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農產品價格下跌較為兇猛,算的上是宏觀投資領域表現最差的部門,但值得註意的是幾乎所有主要農產品在技術指標上都已經進入了超賣狀態。
知名金融博客the short side of long認為,雖然農產品價格還處在下降趨勢中,但已經快要接近底部。
在Sentimentrader提供的的市場情緒指數中,6中主要農產品中有5種都接近或處在歷史低位。上一次出現類似的極端情況是在去年底今年初,隨後農業指數ETF-ELEMENTS(RJA)在三個月內大漲了16%。不過這並不是說現在已經達到底部,而是意味著形成底部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在部分亞洲國家忙於抗通脹之際,西班牙消費者物價卻正以2009年來的最快速度下跌。這是因為不斷下滑的工資水平抑制了零售品消費需求。(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西班牙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下滑1.5%,剔除能源和新鮮食品價格的核心物價指數漲幅為零。7月調和物價指數同比下滑0.4%,預期為下滑0.3%。
彭博新聞社援引花旗經濟學家Giada Giani稱:“他們做的還不夠。核心物價漲幅為零,這在很多定義中都已被視為通貨緊縮了。”
經濟學界關於通縮緊縮的定義並未達成一致,多數學者認為CPI連降三個月就可視為通縮。
目前,西班牙正走出長達五年的經濟萎靡。該國二季度GDP同比增長1.2%。經濟學家們預計,西班牙經濟增速將在明年達到1.5%。
昨日數據公布後,西班牙和意大利國債收益率雙雙跌至紀錄低位附近。西班牙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2.5個基點,至2.455%,意大利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滑2個基點,至2.63%。目前兩者均處於紀錄低位。
實際上,不僅是西班牙,歐元區多個成員國都籠罩在通縮陰影當中。德國7月CPI環比僅增0.3%,法國CPI則環比下降0.3%。
物價增速疲軟意味著消費需求不振 ,威脅歐元區若隱若現的經濟複蘇。本月,對於經濟前景的憂慮就曾令德國兩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負數。這表明投資者寧願貼錢持有德國國債,也不願冒險持有可能貶值的其他高收益、高風險資產。
英國G Plus Economics Ltd.首席經濟學家Lena Komileva認為,德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也跌向1%的極低水平,暗示著投資者並不相信歐洲央行在將通脹拉回正常軌道方面所做的努力是足夠的。
華爾街見聞網站提及,經濟學家們預計,歐元區通脹水平明年可能為1.2%,仍低於歐央行設定的2%通脹目標。
今日下午17:00,歐元區7月CPI、二季度GDP初值等就將出爐。
在一份聲明中,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聲稱,2008年金融危機實際上比1930年大危機更嚴重。(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8月22日,作為2008年政府援救美國國際集團(AIG)訴訟的一部分,伯南克向美國聯邦索賠法院(U.S. Court of Federal Claims)提供聲明。伯南克稱,
2008年9月和10月是全球歷史上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包括大蕭條在內。在美國最重要的金融機構中,有12家面臨在1-2周內倒閉的風險。
前財政部長Timothy Geithner在一份聲明中做出了類似的、世界末日的評估。他說,9月6日到9月22日,經濟本質上處於“自由落體狀態”。
由AIG前主席Maurice Hank Greenberg運營的Starr International Co於2011年起訴美國政府,要求數十億美元的賠償。Starr表示,政府1820億美元的救助和AIG資產的出售是違憲的。
當被問及政府為什麽必須援助AIG時,伯南克表示,
AIG的死亡將是一場災難。這可能導致1930年代那樣的全球金融和經濟崩潰,給生產、收入和勞動力市場造成災難性影響。
伯南克還認為,AIG的整體業務是可行的,問題只要集中在金融產品部。伯南克稱,
我們評估認為,AIG有足夠的抵押品來償還貸款。
美聯儲於2012年8月出售了其持有的最後一部分AIG資產。
美國財長盧近日致函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警告稱中國近期針對外資企業的一系列反壟斷調查可能嚴重影響中美關系。(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曉信函內容的人士消息稱,盧在信中還稱,中國近期對外資企業的反壟斷調查可能令外國知識產權貶值。
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中國正掀起反壟斷調查風潮,針對汽車行業的調查力度尤為空前。包括美國企業微軟和高通在內的至少30家外國企業接受了反壟斷調查。
去年初以來,我國開出了6張上億元的反壟斷罰單,罰金總計將近30億元。
《華爾街日報》報道還稱,此前,國際商業遊說團體已經就一系列反壟斷和定價調查提出投訴。這些團體認為,相關調查不公正地針對外國公司。這些團體稱,中國官員向企業高管施加壓力,要求他們不要就指控提出辯駁。這些團體還表示,相關調查是不公正的,目的在於保護中國本土企業,而不是建設自由市場經濟。
美國財政部曾今年7月表示,中國官員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會議上承認,競爭性政策的目標正是改善消費者福利和經濟效率,而不是為了惠及單個的公司或行業;競爭性法律的貫徹實施過程應當公平、客觀、透明、一視同仁。
美國商會上周在報告中表示,中國歧視性地使用已實施六年之久的反壟斷法“可以說是違背了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做出的承諾。今年8月份,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表示,聽到一些歐洲企業講述了“令人擔憂”的情況,即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對其使用恐嚇手段,並阻撓企業聘請外部律師。
而中國高層表示,他們平等對待外國企業和本土企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周表示,中國仍然歡迎國際投資者。反壟斷調查所涉及到的外國企業只占到10%,說明這並非針對外企。
據美國商會駐上海商會發布的一篇報告稱,汪洋上周在廈門向外企負責人表示,他沒有不公平地針對外國公司。該報告還引述汪洋的話稱,對外國公司的罰款金額比對中國國內公司更低,並且對國內公司的調查更為嚴格。
中國當局暫未回應置評請求。當被要求確認該報道時,美國財政部拒絕發表評論。
中國信貸收縮有多嚴重?
中國官方的最新數據顯示,8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從7月3850億元的低點大幅反彈至7030億元,而8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盡管回升至9570億元,但同比仍然少增了6270億元。因此,8月整體信貸余額(剔除股票融資的社會融資規模余額)同比增速從7月的16.4%進一步放緩至15.5%,瑞銀證券估算的信貸擴張度(季調後3個月移動平均的新增信貸占GDP 比重)也降至21%左右(見圖1&2)。
7月社會融資規模大滑坡已使許多投資者擔心信貸急劇收縮,8月整體信貸余額同比增速又進一步放緩,那麽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經濟正經歷著信貸急劇收縮呢?瑞銀給出了否定的回答:
首先,我們認為決策層和央行毫無疑問希望保持穩健、適度的信貸增長以幫助實現經濟增長目標,這一立場決策層已多次重申。此外,8月前三周四大行新增貸款持續疲弱、直到月底才突然沖刺,且短期票據融資在8 月份大幅增長,這些都側面印證了決策層加強窗口指導、要求銀行加快貸款投放。政策意誌直接推動了人民幣新增貸款反彈。
其次,我們認為社會融資規模的低迷可能誇大了整體信貸的疲弱程度。最近幾個月,決策層通過整頓同業業務和信托業,清理了影子銀行融資鏈條中不必要的、推高信貸和存款規模的“通道”、“過橋”環節,銀行承兌匯票也相應地受到沖擊。由於涵蓋了許多這樣的中間環節,社會融資規模經常擴大了整體信貸上下波動的幅度。8 月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少增的6270 億元當中,銀行承兌匯票同比少增了4170 億元,信托貸款同比少增1720 億元,委托貸款同比少增1190 億元。
此外,我們認為監管收緊促使一些“影子銀行”業務轉變為尚未計入社會融資規模的新模式。例如截止今年6 月底,證券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已從2013 年底的5.3 萬億迅速增長至6.8 萬億,另外許多基金公司子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也快速擴張。這些業務背後的基礎資產往往是信托收益權或其他非標信貸資產證券化。雖然這當中的一部分計入了銀行表內,但仍有不少並未計入社會融資規模。
存款變動也大致符合上述判斷。8 月新增存款僅為1080億,同比少增7000億元,主要受制於理財產品和貨幣市場基金快速發展所導致的存款脫媒。另外,銀行承兌匯票收縮也導致相關保證金存款減少,加劇了存款流失。
總體來看,整體信貸增速的確在放緩,但幅度較溫和、並非急劇收縮。信貸增速放緩一方面反映了信貸需求隨整體經濟和內需下滑而減弱、尤其是對新增信貸需求較大的房地產活動持續低迷。另一方面,出於對整個宏觀形勢和資產質量惡化的擔憂,銀行的風險偏好可能也有所降低。
政策展望
雖然部分投資者可能會因為8月社會融資規模持續疲弱而擔心信貸急劇收縮,但瑞銀認為新增銀行貸款顯著反彈更能反映決策層的政策意圖。展望未來,瑞銀預計決策層可能會繼續通過定向操作來保持適度寬松的流動性和信貸環境、以支持經濟增長,盡管短期內可能不會有進一步的動作。隨著影子銀行監管進一步收緊,決策層可能需要更小心地提防信貸意外收緊,並在必要時適當放松表內貸款額度、擴大債券發行規模。考慮到四季度經濟增長可能會因房地產建設活動再次下滑而進一步放緩,決策層屆時可能會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如定向降低房貸利率甚至小幅下調貸款基準利率。(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國際棉花價格已經跌至閾值下方,將促使美國政府向種植棉花的農民發放補助幫助其償還貸款。
中美兩國分別是全球最大的棉花進口國和出口國,中國需求下降且美國產出上升料推動本棉花季結束前,全球棉花產出剩余達到歷史最高,這令棉花期貨價格跌至近五年新低。棉花季始於8月1日。
為了幫助農民覆蓋種植成本,美國聯邦政府以52美分/磅的利率向棉花種植者提供9個月的無追索權農業生產貸款。美國農業部(USDA)計算,未來一周調整後的國際棉價為50.94美分/磅。
當國際棉價跌至貸款利率下方,美國政府允許農民以當前的國際棉價償還貸款,而非以他們獲得貸款時的價格。農民也可以選擇放棄以抵押農作物還貸款,只接受USDA的補貼(補貼金額相當於貸款利率與他們出售棉花時的國際棉價之差)。據USDA網站公布的數據,當前棉花種植農未償還的聯邦貸款為2430萬美元。分析師表示,隨著下月棉花收儲季的到來,該數字料會上升。
據USDA,上一次政府需要補貼農民還要追溯到2009年,總計貼了550萬美元。1999年至2009年間,美國政府每年給生產指定農作物農民的貸款計劃成本為3.32億美元。由於當市場價格低於借貸率和利息之和時,農民可以以抵押的農作物償還貸款,也可以只接受補貼,因此違約的貸款很少。
自中國上周表示,明年將減少棉花進口後,ICE 12月交割的棉花合約價格周四跌至61.40美分/磅,為2009年10月2日以來最低結算價。
中國發改委本周初表示,明年將根據國內棉花供需形勢做好棉花進口的相關工作,除發放按照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89.4萬噸關稅進口配額、滿足紡織配棉等需要外,不再增發進口配額,並引導國內紡織企業多使用國產棉。
分析師也下調了棉花需求預期。法國興業銀行將本棉花季(始於8月1日)中國棉花進口預期下調30%,至560萬捆。
許多棉花交易員預計中國會減少2015年棉花進口,但量不會太大。自2011年底棉價大幅上漲後,中國一直在收儲棉花。但買入水平一直被看成是不可持續的,特別是當中國經濟遇冷時。美國政府預計本季美國棉花產出將增長28%,而今年棉價將下跌27%。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今日表示,金融改革短期內會對銀行業的經營模式和盈利能力帶來嚴重沖擊,對中小商業銀行來說是一種壓力測試。
王兆星在金融街論壇上稱,金融改革需要將改革實施的力度與市場主體可承受的程度結合起來,既確保改革穩妥有序推進,又同步關註金融體系發展的穩健性和風險變化的多樣性。
他指出:
深化金融改革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提高金融配置效率,打破不合時宜的限制,打破限制金融創新的一些金融管制。
對未來金融創新方向,王兆星稱,銀監會將探索擴大資產證券化中基礎資產範圍,鼓勵三農、小微企業、西部開發等信貸資產支持的證券,對此,銀監會將持續推進。
央行近日召開會議也表示,將在各項工作中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為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王兆星指出,金融創新應該是規範化的創新,不應該超越金融機構自我的風險管控能力,更不應該成為對監管法規和監管標準的突破和規避,必須把握好金融創新與防範風險的平衡,做到鼓勵與規範並舉。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陸磊稱,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帶來宏觀沖擊和微觀的結構性沖擊,需要重新對互聯網金融進行評價和設計監管模式。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