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句話從惹毛變加分 用幽默感就對了 名人回話》孫正義、林志玲……靠這招解圍

2016-02-01  TWM

企業家和藝人的一言一行常常被放大,回答得好,有加分效果;回答不好,甚至身敗名裂。名人的神回覆有很多種,其中,又以幽默最受歡迎,因為不但取悅他人,還能展現自己的度量。

「我真憨慢講話,但是我真實在。」以前不太會說話甚至是一種美德,只要埋頭苦幹,必能受到青睞,但是隨時代改變,缺乏說話技巧的人,常常會居下風。名人尤其需要「神回覆」的技巧,做得好,地位穩固;做不好,一夕之間身敗名裂。

剛結束的立委選戰中,國民黨立委丁守中批另一位對手吳思瑤:「坐四望五的女人,見到七、八歲學童,自稱是思瑤姐姐。」另一位國民黨立委林郁方則批對手林昶佐:「以前占領立法院,現在他要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大搖大擺地留著比女孩子還長的頭髮進入立法院,我覺得這個立法院非常危險。」最後,這兩位立委都競選連任失敗。雖然落選的原因很多,但與失言不無關係。

文化大學廣告系教授鈕則勳分析:「丁守中是資深政治人物,應該了解年齡是女性最大的禁忌,挑起這議題,會被認為涉及人身攻擊,失去婦女選票。林郁方的問題也一樣,他批評林昶佐的長髮以後,我很多留長髮的年輕朋友都相當不滿。他們的失言造成失分,也失了選票。」

碰觸敏感議題時

用禪意化解怒意,不得罪兩邊神回覆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其實和時代演進及社會氛圍有很大的關係。根據口語培訓師王介安的觀察,現在媒體要的答案可能只有一句話,而不留申論的機會,加上網路發達,這句話會快速傳播,因此回答一定要在第一時間,第一句話就很得體。

例如五月天樂團主唱阿信在太陽花學運時,臉書上轉貼一首歌〈起來〉,引來兩岸網友論戰,當時阿信回應:「有人說我們想討好所有人,可是用音樂討好所有人,不就是我們該做的嗎?」鈕則勳認為這句話聽來「有點禪意」,終究平息了爭論。

有人想挖牆腳時

有夠強的實力,就霸氣回應也有企業家採取霸氣的回應方式,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即是一例。Palm公司曾經想從蘋果公司挖角一位員工,賈伯斯於是寫信給Palm執行長,說:「你應該很清楚,我們兩家公司的財務狀況差距有多大,先看看蘋果擁有的相關專利,你再想想要不要挖走我們的人。」因為蘋果有夠強的實力,才能這樣氣魄地回應。

歸納企業名人或藝人的神回覆,最受歡迎的,應該是發揮幽默感。例如日本軟體銀行社長孫正義的髮量稀疏,常被拿來做文章,有人說他「髮際線越來越往後退」,但他回答:「不是髮際線在往後退,而是我在前進!」不但化解了別人對他外形上的攻擊,還告訴別人他在事業上不斷努力上進。

利眾公關董事長嚴曉翠指出,他的回答以退為進,充分展現大器和度量,尤其是開自己玩笑,通常會大加分。

不方便回答戀情時

透過灰色語法,四兩撥千斤王介安認為,溝通應該先接球再拋球,例如名模林志玲演戲常被媒體說是「花瓶」,但是她的回答是,「可以成為大家記得的經典花瓶,例如青花瓷。」她接下問題這顆球,不否認自己是花瓶,但再拋出的回答令人拍案叫絕。

有位女模特兒曾經被問到:「像藝人納豆這樣的個性和外形,是你喜歡的對象嗎?」回答是或不是都不太恰當,王介安建議用「轉換焦點」的方式,也就是不要把焦點放在「戀情」上,透過灰色語法,回答說:「納豆的外形和個性都很討喜,大家都很喜歡他,當好朋友應該很棒。」新生代女星艾瑪華森先前傳出可能嫁給英國哈利王子,她的回應是:「要成為公主,不一定只能嫁給王子。」四兩撥千斤,也成功轉移了焦點。

想要有神回覆,必須靠有意識地練習。王介安說:「越有意識的人,口語表達能力就越強,也就越能影響別人。」與對方溝通時,要做到GAS,也就是有明確的目標(Goal)、穩定的態度(Attitude)和純熟的技巧(Skill)。最好的訓練方式是多觀察,看別人怎樣的回話會得到廣大回響;平時不妨多和親朋好友練習,久而久之,即使在緊張或強大壓力下,也不會失常。

神回覆要看時間、場合、對象,例如面對老闆時,你的回覆神來一筆,老闆可能覺得不正經。王介安也提醒,反諷、挖苦、質問,可能會帶給別人難堪,都會成為負面的神回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84

現代神農氏 打造全球首座中草藥中心 他的一句話 讓安麗斥資八億在中國填土整地

2016-05-16  TWM

看見消費者對中草藥保健食品有極大需求,安利(中國)研發中心研究開發總監韓強, 成功說服總部,在無錫打造全球第一座中草藥有機種植研發中心,為安麗找出金雞母。

走進全球直銷商龍頭安麗(Amway)在中國無錫打造的中草藥植物研發中心,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無邊際的有機農場,面積相當於二十五座台北小巨蛋,再加上面積達兩千平方公尺的科研溫室,整個中心種植的稀世珍草達兩百多種,連九大仙草之首、被譽為「救命仙草」的鐵皮石斛都能找著。

安麗全球去年營業額達近一百億美元,安利(中國)貢獻了四成,其中保健食品品牌紐崔萊占安利(中國)一半,中國保健食品市場可說是旗下最大金礦,難怪已在廣州、上海設有研發中心,安麗還願意點頭在中國無錫砸八億新台幣成立中草藥研發中心,更請來二十多位中草藥專家組成頂尖團隊。

「讓安利再走八十年,希望在我們手裡走更遠!」安利大中華研發副總裁陳佳表示。

安麗每十年就有一重大計畫,中草藥是打開安麗下一個十年的鑰匙,而關鍵人物是一名研發人員:韓強。

看見新趨勢

說服美國總部投資中草藥

今年二月,中國國務院印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二○一六│二○三○年)」,提出到二○二○年,中藥工業總產值要達到占醫藥工業總產值三○%,這項綱要點出中國中草藥市場的爆發力。

「說到保健食品,在中國,逃不掉就是要做中國養生保健、中草藥研究!」安利(中國)研發中心研究開發總監韓強在七年前就預見中草藥潛力。他分析中國保健食品中,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藍帽子標誌認證的,六成為中草藥產品,可見消費者對中草藥保健食品的需求。他在○九年就積極說服總部投資該項研發。

一一年,由韓強率領的研發團隊,在美國推出第一款中草藥保健品「銀杏蓯蓉片」,以預防記憶衰退為訴求,銷量是原本不含中草藥成分的三倍,讓總部驚豔。

一三年,該產品在中國上市,擠進安麗在中國銷售的保健食品前五名,加深總部對中草藥市場的發展信心。

雖然總部在○九年尚未點頭投資,韓強卻已跋山涉水找植物中心開發地,三年內走過九個省分、四十塊候選地,南至廣州,西至四川、雲南。原本低頭面對燒瓶的科學家,抬起頭面對人群,與官員打交道,他坦承這是極大挑戰。

韓強回憶說,最早其實看中的是江蘇位於陽澄湖三大半島之一「美人腿」,當地政府卻希望安利(中國)蓋以休閒度假為目的的「農家樂」而作罷。幾次挫敗下來,才找上積極想從製造業升級為研發產業的無錫。

在無錫三百多個地點,他四處抽取土壤送檢美國、中國等實驗室,意外找到不受農藥殘留、重金屬汙染的無錫新區吳文化博覽園區。這塊溼地藏有超過百座春秋時代留下的古墓,受到《文物保護法》保護。

「光是我們園內就有四座古墓,這裡受到政府保護,未來也不會在附近開放製造業,我們完全不擔心未來附近會被開發。」找到這塊地,韓強終於讓總部在一二年點頭,也與無錫政府簽下三十年租約。

整地耗三年

休耕輪作只種有機植物

拿到地之後,更艱難的關卡還在後頭。吳文化博覽園區屬於溼地,原本種植水稻,並不適合需要疏鬆且肥沃土壤的中草藥種植。因此,一二年起,安利運來二十五萬立方公尺的泥土,將低窪農地填高三十五公尺,改造農場六成以上溼地。填完土還得進行休耕、輪作、種植讓土地肥沃的綠肥植物。「我們在土地上種豆類、木須等綠肥作物,民眾還以為我們種雜草,打去國家信訪局投訴我們!」韓強笑說。

花三年完成「整地」,前後六年心力完全投入研發中心的建設,安利(中國)植物研發中心終於落成,韓強說:「我們可是全球第一家做中草藥有機植物研究的!」陳佳更透露,明年將會看見研發中心的首次成果:首支以抗老為目的的中草藥保健食品。

過去安麗的有機農場均位於美洲,而現在這座研發中心離台灣最近,單趟航程只要兩小時。國內保健食品最大代工廠大江生醫執行副總經理廖偉傑分析,安利成立研發中心,在策略上蘊含「自產自銷」的概念,讓消費者能看見安利的「研發能力」,食用更安心。

安麗近五年來推出肉蓯蓉產品,在中國、台灣都傳佳績,植物中心明年也即將推出新品,市場都在觀望安麗新開闢的中草藥保健食品市場,是否能再為其增添火力,成為安麗下一個金雞母。

撰文 / 黃家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96

潛艦國造 台灣造船業奇兵出列 總統一句話 五千億商機啟航

2016-06-06  TWM

台灣首位女總統為了提升產業全球競爭力,要把國防和經濟發展「綁作夥」, 但打造一艘潛艦的技術門檻較高,唯有整合台灣供應鏈能量,才可能完成這項不可能任務。

「國艦國造,尤其是潛艦,更是非常重要的計畫,我絕對不是說說而已!」日前,總統蔡英文參訪南部造船業,指出發展國防產業不只為了國家安全,也是為台灣找回經濟成長動能的重要一環。蔡英文的堅定口吻,讓經費上看五千億元的「潛艦國造」計畫,一時之間廣受矚目。

只不過,潛艦的特色就是高科技和高技術,再加上安全至上的特性,墊高了廠商切入供應鏈的門檻。台船董事長賴杉桂不諱言,水上和水下船艦技術層次不同,且潛艦空間小,卻有上百個系統,複雜性與困難度都很高,就算傾全國之力都不夠,還要向外請求協助,台灣造船業唯有「打群架」,才能成就大事。

那麼,台灣有「打群架」的能力嗎?一艘潛艦從裡到外,究竟哪些領域是台灣廠商有足夠的能耐可以承接?

宏昇專精螺旋槳

拉法葉艦等國際客戶下單

造船公會顧問朱旭明分析,一艘潛艦的「載台」和「戰鬥」系統裝備各占成本一半,其中,如聲納、魚雷、潛望鏡等屬於「紅區裝備」的相關戰鬥系統組件與技術,為各武器生產國的管制項目,必須仰賴美國、義大利等外國商源;但包括壓力殼等船體結構在內的載台,約有七成,台灣廠商已有製造加工的技術能耐。

為了揭開台灣潛艦供應鏈的競爭力,第一站,我們來到南台灣屏東新園工業區,這裡有一群以台船等本土造船廠為中心的零組件相關製造供應商。台灣最具規模的中大型螺旋槳廠宏昇,正是其中一家。

「我不是美國勞斯萊斯(Rolls-Royce)的代理商,是勞斯萊斯代理我的東西到美國賣。」說這話的,是研發、生產船艦螺旋槳超過四十年的宏昇董事長鄭正義。

他的螺旋槳產品,最大直徑達六公尺、重十二噸,不只勞斯萊斯海軍船舶公司,德國肖特爾(Schottel)、日本川崎重工(Kawasaki)等全球知名船用設備公司都是他客戶,甚至連拉法葉級巡防艦、英國皇家掃雷艦,以及世界最大超級遊艇日蝕號,也都用他生產的螺旋槳。

走進宏昇的生產線,只見大小不一的金屬複合材質螺旋槳,正擺放在工廠地面,多數產品因涉及客戶機密,全程一概不准拍照。一個個螺旋槳散發出精品般的質感與光澤,從螺槳模組開始,至少就要經過兩個月CNC(電腦化數值控制)精密加工等一連串製程,才能生產出來。

宏昇能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背後是四十年來打深一口井的專注與研發實力。初中畢業就在高雄工廠當學徒的鄭正義,家族中不少成員就是從事漁撈工作,他回憶,自己在很小的時候,就認定了螺旋槳是攸關船隻性能的關鍵。如今他則有了更貼切的形容,鄭正義說,螺旋槳之於船,就像鞋子之於人,用途不同,設計就不同,公司所有產品都是量身訂做,其中速度、震動、噪音的控制與搭配是技術關鍵。

舉例來說,從飛機機翼取得靈感,公司最新研發的端板螺槳,可將水流集中向後噴射,比一般螺旋槳減低六成震動量,減少噪音被敵艦偵測的風險,開發三年多來還在反覆測試,就為了再提高推進效益與匿蹤性,「沒有創新研發,一定被淘汰。」鄭正義說。

而當被問及是否有能力做出潛艇螺旋槳時,鄭正義的回答更是篤定:「潛艦國造,我們有這能力做這工作,……我一定要看到國家潛艦下水才退休。」

銘榮元生產壓力機殼

潛入海底三千公尺也ok

只隔一條馬路,位於宏昇對面的是壓力容器大廠銘榮元。在公司登記資料中,銘榮元的營業項目多達一七三項,「船舶零件製造」不過只是其中之一。事實上,這家公司目前的主要客戶也與「船」沒有太大關係,而是中油、美國杜邦、殼牌石油等國內外知名企業。至於產品,則是能夠對抗超高壓力的容器。

銘榮元總經理謝永昌說,公司不僅能夠滿足石化業的「抗內壓」要求,也有絕對的技術含量能夠對抗「外壓」,而這正是製造潛艇機殼結構的關鍵學問。他自信滿滿地說,銘榮元可以做出承受三百公斤外壓的容器,容器表面的厚度最高可達到十五公分,「潛艦每下潛一千公尺,壓力增加一百公斤,一般設計不會超過七公分厚。」他透露,目前潛艦國造極可能採用中鋼新研發的HSLA-80特殊鋼材,銘榮元也已通過測試,證明對此特殊鋼材有彎曲、拉伸等加工運用能力。當然,材料越厚,加工難度與繁複度越高,謝永昌說,公司長期承接抗高溫高壓容器,除了溫度和製程環境控管超嚴格之外,還得全部焊接上一層特殊不鏽鋼材質的雙層複合材料,所以一個客製化產品,平均要歷時八到十個月,「連潛艦都沒這個要求,壓力殼製造加工能力絕對沒問題!」下一站,來到高雄,迎面走來的是液壓控制系統大廠協聚德董事長印皖金。所謂液壓控制系統,是指藉液體運動來控制壓力、流量與方向的技術,可運用在自動機械與船上方向舵控制裝置等,中鋼、台塑、台船等都是它客戶。

協聚德擅長液壓控制

躋身中鋼、台塑供應鏈

「以前認為不可能的事,現在是可能的。」印皖金不諱言,中鋼過去的液壓控制設備是用日本、德國系統,協聚德苦無切入機會,直到一次為中鋼維修設備受到肯定,從此一舉取代國際大廠,「不去碰,永遠覺得神祕。」他用這段故事與這句話,表明協聚德對於切入潛艦供應鏈的躍躍欲試。

協聚德提供給中鋼、台塑的液壓系統技術,同樣可用在潛艦排氣管、無線電通信管、潛望鏡等桅管升降,以及舵翼的移動控制。他認為第一艘潛艦確實要花很多成本,一旦學習曲線建立,不只成本可大幅降低,又可免除後勤補給受制於人的問題,還可帶起台灣造船產業,「就像建築業好很多周邊產業跟著好,潛艦國造也能拉動產業能量。」除了零組件供應廠之外,摩拳擦掌的還有負責整合製造的造船廠。「國機國造只有漢翔一家,船不一樣,好多家。」賴杉桂透露,兩年前台船就已成立潛艦國造研發小組,除準備好隱密潛艦建造專區,還有專案管制室,「台船已有設計構型的來源,但涉及機密,不能公開。」慶富造船則首度公開展示自行研發超過十年、共整合近百個潛艦載台的操控系統,證明自己「準備好了」,頗有隔空和台船爭主導權的意味。

不論最後誰帶頭,隨著標案預計今年底前開標,這個十年上看五千億元的潛艦國造專案,既能讓台灣國家隊成員受益,又將帶動產業上下游擴散效益;無怪乎,造船公會理事長、中信造船總裁韓碧祥指出,儘管潛艦國造難度很高,但卻是「造船業者共同的期望。」只要政府有決心、有預算,「絕對沒問題。」

撰文 / 萬年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38

臺海巡艦追上護島漁民後第一句話:避開菲領海

因不滿臺灣當局在處理所謂“南海仲裁結果”時的表現,臺灣漁民自發前往太平島宣誓“主權”。據臺灣《聯合報》報道,漁民船隊航行第5天,臺灣“海巡署”桃園艦終於現身。不過現身後,桃園艦第一句話竟是提醒漁民船隊,一定要避開菲律賓領海。這讓網友不禁感慨,桃園艦未必是“護送”船隊,更可能是監視和阻止。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而且,這趟為了“保祖產、護漁權”的航程遠比漁民們想象的要艱辛。先是出發前,有消息稱發起人鄭春忠被漁會請去“喝茶”,提醒他的運搬船不能航行大陸及香港以外的航線。沒有載魚出港,行駛其他航線,會被吊銷執照。但鄭春忠表示,就算被吊銷執照,他也要出港。但不是每位船長都像鄭春忠一樣。活動發言人羅強飛就表示,原本報名的有10艘船,但起航這天臨時變只剩5艘,他們懷疑是被有關方面“勸退”。

活動發起人鄭春忠(圖片來源:新華社)

再是在途中時,這支“守護太平島船隊”出發4天後,不但未看到臺灣海巡艦艇,反而遇到一艘菲律賓海釣船攔船要物資。滿吉勝8號船長陳富盛說,“不對是政府,不是人民啦!討海人都很辛苦,有困難就要互相幫助”,雖然菲律賓跟臺灣對太平島定義不同是“敵對方”,陳富盛仍然很大方拿2箱泡面及礦泉水給他們。收到物資後,菲律賓漁民也禮尚往來想把釣到的魚給臺灣漁民,被漁民婉拒。

而到了24日,當船隊馬上快要登島時,臺灣“海巡署”桃園艦終於現身。24日下午,桃園艦駛近船隊領頭的滿吉勝號,先用廣播請船長陳富盛將船上的無線電調到同一頻道。不過第一句話就是提醒船隊避開菲律賓領海。

有網友表示,“桃園艦現身,未必是‘護送’船隊,更可能是監視和阻止。”也有網友諷刺,“桃園艦錦上添花,民進黨專割稻尾”;“提醒船隊避開‘菲國領海’,菲國領海很大哦,要小心!”

此前,據臺灣《聯合報》報道,因船隊事前未向臺當局“國防部”申請,登島停泊和補給可能出現變量。國民黨團副書記長王育敏表示,漁民出錢出力登太平島,若船長無法順利登島,全民一定會跟新當局追究,後果是承擔不起的。

(綜合中國臺灣網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881

常州“創森”只念叨一句話:城市原本自然

“出處窮達三十年,未嘗一日忘吾州。”900多年前,北宋文豪蘇東坡曾14次到訪江蘇常州,兩次上表乞求居住並終老於此,正如他自己所說:“逝將歸老,殆是前緣”。

900多年後的今天,要是蘇文豪在世的話,又何需一次次上表乞求?只要在這襟江帶湖、林水相依、長廊吐翠,頗具江南水鄉山野神韻之地,置辦上一間房子,就能“推窗見綠,開門進園”“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3年來,我們共造林15.3萬畝,平均每年新增造林面積達到市域面積的0.78%。”常州市委書記閻立介紹,目前,常州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7.2%,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08%,分別比2013年提高2.3和0.2個百分點,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85平方米,比2013年增加1平方米。

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常州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45天,比創建前增加31天。

“讓森林走進城市”增強了常州市民們的幸福感。攝影/章軻

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

但在前些年,常州的生態環境質量沒有今天這麽好。淮陰師範學院城市與環境學院蔡琦等學者曾對常州市城市化水平與生態環境壓力的關系進行過專門研究。

學者們發現,常州市生態環境壓力指數在2003-2011年間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2003年和2004年的生態環境壓力為中等,以後逐年壓力增大。但是在2012年壓力有所減小,“這是因為常州市認識到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從而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得該城市的生態環境壓力有所緩解。”

常州城市廣場中綠地占了很大的面積。攝影/章軻

常州是江蘇省轄市之一,地處長江下遊南岸、太湖流域水網平原、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素有“三吳重鎮、八邑名都”之稱,是一座有著3200多年歷史的江南文化名城,也是中國民族工商業發祥地和“蘇南模式”的發源地之一。

上世紀70年代初,常州就已形成四大名角(常柴、東印、金獅、燈芯絨)唱主戲的工業格局,成為全國中小城市工業發展的樣板。當時有一個口號叫“中小城市學常州”,足見其在江蘇乃至全國的影響和地位。當時,常州的各項經濟指標遙遙領先蘇南地區的蘇州、無錫。80年代後期,常州又率先開發出了洗衣機、電冰箱、彩電、摩托車等民用產品。

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度的提高,加上早期對森林、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缺乏認識和重視,常州生態環境的壓力也日益加大。2014年5月,環境保護部發布全國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在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前10位城市中,常州名列其中。

常州市利用高架橋下的空間進行垂直綠化。攝影/章軻

“市民們對改善空氣質量的願望強烈,他們每天最關心的是PM2.5(細顆粒物)是多少。”9月8日,常州市副市長張耀鋼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也正是在這一年,常州市決定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作為推動城市科學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改善城鄉環境,增強群眾幸福感。

“創森”也是常州經濟社會發展到目前這一階段的必然選擇。專家介紹,根據城市綠地生態學研究成果,綠色(綠地)植物具有特殊的生態環境功能。人居環境質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與城市綠地數量和質量有相當大的關系。

常州城市園林中的綠道。攝影/章軻

當一個城市或地區的森林覆蓋率達到35%或更高時,森林生態系統就能有效地發揮減少噪音、減汙殺菌、降溫增濕、涵養水源和固碳釋氧的功能,改善城市小氣候環境。

以二氧化碳為例,當綠化覆蓋率小於10%時,二氧化碳濃度日均含量大於480ppm,且變化幅度大;當綠化覆蓋率大於30%時,二氧化碳濃度呈直線下降趨勢;當綠化覆蓋率達到40%時,二氧化碳濃度則保持正常320ppm。而國家森林城市創建規定的硬性標準是城區綠化覆蓋率要達到40%以上。

綠色為本、師法自然

9月8日下午,《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來到常州市基本建成的新龍生態林。該生態林東西長10公里,南北寬1公里,是常州市區最大的“綠肺公園”。記者看到,在已開放的4000畝秀水山林區,保留濕地河塘原貌,淺水駁岸、白鷺成群。

常州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陳誌良介紹,常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有自己的特色,“不搞大樹移植和‘一夜成林’的運動式工程。”他說,常州從一開始就確立了詩意棲居、綠色共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取向,形成了“林水相依森林常州,長廊吐翠宜居毗陵”的創建特色。

“綠色為本、師法自然,利用綠廊、綠楔、綠道等,將城市的公園、綠地、農田、道路、水系、山地等各類森林板塊串聯起來,組成一個動態綠色網絡體系。”陳誌良介紹,常州本著遵循自然、適地適樹的總體原則,從樹種選擇、樹種搭配、空間配置以及經營管護等方面以地帶性植被為模板,構建多樹種多層次健康的森林生態系統,展示更多的真山、真水、真綠。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根據人多地少、水網密布的特點,常州市提出,實行綠地、林地、濕地“三地同建”,經濟、生態、景觀“三效兼顧”,自然、鄉土、本色“三質同歸”。

3年來,常州沿長江、太湖、滆湖、長蕩湖、錢資湖周邊,建起了100米寬的生態防護景觀林;溧陽南山北山、金壇茅山及太湖岸線保護區內,形成穩定的森林群落,天然次生林郁郁蔥蔥;茅東林場、龍潭林場、瓦屋山林場、小黃山等地,撫育改造了20余萬畝次生林,有效維護了森林健康;高鐵高速、環城高架和城市主要道路兩側,提升建設為生態景觀廊道;曹山慢城、西太湖等地,則不斷提升綠量。

對於記者關心的造林投融資問題,張耀鋼表示,“政府的投資還是占了大頭。”同時,常州市也構建起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渠道籌資機制,建立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和生態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市級公益林生態補償標準為25元/畝,還設立了創森專項資金,撬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森林城市建設。

陳誌良舉例說,規劃面積達萬畝的新龍市級森林公園,由常州龍城生態建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丁塘河濕地公園通過融資方式,投資3.6億元用於濕地建設。“通過市場的參與,既減少了政府的建設投入和管護成本,也為市場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平臺,實現了政府、市場的雙贏。”創森以來,常州市累計投入資金近70億元。

常州打造了“水城、古城、森林城”風貌合一的美麗城市。攝影/章軻

陳誌良介紹,良好的生態環境、較高的宜居指數,對人才、資金、項目形成強烈的集聚效應,截至2015年,常州市累計引進落戶領軍人才創新創業項目1543個,比創建前增加2.2倍。

而生態環境的優化也帶動了景區旅遊、鄉村旅遊、休閑農遊、森林旅遊的發展。2015年,全市旅遊接待總人數545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731億元,分別比創森前增長23%和28%。

市民們在城市廣場上遊玩。攝影/章軻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常州創森也延伸了當地綠色產業鏈。2015年,常州全市林業總產值達到387億元,比2013年增長12%。常州現有花卉苗木總面積近40萬畝,擁有花木專業村50余個。早在2007年武進區就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花木之鄉”,2013年夏溪花木市場成為全國首家“百億級”花木交易市場,2015年實現交易額170億元,位居全國同類市場第一。

張耀鋼告訴記者,2015年,常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273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66億元,人均GDP超過11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332

亞投行挖角:樓繼偉一句話,臺下的亞行高管就動心了

9月19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下稱“亞投行”)宣布了對第五位副行長的任命,來自法國的隆格瑪(Thierry de Longuemar)將出任亞投行副行長兼首席財務官(CFO),於9月29日正式就職。

隆格瑪自2011年開始擔任亞洲開發銀行(下稱“亞行”)副行長,主管財務和風險管理。隆格瑪是繼哈米德·謝里夫(Hamid Sharif)之後又一位由亞行轉投亞投行陣營的高管。今年4月14日,亞投行宣布,任命亞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哈米德·謝里夫為亞投行合規、高效及廉政部總幹事。

開業運營9個多月來,亞投行從亞行、歐洲複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下稱“世行”)等已有多邊開發機構吸引了很多優秀人才。這體現了亞投行作為“新機構”的吸引力和專業影響力,也讓外界對亞投行在已有機構經驗基礎上如何創新更加期待。

更搶眼的是,一場“新”“老”多邊開發機構間人才流動與人才競爭的大幕已經開啟。

“這一場人才大戰,是遲早會到來的,一定會到來,而且已經到來。”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場人才大戰拉開大幕,是必然的一個階段。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李巍認為,亞投行的籌建和開業初期,是“朋友圈”的比拼,此前亞投行工作的重點是吸取更多成員國參加;隨著成員國逐漸穩定下來,亞投行開張運營,接下來重點就是爭奪人才。

亞投行像創業團隊

隆格瑪被委以重任。在亞投行五位副行長順位中居於第二位,同時兼任首席財務官。其實,隆格瑪在今年4月已被任命為首席財務官,此次任命其實是升職。

亞投行公布的信息顯示,隆格瑪“將負責在金融和財務管理上發揮戰略和技術領導力,來確保亞投行可持續的財務實力和金融資源的穩定增長”。同時,他還負責建立並保證亞投行具有出色的評級以支持亞投行整體的使命。

亞投行行長金立群在宣布隆格瑪的任命時說,隆格瑪將為亞投行帶來他數十年高度相關的工作經驗,這將幫助隆格瑪在接下來幾年服務好亞投行。隆格瑪工作上將向金立群匯報。

亞投行合規、高效及廉正部門負責人謝里夫本人的經歷,也是亞投行人才之戰的另一個生動案例。今年6月26日下午,亞投行首屆年會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

當時,亞投行創立以來的001號項目——巴基斯坦 M4國家高速(紹爾果德與哈內瓦爾段)貸款項目即將在亞投行、聯合融資合作方亞行、項目對象國巴基斯坦三方代表的見證下簽署。

謝里夫擁有巴基斯坦和英國雙重國籍,原本僅是過來簽約現場“圍觀”。但他與三方都有緊密聯系的特殊身份,讓他成為簽約現場的一個焦點。參加簽約見證的各方都邀請謝里夫一同合影留念。

任職亞投行前,謝里夫從2012年7月開始擔任亞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他1993年加入亞行,歷任亞行法律總顧問、中央業務服務辦公室首席主任等職位。

在他擔任亞行駐中國首席代表期間,正逢亞投行經歷籌建成立的兩年。2015年3月,是亞投行籌建中輿論最焦灼的時刻。當時亞投行已經有了1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英國等歐洲國家躍躍欲試,但迫於美國壓力又多有顧慮。美國和日本方面對中國成立亞投行的揣測和攻擊,屢屢見諸報端。

當時擔任亞投行籌建秘書處秘書長的金立群,受邀到中國高層發展論壇答疑解惑,爭取更多學界政策界人士支持亞投行。

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與亞行行長中尾武彥就是否存在“最佳實踐”展開激辯,樓繼偉以“沒有所謂最佳實踐,只有更好的實踐”做出回應時,坐在臺下的謝里夫點了點頭,笑了。活動結束後,謝里夫就找到金立群,溝通了解情況,並給予鼓勵。

在亞投行首屆年會上,走廊里、新聞發布會後的現場,謝里夫都會遇到熟人,有的是亞行的老同事,有的是此前在亞行任職時長期合作的其他多邊開發機構的同行,還有此前擔任亞行中國代表結識的媒體。

這些老朋友在祝賀謝里夫的同時,都會問問,在亞投行如何?謝里夫說,“這里沒有50多年的歷史,感覺更像是一個創業團隊,一切都需要開創。”

李巍表示:“亞投行成功與否,取決於能否吸引到全球最優秀的金融人才,特別是優秀的有開發銀行工作經驗的人才能否加入亞投行。”

實現全球招聘,機構間合作大於競爭

亞投行資深聯絡官(Principal Communication Officer)孫元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亞投行的副行長以及人才都通過公開的全球招聘程序來進行。即通過亞投行官網和各個途徑發布招聘的信息,由競聘者申請職位,通過亞投行的嚴格錄用程序,遴選出來。

亞投行目前招聘了一些來自世行、亞行等“老”國際多邊開發機構的高管和人才。亞投行另一位副行長、負責政策與戰略的德國人馮·阿姆斯貝格(Joachim von Amsberg)此前在世行擔任負責開發性金融的副行長,也曾在世行擔任負責運營政策和國家事務的副行長。

孫元江介紹,亞投行是新成立的國際金融機構,建立初期特別希望借鑒一些其他國際金融機構的經驗,包括人才。所以在招聘人員上,特別是高管,特別註重其經驗,希望這些人才把他們以前的豐富經驗帶到亞投行來,為亞投行做出新的貢獻。

孫元江還強調,亞投行是全球招聘,擇優錄取。如果申請者有在國際金融機構的工作經歷,會比其他申請者條件更具優勢,總體上是在公平透明競爭的基礎上擇優錄取。

的確,“全球招聘,擇優錄取”本身就是亞投行這一新國際多邊開發機構的獨特之處。

即便是世行,至今都沒有實現全球招聘,世行和亞行的職位招聘仍然要依據人才來源國是不是成員國,以及通過成員國在銀行中所占的股份大小來決定招聘人數。目前其他多邊開發銀行行長和副行長的任命,仍不完全基於專業技能,有些基於政治安排。

李巍非常看好亞投行全球招聘、任人唯賢唯能的人才理念,他認為這對於亞投行這樣一個新興銀行非常必要,“不分國籍、不分種族,只強調能力的錄用人才的標準,體現了亞投行正在向更加成熟和國際化的多邊開發銀行的方向邁進。”

孫元江表示,不存在亞投行和其他多邊開發銀行在人才方面的競爭,大家都可以自由招聘,國際人才也是自由流動的。

同時,孫元江也承認,亞投行作為一個新的國際金融機構,在借鑒其他機構經驗的同時,在創立初期,如何形成自己的機構文化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亞投行一直強調“精幹、廉潔、綠色”的核心價值觀。孫元江介紹,所有招聘來的人和工作方向都朝著這個核心價值努力,亞投行也會利用人才的特長,創造屬於亞投行的特色文化。“目前經營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還是取得了很多的進展和成就。”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了解到,在多邊開發機構之間的人才競爭與流動很正常,世行的工作人員可能去非洲開發銀行任職,而非洲組織里也有亞洲人才。在人才流動背後,也不乏人才自身職業發展機會與路徑的選擇,期待到新機構能獲得更高的職位、更廣闊的空間。

在某多邊開發機構工作的項目官員對記者表示,亞投行和亞行,以及亞投行和世行作為國際組織之間的合作,遠大於競爭。亞投行首批項目中就有與亞行和世行聯合融資的項目;在亞投行的籌建過程中,世行和亞行都給予了巨大支持和協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720

關於中美經貿合作,商務部發言人說了這四句話

12月23日,商務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回答中美經貿合作相關問題時稱,有關中美經貿關系,很多記者朋友很關心,我可以用我們常說的比較通俗的幾句話作個簡單回應。

第一句話,中美經貿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互利共贏的,是一種利益交融的格局。無論美國政府如何更叠,中美兩國共同利益大於分歧的格局不會改變,兩國經濟互補、貿易互惠的現狀不會改變,兩國工商界深化合作的願望不會改變。

第二句話,中美經貿合作“合則兩利、鬥則俱傷”。

第三句話,我們歷來反對“自己得病讓別人吃藥”的做法。這種做法過去發生過很多,未來不排除還會發生,我們是堅決反對的。

第四句話,不要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這種事情過去也發生過不少,現在有些主張大家仔細一想也是這樣,建議“損人不利己”這種事情最好不要做。

以下為發布會部分實錄:

鳳凰衛視記者:最近,渣打銀行發布了一份報告,援引今年前10個月的數據,指出中國對美國出口下降4.7%,而且說這是2009年首次下降,並預期未來中國對美國出口將進一步下滑,請問您對此有何評論?另外,我們也註意到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發表了一系列對中國不利的經貿言論,包括吸引制造業回流,都可能對中國造成直接沖擊,您怎麽預期未來中美兩國的經貿合作?

沈丹陽:我先回答後面的問題。有關中美經貿關系,很多記者朋友很關心,我可以用我們常說的比較通俗的幾句話作個簡單回應。

第一句話,中美經貿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互利共贏的,是一種利益交融的格局。無論美國政府如何更叠,中美兩國共同利益大於分歧的格局不會改變,兩國經濟互補、貿易互惠的現狀不會改變,兩國工商界深化合作的願望不會改變。

第二句話,中美經貿合作“合則兩利、鬥則俱傷”。

第三句話,我們歷來反對“自己得病讓別人吃藥”的做法。這種做法過去發生過很多,未來不排除還會發生,我們是堅決反對的。

第四句話,不要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這種事情過去也發生過不少,現在有些主張大家仔細一想也是這樣,建議“損人不利己”這種事情最好不要做。

關於中國對美國出口下降的問題。今年以來,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中國對美國貿易額略有下降,但是下降不多,如果剔除匯率因素,基本上是持平的。但是,要看到今年中美貿易好的一面,就是結構持續改善,貿易差額有所減少。1-11月,按美元統計,中國對美國出口3491.6億美元,同比下降6.6%,按照人民幣算基本沒有下降。中方的順差是230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3%。中美兩國在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市場、資金、技術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強的互補性,中美開展經貿合作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這也是中美建交30多年來雙邊經貿關系迅速發展的基礎性原因。如果說中國對美國的經貿合作都是中國得好處,美國方面吃虧,那中美兩國的經貿關系能發展到今天這種水平嗎?

現在盡管有人判斷說中國對美國出口未來幾年可能進一步下滑,這個話有點言之過早,而且缺乏足夠的依據,但我還是想特別強調一點,中美經貿關系不能僅看雙邊貿易,因為與建交的時候相比,中美雙邊經貿合作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不要只盯著量,質的變化更重要。中美經貿合作內容已從單一的貿易擴展到幾乎所有的經濟合作領域,比如目前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總體上看就比較順暢。今年雙向投資都有顯著增長,前11個月中國實際使用美國的資金(美國對中國投資)是22.1億美元,同比上升15.1%。有些人經常評論中國投資環境,說外商撤資了,可是美國對中國的投資今年1-11月份增長15.1%。中國企業在美國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59%,金額是186.3億美元。中美經貿合作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和規模,根本原因是中美經貿合作互利共贏的本質在發揮作用。所以我們相信隨著世界經濟的複蘇,中美兩國貿易和投資合作應該還會有更好的發展前景。我們願意與美國政府一道,繼續積極推動兩國經貿關系向前發展,造福於兩國及兩國人民。

謝謝你的提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862

國是指南丨2016年的財經圈,曾被這10句話刷屏

1、權威人士:我國經濟運行是L型走勢

【出處】:5月9日的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了《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的文章,這是自去年5月以來“權威人士”第三次在人民日報“發聲”談中國經濟,且均為頭版轉二版的高規格。

權威人士認為,我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指南君】:這一說法與習近平在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的講話相呼應:“我國目前經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型反彈,我國經濟可能會經歷一個L型增長階段。因此我們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針對幾次“權威人士”的出現,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微信公號“俠客島”曾解釋:他們出現的基本語境是,這件事很重要,需要由高級別領導人來發表看法,但又不方便挑明了說。說白了是在定調子、給信心、找方向。

L型經濟走勢還將持續多久,誰也不知道。

2、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房子不是用來炒的

【出處】: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會議明確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

【指南君】:中央此言一出,這個關於房地產的定位就迅速成為了海內外各界廣泛討論的話題。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來,中國一些地區房價上漲過快、投機炒作特征明顯,不僅容易導致金融風險上升,有損普通民眾的幸福感,長此以往,亦不利於房地產業在實體經濟中發揮積極作用。明年,中國將進一步采取綜合措施,因地制宜、因城施策,讓旨在投資投機的炒房者知難而退,最終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經歷了“930”限購等調控政策後,明年的房價將會如何?

3、官方:人民幣不具備長期貶值基礎

【出處】11月16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8592,較前一個交易日下調97點,再創逾八年新低,這也是人民幣中間價連續9日下調,並且創2015年12月以來最長連降紀錄。貶值速度之快,引發市場的恐慌。

此前,在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決定完善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價,以增強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史稱“8·11匯改”。這一改革被普遍認為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邁出了重要一步。

有關方面多次強調,保持人民幣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指南君】央行副行長易綱近日回應,人民幣匯率對美元波動有所加大,主要是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美聯儲加息預期突然增強、英國“脫歐”、埃及鎊自由浮動等外部因素驅動。

“最近人民幣與美元匯率的變化,其實不是人民幣貶值,而是美元升值。”央行貨幣委員會委員樊綱感嘆道,匯率這個東西讓人容易搞混的特點就在於,它就是兩個貨幣之間的關系,在等式兩邊的就是兩種貨幣的數量,一個升值,就直接表現為另一個的貶值,只看一邊,就容易看不到變化的真正原因是什麽。

中國國航半年報顯示,由於人民幣貶值帶來的匯兌損失16.97億元,導致公司凈利潤同比下滑。

4、曹德旺:中國制造業的綜合稅負比美國高35%

【出處】:近期,全國政協委員、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接受第一財經專訪的一段視頻在網絡上廣為傳播。他在采訪中細數了中美制造業的成本差異,“在美國,能源、電價是中國的一半,天然氣只有中國的1/5,藍領工資價格是中國的8倍,白領工資價格是中國的2倍多。”話題引發了社會對民營企業家“逃跑”和中國企業“死亡稅率”的探討。

一時間,“曹德旺跑路”,“曹德旺回應自己沒跑”諸如此類的報道刷爆了指南君的朋友圈。

【指南君】:12月20日,曹德旺再次公開回應稱:“福耀制造的市場銷路65%在中國,我跑出去幹什麽呢。”他表示,“我們所有對外的投資,都是經過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批準的。我們做玻璃的,都隨著汽車廠走。汽車廠去哪里,我們就跟到哪里。”

而關於“死亡稅率”這一說,則是由天津財經大學的李煒光教授提出的。他指出,“當前我國企業實際稅費負擔接近40%,對企業來說意味著死亡”。

接著,國家稅務總局官網又於12月21日刊文稱,“死亡稅率”之說,嚴重誤導了社會公眾。文章表示,我國宏觀稅負近些年來一直穩中有降,企業的稅負大大減輕,但同期經濟增長卻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波動,簡單推論出宏觀稅負與經濟增長之間負相關的結論,是不能成立的。

在指南君看來,曹德旺真的不至於“跑路”,說是“走出去”在世界範圍內進行產業布局,或許更合理。但曹德旺提到的中國稅負高的問題卻也是真真切切存在著。

人民日報評曹德旺:中國經濟容得下企業家講問題

5、劉士余:不要做資本市場的“土豪、妖精、害人精”

【出處】:12月3日,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對此前備受關註的舉牌、杠桿收購做出表態,指責部分金融持牌機構,仰賴於持牌優勢,利用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大眾資金進行風險不對等的杠桿收購,挑戰法律底線。

“我希望資產管理人,不當奢淫無度的土豪、不做興風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最近一段時間,資本市場發生了一系列不太正常的現象,你有錢,舉牌、要約收購上市公司是可以的,作為對一些治理結構不完善的公司的挑戰,這有積極作用。但是,你用來路不當的錢從事杠桿收購,行為上從門口的陌生人變成野蠻人,最後變成行業的強盜,這是不可以的。”

劉士余稱,這是在挑戰國家金融法律法規的底線,也是挑戰職業操守的底線,這是人性和商業道德的倒退和淪喪,根本不是金融創新。

【指南君】:要知道,這是劉士余接任證監會主席以來首次公開講話,本身向市場傳遞的信號就備受關註。而又因其言辭激烈、態度堅決,這段發言在社交媒體快速傳播開,也引發了大家對這些“土豪、妖精、害人精、野蠻人”究竟姓甚名誰的種種猜測。

自就任證監會主席以來,劉士余一直低調行事,鮮有公開表態。但在這場演講中,劉士余脫稿怒斥。憤怒的背後其實更體現出資本市場監管的無奈與無力。

劉士余“怒吼”的背後,是監管體制的無力和無奈。

6、王健林:先定一個小目標,比方說先掙它一個億

【出處】:在一個訪談節目上,王健林談到許多大學生當下動輒揚言“要做首富”的行為,他回應:“盡管有那句俗話,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但是這個心和舞臺是一個逐漸放大的過程...我覺得有這個想法,想做世界最大、想做首富這是對的,奮鬥的方向,但是最好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方說我先掙它一個億……”

然後,這“一個億的小目標”,就火了。

【指南君】:2016年快過去了,你的小目標完成了嗎?

“思聰你說,一個億很多嗎?”

7、馬雲:人生最大的錯誤就是創立阿里巴巴

【出處】:6月,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在一個國際經濟論壇上發言時表示,創立阿里巴巴是自己人生最大的錯誤。

“我有生以來最大的錯誤就是創建阿里巴巴。我沒料到這會改變我的一生,我本來只是想成立一家小公司,然而它卻變成了這麽大的企業。”馬雲還說,如果有來生,他不會再幹這一行。“我希望有機會到世界上任意一個國家,平靜度日。我不想談論生意,我不想工作”。

【指南君】:不得不說,馬雲的“大錯誤”和王健林的“小目標”相映成趣,讓眾多吃瓜群眾紛紛感慨自己什麽時候才能“犯個大錯誤,完成小目標”。

今年“雙十一”當天,天貓的成交額就超1200億元。馬雲的“錯誤”我也想犯呀...

8、董明珠直斥野蠻人敲門:你是中國人 不要成為社會的罪人

【出處】:“前幾天有人說野蠻人敲門了”,董明珠12月在某論壇上表示,“誰投資並不重要,關鍵你不要成為制造業的罪人,不能破壞制造業的發展,強取豪奪,(利益)裝進自己的口袋,這是絕對不允許的。”

“如果真正是投資者,誰敲門都沒關系,格力電器依然堅持創造者,成為創造型的企業。我希望所有人要牢牢記住自己的社會責任,你是中國人,你要為一個國家的發展去,你的行為要跟國家的發展結合在一起。所以我說希望這些不要破壞中國制造,成為社會的罪人。”

【指南君】:今年另一個身處“風口浪尖”的企業家正是董小姐,現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的董明珠。

從格力收購珠海銀隆失敗,到遭遇險資“敲門”,再加上卸任格力董事長,圍繞董明珠以及格力的種種消息也是長期承包了各類頭條,而個性鮮明的她,面對這樣的情勢自然也是不甘寂寞,幾次三番用強勢態度回應,給觀眾奉上了眾多的“經典語錄”。

董小姐,你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女同學。

9、賈躍亭的反思:樂視“燒錢擴張”模式已無法延續

【出處】:今年還有一個站在輿論風口的企業家,樂視CEO賈躍亭。11月,賈躍亭發布了一封公開信。在這封公開信里,賈躍亭首次對外承認了自己公司擴張過快、資金不足的問題,並宣布未來將要告別燒錢擴張。此外,他還表示,為了承擔責任,自己從此永遠只領取一元年薪。

“我們蒙眼狂奔、燒錢追求規模擴張的同時,全球化戰線一下子拉得過長。相對應的是我們的資金和資源其實非常有限。”賈躍亭在信中寫道,“客觀形勢下,我們只能燒錢來補貼用戶,迅速做大用戶規模。現在,我們的生態戰略必須快速進入第二階段。LeEco旗下各子生態將從燒錢擴張,轉向做深做透市場。”

【指南君】:賈躍亭的表態引發了軒然大波,而在資金鏈的問題之後,樂視又先後面臨了股價大跌、險遭平倉,並被媒體曝出在美遭遇“信任危機”等等。

“樂視迷局”透露出的其實並非只是樂視一家公司的問題。你看當下,哪個初創企業不在“燒錢”?但“燒錢”過後,企業能不能賺錢,能不能在行業和產業的發展中起到好的示範,也是當下許多企業該考慮的問題吧。

12月11日,賈躍亭透露,一個月過後,樂視的困難“會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10、網民調侃熔斷:提前下班,回家卻看到隔壁老王

【出處】:2016年1月7日早盤,兩市大幅低開後,直線下探,觸及第一檔熔斷後,滬深300快速殺跌7%,觸發第二檔熔斷,暫停交易至收盤,兩市僅開盤交易半小時。

至此,A股在2016年的前4個交易日四度觸及熔斷閥值,2次提前收盤,蒸發7萬億元。

股民調侃道:二十多年了,雷打不動的三點收市,今天變了,當券商交易員小明拖著疲憊的身軀提早回家的時候,一開門...老婆尷尬的說,那啥,你別誤會,老王只是過來借辣椒面......

1月7日晚,管理層連夜叫停熔斷機制。這場實施僅4天的“短命機制”就這樣結束了。

【指南君】:“證券工作真是好,其他行業比不了。牛市時候掙錢多,熊市時候下班早。”

面對空前絕後的4天2次熔斷,各種堪稱神來之筆的段子在股民當中以最快的速度傳播著。但是無論怎樣,這些段子在博得股民一笑時,很多人瞇成一條縫的眼睛里卻泛著朦朧的淚光。

讓我再看你一眼,這場“熔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769

聽完這50首歌,我們想為華語音樂創作說幾句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6/161260.shtml

聽完這50首歌,我們想為華語音樂創作說幾句話
新音樂產業觀察 新音樂產業觀察

聽完這50首歌,我們想為華語音樂創作說幾句話

2016年50大金曲,順便了解下當下華語音樂創作現狀。

本文由新音樂產業觀察(微信 ID:takoff)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新研室

關於華語音樂,最近出現不少爭議,有人說“華語音樂將死”,有人說“中國沒有音樂”。對此,新觀群友們已經有過深入探討。(看這里:華語音樂早已經是一潭死水?)簡而言之,有一種觀點認為,華語流行音樂很爛,就對了。那麽,華語音樂到底有多爛呢?新研室抽空把年前想做卻沒做的事情做了,挑出了2016年50大金曲,順便了解下當下華語音樂創作現狀。 

新研室給自己定了幾個標準:

1.詞曲創作都必須是華人,歌詞是華語(含方言)。

2.盡量多元化,不同音樂風格都聽聽,搖滾和偶像都挑挑。

3.不要太另類,相對比較容易接受。

結果如下:

254812706593864469

145101990265749385349855186682759695 

挑歌的過程中,新研室最深刻的感受有三:

首先,相對歐美音樂,華語流行音樂確實比較單一,不只是風格的單一,也包括編曲結構和層次的簡單化,顯得歌曲的可聽性略淺。

其次,華語流行音樂顯得“單調”的一個原因可能在於節奏變化有限。相對而言,歐美歌手,尤其是黑人歌手的節奏感遠遠好於華人,所以借由節奏的變化,可以帶來不同的創作動機、行進方式和器樂變化。國人的音樂,重歌詞和旋律,節奏感偏弱,造成創作的局限。

還有,整體制作水平確實不太高,尤其是把音樂平臺上大量所謂獨立創作算入的話。

其中有一些問題是根源上的問題,比如節奏感,中國人節奏感就是不強,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節奏感不強會影響電音和說唱等重節奏的音樂創作;有一些是行業變遷帶來的,比如制作水平。個體生產質量必然不如精英生產,自媒體也有同樣的問題。

但是我們認為如果因為上述問題存在而全盤否定華語音樂創作就有些偏頗了。需要強調的是,當我們評判當下整體音樂創作質量時,簡單粗暴的把傳統唱片業時代拿來對比是不對的,時代的變化必然會在行業變遷中體現出來。

對於作品來說,這個時代最大的變化是什麽?兩點:

1.個人作品取代精英產品

上面這50首歌,十有八九歌手都參與詞曲創作。歌手介入創作,最直接的影響是讓歌曲更貼近歌手歌星,更像個人作品,而不是標準化產品。傳統唱片業的創作是產品導向,企劃、收歌、錄制、包裝,強調專業化流程,為了保證作品達到行業售賣標準,收歌來源相對固定。下面這個例子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

《Leon Now》黎明

1.Sugar in the Marmalade(詞:周耀輝/曲:雷頌德)

2.Prime Donna(詞:周耀輝/曲:雷頌德)

3.我愛花香不愛花(詞:林夕/曲:雷頌德)

4.從今開始(詞:林夕/曲:雷頌德)

5.Be My Girl(詞:林夕/曲:雷頌德)

6.酸(詞:林夕/曲:雷頌德)

7.透明(詞:十方/曲:雷頌德)

8.珍惜(詞:黃偉文/曲:雷頌德)

9.Ellie(詞:周耀輝/曲:桑田佳佑)

10.知道不知道(詞:小兵/曲:小兵)

11.Dawn (曲:雷頌德)

12.Sugar in the Marmalade(詞:周耀輝/曲:雷頌德)

上面是一個比較極端的案例,這個情況在傳統唱片業並不少見。華語市場上,傳統唱片業就是由少數創作精英把持的。精英把持創作,當然可以保證產品質量穩定,但同質化也較嚴重。也許你會覺得,孫燕姿和張惠妹都很有自己的個性啊?你不知道的是,唱片公司每年要犧牲多少同質化的新人才能捧出一個孫燕姿或張惠妹。

如今最大的不同是,任何人,無論好賴,都有可能吸引到自己的粉絲,形成自己的圈子,為此,個性化作品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年輕一代,但凡有點能力的都更願意自己寫歌,獨立發行,好賴是自己的作品。上面50首歌里,絕大多數歌手都有參與創作。

這是一個趨勢,產品化轉向作品化,個人化,敝帚自珍。從鹿晗到齊一,莫不如此。這就造成一個問題,制作水平參差不齊。條件好的如鹿晗,制作水平相對較高的,條件不好的,如大量民謠、Indie-Pop、古風等,制作水平相對較低。

但新研室認為這是階段性問題,隨著制作工具的不斷進步,隨著市場競爭促使個體生產者逐漸具備產品意識,加強品控,制作水平會逐漸回升。這里面有一個比較正面的例子是汪蘇瀧,過去大家都認為他屬於網絡歌手,被戲稱為“QQ音樂三巨頭”,但這些年來,汪蘇瀧的作品制作水平是不斷提高的,這就是加強品控的結果。

2.傳播的去中心化和圈層化

在前互聯網時代,標準化產品加上集中的資源是成功的基礎。這意味著唱片公司的風險最低,銷售規模化可能性最大。隨著標準化產品變成個性化作品,傳播從中心化變成碎片化,受眾也越來越圈層化,廣為傳唱的大眾金曲和一統天下的大眾明星都越來越少。

當前條件下,一首歌要想被盡可能多的人接受,想要實現全渠道傳播,真正形成大眾狂歡,必須符合兩個條件:滿足最廣大受眾的基本審美需求,觸動社會情緒。前者的代表是《小蘋果》和《成都》,後者是《野子》。《小蘋果》和《成都》都屬於朗朗上口、簡單易學的歌曲,《野子》不好唱,但是好聽,而且唱著特別“爽”。

因為圈層化的原因,信息的傳播越來越局限於已有的圈子里,當我們抱怨聽不到好歌的時候,很可能需要跳出自己故有的圈子去主動發現。比如鹿晗的《某時某刻》和《微白城市》我們認為都是好歌,但非鹿晗粉絲的圈子很難get到。實際上,新研室挑的這50首歌也遠代表不了誰。因為圈層化的關系,我們的選擇也很有局限。但另一方面,廣為傳唱的好歌會越來越少,代之以不同圈子里傳播的分類市場金曲,音樂欣賞會變得越來越個人化和圈子化。

與此同時,新研室發現,國內的音樂平臺缺乏有效的幫助用戶智能發現新歌的途徑,使用國內的音樂流媒體服務,會越來越局限於已有的音樂認知體系中不可自拔。相比之下,Spotify的智能歌單在歌曲推薦上已經有達到很高的水平,這也有助於歌曲的充分傳播。

那種能在不同圈子里全渠道傳播的歌曲,通常都會被呲之以鼻,《最炫民族風》、《小蘋果》、《一萬個舍不得》、《董小姐》、《成都》,原因前面提到了,這種歌曲一般審美標準是按全中國人的欣賞水平來平均的。這些年唯一的例外是《野子》,這首歌之所以能紅,除了有一定傳唱性,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切合了社會情緒,這些年大家都覺得自己活得太憋屈了。

總結

音樂市場回暖,也就是這兩年的事情。之前十年,行業轉型帶來的市場萎靡,造成內容匱乏,導致現在綜藝節目只能更多消費15-20年前的老歌。但是,作為行業眼中的“新樂(lè)觀”,我們認為華語歌曲創作並沒有那麽爛。而且,產品質量跟市場發展是由直接關系,隨著音樂市場的繼續回暖,市場競爭會促使創作團隊更加重視產品質量,加上,版權價格的水漲船高,越來越多的平臺、團隊和財團願意把錢投入到新版權生產上,這些都有助於提高華語歌曲的整體質量。

華語音樂 創作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549

名人隨便說了一句話 我們卻用它裝逼了半輩子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14/164586.shtml

名人隨便說了一句話 我們卻用它裝逼了半輩子
小馬宋 小馬宋

名人隨便說了一句話 我們卻用它裝逼了半輩子

世界上幾乎不存在完全完美的策略,每個策略都需要取舍。

來源|小馬宋(ID:zhongguowenlian)

文|小馬宋  

這個話題源於前幾天在知乎上回答的一個問題,問題如下

廣告業很早就流傳著約翰·沃納梅克曾提出過一個觀點,被稱為廣告營銷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I know half of my advertising costs are wasted, but I don't know which half. 

timg

「我知道在廣告上的投資有一半是無用的,但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我們能不能搞清楚這一半究竟浪費在哪里了?

下面是我寫的答案,同時加了一些補充:

廣告行業有兩句很著名的話。

第一句是“不做總統,就做廣告人”,通常是外行人拿來恭維廣告行業的。這句名言來自羅斯福,而這個廣告人其實是有特指的,指的是著名廣告人拉斯克爾,他也曾經是羅斯福的宣傳部長和運輸委員會主席。所以,這句話不是給廣告人貼金,而是稱贊拉斯克爾的。

timg (2)

第二句就是“我知道在廣告上的投資有一半是無用的,但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這句話在廣告界很有名,但我並不覺得它解決了什麽問題,或者說天天說它有什麽意義。

做傳播,我們當然希望越精準越好,但問題是我們不太可能做到完全精準,另外,即使是完全精準了,也未必是好事。

實際上,從某個角度看,世界上大部分的工作都是浪費的,為什麽我們要單單拿廣告業說事呢?

你參加高考,明明考題只有50道題,你卻做了5000道練習題,就是為了能做對更多的50道題目。這5000道題,你說是浪費,還是沒浪費呢?

你追一個姑娘,用了20個方法,只有一個打動了她,你說那19個就不浪費嗎?那是必要的浪費。

一個公號有2000萬粉絲,但是願意為他們電商付費的只有100萬,其他的粉絲沒有用嗎?

朋友圈每天有100條更新,只有3條對你有價值,你怎麽避開那97%?答案是無法完全避開,可以選擇不關註某人,但最終還是無法完全避開。

你去法國旅遊,路上來回要兩天時間,這兩天是不是浪費呢?

我覺得我們太糾結於這個問題了,甚至常常拿這個問題來調侃自己這個行業,以及用這樣一個名言來證明自己自己的專業身份。

與其糾結於是否浪費,不如坐下來想辦法改進你的投放策略。

最簡單的,是基於常識、經驗和調研的判斷。你的目標客戶是商旅人群,那麽去農村刷墻肯定就浪費更大,做機場廣告就浪費更小。

你的客戶北京的更多,那就先別在上海投廣告。(聽起來很可笑是嗎)

你面向母嬰市場,那就在幼兒園和兒童樂園附近投燈箱廣告唄。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我們投廣告,廣告的覆蓋面和知名度適度擴大和浪費也許是必要的。

你選擇精準投放,比如用大數據來做feed流廣告,很可能的結果是你失去了大面積曝光的一部分機會,所以有很多只做百度推廣的品牌,可能很精準,但大眾完全不知道他們的牌子,如果百度推廣哪天無效了,他就無法用知名度來換取銷售。

世界上幾乎不存在完全完美的策略,每個策略都需要取舍。

1

我們可以做到的,只要選定目標,盡量高效、精準的實現目標就好了,不管是廣告營銷,還是做人做事。

PS:你也真的有可能知道你的另一半廣告費在哪里浪費了,比如你在地鐵投放面向男士的廣告,坐地鐵的女士們就正在浪費你的廣告預算。

廣告投放 營銷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5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