熱能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論壇透露,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將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從12%提高到15%,其中,地熱資源是增量主力。屆時,我國地熱供暖、制冷面積將達16億平方米,累計實現地熱發電裝機容量53萬千瓦時,可實現替代標煤721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77億噸,對我國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改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京津冀將成地熱發展主陣地

京津冀地區將成為“十三五”期間我國發展地熱的主陣地。

根據國家《地熱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征求意見稿),京津冀將新增地熱供暖制冷面積3.1億平方米,到2020年,累計實現地熱供暖制冷面積4.4億平方米,年可替代標煤128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460萬噸。

截至2015年底,京津冀地區已形成年利用地熱供暖制冷面積1.3億平方米,實現年替代標煤38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980萬噸。

以地熱開發標桿——“雄縣模式”的誕生地河北省為例,其地熱可開采資源量達50億噸標準煤,總量居全國第二位。

河北省副省長張傑輝在論壇上表示,河北省與中國石化攜手打造“雄縣模式”,建成了我國首座無煙城,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認可。預計河北省2017年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3.5億噸,積極開發利用地熱等可再生能源,對緩解傳統化石能源消耗壓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治理大氣霧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總經理戴厚良表示,中國石化“十三五”期間將在全國再造20座無煙城,實現新增供暖、制冷面積1億平方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8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