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氏和卡夫將合並組建全球第五大食品飲料公司 這是在美國紐約曼哈頓一家超市拍攝的卡夫食品(3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雷/圖)
在沃倫•巴菲特和巴西3G資本的撮合下,亨氏和卡夫食品達成並購協議,此舉將產生全球第五大、北美第三大食品和飲品公司。
據《華爾街日報》介紹,交易完成後,卡夫股東將持有新公司49%的股份,其余股份由亨氏股東3G資本和沃倫•巴菲特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持有。此外,卡夫股東將獲得每股16.50美元、總額100億美元的特殊現金股息。派息由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和3G出資。
據兩家公司最新年報,新公司員工數量大約在4.6萬名。兩家公司員工約各占一半,其中亨氏全職員工2.45萬名,卡夫全職員工2.21萬名。
卡夫食品目前市值達370億美元,旗下擁有知名品牌包括奧利奧、麥斯威爾、果珍等。而亨氏原為上市公司,2013年2月被雷曼旗下的3G資本和巴菲特麾下的伯克希爾收購退市。
不過,卡夫和亨氏近年業績有所下滑。卡夫食品2014年第三季度凈利潤為4.46億美元,比2013年同期的5億美元下滑11%。而亨氏則在2013年下半年出現了7700萬美元的虧損。
並購顧問預測,卡夫食品收購交易可能令食品行業進入全盤收購交易模式,因為這些食品公司急於聯合起來模仿3G的成功,並跟上卡夫亨氏的競爭步伐。
據《金融時報》介紹,3G的領導者是三個巴西人,他們的投資資金是從全球最富有的家族募集的。3G將目標鎖定於難以保持增長的美國大型消費者產品集團,這些集團如果采取積極的削減成本措施,就能迅速提高盈利能力。
過去7年里,3G策劃並成功實施了多項收購活動。包括斥資232億美元收購番茄醬生產商亨氏、合並快餐連鎖店漢堡王和加拿大咖啡和甜甜圈餐廳連鎖企業提姆霍頓、將啤酒巨頭安海斯-布希收入囊中。
在收購亨氏的交易中,3G為獲得資金支持引入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並給沃倫•巴菲特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這也為雙方之後的合作打下了鋪墊。
《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紐約時報》,當巴菲特和3G聯手買下亨氏時,他們已經認為卡夫是一個理想的合並對象。有關計劃在今年初已經得到了這兩大巨頭的通過。
這些交易也凸顯了巴菲特對食品品牌長期以來的鐘愛。值得一提的是,1988、1989年巴菲特重倉買入可口可樂,1997年底巴菲特持有可口可樂股票市值上漲到133億美元,10年賺了10倍,僅僅一只股票就為巴菲特賺取了100億美元,這也是巴菲特最傳奇的股票投資案例。
股神沃倫·巴菲特又再以實際行動說明對食品行業的興趣。
亨氏中國向《第一財經日報》確認,3月25日HJ亨氏公司和卡夫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已達成一項最終合並協議成立卡夫亨氏公司,將創建北美第三大、世界第五大的食品和飲料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沃倫·巴菲特表示,“這是按我的方式進行的交易,合並了兩家世界級的公司,我對這個新公司即將獲得的新機遇感到興奮。”目前這項交易須經卡夫股東同意,還需滿足包括監管機構批準在內的其它慣例成交條件,預計將於2015年下半年完成。
雖然新公司名字為卡夫亨氏公司,但根據協議條款,亨氏股東的占股比例將會略高,其中卡夫股東將持有新公司49%的股份,亨氏股東持51%股份。卡夫股東除了持有新公司的股份,還將獲得合計約100億美元的特別股息,這將由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和3G資本股權投資完全出資。交易完成後,亨氏董事長兼3G資本的管理合夥人亞歷克斯·貝林將成為新公司董事長。
這兩家公司的合並,意味著包括亨氏(Heinz)、卡夫(Kraft)、奧斯卡﹒麥爾(Oscar Mayer)、新奧麗達(Ore-Ida)和菲力(Philadelphia)將成為一家,新公司的年營業收入約為280億美元,新公司將擁有8個價值超過10億美元,以及5個介於5億美元至10億美元的品牌。亨氏表示,“這兩個品牌組合的內在互補性提供了大量協同的機會,最終將增強在市場和創新上的投資。”
亨氏董事長、3G資本的管理合夥人亞歷克斯·畢林表示,“我們的共同品牌和業務意味著在美國和國際上持續擴大的規模和相關性。”沃倫·巴菲特表示,“能身在其中並發揮作用,將這兩家成功的公司及其標誌性產品結合在一起,我感到很高興。”卡夫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約翰·卡希爾表示,會把卡夫的經典品牌帶向國際市場。
不過,事件對中國消費者熟悉的“卡夫”影響不大。因為在2012年,卡夫曾經經歷了一次剝離,當時卡夫將中國消費者熟悉的奧利奧、趣多多、怡口蓮等多個品牌剝離成立億滋國際,將品牌“卡夫”留給了北美雜貨業務,“卡夫”是該公司旗下肉制品的品牌名,而中國消費者熟悉的品牌大多歸屬到億滋國際旗下。兩家公司只有少部分品牌仍在共用,億滋中國昨日向本報記者表示,目前麥斯威爾品牌及PHILADELPHIA品牌卡夫擁有北美及拉美市場的業務,億滋國際擁有除這兩個市場的全球市場,一小部分品牌是兩家公司共同使用,比如KRAFT奶酪品牌。
卡夫食品集團和巴菲特麾下的亨氏聯合宣布,兩家公司將合並,創建卡夫亨氏公司。合並後的卡夫亨氏將成為北美地區第三大食品和飲料公司。
卡夫食品集團的股東不僅將獲得合並後新公司的股票,同時還將獲得每股16.50美元的特別現金派息。卡夫現股東將持有新公司49%的股份,亨氏股東將擁有51%。本次交易中,巴菲特和巴西億萬富翁雷曼將投資100億美元。
巴菲特在一份聲明中指出:“這是一樁以我的方式進行的交易,合並了兩家世界級的公司,同時傳遞了股東價值。”
消息發布後,截至北京時間18:25,卡夫食品的股票在盤前交易中大漲15.79%,報71.01美元。截至3月2日,卡夫食品的流通股數量為5.8813億股。
2012年10月,為了業務更加聚焦,財務數據更加漂亮,作為全球最大食品集團之一,原卡夫食品集團宣布完成對公司的業務分拆,把公司分成全球零食業務和北美雜貨業務兩個獨立運營機構,並作為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開始交易。
分拆之後,北美雜貨業務繼續使用“Kraft”英文名稱,旗下產品包括卡夫通心粉與奶酪、奧斯卡·麥爾(Oscar Mayer)熟肉類制品及菲力(Philadelphia)奶油乳酪等產品。卡夫食品集團的股票代碼由原先的“KFT”變為“KRFT”。
而擁有吉百利、奧利奧餅幹等產品的全球零食業務將啟用新名字億滋(Mondelez)。億滋的股票代碼為“MDLZ”。
由於養老金計劃的相關項目計提了13.6億美元的費用,卡夫食品截至2014年12月27日第四季度凈虧損3.98億美元,而2013年同期水平盈利9.31億美元。公司稱其丟失了40%的美國市場。
亨氏原為上市公司,2013年2月被雷曼旗下的3G資本和巴菲特麾下的伯克希爾收購退市。
3G Capital是位於巴西的私募股權機構,除了投資亨氏,公司去年還將投資的漢堡王以及加拿大咖啡和甜甜圈連鎖餐廳Tim Hortons進行合並。3G Capital對收購公司會進行嚴格的成本控制計劃,在收購亨氏之後,3G Capital宣布進行裁員並關閉部分工廠。不過,與其他私募股權基金不同,3G Capital傾向於長期投資,投資時間平均超過5至7年。
(綜合新浪、界面等)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15 15:01 編輯 58和趕集死冤家終合並?先來看看他們這些年的恩怨情仇 作者:王振 摘要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58同城和趕集網最快將於明日宣布進行合並,合並後的新公司估值最高將達到100億美元。對於4月14日晚間傳出的雙方將合並的消息,58和趕集方面並未予以正面回應。 ![]()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商業真理又要應驗一遍。58同城和趕集網這兩個昔日的死對頭,突然間就可能變成了恩愛的一對了! 4月14日晚間消息,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58同城和趕集網最快將於明日宣布進行合並,合並後的新公司估值最高將達到100億美元。” 另據新浪科技引述知情人士透露,4月13日晚間58同城和趕集網雙方進行了談判,談判一直持續到14日淩晨4點多鐘。兩家公司已於4月14日簽署了諒解備忘錄。由於擔心遭到反壟斷調查,這筆交易將通過兩個階段進行。或有基金已經退出趕集的投資行列,而58同城或將作為新的投資者接盤,該消息暫未得到雙方證實。 受合並消息影響,58同城股價美國時間周二早盤大漲超過20%,市值一度達到接近60億美元。 但鈦媒體編輯從目前公司市值統計來看,雙方相加不大可能直接到達100億美金。不排除58同城先透露風聲,做高股價的可能性。 對於4月14日晚間傳出的雙方將合並的消息,58和趕集方面並未予以正面回應,趕集網公關部表示本周四會就該問題進行統一回複。 還有多家媒體消息稱,58同城已向趕集網提出換股合並方案,比例介於3:7至5:5之間。在兩邊同時下註和投資了的老虎基金,目前正在積極推動此事。 58同城和趕集此前是口水戰不斷。去年7月,被問到58同城會不會考慮收購趕集網時,姚勁波回答得很堅決,“趕集網的用戶是我們用戶的子集,商戶也是我們的子集,產品也是copy我們的,收購這樣一家公司沒有任何意義。”(詳見鈦媒體文章《姚勁波談收購趕集:我們不會收購一個沒有意義的公司⋯⋯》)。而趕集網也是針尖對麥芒,發表公開信回應,指責姚勁波言行失當,稱58同城“無節操”。公開信同時聲稱“58同城收購趕集”的說法屬58同城的造謠行為。(詳見鈦媒體文章《趕集回應58姚勁波的“挑釁”:你們太沒素養》)。 話雖如此,據鈦媒體在域名交易網站上查證,姚勁波早已買下了58ganjin.com和ganjiwang.com的域名,所有權均歸58同城所有,而註冊時間則分別是2008年11月4日和2008年12月10日。看來是58同城CEO姚勁波早有預謀,並購之野心藏了7年。 本該在2012年就可以成功上市趕集網,卻因趕集網總裁楊浩然和前妻王宏艷的財產問題夭折。而58同城則搶了風頭,成功在美IPO,並引入騰訊7.36億美元戰略投資。變身土豪的58同城,由此一舉獲得了比趕集更為有力的武器,大肆收購周邊的O2O項目企業,包括駕考平臺駕校一點通、房產信息平臺安居客,以及入股裝修O2O公司土巴兔。 目前,鈦媒體收到的消息同時也指出,趕集網最近一年也都在洽談融資業務。 關於雙方在一起的必然性,鈦媒體此前有作者鄭常懷的文章,曾歷數《那些年, 細數58同城與趕集網的怨恨情仇》 : 我們要分析58同城和趕集網,那我們就必須知道,中國兩個最大分類信息網站創始人姚勁波和楊浩湧。 姚勁波:1976年出生,湖南益陽人。58同城董事長兼CEO、學大教育創始人,1999年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獲得計算機應用及化學雙學位。2013年,58同城在紐交所掛牌交易。現在,58同城已經成長為中國最大的分類信息網站。 楊浩湧,1974年8月出生,安徽人。現任北京飛翔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 ,是趕集網的聯合創始人及CEO。1999年獲得中國科技大學工學碩士學位,後赴美國留學,獲美國耶魯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 從兩個人的簡歷中,我們可以看到兩位CEO都是高學歷人才,但是楊浩湧的偏技術,姚勁波偏營銷。楊浩湧表現像嬌羞美麗的“女人”性格,而姚勁波露出則是自信爆棚格的“男人”性格。 趕集網和58同城網站的基本信息: ![]() 趕集網的融資過程: 2009年,藍馳創投向趕集A輪投資800萬美元 2010年,諾基亞成長夥伴基金和藍馳創投向趕集網B輪投資2000萬美元 2011年,由今日資本和紅杉資本參與的C輪7000萬美元投資 2013年,中信產業基金,安大略教師退休金基金(簡稱“OTTP”)和麥格理共計9000萬美元 58同城的融資過程: 2006年,58同城獲軟銀賽富500萬美元投資 2008年6月,軟銀賽富繼續追加投資4000萬元 2010年3月,58同城獲得DCM和軟銀賽富1500萬美元投資;2010年12月,58同城獲C輪融資6000萬美元融資 2011年下半年,華平集團投資4200萬美元,姚勁波跟投1300萬美元,共計5500萬美元 2013年10月31日,58同城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股票600.00萬股,發行價每股38.00美元,共募集資金2.28億美元,首日開盤市值超20億元 我們來回顧一下,近期關於姚勁波面對媒體專訪提問,關於是否會考慮收購趕集網的提問回答。姚勁波說:“趕集網的用戶是我們用戶的子集,商戶也是我們的子集,產品也是copy我們的,收購這樣一家公司沒有任何意義。”(詳見鈦媒體文章《姚勁波談收購趕集:我們不會收購一個沒有意義的公司⋯⋯》) ![]() 子集說圖例 從姚勁波的回答,我們可以理解為,是趕集網的用戶或者商戶同時也是58同城的用戶和商戶,但是58同城的用戶和商戶卻不一定都是趕集網的用戶和商戶。姚勁波的這個回答,徹底激怒了趕集網公司上下所有人,趕集網的公關部回應58同城的公開信,從四個角度犀利的質問58同城。然後雙方各自展開了一系列的網上隔空對打。姚勁波的這個回答,不管是挑釁還是直吐真言,都徹底激怒趕集網的小夥伴們。 從姚勁波和楊浩湧的百度指數來看。根據下圖中的百度指數顯示,姚勁波和楊浩湧兩人的搜索熱度對比,我們很輕松的就能看到,近期兩人的搜索指數有了提升,我想這一定是和近期58同城與趕集網的公關戰有關。從圖中我們明顯看出, 姚勁波無論是在整體搜索指數還是移動搜索指數上都幾倍於楊浩湧。 姚勁波曾媒體表示:“我最崇拜的企業家是馬雲,他做的事情,跟我要做的事情很像。”確實如此,姚勁波走的路子還是比較效仿馬雲的,營銷CEO自己。從他參加《非你莫屬》,到越來越多的在媒體面前展示自己。姚勁波越來越名片化。相反,楊浩湧則有點深居簡出,很少表現自己,這讓大眾對楊浩湧甚至都有點陌生。2013年58同城赴美上市,更讓姚勁波在媒體眼中得到進一步放大。 從上圖中姚勁波和楊浩湧的百度指數對比,我們從兩個方面分析其因果:第一,姚勁波善於在電視節目和媒體采訪面前展現自己的個性,增加了個人曝光度。第二,58同城的上市為姚勁波在公眾視野中增加了更多。 從趕集網不著急上市來看。對於一個互聯網“老牌軍”來說,趕集網完全有能力上市,尤其是58同城上市以後,外界對趕集網多有質疑和否認的態度。這些或多或少的給趕集網的楊浩湧很大的壓力,那麽趕集網的楊浩湧又是怎麽想的呢?分析人士認為,“上市後會有業務不靈活等限制,且將不得不面對華爾街的壓力,”而按照楊浩湧的說法,“我們更喜歡通過技術和產品的方式,來解決網上用戶海量的生活服務需求。與人海戰術相比這才是更健康的互聯網企業生態。而這種“輕公司”的特色,更有利於利潤率的提高”。 不管趕集網是否真的是處於這些方面的考慮,我們可以看到58同城上市在某種程度上確實給了趕集網迎頭一棒。對於媒體記者,上市公司的CEO往往更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猛料。回過頭看一看,“子集說”的出現也就無獨有偶。 從網站流量和排名對比來看。趕集網日均IP:291 W 日均pv:4378 W 一周網站平均排名476名;58同城日均IP: 459W 日均pv :5515 W 一周網站平均排名434名。【註:此數據及排名查詢時間是2014年7月27日】 從alexa網站流量和排名來看,58同城確實比趕集網的大,但是螞蟻短租、工作通等移動app,相比較而言,趕集網在PC領域稍遜58同城,在移動領域較優於58同城。相關資料顯示,趕集網目前每月2億訪問量有接近一半來自移動互聯網。這讓我們對趕集網移動互聯網方向有了更多想象和期待。 從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來看。趕集網和58同城都確立了“會員+競價”的商業模式。兩家網站都是做分類信息的網站,也就是把小廣告放到網上的公司。賺窮人的錢,這是姚勁波的口號,顯然,這個很困難,但是姚勁波做到了。據58同城財報顯示,2013財年總營收為1.457億美元,同比增長67.3%,凈利潤1960萬美元。趕集網方面,2013年8月楊浩湧對外宣布,2012年底趕集網實現持續盈利,預計在2013年將實現全年盈利。這樣分析來看,58同城在盈利能力方面,暫時要超過趕集網。 從廣告營銷和明星代言來看。2011年,趕集網和58同城先後掀起了廣告戰,趕集網以姚晨代言的毛驢廣告在各央視、公交電視,地鐵廣告鋪天蓋地的砸來,趕集網也確定了“啥都有”的形象。然而,姚晨代言的趕集網毛驢廣告雖然斥資千萬策劃,但是不被大眾買單,這也讓百姓網撿了個便宜,搭建一個趕驢網把流量導走很多。所以,這也是後來趕集網換謝娜做形象代言人,重新拍攝新的廣告片的原因。 而58同城更不示弱,邀請楊冪代言,也在各大衛視、地鐵廣告橫空出世,58同城也確立了“一個神奇的網站”形象。姚勁波甚至在媒體面前開玩笑說,“有了楊冪做代言,她的鐵桿粉絲就會擁護58同城,誰說58同城不好,都能被楊冪的粉絲唾沫星給淹死”。 有意思的是兩家網站的廣告排期都在同一個時間段,相差不到幾分鐘,真可謂都是大土豪,不差錢。當然,這種玩法,央視是最大的贏家,兩邊打來打去,他們賺的盆滿缽滿。 近日,《郭敬明的小時代3》和韓寒的《後會無期》熱映,58同城更是不放過一點曝光自己的機會,兩部片中都植入了廣告。這也讓我們看到,上市後的58同城,真心不差錢,誓要擺出分類信息網站行業第一的氣勢。不知道趕集網的怎麽想的。也許,這家不著急上市的互聯網公司,正在悶聲掙錢。 從營銷角度和廣告銷售來看。2014年,筆者住的回龍觀商圈,很多中小餐廳都能看到58同城贊助的桌牌和紙巾盒子,上面赫然寫著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顯然,58同城用上市這個光鮮的頭銜向最底層的普通大眾營銷自己,真可謂不放過任何機會。在回龍觀如此,那麽在北京其它地方,全國其它城市,這種低成本,高輸出的營銷方式,難道58同城會錯過麽? 2013年10月,姚勁波在接受創業家的記者采訪時說,“2010年,趕集網的銷售團隊為100人,58同城數倍於此”。確實,很多時候我們往往能接到58同城的銷售一遍一遍的推銷電話,其電話騷擾力不亞於平安報銷和百度推廣的銷售。因為這種沒有節操的銷售,58同城在盈利能力上似乎走在了前面。 “狼子野心,抗戰7年”,最終誰征服了誰? 來源:鈦媒體 |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17 15:53 編輯 58同城和趕集網為什麽選擇合並? 作者:陶然 58同城今日宣布戰略入股另一分類信息網站趕集網,雙方將共同成立58趕集有限公司。58同城將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獲得趕集網43.2%的股份(完全稀釋後),其中包含3400萬份普通股(合1700萬份ADS)及4.122億美元現金。 根據雙方協議,合並後,兩家公司將保持品牌獨立性,網站及團隊均繼續保持獨立發展與運營。 公告同時顯示,騰訊將以52美元每ADS的價格認購價值4億美元的58同城新發股票。這輪追加投資後,騰訊占股比例將達到25.1%。 趕集網為何接受58同城的投資? 今年以來,不斷傳出趕集網尋求新一輪融資的消息,而此前於去年8月,趕集網CEO楊浩湧還曾公開對外宣布,將於2015年6月左右啟動IPO計劃。 趕集網從去年下半年以來,開始在汽車、房產等領域頻頻試水新的業務模式,這些舉動也被視為趕集沖擊上市前的準備動作。 但知情人士對騰訊科技透露,趕集的投資方對公司上市前景預期並不樂觀,因此強力撮合趕集與58同城。 此前騰訊科技也曾報道過,推動此次交易的推手很有可能是老虎基金。老虎基金在趕集和58同城兩邊下籌碼,積極遊說雙方合並。 按照此次交易條款,58同城以1700萬份ADS及4.122億美元現金,換得趕集網43.2%股份。按照騰訊認購58同城新股的52美元計算,趕集網在此輪融資中的估值應為30億美元。 趕集網此前共獲得五輪融資,包括2009年獲得藍馳創投的A輪投資800萬美元;2010年,獲得諾基亞成長夥伴基金和藍馳創投的B輪投資2000萬美元;2011年,獲得今日資本和紅杉資本的C輪7000萬美元投資;2012年,獲得來自中信產業基金, OTTP及麥格理的兩輪融資總規模9000萬美元D輪融資。2014年8月,趕集獲得E輪融資,融資總額超過2億美金,投資方為老虎基金和凱雷投資集團。 此次接受58同城的戰略投資,意味著兩家分類信息平臺多年的激烈競爭即將告一段落。作為該領域排名第一和第二位的公司,戰略合作後將獲得分類信息市場的絕對份額。 58同城為什麽對趕集有興趣? 由於分類信息模式護城河較淺,因此不論是58同城還是趕集網,在發展上都依賴資本的支持以及在營銷上的投入。在過去的激烈競爭中,雙方的營銷費用都持續大幅上漲。在這種背景下,58同城積極投資趕集網也在情理之中。 58同城戰略投資趕集網後,雙方的合同效應將加強,包括降低市場投入,以提升行業利潤率水平,以及繼續在產業鏈深化布局,促進商業模式升級。 58同城與趕集網在業務層面上,都依賴在本地市場的口碑和知名度。除去在百度上投放關鍵詞廣告,雙方都長期在各類本地媒體投放廣告,包括電視廣播、公交樓宇廣告等。 2011年,58同城曾大舉投放7000萬美元廣告,以樹立品牌形象。隨著業務的穩定,58在隨後幾年中,市場及銷售費用占比逐漸縮減。但進入到2014年,分類信息領域的競爭進一步加劇,58同城及趕集都加大了廣告投放力度 根據財報,2014年,58同城全年廣告費用為7340萬美元,相較於2013年的2270萬美元增長超過兩倍,增長速度遠高於當年營收81.8%的增長率。廣告費用的大幅提升,主要是移動端的市場推廣以及PC端的流量成本。而58同城CEO姚勁波在14年四季度電話會議上也表示,將持續加大在市場及銷售上的投入。 趕集網在14年8月獲得2億美元E輪融資後,也開始加大市場營銷力度。此前在14年初,楊浩湧就表示,全年將投放2億元人民幣在市場推廣上。當年,趕集網重金邀請謝娜作為代言人並投放巨額電視、戶外廣告,打出了轉型招聘的口號。一年後,趕集的代言人又再一次“升級”為範冰冰。 雙方在市場推廣上的巨額投入勢必拉低利潤率水平。14年全年,58同城總營收為2.65億美元,凈利潤2260萬美元,凈利率為8.5%,低於2013年的13.4%。 這種情況顯然不為58同城所樂見,作為行業排名第一位的分類信息平臺,58同城通過戰略投資趕集網,勢必將降低在市場上的推廣費用,有利於提升行業的利潤率水平。 新成立的58趕集會如何整合? 根據協議,兩家公司將保持品牌獨立性,網站及團隊均繼續保持獨立發展與運營。此前,騰訊科技曾報道,58同城CEO姚勁波、趕集CEO楊浩湧或將共同擔任新成立公司的聯席CEO,兩人共同決定公司的重大決策。 聯席CEO在此前的並購案中鮮有成功案例。參照此前滴滴快的合並,交易達成後後,快的管理層也開始套現退出。 如果能夠實現順利過渡和整合,除了將在分類信息業務上發揮協同效應,雙方在房產、汽車等產業鏈的布局也能形成進一步的同盟。 2014年開始,58同城與趕集在產業布局上的腳步都開始加快。不同的是,58同城主要通過投資和收購,而趕集更多的是通過內部孵化,來培育一些生活服務相關的O2O項目。 過去一年,58同城公開宣布的投資就接近10起,陸續駕考平臺駕校一點通、房產信息平臺安居客,以及入股裝修O2O公司土巴兔等,除此之外公司表示“還有五六起目前不能公布”。另一方面,58同城成立了獨立子公司“58到家”,發力上門經濟。 趕集網也從去年起開始在汽車、房產等領域試水新的業務模式,包括推出C2C二手車項目“趕集好車”及上門洗車項目“趕集易洗車”,同時在房產也剛剛與房多多宣布達成戰略合作。 可以看出,房產、汽車是58同城及趕集網發展的重點領域。不論是通過投資,或內部孵化,雙方都試圖深化業務模式,打通線下交易服務環節,形成更完整的生態鏈。 在多年的激烈競爭後,58同城戰略投資趕集網,將有利於控制雙方成本,提升盈利水平,同時加強協同效應,進一步在O2O方向上進行布局,深化原有的業務模式。 來源:騰訊科技 |
合並概念——中國神X系列——南北車有感 導讀:南北車合並了,中國神車就橫空出世了,於是,股市最愛聽的就是合並,合並…… 先上個網絡笑話: 一盤很大的棋…… 兩券商合並上3000 兩車合並上4000 兩船合並上5000 兩飛機合並上6000 兩地產合並上7000 兩保險合並上8000 兩銀行合並上9000 兩桶油合並上10000 宣布國企改革成功了! 海峽兩岸合並上20000點 宣布中華複興了!! 這個笑話中各種合並對應的點位我是完全不敢認同,但是和最後的中華複興,我卻覺得是有道理的,其中蘊藏著國家的大智慧。 一個南北車合並概念,被反反複複炒了半年,帶領了市場一口氣沖上了4300。於是南北車就被中國股民奉為“中國神車”。但南北車炒作背後的“一帶一路”“合並”概念後蘊藏了中國的大戰略,並且從中可以去大膽推測其他相關行業的走勢。這里我並不想討論股票,只是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去複盤南北車合並的事。所以借著格隆匯寶地胡亂的侃些自己的看法。 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國開始股份制改革,了避免單一國企的壟斷,很多行業的央企都分出了若幹家公司進行互相競爭,這邊相信都不用舉例大家都知道。 以前國內是個藍海,大家競爭提高了效率,改進了技術等等,也都賺的盆滿缽滿。但後來 ,國內市場慢慢趨於飽和,市場成為了一個大紅海,而企業在國際化的大旗也紛紛走出國門開始了國際競爭,在低廉成本的優勢下倒也有所成績。不過慢慢的,在某些行業出現了國內公司自己互相競爭的情況,最典型的就是南北車,這也是南北車合並的最表面原因“攘外必先安內”。隨後“一帶一路”這個名詞開始在各大媒體和研究員口中出現。大家才恍然發現 南北車合並下其實蘊藏著中國的大戰略。 “一帶一路”的邏輯就是在國內企業面臨存貨積壓,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去開拓海外市場。國內是紅海,那就去海外藍海,把國內積壓的各種產能和存貨都“傾銷”去國外。借用一句網絡名言“祖國那麽流氓,我也就放心了” 如果把國家比作一個大企業,在大企業面臨危機的時候,企業一般會怎麽做? 換領導人(習李新政府),調整高管隊伍(反腐),業務部門調整(國企改革,部門拆分合並),戰略調整(一路一帶,開拓新市場),加大研發(互聯網+)。 ![]() 所以現在我們就能很清楚的認識到反腐,國企改革,包括各大企業可能的合並都是內部調整,為的就是走出去競爭。一帶一路我認為就是先開拓家門口的市場,未來肯定會走向全球,最終目的就是與歐美直接競爭,很多公司就應該對標國際頂級企業。 最後問題就簡單了,我們需要哪些企業走出去,為了走出去內部要怎麽調整?最先走出去的一定是在技術上有點優勢的企業,為了鞏固優勢,合並就順利成章。 基建!能源!海運!船舶!建材!航空! 基建:高鐵應該算是技術相對最先進,所以出門也是沖在了最前面,也最早合並。另外基建還有 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建設,中國電建。未來 對標日本新幹線,德國西門子等。 能源:核電也是我國技術比較先進的,也是率先走出去,雖然國內核電老大中廣核和老二中核並沒有合並,但走出去的是共同開發的華龍一號。另外兩家央企中電投和國家核電合並也已經實質性啟動。而核電的相關設備商上海電氣等也應該會走出國門競爭。整個行業對標 對標法國核電巨頭阿海琺和 美國西屋和等。另外很不靠譜的中海油中石油合並也差不多同樣道理。 海運:在一路一帶的背景下,中國會輸出很多物資,其中的運輸行業中國海運行業也頻頻傳出合並傳聞。例如中國遠洋, 中海集運, 中遠航運, 招商輪船, 中海發展。這些也會面臨國際航運巨頭的挑戰,比如丹麥的馬士基,臺灣長榮等。 船舶:海運就會涉及到船舶的制造,也包括中國海上權利的保障——軍艦。所以南北船也傳合並。中國重工,中國廣船,中國船舶。他們努力的目標肯定是為了突破韓國在國際船舶制造業上的統治。應該對標韓國三星,現代,大宇等重工。 建材:中國在輸出基建的背景下也會涉及到各種材料的輸出,比如鋼鐵等。所以寶鋼和武鋼也傳過要合並。 航空:中航系中上市公司里面商用和軍用飛機是混在一起的,而中國的飛機,不管軍用還是商用未來肯定也是要走出去的,只不過目前技術水平有限,藏的很深。而中國航空集團,即中航系,暗地里也一直在試圖整合資源,加大科研投入。我們大膽假設,中國航空未來是中國面多國際競爭的重要力量,對標的是美國 洛克希德·馬丁和波音公司。 上面說的這些可能的合並你不能肯定,但你也絕不能否定。但在這一系列中國神車,神建,神油,神船,神運,神航等神X系列的背後都是國家戰略的需要。在這些戰略的背後,我們也可以看見亞投行的高調成立,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通。證監會也承認滬臺通正在研究中。拋開中國股市,你對中國未來還有信心麽?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
合並概念——中國神X系列——南北車有感 導讀:南北車合並了,中國神車就橫空出世了,於是,股市最愛聽的就是合並,合並…… 先上個網絡笑話: 一盤很大的棋…… 兩券商合並上3000 兩車合並上4000 兩船合並上5000 兩飛機合並上6000 兩地產合並上7000 兩保險合並上8000 兩銀行合並上9000 兩桶油合並上10000 宣布國企改革成功了! 海峽兩岸合並上20000點 宣布中華複興了!! 這個笑話中各種合並對應的點位我是完全不敢認同,但是和最後的中華複興,我卻覺得是有道理的,其中蘊藏著國家的大智慧。 一個南北車合並概念,被反反複複炒了半年,帶領了市場一口氣沖上了4300。於是南北車就被中國股民奉為“中國神車”。但南北車炒作背後的“一帶一路”“合並”概念後蘊藏了中國的大戰略,並且從中可以去大膽推測其他相關行業的走勢。這里我並不想討論股票,只是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去複盤南北車合並的事。所以借著格隆匯寶地胡亂的侃些自己的看法。 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國開始股份制改革,了避免單一國企的壟斷,很多行業的央企都分出了若幹家公司進行互相競爭,這邊相信都不用舉例大家都知道。 以前國內是個藍海,大家競爭提高了效率,改進了技術等等,也都賺的盆滿缽滿。但後來 ,國內市場慢慢趨於飽和,市場成為了一個大紅海,而企業在國際化的大旗也紛紛走出國門開始了國際競爭,在低廉成本的優勢下倒也有所成績。不過慢慢的,在某些行業出現了國內公司自己互相競爭的情況,最典型的就是南北車,這也是南北車合並的最表面原因“攘外必先安內”。隨後“一帶一路”這個名詞開始在各大媒體和研究員口中出現。大家才恍然發現 南北車合並下其實蘊藏著中國的大戰略。 “一帶一路”的邏輯就是在國內企業面臨存貨積壓,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去開拓海外市場。國內是紅海,那就去海外藍海,把國內積壓的各種產能和存貨都“傾銷”去國外。借用一句網絡名言“祖國那麽流氓,我也就放心了” 如果把國家比作一個大企業,在大企業面臨危機的時候,企業一般會怎麽做? 換領導人(習李新政府),調整高管隊伍(反腐),業務部門調整(國企改革,部門拆分合並),戰略調整(一路一帶,開拓新市場),加大研發(互聯網+)。 ![]() 所以現在我們就能很清楚的認識到反腐,國企改革,包括各大企業可能的合並都是內部調整,為的就是走出去競爭。一帶一路我認為就是先開拓家門口的市場,未來肯定會走向全球,最終目的就是與歐美直接競爭,很多公司就應該對標國際頂級企業。 最後問題就簡單了,我們需要哪些企業走出去,為了走出去內部要怎麽調整?最先走出去的一定是在技術上有點優勢的企業,為了鞏固優勢,合並就順利成章。 基建!能源!海運!船舶!建材!航空! 基建:高鐵應該算是技術相對最先進,所以出門也是沖在了最前面,也最早合並。另外基建還有 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建設,中國電建。未來 對標日本新幹線,德國西門子等。 能源:核電也是我國技術比較先進的,也是率先走出去,雖然國內核電老大中廣核和老二中核並沒有合並,但走出去的是共同開發的華龍一號。另外兩家央企中電投和國家核電合並也已經實質性啟動。而核電的相關設備商上海電氣等也應該會走出國門競爭。整個行業對標 對標法國核電巨頭阿海琺和 美國西屋和等。另外很不靠譜的中海油中石油合並也差不多同樣道理。 海運:在一路一帶的背景下,中國會輸出很多物資,其中的運輸行業中國海運行業也頻頻傳出合並傳聞。例如中國遠洋, 中海集運, 中遠航運, 招商輪船, 中海發展。這些也會面臨國際航運巨頭的挑戰,比如丹麥的馬士基,臺灣長榮等。 船舶:海運就會涉及到船舶的制造,也包括中國海上權利的保障——軍艦。所以南北船也傳合並。中國重工,中國廣船,中國船舶。他們努力的目標肯定是為了突破韓國在國際船舶制造業上的統治。應該對標韓國三星,現代,大宇等重工。 建材:中國在輸出基建的背景下也會涉及到各種材料的輸出,比如鋼鐵等。所以寶鋼和武鋼也傳過要合並。 航空:中航系中上市公司里面商用和軍用飛機是混在一起的,而中國的飛機,不管軍用還是商用未來肯定也是要走出去的,只不過目前技術水平有限,藏的很深。而中國航空集團,即中航系,暗地里也一直在試圖整合資源,加大科研投入。我們大膽假設,中國航空未來是中國面多國際競爭的重要力量,對標的是美國 洛克希德·馬丁和波音公司。 上面說的這些可能的合並你不能肯定,但你也絕不能否定。但在這一系列中國神車,神建,神油,神船,神運,神航等神X系列的背後都是國家戰略的需要。在這些戰略的背後,我們也可以看見亞投行的高調成立,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通。證監會也承認滬臺通正在研究中。拋開中國股市,你對中國未來還有信心麽?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28 15:25 編輯 合並後第十日,58同城與趕集網CEO有了這麽一番對談錄 來源:虎嗅網 虎嗅註:今天(4月28日)上午,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58同城CEO姚勁波與趕集網CEO楊浩湧對話,雙方透露了合並的細節,也談到對分類信息網站發展、O2O、賣服務互聯網的理解,值得一讀。 回憶合並:最難跨出的一步、印象最深刻的細節 劉湘明:我之前問朋友們最想問你們什麽,結果他們都說最關心的問題是說以後你們兩家用誰做代言人呢?到底是楊冪?還是範爺? 姚勁波:也不排除用兩個代言人,可能我比較喜歡楊冪、楊浩湧比較喜歡範爺。 劉湘明:我想問一問二位在合並的過程當中,你們覺得最難跨出的那一步是什麽呀? 姚勁波:其實我一直在追求楊浩湧,我特別想知道他是怎麽跨出這一步的,我一直不斷地往前跨步。 楊浩湧:其實邁出第一步應該後面就比較容易了,所以我覺得更多是最大的奇跡來自於過去一年市場的變化,因為我一直在說我不介意再打十年,因為這個市場雙方都做得非常好,可能都有些不太服輸。現實的情況,不管是我跟老姚一起大家都在做很多新的模式的創新,我們可能都意識到有可能兩家繼續這麽打下去,其實是一個贏了當下輸了未來的一個結果。這個是比較大的動因,會導致我們正式地考慮坐下來,其實我們兩家相互是對手的同時,外面還有更多的競爭對手在和我們競爭。 劉湘明:有這個共識是非常難的,還想再追問一下,在合並的時候,你們各自覺得在這個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時刻是什麽呢? 姚勁波:有些投資人也在網上發布這個細節,比如說趕集的投資人出錢,給我們兩個在維斯汀酒店關在一起,我一個人跟七八個人談,他們投資人隔一段時間來一個。我跟楊浩湧堅持在談,中間有好幾次談崩了,不能談下去了,恨不得把那個酒瓶砸掉走了,最後還是堅持下來了,我跟浩湧兩個人,29個小時都堅持下來了,事後都挺佩服自己的,這麽複雜的場面我們兩個人達成了最後的協議。 劉湘明:浩湧呢?你難忘的時刻是什麽呢? 楊浩湧:我覺得那天還好,大家要坐下來談,不管幾點始終要有一個結果出來,在這之前,春節之後約我出過一次飯,我記得他當時說的第一句話是說有什麽樣的方法能讓我們廣告費少打一些?因為兩家今年可能都是應該都超過十個億吧。 姚勁波:春節期間我們兩家打的廣告費加在一起就超過兩三個億,所以這是一個極大的浪費,我提了一個方案,浩湧你可以說一下。 楊浩湧:他提出一個方案說要不我們換點股。 合並後,找不到對手是什麽心情? 劉湘明:現在和平的感覺到底是什麽呀?除了廣告費少花以外。 姚勁波:感覺我們兩個是在簽字的一瞬間,就把頻道切換了,我特別希望趕集網這個品牌在他用戶的心目中依然保持一個很好的狀態,所以現在我跟浩湧都已經站到比較高的高度來看問題的,下面因為這個團隊,市場團隊,過去打仗打太久了,打十年,突然跟他說不能再打了,這是兄弟,可能他們下面一時還接受不了。我們最近都在處理這樣的事情,下面的競爭慣性依然存在,還需要一點時間,讓兩邊真正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的兄弟。 楊浩湧:我說一下我們兩家過去的情況,過去一兩年我們兩家的競爭是陸海空一起,全方位的一個立體之戰,我們內部是以周為單位統計各個城市銷售額的情況、市場投放的情況和公關的情況,我們做相應的應變,包括他在當地招了多少人,做了多少銷售額,做了什麽樣的促銷動作,這個我們堅持每周在看各種各樣的數據,改變自己的策略。這個慣性一直下來以後,突然兩家說我們在一起不打了,大家都感覺不太適應,我不知道你們這邊團隊是不是也是這樣一個情況?從我自己來說,我跟老姚肯定是調整比較快的,我們的新業務是不是整合,底下團隊的確打了這麽多年,突然說兩邊一起握手,說我們一起向前看,這種我覺得需要一點時間。 姚勁波:我們倒沒有,你太重視我們了吧。我們還是更多地往前看一些機會,始終始終50%的精力拽著要看老的業務上的競爭者,突然不用在這個地方打仗了,確實很多人是不適應的,包括我們PR的人,包括銷售的人,包括有些部門的人,比如說互相去抓對方信息的人,現在就不需要了。他們就感覺是不是要失業了,是不是要幹別的事情去了。我們更多的是需要去看新的業務、新的機會了,這點上跟浩湧的感覺是一樣的。 劉湘明:其實大家對合並之後的58趕集也是非常有興趣的,未來新的機會,現在你們在考慮一些什麽整合之後新的機會呢? 姚勁波:兩家實際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都走出來了,都不再是一個純的信息網站了,58變成6個業務線中的一個了,我們其他還有金融、還有58到家,還有安居客、還有房產,分支信息變成我們六個板塊當中的一個,我們起了很多新業務,趕集也是一樣。其實兩家的新業務並不重合,我們做的事情跟趕集做的新業務重合度很小,合並以後第一我們會有更多的資金,我們老的業務會有利潤,我們會少很多廣告費,我們也不用再內耗上面花更多的錢了,同時我們可以把最好的人從老的業務里面抽出來。原來是不敢的始終覺得如果抽走的話,會不會讓趕集占便宜,或者會不會讓我們在老業務上競爭不夠,一旦合並我們可以把最優秀的,最優秀的團隊調到新的業務去負責新的業務。同時,作為管理層的精力也不用老是回頭看,而是說更多地往遠方看。 所以說不管是從精力、資金,還是從團隊上面,都會加速新的業務的發展。昨天我們跟趕集還宣布了,趕集的好車業務介入到58的二手車里面,雙方的新業務都除了獲得一個單一母體的支持之外,都能夠同時獲得58、跟趕集兩個品牌、兩個流量的支持,成功概率事實上是變得更大的,我不知道浩湧怎麽看這個問題。 楊浩湧:更多的是這樣,兩家市場份額不管是市場營銷層面,省那幾個億可能是一個短期的,我其實把那塊看得相對小一些,因為那個東西是一個水到渠成,比較必然的事情。它那個幾億省下來其實就是幾億的金額。我倒更看重雙方在各自的創新業務上將來去發展的時候,把握會是更大的,比如說我們的好車和58的到家,其實雙方的競爭對手都挺多的。我們自己也偷偷摸摸投了很多項目,可能我跟老姚一對,雙方其實都投了很多項目,相互都不敢宣布,擔心對手去抄。很多業務我們偷偷進行,創新業務都非常看好,現在我們跟這些創新團隊去講兩邊整合的時候,其實他們都蠻高興的,因為這個獲得的支持會更大。我跟他們說,你們再往下做兩倍流量的支持了,年底的業務也是翻倍的,我大概是這麽一個結果。我跟老姚一起去聊這個事,兩個人都會感到比較興奮。 劉湘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們怎麽保證團隊持續的戰鬥力和心氣呢?這是不是一個挑戰? 姚勁波:其實團隊的競爭它除了跟對手的競爭以外,在很多層面也競爭,第一個58每個業務線、每個地區內部是有PK的,尤其是現在多了跟趕集,也算是內部PK,這種PK會一直存在,業務線跟業務線之間,地區和地區之間的PK的存在,只是原來是外部競爭,現在遍布內部競爭,我們會鼓勵和推動這種良性的PK。 第二個層面,58每條業務線,58趕集的房產、招聘、二手車並不是說只有我們,我們還有很多同行友軍存在,這個競爭也會存在,這是第二個層次。 第三個層次,58跟趕集的很多新業務是在創業的區域,O2O的瓶頸里面。我們除了老的業務對手以外,我們會多出來很多新的我們需要去趕超,我們需要去PK的對手,我並不認為對手競爭會減弱,而是說我們會變成一種新的競爭格局,一些新的人會成為我們的需要關註的對手。 劉湘明:浩湧你還有什麽補充嗎? 楊浩湧:我們雙方要避免的是惡性的競爭,比如說雙方為同一個廣告位出一個好幾倍的價格,包括在線下的銷售營銷上再去打價格戰。我覺得良性競爭對公司內部是好事,我們內部幫助我們團隊也在說,現在是兄弟內部的競爭,其實反而會更良性,大家會感到更興奮,原來兩邊打得都有一些無底線,現在我們都有一個底線,我們整合以後不管是讓市場或者是營銷做得更好。 姚勁波:我補充一下惡性競爭是什麽概念,原來58是上市公司,我們要求比較嚴格,原來趕集的代理商說只要碰到58的客戶在,那個代理商一定會說58不好,甚至是詆毀的情況發生。我們合並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惡性的詆毀都制定了一個高壓線,任何人不管是58的員工、趕集的員工,58的代理、趕集的代理,只要惡意詆毀對方,只要抓到就直接殺掉。 賣服務的互聯網有什麽不同? 劉湘明:你們覺得賣服務的互聯網跟之前賣東西的互聯網,以及作為信息渠道的互聯網有什麽不一樣? 姚勁波:過去58也是一個平臺,我們對接了用戶和本地的商戶,對接的層面是在信息層面,商戶把信息發到58,不管是各種信息,二手車的、招聘的、本地服務的、搬家的信息,58的用戶始終感覺到是一個需要在大量的信息里面找到一個號碼,打過去跟他線下達成這個交易。 最近58在上門服務,在O2O這個領域我們抓了上門服務,我們推出來一個新的品牌叫58到家,就變成不再是信息了,你看到的就是人,這個上門服務的阿姨,這個阿姨是哪里人,她的特點是什麽?別人對她的點評是什麽?你支付以後,這個人百分之百會在這個時間點上你家里來服務,她的服務和價格是標準化的,你可以點評。這種用戶的口碑程度就跟58過去提供的信息服務有本質的區別,過去58提供的信息服務有70%、80%的好評率。中國服務的水份就是70、80分,30、20%的客戶是不滿意的。但在58到家O2O的閉環服務里面,我們內部統計下來滿意度是99%點幾。所以它變成了就跟58同城的服務是不一樣的,它變成了更標準化、我們更可控,因為這個服務有這麽高的標準率,基本上不用推,會通過朋友圈推廣出去,這是這一撥O2O的革命,這也是我跟趕集合並以後最重要的區域,就是我們要把服務從信息層面走到交易層面,走到閉環層面。 劉湘明:剛才你跟浩湧都談到了垂直服務類的競爭對手,這是兩個問題,一個就是說在現在整個服務的互聯網上面,整個平臺的優勢到底有多大?包括像服務的流量到底應該是怎麽去運營呢? 姚勁波:至少現在所有的O2O的公司,現在都是把58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入口,甚至這個入口在絕大部分O2O公司里面,流量來源里面是超過別的巨頭的,比如說BAT,比如說做車的、做放貸都是把58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入口,流量在O2O起來之後,幾乎所有的人找服務都是在58、在趕集的。所以流量是我們進入O2O領域很重要的抓手,沒有這個的話,我們跟一個創業公司其實沒什麽區別,這是第一個很重要的流量的入口。 第二個就是說所有的O2O都涉及到兩端,服務方和被服務方,大部分是在藍領這個領域,58趕集是一個重要的藍領的平臺,我們如果今天要用十萬個阿姨,我們利用58和趕集的平臺很容易招上來,因為本身58、趕集的品牌在藍領中間就是很重要的品牌。流量就是需求的入口,招募就是服務提供方的入口,這方面58跟趕集都有優勢。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用戶並不覺得58去做58到家和趕集好車是不符合的,很多服務是順理成章的。 劉湘明:58、趕集都在把自己的一些服務產品化,包括垂直化,你怎麽看這個事?轉到移動互聯網是不是就要做更垂直化、更精準的服務和產品化的方向呢? 楊浩湧:我想解釋一下,其實分類信息本身大家有誤解,這個行業還處在非常高速增長的行業,並不像大家說的大家都要去做閉環了,我們看到很多常規的需求還是留在這個平臺的。我們去年、前年,包括今年都是三位數的增長。進入閉環還有一個說法,當你離交易越近,你平臺的價值越高,這是我們堅持的一點,一旦進入交易以後很多事情都可以做了,相關的金融保險、後面的延伸服務,拿我們好車舉例子,這個平臺給我們帶來的價值體現在哪兒?我們第四個月,上周剛宣布了一個交易額過億,這個第四個月過億的速度當年的團購都沒有到這個速度,這是我們在這麽多年流量積累,包括我們線下團隊積累的。我們第三個月就進了全國20個城市,這個月下半年一開始每個月六七個城市在拓展,這樣接入交易從平臺來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劉湘明:未來58趕集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麽?是做平臺呢?還是繼續做垂直的服務?到底哪個是你們未來的重點呢? 姚勁波:目前來說我們58趕集長期會堅持平臺定位,我們向所有的第三方公司開放我們的服務,不管你是線下的一個門店,還是在線的O2O公司,都可以在58上面發布信息、獲得用戶,用戶也能在58趕集這個平臺找到他所有的服務,所有的房子、所有的車子,所有的服務,我們自己也跳進去做垂直類的服務,如果說市場沒有很強的對手,或者說沒有具備很大優勢的地方。我想我也好、馬克也好,都依然是充滿鬥誌的,我們並不認為這個事情做完了,還是覺得看到很大的機會。剛才講了我們合並就是因為我們看到很多機會,我們並不想這些機會,當我們崛起的時候把58趕集甩在後面,我們是潮流的很重要的推動者和參與者。 劉湘明:你怎麽來清晰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呢?到底是裁判呢?還是運動員呢?這是所有做平臺的公司都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比如說將來有人可能會做二手車,在58和趕集的平臺上也要做二手車,也要做類似於58到家的家政的服務。 姚勁波:58同城是徹底開放的,十年以後、二十年以後,58同城依然不會制約任何人在58上發布信息獲得客戶。至於有些品類,比如說58到家、趕集好車是我們自營的業務,這部分58到家,我們自營的品類會越少越好,比如說自營的是家政、上門的保潔、美麗甲,簡單來說我們要做的是生活服務,生活服務是360行,58也好、趕集也好,我們再有想法也不會全做了,甚至我們做一部分自營的業務也只是為了完善這個平臺的生態。我們希望將來很多這個領域通過投資、通過合作、通過商務能夠把大家接入到這個平臺上面來,至少目前我們是這麽個想法。 劉湘明:還有一個問題,服務互聯網的門檻你們覺得到底在哪兒? 楊浩湧:我自己總結,因為我們也在做很多的業務,其實就兩個字,規模。我不知道老姚同不同意這個觀點,規模後面藏了很多東西,你的執行力,你是不是形成規模以後,對外的品牌和流量的采購你做到第一以後,你的整個的成本都會下來。整個的服務因為它實際上太大了,它是太地域化的,每一塊的服務,說到本地服務都是5公里範圍的,每個人找的服務都是自己身邊的商家和少的服務提供者提供的服務,它不可能是一個上海給北京提供服務,太碎片化的東西,最終的結果是如果你能夠形成一個非常大的體量的,不管是到家將來是百萬級訂單的入口,還是好車可能是個千億規模的交易量,每天成交好幾萬、好幾十萬輛車在上面成交的時候,它相應的產業鏈就會越布越好,這是我自己的看法。 姚勁波:我覺得規模跟速度有關系。因為所有的O2O的交易都是一個交易平臺,越大的平臺、越快達到臨界點的平臺越好用。在你具備一定規模之前,你的服務是不好用的,你是要燒錢的,一旦你到一定的規模,很容易讓兩邊的用戶都有好的體驗,比如說我們58投資的代駕的平臺,如果你不能快速地變成這樣一個規模,你是不好用的,包括滴滴、快的也是一樣,當58到家每天有幾萬單的時候,每一個小區兩百米內都有一個阿姨在那兒活動的時候,我們提供的服務依然隱蔽,因為我們服務的交互成本最低,因為那個人就在你的成本,你點請阿姨,這個阿姨可能三五分鐘就能出現在你家的門口,能不能迅速地形成一個規模,這個是所有的O2O需要過的門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