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开心麻花:小剧场话剧的“大”尝试

1 : GS(14)@2010-11-06 13:21:27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106/163449.html
    对于一家没有政府支持的民营文化公司,是如何连续7年为观众不断制造快乐,并实现盈利的呢?
               
           舞台剧眼下正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上演得如火如荼。这类舞台剧以令人发笑为卖点,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另类的休闲娱乐方式。虽然话剧圈里不少编导对这类“都市搞笑剧”不屑一顾,但却不妨碍它成为文化投资人的一片“热土”。
  在诸多活跃着的戏剧工作室里,北京开心麻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心麻花),在别人都为80~200人的小剧场打拼时,它却主攻800~1200人的大剧场市场,不但站住了脚,还实现了盈利。
  对于一家没有政府支持的民营文化公司,是如何连续7年为观众不断制造快乐,并实现盈利的呢?
  误打误撞的“大剧”尝试
  传统的话剧或舞台剧都是在框式剧场中演出,一般可容纳观众800~1200人,而随着近年来中西方对舞台剧的新探索,小剧场话剧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大剧场能容纳的观众是小剧场的10倍,但是制作成本可能要翻20倍甚至更多。”容燕经营着一家布景公司,常常承接一些舞台剧的布景工作。
  “时空交替,地点转换,往往都需要撤台转换布景,常见的是两组布景,也有三四组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运用有效地配合表演。”容燕说。大剧场制作要比小剧场舞台剧复杂得多。
  一位话剧圈的投资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虽然舞台剧是文化投资人的热土,但是投入少,回报也很低,如果单场剧制作成本超过1万元,就只能赔钱。不过,即便这样也无法阻止投资人对这一领域的投资热情,纷纷涌向小剧场演出试水。
  先期使用大剧场并以小剧场话剧为主要演出模式,近而实现盈利的开心麻花属于少有的成功者。
  据开心麻花的创始人张晨回忆说:“当初决定做舞台剧,也没想那么多,第一部剧就是在中戏逸夫剧场演出的,之后渐渐熟悉了大剧场的制作营销模式,就这么一直走下去了。”
  当初麻花团队的管理层曾坚定地认为,投资大剧场话剧,虽然制作成本是小剧场话剧的20倍,但票房收入也能达到10倍甚至更多,运作下来却发现,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在话剧不温不火的那几年,空座率非常之高,还有很大一部分赠票,一场戏下来票房收入只有屈屈几千元,可谓是“高风险低回报”。
  如何解决高风险成为管理层面临的首要问题。开心麻花的解决方法是靠公司化运作,一方面引入制片人负责制,由制片人负责各自项目的成本控制,同时制片人相互之间也要竞争。另一方面,坚持中低票价策略,保证票房。
  一般的小剧场话剧一轮的演出约在10~15场, 必须在这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收支平衡。但是麻花的很多剧轮次概念并不清晰,演出场次多,平摊了很大一部分制作成本。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演出,演员越演越纯熟,观众的口碑更高了,就越加吸引观众,带动了票房和票价提升。
  麻花的一部戏能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演出过百场,这在很多剧团是不敢想象的。有人指责开心麻花缺少足够的新戏支撑,每天重复上演同一部戏,靠量堆积不是个办法,早晚有一天观众会反感。但是张晨认为,近年来麻花推出的新戏速度和质量都明显提升,在经典作品与创新作品之间取得了平衡,票房一直保持得不错。“话剧此前一直是小众,还有更大的空间让新观众走进剧场。”张晨说。
  逃离北上广
  话剧圈里人都说,目前在中国,只有北京、上海和广州有小剧场话剧生存的土壤:北京有传统的文化积淀,但是商业化程度不如上海;买票看戏是上海小白领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而广州也有不错的群众基础。
  虽然如此,但是一些剧团仍纷纷把自己的经典之作带向全国各个城市进行巡演,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舞台剧。“巡演的成本要大大高于固定在一地的成本,因此多数必须有赞助,或以公益的形式演出。”该话剧圈投资人对记者说。
  就在2011年贺岁档临近时,开心麻花将他们的经典之作《白日梦》和《江湖学院》带到了外地演出,并成立了天津分公司,准备让“麻花”在传统的“麻花之都”落地生根,让天津观众开心地吃麻花、看麻花。
 张晨坦陈,这次对新兴市场的“开荒”工作,难度不小。在票价上,开心麻花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了适当下调,但是如何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买票看戏,还需要时间。
  对于在天津这类新兴市场,开心麻花的管理团队做好了赔钱的准备。当初北京市场就是赔了两年之后才渐有起色,在天津可以借鉴北京的经验,它会比北京更早盈利,张晨对此很有信心。
  在记者采访开心麻花时,排练场的院中停放着几辆漂亮的MINI Cooper。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宝马公司看好了开心麻花的舞台剧市场,投钱进行了广告植入尝试,而2009年是奔驰Smart与麻花合作,上述合作都是这些公司的工作人员在看过麻花的戏后主动找到他们谈的。
  虽然植入式广告目前已经成为舞台剧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但在张晨看来,这并不意味着舞台剧新的春天来到了。“对定制化开发的期望值不能太高,仅占市场的1/3到1/2的份额,核心还是要把自己的主业做好,否则过多的商业广告植入只会令观众厌烦。”
  北京银基一邦行文化投资有限公司CEO周立兵认为,现在为客户订制植入式广告,往往从剧本创作阶段就开始介入,话剧受众群虽小,但是更加看重受众质量。“相比其他的小剧场话剧,开心麻花的受众群体面广,演出场次多,这是大品牌热衷合作的主要原因。”而周立兵认为,舞台剧的商业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全国性地演出会比单一地方剧演出更受到广告客户的欢迎。
  压宝音乐剧
  随着开心麻花被广大观众熟知,不仅有品牌广告商找到他们,也有话剧的投资客们找到他们,但是开心麻花都婉拒了。“条件成熟的时候,开心麻花自然会考虑引入风险投资。”张晨解释,对于之前的婉拒,是因为麻花还处于新生阶段,时机并不成熟,接下来的重点是开拓新兴市场,并准备在音乐剧方面大发展。
  几年的运营经验让开心麻花的管理团队深切地感受到,以话剧为基础向其他剧种进行复制的相融性很低,发展节奏远不像IT行业那般能够在各个方向爆炸式发展。尽管复制性不高,但受众在文化领域的消费需求却在扩大,为了抢占市场,他们不得不加快融资,以寻找向演出市场多个方向大规模扩张的可能。
  虽然目前舞台剧仍以话剧为主,但是开心麻花已开始向音乐剧拓展,“在市场上投放一种新的产品,至少能够在影响力上获得领先。”而《白日梦》正是这样一部音乐剧。经过7年深耕北京市场,开心麻花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热心观众。张晨相信,音乐剧能够更深刻地影响他们。因为在音乐剧当中,有更多原创内容,不仅如此,借助音乐传播比单一的台词传播更加多元。
  “音乐旋律、歌词内容、演奏方式等,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开心麻花的观众以年轻人居多,他们充满着活力,一场剧下来,其中的旋律、歌词就很可能被他们学会,随意地哼唱,甚至是借此改编,都有很大的空间,而这都是基于某部音乐剧而来的,影响力自然放大了许多。”戏剧圈投资人也很看好音乐剧的发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443

拉夏贝尔:本土化ZARA尝试

1 : GS(14)@2011-01-15 17:03:39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114/180490.html

在法国,有一条风情小街叫La Chapelle,如果将法国浪漫和时尚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人的服装设计相结合,市场前景会相当广阔。

  不完全照搬ZARA的快时尚模式,重点在大型百货商场内开店,而非综合街边直营店

   在法国,有一条风情小街叫La Chapelle(中译名为:拉夏贝尔)。12年前,邢加兴就居住在这条充满法国文化风情的小街上。当他构思一个服装品牌时,这段经历让他灵感涌现,如果将法国浪漫和时尚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人的服装设计相结合,市场前景会相当广阔。于是一个带着些许法国风情的女装品牌“拉夏贝尔”就这样诞生了。

  这个有意模仿ZARA定位的本土快时尚品牌,到2010年的门店数量已达到900多家,并计划在2011年拓展到1400家。近日,联想投资宣布向拉夏贝尔注资千万美元,“在我们看来,拉夏贝尔应当是具备在大海中当鲨鱼的潜质,而不仅仅是在池塘中做大鱼。”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李家庆道出了对拉夏贝尔投资前景的期待。

  少女装试水ZARA模式

  1998年以前,邢加兴做的是服装品牌代理生意。然而,他越来越发现:代理品牌的货品供应已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于是,邢加兴开始萌发了创建一个自己的服装品牌的想法。

  凭借多年在女装行业打拼的经历,邢加兴发现:中国市场上尽管已经有众多淑女装品牌,但这些品牌主要是来自于欧美或中国香港地区,对内地女性消费习惯和审美心理的认知都并不完全到位。而当时,本土也并没有专门针对少女的服装品牌,因此,邢加兴决定将拉夏贝尔定位于少淑女装(即年轻女性中比较成熟的年龄段,大概在25岁到30岁之间,服装类型偏优雅,不张扬)。

  那年,邢加兴只有27岁。邢加兴说,这一定位基本上与自己年龄相仿,因此更容易把握品牌风格。“刚开始的时候,公司只有两三个设计师,款式比较少,一个款式卖得好就会不断翻单。”在公司创立第二年,他开始带领着设计师去欧洲考察市场,十多年下来,基本上把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都跑遍了。“设计师们在看服装,而我除了看服装之外,主要看的是模式,即公司的运营模式。”邢加兴表示,学习国外品牌运营模式,而不仅仅是服装款式,是拉夏贝尔能快速走到今天的关键一步。

  在发展模式上,拉夏贝尔也是在一边发展,一边调整。

  最初由于资本的限制,拉夏贝尔实行的是经销商代理制。虽然扩张得很快,但经过层层分割后厂家利润很薄。“少女装市场竞争激烈,经销商是比较难生存的,特别是在一二线市场。我们只能将渠道下沉到更偏远的地区。然而,我觉得从长期来看,对品牌的发展并不利。”邢加兴说。

  在多次往返欧洲后,邢加兴注意到以ZARA为代表的快时尚运营模式。“当时,ZARA在全球以及在中国服装行业中并没现在的知名度,但它的模式已经很成功了。”邢加兴决定在拉夏贝尔身上复制ZARA“综合街边直营店 快时尚”的发展模式。于是,从2002年开始,拉夏贝尔逐渐弱化经销商加盟,并逐渐转向一二线市场,并以直营的方式慢慢向三线市场渗透。

  采取直营只是表面上改变了运营模式,但要想取得成功还需要借助产品快速的跟进。

  既然定位于快时尚,就需要快速满足消费者风格求变的消费需求。为适应这种需求,拉夏贝尔的设计师按照每两个星期出一批新款的要求来进行服装更新,由于需要生产、发货、分货等流程,因此一般设计师会提前一年设计,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对潮流有极为准确的预测。

  邢加兴说,为了保证“快”,拉夏贝尔在挑选设计师时,更注重于设计师的团队配合能力。比如在设计师团队中,会细化设计师分工,做裤子只负责做裤子,做棉衣专门负责棉衣;同时,对设计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他们有些就是专业的“买手”,在品牌企划定好后,设计师会根据企划在服装中融入全球时尚元素、风格等。 “如果巴黎有时装秀,第二天相关信息就会出现在我们的邮箱里。”邢加兴说,现在拉夏贝尔服装款式更新很快,一年推出上千款,每个星期会有30个左右的新款上市。

  在借鉴ZARA的过程中,邢加兴表示拉夏贝尔也并未完全照搬。在他看来,中国品牌和ZARA是有很大不同的,ZARA主要是在成熟的商业区开直营店,而国内服装品牌在大型商场内开店占了7成的份额;另外,ZARA突出的是快速,但并未注重品质和服务,而拉夏贝尔则更注重衣服本身的品质和购物体验,包括从灯光装潢、沙发、饮用水等方面都提供增值服务,这才是本土快时尚品牌能获取先机的一颗重要棋子。

 1 1>2的多品牌策略

  早期学习ZARA,对于拉夏贝尔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在困难中摸索的过程。2002年,拉夏贝尔进入上海港汇广场开设了一家200多平方米的大店,做购物中心专卖店。“那时这种店很少,虽然门庭若市但平效(每平方米所产生的效益)并不高,一直做到2009年下半年才开始盈利。这种大店的经营很累,很复杂,我们用了很长时间也亏了很多钱,才终于弄明白怎么做才能把它做盈利。”邢加兴说,这就是做品牌区隔化,即每个品牌风格不一样,然后放在一起,这样才能实现1 1>2的效果。

  “我们目前有三个牌子,原来的风格都非常相近,结果就跟做一个品牌一样,平效上不去。其实,店开多大并不重要,但产品一定要有区隔,不同的消费者来,都能买到东西,这样消费群才足够宽,营业额才会有一个倍数的提升。”据邢加兴介绍,拉夏贝尔旗下的三个品牌,目前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区别定位:比如La Chapelle,主要面向24~30岁的白领阶层,价位中等偏上;而La Chapelle SPORT则定位为休闲运动女装,Candie's定位于16~24岁的时尚可爱女生,适合中、大学生,价格比较低。“产品分隔出来,整个业绩好了一倍,说明我们产品的区隔是非常关键的。”邢加兴说。

  然而,邢加兴对于目前的产品区隔化还不是很满意,他的目标似乎远远不止于此。“我们基本一到两年就会新增加一个牌子,同时还会引进一些国外的品牌到中国来合作,因为合作比竞争更有利于占领市场。比如,ANGNES已有30年的经验,我们已经买下了其在中国品牌运营的所有权。”据邢加兴透露,拉夏贝尔现在跟欧洲多个品牌的合作意向已经签好,未来还会跟更多国际品牌合作。

  在邢加兴的商业规划中,“拉夏贝尔公司的定位是品牌运营公司,不光是品牌设计,希望将来还作为一个品牌运营的平台,能够经营10~20个牌子。”邢加兴看上去信心满满。

  投资物语

  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李家庆表示,联想投资之选择拉夏贝尔进行合作,主要是看重其品牌经营能力、设计能力以及整个的经营团队。拉夏贝尔将自己定位为面向平价时尚大众消费人群的、多品牌的产品运营商,这支团队先后在4~5个面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价位、不同风格的平价时尚女装品牌的经营过程中,初步证明了他们的能力。联想投资的不是一个能力超群的设计师或者是某一个独特风格的产品线,而是希望打造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服装品牌管理和运营的平台性企业。

  第三只眼

  时尚产业经济研究专家李凯洛认为,拉夏贝尔未来的成长空间和盈利模式是其获取资本青睐的关键点。拉夏贝尔用细分品牌做市场,通过关注一个单店产生的整体效应,从精耕细作向纵向发展,这是其成功的关键。事实上,不断增加品类,不断更新换代,在现有品类中再细分,这是目前国际时装流行的趋势。对于拉夏贝尔来说,供应链的优势能否真正发挥,如何保有自己在细分市场的品牌能力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568

矽巷啁啾:嘗試 2011年05月21日

1 : GS(14)@2011-05-21 11:49:1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521&sec_id=15307&art_id=15272947
三年前, aNobii失驚無神在意大利走紅,一個月內由無名小卒打進當地 200大網站。這意外成為轉捩點,改變了往後事情的發展,把 aNobii帶到另一條軌迹。
肯定是無心插柳。建站之初,編程時弄英文介面最方便,但朋友不少喜歡用中文介面,所以一開始已支援雙語。再推一步,不如支援多語,反正編程工夫差不多。繙譯工作,因為怕麻煩,沒有找繙譯公司,而是開放給用戶自發幫忙。在意大利走紅前夕,意大利文版忽然在短短數天被繙譯好。回頭看,這個決定帶來的好處,遠超預期。

用戶自行繙譯效果佳
我們建了個繙譯平台,每逢介面有新句子,會自動讓用戶繙譯。你認為人家譯得不好,可以自己加上另一個繙譯。用戶投票,系統每天點票,最多票的繙譯會被採用,直到下一天點票為止。
用戶繙譯,質素行嗎?我們發覺,效果比繙譯公司更好,因為不少字眼,不是用戶不容易理解得準。很多人以為找用戶繙譯,是為了省錢。看看 facebook( fb)吧,錢一定不缺,還是找用戶繙譯,是因為出來的質素高,譯得準才是找用戶繙譯的最大原因。
後來朋友出 iPhone app,也想繙譯成多語。從頭建一個繙譯平台太不化算,想用我們的,願意付錢,但平台是專為 aNobii建立,用不來。當時想,會不會其他開發公司也會有這樣的需求呢?最後決定把這個概念拆出來,組了一個新團隊,自己負責出資和當顧問,從頭建設一個可供不同類型程式應用的繙譯平台。
基本上,是押注在兩點,程式會越出越快,而有了易用的繙譯平台,越來越多開發公司會樂意支援多語介面。
平台推出一星期,已有美國天使投資者垂詢,是難得的鼓勵。 aNobii當年面世了一年半才有投資者接洽。 Startup的路從來不易,加油。
宋漢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410

德發(0928)嘗試阻止投資者投票阻礙重組

1 : GS(14)@2011-07-08 22:58:5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0705/LTN201107051223_C.pdf
2 : GS(14)@2011-07-08 23:00:05

Sansar's funds own 19.6% of Tack Fat. We see no reason why they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vote as they see fit.

Sensar基金持有19.6%德發。我看不到原因為何他們不應該投票,他們應該是有資格投票的。
3 : GS(14)@2011-07-08 23:00:24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10707157_C.pdf

本 公 司、 臨 時 清 盤 人 與Sansar Capital Master Fund L.P.、Sansar Capital Special
Opportunity Master Fund L.P.及Sansar Capital Management LLC(「Sansar派系」)已就(包
括但不限於)禁制令申請達成友善的和解(「和解」)。和解後,本公司與臨時清盤人已停止
進行禁制令申請,而和解各方已同意終止對Sansar派系提起之所有訴訟。
臨時清盤人敦促股東行使名下之股東權力,出席於二零一一年七月十三日舉行之股東特
別大會並對將提呈之決議案進行投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269

港交所:嘗試聘中美人才來港

1 : GS(14)@2018-02-04 20:52:44

【明報專訊】市場憂慮香港監管機構未必有足夠人才應付制度改革,港交所(0388)上市部主管戴林瀚表示,現正與具生物科技專業知識的業界人士,包括律師、投行人士、創投基金、公司等,合作修改上市條例,同時計劃聘請有關的專才。他認為邀請他們加入港交所或有挑戰,亦不排除嘗試聘請在美國或中國內地的人才。

可向外求助 確保夠專業意見

戴林瀚又稱,選擇生物科技企作為首批未有收入公司上市,是認為這個板塊集資上市的興趣較大,已有客觀標準跟隨,如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臨牀測試,相對風險較小。

戴林瀚稱,上市部增聘的人手的過程中,「有專研新經濟的分析員,我們會取錄,如果有在美的研究人員願意來港亦可」,但他指部分投行亦有相關專才以港為基地,同時可以尋求外界幫助,包括諮詢公司等,確保交易所有足夠的專業意見。

他承認需要一下子在港培養生物科技生態圈有難度,但不少大型投行有專門研究生物科技的分析師,一旦設立新章及制度,投行自然會建立團隊,「一日不設立生物科技新章,不會有相關企業派人來港」,認為設立制度後業界會逐步適應並組成新生態圈。

[上市改革系列之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201&issue=201801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6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