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避免職場憂鬱 你該鍛鍊「恢復力」 IBM、P&G、高盛等企業都在做

2016-07-25 TWM

只要是工作,幾乎沒有不累人的,但作者觀察到,許多商界精英都有一種能耐, 遭遇強大壓力時,總能即時調整,馬上振作起來,這其實是他們刻意鍛鍊出來的。

C小姐在某地區大學裡從事行政工作,但工作繁重,精神已經快到無法負荷的極限。大學人手不足的情況遲遲無法改善,行政人員桌上堆滿大大小小的工作,數量早已超過負荷,是典型因工作過量所導致的壓力症狀。即使想換工作,但在小地方可以轉職的工作地點有限,一想到今後還會處於這種超大壓力的狀況中,就讓她感到憂鬱。回家路上不僅被四處碰壁般的無力感襲擊,身體還會忍不住發抖。

常做「綠色運動」

我建議C小姐,在回家之後養成「散步」的習慣,處理「這種狀況到底要持續到什麼時候……」的不安或憂鬱感等「消磨型」負面情緒。邊觀賞綠色風景邊散步,這種「綠色運動」可以同時達到輕量運動,以及接觸大自然所得到的療癒效果。工作壓力或對未來的不安,也可藉由散步的習慣獲得緩和。

千萬別讓壓力過夜

我強烈建議C小姐「別讓壓力過夜」。面對繁重工作壓力所產生的不安與擔心等負面情緒,最重要的就是盡早轉換心情,最好能在晚上睡覺前消除。只要擁有這個習慣,就可以擁有很好的睡眠品質,確保隔天早晨容易清醒,神清氣爽地迎接新的一天。

心理學調查早已證實,早晨清醒的品質非常重要。一般認為,要從工作壓力狀態中恢復正常,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充分的休假。舉例來說,在歐洲工作的人,幾乎每個人都會在夏天或聖誕假期取得一段假期(長假)。這點就和努力認真工作,連有薪假都請不完的日本人非常不一樣。只不過,長假究竟有多少的恢復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德國某位心理學者,以「長期休假過後的恢復效果能夠持續多久」為研究主題,針對商務人士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

從這個研究中所得出的結論是:平常因工作壓力而產生的疲憊感,確實可以透過長期休假消除,但效果非常短暫,馬上就會回復到原本的疲勞程度。證實了就算休長假,消除疲勞的效果也相當短暫。

到底該怎麼做才行呢?「最重要的是每天工作後,讓自己的心思遠離工作。」又被稱為「心理分離(Mental Detach)」。具體來說,當你走出辦公室後,就要建立起「不再碰觸」工作的心理狀態,不再執著於工作。擁有這種讓心思遠離工作習慣的人,比請長假的人還要更加有精神。

轉換負面情緒有多種作法,像是慢跑、快走、有氧舞蹈、游泳等有氧運動,會促使大腦分泌俗稱天然良藥的良性荷爾蒙「β腦內啡」,是非常棒的散心習慣。

演奏自己擅長的樂器、欣賞喜歡的樂曲,不只可以轉換心情,還能促進快樂荷爾蒙「多巴胺」分泌。而瑜伽與冥想等調整呼吸的傳統手法,也有助腦內分泌「血清素」,血清素有抗憂鬱的效果。

睡前寫點小日記

晚上睡覺之前,寫下自己當天所感受到的事情,這類「書寫」也有撫平負面情緒的效果,目的是要把容易在自己心裡團團轉的情緒向外「發洩」出來。

這些方法都經過實驗證實,對轉換負面情緒很有效果。它們可以幫忙按下心中切換工作模式及私人模式的按鈕,擺脫對工作的執著心。你可以自行選擇一個符合喜好與生活形態的方法,養成每天都能消除當天壓力的好習慣後,自然就有高品質睡眠。不被負面情緒束縛,帶著「今天也是個美好的一天!」的滿足心情入睡後,隔天肯定可以有個不一樣的早晨。

經過調查得知,早晨醒來時的心情會決定當天的幸福感,這是因為白天的工作熱情已經確定與早晨睡醒時神清氣爽的程度相關。決定一天是否幸福的關鍵,就在早晨醒來時的感受。

(本文摘自第一章,洪依婷整理)

不疲累的工作術

作者:久世浩司

慶應義塾大學畢業後進入P&G,曾任SK-II市場行銷負責人。2012年在東京創正向心理學學校,致力培養正向心理學教練和講師。

現為正向心理學學校代表、國際正向心理學協會(IPPA)會員,獲「恢復力培訓師」、「正向心理學教練」認證。

著有《恢復力的訓練方法》、《親子一同培育不易受挫的心》、《寫給領導者的恢復力入門》等書。

譯者:林于楟

出版:平安文化(2016年7月)

撰文 / 久世浩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504

23%美國人不敢坐的Uber無人車,這些公司在做它的“眼睛” | 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22/158871.shtml

23%美國人不敢坐的Uber無人車,這些公司在做它的“眼睛” | 黑馬薦文
深藍DeeperBlue 深藍DeeperBlue

23%美國人不敢坐的Uber無人車,這些公司在做它的“眼睛” | 黑馬薦文

激光雷達是無人車的“眼睛”,無人車要看得見,必須得靠它。

推薦人:黑馬哥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全文 3588字,閱讀時間預計6分鐘

推薦理由:隔三差五就有公司站出來說自己在做無人車。但這些技術的核心孰真孰假?哪些靠譜?在本文中,你將看到,為什麽說激光雷達是無人車技術的關鍵?激光雷達的商業版圖該從哪里拼起?此外,文中還為您盤點了 5 家激光雷達公司或技術提供商,它們或許是未來無人駕駛的救命稻草。本文由深藍DeeperBlue(ID:deeperbluetech)授權i黑馬發布。

Uber 無人車最近挺火。

2016 年 9 月 14 日,Uber 無人車正式向公眾開放。來自匹茲堡的 1000 名 Uber “忠實用戶” 體驗了 Uber 的無人車服務。

然而,美國密歇根大學同日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則表明,約 23% 的美國人明確表示自己不會乘坐無人駕駛汽車。

就在不久之前,Instagram 用戶 “evelab” 在舊金山拍到了一輛正在路上跑著的 Uber 無人駕駛車。舊金山成為 Uber 無人車與 Google 無人車的第一個正面賽場。

q1.webp

網友“everlab”在舊金山街頭拍到正在進行測試的 Uber 無人車。

加州是對無人車路測比較嚴格的州,然而似乎 Uber 在加州也拿到了測試拍照。

“我們不清楚這輛車正處於無人駕駛測試,還是有駕駛員開著。Uber 並沒有宣布在舊金山有了路測牌照,” 美國《財富》網站在 2016 年 9 月 4 日這樣報道,“但是看起來車頂的激光雷達正處於激活狀態,它在不停地進行 360 度掃描。” 《財富》暗示人們,Uber 或許又開始做“非法”的事情了。

《財富》網站所說的激光雷達,就是照片中 Uber 無人車頂上那個類似全家桶的罐子,是分辨一輛車是普通車還是無人駕駛汽車的標誌。激光雷達是無人車的“眼睛”,無人車要看得見,必須得靠它。

事實上,早在十年前,激光雷達就已在無人車上大顯身手。

這事兒要從世界上第一場無人駕駛汽車挑戰賽說起。2004 年 3 月 13 日,這場比賽在美國西南部莫哈韋沙漠舉行,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PPA)在沙漠中鋪設了 240 公里長的賽道,從加州的巴斯托一直延伸到內華達州的普里姆。

然而,參賽的無人車軍團全軍覆沒,沒有一支車隊開完全程,參賽車輛不是拋錨就是被撞壞。DAPPA 宣布一百萬美金的獎金輪空,來年再戰。

第二年,來自斯坦福大學的團隊,率先在無人車 “Stanely” 上使用激光雷達作為傳感器,一路順利披荊斬棘走到終點,並奪得冠軍。兩年的獎金加在一起,斯坦福的無人車團隊拿了兩百萬美金。

由大眾越野車改裝而來的 Stanley 車頂上裝有激光雷達。

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這輛 Stanley 的歷史性意義。斯坦福大學孕育了後來我們耳熟能詳的無人車領域大牛,比如,被稱為“無人車教父”的塞巴斯蒂安·特龍(Sebastian Thrun)。

更重要的是,這輛 Stanely 拿到冠軍,正是使用了激光雷達作為傳感器——這是激光雷達在無人車上的首次使用。

無人車沒有駕駛員,想要看得見,必須采用傳感器。目前,無人駕駛傳感器的主流解決方案就是激光雷達。比如前文提到的 Uber 無人車,以及 Google 無人車,采用的傳感器都是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依靠激光遇到障礙後的折返時間,計算出相對距離,生成物體的 3D 輪廓,畫出汽車周圍環境的高精度地圖,精度可達到厘米級。一枚激光雷達可以做到 360° 發射激光,從而達到 360° 掃描周圍環境的效果。比如像下圖這樣:

隨著無人車越來越火熱,傳統車企們也開始進入激光雷達的賭局。2016 年 8 月,福特宣布投資激光雷達界的頂梁柱 Velodyne。福特的首席技術官拉什·奈爾(Raj Nair)說:“我們將激光雷達視為關鍵。激光雷達具備強大的傳感能力,可以作為雷達和攝像頭的有益補充。”  福特的全自動無人車正在研發,預計 2021 年推出。

但也有人不相信無人車必須要用激光雷達,比如特斯拉的 CEO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

“總之我不是激光雷達的粉絲。” 2015 年 10 月,在某次媒體公開見面上,CEO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說道:“我不認為大家需要激光雷達……你可以用攝像頭加上一個前置雷達來實現一樣的效果。我認為這樣的組合(攝像頭加前置雷達)完全可以替代激光雷達。”

馬斯克說的前置雷達其實就是毫米波雷達。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的區別在於載波波長不同,毫米波雷達比激光雷達精度低、可視範圍的角度也偏小,但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這一對的組合,成本上遠低於激光雷達。

事實上,大部分傳統車企(如寶馬、福特等)在自動駕駛這件事上,是用攝像頭加毫米波雷達的組合的。和無人駕駛不同,自動駕駛必須有駕駛員在場,屬於更低級別的智能駕駛。特斯拉的自動駕駛也是采用的攝像頭加毫米波雷達。馬斯克對激光雷達做出這樣的判斷,或許有自己的出發點。

o1.webp

激光雷達目前的瓶頸就是一個字:貴。舉個例子,Google 無人車目前使用的激光雷達,售價高達 8 萬美元。

要想把激光雷達成本壓下去,無非通過三條路:

第一,用沒那麽好的激光雷達。比如用低線數激光雷達,配合其他傳感器,組成低成本的感知系統。激光雷達的線上都是探測點,線越少代表著探測點越少、越不精準,同時成本更低。然而,低成本的感知系統意味著對無人車本身的計算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第二,把產量提上去實現規模效應。 2015 年年初,激光雷達的主要廠商 Velodyne 宣布接到了福特激光雷達的大訂單。 總裁麥克·耶倫說,“如果一次性大量購買 VLP 32(註:Velodyne 的一款新激光雷達),比如說,100 萬臺,那麽這款激光雷達的單品售價會降至 350~500 美元之間。” 然而,事實上,整個 2015 年,Velodyne 出貨量不到 5000 臺。在無人車普及之前,看上去這條路也行不通。

第三,用一種叫做固態激光雷達的東西。激光雷達中,最昂貴的成本是機械旋轉部件,如果把這個部件替換為電子設備,就是固態激光雷達——這似乎是一條可行的路。

機械式的激光雷達,帶有旋轉部件,水平視角能夠達到 360°。而固態式的激光雷達,沒有旋轉部件,水平視角小於 180°——一個雷達不夠,多加幾個就行了,可視範圍也能一樣。

o3.webp

固態激光雷達的出現,能一次性解決兩個問題:體積和成本。機械式激光雷達的旋轉機械部件又貴又占地方。而固態激光雷達拋棄機械部件,轉用電子掃描代替,因而體積更小,更易在車內集成, 並且成本更低。舉個例子,美國新興激光雷達公司 Quanergy 開發的固態激光雷達,計劃 2017 年底量產,媒體公開材料上說,單個售價僅 250 美元。

在激光雷達的版圖上,原本只有一些老牌公司如瑞士 Leica 致力於為飛機制作激光雷達。感謝無人車市場的蓬勃興起,一些針對無人車的激光雷達企業應運而生,比如:美國的 Velodyne、Quanergy、 TriLumina,德國的 Ibeo、以色列的 Innoviz、加拿大的 LeddarTech。

而中國本土的激光雷達企業,與國外相比在技術上仍有較大差距,擁有核心技術的不多。限於技術難點和硬件成本高,多數企業主要代理生產,或者“貼牌” 生產。總體來說,國產低精度的激光雷達在無人駕駛這類高端市場動靜不大,反而在掃地機器人這類中低端市場取得了突破。

深藍選擇了國外的一些代表性新興激光雷達企業,作為盤點與大家分享。這些企業都擁有成熟的激光雷達產品,或者是能提供相對先進的激光雷達技術。

Velodyne

在激光雷達領域,Velodyne 最資深。 2007 年第三屆比無人車挑戰賽最終完賽的 6 支車隊中,有 5 支使用的是 Velodyne 生產的 64 線激光雷達,包括最終的冠亞軍卡內基梅隆大學車隊與斯坦福車隊。

q2.webp

Velodyne 官網,激光雷達產品展示

Velodyne 老本行其實是做專業音響。2016 年年初,激光雷達這條業務線剝離出來,自成 Velodyne LiDAR 公司,目前有包括 Velodyne 16、32、64 線雷達三個系列,已與 25 個不同的無人駕駛汽車項目合作。

福特汽車公司與 Velodyne 的合作已超過 10 年,在 2016 的 CES 展覽上,Velodyne 借福特的展臺展示了他們最新的產品:新型固態混合激光雷達 Solid-State Hybrid Ultra Puck Auto。這項產品的尺寸與之前 16 線的差不多,但線數翻倍,可以滿足大多數無人駕駛場景的要求。

在融資方面,2016 年 8 月 16 日 Velodyne 宣布獲得由福特與百度的總金額為 1.5 億美元聯合投資。Velodyne 創始人大衛·海爾(David Hail)說到,Velodyne LiDAR 將把資金主要用於研發下一代無人駕駛技術所需的激光雷達——這款產品或許就是固態激光雷達。

至於關鍵的價格問題,Velodyne 亞洲區市場總監翁煒 2016 年 8 月初在自動駕駛汽車開發及測試技術研討會上承諾:“如果明年能拿到一百萬訂單,我立刻就可以給到 500 美金的單價。

Quanergy

這家位於矽谷中心地區桑尼維爾市的初創公司成立於 2012 年年底。雖然只有三歲,卻造出了全球第一款固態激光雷達。

這款產品 S3 在 2016 年年初的 CES 上首次亮相,尺寸與 Velodyne 產品差不多。不同的是,Quanergy 取消了昂貴的機械旋轉形式,售價僅為 200 美元,和 Google 所用的 8 萬美元的激光雷達相比,簡直是白菜價。並且 Quanergy CTO 傑夫·歐文斯(Jeff Owens)表示,S3 的價格還有下降空間,未來會低於 100 美元

o4.webp

Qunergy 官網

Quanergy 固態激光雷達的關鍵技術 “相控陣激光雷達技術” ,正是創始人羅伊·艾爾達達(Louay Eldada)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研究課題。而另一位創始人於天越來自中國,曾是光伏企業 Nanosolar 的首席科學家

在融資方面,2015 年 Quanergy 獲得球最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之一德爾福(Delphi)的戰略投資,後者收購了 Quanergy 的部分股權。2016 年 8 月,Quanergy 獲得了 9000 萬美金新一輪融資,由森薩塔科技(Sensata Technologies)領投,德爾福、三星風投等多家公司跟投。

與 Quanergy 有大量合作事宜的企業目前已有如下這麽多:谷歌、蘋果、IBM、博世、奧迪、福特、戴姆勒等。

Innoviz

這家成立於 2016 年初的以色列初創公司,目標是造出價格在 100 美元以下的固態激光雷達。

為了實現相比市場價格 800 倍的成本緊縮,Innoviz 計劃削減激光雷達的構成部件。這款終極產品將會非常小,體積是 Velodyne 64 線雷達體積的百分之一

o6.webp

Innoviz 官網首頁,主打無人駕駛雷達

2016 年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上,Innoviz 的CEO 奧米爾 · 凱拉夫(Omer Keilaf)接受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采訪時說到:“ 2016 年底 Innoviz 將推出一成本較高、體積較大的過渡產品。Innoviz 將於 2017 年將成本壓縮成 250 美元, 而 100 美元的終極版本有望於 2018 年年中發布。” 

Innoviz 於 2016 年 8 月 8 日完成了一筆 900 萬美元的 A 輪融資。投資方之一有 “以色列比爾 · 蓋茨” 之稱的企業家左哈爾 · 齊賽佩爾(Zohar Zisapel)

Innoviz 的三位聯合創始人:CEO 奧米爾 · 凱拉夫、研發 VP 奧倫 · 羅森茨魏希(Oren Rosenzweig) 以及 CTO Amit Steinberg,都曾服役於以色列國防軍情報機構的精英技術部門——這在以色列的科技創業中,是一個典型例子:以色列國防軍精英部門的軍人在接受戰場的洗禮之後出來創業。

CEO 凱拉夫在創立 Innoviz 之前,曾帶領團隊研發了世界上第一款應用在手機上的手持分子傳感器,這款產品被福布斯評選為 “ 2014 年五大創新技術” 之一。

LeddarTech

LeddarTech 成立於 2007 年,脫胎於加拿大國家光學與光子學研究所。LeddarTech 持有專利傳感器技術,可為激光雷達提供先進的探測與測距系統。

LeddarTech 獨創了一套算法,可在多種惡劣環境條件下探測環境中的各種物體,同時探測距離較高。此外,光學部件通常不便宜,而在 Leddar 的設計中,激光雷達傳感器削減了部分光學部件的使用,並且采用便宜的紅外線做光源,降低了成本。

kkk2.webp

LeddarTech 激光雷達性能的介紹

LeddarTech 商業路線獨特。CEO 查理斯 · 布蘭傑(Charles Boulanger)在傳感器會展上接受采訪說到:“ LeddarTech 跟別的激光雷達廠商不一樣。我們不做適用於所有場景、所有車型的激光雷達。我們只提供技術,賣芯片集。”

2016 年中法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法雷奧(Valeo)上門合作,用 LeddarTech 的芯片集,合作開發號稱 “最便宜的激光雷達傳感器”。

 TriLumina

這家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初創公司成立於 2010 年。前身是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TriLumina 為激光雷達提供光源。

TriLumina 設計制造的近紅外發射器面積雖然只有指甲蓋那麽大,但可以釋放 5 千瓦的光能,相當於 80 盞遠光燈。並且,它采集到的信息還能快速傳回:TriLumina 將傳輸速度提到了每秒 10 G,相當於普通家庭 WiFi 速度的 500 倍。TriLumina 的激光器產品 VESEL 可以同時解決深度遙感與數據傳輸兩大問題,可以幫自動駕駛汽車省下幾個激光雷達。上述產品計劃將於 2017 年投入市場。

o7.webp

TriLumina 官網

TriLumina 前 CEO 科克 · 奧提斯(Kirk Otis)曾在 2015 全球汽車博覽會上受采訪說到,TriLumina 能在未來幾年中制造出售價僅為 60 美元的激光器,相當於目前價格的百分之一。

此外,TriLumina 激光器作為一種平臺技術,還能拓展到一系列掃描應用場景,如機器人、工業和家庭應用領域的 3D 深度遙感、通過手勢作為人機接口和紅外感應等。

在融資方面,TriLumina 的資金來源較為多樣:除了包括 Stage 1 Ventures、Cottonwood Technology Fund、Sun Mountain Capital 等在內的風險投資公司外,TriLumina 還獲得了全球工程機械領域巨頭卡特彼勒(Caterpilla )與全球最大汽車電子供應商之一電裝公司(Denso)的戰略投資。


Uber無人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987

炒股不是寶能主業 姚振華還在做這幾樣生意

舉牌次數多了,以至於外界都誤認為寶能正變成一家以投資為主業的公司。該集團董事長姚振華在今天上午的第三屆粵商大會上的發言中,全程都未提及目前依然局勢不明的萬科股權之爭,即使是在例舉了幾個通過二級市場買入股份的上市公司中也未將萬科納入。

姚振華稱,寶能起步並深耕於實業,是廣東、深圳高速發展的受益者,在過去的24年里,寶能已構建起以實體為支撐、以金融為紐帶的產融結合的大型企業集團,涵蓋綜合物業開發、科技園區經營、綜合金融、物流園區、民生健康等板塊,資產規模超過4000億元。

在談到對實體的認識時,姚振華認為,實體經濟是社會財富的直接創造者和源泉,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回顧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已經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制造已經遍布全球各個角落。尤其是廣東省,多年來經濟一直領跑全球,其核心在於廣東實體經濟高度發達,產業體系完備,擁有全球領先的制造能力,才鑄就了粵商的輝煌。

姚式“城市綜合運營商”

對地產行業,姚振華認為,傳統的地產開發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客戶多元化和高品質的需求,而且只能給政府帶來一次性收入,對實體拉動作用有限,“我認為,只有開發模式創新和理念創新才能順應地產行業變革的新趨勢,更重要的是能持續為實體創造價值。”

姚振華稱,寶能多年來一直定位為“城市綜合運營商”,通過對城市綜合體的開發、經營與管理一體化運作模式,將地產項目與城市發展相結合。

目前,寶能的綜合物業開發業務在全國七大區域落下棋子。截止2016年上半年,寶能地產在全國20多個主要城市開發了50多個綜合物業項目;在核心城市的核心區域土地儲備建築面積超過2000萬平方米。

物流“老本行”要更潮點

在物流產業方面,姚振華認為,在經濟全球化和電子商務的雙重推動下,物流業正在從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迅速轉型並成為當前物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他理解的“現代物流”應該是集反應快速化、功能集成化、服務系列化、作業規範化、目標系統化、手段現代化、組織網絡化、經營市場化、信息電子化、管理智能化於一體的信息流、商品流、資金流、人才流的匯集。

據姚振華稱,寶能旗下的筍崗物流園內累計開發各類物流設施400多萬平方米,先後引進數百家企業,園區內大型家居市場、工藝品市場、服裝市場、建材市場、汽車交易市場、醫藥物流等多個專業市場蓬勃發展,園區年營業額近500億元,解決了數萬人就業。

投500億造醫院

健康醫療產業方面,是此前外界對於寶能極少關註到的業務板塊。

姚振華認為,中國的醫療健康產業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我國龐大的人口總量和社會日趨老齡化也為醫療健康產業提供了極具潛力的市場。進入健康醫療產業具有較高的壁壘,能否打通健康醫療養老全產業鏈是形成市場競爭優勢的關鍵。”他透露,將協同人壽保險和養老產業,與健康醫療產業形成有效協同,在“開放合作、整合資源、優化服務”的基礎上鏈接全球健康醫療優質資源,發展高端醫療、康複保健、養生美容等健康產業項目,“我們計劃在未來5-10年內,投資500億元在全國興建10家以上三甲綜合醫院,完成輻射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的全國布局。”

168萬平的寶能科技園里有什麽

傳統科技園是科技企業的聚集地,功能單一,產業分散,協同性差,而新型科技孵化是科技成果轉化、培育創新企業、促進產業協同的綜合性服務體系。姚振華透露,在科技孵化產業方面,深圳寶能科技園總建築面積達168萬平方米,啟用兩年已擁有逾5000辦公人員,入駐企業300余家,聚焦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高科技產業,年產值已超過百億元,已有4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上市,17家企業完成股改。

姚振華稱,“預計三年內,入駐企業增長到1000家左右,可形成年產值1000億元。同時,正在園區致力創建食品工程研究中心與大數據工程研究中心兩個國家級研究中心。”

金融、投資對現在的寶能或姚振華來說,已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事實上,寶能已經完成了在人壽、財險、保險經紀、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支付、信用評級以及小額貸款的綜合金融布局。

姚振華稱,金融不應是為了自身發展而發展,金融發展最終是要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和繁榮。實體經濟發展有助於金融產業的深化,而金融產業的深化又有助於加速實體經濟的增長和經濟結構的轉型。

在其看來,寶能及旗下各平臺通過運用股權、債權、基金等各種投資工具,進行養老、醫療產業發展模式探索,是支持了科技創新和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支持了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也實現資金源源不斷地向實體經濟輸血和為產業整合提供支撐;與此同時,也發揮了保險資金的規模優勢,“在資本市場出現困難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大行業龍頭公司的配置力度,不追求二級市場的短期炒作利差,成為長期堅定的戰略投資者、基石投資者,支持上市公司的長期發展。”

姚振華舉例稱,前海人壽投資的深南玻A、中炬高新、韶能股份等A股上市公司,分別從事工程玻璃和光伏玻璃、食品和保健品、新能源和新材料業務,都是同行業的排頭兵,在多個細分領域具有全國乃至全球的領先技術,“入股以後上述公司在經營範圍、經營效率和經營業績上均有大幅提升,促進了實體經濟的增長和轉型。同時上述龍頭公司業績的大幅增長也為前海人壽帶來了良好的投資回報,實現了金融與產業的良性互動與產業資源的有效整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48

全球最大的SaaS平臺還在做風投和人工智能

基於雲計算的企業級軟件服務商將變得更加強大。從本季度的財報中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上周五微軟股價創下歷史新高,飆漲超過4%,收於60美元。目前全球最大的三家基於雲計算的軟件服務商——亞馬遜、微軟和賽富時(Salesforce)今年股價都有不俗的表現,其中Salesforce的市值已經超過500億美元。

在中國,企業級服務軟件成為風投資本湧動的領域。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客戶關系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軟件方面的融資總規模近10億元人民幣。上周,人力資源管理平臺理才網獲得包括海富產業投資、和靈資本等6億元人民幣投資,成為今年以來該領域融資規模最大的一起,公司估值突破了30億元人民幣。

達晨投資副總裁陳剛對此表示:“企業服務之所以能夠成為互聯網產業的下一個風口,是因為開源節流是每個企業都在做的,效率提升才能降低成本。因此資本市場整體趨勢並沒有大家想象得那麽差,企業級SaaS市場的投資今年依然火熱,在風投資金中的占比不小。”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預計,2017年全球廣義的雲計算市場收益將達到2442億美元,增長率超過15%,這為基於雲計算的SaaS(軟件即服務)行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甲骨文CEO馬克·赫德預計,10年後80%的生產應用、所有的開發和測試環境都會運行在雲端。甲骨文三個月前以93億美元的價格買下了ERP服務提供商NetSuite,企業級軟件服務的豐厚利潤回報讓投資者瘋狂砸錢。

紅點投資合夥人Tomasz Tunguz給出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球上市的SaaS公司有50多家,營收占據所有上市公司軟件總收入的14%,並且在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長。近10年,軟件公司帶來的營收提升300%至1690億美元,SaaS起到了重要作用,占比甚至可能達到20%至25%。從最初的CRM,到後來的ERP、eHR、SCM、IM等,SaaS正在各個領域細化拓展。期間,還出現了平臺型和垂直型的服務商。

據CB Insights統計,全球最大的SaaS平臺Salesforce的旗下的投資機構經過7年運作,已經在11家獨角獸企業擁有了股權;投資組合中有6家公司上市,有40家被收購。這家風投機構目前在超過160家初創企業擁有投資。今年就投資了至少31家初創企業。

與Salesforce合作頻繁的風投機構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的負責人Byron Deeter表示:“未來幾年他們的回報應該會非常出色,因為Salesforce在雲軟件上的投入非常積極,許多小型的雲初創企業都希望跟Salesforce這樣的大公司合作。”

據監管文件顯示,截止今年7月底,Salesforce的非上市債務和股權證券(大部分是風投組合)的市場價值為7億美元,而5年前這個數字僅為3140萬美元。這包括了現有初創企業的股權變化以及新投資,但是不包括已經上市或者被收購的前投資組合。

最新的消息是,Salesforce近期又在和全球最大企業級軟件公司甲骨文進行人工智能方面的PK。雙方都承諾將開發人工智能(AI)助理應用,這些應用將具備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互動能力。

戰略咨詢分析公司Constellation Research分析師道格·漢斯肯(Doug Henschen)日前對比了這兩大巨頭AI項目背後的技術後表示:“兩家公司想要研發的都不是科幻電影中描述的那種擁有情感的通用AI,相反,他們正談論的都是輔助人類的‘智能’應用,也就是人機交互的能力,這些應用包括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以及機器視覺等,可以將閉環機器學習和數據科學與用戶數據和第三方數據相結合。”

Salesforce的這項人工智能(AI)計劃命名為“愛因斯坦”(Einstein)。“愛因斯坦”主要可用於增強Salesforce現有應用的能力,嵌入銷售、服務、營銷、分析、商業、物聯網以及社區等雲服務中。與此同時,Salesforce也將向開發平臺App Cloud開放“愛因斯坦”服務,以方便消費者開發自己的“智能”應用。

自從2013年以來,Salesforce就開始公開收購從事數據科學和機器學習研發的公司,斥資超過7億美元。Salesforce還擁有Data.com,後者積累了大量B2B數據。此外,在計算能力方面,Salesforce還引入亞馬遜的AWS,從而獲得“全網規模”的計算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929

“藥品無效,是最大的不安全”清理藥品隱患,中國在做什麽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344

國家食藥總局局長畢井泉在第一屆中國藥品安全論壇上坦承,“從現狀看,我國藥品研發、生產、流通、使用中還存在很多隱患。”(國家食藥總局/圖)

在所有開出的藥物中,一半以上存在配比或銷售不當的問題,而且有半數患者沒有正確用藥。

“藥品安全貫穿藥品的全生命周期和全環節,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關註、共同努力、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

“這是我工作近30年來的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藥事部主任馮欣說話間有點哽咽。

2016年10月18日上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舉行“全國安全用藥月”啟動儀式暨第一屆中國藥品安全論壇,馮欣是論壇上參與分享環節的一位嘉賓。

馮欣分享的,是十幾年前的事。一位托她買藥的朋友,因為不懂緩釋劑不能掰開服用,一直給患有癲癇的孩子用錯誤方法服藥,導致疾病沒有控制住,孩子的智力永遠無法恢複。

十幾年來這樣的不幸,依然每天都在上演。成分不足或過量、雜質過多、藥品汙染、操作不規範,藥監部門頻頻查處類似的案例。

藥品安全是世界各國的共同挑戰。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在所有開出的藥物中,一半以上存在配比或銷售不當的問題,而且有半數患者沒有正確用藥。在世界各地,不安全藥物實踐和用藥錯誤都屬於患者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

根據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的定義,美國藥品安全的內容分為質量安全(safety)和數量安全(security)兩項,前者指藥品的生產缺陷、錯誤用藥、副作用和其余不確定風險對人體健康不造成危害,也就是藥品質量安全有效和可控;後者則是本國醫藥產業提供的藥品數量及品種滿足消費者的基本需求,從而保障藥品可及性。

“從現狀看,我國藥品研發、生產、流通、使用中還存在很多隱患。”在會上,國家食藥總局局長畢井泉直言不諱,“隨著醫藥科技的進步,標準的提高,我國藥品質量和監管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與人民群眾的期待仍有差距。一些偽科學知識謠言的傳播,虛假廣告、誇大宣傳,都給公眾帶來了用藥的誤導。監管部門要加強藥品研發、生產過程的檢查,嚴肅查處數據造假、摻雜使假等違法行為,確保研發、生產、流通中所有數據真實、可靠、完整、可追溯。

“藥品安全貫穿藥品的全生命周期和全環節,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關註、共同努力、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藥學會理事長桑國衛說。

新藥安全性待提升

桑國衛深知這一問題的複雜性。

在他看來,在藥品研發階段,最重要的是嚴謹的科學作風,科學的實驗過程,嚴禁數據造假。對於在監測中出現安全性問題的藥品,其品種註冊申請不能獲得批準。藥品上市後,企業要牢固樹立“藥品安全第一責任人”意識。而在使用環節,則要保證藥品的正確、適當使用。

當前中國正處於藥品安全問題的“易發期”。長期研究藥品政策的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穎廉曾分析,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發達國家在不同時期漸次出現的問題,在我國當前一段時期內集中出現。不僅有市場發育不成熟和生產水平低下帶來的假劣藥品問題;還存在風險社會特有問題,如新特藥的長期安全有效性;更有工業化生產蘊含的系統性風險。

2015年7月22日開始,食藥總局對待批生產的1622個藥物臨床試驗項目進行數據真實性、規範性核查,結果在行業引發震動,大批企業自撤品種,加上被查處的,約八成涉及數據不真實、不完整、不規範,並有11家研究機構被立案調查。主要問題在於,生物等效性試驗造假和在Ⅱ、Ⅲ期臨床試驗中發現存在修改數據、漏報或未按照相關流程上報嚴重不良事件(SAE)等問題。

“數據不真實,會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也是企業必須避免的。”前賽諾菲亞太研發總裁、基石藥業CEO江寧軍說,這反映了我國新藥臨床試驗體系還存在很大不足。

在他看來,對比歐美,中國目前新藥所做的臨床試驗一是數量偏少、二是時間偏短、三是參與人數少,一些試驗的量和時間遠遠達不到統計學意義,也缺乏上市後評價和長期觀察。他曾做過一項全球超過兩萬人參與的治療心肌梗死的新藥臨床項目——這一數量在國內是不可想象的。以國外已經上市的藥物在中國的臨床試驗為例,我國藥監部門只要求有幾百例病人參與。

“中國藥物安全的問題一直被掩蓋了。”一位接近國家食藥總局的臨床專家表示,因為中國95%以上都是仿制藥,同樣的藥物西方已經做過大量試驗,不會出什麽大問題。但他擔心今後創新藥越來越多,會暴露新的問題。

重拳治隱患

“藥品如果無效,會貽誤治療,浪費資源,這也是最大的不安全。”畢井泉說,作為監管部門,他們會嚴把藥品的“上市關”。

2015年下半年開始,國家食藥總局開展了一系列從上至下的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包括仿制藥一致性評價、中成藥一致性評價、嚴查數據造假,其重要目的便是“全面提升藥品質量安全”。

“堅持用最嚴謹的標準來要求,使仿制藥質量達到國際水平,堅持用創新推動醫藥產業發展已經成為中國制藥產業、監管部門和全社會的共識。”國家藥品審評中心(CDE)主任許嘉齊說,他們正在力圖改變過去30年“不註重質量、不註重創新”的傳統發展模式。

“這是對高質量藥物的上市掃清障礙。”胡穎廉評價道。在他看來,國家食藥總局的改革實際上是從監管的角度助推了藥品產業的供給側改革,標準提高會打掉很多小散藥企,也給創新優質的企業更多生存空間。

“現在的調整變化必然會帶來利益調整和沖突。”許嘉齊會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自己和整個審評中心都承受著很大壓力。在解決好積壓的審評任務之前,他甚至都不敢參加社會邀請的活動,因為企業會埋怨,“積壓那麽多,怎麽還出來參加活動?”

“大刀闊斧”的改革下,審評積壓與創新已初見成效。截至2016年9月底,他們已完成今年的審評任務8868件,是2015年同期完成的兩倍,審評積壓量由2015年高峰時的近22000件已經降至目前的11100多件。中藥和生物制品臨床試驗申請及補充申請已實現按法定時限審評。全年將完成審評任務11000件。

“今年年底,化藥創新藥臨床試驗申請將實現按時限審評。到2018年我們將能全部按時限審評。”許嘉齊在會上表態。

“把藥師還給患者”

中國藥品80%左右在醫院銷售,醫療機構合理用藥對安全用藥至關重要。但在國內,藥師的重要性一直被忽視,很多時候患者對藥師的概念可能就是門診和病房發藥的。

“我們不但要將醫生、護士還給患者,也應將藥師還給患者。”馮欣說,藥師與醫師可以從不同知識角度互為補充,為患者提供和設計最安全、最合理的用藥方案,避免藥物間不良的相互作用,排查影響藥物治療的因素。

馮欣和她的同行見過不少每天吃幾十種藥的病人。曾有一個老人拿了二十幾種藥來,最後,他們把不必要、重複、有沖突的藥都給精簡清理後,發現老人只用吃6種藥就完全可以滿足醫療需求了。

民眾因缺乏自我藥療知識而超劑量、超範圍、不合理用藥,也是導致基層藥品安全問題的重要原因。

2015年暑假,北京大學藥學院藥劑系碩士生楊岸蒲和其他七十余名誌願者,深入到全國的12個省份,總計發放並回收了2500余份調查問卷,發現農村只有20%的人會在服藥前閱讀藥品說明書。而高達59%的受訪者認為,“自我感覺癥狀減輕時就可以停用藥品”。但以高血壓為例,如果血壓降至正常後突然停藥,血壓可在短時間內大幅度上升,甚至超過治療前的水平。

藥品不良反應的記錄,也被長期忽略。“同一種藥物,中國人的用量是最大的,不良反應記錄卻是最少的,我從來沒有看到因為中國人出現不良反應而導致全球撤藥的例子。”北京一家三甲醫院不願具名的醫生說。

2015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顯示,我國八成以上的不良反應仍以醫療機構報告為主,藥品生產企業報告只占1.4%,經營企業報告占16%,個人及其他來源的報告占0.4%。

在這位醫生看來,中國目前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基本癱瘓。由於責任不明,企業、醫生都不願意為承擔責任而主動申報藥品的不良反應。於是,醫生每天在醫院都會看到或輕或重的藥品不良反應,但他們往往選擇去告訴藥房“不要進這種藥了”,而不是報告政府或企業。

“我們的藥品管理法十幾年沒有修訂了,從立法上,就應該明確不良反應報告誰來報。應該明確企業是第一責任人,政府更有責任建立一個完善的藥物警戒系統。”該醫生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52

觀察|傳媒電信大融合 20年前法國就在做

20年前就整合了電信和娛樂的法國傳媒巨頭今天仍麻煩不斷。

“當渠道和內容越來越靠近,誰都知道整合的意義。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來彌合。法國公司在20年前就已經開始做了,但直到今天,它們還是沒有做得最好。”法國雇主協會(MEDEF)主席皮埃爾-蓋塔茨(Pierre Gattaz)日前在訪問上海時,針對目前全球傳媒和電信行業的整合大潮對第一財經記者做出上述表示。

過度擴張的維旺迪

蓋塔茨所說的法國公司,是以業務橫跨歐洲和非洲的維旺迪(Vivendi)為代表的法國電信傳媒集團。由拿破侖三世法令成立於1853年的維旺迪集團,自1983年出資建立法國第一家收費電視臺Canal+之後,就開始於90年代起逐步進入電信媒體行業。1996年成立子公司Cegetel電信(現在法國最大的電信運營商SFR的前身),迎接電信行業的私有化大潮。

1998年,維旺迪並購了摩洛哥電信、哈瓦斯通訊社、以及歐洲大陸一家大型收費電視公司NetHold,並開始在意大利、西班牙、波蘭、斯堪的納維亞、比利時和荷蘭播放數碼頻道。

1999年6月,維旺迪宣布與百代電影公司合並,公司保留了百代在英國天空廣播公司和CanalSat的股權。此後,維旺迪又於2000年底並購了Canal+電視網、環球影業和西格拉姆(Seagram)公司,並成立維旺迪環球娛樂(Vivendi Universal Entertainment)。

但是如此大規模的並購,終於導致了維旺迪高企的財務風險。2002年,由於過度依賴負債增長,公司凈虧損233億歐元,當年帶領維旺迪大舉進軍電信和傳媒的總裁梅西耶(Jean-Marie Messir)離職,公司面臨分崩離析。直到新總裁讓-雷內·福爾圖(Jean-René Fourtou)上任,進行了包括把維旺迪遊戲部門與Activision合並等在內的一系列重組措施之後,才讓維旺迪從過去十年的過度擴張中重振。

法國的前車之鑒或許能給目前處於風口浪尖的美國電信和傳媒巨頭的整合大潮帶來啟示。上周AT&T買下了娛樂業皇冠上所剩不多的時代華納這顆寶石。除了政府監管的顧慮外,由於涉及金額將最終超過千億美元,這筆收購最終能否成功還有待定論。目前AT&T賬上已經有1170億美元的長期債務,手上只擁有70億美元的現金流。籌集收購所需的巨額款項,必定會使AT&T債臺高築,其數額可能會高達1800億美元。

法國咨詢公司裕利安怡(Euler Hermes)首席經濟學家Ludovic Subran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要說現在的傳媒業的整合大潮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同文化的交融是一方面,不同的資本回報率是更大的挑戰。當年梅西耶的失敗可能是因為他過早進入了一個尚未成熟的領域,但是傳媒業的債務水平始終居高不下,這是一個全球普遍存在的問題。”

經歷了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的這場擴張導致的財務糾紛和法律問題,維旺迪在並購市場上仍然保持活躍。而美國行業的劇變也可能會帶動新的一輪歐洲傳媒業的並購潮。Subran對記者表示:“維旺迪、SFR、Altice(歐洲電信集團)都在物色收購目標。很多並購正在進行中,當然還有一些比較困難。”

今年6月,維旺迪已經斥資1.6億歐元入股了法國遊戲公司育碧(Ubisoft)和Gameloft。維旺迪主席以及最大的股東文森特-博洛雷(Vincent Bolloré)還主持收購了法國網絡視頻企業Dailymotion,並購買了意大利電信(Telecom Italia)25%的股份。

博洛雷釜底抽薪

法國傳媒大佬、億萬富翁博洛雷是業內為數不多能與默多克相提並論的知名的激進投資者。他把法國和意大利視為能夠叫板Netflix和HBO的沃土。本月,他個人還追加了對維旺迪的投資。不過即使像博洛雷這樣頭腦精明的投資人,也免不了做出一個錯誤的收購決策,導致公司至今仍然麻煩不斷。

今年4月,維旺迪對意大利最大的傳媒集團、前總理貝盧斯科尼家族旗下的Mediaset發出收購要約,希望置換3.5%的股份,並全資收購其付費電視Mediaset Premium。這筆交易相當於維旺迪斥資8億歐元收購Mediaset Premium。

Mediaset Premium成立於2007年,目的是構建一個足以和默多克控制的衛星付費電視天空電視臺競爭的平臺。然而,老貝家族為投資Mediaset Premium已經虧損近10億歐元,從未實現盈利。Mediaset Premium曾豪賭歐冠轉播,以6.9億兩倍於天空的價格拿下2015年至2018年的3年轉播權,希望分流天空電視臺的用戶,但結果落空。今年前三個季度,Mediaset Premium虧損超過1億歐元。

在付費電視舉步維艱的時候,老貝家族財團Fininvest和維旺迪展開談判,並最終達成4月的收購協議。

但是今年7月事件風雲突變,維旺迪釜底抽薪,撤回對Mediaset的收購,理由是經過仔細審核,發現該公司財務不可信,無論如何都無法像承諾的那樣於明年達到收支平衡。為此,維旺迪將僅收購Mediaset Premium 20%股份,並要求持有Mediaset 15%的股份。

維旺迪的“變心”令Mediaset股價慘遭重創,7月份以來,公司股價已經累計下跌超過20%,市值蒸發7億歐元。一場口水戰正在發酵。Mediaset指控Vivendi的毀約對其業務將造成合計超過15億歐元的嚴重損失,不僅影響到公司尋求投資,而且還牽涉到Mediaset Premium是否還能拿到意甲和歐冠轉播權的問題,從而導致其訂戶流失。

目前雙方還在就持股比例進行不斷磋商,希望能夠最終達成一份令各方滿意的協議。據彭博社引用的消息人士稱,最樂觀的情形可能是Mediaset和維旺迪各持有Mediaset Premium 40%的股份,另外20%的股份由一家投資基金持有。

這位消息人士還表示,新的解決爭端的方案還可能會把意大利電信拉進來,為Mediaset Premium提供寬帶網絡和產品服務,並提升品牌形象。作為交換,意大利電信主要股東Telefonica將獲得Mediaset Premium 11%的股份。

與此同時,維旺迪已經於10月18日正式對Mediaset發出書面聲明,稱此前收購Mediaset Premium的臨時合約已經解除。對此,Mediaset已向法院對維旺迪提出起訴,第一場聽證會將於明年3月21日舉行,如果不服裁決,可以提出兩次上訴。由此看來,這場糾紛將是一個歷時好幾年的漫長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166

被華誼兄弟終止收購之前,估值150億元的英雄互娛在做些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07/160225.shtml

被華誼兄弟終止收購之前,估值150億元的英雄互娛在做些什麽?
麻策 麻策

被華誼兄弟終止收購之前,估值150億元的英雄互娛在做些什麽?

三年前我入行,這個行業的人很少,這三年時間遊戲行業的從業人員翻了十倍,就像當年的西部淘金,在河里篩沙子都有黃金。

12月6日,華誼兄弟發布公告,終止收購英雄互娛。華誼兄弟曾於11月24日發布公告宣布正在進行重大資產重組,標的公司為“英雄互娛”。

收購終止的原因顯而易見,英雄互娛的估值過高,已經超過150億元,比一年前華誼兄弟首次收購其股份時增長了近60億元。這直接導致了收購的流產。

在這場並購終止之前,英雄互娛CEO應書嶺剛剛主持召開了新品發布會。在這場發布會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到,當大家在談論英雄互娛的高估值時,應書嶺更渴望公司的產品被認可。

“怎麽樣,夠創新嗎?”

12月3日晚,英雄互娛CEO應書嶺主持新品發布,在演示了海陸空策略競技手遊《戰爭公約》之後,向臺下的行業嘉賓和媒體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幾十分鐘前,他一登臺就翻出了今年9月莉莉絲CEO王信文的一張發布會照片。作為同行,王信文站在舞臺的左側,目視位於他右手邊的觀眾,身後的大屏幕上是一句對行業的反問:“國內手機遊戲真的很難再有創新了嗎?”

應書嶺像是在隔空回應。

當晚,英雄互娛發布了自研和代理的多款新品。包括人氣手遊續作《全民槍戰2:機甲》《影之刃2》,自研的《一起來飛車》《戰爭公約》。

應書嶺在臺上玩了兩局《戰爭公約》。第一局1V1,他翻盤取勝;第二局3V3,兩隊表現平分秋色,最終應書嶺隊壓哨取得拆塔數量領先,驚險戰勝對手。

這是英雄互娛的年終大事。為了增加人氣,他們特意請來了SNH48女子團體和藝人魏晨助陣。甚至,還把年中參與投資的Omni VR跑步機擺在了現場兩邊最顯眼的位置,打算幹脆就在HPL總決賽現場“開個VR電競的先河”。

但回歸賽事本身,你仍可發現,移動電競在國內已成賽事但未現規模。盡管HPL進行地如火如荼,但整個移動電競依然太過早期,後面是持續且海量的市場教育、培養、推廣投入。

“死磕。”會後,應書嶺在接受采訪時說。當天所有的提問都圍繞兩點:一個是移動電競,一個是VR;話題也都是老生常談:“被質疑的移動電競”與“被妖魔化的VR”。如果再“俗”一點,就加上“賺不賺錢?”、“賺了多少錢?”

應書嶺煙沒離手。臨近終了,他禁不住問道:“難道沒人問問我們的產品?怎麽沒人贊嘆我們遊戲怎麽做那麽好?”

當“資本”、“估值”、“營收”、“泡沫”等等字眼兒成為大家談論英雄互娛的關鍵詞時,你能看到,應書嶺更加渴望公司的產品被認可並賞識。目前,英雄互娛旗下業務設計遊戲研發運營、移動電競賽事、VR內容及營銷、VR賽事、體育生活等。

而這次收購的終止,又將人們的目光拉回了對其估值的關註。事實上,拋開這些,華誼兄弟已經是英雄互娛的第二大股東,盡管收購未能達成,但不排除雙方深度合作的可能。包括遊戲IP與影視IP之間的轉化等等。

以下為英雄互娛CEO應書嶺自述和問答,經i黑馬編輯。

三年前我入行,這個行業的人很少,這三年時間遊戲行業的從業人員翻了十倍,就像當年的西部淘金,在河里篩沙子都有黃金。

其實吧,後來淘金的人之所以變得非常少,是因為光靠在河里篩沙子已經得不到黃金了,而是要依賴大型設備和新技術開采。但是,還有很多淘金客不願意相信這個事實,於是他們在黃金河道邊、酒吧和妓院,花完了曾經淘金賺的錢。

沒有極強的創新能力和變態的執行力,其實可以帶籌碼離場了,還夠吃個宵夜。

這個行業里真正有情懷的真的很少。梁其偉(編者註:靈遊坊創始人兼CEO)是我做遊戲後拜訪的第一個開發者,現在也是我最愛的合作夥伴。四年前我去找他,他和團隊就在北京的一個地下室里搞遊戲開發。

我很震驚,我說我以前癡迷的《雨血》遊戲的開發團隊,原來是在地下室里的啊!

要知道,他是從海南高中到清華讀建築,再到耶魯讀設計。他是一個最終放棄了所學專業,放棄了無數offer、百萬年薪,選擇在地下室做遊戲的人。直到我們在北京的地下室相遇,我看到了《影之刃2》是他對《雨血》過去15年的情懷,對於品質的堅持,對於遊戲的熱愛。

作為雨血系列第五款作品,影之刃2被蘋果AppStore給予了首頁多位置推薦,並且蘋果全球第一場電子競技比賽,就來自於英雄互娛(代理)的《影之刃2》。

這是第一次有中國人的遊戲獲得這樣的尊敬,四年前那個在北京地下室創業的耶魯男孩,今天收獲了所有人的掌聲和喝彩。我喜歡對自己的事業有愛的人,因為他的專註、執著和熱情可以點燃所有人。

我們這一代人真的好幸福,可以把自己的愛好做成事業。我小時候最喜歡玩街霸,中學最喜歡玩戰錘40k,1999年開始玩萬智牌,一度全國排名前十。

原來還是魔獸世界的粉絲,當時在銀行上班,每天下班回到家里就是打開電腦下副本,享受跟朋友一起廝殺的樂趣,然後再回到公司加班。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幾年。

選擇做電競也跟團隊的基因有點關系。我們這個團隊就是打暴雪遊戲長大的一個團隊,玩的都是暴雪的遊戲,暴雪遊戲的特點基本都是競技性很強。我們覺得應該往這個方向做,我們希望做中國的暴雪。

站上這個舞臺的人,都想滿載而歸。七年前,我從資本圈來到IT圈,人生就是一個圍城,但我還是喜歡自己high自己的。去年創業,我說一定要做未來的東西,要做屬於未來年輕人的遊戲。

我們等於是獨行俠,早期大家都不看好移動電競,嘲笑你說,這傻X,移動電競之父!但現在你搜一下移動電競這四個字,你會發現中國所有的遊戲廠商都號稱在做這件事情了。英雄互娛想為這個浮躁的時代做一個典範。

誰都有年輕不被認可的時候,但是如果你堅信你的產品屬於下一個時代的年輕人,那麽請你相信自己。請相信沒有任何一個平臺是入口,年輕人才是真正的入口。

Q&A

問:行業內大家都覺得手機綁定做不了電競,那個時候你有沒有想過做移動電競的失敗或者玩家不認可怎麽辦?

應:死磕。因為如果你覺得這個東西是一個方向性正確的東西,既使是在短時間玩家不是太認可,就想辦法去做。

(大家不認可)說明你東西做的還不夠好,事實證明一件事情,當產品做得越來越好的時候,你會發現玩家的技術度也越來越高了,而且現在來講的話,移動電競應該沒有太多人會去質疑它了,還好。

問:2015年移動電競賽事都是以遊戲企業為主體,今年國家還有很多上市公司都來進行參與,英雄互娛怎麽應對上下遊產業都加入進來的局面?

應:移動電競整個賽道是非常寬闊的,它應該是一個千億美金的規模。這個階段因為移動電競非常火爆,導致有很多公司加入進來,我覺得這個OK,它只會把盤子越做越大,蛋糕越做越大,而且有人免費幫你遊戲做宣傳,這有什麽不好的呢。

問:就電競產業來說,除了產品本身對用戶的吸引力,最重要的環節是什麽?哪一個環節利潤最高。

應:目前來看的話,是生產遊戲這個環節利潤比較高,但是,放在歷史的長河里面,還是賽事的舉辦方利潤會高一點,我們都看到NBA、歐冠他們相對來說是比較大的生意,單單中國一個NBA的(5年新媒體)版權都可以賣5億美金,還是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在現在肯定還是遊戲公司賺的多一點。

問:電競的門票還有廣告收入這一塊有多少?

應:廣告收入你也看到有華為,有肯德基,具體的收入不必說,但是辦這場比賽掙錢了,這是第一個事。

第二個票賣的不是特別好,取決於一個事情,我們在深圳這里預熱的時間太短,我們所有人都出去幫別的遊戲做預熱了,這一次確實相對稍微有一點影響。轉播這一塊我們目前還是免費的策略,所有平臺都是免費拿到我們這個比賽的轉播。

在這個階段來講的話,我們覺得沒有必要收這個錢,之前也有直播平臺跟我們談過,就是掏一筆錢出來,我相信你們也看過一些新聞,某一個直播平臺出來掏一筆錢,把某個遊戲的直播權給買斷了,我覺得我們做的還不夠好,我覺得我們還希望更多的用戶看到我們的遊戲,所以我們現在還不想做獨家。

問:HPL總決賽今年看獎金這一塊會有一些壓縮?

應:確實,去年是10公斤黃金,第一名300多萬,今年大家看到第一名是50萬,因為今年我們推動了職業化,在推動職業化的時候,本質上來講比如一個遊戲大家都很喜歡玩。

他們會考慮要不要打職業,打職業就會耽誤學業,而且打職業以後發現收入並不是特別好,是一個不太好的現象。現在行業里面數一數二的遊戲公司辦的職業聯賽,其實運動員的薪水都是比較低的。

我們改變了一個方式,把部分獎金拿去做了戰隊扶持,這樣來講我們希望我們的職業戰隊可以過的更好,而且為了讓他們有更好的收入,我們還以大聯盟的身份,去和直播平臺去談打包的直播解決方案,也拿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價格,大幾百萬,這是他們戰隊單獨談不可能拿到的價格。

我們覺得這個階段要發揮大聯盟的價值,幫助職業聯隊拿到更高的收入,對這批孩子是更好的一件事情,讓他們有機會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他們可能是中國最早的一批移動電競的人,我希望他們過的好一點,不要因為那種辛苦就放棄了自己年少時期的夢想。

問:移動電競的職業化現在做得怎麽樣?

應:國內整個電子競技的職業化進程都不是特別好,反倒其實北美的電競職業化用兩年時間追上了中國15年,今年已經全面超過了。

人家美國還是厲害,當產業要起飛之前所有人重金進場,所以說你要問我職業化好不好,其實去年我就講過,當一個電競選手開始做奶粉廣告(就說明電競職業化做好了),我看到韓國的電競選手做了奶粉廣告,看他打遊戲的那些人長大了做父母了,說你看我孩子就吃這個奶粉效果倍好。

這代表一件事情,這個行業真正的職業化是行業要出現巨星,整個NBA只記住了一個人叫喬丹,整個西甲就記住了一個人叫C羅,整個英超只記住了一個人叫貝克漢姆,就是一個巨星出現才能代表真正的職業化,韓國出現了,美國這一次也出現了,這次S6打出來一個小夥子,在美國特別受追捧,打完S6廣告約都簽了兩千萬美金了,比賽都沒掙幾個錢。

中國職業化確實到目前為止做的並不高,還是玩票的人太多,真正用心想把它做好的人太少了,我覺得我們還會繼續努力,希望未來一到兩年有一個巨大的改變。

 
華誼兄弟 資本 營收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573

融創(1918)在做甚麼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113/LTN2017011361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109/LTN20170109194_C.pdf

http://finance.sina.com/bg/economy/sinacn/20170115/09061548901.html

 在宣佈獲得168億元融資后,1月15日,樂視與新引入的投資方融創中國(01918.HK)共同舉辦了一場發布會,樂視控股董事長賈躍亭和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詳細说明了融創對樂視融資的細節。

  賈躍亭说,兩人一見如故,兩天后就開始談戰略合作細節,而孫宏斌則親自帶隊進駐樂視盡職調查了一個月。

  賈躍亭说,融創此次投入的150億元,將會一次性系統性地解決樂視的資金短板、完善治理機制,樂視第一次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二大股東,將會和融創在互聯網+地産方面展開合作,不過樂視不會直接進入房地産行業。

  賈躍亭表示,在資本層面上,樂視將全面提升組織能力、優化資本結構,與金融機構、長期價值投資人建立起生態伙伴關係;在業務層面,樂視七大子生態將以用戶為核心、以經營為導向,全面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實現生態經營現金流正向快速增長,健康、快速的向千億美金營收目標發起衝刺。

  樂視的資金鏈危機爆發於2016年11月,賈躍亭在公開信中承認樂視遇到資金緊張,將停止燒錢聚焦現有生態。根據澎湃新聞此前的報導,樂視子生態下,主營手機業務的樂視移動、樂視體育以及樂視戰略合作伙伴法拉第未來,均面臨不同程度的資金問題。

  1月13日,樂視的戰略投資者終於浮現,樂視網在當日發布公告稱,獲得融創中國、華夏人壽和樂然投資共168億元的融資。其中,融創中國旗下的嘉睿匯鑫斥資約150億元,拿下樂視網8.61%、樂視致新33.5%和樂視影業15%的股權。

  賈躍亭说,樂視與融創的合作也並沒有任何業績對賭,“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為融創及全體股東創造十倍、甚至是百倍的回報,讓樂視網夠成為A股市場上第一個營收超過千億美金的民營企業。

  賈躍亭稱孫宏斌“真性情、仗義”,而孫宏斌則说,非常敬重賈躍亭的企業家精神。

  融創為何選擇投資樂視?

  賈躍亭稱,2016年12月10月,在葛洲壩董事長何金剛的介紹下,他第一次見到了同為山西人的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兩人聊了六七個小時,兩天之后就開始交談戰略合作的細節。12月13日,賈躍亭前往美國,從美國回來后,這筆交易就敲定了,孫宏斌親自帶隊進駐樂視進行盡調。孫宏斌透露,對樂視的盡調有聯想控股的團隊參與其中,聯想在2016年對樂視做過盡調,是樂視汽車的股東。

  孫宏斌说,他問了很多研究了解樂視的人,包括給樂視寫研究報告的分析師,以及重倉樂視的投資人,孫宏斌说,這些人都说樂視值得看,但后面都跟着“但是”,即樂視的現金流和不賺錢的業務問題。

  至於為何會選擇投資樂視,並選擇了視頻、電視和影業這三塊業務,這與融創尋求未來5到10年的發展有關。

  融創在2016年銷售額超過了1500億元,孫宏斌稱,現在的房地産市場是部分企業的“鑽石時代”,融創在尋找未來5到10年的增長點,孫宏斌说,他重點在看的板塊包括增量市場、金融平台、礦産、大娛樂和大健康。此次投資樂視,是融創第一次涉足在房地産領域以外的投資。融創此次選擇入股的視頻、電視和影業業務,屬於大娛樂的範疇。

  有券商分析師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融創150億的資金扔進去肯定是有風險的,肯定要選擇最優質的資産來降低風險,而樂視致新和樂視網是目前是比較能帶來現金流的資産。

  根據樂視網2016年半年報顯示,樂視致新2016年上半年營收76.4億元,凈虧損5687萬元。賈躍亭在此前曾表示,樂視電視生態將很快會進入全面盈利期,並衝擊30%的市場佔有率。

  按照融創旗下的嘉睿匯鑫以79.5億元獲得樂視致新33.5%的股權來計算,樂視致新的估值在228億元,較樂視致新總裁梁軍在2016年12月20日公開表示的樂視致新投前估值300億縮水不少。

  估值同樣縮水的還有樂視影業。

  根據融創旗下的嘉睿匯鑫以10.5億元獲得樂視影業15%的股權來計算,樂視影業目前的估值在70億元,較宣佈樂視影業計劃注入樂視網時的估值98億蒸發了三成。

  對於這次投資未涉及的樂視汽車部分,孫宏斌直言:“看不懂。”不過孫宏斌说,房地産行業體量是10萬億,汽車是5萬億,“現在中國賣2800萬輛車,美國和歐洲加起來都沒有中國賣得多。”孫宏斌表示,不投樂視汽車不是不看好樂視汽車,他認為樂視汽車從高端往下做的邏輯和戰略他認為是沒有問題的。

  168億元是否能解決樂視資金問題?

  賈躍亭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承認了樂視存在的問題:“我們的資金鏈綳的太緊了,我們的節奏過快,尤其是我們的資本團隊和財務團隊的融資能力,沒有能夠滿足戰略的要求。”不過,賈躍亭说,樂視的戰略方向不會改變。

  賈躍亭说,此輪募集的168億元資金,其中屬於上市公司板塊的在70億元左右,而他個人部分的100億資金,會投入到樂視的非上市體系中,包括樂視的全球化和手機等子生態。

  賈躍亭透露,樂視體育很快會開始下一輪的股權融資,樂視體育的上市計劃會逐步進行。

  在2016年4月時,樂視體育宣佈已經完成了80億元的B輪融資,但樂視體育仍然面臨着資金問題,甚至因為拖欠英超中國版權方新英體育版權費用而面臨着切斷直播信號的困境。

  此次融創並未參與樂視汽車的投資。樂視汽車目前是樂視子生態中的燒錢大頭,根據澎湃新聞此前的報導,樂視在浙江德清莫干山開工的樂視汽車生態園區,總投入將在200億元。另外,賈躍亭個人投資的法拉第未來也屢次被媒體報導財務問題,對於能否在2018年順利交貨剛剛發布的量産車FF91,市場仍存在疑問。

  賈躍亭表示汽車是一個重資本的行業,但是樂視可以用三分之一的資金做到同等的規模。賈躍亭打了一個比方,傳統行業需要1000億至1500億元的資金才能做到300萬輛車的規模,但樂視估計用三分之一的資金就夠了。賈躍亭说,樂視汽車的融資,應該會很快正式啟動,已經有投資者開始關注樂視汽車,希望能在未來幾個月有好的結果。

  樂視汽車曾在2016年完成了首輪10.8億美元融資,另外,賈躍亭還公開表示,樂視汽車前期投入巨大,陸續花掉了了上百億元個人自有資金。

  對於168億元是能夠按賈躍亭所说,系統性地解決樂視的資金問題,光大證券傳媒與互聯網分析師蔣巍说,樂視眼前最難的檻應該是緩解了,接下來要看樂視能不能拿出實質成果。不過,也有券商分析師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資金的問題會成為樂視長期的問題,並不會因為此次融資就能解決現金流問題。

  附:賈躍亭演講實錄

  大家好。感謝記者朋友們到這裏見證樂視發展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樂視與融創,互聯網與房地産行業兩大標桿企業,就這樣成為史上最跨界組合,開始全面深入合作。

  我和孫總都是山西人,但之前我們一直沒見過面。大家都知道年前樂視經歷着一場風波,很多人都很關心我們。一位相識很久的老朋友、老大哥,葛洲壩地産集團的何董事長,當時我找到他去談一項業務,他就同我提起孫總,说有一個人和你經歷挺像的,這些年都經歷過大起大落、非常的堅韌、非常的不容易。而且你們還是老鄉,可以見面認識一下。

  應該是去年12月10日,在何董推薦介紹下,我和孫總見了面,最初是想談談出售世茂工三的事情。孫總人真性情、仗義,我們一見如故,等聊到盡興的時候已經是凌晨一點鐘了。中間就提到樂視正在談引入戰略投資伙伴,IT、互聯網、零售和地産各個産業裏几乎中國半數巨型企業集團都有意合作。孫總就说,你等等我,我肯定比他們快。

  我當時沒想到孫總會認真對互聯網感興趣。兩天后我們第二次見面時,基本上就是談這次戰略合作的細節了。12月13號我就飛往美國,回來后不久這次合作就已經徹底敲定了。特別感謝孫總親自帶隊全力推動,他的團隊非常盡責、非常高效。通過這一個多月時間的了解,融創比很多跟蹤我們多年的投資人還要了解樂視。

  孫總有一句話我記得非常清楚,他说他雖然不太了解我們這個行業,但他相信他的判斷——他相信樂視這種互聯網生態模式能夠代表未來,所以他願意拿出150億戰略投資樂視,這對於他來说也算是“All In”了——坦白说在這個時候他做出這樣一個決定,令我非常感動。

  其實不止孫總。這些年來樂視一路蒙眼狂奔,有嘲諷、質疑,也曾跌倒、受傷……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從沒回頭,而是沿着夢想堅定前行。更感謝這一路支持我們的人,正是他們對互聯網生態模式的理解和認同,才有樂視一次次涅槃和重生。

  這次引入融創這個重量級的戰略投資人,對於樂視至少有三重意義:

  1.第一,樂視第一次迎來了發展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第二大股東。過去樂視一直是家單槍匹馬、孤軍奮戰,夢想成為孤膽英雄的公司,現在引入融創作為戰略伙伴,意味着我們有了強大的戰略同盟,用了自己的夢想合伙人。雙方在一起真正形成強大的協同、共生、共贏、共享;

  2.第二,就是它我們會在互聯網+地産等諸多領域開展一系列深度全面合作。樂視永遠不會直接進入房地産行業,但我們會通過生態開放理念對這個行業有所變革,與融創一起推動傳統房地産及智能家居産業進入互聯網生態時代;

  第三,引入融創會幫助我們改善公司經營、完善治理機制。150億資金到位,有助於我們一次性系統解決了資金短板。但對樂視來说,重要的是藉此改善治理機制、提升組織能力來解決自身發展中的問題,實現健康發展:

  在資本層面上,樂視將全面提升組織能力、優化資本結構,與金融機構、長期價值投資人建立起生態伙伴關係;在業務層面,樂視七大子生態將以用戶為核心、以經營為導向,全面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實現生態經營現金流正向快速增長,健康、快速的向千億美金營收目標發起衝刺。

  營收千億美金——這聽起來好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但我們有信心去實現它。

  我們正在走進互聯網時代下一個黃金十年周期。無論是效率提升、流量為王的PC時代,還是作為它的延伸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都已經隨着人口紅利的終結走入了尾聲。下一個時代,將是産業互聯網、更準確地说是互聯網生態時代;它以互聯網為基石和紐帶,去變革傳統産業,並且打破産業邊界,實現跨産業垂直整合下的價值鏈重構,形成全球化的開放式閉環共享生態系統,通過破界創新、生態化反去不斷創造全新用戶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黃金十年。

  如果站在全球市場上去看,你會發現一場全球範圍內的價值遷移正在發生。在經過二十年發展和積累之后,我們擁有近7億互聯網用戶、在智能製造以及科技創新方面已經擁有巨大優勢並且日益強大,中國企業應該思考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扮演重要的、甚至是引領者的角色。

  而樂視生態憑藉價值重構和創造、生態開放和價值共享,不斷為世界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東西。就在不久前,樂視戰略合作伙伴FF在美國CES發布了首款量産車FF91。這款打破了互聯網、AI及無人駕駛、IT、汽車及電動系統五大技術領域邊界的新物種,它致力於重構傳統汽車産業價值鏈、引領汽車産業進入下一個時代,讓計算能力、AI與無人駕駛、互聯網及電動系統成為未來汽車産業的全新核心價值。一位看過FF91的外媒評論家稱,FF91這樣一款集極限科技與奢華體驗的新物種互聯網智能電動車,讓ModelX看起來像一款入門級本田CR-V。

  而為了實現營收千億美金的目標,在上市公司樂視網體系,我們將深挖超級電視、超級手機等智能終端入口價值,持續增加各生態用戶運營收入;

  基於整個樂視生態,我們改變了中國企業全球化路徑,同時在中國、美國兩大互聯網強國以及其它新興市場規模獲取高價值用戶,通過提供全球産品和服務,實現收益強勁增長。

  第三大體系、樂視超級汽車生態進入的更是一個萬億美元市場。隨着研發不斷推進、超級汽車工廠的破土動工,樂視超級汽車將為生態系統下一階段貢獻巨額營收、推動整個生態規模爆髮式增長。在FF發布會后36小時內,FF91的預約量超過6萬,這一市場表現及各方面突破性進展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引入融創成為我們的戰略投資人后,樂視這場風波終告結束。正如我之前所说,樂視將真正走向成熟,我們將始終如一的為用戶創造更高體驗和全新價值、我們將超值回報我們的生態伙伴、我們將為股東源源不斷創造生態價值。

  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為融創及全體股東創造十倍、甚至是百倍的回報,讓樂視網能夠成為A股市場上第一個營收超過千億美金的民營企業。

  我們將與夢想合伙人一起All In,衝刺互聯網下一個黃金十年。

  附:孫宏斌演講實錄

  我想说三個事:第一,這一個多月,到今天是36天了,我們都做了什麼。第二,说一下我們對樂視的判斷。第三,我們的投資邏輯是什麼。投資邏輯是兩方面:一方面,投資樂視是為什麼?另一方面,我們為什麼投資房地産以外的領域,這是第一次跨出房地産行業。

  第一個事,老賈说了,我們倆是在12月10日見的面,我們談了六七個小時,12月11日的時候,老賈在中國企業家領袖年會上做了演講,12月12日的時候,我跟我們公司的團隊,還有聯想的一些朋友,以及我請的一些顧問,去了樂視,跟賈總及他們的團隊溝通,第二天老賈就去美國了。

  我們這個團隊就開始工作,我們團隊是由我率隊的,還有聯想控股的團隊,還有泛海集團的團隊。為什麼有他們呢?聯想去年年初的時候有一個龐大的團隊對樂視做了一個盡調,后來投了樂視汽車,聯想是樂視汽車的股東。泛海在去年也做了盡調,也是樂視汽車的股東,所以我找了柳總他們,把他們的團隊借給我們,也請了幾個外部的朋友幫忙,我們也請來了普華永道作為審計師,在這一個月裏開始非常緊張的工作了。

  確實時間特別緊,我們工作的主要內容,一方面是試圖理解這個生意是個什麼樣的生意,什麼叫生態,我們看它的賬,因為樂視有上市公司、有非上市公司、有汽車,這三塊是什麼關係,哪塊掙錢,哪塊虧錢,資金是怎麼流動的,我們做了很多的工作。元旦的1號、2號、3號,基本上都在樂視上班。這個過程中,我一直跟老賈保持着聯繫,因為他在美國。對這個公司,我看懂了一部分,最起碼資金方面我看懂了,老賈说了,我可能比跟蹤樂視兩三年的人更了解,可能有很多事情我比老賈更明白。因為我跟老賈列了一個大表,你企業從哪兒來的,他都傻了。

  老賈是7號回來的,那天我跟老賈和劉弘談到很晚,后來基本上天天有見面了,有很多的溝通和交流。

  另外一方面,我們做了所有高管的訪談,不止一次的,包括張昭、梁軍,海亮我也談過了。所以,我們盡調是三塊一起看的。我們也訪談了一些供應商,比如要錢的供應商。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問了很多人,都是打聽到的對樂視有一定了解的,比如給樂視寫過報告的分析師。有的分析師非常正面,我也找到了中傷樂視的很多人。我大概問了十幾人,第一個問題是樂視值不值得看?沒有一個人说樂視不值得看,都覺得值得看。说完這個,后面都有“但是”,但是后面有很不一樣了。有的人说,他們哪個沒有現金流,哪個不掙錢。對我來说,最值錢的是時間,100萬、200萬、300萬,很多錢,但時間很重要。這種事情一做就需要很多時間,到現在35天時間,我基本上都在這裏面。就是沒有一個人说不值得看,所有人都说值得看,當然“但是”后面什麼都有了。

  后來,我們后面談生意挺簡單的,老賈说定個價就完了。這一個月,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樂視給我們開放了所有的資料,所有的高管都是,想見誰約誰,想看什麼資料就提供什麼資料,這在樂視的歷史上是沒有過的。我還忘了一件事,1月3日的時候,我請我們所有的董事開了董事會,以及管理團隊的會,從早上在樂視參觀、聽彙報,我們請聯想給我們做了報告,也請了雷澤生去我們董事會做了一個報告,試圖來理解樂視。3日,我們花了一整天時間開我們內部的會,統一思想。這一個月,樂視全力支持配合我們,我們也花了很多的精力,一個龐大的團隊。這是我給大家彙報的第一個事,我們干了什麼,當然還有些合同。

  第二個事,我們對樂視是什麼判斷?我第一次跟老賈談了六七個小時,談完以后,就約柳總,跟柳總也做了一個彙報。第一次我就特別有投資衝動,我從來沒有這樣過。因為老賈的戰略思路特別清楚,他的邏輯都是對的,打法也是對的。比如做汽車,先從最高端的做,然后再往下做。很多打法上,我很認同。最主要的是我特別認同老賈的精神,他是稀有的,這種企業家精神在這個時代是挺稀有的。很多人成就沒有像老賈這麼大,或者像我這麼大,但日子過得特別舒服。老賈把自己的日子過的那麼辛苦,那麼累。這種勁是我特別特別敬佩的。

  樂視是個互聯網公司,我們的公司是沒有互聯網基因的,蓋房子是最古老的行業。我們也有判斷,判斷什麼呢?第一,判斷這個事是不是一個有發展、有潛力的事,第二,判斷這個人行不行。老賈是一個這個時代非常稀有的企業家精神,這是我投資衝動最主要的地方,尤其我看了老賈的整個賬以后,就更佩服他了,這麼點錢干這麼大事。老賈的戰略思維,邏輯,戰術,都是對的,最主要的是精神,他的精神真的感動我了。我也是很有企業家精神的,碰見老賈以后,覺得我自己跟他比差太多了。

  我一直说兩類人,一個是李書福,我跟他在杭州合作一個項目,我跟老賈说,李書福身上有個勁跟老賈有點像。另一個是戴國峰。這是這個時代非常稀有的一種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是什麼呢?就是肯冒險。這種企業家是值得你去信任和支持的。

  另外一個判斷,樂視生態,原來我一直不了解生態是什麼,比如汽車,汽車也是我原來想投的,房地産是10萬億,汽車是5萬億,現在中國一年賣2800萬輛車,美國和歐洲加起來都沒有中國賣的車多,中國其實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這個邏輯,先做最高端的車,然后再往下做普通老百姓的,樂視的戰略和邏輯是挑不出毛病來的。

  再一個判斷是樂視的團隊,樂視的團隊真的挺牛的,我見梁軍、高飛、張昭,劉弘更不用说了,天天見面,這個團隊真的是明星團隊,我們對每個人都做過訪談和溝通,而且不止一次。每一個板塊的負責人都挺牛的,我要幹個活把這幫人弄過來挺難的。樂視團隊確實是思路清楚,執行力強。樂視整個的團隊,大家的精神狀態和隊形不變,狀態特別好。這就是我的判斷。

  判斷什麼呢?判斷領頭人、領袖老賈,判斷他的戰略,判斷他的團隊,就好了。你還判斷什麼呢?當然他就缺錢,因為就是因為缺錢就好辦了,這就是我的判斷。

  第三個事,我們投樂視的商業邏輯。為什麼投房地産以外的行業?首先说一下投資樂視的邏輯,樂視最缺的是錢,怎麼樣讓樂視不缺錢,我們分成兩塊:汽車和非汽車。這次我們解決非汽車,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缺錢,一次性把所有的資金全解決了,缺多少解決多少,這是我的第一個邏輯。第一個故事是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我們把這部分錢解決了。第一個階段談的是,賣一部分老股定增一部分新股,老股增發8.6%,新股是7%,我跟老賈談的價格是110億。后來新增一部分電視的股權、影視的股權,15%和15%,加起來150億。第三個階段后面那50億為什麼放在電視呢?電視、影業都是上市公司的,所以,交易結構就變成這樣了。

  錢數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的第一個商業邏輯,一下子把所有的資金解決了,夠用了,當然是非汽車,汽車是另外一個故事。

  第二個商業邏輯,要改善治理結構,因為好多大佬根本不知道上市是什麼,非上市是什麼,汽車怎麼著,汽車缺錢了以后上市公司的股價也跌,汽車好了以后,股價漲停了。我看了看,生態是一回事,但錢不是一回事。當然治理結構讓大家都放心。除了上市公司,我們都派了董事,手機那邊我們還派了一個監事,要想非汽車不缺錢,得看手機的。所以,我們肯定會全力以赴地支持老賈,我們對樂視投資的邏輯就是這兩個。

  融創為什麼要投非房地産公司?我曾經说過,融創之所以能到今天,去年1500多億,今年肯定會有一個特別大的增長,明年可能會更多。我們這些年在房地産外的投資一分錢沒有,我們也沒+過互聯網,也沒互聯網+過,這個行業就是蓋房子,怎麼加。我們這些年一直是心無旁鶩的一心一意的在干這一個行業,為什麼我們干這個行業特別牛呢?因為都是高端,價格挺高的,量還挺大的,這是樂視要學習的。樂視的質量是高端的,量也很大,但是價格不高。為什麼現在變成兩件事了呢?说來話長,我在很多場合说過,我們就干房地産,不轉型。但我也说過,我們一定要早點想這個事。房地産行業,2015年是8萬個億的銷售,2016年是11.5萬億,今后我估計會保持在11萬億的樣子,增長挺難的。這個行業的特點是大公司很多,小公司難做。我提了一個觀點,今后5到10年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小公司在退出市場,其實我們還有很大的空間。去年前10名占了整個市場份額的17%,今年占了21%左右,但前三名占了8%左右。到40%的時候,大概是四、五萬億的樣子。我想说的是,這5到10年是中國房地産行業,部分企業的鑽石時代,會快速增長。這是我們吃飯的傢伙,這是我們絶對絶對的主業,我們從來沒有,也不可能,不看好這個行業。

  另外,5到10年以后呢?大公司每個人都賣好幾千億,這好幾千億怎麼維持呢?哪那麼多地,地越來越貴。去年10月份以后,公開市場我們基本上沒買地,北京的市場肯定沒問題,但你買了塊貴地肯定有問題,所以,這個行業是有它的風險的。尤其是5到10年以后怎麼辦?確實要研究。其實我們有結論的,我們為了給5到10年以后做准備,應該探索哪個行業,我們是有非常明確的定義的,首先我們是投增量市場,鏈家就是個增量市場,所以我們投鏈家。另外是金融平台,我們看了很多金融公司,為什麼我們沒有下手呢?因為太貴了。

  金融平台是我們要探索的一個方向。另外是資源性的行業,去年我們看了很多礦:鉛鋅銅、電解鋁什麼的。還有一部分,過去衣食住行現在到了消費升級的時代,大娛樂、大體育、大健康,這是我們過去想好要投的事。上周,我們投了鏈家,我們跟鏈家談了一年,第一次说投5個億,我说太少了,要弄就弄50個億。不是一時興起投,很多人想投鏈家,投不進去的。作為融創,必須為5到10年以后做准備,10年以后體外的東西跟房地産的東西應該是差不多量級。所以,這幾個行業我一直都在看。

  我跟老賈一見面,第一反應樂視是個娛樂平台,又是電視,又是電影,大娛樂是我們的戰略方向之一。可能將來還有汽車。我在許多年前投了一個影視公司,虧沒了。

  最后我想说,這個投資對我們很重要。我問了大牛級的人大概有十幾個,有些人是支持我的,有些人給了我很中肯的意見,有的人堅決反對我投。我想说,我已經認真地考慮了他們的意見,我覺得他們的意見不足以顛覆我們這個決策,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樂視,我覺得你們在座的也不了解樂視。我聽了很多意見,很聰明的人,很牛的人,所有的意見我都認真聽了,他們的意見確實是不足以顛覆我們這個決策。

  另外,很多人確實想跟着投,我用一個小時能说服他們樂視怎麼好,因為我了解情況。但時間太緊了,我們有復牌的壓力。在過去我還聽意見说要不要投,今后我不聽任何人的意見了,因為我已經投完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383

你看到的大多數小程序,可能都在做錯誤的事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7/160891.shtml

你看到的大多數小程序,可能都在做錯誤的事情
三節課 三節課

你看到的大多數小程序,可能都在做錯誤的事情

這一版本的小程序,完全不是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所說的這種。

三節課

萬眾矚目的小程序已經上線超過一周。

就像某部不斷預告的電影大片,上映後會在豆瓣被評價一樣,小程序也在“上映”一周後開始接受大家的驗證。

一周內,我們看到了一群小程序開發者搶在“風口”來臨時發布了他們的產品。

一周內,我們看到“得到”的小程序下線了,看到“今日頭條”的小程序“暫停服務”了。

一周內,我們看到大家嘗鮮、轉發之後,再沒聲響了。

在小程序正式面世後的一周,我梳理了一些信息,也做了一些小調查,接下來我會在這篇文章中把我的一些觀察分享給大家,這些觀察包括——

小程序最超出期待的地方是什麽?

到底有多少人每天都會使用小程序?

小程序在“線上”最大的挑戰是什麽?

到底哪些場景更適合被小程序占領?

得到團隊放棄了小程序,背後的原因可能是什麽?

在這個觀察的過程中,我也漸漸有了一個更大的感受:也許你現在看到的絕大多數小程序,都在做錯誤的事情。

接下來,容我一一道來。

一、小程序最超出期待的地方是什麽?

超預期的小程序的頁面加載速度和加載策略,展示了微信小程序團隊“從體驗角度架構產品”的思路。

小程序本月9日淩晨開始上線,一群開發者開始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番。

雖然大家都知道(三節課多次文章也提示)小程序是沒有流量紅利和“風口”期的,但大家還是做好了“第一時間”上架的準備。

以下是我試裝的第一批小程序:

719f63e

小程序給我的一個感覺是:訪問速度超預期。主要有兩個原因:

1. 初次訪問小程序

初次訪問小程序的時候有一些加載的響應等待期,這個等待期的長短根據網絡環境和程序的加載文件大小而有所差異。

但直觀感覺比在手機百度訪問一個頁面、或者通過朋友圈打開一個第三方鏈接的速度來的要快。我猜想這和微信使用的技術框架、統一組件庫和標準化的交互規範帶來的程序運行效率提升有關。

2.短期內重複打開小程序

在短期內(Session有效期)重複打開小程序的話,是沒有加載等待期的。這是因為即使我們關閉了小程序的頁面,回到微信對話框或者朋友圈時,小程序後臺依然還會運營一段時間。這個時間我稱為Session有效期,具體多久我還沒研究。在這期間,用戶再次激活小程序的話,不需要再次加載頁面。這對於打車、共享單車這樣開頭結尾都要使用的程序來說,體驗會比較好。

我記得至今我用手機百度搜索網頁的時候,加載速度長得讓人抓狂。我回憶起曾經用的百度直達號,每次打開網頁app都需要重新刷新一次的尷尬體驗。

我深深感覺在訪問響應速度這點上,直達號死的“實至名歸”。

也許百度的技術很強,也許技術框架高深,但最終技術的歸宿還是得落地到用戶體驗上,在web app上,直達號的響應速度和加載速度都是一直被人詬病的。

我覺得微信小程序在這點上給出了比較好的答卷,相信這部分他們也是做了很多技術工作的。

二、到底有多少人每天都會使用小程序?

一個關於微信小程序的“非典型調查”顯示:67%的用戶只在微信小程序上線時“體驗過一兩次”,只有8%的用戶在堅持每天使用。

為了更好地了解大家對小程序的體驗和持續使用的情況,我在朋友圈發起了一個小型的調查,這個調查是這樣的:

e635694

沒想到,調查發出後,我一共收到了156個朋友圈的好朋友參加,就朋友圈留言來說,算是不低的數字了,一定程度的參考意義是有的。

大家囑咐我一定要把統計結果發給大家,看起來大家都很關註這個話題。下面就是這次調查的結果:

281865d

A選項:約8%的用戶“堅持每天都在用”小程序。

B選項:6%的用戶大概每周會用一次(也就上線一周,所以基本可以和C合並了)。

C選項:67%的用戶是在上線時使用過一兩次,後來沒再記起和繼續使用。

D選項:19%的用戶還沒有關註到小程序,屬於還沒被打擾的一部分人。

這個調查有什麽代表性?

這是一個非典型的抽樣調查,收到的樣本也不算多。但同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首先,我認為在微信的整體7億的用戶群體里,D選項的用戶比例一定比我這個調查的比例要高很多。我相信,7億微信用戶中大部分用戶應該還沒有被小程序“汙染”,但在我的調查里,不足2成的用戶幸存。

這說明我的朋友圈的用戶有典型的運營里說的“創新者和早期采納者”特征。如下圖:

f012bc9

f012bc9

在運營上,我認為存在一類人,他們是創新者和早期采納者,他們常常先用於“早期用戶”、“晚期用戶”使用某一類產品,他們是“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鴨。

回顧互聯網里那些後來大火的產品,早期都有這些用戶的身影,他們常常在一個產品開始的時候使用,在大規模用戶進來之前離開。

我常常用這個方法和這群人來觀察一個產品的發展空間:如果早期這些用戶的口碑很好、活躍度很高、留存率很高,那麽這款產品應該是有機會爆發的。如果這些很挑剔的人都不太喜歡,留存指標很低,那麽產品的叠代路線將很長。

顯然,我的這次調查可以看作是這類用戶的一個反饋。

因為,我的朋友圈里主要是從事互聯網相關工作的朋友,包括但不限於產品、運營、創業朋友,這群人在信息傳播中都是信息流的頭部用戶。

從這個角度看,我的結論可以認為“只有8%的早期采納者每天都在用小程序”,有67%的早期采納者,體驗了一兩次之後就不再用了。

這不算是一個很好的結果。

但這也不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我們後面會說,現在的小程序,其實都是錯誤的。這個數據如果很好反而會有大麻煩。

三、小程序在“線上”最大的挑戰是什麽?

理財、天氣、地鐵、單車、外賣……這是大家提到的最常用的幾個小程序,但更多同學的反饋是:

沒有原生APP好用;

記不起來,還是用原生APP;

原生APP體驗好多了;

......

為什麽大家不用小程序呢?

三節課里最帥最有男生緣的Triple同學說了一句經典的話:“要用小程序就要破釜沈舟,先把APP刪除了!

所以:欲練神功,必先自宮?

這對於普通用戶的習慣挑戰太大,對蘋果App store的挑戰也很大(後面會提到蘋果正在犀利的觀察狀況中……)。

我記得,在2010年前後,阿里巴巴雲計算內部掀起過一場討論:cloud app還是native app將是主流?

當時我參與策劃的一些產品,都堅信cloud app將是大主流,但native app卻依然越來越龐大。

除了體驗、效率等技術問題外,用戶的習慣也是很大的阻礙。

2010年的機會比現在要更好,現在做恐怕用戶習慣挑戰又大了很多很多……

所以,還是那句話:今天的小程序是不正常的。小程序要發力的話,還得過兩個季度。

四、到底哪些場景更適合被小程序占領?

兩個季度後,一個正常的場景可能是這樣的:我們在KFC用小程序點餐。

事實上,目前我們看到的大部分小程序都不是小程序最合適的使用場景。

在微信公開課之後,我曾經在《“性冷淡”的微信小程序與張小龍的野心》一文里提到過,微信是希望用小程序“索引世界”。

所以,獲取流量和入口不是小程序要做的事情。

交易和服務才是!

恰巧我周日陪夫人逛街,期間娃來電話要吃蛋撻,我們就去KFC買了幾個蛋撻,並體驗了一下在線自助購買流程,當時感覺:尼瑪小程序最應該搞定的是KFC和大M啊!

那才是小程序的星辰和大海!

KFC目前已經支持自助下單,配餐後取餐業務(也許支持很久了,原諒我好久沒吃KFC吧),其截圖流程如下:

b5df2bd

這里有幾個問題:

1.響應速度慢:上面第一張圖就是KFC的自有頁面加載,足足等了我8秒!(4G環境,滿格)

2.流程體驗差:雖然登錄註冊弱化了,但每次都要手機驗證。

3.優惠券等促銷使用不便。

4.如果多人一起點餐,團隊聚餐的話,就要了命了!

但這些,都是小程序最容易做的。

我之前在一檔直播節目里舉過一個例子:4個人去吃海底撈,某人掃了一下桌子上的二維碼,然後分享給四個人一起點,各自點自己喜歡吃的。然後下單、優惠券填寫、AA付款,都可以很方便搞定哦。

現在,我覺得小程序先搞定大量連鎖的KFC和麥當勞才是正經事!

試想,在KFC點餐,打開微信掃一下,無需登錄註冊,直接下單,下單時可以分享給幾個朋友一起點餐。點完餐,結算時用卡包里的優惠券,然後再分享給其他人AA付款。

我想,這比其他目前看到的小程序都來的真實!

五、得到團隊放棄小程序,背後的原因可能是什麽?

在這一周內,我們也發現了兩個重要插曲:羅輯思維的得到小程序下架了、今日頭條的小程序也暫停了服務。

這引起了大家的好奇:這是得到和今日頭條的主動選擇還是被動接受呢?

頭條號在1月15日暫停了服務,但我16號早晨看到已經恢複使用狀態。

597088b

所以今日頭條小程序只是在做“俯臥撐”,不是長期的決策。

但另一個開發者——羅輯思維的得到小程序似乎做出來了一個主動的決策:

f70283e

雖然羅輯思維和羅胖在業務上做的是知識的搬運工,媒體屬性很重,但得到團隊的技術和產品路線還是很“不傻逼”的!

“不傻逼”不是我說的,是得到聯合創始人快刀青衣老師的話。

“我們做得到app的時候,很多人讓我們不要做,說app做不好的”,快刀說,“你們做不好,又不代表我們做不好!”

可見得到在產品技術路線上是有自己獨立且成熟的判斷的。

那麽這次得到下架小程序是什麽原因呢?羅輯思維內部人士三緘其口,讓大家充滿好奇。

但另外一些知識類的小程序遭遇到的“提交被拒絕”這件事則可能側面說明了羅輯思維下線的原因:

f12b34c

這可能是一個真實的原因。

聯想起之前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提到的遊戲、直播等虛擬服務暫不開放小程序服務,也顯示了微信在有意避免與App store在付費購買、內部付費和付費下載等業務上的沖突。

微信在小程序上多次和蘋果官方發生了沖突,早前“應用號”被傳應蘋果要求改為“小程序”,後又在小程序服務品類上有著嚴格限制,主要原因還是蘋果為了守住其年流水400億美金的業務。

可想象的一點是,微信的小程序在目前的模式下會遭遇到蘋果的不斷限制,因為本質上微信小程序的使用要“揮刀自宮”,卸載原生APP,並且容易跳出蘋果的購買/支付生態。

所以,給小程序留下的一個很大的缺口還是:線下服務!

我也再次確定一下本文的一個觀點:現在我們見到的小程序都不是微信團隊真正要做的小程序,至少不是第一階段要做的。

我想,再過兩個季度,等微信官方對線下一些典型的頭部服務者BD完成後,微信連接服務和交易這件事就該有些眉目了。

純線上的開發者們,可以先緩緩了!

最後,再次給大家做一個總結:

1.這一版本的小程序,完全不是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說的那種。

嘴上說不要,身體卻急不可耐——這可能是微信小程序目前最大的矛盾。

目前的小程序還是在引流、入口層面想象,但微信小程序真實的場景一定是連接服務+交易。

微信小程序≠流量

微信小程序=服務+交易

我猜,在蘋果的壓力和目前的數據表現情況下,微信一定會加快去往線下的節奏。

2.對天氣的預報沒改變天氣,但對小程序的猜測卻可能正在改變小程序的產品路線。

天氣預報無法改變天氣的現實,但顯然,全行業對於微信小程序的觀察、預測和反饋正在改變小程序的路線。

微信小程序在宣布之後的一年後上線,從技術和產品的角度來說,完全是不符合產品研發節奏的,我相信這也不是技術性的問題所帶來的開發滯後。

節奏滯後的原因應該就是路線問題的不確定。這也很好理解,當一款產品在所有老板、同行、從業者和媒體人都關註、討論、指手畫腳的時候,哪個產品經理能hold住呢?

但數據會告訴大家一些事情。

3.拉新(獲客)、留存(活躍)、變現(交易),小程序的重點在哪?

運營一共有三個核心的節點:拉新、留存和變現。

小程序如果不在前兩個,那一定在後一個,因為必須得滿足一個節點,否則其價值不成立。

所以,我的看法依然是:小程序=交易+服務。

而在線的虛擬交易和服務顯然是不被蘋果所支持的,所以只能往線下走咯。

4.索引世界,所以現在做的都是錯的?

按照目前的理解,小程序要索引真實世界的服務,所以應該說其重點還是線下,下沈到服務里面去。

那麽現在的小程序可能都是錯的,再加強投入也是浪費資源。相反,在線下布局的服務提供者應該抓緊時間使用小程序提升服務效率。

廣大的二三線市場將迎來利好,微信小程序的公開課可以全國巡演了,我是不是要上山下鄉去宣講了呢?:)

小程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17

UGC短視頻三段論:大家都在做,背後的原因是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26/163315.shtml

UGC短視頻三段論:大家都在做,背後的原因是什麽?
一個胖子的世界 一個胖子的世界

UGC短視頻三段論:大家都在做,背後的原因是什麽?

為什麽UGC短視頻,之前做的時候都沒火起來?為什麽之前火起來的只是長視頻和PGC短視頻?今天,UGC短視頻三段論,為你揭秘背後的原因。

來源 | 一個胖子的世界(ID:we_the_people)

文  | 柳胖胖

平臺們做UGC短視頻,也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今日頭條的火山小視頻,從快手挖來天佑的那一刻,其實就錯了。

頭條可以把火山小視頻接入App內成為主tab之一,但頭條最缺的是什麽?是社交ID,是關系鏈;頭條最不缺的是播放量,是內容。

而天佑能帶來的只有量和內容,跟著天佑來的粉絲不會成為產品的用戶,他們是跟著天佑到處跑的。或者,他們本來也就是頭條的用戶。

為什麽快手被挖了平臺一哥,反而很淡定?這事要是發生在互挖頭牌成風的遊戲直播領域(虎牙鬥魚熊貓),勢必激起遍地驚瀾。

因為快手的創始人很早就明白,必須做和微博“維護大V和粉絲之間的關系”不一樣的事,否則不論是什麽形式(圖文、短視頻或直播)都逃不出微博的手掌心,因此才定位在幫助“低線城市的普通人自我發聲,記錄和分享生活的平臺”

快手上不是不會出現網紅,相反快手上有大量的原生網紅,但快手不會把重心放在“讓頭部網紅和他的粉絲之間更好地互動”,那是微博擅長的事。

同樣是面對平臺一姐阿冷的離開,陌陌的反應也類似。

陌陌的定位並非一個“頭部網紅和他的粉絲之間互動的直播平臺”,讓普通人通過短視頻和直播提高開放式社交關系的社交效率,才是其用戶量(月活8520萬)能不斷突破天花板的原因。

62

陌陌CEO唐巖在2017Q1的財報電話會議里提到:“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平臺上越來越多的普通用戶開始習慣於通過視頻來表達自我、記錄生活,這些娛樂化的視頻內容以及大量普通用戶出於社交目的的自然分享共同構建了一個豐富的內容生態,令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滿足陌陌用戶與人互動交流的核心訴求。"

而微博做Story的目的,其實意在社交。新浪UC敗了,微博私信敗了,但這家公司做社交的心其實沒死。

何以見得?一方面,Story對微博社交媒體的定位和機構運營(MCN)的模式基本沒有幫助。

傳播上,無法達到最高效率(24小時自動刪除),內容上,也限制了專業生產者的發揮(錄制時間有限)。

由此導致,在現在的微博上混得最好的那些明星和V們,無法從這個產品中受益,對這些人來說,還不如繼續用秒拍。

另一方面,這是一個更適合年輕普通用戶的產品。我們從Snap的發家史中可以知道,粗糙的限時即焚的短視頻內容,可以大大降低用戶的生產門檻和心理預期(相對於會永久留存的發在臉書和朋友圈里的精美內容)。

這類的短視頻內容,不那麽精致又很快會消失,只有現實生活中認識你或者想和你交朋友的人,才會關心。

以上,就是最前面提到的,各個平臺雖然都在做UGC短視頻,但這本身只是一種手段,背後的目的才是我們應該關註的。

但是,為什麽UGC短視頻這個東西,之前做的時候都沒火起來,做的人都死得差不多了,為什麽之前火起來的是長視頻(優土等)和PGC短視頻(秒拍等)?

主要有如下三方面因素的影響:

1)創作門檻

2)內容調性

3)平臺分發

1. 創作門檻

博客真的讓中國人人都成為作家了嗎?其實並沒有。

博客之前,寫作權掌握在報紙雜誌的編輯手里。博客之後,創作門檻是低了,但能夠長期輸出精品內容的,還是那批紙媒作家。博客類產品的本質,其實是一個PGC圖文平臺。

直到微博的誕生才解放了創作生產力,人人都有機會成為段子手,微博類產品的本質是一個UGC圖文平臺。

從PC時代開始的長視頻平臺,UGC類內容根本不可能跟電影和電視劇去競爭。土豆嘗試過,敗得很幹凈。

直到智能手機出現,結合用戶碎片化的使用場景,才讓PGC短視頻平臺有了生存的空間。

比如秒拍+微博的組合,通過對明星和網紅的成功運營,成了PGC短視頻平臺中的翹楚。

回過頭來說圖文,微博這種形式就是創作的最低門檻了嗎?非也!

三四五線城市的人,可能連打個140字都嫌困難。通過拍攝視頻的形式,記錄和表達自己,對他們來說更容易。

所以說快手就是低線城市用戶眼里的“微博”,通過持續將平臺重心完全放在真正的普通用戶身上,打造出了一家UGC短視頻平臺。

2. 社區調性

但凡要做成真正的UGC產品,必然會形成一個社區,這是一切的基礎。

然而,如果社區調性太高,最終可能只是做成了一個小眾UGC社區,比如知乎和豆瓣。因為內容的高品質,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候都不敢說話了,連消費這上面的內容可能都是一件奢侈的事。

當然,小有小的好,早期用戶恨不得不要有太多人進來破壞了“最初的美好”,但平臺的商業化也因此容易遇到麻煩。

想要獲得更多用戶的青睞,社區調性就不能太高,得迎合網民更“底層”的需求,雖然這經常容易被業界認為low,比如貼吧和QQ空間。

陌陌基於豐富其社交場景的前提,社區調性也把握得不錯,因為平臺始終關註的是普通用戶的短視頻和直播內容,而並非頭部網紅的吸粉和變現,陌陌的直播並不僅僅是一種新型的娛樂服務,更加是一種帶有濃厚社區氛圍的社交體驗。

72

陌陌的日活用戶里,消費直播的已經占到了23%,消費短視頻的已經占到了46%,但是唐巖在電話會議里仍然強調的是:“作為一個社交平臺,相對播放量本身,我們更加關註用戶基於短視頻的互動行為,例如相當數量的視頻點擊會直接帶來個人資料頁的查看,以便觀眾從更多側面更加立體地認識視頻背後的人,從來帶來進一步互動的可能性。”

社區的本質,是內容和關系,而短視頻或者直播只是其表現形式。

而如果說快手占據了中國社區調性里的最底端,相信沒人會否認這一點,而由此也為快手帶來一好一壞。

好的方面是,伯通老師的一篇文章提到:“你打開任何一個平臺,撲面而來都是性感女神嬌美嫩模從頭到腳武裝到牙齒連直播話筒都上萬一個,你還敢把自己的視頻傳上去嗎?你能承受上傳視頻後的結果嗎?”

社區調性的low,換來的是UGC生態的爆發。這本質上也相當於降低了用戶的創作門檻,讓用戶變得更敢“說”了。

壞的方面是,由於調性過low,快手遭遇商業化變現方面的問題,比如KA品牌不敢在其上投放,只能尋找中低端廣告主。而據悉,其正在嘗試面向SME的自助信息流廣告投放系統。

頭條旗下現在正火的另一款產品抖音,一進入首頁的推薦,歐美電音範,精致的編舞,高顏值的表演者,這讓一個普通用戶看過後哪還敢上傳自己的作品?

內容調性偏高,使得抖音本質上還是一個PGC短視頻平臺,看好其在音樂行業的獨立發展,但對頭條最缺乏的社交ID和關系鏈,抖音不會有多大幫助。

3. 內容分發

創作門檻低了,用戶有合適的方式創作內容;社區調性不錯,用戶也更願意參與內容生產了,這時的關鍵部分,就是內容分發的效率了。

73

秒拍副總裁劉新征曾表示,盡管 UGC 貢獻了秒拍90%以上的內容,但是從播放量看,排名靠前的 PGC 內容占比90%。

同樣的問題發生在秒拍的兄弟產品小咖秀身上,通過明星運營強推對嘴型表演,它給了用戶一個拍攝的理由,但用戶拍出來的東西卻沒人看。

存在感,是一線城市的威廉姆和五線城市的狗娃,共同的訴求。

今日頭條的體量很大,而且借助機器算法,分發也足夠高效,PGC短視頻把在線時長也做起來了。但頭條依然是一對多的分發邏輯,並沒有解決大量僅僅消費內容的普通用戶的社交ID和關系鏈的問題。

而沒有這兩者,何談需要普通用戶上傳內容的UGC生態呢?

對標快手的火山小視頻,應該更多關註普通用戶的內容創作,而不是天佑這些大主播。並且,補貼創作者的計劃只會對PGC機構產生激勵,而要形成UGC氛圍,必須讓普通用戶獲得足夠的存在感。

陌陌通過自家獨有的“位置”,進行附近的短視頻和直播內容的分發,來解決分發效率的問題,陌陌基於距離和位置,做了很多算法上的優化。

做直播和短視頻這麽久以來,陌陌始終不曾成為頭部網紅主導的PGC平臺。陌陌平臺的主心骨是一批腰部的內容生產者(占到平臺的50%),而這些人全部都是兼職生產內容。

但就算這樣,陌陌的直播收入還是同比增長了1263%,其中,前十大公會對直播收入的貢獻只占3%左右。

而快手,在產品需求上更接近微博,在分發邏輯上更接近頭條。

通過興趣推薦和熱門標簽,快手會根據你看過的內容不斷推薦更多內容給你。而同城這個維度,類似陌陌的“附近”,但淡化了距離的概念,是一個非常適合低線城市用戶(老鄉們)尋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的好方式。

並且經我觀察,大部分普通用戶在快手上發的視頻,播放量和互動數都要遠超其粉絲數。這說明,平臺在內容分發上是真正照顧普通用戶的。

一個平臺,如果想做UGC短視頻,在解決門檻和調性問題,擁有了海量的UGC內容之後,讓90%的UGC內容在播放量上占到平臺整體的90%,這事可能就要成了。

快手 UGC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6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