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神话与误读背后,李嘉诚未被阐释的观念、方法和心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7715b0100kvaq.html

 

博主有感:只有当人品、能力、智慧、修为都达到非同一般的高度,才可能造就巴菲特、李嘉诚这样的投资大师。后来者需要面对的,不是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而是全方位的巨大差距...



时至今日,李嘉诚对外界仍是一个谜。
围绕着他的名字,各种传记重复杜撰了无数传说。对于李个人身价的猜测,则像一种无穷尽的动力,驱动整个世界密切关注李的生意、健康及家庭。他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天才,依靠对交易天生的敏锐,不停扩大自己的财富。与其说人们因此熟悉了李,不如说,李嘉诚被神秘化了。
 
采访李嘉诚之前,我以为将见到一个即使行动日渐迟缓,却依然有着照人肺腑的锐利目光的长者,并处处流露出一个伟大人物所应有的独特人格。
 
2006年9月5日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的首次碰面,只是打破种种预期的开始。78岁的李步履飞快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而他那双曾用于从事体力劳动的手,关节粗壮,握手时富有力量。他认真地看着我,微笑着,近乎多余的自我介绍:“李嘉诚”。
 
两天之后,在香港,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更多的印象得以形成。相比多年前的照片,他的外貌没有太多变化。他有着一对大大的瞳孔,但眼神不是格外犀 利,而是柔和的、探寻的,像儿童一样闪现着好奇心。说普通话和英语时,他语速不快,但铿锵顿挫。每讲几句,他都会下意识地笑笑,给人以毫无世故之感。
 
他也并非一个乐于表现出自己在商业方面拥有异常洞见的人。对于多数问题,他的回答快而且有跳跃感,而不是逻辑感极强的论述与解释。他似乎更愿谈论自己对中 国人思维、行事习惯的思考,对慈善事业的看法,以及多年前的回忆。一些朴素至极的比喻点缀在思考与故事间,这让他更像一个有意教育后人的长辈。时不时地, 他还会提醒说:“你不明白要问我”。
 
如果有什么是我最想从李嘉诚这里得到解答的,那就是为何在太多企业家轻易断送一家企业的同时,李嘉诚几乎碰不到“天花板”?
 
他轻描淡写地回答:“其实是很简单的,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
 
在这样朴实得近乎单纯的答案之后,却是一个华人世界所罕见的、业务庞杂且高度国际化的商业帝国。只要想到全球有超过1350万人在使用他所经营的3G移动 电话网络,海上13%的集装箱在其港口内运载,散布在中、法、英、俄的消费者出入于其7500家零售店,其控股的赫斯基能源每日产出34.4万桶石油,以 及其集团业务遍及54个国家,拥有约25万名员工就可感受到其工作并非那么简单。
 
但也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与李的实业深入人们生活比起来,他的思想尚未产生足够影响。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李拥有着一种在全球罕见的生意之道。
 
人们曾经试图用“股神”巴菲特的思想框架来解释李。表面看来,他们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极善于分配资本,厌恶负债,热爱现金流稳健的业务,并都将状况 不佳的老牌公司重塑为一部“价值机器”。但相比巴菲特知易行难的方法论——通过控股保险公司而获得大量的浮存金,遵循其老师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 巴菲特投资于大量内在价值被低估的公司,任由其自行管理,获取分红——李嘉诚的风格难以被简单归纳。
 
李嘉诚在全球商界的口碑,大多来自于一些极富想象力的投资与交易,这为他赢得了“精明的资产交易者”的名声。但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是,虽然从未有人将李定 位为一个杰克·韦尔奇式的杰出的管理者,可自1979年以来,李一直有效控制着一家成功多元化的公司。而且,作为一个“帝国建造者”,李的技巧可谓丰富, 他会像一个投资者一样耐心地将资本囤积于某一领域,承受亏损压力维持一些业务的发展,也会在恰当时机将新兴行业与资本市场的概念高调结合,以融资所得逐渐 将一个产业由虚做实。他敢于在一些政策风险很大的市场下注,往往能够全身而退,而他早年一些不被看好的投资,亦能获得数以亿计的回报。
 
这种无拘束的企业成长方略,在李嘉诚的运用下效果奇妙。1979年他以近7亿港元入主的和记黄埔,至2005年利润已经达到了143亿港元。于1990年 代初已逾60岁的李在过去的十六年中,仍率领着其旗舰公司和记黄埔,将收入增长了近15倍。此期间内,外界估算,李个人的财富从25亿美元增长至188亿 美元,成为了Forbes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的第九人。
 
但对于那些模仿者,在缺乏更清晰的价值观描述下,无论是李的多元化战略还是低买高卖的手段,都很容易被误解为机会主义的财技游戏。虽然如郎咸平也曾将李的 策略总结为业务多元化、全球化、稳健的财务政策和“不为最先”,但此四种以规避风险为核心的倾向又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和黄在3G业务上投入超过 250亿美元,以争取全球领先3G业务运营商的位势?为何和黄能够成为华人企业中少有的顺利实现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公司?
 
究竟应该向李嘉诚学什么?
 
“李嘉诚一直在转变和提升他的商业模式。你不能去学他做什么业务,做怎样的资产组合。因为这些东西跟他的背景、目标、个人喜好、公司的基础、外在环境都有 太多相关。”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对《环球企业家》说:“应该去思考的,是他的逻辑是怎么形成的?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做这个决定?他是怎么来做 这个决定的?他的感受是什么?他在那个时间的思考点是什么?”
 
在郭看来,他从李嘉诚身上所学得的心得有三:一、在不断巩固已有业务的技术、管理能力的同时,不拒绝寻找新的机会。二、在开展新业务时不做愿望式的假设, 提前评估好自己是否输得起。三、所能支撑前两点的是心态。只有一种高明的内心平衡机制,才能让他既保持良好的进攻性,坚持寻找挑战,又拥有足够的自控,不 变成一个赌徒。
 
而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认为李嘉诚的独特之处在于两点:“李嘉诚明显是个非常务实的人,他不会公司没做好就去忙慈善,但当他想做慈善的时候,又是很大的手笔。除了务实,他没有只局限在香港的地产业务上,也证明了他的视野超越了同辈许多企业家。”
 
根本而言,这两种说法都超越了基础的方法论,而更接近于一种企业家的修养。这正是李嘉诚少被解析的秘密所在:一个与李共事逾十年的人士称之为“心法”。
 
访谈时,李嘉诚做了一个手势,右手掌先呈15度角平缓的滑过,到一个点上,则一下变成50度,做攀升状。其涵义为:28岁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此生可以跟贫穷说再见,接下来只是乐于工作而工作,这一做就是50年。
 
“我内心已有非常好的保障,若一个人不知足,即使拥有很多财产也不会感到安心。举例来讲,如果看着比尔·盖茨的财富和你自己的距离那么大,那么你永远不会 快乐。”李嘉诚说:“重要的是内心的安静,表面看来很忙,但内心其实没有波动,因为自知做着什么工作。我知足,但不表示没有上进心。”
 

 
【“心里头创造的逆境”】
 
在开始对于李嘉诚的风格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前,我们先试着回答一个更为基础的问题:李嘉诚是如何工作的?
 
关于其工作习惯,最为著名的细节是他的作息时间: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他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李并未接受过高尔夫专业训练,姿势算不上标准,但成绩通常不错。他认为,重点是打每一球时都保持冷静,有规划。
 
每天早晨,李都能在办公桌上收到一份当日的全球新闻列表,根据题目,他选择自己希望完整阅读的文章,由专员翻译。通常,这些关于全球经济、行业变迁的报道,是启发李嘉诚思考的入口。
 
“他是一个很有危机感的人,让他平衡危机感和内心平和的方式就是,提前在心里头创造出公司的逆境”,知悉李的人士表示:“他看到各种报道,然后设想自己公司的状况,找到那些松弛的部分,开会去改变。等他做好准备,逆境来的时候反而变成了机会。”
 
这就是李所谓的“90%以上的时间想未来的事情”。他并非一个喜欢通过无休止的会议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人,在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的会议上,他听取每个汇报的时间不会超过15分钟。更多时候,李喜欢自己阅读、分析、判断。
 
虽然并未接受过太多专业教育,但李嘉诚热爱数字。不仅其3G手机上每天都会陆续收到全球各个市场的3G业务发展数据,他还热爱广泛阅读年报。他自称可以对 集团内任何一间公司近年发展的数字,准确地说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数据:“看一看便能牢记,是因为我投入。”而他从20岁起就热衷于阅读其它公司的年报,除 了寻找投资机会,也从中学习其它公司会计处理的方法的优点和漏弊,以及公司资源的分布。
 
此种近乎玄想的工作方式能够有效运转,端赖于李的一种才能:他能将大量复杂信息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几个问题。
 
比如,在1999年时,就“如何在移动通讯业保持公司的高速发展”这样一个问题,太多的条件与变化让找到标准答案十分困难。但李将现实拆解为两大类问题:其一为市场本身究竟在如何变化?其二为Orange是否有实力通过并购提升自己?
 
在第一个问题下,他得出三个判断:话音业务的竞争过于激烈、数据业务的增长迅猛、网络热潮已让移动通讯公司的市值达到颠峰。而对于希望开展并购的公司管理 层,他也提出四个相对清晰的条件:收购对象的现金流需稳健、完成收购后Orange负债率不得提高、和黄需对Orange保持35%的控股权、获得收购公 司的绝对控制权。
 
前一个问题说明顺应技术转型势在必行,后一个问题则难以在四个条件下实现,两相结合,李迅速将和黄在Orange约45%的股权售出,获得了146亿美元 净利。虽然这一大交易引发了对李持续不断的争议——他是一个交易者还是一个建造者?——但在接近之人看来,“为建造而交易,不和自己的资产谈恋爱,正是李 先生对自己没有局限的一个体现。”
 
除了经验和直觉,这种判断力还可以被解释为,他是个无穷尽的提问者。甚至在一次前往圣保罗中学与学生交流时,他还会发问道:你们每天都会坐下来玩两三个小时的电脑游戏,有没有想过整个游戏产业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游戏背后的程序是怎样运行的?
 
多数时候,李每天六点下班,回家后,除了拨打越洋电话,他还有必修功课:夜晚的阅读。除小说外,他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并每阶段设定一个主题(最近的主题是宗教)。这个工作都意味着一点:他最大的恐惧在于不愿错过见证世界的变化。
 
平日,李对衣、食的要求相当低,他说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主要是因为简单,且夜间休息的好。“我每天晚上都睡得很好,因为在名方面我行事谨慎,别人不容易破坏我的名誉,利方面,全部从正道而来。”李说。
【心法之一:掌控自主权】
 
熟悉之人看来,让李嘉诚安寝无忧的,除了名利之心淡泊,还有一个更为基础的原因:他的各项业务都拥有着良好的现金流。
 
李对现金流高度在意,富有盛名。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而在确保现金流同 时,他还努力将负债率控制到一个低位:“自1956年开始,我自己及私人公司从没有负债,就算有都是‘假贷’的,例如因税务关系安排借贷,但我们有一笔可 以立即变为现金的相约资产存放在银行里,所以遇到任何风波也不怕”。此外,他永远采用极为保守的会计方式,如收购赫斯基能源公司之初,他便要求开采油井 时,即使未动工,有开支便报销——这种会计观念虽然会在短期内让财务报表不太好看,但能够让管理者有更强烈的意识,关注公司的脆弱环节。
 
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是这样一个逻辑:没有现金流的威胁,负债与否取决于自己,就让多数问题不是被动决定,李便拥有了对生意尽可能大的自主权。在与李嘉诚合作极多的人士看来,“把握自主权”正是他的核心观念。
 
这似乎与外界熟悉的李嘉诚背道而驰:仅从结果看,李像一个永远敢于火中取栗的交易突击手,没有什么能妨碍他永远扩张的雄心——
 
50多年前,李嘉诚像现在国内众多制造业公司创业者一样,经营着一家塑料花生产厂。在顺应制造业潮流积累到第一桶金之后,他在香港人口爆炸性增长的70年 代抓住了地产业的机会。1980年代中期起,和黄在通讯和石油领域谋求布局,1990年起则展开全球港口业务扩张。1991年时,和黄的董事总经理马世民 对外表示:“香港对我们而言有点小,我们开始觉得撞墙了”。当时长实系的利润有80%来自于其香港业务。经过长期的调整、升级,20年后,和黄的资产组合 构建得颇富时代精神:3G通讯业务、在中国开展地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开采及精炼,以及港口。现在,香港业务只占到公司总体收入的20%。
 
但在骨子里,李嘉诚是个极度厌恶风险的人。一个细节是:在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别人赠予李嘉诚的木制人像。这个中国旧时打扮的账房先生,手里本握有一杆玉制的秤,但因为担心被打碎,李干脆将玉秤收起,只留下人像。
 
虽然李并不吝惜对外重复阐释自己的方法论:“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但因其听起来简单得近乎空洞,且太多人过于重视李嘉诚“发展”一面的经 验,就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平衡——分析人士经常认为多元化的业务组合和国际化的市场搭配让和黄富有抵抗风险能力,却少于追问:什么在支持李无休止的展开扩 张?为何多元化通常让其它公司现金流紧张,和黄却能进行一些规模极大的市场培养?
 
和黄于2001年开始投资的3G业务(全球范围内,和黄的3G子公司名为“3”)正是一个李嘉诚进军新业务的鲜活样本:虽然和黄从未对外宣布其投资总量,但市场估计为250亿美元。这很容易被视为一次豪赌,对于和黄而言,却堪称一次极富耐心,准备周详的行动。
 
李嘉诚所以卖掉其2G业务(欧洲的Orange和美国的Voicestream),而不是以其原有用户为基础实现换代,一个最主要的考虑是:既然这是一次 技术变革带来的机会,而新技术具体什么时间崛起并不可知,如果保留原由业务,则可能出现对于新、老业务投资选择中游移不定的尴尬。在市场高位上出售2G业 务,不仅获得了极充裕的现金,更是一种不留包袱的下定决心之举。
 
退出Orange两个月后,和黄就购得了在英国经营 3G 业务的执照。而在开展3G业务同时进行的,是李在财务层面进行的准备。当他决心将公司的部分财力倾注于3G业务时,他已经有一个几年内可能亏损的数字预 期,并依此要求地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赫斯基能源等几块业务将利润率提高,将负债率降低到一个风险相对小的程度:2001年时,赫斯基能源为和黄贡献 的利润不过9亿港元,到2005年已经升至35亿,同一时期,原本利润维持在一个稳定区间的港口业务和长江基建的的利润分别从27亿变为39亿,及22亿 变为34亿。即使3G投资巨大,但到2006年6月底时,和黄的现金与可变现投资仍有1300亿元。
 
在这个近年中投资最大、也是回报最慢的全球性技术换代中,所面对之困难远远多于任何人所能想象。和黄的3G业务刚刚推出时,曾饱受手机短缺及其它技术上的困扰,直到2004年,种种困难才得以克服,加上各款时尚手机相继推出,整体的业务有了显着的进步。
 
而在发展过程中,和黄了解到,虽然没有单一产品成为其撕开市场的杀手级产品,但3G的核心竞争力是存在的:将其速度提升到可以顺畅接通任何网站,手机就不 止是一个用于通话的终端,而是一部小型电脑。虽然其它无线运营商也试图让用户通过手机上网,但一个无形的障碍是:运营商们希望将用户锁定在自己的无线门户 内,而用手机登陆其它网站则速度缓慢。只有打破这一僵局,用户才能乐于使用手机上的信息增值。顺着这一思路,和黄最早和雅虎、Skype等网络公司合作, 取得了先机。
 
事实上,即使是世界最大的移动业务运营商,也并未比和黄做的更好。虽然沃达丰也在有步骤进行3G业务扩张,但在日本的竞争失利并最终退出,以及此前收购德国Mannesman公司所受损的费用(impairment charge)高达230亿至280亿英镑,这都让其自2005年以来不复往日辉煌:其到2006年3月31日的财报称,沃达丰净亏损达230亿英镑——正因为和黄拥有多重业务相互支持,依然可以过去几年中保持上百亿港元的盈利。
 
反而是和黄以耐心和持续的改进获得了更多成绩:到2006年8月,其全球3G用户数量达到了1350万名,为全球最大的3G业务运营商。过去12个月中, 活跃用户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益)从42.2欧元升至44.66欧元,而非电话业务所占的收入比重从25%提升到28%,开发每个客户成本 (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s)也从293欧元降低到262欧元。

【心法之二:持续技术改进】
 
李嘉诚看重自主权的另外一个体现在于,他非常注重跨资产间价值的挖掘。
 
比如他对于零售业务不遗余力的投入,并非仅仅因为看重零售业务拥有极佳的现金流,更因为,零售是一个可以与地产密切结合的业务。即使他并不追求所谓的“协 同效应”(因为那不可量化),但当零售、地产、港口等业务处于一个平台上经营,以李的团队之善于成本控制,总能够找到很多额外的盈利空间。
 
除了横向的业务之间的价值发掘,单一业务的潜力发现也颇有可为。当李嘉诚认为健康、美容类产品将成为未来零售业最主要的成长动力,便不惜成本在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各国寻找经营不善的零售网点,逐渐将已经被证明成功的产品移植到收购来的店面中去。
 
这两种整合的关键问题是一个:和黄的团队有多少技术和管理能力?
 
因李嘉诚太善于资本市场的进退,硬币的另一面就几乎很少被关注:李嘉诚是一个非常热爱借由技术改善实现价值增值的人。在多数电信运营商担心成本低廉的 VoIP将抢夺其话费市场时,当他听说这种新技术可以无限度降低成本,他果断敲定让和黄成为全球第一个安装有Skype软件的3G业务运营商。
 
1979年,李嘉诚入主和黄时,和黄旗下的港口业务只是一块收入有限而且勉强盈亏平衡的生意。但李相信集装箱为主角的全球贸易将成为一个重大趋势,因此, 在1982年中英谈判时,即使香港商界民心不稳,李嘉诚仍根据对于局势的判断和对资金的把握,果断投资于香港第6号货柜码头,只用2亿港元就获得了4个泊 位。数年后他再竞标面积与6号相若的7号码头时,价位已经高到了40亿港元。
 
而在拥有一定的业务规模后,李嘉诚持续要求港口业务的负责人进行管理技巧的改善。因为香港港口空间有限,最主要的改善在于,其它港口码放2、3层的集装箱,在这里需要摞至6、7层高。
 
这并非简单的吊机和码放方式的改变,更为需要对所有集装箱的出、入时间进行良好统筹,否则,仅在搬运腾挪中就将损失极多时间。因此,从1980年代中期 起,和黄一直自主开发码头的电子管理系统,直到近年升级为nGen管理系统,可以事无巨细的显示码头内集装箱的各种资料。甚至,和黄港口在香港的子公司根 据当地情况,专门发明了由电脑控制搬运集装箱的“电子龙”型吊机,较全部装载工序由人工控制效率大为提升。
 
克服了空间狭窄的劣势,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反而因其效率,成为了国际著名的“补时港口”(catch-up port):那些在运输过程中被延误的时间,可以在香港得以补偿。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下,1990年代初,和黄港口业务开始国际化,1991年购得 英国最大港口菲力斯杜后,15年间,和黄已经成为业务遍及21个国家,经营43个港口共251个泊位的全球最大的私营港口公司。
 
 在2006年,估计和黄属下全球港口处理量将达6000万个标准箱,其中香港约占20%。
 
除了对当前管理需求的实现,和黄甚至不乏为长期发展培育技术的韬略。
 
1970年代,经历了当时的能源危机,李嘉诚意识到能源业务的前景值得看好。1987年,李先生家族及和黄集团开始购入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的股权,其后 由于赫斯基的合作伙伴出现财政困难,李再次予以协助,私人大幅增加持股量。虽然在90年代外间经常有人对公司的发展潜力并不理解,但李嘉诚表示,他并未因 此困扰,他对前景很有信心,认为赫斯基拥有非常良好的资产,定会有理想的发展。
 
在那段时期,在改善管理同时,和黄建议赫斯基投资于油砂资源的收购和油砂精炼技术的培养。虽然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件毫无意义的工作:石油的开采成本非常 低,油砂却不同。油砂主要由水或砂构成,其中最多只有20%沥青,将油砂中的沥青分离并加工成高质量的原油,成本则要高出许多。
 
直到近年,随着石油价格的不停飙升,业内人士才不无赞叹赫斯基的储备。其塔克油砂田将于今年11月产出第一桶油,并预期在两年内达到一个峰值:日产三万桶油。塔克被预期在35年里共产出3.5亿桶沥青。而其第二个油砂矿Sunrise被预期在40年里产出32亿桶沥青。
 
而且,油砂精炼技术还意味着前景的广阔:据估算,加拿大油砂含有的原油是1.75万亿桶,委内瑞拉是1.7万亿桶,占全球石油储备总量近2/3。将其充分利用,按照目前全球8500万桶/天的供应量,则可使用超过100年。
 
现在,赫斯基的市值已经与和黄的控股公司长江实业相若,而和黄依然拥有前者35%的股权,李个人则拥有36%股权。
 

 
【心法之三:个人角色管理】
 
与李嘉诚在一起的时间,你很少能感觉到本应属于华人首富的巨大自我。他的言语、目光和笑容,都不免让人产生疑问:早年经受的战乱、苦难,以及随后六十六年的辛苦工作,这些负面影响究竟是被一种怎样的力量化解,而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性格极端的人?
 
是命运?—在很多场合,李都会提到自己的一生“蒙上天眷顾”。
 
但李嘉诚回答说:“性格才是命运的决定因素。好像一条船,船身很重要,因为机器及其它设备都是依附在这条船里面。”
 
很长时间以来,因为李的被神化,他的性格都为外界所忽视:李是一个性情急燥还是温和的人?他可曾有脆弱或失去自控的时候?
 
如果过往的经历可以呈现出李嘉诚的部分性格,那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他随时准备自己应付挑战,同时,乐于在高度自控下获得内心自由。关于后者,一个最恰当的 阐释是他自身的体验:在参与地皮招标时,李会不停地、很快地举手出价,但当价钱超过市场的规律,他左手想举起时,右手便立即“制止”左手。
 
很早年时,李嘉诚就证明了,他从来不惮于改变自己,并永远清楚什么时候该挑战下一级台阶。
 
在其记忆中,第一次强烈的自我改变发生在十岁时。那一年,李嘉诚升入初中,在没有任何人的提醒下,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这让他一改往日的贪玩,开始发奋,每晚主动背书、默写。这种一夜之间的改变甚至曾令其父不解。
 
12岁时,因为父亲患肺病,李嘉诚去阅读相关书籍,希望找到救治方法,反而发现自己有着得肺病的一切症状。当时,李不仅需要负担其家族的经济,还需疗养肺 病。但那时他已经深知个人角色管理的方法:没有太多选择,除了须将工作处理妥当,还攒钱买下旧书自修。今日回想起,他仍承认,这是一生最困难的阶段。
 
早年的经历不仅将李塑造成一个勤奋的推销员,更养成其对于生活细节毫不讲究的习惯:多年之后,李有一晚下班较晚,到家后拿起桌子上的饭就吃,虽然感觉味道有些臭,却未做声张的吃下了两碗——饭后问明,原来这是两碗给狗准备的饭。
 
但到22岁创立公司时,李嘉诚很容易就完成了一次质变:他告诉自己,光凭能忍、任劳任怨的毅力已经不够。新的挑战是:在没有找到成功的方程式前,如何让一个组织减少犯错、失败的可能?
 
或许本质而言,李嘉诚的全部独特之处,正系于其永远懂得把握角色变更的时机和方法。在一次演讲中,他谈及个人管理的艺术,就是应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不停反思 自问:“我有什么心愿?我有宏伟的梦想,我懂不懂得什么是节制的热情?我有拼战命运的决心,我有没有面对恐惧的勇气?我有信息有机会,有没有实用智慧的心 思?我自信能力天赋过人,有没有面对顺流逆流时懂得适如其分处理的心力?”
 
而其一生中最大的一个疑问是:富有后,感觉不到快乐又如何?
 
29岁的一个晚上,李嘉诚坐在露天的石头上回顾自己过去的7年:从22岁创业,到27、28岁“像火箭上升一样积攒财富”,他在当时已经知道,自己将成为富有人士。但他并不知道,内心的富贵由何而来?
 
那几年间,他正开始在意自己的衣着、手表,研究玉器。但在那一晚,他意识到: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知足,有正确的人生观,而在工作上得到的金钱除了足够家人生活使用外,其它的钱有正确用途,能在教育医疗方面能够帮助别人,生活虽然朴素,亦能令自己感到非常快乐。
 
1980年起,李决定设立个人基金会,其宗旨是“通过教育令能力增值以及通过医疗及相关项目建立一个关怀的社会”,并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做的事,一 定要比我在世时做的只多不少”。到今天,他的基金会已在过去26年捐赠近80亿港元,最近他再表示会将不少于1/3的个人资产放入基金之中。
 
而曾表示“从未考虑过要退休”的李,在这次采访中表露了一个新的计划:在2008年时减轻工作量,每个月抽出三天全天时间,每天花不少于8小时时间参与到李嘉诚基金会的公益工作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99

信義玻璃 – 未被市場發現的壟斷能力 會計仔筆記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079134

信義玻璃(868),國內第二大玻璃製造商,僅次於A股上市的福耀玻璃,但營運效率比福耀玻璃強。信義玻璃和福耀玻璃主要都在生產汽車玻璃,建築玻璃和浮法玻璃,不過細分市場有點分別

 

信義玻璃將於星期一出業績,這幾個月來大股東回購了1000多萬股,公司回購了5000多萬股。中期純利上升一倍,全年應該至少有50%增長,為什麼增幅會比中期少呢因為06年下半年有新的浮法玻璃生產線投產。現在信義有4條浮法玻璃生產線,06Q2 上了第一條500/日的生產線,06Q3第二條700/日,08Q1再上了第三第四條1400/日的生產線。什麼是浮法玻璃呢?浮法玻璃就是用浮法工藝做的玻璃,好處是厚度均勻性好、純淨透明,表面平滑整齊、平行度好,具有極高的光學性能。它的主要仍用是作為其他深加工產品汽車玻璃和建築玻璃的原料。為什麼上了浮法玻璃線會幫助業績呢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矽(Silicon),信義有自已的矽礦,有了自已的浮法玻璃線,產品質量可控性大大提高,生產流程一條龍化,大大增加了營運效率。

.

 

睇數。

1263083-868.xls可見到06H1  07H1銷售和毛利都不斷上升,06H206H1大幅增長,07H106H2也有不錯增長。第一個原因是生產一條龍的結果,第二個原因是玻璃行業是規模效益極明顯的行業,因為燒玻璃要用火爐燒至超過一千度,而且火爐全年36524小時不能熄,燒一塊玻璃和燒一千塊用的燃料費也差不了多遠,越大的爐,越高的的產能使用率,平均成本就越低。你可以看到06H1浮法玻璃生產線剛投產的時候是虧本的,但使用量上升便轉虧為盈。

.

 

信義最主要的產品是汽車玻璃,佔07H1的營業額64%,盈利67%。從另一個角度看,產品有36%銷往美國,這亦是從高位跌超過50%的原因,Common sense 告訴我們,美國的汽車業是糟透的,比金融更糟,美國衰退,這方面應該不能幸免受到影響。我們不知道銷往美國的是什麼,信義是中國最大的汽車玻璃出口商,就當64%中有36%(56% 汽車玻璃是銷往美國吧,這應該是最差最差的情況。

 

.

 

不過,信義和福耀不同,福耀的汽玻主力是國內的汽車廠判出來的OEM市場,即是一手車的玻璃,客戶主要是車廠,這方面它有著壓倒性的優勢。信義也有一點國內OEM市場,但它主力是做維修玻璃的市場,國內和國外也是,即是汽車玻璃要更換時的玻璃,客戶主要是汽車配件商和車房等。在國內由於有車族較少快速增加,OEM市場比維修市場大,在發達國家則相反,維修市場比OEM市場大很多。美國汽車銷量減少是事實,但這將令美國人更久才換一部車,這對維修市場應該是正面的。

http://news.hexun.com/2007-11-07/101042642.html

.

技術方面,信義在08年獲得中國名牌的稱號,類似香港的「Q嘜」,在行內的技術水平應相當高。07年11月用2億收購深圳南玻的汽車玻璃業務,該業務07年頭9個月虧40萬,配合信義的技術和壟斷能力應在08年有強大協同效應。

 

.

 

信義的崛起,與美國有很大的關係。當年中國入世,美國認為中國汽車玻璃企業傾銷,要收懲罰性關稅。行內只有信義和福耀肯出錢出力找美國律師抗辯,並容許查賬。結果出來,美國就汽車玻璃向所有中國汽玻企業收取124%的關稅,向信義和福耀就只收取3.71%的關稅。這個120%的永久無敵成本優勢,注定其他企業出口永遠無望,也註定了汽玻業和中國其他工業不同。一般的工業太散,永遠比人「大蝦細」,汽玻出口工業卻是信義福耀組成的Duopoly,信義是大哥,福耀是小弟。當日的遠見帶來了強大的集中度,令他們可以「狼狽為奸」,擁有超常的產品定價權,只要平過美國本土,又平過其他東南亞國家便可。信義不斷的上訴,2007年下半年終於得到回報,國際貿易法庭判決信義勝訴,之前所加征的3.71%税率不久也將退還,但係這筆巨額收入入落07H2數還是08H1數就未知。至於其他企業由於當年啞忍,這個栽決跟他們無關,因為它是按企業計,不是按行業計的,受美國法例保護的120%成本優勢在可見十年二十年仍然繼續,除非中國成本、技術、價性比已高於其他東南亞國家。

 

.

 http://www.clii.com.cn/GlassIndustry/news/show.asp?showid=217765  美元下跌會做成匯兌損失,07H1debtors days 約為3個月,08年這3個月人民幣共升了4%,在如此強大的壟斷能力之下,加價4%應該是問題不大的。重點是壟斷,在中國很多行業都有競爭優勢明顯的企業,但擁有壟斷能力的實在少之有少,信義汽玻是其中一間。只要大家想想五豐行和香港豬肉的關係,應該很容易明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72

互聯網手機全靠屌絲撐?市場前景未被看好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4/0ONDE1XzUyMjE0OA.html

21世紀網 亮點不多,創意不足,是在互聯網大會上很多人詬病iPhone5的一點。不管是我們的期望過高,還是庫克的風格使然,蘋果所引發的手機產業變革,已經被推向了極致。

從去年開始,互聯網企業也進入了手機行業,小米、360、百度、盛大、阿里巴巴都摩拳擦掌的推出自己的手機品牌。與傳統手機商相比,互聯網企業製造手機更加看重的是人的聚合。

不過,儘管在互聯網大會上各位大佬說的熱鬧,市場對於此類手機的認可度並不高。「除了小米靠著先發制人與炒作得到了很多關注之外,像盛大手機出貨量都是極低的。」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網表示。

合作大於競爭

事實上,我們總是談論互聯網手機,但除了價格低廉之外,這些由互聯網企業主導生產的手機到底與傳統手機的區別在哪裡呢?

奇虎360副總裁李濤在互聯網大會上表示,互聯網手機有四大特徵,一是手機的商業模式的互聯網化、二是產品定義的互聯網化、三是宣傳的互聯網化以及第四,手機的銷售渠道的互聯網化,也就是電子商務化。

正是因為與互聯網的深度整合,所以,這些互聯網手機並不存在與傳統商的競爭。

「我們和傳統硬件廠商之間,我們是合作為主,很少的競爭。」果殼電子CEO郭朝暉表示。

郭朝暉進一步闡述稱,在我們眼裡,手機並不是一個手機,是一個數字內容的一個商店,是我們數字內容的一個分銷渠道,所以我們是兩件事同時在做,又做我們自己的手機,又和其他的手機廠商合作,包括蘋果、三星、華為等等。

郭 朝暉以蘋果手機為例表示,蘋果手機它的分銷渠道也是兩條,它會有自己的APP Store,同時它也會去找國美、蘇寧,把自己的產品跟三星、華為放在一塊兒,供消費者做選擇。我們的想法也是一樣,我把我的遊戲、電子書放在我自己的 Bambook手機上,作為我的數字內容專賣店,所以,我們兩件事都要做,一方面,因為盛大就是一個內容的分銷,我又有專門店的渠道出去,又有市場渠道出 去。

目前,互聯網廠商製造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像小米、盛大等親自造手機的公司;另一類是360、百度等與傳統手機廠商合作造手機的公司。

易觀分析師王穎對21世紀網表示,這些互聯網企業主要拼的還是軟件服務,硬件需要依賴別人,他們並不是以手機製造為主要方向。

屌絲撐起一片天?

在談到市場前景的時候,郭朝暉表示,屌絲支撐了中國互聯網的一片藍天,三四線 市場的這些用戶支撐了這樣一片藍天。他認為,在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歷史中,比較大的中國互聯網龍頭企業,實際上它的支柱客戶並不是使用高端手機所謂的商界精 英的這一群人,他們用iPhone,如果你仔細看一些數據,iPhone高端人士看看郵件,看看股票就沒了,然後收錢的、付費的這些應用他們實際上用得非 常少,連免費的可能都懶得下載。但是反而是中國所謂的3D人群,包括屌絲用戶。

這種觀點得到了易觀分析師王穎的贊同。王穎對21世紀網稱,中低端智能手機走的是運營商渠道,鋪到了這些三四線城市,而且為了在這些城市拉攏3G用戶,往往手機的性價比比較高、促銷活動也比較多。而一線還是以三星、iPhone手機居多。

根 據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國內智能手機市場中,700元人民幣和1500元人民幣之間價格的智能手機佔據約64%份額,而一年前同期這個比例不足45%。 同時,第一季度價格在1500元人民幣至2000元人民幣之間智能手機佔據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則從去年的22%下降至14%。

不過,儘管互聯網大佬們紛紛喊著「微利」,僅就手機製造一項而言,其利潤也基本達到了國內手機行業的正常利潤水平。

根據推算顯示,目前一台小米手機的成本應該在1500元左右,由此計算,價格為1999元的小米手機,每台利潤為四五百元,利潤率在20%左右。

王穎對21世紀網分析稱,智能機手機價格是隨著時間和新品的推出而不斷下調的,就跟電腦一樣,更新的頻率是非常快的。不過,因為產品發佈和銷售存在半年的時間差,在銷售時,實際上硬件的價格已經下來了。

「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對於手機的運作成本很低,不用養生產線,都是外包的,再加上互聯網宣傳方式,運營成本並不高,像小米這樣的廠商還跟運營商合作、存在話費的分成等。」王穎進一步表示。

市場前景不被看好

雖然互聯網大佬談論的熱鬧,但是對於其未來發展的前景,人們普遍表示不看好。

手 機程序員趙明則對21世紀網表示,手機的技術門檻還是很高的。以諾基亞為例,為什麼諾基亞的手機待機時間長?那是因為他們做手機做了很多年,在電池技術 上,有很深的積累,懂得如何在操作系統層面以及軟件層面優化電池的使用。而互聯網公司踏入製造業,是一個很大的轉行。缺乏製造業的基因,也缺乏技術積累。

王穎則對21世紀網表示,在過一段時間之後,會有一批互聯網退出,定製化的模式會更多一些,如果是互聯網企業自己做手機,還是不太靠譜的。

而就在剛剛過去的9月12日,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克也公開對媒體表示,Facebook不會做手機。「打造一款手機對我們沒有任何意義,它不解決我們的任何問題。」扎克伯克稱。

除此之外,擺在互聯網企業的另一大難題是,如果想要自建系統,可能會面臨著谷歌、微軟等公司的強勁阻擊。

搭載了阿里云手機操作系統的宏碁「CloudMobileA800」智能手機就在9月13日取消了發佈會,其原因正是來自谷歌的直接壓力,如果宏碁選擇與阿里合作,那麼谷歌將會解除與其Android產品的合作和相關技術授權。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統在全球手機市場中擁有60%左右的市場份額,對於廠商有著強勢話語權。如果面臨著「二選一」的場面,手機廠商必然會毫無懸念的加入到Android陣營。

不過儘管如此,為了搶佔移動互聯網的入口,企業還是不願意落於人後。

「對小公司來說,看的是增長。不在乎我現在有沒有盈利,在乎的是這個行業的年增長率,以及自己的關鍵業務指標的增長率。投資者投的也是增長率。現在大家都看好移動互聯網的增長率,所以儘管現在用戶數少,但是都在拚力去做。」趙明對21世紀稱。(21世紀網 戴閏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52

23:17 PIMCO格罗斯:美联储主席候选人萨默斯的退选强化了周三美联储前瞻指引。 22:50 葡萄牙副总理表示,一旦葡萄牙退出现行援助计划,将整考虑申请额外的欧元区支持来缓解其回归金融市场的压力。 22:45 前美联储官员Donald Kohn:极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危险的风险。 22:30 美联社:美国防部官员称有几人在Navy Yard狙击手事件中被射杀。 22:25 华盛顿邮报消息:警方称1名狙击手已经受伤倒地,警方在追捕另两人。 22:20 美联社:美国国防部官员表示,华盛顿Navy Yard狙击手已经被控制,但未被拘押。 22:12 高盛2015年二季度巴塞尔 I一级普通资本比率为12.6%。 22:02 NBC最新报道,至少10人在Navy Yard狙击手事件中被枪击。 21:56 联合国武器检查组:有清楚且确凿的证据显示叙利亚境内曾使用过沙林毒气。 21:49 华盛顿狙击手事件过后,华盛顿机场暂停所有航班。 21:47 NBC消息:华盛顿Navy Yard事件目前有7名受害者,包括5个平民及2名警察。 21:44 花旗集团2015年二季度的一级普通资本比率测试结果为13.2%;花旗集团预计在面临严重压力的情况下,将损失212亿美元。 21:42 欧洲央行与英国央行延长流动性互换时间至2014年9月30日。 21:33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周一开盘上涨78.33点,涨幅0.51%,报15454.39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周一开盘上涨7.48点,涨幅0.4... 21:15 美国8月工业产出月率+0.4%,预估+0.5%,前值持平;美国8月制造业产出月率+0.7%,预估+0.5%,前值修正为-0.4%,初值-0.... 21:13 美国海军确认,一名活跃的狙击手出现在华盛顿navy yard,至少1人受伤。 即時刷新» 美銀實習生猝死事件發酵,高盛蘇黎世辦公室涉嫌強迫員工加班被調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793

高盛蘇黎世分部接受蘇黎世勞工部門(AWA)的檢查,瑞士日報Tages-Anzeiger稱AWA 接到瑞士銀行聯合工會的舉報:高盛不遵守勞動法案,要求員工加班、不予支付加班費。AWA透露此次尋訪目的為了調查高盛內部是否涉嫌強制員工加班。

瑞士勞動法規定,僱員每週工作時間不得超過45小時,允許一些行業延長到50小時。

AWA主要職責就是監督勞動法在各行各業的實際落實情況,他們也負責處理一些來自工會或僱員的舉報信息。

瑞士勞工部的此番行動很可能受了美銀實習生猝死倫敦慘案的影響。華爾街見聞此前有報導:2 1歲的美銀實習生Moritz Erhardt連續三天通宵加班後,猝死身亡。該事件引發渲染大波,部分媒體譴責金融行業「食人」加班制。

高盛在全球的辦公室均存在加班現象,程度各一,而FT稱高盛每星期都會統計員工的加班工時,然後做電子備份。

目前,AWA表示目前尚未公佈調查結果,舉報者銀行聯盟不願意透露更多細節,高盛拒絕回應此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334

巴菲特三季末持倉出爐 “神秘交易”未被公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47

周五,伯克希爾公司公布了13F文件,列示了截至9月30日的持倉變動。三季度,巴菲特大幅購入電信公司Charter Communications,買入美國快捷藥方公司,增持Visa和萬事達,IBM持倉量增0.4%。伯克希爾要求SEC對部分數據保密,或因重大交易正在進行中。

buffet

巴菲特繼續大幅增持電信公司Charter Communications,持股量由二季末的230萬股,激增到490多萬股。Charter Communications是巴菲特今年二季度時的新持倉,當季購入230萬股,價值3.65億美元。

三季度,巴菲特還大舉增持了信用卡巨頭Visa和萬事達。其中,萬事達持倉量增加了16%,達到470多萬股;Visa持倉量增加了19%,達到210多萬股。

三季度,巴菲特還買入了美國快捷藥方公司(Express Scripts Holding)接近45萬股股份,價值約3500萬美元。這家公司管理處方藥,可令9000萬美國人受益。周五,公司股價收在77.87美元。據彭博新聞社,這家公司很可能由巴菲特副手Todd Combs或Ted Weschler挑選。過去幾年,這兩位投資人都在協助巴菲特選股,他們購入量沒有巴菲特那麽大。

此外值得註意的是,巴菲特還增持了IBM股票,不過僅增加了0.4%。10月,IBM發布財報顯示,公司三季度凈利潤僅為18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下滑99.6%;營收為22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滑4%。受此消息影響,IBM股價暴跌超7%。

三季末,巴菲特在富國銀行、美國運通、可口可樂上的持倉與二季末相當。

巴菲特削減了康菲石油(ConocoPhillips)和Phillips 66的持倉,兩家企業均為能源類公司,Phillips 66是由康菲石油分拆出來的下遊能源公司。此外,巴菲特還清倉了農場設備制造商John Deere。

本次13F報告的特別之處是,伯克希爾公司要求SEC對一部分數據保密。有時候,SEC允許公司不向公眾公布某些數據,以防止其他人在公司尚在交易的過程中複制交易。2011年巴菲特大舉買入IBM時、2013年買入埃克森美孚時,都曾要求對相關交易保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08

俄羅斯“賴賬”:高於匯率上限的交易未被接受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058

heres-why-vladimir-putin-is-the-worlds-most-powerful-person-no-matter-what-america-does

俄羅斯莫斯科交易中心周一表示,晚間交易時段,高於美元/盧布匯率風險管理上限的交易都沒有被接受。

其新聞發言人稱,

在晚間交易時段,美元兌俄羅斯盧布觸及64.4459的匯率風險管理上限,高於該上限的報盤不會被接受。根據匯率風險管理相關規則,莫斯科時間晚7點之後的晚間交易時段,風險管理參數不會修正。第二個交易日的交易時段,交易所將發布新的風險管理參數。

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到,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經承諾,將采取嚴厲的措施針對外匯市場的投機者。他認為,這些人要對盧布的下跌負責。他表示,

俄羅斯當局知道投機者是誰,也知道我們可以使用什麽工具來影響他們。現在是使用這些工具的時候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861

未被察覺的革命——許知遠對話牛文文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0/148834.html

在創業的青年人中,牛文文被稱作“創業教父”。他相信,中國正在經歷的這股創業浪潮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都更將深刻地塑造中國社會。它的動力不是來自於政策釋放,而是來自技術與資本的驅動。這也是一場未被細心察覺與描述的革命,它早已溢出了商業與經濟的範疇,也許將帶來一整套價值觀的變遷。

 \ 

“突然間,有這麽多願意常年累月拼命地工作,並且自願選擇高風險的小公司而放棄有安全感的大公司。對此,我們該怎樣解釋呢?那些享樂主義者、追求地位者、仿效他人者以及墨守成規者都到哪里去了呢?那些15年前就唾棄物質價值、金錢、財產、世俗功名,希望美國回歸輕松舒適的自然環境的年輕人又去哪里了?”

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在1985年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寫道。

自1939年出版了《經濟人的末日》以來,奧地利人德魯克就以非常規的觀察角度著稱。他用組織與管理的角度來重新理解歷史,洞察那些常被忽視的現象與趨勢。在1970年中期,“康德拉季夫經濟停滯”的論調廣泛流傳,越戰的失敗、石油危機都使得美國的未來悲觀不已。德魯克卻發現了一股強勁創業浪潮的到來,那些蜂擁而現、很少被註意到的小企業,給美國經濟提供了新動力、創造了嶄新的就業機會。

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德魯克把這一令人驚異的創業浪潮置放於一個更大的歷史語境。他相信一個“創業型社會”正在美國出現,它不僅是“現代經濟和社會史最鼓舞人心的事件”,還將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走進牛文文在北京中關村的辦公室時,我想起了德魯克在20年前“創業型社會”的論斷。出生於1966年陜西榆林的牛文文,是中國幾次重疊的商業革命的見證人與參與者。當他在1980年代來到北京讀大學時,中國的市場經濟剛處於開始階段,它甚至不能稱自己是“市場經濟”,它是“商品經濟”。他在90年代初加入《經濟日報》時,加在中國經濟的意識形態之困終於減弱,鄧小平的南巡之後,一場浩大的轉變開始。1999年,他加入《中國企業家》雜誌,這個“企業家”群體開始逐漸獲得顯著的社會聲譽。不過,真正讓他激動的卻是2008年後開始創辦的《創業家》雜誌與隨之組建的黑馬訓練營。他不僅成為這股巨大的創業浪潮的鼓吹者、還是實踐者。在創業的青年人中,他被稱作“創業教父”。

“秦暉2004年講的話對我影響很大,”他說,“中國將來大街上都是沒有工作、沒有希望的年輕人,在石頭屋子里坐著的都是有錢衰老的人,你覺得會發生什麽?”在坐下來之後,他用他一貫激情的高語速說起這些年的感受。他相信中國正在經歷的這股創業浪潮比之前的任何一次,不管是1978年的改革開放、還是1992年的市場改革,都更將深刻地塑造中國社會。它的動力不是來自於政策釋放,而是來自技術與資本的驅動。

倘若你置身於此刻的中關村,歷史學家秦暉的憂慮沒有成真,牛文文的描述更為現實:“我認識的每家創業公司都在招人,我們黑馬大賽年底會有一個‘千企萬人’大招聘。對年輕人來說,央企進不去、公務員考不上,小的創業公司還是可以練練的。原來大家不願意來,現在很有可能拿到期權和股份。這種中國合夥人和美式創業公司導致的風向,意味著誰都可以加入顛覆者的行業,很有可能是下一個億萬富翁。”

這是此刻中國未被細心察覺與描述的革命,它的意義值得更多的探究。它不再是傳統的以政治視角或經濟視角考察的中國,因為這股創業浪潮早已溢出了商業與經濟的範疇,它將帶來一整套價值觀的變遷。

問:在2008年創辦《創業家》時,你感覺得到這股創業浪潮的到來嗎?

答: 這都是事後看到的,當時看不到什麽信號。如今想起來,那一年發生了兩件事,出現了一大批新公司,包括京東、微博、聚美、YY、光線和樂視,它們基於移動商業,都獲得成功。要是沒有這些人,我們還在黑暗中,沒有這麽多創業機會。第二件是以徐小平李開複代表的天使革命,從矽谷來看,天使就是好的。中國第一批天使是雷軍、周鴻祎,真正職業天使是徐小平、李開複。人人都明白學會做天使,怎麽做天使。這些事導致基金革命,年輕人也可以做基金,原本年輕人都在塔底,上面都是老人。現在顛覆過來。基金和VC整個變得和創業者一樣,分散、去中心化,多元化,分層化。大部分成功人士都轉過來做天使,不管是不是職業天使。我都投了好幾個,我是根本沒錢的,就算沒成也很高興嘛,但是萬一有個成的呢?社會資本把VC的規則引入早期創業和技術革命。

過去有人問中國有多少人創業,從來沒有準確數字,有人說一百萬、二百萬。上次我去參加騰訊的會,光是騰訊平臺統計的數字,每年有四百萬人。理論上講,沒有一千萬也有五、六百萬人。這是美國也沒有的數量。這麽大的創業基數,必然導致整個生態環境變化。中關村有一條創業大街,你去街上一看,過去說混在中關村都是住在唐家嶺的碼農,現在在創業大街混總會有人給你錢。只要你在BAT(註: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混過,哪怕當個門房,都能融點錢。每年有兩萬人參加黑馬,不管是大賽還是會員,每年68%拿到錢。

問:1992年後,中國有一輪創業浪潮,它與這一輪有相似之處?

答:有,但是1992年是政治周期。2008年開始的這輪創業跟政治沒多少關系。92年更多的是釋放被壓抑的活力,所謂的“92派”是主流政界人士進入商業,壞處是權貴資本都是92年產生的。今天的創業浪潮更是來自於技術和商業的驅動。

問:這一輪創業潮的核心驅動是什麽?

答:是兩大因素,移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過去20年,中國經歷了三波商業革命。第一波是制造業的複興,把廉價勞動力發揮到極致,成為世界工廠。接下來發生在制造過剩之後,把制造能力和消費能力對接起來的革命,BAT加上京東是它的代表公司,它們是基於PC平臺上。馬雲做的是零售,制造過剩後,給你一個去物流化、去門店化的低成本的銷售;百度是說,你想賣東西,就在百度買關鍵詞;騰訊是人跟人的關系。只有人跟人聯系起來,才是統一市場。他們這種平臺型的公司,差不多1999年開始的,2008年時已經成功了。

2008年金融危機,摧毀了中國制造業的鏈條。新一輪叫做“智能商業革命”,也可以叫“移動商業革命”,不摧毀你的基礎商業的因素,但是讓基礎商業與人相聯系。按照馬雲的說法,移動互聯網通過移動終端,所有的信息獲取、娛樂、消費,都是在手機上。

當13億人,人人變成智能終端,他們和供應商們成為即時互動的社區,這就產生了顛覆性的力量。過去,制造商想把消費者變成粉絲,如今消費者把企業變成寵物了,消費者成為養寵物的主人,參與產品形態的塑造。個人的創造力得到了極大的釋放。移動時代我可以用手機點贊、購買,寵物要不斷地討好主人。商業變得柔軟、有溫度,有了情感的附加值。

它還有社會學的意義,中國人終於實現了興趣、價值觀、年齡、性別、區域的細分、聚合。美國社會有很多社團,很多美國人都歸屬於眾多社團。中國人過去從來沒有根據興趣、愛好和價值觀聚合過,現在你可以是微信的用戶、陌陌的用戶。移動互聯網釋放了中國人的創造力、興趣組織、中國企業和用戶互動的方式。與中國面積差不多大的歐洲,有那麽多個國家、民族和語言,中國也成為一個內在多樣性的國家。表面上是大一統的國家,內部已經多樣化了,這個革命比傳統意義的政治變革更大力量。我現在是技術的信徒。

它也實現了巨大的商業價值。只要100萬的粉絲和用戶,就可以成就一個價值30億到100億的公司。過去的時代必須做到海量生產、海量用戶,做到億萬級。移動時代把人群的興趣打碎,我同時可以是好幾個社區的會員,商業的活力被激發,生產過剩不那麽嚴重。它實現了按需定制、按興趣層分,服務商根據細分的人群來提供服務,再根據人群升級。奢侈品的優勢在於小批量制作,不斷地叠代,限量版的前提是永遠有一個人群基礎在。中國的商業進入限量版,再也沒有賣牛仔褲賣13億才叫成功,門檻降到極低,只要精準地滿足100萬人的愛好就足夠了。多樣化的市場就可以養活更多的公司,就跟在歐洲一樣,如果你想做一個專門削土豆的機器也可以。

問:那這種時代的壟斷會破壞這種創新嗎?比如BAT這樣的巨大公司。

答:商業再也不僅僅是巨頭了,後五百強時代來到了。PC時代是贏家通吃的時代,可是現在30億美金的公司批量產生。

比如說打車這件事,你不是要壟斷嗎?那就壟斷吧,滴滴、快的解決了多少事?在技術革命面前,所有的行政壟斷是可笑的。一旦技術革命來臨,行政的壟斷是沒有意義。商業壟斷呢?騰訊又擋住了誰?我做了一系列“挑戰騰訊的人”,他們都成功了。先是周鴻祎,360成功了,再是YY李學淩,2012年我做了陌陌的封面報道,面對微信的強壓,陌陌居然也成功了。阿里巴巴很厲害吧,京東沒擋住,聚美也沒擋住,唯品會也沒擋住,後面還有口袋購物。巨頭根本擋不住任何人。行政壟斷和巨頭壟斷都是無力的。這與矽谷很像,IBM壟斷電腦,我不做電腦了,我做語言系統了。微軟壟斷了,我直接搞Facebook和 Google。如果某一塊板結了,我就不玩這個了,如果你是石頭,我就是水。

問:除去技術變革,這一輪的創業者與之前的不同是什麽?

答:這一輪創業是沒有生存問題的創業。在早先,一個人創業必須把親戚朋友的錢都湊在一起,放棄工作,成功又很難,失敗了之後被周圍人看不起。成功是偶然,不成功是必然,不成功的代價大到——成為家族的罪人。我見過太多這樣的人。現在的創業都是想改變世界,就像劉強東和馬雲的創業,改變中國人生活方式的。這種創業是從天使投資開始,A輪開始,一輪一輪往後走,一輪都不能差,這是全世界經典創業模式。中美經典創業模式的前提是,一是要創造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產品,二是我吃飽肚子,根本不擔心生計,動機是改變世界成就自己。這是美國人最厲害的地方。

比如說我要認識新學妹,Facebook就出現了。進而一步是把自己的創意推介給全世界,在哈佛大學里面一個學妹上傳照片的事,往外推了之後每個大學都有這個東西,等於全世界的大學生都需要這個生活方式,從入學開始就知道漂亮姑娘在哪住、長啥樣,那就上Facebook吧。對於年輕人來說成本就是時間,失敗之後生活沒有變化,創業的錢都是風險投資。對於美國的年輕人來說,創業失敗就和大學里實驗失敗一樣,沒有什麽影響。

問:在這場全球性的商業革命中,中國的獨特性是什麽?

答:這次移動互聯網革命是美國、是其他地區都沒有的。它可能也是唯一由中國主導的商業革命。美國的線下商業很完善,在我們這邊則先天不足。銀行被幹掉了,媒體被幹掉了,打車、買房子、買汽車,教育和醫療這些中國人在線下滿足不了的欲望都在線上被滿足。它是近代以來唯一一次零時差的商業革命,用13億的市場做實驗。對創業者來說,我只用到達每個人群,把他們的興趣愛好捕捉到,這就夠了。這一輪革命之後,會甩臺灣、香港一大圈。

問:小米是否正是這新商業革命的代表?

答:雷軍代表的是矽谷方式的成功,是用普世價值的方式創業。雷軍在創業之前跟我講,老牛我做煩了聯合創始人,我天天幫他們忙他們還不歡迎我,這回我要做一把Founder,我要用美國人的錢,在美國公司幹過的人,用美國式的技術和方式成功。說實話當時我還是有些半信半疑,因為大家都認為美國式的互聯網在中國不能成功,因為中國是一個泥潭。我認為雷軍是第一個先算後勝的人,把今天遇到的所有困難和成功都算見了。創業是實驗室,先有公式再做實驗。

雷軍的第二意義在於他是移動商業革命最好的詮釋者,他的參與感、粉絲經濟、饑餓營銷,他的溫度和情懷,所有這一切就是C2B的寵物經濟,今天講移動互聯網思維都是講小米案例。前兩天臺灣的媒體界二、三十個人來找我,他們看不懂小米是怎麽回事。甄嬛傳、淘寶、微信這一切東西臺灣人都沒有,甄嬛傳是文化內容,所有這一切連在一起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制造業。臺灣帶給我們的印象是明基、手機、富士康、林誌玲。

他很低調的一個人,他的成功大家也能。早年他說過另一句話,要順勢而為,要做萬人之上的磐石。

問:再說說你認為的創業的社會學意義?

答:我是認為中國在這一輪實現了社會革命。中國過去講男女平等、貧富平等、有自由選舉權,經過毛時代和鄧時代,大部分是實現的。中國最重要的事沒有完成的是,中國人作為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的自由。在移動互聯網實現表達的自由、集社的自由、金融的自由,過去個人不能有銀行賬戶,我上大學時有個同學得病了,我陪他去銀行,問說家里沒錢、得了大病,能不能貸點款。大家都笑話我們,我們第一次知道個人不能貸款。

過去我們學政治經濟學的時候講“構建社會主義統一大市場”,不要有條框分割、地方分割,本質上說人人有消費興趣的表達權、能夠結成社區。移動社區是說根據興趣在手機端集結一百萬人,這些發生後,這個社會的多元化就實現了。我的小孩是1994年出生的,他通過手機什麽都知道。當你站在創業者一邊,你發現所有事都不是問題,中國夢的核心是創業者的夢。人有自由創造財富的權利,社會財富自由流動,沒有管制、稅負不嚴重,實現創業權就意味著很多權利都是流動的,而不是板結。

上周有VC告訴我說,你錯了,創業也是圍繞在幾大門閥的。我認為是完全錯誤的認識,你以為就你們幾家?他說再笨的人如果認識我們,我們也能讓他快速成功。我說這根本不可能,創業和基金一定是去中心化的,任何人如果有傲慢一定是先死的。當然大家說如果認識雷軍一定會先成功,但是大部分成功的,不認識雷軍。創業的社會意義在於中國人的創造力和自由的迸發,只要你願意創業就一定有人投資。只要創業者還活著,社會就還是好的。創業者是中國社會的金絲鳥,只要創業者自由快樂,表明中國社會是開放的、流動的,社會階層沒有板結、國際交流沒有中斷。

現在的標準化創業,80後和90後,他們的生活有什麽擔憂?老爸老媽三十年奮鬥的結果就是房子和錢,都在他們獨生子女身上。今天上午我碰到“餓了嗎”的兄弟,1987年的小孩管著兩千人的團隊,和美團打價格戰,估值十億美金以上。成和不成對他們來說有什麽所謂?他們當然想成,但是不成對他們有什麽影響嗎?80後、90後從一開始就是沒饑餓過的一代,對他們來講創業就是玩,去打工又怎麽樣,公務員又怎樣。這就和美國一樣了,社會保障網沒有讓創業失敗變成人生失敗。這有兩個前提,一是創業變成職業選擇,二是標準化的創業,從天使投資開始一輪一輪往下走,不是父母的錢,都是社會資本幫助你成功。創業的人不用個人舉債。2008年發生的最大的變化,是把上市的規則引到了天使階段,意思是說你的資本社會化了、風險社會化了。

我記得秦暉在2004年的一次講話,他說中國將來大街上都是沒有工作、沒有希望的年輕人,在石頭屋子里坐著的都是有錢衰老的人,你覺得會發生什麽?中國要是變成這樣一定會動蕩。但現在北上廣年輕人的機會多的是,我認識的每家創業公司都在招人,我們黑馬大賽大概有五千到一萬人吧,年底會有一個“千企萬人”大招聘。對年輕人來說,央企進不去、公務員考不上,小的創業公司還是可以練練的,原來大家不願意來,現在很有可能拿到期權和股份。這種中國合夥人和美股創業公司導致的風向,意味著誰都可以加入顛覆者的行業,很有可能是下一個億萬富翁。

問:今天的創業者一代與“92派”會試圖交流嗎?

答:陳東升是我們的創業導師,每年都會在黑馬營講一次大課。他發現這些人聽不懂他在說什麽,他是“92派”的代表,開始做保險,現在做養老。這兩個領域里有無數的創業者。他想的都是千億級以上的想法,這些小朋友看著說,你是跟人鬥,我們玩的技術。“92派”關心的事,新創業者不關心。“92派”對於中國這個泥潭商業環境里做事、碰到困難不放棄,對創業者的作用極大。他們講的商業都是合夥人、改變體制,這些事對年輕人說有也有,說沒有也沒有。“92 派”和80後出生的人在一起,我認為基本沒什麽可聊的。“92派”需要被人仰望,可是87年的人本質上不崇拜任何人。你發現周鴻祎和周鴻祎之後的人很容易跟年輕人打交道,共同對技術和商業的愛好會拉近代際關系。王石講的話對大家打動很大,但是他從沒講過房地產。他第一次講課是說“男人像一顆出膛的子彈,筆直的向前,但總有掉落在地的一天。我已經到了要考慮退休的年齡了,希望你們看著我掉落在地找到出膛的感覺。”我帶著一些創業者跟王石一起吃飯,大家都很崇拜他,我說大家每人講講自己,再向王總提問。講完之後王石說:“我只能講點精神的,對他們的商業判斷沒有用。”

問:你覺得這一輪會是一個很大的泡沫嗎?2001年,你在《中國企業家》時經歷過Nasdaq的泡沫破裂,2008年又是制造業的困境。

答:每一輪技術革命都會出現泡沫。這一輪和上一次有本質的區別。上一次,投IT做IT的就是那一些人,整個市場很窄,錢多錢少對市場的影響很厲害。這一輪把全社會都牽扯進了,但是我認為這不是大泡沫。社會財富去做房地產、非法理財、轉移到海外才是大泡沫。中國的社會資本會激活整個商業社會。中國整個制造業作為世界工廠的發動機停了之後,所有的財富必須往內轉。消費文化、青年創業、制造業升級,這在美國是因為石油危機,日本廣場危機、韓國金融危機之後都發生了。五大湖區的鋼鐵業和汽車生銹後,資本越過沙漠到了好萊塢和矽谷,美國現在基本是IT和娛樂的國家,制造業在哪?東部是華爾街和議會,西部是互聯網和娛樂,中部整個就完了,以制造業為核心的美國已經滅亡了。

這在韓國也發生了,三星、金星和大宇之後是韓流。之前,年輕人畢業後參軍,進入大企業娶妻生子,這和日本人的生活是一樣的,公司動物。金融危機把這一切打破後,年輕人蹦蹦跳跳去玩了,玩遊戲、玩音樂、玩娛樂,結果就有了“韓流”。“韓流”就是年輕人的流行文化,這倒是讓三星火了。因為有了內容之後,消費電子就出去了,如果沒有韓流在全世界的流行,三星怎麽可能做成這麽大的公司。中國的遊戲產業來自韓國,下一步中國的基因革命肯定來韓國。

資產給到年輕人創業的錢是極少數的一部分。這些錢直接跟上市公司的轉型連在一起。轉型多向年輕人的產業尋找靈感,現在有多少中國的上市公司買遊戲?如果沒有遊戲好多上市公司都死了,A股起碼有一百家。因為幾個年輕人就可以有幾個億的利潤,對於一個上市公司來說一億的利潤就是非常了不起了,而且不用什麽投入。還有影視公司,買這些上市公司就能活。年輕人創造的財富沒有變成泡沫,而是現代制造業轉型的發動機。為什麽美國沒有泡沫?因為大的公司會不斷收購小的創業公司,一些二十人的小公司花十幾億美金去買,為什麽值這麽多錢?靈感是這樣傳播的,創意是不死的。現在是給中國制造業一個喘息的時間,等到大家都學會雷軍的思維,年輕人創業的思維,制造業的發動機就起來了。中國就像臺灣一樣內需化了。臺灣有兩個,一個是作為世界工廠的臺灣,一個是只對臺灣本地人提供品牌的臺灣。

問:這代年輕人的弱點是什麽?

答:跟我們每一代人的弱點一樣,首先是中國人與生具有的對空間和機會的過度渴求,充滿了對出人頭地的渴望。矽谷的創業者相對比較平衡,中國的創業者會渴望成功得多。這有好的一面,吃苦耐勞的精神,不好的是功利心太強了,沒有美式創業的優美、優雅。我最討厭的話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我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我生在中國就輸了。這種暗示就讓人想到,我要是認識雷軍、上了黑馬營就成功。現在黑馬營排隊排不上,我恨不得有教無類。你來問我行不行,我一準說行,等到你要融資的時候我再說哪里有問題,需要修改。我現在最反精英,我不相信只有少數精英能夠成功,這對我們農家子弟太不公平。我覺得年輕人只有這個軟肋,但也不怪他們,中國社會就是這個樣子,什麽時候中國社會能夠更從容。

問:你擔心這種財富的高度集中——以前不可想象一個人身上有幾百億美金,會變成創新或是社會變化的阻礙嗎?

答:還是用教會這個例子,基督教會在歐洲的地窖里藏了許多珠寶,在幾個世紀里這些財富沒有進入商業流通,所以整個社會是板結的。但是文藝複興和工業革命讓地窖里的錢出來了,變成流動資本,讓整個人類的這三百年迸發多大的活力。我認為財富觀應該從工業革命開始說起,你說這些年輕人,三年幾百億的財富,這些錢是他們的嗎?埋到地下的嗎?不。這些人的錢都在股東手里,你說我去把它都套現了,你能嗎?只要一賣,你的公司就破產。理論上講,這是最合理的發明,錢存的越多,越要分給別人。一旦你想存在自己家里,一夜之間你就沒戲了,就像中國對美國巨額的外匯儲備一樣,你是不可能賣掉的。一個人聚集了財富,是社會把錢給他,讓他創造更大的價值,分錢給更多的人。一旦這個分錢的機器變異了,想要變成人,我想把錢存在家里,這個機器自動報廢。

互聯網創造的財富沒有真正的財富,都是股權,而這個股權誰也不敢兌現超過十億美金。這是我最不擔心的事,雷軍有多少錢都是紙面財富,他們生活方式沒有發生變化。大量的變化是拼命散錢,出於恐懼散錢,投資別人造出一個生態,讓我周邊充滿了跟我一樣的人,萬一我的事業不行了還有別的發動機能拉我一把。我認為互聯網一定是平均機會和財富,而不是創造出一個更大的不公平。

————————————————————

許知遠:作家,已出版作品《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中國紀事》和《偽裝的盛世》《抗爭者》等。曾任《商業周刊/中文版》執行主編,是單向街圖書館的創辦人之一。

牛文文:活躍的媒體人和記者,曾任《中國企業家》雜誌總編輯,現在是《創業家》雜誌的總編輯兼社長、發行人。

此文版權歸《界面》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界面》授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758

一汽“自曝家醜”:挪用千萬公款建別墅未被追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0596.html

一汽“自曝家醜”:挪用千萬公款建別墅未被追責

中國新聞網闞楓2015-02-01 16:26:00

在一汽集團的通報中,提到了關於2002年違規挪用公款2340萬購買土地建131棟別墅沒追責的問題。

一周之內,13個巡視點集中公布了2014年中央巡視組第二輪巡視整改情況。觀察各地整改報告,針對中央巡視組交付的問題清單,包括工程腐敗、“蒼蠅式”腐敗、山頭主義等巡視發現的“通病”與“新疾”,各地集中進行了整治,整改報告中透露的改革信息也頗受關註。

治“通病”:集中治理工程腐敗、幹部超配

從去年第二輪巡視反映出的問題數量來看,10個常規巡視點中,8個存在土地出讓、工程建設等領域的腐敗,上述領域的腐敗已成為巡視發現的“通病”。針對這些老大難問題,各地均亮出整改舉措。

例如,在河北,省委常委公開承諾,決不插手工程項目,決不利用手中權力和影響為親友經商謀利。上海嚴控政府投資工程招投標方式和標段劃分審核,防止評標專家信息泄露,減少專家自由裁量權。浙江則每年安排兩個專項審計或審計調查,及時發現領導幹部插手土地出讓、工程建設和房地產開發問題。

整改中,針對領導幹部“身邊人”腐敗,上海、四川、浙江、黑龍江等被巡視地均拿出治理措施。四川從“秘書”入手,已抽查市(州)、縣(市、區)40余名主要領導幹部身邊工作人員提拔任用情況,對發現的違規行為作出通報。黑龍江全省1662名副廳級以上領導幹部(含縣委書記)向省紀委申報了配偶子女經商辦企業情況。一汽集團提出了“禁止領導幹部和身邊工作人員通過任何方式幫助他人協調購買緊俏車型”。

作為“通病”,幹部超職數配備也是此輪中央巡視發現的普遍問題,上海、陜西、河北、青海、四川、江蘇、浙江、黑龍江等地的整改措施均有涉及。

在四川,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超職數配備的784名副處級以上領導職數中,已消化134名。江蘇開展專項治理,對全省超配的1146個副處級以上領導職數進行整改消化。浙江的省政府副秘書長已減少8名,市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室副主任)減少87名,縣(市、區)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減少207名。

本輪巡視中,廣西、上海、西藏、江蘇、河北5地被指存在“蒼蠅式”腐敗、“小官貪腐”或“小官巨貪”等問題。今次公布的巡視整改情況,針對上述基層腐敗現象,上述地區均出招治理。

例如,廣西嚴查涉征地拆遷、勞動社保、強農惠民、危房改造、農村低保等損害群眾利益的腐敗案件,全區共立案查處農村基層黨員幹部案件1397件。在被曝出“億元水官”馬超群的河北省,則針對“小官巨貪”重點抓城市供水、涉農專項資金使用、醫保新農合、村官腐敗等九個領域,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排查立案1073件,初步查實涉案金額10萬元以上的48件,100萬元以上的27件,1000萬元以上的6件。

醫“新疾”:多地表態整治官場“圈子”

去年中央第二輪巡視的“問題清單”中,一些直揭官場暗疾的腐敗新詞被輿論聚焦。觀察此輪巡視,能人腐敗、一家兩制、山頭主義、靠山吃山等,這些巡視“問題清單”中的新問題,被點名的相關被巡視地,均拿出具體的整改動作。

“能人腐敗”是中央巡視組反饋給江蘇的問題之一。在江蘇的巡視整改措施中,特別強調了制定加強幹部“德”的考核具體辦法。要求吸取“能人腐敗”教訓,要求“做到把‘德’放在首位,再能幹的人‘德’不行堅決不用”。

針對巡視組反饋的“一家兩制”、利益輸送問題,浙江的整改情況通報中,用過千字的篇幅予以回應。報告提到,督促親屬在銀行從業的領導幹部把親屬的任職情況和所在單位在該銀行的公款存放情況作為個人有關事項報告的重要內容如實報告。

“山頭主義”是中央巡視組在向河北反饋時提出的問題。其實,觀察十八大以來的中國反腐,山頭主義、團團夥夥已成為重點打擊目標。

針對官場這一現象,河北的整改報告提出“把優化政治生態作為本屆省委主要任期目標之一”。針對幹部選任方面的“小圈子”現象,廣西明確,今後原則上不從單位領導原籍地、原工作單位調入工作人員,對一名領導幹部違規插手子女破格提拔問題進行堅決糾正。

針對一些官員與老板的“關系圈子”,去年11月至12月,江蘇全省新立案查處的2名廳級、8名處級、28名科級幹部嚴重違紀違法案件,其中33人是因與老板勾結謀利被查處。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提出,徹底肅清周永康嚴重違紀違法給四川政治生態和經濟秩序造成的嚴重危害和影響;嚴肅查處攀附周永康,搞官官勾結、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等嚴重違紀違法案件。

除了上述針對巡視“新疾”的整改,一些地區的反腐新動向也值得關註。例如,陜西清理了8名省管領導幹部擔任書協主席、副主席等問題,原省政協副主席已辭去省書協主席職務,並加強對領導幹部違規舉辦、參加書畫展、筆會活動的清理,對資金來源情況進行核查。

此外,廣西在全區部署開展領導幹部“玩風”問題專項整治,嚴禁利用職權和職務影響,以開筆會、辦展覽、印專集等形式斂財,嚴禁利用公車、公款、公物或者公共資源組織或從事與本職工作無關的攝影、書畫、出版活動等。

專項巡視整改:“自曝家醜”中透露改革信息

相較於上述10省份的巡視整改,作為此輪巡視中的專項巡視單位,國家體育總局、中國科學院、一汽集團的整改通報則更為引入關註。在“自曝家醜”中,一些改革信息也漸次透露出來。

國家體育總局的通報中,提出了對賽事管理審批、運動員選拔等方面的整改思路與措施。對於社會熱議的“金牌至上”觀念,體育總局表示,取消了亞運會、奧運會貢獻獎獎項的評選,對全運會等全國綜合性運動會只公布比賽成績榜,不再分別公布各省區市的金牌、獎牌和總分排名。

針對備受詬病的體壇“黑哨”,體育總局稱將依據已經制定出臺的管理規定加大檢查處罰力度,積極配合協調司法、公安部門,公開查處體育競賽領域的假賽黑哨、權錢交易、操縱比賽等違法違規行為,形成威懾,凈化參賽環境。

國家體育總局的整改報告,被輿論視作對當前中國體壇亂象頑疾的一次“全掃描”,而其中對於中國體育改革路徑的表述亦讓外界抱以期待。

相較於國家體育總局,一汽集團和中科院的報告中關於“三公”方面的整改情況頗受關註。

在一汽集團的通報中,提到了關於2002年未經班子集體決策違規挪用公款2340萬在凈月開發區購買土地建131棟別墅沒追責及“大庭院別墅”庭院面積整改不徹底的問題。此外,針對巡視發現的問題,一汽集團公司紀委結合公款旅遊問題,在集團公司內組織開展了自查自糾,共清退相關款項101.82萬元。

中科院在報告中提到,院機關超編的17輛公務用車,其中10輛為職工班車,7輛為離退休副部級領導幹部用車。並指出,“經請示國管局同意,將結合中央事業單位公務用車改革和中央關於離退休副部級領導幹部用車有關規定的落實一並整改”。

有媒體註意到,報告所稱的中央事業單位公務用車改革,現正在推進中。但這次車改,覆蓋範圍只涉及中央機關單位的司局級及以下人員,並未涉及副部級及以上官員,車改方案中也未提及,離退休副部級及以上官員的公務用車用車標準。

值得提及的是,對於離退休高層官員超編公車的整改辦法,去年10月,科技部的巡視整改報告稱“按照中央正在制定的省部級領導幹部生活待遇的有關規定執行”。

有專家分析,科技部和中科院上述關於離退休幹部用車整改的表述變化,或透露中央已出臺了離退休副部級領導幹部用車的相關規定。

編輯:朱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062

99%的社群都未被激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28/155472.shtml

99%的社群都未被激活
孟嘗君 孟嘗君

99%的社群都未被激活

目前的困境也是社群的巨大機遇。

       一、99%的社群都未被激活

過去兩年,我給全國上千社群做分享和指導。觀察結果是,99%的社群完全沒有挖掘出社群的能量來,社群資源存在著巨大的浪費。群主做得很疲憊,甚至感覺到社群沒有前途。 我要告訴大家的事實是:社群價值巨大,目前挖掘出來的只是滄海一粟。

前天朋友送我一本書《風口》,這本書未出版前就通過社群眾籌了400萬,在風口兩個微信群里,眾籌了一款酒,2個小時眾籌超過10萬瓶。這個社群通過一本書為思想載體,通過一款酒做實驗,激發了社群的巨大能量。像這樣的社群鳳毛麟角,太少了。 

群主職業化是一個大趨勢,公司和其他組織社群化也是一個大趨勢。

這三年我就是職業群主,14年的時候,還比較艱難。但是情況去年好了很多。一些職業做群主的,年收入幾十萬比較正常,做得好的年收入幾百萬。再看微商這樣被認為很low的群體,他們以微信群為載體賣產品,銷售額幾千萬甚至數億,微信群就相當於他們的公司。 可是,挖掘了社群價值的很少,群主能夠職業化生存的也很少。我們要問:為什麽?我們今天就要來探討這些問題,並且試探找出解決方案,以此引領整個中國的社群發展。

我講三句話:

第一句,社群經濟時代的到來是非常確定的。

很多人還在睡夢中,等他們驚醒的時候,這個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他的變化。

直到今天很多人還在懷疑互聯網時代,很多人把互聯網當工具使用,很多人認為互聯網必須加傳統行業。這思想的可笑程度不亞於十年前的父母限制小孩玩電腦,認為上網就是不務正業。劉少丹說工業時代的產值是農業時代一萬倍,互聯網時代的產值將是工業時代的一萬倍,這句話用在社群經濟領域,依然實用。因為人和人協作方式的改變,這產生的價值將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傳統的加什麽都沒有用,傳統的只能進博物館讓後人參觀。

蒸汽機無法加在犁地的牛身上,聲波無法加在鴿子腿上傳輸信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是歷史的必然。 各行各業社群化,到了什麽程度?去年我發表了關於社群的文章,社群領域創業者都找過來,各行各業都在試圖做行業的uber,甚至連打桌球都有App,可以加入當地的臺球俱樂部,可以付費約美女助教。

第二句話,微信社群是千載難逢的工具。

社群經濟,是人的聚合產生的經濟價值,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人的聚集只在線下,過去人們崇拜毛主席,坐火車集體到北京,要通過火車這個交通工具,經過很長時間才能聚集。互聯網出現後,人們可以在線聚集,這個聚集地容量是無限大的。多大?你想要多大就有多大。 在線社區最早體現在博客、論壇上,這里名人能夠聚集一批粉絲,信息更多是單向傳播,粉絲可以參與評論互動,但是這種互動不是及時的,可能我一年前寫的帖子,一年後很多人評論。

後來,出現了QQ群,YY群,旺旺群這樣的,這里可以容納很多人,可以及時溝通互動,就開始產生經濟價值了。YY的主播,QQ群主,淘寶的店家都以此為工具獲得了經濟利益。 但是QQ群、YY群、旺旺群誕生的時候,我們還在PC互聯網階段,這些主要在電腦端使用。我們不能隨時搬一臺電腦上路,所以使用頻次很低,可能一天只在固定時間登陸一次QQ。

並且,當時支付條件並不是很便捷,人們對網絡支付還抱有不太信任的態度。隨後在14年開始流行微信群,微信通過紅包遊戲完善了微信支付,現在微信支付已經成為普遍的支付手段。 現在我們有一個隨時在線的社群工具,有快捷支付的手段,消費者教育已經完成,一切基礎設施已經搭建完畢,社群難道還不應該產生經濟價值嗎?

微信群,是一個偉大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超級社群工具,雖然微信群還有諸多的不完善,還是時代的嬰兒,今後會有更強大的工具出現。

社群經濟不是轉瞬即逝的,就像電燈的發明讓人類永遠告別黑暗時代,社群工具的出現,讓人類永遠告別封閉的空間,進入廣泛協作的時代。

第三句話,目前的困境也是社群的巨大機遇。

我估算全國有成規模的社群至少百萬個,今天到生意匯分享,你們就有200多個分群。但是這些社群,挖掘出價值的有幾個?顛覆了行業的有幾個?並不多。 絕大部分社群創始人沒有挖掘出社群的能量來,又沒有社群的管理運營經驗,這就導致目前大量的社群資源閑置,沈默的社群是寶石深埋在地下,等待我們去激活。有人看到困境,有人看到機遇。 

現在的社群像什麽呢?像一輛工廠里的汽車,一切零部件都安裝好了,看起來非常漂亮,唯獨缺一個發動機。沒有發動機,這個車跑不起來,我們的社群就是缺這麽一個動力,沒有動力把群成員的能量激發起來。社群需要一個動力,姑且叫做社群動力學吧。 

一些互聯網公司,幾十個人就能產生數億的產值,而這些人沒有固定辦公地點。那麽一個微信群幾百人,就不能發動起來產生點經濟價值嗎?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各行各業都可以以社群聚集人才,去完成共同的目標。讓一個社群里每個人都行動起來,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去努力,就是社群的動力學。

ndul120800020_副本

二、社群動力學三要素

社群動力學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體系,我研究了很久,今後會出版專著,現在概括地講三點:

社群的篩選門檻

社群的契約精神

社群的共同利益

社群的篩選非常重要,篩選就是我們的前戲,沒有前戲哪里來的高潮?沒有篩選就沒有成員之間彼此的信任,沒有高效地交流。沒有篩選,有再好的運營能力,再強的團隊,這個社群都做不好。如果篩選做得好,運營會非常輕松,甚至可以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

作為一個自由職業者,我喜歡去森林公園,安安靜靜地打開電腦寫寫文章,看看書。這個公園收門票15元,所以比較安靜。這個公園是不是像一個微信社群?如果不收費15元,大家想想會有什麽結果。上海很多老太太,很多大媽不工作的,他們是不是會到公園去遛狗,去公園跳廣場舞,更驚艷的是,有些老太太會到公園里開荒種菜。我們的微信群,不篩選下,是不是各種人都進來了,嘈雜得像一個菜市場。 

我們發現收費15的公園,老年人特別少,但是很多青年情侶在公園親熱,很多家長帶小孩來玩,也有點吵鬧。如果把門票設置為50元,情侶一看太貴了,還不如看電影劃算,這樣一來,公園里是不是就只剩我這樣的喜歡安靜的自由職業者了呢?所以收費是一種篩選,不同的收費標準有不同的篩選效果。 社群的篩選絕不是收費這麽簡單,很多社群創始人聽我講完收費後立刻執行,結果還是一團糟。這些人啊,聽話只聽一半。

社群篩選有兩個部分,一是標簽化篩選,二是收費篩選,收費是一個直接簡便的方式,是隨其自然的結果。標簽化篩選才是最重要的。 什麽叫標簽化?我們每個人都有標簽,韓寒是叛逆青年,馬雲是勵誌大師......學歷,年齡,社會地位,地域,信仰,這些都是標簽,我們必須要給了解社群每個人的情況,按照這些標簽把同樣的人,放到一個群里去,他們才有相互交流的可能性。

白領和企業家在一個群里,會怎樣?一定是白領整天刷屏,企業家屏蔽群信息或者退群。標簽化篩選要盡可能精準,比如建一個上海的互聯網創業群,要求加入者已經過了天使輪,公司在上海,然後再收費進群。社群可以提供法律咨詢,投資,媒體等服務,這樣的社群就可以做好。 重要的不再是人脈和信息,社交網絡讓人脈嚴重過度,很多人微信好友都突破了5000人,在新媒體環境下意見領袖太多,信息嚴重冗余。

現在重要的是在有效時間里獲得有價值信息,認識靠譜的朋友。信息和人脈的提純就是一門新的生意,收費提供這樣的社群服務是理所應當的。 

第二點是社群的契約精神。 大家是否知道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奠定了現代社會的基礎,是一本劃時代的巨著。契約精神是整個社會得以維持的基礎,人類從自然狀態到社會來源於人與人之間原始質樸的約定,理想社會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之上。 微信社群是一個小社會,要維持這個小社會,必須要社群契約精神。 一個微信群就像一些原始人聚集的社會。在虛擬空間,大家都沒有了現實社會的各種約束,人們都換了一個身份,在群里吹吹牛,做下推銷和廣告.....都肆無忌憚了。

我們一起補下歷史課,想象下人類社會早期,是沒有形成社會的。一個人捕獵是不是比較困難,想象你一個人追趕一個野豬,不僅危險,而且常常無功而返。但是,四個人合作圍捕一頭野豬就容易得多,因此,在生存壓力的驅使下,人們選擇合作。但是合作的基礎是什麽?

這四個人要達成一個契約:第一,追捕野豬的時候,你不能在背後襲擊我,睡覺的時候,你不能偷偷把我的食物拿走,第二,對獵物的分配權。這就是社會契約樸素的雛形,後來這些精神演變為法律和習俗,成為了社會的基石。 現在的微信群,正需要這樣的契約精神。

簡單來說,我們在每個人入群之前,需要他認可社群的契約,契約精神的實質是:每個加入社群的人,為了共同的目標而放棄部分個人權利和自由,而實現共同目標又是為了每個人自己的利益。 這要體現在一篇會員制文章里面。文章里,要說明什麽人可以申請加入,社群的價值觀和宗旨是什麽。認可的再付費加入,就像入黨需要寫申請,然後要簽字,再繳納黨費。 完善契約精神還需要嚴格執行的群規。

有人擔心群規執行太嚴格,群里靜悄悄地,會死掉。這是非常多余的擔心。社群可以安安靜靜地像一塊墓地,也不要嘈雜得像菜市場,沒有活動的時候,沒有閑聊的必要,每個人都有很多群,時間精力都非常寶貴。但是有活動的時候,就應該活躍起來。社群的活動,要像節日一樣。 群規之於社群,等於憲法之於國家。契約精神是法律的基礎,契約精神也是群規的前提。

hobbitfoot151000203

第三點,社群的共同利益。

過去兩年我做的社群,有嚴格的篩選門檻,有群規有契約,還是做死了很多群。因為沒有實現共同利益,尤其是物質層面的利益。 我們老祖宗講“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大概是整個生物界最大的真理吧,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屬性,做一切事兒首先是基於對自己有利。而違背了這個規律,鮮有能夠成功的。(我也認為有人能夠扭曲磁場,改變這個規律,這樣的人是千年一遇,並不是大家能做到的)

社群要找到靠譜的人,做靠譜的事兒,做有利可圖的事兒。這也就是直銷、微商這類的社群火爆發展非常快的原因,他們給人利益的刺激。當很多代理發現無法持續賺錢的時候,微商和直銷就會冷淡下來。 現在有很多分享知識型的社群,分享營銷、新媒體、心理學等等。

我去過很多平臺講課,他們都有十萬以上的規模,講課的時候是幾十個群一起聯播,但是,我發現效果並不好。(有些創業者搞千群萬人在線發布會,炒作意義大於實際效果) 每次分享完,我就給創始人建議,最好不要搞開放的分享,很難形成利益共同體。

在分享社群里,有三個利益主體:聽眾、管理團隊、嘉賓。在免費的情況下,很多人並沒有強烈的學習願望;嘉賓面對這樣的人群,提不起興趣,出場費很低或者純公益,也就不會有責任感。講的內容一般,聽眾感覺一般,彼此都覺得浪費了時間。這樣的社群做得越大,管理團隊覺得越累,三者都沒有得到利益,這無法長久。 

相反,如果嘉賓有合理的收入,管理團隊領工資,都有責任感和動力,整個社群運營就會比較順暢。可以對聽眾收取一定的費用,保證他們有真實的聽課需求,三者利益都得到滿足,社群可以良性循環。 很多人求快,求大,要很好看的數據,希望一夜之間覆蓋地球,乃至於火星人都進入他的社群才好。我建議朋友們觀察下種子,種子雖小,他蘊含的力量不小,明年他抽芽了,幾年後就成為小樹苗,當他長成大樹後要存在幾百年。

種子有可能變成大樹,而大樹卻無法退回到種子狀態。

分享結束,提問交流

一、上海群主/吳先生:怎麽讓一個群有話題互動起來?

建議:不要輕易開始,一旦互動質量不高,反而把群做死了。就好像你見了美女相親,如果你保持沈默,可能會留給對方高深有涵養的印象,一旦開口,也許姻緣就成了泡影。多準備,再互動不遲,篩選人群,制定好共同契約是互動的前提。

互動是建立信任的基礎,社交網絡的奧秘全在於此。社群互動要張弛有度,可以有固定的交流時間。可以先做一個調查問卷,把自己設想好的細節征求群友意見。什麽時候互動,是否收費分享,互動時間,互動的規則等等。

二、雷先生:到了什麽程度或者發展到什麽規模收費? 建議:可以一開始就收費,也可以先免費擴大群體再收費,可以分層次收費。重要的不是這個,而是你收費的理由,你能否說服自己,進而說服群友。拿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收費是一個很簡單的事兒。

三、淩先生:如何提升群的質量,突出群的價值觀?

建議:群的價值觀,有兩個步驟,創始團隊要提煉出價值觀來,社群可以有一個智囊團,提煉出價值觀之後,需要通過一些形式,把價值觀深入群友心中,僅停留在文字上是不夠的。 很多企業家群都提倡互助、共贏。

有一天,我被邀請進一個企業家俱樂部,群里有人發了一個文章,為某個重病患者籌款,但是群里沒有任何反應,鴉雀無聲。我立刻私信群主,你們要抓住這樣的事件,確認其真實性,在所有群里去幫助這個朋友,把互助精神體現在一個行動里,還可以此為契機,成立一個公益基金。(獅子會是全球最大的服務組織了,他們是以公益為連接方式,很多企業家付費進組織,且義務參加公益活動) 今晚交流到此為止,文字部分整理好之後會發布。另外,今年我有一百場面對社群創始人的公益分享,可以私信我安排時間。

社群 激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198

艾滋病成傳染病死亡第一位 仍有三成感染者未被發現

當狂犬病與肺結核從國家法定傳染病死亡第一順位上陸續撤退後,艾滋病被推上了法定傳染病死亡人數的第一順位。

“從2007年開始,艾滋病已經成為中國法定傳染病死亡人數的第一順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梁曉峰副主任在10月27日召開的“首屆中國—東盟衛生合作論壇”上表示。

據中國疾控中心公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底,發現現存活感染者57.7萬例,死亡18.3萬,估計全國人群總感染率約為0.06%,仍有約32.1%感染者未被發現。

 

圖為2004-2014年法定傳染病報告死亡趨勢

死亡第一順位

“10年前的艾滋病是由於吸毒、血源性進行傳播,5年後降到了不到50%,現在是90%都是性傳播了。而過去主要是貧困地區、少數民族、邊境等文化相對落後的地方,現在已經從農村包圍了城市。我們必須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防控艾滋病戰略,把預防關口前前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專家邵一鳴研究員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

圖為2004-2015年全國法定傳染病死亡順位

狂犬病和肺結核被控制源於疫苗的廣泛實施,但是艾滋病目前還沒有這個武器。

中國啟動實施免疫規劃的30多年來,已經基本消滅了天花、新生兒破傷風的傳染病,實現了無脊柱灰質炎的目標。同時,結核病控防方面提前實現了全年發展的目標;5歲以下兒童乙肝病毒攜帶率由10%下降到1%以下,提前實現了乙肝控制目標。這些都跟中國疫苗的擴大免疫有著直接的關系。

國際共識認為, 疫苗仍然是人類最終控制艾滋病的最有力武器。世界範圍三十年努力己出現第一個低保護性(31%)和疫苗。科學測算顯示, 30%-50%-70%有效的疫苗,至2030年可以分別使550萬,1700萬和2800萬人免於和感染。

但是,艾滋病疫苗的進展一直不是很順利。

“艾滋病的第一代疫苗失敗,第二代疫苗失敗且有害。2013年4月,美國第二代疫苗在中期數據分析後,發現疫苗沒有效果,就終止了實驗。雖然艾滋病一、二代疫苗聯合是有首次獲成功的案例,但是保護率太低,無法大規模運用。”邵一明介紹稱。

據邵一明介紹,截止到2016年1月,我國複制性載體艾滋病疫苗已經率先完成II期臨床試驗。目前有3-4個疫苗剛開始或即將要開展大規IIb期臨床試驗。其中有一組中國產的疫苗,在複制型載體艾滋病疫苗臨床研究領域位於競爭的前列。

邵一明表示,在藥物預防性治療方面,盡管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獲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人群使用和現場推廣方面,預防性治療仍面臨科學和行為學的挑戰。提高服藥依從性有利於提高預防效果,同時也有利於改善抗病毒藥物的耐藥情況。但研究發現,長期服藥的依從性僅有50%左右,這正是容易產生耐藥的區間。最近法國ANRS12449研究在南非開展的大規模臨床試驗中,未觀察到早期治療組與對照組有顯著差別,再次出現了這種問題。

農村包圍城市

直至今日,艾滋病屬於全球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為了防控艾滋病,中國一直在努力。中國政府對艾滋病實施“四免疫關懷”,同時擴大檢測、擴大治療。

據梁曉峰介紹,2008-2015年間,HIV檢測量快速上升,2015年底,中國有9,320 門診在提供服務,2015年一年檢測人次數超過1.43億人次。

但是這些工作仍然遏制不住艾滋病人數的上升。

“艾滋病已經由經血傳播為主轉變為經性傳播為主,所占比例已經達到90%以上,由農村迅速擴展到城市。每年報告病例數持續增長,由2005年的4萬人增長到2015年的11萬人,在原本罕見的學生群體和老年人中快速增長,現在年齡最高的是92歲的艾滋病患者,年齡最小的是小學生。”邵一明表示。

圖為1985-2015年艾滋病傳染途徑構成比(%)

2005年,中國政府計劃和全球抗擊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基金相結合積極開展並大力推進三病防治工作。其中,瘧疾、結核病防治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艾滋病防治取得部分成績,卻面臨嚴峻挑戰。

“肺結核病年報告發病數降低了31.4%,年報告發病率降低了34.7%,瘧疾年報告發病數降低了92.1%,年報告發病率降低了92.5%。但是艾滋病年報告發病數增長了347.3%,年報告發病率增長了325.5%,艾滋病病毒報告感染數增長了146.4%,年報告感染率增長了134.3%。”邵一明表示。

經血傳播、註射毒品傳播、母嬰傳播方式的數字降低,來源於中國近年來對血液制品的管理加強、成功打擊毒品、以及醫療條件的改善。但是性傳播已經成為不可擋的趨勢。

“我們無法改變的就是性傳播方式,異性傳播患者的數字所占人數較多,但是同性患者占同性人群人數的比例卻是最大的,所以同性之間的性行為仍是艾滋病高危行為。10年前,因為很多同性戀著礙於社會、文化因素等,沒有表達自己同性的意願。隨著社會對同性戀的包容和接納,同性戀的表達人數上升,所以,艾滋病感染著也隨著增加”,一位研究艾滋病的學者表示。

防控措施需變

“其實建國之初的中國,曾經消滅過性病,也是人類首次消滅性病的歷史。50年代早期,中國性病感染估計數超過1000萬。當時中國采取了綜合措施,最後性病患者不到1萬人。但中國目前沒有走原來防控性病的路子。”邵一明表示。

據其介紹,當時的公安部門關閉所有妓院,對妓女進行教育。衛生部門對所有病人治療,性病預防項目推廣。民政部門對妓女進行職業教育,進行關愛,消除歧視,通過各種途徑幫助前妓女找到工作,或讓他們返鄉從事農業勞動,或介紹到公營服務行業工作,在中國西部新疆、甘肅、陜西、青海,讓她們在國營農場和建築公司工作,另外給剩余人員建立了工廠。

“根據北京1950年的數據,在北京介紹參加工作的1316人,在京外工作的7020人,建立紡織廠安排209人就業。通過這種綜合治理,性病被控制了。”邵一明表示。

而通過中國歷史上消滅性病的措施看,邵一明認為,中國應該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防控艾滋病的路子,而不是全部按照國際來走。

“目前中國采取的是‘三個90’的國際策略,90%的查出,90%的治療,90%的病毒抑制。但是這個國際策略主要針對占全球艾滋病70%以上的非洲人,他們平均人口感染率5%,個別國家10-30%,以治療為主是正確的。但是中國國情不同,中國有99.9%的人口未被感染,國民人口巨大,流行隱患四伏,決不能滿足於當前的低流行控制水平,要知道我們國家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是136萬的人,所以必須防治結合,以防為主。”邵一明表示。

但是現在“三個90”策略,讓80%的經費用在了治療上,廣大國民的防控費用卻是少數,必須要把關口前移,在預防上下功夫。

邵一鳴強調,艾滋病不僅是醫學問題,也是全社會的問題,我們應通過各部門的合作,將關口前移,關註預防。必須平行推進以預防為中心保護健康人群的宣教幹預策略和以治療為主心的感染人群防治策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2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