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困,幾乎是多數台灣電子業的共同寫照。 但有一個人卻困得比誰都深,他曾經負債15億元,過了14年還債的日子,直到二次創業,把小工廠做到全球觸控面板龍頭,連年營收千億元。 如今,僅僅三年時間,千元股價夢碎,徒留外界如潮水般的質疑。 他是宸鴻董事長,江朝瑞。 撰文.顏雅娟、林宏文 研究員.周岐原今年秋天還沒過完,宸鴻董事長江朝瑞卻提前感受到最酷寒冬天的來臨。 十月二十四日,宸鴻股價又探底,最低來到二一六元,光是今年以來,就大跌超過五七%,不僅創下上市最低紀錄,甚至跌破三年前掛牌承銷價二二○元;宸鴻的市值從最高峰的二二○○億元,跌落到七一七億元。 天生生意人 面臨後天困境七年前,蘋果第一代iPhone在美國舊金山風光發表,身為蘋果玻璃電容式觸控技術供應商的宸鴻,從一家沒沒無名的小公司,搖身一變成為蘋果最重要的御用零組件廠。純正的蘋果血統,為宸鴻的掛牌上市編織出美麗的夢,吸引了五十八萬人抽籤,股價也隨著各代iPhone的推出,一度衝到九八二元;江朝瑞本人更以九億美元身家,榮登《富比世》二○一二年台灣富豪榜第三十六名。 只是,當風光已成往事。今年五月,宸鴻股價跌跌不休,外界都在質疑宸鴻的未來;當時江朝瑞仍舊自信滿滿地對外宣稱:「從整個觸控產業來看,今年還是大爆發(booming)。」面對外資產能過剩的質疑,江朝瑞直接駁斥:「我對(觸控)市場表示樂觀、也深具信心。」然而,在強硬對抗質疑的背後,可能連江朝瑞自己都還在找答案。 但在找到答案之前,令人難堪的數字卻已擺在眼前。宸鴻第三季慘澹的營運成績,不僅提前反映在股價上,在第三季法說會召開的前一周,外資更頻頻看衰:瑞銀證券把目標價砍到一八○元、大和證券只給了一七○元,而美林證券則悲觀地預言:「宸鴻明年將面臨艱難過渡期!」曾在首次創業跌過重重一跤的江朝瑞,如今走到這一步,連他自己都想問,怎麼會又一次陷入了人生困局? 「他就是天生的生意人!」曾與江朝瑞接觸多年的業內人士,一談起江朝瑞就先給他下了這樣的評語。沒有架子、為人海派,都是跑業務出身的江朝瑞,給人的既定印象。在宸鴻大好的時候,甚至不惜斥資一億美元打造豪華遊艇,為的就是招待各方好友。 從輔仁大學企管系畢業後,江朝瑞沒有為別人上過一天班;三十歲前,靠著自創映像管監視器品牌賺到人生第一個億元。但遠赴印尼設廠後,卻接連碰上對手殺價競爭及惡性倒債,讓江朝瑞負債十五億元黯然回到台灣。 不懂技術卻懂得「聚才」 度過出第一次事業低潮,江朝瑞選擇從觸控產業再出發。其實,江朝瑞對自家研發的觸控技術頗有信心,雖然當時觸控技術還未成氣候,市場上連一項具觸控功能的熱門商品也沒有,但江朝瑞仍把握每個機會主動出擊,目的就是要創造舞台,希望讓國際大廠見識宸鴻的技術實力。 江朝瑞最初登門拜訪的對象,是當時手機龍頭諾基亞。距離台灣九千公里遠,位在芬蘭的諾基亞總部,他一共去了三次;江朝瑞曾對本刊回憶說:「其中有一次,那時候芬蘭剛好下雪,我一邊看外面在下雪,一邊在想,等一下要怎麼向他們介紹……。」然而,三次造訪的結果,卻是意外的苦澀,雄霸全球手機的大廠,對江朝瑞描繪的觸控市場願景並不買單。 後來,江朝瑞在麥實創投董事長方國健的推薦下,力邀剛從摩托羅拉中國區總裁位置退休的孫大明擔任總經理,「那時候,江朝瑞一知道Tom(孫大明英文名)退休,立刻飛到北京看他,還將廈門房子給他住。」一位曾在宸鴻擔任副總層級的主管回憶說,當時孫大明都還沒答應要來,江朝瑞就已把辦公桌、電腦全都準備好,「他對人才的重視,可見一斑。」因為會「聚才」,二次創業的江朝瑞才能從一位完全不懂技術的門外漢,躋身蘋果最重要的御用觸控面板廠,成功搶下大單。 誤判一: 沒有他,蘋果仍是蘋果靠著領先技術與經營團隊,宸鴻因吃下蘋果訂單足足過了三年的好日子。二○一○年,宸鴻掛牌時,一共吸引五十八萬人排隊抽籤,上市第一天,一開盤就大漲二八○元,中籤的投資人一張現賺二十八萬元。在股票上市前夕,宸鴻還被商業媒體冠上「沒有他,就沒有iPhone」的讚譽,強調宸鴻無可取代的產業地位。 但在敲鑼掛牌那天,江朝瑞臉上始終沒有露出太多驕傲神情;不久後,江朝瑞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說:「觸控技術其實沒有當股王的本錢,我覺得現在是過熱,很怕投資人受傷!」 果不其然,一二年,江朝瑞最憂心的事情發生了——蘋果叛離。蘋果iPhone 5確定改用內嵌式觸控技術,讓宸鴻頓失重大訂單。 「其實,這(透明玻璃投射式電容)技術算是宸鴻幫蘋果做出來的。」台灣某家玻璃基板員工指出。重情的江朝瑞,或許怎麼也沒料到,一路跟著蘋果打拚的合作默契,竟然沒有他想像中的牢固;傾公司全力支援蘋果的江朝瑞,如今更面對「沒有宸鴻,蘋果依然活得很好」的窘境。 面對外界的質疑,江朝瑞不得不硬打起精神。畢竟,這時的宸鴻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家沒沒無名的觸控代工廠,而是台股績優生,江朝瑞的肩上,多了投資人的殷切期待。 去年五月,宸鴻股東會一開始,江朝瑞就開門見山地說:「『in-cell』(內嵌式觸控面板)的來臨是早晚的事,我們本身都是抱著最壞的打算。」他更對小股東信心喊話:「從上市的第一天到現在,我沒有賣一張股票。」也許江朝瑞自己真的沒有賣股,但他的妻子卻賣了。 原本持有宸鴻一六%,總計三六○○萬股的大股東寶德,從去年到今年二月,連續三次大量轉讓股票,總金額超過一八八億元。 知情人士透露,由於持有寶德股權達二七.六%的最大股東Yield Return投資公司,江朝瑞妻子彭雲陵擁有董事席次,當寶德董事會在討論是否要出脫宸鴻股票時,江朝瑞一度持反對意見,但終究抵不住由私募基金主導董事會的決議,甚至,在寶德董事會做出賣股決定時,還傳出江朝瑞曾私下進場接手。 只是,寶德手上的宸鴻股權高達一六%,即使江朝瑞對外宣稱對寶德沒有控制權,還以從未賣過名下一張股票來自清,卻難逃小股民責難。 誤判二: 過度樂觀 積極擴產 或許當時的江朝瑞真的無心於處理宸鴻股票獲利,因為對他來說,最重要、最急迫的是:如何挽救失去蘋果的宸鴻。 在確定蘋果未來iPhone將轉用內嵌式觸控技術後,江朝瑞喊出「三三三法則」,希望把蘋果占營收比重降至三分之一,並且讓既有客戶及新事業能成為支撐公司的另外二隻腳。確實,去年第四季開始,宸鴻來自蘋果的營收比重已降至四成左右;只是,另外兩隻腳,卻未如預期實現。 為了找來新客戶,江朝瑞想方設法擴大產能規模。觸控業內人士分析,「宸鴻產能一定要開出來,不管是做給投資人看也好、做給客戶看也好,這樣才有可能下單給你。」江朝瑞最冀望出現的客戶,當然是微軟帶動的Win 8新作業系統。去年八月,就在Win 8上市前夕,江朝瑞自信滿滿地說:「微軟Win 8作業系統正在醞釀反撲,而且市場更大。」看好時機,宸鴻更在去年底,大手筆以每股三十一元,總計五十五.八二億元,從友達手中取得達鴻一九.九%股權,達鴻當時是最早通過微軟認證的筆電觸控面板供應商。 此後,宸鴻馬不停蹄地展開一連串的擴張動作,先是宣布達鴻擴建台中四.五代新廠,緊接著,公布與和鑫針對單片式玻璃觸控方案(簡稱OGS)前段產能攜手合作;到了今年初,更在福建平潭新增五.五代新廠。在短短三個月內,就透過具體的投資與合作計畫,積極展現擴產的決心。江朝瑞的樂觀不是沒有原因,「那時候整個市場氛圍的確是這樣,大家都在喊缺貨。」為了確保觸控面板的量,甚至英特爾(Intel)也找上江朝瑞簽合作意向書,直接出馬向宸鴻要產能。 但這樣快速擴產,難道沒有風險?在商場打滾多年的江朝瑞坦言,「客戶常常畫大餅,而且只給預測、不給承諾。」但對站在命運十字路口的江朝瑞而言,此時也只能背水一戰、放手一搏。「機會與風險,本來就是鄰居或兄弟。」他說。 對照宸鴻為了觸控NB大舉擴產,當時群創(原奇美電)高層的態度完全相反,「如果觸控NB做得起來,我們能多賣一點面板,當然樂觀其成;只是,消費者有沒有想要這樣的產品,我們也還在看。」由於觸控筆電賣不動,導致觸控面板報價,從今年初的五十美元,一路下降至三十美元;預估到今年第四季,各家大廠為了出清產能,很可能再把價格往下壓低至二十五美元。 果不其然,今年八月宸鴻宣布下修今年資本支出,原先計畫投資三百億元,現在下修到二五○億元,平潭五.五代廠的投產規畫將更謹慎小心;至於原先積極擴廠的達鴻,由於第三季業績大幅下滑,股價在減資後更跌到十元以下。江朝瑞不得不承認,自己在年初大肆擴充產能,是誤判情勢。 誤判三: 輕忽低價對手與中國客戶 雪上加霜的是,市場上二十多家相繼投入觸控面板的新業者,更讓產能過剩、產品低價化,成了擋不住的潮流。一位外資分析師指出,「宸鴻技術還是不錯的,但觸控NB市場今年都沒做起來,時間一拖長,其他人就趕上來了。」在今年八月初的法說會上,宸鴻財務長劉詩亮坦言:「今年最大的挑戰就是產品快速低價化。」隨著低價手機與電腦開始普及,友達與群創陸續推出整合LCD面板與觸控的一條龍產品,可比獨立觸控廠生產的產品降低兩位數的成本。 在中國方面,觸控大廠歐菲光更是靠著靈活身段打下聯想,以及為數不少的大陸手機市場,祭出比市價低約三成的價格搶單,緊咬宸鴻不放。 一位券商分析師點出,「之前NB廠要求降價,宸鴻不願意,認為技術比別人好,沒想到後來客戶卻一去不回頭。」在低價競爭之下,宸鴻就算有領先的技術、更好的良率,也很難阻擋客戶倒向更低價的觸控面板供應商。 「現在來看,宸鴻應該在年初就直接抓低價。」分析師指出。這樣的說法或許是事後諸葛,但走過上半年大好光景之後,江朝瑞怎麼也沒想到,好日子這麼快就過去了,不到半年時間,從大家搶著要貨、變成市場拚命砍價銷貨。 一位國內小尺寸面板廠副總經理抱怨說:「或許宸鴻是不缺錢也不缺客戶,每次去拜訪都是愛理不理的。」這位副總回憶,前幾年,他曾經跟著公司高層一起與江朝瑞吃飯,席間江朝瑞人非常和善、客氣,但一講到生意,後來都是不了了之,「他們那麼賺錢的公司,根本就不理你。」即將於年底掛牌的觸控IC大廠F–敦泰董事長胡正大說,F–敦泰成功開發出觸控IC後,曾經找遍兩岸許多大客戶,但發現台灣業者並不積極,反倒是大陸觸控面板業者立刻掌握住商機,才會形成目前許多大陸手機與平板業者,大量採用大陸本地零組件供應商的情況。 「台灣面對大陸業者的崛起,不能再抱持著忽略甚至瞧不起的心態了。」出身工研院、台積電的胡正大,相當憂心接下來台灣的競爭實力。 逆境拚翻身 奮力一搏 面對新的變局,儘管宸鴻財務長劉詩亮強調,宸鴻將搬出奈米銀薄膜觸控產品、單片式玻璃觸控方案,藉此收復失土。不過,業內人士分析,即使宸鴻搬出低價化解決方案,奈米銀薄膜觸控要到明年第二季才有可能進入量產;而單片玻璃觸控技術,也因為NB局勢不明,再加上宸鴻本身投產較晚,新產能一開出就會面臨價格戰,讓外界認為宸鴻前途茫茫。 瑞銀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謝宗文更指出:「明年第一季,宸鴻單季每股稅後純益很可能降至一.五七元。」即使宸鴻再也回不到一年賺四個股本的好日子,但據宸鴻員工表示,不管外界如何質疑,江朝瑞仍希望員工不要氣餒,向公司內部打氣說:「別人說我們好的時候,我覺得沒那麼好;但被說差的時候,我也覺得沒那麼差。」一直走在大起大落、充滿驚濤駭浪的競爭浪頭之上,江朝瑞曾說:「拳王不是把別人打昏稱作拳王,是別人打不倒才叫作拳王。」誰能撐住那口氣,就能當上最後霸主。認識江朝瑞的業內人士更直言:「講直接一點,江朝瑞像打不死的蟑螂,一定會再找到其他地方爬起來的。」有第一次創業慘賠的教訓,江朝瑞早學會了與磨難共處,「做生意的壓力是永遠不斷的。吃這行飯、走這條路,就是面對壓力,這是永無止境。」這是江朝瑞過去能從谷底翻身的重要原因。這一次,面對股價創了歷史新低的宸鴻,江朝瑞能否從逆境中翻身,二萬多名小股東都殷切地期盼著。 宸鴻光電 成立時間:2003年5月 負責人:江朝瑞 資本額:5億元 主要業務:觸控感應器、觸控模組、ITO玻璃及保護玻璃相關產品近三年EPS:22.69元(2010年)37.21元(2011年)44.33元(2012年) 江朝瑞 出生:1953年 現職:宸鴻光電創辦人暨董事長經歷:台灣錄霸公司總經理、鈦積創新公司董事長 學歷:輔仁大學企管系 3次誤判改變命運── 宸鴻走入營運困境2010/10/29首日掛牌 收盤價505元2010/05/31 最高價982元抉擇1.跟進蘋果觸控技術的轉向? 誤判:不跟進!堅持用宸鴻貼合專長,搶攻中大尺寸觸控面板。 抉擇2.微軟Win 8會帶來新春天? 誤判:相信!籌資128億元,宸鴻全面擴產,賭觸控NB會全面起飛。 抉擇3.走低價化策略? 誤判:不要!輕忽大陸競爭者崛起,市場產能過剩,宸鴻無力回應產品低價化趨勢。 2013/10/28跌破220元掛牌價 製表:周岐原 好光景不過 3 年 重要關卡頻誤判,讓宸鴻的營運走下坡,營業利益率與股東權益都已大不如前。 連大股東都出脫持股 ──寶德賣出持股,進帳188億元2012/02/29 以472元出脫2萬張,進帳94億元2012/07/02 以363元出脫1.6萬張,進帳59億元2013/02/01 以491元出脫7000張,進帳35億元 江朝瑞興衰語錄 論產業 「說我那時候就知道蘋果會用這項技術,是馬後炮,騙人的;我只是選擇不要跟我的客戶ELO競爭。」「說什麼『沒有我們就沒有iPhone』,外界把觸控看得這麼好,讓我很擔心。」 看自己 「二十幾歲覺得自己什麼都會;三十幾歲覺得不會,還能夠學;四十幾歲時,學也學不會;五十歲時還是找會的人來,就拜託人家吧!」「這輩子老天給我一個很好的福氣是,人家恥笑我、辱罵我的時候,我好像聽不太懂,哈哈!人家誇獎我,我也不會飄飄然,活在別人的掌聲中。」 談股價 「股票市場是『money game』,他們是玩虛的,我們是玩實的;他們作空,我們是玩真的。」「說我們好的時候,我覺得沒那麼好;但是被說差的時候,我也覺得沒那麼差。」 整理:周岐原 |
近日,財政部官網公佈了副部長王保安在2014年全國財政科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其中提到今年是地方政府償債壓力最重的一年,需償還有償責任債務佔債務總餘額的21.89%。而2015-2017年償債比重分別為17.06%、11.58%和7.79%。
審計署曾公佈數據,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108859.17億元。若按此計算,今年地方政府需償債約2.38萬億元。王保安稱,「在財政收入增速放緩而支出剛性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償債壓力會進一步加大。」
財政部剛剛公佈的財政收支情況顯示,今年5月份,全國財政收入13670億元,比去年同月增加921億元,增長7.2%,增速出現小幅回落,受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仍然存在、房地產成交量下滑等因素影響,今年內財政收入增幅仍有回落壓力。另一方面,5月財政支出12790億元,比去年同月增加2524億元,增長24.6%,支出增幅明顯高於收入增幅。
講話還指出,地方債的債務利息負擔重,例如2012年借助企業信用通過融資平台公司發行企業債等融資年化利率達8%,通過「影子銀行」等融資成本更高,如信託融資的年化成本大多在10%以上(最高24.4%),政府回購融資年化綜合成本大多在20%以上(最高42.4%)。
此外,「地方政府舉債融資不規範,多頭舉債,舉借主體多達15.4萬家,涉及省、市、縣、鄉各級政府機關、事業單位、融資平台公司和一些國有企業;舉債方式過多過濫,包括銀行貸款、企業債券、中期票據、信託、回購(BT)等30餘種,為規避監管,已經從信貸轉向非信貸,從銀行表內轉向表外,從顯性轉向隱性。」王保安稱。
同時,由於絕大部分地方政府性債務資金沒有納入預算,缺乏規範的預算監督與約束,局部地區債務風險不容忽視。
在2013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防控地方債務風險作為一大任務被單獨列出,由此可見該問題的嚴峻程度。對此,會議首次提出要將地方政府性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嚴格政府舉債程序。
全口徑預算是指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納入統一管理,其目標定位於構建一個覆蓋所有收支,不存在游離於預算外的政府收支。但是目前我國全口徑預算包括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保預算四本賬,地方債務在四個賬本中體現得並不明顯。
有財政專家表示,地方債列入預算有三個好處,一是摸底,二是能夠摸清每年到期的債務規模,第三,「分門別類」是弄清楚哪些債務由政府承擔,哪些由市場承擔。
事實上,地方政府債務分為三種情況,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和負有救助責任的債務,前述審計署公告顯示,除了約10.89萬億的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外,地方政府還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2.67億元,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4.34億元,但這些並非全部都需要財政來承擔,釐清債務門類,有利於進一步明確地方政府的責任。
今年4月底,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於2014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的意見》,提出今年將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限額控制,分類納入預算管理,建立以政府債券為主體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規範政府舉債融資制度。
黃楠/文
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近期紛紛進入金融理財領域。繼中國電信於2014年5月初推出「添益寶」後,中國聯通於5月底上線「話費寶」產品,中國移動也表示會推類似的餘額增值理財服務,利用話費投資貨幣基金。
試水金融理財凸顯三大運營商的業績壓力(附圖)。2014年4月,中國電信移動用戶流失103萬,而中國聯通新增僅89.5萬戶,不僅與前月相比差距甚大,而且創5年來新低。
另外,中國移動的財報顯示,其一季度淨利潤同比下降9.4%,為14年來首次利潤下降。中國移動是全球用戶最多的移動運營商,隨著傳統業務趨於飽和,大型電信運營商不得不調整業務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途徑。
虛擬運營商逼迫巨頭轉型
三大運營商改變的動力可能來自虛擬運營商的競爭。5月以來,獲得牌照的虛擬運營商開始密集發佈品牌,並開發套餐業務。虛擬運營商為用戶提供使用自有品牌的通信服務,可能會向用戶提供折扣,或推出與購買手機等產品綁定的服務套餐。
例如,蘇寧發佈了18種套餐資費方案,資費變化從8-208元以滿足各個消費區間人群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蘇寧還推出了與旗下視頻網站綁定的免費流量,以及使用蘇寧云商手機客戶端免流量的特色服務。
目前來看,虛擬運營商在套餐內容方面靈活度更大,都希望把通信業務與自己的資源整合起來,推出具有競爭力和吸引力的套餐資費方案,以便迅速擴張。
與三大運營商相比,虛擬運營商幾乎都是民營企業,市場導向和利潤驅動更強,這必將衝擊到原有運營商的傳統業務,並成為其有力競爭對手。三大運營商選擇此時拓展金融理財業務,可以看作是其豐富盈利模式,面對競爭的回應。但當前貨幣基金回報率正在持續下降,添益寶等產品在收益方面也並無優勢,似很難吸引新的大額存款。
打破電信壟斷路漫漫
從全球發展的經驗來看,虛擬運營商的出現豐富了傳統電信運營商的盈利模式,使得電信市場的總體活力和市場規模均有所增加。扶持虛擬運營商也成為打破電信壟斷的重要手段。
在挪威、瑞典等北歐國家以及韓國,政府為打破壟斷積極鼓勵虛擬運營商發展。韓國SK電訊公司的態度更為開放,於2012年向虛擬運營商開放了自己剛剛商用不久的LTE網絡。原因是韓國移動普及率接近飽和,市場對通信服務有更高的要求,而傳統電信運營商難以獨自提供相應服務。
但在中國,虛擬運營商還面臨著諸多限制。例如,不允許虛擬運營商提供全國性的服務,禁止建設自有網絡等。2013年年底獲批的虛擬運營商只能從現有運營商那裡租借設備,無法形成實質競爭,電信企業較高的收費也對虛擬運營商構成衝擊。
作為傳統的壟斷行業,電信業是關係國家安全、產業升級和民生服務的戰略行業。三大運營商更是年收入總計超萬億元,服務客戶10億人以上的超級國企。而由於長期全產業鏈壟斷,缺乏市場化運作,運營商近年增長乏力,服務更是屢遭詬病。
開展金融理財業務可以看作是三大運營商開始注重用戶體驗的一次嘗試,但缺乏真正的競爭使得這次嘗試流於形式,消費者未必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