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0月原油期貨價格隔夜再度走低,盤中逼近16個月低位之後收於92.92美元/桶。持續下跌導致油價自2014年年內高點下跌已經超過13%。全球性的產能過剩和需求疲軟使得油價在過去幾個月一直跌跌不休。(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需求方面,墨西哥灣煉油公司年檢所引發的需求降低導致俄克拉荷馬州庫欣庫存大增(美國最主要的原油存貯地,影響並代表北美油價)。該地的庫存在過去7周增長了14%。而在出口方面,270萬桶/日的表現和去年12月310萬桶/日也相距甚遠。經濟不景氣以及國際油價同步走弱讓美國的原油出口舉步維艱。
產能方面,美國國內日產860萬桶的產能為30年來最高,環比增長了13%。與此同時,頁巖氣革命也讓油價難以擡頭。
在傳統消費旺季夏季結束之後,原油的供大於求的關系看起來更難以發生改變,未來數月需求進一步降低或導致油價更大的跌幅。
對於那些看好油價會走高的投資者/投機者而言,持續性的疲軟行情讓他們不得不削減頭寸。CFTC的數據顯示過去三個月,市場的多頭頭寸已經大幅減少了45%。此前一直看漲油價的Armored Wolf LLC首席投資官Brynjolfsson認為兩大因素導致了油價的低迷:全球經濟增長疲軟和頁巖氣的革命。在基本面情況變化之後,該公司也加入了平倉多頭的大軍之中。
周一美國平均汽油價格回落至3.39美元/加侖,環比下降幅度達到4%。油價走低對於美國經濟複蘇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根據最新的商務部數據顯示,汽油價格降價促進了消費者在其他領域的花銷。
英國《金融時報》文章稱,下圖正成為全球原油供應巨頭最主要的頭痛來源:
事實上,原油市場發展到這種程度令人似曾相識,2008年似乎正在重演。
首先,正如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及的,原油市場目前已回歸期貨升水(contango)交易模式。
隨著需求疲弱但供應充裕,近月期貨合約承壓,遠期合約漲至升水狀態。在正價差結構下,只要儲存成本夠低,交易商就有誘因在當前買入現貨石油,再賣出遠期合約來鎖定獲利。
第二,俄羅斯再度意外地擠進全球原油供應巨頭隊伍中,努力說服OPEC調整原油產量。華爾街見聞今晨提及,俄羅斯能源部長Alexander Novak昨日與OPEC秘書長Abdalla El-Badri在維也納舉行會談。會後,Abdalla El-Badri表示,明年OPEC原油產量可能每日削減50萬桶,調降至每日2950萬桶。
莫斯科時報報道稱,官方新聞稿表示,“與OPEC關於原油價格合作的會談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
第三,中國需求對原油市場的支撐性暫時失靈,此前,中國需求被認為是推漲油價至每桶100美元上方的重要因素。因中國8月工業增加值創68個月新低,令市場對中國需求憂慮加深。
然而,瑞士石油咨詢公司Petromatrix能源分析師Olivier Jakob在報告中指出,
俄羅斯油價尤為疲軟,當前在每桶94美元左右。若WTI油價與布倫特油價的差距持續縮小,那麽,之後美國中西部地區發往海岸線煉油廠的原油數量將降低,而對美國海岸線地區密集的各大煉油廠而言,由大西洋盆地(Atlantic Basin)流向東方的輕質低硫原油將成為更具吸引力的替代品。
另外,華爾街見聞曾提及,年初至8月,俄羅斯發往亞洲市場的原油數量大幅增加,國內30%的原油都流向亞洲。而出口至歐洲市場的原油數量明顯下跌。不僅如此,俄羅斯石油巨頭Rosneft還曾提議,讓中國持股該公司旗下最大的一塊油田Vankor。
不過,法國興業銀行分析師Michael Wittner和Jesper Dannesboe發布報告認為,中國需求回暖和沙特削減原油產量的影響傳導至市場還需數月之久。這就意味著,同期,原油市場期貨升水模式有望持續一段時間。
在預期布倫特油價短期持穩的同時,我們還認為,沙特削減產量和中國需求回暖的效應將在數月之後才反映在原油市場。因此,布倫特原油價格曲線前端的期貨升水很可能也將持續數月。若果真如此,那些受益於布倫特原油遠期曲線前端、隨時間推移期貨升水結構表現的更為明顯、押註未來價差的倉位看起來顯得更具吸引力。
我們建議做空布倫特原油1505合約,同時做多1506合約。當前,兩合約價差為後者升水9美分。相比之下,布倫特近月合約與次月合約當前價差為123美分。我們建議持倉觀望直至今年晚些時候,屆時若供應嚴重過剩,則可考慮平倉。若當前的布倫特原油曲線前端持續不變,遠月合約或將變為升水37美分。
而一位經濟學及能源領域學者Craig Pirrong在他的個人博客中寫道:
毫無疑問,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經陷入了輕度至中度的恐慌之中,因為布倫特原油價格跌破100美元/桶,而俄羅斯烏拉爾原油價格則低於90美元。但俄羅斯需要烏拉爾原油價格保持在104美元上方,以此才能平衡國家預算。這還不包括克里米亞並入俄羅斯這種不能算做正式戰爭、但也的確要耗費大量金錢的事件。所以,俄羅斯能源部長才會跑去維也納,同OPEC協商支撐油價。這種事,俄羅斯在2009年的時候就曾這麽做過。當年,OPEC沒被(俄羅斯)消遣,現在也不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長久以來,在國際原油市場上存在這樣一個項目,其交易操作極度機密,且規模極大,是原油市場最大規模的單一交易,這就是墨西哥對其原油銷售所作的對沖。然而,據金融時報援引交易員的消息,這一國際原油交易市場“最神秘的交易”近期首度揭開面紗。
本周,在一個全新的數據庫上,一筆龐大的期權交易公開披露。這引發了市場猜測墨西哥政府已經鎖定了明年絕大部分出口原油的價格。
一筆將五百萬桶原油的銷售鎖定在80美元/桶價位的看跌期權交易本周在一個互換數據庫公開披露。這筆交易的名稱前綴是Maya,而這正是墨西哥最主要原油品種。
墨西哥原油對沖操作之所以會出現在公眾眼皮底下要歸因於美國最新的監管要求。為了提升更多透明度,美國監管機構要求向互換數據庫披露場外交易的條款。
對於這一新規,一位行業高管向金融時報抱怨:
這就是場噩夢!電視已經有真人秀了,現在連交易都要這麽搞,如今再沒有什麽是保密的了。
墨西哥是美洲第三大產油國,經濟非常依賴原油出口,2013年墨西哥原油出口收入預計達到427億美元。
墨西哥財政預算收入的三分之一來自於國家原油公司Pemex上繳的稅收。墨西哥政府每年從華爾街銀行處購買期權合約來對沖原油價格的下跌。
兩位墨西哥央行官員在2012年曾表示:“(對沖交易的)目標是最小化對沖項目的成本;因此,盡量減少其透明度尤其重要。”
一直以來,華爾街銀行與墨西哥政府之間的期權交易不會向全市場披露。墨西哥明年的原油產量預計達到240萬桶/日,出口量預計平均每天109萬桶。
這筆交易發生在周三,並且出現在彭博編撰的數據庫里。一名經紀商獲得了785萬美元的收入,這意味著期權交易費達到每桶1.57美元。
交易的全名是“MAYAPLBOM”,熟悉墨西哥原油對沖項目的人士稱這代表著Maya原油。這可能只是許多筆交易中的一筆,但市場參與者不能確定披露的這筆是墨西哥全年原油對沖的開始還是結束。消息人士向金融時報表示墨西哥原油對沖操作通常每筆五百萬桶。
傳統上墨西哥原油對沖項目在8月中旬開始,9月中旬結束。因此,首次披露的期權交易出現在本周這個時點讓人驚訝。分析人士稱這可能意味著墨西哥已經完成了許多操作。
金融時報得到的消息是,花旗和摩根大通參與了去年的對沖操作,今年預計會再度參與,法巴銀行也會加入。
路透社報道稱,當前,美國原油期貨和現貨市場出現背離:原油現貨表現強勁。而期貨價格逐步下挫,WTI主力合約甚至跌破了90美元/桶,為五年來罕見景象。
在紐約和倫敦原油期貨市場,大型基金和投機者已相當看空原油期貨前景,因為中國和歐洲的需求看起來正愈加疲軟,而伊拉克和利比亞的出口量則穩步攀升,美元也處於強勢區間。
自6月中旬以來,WTI油價累計下挫17%,上周四甚至跌至每桶88.18美元。布倫特原油自6月來已下跌逾20%,而6月時曾升至九個月高位115.71美元。高盛預計,布倫特原油期貨中期底部在每桶90美元。
現貨市場則是另一番景象。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第一大城市休斯頓和加拿大能源中心Calgary,業內長久預期的市場崩潰並未在這兩個現貨原油交易中心出現。相反,從加拿大到墨西哥灣區的現貨原油價差持穩,甚至在煉廠需求強勁的時候還比期貨價格高一些。
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歸結於美國煉廠。今年以來,他們大幅擴張產能,且程度遠超預期。煉廠今年的原油消耗速度是十幾年來最快的——美國大量廉價的頁巖油和創紀錄的燃料油出口使得精煉業務非常有利可圖,刺激著煉廠大量吸收國內原油並開足馬力進行油品精煉。這支撐了美國本地現貨油價,迫使國外競爭者削減產能,令國際油價受到沖擊。
最近,投機資金正爭相了結頭寸。來自美國交易場所的數據顯示,自6月以來,美國原油期貨投機者們已將創紀錄的凈多頭頭寸削減近半。
其中的一些資金可能屬於空頭回補。華爾街見聞9月初曾提及,當時原油期貨市場轉為遠月合約高於近月合約的期貨升水結構,交易商趁機大肆囤油,進行無風險套利。
按照華爾街見聞當時提及的無風險套利模式,假定當時的原油價格為90美元/桶,三月後的期貨價格為100美元/桶。那麽:
如果三個月後(或者執行時間內)原油價格遠低於100美元/盎司的話,投資者可以回補空單並鎖定盈利。
如果三個月後(或者執行時間內)價格升破了100美元/盎司的話,投資者需要做的就是將實物原油沖銷即可。
這也正是為何交易商會選擇大規模囤油。倫敦石油咨詢機構Energy Aspects當時預計,約有5000萬桶石油采用海上浮式儲存,為五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它們散布在南非薩爾達尼亞灣至亞洲之間。
現貨和期貨市場分歧是很正常的現象。期貨交易者更傾向於將目光聚焦在更為宏觀的供應風險,比如OPEC成員國伊拉克政局不穩;而現貨交易商則對地緣政治風險事件反應不那麽敏感,但一條原油運輸管道的開通或者安全則牽動著他們的神經。
如今的原油期貨和現貨市場背離正如分析師們所說:只有沙特或OPEC整體削減產出才會去除市場多余的產能。
北達科他州出產的貝肯原油(Bakken crude)價格約比WTI基準油價低4.40美元/桶,與一年前的10美元的價差相比,它明顯出現了大幅上升。路易安納州輕質原油則從3月開始就與WTI的價差保持在3美元左右。通常在冬季會價格大跌的加拿大Western Canada Select重質油當前甚至處於14個月高位。
與此同時,WTI原油價格與布倫特油價的價差則於上周五(10月3日)收窄至1.5美元,為2010年以來的最小差距。
一位高級原油交易員表示:
北海原油肯定過剩了。但是,程度趕不上美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華爾街見聞曾提及,在油價跌至兩年低點附近的當前,沙特準備開打價格戰,而非減產保價,以此來捍衛自己的市場份額。在OPEC內部競爭激烈、美國原油產量高企之際,即使價格戰開了頭,但真的能打起來嗎?
在本周三發布的研究報告中,花旗集團歐洲能源研究負責人Seth Kleinman確信,沙特有毅力贏得最終的勝利。不過,由於北美頁巖油區的原油價格下限將持續降低,因此,沙特的取勝過程將會是“痛苦的、代價沈重的、短暫的勝利”。
之所以將本輪價格調降稱為價格大戰,不僅是因為沙特和美國這兩個產油巨頭是主角,還因為OPEC成員國內部也存在激烈競爭。伊朗、伊拉克等競爭對手正積極開拓亞洲市場,這對沙特構成巨大壓力。
花旗研報寫道:
市場預期沙特將後撤,但我們並沒有看到有任何跡象顯示這種事會發生。地緣政治是沙特考慮的因素之一,但我們相信,沙特作出這種選擇的最合理解釋就是,由於頁巖油的全周期生產成本要比沙特高得多,他們自信可以贏得任何價格戰的最終勝利。
華爾街見聞網站提及,對於美國北達科他州等高成本地區的生產商而言,目前的油價已接近成本價。相比之下,沙特的上述成本僅為每桶40美元。
在該報告中,Seth Kleinman還表示:
上述評估是準確的,但僅到目前為止。WTI油價每桶80美元可能是美國頁巖油生產成本所能承受的上限。沙特石油部長納伊米(Ali Naimi)的顧問穆哈納(Ibrahim al-Muhanna)上周重申了沙特的觀點:頁巖油需要油價在每桶90美元。聽起來,他很有信心,認為90美元就代表了新的油價下限。
然而,隨著技術的改善,這個下限正在下移。而盡管這一下限代表著全周期生產成本,但美國北達科他州、德克薩斯州及其他地區的原油供應商眾多,油井已被出售,鉆井已被承包,甚至連原油價格都已經被對沖。
我們認為,這個階段中比較重要的是半周期成本,約為每桶37—45美元。這意味著,價格下限的確在下移,而且可能不會像沙特假設的那般堅固。甚至油價如果跌至每桶75美元或者更低價位,幾乎可以肯定,美國將會在2015年和2016年增加原油產量。
即使價格戰將持續下去,沙特可能到頭來也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他們可以忍受油價在每桶60美元,但也只會是一段時間,絕對不是永遠。
事實上,國際原油市場存在結構性供應過剩,主要來自輕質原油。分析師們表示,關鍵的一點在於:輕質原油供應過剩是由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利比亞和尼日利亞所驅動的,而不是沙特。因為沙特主打原油並非輕質低硫原油。
自今年1月以來,這四個國家的原油產出每天增加了90萬桶,並於2013年6月以來首次突破每日500萬桶。自那之後,美國的輕質低硫原油產量每天增加了150萬桶左右。
花旗認為:
這基本上意味著,沙特減產將無助於解決輕質原油的過剩問題。
沙特早在2011年就意識到這一點了。當年,沙特就曾試圖在利比亞原油供給被打斷之際增加產量。但沒有客戶想要中東的高硫原油,輕質原油價格還是漲上去了。沙特無法填補OPEC輕質原油供應國的市場份額。
我們認為,對沙特而言,平衡市場最好的途徑就是沙特給OPEC輕質原油供應國提供補貼,以促使他們削減產量。美國原油產量不僅影響布倫特市場結構,令價格承壓,而且還為OPEC制造出一個決策問題。
換句話說,沙特在解決原油市場結構性問題上是相當無力的,因為這個國家無法強迫OPEC輕質原油供應國削減產量。(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伊朗大幅下調銷往亞洲的11月交割原油期貨價格,折扣幅度創將近六年新高。繼上周全球最大產油國沙特將基準油價降至將近六年來最低後,伊朗也加入了全球主要產油國的價格戰。
知情者今日向彭博透露,伊朗國企伊朗國家石油公司(NIOC)向亞洲買家出售的11月交割伊朗輕質原油價格折扣很高,每桶比阿曼和迪拜的平均售價低82美分,每桶比10月交割油價低1美元。這是2008年12月以來最大降幅。
同在今日,倫敦市場即月布倫特期油一度跌至每桶88.11美元,創2010年12月1日以來新低。本周布倫特原油和美國的基準WTI原油價格均較6月巔峰期大跌逾20%,原油市場正式進入熊市。
德國商業銀行大宗商品研究負責人Eugen Weinberg評論認為:
“伊朗降價的時點讓價格戰越來越可能爆發。伊朗完全清楚市場的方向和情緒。考慮到我們已經見過一系列降價,今後還會目睹某種行動和反應。”
上周在沙特油企將基準油價降至2008年12月以來最低後,Weinberg曾預計,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內部似乎要開打價格戰,在其成員達成限產協議之前,原油價格應該不會企穩。
華爾街見聞上周末文章提到,據《華爾街日報》報道,OPEC官員透露,沙特本周下調11月交割的原油期貨價格,事先未征詢任何OPEC成員。
雖然此前科威特也已降價,但沙特單方面挑起價格戰的舉動還是讓許多市場觀察者意外,他們本以為沙特會減產推升油價。受沙特降價消息影響,上周五布倫特油價下跌1.2%,跌至每桶92.31美元,創2012年6月以來新低。
外匯市場分析師Marc Chandler預計,沙特的降價決定會導致OPEC內部的市場競爭更激烈。伊朗隨之降價後,尼日利亞等產油國利潤受擠壓。下周科威特和伊拉克將宣布他們的官方價格,假如他們不降價,就會失去市場份額,而降價又會讓油價進入下跌的循環。(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9月的原油產量升至2013年夏天以來的最高水平。
在該組織的月度石油市場報告中,OPEC稱上月的原油日產量增加了40.2萬桶至3047萬桶,產量增加主要源於伊拉克和比利亞供給提升。
除了中東,北美地區因為頁巖油繁榮而產量激增,但全球的原油需求卻並未同步提高,中國與歐洲的需求甚至在放緩,這令布倫特原油價格在過去三個半月中暴跌了20%,進入熊市。
盡管價格猛跌,但是OPEC卻並不願意減產,甚至內部還打起了價格戰。華爾街見聞曾提到,在上周,全球最大產油國沙特將基準油價降至將近六年來最低,伊朗隨後大幅下調銷往亞洲的11月交割原油期貨價格,折扣幅度創將近六年新高。
這令OPEC內部爭議不斷。在下個月的半年會上,成員國將會閉門討論是否應該削減產出。但在最新的報告中,沙特似乎並沒有準備這樣做。
目前很多OPEC成員國都需要高於每桶89美元的原油價格才能實現預算平衡,如果價格進一步下跌,不少國將面對預算赤字。下圖為《華爾街日報》繪制的各國實現預算平衡所需要的油價水平,基準線為89美元。
基金經理削減原油多倉幅度創五周新高,助推美國原油期貨(WTI)進入熊市。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7日的一周中,對沖基金和其他大型投機者削減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WTI)原油期貨多頭倉位4.8%,減幅創五周新高;同期空頭倉位大增8%,增幅創近一個月新高。
WTI與布倫特原油期貨已自6月的階段性頂部下跌超過20%,符合進入熊市的通常定義。
據美國能源資料協會(EIA),隨著美國原油產量創近28年新高以及煉油廠因維護而停工,截止10月3日當周,美國原油庫存為今年4月以來最大。與此同時,美國政府10月7日預計,美國今年原油需求創下2012年以來新低。
法巴銀行商品市場策略部主管Harry Tchilinguirian 10日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
原油價格進一步下跌主要伴隨供應增加的擔憂而來,美國不缺原油。
與此同時,石油輸出國家組織 (OPEC)的成員國正打著價格戰。OPEC第二大產油國伊拉克的國營石油公司Oil Marketing Co周日以2009年1月以來最大的折扣力度出售了巴斯拉輕質原油給亞洲的買家。伊朗上周也表示,為了應對沙特阿拉伯的降價銷售,今年11月將以近6年來最大的折扣力度向亞洲買家出售原油。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10月初油價跌至兩年低點附近時,沙特決定下調原油出口價格而非減產來捍衛市場份額。
庫存積壓
在CFTC本次報告期內(截至10月7日的七天中),紐約商品交易所的WTI期貨價格下跌2.31美元或2.5%至88.85美元/桶。周一,WTI收跌至85.74美元,創下2012年12月10日以來新低。洲際交易所(ICE)交易的布倫特原油期貨昨日也收跌88.89美元,創2010年11月30日。
EIA數據顯示,截止10月3日的一周中,美國原油庫存攀升502萬桶至3.617億桶; 當周日均產油888萬桶,創1986年以來新高。
花旗全球能源策略部主管Seth Kleinman在能源部冬季能源展望會議上表示:
幾家大型的、聰明的對沖基金稱油價將跌到零。這麽說是有些誇張,不過他們真的十分看空油價。
輸出將上升至每天950萬桶,明年,自1970年以來之最,EIA預計7月生產湧動的水平鉆井和水力壓裂或壓裂的組合,從解鎖頁巖地層用品。
EIA在當期報告中預計,2015年美國原油產出將攀升至950萬桶/日,創1970以來新高。水力壓裂法(頁巖油開采方法)和水平鉆進平臺的結合,使得美國原油產出大增。
EIA報告還指出,因煉油廠在9月和10日進行維護, 煉油廠加工產能由7月的1660萬桶/日降至報告內的1560萬桶。(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08年的時候原油價格曾經到過140美元/桶,現在也不到90美元/桶。供求關系的變化使得油價在過去幾個月不斷走低。
對於個人消費者而言,油價下跌顯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於原油出口型國家來說,就是一個大麻煩了。根據德意誌銀行的研究顯示,12個OPEC成員國中7個國家可能無法在油價低於100美元/桶的情況下保持預算平衡。
這種情況下,沙特會帶領OPEC來拯救油價麽?目前看來可能性不大。沙特整體經濟已經趨於多元化,因此油價的疲軟尚不會觸動其關鍵利益。那誰會在OPEC內部振臂一呼展開救市呢?從德意誌銀行的圖來看,阿曼和科威特可能是扮演“戈多”的角色。當然,前提是油價繼續擴大跌幅,並影響到他們的收支平衡。(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華爾街日報》測算,中國9月原油加工量刷新歷史新高。
該報道援引部分分析師觀點稱,如果說中國消費增加,不如說上述現象更可能是精煉廠在油價低廉之際囤積庫存。
咨詢公司North Square Blue Oak分析師Miao Tian表示:
原油加工高位運行,那是因為進口油價很低,煉廠在趁機補庫存。
大規模新增供應持續湧向國際原油市場,而全球需求仍疲弱,導致國際油價在6月中旬創出年內新高之後迅速轉向,步入長達四個月的下行通道。相比6月階段性高點,歐洲基準原油布倫特期貨價格跌幅最高達26%。
中國國家統計局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精煉廠9月原油加工量達4202萬噸,合每天1030萬桶,刷新2012年12月創下的1020萬桶的歷史最高記錄。該數據同比增長9.1%,為2013年6月以來的最快增速。
ICIS-C1 Energy分析師Jean Zou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煉廠產能擴張支撐了原油加工。今年年初投入運營的一些精煉廠目前正全速生產。
比如,中石化9月4日宣布,石家莊煉廠800萬噸/年擴建項目於9月初已全面投產。咨詢機構金銀島調研稱,四川石化開工率走高,其日加工負荷環比亦出現大幅回升,帶動中石油9月整體原油加工負荷出現明顯回升。
統計局數據還顯示,9月原油產量同比增加1%,至1716萬噸,天然氣產出同比增加8.8%,至95億立方米。(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