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餓了麽否認與美團外賣合並 天貓雙十一交易額912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112/152756.shtml

導讀 : 餓了麽繼續死撐,否認與美團外賣合並,並稱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權利。

錢敗光了吧?還有錢坐車來上班嗎?昨天一天,中國人在天貓花了912億,還被阿里寫成了RMB 912.17 billion,應該會把外國人嚇壞吧。餓了麽繼續死撐,否認與美團外賣合並,並稱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權利;傳百度文學12億賣身完美世界;中興通訊終止10億元股份回購計劃;最後看“紅衣教主”周鴻祎內部“傳教”:如何把大公司做小?

行業動態

1.天貓雙十一全天交易額912億元

11月12日淩晨消息,阿里巴巴公布了“雙十一”全天的交易數據:天貓雙十一全天成交金額為912.17億元,其中在移動端交易額占比68%,232個國家參與進來,物流訂單量4.67億。最敗家前五名為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北京。盡管雙十一交易額高漲,但並未對電商股價有提振。周三阿里盤中一度跌4%,目前跌幅收窄,跌2.7%。

2.餓了麽否認與美團外賣合並:保留追求法律責任權利

11月11日晚間消息,美團外賣宣布“將有新夥伴加入”,隨後有傳言稱,美團外賣將與餓了麽合並。該傳言稱,11月18日美團外賣將以獨立子公司身份和餓了麽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以5:5換股的方式宣布合並。餓了麽對此進行辟謠,稱消息純屬無中生有,嚴重失實。餓了麽表示,“難以理解並深表遺憾”,稱已掌握相應證據,保留追求法律責任的權利。

3.傳百度文學12億賣身完美世界

11月11日晚間消息,據知情人士稱,完美世界接近完成對百度文學12億元的全額收購,這意味著在28個月後,完美世界將曾經吐掉的縱橫中文網又吃了回來,而百度同樣在“一吃一吐”中,打包熊貓看書、百度書城和遊戲影視等業務,賺了10億元。相關人士表示,這或與完美世界希望回歸A股有關,收購百度文學,有原創和IP等時下熱點,可以提高回歸上市的估值,而對於百度來說,賣掉時下內容版圖里最熱的“原創IP”,很可能是一種精簡業務的信號。

4.中興通訊終止10億元股份回購計劃

11 月11日晚間消息,中興通訊公告稱,決定終止此前公布的10億元額度股份回購計劃。公告稱,A股證券市場經過7、8月份的非理性波動後,目前總體上已趨於 穩定,中興通訊披露2015年半年度報告後,自2015年8月27日起至今公司A股股票的收盤價未出現低於回購股份價格上限的情形;同時中興通訊認為將擬用於回購股份的資金用於戰略產品的研發和核心市場的拓展更有利於增強核心競爭力。鑒於上述原因,董事會認為在當前情況下繼續推進原股份回購初步方案已不符 合公司及股東的利益,故決定終止回購A股股份的初步方案。

5.美證監會指控有利網CEO從事內幕交易

11月12日消息,SEC在起訴書中稱,中國有利網網站管理員周之臣與該公司CEO劉雁南涉嫌參與內幕交易MedAssets公司與Chindex國際公司的股票。這兩家公司隨後都被私募股權公司收購,其中一個收購者是劉雁南曾工作過的TPG投資集團。

6.傳蘋果將推P2P轉賬功能挑戰PayPal

11月12日消息,據外媒報道,消息人士透露,蘋果當前正在與美國大銀行進行談判,商討開發移動P2P轉賬服務的相關事宜。蘋果開發的新服務,將與在線支付公司 PayPal旗下的流行平臺Venmo構成競爭關系。據悉,蘋果與銀行間的談判仍在進行之中,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已有銀行同蘋果達成了協議。談判細節目前仍 在變化之中,其中包括如何讓蘋果的P2P轉賬服務與銀行業現存的基礎設施融合起來。

融資消息

1.  在線教育平臺“小站教育”完成紅杉資本領投逾6000萬美元C輪融資。

2.  二手車C2C交易平臺“好車無憂”獲源碼資本參投5000萬美元B輪融資。

3.  出境定制旅遊服務平臺“不跟團”完成紐信創投領投千萬級Pre-A輪融資。

4.  iBeacon場景營銷平臺“智慧圖”獲得億元B輪融資。

5.  海爾智能硬件平臺“海爾小培”完成青島海爾參投4000萬元A輪融資。

大佬聲音

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公司大了,跟創新必然是矛盾的。因為業務模式成熟了,追求的一定是安全,創新最大的問題是要承擔風險。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大公司做小。”

周鴻祎日前在內部講話中如此表示,他認為“把大公司做小”的方法是:培養更多的CEO,而不是員工,使大公司的層級變得扁平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441

外賣饑餓遊戲白刃相接 誰將成為終結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22/152891.shtml

導讀 : 如果誰也無法滅了誰,拋開資本的遊戲,最終比拼的還是誰的用戶忠誠度最高,誰的盈利能力更強,誰的商業模式更健康。

電影《饑餓遊戲》迎來了“最後一戰”,而外賣領域的“饑餓遊戲”在經歷了“大逃殺”式的競技比拼後,也將進入到更加殘酷的白刃戰。這場遊戲走向幾何,誰又將成為遊戲終結者?

外賣是一個大市場,但是誰也無法形成壟斷,不同的定位、不同的目標用戶都有不同的機會。外賣也是一場資本遊戲的拉鋸戰,不同的戰略、不同的打法都有不同的結果。既然難以靠燒錢耗死對手,那麽只能看誰更有技巧,戰略和戰術將成為這場“饑餓遊戲”勝出的關鍵。

在這場“饑餓遊戲”的較量中,餓了麽、美團外賣、百度外賣、口碑外賣、到家美食會、黃太吉等都是不同的代表。從規模資本和品牌影響力上說,前四個無疑是互聯網外賣界的“四大天王”,後兩個則是新一極的典範。大家狹路相逢,必定是勇者勝出。但是誰會是最終的勇者呢?不妨從它們的戰略打法與技能上一窺究竟。

戰略打法飆升 點燃遊戲之魂

餓了麽與美團外賣以性價比著稱,客單價20元左右為主,用戶消費能力位於中低端,主要用戶為高校學生,其次是白領人群。二者一直以來相恨相殺,在全國幾百個城市攻城略地,因為目標用戶重疊嚴重,均采用巨額補貼的模式請全國人民吃飯,培養了廣大人民群眾占便宜的壞習慣,用戶忠誠度極低。唯一的欣慰是二者的日均訂單量雙雙突破200萬單,笑傲群雄。但是隨之而來的困擾是——訂單量越大,虧損也越大,用戶忠誠度還很低,所以很難想象補貼一旦停止的狀況會是怎麽樣。

百度外賣、口碑外賣和黃太吉外賣主打品質白領外賣,客單價30元左右為主,消費能力位於中高端,主要用戶為白領人群。三者的補貼力度相對比較節制,前兩者背靠百度與阿里兩大親爹,肩負著扛起本地生活服務的大旗,一個要實現連接人與服務的願望,一個要占領線下支付場景的通道,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黃太吉外賣則是半路出家,從賣煎餅果子轉型而來,無需合作餐廳,甭管是煎餅果子還是第三方快餐品牌都從自己的中央廚房來加工和配送,但目前品牌定位的局限性和口味的硬傷也成為其發展的絆腳石。

技能絕招比拼  戰鬥指數升級

餓了麽與美團的技能可就多了。為了追求訂單量和交易額的老大地位,一直是你追我趕,燒錢大戰一直沒有停歇,那就是——燒錢、擴張、幹仗。這二位堪稱是互聯網外賣界最上鏡的“明星”。而且這兩位還非常擅長炒作,前段時間美團外賣放風新夥伴傳聞,讓大家紛紛猜測誰將被它合並,餓了麽、達達、樓下100紛紛躺槍,可最後宣布的結果居然是一只袋鼠(美團外賣新logo),也是醉了。餓了麽也沒閑著,之前對滴滴示好這次終於上位,獲得滴滴戰略投資,但也被認為是缺錢的無奈之舉。另外,除了打架最狠,最出風頭以外,這兩兄弟一直背負著外賣“黑作坊”的罪名,並經常有來自全國各地媒體的曝光,最近還接連被上海市藥監局、深圳市市場稽查局立案調查,因為餐廳問題率同樣位列前兩位,也算是同病相憐。

百度外賣背靠百度,最大的技能就是技術流,並且把技術能力投入到了物流的相關技術研發上,還向國家主管部門申請了18項專利,算是學霸一枚。前段時間百度外賣還和藥給力合作還推出送藥,但資質與監管也是其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口碑外賣雖然背靠阿里,財大氣粗,但是技能基本沒看點,完全缺乏創新,從未被超越,一直在模仿,就連物流團隊也懶得搭建,純粹采用第三方的,除了燒錢還是燒錢。而且阿里巴巴已經不再跟投新美大最新一輪融資,並將退出。還有最近海底撈、外婆家、西貝蓧面村三家餐飲企業投資入股口碑網也讓人頗為意外,不知不差錢的阿里是不是已經把它當成了下一個來往?

到家美食會的主要技能是專註,認準了做中高端服務,然後走自建物流的道路,任巨頭們高歌猛進的燒錢漲訂單,自己一心盤算著怎麽不虧錢的謀發展。

黃太吉外賣雖是新兵,但它有個超級技能是會騰挪轉移,還有個口活好會講故事的BOSS,縱使千夫所指煎餅不好吃,門可羅雀,那索性說老子主要訂單靠外賣,而且還要改造傳統餐飲的供應鏈,降低成本結構。靠一個好故事就拿到了巨額投資。

健康的商業模式成KO對手的終極必殺技

想如今的外賣市場玩家林立,不僅有巨額的融資,還有幹爹與親爹們的力挺,巨頭之外不乏一茬茬的新生代力量崛起,並且都擁有獨門絕技,熱鬧非凡。但是熱鬧的背後,是遊戲過程的激烈與殘酷,保不準那一刻就會能量耗盡而亡,想要成為最終的王者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懈怠,必須使出平生絕學,合縱連橫,把頭系在褲腰帶上去馳騁殺敵。

不過說一萬道一千,在互聯網外賣的饑餓遊戲中怎麽樣活得更久肯定是最終極的出路。用一味的靠燒錢補貼去獲取用戶規模和銷售額的獲得的第一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也不是一個持續健康的商業模式。外賣配送很難像其他互聯網產品模式一樣能夠做到邊際成本為零,那麽想要盈利就必須從客單價上想辦法。要不然,各種成本根本無法被覆蓋,最終只會陷入持續虧損的黑洞之中。

目前來看,互聯網外賣的這場搏殺遊戲似乎還難以看到終點。雖然格局暫未變化,但是局勢卻很明朗。如果誰也無法滅了誰,拋開資本的遊戲,最終比拼的還是誰的用戶忠誠度最高,誰的盈利能力更強,誰的商業模式更健康。這麽來分析,其實也就能大概看到未來,必定是誰活得最久誰才能活得最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54

英國高端外賣Deliveroo獲1億美元D輪融資,盤點國外著名外賣公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25/152943.shtml

導讀 : 英國倫敦的食品外賣創業公司Deliveroo獲得1億美元的最新一輪融資,同時宣布向歐洲以外的市場進軍。

位於英國倫敦的食品外賣創業公司Deliveroo獲得1億美元的最新一輪融資,同時宣布向歐洲以外的市場進軍。

該輪融資由DST Global和Greenoaks Capital領投,Accel, Hummingbird Ventures, Index Ventures參投。這家外賣公司發展迅速,它在去年年中才拿到270萬美元的A輪融資,今年1月就融了2500萬美元的B輪,隨後7月是7000萬美元C輪,如今又是1億美元的D輪。

Deliveroo由華裔William Shu和Greg Orlowski於2013年創建,該公司和其他外賣公司的區別在於它專註於高端外賣,其平臺上的很多餐廳原來並不提供外賣服務。發展到現在,該公司的業務已經遍布英國、愛爾蘭、比利時、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和西班牙的幾十個城市。此輪融資後,該公司將進一步向歐洲以外的迪拜、香港、新加坡和悉尼等城市擴張。

現任Deliveroo CEO的William Shu在周末還會自己騎自行車去送披薩,而顧客並不認識這名快遞就是英國最成功的科技公司CEO之一。在公司創建的前10個月內他幾乎每天都要自己送外賣。

“我送外賣是為了健身,並且這過程很有趣。”Shu這樣說。有一次他給一名對沖基金高管送晚餐,而對方就是他以前做投資銀行經理時的同事。當時這位基金高管看到他的前同事竟然以送外賣來謀生時感到很驚愕。對他說:“你還好吧?”“我還好。”Shu說道,把外賣遞給了這位前同事並收了錢。“你想聊聊嗎?”對方好心問。“不了,我還要去送下一單。”Shu回答,並沒有解釋他並不只是一名披薩快遞員。

該公司承諾的快遞時間是半個小時以內,其收入來自顧客和餐廳兩頭收費。1年前該公司還只有12名員工,如今員工人數已經上升到250人。該公司就類似於外賣版的Uber。

Deliveroo的同城對手Just-Eat去年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估值25億美元。Just Eat運行的是平臺模式,它讓數以千計的當地外賣餐廳在其平臺上展示美食,各家自己派送外賣,有點像外賣版的淘寶。而Deliveroo則是與餐廳合作,用自己的快遞隊伍幫它們送外賣,這與國內的餓了麽和美團外賣類似。其在全世界合作的餐廳約有5000家。

現在Deliveroo已經在12個國家的50個城市提供外賣服務,該公司表示將大力推進國際化,打造高端外賣的第一名。

近幾年國外的在線外賣創業公司發展迅猛,多家公司都拿到價值不菲的融資,有的已經上市。國內的餓了麽、美團外賣和百度外賣打得火熱,讓我們簡單看一下國外的其他幾家著名外賣公司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Grubhub

Grubhub是美國最大的在線外賣平臺,已於去年4月上市,市值約21億美元。用戶可以通過其網站或App,完成在線訂餐。根據自己的位置和喜好進行所在城市的餐館搜索、下單並支付,然後,要求餐館配送外賣(或者自己打包帶走),通過“跟蹤外賣”的功能平臺實時跟蹤外賣的所在位置。它和國內的外賣網站餓了麽等基本相似。而對於餐廳,GrubHub的系統不僅可以幫助商戶統計、安排訂單,甚至可以通過訂單數、利潤率、重複訂餐率等指標為商戶提出相應的建議,這對於在美國市場份額超過6成的個體餐廳來說無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Delivery Hero

成立於德國柏林的外賣點餐平臺Delivery Hero發展不過4年,而僅在今年其完成的融資就近6億美元,融資輪數多得令人難以記清,總額超過10億美元。該公司估值31億美元。

該公司的外賣訂餐平臺覆蓋了34個國家和地區的20萬家餐廳,月處理1000萬筆訂單,每月的平臺交易額達到1.65億美元。它不停收購了韓國、巴西、捷克及斯洛伐克地區的外賣公司,最大的一筆收購是今年斥資5.89億美元收購土耳其Yemeksepeti,此前還以3.5億歐元收購了直接競爭對手pizza.de。大量收購本地餐飲外賣網站成為Delivery Hero快速擴張的奧秘。

Delivery Hero也一度希望將這樣的商業模式在中國市場複制,在2013年投資了愛米飯訂餐網,並改名為外賣超人。由於切入時間節點較晚,主攻白領市場的外賣超人發展並不順利。截至2014年12月僅擁有50萬用戶,覆蓋了14個城市的1.5萬家餐廳,擁有212名員工,各項數據均和餓了麽、美團外賣等有較大差距。

FoodPanda

Logo好記的FoodPanda(空腹熊貓)成立於2012年,和Delivery Hero一樣來自柏林,不過來自德國著名的孵化器Rocket Internet,走的同樣也是國際化道路。

今年5月FoodPanda獲高盛投資1億美元,這距離它們今年3月獲得1.1億美元的融資僅過去了兩個月。至此,該公司已經總共融資3.1億美元。

Foodpanda專註於新興市場,用融資收購印度、墨西哥、俄羅斯、巴西、東歐和東南亞的食品快遞公司,和Delivery Hero形成了差異性。它表示將把新一輪資金用於在40個國家和地區擴張和改善服務。

Rocket Internet認準了食品快遞創業公司,Foodpanda只是其旗下的一家。今年2月,Rocket對另一家位於柏林的一家食品快遞公司Delivery Hero投資了5.68億美元。它還對另一家食品快遞公司Hello Fresh投資了1.49億美元,這家公司為訂閱付費用戶快遞配菜原料和菜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591

阿里確定12.5億美元投餓了麽 外賣格局已定

來源: http://www.iheima.com/finance/2015/1225/153468.shtml

導讀 : 獲投資後,餓了麽估值超過45億美元,繼續獨立運作。以此計算,本輪投資後阿里占股餓了麽27.7%,成為第一大股東。

i黑馬訊 12月25日消息,昨日晚間,據財新記者從投資人士處獲悉,阿里巴巴和餓了麽已於12月17日簽署投資框架性協議,阿里巴巴投資餓了麽12.5億美元。獲投資後,餓了麽估值超過45億美元,繼續獨立運作。以此計算,本輪投資後阿里占股餓了麽27.7%,成為第一大股東。

早在11月23日,就有媒體報道稱,阿里將投資餓了麽15億美金,並持有餓了麽30%的股份,而餓了麽估值將達到49億。

當時i黑馬向餓了麽求證時,對方並沒有否認,而餓了麽的早期投資人、金沙江創投基金合夥人朱嘯虎也表示需要“看格局”。如今看來,這筆投資的金額和餓了麽的估值均有所縮水,而阿里占股比例也沒有之前所傳的達到30%。

隨著融資的敲定,美團和餓了麽均找到了各自歸屬。只是,正好在阿里和騰訊之間換了一下牌。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並之後,脫離了阿里陣營,投奔騰訊,並獲得後者10億美元投資。而餓了麽此前曾獲得大眾點評、騰訊、京東等騰訊系的投資,隨著騰訊轉而扶植美團,堅持“獨立發展”的餓了麽便抱住了阿里巴巴這棵大樹。

阿里巴巴曾公開表示,全力扶植口碑網,而口碑網也將從外賣平臺轉向本地生活入口,隨著餓了麽的加入,將補齊阿里在外賣的短板。至此,餓了麽背靠阿里巴巴、百度外賣背靠百度、美團外賣背靠騰訊,BAT三家巨頭再一次將外賣市場的格局確定下來。

值得註意的是,無論是美團,還是餓了麽,在經歷一波廝殺以及資本寒冬之後,都曾在融資和估值上面遇到障礙,相比於此前傳聞的估值,都有所縮水。看來在競爭激烈的O2O市場,沒法幹掉對手,日子都不好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600

百度外賣欲融資3到5億美元,外賣生死戰進入白熱化

來源: http://www.iheima.com/finance/2015/1229/153520.shtml

導讀 : 百度外賣這輪融資從11月啟動,擬募集資金3到5億美元,將於2016年1季度完成。

i黑馬訊12月29日消息,餓了麽剛剛傳出獲得12.5億美元阿里投資,百度外賣也開始啟動下一輪融資。今日,根據財新獲得的一份百度外賣融資計劃書顯示:百度外賣這輪融資從11月啟動,擬募集資金3到5億美元,將於2016年1季度完成。

百度預計,外賣平臺2015年整體交易額超過80億,而2016年的目標是交易額超過250億,日均訂單100萬單,單一配送人員日均派單20單;融資中40%用於平臺建設,20%用於產品研發,20%用於品類拓展,20%用於市場推廣。

百度外賣本次融資以“同城即時物流平臺”作為賣點,數據顯示,今年9月百度外賣日均訂單突破100萬。10月百萬訂單中26萬訂單為選用百度外賣平臺物流訂單。今年1至10月,其月均流水增長為30%。其中,不使用百度物流之均單價為31元,使用物流的均單價達到49元。

上述計劃書顯示,目前百度外賣配送的具體數量,月出單的配送人員超過1.9萬,日均送單量自6月到10月維持在16-18單之間,平均配送時間10月下降至37分鐘。

用戶數據方面,截至10月,百度外賣已經覆蓋109個城市,用戶數量1600萬,移動端月活躍用戶1100萬。

商戶方面,百度外賣今年前10月已經有18.7萬商戶入駐,其中6%、即1.1萬商戶為重點商戶(KA商戶),貢獻了平臺流水的18%。合作的18.7萬商戶中,42%的商戶使用百度外賣平臺的物流。

百度外賣在融資計劃書中強調其大數據能力,稱在用戶和商戶端采取了分級、精細化補貼和反作弊監察的手段,而在物流上則使用大數據和補貼政策拓展,此外亦強調其地圖入口對基於地理位置的推送和數據分析能力。但百度外賣並未給出補貼的具體數額,只稱將通過百度的深度學習等技術能力,未來實現自動補貼。

百度外賣希望未來專註的目標人群為7500萬城市白領,而物流品類將拓展至生鮮、酒類、日化和母嬰等。目標商戶數量50萬,物流體系包括代理商、第三方和眾包物流,配送團隊要達到10萬人級別。

外賣融資不斷,補貼大戰恐明年繼續

外賣行業的融資戰爭持續升溫,今年7月,百度外賣獲得A輪2.5億美元融資,並從百度分拆獨立。加上這一輪的3到5億美元,百度外賣獲得的融資總額將超過5億美元。

不過,在幾天前,餓了麽也和阿里巴巴簽署投資框架性協議,阿里巴巴投資餓了麽12.5億美元。獲投資後,餓了麽估值超過45億美元,繼續獨立運作。以此計算,本輪投資後阿里占股餓了麽27.7%,成為第一大股東。

至於美團外賣,雖然沒有分拆獨立,不過10月初合並的美團和大眾點評已傳出最新融資信息,這個消息獲得了美團創始人王興的確認。此前,騰訊已經投資了新美大10億美元。

作為外賣領域的三巨頭:餓了麽、美團外賣、百度外賣均已獲得了巨額融資,三家分別隸屬於阿里、騰訊、百度陣營。盡管目前餓了麽的市場份額領先於其他兩家,但這種優勢遠達不到一家獨大的地步。根據此前三家的市場表現,明年的外賣市場又將是一場補貼惡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49

被餓了麽、美團和百度外賣聯合封殺是種什麽體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12/153742.shtml

導讀 : 憑借10億估值,眾包配送平臺達達已正式躋身互聯網“獨角獸”行列。不過,面對餓了麽、口碑網、美團外賣等多家外賣平臺相繼斷開與達達的物流配送合作,這個新晉獨角獸的前路似乎並不好走。

i黑馬周路平1月13日報道

2015年的最後一天,眾包配送平臺“達達”向媒體證實,已在幾月前獲得3億美元D輪融資,估值超過10億美元,正式躋身互聯網“獨角獸”行列。

不過,這只“獨角獸”的未來之路並不好走。餓了麽、口碑網、美團外賣等多家外賣平臺向i黑馬表示,已斷開了與達達原有的物流配送合作。

失去大平臺的流量支持,在O2O發展並不景氣的當下,達達該何去何從?

紅杉在O2O的最後一註

蒯佳祺本科畢業於同濟大學物流工程專業,爾後進入麻省理工物流工程專業進修,先後在麥肯錫、甲骨文、安居客工作。

“O2O到家的核心是物流,無論賣什麽東西,都需要配送。”蒯佳祺很早就看到了物流配送的價值。2014年5月,在一個200平米的民宅里,他創辦了第三方同城配送物流“達達”。

起步初期,在共同的投資方紅杉資本的牽線下,達達與外賣巨頭餓了麽達成合作。達達的產品demo(演示)得以在餓了麽平臺上完成測試。根據雙方最初的合作計劃,餓了麽從品牌館的訂單中,每天分出10單給達達配送,之後每周增加10單。

當時為了保證配送及時完成,達達幾乎把辦公室里僅有的10余名工作人員全部調動。一旦出現訂單沒人搶的情況,蒯佳祺就自己上。最終達達獲得了餓了麽的信任。

餓了麽訂單的接入也成為達達在起步初期獲得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隨著後續美團、百度外賣等平臺的接入,達達一舉成為O2O市場最大的第三方配送平臺。

目前,達達的配送服務已經覆蓋了全國40個城市,配送員超過100萬,每天完成超過150萬訂單。

從成立到現在,達達受到資本青睞,一年半時間獲得了四輪超過4億美元融資。

在“2015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紅杉(中國)資本創始合夥人沈南鵬透露了一個驚人的數據。在過去O2O發展最為迅猛的12個月里,紅杉資本只投資了一家O2O公司,這家公司就是達達。“我認為O2O到最後是需要解決配送和物流執行。不是說後面沒有了,顯然模式創新空間是越來越被壓縮的。”

沈南鵬看中達達,並願意在2015年投下最後一註,很大原因在於物流配送在O2O行業中起到的“水電煤”基礎作用,而O2O又是當下最大的風口。

大大.webp

 艱難的同城配送

達達的定位是用眾包模式做3公里同城配送。所謂眾包就是以自由自願的形式外包給個人,一方願意花錢買服務,另一方面願意賣時間賺取報酬。

在達達正式上線前的兩個月,另外一家點對點的眾包配送平臺“閃送”也正式上線。盡管時間點接近,但兩家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做法。這也是做眾包模式的兩種選擇。

閃送堅持C端路線,下單的是個人,接單的同樣是個人。達達早期借助餓了麽等外賣平臺的訂單實現了快速發展,後來也一直堅持走B端路線,面向商戶或者O2O平臺,沒有直接向個人接單。

“(面向B端的)3公里配送是補貼驅動的市場,用戶對價格尤其敏感。補貼一斷,訂單下滑特別厲害。”閃送營銷總監杜尚骉並不看好面向B端市場的發展方向。

杜尚骉發現C端用戶使用頻次雖然很低,但量大,而且這種需求的應用場景正在越來越多元化。

“每個B端都對應一個C端,B端的量都這麽大,那C端的量比它還大。我為什麽要把主動權放到B端,讓商戶掐住我的脖子呢?”杜尚骉表示,閃送堅持做C端品牌。“C端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這麽狹小,只是這類產品尚沒有標準化,而將來並非沒有接入的可能,譬如掛號。”

事實上,眾包配送的首個嘗試者出現在成都,這家叫“人人快遞”的眾包平臺上線於2013年4月,采用類似於滴滴、Uber等共享經濟的做法,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服務者,在同城捎帶東西,賺取外快。

然而在一年之後,“人人快遞”在湖北被叫停,隨後,上海、天津、洛陽等地也加入叫停行列。

“人人快遞被叫停是因為沒有快遞資質,國內對於最後一公里的配送並沒有明確規定要快遞資質。”業內觀察人士衛繼勇對i黑馬表示。根據《郵政法》規定,人人快遞的運營模式已涉及具體的收、轉、投,公司從中獲利,形成了具體的經營行為。而後來進入的配送平臺很清晰的意識到這點,都不把自己看成是快遞,對法律和政策風險進行了規避。

盡管如此,同城配送依然困難重重。

一是拼單。與順豐、申通等快遞不同,同城配送對時效的要求相當高,大部分在1小時之內集中配送完成。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在於拼單,同一配送區域劃分出合理線路,集中配送。

這是一項技術活,達達在初期並不具備這些。百度外賣CEO鞏振兵透露,達達曾為了繪制合理的POI(信息點,包括名稱、類別、經緯度等信息集合成的點),專門派配送員進行人工打點,測算合理的配送時長,進行區域的劃分,並不完全圍繞一個點畫圓。

蒯佳祺創業之初甚至加入了配送大軍,前後接過40多單,專挑刮風下雨,沒人願意接的訂單。

二是訂單與配送員之間的平衡。訂單太少,配送員收入低,沒有積極性,配送員太少,用戶體驗又糟糕。

閃送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上線之初的價格是39元5公里,配送員從A點到B點,送完一單再接單,每單的成本高昂。後來隨著單量提高,起步價一路下降,從19元到當前16元。

百度內部曾對先做規模還是先做體驗,也有過激烈的爭論。規模一定需要,但規模和體驗之間的平衡怎麽掌握?“規模做大,如果體驗不好的話,只會死得越快,加速死亡。”鞏振兵說。

這是做眾包配送的一個明顯特征,沒有雙邊市場都做大,整個平衡就無法維系。

與外賣平臺“分手”

在同城配送站穩腳之後,2015年國慶期間,做O2O水電煤的達達上線了自己的外賣品牌“派樂趣”。

達達的做法很快遭到了外賣平臺的反擊。根據網上流傳的一張截圖顯示,餓了麽、美團、百度、口碑網等集體封殺了派樂趣,要求店家不與其合作。不過,在i黑馬的采訪中,後面四家均回避了封殺一事。

“估計是個別市場的人自己瞎搞的”,餓了麽內部人士指出。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這四家的訂單都沒有再交給達達進行配送。上述人士稱,“目前(與達達)幾乎沒有合作”。之所以稱“幾乎”是因為部分餓了麽的商戶依然會自行使用達達的服務。不過,對方並未透露斷開合作的具體時間和原因。

根據一名不願具名的外賣平臺人士對i黑馬透露,達達作為第三方眾包平臺,掌握了大量用戶信息,他們在洗其它外賣平臺的用戶。這被認為是其它平臺斷開與達達合作,甚至封殺它的重要原因。

此前達達與餓了麽、百度、口碑等外賣平臺打通,作為第三方眾包物流接入,隨著達達旗下“派樂趣”的上線,前期掌握的數據成為了達達自建外賣平臺最有力的基礎。

只是,當下並不是一個絕佳的時間窗口,外賣市場早已一片火海。包括餓了麽、美團外賣、百度外賣,以及螞蟻金服重新啟用的品牌“口碑”網都紮堆在外賣這一入口。這些平臺幾乎瓜分了整個市場,而且背後均站著BAT等大樹。

衛繼勇認為達達走上外賣的道路是出於入口考量,迫於無奈。“因為入口不是它的,它說了不算。它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自主權。”

達達方面則解釋稱,“(做外賣平臺)為了形成閉環,因為我們有強大的物流基礎。”

當然,在達達想要形成業務閉環的同時,外賣巨頭們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開始自建物流體系。

2015年5月,京東到家上線“京東眾包”;6月,餓了麽上線“蜂鳥配送系統”,搭建第三方物流平臺和眾包物流平臺。3個月後,剛宣布獲得口碑網C輪融資的外賣平臺“點我吧”,也推出面向商戶的配送服務“點我達”;12月,美團正式啟動“美團眾包”項目,上線一周後,日訂單突破10萬。

“未來百度外賣就是要做中國最大的同城物流。”鞏振兵在一次演講中公開表示。他認為,物流的核心競爭力是規模和效率。達達想要單純地做O2O的水電煤幾無可能。

又是BAT的故事?

作為後來者,達達想要努力縮小差距。蒯佳祺采用全場半價的手段,重新掀起價格補貼大戰;同時利用配送員方面的優勢,在幫其他O2O平臺配送時,趁機宣傳“派樂趣”。

根據達達方面公布的最新數據,派樂趣在三個月內業務覆蓋40個城市,訂單超過120萬單。暫且不知道這個數據的真實性有多高,但可以明顯看到,達達在極力打破外賣市場原有格局。

從配送端向消費端轉變,達達面對的挑戰遠不止外賣平臺的封殺。它想拿下的外賣山頭,本身就是一個普遍虧損的入口。

“外賣這個領域在今年應該是不負眾望,至少給大家補了很多錢出去,幾個公司加在一起,至少有五六十億人民幣已經補貼出去了。”鞏振兵直言,“這個行業的特點就是單均收入不能覆蓋單均成本。”

不過,補貼在蒯佳祺看來恰恰是商業策略。“本質上補貼是花錢買時間,補貼是希望能夠快速超越規模臨界點的動作。”蒯佳祺相當信奉補貼的作用,他也曾受益於此。

一年半前,上海是達達上線之後的第一站,當時單量少,也沒有配送員,配送成本非常高。為了吸引更多人接單,達達初期給配送員的15元費用中,平臺需要補貼10元。而隨著訂單量提高,當前每單的補貼維持在4到5元。

在降低補貼的同時,達達也開始探索可能的盈利方向。一方面物流本身有獲得微薄利潤的可能,另一方面,蒯佳祺提到一個有趣的場景:在達達配送員上門與用戶短暫接觸的那幾秒,配送員可以利用這次機會,進行高效推廣,“因為場景和用戶都是最精準的”。換言之,達達除了配送服務,也可以利用配送員優勢,提供推廣服務。

不過,這兩個場景都沒有經過大規模的實踐檢驗,而達達配送的每一個訂單,依然處在補貼狀態。

現在,蒯佳祺已經很少在公開場合提及餓了麽等大型外賣平臺,他更願意提到諸如“一米鮮”、“回家吃飯”等垂直細分市場的O2O平臺。因為這些平臺沒有能力自建配送體系,絕大部分依賴於達達。

只是,隨著資本寒冬的到來,越來越多的O2O平臺已自身難保,在生死線上掙紮。根據品途網的數據統計,2015年死亡的O2O項目達到220個,這還不算未披露的數據。

“明年再次召開這次會議的時候,我希望大家都可以非常好的坐在這里,我們大家都活下來。”在2016年初一個行業峰會上,蒯佳祺在演講最後說道。在O2O哀鴻遍野的當下,這既是對他人的祝願,更是對自己的良好祝願。

“未來還是BAT的故事。”衛繼勇似乎洞察一切。當然,被BAT相中,創始人套現出來,未必不算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730

用app叫餐 高檔外賣密密送

2016-02-25  NM

望着窗外的大雨,身為打工仔的你會否慨嘆:「放lunch先嚟落雨!」叫外賣嗎?只得麥當勞、肯德基,又或附近的茶餐廳可以選擇。究竟有無方法,可以揀選更多美食?有需求就有商機,二十七歲的羅家聰(Brain),看中都市人玩電話多過打電話,決定與大學師兄William合作,將William在美國創立的外賣服務app「Deliveroo」引進香港。Deliveroo主打準時,保證落單後三十二分鐘內將外賣送到。今次請來經常用app叫外賣、寫過逾300個apps的Innopage CEO李勁華(Keith)擔任評審,他更即場測試送貨承諾能否兌現。我點sell32分鐘包送到

這個app很簡單,只要一進入,GPS系統就會偵測到你身處的區域,進而可以選擇同區喜歡的餐廳及食物。輸入幾個簡單步驟後,就可以碌卡完成交易,每單運費三十元,保證三十二分鐘內送到。三十二分鐘,是計算集團在全球其他地方營運時,同區範圍內的平均時間。由於我們的營業時間,會直至最後一間餐廳的last order時,故吸引不少夜歸人。有OL放工時落單,回到家就可以拿到食物,慳回不少時間。

為了改變客人「外賣一定是快餐」的想法,與我們合作的餐廳,都以未有送餐服務的中高檔餐廳為主。而我們對「三十二分鐘」這個承諾十分重視,目前為止我們平均送餐時間為三十點九分鐘。而客人落單後,由烹調時間到司機現時所處位置,每一步都能在app上看得到。現時Deliveroo發展了三個月,已覆蓋二百五十間餐廳,加入的有School Food、翠亨村、來佬餐廳等。公司一開始以中西區為主,現時香港區的發展由薄扶林伸延到天后,上星期開始覆蓋尖沙咀區,以後會擴充到九龍其他地方。現時每個月生意都有不錯增長,我相信六個月內可以回本!

專家品評

K:李勁華D:Deliveroo

K:你怎樣去說服餐廳使用你們的服務?D:我們在上年十至十一月開始營運,在港建立初期是最困難的,要逐家餐廳敲門。對餐廳來說,我們的系統相當簡單。支持系統的硬件,好像iPad、打印機等,都是由我們提供,餐廳不用付任何安裝費。餐廳在收到客人app上點餐後,只需要選擇接受不接受。若果接受,在廚房差不多準備好食物的時候,再在系統上按鍵,就會有車隊來接收。每一次找新餐廳,我都會鼓勵他們先試用服務,讓他們知道就算外賣,食物的質素仍可以維持的。

K:坊間不少外賣app都有跨區送餐服務,你們只送同區,會不會覺得輸蝕?D:其實我們都有短距離的跨區服務,好像由大坑送到跑馬地,西環送到薄扶林。不願意做長途,是因為怕食物質素會變差,客人不滿意之餘,亦幫不到餐廳建立聲譽,這個我們完全不會考慮。

K:你們公司電單車隊人數超過一百人,開支龐大,費用由哪一方支付?而客人叫外賣,食物價錢又有沒有不同?D:其實有兩方面,一方面客人無論消費多少,每張單都收取三十元的運送費用,另一方面我們會向餐廳抽取一定佣金,作為我們的營運成本。而合作的餐廳,有九成的食物價錢,都與堂食相同。因為我們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讓客人能夠安坐家中,都可享有在餐廳用餐的同等體驗。只有很少部分餐廳,因為包裝成本提高,而額外收費。

K:單靠佣金及三十元運費來支持營運,如果日後有更多客人,需要更多車隊,毛利率會否難以提升?D:現時我們公司運行了三個月左右,毛利方面是有較大壓力。一開始時的投資比較多,是很合理,主要因為要吸引更多餐廳加入及吸引客人使用。現時司機以時薪計,並未「用盡」;只要營運下去,給司機的單數夠多,這方面的平均成本便可減低。而生意有一定基礎後,平均宣傳費亦可以下調。

K:我看見你們的主要對手foodpanda,最近在不少地區裁員,香港更減了兩成人手,會不會反映外賣市場正在萎縮?D:由開業至今,我們主動接觸了不少客人,有不少都向我們說,之前用外賣服務,都是幫襯平價的快餐。他們沒有想過SOHO區、或圓方的餐廳,都可以有外賣服務,證明我們改變了客人對外賣的看法。我相信香港市場有一定的潛力,至於其他公司裁員,有可能是他們本身內部的調整,但就我們來說,業務每一個月都有穩定的增長。

專家判決要燒錢

這個app整體來說,做得簡潔,我幾欣賞這個設計。但就暫時未有Android及中文版,以及菜式暫時都以西餐為主,中菜選擇就比較少。整個使用過程都幾滿意,因為經過三個screen就可以完成一宗交易,夠爽快,我會給八分。剛剛試完一次服務,雖然一開始顯示要四十分鐘,但最後二十五分鐘就收到,整個服務都看得出由消費者出發,比不少外賣app有誠意,以顧客來說,我會繼續用。

而在business model上,我就會給七分,我覺得要有好大的投資才能成功,因為毛利率真的不高。而且日後客人試過一、兩次之後會不會繼續使用,仍是未知數。公司要做到龍頭地位,毛利才可以增加。另外你之前說過想將餐廳用餐的經驗帶到屋企,那你就要想如何將外賣服務在家中變成生活情趣。好似Uber都找王宗堯去做司機,這個你們就要度橋多加宣傳!

撰文:梁延宇攝影:鄭樹清攝錄:廖健昌[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769

巨頭環嗣下的外賣O2O,抱團取暖還是跨界合作?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2/154504.shtml

導讀 : 在巨頭環伺,諸侯割據的外賣O2O領域,其競爭與合作有哪些模式和特征,又有哪些新的機會和挑戰呢?

進入2016年的外賣O2O似乎拉開了變局的序幕:外賣超人德國總部決定中止中國業務;半年前獲得口碑融資的生活半徑關閉外賣業務做即時配送市場;有傳言餓了麽也要並入口碑……這里面無不體現著這個行業競爭的殘酷和激烈,但事實上,在這個無限廣闊千絲萬縷的互聯世界,合作與競爭共存,以求共同創造更多的價值。那麽在巨頭環伺,諸侯割據的外賣O2O領域,其競爭與合作有哪些模式和特征,又有哪些新的機會和挑戰呢?

為此,我們來聽聽外賣O2O“老兵”到家美食會CEO孫浩的觀點,共同探當下外賣O2O的競合之道。

用歷史路徑構築持續競爭優勢

互聯網是開放的、是最富創造力的,但也是競爭最為殘酷的,外賣O2O就是一個異常殘酷的角鬥場。看似其只是連接用戶和商家,為用戶提供餐飲配送,為商家帶來增量的一個生意。但實際上它又是非常複雜的,不僅涉及到線上線下,而且連接著傳統行業和互聯網,既有互聯網屬性又是服務業屬性,所以要真正做好這個事情是很難的,真正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就更難。

這個行業競爭優勢的根源在哪?對於外賣O2O領域來說,並非難於模仿和不可替代,但是歷史路徑卻是不可逆的。一方面是企業的定位、運營、品牌積累等,都是非常複雜和需要時間沈澱的過程。另一方面,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企業文化,用戶和商戶的信賴情感也是一個需要沈澱的過程。即使大家有相同資源、模式,但沒有相同的歷史路徑也很難模仿或者替代,這就是路徑依賴與社會複雜性所形成的競爭的壁壘。

1+1等於幾取決於協同“藝術”

競爭環境的愈加惡劣,使企業間的抱團、合並成了一種新常態,那麽1+1真的大於2嗎?外賣O2O屬於服務屬性非常強的領域,並且尚在探索盈利模式,不能靠簡單的產能和資產的合並來提高價值。

外賣O2O和大多數O2O項目一樣,從培養用戶習慣到商家的滲透都需要大量資本的支撐,生活服務本來就是要靠精耕細作來積累,因為如果服務不好,產品體驗不佳,用戶就會走掉,用資本築起的壁壘也不複存在。為了搶奪市場和用戶,大家都在拼補貼換規模,最後成了幾乎一模一樣的公司,所以1+1很難等於2。

至於1+1等於幾,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課題。這涉及到“協同的藝術”,如何協調內部、保持統一的步調以及相似的價值觀,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跨界效應”核心在於價值共創

外賣O2O的價值鏈是個很值得深挖的課題,每一個環節都可能爆發出價值,無論競爭還是合作,都離不開價值的創造。在互聯網時代,跨界屢見不鮮,外賣O2O也不例外。但是現在行業里面很多的跨界還停留在搏眼球的話題營銷上,並沒有回到價值共創這個軌跡上來。

企業之間的競合是為了創造更多的價值,跨界也正是建立在產品功能、用戶體驗等多方面的互補上。在這個合作讓價值更加凸顯的時代,跨界為外賣O2O的商業合作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嶄新的機會。而對外賣O2O企業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缺少跨界的夥伴或機會,而是如何在新的跨界模式中共創價值達到共贏。

我們與美食工作室進行跨界合作,實際上也是在走一條與消費者價值共創的路。外賣的本質還是在於滿足人們對美食的體驗,我們希望將這個最基礎的需求做好,衍生出價值,它與如何博消費者眼球無關,而是制造機會讓消費者參與,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體驗,尋求與用戶的接觸點,這是增強用戶忠誠度和粘性的機會。

所有成功的跨界背後,都有可信的服務、可靠的產品作為支撐的,對於合作雙方來說是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從而增加品牌的縱深感。

巨頭入局 行業將是合聚力的競合

這兩年BAT的入局給外賣O2O帶來了一些變數,我認為這是個很難壟斷的行業,BAT的參與在很大意義上是對其業務的補充。移動互聯網是一個更碎片化、更下沈的市場,原有的優勢很可能會弱化甚至消失。所以對外賣O2O這門生意的大規模投資,除了在移動物聯網上規模增長的需要,但更重要的還是入口上的爭奪戰。BAT的原生優勢是很不一樣的,阿里優勢在電商,但是在O2O領域,我們目前很難看到阿里和目標企業發揮協同效應。百度在PC互聯網是基本沒有對手的,但也是遭遇移動互聯網沖擊比較大的,百度對借助外賣O2O企業獲得入口的渴望是最大的。而騰訊的社交優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是被強化的,所能發揮出來的協同效應也最強,騰訊可以為外賣O2O企業提供用戶實時在線的入口。

基於BAT各自的特點和目的,被巨頭資本包圍下的外賣O2O的競合應該是一種合聚力的表現,外賣O2O參與者之間以及各單位群體之間團結協作的程度。對於用戶、商家而言,BAT入局帶來的同質化競爭是無法滿足他們的所有需求的,那麽聚合力則是將平臺的價值主張在這個外賣O2O生態鏈中產生協同作用,把競爭關系變成合作和互補關系,而不是變成對立關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521

外賣超人飛進中國 還是因“泡沫太大”飛了回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analysis/2016/0301/154491.shtml

導讀 : “中國最大的三家外賣平臺餓了麽、美團外賣、百度外賣,總估值已經超過90億美元,超過了全球最大的三家外賣平臺DeliveryHero、GrubHub、JustEat三家之和……中國外賣市場已經陷入了非常巨大的泡沫之中。”

i黑馬訊 3月1日消息,O2O外賣訂餐平臺外賣超人今日發布公開信表示,“當前的中國外賣市場存在非常大的不理性。我們的德國總部基於全球資源有效戰略配置的考慮,決定暫時中止我們在中國的實際業務運作。”

公開信中,外賣超人方面表示,中國外賣市場已經陷入了非常巨大的泡沫之中。“中國最大的三家外賣平臺餓了麽、美團外賣、百度外賣,作為我們欽佩的同行,其總估值已經超過90億美元,超過了全球最大的三家外賣平臺DeliveryHero、GrubHub、JustEat三家之和,這還沒有計算中國市場中其他的參與者。”

對於中止業務後的善後事宜,外賣超人方面表示:“我們將在10日內完成所有訂單和補貼款以及供應商款項的確認與發放。”同時外賣超人將保留中國辦事處,繼續關註和支持中國外賣行業的發展。“在市場恢複理性之後,我們也許會選擇以不同的方式參與中國市場的發展。”

外賣超人為德國外賣公司 Delivery Hero(估值超過30億美元)的子公司,董事長是美國人劉凱(Lucas),CEO 羅義華則於 2015年 秋季加入公司。2014年8月,外賣超人曾用 500 萬美元收購了成立三年的外賣訂餐平臺 “開吃吧”。

公開信同時總結了外賣超人過去的業績數據:“在過去的三年,我們的中國團隊以有限的資金、不到400人的精幹隊伍,將業務開拓到了20個城市,服務了超過3萬家餐廳、500萬用戶。

以下為外賣超人的公開信:

DeliveryHero是全球最大的外賣平臺之一,我們於2013年進入中國市場,並以“外賣超人”的品牌開始運作。

在過去的三年,我們的中國團隊以有限的資金、不到400人的精幹隊伍,將業務開拓到了20個城市,服務了超過3萬家餐廳、500萬用戶,創造了DeliveryHero在全球發展的“中國速度”。

我們在欣喜於中國市場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不安地註意到,中國外賣市場已經陷入了非常巨大的泡沫之中。中國最大的三家外賣平臺餓了麽、美團外賣、百度外賣,作為我們欽佩的同行,其總估值已經超過90億美元,超過了全球最大的三家外賣平臺DeliveryHero、GrubHub、JustEat三家之和,這還沒有計算中國市場中其他的參與者。

可以對照的是,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奇虎360的市值之和相當於Google的15%;最大的出行平臺滴滴、易到用車、神州專車的估值之和相當於Uber、Lyft的35%;最大的電商平臺阿里巴巴、京東、唯品會三家的市值之和相當於Amazon、Ebay的72%。

顯然,當前的中國外賣市場存在非常大的不理性。我們的德國總部基於全球資源有效戰略配置的考慮,決定暫時中止我們在中國的實際業務運作。

我們將在10日內完成所有訂單和補貼款以及供應商款項的確認與發放。感謝這麽多餐飲行業經營者和員工以及合作夥伴們對外賣超人的支持。盡管一些P2P平臺跑路的消息挫傷了信心,但是請傳統行業的經營者和用戶們繼續堅定地支持互聯網領域的創業和創新。

我們珍重中國團隊每一名成員,感謝他們在創業過程中的敬業和打拼,我們也將依法給予合理補償或必要的安置。對於離開中國團隊的成員,我們祝願他們能夠盡快開始新的職業生涯,也相信我們年輕的超人夥伴們會給其他雇主單位帶來驚喜。

我們將保留中國辦事處,繼續關註和支持中國外賣行業的發展。在市場恢複理性之後,我們也許會選擇以不同的方式參與中國市場的發展。盡管當前行業處於低谷期,但是從未來五年或者更長期角度來看,中國O2O領域下的外賣細分市場依然會是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市場之一。

Delivery Hero中國區董事長:劉凱

CEO:羅義華

2016年3月1日星期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531

從中美差異看外賣O2O的未來之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31/154986.shtml

導讀 : O2O這個發源於美國的概念在美國卻和中國的發展情況有著很大的不同。本文將從中美O2O的差異探討國內餐飲外賣O2O的發展現狀和未來出路。

O2O在中國被炒得火熱,其中外賣領域更是集結了BAT和眾多資本的力量顯得備受矚目。然而這個發源於美國的概念在美國卻和中國的發展情況有著很大的不同。本文將從中美O2O的差異探討國內餐飲外賣O2O的發展現狀和未來出路。 

]O3LJWDLB4Z4D]PXCC(`{WH

外賣是生意O2O是模式  目的是制造增量 

在中國,出行和外賣都是O2O領域的明星,一個是共享經濟的代表,一個是生活服務的明星,似乎都在各自的領域風光無限,不但獲得資本的大規模投入,而且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或者培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但是在美國,這兩者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

美國O2O包括兩大陣營,以Uber、Airbnb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和以Groupon、Yelp為代表的本地生活服務。打車軟件Uber和以旅行房屋出租為主的Airbnb雖然未上市但卻成為當紅炸子雞,團購鼻祖Groupon和點評網站Yelp雖然早已上市但是連連受挫。說到底就是美國的資本市場看中的是“生意”,是那些能夠盤活存量並且創造增量的商業模式。所以不管外賣屬於哪個陣營,首先需要把它當成一門賺錢的生意去做。但是目前國內的情況是,由BAT主導的平臺以補貼換份額,燒錢換規模,把外賣做成虧本的生意,這或許是從BAT的戰略出發,但這樣的經營業態,不僅扭曲了外賣O2O的商業本質,培養了用戶占便宜的消費心態,也同樣綁架了資本。

事實上,在外賣生意里,O2O是一種模式,其本質目的是以更高的效率連接人和服務,其目的是要制造增量,簡單的來說就是為餐廳創造堂食之外的更多訂單,為用戶提供更多的用餐場景,以提供的服務從中獲取相應的利潤。

偏傳統的公司更占優勢  整合餐企是潮流

當以技術為導向的百度以200億押註O2O,送起外賣的時候,它的美國對手谷歌已經在做人工智能了。百度外賣強調技術以及互聯網思維,而外賣O2O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用戶的滿意程度,雖然送餐的速度也是指標之一,但是食物味道的好壞、是否安全衛生,以及服務的專業性的體驗也息息相關、缺一不可,這跟技術似乎沒有太大關聯。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資本,純互聯網企業並不占優勢。

美國的餐飲市場不比中國的小,但是西餐更加標準化並且便於配送,互聯網化水平也很高,很多像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連鎖餐飲都有自己的外賣業務,O2O算是錦上添花。再加上美國的消費習慣,人們願意為得到了相應的服務而支付一定的費用。另一個角度來說,盡管美國也誕生了DoorDash、GrubHub等餐飲外賣平臺,但是模式也各不相同,只取其中一個切入點,並不是像國內的美團外賣、餓了麽雖然規模大,但運營模式卻幾乎趨同。

和包括電商在內的純互聯網不同,餐企是外賣O2O的重量級參與者,可是在國內很多時候都太過於強調“改造”而缺乏對傳統行業的重視和敬畏。筆者比較認同到家美食會孫浩的觀點,他認為在中國“生活服務既有地域屬性,又有很多個性化因素存在,定位千差萬別,非標準化的生活服務領域很難出現一個徹底壟斷的平臺。”外賣這門在互聯網發展以前就存在的生意,偏傳統的公司更占優勢,與餐飲的整合和深度合作,將是未來發展的正向潮流。

平臺的會員管理很重要  將是增值的關鍵

說到會員管理很多人都不陌生,最常見的就是會員卡,這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大中型品牌連鎖餐飲企業。對於外賣平臺來說,我的主營業務是作為一種“代購”形式的送餐服務,會員管理是不是就不重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用戶價值對於外賣平臺有著更重要的意義,不斷挖掘用戶價值,對外賣平臺的用戶粘性、品牌忠誠度、口碑的形成,以及獲得增值都是非常關鍵的因素。美國的餐飲業早早就開始了社群化營銷的進程,而國內往往只停留在營銷層面。

實際上,外賣平臺的會員運營不僅僅體現在大數據上,也體現在滿足會員更深層次需求,獲得歸屬感和認同感上。不僅僅是送餐,而是與用戶建立起更深層、更長期的關系。這樣才能不斷積累用戶數據,對其進行有效地管理和運用,並最終轉化為平臺的價值資產。

舉例來說,筆者有一張某家外賣平臺的VIP年度會員卡,全年都能享受不限次數的免配送費的權益,還能不定期的獲得優惠碼和以及積分兌換優惠券,通過為會員持續提供更多的附加價值,會員與平臺的聯系就由某次交易轉變為長期連接,帶來更多價值。

    寫在後面:中美外賣O2O雖然面臨的環境和發展階段不同,但是商業規律和趨勢是共通的,借鑒和反省,也是國內外賣O2O行業需要做的一門功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9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