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跑手奪冠都扁嘴獲頒椰菜心都碎

1 : GS(14)@2017-05-01 11:57:35

河南鄭州某幼兒園於大前日舉行運動會,但是獎品卻令人意想不到,一等獎竟是一棵包菜(椰菜);二等獎是黃瓜(青瓜);三等獎是一棵大葱。有孩子看到獎品後,委屈地嘟起嘴巴,感到十分無奈。幼兒園老師解釋說:「因為和五一勞動節結合嘛!」秒拍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01/2000755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140

300間酒廠大比拼首屆本地啤大賽邊個奪冠?

1 : GS(14)@2017-05-19 05:43:42

不說也許不知道,紐約州釀酒業近年發展迅速,大大小小「Made in NY」啤酒廠超過300間。州政府舉辦的首屆「最佳本地啤」大賽,周三公佈賽果爆出小冷門。州長adus億美元(約2,340億港元),說笑指喜歡喝啤酒居民,「數量比我的選民還要多」。駐紐約記者:鄭柏齡提起啤酒,一般人只會想到德國。啤酒文化不算深厚的紐約州,近年急起直追,本土啤酒廠數量由2011年僅50間,目前增至321間,大部份位於鄰近鄉郊地區、距離紐約市較遠的二、三線城市。不論家庭手工啤酒,還是集團經營大型釀酒廠,啤酒商急增的主要原因,為州政府在2012年起,推出多項刺激政策,如發出農場釀酒廠牌照(Farm Brewery License)、提供稅務優惠、資助推廣,甚至放寬控酒法例等,首屆「最佳本地啤酒」大賽亦是吸引紐約居民「撐本土」活動之一。賽事在5月初起進行公眾投票,先由逾4萬名網民選出「最後五強」;7位評審周三在次輪比賽上即席試飲,由氣味、口感、外貌等方面評分,並即時公佈結果。賽事最終爆出小冷門,奧齊戈縣(Otsego)的「Brewery Ommegang」,以及沙利文縣(Sullivan County)的「The Roscoe NY Beer Co.」,齊齊獲得90分,首屆比賽便誕生「雙冠軍」。「The Roscoe」釀酒師Josh Hughes賽後向《蘋果》表示,全靠鄉民大力支持,酒廠才有機會靠公眾投票進入最後五強。事實上,該家庭式酒廠所在的羅斯科(Roscoe),人口只有500多人,加上整個沙利文縣居民亦不足8萬人。Hughes說,獲獎啤酒只在紐約上州、哈德遜河谷(Hudson Valley)附近售賣,暫時無計劃、亦無資源對外發展,「十分希望可吸引遊客到羅斯科市旅遊,品酒之餘,亦帶動社區經濟發展」。州長科莫指,紐約州農地面積廣闊,包括酒廠在內的周邊工作,每年經濟效益達300億美元(約2,340億港元),政府會繼續支持釀酒業發展,他笑說,參與公眾投票的啤酒愛好者數量,「還多過支持我的選民」。Hughes則認為,釀出美酒的技巧只有一個,「練習,不斷練習,做自己喜歡的事,你便會成功」。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9/200264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643

【專題籽】青少年機械人世界盃奪冠 何南金靠師生「動手做」

1 : GS(14)@2017-10-09 03:55:04

佛教何南金中學從前是一所職業先修學校,到今天也絕非區內高材生首選。然而他們的機械人隊屢獲世界賽大獎,每一位隊員都是手工了得的機械人Maker。



【專題籽:一周突襲】屢次代表香港出戰青少年機械人世界盃(RoboCup Junior)世界總決賽的「佛教何南金中學」機械人研發隊,何以能夠設計出自己的機械人,多次於世界大賽奪得佳績?他們努力的成果,見證視為次等的「職業先修學校」教育傳統,在今日流行的STEM、Maker文化下成為優勢。與此同時,今屆賽事主席陸智聰先生談及香港搞科普活動的難處。從這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香港機械人科普教育的現況。



「何南金」機械人隊的負責老師李志宏(Tim Sir),帶領機械人隊已十多年。本科念化學,原是機械人門外漢。某年,有幾個學生熱衷製作機械人,找Tim Sir一起鑽研,「還記得當年和同學製作一套頗複雜的人形機械人。豈料打開包裝,全是日文。於是我們就用Google繙譯、親自電郵廠商,詢問各樣組裝問題。」那怕初期是土法煉鋼,師生們興致越來越濃,甚至動手設計機械人。整天在工場裏裁切鋁片、寫程式、做實驗,後來更在國際機械人比賽奪獎。2012年,他們在墨西哥主辦的RoboCup Junior總決賽,獲得舞蹈組的世界冠軍。Tim Sir說,他最高興的是同學的改變,「有一位同學,無心向學,放學煲煙交損友。猶幸他愛砌模型,我就讓他參加機械人隊。漸漸,他找到自己在工程方面的興趣,現在更於電力公司工作。」機械人隊成績優異,贏得海外參賽資格,把許多同學帶到從未踏足的巴西、墨西哥、德國、日本。2014年,他們在中國區賽事出線,取得資格到巴西參與總決賽,與全球青少年較量。然而巴西旅費高昂,人均成本高達4萬元,同學無法負擔。那年,Tim Sir與學校同事動用所有人脈找贊助。比賽在7月進行,到5月仍欠30萬元,「最後,我們聯絡上人稱『基金之父』的雷賢達先生,把狀況告之石鏡泉先生。他很有心,在報章專欄談及我們,向各界募捐。專欄出街那天,善長的反應奇佳,校長室電話響個不停。」那時,更有一位年邁老婆婆不曉得如何聯絡學校,熱心得把錢交給區議員轉交學校。這樣東拼西湊,同學最後成功到巴西出賽,亦贏到「最佳傳感器大獎」而歸。當年同學笑說,「阿Sir,快把錢還給阿婆啦。」勵志故事的大團圓結局,其實是靠一班師生一步一步走出來,一點也不容易。機械人隊的好成績,除了因為師生無比努力外,也跟他們早年作為一家「職先」有關。早年香港工業起飛,社會大量缺乏技術勞工,「學門手藝」是不錯的選擇,政府也成立了「職業先修學校」,着重應用技巧。然而,90年代工業凋零,經濟轉型,金工、木工等應用科目被視為陳舊過時。「工字無出頭」的想法在社會根深柢固,這類學校等同「飛仔學校」。於是政府希望職業培訓的重點由工藝轉向服務業、商業和高科技,鼓勵職先學校改革課程,又容許學校將「工業學校」和「職業先修」等字樣刪除。



2012年機械人隊出戰墨西哥的RoboCup Junior總決賽,奪得機械人舞蹈賽的冠軍。

陳國和老師從前教授金工、木工科,今天是校內機械人隊的負責老師。

使用的工具,不少購於創校初期的職先年代。這具鑽床,有近30年歷史。


職先+ STEM 基層學生的優勢

轉型後的「何南金」仍以招收成績較弱的基層學生為主。然而潮流起起落落,像從前的「鬥木佬」,今天尊稱Maker。近年香港政府要再工業化,強調紙上談兵是不足夠,要推動「動手做」的STEM學習(即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的跨學科實踐學習,方能迎上世界創科潮流。機械人活動,成為香港學校的熱門課外活動。這校的「職先」傳統,配合STEM學習,形成一種優勢。「當年的『職先』與今天講的STEM,有一種精神是相通的——就是鼓勵人落手落腳構建實物,解決生活問題。」另一位機械人隊負責老師陳國和說。事實上,當今的出色隊伍,不少都是學業成績不頂尖,擁有「工業中學」背景,它們會開辦應用科目,設特別室;相反,沒有相關設施的學校,那怕有心響應STEM風潮,就只能使用現成的套裝編寫程式,難以從零到一構建機械人。「何南金」機械人隊的發展故事,不只勵志,更讓我們看到,不合時宜或趨時,只是一線之差。



機械人設計繪圖

焊接電池

裁切金屬和膠片

採訪:李寶怡攝影:潘志恆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翟純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25/201611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341

【搶先試】台灣奪冠麵包師之店 超鬆軟牛角酥隔夜都仲香

1 : GS(14)@2017-11-05 15:24:22

彎月可頌約$9港元

台灣的麵包師陳耀訓和助手周小槿在法國舉行的世界麵包大賽中奪冠,拿下世界冠軍、最佳助手和最佳有機麵包大獎。雖然阿耀師傅還未才回到台灣,他在高雄的麵包店巴黎波波隨即吸引很多人去朝聖,麵包都幾乎清空。而另一位老闆就在店內打點,老闆陳見興表示麵包店開業到現在已經六年,阿耀師傅這次比賽得到冠軍之後,店內的人潮明顯增加,每一天的人流多得令內外場的人員非常忙碌,店員都要提早上班。


陳老闆認為阿耀師傅會拿到世界冠軍,跟他的努力有相當大的關係。「他本身是個非常喜歡麵包的人,對於麵包非常的執著,所以他從小就立志要做麵包。他用自己的心得做出他自己喜愛的麵包,所以他的背景就是一個真的很熱愛麵包的職人。」陳耀訓從高二開始就在麵包工廠學做麵包,到過桃園、台中的麵包店工作,然後到了日本學習麵包技法,他跟隨各家的麵包師傅學習基礎功,只參加過兩三次的比賽,都只為證明自己的手藝。


義大利球約$37港元

阿耀師傅在高雄的麵包店巴黎波波,隨即吸引很多人去朝聖,麵包都幾乎清空。

店內的人流增加,店員都非常忙碌,甚至要提早上班。



記者在麵包店外面就聞到很濃郁的麵包香,招牌的彎月可頌,即是牛角酥只售38元台幣,約9元港幣。入口十分鬆軟,不像其他店有濃郁的牛油味,而是非常濃郁的包香。記者將麵包放多一天再吃,隔夜到第二天依然香脆又鬆軟,而且麵包的香味不減。巴黎波波地址:台灣高雄市綏遠一街167巷42號記者:黎婉婷、嘿文攝影:嘿文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030/201984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706

【港產發呆王】與彭浩翔同場鬥呆 科大生奪冠靠入定

1 : GS(14)@2017-12-18 04:31:31

科大學生陳棨豪(Hercules)在台灣發呆大賽中奪冠,他指比賽中運用了催眠治療的技巧。

韓國行為藝術家Woops Yang於2014年創立發呆比賽,希望讓忙碌的現代人透過放空釋放壓力,亦視為一種行為藝術。今年亦引入到台灣,第一屆發呆比賽剛在12月初舉行,從888個報名之中票選出70名參加者進行決賽。比賽歷時90分鐘,每15分鐘會測心跳,途中不能說話、睡覺、大笑,違規兩次就會被發黃牌出場。由現場觀眾投選10位出線,再選出心律最平穩的頭三名,同場還有導演彭浩翔參加,最後竟然由遠道而來的科大學生陳棨豪(Hercules)奪冠。


「很多人問你去做甚麼?我很認真說參加發呆比賽,他們都笑,覺得我在搞笑。」就算在得獎後,也有不少朋友的恭喜是語帶調侃。但在他眼中的放空其實很講究,這次比賽也是他最長的放空經驗,除了面對外來刺激,還要整理好身體和思想。「其實一小時二十分鐘,抓癢都不准,太陽曬住,還有六七隻蒼蠅圍住,那刻真的有點崩潰。」比賽進行才半小時,雙腿就開始麻痹,當時不知所措的他生怕一動就會被發黃牌出場,運轉換姿勢也要步步為營,唯有一秒動一點的慢慢移動。致勝的關鍵除了靠催眠治療經驗,就是心無旁騖地專注當下的情況,感受自己的呼吸、脈搏和心跳。


比賽每15分鐘會測量心跳,整個過程都需要保持心律平穩。(受訪者提供)

比賽途中不能說話、睡覺、大笑,連轉換姿勢也要步步為營。



這段冠軍之路原來一波三折,「十月那時,我去了台灣參加比賽,才剛下機收到通知因為天雨關係要取消,延期到何時都不知道。」還是學生要自費機票再次參賽,令他有所卻步。「當時覺得不如算了,幸好同學和組員鼓勵,因為初衷是為了宣傳精神健康。」本來從事催眠治療的工作,早早對冥想、入定有相關的經驗。兩年前開始接觸催眠治療和冥想,更每天都有練習自我催眠、冥想,特別是起床後10分鐘以及睡前30分鐘,他都會做簡單的放空,因此賽前亦無特別練習。「一直覺得香港對精神健康的關注不足,很多人不了解放空發呆,覺得形象負面。」除了參加發呆比賽來宣傳精神健康,他和朋友還開發了精神健康程式,透過冥想放空助人放鬆解壓。


他和朋友還開發了精神健康程式,透過冥想放空助人放鬆解壓。

他對放空的定義就是「You do nothing You think nothing」,專注感受自己的呼吸和心跳。



記者:黎婉婷攝影:周芝瑩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214/202437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5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