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C——
【三星推出Galaxy S8 搭載全新智能語音系統Bixby】三星電子周三在紐約發布新款旗艦手機Galaxy S系列S8/S8 Plus,搭載新語音操控系統並擁有更大屏幕,希望重新奪回因 Note 7醜聞失去的陣地。S8屏幕大小為5.8英寸,而S8 Plus則上到了6.2英寸,支持指紋識別、人臉識別和虹膜識別,實現全面屏+雙曲面屏。此外還內置了Bixby這一人工智能交互方案,與蘋果Siri直接正面碰撞,突出了與Siri的差異化及智能化,新款手機將於4月21日發售。
——金融時報——
【美國會廢除網絡隱私保護條例】周二美國國會眾議院以215對205票的投票結果廢除了奧巴馬時期出臺的互聯網隱私法規,該法規要求服務提供商必須先征得用戶允許,才能將個人信息共享出去,包括定位數據等;用戶還有權選擇不分享電郵地址等非敏感信息。根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提議,網絡隱私保護條例原本將於2017年底正式生效。該條例被廢除意味著未來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在未獲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便可以收集用戶瀏覽數據等敏感資料,並售與廣告商。預計美國總統特朗普將會很快簽署相關指令。
——BBC——
【英國遞交脫歐申請文件 正式啟動脫歐程序】周三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委托英國駐歐大使蒂姆·巴羅將啟動脫歐程序申請文件遞交給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正式啟動為期兩年的脫歐程序。特雷莎·梅表示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是英國人民的意願,這將是英國塑造光明未來的機會。現在是歷史性的時刻,沒有回頭的機會了。英國將制定自己的法律,做自己的決定。歐盟理事會主席圖斯克表示,今天對歐洲而言不是“好日子”,歐盟將盡力將談判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我們已經開始想念英國了。按計劃歐洲理事會將起草談判指南草案,並發送給歐盟剩余的27個成員國。
【德交所倫交所世紀並購被歐盟否決】歐盟委員會周三否決了倫交所與德交所210億英鎊的並購計劃。歐盟委員會表示,此項並購將在固定收益工具清算業務領域造成壟斷,壟斷債券和回購協議的清算會對結算、托管和抵押品管理產生連鎖反應;同時交易還會消除比利時、荷蘭和法國公司單一股權衍生品交易和清算方面的競爭。這已經是雙方第三次並購嘗試失敗,2000年雙方首次談判,但未達成協議。2004年德交所第二次出價被倫交所拒絕。這一次雙方都已經同意了並購方案,歐盟卻成為了“攔路虎”。
——華爾街日報——
【回擊特朗普 亞太國家重申對抗氣候變化承諾】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二簽署行政命令撤銷大部分奧巴馬時期涉及氣候變化的環保監管法規,包括旨在限制燃煤電站排放的《清潔電力法案( Clean Power Plan )》。周三亞太國家紛紛重申對此前在《巴黎協定》的承諾。中國外交部表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目標和政策行動不會改變。澳大利亞環保及能源部長福里登伯格表示,澳大利亞不會退出《巴黎協定》。印度重申2022年前增加可再生及清潔能源發電規模225吉瓦。飽受森林火災困擾的印尼也表達了對抗擊氣候變化的支持。
——Reuters——
【以色列再度削減聯合國會費】以色列周三宣布,再次削減200萬元的聯合國會費,以抗議聯合國各分支對以色列做出的不利決議。總理內塔尼亞胡表示,削減的經費將用於支援那些在國際機構中聲援以色列的發展中國家。這是自1月以來,以色列第二次削減其繳納的聯合國會費。1月以色列曾為了抗議聯大針對以定居點的決議,削減了600萬美元的聯合國會費。
【美聯儲Evans:支持年內加息1-2次】芝加哥聯儲主席Evans周三表示,鑒於美國接近充分就業且通脹企穩回升,支持年內再加息1-2次。Evans強調,目前失業率回到4.7%,接近於眾多經濟學家認為的完全就業標準,同時不斷改善的通脹預期讓我對加息表示支持。此前美聯儲三月決定加息25基點,絕大多數票委認為年內將至少再加息兩次。不過Evans認為任何貨幣及財政政策都不足以讓美國經濟達到特朗普所預期的3-4%的增速。
——Bloomberg——
【眾院共和黨考慮再度嘗試撤換奧巴馬醫保法】美國國會眾議院共和黨人正考慮下周再度針對撤換奧巴馬醫改法進行投票。共和黨高層目前正在商討下周舉行投票,但目前尚不清楚共和黨高層對新健康法案會做哪些修改。據共和黨內部人士透露,此前共和黨醫保法案的主要反對團體,眾議院自由黨團的部分成員已與共和黨高層接洽,就修改細節進行商議。
【亞馬遜股價創新高,貝索斯身家超越股神巴菲特】剛宣布收購迪拜電商平臺Souq.com的電商巨頭亞馬遜周三大漲2.1%,收報874.35美元,創歷史新高。美國3月諮商會消費者信心指數創下16年新高,顯示消費者願意加大消費,但目標已經不局限於傳統零售商。亞馬遜CEO貝索斯的身家也因此大漲15億美元至756億美元,成功超越股神巴菲特,上升至全球富豪榜第二位,今年以來亞馬遜已上漲近16%。
三月初,亞馬遜旗下雲計算服務AWS出現S3存儲故障長達4個小時,導致依賴AWS服務的Airbnb、圖片社交Pinterest、“美國版知乎”Quora、協同應用Slack等一大批互聯網服務商瞪眼幹著急,剛上市的Snapchat也因此受到影響。隨後,微軟雲服務Azure也出現宕機,這是它一個月內連續兩次出現類似情況。國內廠商青雲也在前兩天發生了數據中心電力故障。
黑天鵝事件一次次席卷雲計算公司,會讓客戶信心下降、進而產生行業倒退了嗎?並沒有。
與其他互聯網技術相比,雲計算已經算是一個很精密的機器,一層又一層的容災備份防患未然,但這不代表它可以達到100%的穩定性。一般在領先的雲計算廠商與客戶簽訂租用合同中,都會註明如99.95%(甚至更高)的穩定性條款,沒人敢承諾完全不出錯。連全球雲計算能力最強的AWS尚且不能避免故障,市場跟隨者微軟、谷歌、阿里巴巴就能杜絕出錯嗎?不大可能。
從AWS最近這次故障在國外科技媒體上引發的鋪天蓋地的討論看,亞馬遜好像是免費為自己的雲計算做了一次廣告,畢竟市場份額越大,出錯後造成的影響越大。3月初,谷歌高級副總裁Diane Greene引用Gartner咨詢公司的報告揶揄微軟Azure,說2016年Google Cloud的宕機時間總計為47分鐘,相比Azure為270分鐘,亞馬遜AWS為108分鐘。但微軟馬上還以顏色稱,這並不能說明谷歌的雲更穩定,它服務的市場區域比微軟小很多。
市場跟隨者喜歡和行業領頭羊放在一起比較,這在市場宣傳上很常見。現在國內流行一個概念叫“3A公司”(AWS、Azure、Alicloud),代表該領域的全球最強者。事實上,這三家並沒處在同一個量級上,AWS收入規模2016年超過122億美元,利潤有31億美元。相比阿里雲在2016自然年的收入是8.3億美元,基本上是15倍的關系。之前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的報告甚至測算,亞馬遜的計算能力相當於其他14家競爭對手的總和。
從阿里雲兩年前啟動國際化布局,到2015年二季度阿里財報首次披露雲計算營收,再到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在2015年下半年稱在四年內趕超AWS,像三級火箭一樣將兩家公司的比較熱度沖上了天。國外媒體甚至比中國媒體更有討論熱情,最近一篇文章將阿里雲比喻成“忍者”(ninjia)。但目前看,單純營收數字上的比較並沒有太多實際意義。
在美國市場,阿里雲雖然已在東、西部組建了兩個數據中心,但客戶大多是像大拿科技等中國出海創業公司為主。AWS在北美市場的主要競爭者目前還不是阿里雲,而是微軟、IBM和谷歌。這里邊不排除文化差異與接受習慣的因素。況且特朗普的政策目前看對“外來者”不利。
同樣在中國市場,很多人忽視了一個“AWS中國”,即AWS在中國監管要求下找到的中國區運營代理商——創業板公司光環新網。由於AWS進入中國較晚,再加上中國政府對數據留存的政策限制,導致AWS在中國的營收只有阿里雲的零頭。
可見,在前景最被看好的中美雲計算市場,雙方目前在對方地盤均無明顯威脅。在營收數字背後比拼的首要維度是針對第三方市場的開拓能力,而亞太和歐洲將最有可能成為雙方未來的主戰場。AWS在這兩個區域具有先發優勢,但阿里雲在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中東等地的開拓速度很快。且不同的布局模式可能會成為兩家公司在第三方市場競爭的最大變數。
相比,阿里雲在海外小心謹慎,在德國與沃達豐合作,在日本與軟銀合作,在迪拜與Meraas合作,都是交由熟悉市場的當地企業運營;亞馬遜表現的更強勢,大多是自己建設數據中心。這兩種模式孰優孰劣,至少三年才見分水嶺。
第二個比較維度來自產品矩陣與價格。目前,AWS擁有超過1500種產品和2100余種第三方模塊,在全球16個地理區域內運營著42個可用區。這個產品矩陣超過任何一家競爭者。產品線的豐富度是拓展不同市場的基礎之一,而產品背後往往與價格掛鉤。
阿里雲2015年實施了17次降價,阿里巴巴2016財年業績未出,但阿里雲在2016年的降價只會更猛。實際上貝佐斯也是“降價愛好者”,AWS產品的整體價格目前高於阿里雲,但降價趨勢上雙方保持一致。降價的最直接目的是大魚擠走小蝦,同時讓等體量的競爭對手陷入被動。
隨著營收的增長,很多人好奇阿里雲的盈虧平衡點是否將很快到來。但無論對阿里雲還是已經盈利的AWS,盈利只策略問題,而非能力問題。阿里雲眼下要的是市場,絕非利潤,因此其盈虧平衡未必會在接下來的這個季度到來。
此外,降價背後考驗著雙方與Intel、AMD等上遊廠商的合作緊密度,是否能提前拿到未上市的硬件產品去擴充自己的雲。根據摩爾定律,時間優勢意味著更低的成本空間。
第三個比拼點將放在更長遠的生態競爭上。眼下雲計算的主要營收模式是賣產品,向客戶收費。蘋果一開始是靠賣手機賺錢,當iTunes Store、App Store壯大後,蘋果靠賣服務與內容分發賺的錢已經超過了硬件收入。雲計算領域未來也可能出現這種生態模式,AWS、阿里雲提供IaaS層服務外,還在各自雲市場(相當於store)上提供來自第三方或自己的SaaS軟件產品,作為平臺向第三方分成。
AWS構建雲生態的一個優勢是,全球前20名軟件公司基本來自歐美國家。而中國IT行業斷檔式的發展導致其在過去20年缺席了軟件層的舞臺,一直扮演國外軟件外包代理商角色,雲生態中SaaS層的豐富度是一個相對短板。
最後仍要回到數字上。阿里雲讓AWS感到潛在威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阿里雲已經連續7個季度超過100%的收入增速,這個速度至少是AWS的2-3倍。未來一個著眼點在於這種“阿里雲速度”能保持多久?2016年四個季度阿里雲的同比增速分別是175%、156%、130%、115%,呈現遞減趨勢。這背後考驗阿里雲對大客戶(政府、大型國企等)的吸引力以及拓展新行業客戶的能力。但看好阿里雲前景的高盛預測,2019年阿里雲的估值將達到420億美元。
整個7月,抖音全平臺的用戶增長超過了1200萬。它的快速躥紅和進擊,也讓快手產生了一絲警惕。
來源 | 界面(ID:wowjiemian)
文 | 鄭潔瑤
北快手南抖音,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這樣的口號在網絡上流傳開來。
事實上無論是體量還是日活,快手的數據都是抖音的近30倍。根據極光大數據7月份發布的一則報告:截至2017年7月23日,抖音的安裝量是2086萬,而快手的用戶數則早已超過5億;日活方面,前者的日活從4月份開始迅速攀升,短短4個月的時間就從29萬上升到了173萬,而快手的日活則從2017年開始就一直穩定在5000萬以上。
這樣的並列關系就像“北喬峰南慕容”一樣,差距懸殊又氣質對立。
如果抖音沒火也就罷了,但事實卻是,這款去年9月才上線的產品,經過了6個月的蟄伏,從今年二季度開始就一直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向上姿態。據抖音產品負責人介紹,目前抖音的視頻總播放量已經超過10億,還在持續高速增長。而各家第三方數據的報告也都顯示,在UCG短視頻的滲透率上,抖音目前僅次於快手和美拍。
毫無疑問,這款今日頭條孵化出來的音樂短視頻應用,火了。
▋躥紅
“如果你錯過了三年前的快手,不要再錯過現在的抖音。”
說這句話的人叫嚴然,她是普羅文化傳媒公司達人業務的負責人,同時也是中國最早接觸短視頻創業的那批人之一。
“我大學畢業就接觸短視頻了,最早是在騰訊微視,現在各個平臺上拍攝技術過硬的達人們很多都是從微視出來的。”
多年的積累讓嚴然擁有著龐大的網紅資源圈,同時也會幫助一些網紅運營自己。經驗告訴她,現在是網紅進入抖音的最好時機,“過了這個紅利期就不好說了。”
“現在抖音上的很多大V都是從快手、美拍或者直播平臺過來的,快手太大了,我們家一個妹子進去玩了幾個月才漲了四萬粉,而抖音就快得多,一個月漲十幾萬粉無壓力。”
王然(化名)也有類似的感慨。王然加入抖音才3個月,但他已經拿到了漂亮的數據——183.1萬。相比之下,他在快手三年的時間,也只積累到19萬粉絲。
在王然的賬號“老王歐巴”中,經常會發布一些自己和老爸一起“尬舞”的視頻。在這些視頻中,兒子誇張活潑的動作和老爸正經僵硬的表演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萌,和其他帥哥美女的分鏡變身比起來反而有了自己的特色。
“其實我在快手也都是發一些我和我爸的日常生活,但吸粉就沒有抖音這麽快。”
在嚴然看來,老王歐巴會成功主要是因為他進入抖音的時機很好,“幾個月前抖音還很缺像他這樣的搞笑生活類博主,所以他的每條視頻都拿到了推薦位,後期他應該和抖音簽約了,有段時間,十個推薦位里有六個都是他,他不漲誰漲?”
從這里可以看出,其實抖音的運營策略和快手完全不同,快手一直以來的產品哲學都是以算法為核心,不對用戶做任何幹預。但在抖音,算法僅是起輔助作用,運營的力量被更多突出,不僅推薦位是人工+算法一起篩選的,擁有內容創作能力的頭部生產者,抖音也會很早就和他們建立聯系,甚至和他們簽約,以保證內容的持續產出。
以搓澡舞為例,這個系列的視頻最早是由抖音用戶劉西籽發起的,但抖音的運營覺得這個歌曲有成為爆款的潛力,就主動去聯系了劉西籽,讓她和站內的達人夏沐chun光一起對歌曲的動作進行了改編,再由抖音牽頭,把這個TAG推廣到了美拍、微博、快手等站外平臺。
王然就是通過搓澡舞知道的抖音,“那會兒很多網紅都在拍這種舞,而且他們分享的視頻右下角都標有抖音的水印。挺好奇的,就下了一個試試。”
試過之後,王然很快就抖音“中毒”了。在他看來,同樣的主題,快手拍出來的視頻會更粗糙一些,“抖音拍出來的視頻就很酷,因為要搭配音樂、剪輯、特效,自然而然會更花心思一點,也會加上構思和表演。”
換句話說,快手的視頻呈現的是未經加工的、粗糙而真實的現實生活,而抖音卻是將拍攝和後期融為了一體,讓但凡有點想法的人都能夠通過它拍出一個經過修飾的、達到及格線的產品。你需要的只是一部手機、一點創意和花點心思就能學會的拍攝手法。
雖然這個手法對普通用戶來說相對麻煩,卻大大降低了普通人成為網紅的準入門檻,這也是抖音為什麽能吸引大量其他平臺網紅遷移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用戶數量急速上漲的抖音,網紅的增量和相對數量都是更少的,這也給後者形成了所謂的紅利期。更多在快手出頭無望的年輕人,也瞄向了這個新的話題平臺。
抖音帶走了一部分快手腰部以下的紅人,也給快手帶去了一絲警惕。
今年以來,快手至少撥出了3億作為市場推廣,這些錢最終變成了4檔綜藝節目的贊助、整個暑期檔主流院線影片的映前廣告以及北上廣深杭五大城市上線分眾傳媒的樓宇廣告。
另一方面,快手也轉變了自己的運營策略。
7月,快手在拉勾上線了兩個新崗位,分別是網紅經濟產品總監和廣告系統研發專家。其中,前者的職位描述是制定網紅經紀產品的發展方向和建設管理。後者的職位描述則是負責廣告引擎、廣告結算、數據分析等系統的開發與優化。
這兩個職位一個對應網紅運營,一個對應廣告變現。這顯然是與快手此前不主動幹預用戶以及不著急變現的風格相悖的。
今年以來,快手已經走到了一個必須要把變現提上日程的時刻,而如果想要更好地變現,獲得更多一二線城市的年輕用戶顯然無比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突破用戶圈層,並獲得更多投資人和廣告主的青睞。
抖音這方面的煩惱更少一些。它既沒有調性煩惱,又顯得新潮炫酷,它瞅準的那批一二線城市的年輕受眾,又恰好是快手今年花了大價錢想要討好的那些人。根據極光大數據檢測到的信息,目前37.7%的抖音用戶居住在一二線城市,快手的一二線城市用戶比例則為30.5%。
抖音用戶城市分布數據
快手用戶城市分布數據
▋進擊
下圖是抖音的微博指數,可以看出,從4月開始,就已經有用戶在微博上提及抖音,而6月開始,這款軟件在微博上引爆了。
雖然前兩個季度抖音都沒有大面積地做過推廣,但進入7月以來,抖音突然展現出了非常急切的擴張意願,先是於各大平臺上推了一則創意H5——“世界名畫抖抖抖抖抖起來了”,後面又贊助了今夏最火的網絡綜藝《中國有嘻哈》。
下圖是極光大數據提供的抖音進入7月以來每天的日新增用戶圖,可以看到,7月抖音平均每天都會增長40多萬用戶,整個7月份,全平臺的用戶增長超過了1200萬。
其中,7月中旬的小高潮對應了其H5發布的時間,而7月末的小高潮則對應了第五期《中國有嘻哈》放送的時間。
8月,抖音又接連邀請了鹿晗、吳亦凡、李易峰在抖音宣傳自己的新歌與新電影,三人不僅在抖音開了賬號,還在官方上線了獨有的明星貼紙和專屬挑戰。
8月19日,抖音還登上了導流效果有目共睹的快樂大本營。在這樣的連番曝光下,抖音8月的用戶新增數據也不會難看。
但是,必須提到的是,隨著平臺用戶的逐漸增長,抖音在內容層面也出現了不小的變化。其中最顯著的就是抖音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搞笑原聲視頻。
王然就是最好的例子,三個月以前,抖音的推薦位上還很少能看到王然和他老爸這樣的面孔。
按知乎上一位抖音前實習生的說法,那時抖音的定位還非常垂直,就是新潮炫酷的音樂短視頻社區。“早期抖音會在各個大學招收很多舞蹈社團拍攝視頻,但類型非常單一,只是一味地要求新潮時尚酷炫,對於其他風格,比如古風小姐姐什麽的,就完全沒有興趣。”
這和我的主觀感受也是相同的。5月份,我因為要采訪抖音的一位網紅曾密集地使用過一段時間這款軟件,初期的使用感受非常驚艷,完全可以用中毒來形容,但刷久了就會發現,抖音推薦位里的內容非常同質,無外乎就是俊男美女加上簡單的鏡頭晃動與音樂加成,連音樂都沒有變幾首。
但現在,再打開抖音的推薦位,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越度傳媒網紅中心的運營李瑞向界面創業記者總結了在抖音最容易登上推薦位的幾類內容——“顏值高的、萌寵、創意視頻、明星、拉著爹媽兒女爺爺奶奶打親情牌的,基本就這五類”。
看起來,抖音似乎放棄了過去重度垂直的音樂內容,而選擇了慢慢地擴充內容形態,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像一個精致版的快手。
在李瑞看來,這樣的改變其實是一種眾望所歸。“你不得不承認,抖音之前的那些內容,好看是好看,但太容易膩了,如果再不擴充內容廣度,用戶是會流失的。”
下圖是抖音從4月開始的月留存狀況,可以看出,截至4月,平臺的月留存還是很高的。但5月份開始,月留存就一直呈現出一個低谷狀態,直到6月份,才恢複到之前的水平。按照李瑞的回憶,抖音對內容的擴展恰恰也是從6月份開始的。可以大膽猜測,平臺也是註意到了留存的問題才調整了內容運營的策略。
▋未來與隱憂
雖然網紅在抖音上吸粉迅速,但變現卻成為了一個問題。
在這樣的前提下,嚴然認為內容策略的變更是必要性的:“對於短視頻網紅來說,他們現階段最主要變現的方式仍然還是廣告和電商,而抖音原先那種內容其實是很難衍生出業務的。如果說你讓一個網紅空有幾百萬粉絲卻沒法變現,那他們最終只能選擇轉移粉絲去其他平臺,這對於抖音也是不利的。”
事實的確如此。打開抖音,大多數頭部網紅都會在描述位寫上自己的微博或直播賬號,一些資深抖音玩家,像薛大濕和Joker還增加了自己的淘寶賬號,專賣抖音道具。
少部分人已經開始接創意廣告,但用抖音視頻的形式做推廣難度還是很高的,如果做得太過明顯,也不會被選到推薦位獲得流量。而那些成功把粉絲轉移到直播平臺的達人們,都或多或少地減少了更新抖音的頻率,畢竟直播帶來的才是真金白銀。
據界面創業記者了解,目前抖音還沒有一個完善的機制讓平臺上的達人變現。雖然他們也會和頭部網紅簽訂合約並給予他們一定的補貼,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法,未來抖音還是需要研究出一套機制讓達人有更合理的方式變現,它有可能是用戶打賞,也有可能是廣告補貼,但總之一定要是一個讓達人和用戶都能夠接受的方式。
另一方面,競爭者也在快速跟進了。
雖然抖音是第一款在國內引爆的音樂短視頻App,但這款產品多多少少也有些借鑒了主攻海外市場的musical.ly。
musical.ly的團隊也來自中國,只是過去一直都主攻海外市場,且成績十分亮眼,不僅在全球擁有2億用戶,日活躍也超過了1800萬。
今年以來,musical.ly也將觸角伸回了國內,改名為Muse,直接與抖音競爭。
此外,小咖秀也將和抖音功能一致的晃咖分出來單獨做了一個App,這款App和抖音的產品相似度可以說是像素級的,不過抖音在視頻清晰度上仍然還是有一定優勢。
6月6日,一款名為奶糖的App宣布上線。它同樣瞄準的是一二線城市年輕人,不管是產品的定位還是形態,都和抖音、Muse非常相似。
一個新的賽道儼然已經出現,入局者也都做好了準備。
目前而言,抖音相對其他競品仍然呈現出了壓倒性的優勢。
日前,抖音甚至宣布開啟了海外戰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抖音產品負責人王曉蔚表示:“在國內市場已無有力挑戰者的情況下,抖音尋求海外增長在情理之中。”而且,這次出海的背後還有今日頭條上億美元的支持。
相信在這種海內外並重的情況下,短期之內,抖音還能保持不錯的增長趨勢。
但問題是,和微博類似,強運營的產品到最後都難免遇到UGC乏力的狀況。即使抖音一直強調自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平臺,但實際上,它還是以一個又一個的小中心作為支撐點的。
快手每天能夠產出600萬條的原創短視頻,而抖音,用戶很容易在最開始因為拍出了一個好視頻而被激發出強烈的UGC欲望,但後期由於新鮮感退卻,高昂的時間成本會逐漸降低用戶拍攝的意願。
據記者了解,在抖音,拍攝出一個推薦位水準的視頻,從構思到拍攝,花半個小時是最基本的,一些有劇情有分鏡多換裝的視頻甚至需要花費5個小時。
如果抖音讓自己變成了一個大多數用戶都只能做個看客的平臺的話,那它缺乏信息量的內容是很難長久地維系住用戶的。
目前來看,抖音必須重視以下幾點才能避免曇花一現的命運。
第一,通過算法不斷地優化分發從而增加普通用戶被看到的機會;第二,降低用戶的拍攝門檻,加入更多的模板、特效,激發用戶的UGC意願;第三,完善分享機制,增加社交元素,減少平臺的工具屬性;第四,增加合理的達人變現方式,維系好和平臺上達人的關系。
相比其他的短視頻應用,抖音已經走到了一個讓快手感受到緊張的地步。接下來,它必須讓自己像快手又不像快手。一方面,抓住快手遺漏的用戶圈層;另外在推薦視頻方面,堅持人工篩選把控審美基調的同時,也要強調算法的作用,讓推薦更加千人千面避免內容的同質化。
這款完全不像今日頭條做出來的應用,已經拿了一手好牌,接下來要做的只是把牌打好。
在美國的科技界,西雅圖時不時會和矽谷幹上一架。
北京時間5月7日晚間,微軟全球開發者大會Build2018在西雅圖華盛頓州會議中心舉行。緊接著的5月8日,谷歌I/O大會在加州山景城的海岸線露天劇場開啟。兩家的開幕時間只差一天。
而這背後,如今由兩位印度裔CEO掌舵的兩大科技巨頭存在著不少業務重合與競爭。
因為分別擁有全球最大的桌面和移動操作系統,微軟和谷歌一度被業內解讀為PC時代和後PC時代的兩大代表。
但不管到底是哪個時代領跑者,在AI幾乎無處不在的當下,今年的微軟Build大會和谷歌I/O大會談論最多的都是人工智能。
不可忽略的現實是,在如今炙手可熱的AI市場上,來自西雅圖的微軟和亞馬遜正叫板從矽谷走出來的蘋果和谷歌。
“AI first”的谷歌
自宣布“MobilefirsttoAIfirst”戰略一年後,谷歌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定。
但比討論AI技術本身更重要的是,目前的谷歌更加重視將AI滲透其各類產品中,並努力構建生態,讓硬件、軟件以及AI結合。
今年的I/O開發者大會,谷歌CEO桑德爾·皮查伊(SundarPichai)稱,人們對信息的實用性和易獲取性的需求依然和谷歌20年前剛成立時一樣迫切。所不同的是,人們整理信息和解決現實世界中複雜問題的能力,而這要感謝AI的進步。
谷歌助手是2016年5月19日推出的一款語音助手,該產品基於谷歌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領域的經驗之上。今年,谷歌助手又得到升級。
皮查伊表示,依托谷歌在自然語言理解上的進步,今後不需要在每一個指令前都說出“HeyGoogle”。與此同時,除了原始聲音,谷歌助手的聲音庫中還增加了6種不同的聲音,包括辨識度極高的美國傳奇歌手JohnLegend的聲音。
在活動現場中,全場最受關註的一個場景是谷歌助手打電話向一家美發店預約發型設計的時間。整場對話過程較為自然流暢,接電話的店員似乎並未意識到與之對話的是AI。
這項新技術就是谷歌Duplex,也是谷歌助手的一部分,可以回答問題並根據命令執行不斷增加的任務。皮查伊稱:“很多時候打電話並不像預期的那樣順利,但語音助手可以優雅地處理。如果處理得當,這將節省時間並為企業創造很多價值。”
構建生態很重要的一點便是要讓其中各成分有機融合。谷歌也正在努力讓硬件、軟件以及AI相互結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開發者大會當天,谷歌還宣布,目前已有5億臺設備接入了谷歌語音助手,並支持30多種語言。
這也是谷歌AI戰略的重要一環,在盡可能多的設備上內置語音搜索工具,以此來爭奪亞馬遜Alexa語音助手和智能音箱Echo等競爭對手的市場。谷歌已經主宰了互聯網,而現在亞馬遜Alexa則通過提供一種全新的與計算機互動並訪問信息的交互模式,這讓谷歌感受到威脅。
今年4月初,谷歌宣布將搜索和人工智能業務分拆為兩個獨立部門。谷歌大腦的聯合創始人傑夫·迪恩(JeffDean)將領導谷歌所有的AI業務;2000年加入Google搜索業務的BenGomes將接管搜索部門。AI在谷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足以形成自己的業務部門。
此前,迪恩表示,谷歌在人工智能領域最終目標是三點:利用AI和機器學習讓谷歌的產品更加實用;幫助企業和外部開發者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進行創新;為研究人員提供更好的工具,以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
微軟的AI“全家桶”
去年同一時間的微軟Build開發者大會中,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Nadella)宣布,微軟的戰略從2014年提出的“移動為先,雲為先”,轉變為“智能雲和智能邊緣計算”。
一年之後的微軟Build2018上,微軟延續這一戰略,宣布了一系列包括AI、雲計算、數據、傳感器與設備在內的開發者服務進展,用AI貫穿所有自家全部的產品。
中國公司在今年的微軟Build大會中占據了相當的位置。大疆、小米、華為和一家名為Roboo的中國人工智能方案平臺公司都出現在了納德拉的演講當中。
不過,相比之下,亞馬遜的出現還是更奪人眼球。
微軟Cortana和亞馬遜Alexa其實算是一對競爭對手,但是在今年的Build2018上微軟演示了這對“冤家”融合的場景。
這也是亞馬遜第一次出現在微軟開發者大會。
雖然之前亞馬遜、微軟、蘋果和谷歌都已經推出了各自的數字助手,但四家的產品彼此一直並不兼容。
但如今微軟和亞馬遜的合作表示雙方希望攜手改進語音助手。具體來看,兩家在智能音箱和語音助手領域的合作包括:在裝有Alexa的設備上,用戶可以呼喚Cortana並且使用微軟的辦公功能;而在Windows10等設備上呼喚Alexa時,也可以直接在亞馬遜上買買買,並且使用Alexa的Skills。
相比亞馬遜和微軟如今在人工智能上的“蜜月”期,亞馬遜和谷歌似乎結怨已久。
在2017年2月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年度報告中,谷歌的母公司甚至將亞馬遜放在了所有競爭對手的首位,表明二者在雲計算、搜索和語音控制設備上均有競爭。
此前,谷歌的人工智能產品AlphaGo通過挑戰圍棋棋手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不小的人工智能熱潮。對此,連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微軟人工智能及微軟研究事業部負責人沈向洋也表示在人工智能的IQ上,友商的人工智能產品AlphaGo做得不錯。
讓沈向洋驕傲的是在中央電視臺一檔名為《機智過人》的節目里,和AlphaGo過招的棋手柯潔稱自己是微軟小冰的粉絲。
“啊!界面這麽快變樣了!”這是Damon在得知微軟收購GitHub之後第一次登陸GitHub時的驚嘆。本月5日,微軟和GitHub官方相繼宣布:微軟將斥資75億美元收購GitHub,收購協議的具體細節將於今年年底前全面完善。
GitHub上線於2008年,用了十年時間逐步發展成世界最知名的開源軟件托管、開發平臺。相比於傳統開發方式,GitHub解決了針對單一文件的版本控制的效率問題。舉例而言,對於同一文件,數以萬計的開發者可以同時在線下完成各自部分的編程,之後推送到線上版本庫,由GitHub完成所有部分的自動匯總並對原有版本更新,也可以由審查人員手動匯總、更新。這樣的開發模式既能幫助開發者提升效率,也減輕了企業在硬件儲存、備份上的開銷。開源項目開發允許各界開發者一起對軟件性能、安全性進行考核。GitHub的興起也標誌著開源軟件的再次興起。
誰也沒想到,接手的會是對開源軟件曾持強烈反對態度的微軟。畢竟,通過非開源的項目開發方式來保護旗下重要產品是微軟等其他軟件企業的一貫做法:通過禁止開發者獲取軟件的源代碼,從而杜絕開發者進行個性化設置。2001年,微軟前任CEO史蒂夫·鮑爾默將開源系統Linux比作“癌癥腫瘤”;2007年,鮑爾默再次公開強調,開源軟件嚴重侵犯了微軟與其合作夥伴的知識產權,並威脅要對各大Linux系統開發公司提起訴訟。
事實上,微軟收購GitHub既是戰略布局,也是被迫之舉,這一歷程並非無跡可尋。自2014年薩蒂亞·納德拉出任公司CEO以來,微軟一改往日風格,不再單純重視核心產品Windows系統和Office辦公軟件的銷量,轉而開始強調連接多重設備的雲平臺。雲計算、服務平臺Azure逐漸被推向舞臺中央。雲平臺在強化微軟自家服務的同時,也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潛在方案——通過每月向微軟支付服務費,將應用搭建在Azure雲平臺之上,把服務器相關事宜直接交由微軟處理,以此來減少服務器購買、維護的開支。現在,GitHub如同一間工人眾多、原材料充足、且具有創新能力的工廠;Azure平臺或將成為這家工廠產品直接的運營商、維護商、與監督商。
如今,將應用搭建在雲平臺之上已是業界的普遍做法。亞馬遜AWS、阿里雲、和IBM Watson雲計算等等都是Azure的直接競爭對手。根據Synergy Research Group去年第三季度發布的《全球雲基礎設施市場報告》,亞馬遜AWS的市場占有率穩居第一,市場份額甚至超過身後5家企業市場份額的總和。雖然微軟Azure的用戶增長率占據榜單第一,並且市場份額位於第2位,但追趕AWS仍是前路漫漫。
GitHub將成為微軟叫板亞馬遜的重要砝碼。有觀點認為,收購GitHub可以幫助吸引開發者到Azure。交易達成後,對微軟而言,可以將GitHub和Azure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以鼓勵開發者在微軟的雲服務上運行他們的應用程序。據微軟收購通告稱,GitHub累計擁有超過2800萬開發者,超過8500萬個軟件版本庫,不少於200萬次的軟件更新次數。如果將眾多GitHub開源項目轉化為Azure平臺的長期合作項目,不僅能顯著提高微軟的收益,也將動搖亞馬遜AWS的霸主地位。
資本市場也放出信號,明顯看好本次收購,截止第一財經記者發稿,微軟股價穩居每股102.19美元,相比前一天收盤上漲0.51個百分點。此外,收購GitHub有利於改善微軟在開發者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也是微軟向開發者與開源軟件開發示好的重要一步。但是仍有眾多開發者表達了對於本次收購的憂慮。
國外資深程序員J.向第一財經記者表達了對於開源開發前景的擔心。“雖然收購通告上稱GitHub會維持免費政策,但我很擔心它會增設更多付費升級服務的選項。”這類擔心不無道理,原著名開源項目平臺SourceForge被DHI Group, Inc.收購後,便立刻被各類廣告填滿,導致用戶體驗急劇下降,網站至此無人問津。此前微軟也曾擲重金收購實時網絡視頻聊天軟件Skype和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領英,但收購之後微軟對這些產品帶來的發展可能要仁者見仁。即使當前GitHub用戶基數龐大、項目範圍廣泛,鑒於上述被收購軟件的經歷,GitHub的發展前景仍不明朗。
不過也有人保持相對謹慎的樂觀。“GitHub實質上是代碼托管平臺,對大部分程序員沒什麽影響,該用還是用,找代碼還是在上面找,GitHub早已是個生態圈了。”一個開發者告訴第一財經,Github中立性受到影響後自然會有人自發的再開幾個源碼托管平臺。更何況,對於大企業而言,都會有自己的源代碼保管平臺。
“微軟已經all-in開源。”(Mircosoft is all-in on open source)在微軟就收購發表的官方博客中有這樣的表述,但對於GitHub,如何繼續保持中立才是關鍵。
緊隨院線電影之後,網絡大電影(下稱“網大”)也開啟了連破票房紀錄之路。
作為網大高水準作品之一,《靈魂擺渡黃泉》半年前一經上線就連續多次打破該行業的票房紀錄,總票房分賬收入達到4548萬。
網大票房分賬的天花板不斷擡高後,吸引了包括華誼兄弟、歡瑞世紀、王晶、陳正道、鄭愷、黃軒等一批明星公司或明星進入市場掘金,網大市場迎來爆發拐點,頭部網大票房分賬規模已經與上億元票房的院線電影相當。
叫板院線電影
所謂網大是2014年3月愛奇藝首次提出的,特指那些時長超過60分鐘,故事結構完整,通過互聯網渠道發行的電影。
當不少人對網大的看法還停留在良莠不齊野蠻生長的階段時,一部分網大已經勢如破竹地連破票房紀錄,直抵主流院線的票房水平。
2014年,白舉綱、於朦朧等人主演的《成人學院2》以63.4萬的年度票房成為愛奇藝分賬冠軍;2015、2016年,《山炮進城》和《山炮進城2》,分別以987.55萬、1829.40萬分賬成為票房冠軍;到了2017年,一部《鬥戰勝佛》以2655.43萬分賬位列榜首;2018年僅半年,網大《靈魂擺渡黃泉》的分賬票房收入為4548萬,相當於院線電影近1.1億票房成績(通常傳統院線電影分賬比例4∶6),投資回報率更是高達469%。
愛奇藝會員業務事業部副總經理葛旭峰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按照觀影人次來計算,《靈魂擺渡黃泉》影響人群規模已經與前30名的院線電影票房相媲美。《靈魂擺渡黃泉》在付費期內的有效觀影人次1500萬左右,豆瓣評分人次4萬多,同量級觀影人次規模,院線單片票房需要達到約5億,這個票房規模可以排入2017年院線票房前30。
網大已經不再是以前的低俗、蹭IP、打擦邊球的龍套選手,其中一部分頭部內容甚至具備了與院線大片叫板的實力。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表示,2017年網大市場規模達到了約20億,經過四年的發展,產量增長了4.2倍,市場規模則增長了20倍,很多專家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0億左右。對應於國產電影院線票房總量的301億來說,目前是院線電影收入的1/10。觀眾方面全網播放量在2017年達到近80億,按照有效觀看10%來計算,核心受眾觀影人次達到8個億,這是個相當大的規模也是院線電影觀眾人次的1/2。
頭部效應明顯
記者註意到,這幾年網大的數量確實在下降。
網大的數量在2016年達到巔峰,全網上線2193部,2017年全網上線網大下降到了1892部,今年上半年,全網共上線651部網大,同比減少了44.2%。
數量減少背後是整個網大產業正在加速整合,一批不符合市場發展要求的企業正在離場,另有一批能夠生產出更精良作品的企業反而愈戰愈勇。上半年,點擊量排名前十的影片的總點擊量為7.59億,占總點擊量的22.62%。這也意味著,網大行業頭部效應顯著,二八原則也越發明顯。
張宏表示,走精品化道路的頭部內容成為了行業的領頭雁,收益持續創造高峰,制作精良、定位準確的腰部內容成為了行業的主力軍,而跟風的、低俗的、粗制濫造的尾部內容將逐漸被淘汰。
網大的票房天花板能擡多高?
對此,葛旭峰表示:“《靈魂擺渡黃泉》已經接近4000萬的票房分賬。當然從4000萬的票房上來看,其實對於愛奇藝的會員來講也就是只覆蓋了20%左右,還有80%的會員用戶沒有看這個影片。分賬票房收益多少取決於付費會員的有效播放量,天花板就是愛奇藝的會員規模,愛奇藝2018年Q2末的訂閱會員數是6710萬,如果有一部網大可以影響全部的會員觀看,將可以獲得1.5億至2億的分成收益。當然愛奇藝會員還在高速增長中,未來網大的票房分賬收入將會非常可觀。”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網大與院線電影還是有差距。葛旭峰也認為:“從影響的用戶群體規模和熱度來講,是可以類比同級別院線影片的,單純從作品在整個電影產業的影響力來看,由於新人班底、制作投入、營銷宣傳的力度有限,還是有差異的,未來在大的內容產業影響力上還有很大挖掘空間。”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