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並購已經成為迪士尼帝國擴張有效途徑的同時,國內動漫公司卻可能在利用收購進行資本運作,讓我們不禁反思:買買買真的能塑造屬於中國的“迪士尼”嗎?
來源 | 歪思妙想(ID:neihangaoxiao)
文 | 歪道道
國漫或許正在迎來兩極化發展。
一面互聯網動畫佳作連連,《鎮魂街》《錦衣衛》之後,《全職高手》以24小時即破億的播放量刷新紀錄,更難得的是在諸多國外評分榜上名列前茅,比肩《進擊的巨人》第二季、《夏目友人帳 陸》等日本動畫續集,成為四月新番中的強勢之作。不過與其說是國漫崛起,不如應該定性為在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這一生產力的變革下重獲新生,未來或將譜寫曾經起點時期的輝煌。
而另一面則是傳統動漫公司後勁乏力,少兒動漫爆款難出,更是有A股上市公司長城動漫陷入資本圈錢的負面新聞,影響了動漫行業良性發展的步伐。正是因為少兒動漫仍是我國動漫行業的主流,所以照此發展下去,國漫其實很難是算作是全面而真正的成長和崛起。
也許成為東方“迪士尼”是每個動漫公司甚至是影視集團的共同夢想,但是我們看到,在並購已經成為迪士尼帝國擴張有效途徑的同時,國內動漫公司卻可能在利用收購來進行資本運作,如此反差不僅令人懷疑其重組業務的能力,也暴露出一個問題,買買買真的能塑造屬於中國的“迪士尼”嗎?
完善產業鏈是假,資本遊戲是真?
據2016上半年財報披露,A股上市動漫公司中,奧飛娛樂實現營業收入15.17億元,位居行業第一,萬家文化和長城動漫分別以2.77億元和1.76億元,位列二三位。然而僅僅半年過去,長城動漫全年累計虧損已達8000萬,相比2014年凈利潤7473萬和2015年的1839萬,業績下滑速度可謂是急劇。
本來登陸A股對整個動漫產業和公司本身來講已彌足珍貴,可是長城集團卻在形勢大好的環境下,業績倒退,背後的原因直指並購擴張。最新公告顯示,長城動漫收購的7家公司中,5家公司有業績對賭,其中4家在2016年沒有完成對賭,1家勉強完成,另外2家沒有對賭協議的公司,其中1家深陷虧損泥潭。更為難解的是,4家業績沒有達標的公司,其實之前的一兩年都圓滿完成了業績目標,反而是在被收購後普遍營收受損。
與業績跌跌不休相反,趙銳勇控制的長城系三大上市公司股價卻水漲船高。2014年長城動漫停牌重組之時,公司收盤價為6.31元/股,然而同年11月份長城影視拋出動漫、遊戲概念複牌後,公司股價先後走出4個漲停板。時間稍早一些的長城影視,在借殼江蘇宏寶之後,直接讓這家原本市值10億出頭的上市公司,迎來多達11個連續漲停,股價最高沖至30.90元,市值突破50億元。而2015年趙銳勇控股的天目藥業,原本也是在不斷虧損,但得益於接連發起重組,入股後股價也有不少漲幅。
並購所導致業務下滑和股價暴漲,這兩種相反的結果很難不令人聯想到背後的資本操作,除此之外,回顧近兩年長城動漫的收購過程,更是有諸多細節印證著這一看法。
其一,為什麽斥巨資收購一些相對資質平平的動漫制作公司?眾所周知,2014年底凈利潤千萬級別的長城動漫以10.16億的總價,購買了7家公司100%股權,分別是諸暨美人魚、湖南宏夢卡通、杭州東方國龍、北京新娛兄弟、上海天芮經貿、杭州宣誠科技、滁州創意園。但是這七家公司且不說還有負債資產的,能拿得出手的作品也就《虹貓藍兔七俠傳》和《傑米熊》,可這兩者在2014年的動漫市場上基本算作是過時之物。
尤其是相比奧飛娛樂在收購喜洋洋系列的原創動力、擁有《倒黴熊》的知識產權後,又不惜重金並購有妖氣和四月星空,長城動漫的並購對象無論是公司體量還是作品價值,都難以和奧飛相比,甚至是萬家文化這樣偏重電競的公司,其所看中的翔通動漫也是在動漫相關移動增值服務領域數一數二的存在。況且在泛娛樂產業中,並購正當紅的制作公司才更有價值,長城動漫則截然相反。
其二,長城動漫長時間地不進不出,卻依然要買買買。近兩年來長城動漫凈利潤不斷減少,資金維持或許緊靠母公司,更為直觀地是七家子公司作品難產,更沒有任何爆款可言,這也許是業務下滑的直接原因。如果用業務重組遭遇困難或許能夠解釋這一現狀,可在了解這一事實的基礎上,卻仍然沒有將重點轉移,反而繼續開展並購,這其實有些違背常理。
其三,納入長城動漫的子公司非但沒有妥善融入,更有部分被直接解散,而且據相關報道,這些公司並購之初,業務曾經過很長時間的停滯期,如今沒有代表作、靠著原來產品獲得營收的狀態,更是暴露出長城動漫這一母公司,有可能還沒有形成正常的的業務運轉,那麽兩年時間里長城動漫究竟做了什麽,不得而知。
一個由焦化業務轉型為動漫制作的公司,或許只能通過並購塑造自身的動漫基因,可轉型之後卻把重點放在操控資本的企業,有資格談東方“迪士尼”嗎?
分割化的動漫市場
以長城動漫為例,只是為了印證並購擴張背後可能存在過度的資本運作,尤其是相比迪士尼多次眼光獨到、殺伐決斷的收購舉動,長城動漫作為上市動漫公司三巨頭之一,卻打著動漫的名義進行圈錢,其做法引來的質疑不僅是針對該公司,更容易造成整個國產動漫行業不務正業的觀念,也將極大地損傷目前國產動漫艱難塑造的自信心。
除此之外,或許還暴露了一個問題,對於這種經過業務轉型演變來的動漫公司,因為最初就不具備純粹的動漫制作和運營的基因,這種情況是否會影響到正在開啟的東方“迪士尼”之路。畢竟眾所周知,迪士尼的起點就是動畫制作,即使在它並購了諸如美國廣播公司、盧卡斯影業如此知名的影視傳媒公司之後,動漫產業依舊是迪士尼的主營業務和核心品牌。
而我國三大上市動漫公司卻無一以動漫為基礎發展而來,即使是現在,他們各自的主營業務也並非動漫制作。長城自不必說,時間或許都放在資本運作身上了,奧飛以玩具起家,算是和動漫產業相聯最深的,可其一半以上的營收還是要來源於玩具業務,而萬家對遊戲的關註度遠比對動漫高。由此可見在我國,純粹專註動漫及相關產業、實力又能達到上市的公司,一個也沒有,這點或許也是難以誕生東方“迪士尼”的部分原因。
當然這種情況背後更多的是受我國動漫行業的大環境影響,作為一個重換生機的新市場,還不能要求動漫公司冒險地將核心全部押註到動漫業務上,不過這點其實還不是最關鍵的,未來長久影響國產動漫發展、阻礙其成熟的,還是逐漸分割化的市場趨勢。
目前這種分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少兒動漫和全齡化動漫的分割。在我國傳統觀念里,動漫是青少年娛樂的工具,只會和幼稚掛鉤,而這種普遍的錯誤意識,曾經誘使國漫經歷了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時代。而即使是現在國漫遍地開花的時候,少兒動漫依舊被這種意識鎖定在低智化道路上,造成了與全齡化動漫不同的發展形勢。不過這里所說的全齡化其實也並非真的老少皆宜,僅僅是在80、90這些曾經浸染在動漫世界、現在又擁有動畫情結的群體中,受眾面較廣,並不能算作真正的全齡化。總言之,少兒動漫和全齡化動漫的互不相幹,依然不能破除傳統理念的桎梏,這絕不是國漫崛起的真正狀態。
其二,互聯網動漫公司和傳統動漫公司的分割。像奧飛、長城這樣的傳統動漫目前傾向於發展少兒動漫,巨頭支撐的互聯網動漫則吸引的是更廣闊的群體,對應的是全齡化動漫,而少兒動漫和全齡化動漫的分割,也直接影響到各自的制作主體。不過另一方面,奧飛、長城等傳統動漫公司很難成為東方“迪士尼”的原因,還在於互聯網動漫公司的直接競爭,尤其是我們看到後者作為泛娛樂化體系的布局之一,使得其更接近迪士尼的發展戰略。當然奧飛並購有妖氣,已經說明其正在試圖打破少兒動漫的局限。
其三,原創漫畫和動畫制作的分割。現在所講的國漫崛起,其實更多的是指單純的動畫成品,很多人也都是先由此再關註漫畫,而且原創漫畫和動畫制作之間也沒有同等轉化,反而只能借助有妖氣等漫畫平臺進行內容付費。以日本成熟的動漫一體化運作來看,我國的漫畫其實還沒有崛起之勢,而這種與動畫的割裂也將會有礙動漫產業鏈的最後整合。
終歸在這樣的外部環境下,國漫產業想要成長還將面臨重重困境。
泛娛樂化趨勢,真的是國漫的助力嗎?
傳統動漫公司即使通過不斷並購擴張,也很難成為中國的“迪士尼”,而背靠巨頭的互聯網動漫公司就能完成這一目標嗎?這里不能不提及泛娛樂化體系的構建,畢竟動漫是作為其中一環而存在。不過與迪士尼的發展過程相反,我國互聯網動漫是在泛娛樂戰略的引領下布局的,而迪士尼是動漫產業穩固之後,再向外擴展泛娛樂領域,這其中的區別會影響國漫行業的發展嗎?
不可否認,泛娛樂趨勢給我國動漫產業註入了新的活力,除了基本的資金助力、人才培養和平臺支撐,比較直觀的表象是,一方面為動漫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盈利方式和空間,比如最近常提及的影遊聯動,與之類似的,公司也往往把成功的動漫作品當做產品運營,向真人版、遊戲或者劇場版電影發展。另一方面,二次元文化的興起與泛娛樂化趨勢不無關系,其潛藏的商業價值也令資本市場頗為心動,而這些平臺也通常被納入巨頭布局的泛娛樂體系中。
但是泛娛樂對動漫產業來說真的是百利而無一害嗎?顯然不是,互聯網動漫依賴某些巨頭支撐,本身就決定了它或許難以進化成獨立的一體化產業,就是日本那種成熟的商業模式。除此之外,目前互聯網動漫已經顯現出部分弊病。
首先,泛娛樂行業中正在流行的IP熱潮,使得資本和公司都集中圍繞經典IP進行開發,且不說這種趨勢已經有了過度化的傾向,單就動畫制作也喜歡以IP為素材來看,這種情況最大的隱患就是抑制動畫本身的創造性,也就是說或許能得到短期利益,但損害的是最根本的原動力,而這點恰恰是國產動漫目前最致命的缺陷,也絕非炫目特效和精美場景能掩蓋的了。不過迪士尼則不同,它所開發的IP都是產自公司本身,所以創造力難以枯竭。
其次,巨頭布局的泛娛樂化體系更多的是以影視劇為核心,即使是IP化也是如此,除非動畫本身已經擁有足夠的影響力,才會主動將其作為產品商業化。可是和大部分內容創業的頭部資源稀少情況相同,動漫行業這種問題尤甚,再加上其制作周期比現在的影視劇產生還要長,這也決定了動漫很難作為泛娛樂的核心,但長此以往難道不會淪為影視行業的附庸嗎?
泛娛樂的繁盛局面或許給了國產動漫出頭的機會,不過在沈浸於贊美之聲的同時,更應該考慮長遠利益。
動漫產業或許唯有在經濟和文化因素共融的前提下,才有前景可言,因而單純複制迪士尼的並購模式,可能在我國並不適用,總而言之,國漫崛起之路道阻且長,考驗也許剛剛開始。
國漫有望和日漫平起平坐嗎?
來源 | 文創資訊(ID:chuangyiyun)
文 | 黃梅梅
近兩年來,伴隨國內二次元產業的全面起步,中日兩國的動畫業界聯系日益緊密,除了制作業務往來,還有大批中國資本湧入日本動畫業界。
從去年年初開始,由中國投資、日本動畫公司制作的“中日合作動畫”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之中。與此同時,中國資本還花重金購買了大量日本動畫的播放權,甚至還出資參加了制作委員會,中國企業在動畫制作委員會中出資比例一度超過50%……
國人對中國資本走出去,並且開始用錢來征服日本業界,一直都是沾沾自喜的,甚至意淫出了日本動漫眼前的頹勢需要中國資本來拯救的言論。
然而,近日日本動畫大師佐藤正樹的一席話,卻一語驚醒了“夢中人”。他坦言,對不懂行的人砸錢,日本業界不是敬而是怕。
佐藤正樹:對不懂行的人砸錢,日本業界不是敬而是怕
佐藤正樹,何許人也?國內二次元愛好者知道他的人或許並不多,但一定聽說過他擔任角色設計、原畫或作畫監督的《龍珠》、《灌籃高手》、《頭文字D》、《北鬥神拳》等多部動畫番劇及劇場版。早在1986年,佐藤正樹就通過《冒險島》正式進入日本動畫業界,以忠實呈現原作畫風的魅力而聞名。
作為一位在日本行業從業超過30年的資深動畫人,佐藤正樹早年通過與中國動畫公司七靈石的創始人龔震華的合作而與中國動畫結緣。目前他正擔任七靈石參股的日本動畫公司REDONE株式會社的董事長,近年來也一直在持續觀察中國動畫產業。
作為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日本動畫產業蓬勃發展期的資深動畫人,他對現在的日本動畫業界有著深刻的認識;作為中日兩國動畫合作的“中間人”,他對中國當下的動漫發展也有著自己的見解。(日前,數娛夢工廠對其進行了專訪,文創資訊在此作了適當引用)
在佐藤正樹看來,現在有很多中國的企業進入日本業界,這就好像中國的發展一樣,是一種一下子湧進來的感覺。這些經營者因為不了解業界的規矩,又不肯去好好地去理解學習這些規矩,在日本業界造成的負面印象大於正面。
而這樣的公司一多,業界對於中國公司的整體印象就會下降,這對於中國公司在日本的發展非常不利。因為先進入日本的中國公司留下了壞印象,導致後進日本的中國公司舉步維艱。然後這種舉步維艱和被吃閉門羹,又導致中國的經營者出現過激的行動(撒錢)和言論,這就造成日本業界對中國公司的印象再度減分,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這讓我覺得非常可惜”,佐藤正樹坦言,“日本業界里一般對砸錢的人不是敬而是怕。”
日本動漫產業萎靡不振,動漫大國今安在?
這些年,日本整個的動漫行業在走下坡路,業內早已有目共睹。
從行業整體形勢來看,據日本動畫協會於去年9月發布的《2016動畫產業報告》顯示,2015年日本動畫產業市場規模達到1兆8253億日元,同比增長12%,成功創下歷史新高。但是這種增長的主要來源是海外授權,而非本土市場的刺激。
相比海外銷量達2569億日元,較去年激增78.7%,占2015年動畫產業的32%,日本國內的動漫銷售額基本上算是節節敗退。在動畫視頻和動畫商品銷售額方面,較2014年分別下滑9.1%與11.6%,減少了93億日元和758億日元。其中新作TV動畫233部、續作動畫108部,總數量比2014年增加19部,但是續作數量是日本動畫史上最多的一年。
僅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缺少本土動漫行業的發展動力,海外利益更有可能是短暫現象,未來形勢仍然不容樂觀。二是續作動畫達到歷來極值,透露出創造力減弱和行業保守之風盛行的現狀,這也是佳作難尋的原因之一。
由動漫制作、播放再到衍生品開發的完整產業循環鏈,曾經是日本坐上文化強國地位的最大功臣,不過現在這條產業鏈正在漸趨崩壞,而且上下遊公司面臨業績大幅下滑或者破產風險,更印證了模式僵化、負重難行的弊病。
今年6月30日,日本動畫制作公司Artland宣布破產,這一前身為1978年的老牌動畫工作室,旗下擁有《蟲師》系列與《家庭教師》等知名動漫版權,最後依然逃脫不了負債倒閉的命運。
在此之前,影響力更大的AIC、Manglobe、Studio Fantasia也是接連倒下,尤其是動漫行業的先鋒力量株式會社GONZO,即使經過多次拯救,還是被傳出隱瞞債務高達23.05億日元的負面消息,不僅將接盤俠旭通廣告公司坑得很慘,也顯示出債務危機下的行業亂象。
無獨有偶,動漫制作公司處境艱難,自然會直接影響到人才的培養。不同於以前的師徒制傳承,行業的高速發展致使人才培養量產化,形成了以自學、科班出身和公司培養為主的機制。但是大學式或專科式皆帶有教育制度自身的一些弊病,而公司培養似乎狀況更糟,受限於行業競爭環境日益激烈,維持日常運營已經實屬困難,再加上,挖墻腳現象頻發,公司更不願意花費過多的精力來進行大規模的專業人員培訓。
最關鍵的是從業者工作強度大、待遇卻愈加下降的行業環境,很容易造成動漫公司人才流失,從而最終導致當前人才流動停滯,也就是想進入的可能不夠格,已經成才的人卻留不住。甚至長遠來看,若這種現象長期持續,伴隨著老一輩動漫大師的退休或衰老,日漫或許真的要面臨後繼無人的致命問題。
以上種種問題給行業帶來的直觀表現就是佳作難尋,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已經很久沒有誕生像火影、柯南這樣的長篇巨制,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啃老本。另外新作更是經常出現斷番、爛尾或是內容壓縮的現象,就像前段時間的《進擊的巨人》,時隔四年僅僅有12集播出,構架世界才開始緩緩露出一角,就因為制作經費緊張,改為下年續播。
由此可見,日本整個動漫產業不只是停滯,更像是萎靡不振。
中國資本“砸錢”日本:一邊屯版權一邊求合作
《日本動畫產業報告2016》報告指出,雖然首先接觸日本動畫市場的是美國的企業,但對日本動畫市場最為關心和熱情的則是中國企業。
一方面,這些中國企業在日本購買了大量動畫的播放權。東映動畫在2015年財報中就提到“多部作品面向中國市場的配信權銷售”為東映動畫貢獻了重要的業績,他們對中國市場的銷售占了整體海外銷售比重的很大一部分。不少中國的互聯網巨頭為了能夠得到日本動畫的中國播映權,還出資參加了制作委員會,甚至出現了中國企業在動畫制作委員會中出資比例超過50%的案例。
此外,由於中國政府對於外國制作的動畫在本國的放映有著數量上的限制,所以中國的公司往往會購買大量的日本動畫播放權儲備起來,給出的購買價格還“異常的高”。
而另一方面,中國的資本也同樣在進軍日本市場。比如繪夢動畫正在進軍利潤率並不高的日本動畫制作行業,還參與投資了一些日本動畫企業和項目;像騰訊、優酷土豆、愛奇藝等互聯網巨頭,也在開始推進一些中日合作的動畫項目,不僅僅是中日合作拍攝,也出現了日本動畫制作公司純代工的案例。
可以預見的是,在中國資本大舉進入日本動畫行業的背景下,中國與日本動畫制作公司簽訂的合同金額很大可能還會進一步膨脹,因此新一輪的日本動畫行業泡沫可能已經開始出現。可以說,中國資本的大舉進入,不僅是新一波的日本動畫創作熱潮的主要推手,也讓日本動畫產業在行業結構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然而,在目前已經推出的那些“中日合拍”的動畫作品里,我們仍然能夠看到由於中方話語權的不足導致的制作崩壞、劇情魔改等奇葩的問題。這些情況對於中國的動畫市場來講並不是一件好事,甚至中國的二次元用戶對於這些日本產的“國產動畫”的熱情下降,從而影響到資本對於動畫市場的長遠信心,以及中日兩國動畫產業的未來發展。
中國資本介入日本,國漫有望和日漫平起平坐嗎?
國人常以封建時期日本學習或模仿我國文化,來強調自身的源遠流長或是貶低日本傳統文化的匱乏,但這種現實下,日本卻通過動漫產業漸漸展現了其文化的魅力,對我國來講,或許這才是真正的諷刺。而且不得不承認,當初站在同一起點的中日動畫,如今呈現出截然相反的道路和難以彌補的差距,這背後有著複雜的文化國情,更應該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的反思。
不過如今國漫開始呈現出複蘇的跡象,而日漫又深陷行業瓶頸,是否意味著縮小兩者的差距有了現實可能性?尤其是中國資本不斷介入日本公司,中日合作產品日益增多,是否代表並購具有財務危機的日漫制作公司也會有機會實現?簡言之,國漫有重新和日漫站在同一水平平起平坐的可能嗎?
毋庸置疑,中國對日本動漫產業的作用已經上升到至關重要的地位,不僅僅是因為購買版權帶來的利益,還在於資本力量湧入制作公司,甚至出現了中國企業在動畫制作委員會中出資比例超過50%的案例。如此情況下,對於很多擁有人才和技術積累卻運營不佳的公司,是不是可以通過資本層面的收購,為我國進一步引入日漫的核心力量呢?
這點其實基本上很難實現。
首先,中日之間長久的隔閡,致使日方對我國資本的湧入一直抱有質疑態度,尤其是切關某些核心技術或是資源,這點從最近出售東芝閃存業務的事件就可以看出。再加上,動漫一直就是日本文化的一張王牌,如果為了生存發展就並入動漫行業相對落後的我國企業之手,這無異於要跨越極大的心理障礙。
其次,從目前我國資本介入動漫制作的現狀來看,財大氣粗的投入比較適合我國市場的發展情形,但對於日本制作委員會,這種氣勢只會帶來話語權的丟失,這是他們很難容忍的。比如近來中日合作的幾部作品,可以看到,不僅沒有發揮日本原有的創作優勢,反而導致不倫不類,這其中有可能是利益博弈的結果。
最後,中日合作的本質還是商業利益,而非真正致力於國漫的崛起,這點不應該被忽視。換句話說,雙方相互利用的基礎上,我國企業投資優先考慮的是利益最大化,比如如何靠日本制作增大產品營銷噱頭、如何增強吸金能力等直接利益,而很少刻意地針對作品精益求精,這種理念其實和日本完全相反。總而言之,並購這條路基本不通,只能依靠合作慢慢蓄力。
即使退一萬步講,我國能夠將優質制作公司收入囊中,也未必就能追趕日本,因為國漫難以真正崛起的根源還是在國內,不可捉摸的政策限制、產業升級動力的缺乏以及根深蒂固的偏見等等,而且值得註意的還有,巨頭資本給國漫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導致了作品制作人話語權的弱勢,長久下去,實難有具備深刻人文價值的佳作出現,屆時湧現的有可能只是商業化的快餐產品。
事實上,我國動漫行業自始至終都缺乏一個公正而自由的生長環境,又何談能通過捷徑實現越級式發展,因而目前所能做的或許只有執著地尋求生長空間,期待步步積累,以致千里。
資本是外力,原創才是動力,當外力淩駕於動力之上可能也就意味著話語權的喪失。
來源 | 歪思妙想(ID:wddtalk)
文 |
一朝退步,數十年追趕,我國動漫曾錯失自由生長、大國競逐的黃金時期,以致於整個產業長期陷於一種難以名狀的萎靡和困頓,也正是因為如此,現在借力互聯網和資本澆灌所帶來的些許起色才顯得彌足珍貴。
客觀上講,巨頭扶植和資本湧入確實是驚醒國漫市場的一個引爆點,很大程度上改觀了行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僅此一點就足以成為國漫重新起航的最大功臣。
不過在頻繁商業炒作、資本運轉以及IP熱潮下,動漫產業的“崛起”除了有幾部拿得出手的作品作為支撐,其興盛局面又有幾分真假呢?尤其是原創能力、作品產出和產業鏈協調運作等根本性問題,在資本的刺激下真的找到了解決之法嗎?
這個答案很可能是不。
衍生品公司成主導,動漫正成為副業
通常一個產業鏈的上中下遊環節雖彼此協調,但所起到的作用差別不言而喻,尤其是上遊公司通常占據主導地位而獲得極高的話語權,然而我國近幾年動漫產業鏈的變化走向,卻呈現出相反的結果。
據動漫產業的定義所述,狹義概念通常僅僅指動漫產業的內容模塊。在產業鏈上,動漫設計、制作公司為上遊,版權代理公司、動漫發行公司為中遊,與龐大的動漫受眾和消費群體直接接觸的動漫產品銷售和播映渠道,則構成了內容產業鏈的下遊。
而動漫衍生品的產業鏈與之並行不悖,是廣義上動漫產業延伸的部分。雖然這部分產品的設計、開發與銷售是一條新的產業鏈,但不可否認其圍繞的核心依然是內容模塊,基於這種根與源的固有關系,也可以將衍生品歸屬於動漫產業的下遊領域。
因而,按照理論來講,動漫設計和制作必然是整個產業的核心,對中下遊及衍生品產業鏈的正常運轉起到決定性作用。但我國顯然是個例,漫長的“中世紀”黑暗籠罩導致動漫制作和發行停滯不前,反而衍生品鏈條憑借自主設計或是海外授權漸趨壯大,奧飛娛樂、美盛文化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這種相對畸形的發展形式在資本助推下進一步放大,並集中表現在產業鏈上的變化。
其一,產業鏈下遊企業成為上市主體的中流砥柱,傳統動漫制作公司的地位被取代。數娛夢工廠近日統計了30家在A股、新三板掛牌的動漫公司的業績情況,根據這份表格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半以上的公司皆由動漫衍生品起家,而且這部分業務撐起了公司主要的盈利,致使以奧飛娛樂為首的衍生品公司成為動漫產業最有實力的一批企業。
與之相反,像河馬股份、銀河長興等最初聚焦原創作品的老牌公司,基本上都陷入了長期虧損的困境,而逐漸擴增新業務的嘗試也正是集體掙紮的寫照。
其二,上遊公司逐漸淪為附屬。一方面,眾多衍生品公司擴大後,開始布局全產業鏈運作,為此大量並購上遊公司,包括漫畫公司、平臺以及新興的專業動漫制作公司,這點在奧飛娛樂的泛娛樂化擴張中尤為突出。而另一方面則是巨頭瘋狂砸錢,通過持股的方式以更大範圍、更強力度控制中上遊公司,甚至與其長期合作的動漫制作公司,也將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巨頭的威壓。
其三,中遊的專業版權代理或發行公司本身在我國就極為稀少,如今在IP熱潮的驅動下,主流動漫公司和幾大巨頭都開始積累各自的版權,使得相關公司生存堪憂、開始插手上下遊及衍生品開發。比如傑外動漫,在傳統業務的基礎上,增加動畫節目的投資制作業務,加大自有版權的項目投入。至於動漫發行,光線傳媒以此為突破口並購了大批動漫公司,成為該行業的又一有力競爭者。
純動漫制作或發行公司的利潤不足以維持運營,是我國動漫產業鏈有如此演變的根源,如今資本的驅動使得這種趨勢進一步強化。雖然大體上只是特定時期的特殊狀態,但如果為目前過度吹捧的行業繁盛所蒙蔽而忽視其中的潛在威脅,那麽這一波資本青睞顯然並不能解決國漫的頑疾。
為什麽說是畸形:過度屈從於資本
承認資本引導動漫市場重振的前提下,不得不提防其中的隱患,就像以上提及的產業鏈演變,一定程度上是畏於生存壓力下的不得已做法,但從長遠來看,會對整個動漫行業的良性發展產生負面效應,這也是為什麽稱之為畸形的原因。
基於現有產業鏈的一些基礎性變化,有兩個相當明顯的要素不容忽視。一則,內容模塊產業鏈和衍生品產業鏈、上中下遊公司之間的錯位,使得整個行業的運作依舊不協調。相較於衍生品制造公司逐漸確定主導地位,內容創作在整個行業中的話語權進一步式微。更重要的是,這種獨特的現狀並不是因為兩者營收的差距決定,而更多的是內容開發和制作的發展步伐,本來就是長期落後於衍生品生產,資本的介入並沒有改變這個癥結。
據日本動漫產業協會的相關數據顯示,動漫核心內容產值和衍生品營收的差距是這一產業的特色。比如,2011年日本動畫播映市場的規模為1581億日元,而廣義的動畫產業市場規模則達到了13393億日元,美國也是如此。
這說明上下遊利潤差距並不是造成內容創作核心地位喪失的原因,就像日本的產業化運作,因為各個環節同步發展、彼此利益相關,因而衍生品制造公司即使貢獻了行業大部分收入,依然離不開上遊企業的持續供給。
我國則與之相反,衍生品制造公司在動漫創作尚未成熟之時,就已經獨立發展,盡管如今它們普遍加碼上遊的內容模塊,但原始基因一定程度上使得這條路進展緩慢。
二則,整個產業鏈條上的動漫公司在資本的驅動下,都開始了業務相互延伸、跨界的趨勢,再加上互聯網巨頭和影視娛樂企業紛紛將觸角延伸到動漫行業,這種表面看似興盛的狀態,實則是一種同質化走向。更關鍵的是泛娛樂戰略下的全產業鏈布局,正在使每個大型動漫公司形成一座座孤島、閉門造車,從而導致難以形成產業鏈條上的各司其職、相互協作。
關於這方面,日本動漫是個很好的例子,制作委員會引導下的各產業環節的公司,在其專業分工領域精耕細作,通過市場互動和快速回收實現整體利益的最大化。而我國,一個動漫公司囊括了漫畫創作、發行平臺、動畫制作、衍生品開發甚至是影視化業務,是極為普遍和平常的狀態,但實際上風險急速增加。
如今不管是有實力的還是沒有實力的動漫公司,都開始趨向這個戰略發展,這本身已經有些盲目屈從,而過度分散的業務未來很有可能使整個行業陷入無序競爭,畢竟每個環節都因為彼此插足而構成競爭關系,何談合作共贏、風險與共。
資本逐利,動漫公司只滿足於賺快錢?
資本帶動的直接效益是近幾年國漫重煥生機的核心要素,與之相應地,動漫產業也要承擔資本加持背後的風險和壓力。
一般情況下,輿論對國漫發展的宏觀認知很大程度上受媒體渲染的影響,即使通過某些代表性作品來直觀感知國漫崛起的趨勢,也往往因為從零到一的跨越而產生過度期待,尤其是巨頭投資帶動各方主體頻頻動作,以致於似乎營造了無限生機的成長環境。
但實際上這是某種信號誤導,一個公司並購或投資動漫產業,就可以以此為噱頭宣布進行業務重組、資本操作,某個玩具廠商擴展了動漫制作的業務,就敢美名其曰動漫公司去拉投資,跨界搞動漫創作、影視化運作的企業,照樣打著泛娛樂的大旗忽悠投資人,這足以說明動漫產業的泡沫化日趨嚴重。
與依舊受追捧的熱潮相反,通過上半年30家動漫上市公司的財報來看,四成虧損、21家企業的經營現金流量凈額為負。如果這種狀況長期得不到改善,一旦資本退潮,動漫產業很可能重新陷於停滯。這不是不可能,畢竟動漫獲得資本青睞的主要原因在於IP運作的商業前景,而目前經典IP的影視化或遊戲化,已經顯現出過度消耗IP價值、精品難出等弊端。
作為經典IP源頭之一的動漫,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這種盲目逐利所造成的負面作用影響,且不說大規模擴張給動漫企業帶來負債危機等問題,就連因作品貢獻而備受贊譽的動漫制作公司,也逐步在資本裹挾下有淪為賺快錢工具的可能性,以繪夢動畫為例。
繪夢動畫的生產模式幾乎都是本土做動畫前期、企劃,中間的原畫、動畫外包給日本的動畫制作公司,而IP則來自閱文集團,由此可以實現中日市場同時盈利。短時期內,繪夢動畫的產能和作品質量大大提升,這種切實有效的模式也得以適用於其它公司。
但是從過程運作來看,可以明顯看出其中的問題,就是中方由制作者變為了所謂的監督方,而國人最在意的原畫、動畫創作能力依舊被轉嫁到日本公司手中。這種類似買辦的形式,實際上造成了諸多隱患,最關鍵的是培養我國優秀的制作團隊淪為一句空話,同時意味著真正的技術和實力積累遠沒有得到歷練。
另外,從資本層面講,一旦投資方熱衷於繪夢模式、調轉投資方向,很有可能引起大批國內動漫制作公司效仿,屆時只會用錢收買日本動漫制作公司效力的國漫,又何談崛起?總而言之繪夢依靠的這種商業模式毀譽參半,在資本刺激下更有可能喪失對長遠利益的考量。
對我國動漫產業而言,資本是外力,原創才是動力,當外力淩駕於動力之上可能也就意味著話語權的喪失,換句話說,在利用資本助力的機遇之時,也應當適當考量盲目逐利給整個產業鏈及各環節主體帶來的隱憂。
每經影視記者 白蕓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去年12月,日本動畫《你的名字。》成為爆款,以絕對的黑馬姿態拿下5.75億元票房,作為版權買斷方的光線傳媒(300251,SZ)不僅如願打響旗下動漫品牌“彩條屋”,還賺得盆滿缽滿,可謂名利雙收。
今年同一時間,彩條屋再次推出改編自巖井俊二1993年同名真人電視短片《煙花》,同樣講述少男少女的朦朧情愫。在宣發中,《煙花》處處對標《你的名字。》,推出了同款夏日小清新風格海報、同款煙花濾鏡等,顯然欲複制《你的名字。》的奇跡。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強強聯合且有大IP加持的《煙花》,竟慘遭口碑滑鐵盧,而票房表現也不如人意。截至目前(12月3日),該影片豆瓣評分僅為5.2分,累計票房6634萬元,貓眼專業版預測總票房約為1.26億元。
難複制《你的名字。》票房奇跡
“我在拍這個劇的時候也是想著年幼時帶著酸酸甜甜的感覺,想以畫面的形式、圖象的形式把它展現出來”。在近日於北京舉辦的首映禮現場,一頭中長發、戴著細邊眼鏡的巖井俊二回憶起自己24年前創作的電視短片《煙花》,依然帶著懷舊式的溫情。
▲《煙花》北京首映禮現場,巖井俊二回憶起24年前電視短片《煙花》的創作(圖/主辦方供圖)
彼時,巖井俊二正處於從電視向電影轉型的關鍵時期,埋頭於創作《燕尾蝶》劇本,《煙花》被他看作“整個職業生涯里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
12月1日上映的動畫電影《煙花》改編自巖井俊二於1993年創作的同名真人電視短片,講述了在一次煙花祭的機緣之下,小男孩典道與朋友祐介、奈砂之間萌生的酸酸甜甜的故事。
▲《煙花》(圖/官方劇照)
與《你的名字。》一樣,《煙花》也由日本東寶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東寶”)出品,並且制作陣容相當豪華。由代表作為《魔法少女小圓》的新房昭之執導,《你的名字。》的操盤手川村元氣擔任制片,同時由大根仁編劇、SHAFT制作,菅田將暉、廣瀨絲絲、松隆子等知名演員擔綱配音。
基於以上因素,東寶對於《煙花》格外自信,處處對標《你的名字。》,以期再造爆款。據媒體報道,光線傳媒早在上映前就已買斷了《煙花》的版權。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種種光環加持的《煙花》居然在上映後遭遇幾乎一邊倒的口碑、票房全面崩壞。
今年8月,《煙花》在日本本土一上映便差評如潮,在日本影評網站Yahoo映畫評分(五分制)一度低至2.2分(截至目前回升到3.13分),遠不及《你的名字》(4.07分),票房也遠無去年《你的名字。》的神勇之勢。
而國內網友同樣不買賬。上映兩天,《煙花》豆瓣評分從5.7分直線降至5.2分,近50%網友打出2星以下評分,紛紛吐槽“劇情莫名其妙”“改編劇本崩壞”“失望”,截至目前(12月3日),《煙花》票房僅為6634萬元,貓眼專業版預測總票房約為1.26億元。
▲截至12月3日14時,《煙花》累計票房6634萬元(圖/貓眼專業版)
實際上,這並不是巖井俊二舊作第一次被改編成動畫電影。兩年前,巖井俊二也首次嘗試動畫,將自己11年前的影片《花與愛麗絲》改編成動畫《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飽受好評。
▲改編成動畫的《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豆瓣評分7.9分(圖/豆瓣)
然而,比起《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的全程參與,這次巖井俊二卻並沒有參與,“川村元氣找到我,說能不能改編成動畫片,並不是我自己去做的”巖井俊二在首映禮現場透露。
不過他也稱常與導演新房昭之溝通,“每一次和他見面談動漫,都會談上兩個小時左右,談完了以後再接著一塊去喝一次,再聊上兩個小時”。
光線的動畫生意布局
2015年年底,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高調宣布成立專註於動漫的彩條屋影業,正式布局動漫產業,一口氣公布了籌備中的包括動畫、遊戲等在內的22 部作品,囊括合家歡等五大動漫類型。王長田更是在現場放出豪言:“我希望彩條屋在接下來3年,能沖擊國產動畫的半壁江山”。
放出狠話的光線是有一定底氣的。在此之前,光線的動漫部門已經籌備了兩年多,陸續投資了13家動漫公司,其中包括《大聖歸來》的制作公司十月文化、《大魚海棠》的團隊彼岸天、《秦時明月》系列的締造者玄機科技,以及在光線兩次與東寶合作過程中“牽線”的通耀科技等。
▲截至今年上半年,光線傳媒投資動畫公司情況(圖/每經制圖)
時至今日,已達第3個年頭,光線當年的豪言實現了多少呢?
從票房上來看,《大聖歸來》後彩條屋主導的《大魚海棠》(累計票房5.65億元)、《大護法》(累計票房8760萬元)、《你的名字。》(累計票房5.75億元)。
這三部影片雖具備高熱度和話題性,卻都沒能再複制《大聖歸來》近10億元的票房奇跡,同時還有大制作、低回報的《精靈王座》(2511萬元),和《果寶特攻之水果大逃亡》(834 萬元)《我叫哀木涕之山口山戰記》(1216 萬元)這樣的炮灰作品。而到了今年,彩條屋更是缺乏票房力作。
▲光線傳媒參與已經上映動畫情況(圖/每經制圖)
談及當年的宏願,彩條屋影業總裁易巧數月前曾對每經影視記者表示:“王總的願望,我想還是很有可能實現的,甚至超額完成。”“我們當時做的是5年計劃,有些想法還不太成熟,有些項目也是不成功的,但是開始總有試錯的時候,我們也早有準備,目前推出了《大魚海棠》《你的名字。》《大護法》三部重頭作品,各有成就,其他作品進度都很順利,會在接下來三年陸續推出”。